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精品20篇)

心中的森林家园是怎样的呢。随着经济的发展,曾经的心灵家园是否还在。看看下面的范文吧,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浏览

7109

作文

640

纪录片西藏废奴观后感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高清纪录片《废奴》从2015年4月9日中央新影集团参加中宣部人权局组织的关于筹拍“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录片会议,至纪录片制作完成,历时十一个月。

创作团队接到这一选题后,立即着手展开资料疏理、专家研讨等工作,分别同外交部、统战部、广电总局、社科院、藏研所、清华大学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中央新影影视专家等各方面专家进行研讨。

摄制组2015年9月14日进藏,拍摄周期43天,摄制组成员8人;涉及拍摄地点: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林芝等五个区县及所属十余个乡镇。先后采访拍摄了农奴、僧人、贵族、商人、藏学专家近二十位亲历者及其后代及部分专家学者;拍摄了博物馆、档案馆、历史遗迹、遗物等以及个人珍藏的遗物、档案资料;拍摄西藏风土人情、风光、当今西藏的风貌等等。在北京拍摄了藏研所专家,十八军战士王贵汉族,摄影师陈宗烈等等,另外还搜集到一些国外图片资料,有一些是刚刚从德国带回来的资料。

本片在立足真实的基础上,力图找到不同于以往类似题材的新视角,更加生动、平实、客观地表达主题。基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自1950年开始拍摄的上百分钟的真实影像资料和国内拍摄西藏历史图片权威专家的大量图片,该片还披露了上世纪初外国人拍摄西藏的图片资料,这些大部分都是来自德国、英国等国家最新的图片、文字资料,这些珍贵的视频及图片资料成为真实表达主题最直观的素材。同时,为了叙述视角更加客观、全面,该片引入了大量上世纪初国外旅行家、学者、记者的手记和原文书籍,并且采访了当下国际上著名的藏学家、引用当下权威国外藏学家的论文、书籍,大大增加了该片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为了更加生动、平实地表达主题,在创作思路上,该片将人物故事的讲述作为前景和线索,采访、拍摄了20位亲历者、学者,深入挖掘他们的命运故事,这其中包含西藏社会不同层次、方方面面的人物,“以小人物还原大历史”,在平实的故事讲述中带出波澜壮阔的西藏废奴历史。最终,还原真实历史、梳理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必要性、思考废奴对于人性解放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晚上看了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看后一声长叹,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家长却不一定是好家长。今天看完学生的日记,再次印证我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纯真、善良,但家长却不见得。

陈雪媛的妈妈长期在国外,由爸爸带着。

刘雨荷的日记写的非常感人,妈妈的留言也是爱意浓浓。

江谢语哭得最伤心,从她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她完全看懂了《爱心树》中的那棵树就是一直在付出的妈妈。

姜淏月的日记让我一阵唏嘘。他说每次考试没考好,妈妈都打他,但是他一直默默忍受,即使如此,他依旧爱妈妈。多好的孩子啊,可是家长面对孩子纯真的爱,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姜妈妈看到这封信,一定会有所触动。

看完《镜子》后,结合同学们的日记,我觉得我不能把孩子们逼在读书这条路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成功地人生设置了唯一的终点,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祖宗告诉我们,各行各业都有成才之人。这次读书,不仅孩子们成长了,我也成长了。孩子和父母本是亲密无间的关系,自从进入学校,自从有了考试,多少伤痛和眼泪都是围绕成绩而来,我不能改变目前的教育形式,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种亲密的亲子关系。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纪录片《2024春天纪事》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因为它---“新型冠状病毒”的降临令全国数万人遭受病毒的侵扰,超过两千人死亡,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令本该是温馨和谐的团圆时刻,变成了万巷人空,人人自危的全民“抗疫战争”。这是继2003年的非典以来,全国上下面临的第二个难题。疫情初期,很多人逃离湖北、武汉地区,怕给自己和家人传染。同时也有很多人奔赴疫情发起地开展医疗、物资、防疫等等方面的援助,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逆行者”!

我的妈妈是一名平凡的社区工作人员。大年三十的时候,就接到了上级关于春节期间疫情严重,不能放假休息,需要继续工作的通知。她每天为社区的居民们测体温;阻拦随意进出社区的流动人员;宣讲防止疫情传播的小知识,安抚惊慌失措的老人;挨家挨户的排查登记社区内是否有来自湖北地区的外来人员;和街道领导一起为社区内的低保户送去蔬菜、菜油、大米和面粉......

妈妈每天都加班,回来的很晚。每次我和哥哥看完了《新闻联播》的时候,就竖起耳朵,迫切的想听到那熟悉的脚步声。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归来的人一定是我的妈妈!我迫不及待的打开门,看到妈妈疲惫的身影,真想立刻冲上去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啊。可是妈妈微笑着说:“要先消毒哦。”我赶忙拿来酒精喷壶,给妈妈全身消毒。然后拉着她问:“妈妈,你每天都不在家,我们都想你了,就不能休息一天陪陪我们啊?”妈妈一边用香皂洗手,一边摇摇头说:“可是有很多人,更需要妈妈,我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啊。”

吃饭的时候,我对她说“新闻上都说了,不让出门,待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你还上班,就不怕给自己传染病毒吗?”妈妈想了想,放下碗筷,指着电视里的医护人员说:“你看他们,都是有家的人,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也都是别人家的父母。可是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全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从全国各地支援武汉,这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所以,我要像他们一样,努力做好我自己的本职工作,尽我最大的力量,避免更多的人被感染。那你说,我是在家休息,还是继续上班呢?”

我听了,既感动,又委屈,沉默着,纠结着也思考着她的问题。

说句实话,看到新闻里那些“逆行者”心里确实很感动,觉得他们非常了不起。可是,当自己的妈妈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还要出门工作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好害怕,很犹豫,深怕她累倒,或被病毒打倒......妈妈看着我红着眼不说话,又说“不是有你和爸爸给我消毒嘛,我按照要求佩戴口罩,又勤洗手,注意自身防护,你们放心吧。”说着指了指电视里的医务人员的胸前佩戴的党徽,说“看,他们都是共产党员啊!妈妈也要写入党申请书,也要成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党员!”这时候,我看到妈妈的眼里闪着光。

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凡的。很多人向死而生,逆行武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国家的安宁,向着疫情发起冲锋。爸爸和我待在家里不出门,也是我们的平凡的小贡献。在新闻里,在身边,我在平凡的人身上看到了不平凡的事迹、看到了坚持、看到了温暖!此刻,我心里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盼春来!”

