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屈原汇编20篇

端午节的到来,总是让人想起屈原的存在。我们端午节吃粽子念屈原。这是一个时代的伟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下面开学吧给你们整理了一些屈原优秀作文,欢迎参考借鉴,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7068

作文

268

纪念屈原的诗歌精选

全文共 4473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

诗歌欣赏

01江上吟

李白(唐)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02笑歌行

李白(唐)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

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

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

笑矣乎,笑矣乎。

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

猛虎不看几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

笑矣乎,笑矣乎。

宁武子,朱买臣,扣角行歌背负薪。

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

03祠南夕望

杜甫(唐)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04端午

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05题屈原祠

(唐)洪州将军

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柌堂小水滨。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元是独醒人。

06屈原庙

(唐)崔涂

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

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

庙古碑无字,洲晴葸有香。

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

07春秋战国门.屈原

(唐)周昙

满朝皆醉不容醒,众浊如何拟独清。江上流人真浪死,谁知浸润误深诚。

08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

(唐)李嘉祐

南方淫祀古风俗,楚妪解唱迎神曲。

锵锵铜鼓芦叶深, 寂寂琼筵江水绿。

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

帝女凌空下湘岸,番君隔浦向尧山。

月隐回塘犹自舞, 一门依倚神之祜。

韩康灵药不复求,扁鹊医方曾莫睹。

逐客临江空自悲,月明流水无已时。

听此迎神送神曲,携觞欲吊屈原祠。

09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此公时贬舒州司马)

(唐)李嘉祐

自顾衰容累玉除,忽承优诏赴铜鱼。

江头鸟避青旄节,城里人迎露网车。

长沙地近悲才子,古郡山多忆旧庐。

更枉新诗思何苦,离骚愁处亦无如。

10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1涉沅潇

(唐)李绅

屈原死处潇湘阴,沧浪淼淼云沉沉。蛟龙长怒虎长啸,山木翛翛波浪深。

烟横日落惊鸿起,山映余霞杳千里。鸿叫离离入暮天,霞消漠漠深云水。

水灵江暗扬波涛,鼋鼍动荡风骚骚。行人愁望待明月,星汉沉浮鬼长号。

屈原尔为怀王没,水府通天化灵物。何不驱雷击电除奸邪,可怜空作沈泉骨。

举杯沥酒招尔魂,月影滉漾开乾坤。波白水黑山隐见,汨罗之上遥昏昏。

风帆候晓看五两,戍鼓咚咚远山响。潮满江津猿鸟啼,荆夫楚语飞蛮桨。

潇湘岛浦无人居,风惊水暗惟鲛鱼。行来击棹独长叹,问尔精魄何所如。

12题武关

(唐)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13太和初靖恭里感事

(唐)许浑

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蘋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

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

14夜泊湘江

(唐)于武陵

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

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

15归山作

(唐)护国

喧静各有路,偶随心所安。纵然在朝市,终不忘林峦。

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窗前隐逸传,每日三时看。

靳尚那可论,屈原亦可叹。至今黄泉下,名及青云端。

松牖见初月,花间礼古坛。何处论心怀,世上空漫漫。

16湘川怀古

(唐)清江

潇湘连汨罗,复对九嶷河。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

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脉脉东流水,古今同奈何。

17赋

(唐)李峤

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18听弹沈湘

(唐)雍裕之

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

秋风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

19芳草

(唐)黄滔

泽国多芳草,年年长自春。应从屈平后,更苦不归人。

20古意二首(拟陈拾遗)

(唐)孙郃

其一

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

道废固命也,瓢饮亦贤哉!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

21续幽愤

(唐)曹邺

繁霜作阴起,朱火乘夕发。清昼冷无光,兰膏坐销歇。

惟公执天宪,身是台中杰。一逐楚大夫,何人为君雪。

匆匆鬼方路,不许辞双阙。过门似他乡,举趾如遗辙。

八月黄草生,洪涛入云热。危魂没太行,客吊空骨节。

千年瘴江水,恨声流不绝。

22三闾大夫

(唐)刘威

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青史已书殷鉴在,

词人劳咏楚江深。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

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

23招屈亭

(唐)汪遵

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

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

24屈祠

(唐)汪遵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25渔父

(唐)汪遵

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26三闾庙

(唐)汪遵

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

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

27过鄂州

(唐)鱼玄机

柳拂兰桡花满枝,石城城下暮帆迟。折牌峰上三闾墓,远火山头五马旗。

白雪调高题旧寺,阳春歌在换新词。莫愁魂逐清江去,空使行人万首诗。

28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

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

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

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29湘弦怨

(唐)孟郊

昧者理芳草,蒿兰同一锄。狂飙怒秋林,曲直同一枯。

嘉木忌深蠹,哲人悲巧诬。灵均入回流,靳尚为良谟。

我愿分众泉,清浊各异渠。我愿分众巢,枭鸾相远居。

此志谅难保,此情竟何如。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

30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

(唐)孟郊

握中有新声,楚竹人未闻。识音者谓谁,清夜吹赠君。

昔为潇湘引,曾动潇湘云。一叫凤改听,再惊鹤失群。

江花匪秋落,山日当昼曛。众浊响杂沓,孤清思氛氲。

欲知怨有形,愿向明月分。一掬灵均泪,千年湘水文。

31旅次湘沅有怀灵均

(唐)孟郊

分拙多感激,久游遵长途。经过湘水源,怀古方踟蹰。

旧称楚灵均,此处殒忠躯。侧聆故老言,遂得旌贤愚。

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骚文衒贞亮,体物情崎岖。

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五十爵高秩,谬膺从大夫。

胸襟积忧愁,容鬓复凋枯。死为不吊鬼,生作猜谤徒。

吟泽洁其身,忠节宁见输。怀沙灭其性,孝行焉能俱。

且闻善称君,一何善自殊。且闻过称己,一何过不渝。

悠哉风土人,角黍投川隅。相传历千祀,哀悼延八区。

如今圣明朝,养育无羁孤。君臣逸雍熙,德化盈纷敷。

巾车徇前侣,白日犹昆吾。寄君臣子心,戒此真良图。

32读史五首

(唐)白居易

其一

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

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

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沉。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

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

33偶然二首

(唐)其一

楚怀邪乱灵均直,放弃合宜何恻恻。汉文明圣贾生贤,

谪向长沙堪叹息。人事多端何足怪,天文至信犹差忒。

月离于毕合滂沱,有时不雨何能测。

34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

(唐)白居易

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

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

35浙西李尚书奏毁淫昏庙

(唐)徐凝

传闻废淫祀,万里静山陂。欲慰灵均恨,先烧靳尚祠

36湖中古愁三首(其二)

(唐)李群玉

昔我睹云梦,穷秋经汨罗。灵均竟不返,怨气成微波。

奠桂开古祠,朦胧入幽萝。落日潇湘上,凄凉吟九歌。

37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

(唐)李群玉

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

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38咏史诗。武关

(唐)胡曾

战国相持竟不休,武关才掩楚王忧。

出门若取灵均语,岂作咸阳一死囚。

39南游

(唐)郑谷

凄凉怀古意,湘浦吊灵均。故国经新岁,扁舟寄病身。

山城多晓瘴,泽国少晴春。渐远无相识,青梅独向人。

40旅中送迁客

(唐)吴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41灵均

(唐)黄滔

莫问灵均昔日游,江篱春尽岸枫秋。

至今此事何人雪,月照楚山湘水流。

42吊灵均词

(唐)皎然

昧天道兮有无,听汨渚兮踌躇。期灵均兮若存,问神理兮何如。

愿君精兮为月,出孤影兮示予。天独何兮有君,君在万兮不群。

既冰心兮皎洁,上问天兮胡不闻。

天不闻,神莫睹,若云冥冥兮雷霆怒,萧条杳眇兮馀草莽。

古山春兮为谁,今猿哀兮何思。风激烈兮楚竹死,国殇人悲兮雨飔飔。

雨飔飔兮望君时,光茫荡漾兮化为水,万古忠贞兮徒尔为。

43读离骚经

(唐)贯休

湘江滨,湘江滨,兰红芷白波如银,终须一去呼湘君。

问湘神,云中君,不知何以交灵均。我恐湘江之鱼兮,

死后尽为人。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

又想灵均之骨兮终不曲。千年波底色如玉,

谁能入水少取得,香沐函题贡上国。贡上国,

即全胜和璞悬璃,垂棘结绿。

44南楚怀古

(唐)刘长卿

南国久芜没,我来空郁陶。君看章华宫,处处生蓬蒿。

但见陵与谷,岂知贤与豪。精魂托古木,宝剑捐江皋。

倚棹下晴景,回舟随晚涛。碧云暮寥落,湖上秋天高。

往事那堪问,此心徒自劳。独馀湘水上,千载闻离骚。

45离骚

(唐)陆龟蒙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46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47霅溪夜宴诗(屈大夫歌)

