浏览
927作文
1000名人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凭借《千手观音》让世界记住自己的演员邰丽华,用曼妙的舞姿、清纯的微笑、坚定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极致。一位聋哑人,就这样感动了我们。从不幸被上帝夺去听力、声音,到默默无闻、不屈不挠,再到20xx年春晚的惊鸿一现,她把自己成功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她知道作为一名聋哑人只能用手势、动作展现自己,她选择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生活位置,成功地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
提起“感动中国”,我不能不想起已去的丛飞。在金钱和爱心面前,他选择了后者。作为许多贫困孩子的爸爸,他奔走于各地进行演出,资助他们上学,甚至在病危时,他还没忘记那些孩子,又把医疗费寄给他们。在人人为己的环境中,他是那么的高大、光彩照人。丛飞在人生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让爱心传递下去,也让我们从此记住了他——一位高尚的歌手。
【素材点拨】这则材料首先选用是《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的事例。通过对其面对先天残疾刻苦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事迹的叙述,阐述了正是因为她找到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的观点。选例典型、贴近生活,容易为人接受。第二个事例选择感动中国的人物——一丛飞的事例,从选例的角度,已经由个人的成功上升到人生价值的定位,两小节之间逐层递进,论述逐步深化。另外,在选用事例进行论证的过程中不仅详略得当,记叙、抒情、议论自然得体,而且每一个事例后,都有结合中心的材料评论,表现出事事点题的特色和较好的思想性。这些都是在运用事例论证时成功的必备要素。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被人需要胜过被人感激名人故事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如何才能让别人依赖你,并听命于你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别人感到需要你,或是少了你,他的计划就无法运作,他的生活就难以正常进行。一旦建立了这样的关系。你的地位就会变得不可代替。
美国励志大师卡耐基说过这样的话:“别指望别人感激你。因为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你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西方一位学者说过,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如果你想通过施恩于人来获得他的依赖的话,那你就错了。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对别人的“忘恩负义”深有感触,让我们看看他的故事: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一危机一直持续到1933年。在这一期间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5。6%,国民生产总值从1044亿美元下降到410亿美元,失业人数在1929年5月是150万人,到1932年时达到1283万人。从1933年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通过实行新政。为对付与缓和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和法律措施,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罗斯福新政”。
在“新政”的初级阶段,美国的大企业主们都暂时被迫接受罗斯福的方案。然而。当危机有所缓和后,他们就开始反击罗斯福了。1934年8月,大企业支持的右翼组织“美国自由同盟”在迈阿密开会,反对“罗斯福新政”,目标集中在反对劳工立法、税收立法和社会保险立法上。“美国自由同盟”的后台是杜邦家族、通用汽车公司、太阳石油集团以及华尔街的律师们。报纸上也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总之,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在大危机面前是怎样束手无策、惊惶失措的。
罗斯福对于这种忘恩负义感到吃惊,更感到气愤,因为“新政”的最大受益者正是这些大企业主。为了反击这些大企业主,罗斯福在1936年的一次演说,中做了生动的比喻:
“1933年夏天,一位戴着丝绸面礼帽的体面的老绅士不小心失足落人码头边的水中,他不会游泳。他的一位朋友,看到情况紧急,和衣跳入水中,把他救了起来。可是珍贵的礼帽被水冲走了。老绅士安然脱险后,他对朋友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尽。今天,3年过后,这位老绅士却大声责骂朋友,原因就是丢失了丝绸礼帽。”
被罗斯福讥讽的这些企业家,正是忘记感恩的典型,是人性弱点的突出体现。所以,要记住:被人需要胜过被人感激。与其让对方感激你,不如让他有求于你。
篇2:富贵面前不动心名人故事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以“药王”美称载入史册的孙思邈,是唐朝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少年时代,本来酷爱文学,立志写出流芳百世的文章。可后来突然发生的一场天灾人祸,使他改变了志向。
这一年,华原一带大旱,井水干涸,庄稼枯死,接着又瘟疫流行,许多村庄成了“无人乡”。孙思邈也染上了疫症,幸亏一位云游郎中路过此处,用几剂良药救了他的性命。这件事引起了孙思邈的深思。他想,在猖獗的瘟疫面前,自己的满腹诗书一点用也没有;两榜进士出身的华原县令也逃之夭夭,把十几万黎民百姓丢给了张着血盆大口的瘟神。相比之下,那云游郎中就显得高尚多了。于是,他决心抛却功名,做一个为天下黎民百姓赐药治病的好医生。
可时过不久,朝廷突然传下圣旨,急宣孙思邈进京,授官国子监博士。乡亲中有的暗暗替孙思邈高兴,说他进京当了大官,就能享一辈子富贵荣华了。谁知孙思邈却根本不把高官厚禄看在眼里。他向钦差施了一礼,辞谢道:“请钦差大人回复圣上,思邈不才,且弃文习医多时,不能应诏赴京……”
钦差笑着劝说道:“圣上知你能诗善赋,特命下官前来诏请。请不要过谦,马上随下官进京吧!”孙思邈还是再三推辞。钦差“刷”地变了脸,怒喝道:“不必多说。限你三日内进京面君,违了期限,以欺君论罪。”说罢,催马而去。
当天晚上,孙思邈辗转反侧,冥思苦想:三天之后我若还不赴京,朝廷必定不肯罢休。看来,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只有远走高飞、浪迹天涯了。
就这样,孙思邈毅然告辞慈母,离开了故乡。
篇3: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伽利略就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就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十分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篇4:名人的故事100字
全文共 2593 字
+ 加入清单有趣的事情,总是不嫌多。在许许多多的名人之中,我们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幽默滑稽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的故事100字,欢迎来参考!
