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常见作文写作方法线索查找方法热门20篇

“得作文者得语文”,作文分数占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常见作文写作方法线索查找方法,欢迎阅读。

浏览

1630

作文

933

雅思写作忘词时的三种换词方法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一、换用笼统词

词大体可分为两类:笼统词和具体词。笼统词的特点在于意义广泛、搭配性强。虽然它们独自不能精确表达一个动作,但在构成词组以后可替代很多具体词。写作中遇到一些具体词写不出来的时候,用笼统词取代,能收到异曲同工之妙。最常用的笼统词有 have,take等。

例:迈克经历了一个极其艰苦的时代。M ike experienced a terrible hard time.写作时,若忘记了experience可用笼统词have代替,写成M ike had a terrible hard time.同样能收到预期效果。

再看几例:Are you married?= Do you have a wife /husband?

Do you understand my meaning?=Do you take my meaning?

She will subscribeto Chi- na Today.=She will take China To- day.

二、换用同义词、反义词

遇到未曾学过的词或一时想不起的词时,可采用发散性思维,发挥想象力,尽可能想出与之有关的同义词、反义词,利用语言的内在联系、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语言,使单词受阻现象得以解决。

例:昨晚李雷做了一场恶梦。

Li Lei had a nightmare last night.因nightmare使用率不高,不易记住。但其同义词bad dream易记。上句可换译为:Li Lei had a bad dream last night.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高中生英语作文写作训练方法

全文共 1545 字

+ 加入清单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培养初步写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近年的高考中英语写作也占有相当比重。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写作上下功夫,在平时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学生能充分认识英语写作的重要性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训练。如果学生对写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老师搞好写作训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立情绪,英语写作就会半途而废,达不到预期目的。

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重要性的教育。学生一进入高中就要让他们了解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学要求的异同。

我给学生找几份中考和高考题,帮助他们了解中考和高考英语试题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更新和完善学习方法,要让他们了解到英语写作在高考中、实际运用中以及对将来继续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我还联系在过去高考中英语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用书信介绍学好英语的方法,特别是在英语写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英语写作对他们当时及后来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这些毕业生有很大的感召力,很有说服性,尤其对那些有逆反心理的学生。

二、指导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有明确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程序,组织系统规范的有序训练。

2.帮助和要求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地坚持英语写作的良好习惯。

3.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写作要先易后难,先短后长,先学会运用简单句、并列句,后学会用复合句表达,先写正确句子逐步过渡到围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点去写有中心的文章,由不限定时间到限定时间,由限定时间长到限定时间短,由限定字数少到多……

4.分程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对学习好的要求要高,对学习差的要求要适当低一些。要避免有些学生轻而易举垂手可得,而有些学生又可望而不可及的情况发生。

5.注意讲评。要经常指出优点,以利模仿,指出缺点,警示避免。

6.鼓励优秀,耐心帮助差生。充分利用板报、专栏进行优秀作文展览,或者也可采用传阅方式进行。但不能放弃或岐视差生,要经常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

7.基础知识和能力并重,听说读和写并举。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遇到优秀的句、段或篇提示学生注意欣赏作者的表达法,把它们作为范例,在自己写作中加以模仿和运用。又如遇到英汉表达方法不同之处,提示学生注意英语的正确表达法,切忌出现汉语式的英语。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切忌一点到底的错误方法。

8.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宁简勿误,不能养成随随便便的习惯,要养成严谨推敲的风气。

三、训练写作的常用方法。

写作训练应考虑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逐步提高的形式进行。

1.用学过的词、短语或句式,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法造句。2.换课文中的人物、时态、语态或体裁等改写课文。3.看图作文。4.填补式作文。5.写课文复述材料或写心得体会。6.将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等整理成一篇完整的短文。7.教师给出题目和提纲让学生写作。8.写日记或周记。9.材料作文。教师给出汉语提示让学生用英语表达。

四、注意纠正学生英语作写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学生最初写作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他们少犯错误。教师还要经常性地例举错误的表达法,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在批阅作文时教师要随时标出学生错误之处,还要随时记录学生所犯错误,把学生的错误加以归类总结,把普遍性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集体改错,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地规范正确。

总之,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在老师有计划的组织和耐心帮助、正确引导下,在学生长期积极密切的配合下是能够得以逐步提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老人与鸽子文章中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学习了老人鸽子这篇文章后,可以从这篇文章中的写作方法上看出有什么值得学习借鉴的?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下!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老人与鸽子”,可以写出老人养鸽的经过,可以写成--------------记叙文!

写出“老人与鸽子”是最好的搭配,从正反面去分析,可以写成------议论文。

“老人与鸽子”,鸽子可以为老人寄信,写成---------------------说明文

“老人与鸽子”,可以写老人与鸽子之间的感情,写成-------------抒情散文!

如果你情感丰富细腻,你可以写成-----------------------------------------诗歌!-----老人与鸽子!

好啦,以上就是老人与鸽子这文章中值得学习借鉴的写作方法,有没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写事作文开头写作方法

全文共 1594 字

+ 加入清单

写一篇应试作文,时间都比较紧,难以有充分的准备,因而我们在写开头时,要注意点题,以便直接切题,进入主体,这样既不容易离题,也能使作文紧凑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写事作文开头写作方法,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点题:,直接切题,进入主体,不容易离题

第一,点题的句子应在开头一段的后半部分。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呢?我们有些同学在点了题后,又扯到不相干的话题上去了,这样不但未达到点题的目的,而且还容易成为废话。这是大家要注意的。

第二,点题时可通过映衬句来引出自己所要记叙的话题。所谓映衬句,就是为了突出一个事物,故意借用另一个事物予以映衬的句子。相当于古典诗歌中“兴”的手法。

第三,最好直接运用文章题目里的字来点题。这样不容易使主体部分的内容偏离题目。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开头:

1、老师高兴地拿着一张证书给我,此时我知道我成功了。老师给我竖起了大拇指。我拿着证书,欣喜地流下高兴的泪水,我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2、转眼间,毕业在即,我却忘不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忘不了我们那次不很成熟却很成功的“合作”(《合作》)

3、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把爱心带给他人》)

4、时间老人牵着我的手带着我走过了十五个春夏秋冬,蓦然回首,成长的路上已留下了我一串串由小变大的脚印。(《成长的脚印》)

二、 好修辞:用比喻,增强开头的形象。

1、日子一叶一叶地从生命之树飘落,不经意间,才蓦然发现岁月已给它套上了16圈年轮。

2、生活是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可久而久之,我竟发现生活是一个伴随我成长的老师。

3、在我成长的历程中,发生过很多的事情,就像在沙滩上走过一样,留下了一串串的脚印。

三、 好修辞:用排比,增强开头的气势。

1、童年是一首歌,唱出欢乐无谱的乐章;童年是一只船,承载父母无数的心愿;童年是一座博物馆,展出天真稚嫩的作品;童年是一个故事,讲述单纯生动的片段。(《童年》)