(唐)水神

凤鶱鶱以降瑞兮,患山鸡之杂飞。玉温温以呈器兮,

因砆砆之争辉。当侯门之四辟兮,墐嘉谟之重扉。

既瑞器而无庸兮,宜昏暗之相微。徒刳石以为舟兮,

顾沿流而志违。将刻木而作羽兮,与超腾之理非。

矜孑孑于空江兮,靡群援之可依。血淋淋而滂流兮,

顾江鱼之腹而将归。西风萧萧兮湘水悠悠,

白芷芳歇兮江蓠秋。日晼晼兮川云收,棹四起兮悲风幽。

羁魂汩没兮我名永浮,碧波虽涸兮厥誉长流。

向使甘言盛行于曩昔,岂今日居君王之座头。

是知贪名徇禄而随世磨灭者,虽正寝之死乎无得与吾俦。

当鼎足之嘉会兮,获周旋于君侯。雕盘玉豆兮罗珍羞,

金卮琼斝兮方献酬。敢写心兮歌一曲,无诮余持杯以淹留。

48吊灵均

(唐)王鲁复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49谒三闾庙

(唐)窦常

君非三谏寤,礼许一身逃。自树终天戚,何裨事主劳。

众鱼应饵骨,多士尽餔糟。有客椒浆奠,文衰不继骚。

50过三闾庙

(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写屈原的作文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屈原投江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也是端午节的由来,主人公屈原忠诚爱国,却被奸人所害,投汨罗江而死,当我看了之后,真是义愤填膺,故事情节感人,至今甚为流传在人间.

屈原生于约前339到约前278年间,战国时楚国人,曾做过左徒,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屈原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诗文也很好,被楚怀王招进宫中当左徒,他想通过楚怀王革新政治,强盛祖国.并想联合齐,魏,赵等国共同抗秦.但这些主张却遭到以子兰,靳尚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坚决反对,在楚怀王面前谗言陷害屈原,于是,楚怀王将屈原流放汉北,最终,楚怀王客死秦国.楚襄王登位后,重用了子兰与靳尚,屈原又被流放到江南,不久后,楚国破灭了,屈原也在五月初五那天怀抱大石头自沉汨罗,百姓闻讯后去打捞尸体,可没找到,便把竹筒里的米撒到江中,以后每年五月初五,老百姓都来祭戺他,也就成为了现在的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屈原多么伟大呀!祖国灭亡了,他也随祖国一起同归于尽,为何忠诚贤良都被奸臣所害秦王焚书坑儒,实在可恨,历代中国,许多昏庸的皇帝宁愿听信谗言,也不愿"忠言逆耳",悠悠千载,人世间究竟有几个贤民爱良的皇帝,国家的尊严只在片刻话语中,若屈原等历代忠臣还在世上,那我们的祖国将更为强大,"爱国之心不可报"啊!相信,屈原的灵魂至今还在汨罗江徘徊,告诫我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一深刻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屈原观后感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一生都奉献在改革上。屈原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志向。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馆教育,饱览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诗书。

楚怀王十一年,屈原由文学侍臣晋升为左徒。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这时候,屈原才22岁。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的提出,在楚宫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因为屈原的政治主张特别是改革主张,跟楚国早年的改革家吴起有许多共同之处,对旧贵族势力显然不利,对楚国内部的亲秦派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两股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现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和稍后的公子子兰。他们结成死党,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用恶语中伤屈原。

怀王虽然对屈原十分赏识,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却表现为孤傲自大,头脑简单,无一定主见。怀王经不起郑袖、靳尚一伙的挑唆,一气之下疏远了屈原,撤掉屈原左徒职务,任命他掌管王族三性事务,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

从此屈原郁郁而行。

楚怀王三十三年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见亲秦派已经得势,趁着怀子棂柩运回郢都,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击。他被流放了,标志着他的政治生涯的结束

可以说屈原的一生都是个悲剧。他一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为何“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他把满腔愤怒化为诗歌。著《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作品20多篇,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向往光明、憎恨黑暗的炽热感情。这些诗作如今万古流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眼中的屈原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一想到屈原,身着素衣长袍,腰佩陆离长剑,他那深邃的目光洞穿历史迷烟,感动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也让一代代的中国人自愧弗如。那滚滚的汨罗江水,是他的泪。水流不尽,他的泪却尽了;那火红的枫树林,是他赤诚的爱国之心,枫叶落,他那爱国之心却永不老。

人生百年能有多少意义,不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他的爱永远地定格在楚国黎民,那楚国江山是他深深的眷恋。能为爱而死,屈子应无悔。

屈原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在一生中与周围的恶势力进行了坚强不屈的斗争,并以诗歌为武器,倾吐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在文学上是一名巨人,但在政治上是一名弱者。他满腹报国之志,一心一意辅佐楚王,力主改革旧制,举闲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但终究无用武之地,含怨怀愤而死。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一方面是由于顽固派当权,奸臣当道,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屈原的无能,他不能很好的完成变法革新的工作,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屈原不懂得汲取经验教训,他首次被放逐后,走受到楚王重用,召回京城,但他丝毫没有汲取经验教训,改变自己进谏的方式,处事策略和与奸臣斗争的方法,而是不管不顾,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最终落得再度放逐,且这一去不回。屈原不重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等极制度。

再回首屈原的一生,与其生活在愁苦烦怨之中,倒不如一死了之,死是他最好的归处,而且他还死在一个最佳的时机与地点。但是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来传颂的,他留下的不仅是灿烂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宝贵的精神遗产!

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吃粽子的风俗习惯。相传这天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他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最终投入汨罗江,后来人们用端午节来纪念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走进屈原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节分端午自难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值臣冤”端午节就要到了,这使我想起最近我和家长一起读的《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屈原》这本书。

回想起这本书,令我感慨,屈原年幼丧父,从小就家境贫困,但他并没有被这些生活上的困难击垮,而是发奋图强,苦读十年余,终于成就了一番学问,当他入郢都后,就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

可是当屈原正要对出过实施改革的时侯,楚王却听信了保守派的谗言,最后导致改革没能进行下去,还遭受了流放,当时的楚国也在对秦的战争中失败,国力日渐衰弱。楚怀王不得不召回屈原,但他朝三暮四的政治作风令屈原既不解又不满。怀王客死于秦国后,屈原爱国的情怀和耿直的性格又使他被楚顷襄流放到沅湘,此时的楚国也随着屈原的穷困窘迫而不断衰落。屈原也怀着对国家残破不全的形势感到极度痛心再一次踏上流放的路途,失落、悲伤、痛苦、愤怒······一个又一个地朝着屈原心头上打来。公元279年,秦军在数次战胜楚国后终于占领了郢都,屈原最终怀着哀伤不已的心情投破罗江自尽了,楚国百姓无不为之感到悲痛。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屈原有两点很令我敬佩,先说第一点,屈原小时候家境困苦,而他那求知的欲望却帮助他冲出一切的艰难险阻,孜孜不倦地探索去学习,即便是成才以后仍不失年少时好学的作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的确是屈原对自己一生最好的写照啊!屈原那爱国情操也十分令我敬佩,小时学习时,屈原是想报效国家;面见楚怀王时,屈原口若悬河地讲述了国家的形势;起草变法时,屈原是为了国家的盛强;劝诫怀王时,屈原想到他更不想看见国家的破灭。屈原的爱国家、爱百姓的情怀远远超过了常人,在他的心里自始至终装着国家,装着人民,还有他那早已夭折的变法条例。他也不同于常人,他那高尚的情操,似乎也已经达到了一种别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记得这本书中说过,在屈原流放到泊罗江时,一位渔夫遇到了他,并建议他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去隐居。而屈原都没有采纳,这难道还不是说明了屈原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心吗!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国难当头,屈原没有逃避,更没有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以保全自己,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了楚国,这一点的确令人不得不对这位朴实却不平庸的人肃然起敬啊!