我认为妈妈——也是一位“逆行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纪录片《同心战“疫”之令出如山观后感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年味是什么?年味就是每家每户张灯结彩的挂灯笼,贴红红火火喜庆的对联,放五彩缤纷的烟花。孩子们嬉戏打闹,大人们走街串巷,互相拜年。可是,今年的年味,却与众不同。

人们不再像以前过年那样热闹了,都心惊胆颤的在家里不敢出门,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新型冠状病毒。它的到来让整个年变得冷清而又无趣,人们的欢声笑语也因为它停止了,仿佛让整个世界都失去了活力。

当我们都躲在家里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却挺身而出,逆向而行。他们就是钟南院士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们,他们一起同心战“疫”,与病魔做斗争。我们知道,过年应该是团聚的时候,医护人员也有自己的家人,他们也渴望和自己的家人在这个新年团聚,甚至面对这个病毒也有点害怕,但是一颗保护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保护这个中国不再遭受病毒苦难的心,让他们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此时国家比亲人更重要,有更多的人需要他们。为伟大的医护工作者们,致敬!

虽然很多人去不了一线抗击病毒,但是平凡的人们也做出了很多并不平凡的事,有的人免费给大家赠送口罩,让更多的人在疫情期间有更多的防护方式。有的人默默在小区值守,保证每一个出入人的安全,确保小区是最安心的家,他们希望国家能早日回到原有的样子。我们现在必须要听从国家的指挥,真正做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减轻医护人员身上的这份压力。

面对这样的疫情我们作为小学生虽然不能直接上一线战斗,也捐赠不了多少的钱来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们,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认真真的完成现在的学业。长大以后成为一名对这个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才是对祖国最大的回报。我相信,武汉一定能挺过来,中国也一定可以战胜这个困难,任何困难都打不倒我们炎黄子孙,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541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雾霾呢,我们生存的这个大气中悬浮着许多颗粒物,是肉眼看不到的,这种颗粒物有自己的专业名词就是PM,一般当PM>2.5微米以上的,人的鼻孔和呼吸道绒毛能够阻挡过滤,但对于PM

霾的源头,60%来源与燃煤,燃油,这些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污染物,发电,炼钢,暖气,汽车排放物,等等成为雾霾的主体,工业化g e命以来,大多数的研发创新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人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必须为此承担后果,十九世纪的英国是如此,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

从演讲学角度来看柴静的这次主题演讲,绝对堪称经典佳作,他从切身体验来开场,朴实不娇做,瞬间引起人对信息的认同感,而在表述过程中有理有据,言简意骇,整个演讲时间不足1/3,却通俗易懂,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表述,而口语化的演讲更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另一个亮点就是多媒体的使用,数据,访谈,动画的完美结合,让这场演讲更具说服力,其实多媒体真的是非常棒的讲道辅助工具,却经常被传道人排斥,他们总用不属灵作为理由将这个工具束之高阁,工具其实是中性的,是否属灵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是否属灵,和工具无关,在圣经中,当参孙被捆绑在非利士营盘内,神甚至使用一个驴腮骨作为兵器,帮助参孙大大击杀非利士人,想不明白为什么现代传道人却一定要排斥多媒体呢,作为工具,多媒体对讲道时视觉化的传递信息有很大帮助的,听和看同时接收信息,印象会更加深刻,我们真的不应该盲目去反对,旧约时期神让何西阿先知去取一个将来会成为妓女的女子为妻,向以色列人传达信息,告诉以色列,你向假神行淫,如果愿意回转,神也愿意接纳,这种视听例子圣经有很多,包括亚哈王,大卫王,都有这样的经历。

但是这些不是重点,重点的是从这场演讲中看清了人性。

十九世纪之前,几千年里大自然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然而之后的不到两百年时间,整个自然界已经被人破坏的千沧百孔,到了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步,这种破坏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从工业化革命开始,人的智慧已经开始发挥到极致,各种创新层出不穷,人开始骄傲的以为,自己将主宰大自然,开始否定神的主权,高举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肚腹为神,无神论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人用自己的智慧发明来满足自己那已经被激活的无止境欲望,人追求享乐,抗拒神的约束,人性也因此变得更加残暴,历史上唯一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人开始狂傲不拘,目中无神,但是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神真的嗤笑人的愚昧,因为人完全忘了,自己只是大自然的管家,不是主人。人肆意挥霍不属于自己的资源,必将遭受自然的强力报复。

工业化革命的一个标志就是大烟囱,煤炭成为这个时期的能源主体,炼钢,发电,取暖,都需要大量煤炭,燃烧过后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还有一种叫褐煤的,燃烧过后有一半的废弃物将以颗粒物状态悬浮在空中,为此十九世纪的英国遭受了严重的酸雨,雾霾。至少有几万人因此死亡,随后每一个开始工业化国家,几乎都要经历这个污染,无法避免,而发动机的出现,促使另一个能源的大量使用,石油,飞机,汽车,轮船,都在使用石油,石油燃烧过后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和苯并芘,对空气的污染更加严重,并且是强致癌物。

古代流放到偏远的地区形同与死刑,而汽车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的出行,偏远地区的流放变成了潇洒的旅行,但是汽车的排放物却在默默毁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冰箱的出现,大大改变人的饮食习惯,可以足不出户每天吃到新鲜的蔬菜和鱼肉,但是冰箱内的氟利昂,却严重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臭氧层,核子裂变的发现,带给人们清洁的电力,也让人好似睡在一个炸弹上,完全没有安全感,人在享受自己的成果的同时,却在为自己埋下死亡的种子。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只是大自然的管家,我们无权主宰一切,现在是最危险的时刻,让我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维护我们自己的家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观后感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一带一路·连接历史的辉煌》将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一带一路”拍摄和播出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光大。该纪录片共60集,每集30分钟,融合了儒家学说、建筑、宗教、风土人情、地方戏曲等多种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将突破地域概念,探寻新时代下的中国精神,以复兴、发展、融合、共赢为宗旨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形象,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讲述“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深远意义。该片将在国家文化部的指导下,与多家省级卫视联合拍摄,其拍摄内容涵盖国内有节点的省份,以及中亚、东南亚、阿拉伯、欧洲等诸多国家。