2、我爱桥,爱那结构独特、历史悠久的赵州桥;爱那犹如彩虹、气势磅礴的南京长江大桥;可是我更爱那一座座家乡的立交桥。它们是我心中的一支支交响乐。(《立交桥,我心中的交响乐》)

3、一个十分辽阔的苇塘,一片永远也长不高的采油树,一幢低矮的却又爬满青藤的木板屋。这苇塘是鹤的故乡,这采油树是石油工人的丰碑,这木板屋就是我的家。

四、 好修辞:用引用,增加开头的情韵。

1、“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婉转的歌声又萦绕在耳旁,再一次唤起了我对小草的无限崇敬之情。(《小草》)

2、杨万里写过“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六月西湖,苏轼写过“湖光潋滟,山色空蒙”的雨中西湖,可是他们也许不知道雪中的西湖更有特殊的魅力。(《雪中西湖》)

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年暑假,我终于来到了这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西湖览胜》)

五、巧设悬念:深深地吸引读者。

1、早晨,我正坐在餐桌旁吃饭,一抬头,发现大家都神秘兮兮地望着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妈妈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我,没头没脑地问:“你们班编座号了吗?” “编了。”我漫不经心地回答。 《“6号”的故事》

2、上课时,吴欣打开抽屉,意外地发现了一张不大的纸条,仔细一看,是卡男的字:“想见你,心太急,狂奔拥挤的人群里,多希望下一秒就见到你……这一生只想和你在一起!信还没有读完,她的脸已经红透了。四下里望望,还好,没人看到这尴尬的一幕。《都是歌词惹的祸》

六、 创设情境:描绘环境、抒写感情来渲染气氛

1、又是落叶时节,片片金黄的树叶幽幽的自枝头飘落,坠入大地的怀抱,化作春泥,等待着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拾起一片枯黄的落叶,感受落叶季节那隐隐的心跳,任思绪在脉络中延伸……

2、窗外,朦胧的月光照在那棵老树上,仿佛磨去了老树干上的创痕和岁月留下的沧桑。面对此情景,我的思绪又飘向了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升初语文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全文共 1107 字

+ 加入清单

写作小升初语文考试中很重要,而记叙文是常见考察类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小升初语文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一、写一个人

记一个人的写人记叙文,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通过写一件事写一个人

有的文章写人只写了一件事,写这一类的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画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事例是很多的,通过一件事写人就要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来写。

2、要写出事情的发展过程,使人物的形象逐步完整。

3、要把事情写具体。用一个典型事例记叙一个人,应该把这一事例写具体,这样人物形象才能丰满。

4、为了使读者对人物了解得更全面,使重点记叙的这件事有充分的依据和坚实的思想基础,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文章的开头可以对人物作简要的介绍。

(二)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

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时使用一件事来反映一个人就显得比较单簿,不足以充分反映人物的特点及其品质,因此,必须用两三件事才可能说的明白,再现得充分。

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几件事不能相互矛盾,人物的性格在几件事中要和谐、统一。

2、概括交代和具体描写相结合。在一篇简短的作文中要用几件事写一个人,不可能将每一件事详细叙述,因此一般可以彩杨交代和具体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即先概括交代一些事例,再具体记叙一两件事。

3、通过对比的方法写一个人。

通过对比方法写一个人,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同一个人前后相比,说明这个人变化;第二种是对一个人的认识前后相比,说明这个人的品质;第三种是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比,突出歌颂其中一个人。

通过对比的方法写一个人要注意

(1)要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特点。

(2)要写出人物的真实表现,不要捏造事实,采用拔高或贬低的方法。

二、写两个人

写两个人,一般是写《我和某某》,某某应包括亲人、同学、朋友、老师等熟悉的人,要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必须注意

(一)要写好人物之间的联系。《我和某某》,题目中突出了一个“和”字,这就要求从双方写起,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我”和某某之间的联系。在叙事过程中,要写出彼此之间都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只有从双方落笔,才能把握住题目要求写的重点。

(二)用对话展开情节。写《我和某某》作文时,由于要写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写好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要用对话展开情节,用对话表现文章的中心。

三、写几个人

写几个人是比较复杂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写“一家子”、“这一班”,也可以写“几个小伙伴”。总之不论是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只要是自己熟悉的几人都行。

这类作文有以下几种写法。

(一)列人物表似的介绍。

(二)有代表性的介绍。

(三)以一件事为线索写几个人。

(四)通过几件事写几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学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一、什么是毕业(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书面总结。

二、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总结。

三、毕业论文的种类和规格

从文体上看,毕业论文归属于议论文中学术论文的种类。即它是一种证明自已观点正确的文章。

就其内容来讲,毕业论文可以是解决学科中某一问题的,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回答;也可以是只提出学科中某一问题,综合别人已有的结论,指明进一步探讨的方向;再一种是对所提出的学科中某一问题,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给予部分的回答。毕业论文注重对客观事物作理性分析,指出其本质,提出个人的学术见解和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和意见。

就其形式来讲,毕业论文具有议论文所共有的一般属性特征,即论点、论据、论证是文章构成的三大要素。文章主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展开的依据,强调在事实的基础上,展示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一)毕业论文的种类

1、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

与描述性论文。

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2、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

3、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4、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写作方法:描写动作刻画心理

全文共 226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我们写作文,写人物要把人物写活,写出立体感来,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小编来说说怎么通过描写动作刻画心理

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说:“描写人物时,您千方百计去发现能代表他的内心状态的动作”,“有时,只要一个这样的动作,就足以描绘出那人物的特点了。”要把人物写活,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具体行动来描写。任何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活动的,行动描写是构成事件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没有行动描写,人物就会静止不动。好像放幻灯,画面上的人虽然有手有脚,就是活动不起来,没有生命力。如果你写的人物是这样的假人,怎么能使文章产生感染力呢?任何人物的活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支配的,因此,我们的作品应该通过对人物一连串行为、动作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中心思想。

描写人物的动作,第一应该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有代表性的动作、细节,作具体的刻画,把人物的思想融于动作的细节描写之中。

如歌手那英在舞台上演唱时,常常紧闭双眼,像是沉浸在音乐中不能自拔,又像是在独自享受唱歌的感觉。如果描写那英,就可以抓住她这个动作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做得的细致、具体的描写。它对刻画人物,尤其是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必不可少。一个真实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塑造能够起到両龙点睛的作用,使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加详细生动。细节描写在行动描写当中是最常见的,这些对行动的细节描写,仅用寥寥数笔,一下子就抓住人物最本质的特征,通过对人物、动作的勾勒,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洱以契诃夫的《变色龙》为例,文中有两次对奥楚蔑洛夫的细节刻画:

“曰加洛夫将军家的?嗯!……你,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

“嗯!……叶尔德林,给我穿上大衣吧。……好橡起风了。……怪冷的。”