在生活与学习上,屈原的品质的确值得令我们学习啊!再回想起我以前,有时就遇上了一点困难便退缩,现在再想起来,很不应该。读完这本书,似乎有一股力量在鼓励我前进似的。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发奋图强,有像屈原那样热爱祖国,有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的精神。

“节分端午自难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值臣冤。”阅读这本书,似乎看到了屈原,听到了屈原。不必为屈原而伤感,因为他活得潇洒,活得正直,活出了生命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邀请屈原来做客作文

全文共 2031 字

+ 加入清单

明天就是端午节,今天人们纷纷上山采艾,我也不例外。五月的山上树木葱茏,艾草随处可见,我找了一片艾草茂盛处,很快便采好了,艾草特有的芳香沁人心脾。看时间还早,我便急急赶到江边看龙舟竞赛,虽然此时预赛已接近尾声,但熙熙攘攘的人群、喧天的锣鼓、激扬的号子、此起彼伏的助威声、箭一般飞驰的龙舟……令我热血沸腾,端午节的热闹与快乐已在这里提前上演。

在欢声笑语中龙舟竞赛结束,人群也渐渐散去。我想,明天是决赛,这里一定是欢乐的海洋!今年不知哪支队伍夺魁正想着,突然与一人撞了一个满怀。“对不起。”我连忙道歉,抬眼所见却让我愣住了,与我撞个满怀的竟是一位故人,只见他身着长袍,腰佩长剑,峨冠博带,面容清瘦,尤其是那双眸深沉冷峻,饱含忧思。“屈原!”我惊讶的喊了出来,仿佛他活脱脱从书中走出。他慈祥地对我笑笑:“朋友,你认得我?”“您,您不是已投江并长眠在水下了吗?”我不敢相信眼前事实。“报国无路,我的确投江,但吾心未死,一直以来吾都心忧百姓兮怀古土,心系祖国兮情切切,故吾从沉睡中醒来,急归故乡兮不料已隔世!”听着他的述说,我的心被深深震撼!千年已过,他爱国之情依然未减,这该是对祖国怎样的深情啊!望着屈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看着他怅然的神情,我连忙说:“既然您回来了,那我邀请您到我家做客,不知您意下如何?”“那有劳朋友了,不过吾此行请勿声张。”

不觉已华灯璀璨,街上弥漫着粽子的香味,我带着屈原回到家,请他吃美味的粽子。吃粽子时我向他简述了历史,他细细打听楚国历史,当我讲到楚国被灭时,他眼里噙满了泪水,拭了拭泪,他对我说:“怀王狂妄自大,不听我的劝谏,导致身死国灭,可悲可叹啊!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都要吸取教训,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啊。”我点点头,指着粽子说:“先生,这是当年百姓们听说您投江后,为防止鱼虾吃掉您的肉身而向水中投放的食物,年年如此,现在每逢端午,我们都包棕吃棕。您的爱国精神在这样的民俗中代代传承,已经成为滋养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了。”屈原笑了笑,说:“吾仅尽一爱国爱民臣子的本分而已,竟受敬仰兮千载,实在惭愧。吾亦甚喜,因吾由此看到了天下苍生之善良、爱国,这实是吾民族之幸啊。吾曾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为这样的百姓奋斗,吾确实感到九死而犹未悔!吾民族实是英才辈出之民族,你看现今楼房高耸入云兮车辆奔驰如飞,夜晚明亮如昼兮百姓安居乐业。你生于此时代幸甚矣!”屈原摸着胡须,感慨道。“是啊,先生,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越过越好,我赶上了好时代!明天我带您去看龙舟,不过您要与时俱进,改装换服,不知先生意下如何?”我拿出爸爸的一件短袖,问屈原。“与时俱进,你说得对,我一定换!”这样愉快的谈话进行了很久,很久……

第二天,一吃完早饭,我们便来到江边看龙舟竞赛,还未走到江边,就已听到喧天的锣鼓声,人流如潮涌向江边。我对屈原先生说:“先生,您看,这是每年一度的龙舟竞赛,每个村子都会派一支农民队伍来参加,大家积极性可高了。现在国家建设新农村,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条件好了,各种活动也开展起来了,农民的生活可丰富多彩了!”“我曾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现在国泰兮民安,实吾梦寐以求啊!”屈原脸上露出少见的笑容。

这个端午,村里还组织了三峡游,屈原欣然接受了邀请,一起前往。我让屈原先生坐在靠窗的位置,因为我知道这里的山山水水让先生魂牵梦萦!的确,屈原先生大多时候都望着窗外,似乎想把窗外的所有变化都记在心中。下车来到观景台,望着水库,屈原先生说:“这使我想起了去洞庭湖的情景。”我说:“我特别喜欢您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正说着,导游召集大家,向大家介绍了三峡工程的情况。听完后,屈原先生感慨:“此竟人工湖,是造福百姓的工程!想以前,君王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现在,领导人是心忧百姓兮造福人民,治理水患兮兴建电站,此当世百姓之福兮!”

这次活动的另一目的是与当地交流经济发展经验,导游带着我们参观橘园,看着枝繁叶茂的橘子树,屈原先生高声吟诵起“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我说:“先生,这是您写的《橘颂》!”“是的,吾赏橘树坚贞不移之品格,吾望汝能为一正直、开朗乐观之人,为国家之繁荣做贡献!”我点点头,说:“谢谢先生教导,我会铭记在心。”

回家后,我们再次漫步在汨罗江边,屈原先生摸着我的头说:“朋友,吾愿已偿,观此巨变,吾心乐矣。将别,吾最后送你几言,要做一正直、爱国、爱民之人,做不惧困难,勇于探索新知之人!”我还没来得及说一句珍重,屈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回想与屈原先生待在一起的几天,像梦那样神奇,但又那样的真实,邀先生做客的几天将是我一生最珍贵的记忆!

屈原先生,悠悠岁月见证着您的不朽的爱国情怀,见证着您“举世皆浊而吾独清”的高贵品质!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丰厚了我们的民族文化,您那豪放洒脱的诗情浪漫了中国的文学,诗意了我们的人生。我会不断求索,完善自我,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端午节纪念屈原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据记载,公元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却无能无力,他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而死。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赛龙舟,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是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每当小朋友唱起这儿歌时,人们就知道端午节要来临了,

一转眼,端午节来临了,一大早起来。吃过早饭后,就匆匆忙忙地出门去看赛龙舟了。刚来天鹅湖只见从远处划来了十几条龙船。龙船偏长细窄。龙头有黑.灰.红等颜色。很快,比赛开始了。选手们争先恐后,不甘落后。观众们也在一旁加油鼓颈。就要接近终点了,选手们敲锣打鼓,唱着打油诗。到终点了,来自荔湾区的选手获胜了。接着就是最有趣的“抢鸭子”游戏了。资助方和一些好事的富人不许多鸭子仍进水中。选手们从船上跳进水里抓鸭子,抓到的归自己。围观的观众也不甘落后,纷纷跳进水中。场面一片混乱......

比赛结束了,我回到家中,吃着香喷喷的粽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开心极了!端午节也将随着笑声一直留传下去,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眼中的屈原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在中国已经被神话了,我质疑这些被神话的人物。

按百度搜索结果,屈原的百科名片是: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我认为屈原是个伟大诗人,很多材料上称他是政治家、改革家,我怀疑他政治家、改革家头衔,他认为他是天降大任的政治家,而且极为清高“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有点自吹之嫌,春秋战国,人才辈出,屈原决不是当时唯一才德之士。作为政治家,受排挤,受打击是件正常的事,他又没受什么迫害,却“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我才想不通他的作为。渔夫劝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依我的看法,渔夫才是个真正的智者,一个人是控制不了沧浪的清浊,他要了解自己和国家的能力极限,顺势而为。至于改革家,不知他改革了啥,不能因为改革这个词时髦,就人人头上都贴一个。屈原还是有很多选择的,楚怀王的主意变去变来,说不定哪天又信任你了,就算楚怀王是扶不上墙的烂泥,楚国没指望,你还是可以投靠其它国家嘛。

春秋战国,爱国没有升到后世高度,老百姓看此国统治者不顺眼了,家当一收,说声“BYE”,移到别国没人拦你。生于一国,在另一国任职,比比皆是,张仪是魏国人,为秦国相,苏秦韩国人,挂六国相。象屈原这种生于一国,就要为一国尽忠的思想,当是很稀少,想必也让那当时客卿笑掉大牙,秦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广揽各国人才。不想在这个国家做事了,换个国家打工也一样,相当扔了一双旧鞋换了一双新鞋,没什么稀罕,人的流动是很自由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很有思想高度,我们对此加以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高中精选作文:屈原像父亲

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我想做一个比喻,屈原父亲,这个比喻当然是不包括他,是指除他以外的父亲。不过,我相信,他作为父亲,也能满足这个比喻。

我知道把人比作人是错误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这一点似乎行不通,但是它满足第二个条件,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也许你会认为这个比喻会像“我像我妈妈一样”贻笑大方。请肃静,现证明如下。

大前提一:屈原苦劝昏君。他尽力而为还不止,可谓竭尽全力。不会因为他是昏君而远离他,就是被放逐,无奈无法辅佐,但无论深处何处,总是思君思国。

小前提:父亲不会因为孩子考试不及格,行为顽劣,就不再疼爱他。相反,他会不顾疲倦地教导你,指引你,鼓励你。有时他真的很生气,因为你又犯同样大的错,可是他又不忍心打你,把你打疼了,更疼的是他自己。心碎比疼更严重。

他还会为你失眠,可你也许气了,恨了,可睡得还很香呢。

还有,我们总是很在意自己的容貌,总是嫌自己貌寝,可是父亲未尝这样想。在他眼中,孩子永远是一个最美丽的天使。

结论:就像屈原不会因为昏君而抛弃国家,放弃劝谏,父亲也不会因为你的普通,不出众,就放弃你。都是消得人憔悴,永不舍弃。

广义结论:哪个农民会因为贫瘠干涸的土地,而放弃收获的希望?哪个战士因为荒芜瘦弱的祖国,就放下手中的枪,向敌人投降自由的信念?