在启动仪式上,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委员会会长杨丽丽致辞说,时值当下,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最具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热议话题。全力打造一部多方位、立体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带一路”纪录片,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文化担当。这部纪录片将以开放性的当代视野,创新性的电视影像风格,讲述鲜活的故事,解读深邃的思想,站在历史与今天,中国与世界的高度,讲述中华传统文化对拓展“一带一路”的当代价值。

此外,总编导张辉力也高瞻远瞩地给大家分析了《一带一路·连接历史的辉煌》在当下这个时代背景下拍摄的必要性。他介绍,60集纪录片《一带一路——连接历史的辉煌》创作策划于今年年初,它具有极强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我们希望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一带一路”纪录片为载体,打破地域和民族的概念,探寻新时代下的中国精神,以复兴、发展、融合、共赢为宗旨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形象,把《一带一路——连接历史的辉煌》拍摄成一部能够让国内外观众长久记忆的经典文化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制片人英子也在会上表示:纪录片《一带一路·连接历史的辉煌》,通过十一个部分60集的篇幅,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大阅兵,它将把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我们很高兴能够参与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为其成功尽绵薄之力。该纪录片将于近期开机,有望明年与广大观众见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在每年的新年到来之际,中国国家主席发表新年贺词已经成为惯例。新年贺词往往凝结了国家过去一年的大事,也可以从中预见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一年中国领导人的新年贺词会说些什么,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2014年的最后一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2015年新年贺词。在1371个字的新年贺词里,“正风”、“反腐”高频出现,给海内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习近平同期声】我们要继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毫不动摇转变作风,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

这份不同寻常的新年贺词,强有力地传递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信号。而几年来,这个信号已经落实到现实当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直面“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做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鲜明提出“有腐必反”、“有贪必惩”,反复告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

十八大以来,一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宣示着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捍卫党纪、自我净化、自我革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由雨果观赏园后的诗意评价作为开头,将我们引入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世界,然后用大半的时间以一个传教士的角度描绘了圆明园以往的辉煌,紧接着便开始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镜头,这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景象,虽然很短,但已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心中。最后的镜头便是现在的圆明园。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悲愤。在观看到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时,我想说:这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在一片火海中化为灰烬,这圆明园,建造历时150余年,投入的经费更是可以用“无数”二字来形容,而且,圆明园中的更多东西是用钱换不来的,如古老的青铜礼器,精雕细琢的陶瓷花瓶,历代的名人书画……这些东西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所以英法联军焚烧的不仅是无数的汗水和金钱,还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的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遗产。

在悲愤的同时,我也深思:为什么中国自己的珍宝存放在清皇帝的离宫中,却能被西方人轻易地掠夺和焚烧呢?答案正是清政府太软弱无能,国力太衰败,使得西方列强的铁蹄能肆无忌惮地在中国领土上践踏,如入无人之境。为了不受外族的侵扰,我们的国家应该更加强大,而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争取为国家做贡献。电影圆明园观后感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400字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集历史纪录片《大明宫》观后感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时代的幸福感,不在于它是否富足,中国历史上不缺世界上最富的朝代,昔日的汴京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据说宋当时国民生产总值占了世界的80%,但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是什么呢?是花落人空瘦的哀怨,还是君君臣臣的猜忌?苛杂过于繁重,条条框框的教条过多,百姓,活的压抑。

一个时代的骄傲,也不应该在于它的地域有多么辽阔,元,清的时候国土面积是太啊,征战一生,到头来也只不过落个屠夫的称号。更可怕的是人心不古,在征战,杀戮中,怎么会懂得生命的可贵,在奴役压迫之下,怎么会顾及礼仪廉耻。

唐朝应该是中国最幸福的年代,不仅仅是疆域的辽阔,财富的聚集,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包容感,李氏家族本来就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不受教条的束缚,有包容一切的度量,也有勇敢彪悍的作风,这样领导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一批的独树一帜的臣子文人,他们在上朝能运筹帷幄,上马能决胜千里。在欧洲正为宗教不同派别血染大地的时候,这里能做到各种宗教自由发展,各个民族竞技而生。即便是打过架的日本和棒子也能很好的包容,还能毫不保留的手把手的教狼,这是一个怎样自信的民族。有这样的保障,国民素质达到巅峰,真正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盛唐时期的中国,更像是一个桃花仙境,世界的乌托邦。

天朝只属于哪个时代,没有包容的度量做不到,像是明朝的尔虞我诈。没有交流做不到,像是元,清的固步自封。没有自信更做不到。

对于经历一系列的殖民,战乱,思想禁锢,病痛折磨的国家,我们有包容一切的度量吗?有海纳百川的自信吗?只不过GDP涨的快点,就天朝天朝的YY起来,天朝不是靠楼推起来的,比起天朝差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纪录片《我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116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毛主席为红军题的一句诗,从中,我们便可体会到红军当时那艰苦的日子。红军整天生活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之中,面对下一个血肉横飞的人可能就是自己的时候,红军们选择的不是逃走或者投降,而是站到了更前面,以先锋的身份冲入敌人军中,英勇战斗,就算牺牲了,也为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党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转眼间,70年过去了,现在已经进入了新世纪,但人们还是忘不了红军,忘不了长征。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大型革命史诗和大型文献纪录片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王瑞参加红军革命中发生的事情。在渡赤水的时候,王瑞一家四口参加了红军,但在以后的革命过程中,本来的四个人却慢慢地一个一个少了,最后只留下了王瑞一个人,是毛主席一直以长辈的身份来抚慰他,才使王瑞从绝望中走出来。

影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王瑞姐夫英勇牺牲的片段。红军在飞夺泸定桥时,王瑞姐夫冲在前面,当先锋开路杀敌,王瑞则在后面用枪扫射作掩护,要知道,红军先锋可是在四条铁索做成的桥上冲啊,下面就是急流,要是掉下去的话,一定会没命的!先锋们小心翼翼地要从桥的这头趴着身体爬到桥那头,一边要小心敌人的子弹,一边要小心身体下的铁索,直取敌人死守的桥那边,才能使身后的大军通过。