脱大衣、穿大衣的细节刻岡,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紧张和尴尬。

还有的作者描写动作细节时,为了充分发掘细节的意义,多次反复描写,起到重笔渲染的效果。

描写人物的动作,第二要注意锤炼刻画动作的词语,使之准确、精当,只有选好了动词,才能生动、传神地把人物性格准确地勾则出来。

《范进中举》一文中,这样写胡屠户的贪婪像: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说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一攥一舒,动词选用准确,形象的刻刚出胡屠户爱财如命的形象特点。

每个人物的动作,哪怕是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体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特征。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抓住人物扱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另外,要想把人物的动作写好、写活,丰富自己的词汇知识十分重要,一个动作往往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动词来表达,用词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同学们,我们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多读一些优秀作品,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把人物行动描写成功,使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示。

此外,要写好人物,还要细致的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心理描写,能够直接表现人物在想什么或想要做什么,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心理描写,实际上也是动态描写,是人物内在的动态描写,即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表述,通过心理刻画,反映出人物内在的感情的形成、发展及转化过程,再加上与人物的外部形态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从里到外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好的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起很大的作用。在不少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深刻细致,即使不写外部面貌,也可以展示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我们要求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容貌、仪表、姿态、举止、风度的美丑)和内在的灵魂(心灵、品格的美丑)的统一、和谐,就必须借助于心理描写这种写作方法

不少同学对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到困难,因为它不像人物的肖像、语言和行动,是直观的,一眼就能够看出来。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别人的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写起来无从下笔。其实,想了解别人的心理活动也不难,除了直接向他本人询问,向他人间接了解之外,很重要的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往往表现在外在的表情神态上,从一个人的神态表情上可以了解他的内心活动。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就是通过对人物表情的刻画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突出他的性格特点:“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脸色十分苍白、神色张皇”等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由此可见,留心观察人物的这些外在神态,有助于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呢?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内心独白。

这种方法常用于人物第一人称,以人物自己的口吻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

第二,直接刻画、交代和说明。

这种方法常用第三人称,对人物的心理活动作细致人微的描述,这种方法在描写心理活动中是最常用的。

第三,梦想、幻觉与梦境。

梦幻的描写是一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心理描写,是人物心理的一种曲折、集中而形象的反映。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强烈感情时,常常借助于梦幻描写反映心理活动,反映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运用上述三种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借助人物的神情、姿态、动作、语言来描写。因为它们直接受人的思想的支配,而又最能折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们既懂得了如何去观察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又慵得了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几种方法,经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实践,相信一定能通过心理描写,更好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让人物有生命,还宥思想,这样的典型不是更具魅力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写作方法:观察是写景的前提

全文共 286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景物,由于观察的方位和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形象是有区别的。要想把景物写好,那就必须先学会观察。

观察角度是指观察者看景物时的平视、仰视、俯视或正视、侧视、料视、远视、近视等。观察角度有别,呈现在观察者视觉中的景物形象各异。例如《我的空中楼阁》里的“山如眉黛,小崖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是作者远距离从面上观察得到的印象。

“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崖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里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小屋后面有一裸高过崖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革起来。这株树使小及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作者近距离,从面上对小崖的整体和它周围的景物进行观察。这里高大的树,衬托出屋的小巧,树的摇曳,衬托出屋的恬静;山是绿的,树是密的,小屋处在“美而浓”的绿荫的包围中。“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远远地站在山下仰视,看到的只是小屋的局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及前面的树,它们遮住了小屋。“只在树与树之间霖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及瓦”。小崖的整体掩映在树丛中“若隐若现”,翩然欲飞。

观察景物时,人们常常用以下五种方法

1.定点不定景。

即把作者的立足点作为固定的观察点。观察的对象根据作者的观察角度而变化。如:“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蜂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坐着、外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这是峻青《海滨仲夏夜》中的一段描写。作者在固定的观察点,仰视天空,俯瞰大海,远观海面,近察海滩,写了天上的圆月、海上的银波、沙滩的人影。

再如刘白羽《长江三峡》中的一段描写:“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崖,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作者由一个固定的观察点,远看平视倒影在江面上的巨崖,近看仰视苍翠的山峦,水光山色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吴燕红同学的《登鬼见愁》,同样使用了这种定点不定景的观察方法。她写道:“我们站在白云笼革着的山顶上,俯嗽下面的景致,透过迷蒙的低云层,露出了一排排青砖红瓦的农舍、银灰色的马 路,坑蜒的澳水流入‘眼镜湖’中,湖水映着天光,溪上架着桥梁……极目远眺,公路上来往的车辆如同穿校,远处工厂的楼房林立,烟自冒着一婆络白烟……”

小作者站在山之巅,俯视农舍、马路、澳水、桥梁,远眺公路的车辆,工厂的楼房、林立的烟囱,从多个角度描绘了“登鬼见愁”所见到的景象。

2.定景不定点。

有时对一个景物需要多侧面,多角度地描绘,使之更丰满,更通真,这要进行定景不定.蔽的观察。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中对瀑流的描写,就是这种方法:“高山的雪水汇入湖中,又从像被一刀劈开的峡谷岩间泻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涧里。水从愚崖上像条飞练似地泻下,即使站在十里外的山头上,也能看见那飞练的白光。如果你走到惫崖跟前,脚下就会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惊。俯视水练冲泻到深谷的涧石上,城起密密的飞沫,在日中的阳光下,形成蒙蒙的瑰丽的彩色水雾。”

本段观察的景物是瀑流。但观察点不同,站在远处,看到的是它的“飞练似的白光”,走到近前,听到的是它的雷鸣般水声。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观看、体察同一景物,把景物写得千变万化,生动形象。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也是用这种方法观察、描写景物的。“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期的金色朝晖之中。抬头望处已是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中上,山如斧刘,隽秀婀娜。”远看山峰“笔立于红雾之中”,随着观察点的变化,“,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近看山峰,“站在巫峡中”,如斧削,“隽秀婀娜”,阳光垂照,浓雾升腾,“颇为壮观”。在不同的观察点,领略了同一景物的不同景象。

3.换点换景。

对多个景物,有时需要作者变换观察点,按空间位置逐一观察,这就是换换景的观察法。我们来看一下《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描写:“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走出长门洞,豁 然开 胡,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恳崖峻增,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料坡,流进山洞,潺潺的水声变成旬旬的雷鸣。有时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坪,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淌过中璐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这里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上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香提前到了人间。”作者一行从走出长门洞,来到经石峪,再到柏洞,观察.汽在变化,所看到的景物也在随观察点不断地变化。长门洞外,主要是观水;经石峪,主要是览石;柏洞,主要是看树。作者的观察点决定了景物描写的顺序。

刘国华同学的《愉园览粹》,也是用换点换景的方法写愉因的。“沿着用石子和瓦片砌成花形图案的雨道往里走,……这里,是观愉园全景的最佳角度。”在这里可以看见正前方的辛子、辛子上的匾颇,从“侍霞辛”向左走,有一个素馨院。那里“笠竹潇洒,剑麻挺俊”,“择香阵阵”。随着作者的脚步,我们被带到了一个个风光如画的景点。