大前提二;屈原会为国家,国君倾其所有,包括生命。虽然这个国家被人践踏,虽然这个国君顽固不化,让他痛苦,让他身心疲惫,甚至绝望。他的心始终是一枚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磁针。

小前提:父亲的头发怎么白的?父亲的手是怎么长茧子的?父亲为什么要辛苦地工作?父亲为什么累了却还不休息?父亲为你倾其所有。他把他很喜欢吃的食物夹到你碗里,说他吃饱了,你要吃饱啊。就算细节不够分量,足够令人忘却。那么5-12地震呢,父母把生的机会让给孩子,这么令人感动的例子举不胜举。

结论:都是倾其所有,无私奉献。

我忽然想起庄周化蝶的故事来,到底是蝶化庄周还是庄周化蝶?然而庄周化蝶,真可谓解脱,他脱掉了人这沉重的躯壳,可以翩翩飞去。可如果是蝶化庄周,那就得面对痛苦和现实了。可无论是父亲变成了屈原,还是屈原变成了父亲,都是不能摆脱“蝶化庄周”的事实的。

我现在又不想证明这个命题了,因为既然要证明屈原像父亲,必须证明屈原不是父亲,也就是父亲不是屈原。

我不知道屈原的模样,但是从历代怀念他的诗画中,还有他的诗作中可以判断,他应是一个气宇轩昂,英俊潇洒的诗人。他肯定不同于任何一个父亲,他可能是一个工人,有双粗糙的大手;他可能是一个小贩,只有一张太普通不过的脸。毕竟,屈原不是父亲啊,此其一。

屈原背着时间行驶的方向走得太远太远。就算我们站在21世纪的灯塔,也看不到战国的海平线,可是我们为了考试,对他的生辰,生平了如指掌。而父亲的生日,鲜有人知。屈原是伟大的,父亲也是伟大的。然而屈原被历史铭记了,而父亲被历史模糊了。因为父亲不是屈原啊,此其二。

不过,如果你问我,你为什么好端端想起这么一个奇怪的比喻?因为当我反思以前我的愚蠢,感觉自己就像屈原时代的那个昏君,甚至有时觉得自己蛮横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是如果你再问我,你爱你的父亲吗?正如老舍先生说的,我也是“很爱却说不出”

[高中精选作文:屈原像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话屈原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奸臣的陷害,王君的昏庸,百姓的疾苦,楚国的危在旦夕...当你知道这一切都是你无法挽回时,你独处汨罗江畔,看滔滔江水,诉说自己的爱国忠情,诉说自己的报国之志.你纵身一跳勾画出了最美的曲线.你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同时你也选择了让后世的我们无比痛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你的壮志.忠诚为国,造福百姓.举世皆浊,惟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是他的心,这是一颗饱受折磨,无可奈何的疲惫之心.

你曾多少次携长剑,为楚王进谏,却一次次地被旧贵族所排挤,淹涕叹息,仰天长问,你又能奈何?

汨罗江畔,留下你那忧郁的足迹,你已随着时间流逝,但是,你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驻足在我们的心中.

屈原,你留下了自己的味道----旷达,不畏生死!

屈原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未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形如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的诽谤,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光。

用尽力气,抹不去的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左徒,天下几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当年,你是多么地精明能干,你是多么地擅长言辞,你又是多么地明于治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言嫉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也的灵魂。你赋《离骚》,还记得那雄言豪: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众女疾余之峨嵋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出国大夫,最后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道直行,你尽智竭忠,但你终日被谤,你心里怎能无悔无恨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

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共存亡。这一天你出现在了汨罗江口,颜色憔悴,形如枯槁。就连渔夫都能看得出你心中那颗不悦的锦囊。但他诧异地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那些不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付长流而葬于江鱼腹中,也不愿意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

这就是你,大地坚持的自豪的脊梁。你,就在这一年的这一天,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了对楚王的憎,又以高尚的情操表达了对楚国的爱。

你的选择是明智的,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能匆匆地走。你实现了心中的那个伟大的梦想,即使你成为鱼腹中的佳肴,你也要与楚国永远在一起,永远不分离。

沉沦的光明中,灼灼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屈原的名言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5、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6、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8、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9、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

10、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11、乐莫乐兮新相知。

1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3、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14、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15、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16、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17、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1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9、买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20、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1、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放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22、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23、令飘风兮先驱使冻雨兮洒尘。

24、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二十二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夫,辅助楚怀王。其时楚怀王受到奸臣的进谗,没有接受屈原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被说客张仪骗到秦国软禁起来,逼他割地献城,后因忧虑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

屈原知道后悲愤欲绝,上书请求顷襄王为怀王报仇。但顷襄王窕宠信奸佞,不思振复,将屈原削职放逐江南,其后楚国被秦国攻陷,亡在旦夕。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在极度忧愤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屈原六十二岁时) 农历五月五日纵路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楚国人民闻讯,纷纷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屈原的身影。这便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但由于人们祭屈原的米,都让江上的蛟龙吃掉,故后来人们改用粽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棕子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观看屈原故里观后感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小桔灯全体同学一起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秭归去玩,我们手拉着手,开开心心地走进了旅行车,旅行车马上就到达了目的地。

下了车,我们一眼就看到了跳跳泉,只见一串串透明的水珠从石头鱼的嘴巴里跳出来,就像水精灵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形容古时候楚国人弹琴时的拍子。令我最难忘的当然要数屈原祠了,屈原祠的大门像一个“山”字,所以也叫山门。走过山门,我们来到大堂里,只见一个高大的石像站在了大堂中间,这就是屈原。屈原那爱国的眼神看着每一个走进大堂的人,好像要告诉大家他爱国的情怀,在石像的一边,又有一幅幅人们为屈原画的画,可见人们对屈原的喜爱是多么深啊!我们还看到了屈原的作品,他的作品写得真好呀!

离开屈原祠,我们去看了一场皮影戏,表演得可真精彩,屏幕上两个小人儿打得不可开交,我们时不时的说:“好好,打得好,打得真好,快闪!”皮影馆里喊声震天,可惜时间不留人,转眼3点12分了,我们利用8分钟去给鱼喂食,我们把鱼食撒满了一整片池塘,鱼儿们争先恐后地抢食物,还有的都打起了架。

时间不早了,我们坐下来做了一场游戏,老师出了几道谜题,我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来!”还有的都急得跳了起来。天色暗了下来,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屈原故里,在返程的路上,我们的车内十分安静,因为我们都在回想今天的美好时光呢!

晚上,我想:“今天我们知道了屈原的知识,还知道了屈原的作品,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大,而且我觉得今天是最开心的一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屈原的故事

全文共 1118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小编收集关于屈原的故事,欢迎阅读。

第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第二篇: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给屈原的一封信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您好!小女实乃后人,无缘与您相见,但从后人的记载中对您略知一二,对您十分敬仰。您在吸收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文学新形式,以优美在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您不朽的诗作渗透了作者高尚情操,说明了作者伟大人格。您的作品不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

然而,您曾想到,汩罗江畔曾经停留过两个人,先是容颜憔悴的您,后是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司马迁怀念您,您不知道。司马迁传写您,您也不知道;司马迁让“屈原”两个字屹立了数千年,您当然更无从知晓。我替司马迁羡慕您,我想当年司马迁对您所流露出的也并不单单是纯粹的惋惜,或许还有些别的情感。

您为楚怀王左徒时,可谓龙得云雨,斗志豪情溢满胸怀,这些司马迁知道;后来您被放逐,怀才不遇,忧容抑郁,宛若鱼失江海,茫茫然度日如年,这些司马迁也知道。非但知道,他那颗多情的心怕是早已随您同坠伤心谷了。他包容了您的苦和痛——他了解您。

但是您不了解他!对司马迁,汉武帝仅仅“以倡优蓄之”,这些屈原不知道,后来司马迁逢李陵之祸,爱株连,糟腐刑,落得身废名裂,生不如死,这些您又何尝知晓?司马迁流着泪感怀您的时候,您不知道,司马迁咬碎了尊严咀嚼着苦涩的讥讽与挖苦时,您不知道,司马迁颤巍巍地握着笔传写您的时候,您还是不知道。