一些先锋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牺牲了,余数不多的人依然勇往直前。随着乒的一声,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王瑞的姐夫,王瑞姐夫咬牙忍痛,用双手紧紧地抓住铁索,王瑞看到后万分焦急,想马上冲上前去拉住姐夫,因为姐夫现在是他在世上的唯一一个亲人了呀,但因为十分危险,战友们拦住了王瑞,王瑞的姐夫再也坚持不住了,双手松开一只,又松开一只,人掉入了江水之中影片断了一下,画面定格在王瑞姐夫掉入江水的情景处,看到这里,我心中涌起许多许多的感慨:一瑞的姐夫刚刚遭受到一个巨大的打击--------自己心爱的新婚妻子、王瑞的姐姐,在过彝区的时候被彝族人杀害了。经过这么大的打击,王瑞的姐夫没有被灾难痛苦打倒,依然一心一意地投入革命,冲锋陷阵,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跟着毛主席走!这句话是王瑞的父亲和他最敬重的连长说的,正是因为这句话,才使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王瑞重新站了起来,是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才让红军反败为胜。王瑞,虽然只是一个16岁的小孩,但他经历的却要比我们现在的同龄人多得多,16岁就已经在战场上杀敌为国,可以看出他是个爱国的孩子。比起现在,高科技时代的我们,那时的生活太苦了,但是现在的好日子都是象王瑞那样的革命先辈付出很多的牺牲才换来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只有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将来才能为国争光!

70年光阴,跨越了两个世纪,长征已成历史,精神却永恒!我们要学习红军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3437 字

+ 加入清单

柴静(1976年1月1日-),汉族,出生于山西临汾,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艺术硕士。19岁在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22岁到北广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现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主持节目《看见》。作为著名的新闻人,柴静总是出现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而她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记者。2014年从央视辞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两会召开前夕,沉寂了一年之久的柴静,携纪录片《穹顶之下》迅速刷屏朋友圈。从央视离职后的柴静,现在的身份已被定义为“自媒体”、“公民记者”,这场因名人效应引发的大众对雾霾的集体重新关注,被描述为自媒体力量的兴起、与主流媒体完美合作的示范。

不对,“大众对雾霾的集体重新关注”不如换成“大众对柴静及其纪录片的赞誉或质疑”这种表述更为准确。几乎一夜之间,头天对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纪录片的惊叹关注,全部被淹没在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诋毁、甚至人身攻击、个人喜好里。视频出来的当天晚上我完整地看了一遍,从新闻由头、事实呈现、追溯原因,到多方剖析、经验借鉴、行动建议,加上柴静条理清晰、思维连贯、语速得当、字字珠玑的演讲串联,这个纪录片的专业性可谓毋庸置疑。

我看完的当下就有冲动想写点什么。但当今天一早醒来,由于中英时差国内已经是骂声一片,负责任的还找找数据、事实表述漏洞;不负责任的纯粹人身攻击、讨厌柴静、low逼、资深烟民、高龄产妇等等私人八卦……当然积极的一面我们看到,因柴静的名人效应、公益行动带来了有关大气环境科普、环保意识觉醒、政府部门问责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公众合理质疑、多角度讨论,即使有不同的声音也是正常的、值得鼓励的,借两会召开之机,也能顺势倒逼政府部门拿出环保机制整改行动魄力。但国内舆论环境的一贯传承还没有形成能够包容理性争论的氛围气度,常常刹车失灵演变成非黑即白、谩骂攻击。在这种舆论口水战中,我习惯性地后退,多说也无益。

想起了八年多前我与柴静的一面之缘。当时其与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组到清华分享栏目背后的故事,我们新闻系的全班同学受邀聆听演讲。柴静当时已经成名,简单的T恤、牛仔裤。演讲完毕对她的印象是:口才了得、满腹诗书、随口引经据典、面部表情淡漠。当时还有同行的某省台随机找了我们其中几位同学进行采访,当时我被问到的问题是:你觉得新闻记者最重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记得我回答了三个词:热情、敏感、责任。

因为曾身处与柴静一样的职业背景,所以深知作为一名致力于追寻、记录、报道事实真相的记者,常常会遭遇关注家国天下的责任感,与改变不了现实的无力感之间的冲撞、碰击、斗争。记者的职责不是改变,而是督促改变。这种改变的困难和阻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穹顶之下》号召环保体制的变革、政府部门的作为、你我行为习惯的改变,这种督促远未见效之前首先得到了大众对其行为动机、利益集团背景、私人八卦的阴谋论的诋毁,可想而知前方还有多少重重阻力。

我不是柴静的粉丝。她歪着头向对面的嘉宾咄咄逼人时,我担心她活得太沉重。这几年好了一些,脸上多了很多笑容--《穹顶之下》的演讲我们就可以看到。但无论如何,这个片子激发了我对雾霾的重新审视。

刚来英国留学时,我曾有整整八个月的时间没有回国。飞机落地北京首都机场的那一刻,我的心情雀跃极了。当我进了航站楼走向安检台的时候--我深深地记得那个画面--T3航站楼里可以用“尘土飞扬”来形容,空气里满满的黄土颜色和灰尘的味道,我下意识地捂住口鼻。这座我曾经非常熟悉的城市,因八个月的离开,带给我鼻子、呼吸道强烈的不适应感--也许因为在英国习惯了那里的蓝天白云。

英国是一个多雨的国家。我们都知道,在国内开车的人最害怕洗车后的第二天下雨--车白洗了,雨一淋全是花花的泥点子。在英国,尤其是住house的居民,习惯将车停在路边或露天院子里。当然这边很少暴雨,而平日里的淅沥小雨,是根本不用担心车子弄脏的。很多英国人在下小雨的时候,甚至选择不打伞从容在街上行走,而不必担心雨水脏了衣服。如果你住在伦敦市中心,比如金丝雀码头的某栋高楼里,平时天晴的时候,你完全可以远眺到15英里外的希思罗机场--据说曾经的北京,也能在后海银锭桥远眺到西山。

三个月前我因工作需要回国出差,一名曾在英国留学的男士,带着妻子和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宝宝过来咨询移民英国的事宜。他从英国毕业回来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发展相当不错,但他现在,执意重回英国。“尤其结婚生了孩子之后,很多时候想带宝宝出门遛个弯儿,但空气实在太差劲了,常常雾霾,就不敢带孩子出去了。”他对我说:“为了孩子的成长,看来我必须得带他们重回英国”。

柴静拍《穹顶之下》也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她在片子里并未将女儿未出世患肿瘤与雾霾之间证明为因果关系,但是由于关心女儿的健康问题而开始与雾霾死磕,从母亲的立场来看,是十分能够被理解的。食品安全、大气污染、成长环境等等这些在国内不能被忽视的问题,对于我这个还没当妈的人来说,已经为将来的孩子考虑到了,更何况成千上万的母亲呢!必须承认,这也是我选择留在英国的原因之一。