名人的故事(一):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名人的故事(二):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名人的故事(三):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思考。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忙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名人的故事(四):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最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
名人的故事(五):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然后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最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礼貌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名人的故事(六):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向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但是你明白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名人的故事(七):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然后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最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名人的故事(八):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然后每一天都带着自我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一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名人的故事(九):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我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个性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名人的故事(十):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比西方的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十分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名人的故事(十一):牛顿的故事
这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是写牛顿的。牛顿有一次请朋友在家里吃饭,可因为他要做一个实验,还没有开始吃饭就迫不及待地跑进了实验室。朋友以为是轻视他,很生气,就把所有的食物全吃光了,还把一根骨头放进牛顿的盘子里。大摇大摆地走了。这时,牛顿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看了盘子里的骨头说;“原先,我已经吃了呀,我还以为我没吃呢!”
名人的故事(十二):
邓亚萍:苦练球技: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
名人的故事(十三):雷锋的故事
这天,爸爸给我讲雷锋叔叔的故事。
一天,雷锋叔叔肚子疼去买药,他回来的时候看见别人在干活,然后他也帮别人干活去了。他都把肚子疼这个事给忘了。
雷锋叔叔喜爱帮忙别人,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
名人的故事(十四):高尔基救书
世界作家高尔基,爱书如命。有一次,有个房间照火了,他抱着书就跑,还差点被火烧死。高尔基说:是书救了我,我也要救它。
名人的故事(十五):鲁迅嚼辣椒
鲁迅他喜欢读书,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上学时候,成绩很好,学校奖给他一个奖章。他没有到处自夸,而是把它卖掉,换来几本书和辣椒。晚上读书累了,就摘下一个辣椒放进嘴里。辣椒辣的他满头大汗,一下子就有精神了。
名人的故事(十六):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个性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最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忙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名人的故事(十七):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最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名人的故事(十八):欧阳修
欧阳修晚年,每一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然后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我?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名人的故事(十九):
华佗拜师学艺: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比西方的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十分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然后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名人的故事(二十):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样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先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篇5:关于奋斗的名人故事1:何飞鹏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著名财经记者何飞鹏曾有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就是在3个月之内,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记者,变成一个对所有财经政策、商场动态、产业知识都了如指掌的老记者。
1978年,中国台湾的《工商时报》创刊,何飞鹏成为新记者,没有任何经验。当时,竞争对手《经济日报》已创刊10多年。在采访过程中,受访对象三言两语,《经济日报》的记者已了然于心,何飞鹏却因为知识缺乏,经常抓瞎,痛苦不堪。面对这种情况,他想出一种最笨的方法,就是每天把《经济日报》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不只是内容,还包括广告。这是一个无聊、无趣、痛苦的过程。报纸上印着大量的人名、公司名、产业名、产品名,再加上数字、专业知识、专有名词……第一个星期,他看懂不到一半。怎么办?看三遍,先背下来再说。
这个极笨的方法,效果却极佳。过了一个月,何飞鹏大致把当时商界主要的人名、公司名、产业名都弄清楚了,也大致掌握了当时正在发生的焦点事件。等到《工商时报》正式创刊时,他所了解的经济基本知识和社会动态,与《经济日报》的老记者已不分上下。他只用3个月追赶老记者10年工作经验的方法,就是勤奋工作。
篇6:经历坎坷的名人励志故事成功的真谛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2006年以前,郭德纲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相声演员。然而,几乎是一夜之间,他就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在相声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郭德纲迅速走红的同时,有人提出了质疑。有一次,一位记者问他:“不少人都说,你出名纯粹是靠‘炒作’出来的,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面对记者提出的尖锐问题,郭德纲不急不恼,从容应对。他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大家知道我的名字,是一夜工夫。但这一夜之前我自己度过的漫长的十几年,又有谁能说出一二?中国说相声的人很多,大家可以任意挑选,我愿意花100万来捧他。甭说一夜,就一个月吧,看一个月时间内能不能把他炒成像我这样的,如果成,我立刻走人;如果不成,大家又将如何赔付?”
