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汇集20篇】

心中的森林家园是怎样的呢。随着经济的发展,曾经的心灵家园是否还在。看看下面的范文吧,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浏览

7103

作文

640

《鉴史问廉》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看央视播送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鉴史问廉》,在看到《清官之念》一集时,节目中讲到了包拯、狄仁杰、董宣、张伯行、海瑞等著名清官,让我感动不已,唏嘘不断,他们受百姓热情爱戴的情景,深刻反映了深藏在百姓心里绵延不绝的“青天情结”。结合最近我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里海瑞的故事,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他一生官位并不高,却能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在别人看到或者看不到的时候,都能够拒绝贪污,崇德向善。他一生清贫,惩治贪官,打击豪强,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曾上书批评世宗生活奢华。海瑞去世后,他的丧事还是朋友凑钱办理的,死讯消息一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这样壮观的场景,相信看过这段文字的人都会被震撼。

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以他们的刚直不阿,清廉正直的独特魅力,深受群众的尊敬与爱戴,这是贪官用任何手段都无法企及的。他们是百姓的信仰,是国家的希望,是我们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为了实现这种追求,为了党和国家的希望,党和国家也加大了反腐力度。回顾2014年,一个个贪腐人员落马,一个个清官上任,深得人心,让人民记忆深刻、拍手称快。

反腐,让清官成为新常态。

新的一年,我相信,这种反腐力度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继续形成高压态势。《人民日报》近日发表的《反腐是当今中国社会从中央到百姓的基本共识》有力地驳斥了“反腐过头”论、“反腐自黑”论和“反腐无用”论等混淆视听的荒谬言论。文章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从中央到百姓的基本共识。任何阻挠我们打赢这场战争的言论,都会不攻自破,都会在现实的阳光下无所遁形。河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尹晋华在河南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两个责任”巡回宣讲中的也谈到:“反腐新常态包括“从严趋紧”、“高压威慑”、“长常持久”三个特征。”

在这种高压反腐的力度下,清官会越来越多,他们以自身丰盈的精神境界、百毒不侵的清廉体魄带给国家更多的希望,成为政治生态的一种新常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四川广播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倾力合作,精心制作、播出八集纪录片《隐秘征程——红军长征在四川》。

作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并通过各种文学艺术载体特别是影视作品得到充分展现。而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实践,《隐秘征程》无论在内容线索或表现形式上都传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该纪录片定位于“弘扬红军精神,铭记红军信念,传承长征品格,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宗旨,从独特的视角重组历史线索,以体验的影像再现民族记忆,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鲜活有力地展示了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借助本片,今天的观众可以通过新的角度认识长征,感受长征,并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

该片从策划到制作完成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经历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摄制组更是前后穿越一万六千多公里的拍摄里程,走进一个又一个红色故地,重现了许多重要场景,重温了无数感人故事。对参与者而言,每个人所经历的不仅仅只是一次纪录片的拍摄,更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之旅。

作为长征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尝试,《隐秘征程》正如片名所言,意在透过大众所熟悉的故事表象,走进历史的深处探微索隐,挖掘最“隐秘”的叙事元素,换一个角度解读历史,实现伟大长征的另类表达与当代诉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过年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年又接近了尾声,人们总会迎来令人无比快乐的新春。她让久别重逢的亲人团聚在一起,它让家家户户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新年,我又长大了一岁,不应该再淘气了。新年,是个十分热闹的日子,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遍大街消息。新年,大红的春联挂在门前,让“年怪”不敢轻易靠近。

一早醒来,我就看见爸爸在大门外忙着贴春联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贴上大红春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我也希望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我们的生活可以越来越好。

我来到厨房,一阵诱人的香味便扑鼻而来。哇!厨房里可真是热闹!大碗小蝶,摆得到处都是,五花八门的菜肴装在盘子里,让人不得不馋涎欲滴!妈妈正在把一个个包好的饺子放进盘子里,“妈妈,为什么过年要包饺子啊?”我百思不得其解地问道。“因为饺子的形状像金元宝,表示着来年财源滚滚来。”妈妈心平气和地告诉我。但是我恍然大悟。

也悄悄地来临,天色渐渐变暗,每家每户都是灯火通明。大家团聚在圆桌旁,吃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我正要用筷子吃鱼时,爸爸制止了我:“吃年夜饭时,桌上的鱼可是不能动的,鱼象征年年有余,来年的运气。”我心想: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啊!可谓是“处处有语文”啊!