伦敦也曾为“雾都”。柴静在片子里特意来到伦敦寻访治理雾都的经验。我们都知道1952年12月5号那场著名的伦敦大烟雾事件,冷空气横跨英吉利海峡,覆盖整个泰晤士河谷,把煤烟控制在云层之下,造成一万两千多人因此死亡。那时英国政府在二战之后大力发展煤炭工业、振兴经济,高品质的煤炭全部用于出口,普通英国老百姓使用的大多是劣质煤炭,再加上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工厂、烟囱林立,已经排了几十年的工业废气的积累,终于酿成了大烟雾事件。1953年英国政府终于决定成立“空气污染委员会”,之后通过《清洁空气议案》、修改为《清洁空气法案》。在1960年至1970年治理空气的十年间,英国的空气清洁状况有了质的改观,同时让人惊讶的是,由于清洁能源和新兴行业的替代,英国的GDP在这十年间同时也增长了一倍。

伦敦的巴特西电站,四根103米高的烟囱,曾经是英国工业革命巅峰时期的象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成后,曾每星期烧煤一万吨,维持伦敦五分之一的电力供应。而自1982年“退役”以来,巴特西电站已经成为了英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演出时,也曾作为伦敦的六个建筑形象代表之一,出现在舞台。现在,围绕着四根烟囱,巴特西商住综合开发项目成为了伦敦市最大的开发项目--其代理机构仲量联行透露,当巴特西首期住宅项目推出时,一周内即售出75%,刷新英国卖房记录。目前新建的三期项目,在去年10月底甫一推出,也延续了疯狂抢购态势。英国人对于“空气污染”是心有余悸的,但在旧城改造时,这四根烟囱是明令禁止拆除的受保护对象--它们将一直矗立在泰晤士河畔,提醒着人们英国曾经的辉煌与经验教训。巴特西情结也已深深融入了英伦文化的血液里。

不是说英国现在的大气环境就多么多么好,居住在这里感受就多么多么优越。伦敦市长鲍里斯斥资改善伦敦空气质量污染的措施仍被诟病,伦敦的空气质量时至今日还被英国媒体各种监督吐槽--比如媒体指责伦敦尤其是牛津街,是全世界二氧化氮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但这也正是体现了英国媒体的言论自由与监督有力--有报告说,根据英国2013年全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伦敦达到“危险等级”的天数仅为8天,其他城市更少。这里蓝天白云的时间确实比国内多太多了。

今天我的朋友圈里一位在英国定居数年的前辈说:上周,舅舅在北京被确诊为咽喉癌,当我得知这一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雾霾。这是我第一次把雾霾和我亲人的健康联系在一起。每次短暂的回国,严重的雾霾尽管已感不适,我还是觉得与我无关。但这次我真的觉得雾霾已张开他的血盆大口在侵噬普通百姓的生命。今天凌晨我看了柴静的片子,同时也看到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无论怎样,柴静以她的影响力,从民间发出了对雾霾的挑战。

同样自费拍过食品安全纪录片的崔永元说:我认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作用。柴静的纪录片,可能是她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同为前电视人,我欣赏她仍坚持对于发现真相、深入调查、呼吁改变的追求;在名人效应的光环下,所幸能够一定程度上消抵变革难行的无力感,不管是鲜花还是鸡蛋,起码这么多人都看见了关注了;我更期待咱们国家的雾霾治理能够在十年内真的取得一些成效,重现多一些蓝天白云,那么我也能够在那时牵着自己孩子的手,说:看,这是我们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1181 字

+ 加入清单

12月16日电影贺岁黄金档,张艺谋的《长城》被视为最大体量的电影,敢于与《长城》同日上映的影片,有葛优、章子怡以及一大批明星领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有欧豪等小鲜肉主演的《少年》,还有一部影片,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明星的《生门》。通过前期看片可以确定的是,《生门》在剧本故事方面,将秒杀上述三部影片,作为纪实电影的《生门》的每一个故事细节,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优秀的编剧无法编出来的。现实比电影精彩一百倍,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部影片身上。

什么叫“生门”?一个生命诞生的全部环节,家属的纠结感,从产科医生到产科护士奔跑的脚步,从产妇的父兄亲属到每一张真切的人民币,也包括每一台抢救手术的关键时刻以及分娩室内外的人情冷暖。《生门》用了三年时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取得了四十位产妇及其家人的授权,采用镜头直击的手法,最后选择编辑了其中四位早产产妇在医院里里外外的故事。没有明星,没有既成剧本,没有大投资,全是对于一个生命从哪里来和怎样来的关注,也即一个小生命在未出生前和其周遭环境的关系,包括了其家庭,辗转经过的医院,在生产过程经历的种种困难与惊险,还在娘胎里时外面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医院的治病机制。

作为一个年看片超过100部的电影专业记者,作为一个在产房外焦灼过的父亲,我上一次为一部电影流泪还是六年前。那是在唐山市体育中心潮湿的草地上,我一边看着《唐山大地震》电影,一边把电脑放在腿上泪流满面地书写。看《唐山大地震》之流泪,是为了生命的逝去和艰难成长。

看《生门》,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体验。

男婴成功产出,产妇夏锦菊遭遇血崩,失血近两万毫升,相当于身体里的血换了好几遍,唯一的办法是切除子宫,但产妇却执意保留。为此,全体医护人员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子宫保卫战……

另一个产妇,中央型前置胎盘,双胎、重症糖尿病,保大人还是保小孩?铁汉柔情,泪洒病房。医生、病友、家人、朋友,筹款借贷的生死时速。

生男还是生女?为了生一个男孩,产妇曾宪春怀了第三胎。妊娠晚期,子宫穿透,命悬一线。赌命怀胎,换来丈夫的忏悔和全家的热泪……

医疗题材的影视作品多了去了,《生门》真实而残酷,但不乏轻松幽默。现实中被称为“中南一把刀”的中南医院产科主任李家福,是个充满魅力的人,有病人问,“李主任你哪天休息啊?”他幽默地说,“我休息日是32号!”早早地赶到办公室里,他也会拿起喷水壶,为他那早已枯掉的绿植喷喷水,引来观众一阵善意的笑声。有记者采访李家福,问他是否去看电影《生门》,他说,看电影要两个小时,够我抢救一个小生命了。没有救死扶伤的豪言,那是儒雅的医者父母心。