郭德纲继续说道:“打个比方吧。我经过十年磨炼,温度已经从0度升到999度了,再加上媒体的最后一把火,所以温度一下子就达到1000度。可是,如果没有前十年的努力和付出,没有前面的999度的积累,媒体能把我从0度瞬间炒到1000度吗?”听了郭德纲这番生动形象的回答,在场的人都纷纷鼓掌表示肯定,那位记者也由衷地点头表示赞许。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郭德纲的回答,无疑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成功的真谛,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实力积累,加上百分之一的机遇垂青。
篇7:和校长的一面名人故事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这个点了,准备从图书馆回去,就在四楼那里等电梯,突然走来了一身穿军装的人也来等电梯,这不是我们的邱校长吗?还没等我说话,他对我笑了笑,好像还说了一句你好,我叫了一句“邱校长”,以前只是在学校的屏幕上看到他,今天这么近距离的看见他,反倒有点不太确定,但还是觉得就是,所以叫了那句“邱校长”。
我们在四楼等,原来电梯还在升去五楼,校长摁那个按钮,觉得奇怪它怎么不在四楼停,后来恍然大悟,其实,以前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惑,原来五楼没人按按钮,它还是会上去。又来了一个人,大叔级别,我们三个人就一起从四楼开始坐电梯,那大叔对校长很热情,让校长先上先下电梯,我却不然,我倒第一个进了这个电梯。
二楼停了,进来个小伙子,校长问,你学什么专业的?他好像说是了,广告设计,然后还问他大几了,邱校长说,四楼那里在弄一个面试还是什么东西,说这个同学等下可以坐电梯上去看一下,说他的专业可能会被需要,还说到了那里,说是邱校长介绍我来的。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电视里的那些画面,我应该借这个机会,好好跟校长沟通,说我是什么专业的某某,因为一般电视情节就是这样的,我没有选择说话,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因为明白太多话会是客套,明白我还没到那可以自荐的地步。
接着二楼又停了下,是两个女生,我敢保证,她们肯定不认识眼前这个人是校长,而校长,也正和那个小伙子一路都在交流。
一楼到了,我们都下去了,校长走到了图书馆左侧的咖啡厅,说着这里要怎样摆放的事宜,那时候我在想,要是等下一起出门,我会说一句再见,那是一种礼貌,礼貌而已!
突然想起我们现任的一个老师,她说她以前看见领导就躲,胆子特别小,后来自己慢慢克服了这个,现在看到领导会打招呼,因为其实那些客套寒暄的话,其实很重要,毕竟我们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那种寒暄的本领需要,它不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它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了。
我们不需要自命清高,也不需要去刻意讨好,只是需要把握好这个度,不容易,尤其是踏入社会的我们。
篇8:关于物理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878 字
+ 加入清单想听物理的小故事吗?想用物理小故事记住名人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的关于物理名人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望远镜的发明
1608年6月的一天,伽利略听说,一个荷兰人把一片凸镜和一片凹镜放在一起,做了一个玩具,可把看见的东西放大。这一夜,伽利略坐在桌子前,蜡烛点了一支又一支,他反复思考着,琢磨着,为什么两个这样的镜片放在一起,就能起放大作用呢??? 天亮了,伽利略决定自己动手做一个。他找来一段空管子,一头嵌了一片凸面镜,另一头嵌了一片凹面镜,一个小望远镜做成了。拿起来一看,可以把原来的物体放大三倍。伽利略没有满足,他进一步改进,又做了一个。他带着这个望远镜跑到海边,只见茫茫大海波涛翻滚,没有一条船。当他拿起了望远镜再看时,一条船正从远处向岸边驶来。实践证明,它可以放大八倍。
伽利略不断地改进着,不断地制造着,最后,他的望远镜可以将原物放大三十二倍。
一天晚上,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伽利略拿起自己的望远镜对准了月亮。咦,月亮并不是象几千年来人们所说的那样光滑无瑕,那上面象地球一样,有高山、深谷,还有火山的裂痕呢!