4.换时换景。

日出日落,风起云涌,雨雪霜落,这些景物都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作家徐迟在(黄山记》里有这样一段描述:“黎明的霞光却渐渐显出了萦蓝青绿诸色。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道光芒。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出光柱。万松林无比约丽;云谷寺豪光四射。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飞舞。那啥呜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聚起来。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风急了。西海门前,雪浪滔滔。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却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

作者的描写,十分退真地再现7朝阳初露至红日升空这段时间的景色变化,绘声绘色,光彩夺目。

5.局部整体。

画家作画,有时突出人物的眼神,有时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有时突出人物的肢体,很明显,这是为了集中表现人物的某种特征。写景也一样,根据文章的需要重点描绘某些景物,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画人物不能只画一双眼、一张嘴,写景也不能孤零零地只写一个景。写景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世间的景物是多种多样的。观察景物的方法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写作中,往往是多种观察方法交互使用,以便形象地展现景物的全貌,使读者更好地感知景物。但是,要切忌观察点混乱,以免造成文章层次不清,顺序不明,影响表达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会议新闻的写作方法

全文共 2129 字

+ 加入清单

会议新闻是党报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还是党报重要版面的“主食”。小编收集了会议新闻的写作方法,欢迎阅读。

1.精心准备,做好关键信息采访的策划工作。例如,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期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议政参考”栏目,自一开始就运用大量背景资料和图表,在反腐败、西部人才开发、我国加入WTO问题等方面大做文章,为整体的介入“设计”了一定的方向和基础。对于记者而言,熟悉环境,读解材料,做好一些知识上、政策上的准备,了解媒体的安排就十分必要。

2.关注并搜寻各种信息。会议是信息的集散地,是蕴藏新闻的“富矿”,只有懂得挖掘,才能从中获取可贵的新闻线索。例如,2003年的一个上午,淮安市委、市政府在同一个地点连续召开全市廉政工作会议、全市环保工作会议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把三个会议压缩到一个上午开,这种现象在以前还没有过。这一特别的现象立马引起了我的注意。会议正式开始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向明特地强调,“所有与会人员要关闭各自的通讯工具或将其调至震动状态。”说完,他还当作大家的面把自己的手机关了。在随后的会议期间,市领导讲话明显比以往要简练,会场秩序也比以往要好得多,看不到随意走动、随意接听电话、交头接耳等以往会议中常见的现象。这让我意识到,从这天起,市委、市政府要打一个切实转变作风的攻坚战。回报社后,我即从转变会风这一角度入手,对当天的会议进行了报道。报道刊发后,受到了市领导和单位的充分肯定。不过这里必须说明一点。有的记者参加会议报道拿了材料就走,不但有违“坚守岗位”这四个字,由于采访活动有始无终,细心收集会上的各种信息也就无从谈起。新闻界有句行话叫“脚底板下出新闻”,参加会议报道必须注意“屁股底下出新闻”,要坐得住。

3.找寻自己的切入点。信息可能是相近的,但读解却能不同,这是会议报道中应该切实注意的问题。例如,今年三月,南京大学博士生团一行20余人到淮安市盱眙县马坝中学与该校高中学生举行面对面的座谈会。如果按常理对座谈会进行报道不是不可以,但这样报道显然毫无新意。座谈会上,我发现许多高中学生所谈的问题大都是他们面临高考压力所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回到报社后,我便以心理问题为切入点,写了一篇题为《南大博士与马中学生面对面》的稿件,反映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请教育专家有针对性地谈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对策。此稿见报后,与其他媒体所发稿件形成鲜明对比,大多数媒体记者只报道了座谈会本身。

大体说来,会议报道切入的角度可以有:由热点问题切入;有疑思切入;有典型经验和成就切入;由有价值的人物切入;由会外的空间中寻找角度切入;由资料切入;由反思切入;由瞻望切入;由纵向比较切入;由社会健全发展的关系切入......处处有新闻,但要识见敏与真。例如,《丹东日报》1986年11月21日发刊的《搬会场》,就是由因为讲发展商品经济生产问题而引起参加会议的人数太多,最终不得不由原先确定的村级会议室搬到现在的小学操场找到了难得的角度;《中国科学家发现生命在六亿年前就有了性别之分》的报道,则是由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一位中国教授的论文发现新的可能性,教授论文中那些连字典中都查不到的最新科学术语,终于引出了一条轰动一时的新闻。郭玲春的自白可以说明问题:“我动用了并不富裕的积蓄,包括浅浅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储存。在看似轰轰烈烈或轻轻冷冷的会议上,常故作轻松,实则全身警戒,我捕捉着每一句发言,乃至每一声感叹。我观察着大的背景,也不放过一个细琐的情节,以至与我的知己朋友闲谈,还别有企图地想抠出点‘意料之外’来。”而后,“写会议,从场内‘游走’到场外”、“写事,由此及彼,写人由表及里”。

4.关注受众需要,穿插必要的背景资料。例如郭玲春所写的《纪念现代着名作家郁达夫遇难四十周年》的开头:“耸立在人民心中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碑上,有刻下了一个名字:郁达夫。这位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14天被日本宪兵掳走而‘失踪’的爱国者、现代着名作家,今天又被冠以烈士的称号。”“首都文艺界、新闻界和侨务工作者250余人上午集会,隆重纪念郁达夫烈士遇难40周年。”

5.寻求思路上的创新,也就是说要写出个性来。会议最易落入俗套,尤其是会议报道的导语部分。所以,应当以鲜明的个性风格去经营它,增加可读性。郭玲春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之作。例如:

“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常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建国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

“邓小平同志今天走到千余名文学家、艺术家中间。继1979年以来的又一次会面,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序幕。”《第五次文代会开幕》

6.写出细节。例如《私家侦探召开首届国际侦探公司年会》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他们走起路来,皮鞋并不吱吱作响,他们也不用撇嘴角示意来代替说话,他们更无意照着什么人的下巴猛击一拳。

这十几个于昨晚在舍尔曼旅馆集会的貌不出众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私家侦探。在那里,他们召开了战后首届国际侦探公司年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日记写作的用词方法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步步深入法是肖像描写中的一种动态描写,也就是要写出人物外貌的发展、变化。因此采用步步深入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注意前后联系,做到前后描写,同中有异。这样,文章才能前后连贯。步步深入法是在记叙人物活动时对人物的肖像进行描写,因此描写时要自然、恰当,不能使读者看了不协调的感觉。步步深入法是分成几次描写人物肖像的,而且每一次的描写均有变化,因此在描写外貌前,要对变化的原因作必要地说明。

连续动作法一般用于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过程,如跳高、跳远、游泳、切菜、烧饭、钓鱼、挑水等。描写连续动作时,要按动作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这样文章才能通顺、连贯。其次描写连续动作,要注意准确地使用动词。