看《生门》的感受是复杂的,一会儿紧张地抓住影院座椅的扶手,为命悬一线的人操心;一会儿泪流满面,为生命的到来,为生命之艰难。还好,最后流完所有的泪,你感觉自己像被洗礼了一遍。你想打个电话给妈妈,感谢她带你到这个世界,你想轻松地感慨,“你好,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观后感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广播公司(BBC)这次总算做了一件没和中国正面较劲的纪录片,一改往日对中国大陆政治人权的批判态度,转向了全球最盛大的派对——中国春节。其实BBC的态度转变也在意料之中,毕竟习大大去年访问英国,签下了数额巨大的合作条款。作为一向有绅士风度的英伦,必然会采取些许明显的动作来予以回报,否则面子上挂不住,因此这样一部富有浓浓中国味的BBC纪录片就应运而生了。

先不说别的,单从摄制组跑得这些地方来说,就很有诚意了。从中国的东北到南部的香港,尽管广大中部地带都被忽略不计(其实说实话,英国人并不知道太多的中国城市,体谅他们吧),BBC的记者们还是抓住了不少中国新年特有的风俗习惯。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暖泉镇打树花。因为之前有所耳闻,但从没见过具体情形到底是什么样子。没想到这次,会在BBC的镜头下,见识到这种古老的焰火表演,场面真的是非常震撼。同时,片子中还传出了一个令人很遗憾的消息:打树花这一绝技,到如今已经传递了14代。可随着现代烟火制作工业的发展,以及打树花这一技艺本身存在的危险性,这一传统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虽然还有一些网友提出质疑,表示现在还有一些打树花大师,而不是像片子中所说的仅存一家。不论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我想以打树花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在今天面临永久失传的这一局面是不容否认的。传统文化在追求速度、效率和科技的现代化生活中,是存是废,如何取舍,如何继承,是我们所有中华子女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记得有人说过,哪里都会有胖子的身影。这部也不例外,两个大胡子英国人在北京走街串巷,寻找美食和风俗,手举辣条,一边还嚷嚷着恭喜发财,太逗比了!后来还在采访摩托车大军时,搭了一次中国警车的顺风车,是要有多屌!笑声之外,存留在我记忆里的,还有香港维多利亚港上空的烟火秀,划破寂静夜空的烟火,与夜幕下人们眼里的期待交相辉映,绚丽多彩。

总之,很感谢BBC这次走南闯北不辞辛劳(其实是玩的更多吧)为我们制作这一期纪录片。同时,也希望BBC能够多来中国几次,不断推出更多更优秀的纪录片,把中国积极的一面展现给世界(毕竟那些消极的都被你们宣传的差不多了,也该宣传点好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鉴史问廉》纪录片第二集观后感

全文共 2150 字

+ 加入清单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荧屏里,我看到了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我看到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也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的西晋,毁灭在“斗富”中,正应了当今人们所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我看到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我看到了繁华汴京(开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耻,皇帝被掳,耻在亡国,实为贪腐,皇帝成了囚犯,当应了这句话“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共产党人最知历史,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具有共产党人革命风格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吃草根、咽树皮,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又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冲破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鞍钢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都是共产党人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当然,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但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我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的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于是,狠抓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国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都应该好好去看看这部纪录片!

【《鉴史问廉》第二集观后感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观《鉴史问廉(2)清官之念》有感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政府大门、信访接待室外总有一幅相同的景观不时呈现:一群上访人员高举写着“寻找包青天”的横幅在申诉,相信做为政府这一庞大机器的每一颗螺丝钉的公务人员都曾见过。

千百年来,百姓心中始终蕴含着一种清官情结,这也是人们对清廉、正义的不懈追求。

走进七朝古都开封的包公祠,我们见到了中国公平正义的化身——大宋丞相包拯,他是自宋至今一直被民间崇拜的精神偶像,在戏剧艺术舞台上,他那代表正义、坚定的黑色脸谱和额头代表清正的一万月牙儿的形象已经深深根植在百姓心中。

更有唐朝仁相狄仁杰,虽然是荷兰人高罗佩的撰书让他成为享名海外的“中国的福尔摩斯”,但最根本的是他自身始终坚持的“为公正直才能一心为公,明察秋毫才能断案公正”的为官理念和出任大理寺拯一年内清理历年积案、处理一万七千多人无一人申诉的敬业精神和才干,这样才能使他成为一个名垂青史为百姓带来福祉的清官。

强项令董宣,69岁高龄就任洛阳县令,以执法严格、清正廉洁的为官形象,至今受到洛阳百姓长久的思念。

张伯行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至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一字诗包容了古往今来砥砺道德、提高修养的廉政警言,而他在上任伊始所书《却赠檄文》更是从根本上堵塞了一切有可能发生的贪赃枉法、行贿受贿的路径。

海瑞也曾上过“头条”!原因是他母亲生日时买了二斤肉!这在当时和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代清官海大人身上!前段曝出某地官员吃了包括鳄鱼肉、孔雀肉在内的美食佳肴共花费了十几万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难能可贵的是吃着白菜豆腐的海瑞,在浙江淳安任职一年间,把衙内行政经费和公务招待费用由原来的每年上万两银子下降到了九百两左右!

一个“富二代”王思聪的一条微博可能瞬间有上千条的回复,一个影星的生活照点击量可达上万条,但这些曾经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清官却渐渐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甚至今晚在《鉴史问廉》中缅怀他们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已经忘了这些历史上清正廉洁的标志性人物。

而事实上,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官二代、富二代在公众场合从事有悖社会公义道德甚至法律的举动而能毫发无损,缺少的正是董宣这样的敢于严格执法、不畏上、只为法的强项令!

包青天的三口铜铡如果留在今天,应该不会出现2014年这么多包括薄熙来、徐才厚、周永康、令计划在内的“大老虎”和“小苍蝇”!

狄仁杰若在,也未必会出现内蒙古“呼案”的十八年沉冤!

……

包公祠里的仿北宋时期的题名碑上包拯的名字已经被万千景仰者摩挲的几近不见,希望一代能吏廉臣的清官形象不会陨灭在当代从政者心中。成为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的清官,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从政者毕生的追求!

