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第10期观后感【经典20篇】

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浏览

1938

作文

181

第九期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258 字

+ 加入清单

浮躁的时代需要优雅的朗读。国内上了年纪的人大概都知道俄罗斯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名字。当年,朗诵他的诗,是一代青年的时尚和荣耀。马雅可夫斯基本人也经常在广场上朗诵自己的诗作,这就是他独特的"发表方式"。在深情的朗读声中,一座喧嚣的城市会变得安静,变得从容。诚如上海电台朗诵节目《午夜星河》主持人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是人声,干干净净。朗诵这种听觉的艺术,能直抒情怀,让人直接感受到社会中的种种正能量,最直接抵达人们的肺腑。"在人心日益浮躁的现在,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发出声音读一本好书,整个社会能经常听到抵达肺腑的诵读之声,浮躁之心经常被洗涤,那么对于人心的净化,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情感类节目 《朗读者》自播出以来,备受关注,各方好评不断。《朗读者》的热播,既让支持人董卿火爆一时,更令朗读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重归大众视野。古往今来,知识分子之所以被称作"读书人",就在于他们的学习是以朗读为根基的。在古代,幼童开蒙后即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基础读物,之后是学习各类经史典籍,且要 "逐句玩味""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在现代教育中,朗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学校至今仍保有晨读的传统。

我们有没有扪心自问,自己究竟有多长时间没有"读"书了?这里的"读"书,是指发出声音的朗读,而非手捧一卷静默地阅读。如果真要对朗读做一项调查的话,情况恐怕不容乐观。因为在2016年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日均看手机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就算我们认为看手机的很多人也是在读书,那么读书的数量和时间也远远少于世界阅读大国。在整个社会阅读量尚差强人意的情况下,朗读的处境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央视《朗读者》节目的走红,广州、北京、杭州、西安等城市还延伸出了"朗读亭"这样的线下朗读模式,给了人们一个回归传统阅读的契机。通过朗读文学作品,感悟文字的魅力,让久违的朗读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入人们的生活,这无疑是下了一场及时雨,促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关注朗读的意义。

朗读的意义是什么?有两个例证大抵可以说明:据媒体报道,2014年4月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访华,有一个活动项目便是,玛格丽特二世与彭丽媛女士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为中丹两国小朋友朗读著名的安徒生童话 《丑小鸭》。清亮柔美的女声加上童话的意境,这是多么诗情的享受!无独有偶,数天后的"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来到北大,北大安排的一个欢迎节目也是朗诵,同学们在静园草坪朗诵 《沁园春.长沙》。朗读的意义就在于,它有利于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和诗意情怀。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道:"朗读者分为两部分,朗读和人。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朗读者,在朗读中荡漾诗意、浸润书香,在朗读中愉悦身心、提升修养,在朗读中净化心灵、体悟人生,让人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让生命变得智慧而芬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全文共 3013 字

+ 加入清单

导演陆川在央视《朗读者》节目里的处女秀,就是朗读作家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他要把这篇散文献给多年来关注自然、默默守护可可西里的人们。在陆川的朗读中,那只面对猎人枪口跪拜的藏羚羊并没能挽救肚子里未出世的孩子,却让猎人从此放下了猎枪。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陆川自认为是个“见光死”的人,在镜头前做任何事情都会情不自禁地紧张,在镜头后面看监视器,才会觉得舒服。距离拍摄电影《可可西里》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当年在可可西里的那段经历成了陆川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不仅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更让他对生命和信仰有了全新的认识。

对于生和死的探讨

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束,不论是谕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影片《可可西里》已然将焦点锁定在人类永恒的死亡主题上。那片土地孕育的每个生命神圣却又脆弱,无人区的奔波追逐,还有那些野蛮的放逐,让观众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无助,以及命运的无常。影片没有那种惩恶扬善的鲜明表达,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

2004年,陆川编剧、导演的《可可西里》上映,这部电影给他带来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香港电影金像奖等荣誉,同年他还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它让陆川成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陆川曾经说过,《可可西里》给他最大的收获,是让他找到了拍一辈子电影的方法,还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的第二部电影不是《可可西里》,我可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也不可能有后面的创作。拍完《可可西里》的时候,感觉对于生和死的探讨没有做完,好像只做了一半儿。”回忆当年拍摄《可可西里》的经历,陆川说,在拍这部电影之前,敬畏自然只是在书本上读到过的概念,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的信仰,“等走过了可可西里之后,经历了那里林林总总的一切,在藏地见证了很多的东西之后,对环境的敬重和敬畏之心就根植在我内心了”。