您写了《离骚》,把满腔的愤懑扔进了汩罗江;司马迁为您落了泪,为您立传,司马迁不愿一个英雄怀着怨愤继续落魄。

司马迁没有写《离骚》,他只写了《史记》。为别人,他苟且偷生毕其心智,于他自己,除了深夜中几声无泪的啜泣,我想别无其他。他擎起了英雄,却忘却了自己。

男儿泪,千古讳!然而对于司马迁,那却是一滴沉重得足以击碎沧桑的泪,那是一滴融尽了爱恨心血的泪,同时又满含羞对自己人生的谴责和愧悔。他还是他,但您终究不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钢筋铁骨的屈原精神

全文共 2193 字

+ 加入清单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溯寻中国文化的源头,都不能不端视屈原的身影,触摸“屈原精神”的钢筋铁骨

一是国家至上。屈原志存高远,心系国家,襄理朝政,竭力勤勉。他主张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一度使楚国富足强盛,实力雄厚,威震诸侯。他“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内对外都是一把好手。但他并非总是春风得意,他遭遇到了一个强劲的来自外部却深潜楚宫的政治对手。秦相张仪是中国 历史上着名的谋略家和纵横家,诡计多端、老谋深算、胆略过人。他一生有两件最得意的政绩,一是几度破坏楚齐联盟,为秦国成就霸业扫清了前障;二是成功地离 间了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使楚国驱逐忠良,丧失清醒,丢掉了雄起的基础和机遇,最终为秦所灭。这两件事合而为一,那就是张仪打败了屈原。张仪十分清楚屈原 是楚国唯一使他感到威胁的对手,他收买靳尚,设诡郑袖,蒙骗楚王,谗害屈原,可谓用心良苦,心机算尽。屈原清醒地认识到楚国真正的敌手是强秦,“横则秦 帝,纵则楚王”,不是楚吃秦,就是为秦所吃。但屈原贵在心系国家,失在忽视了小人的力量。两人较量的最终结果是,正不敌邪,屈原惨败。从一定意义上说,楚 秦之战实质上是屈张之争,屈死而楚灭,张狂而秦胜。尽管如此,屈原至死也没有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使命的担当。历史的篇章总是飞扬着流畅与滞涩的墨迹,正 邪不分、忠奸难辨的故事时常发生,让人嗟叹,但车轮总能曲曲折折歪歪扭扭地往前走。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并非始于秦始皇,春秋战国诸侯之间的征战其实都是 统一战争,是诸多帝国梦的灰飞烟灭与推倒重来。屈原的政治见识使他看到了战争的性质,知道战争的赢输决定着国家的存亡,而不仅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因此他 的忧虑远比一般人要深沉、痛彻得多。国之将亡,已无暇计较个人恩怨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前途直至自己的生命。一切幻灭之后,他拼将生命全 部能量的最后一跃,也是以身许国。这种为国尽忠的信念,构成屈原精神的主体,渐渐凝成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核心。

二是忠君忧民。屈原身居庙堂而心忧天下,身居荒野却顾盼庙堂。他对楚怀王曾有深厚感情,一度几乎寄予了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和事业追求;而又怒其不争、怨其不 察、恨其不用、哀其不幸,悲叹昏聩之君误国、蛊惑之佞亡国,可谓爱恨交织。即使屡遭离间、屡受陷害而被疏远、流放,他仍然一步三回头,期盼君王的幡然醒悟 和召回。在“楚才晋用”的时代,屈原有足够的理由选择离开,像春秋时期的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一边寻找明君,开辟自己的政治试验田,一边传大道,宣扬自己的 政治和道德主张,但屈原宁死也不愿意离开楚国一步,对国家、君王的忠诚日月可鉴。即使对昏聩的新主顷襄王,屈原也同样抱有过幻想,浪迹荒野之时仍以诗赋寄 情,提醒朝廷,但终究是一厢情愿、枉自多情。屈原的忠君情结和爱民情怀并存,对民生有更多的体恤,在忠君与爱民的矛盾中备受煎熬。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 民生之多艰”,以民为本,敬天法祖体恤苍生,为民请命,对百姓充满深深的同情和哀怜。屈原身为宗室重臣,却站在劳苦大众一边,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特 权,明知这样必定会触犯贵族垄断集团的利益,但他“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对民众、对王权的忠诚昭然若揭。两千多年来,屈原这种忧国忧君忧民的 情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三是坚持真理。真理贵在发现,难在坚持。坚持真理是需要智慧的,屈原负责过许多国计民生大事,对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的倡导法 制、鼎新革故、推进民主、选贤用能等改革思想,对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楚国无疑是很有价值的。譬如他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以奴隶傅说、屠夫吕 望、商贩宁戚成才的故事为例,说明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重要性,这一人才兴国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先进性和开拓性的。坚持真理也需要勇气,屈原对“世溷浊 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的世俗污秽深恶痛绝,敢于剑挑楚国政治的失误、吏治的腐败、贵族阶层的贪婪,甚至胆敢指责楚 怀王、抨击顷襄王,威风凛凛,寒光闪闪,锐气逼人。坚持真理更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屈原的远大抱负和政治理念一旦确定,便坚贞不改、矢志不渝,“虽九死而 犹未悔”。即使在遭贬放逐的路上,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自励,像一个战士,义无反顾。屈原的耿耿正气,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为真理而斗争 的勇士。

四是情怀高洁。屈原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高贵节操的坚守。“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些葳蕤芬芳、烁金 泛银的精美文字,像镜子一样照映着他那纯净的灵魂与高洁的思想境界;“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精色内白,类任道 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他以橘言志,表达了自己表里如一、坚贞不屈的品格;“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举世皆浊 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与清醒自重的秉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达了他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宁溘死以流 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表达了他对“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昏暗时代的猛烈抨击和 对黑恶势力决不妥协,纵然招致灾祸也决不苟且偷安的坚定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精神的作文

全文共 12753 字

+ 加入清单

自春秋中叶以来,楚国一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国。从楚庄王问鼎中原时起,楚国统治者已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战国时代,楚国君墨守成规,缺乏改革的锐志,被后起的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楚国国势渐趋衰落,在与西方强秦的连年的战争中,损兵折将,丧城失地。而以怀王为首的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却偏安一隅,仍过着醉生梦生死的生活,臵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不顾。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诗人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诗人“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一、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弊政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诗人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了如指掌。屈原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高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的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流成河,弱国的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的灭亡只是利益相争的殉葬品。此时的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诗人忧心忡忡,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他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的辉煌,完成统一中国的理想。诗人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的一剂良方。

“美政”是屈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动力。屈原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虽表述得比较空泛,介也有其具体的时代内容。从诗中来看,主要是指使楚国独立富强,并走上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道路。这一理想是契合时代发展脉搏的,其本质就是反对楚国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为了实现理想,诗人针对楚国种种流弊,旗臶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即不分贵选拔人才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依法办事。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实行改革,除去弊政。这一主张如能施行,将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剜除楚国政治肌体上的毒瘤、烂疮,使衰老的楚国变得更更健康,更茁壮,从而走上国富民强的康庄大国之道。

诗人大力倡导“举贤授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从历史上看,能“举贤授能”者不乏其人。那些兴国的圣君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戚之讴歌兮,齐恒闻以该辅。”历史上这些昏君都善于搜罗人才,并委以重任,最终导制了盛世景象的出现。相反,那些嫉贤妒能的昏君,如殷纣王荒淫残暴,迫害忠良,使一代贤臣,“比干菹醢”;吴王夫差昏庸无能,不辨忠奸,使一代忠臣,“武子逢殃”。而这些毁灭人才者,也毁掉了强国富民之基石,最终落得个亡国祸身的不幸结局。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国运之兴衰系于贤才。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贤臣,只有举贤授能才能不国安邦,富国强民。现实中的楚国要改变贫弱挨打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打破旧贵族对于权住的垄断,效法兴国圣君不拘身份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只有这样,楚国才能重新走上富强之路,重现昔日之辉煌。

为有贤可举,有能可授,屈原深谋远虑,有计划地在楚国展开了培养各种人才的事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未雨绸缪,诗人滋兰树蕙,其目的“冀枝叶之峻茂兮,愿时乎吾将刈”,即希望培育的人才能在楚国未来的政治舞台上担当起富国强民之重任。为了国事,诗人呕心沥血,上叩天阍,下求佚女,上下求索。诗人招贤纳士,为己求贤,还是为楚国政治前途作打算。