二、自由落体运动
落体问题,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十公斤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一公斤重的物体快十倍。
一千七百多年来,在书本里,在学校的讲台上,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作圣经来讲述,没有任何人敢去怀疑它。这是因为,亚里士多德提出过 “地球中心说”,它符合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其它学说也就得到了保护。
伽利略选择了比萨斜塔作试验场。有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一个重一百磅的实心铁球,一个重一磅的空心铁球,登上了五十多米高的斜塔。塔下,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讥笑他:“这个青年一定是疯了,让他胡闹去罢!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还会错吗!”
只见伽利略出现在塔顶,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看清楚啦,铁球落下去了。”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那些讽刺讥笑他的人目瞪口呆。
三、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一天,保姆要出去,临走前叮嘱牛顿:“我有事,先出去下,肚子饿了去煮鸡蛋吃,我烧好水了。”保姆回来发现牛顿把一块怀表拿去煮了。而牛顿却在研究发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太投入一件事,该收手时就收手。
四、瓦特的故事
蒸汽机
18世纪中叶,英国格拉斯葛大学,有位名叫里德斯德的教授,一天晚上,他把瓦特约到自己的办公室,对瓦特说:“我知道你是个很聪明的机器修理工,我想请你帮我一个忙。”
瓦特说:“我能帮你什么忙呢?”
里德斯德教授说:“我的一套机器图纸被人偷去了。但是要按照图纸把这台机器造出来是非常困难的,偷图纸的人一定会来找你帮忙加工的。如果那人来找你,请你务必告诉我。”
就在这时,教授的一个青年助手,拎着一把水壶进来,给他俩每人沏了一杯咖啡。那位助手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关上门就出去了。教授起身走到门边,把门反锁了起来。
教授和瓦特边喝咖啡边谈着教授的图纸。渐渐地,瓦特觉得头昏脑胀,他估计是咖啡有问题,只觉得浑身无力,一会儿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当瓦特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了。他睁眼一看,里斯德教授已经死了,在教授的颈上有一枚五厘米长带有软木塞的针。瓦特支撑着爬起来去开门,却发现门是反锁着的,钥匙在教授的身上。瓦特回忆起昨晚的事,怀疑是那个助手干的。但那个助手出去了就再没有进来,教授颈上的针又是谁扎的呢?他盯着教授颈上的毒针和那软木塞仔细看了好一会,终于弄明白了:水蒸气在膨胀时,它的压力比水要大近千倍。那个助手把水壶放在火炉上时,就把插有毒针的软木塞堵在壶嘴上了,并且将壶嘴对准了教授的颈部。水烧开的时候,因壶嘴被软木塞子堵着,蒸汽的压力就不断增加,最后蒸汽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软木塞带着毒针喷射出去,射向了教授。
警察来了以后,瓦特谈了自己的想法。经过警察的侦破,凶手就是教授的助手。 后来,瓦特从水蒸气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10物理名人故事等内容。
篇9:关于孔子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679 字
+ 加入清单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着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
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4、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篇10:名人成长小故事100字
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把自己对小故事大道理的感悟和家人分享幸福的人生智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成长小故事100字,欢迎来参考!
名人的故事(一):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名人的故事(二):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名人的故事(三):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思考。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忙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名人的故事(四):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最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