[日记写作的用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学生状物作文的写作方法

全文共 1711 字

+ 加入清单

状物类作文,以“物”为描述的中心和文章的线索,或寓情于物,或托物言志,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表达文章的题旨。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写作形式。因此,加强状物类作文的指导,既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也是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

一、观察要有序

有序观察是写好状物类作文的基础。一要按顺序观察,二要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只有进行有序观察,才能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在介绍其外形时这样写道:“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这里的观察顺序是:由上而下,由前而后。作者抓住麋鹿角、面、蹄、尾的特点,寥寥数语,却勾画得栩栩如生。又如,苏教版五年级(上)“练习册”上有一段对熊猫的描写,形象逼真,凸现熊猫的生活习性。“熊猫睡觉时,腹部朝天。有时,它用前爪轻轻地拍着肚子;有时,它两腿一蹬,便翻了个身。”“它睡醒了就翻身起来,用手揉了揉腥忪的眼睛,好奇地望望人们。然后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到栏杆的另一边,坐了下来,好像想清醒一下头脑似的。”这里,作者抓住熊猫嗜睡的特点,写得饶有趣味。

二、语言要有趣

如习作《蚂蚁》。作者在写蚂蚊的独特功能时,是这样写的:“除了四周的景物能帮助蚂蚁辨别方向外,它们还有一个自身的‘法宝’,这就是在蚂蚁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掉队的蚂蚁根据这种气味就能确定方向。倘若用樟脑丸一类的怪气味弥散在蚂蚁走过的路径上,那么后来的蚂蚁就会因找不到那种特殊的气味而迷失方向。”这是作者知识的积累与生活的积累相互融合的结果。

又如,习作《姥姥家的小黑狗》。作者在介绍小黑狗的外形特点时如是说:“(它)一身乌黑发亮的皮毛,就像黑缎子一样油亮光滑;雪白的小爪儿,俨如四朵梅花;那条翘着的小尾巴总是不停地摇摆着;特别是那对黑白分明的小眼睛,总是四处张望,充满着兴奋和好奇。”这里,作者用了生动的比喻,写出了小黑狗皮毛的油亮和爪子的厚实;又用“不停地摇”写出了小黑狗对熟人的媚态;还用“四处张望”来写小黑狗的警觉与好奇。语言富有生活的情趣,突出了小黑狗的漂亮与可爱。

因此,语言的理趣是知识性的体现,情趣是情感性的体现。只有结合为一体,方能显示状物类作文语言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三、结构要有“形”

根据表达的需要,文章有纵式结构与横式结构之别。初学状物类作文,以纵式结构为主,以纵横交错式结构为辅。如“总分”或“总分总”结构。

例,习作《银杏》。可以先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诸如营养价值和药有价值等。从总体上看,全文为纵式结构。而在介绍其价值或用途中,又采用横式(并列式)结构。这样,介绍的内容尽管较多,但由于结构清晰,也就显得有条不紊。

又如,习作《猪》。作者从对猪这种动物的偏爱入手,开篇破题:“其实,猪是一种聪明可爱的动物。”接着,文章分别从猪的智力、嗅觉、起居、饮食等方面展现它的聪明可爱。这种“总分式”结构条分缕析,学生容易模仿。有的同学为了进一步突出家养猪的可爱,还简约地将野猪与家养猪作对比。这样,不仅丰富了写作的内容,而且凸现了文章的中心。

四、方法要有变

状物类作文的写作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仅就叙述的人称而言,就有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异。当然,各有各的妙处。例《钢笔和原珠笔》,叙述时采用第一人称,既显得亲切,又便于介绍。为了行文需要,人称也可以转换。如,《铺路石》。从整体上说,用的是第三人称,“它来自大山之中,它是大山的儿子。为了人类的需要,它离开了母亲的怀抱,来到了繁华的闹市,来到了宁静的村庄……”而在文章的结尾,为了礼赞的需要,转为第二人称。“铺路石,你是山的精灵,你是大山的忠实儿子!你默默无闻,但大地没有忘记你,高山没有忘记你。看,高山顶上的巨石,不正是大地母亲为你树立的丰碑吗?”这种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的交替作用,使知识性和情感性得以和谐统一,叙的是“铺路石”,颂的是“劳动者”。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是客观外界事物在头脑中加工制作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状物类作文的指导要以有序观察为基础,情趣表达为载体,有形结构为借鉴,行文有变为方法,经典引路,以读促写。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写作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记叙文写作方法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作文写作方法:议

一人叫说,两人以上就问题发表观点就叫议,作文教学中,常有学生作文语里充满了你说他说,周而复始,直至文章结尾。平时说话可以这样,但作文是语言的精华,简单实用才能吸引读者。所以,我在教学中就“议”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无问不议

没有问题不议,不能将作文变成“说书场”,芝麻、西瓜一起捡,针对问题展开议论,叙为主议为辅。

作为学生,难在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叙事过程中影响事件走向或能引导事情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伴随事情发展而出现,不议不行了,这时就需要议,议的好,文章会生动。

例如:我在评讲作文时,一位同学写班会课,几位班干为了制定晚会节目而发生了争执,这就产生了问题,如果以一笔带过,直接写结果,最后,“节目单终于定下来了”,文章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将班干们讨论的话写下来,文章则凭添了趣味,我将两段作文都读了,同学们纷纷以为有“议”的作文听着更吸引人,可见,叙事作文有了议才能更好地表达思想。

(2)议少不易多

多议不如少议,作文最忌面面俱到,议不是说,议是看法,观点的表达,以简炼的语言陈述观点,是最好的。我指导学生,议时也就是陈述观点时,越少越好。但要表达清楚,大家都说不如少数说,少数说不如重点说。教会学生在众多的话语中,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话,使人一看就懂,充分发挥议的代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中考语文作文指导:常见写作题型及策略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前一百字为开头,然后五十字为转折切入,然后的一百字是引入主题,这就两百五十字了,接下来的三百字,是对事情的叙述,这个叙述,里面是要有描写的,所有的这三百字,里面必定有一条线,是和题目紧扣的,必如:我想紧握你的手这个题你这个三百字中,手的出现要出现三次以上,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接下来的五十个字,出奇,就在这五十个字要峰回路转,出奇不意让别人想不到,阅卷老师一旦看见直接会眼前一亮,这五十个字写完,最后结尾五十个字,是对题目的升华,升华不要夸夸奇谈,要以德服人,以情服人,一个简单的排比,也许更能打动老师,比如,刚才那个题的结尾,你可以写成这样:这一紧握,也许只是一种亲情的体现,这一紧握,也许是尊敬的美德,这一紧握,也许就是一种不经意间的爱他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的写作方法

全文共 3013 字

+ 加入清单

议论之美在于理趣,但理趣并不排斥形象性,写议论文不一定非得走板着面孔训人,愤世嫉俗说理的路子。朱光潜说:说理文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考场作文的议论说理多一些可感的形象,能把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生动,增强可读性;同时,考场议论文多一些形象化说理,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不少要求相契合,能使文章文质兼美,也易于赢得阅卷老师青睐。这里,笔者就议论说理如何增强形象性进行例谈。