战国时代,各诸侯先后在各国变法图强。变法成为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当时,楚国政坛由旧贵族把持,旧贵族统治实际上是“背法度而心治”。为实现“国富强而法立”的目的,屈原主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法治国。为此,诗人在位时,做了一系列“明法之嫌疑”,的工作,楚国国力也随之有所起色。怀王初期,楚与齐秦称雄,怀王任合纵长等事实就是明证,然而好景不长,屈原依法治国的措施损害到了群小利益,招致他们的极力诽谤。楚群他因“无度弗察”,即没有法制思想而受蒙信谗,遂疏远了屈原。忠臣远逝,小人当道。他们在楚国的违法乱纪行径遭到了正直诗人严厉斥责:“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些小人花言巧语,蛊惑世人,为谋取恩宠荣禄,不惜违背法度,变更正确的治国之道。小人的胡作非为,将诗人当初心血换来的成果毁于一旦,楚国陷入了“阴阳易位”的倾覆绝境。屈原冒死进谏,希楚国统治者以史为鉴,效法禹、汤、文武、周公等贤名之君,勤恳依法治国。“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历史上这些先贤知人善任,走上了治国平天下的康庄大道。与此相反,启、异、尧、桀、纣等昏君,荒淫残暴,法度不行,最终亡国祸身。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表明:治国需法治,在法度废弛的国家,为政者心昏愦,国家也必覆亡。屈原在楚国高扬法治大旗,其目的是在楚国除弊去害,铲出“众蹀而日进”,“美超远而逾迈”这些丑陋事物生存的环境,使楚国走上正常发展的历史轨道。

诗人始终不渝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如能实施,必使老气横秋的楚国脱胎换骨,涣发出咄咄逼人的青春锐气。然在愚昧保守落后的楚国,无人赏识“怀谨握玉”的诗人,他们残酷地将诗人逐出了政治舞台中心,将诗人治国安邦的“美政”蓝图扼杀于襁袍之中。诗人被毁,楚国政治舞台上最后一丝明亮的春色也就荡然无存,这是诗人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尽管诗人为理想屡蒙谗遭毁,但任矢志不移,其行动所昭示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可窥一斑。

二、不屈不挠,与恶势力进行坚决斗争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面。诗人所行,可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却因在楚国实施“美政”理想,而无辜蒙冤,遭谗被谪。但诗人并未因此屈服邪恶,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与那此为害楚国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决斗争。在这场善恶之争、美丑之辨、光明与黑暗的碰撞中,再次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诗人对楚国黑暗现状进行了揭露,指出当时面临的社会现状是“世溷浊而不分”,“世幽昧以眩曜”,“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这实际上描绘了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黑暗世道;一个粪壤充帏、邪恶肆行的世道;一个忠贞不容于世,美善光明不行于世的污浊世道。而原先的楚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今却变成了这个模样,这下楚国政治舞台上那些飞扬跋扈的丑陋群小的胡作非为是分不开的,“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余以善淫。”这伙“并举好朋”的小人嫉贤妒能,任人唯亲,违法乱纪,结党营私,竞进贪婪,不厌求索,使忠臣“自疏而远逝”,奸臣“干进而务入”,将楚国政治前途引向了“幽昧”、

“险隘”的绝境。诗人忧心如焚,痛恨小人祸国殃民的乱政行径,并反复申诉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诗人喜好的佩饰、奇服、长铗等是诗人高洁人格的投影,是诗人“长当浊世,自处清流”的物证。诗人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近墨不黑,出淤泥不染,勤勉自修,以高洁品性向邪恶世俗挑战。诗人虽身陷穷途,但誓不与邪佞为伍,“苟余情其以练要兮,长亦何伤!”“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诗人洁身自好,在污浊的社会里,不苟合取容,保持芬芳不变,再现了诗人独立不迁的人格和高标的气节。对那些经不住个人得失考验的变节者,诗人甚是痛心,“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兮?”屈原指斥变节者经不住诱惑,走上了从俗、媚俗之路,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小人。诗人鄙薄他们,谴责他们,他情愿效法前贤,做一个处困苦茕独不悔的死节之臣,“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誓死不与世俗小人妥协投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不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残酷的现实没能使屈原低头,誓与群小斗争到底,“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现出了“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诗性批判精神与清醒执著的价值取向、人生择择。

诗人披肝沥胆,为国效忠。在厄境中矢志不移,对理想、对真理、对祖国始终不渝,在与邪恶的斗争中,虽然羽折翎落,滴着鲜血,仍然苦苦挣扎,表现出被遗弃而不沉沦,蒙谣涿而不自毁的坚贞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宁死不屈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三、以民为本,忧国忧民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力。

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之前已出现并得到了发展。《尚书》中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左传》中载有师旷根据人民利害发表的政见,“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视,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又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此话无疑给当时那些残暴之君敲响了警钟,要他们正视人民、善待人民。这正如逢滑对陈怀公所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这些民本思想都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目的是给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历史的借鉴,即以民为本,才会国运昌盛,否则天下不会太平。屈原作为当时社会一名孤独的清醒者,对时局有卓越洞察力的政治人物,也必然深暗此理。在其诗中也提到了民本思想,“皇天无私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阐述了为政者必须顺乎民心才能坐稳江山,才能“存君兴国”,为此,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哀叹民生遭遇的艰难!屈原的朴素的民本思想是寻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思想接近儒家思想范畴。

爱国忧君,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柱。诗人倾其一生,以国事为重。在朝时,竭忠尽智,辅弼怀王,力图振兴楚国。既疏之后,仍不弃“存君兴国”之志,把个人得失臵之度外,唯将君国的命运系于心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不败绩。”诗人身处江湖,心挂国君,将个人生命融汇于国事中。他希望自己能辅佐国君,充当其政治上的带路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共同追赶先贤,实现强国之梦,“忽奔走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诗人蒙尘舍垢,仍不灭报国之志,其他爱国主义精神是何等鲜明、坚贞!

诗人爱国,他热情地讴歌了那些为捍卫国家疆土,人民幸福而战死的楚军将士。在这场酷烈的战斗中,楚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战斗,最后慷慨赴死,再现了南楚民族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刚强性格:“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悲壮的诗句,颇似两宋词人李清照所写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屈原歌颂为国牺牲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慨和壮烈捐躯行径,目的是激励人们洗雪国耻,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思。

屈原爱国精神还表现在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眷恋着多灾多难的楚国。“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屈原明白,岁月不待人。他老耽在黑暗楚国只会空耗光阴,只有被毁折的命运。屈原要想得到知音,要想两美必合,矩所同,要想推行匡救,改造时弊的“美政”,唯有离开楚国一途。诗人不甘心就此了结一生,于是振作起来,坚定信心,驰骋想像,重上云霄,神游四方,蒙生了“远逝以自疏”的逃逸意向。但这一意向又与诗人忠贞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那沉淀于诗人心中有爱国感情千丝万缕,束缚得诗人寸步难行。怀乡恋国,情真意切,将诗人去国意向粉碎得干干净净。屈原离不开楚国,纵然楚国让他愁肠百结。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魂。诗人生死不渝效忠楚国,这在楚材晋用,屡见不鲜,朝秦暮楚,不泛其人的人材大流动的战国时代,在奉行“好鸟择枝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为立身处事原则的战国,在崇尚功利富贵的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楚国抛弃了诗人,诗人却言不离不开楚国,这是为何也?南宋洪迈祖指出,屈原“徘徊而不忍离去”的根本原因乃“忧国也”。诗人进亦忧,退亦忧,其爱国感情是何等地坚贞,纯洁,崇高啊!

四、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原因探讨。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有其时代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生机勃勃的时代,社会充满着进取的、批判的精神。屈原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敢干斗争,决不妥协,上下求索的批判和进取态度,正是当时的时代精神的表现。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楚怀王、顷襄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强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加速了统一全国的战争的进程。弱国为抵抗强国入侵,掀起了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残死较量中,一些爱国志士挺身而出,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时代洪流中。屈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随着楚国西北边强秦的崛起,楚国渐渐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境地。楚国的国家前途的民族命运受到了严重威胁。而楚国统治者依旧沉缅于日酣宴饮的享乐中,束手无策。大敌当前,屈原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楚国灭亡的措施。在保守思想与改革思想的猛烈冲撞中,屈原主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悲惨遭遇,臵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欲以自己的努力改变楚国的现状,“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楚国重新走向富强。“沧海横流处,方显英雄本色。”正是战国后期波涛汹涌的时代“沧海”,才使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大放异彩。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从内因来说,在于诗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进步的世界观决定其有进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天问》中,诗人仰天长问,对自然和人类历史探究天道。从诗人对古代关于自然的神话和传说的诘难和质疑中,表明了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索,对古代信仰的怀疑,显示出一种大胆的科学探索精神,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诗人在对夏、商、周三代所以兴,所以亡的回顾和反思中,对其治乱兴亡缘故表示质疑。诗人企图通过探寻历史兴亡之故,为楚国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让楚国在车真颠马覆之路紧急止步,重新走上兴国之路。诗人问天问地,问历代沧桑人事。这都是由诗人所具有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决定的,再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还与诗人出身经历紧密相联。诗人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但因为家族地位的衰落,他本人已从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诗人在《九章〃惜诵》这说:“思君其莫我忠兮,忽亡身于贫贱。”这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诗人虽出身于贫贱,但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杰出的政治才干,即《史记〃屈原列传》所说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跻身于楚国政治舞台。“入则与王图议政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诗人身为高阳苗裔,天潢贵胄,想在楚国大有作为,振兴楚国于混乱中。诗人虽壮志未伸,但对楚国的耿耿中心至死不变,再现乱世忠臣的忠贞。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一代诗魂陨落了,其形骸早已化着尘土,荣归大地怀抱了。但其用生命演绎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惠及万代。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激励着千秋子民爱我中华,并为之富强而奋斗不息。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精神?