名人的故事(五):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最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礼貌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名人的故事(六):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向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但是你明白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名人的故事(七):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最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名人的故事(八):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一天都带着自我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一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名人的故事(九):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我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个性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名人的故事(十):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比西方的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十分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篇11:名人惜时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贾岛之所以成名,却并非由于他的英雄气概,而是由于他的苦吟。人们最熟悉的“推敲”的典故,便是出于此公身上。毫无疑问,写“僧敲月下门”当然比“僧推月下门”的句子要好得多。这几乎已经成了讲究炼字的一个最寻常的例证。可是,懂得这样一些起码的文字“推敲”的技巧,难道就可以称得起是一位苦吟的诗人了吗?问题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否则,成为一个大诗人也太容易了。
贾岛的苦吟,实际上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而这些又都是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性分不开的。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蜡,叫人读了兴趣索然,那就不如无诗。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
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由此可见,所谓苦吟只能是从作者用功的方面说的,至于从读者欣赏的方面说,却不应该看出作者的苦来。
贾岛有许多作品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渡桑干河》的诗写道:“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于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诗的意思很曲折,而字句却很平易。这样就显得诗意含蓄,使读者可以反复地咀嚼它的意味。如果多用一两倍的字句,把它的意思全都写尽,读起来就反而没有意思了。在贾岛的作品中,象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篇12:责任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有3个人到一家建筑公司应聘,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考试,最后他们从众多的求职者当中脱颖而出。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对他们说了一句“恭喜你们”,然后将他们带到了一处工地。工地上有三堆散落的红砖,乱七八糟地摆放着。人力资源部经理告诉他们,每人负责一堆,将红砖整齐地码成一个方垛,然后他在3个人疑惑的目光中离开了工地。甲对乙说:“我们不是已经被录用了吗?为(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什么将我们带到这里?”乙对丙说:“我可不是应聘这样的职位,经理是不是搞错了?”丙说:“不要问为什么了,既然让我们做,我们就做吧。”然后带头干起来。甲和乙同时看了看丙,只好跟着干起来。还没完成一半,甲和乙明显放慢了速度,甲说:“经理已经离开了,我们歇会儿吧。”乙跟着停下来,丙却一直保持着同样的节奏。人力资源部经理回来的时候,丙只有十几块砖就全部码齐了,而甲和乙只完成了1/3的工作量。经理对他们说:“下班时间到了,下午接着干。”甲和乙如释重负地扔掉了手中的砖,而丙却坚持将最后的十几块砖码齐。
回到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郑重地对他们说:“这次公司只聘任一位设计师,获得这一职位的是丙。甲和乙为什么落聘,你们想想在工地上的表现就知道答案了。作为最后一次考试的监考官,我在远处看得清清楚楚呢。”
甲和乙落聘的原因,自然是他们缺乏对工作的责任感,接到任务后不能立即投入执行,看到经理不在身边就开始藏奸耍滑。而丙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工作责任感,虽然对经理的安排感到疑惑(一般人都会感到疑惑),但(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还是马上执行任务,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始终如一,特别是最后没有因下班时间到了就结束工作,而是坚持将任务完成。丙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任何时候都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样的员工是每个公司都热切希望得到的。
篇13:时代之殇中的林徽因中国名人故事
全文共 1949 字
+ 加入清单提及林徽因,大多数人立刻会联想到徐志摩对她的念念不忘,以及她惊人的美丽。其实,太太的客厅与龙门阵或许才是林徽因生命中异常重要的关键词,它们记录了林徽因这个女子在时代之殇中四溢的才情与坚韧的担当,因之构成林徽因生命的底蕴。