吃完年夜饭,爸爸妈妈给我准备了压岁红包,他们希望我能够快乐地成长,我也祝他们万事如意,健康长寿。

“爆竹声中一岁除!”迎来了新的一年,祝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纪录片《见证》观后感精选范文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题记

熙熙攘攘人流中,危险警种当响起,所有人手执欲望朝着“生命”前进,却忽而眼里染起一抹白或红或蓝,总之是世上最美的颜色,你想要追及,却蓦地看见他们如飞蛾扑火般泯灭在危险之中,烈火中的笑颜如花绽放。

刀出鞘,剑上弦,逆行战卫国。可曾见到,在那兵祸连捷的抗日时期,无数英雄志士冒着枪林弹雨,闯入那刀光剑影之中。他们不惧危险,不畏困难,在那只为自己的小人之中,他们逆流而上,挥刀于那滚下来的漫漫岩石,将其破碎,再在那无数粉渣之中夺取耀眼胜利光芒,刘胡兰,杨靖宇,王小二还有千千万万个闪耀夺目的名字,前仆后继的为我大中华铺出一条胜利之路!此刻,他们就是世上最美的逆行者,永恒如钻石般璀璨在每个人的心中。

手寸铁,心满御,逆行动山摇。汶川大地震显真情,迎着碎石,踏着崩裂,心无旁骛,只想迸发生命的光彩,让那萎靡的花朵重现耀眼夺目的一幕,谭千秋,普普通通人民教师,做出伟伟大大事!在所有人争相夺门而出去安全地域时,在他将要离危险而去时,学生的微弱的呼喊使他怔住了神情,一面是家人团聚,一面是生之道义,他毅然逆人们而行,以生命相抵实现了人生大义。不怕,不惧,英雄怎相忘?

疫病行,白衣行,逆行国无双。在春冬相交之时,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疫情肆虐,人心惶惶。他们毅然踏上征程,至此,他们危险相依,辛苦为伴,他们身着白衣,心却有锦缎,在白衣逆行中,国土已无双,钟南山老院士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医务人员更以生命相随。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是真正的大侠,令人高山景行,肃然起敬。

他们,在危险中逆行,不为自己,只为祖国兴隆昌盛,无不是林则徐所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他们用一生履行着如此的誓言,无论是那战争时代,还是那安静平和时期,他们永远是最美逆行者――为国而生,为国而死,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以命相抵,终生效力!

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众人所铭记,因为你们,我们不怕,因为你们,我们相信,中国必将盘踞于世界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战疫纪》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认为这不过是一场火灾,一次旱灾而已……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题记

我们告别了2019年,开始迎来在儿时作文里想象的2020年,那时的车会不会在天上飞,那时我们是不是可以随意穿越时空,那时是不是人人家里都有机器人帮我们做家务……

当2020年真正来临时,那些奇思妙想可能还没想实现,中国却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战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武汉是一座拥有3500年历史年历史的古城,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有漫山遍野绽开的朵朵樱花,有遥看武汉三镇风光的长江大桥……武汉它也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大规模爆发地,病毒乘着2020年春节的脚步来到武汉人民的身边,随后遍布到全国的大山大河。

春节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与自己的亲戚朋友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但今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不断传播,为了扼制病毒的蔓延,身在武汉的同胞停下了出行外出的脚步,放弃回家过年的行程,在家自行隔离。各地人民也在春节来临之时,呆在家中陪伴家人,不走亲访友,为了自己的健康和他人的安全,更为中国可以更快的战胜疫情。

当所有人都想法逃离武汉,却有一群人成为逆行者。年近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经历非典后,再一次肩负重任,连夜赶赴武汉,带领所有医护人员抗击病毒。

各地的医护人员在除夕之时放弃陪伴家人的机会,不顾个人安危,整理好行囊奔赴武汉,参加到救援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队伍中。他们有的年仅二十出头,他们是父母手中的宝贝,他们却学着前辈的样子穿起防护服,用单薄稚嫩的身躯为患者撑起一片天;

他们把稚嫩的孩子、年迈的老人留在家中,自己去守护患者的家人;有的夫妻双方都在防控一线,为了与病魔争分夺秒,连续几天不能见对方一面,更有医生为了拯救病人,自己劳累过度也感染上病毒,自己生命也画下句点。

身为医护人员,我们口中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是天职。我们不要忘记他们不是神,脱下防护服,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啊!他们也有家人、爱人和属于他们美好的明天,但在国家面前,在病毒面前,他们变得无所畏惧,成为战不可摧的守护神。

当医护人员在守护着我们的健康,更多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武汉人民的关心。各省对湖北省进行一省一帮扶制度,一同帮湖北度过难关。这充分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意义;明星自发进行捐款捐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号召大家;有很多不愿留姓名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为,为湖北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海外华侨的商人更是在海外购买医用物资,为祖国送去温暖。

原来,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有人站起来成为中国的脊梁。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全国各族人民因病毒凝聚在一起,用大爱去对抗病毒,战胜疫情。中国人共担风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终会看见黎明的曙光。

愿春天来临之时,我们可以摘下口罩带着笑容,走到武汉长江大桥看青山碧水,在武大校园和朋友共赏樱花,在黄鹤楼品历史变迁。.