有一次,一个地方政府想请陆川去做一个实景演出,看过之后他发现这个演出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植被和水源,就放弃了这个项目。不仅创作,连日常生活里很多小习惯也彻底改变了,见到穿皮草的人他会上前提醒,对以前喜欢的象牙雕刻也敬而远之了,以前喜欢看马戏,现在感觉到马戏团是一个有悖于自然法则的挺残酷的事情。去年,陆川的动物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和观众见面,“在拍摄这两部电影的过程中间,我的很多生活习惯、很多想法都改变了。在将近五六年的时间里,和野生动物打交道,接触环保主义者,他们对我的改变很大。”陆川说。

1971年出生于新疆奎屯的陆川,2002年凭借自己编剧、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寻枪》在中国影坛崭露头角,《可可西里》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对于陆川而言,拍摄《可可西里》的那段日子让他难忘,花了两年时间在可可西里选景,然后下去生活,再写剧本再拍。所有参与这部戏拍摄的剧组成员都存在健康遭受损害的情况,而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为中国电影创作一部不一样的作品。

陆川的电影之路是从阅读小说开始的,尽管父亲、剧作家陆天明和姑姑、作家陆星儿对他直接的帮助不是很大,但是,儿时的文学积累给他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营养。陆川坦言,自己一直没有把电影当作一个职业来对待,“所以就很想去拍不同的电影,去尝试不同的事儿。影评人和观众有时候会希望你保持自己的风格,但我想通过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切面去了解不同的人性”。

好坏评判标准在那片土地上彻底失效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陆川说,影片灵感来自有关藏羚羊、野牦牛被残酷猎杀的新闻报道,最终,那里的人们挣扎的生存状态深深打动了他。

直到今天,在陆川的记忆里,可可西里都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存在:缺水缺油,冰天雪地,狂风怒吼,流沙肆虐。可可西里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少女”,名字虽然美丽,却是一个被欲望、罪恶、死亡笼罩的地方,那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总是现实而残忍,暴力而血腥。在那海拔4700米的无人区,危险的荒漠之地,有人可以因为贪婪去掠杀藏羚羊,有人可以因为5元钱残忍地做帮凶,好坏善恶、理想现实、震撼愤怒无奈,所有这一切,都在那片土地上纠缠博弈。

人类为什要蹂躏这片美丽的土地,为什么要残害这些藏羚羊呢?因为有些女人要用羊毛装扮自己的美丽,于是有些人便通过猎杀藏羚羊以满足金钱欲望,还有一些人只是为了生存。

作为一个非典型的英雄,《可可西里》中的主人公日泰身上混杂了理想主义和残酷现实的尴尬,他不是警察,只是以西部工委的名义行动的自愿巡山队成员,他对在冰上抓住的捕鱼的人罚款,现场开条子并从口袋里把公章拿出来盖章,他指示队员卖皮子,他不顾队员和自己的性命去追那个老板,似乎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正义性和纯洁性产生怀疑。

在这部电影里,刘栋作为巡山队员,被队长日泰呼来唤去左右驱使不但毫无怨言,同时他身上也显现着鲜明的生命本性追求,而最惊人的一笔,却是他毫不脸红地伸手向做“三陪”的女友要钱,然后再转身拿着最底层女性的血肉钱,赶去捍卫一群志愿者的崇高使命。

“在可可西里,我们沿用多年简单明了的好坏评判标准彻底失效,好与坏可以在瞬间转换,一如生死。盗猎者为了生存而盗猎藏羚羊,而巡山队员为了给队友治病也卖羚羊皮。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恶人会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善。”陆川说,现实中,“好”与“坏”并非泾渭分明,更多时候道德屈从于生存,那里的人们用坚定的毅力奋斗在生命的禁区,用人们无法想象的意志生存,“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

想要给观众留下的不是眼泪,而是思考

2004年,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唯一一部参赛影片《可可西里》获得了评委特别奖。领奖台上,陆川落下了男儿泪。