一、借象寓理

就是借形象阐释道理。议论说理时先进行形象描绘,然后借形象阐释社会意义,从形象中概括出普遍规律;或者描述形象细节,为论据材料中的人物增设具有画面感的场景,达到形象阐述的效果。试看下面的片段:

1.江河涌进大海,大海高奏着激昂的涛声,张开宽广的胸怀接纳。大海的涛声不是笑话江河的细小,不是嫌弃江河浊流滚滚,而江河也因为大海的宽广胸怀而甘愿长途跋涉,一路欢歌奔向它的怀抱。于是,大海的包容成就了尼罗河的坚持和亚马孙河的丰沛,成就了珠江口的开阔和钱塘潮的壮美大海让流进它的每一条江河都显示出自己的亮点,而胸怀宽广,悦纳百川也成就了大海的亮点。所谓亮点,其实是包容的胸怀孕育出的美丽风景。

2.巍巍青山之下,粼粼濮水之滨,庄子席地而坐,持竿垂钓。风拂起,树影摇曳,滤下点点星光,清波泛起,水中的面容化作层层涟漪,向四方远远散去。水波微动中映出了两位衣冠楚楚的风尘大夫。他们身负楚王的重托,欲以高官之位来拜请庄子。但庄子持竿不顾,婉言相拒: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是聪慧的,他深知,虽然欲望满足的背后有无以言说的成就感,但无欲守候的背后却是圣者般的宁静与祥和。

片段1借大海悦纳江河这一形象阐释亮点,其实是包容的胸怀孕育出的美丽风景这一普遍的社会意义,新奇而又令人信服,形象与理趣兼备。

片段2借助想象复活濮水垂钓的场景,形象描述中暗寓坚守心灵的宁静这一主旨,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驾驭功底。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借象寓理的方法时,一定要在描绘形象、复活场景之中凸显主旨,否则就会显得华而不实、主旨不明,效果适得其反。

二、缘事说理

指先叙述故事或事件,然后自然生发议论,揭示道理。运用这种技法,选取的故事或事件本身应蕴含一定的道理,常用的为寓言故事和哲理故事。试看下面的片段:

清早,狐狸欣赏着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头骆驼做午餐。整个上午,它奔波着寻找骆驼。但是正午太阳照到头顶的时候,它再次看看自己的影子,于是说:一只老鼠就够了!像狐狸这样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大有人在。对自己认识不足,要么自我膨胀,要么无根据地认为自己无能。成长路上的我们就有这样的经历。曾经,我们被家人宠着,以为自己拥有整个世界。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并非时时有人在乎,甚至被漠视如同草芥,有些事情,我们无论多么努力都无能为力,于是,我们感到沮丧甚至自卑。我们多么像那只认不得自己的狐狸。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正确认识自我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自己的人生准确定位。尼采曾经说过: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正确认识自己,方能使人生的航船不迷失方向,才能充满自信地去迎接机遇和挑战。

这一片段借狐狸关于午餐的定位,引出青少年成长中盲目自大与盲目自卑的心理,点出正确认识自我,进而论述正确认识自我的意义,这比直接论述多了几分形象性,给人的印象也深刻得多。

再看下面的片段:

陈寅恪到清华大学任教,得力于梁启超的举荐,但他们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争执不下。一天,梁启超刚上班,同事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看到学报上有一篇陈寅恪的文章,读完后,梁启超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同事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在含沙射影骂您啊!梁启超脸黑了下来,说道:陈先生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梁启超和陈寅恪为了学术分歧互不相让争,体现了对学术真理的孜孜追求和不人云亦云的个性精神。两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提携,相互尊重和信任不争,体现了君子之风。争与不争的境界,值得后辈学者在景仰敬佩中深思。

引述故事后,作者懂得从争与不争两个层面分析,将其中蕴含的学术精神与为人处事两方面的道理鲜明地揭示出来,让故事充分燃烧,体现了缘事说理的纯熟技巧,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需要提示的是,缘事说理,要注意叙议结合,不可以叙代议。

三、类比引申

也叫比较类推,是指借助相关联想,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它可以收到寓抽象于具象,化深刻为平易的效果。试看下面的片段:

1.成熟总是意味着经历时间的打磨,比如经冬的麦子,经过季节的变化、温度的起伏,才终于灌浆饱满,成为供养我们的粮食;成熟也意味着经过世间所有高温,或承受涅槃般的煎炒,或默默躲进蒸笼,才成为食物。所以人的成长,也意味着要经历一些艰难和磨砺,承受得住挫折和打击,耐受得了煎熬与寂寞,才会成为一个褪去稚嫩和迷惘的人,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2.合作才有双赢,这正如紫藤萝和篱笆的关系,如果紫藤萝选择了独自生长,那么它只会终生匍匐于地,无法汲取高处的阳光,开出最美的花朵;如果篱笆选择了独自站立,那么它只能默默无闻地渐渐朽去,无法在世上留下最深刻的印记。但恰恰它们选择了合作,一个献出生机,另一个献出身躯,于是成就了一道靓丽的美景。所以,合作求取双赢,是以你所长补我所短,以我之力足你之需,是将双方的优势融合,以求取双方利益的兼顾。

片段1由麦子和食物的成熟说到人的成长成熟,形象可感,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片段2借紫藤萝和篱笆演绎出合作求取双赢的论述,给人印象深刻。需要提示的是,运用类比引申,要善于由此及彼,善于相关联想,学会选择具象性的事理来类比。

四、运用比喻

喻巧而理至,运用比喻是形象说理常用的方法,它能使深奥、抽象的道理通俗化、形象化,如把盲从权威比喻为让奔马踏过自己思维的草坪,留下的只会是一片思想的狼藉,这样的议论就显得格外精警。先秦诸子散文中大量使用这种方法,如荀子《劝学》通篇以比喻说理,形象贴切。从联想方式看,类比引申是运用相关联想,比喻运用的是相似联想。请看下面的片段:

1.低调,不像高粱那样,将穗子高高伸起,见人就点头微笑,而是像玉米,将果实隐在腰间,让人难以发现;低调,不像桃杏那样,将姹紫嫣红挂在枝头,引人注目,而是像桂花,将细小的花朵藏在枝叶丛中,暗里飘香;低调,不像太阳花那样,对着太阳不住地微笑,而是像夜来香,在夜间将芬芳暗暗送给人们。低调,是一种品格,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智慧的做人姿态。

2.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是啊,有的人也许已经错过了太阳,但前面还会有群星。生活是用来经历的,太多的驻足只会带来更多的延迟,只会造就更多的后悔。昨日已是黑白相片上温馨的影子,明天是永远盛开在彼岸不可企及的花朵,只有今天才是可以书写的竹简。现在辛勤的汗水将是未来幸福的阶梯,用心经营每一天,才应该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人生。

片段1说低调不像高粱桃杏和太阳花,而像玉米桂花和夜来香,用六种植物正反设喻,点明低调,是一种品格,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智慧的做人姿态的道理。