故事终有结局,黑夜总会迎来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孔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主要描写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73岁病逝这段经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观后感400字3篇,希望大家喜欢。 孔子观后感400字1

孔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想到国学就会想起论语;一想到论语就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了。孔子解救了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了感谢孔子,最后还当了孔子的学生。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了。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了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离开了卫国。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鲁国,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孔子观后感400字2

听说妈妈明天要带我去看盼望已久的电影——《孔子》,我心里就像装了无数只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跟着妈妈来到电影院。电影开始时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的鲁国。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正式开始了,我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鲁国国君鲁定公把孔子从一个平民百姓提升为中都宰,再从中都宰提拔为大司寇,最后又提拔为代相国,希望能实行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也同时制约势力强大的三桓。孔子在当官期间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释放了三桓中季氏的小奴,还废除了活人陪葬的陋习;第二件事是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被齐国占领的三城;第三件事是铲三桓,还毁了三座高城。后来三桓中的季氏为了权利把孔子赶出鲁国,孔子只好周游列国去了,他的弟子们也一起跟随他。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真是忠心耿耿啊!过了十几年,年迈的季氏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先把孔子的弟子冉求请回鲁国,再把孔子和其他弟子们也一一请回。这时孔子已经七十多了,再加上传来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和最亲密的弟子——子路去世的消息,真是雪上加霜呀!不久,孔子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三岁。

看完电影,我觉得孔子真是个伟大的人物,可惜他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代,要是生活在唐朝的“贞观之治”太平时期,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孔子观后感400字3

电影业发展至今,数不尽的风云人物被搬上了银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间重领风骚,却少有人问津儒家始祖孔圣人。一则是孔子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名字或是一个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思想;再则该角色实在是难以驾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凭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伟人的风范,可对于这位孕育出了现今华夏数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圣人这一角色,令多少影视人望而却步。

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艺界的顶尖大师,他将孔子对世间生灵的珍惜,对家人的慈爱,对知识的求索,均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孔子的强大智慧生出了对人世苍生的悲悯之心令人刻骨铭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忧伤与智慧之光,让人过目难忘。

遗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许瑕疵。比如在前期宣传时力捧的南子与孔子的感情戏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饰演孔子的发哥和饰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场对手戏,且台词只有寥寥几句。南子乃孔子红颜知己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整个剧情发展下来,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鸡肋角色”可有可无。还有片中出现了像连环弩这样的大汉朝以后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少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还是注意点尊重历史吧。不过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时不时的插进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于虎”,颇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也得到了孔圣人后人的认可。当然,跟历史较真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称谓不合情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奉劝各位,切莫计较这些,就当这又是一场豪华的商业巨片又何妨呢?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前一段儿看了阿丘那期的《客从何处来》,比易中天那几期做的好,特别感人,下南洋的那批华人的心酸血泪都浓缩在里面,本来阿丘追寻60多年前在马来西亚惨死的外公外婆,以为外公是英雄或叛徒,反正好也好臭也好总之是历史留名的。后来发现,两个都不是,先人就是在动荡的局势中枉死的普通底层工人。我看到中间还纳闷,为什么当时4个孩子只有一个留在马来,其他3个被姑母接回中国,还在想,可能那时候大姐已经在当地结婚了所以没有一起回到中国来。看到马来西亚的阿丘的表哥拿着从中国老家寄来的破祖屋照片哭得比阿丘还厉害,我还想这表哥情感好丰富啊。后来表哥写的一封信直接让我泪奔了,表哥的妈妈也就是大姐,当时因为路费不够,把自己卖掉换路费让弟弟妹妹回到中国,她在马来卖给人家当佣人,那时候她才11岁,受到很多折磨,后来被福利机构救出,却被福利机构的人霸占继续当佣人,精神受到创伤,直到后来结婚生活才有所好转。看到大姐年轻时候的照片,是个非常美丽温柔的女孩,这样一个女孩,用自己柔弱的双手将弟妹送回家,又用这双手改变生活,看到他们现在在马来拥有一个生活还不错的热情开朗的大家庭,也有所安慰。

易中天那几集让人感到一种家族血脉传承的历史隆重感。可是阿丘这集让人觉得,即使先人是普通人,是底层人,那种拼命讨生活的经历那么真实,那么令人心酸,动容,肃然起敬。

你有时候觉得很累,生活是苦的,可是看见还有一些人挣扎着,留着血,顽强地活着,就不敢讲自己经历的那些叫“苦”,那只能叫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精髓,具有震撼人心的硬核力量。自古以来,革命英雄主义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大地上“一时多少豪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更是涌现了数不胜数的英雄,昂扬起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铸就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丰碑。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将士以勇于担当的英气、横刀立马的豪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与美帝国主义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抗争,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为我们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松骨峰战斗。“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缩影。“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敌人先后投入6万多兵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投掷炸弹5000余枚,耗时43天,付出伤亡和被俘2.5万余人的沉重代价,山头被削低2米,志愿军官兵仍牢牢地铆在阵地上。在“空中拼刺刀”的勇猛战斗中,志愿军官兵搏击长空,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志愿军打败美军,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教师观看纪录片《为了和平》的观后感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不久前我刚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抗美援朝》的抗战事迹,这篇文章讲述了1950年6月间,美军悍然侵朝鲜,打到中国边境线,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安全,彭德怀率兵赴朝鲜,五战五捷定大局,将美军赶回“三八线”。读完文章后,文中的抗美援朝烈士们的故事就像短片一样在我脑海中浮现,一位位英雄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保家卫国,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也领悟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和精神。