元芳,你怎么看?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1953年7月27日晚上8时,朝鲜战场“三八线”附近东部鱼隐山地区志愿军181、185团的防御前沿阵地上,美军的各种炮弹连续不断地爆炸,比平时更为猛烈。坚守在938.2高地主峰前沿阵地的181团三连战士,既警惕又镇静地等待着那盼望已久的停战时刻到来。到了9时整,隆隆炮声戛然而止,停战协定果然生效,战争真的结束了。

没过几分钟,战士们根据指导员的通知,从各自隐蔽藏身的狭小潮湿又闷热的猫耳洞里跑到表面阵地。为防美军趁刚停战这一刻突然反击,战士们仍然是全副武装地站在深不及腰的堑壕里。几个小时窝在猫耳洞里、已腰酸背痛的战士,在堑壕里用劲地活动着身体,呼吸着24天来第一次没有火药味的空气,感到格外的清新和舒服。再看南边相距不到百米的美军阵地上,人影晃动,他们正在跳舞,不断传过来叽哩咕噜的嘈杂声音,看那样子正高兴着呢。时不时从远方阵地上传过来几声冷枪,提醒战士们这还是战场。

几分钟前还炮弹呼啸,大地震颤,硝烟笼罩着整个高地,但片刻之间四周群山都宁静无声了,和平突然来到面前,战士们的心态各种各样。十班战士王水根、骆文华高兴地说:“这下好了,可以回家看父母了。”也有些还想打的战士,不怎么高兴地说:“好什么?我们连上阵地后牺牲了那么多人,仇还未报,停战了,哪还有机会为战友报仇?”更多的战士念叨那些同一天上阵地、同时窝在一个猫耳洞里、共同战斗过的战友名字,为他们没能活到停战这一天而惋惜、抽泣,甚至哭出了声。因停战带来的欢乐很短暂,更多的是忧伤和悲愤的情绪。

指导员余发荣见战士们情绪变化较大,命令战士们回到猫耳洞去好好睡觉,天亮以后准备接受新任务。已被指定为代理三排长的钟樟彩跟着指导员进了连部猫耳洞,见他一屁股坐到地上,从口袋底翻出点烟末,用破纸卷好猛吸起来。他边吸边对钟樟彩说:“我们连在24天防御战斗中坚守阵地,完成了任务,歼灭了270多个敌人,击毁了5辆坦克,取得了与美军作战的经验,锻炼了部队,为红军连队增了光。但是,连队的伤亡毕竟很大,上阵地时180多人,如今只剩下不到100人,我心里很难过。你要做好排里战士的思想工作,稳定大伙的情绪。”钟樟彩见指导员如此,应了一句“你放心,我会做好工作的”,就告辞退了出来。回到自己的猫耳洞后,也不由想起自己班上阵地时有9个同志,到停战只有4个人了。同乡(武义邵宅乡人)的韩根洪班12个人,只剩了韩一个。钟樟彩一一怀念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来,特别惋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师长才17岁的儿子李富玉,和一对江西籍的亲兄弟李元坤、李元轮。不知牺牲的战友的父母,知道朝鲜停战了,而永远盼不到儿子回家团聚时,有多么的伤心。就这样一个晚上心潮起伏,思来想去,到了天亮也没睡着一分钟,“停战之夜”就这样过去了。

1953年11月任三连代理排长时,钟樟彩曾被推荐参加平壤志愿军总部召开的英模大会,聆听过彭德怀和金日成的讲话。钟樟彩后到四川省雅安军区独立团历任参谋、团副政委、四川省军区通信团副政委,以及四川省天成县武装部副部长,直至复员回到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特质,是抗美援朝精神最具标识性的精神内核。在前进的征途上,中华民族曾经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但总是心怀希望、不懈追求,激流勇进,最终战胜千难万险,同时也锻造了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自强品格和必胜信念。抗美援朝战争,是两个国力和军力对比严重失衡的国家之间的较量,当时中国90%的国民经济还停留在近代农业经济水平,工业产值仅居世界第26位;美国经济和科技实力都处于世界首位,工业产值占全球的40%。正是在实力悬殊的较量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大磨砺、大发扬,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

抗美援朝战争,这一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条件下顽强取胜的英雄壮举,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美国军队动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还掌握着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中国人民志愿军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战,武器装备相当落后,后期参战的少量空军也仅能掩护后方主要交通运输线和局部的空中作战,不能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他们冒着摄氏零下30多度的严寒,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中纵横驰骋、前仆后继,以劣势装备进行殊死搏斗。长津湖战役进行时,朝鲜半岛正遭遇50年一遇的严寒,气温急剧下降,志愿军部队来不及休整,在药品、粮食及油料等物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就投身天寒地冻的战场,不少战士被冻坏手脚、耳鼻,即使冻死在阵地也仍然保持着战斗的姿态。美军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感叹:“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的人作战。”壮烈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特级英雄”杨根思,生前说过三句话:“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正是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在总结中国自1840年以来开始的追求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的艰辛历程时曾指出:一百多年来,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除赢得对日作战这唯一一场民族战争的胜利外,其余的对外战争皆以签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结束。然而,即便这唯一一场胜利,也不被西方承认;因为在他们看来,日本是被美国主导的太平洋海战和随后投掷的原子弹制服,中国在二次大战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因积贫积弱的往昔纪录而不被普遍承认。正因为背负着倍受欺凌的屈辱历史,以致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当时人口规模已达五亿的新中国的傲然独立并没被看成是世界力量对比即将发生深刻变化的开端,相反,她再次被视作可轻易予以扼杀的对象。美国公然作出的全面卷入朝鲜内战并将其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从而对中国形成南北夹击的钳形攻势的战略安排无疑是其蔑视中国主权和安全并企图随意凌辱中国的骄狂姿态的真切体现。

然而,具有超凡的军事胆魄和洞微悉见的政治智慧的新中国统帅不仅毅然作出了出兵朝鲜的惊人决定,而且其麾下既英勇无畏又多谋善断的将士更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变幻莫测的战略战术而使得这场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非对称战争结出超越所有人意料的结果;能有效对抗在装备、补给等各方面远胜自己上百倍且训练有素的强大美军并最终迫使其第一次在未能取胜的停战协定上签字,已然奠定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大国地位。