片段2用太阳群星比喻生命的精彩,将昨天比作黑白相片上温馨的影子,将明天比作盛开在彼岸不可企及的花朵,将今天比作可以书写的竹简,比喻丰富,用语生动,形象鲜活。一般地说,运用比喻不宜作为说理的主要方法,可以适度运用,恰当点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说明文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全文共 5637 字

+ 加入清单

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和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知识概说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一)说明文分类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分: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说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P根据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

1、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2、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二)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三)说明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b

(四)说明文常见的结构。M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f: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二、梳理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考查类型及答题对策。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到次、原因到结果、现象到本质、特征到用途、一般到个别(特殊)、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总到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方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能还是不能)。(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①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一般往前找)。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②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示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适。

【牢记】总之,无数次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说明文也不例外。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现象。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ü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次序安排(照应论点);?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雅思写作介绍:it的实际应用方法

全文共 1880 字

+ 加入清单

一、引言

在看学生的雅思写作文章过程中,总会看到这样的文字,“College graduates are difficult to find jobs. ”,“Parents realise the needs of their children is extremely important. ”,“Students cannot focus on their study because of tiredness is a fact. ”, “Clearly, rush hours emerges in the early morning as well as early evening which is most busy in a day as a whole in London.” 这几个句子,虽然长短不一,结构不同,话题各异,但是,学生对形式主语it的驾驭能力的欠缺,是可见一斑的。

二、形式主语

(一)什么是形式主语

作为形式主语的it并无实际语义,是为满足语法上的需要,避免句子头重脚轻,它代替的是句子的逻辑主语。

(二)形式主语it所在的句型类别

1、作不定式的形式主语

(1)句型

It is + a pity/a pleasure + to do sth.

It is + wrong/right/wise/cruel/naughty/selfish + of sb. + to do sth.

It is + necessary/hard/important/difficult/possible/common + for sb. + to do sth.

(2)雅思范文写作实例

A. Beyond this, it is also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use theaters and museums as the “social classroom" of culture and history education.

B. I think it is by no means pointless in any way to try to keep traditions alive with technology (Cambridge;3,;P162,;Task;2)

C. It is difficult to say who has the rightto judge whether children working is “wrong” or “valuable”. (Cambridge;3,;P164,;Task;2)

D.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need to develop skills other than intellectual ones and …(Cambridge;3,;P168,;Task;2)

E. Finally, I think that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children need to relax as well as work. (Cambridge;3,;P168,;Task;2)

F. Because people interpret happiness for themselves in so many different ways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and definition that is true for everyone.(Cambridge;4,;P165,;Task;2)

G. It is quite common these days for young people in many countries to have a break for studying after graduation from high school.(Cambridge;5,;P165,;Task;2)

H. They may think that it is better to continue in a particular job or to do sth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a university course. (Cambridge;5,;P165,;Task;2)

据本人统计,剑桥官方的雅思真题(剑3—剑8)几乎每一篇Task2考官范文中,都有所使用,甚至在有的文章中出现三次之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考满分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1、精写前几段,给评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要精雕细刻,要出彩。比如,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或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巧述故事,引人入胜,或巧用题记,揭示主旨,或巧用诗文显诗意。写好结尾和过渡段。阅卷老师一般是S型的扫描全文。结尾可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或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虚笔拓展,扩大容量;或精辟议论,深化主旨。

2、要给自己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宁停三分,不争一秒’,因为写作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写到一半,突然发现,呀,把题目理解错了,或没领会好命题的要求。最可怕的是文章写到一半,又想另起炉灶。时间没了,心情也坏了。干着急。建议打草稿,防止’三边工程’(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考场作文不宜见异思迁,边写边改。要贯彻一种构思。一旦构思已定,就不要轻易改变。

3、要力避前松后紧、虎头蛇尾。有些同学构思、提纲拟好后,开头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后来发现时间不够,于是草草收兵。此外,要谨慎对待修改。修改一般只着眼于字词方面的,可用米尺比好之后划两横。结构方面不能修改。要保持卷面的整洁美观,要努力做到改动少而效果好。

4、如果偏题或者离题,作文的主要分数就失去了。为防止跑题,可从如下几点做出努力:一是将材料、引语和话题联系起来思考,不可单看话题;二是看自己确立的观点能否用话题所给材料来证明;三是想一想这则材料当初发在媒体上登载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的。万一跑题了,要考虑逆挽,使文章形成一种欲扬先抑的结构形态。

5、一定要完篇。熟话说,好文章是凤头、猪肚、豹尾。没有豹尾,老鼠尾巴也要有一个,绝不能写半头文。用半篇文章给你评分,怎么会得高分?

6、特别要注意不能缺题。不是万不得已,不要以话题做标题。拟题是显示你才气的一个好的平台,不能轻易放弃。缺题影响远不止2分。正好给了评卷老师扣分的理由。

7、文章要有一至两个亮点。学而思老师建议: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抓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你的真情,记叙文不能没有描写。如果是议论文,就一定要有12个典型的论据,就应该有纵横捭阖,很深刻的见解。如果是微型小说一定要有巧妙的构思。这个亮点还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也可以是一个超常的搭配(酽酽的歌喉)。总之,要能使评卷老师精神为之一震。

8、行文中要多次扣题,要一路扣题一路歌。材料、引语和话题中的相关文字至少在文中出现三次以上。开头三句话内应点题一次,结尾应回扣标题,’回眸一笑百媚生’。中间至少扣题一次。几次扣题事实上也是在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跑题。有球场上叫暂停的效果,可以调整思路和写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用正确的评语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方法

全文共 2056 字

+ 加入清单

叶圣陶先生曾就作文修改说,修改,无非就是向学生说几句提示性的话,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该怎样想、该怎样写才好。这里所谓提示性的话,即评语。作文评语是作文评改的关键,然而很多语文老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总是几句千篇一律的套话,不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缺乏个别性和针对性,因而无法发挥作文评语应用的指导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如何使用正确的评语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一、激励为主,注重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给予学生的反馈信息有两种功能:一是调节功能,让学生通过获得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二是通过肯定与否定的评价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总是希望自己辛勤的劳动能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因此,在作文评改中,老师应多用一些激励性语言,少用斥责性的评语。任何一篇学生作文,应该来说,总有其可取之处,或中心,或语言,或思路,或题材,或选材,甚至书写总有一两处值得肯定的地方。要注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些小小的优点、长处,都应予以充分肯定,以光环效应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这在老师的作文评语中更显得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中敢于鼓励、善于鼓励。茅盾上小学时,老师在他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的文末,写下这样的评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于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读着这样的文字,可以想象少年茅盾是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因此老师激励性的评语,如一腔真情皆在篇首涌现,耐读!……此外,刻画十分传神,令人拍案惊奇!文章写得很有灵气!你的立意让我耳目一新……等等,必定会使学生在作文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为继续提高作文水平注入活力。而诸如习作能力太差、简直不动脑筋等训斥式的评语,只会让学生积极性下降,兴趣索然,写作信心消失。教师不必吝惜激励之辞,不必担心你的激励会捧杀学生,在评语中贯彻了鼓励性原则,少批评责备,学生就会从你的评语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引发强烈的作文兴趣。当然,老师激励性的语言要符合实际,少而精,诚恳而有真情,否则将适得其反。