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

邱少云在执行391高地反击任务时,和战友们埋伏在距离敌军只有60米的草丛中,不料有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爆炸,引起了大火,火一直蔓延,直接烧到了邱少云身上。可是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保证战友的安全,他忍受巨大痛苦,让熊熊大火夺走了自己的生命。战友们都说邱少云没有死,他在烈火中永生!是啊,他们说得多好啊!邱少云为了党和人民,虽然在烈火中葬身,但是他的意志,他的心,永远在烈火中永生!

英勇献身堵枪口的黄继光

1952年10月19日,黄继光所在的部队遇到敌人一个暗藏火力点的疯狂射击,部队连续几次冲锋都没有成功,在这关键时刻,黄继光主动要求参加攻坚小组,负责消灭这个火力点,在战斗中,一名战友牺牲了,另一名战友也负伤了,黄继光又受了重伤,可他依旧不顾一切地爬到敌人的枪口旁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为大家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机会,最后光荣殉职。

不畏惧生死的吕松山,

吕松山原来是一个技术工人,后来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当上了一个战斗连队的小组长。那一年十月的一天,快接近黄昏的时候,攻击信号打响了。吕松山这个小组的任务非常艰巨,就是要摧毁敌人的核心工事。他们冲进去的时候,敌人的子弹“嗖嗖”地飞过来,好多同志都负伤了,可是吕松山还是坚持了下去。他朝敌人的战壕里一发一发的打枪,不让敌人出来。终于,敌人投降了。可是还有几个胆小的美国鬼子窝在战壕里,趁着这时打中了吕松山的肩膀,吕松山咬咬牙,在把所有的敌人都俘虏后,终于支持不住昏了过去……

在整个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先后有三十多万名英雄和近六千个功臣集体。很多烈士都没有留下照片。今天,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他们的形象,更多的英雄甚至连名字也不为百姓所知,可是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世界最可爱的人。

每当回想起抗美援朝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我就感到十分惭愧。作为一名共青团员,21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难题总是容易退缩,而抗美援朝英雄们为了世界的和平,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相比之下我遇到的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再说,正是因为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我们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么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

俗话说:“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我们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坚强勇敢,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饶、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平山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窗外,一场秋雨,就这样一滴滴融进夜色。在不紧不慢中,暗自完成了对命运的转换,我于梦中惊醒后,听淅淅沥沥的雨声,想象着有多少生命从此不再年轻。心就在一瞬间融化成柔软的疼痛,所有关于平山记忆缓缓爬上心头,流淌在血液里的依赖,不舍和眷恋也就在那一刻再度复苏。

2010年4月一日下午5时许,我和农民报编辑孟燕君,隆尧的爱琴妹妹,南宫的尹得冰泊头的陈飞,定兴的许杰大哥在石家庄回合后直奔平山温塘。去参加阎东升大哥组织的2010年河北农民报平山文友聚会。下午5时许,我们一行几人终于风尘仆仆到达阎东升大哥的家。唐山的张久盛大哥,冯立成还有几位朋友已经先期抵达。

刚走进阎哥大门,就看到一个五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和我打招呼。他的眉骨稍高,面庞消瘦,我微笑着和他行过握手礼。他欣喜地冲我一笑说:“我早就进过你的博客,早就见过你的芳容。也知道你拿过很多奖项。”他的话让一向自认丑女无敌的我思维出现了持续十几秒的短路。一时之间竟讷讷着接不上话。只是没想到吃过晚饭他又把这话说了一遍。我的好奇心上来了,悄悄到一边一打问,才知道他竟然就是慕名已久的河北科技报副总编刘秀来老师。当时真是欣喜之至!

那晚,是阎大哥摆的家宴为我们接风,大家开怀畅饮共叙师生兄妹情谊。晚间十点要去宾馆休息时,粗疏的我才发现阎家嫂子一个人安静地呆在院子里,举着早已凉透的半碗粥。在料峭春寒之夜薄凉的风中,我的内心里涌上很深很深的感动!我很愿意代表与会的二十几个朋友感谢阎家兄嫂全心地付出!