太太的客厅,一直在纸上。在文学史或文化史中,便可按图索骥。它在林徽因和梁思成两进院子的里院北房,院内植有高大的马缨花树和葳蕤的丁香树,于是这个房间便既安然静好,又暗香浮动。它的窗台不高,林徽因喜欢的梅花、泥塑小物以及沙发还有墙上的字画就都能被日光照拂抚慰。在其西北角,“三屉两头沉”的小书桌上,那些文字正安安静静地站在毛边纸边上,等待那个眉头微蹙的温润女子穿过意义的森林,经由遣词用句,把它们铺张成诗歌或是小说。
客厅在平日总是异常安静但又思潮暗涌笔耕不辍的,否则便难以解释那么多的成果从何而来,诗歌六十多首、散文十篇、小说六篇,译文一篇和未完成的剧本一部,以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相关论文等等。文化史中那个集文学家、舞台设计师、建筑师为一身的林徽因正在生成。她从此因为这些艺术创作和建筑研究而风华绝代。
既是林徽因这样一个女子的客厅,便往来无白丁。平日的静寂似乎只是为了蕴蓄能量,等待每周六下午的雅聚。也说不清楚这样的雅聚是如何开始的,总之是林徽因一家住到总部胡同以后。来的都是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教授,谈笑有鸿儒,专业无限制:政治学家张奚若,物理学家周培源,艺术史家邓以蛰以及逻辑学家金岳霖,作家沈从文等等都是座上客。虽然他们各有心游万仞之力,但因是在“九一八”后,话题更多围绕的却是时局。如李健吾所言,是“若干朋友以她为中心谈论时代应有的种种现象和话题”——指点江山,其实是谈天说地的内核。即便是在西式的沙龙聚会中,这些留欧美知识分子始终关注的也依然是中国的社会人生。所以,当很多人看到林徽因那惊人的美丽,就以为“太太的客厅”开张下去凭借的是林徽因的个人魅力,既是小看了林徽因,更是低估了那些参加雅聚的现代知识分子,哪怕这雅聚中有终身倾慕林徽因的金岳霖。真正的原因是,“感时忧世”是中国文人的宿命,就必然亦是在乱世将他们维系起来的纽带。
当然,林徽因的才华与大度也是聚拢沙龙的重要原因。汉学家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就曾回忆,林徽因聊天的话题“从诙谐的逸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这是一个怎样宽阔的女子啊,她的诗意有了这种宽阔做底,才会令那么多具有现代思想的学贯中西之士激赏,不曾、不敢也不会观赏。
提携后进也是这雅聚的题中之义。萧乾、李健吾、卞之琳等等,都在由林徽因带入沙龙后谱写出更璀璨的生命华章,正像萧乾回忆,林徽因以及周围那些知识分子的肯定和鼓励“就像在刚起步的马驹子后腿上,亲切地抽了一鞭”,这让“太太的客厅”总是保持着清新与活力。
太太客厅的聚会随着20世纪抗战时局的紧张而风流云散,国难当头恐怕是这个意气相投的沙龙解体的重要原因。此后“太太的客厅”成为传奇。而传奇里,总是裹挟着因为以讹传讹而面目全非的故事,但却不曾妨碍它的深邃迷人。
因为日寇入侵,林徽因从总部胡同搬出。从此,她也结束了一生中最为惬意的时光。这是主动的放弃,既不愿做亡国奴,那就只有一走了之。这也是那个时代北平很多文人的选择,他们汇成一股南下的洪流,试图将一座毫无文化,也必然因为缺乏文化而毫无生机的空城留给入侵者,同时在西南重建未来与希望。对林徽因来说,南下是有风险的,因为她的肺病不曾好过,战乱时期,颠沛流离对一个肺病患者来说意味着生死未卜。但她恐怕更知道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在那样一个境遇下,她和万千个他们必然一路漂泊,毫无畏惧。
南下入蜀,太太客厅的雅致不再。物资拮据到典当度日,缠绵病榻也成了生活的大部分构成。但这一切都被林徽因坦然接受。她提着瓶子打油买醋时镇定自若,在和左右的乡亲摆龙门阵时巧笑倩兮。除了把太太客厅的生命热情带到了蜀地,随她而至的还有担当。当整个民族承受灾难时,这个病弱的女子静静地捧起属于自己的沉重,不叹息也不埋怨。她甚至回绝了费正清劝他们到美国治病的邀请——祖国正在难中,便必然会共赴国难。她举重若轻地穿过那些必然异常艰难的岁月,如同承接雪花的飘落。所以当儿子梁从诫问母亲林徽因事态最坏的打算时,这个妈妈淡淡说着的是,中国读书人总是有一条老路的,那就是门口的扬子江。这一切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其实刚烈就像一柄尖刀,一直静静地躺在那块色彩斑斓质地坚韧的丝绸下面,于乱世中护其周全。尖刀和丝绸都知道,它们看来互不关联,实则互为表里,是此生此世再也不可能分离的一个结合体。再若不堪,尖刀就会刺破丝绸,是宁为玉碎的意思。战争和疾病,这些时代之殇不曾摧毁林徽因的刚烈,反而将其彰显出来,时人和后人于是看到一个女作家异常坚硬的生命质地。
篇14:名人故事之安徒生的身世之谜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生前曾自述出身寒微。但据丹麦历史学家佐格孙表示,安徒生的生父可能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迪安八世,安徒生实际上是个“落难王子。”
据说丹麦克里斯迪安八世未登基前,曾与民间一少女私恋,生下安徒生后却被迫分手,安徒生交由一个女管家抚养。身为安徒生母校斯莱兹镇学校校长的佐格孙翻阅档案,发觉安徒生并未正式登记入学,因为他并没有出生证明书,直到17岁时才补领了一张出生证。他也不象普通孩子出生受洗,由教士签署出生证明,而是由一个警官代为签字。同时,安徒生的学习课程与专门为王室成员安排的一样,所交的学费也比普通学生高一倍。
安徒生生前所提供的个人资料声称,他在1805年出生于奥登斯市的贫民区,那时父母才结婚两个月,父亲是个鞋匠。11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改嫁。安徒生从此到处飘泊,做过多种行业的学徒。14岁时到哥本哈根谋生,在丹麦皇家剧院当临时演员,因为失声被辞退,所写剧本又被退回。幸得剧院一名导演同情,资助读完中学、大学,然后开始从事创作,24岁才有处女作在剧院演出。成名后,收入仍仅够糊口。1875年逝世。终其一生,未曾有过真正安逸的生活。
但是1975年由布斯铎写的《安徒生传记》,却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安徒生隐瞒了身世的真相。佐格孙更详细指出,安徒生并非生于奥登斯,而是生于布洛霍姆市的古堡,母亲葛洁是当时尚属王储的克里斯迪安八世之情妇。安徒生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王室暗中的照顾,5岁就与王孙一同嬉玩;他在斯莱兹镇上学时,王储经常探访他。他无权无势,成名前却被“皇家剧院”长期聘用。吃苦之说,纯粹是为掩人耳目而编造出来的。
据说,安徒生童话大部分根据他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创作。《丑小鸭》和《皇帝的新装》等故事,一向被认为取材于安徒生的一些亲身经历。提出安徒生是“流落民间王子”的人士,又举出一个例子:
在《安徒生童话集》里有一个故事讲述一名鞋匠与一个洗衣女工相恋,生下一个貌丑的儿子,却不能自行抚养,丑儿孤苦伶仃,幸获天使照顾,长大后发了财,成为名流。结局时丑儿的身世大白,原来他是国王的私生子。安徒生自称是鞋匠之子,由此看来这个故事确实有他本人的影子。
篇15:名人尊重谦让的故事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这个故事我们很多人耳熟能详,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事情。文臣蔺相如出使秦国,使得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他又机智勇敢的使赵王免受秦王的羞辱。于是赵王提拔蔺相如为右上卿,官位在武将廉颇之上。
老将廉颇自认军功了得,总是不服气,扬言如果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给他难堪。蔺相如于是就称病不上朝,以免见到廉颇。外人都以为蔺相如是害怕廉颇,其实不然。蔺相如是为了赵国国家利益,认为将相不和会给秦国可乘之机。廉颇知道真相之后,主动负荆请罪,从此两人成为生死之交,共同保卫赵国。蔺相如的友善,不是懦弱,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同僚。
篇16:名人故事之牛顿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牛顿(1642~1727)-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牛顿是举世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幼年充满了辛酸,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便去世了,之后母亲改嫁,他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23岁毕业于着名的剑桥大学后留校工作。后因逃避伦敦流行的鼠疫来到母亲的农场里。在这里,他被一个常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吸引住了。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在地上,便开始思索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一定是有一种力在拉它,那么这种将苹果往下拉的力会不会控制月球?他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现象,发现了着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的巨大作用,很快就显示了出来。它解释了当时所知道的天体的一切运动。同时,牛顿又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光学实验,从而证明了白光是由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的合成光。
1687年,牛顿出版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着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里,他钻研了伽利略的理论,并归纳出着名的运动三大定律。除此之外,他发现的二项式定理,在数学界也有一席之地。1704年,出版《光学》一书,总结了他对光学研究的成果。
牛顿61岁那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此后年年连任直至逝世。作为举世公认的、最卓越的科学巨匠,他仍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1727年3月20日,84岁的牛顿逝世了。作为有功于国家的伟人,他被葬在了英国国家公墓,受到世人的瞻仰。
篇17:关于名人励志的故事:蒋筑英不能袖手旁观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常说:"要看到国家的需要,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晚上,他在家看到电视图像不清,第二天就主动跑到电视台帮助查找原因,讲授摄影技术。一次他在外地出差,接到天津电视台关于解决飞点扫描彩色电视电影彩色还原效果不好的求援信,便不顾旅途的辛劳,同老科学家冯家璋一起连夜赶往天津,先是查明原因,后来又亲自帮助制作了颜色玻璃滤光片,解决了这个难.题。他还热情帮助工厂解决了生产上遇到的难题,国内十几个省、市有关光学产品生产的工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长春几家光学仪器厂把他看作自己的参谋和顾问,蒋筑英也常往这些工厂跑,他鼓励大家说"长春是全国光学基地,大家加把劲一定要赶上去!"
有人劝蒋筑英:"依你的基础和才华,何不曾年轻时多写几篇论文1把许多时间花在为别人服务上,太可惜了!"蒋筑英笑着说:"我向来以别人的需要当作自己的责任,一个科学工作者怎能对生产实际问题袖手旁观呢?"
篇18:名人哲理故事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爱尔兰作家萧伯纳(1856—1950)就是世界着名的小说家、社会活动家和幽默大师。他在访问苏联期间,有一天在街头遇见了一个苏联小姑娘。那小姑娘聪明活泼,逗人喜爱,萧伯纳便同她玩了很久。临别的时候,萧伯纳对小姑娘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这天同你玩的就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令人意想不到的就是,那小姑娘竟然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此时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说这天同你玩的就就是苏联姑娘赖莎。”
这件事给萧伯纳以不少的感触。“一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就应平等相待,要永远谦虚。”萧伯纳感慨地说。
“这就就是小姑娘给我的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的!”