二、引而不发,尽力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

对学生的某篇作文出现的一些偏差,或某个方面需要探求更完美、更理想的表现形式时,评改者万万不能越俎代庖,将更加的途径和解决的办法统统指出来,评语应少用不应……应该……的字样,以免将学生的思维机械地引导到评改者的思路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宜多采用启发性的提示或暗示,用商量的方式,使用可否……?等字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领会、自己体味、自己感悟,自己去斟酌、去修改。

三、着眼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作文潜能

作文是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既是各种智能的综合,又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展示和个性特点的表现。因此,教师在作文评语中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作文评语应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推导不同的结果,指导学生利用事物的内在联系,寻找媒介,多方架桥,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思维向四周发散,从而写出一篇又一篇的好文章。

四、评语具体,耐心引领学生的二次作文

老师对学生作文所下的评语,除了要有激励作用以外,还应循循善诱,跟踪学生的思路,把握学生的得与失,具体表达出老师的意图,为学生的二次作文指明修改方向。

学生的作文,特别是课堂作文,完美的必定很少,这犹如一块未琢的玉石,须老师的雕琢方令显出光彩,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具体指导,任何抽象空泛的评语,诸如选材欠佳;叙事不具体、不生动;文章平淡无味等等,这些评语只令使学生茫然而无所适从。像选材欠佳一语,老师若改为选材应从母爱,这个角度写一两件母亲如何指导自己学习的事,那么,母亲的伟大表现得更具体。这样,学生就有可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

当然,抽象笼统的评语是易写的,而带有具体指导性的评语是费时费神的,但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这个角度来说,只有具体指导性的评语,才令使学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改正。另外,作为语文老师,在给学生写具体评语时,应结合单元习作重点评析,使评语更有针对性,而不是漫无目的、千文一语。当然,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应建立作文指导序列,从语言到立意,从立意到选材,从选材到布局,分而治之,这会使学生作文稳步提高的。

五、重视反馈,师生共同体验作文的乐趣

作文评改,过去许多老师往往一厢情愿地包打包唱,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作巨幅评改,学生只是看一看得分或等级便束之高阁,评改效能几乎为零。我们可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中去,每篇作文均让学生现自评再由师评改。这样做,既督促学生认真领会老师评改作文的心理历程,又鞭策老师批阅作文不得敷衍塞责,还可让师生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获得感情的共鸣,以共同体验写作成功的乐趣。

作文评语在作文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作文评语若写不好,不仅会失去指导和帮助学生写作的意义,还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每位语文老师必须重视作文评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雅思写作曲线图审题方法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雅思为大家整理了雅思写作曲线图审题步骤,供考生们参考,以下是详细内容。

雅思小作文其实是在雅思考试中,分数更好得的一项,相比较大作文那主观发挥而言,她的客观描述更能得心应手。一般学生在拿到一幅图后,都能挑出其中值得介绍的数据,但不足的是,许多同学在寻找数据的过程中全凭感觉走,没有所谓的逻辑,思路,以致于全篇下来后,考官并不能很好地看清整个图表,从而分数不高。而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小作文写的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就在于说考官在批作文时能否自己勾画出该图表。因此,本文结合自己实践雅思教学中的情况经验,就如何更好地将小作文数据寻找与逻辑性相结合和大家分享,着重理清思路。

一,先看横纵坐标:

1,横坐标中一般直观反应出来的是时间年份,因此在寻找数据之前先确定好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时态的确定直接从图表反应的时间上来说明。一般小作文分为2种时间信息:无具体时间有具体时间。那么如没有时间时,小作文一般采用现在时态;若有时间,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走,时间为过去的或将来的来具体分析。

2,纵坐标直接反应出数据以及单位,这也是很好地体现小作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的依据。一般都知道,小作文肯定要多放些数据,但很多时候数据的单位却被大家忽略了,因此尤其要注意单位的添加,那么此个看去不起眼的步骤就必不可少了。

二,再看有几条曲线:

1,1条线:

若整个图都只有一条曲线,那么具体的分段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段

2,2条线:

若是有2条线,则可以有多种分段构思,可以1条1段,也可以结合实际分段

3,3条及以上:

其中2条分1段或根据实际分段。一般“相似”“相交”“相反”的2条线更适合被放一起。

三,最后寻找关键数据:

1,分析总体趋势:

总体趋势即看线的一头一尾,从而推算出是“上升”“下降”“波动”“不变”或其他,另外也可根据此步骤给自己另一个分段依据,例:可以将总体上升的几条线分一段,而下降的分另一段

2,分别描述(纵比):

在此阶段该寻找出自己这条线的重点特殊点,如:起始点,最高点,最低点,以及变化趋势

3,区别比较(横比):

在此步骤,该对不同曲线进行区别比较,找出:交点,排序等

如此以来,按照以上几个步骤,相信在寻找数据的时候定会更加的有思路逻辑,再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一种最恰当的分段方法进行分段,结合进优美的句子,相信可以把小作文写的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汪曾祺散文的写作方法介绍

全文共 1566 字

+ 加入清单

汪曾祺大家都知道,你看过他的散文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汪曾祺散文的写作方法,欢迎借鉴!

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是一篇散文。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文字。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汪曾祺曾说,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他的语言,平淡中出于绚烂,人人看了都能明白,都能看懂。我想。这一点,他跟他的老师沈从文真是像极了。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第二个特点,则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他似乎特别擅长于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达真挚的感情,。正如小时候学过的那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于是,“父亲”对“母亲”的深沉的眷恋,和感情清晰地展露在我们眼前,让人读了深深为之感动。而“父亲”在一旁给十七岁的“我”瞎出主意写情书的场景,则更是让“父亲”随和,温暖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些都是一些细琐的小事,但由汪曾祺这么一写出来,便显得感情真挚,动人。整篇文章中都是从身边小事写起。虽然平淡,却从点点滴滴中流露出对孩子们的亲近、理解、包容和友善,从父亲愿意放低身段,与儿子称兄道弟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让自己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并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们的人。他总是用自己智慧灵巧的双手和热切呵护的爱心,为孩子们营造出神异快乐的童话世界,他给孩子们带来的永远是水晶一样灵动明净的琉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口头通知常见写作模板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1、开场白部分

Ladies and gentlemen,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 I have an announcement to make.

2、正文部分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attend it. Please take your notebooks and make notes. Please listen carefully and we’ll have a discussion in groups. Please come on time and don’t be late.

3、结束语部分

Please come and join in it. Everybody is welcome to attend it. I hope you’ll have a nice time here. That’s all. 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