第二天集体出游,带着无比崇敬无比景仰的心去了游览了革命圣地西柏坡。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也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共中央旧址占地16440平方米。毛泽东主席1948年5月26日来到西柏坡,后门出去就是防空洞。

直到1949年3月3日,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一起离开迁往北平。下午进入惟馀莽莽的太行山区,而沕沕水就镶嵌在太行深处的平山县北冶乡。

我们饱览了沕沕水的美丽景观,更感受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百丈飞瀑的气势。沕沕水发电站,是在朱德总司令带领军民克服一切困难建立的我党我军第一座水力发电厂,也是它点亮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第一盏明灯。它们以沉默的方式诉说着往事,见证着新中国稳健的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纪录片《英雄之城》观后感作文摘选1000字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英雄之城》中描写的感人的场面让人动容,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本正常的生活,20__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凡的,在我们阖家团圆吃年夜饭的同时,有这样的一群人,用生命在和病毒打交道;在我们嬉笑玩耍开心时,有这样一群人,每天都在面对生离死别。

疫情当前,小家和大国,无疑先有大国才能有小家。无数志愿人员奔赴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了更好的工作而剪短头发甚至剃成光头,许多热心市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捐赠口罩,不留名字。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地奔走在疫情一线,从未放弃。

万水千山的距离,是你们,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用爱扛起生命的重量,我向你们致敬!

这场无声的战役打响以来,千千万万医护人员奔赴前线,自动请缨、毫不犹豫、毫无退缩,微信群里一句句“我请愿”“我报名”是我听过最动听的誓言,请战书上的一个个红手印是我见过最耀眼的色彩,视频上掉落的一缕缕发丝是我见过最决绝的感动。

如果这算是一封信,这封信,是写给奋战在前线的全体战士,写给坚守岗位为人民服务的勇士,写给同是中国的英雄相见而又不能见的亲人,写给努力抗击疫情的所有人,待到春暖花开之际,见面必定热情相拥。

这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运动,是一场齐心协力的人民战争。每个人都应当牢牢坚守自己的战位,只要我们继续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相信一定能打赢这场阻击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有无数“逆行者”的拼搏奋斗,一定能战胜疫情、打赢这场特殊战争,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纪录片《较量无声》观后感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再次观看《较量无声》,心里的震撼还是一样强烈。从小在温室里长大的我从来不知道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这样触目惊心。在最初的震撼过后,对脚下这片大地的爱正在胸腔里奔腾着,像找不到出口的战马一样叫啸。从鸦片战争到东方明珠崛起的那些历史在我的眼前变得无比清晰起来。那一片战乱的哀嚎与繁华的欢呼仿佛很近,又仿佛穿越时空般遥远深邃,我在默哀的同时也有深深的敬畏与自豪。很久,我想起了我正在观看一场电影,想起这是在一个太平盛世,想起我是一名大学生,然后,担忧深深袭来。影片的内容我不想赘述,思路也早已被我忘记。担忧中一个词闪现——居安思危。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年代,但危机却有很多是我们看不见的。

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中的美好。我总是能在网上看到一些罔顾道德的事件,并且夸张程度令人无法接受。可是不管是在家乡还是来异地求学,我看到的大多数人都还是善良正直的。我们更多的关注了网络上的负能量传播,却忽视了真实生活中的正能量,在生活中对他人竖起了高高的心墙,这些真实存在的现象都是看不见的危机。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在怀疑自己。我有幸看过一本书《乌合之众》,书中的主角是群体,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群体的行为特征。一个人能明白的是非观,一个群体却不一定能明白。所以说一个群体的团结之力是毁灭还是拯救,还得看这个团体的旗帜是什么。把我们大学生看作是一个群体,我们就需要有正义的是非观来引导。我们要警惕成为一个没有正义是非观的群体中的一员。

作为大学生,自身修养很重要。少年强,则国强不是一句口号,是历经时间验证的深刻体会。面对如此无声的较量,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阵营,同时也要为从前辈的手中接下这种较量做好准备。教育的目的从来只有一个,教我们更好地肩负起我们的未来。这部影片不仅给我们的心灵一个冲击,也让我们更好地明白我们的责任。且不去评论那些历史如何,我们要接受未来的挑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途中做一块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纪录片同心战疫观后感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2020庚子鼠年的看节,不似往日热用,反而人心惶惶,仿佛不是迎接新年,而是迎接一场”战役”。

是的,正是这场战役,让你们奔赴抗疫前线。在病毒大肆蔓延的危急时刻,你们挺身而出,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你们”,也许是医务工作者,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阻止病毒的入侵,去尽心尽力地救治、照科患者,给他们生的希望。然而,还是有一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导致去世,他还是那样年轻,令人惋惜,痛心。而研发疫苗、特效药的科学家们可以一整夜不合眼。已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李兰娟博士每天只睡3个小时,真是令人敬佩,而心疼。

“你们”,也许是平凡的社区工作者,小区保安。普通的你们,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穿梭,挨家挨户查访,在大门风口处站岗,巡逻。

就在今天,一位社区工作者还来查访,登记,询问接触人员,出入情况。还为父母讲述社区无病患,让我们安下心。还提示勤洗手,不吃生食……真是细心。

现在,所有人出入小区都需要办通行证,保安就在狭窄的屋子里等着,让每个出入小区的人登记,出示通行证,拦住来走亲戚的人们,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你们”,一线的工作人员,或是志愿者和捐赠物资的好心人士。你们,是最美的,最美的逆行者!