还有一次,萧伯纳收到一位小姑娘的来信。信中说:“您就是一位最使我佩服的作家,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敬仰之情,我打算以您的名字来命名我心爱的小狮子狗,此时它就是我过生日时亲戚送给我的。不知尊意如何?”
这真就是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萧伯纳却幽默地回信道:“亲爱的孩子,读了你的信,颇党风趣盎然。我十分赞同你的主意。但就是,最主要的一点,你务必和小狮子狗商量一番!”
哲理:一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就应平等相待,要永远谦虚。
篇19:华少的梦想不过是痛快的决定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从小到大,我们会经历很多身份,获得很多标签。小时候,我们是子女、学生、花朵……长大了,我们成了80后、父母……2012年,我得到了一个新标签:中国好舌头。
中国的成语很有意思,关于口才的成语大多略带贬义,比如巧舌如簧、夸夸其谈、巧言令色……口吐莲花算是少有的褒扬,但也有那么点儿难登大雅之堂的感觉。由此可见,对于口才这种事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通常被设定成伪善之人的特性。而历史也的确如此,往往是越有名的说客死得越惨,就算他能靠一张嘴化干戈为玉帛,抑或一兵不发而战胜对方,最终也无法用这张嘴救自己的命。
所以,当我被人称为“中国好舌头”时,总觉得背后生风,冷汗津津。
意外获封好舌头
当我把《中国好声音》里那段原本两分半时长的广告像开机关枪似的“打”出去时,并不觉得多么有成就感,受过专业训练的人都能做到,我只是在电视上做了一件他们没机会做或者干脆不需要做的事。
可能有不少人觉得我在无奈“炫技”,因为我在那个舞台只是充当报幕员,本没什么“戏份儿”,因此非要自己弄出点儿彩来,否则这主持做得太委屈。如果看完我为何要那么快地讲完广告,这种想法可能就不会再有了。
《中国好声音》的广告处理方式,算是节目组有意为之。原本的广告合约中,这段广告的时长有两分多钟。计划里,我像以往其他节目一样,插播一句“不好意思,我又出现了,我要念段广告,大家正好趁机去上洗手间”之类的话就好,等我对着摄像机念完,去洗手间的观众们也都归位了,大家继续录节目。
但后来,因为节目时间的缘故,广告词中的标准讲法被临时改变。如果念一段广告能省去一分半,念10段广告就能省15分钟!多出来的时间,就能卖别的广告,或者为一个选手多争取一两分钟的出镜时间。电视节目就是这么争分夺秒。
我记得很清楚,第三集节目播出的当天,我把录好的广告片段递交上去,www.5aigushi.com不到半个小时就被退了回来。同事告诉我:“这样不行,得再录一遍,录一遍快的。”
我问:“那要多快?”
他回答得很无厘头:“有多快就录多快!”
这是个什么情况?我想了想,跟他说:“要不我先试一遍,你看看行不行?”然后,我就跟念绕口令似的来了遍很迅猛的,同事录完之后冲我点点头说:“挺好的,就这样吧,不用再来了。”说完,就拿着试录的片子去交差。我心想,念这么快字幕怕是都跟不上了,谁能听明白啊?
可是没过一会儿,同事又大汗淋漓地跑过来找我,哭丧着脸说:“华少,还得再快点儿!”
“还要快?”
“对,只给你一分钟……”
两分半钟的广告要压缩到一分钟里,还要清楚地念出来,并不是说无法做到,大多数主持人应该都有这样的功力。我当时心里不踏实,是因为完全想像不出播出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就这样,有了后来大家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看到的“超速广告”。录完之后,在第三集播出当天,我发了条微博说:“我知道大家讨厌广告,最起码我尽力了,希望大家谅解。”
篇20:成语中的名人故事集锦
全文共 3550 字
+ 加入清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名人,万古流芳。古文,是汉语的原始形态,亦是中华文化之精华,而成语更是精华中的精华。一个成语,往往诠释着一位名人波澜壮阔的人生。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成语中的名人故事集锦,欢迎查看。
1、一鼓作气(曹刿 guì)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解释: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成语解释: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成语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成语解释: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成语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成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成语解释: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解释: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成语解释: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成语解释: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成语解释: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成语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成语解释: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成语解释: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成语解释: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成语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处:《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成语解释: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成语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成语解释: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解释: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处: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成语解释: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成语解释: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处: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成语解释: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语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成语解释: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解释: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处:《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成语解释: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成语解释: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处:《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成语解释: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成语解释: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解释: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处: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成语解释: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成语解释: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成语解释: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成语解释: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成语解释: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
出处:《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成语解释: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成语解释: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