自春秋中叶以来,楚国一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国。从楚庄王问鼎中原时起,楚国统治者已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战国时代,楚国君墨守成规,缺乏改革的锐志,被后起的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楚国国势渐趋衰落,在与西方强秦的连年的战争中,损兵折将,丧城失地。而以怀王为首的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却偏安一隅,仍过着醉生梦生死的生活,臵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不顾。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诗人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诗人“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一、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弊政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诗人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了如指掌。屈原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高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的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流成河,弱国的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的灭亡只是利益相争的殉葬品。此时的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诗人忧心忡忡,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他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的辉煌,完成统一中国的理想。诗人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的一剂良方。

“美政”是屈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动力。屈原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虽表述得比较空泛,介也有其具体的时代内容。从诗中来看,主要是指使楚国独立富强,并走上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道路。这一理想是契合时代发展脉搏的,其本质就是反对楚国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为了实现理想,诗人针对楚国种种流弊,旗臶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即不分贵选拔人才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依法办事。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实行改革,除去弊政。这一主张如能施行,将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剜除楚国政治肌体上的毒瘤、烂疮,使衰老的楚国变得更更健康,更茁壮,从而走上国富民强的康庄大国之道。

诗人大力倡导“举贤授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从历史上看,能“举贤授能”者不乏其人。那些兴国的圣君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戚之讴歌兮,齐恒闻以该辅。”历史上这些昏君都善于搜罗人才,并委以重任,最终导制了盛世景象的出现。相反,那些嫉贤妒能的昏君,如殷纣王荒淫残暴,迫害忠良,使一代贤臣,“比干菹醢”;吴王夫差昏庸无能,不辨忠奸,使一代忠臣,“武子逢殃”。而这些毁灭人才者,也毁掉了强国富民之基石,最终落得个亡国祸身的不幸结局。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国运之兴衰系于贤才。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贤臣,只有举贤授能才能不国安邦,富国强民。现实中的楚国要改变贫弱挨打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打破旧贵族对于权住的垄断,效法兴国圣君不拘身份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只有这样,楚国才能重新走上富强之路,重现昔日之辉煌。

为有贤可举,有能可授,屈原深谋远虑,有计划地在楚国展开了培养各种人才的事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未雨绸缪,诗人滋兰树蕙,其目的“冀枝叶之峻茂兮,愿时乎吾将刈”,即希望培育的人才能在楚国未来的政治舞台上担当起富国强民之重任。为了国事,诗人呕心沥血,上叩天阍,下求佚女,上下求索。诗人招贤纳士,为己求贤,还是为楚国政治前途作打算。

战国时代,各诸侯先后在各国变法图强。变法成为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当时,楚国政坛由旧贵族把持,旧贵族统治实际上是“背法度而心治”。为实现“国富强而法立”的目的,屈原主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法治国。为此,诗人在位时,做了一系列“明法之嫌疑”,的工作,楚国国力也随之有所起色。怀王初期,楚与齐秦称雄,怀王任合纵长等事实就是明证,然而好景不长,屈原依法治国的措施损害到了群小利益,招致他们的极力诽谤。楚群他因“无度弗察”,即没有法制思想而受蒙信谗,遂疏远了屈原。忠臣远逝,小人当道。他们在楚国的违法乱纪行径遭到了正直诗人严厉斥责:“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些小人花言巧语,蛊惑世人,为谋取恩宠荣禄,不惜违背法度,变更正确的治国之道。小人的胡作非为,将诗人当初心血换来的成果毁于一旦,楚国陷入了“阴阳易位”的倾覆绝境。屈原冒死进谏,希楚国统治者以史为鉴,效法禹、汤、文武、周公等贤名之君,勤恳依法治国。“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历史上这些先贤知人善任,走上了治国平天下的康庄大道。与此相反,启、异、尧、桀、纣等昏君,荒淫残暴,法度不行,最终亡国祸身。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表明:治国需法治,在法度废弛的国家,为政者心昏愦,国家也必覆亡。屈原在楚国高扬法治大旗,其目的是在楚国除弊去害,铲出“众蹀而日进”,“美超远而逾迈”这些丑陋事物生存的环境,使楚国走上正常发展的历史轨道。

诗人始终不渝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如能实施,必使老气横秋的楚国脱胎换骨,涣发出咄咄逼人的青春锐气。然在愚昧保守落后的楚国,无人赏识“怀谨握玉”的诗人,他们残酷地将诗人逐出了政治舞台中心,将诗人治国安邦的“美政”蓝图扼杀于襁袍之中。诗人被毁,楚国政治舞台上最后一丝明亮的春色也就荡然无存,这是诗人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尽管诗人为理想屡蒙谗遭毁,但任矢志不移,其行动所昭示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可窥一斑。

二、不屈不挠,与恶势力进行坚决斗争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面。诗人所行,可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却因在楚国实施“美政”理想,而无辜蒙冤,遭谗被谪。但诗人并未因此屈服邪恶,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与那此为害楚国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决斗争。在这场善恶之争、美丑之辨、光明与黑暗的碰撞中,再次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诗人对楚国黑暗现状进行了揭露,指出当时面临的社会现状是“世溷浊而不分”,“世幽昧以眩曜”,“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这实际上描绘了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黑暗世道;一个粪壤充帏、邪恶肆行的世道;一个忠贞不容于世,美善光明不行于世的污浊世道。而原先的楚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今却变成了这个模样,这下楚国政治舞台上那些飞扬跋扈的丑陋群小的胡作非为是分不开的,“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余以善淫。”这伙“并举好朋”的小人嫉贤妒能,任人唯亲,违法乱纪,结党营私,竞进贪婪,不厌求索,使忠臣“自疏而远逝”,奸臣“干进而务入”,将楚国政治前途引向了“幽昧”、

“险隘”的绝境。诗人忧心如焚,痛恨小人祸国殃民的乱政行径,并反复申诉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诗人喜好的佩饰、奇服、长铗等是诗人高洁人格的投影,是诗人“长当浊世,自处清流”的物证。诗人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近墨不黑,出淤泥不染,勤勉自修,以高洁品性向邪恶世俗挑战。诗人虽身陷穷途,但誓不与邪佞为伍,“苟余情其以练要兮,长亦何伤!”“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诗人洁身自好,在污浊的社会里,不苟合取容,保持芬芳不变,再现了诗人独立不迁的人格和高标的气节。对那些经不住个人得失考验的变节者,诗人甚是痛心,“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兮?”屈原指斥变节者经不住诱惑,走上了从俗、媚俗之路,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小人。诗人鄙薄他们,谴责他们,他情愿效法前贤,做一个处困苦茕独不悔的死节之臣,“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誓死不与世俗小人妥协投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不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残酷的现实没能使屈原低头,誓与群小斗争到底,“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现出了“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诗性批判精神与清醒执著的价值取向、人生择择。

诗人披肝沥胆,为国效忠。在厄境中矢志不移,对理想、对真理、对祖国始终不渝,在与邪恶的斗争中,虽然羽折翎落,滴着鲜血,仍然苦苦挣扎,表现出被遗弃而不沉沦,蒙谣涿而不自毁的坚贞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宁死不屈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三、以民为本,忧国忧民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力。

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之前已出现并得到了发展。《尚书》中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左传》中载有师旷根据人民利害发表的政见,“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视,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又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此话无疑给当时那些残暴之君敲响了警钟,要他们正视人民、善待人民。这正如逢滑对陈怀公所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这些民本思想都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目的是给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历史的借鉴,即以民为本,才会国运昌盛,否则天下不会太平。屈原作为当时社会一名孤独的清醒者,对时局有卓越洞察力的政治人物,也必然深暗此理。在其诗中也提到了民本思想,“皇天无私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阐述了为政者必须顺乎民心才能坐稳江山,才能“存君兴国”,为此,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哀叹民生遭遇的艰难!屈原的朴素的民本思想是寻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思想接近儒家思想范畴。

爱国忧君,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柱。诗人倾其一生,以国事为重。在朝时,竭忠尽智,辅弼怀王,力图振兴楚国。既疏之后,仍不弃“存君兴国”之志,把个人得失臵之度外,唯将君国的命运系于心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不败绩。”诗人身处江湖,心挂国君,将个人生命融汇于国事中。他希望自己能辅佐国君,充当其政治上的带路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共同追赶先贤,实现强国之梦,“忽奔走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诗人蒙尘舍垢,仍不灭报国之志,其他爱国主义精神是何等鲜明、坚贞!