抗击疫情,众志成城。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全文共 1754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道大家看了中央2套最近播出的《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或书籍)没有,这部记录片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是一部真正的强国文明的进步史。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强国梦,为国人树立怎样的思想,不得不向强国学习,而是学习世界列强,不是向阶级弟兄学习。

看了这部纪录片,让我想起了中国近代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中国传统的自闭,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在了强国的后面,而且是一溃千里。不由得让人想起汉武帝出兵讨伐匈奴,唐太宗兴兵击退突厥。在局限性和平的谎言下,国人的强国梦又被蒙蔽了。但这不电影是唤醒国人的一个起点。传统的居家过日子思想已经过时,势力的扩张才能换来强盛,这部呼唤扩张与竞争的影片,第一次给了帝国主义列强一个公正的定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苏联为了尽快成为世界强国,把重工业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直到今天我们对俄罗斯的航母、潜艇、驱逐舰和先进的导弹都耳闻目染,但是在这个重工业发达的背后,充分暴露了轻工业的薄弱,使得现今的苏联加盟国都普遍缺乏生活日用品。这几天网上又盛传俄罗斯人口快速下降,2050年可能跌破1亿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我一个东北的朋友对我说过,俄罗斯并不是养人的地方,由于极度寒冷,北亚地带普遍生育率地下。另一个侧面因素,俄罗斯男人酗酒成性,使得很多俄罗斯妇女更喜欢嫁到中国。

上面三国家的进步是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强国要崛起必须先唤醒整体国民的整体愿望。总而言之,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崛起不仅仅是休生养息,更学要高层决策者的思想一定不能落后。片子里这样强调过,二战前的强国,不论胜败,无论输赢,无论受到怎样的重创,战后依旧是这些战胜国与战败国的世界。德国与日本虽然是战败国,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们早已有了先进的社会体制,所以在战后几十年又可以迅速恢复,依旧是世界强国。

中国一贯自称是不结盟国家,而这部记录片第一次首肯了结盟是强国之路必须走过的历程。阿盟、欧盟、非盟、东盟等一些联盟的建立,本来是视作小国联合对大国的惧怕,但实际上区域的一体化的形成,已经证明了结盟对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发展的巨大优势。令人兴奋的是中国已经看到这一点,虽然不能说有绝对的同盟,但局域上的联合已经体现出富国强兵的好处,上海合作组织也许就是战略结盟的开始。也许结盟战略是将来中国发展的更大优势,我们期待中国真正盟友得出现。

中国人迫切渴望能恢复的汉唐王朝时期的那种荣耀,前几年还只能是抱怨下岗,就业再就业问题,如今看了中央2套《大国崛起》这部片子,使我对现今中国的发展思路有了新的认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九个国家的强大无一例外都是依靠对外扩张而实现,而现今把这九个列强的发展告诉我们国人,便是要把中国从一个闷头固守的国家,变为一个扩张性的强国。增强国民意识,扩张国家实力的新强国思维已经在沉睡多年的中国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大型纪录片《隐秘征程》观后感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中,四支红军队伍总计走过了六万五千里的艰难路程,创造了人类远征的奇迹。而红军所走的地区中,在四川的时间和路线最长,无论从征程的长度,战斗的激烈程度,还是环境的艰苦卓绝程度来看,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的故事,都是长征过程中最为荡气回肠的段落,是长征所留下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以,《隐秘长征》以“红军长征在四川”为副标题,绝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地域设定,而是对整个长征宏大价值的高度提炼和典型表达。

长征故事具有史诗般的属性,在以往许多长征题材影视作品中,或者立足于全景式的宏大叙事,或者聚焦于某个故事的典型呈现,而作为一部既要关联全貌、又当立足四川的八集体量的大型纪录片,《隐秘征程》一方面有整体背景的清晰交待,另一方面又没有停留在内容过程的线性描述。