生活中,陆川自认是个“泪点奇低的人”,最主要喜欢流泪的场合是看电影,经常情不自禁眼泪就下来了,有时候在飞机上对着电脑泪流满面,弄得空姐一头雾水。

在可可西里,剧组所有人都身体不舒服。在《可可西里》的拍摄中,一次意外让陆川失去了一个伙伴,他流下了痛苦的眼泪,可在电影剪辑时他又狠心删掉了很多煽情的桥段,他想要给观众留下的不是眼泪,而是思考。看过太多的生与死,感受过大自然可怕的力量,陆川想要把人类生命的脆弱传递给观众。

为了拍《可可西里》,陆川多次跟随当地的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巡逻,他最迫切要表达的就是真实。2003年8月,影片正式开拍,陆川率领剧组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我觉得煽情是对可可西里的不负责任,因为那里拒绝眼泪,只有绝望、平静与内敛”。

《可可西里》全部都在海拔3800米以上拍摄,其中有30%的内容是在无人区拍的。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剧组还在可可西里高原最高峰布格达尔峰海拔6200米处取景拍摄。在布格达尔峰,剧组遇到了电影里巡山队经常碰到的事,在风雪中露宿,极度缺氧,头痛、头晕、呕吐,高原反应强烈,电影拍到最后,原本有100多人的剧组只剩下60多人,电影的拍摄也超期一个多月。

陆川把《可可西里》当作一部纪录片来拍,片中演员基本是非专业的,陆川逼着演员们去感受最真实的绝望,一次次去跳冰河,一次次去陷流沙,到最后,他们已不是在表演,而是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第6期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者》第六期节目中,嘉宾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在《朗读者》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现实告诉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老演员的台词功底真是没话说,每个人都跟着斯琴高娃的 情感 进入了那样的场景,主持人董卿失控到背对观众掩面哭泣,“霸气”高娃读完也留下两行热泪……

斯琴高娃14岁登台,纵横影坛50多年,从粗俗泼辣的虎妞、雍容大气的西北老太太、底层小 人物 的党员二楞妈到康熙皇帝背后贤德的孝庄皇后,无数身份地位迥异的母亲角色被斯琴高娃演绎出“一人千面”的境界。连董卿都调侃她说,好像她一登上舞台,就在饰演母亲。

斯琴高娃的母亲对她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提到母亲最多的两个词是瘦小和坚强。她说:“妈妈总是说,我个子小小的怎么养出你这么个五大三粗的孩子呀。”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妈妈也不轻易掉泪,反而是想到子女时让她落泪。

“戏中我演了这么多母亲的眼泪,其实都来源于戏外我母亲的眼泪。”斯琴高娃说道。她演绎的很多人物身上都有妈妈吴云的影子。她甚至比她妈妈更坚强,董卿问她,还记得最近一次落泪是什么时候吗?斯琴高娃答不出。不过在第六期《朗读者》的节目中,她却泪落当场。这一期节目真的很值得大家去看看,特别的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第六期主题“眼泪”观后感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者》里,倪萍讲述了这段苦难,泪眼婆娑。那10年为了孩子,她债台高筑,迅速衰老,拍杨亚洲的《雪花那个飘》,零下十几度,脚放在冰河里泡太久受了大寒落下的病根,她现在腰不能久坐,腿不能久站。但她说感谢有这份苦难,让她变得更加坚强。

如今,森快考大学了,倪萍有空就会去陪儿子。母子俩有时候也会聊聊未来,“我还是说你放松,你自己去选择考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专业。应该说我们这些年的经历锻炼了我,更锻炼了他,他很坚强。这一点我挺欣慰的。”

如今儿子是倪萍的全部,她对名誉、金钱已不再有任何欲望。未来,她有两个心愿,“一是写长篇,写一个清冷的母亲。写我们姥姥,妈妈,我这一代,以她们为引子吧。我着重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感受,亲情和血缘的感受。还有一个,是希望儿子身体健康,等以后让我可以帮他带带孙子……”

在一次电视访问中,倪萍曾说:“我下辈子不想要父母,不想要孩子,不想要爱情,我就自己一个人过。像苏小明一样,舒舒服服泡上一次玫瑰浴,点一支香烟,倒一杯红酒。”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朗读者第六期主题“眼泪”观后感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本周末,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将以“眼泪”为主题词,邀请到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导演陆川、冻土科学家张鲁新、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创始人张家敏、丁一舟夫妇等嘉宾,感受可贵的真心和美好的情感。

当陆川在《朗读者》回忆当时拍摄的情景时,对于本期的主题“眼泪”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希望这个片子冷峻一些,看整个电影的时候觉得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究竟为什么对于眼泪的故事,陆川会如此的不同?