诗人爱国,他热情地讴歌了那些为捍卫国家疆土,人民幸福而战死的楚军将士。在这场酷烈的战斗中,楚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战斗,最后慷慨赴死,再现了南楚民族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刚强性格:“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悲壮的诗句,颇似两宋词人李清照所写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屈原歌颂为国牺牲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慨和壮烈捐躯行径,目的是激励人们洗雪国耻,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思。

屈原爱国精神还表现在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眷恋着多灾多难的楚国。“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屈原明白,岁月不待人。他老耽在黑暗楚国只会空耗光阴,只有被毁折的命运。屈原要想得到知音,要想两美必合,矩所同,要想推行匡救,改造时弊的“美政”,唯有离开楚国一途。诗人不甘心就此了结一生,于是振作起来,坚定信心,驰骋想像,重上云霄,神游四方,蒙生了“远逝以自疏”的逃逸意向。但这一意向又与诗人忠贞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那沉淀于诗人心中有爱国感情千丝万缕,束缚得诗人寸步难行。怀乡恋国,情真意切,将诗人去国意向粉碎得干干净净。屈原离不开楚国,纵然楚国让他愁肠百结。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魂。诗人生死不渝效忠楚国,这在楚材晋用,屡见不鲜,朝秦暮楚,不泛其人的人材大流动的战国时代,在奉行“好鸟择枝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为立身处事原则的战国,在崇尚功利富贵的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楚国抛弃了诗人,诗人却言不离不开楚国,这是为何也?南宋洪迈祖指出,屈原“徘徊而不忍离去”的根本原因乃“忧国也”。诗人进亦忧,退亦忧,其爱国感情是何等地坚贞,纯洁,崇高啊!

四、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原因探讨。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有其时代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生机勃勃的时代,社会充满着进取的、批判的精神。屈原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敢干斗争,决不妥协,上下求索的批判和进取态度,正是当时的时代精神的表现。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楚怀王、顷襄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强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加速了统一全国的战争的进程。弱国为抵抗强国入侵,掀起了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残死较量中,一些爱国志士挺身而出,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时代洪流中。屈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随着楚国西北边强秦的崛起,楚国渐渐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境地。楚国的国家前途的民族命运受到了严重威胁。而楚国统治者依旧沉缅于日酣宴饮的享乐中,束手无策。大敌当前,屈原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楚国灭亡的措施。在保守思想与改革思想的猛烈冲撞中,屈原主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悲惨遭遇,臵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欲以自己的努力改变楚国的现状,“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楚国重新走向富强。“沧海横流处,方显英雄本色。”正是战国后期波涛汹涌的时代“沧海”,才使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大放异彩。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从内因来说,在于诗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进步的世界观决定其有进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天问》中,诗人仰天长问,对自然和人类历史探究天道。从诗人对古代关于自然的神话和传说的诘难和质疑中,表明了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索,对古代信仰的怀疑,显示出一种大胆的科学探索精神,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诗人在对夏、商、周三代所以兴,所以亡的回顾和反思中,对其治乱兴亡缘故表示质疑。诗人企图通过探寻历史兴亡之故,为楚国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让楚国在车真颠马覆之路紧急止步,重新走上兴国之路。诗人问天问地,问历代沧桑人事。这都是由诗人所具有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决定的,再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还与诗人出身经历紧密相联。诗人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但因为家族地位的衰落,他本人已从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诗人在《九章〃惜诵》这说:“思君其莫我忠兮,忽亡身于贫贱。”这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诗人虽出身于贫贱,但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杰出的政治才干,即《史记〃屈原列传》所说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跻身于楚国政治舞台。“入则与王图议政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诗人身为高阳苗裔,天潢贵胄,想在楚国大有作为,振兴楚国于混乱中。诗人虽壮志未伸,但对楚国的耿耿中心至死不变,再现乱世忠臣的忠贞。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一代诗魂陨落了,其形骸早已化着尘土,荣归大地怀抱了。但其用生命演绎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惠及万代。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激励着千秋子民爱我中华,并为之富强而奋斗不息。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精神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忆屈原思端午二年级作文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端午节,或许人们会立即想到粽子、想到咸鸭蛋。但对于我,端午节却有着特别的、难以名状却永生难忘的味道。

佳节意味着团圆。从小到大,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一起分享妈妈亲手包的饺子、亲友送来的月饼、奶奶精心腌制的咸鸭蛋,还有全家合力制作的粽子。一年又一年,我们重复着这样的方式,平淡中蕴藏着幸福的味道。

升入初三,中考在即,复习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书山题海中奋力拼搏的我们早已无暇顾及什么节日。每一天都以同样紧张和忙碌的步调匆匆走过。端午前一晚,宿舍里不知哪位细心的舍友说:“明天是端午节吧?”这才恍然记起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佳节。望着窗外无边的黑夜,想起了以往和家人共度端午的情景,想起了那香喷喷的美味粽子。可明天,这一切都只能化作浓浓的思念,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惆怅,久久无眠。

第二天早早来到教室,惊讶地发现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放着粽子和鸡蛋!啊!我猜到了!是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的。全班四十几个同学,这么多的粽子,老师要包多久啊!我双手捧起这还带着温度的粽子,轻轻地剥开,里面是白白的糯米,还有两个大大的红枣。一口咬下去,香香甜甜,加之棕叶淡淡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

看着老师布满血丝的眼睛,想必她昨晚没有休息好吧。我知道,老师是想让我们感受和家里一样的欢乐与温暖。我真的感受到了,小小的粽子里满载着爱的味道。

也许,每个人对各种节日的不同味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深刻记忆。而这种体会和记忆,不仅仅源于各种节日食品的美味,更是源于掺杂其中的某种情感。就像这端午的味道,那是清清的棕叶香、浓浓的红枣甜、淡淡的感动和深深的师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怀念屈原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夜子规声啼催,今朝汨罗带泪归.

《离骚》一曲哀民生,谁人诵之不含悲.

屈原,这位本欲厉治革新的伟大诗人,因小人谄害,终未被重用,且横遭流放,眼见国破民苦而无力回天,痛不欲生,投了汨罗江.

"长太息以掩啼兮,哀民生之多艰."人民的流离失所,撕扯着他的心肺,空怀着满腔的报国志而无法施展,他的苦闷可以想见,投江,成了他解除痛苦的唯一选择.

人民为纪念他,因之有了粽子,有了赛龙舟,有了端午节.

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农民,不仅免去了农业税,还有了粮食补帖.从农民的笑脸中,我们似乎可以想象伟大的诗人屈原若在,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政治昌明,祖国昌盛,一定会重写《离骚》将其诗句改为:"长欣喜以欢呼兮,兴民生之多光."

祖国正向富强迈进,人民正向小康飞奔.欣逢这样的盛世,汨罗江不再呜咽,欢快地向前奔流着……

每到端午节,伟大的诗人屈原,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历史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端午节的由来——屈原说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忆端午,思屈原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初五,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汩罗江边,徘徊的你内心充满矛盾与无奈。忆当年你如此为国为民,想拯救在水深火热中的楚国,毅然于朝堂之上公然顶撞楚王,力主联齐抗秦,楚王却听信馋言,将你赶出都城,流放至此。而如今大好河山已毁于一旦,看着秦国大军的铁蹄一步步在国土上践踏,国土一寸寸地沦陷,痛兮、哀兮。此时此刻心中的悲痛无法用言语表达,只有那狂风暴雨懂你心知你情。

江水汹涌,拍打岸边,唯有《怀沙》是你的心声,“……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你就这样以身殉国,纵身一跃,就此离开了我们,去寻找你心中的光明公正之地,去实现没有完成的抱负。

你就这样离开了,你可知道我们有多么的伤心吗?多少人在汩罗江边为你流泪,多少人在汩罗江中寻找你的身影,为了让你不被鱼儿打扰,人们在江里投放下饭团。你的《离骚》、《怀沙》等也成了惊世之绝作。

你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了。不管过了多少年,只要每逢五月初五端午之际,飘香的粽子和江上的龙舟寄托了我们对你的思念,而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更让我们为你爱国之情而感到无比自豪。也为你在黑暗时没有寻求到伯乐而感到惋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1.端午时节忆屈原的作文500字

2.又到端午——忆屈原的作文

3.端午节的屈原传说作文

4.端午节的由来屈原600字

5.端午节屈原传说的作文

6.五月端午话屈原的作文

7.忆端午,思屈原的作文

8.端午时节忆屈原的作文

9.端午节作文:关于屈原的传说600字

10.端午佳节话屈原作文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