该片最终确立了“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创作原则,把影片的核心内容牢牢锁定在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件中一连串最具典型意义的细节元素上,比如草鞋、舟船、干粮袋、标语等等这些看似寻常却能贯穿全局的关键物件或重要场景。因为历史的细微之处,最容易被人所忽略,但他们往往是最能够解读历史真相的关键钥匙,同时也是最能够实现纪录片真实性与贴近性诉求的有效因素,正所谓“于细微处见真精神,于平凡处显不平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红色传奇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发掘和利用党员革命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4月5日,蒙山县委宣传部组织本单位党员干部利用“靓TV”手机平台集中收看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制作的党员教育纪录片红色传奇》。为保证学习效果,蒙山县委宣传部以党组织为单位、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为主、党员个人通过手机登录靓TV党员教育平台观看为辅的观看方式,并开展一次“学党史、感党恩、强党性、铸忠诚”为主题的座谈交流活动。

据了解,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摄制的十集大型党员教育纪录片《红色传奇》,以1925年梧州建党到1949年广西全境解放的历史为背景,用不争的事实,通过一幕幕珍贵的画面,展示了建党初期和革命斗争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纪录片中,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县委宣传部党员干部的心灵。

在收看了《红色传奇》后,党员干部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后感。大家一致表示,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政党生命的动力,在无形间集聚着强大的力量。在今后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要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绿色农业、优势工业、特色旅游、品质城镇、福祉民生”的发展思路,增强大局意识,认真履职尽责,挖掘典型素材,采写出更多有质量的精品稿件,为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鼔与呼,为蒙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297 字

+ 加入清单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决定抗美援朝。付雁作为一名机要干部,向东北军区报到,随后作为第一批赴朝鲜人员去朝鲜,在志愿军总部担任一名话务员。

这时候,他才16岁。

抗美援朝,志愿军官兵牺牲很大。但是,付雁因在志愿军总部,没有上前线,加上又是话务员,个人的安全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是,他也经历了好几次的惊险时刻。

首先是在赴朝路上,他与22名机要干部乘坐汽车进入朝鲜。一次,汽车行驶在公路一个拐弯处时,突然前面一颗炸弹爆炸,冲击波很大,汽车颠簸了几下,除司机受了一点轻伤外,其他的人虚惊一场,毫发无伤。

为什么?

公路拐弯处前的一个山头,挡住了飞舞的弹片。

三天三夜后,他们抵达志愿军机关所在地——大榆洞,随后,再被安排乘坐汽车去前勤指挥部报到。一路上,飞机不停地轰炸。晚上,大家昏昏欲睡时,突然又一声巨响,一颗炸弹在不远处爆炸,驾驶员头部和胸部受重伤。

而其余的八人个个完好,其中也包括付雁。

以后,付雁又两次历险。

那是在第五次战役前夕,因为前方一直在激战,话务员每天只能睡二三个小时。经常是敌机在头上盘旋,他们照常工作。一天,大家正在吃晚饭,敌机突然出现,狂轰滥炸,付雁和大家立即往山沟转移。

结果,在途中,通讯员小韩不幸中弹牺牲,年仅18岁。

其他人安全无恙。

因为工作太忙,睡眠不足。付雁等话务员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睡上三四个小时。一次,他在烛光下带着棉帽工作,不知不觉睡着了。结果,烛火把棉帽右边的护耳烧着了,把他右边的头发和眉毛烤焦了一大块。

这是付雁在朝鲜唯一的一次受伤。

付雁是丹东人,自幼丧父,家中有四兄妹,他是老五,母亲最喜欢他。1953年朝鲜停战了。因为他离家较近,领导照顾他,给他批了10天假期回国探亲。

付雁是三年前被东北军区到学校挑选机要员,被选中参军的。当时母亲知道后,舍不得他走,心里难受,但没反对。

1950年元旦前四天,付雁离家正式去学校了。在离家前的那个晚上,母亲彻夜未眠,一面流泪,一面为他准备了几件衣服。第二日,她冒着寒风,踏着白雪,满含热泪,把儿子送上了火车。

这一次请假回家,可以见到自己的母亲了,付雁很高兴,带上了立功喜报,还从战友那里借了一些钱,准备孝敬母亲。

可是,他回到家后,哥哥和姐姐们虽然很高兴,却表情异常,似乎都在躲避什么。付雁突然预感一种不祥之兆,便追问:“母亲呢?”

“母亲已经病故两年了。”大哥说。

接着,大哥告诉他:“你走后,她就一反常态,情绪始终不好。后来,听说你上前线去了朝鲜,整天坐卧不安,神魂恍惚,天天念叨你,见到当兵的就问:‘我家春子(付雁的小名)呢?’她还说要去沈阳看你。三个月后,1951年初,她发展到不吃不喝,最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2月10日逝世。你在朝鲜打仗,我们也无法告诉你。”

这真是晴天一声大霹雳!付雁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第二天,他在母亲的墓前整整坐了三个小时。

随后,假期还没结束,他就带着终生的愧疚返回了朝鲜。后来,付雁在部队中干了一辈子,也成为了一名解放军干部。

70年后,付雁还忘记不了自己的母亲。在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时,他含泪向人们讲述了母亲当年不吃不喝而死的往事。但是,他坚定地说:

“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不能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纪录片《1921点亮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专题片《1921点亮中国》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上海广播电视台等联合摄制,共5集,分别为风起、潮动、选择、曙光、星火。

第1集风起解析厚重的时代背景,从辛亥革命开启中国革命年代开始,聚焦一代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寻找救国之道。

第2集潮动,详细阐述上海之所以成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文化基因。

第3集选择表现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工读互助团、地方自治等种种尝试,与改良主义者、折中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分道扬镳后,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

第4集曙光放眼国际,描述苏俄和共产国际从外部帮助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始末。

在第5集星火中,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诞生后,先后推动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宣传,帮助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观后感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集里出现了“麦客”这个职业,之前只在书里看到过,所以对这一职业不甚熟悉,但我小时候的家乡有类似“麦客”的职业,都是远走故乡去帮人收获来赚钱,不同的是我家乡的这群人收获的是花生。姑且叫他们“花生客”吧。(当然我的家乡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中原地带盛产花生,且不像收获麦子的收割机出现得很早,花生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只能靠人工从地下一棵棵刨出来。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有一群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和“麦客”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爷心地善良,总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天黑到看不见时,她们从劳作的地里归来,吃过饭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们会和妈妈一起聊起家中的情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较。现在想来,她们对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牵肠挂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机”,不再需要纯人工收花生了,这些花生客们也渐渐退出了中原农业历史的舞台。

这一集里出现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小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因为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色的,可是他们却有紫色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后好像锅都被炸烂了。《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附近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

而这些养蜂人也很久没有再来我的家乡了,大概是家乡种植油菜花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第二季很煽情,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档关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怀无疑是重要且精彩的。里面的一个个小细节,都会让我们想起很多自己脑海里曾有过的记忆。而且配音词都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煽情,又能传达出很多意味深长。比如,最后一段的老华侨,“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这句平实的记录,却会让人想起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远离家乡后,故乡的味道也渐渐只存在在记忆中,如今家中祖父一代的人已经全部不在人世。上次回家,和爸爸说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们商量着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姐姐多年后寒暑假期间可以领着孩子回家乡看看,姐夫还美名其曰:让孩子到基层锻炼下。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时回忆起的一些东西,敲键盘记录下,我怕会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纪录片地球脉动观后感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19世纪,坚船利炮和资本主义让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地球的24个时区,成为当之无愧的日不落帝国。

2016年,BBC的镜头在世界各地捕捉到奇妙的镜头,让观者为之折服,可以说重塑大英帝国的光辉。面对这些最为先进的拍摄器具、不惧艰险的拍摄人员,就像两百年前见到蒸汽带来的冲击那样,改变对世界和未来的认知。

6集纪录片集集精彩,先是展现这个星球最为奇妙的动物,无论是拍摄和解说都达到了极致。最后一集,没有忘记反思,却又点到为止。

Hans Zimmer带来的纪录片主旋律,曲调是标准的螺旋式上升结构,就像纪录片一样厚积薄发,特别来到结尾高潮部分都让人汗毛竖起。

《地球脉动2》不论是技术还是精神层面,都是我看过最好的纪录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高考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高考每年一次周而复始,举国上下命运攸关,他是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考试,是触及千万个中国家庭的考试,是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考试。

毛坦厂,大别山路的一个不到3万人的小镇里,外来的复读生和陪读家长接近2万人,本地却成了少数族群,毛坦厂镇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高考镇。毛坦厂中学复读生8千多人,应届生三千余人,号称“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在这里学生们以新的心态重新面对高考,镜头锁定程教师所教的复读班,在自习课上,不会出现任何开小差的声音,整个房间洋溢着学生们的热情,在教室的纸板上有:“这期间没有老师的监事,只有上帝的望远镜。”

学生们无需任何人的监视,在这里你努力了会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你不努力社会将把你淘汰。

在这些人物中最深刻的是吴世廉和何飞,吴世廉在高一高二时成绩优异,在学校中前300名,在高三时成绩下滑到了3000名,吴世廉父亲曾有一个工厂,为了孩子上学关掉厂子,到学校当保安队队长,他们家没有出现过大学生,当年他高考与大学失之交臂,由于吴世廉成绩急剧下滑,家长和老师精心开导,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了526分,他的父亲泪目了,这么多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何飞家庭条件很不好,他在应届高考中对高考没有概念,在临近高考时有了悔悟,就像他自己说的,我遭到了报应,因为我以前笑的太多了,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考上大学,其实家庭条件并不决定太多,如果是自己有足够的信念,又何妨,如果今天不努力就会变成明天的何飞,该努力时不努力在想,努力时为时已晚。

第5集中有45万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4年就要150万人民币,对于自费留学学生的希望破灭了。所以高考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竞争真的很残酷,别人努力学习你就要比他更努力,我们没有理由不自己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