2004年,导演陆川代表作《可可西里》上映,引起轰动,同年他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虽然可可西里的名字美丽,但在那里发生的事情却现实而残忍。陆川曾经说过,“《可可西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找到了拍一辈子电影的方法。”

斯琴高娃14岁登台,纵横影坛50多年。从雍容大气的西北老太太、底层小人物的党员二楞妈到康熙皇帝背后贤德的孝庄皇后,无数身份地位迥异的母亲角色被斯琴高娃演绎出“一人千面”的境界。

完美的荧屏形象与淋漓尽致的演技征服一批又一批的观众,无不让人看后拍手称赞。其实在她的心中,母亲对她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中我演了这么多母亲的眼泪,其实都来源于戏外我母亲的眼泪,所以我演绎的很多人物身上都有我妈妈的影子。”斯琴高娃说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体操王子”李宁日前参加了近来大热的央视节目《朗读者》,在节目中李宁朗诵了巴金的《做一个战士》。随后李宁还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自己的普通话就是负分水平。

主持人董卿在节目开始的时候首先介绍了李宁传奇的运动生涯和经商生涯:1982年世界杯,他获得了六枚金牌,1984年在奥运会,获得了3金2银1铜的好成绩,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体操王子。28年前他从熟悉的赛场走向了陌生的商场,几经风雨几经沉浮,依然用于担当,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李宁。

随后董卿对李宁进行了简单的访问,李宁在访谈中谈到了自己这么久以来的心路历程,他表示从运动员到商人,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李宁甚至自嘲的表示,自己就是“无知者无畏”。

李宁也谈到了自己的品牌出现危机的原因:“因为这个市场同质化太严重,不但是产品同质化,经营模式也同质化,我们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加运动、更加专业。那个之后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之前赚钱的(模式),改为一些更专业的,公司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了亏损。”但是李宁随后从幕后再次走到台前,公司也开始扭亏为盈,李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勇气是最重要的。董卿又问道:“有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胆小,不像以前那样勇敢,您觉得呢?”李宁坚定地说:“有信心就会有勇气,因为有梦想就会有冲动!”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

李宁今日朗读的文章是巴金先生的《做一个战士》,他准备将它献给陪同自己一同成长的人。李宁的声音显得坚毅、果断,充分展现了自己顽强坚韧的性格特点,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朗读完成之后,当董卿问李宁这篇文章那句话能够带给他最深的共鸣时,李宁回答:做一个战士!李宁随后也谈到,这是帮助自己走出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阴影的最重要元素。

李宁随后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了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也重申是勇气在自己敢于面对一切低谷和挑战:“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回到28年前,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战士,真的战士,是敢于直面质疑,挑战自我,就像我,操着负分水平的普通话,就敢登上央视朗读者的演讲台,这就叫一切皆有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模板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前晚,随着李云迪的钢琴伴奏,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的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播出。没有炫目的舞美,只有6组嘉宾安静的朗读声,节目首播便获得了豆瓣9.4分的高评。有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有艺术家濮存昕,有企业家柳传志,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围绕第一期主题“遇见”,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分享家书,让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随荧屏潜入千家万户。对于节目的首播成功,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真人秀或者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鼓舞,也让我看到了文化类节目的风向标。

“我只愿意凭着这一点灵感的相通,时时带给彼此以慰藉,像流星的光辉,照耀我疲惫的梦寐,永远存一个安慰,纵然在别离的时候。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我们喜欢天南海北地旅游,后来走的地方多了,她也累了,就想稳定下来。她原本就喜欢花卉植物,聊天的时候她说要是有个自己的花园该多好,我只有一个想法,就算砸锅卖铁都要满足她,我一定要亲手为她种一个花园。”节目中,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朗读引起了观众很多的共鸣、关注和赞赏,同时也展现出了朗读者们的可爱和执着。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朗读者的真诚打动了无数人。也有不少观众在观看时发现很有趣的细节,濮存昕在提到老舍时一直在说老舍(shè),原来不是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