可以认为,抗美援朝不仅重塑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延续百年之久的中国听任列强随意宰割的屈辱历史由此宣告终结,而向来被世界默默忍受的强大国家可以为所欲为的霸权体制也由此而发生根本性动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事的变迁,这场战争之于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和平来说,其所具有的积极影响则愈发显得持久恒远。很难设想,如没有朝鲜战争所充分体现的中国人的勇气和战力,英国会心甘情愿的放弃对有东方明珠之誉的香港的控制;要知道,为了并不太知名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控制权,英国不惜对阿根廷发动跨越大西洋的激烈海战,并因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至今仍旧将该群岛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毫不夸张地断言,香港与澳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相继顺利回归,在相当程度上是得益于从表面上看与其没有直接关系的抗美援朝的潜在影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感人纪录片《含泪活着》观后感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含泪活着》播出后曾受到了日本电视界的广泛关注。日本纪录片知名制作人横山隆晴表示,在日本主流频道以配字幕的方式播放外国语纪录片,并且是在黄金时段,这在日本电视界是破天荒的事情。

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在中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访问日本时,曾给与了这样的评价:“我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深受感动。”

一位21岁的男性大学生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感动的电影!现在日本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严重,我即将毕业,联系了许多公司但都没成功,我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情绪非常低落。但《含泪活着》让我改变了想法,给了我真正的勇气,我会振作起来!”

一位42岁双眼哭得通红的女性观众激动地说:“我是张丽玲纪录片的粉丝,她的每部作品都让我深受感动。今天我带全家来看《含泪活着》,边看边流泪,不过不是悲伤的泪,而是温暖的泪,心灵像被洗过一样,激励我更加热爱珍惜生活,这就是张丽玲纪录片的魅力。她用十年时间拍摄的《含泪活着》,主人公对人生和家庭的热爱,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我再次感悟到中国人的美德值得好好学习。我将介绍朋友们都来看。”

一位49岁的中年男性:“五个月前公司倒闭失去了工作,家庭和心里压力很大,我甚至产生过人间蒸发等极端念头。《含泪活着》给我的震动太大了!我的困境和片中男主人公简直无法比,我会永远以他为榜样,做坚强不屈的男人和父亲。在我人生中最苦闷绝望时遇到《含泪活着》这个电影是我的幸运,给了我希望和目标!我向主人公和制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兴衰之思》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整治贪污腐败行动,一个个“大老虎”的下马,彰显了国家整治腐败的决心,《鉴史问廉》通过对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向人们展示一个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是如何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

这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但是,王朝的一个个更替,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惨烈的图景:没有那个王朝可以永世存在,而加速甚至决定一个王朝是否走到终结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统治阶级的贪腐程度,诚然,会有害群之马的存在,这是在哪个朝代都无法避免的,但是统治阶级对待贪腐的态度决定了整个国家呈现出来的状态,往往都是贪腐最黑暗而统治者昏庸无能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恰恰描述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那么当代的我们呢?解读历史,以史为镜,为当前的社会敲响了警钟,“廉则兴,贪则衰”,只有遏制腐败,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经历过动荡,方知和平的珍贵;经受过血与火,更珍惜美好的生活。终于,又回到了谈判桌前,谈判代表们重新拾起了士兵们不小心滑落的橄榄枝,回顾艰难走来的战争道路。

我仿佛置身于充满鲜血与荣耀的战场,看到了在零下40度低温里被称作“原木”却仍然排山倒海般冲锋不止的先烈们;听到了上甘岭战役回忆录里被称作“撕心裂肺”的冲锋号声,思绪久久定格在那一个个英勇悲壮的画面,难以平静。

全体将士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和平的生活,可是“海空补偿论”、“易地开成”“细菌战”“战俘遣返”等一系列的无端挑衅行径再一次将中朝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激怒,打!

沉默的炮火突然爆发,带着积怨已久的怒气疯狂的冲向敌军的阵地。“奇袭白虎团”更是一次奇迹般的胜利,由南朝鲜总统李承晚亲自授予象征着威武勇猛的优胜旗帜的白虎团被一支小分队歼灭,小分队仅用了13分钟就结束了战斗。金城战役,让妄图扭转战场上不利地位的李承晚受到了沉重打击,再也不叫嚣单干,是中朝方面在停战后处于十分主动的有利态势。最终促成了停战协议的签订,久经征战迎来了久久盼望的和平曙光。

那被美国人惊呼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是先辈们用鲜血铸就,也是我们当代军人该永远珍惜和传承的军魂,从中凝聚起“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正能量,守护国家安全,捍卫民族尊严,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神圣使命。

现观今日,能占方能言和、能战方能止戈的道理至今仍然受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所面临相应的挑战也愈来愈大,有些国家没能够正确认识这一必然趋势,所以一些过激的言行也在不断的愈演愈烈,甚至个别弹丸小国更是挑衅闹事,使得自身处于众矢之的。

作为新时期革命军人,我们要从伟大纪念的纪录片中汲取精神营养,将小我融入到时代洪流,让个人建制和时代发展相得益彰,用务实的行动去成就我们心中永恒的“强军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微信上的某个公众号的推送,偶然之下得知这个记录片,大概也是因为好奇心驱使,我索性利用闲暇时间看起来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名字听起来也很随意,整个片子拍得真心不错。既讲述了一位位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场景,也讲述了一个个美丽的文物在文物修复工作者手下经历的历程。

一口气看完,看完还颇为感动。甚至一遍一遍向同事推荐,但是不感兴趣的人依然是不感兴趣,这一点我也无法强求。不过怕是正是因为如此,工作一年多,我依然觉得很孤单,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所关注的不过是钱,普通的日子。尽管这些是需要被关注,但是平凡的简单的日子里,绝对也是有诗意的生活。偶尔好奇心驱使之下的美丽发现,亦是生活中最好的点缀。​

对这部纪录片中最喜欢的人物莫非是王津师傅。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他身上那种大智若愚的气质。明明就是一个技艺很高超的钟表修复师,但是说起话来,那种平和,那种对钟表的痴迷,真是让人印象深刻。我想这可能就是大师的一个典型形象吧。因为热爱,所以总是感觉自己的无知,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这个领域中最厉害的人物,可是凭着这股热爱的情感,让自己在技艺这条道上,走得越来越远,对后辈出现的些许不如意,都能心里上给予认可,甚至理解。

我是个很喜欢历史文物的家伙,因为喜欢,所以一次一次地徜徉在博物馆中,流连忘返。当然我更多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冲着文物美丽的外观,对于文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我有时是知道的,有时是不知道的。因为自己的无知,因为自己的太多太多的不懂得​。但是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开始对文物背后所藏着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兴趣,我甚至想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所藏着的故事。我为这些伟大的历史而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