对于节目首播的成绩,董卿坦言:达到了我们(制作团队)的预期。在被问到为何采用“星素结合”的方式挑选朗读者时,董卿也直言不讳地表示: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我们发现在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像这一期里面鲜花山谷那对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一种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普通夫妻,还能够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央视一套8点档的《朗读者》,播出柳州“走心情侣”丁一舟、赖敏的故事。赖敏现场朗读台湾作家三毛作品,催泪台下观众。

丁一舟、赖敏这对患难情侣,相信柳州人不会陌生。一辆单车、一辆轮椅、一只狗、两个人……为了让患“企鹅病”的女友在剩余生命里到处看看,丁一舟决定带着患病的赖敏,在全国地图上走出一个心形。

2月25日,丁一舟、赖敏受邀到北京,参加央视《朗读者》节目录制。昨晚播出的《朗读者》上,丁一舟、赖敏与董卿互动,他们和大家分享了旅途中的故事,并分享了即将为人父母的喜悦。赖敏还在现场朗读了一段女作家三毛的作品,《你是我不及的梦》一书中《夜深了,花睡了》的片段。

赖敏说,自从2015年从柳州出发以来,都是丁一舟挣钱养活她,旅途除了快乐,还有很多艰辛。即便如此,丁一舟还是会尽量满足她各种小女人的幻想,给她买婚戒、在拉萨求婚,又在四川甘孜理塘与她举行藏式婚礼。或许他们的生活并不阔绰,但精神却非常富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朗读者皱市明一家观后感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以“家”为主题词,邀请到中国拳王邹市明一家四口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家”有关的故事。

邹市明夫妻带着两个可爱的儿子一上台,主持人董卿形容这一家是“刚柔并济”。相比邹明轩的活泼,弟弟邹明皓则文静不少。看着弟弟发呆,董卿问皓皓想什么呢,哥哥机智回答“在想你漂亮不漂亮!”

在现场秀完恩爱后,一家人开始朗读起《我有多爱你》。虽然观众最终看到的录制效果相当完美,但在朗读完后却插播进了当时录制中出现的N多意外情况。

打断讲话、现场“斗殴”、完全“失控”……从来没有谁,能让主持了13届春晚的央视主持人董卿在自己的主场如此无可奈何。拳王邹市明带着妻子冉莹颖和两位可爱的小宝贝邹明轩、邹明皓,堪称组成了《朗读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读团。然而两位精力旺盛的小“拳王”显然还没到对文字产生感情的年纪,游戏打闹才是他们目前最热爱的活动。

原本父母朗读,孩子配合表演的设计在小朋友们不断“抢戏”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游戏。连董卿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节目录制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失控的一次。”不过紧接着“失控”,董卿又补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让我们觉得最快乐的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观后感600字作文

全文共 925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当初我们创意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们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正如最近爆红的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样,朗读亭是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2017最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它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浙江大学微信号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这是朗读亭到杭州的第五天,当天寒风冷雨的恶劣天气状况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朗读亭的热度。源源不断的人撑着伞来到朗读亭前排队,仅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就已倾听了80多位朗读者的故事。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点的录制,也到接近零点时才录完最后一个朗读者。

一天下来,朗读亭已经收录了超过170位朗读者的朗读片段,连节目组的导演和摄像,都被杭州人民的这股热情和毅力吓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有耐力。

杭州朗读亭在哪里?本周末,朗读亭将会移动到浙江图书馆。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朗读亭,在其中朗读出自己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全文共 1270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充斥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篇章诗文、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他们所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梦想。

节目中,有董卿对嘉宾的采访,有嘉宾带着不同口音的朗读,扎扎实实地呈现出、如她给节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档节目跟《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之前爆红的《见字如面》气质相仿,豆瓣评分高达9.3。“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温文尔雅地给了大家一碗文化鸡汤。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说的多好啊,喜欢董卿大气知性、端庄睿智的主持风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赞叹!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 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我觉得,董卿的《朗读者》最打动人的,是帮观众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释是,“《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无情的现实社会,难寻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非常融合、恰到好处CCTV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400字CCTV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400字。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说起做《朗读者》的初衷,董卿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

“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可能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我们自己也会去读,去品味。但那与《朗读者》的现场氛围与感染力还是大有不同。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缭绕中,在欲望纵横的嘈杂中,随着朗读者的思绪,读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读出一天的灿烂和启迪,让这份洗尽世间铅华的情思、荡涤或冲淡腐臭污浊的蔓延,让精神家园变得落英缤纷,青春常在。岁月静好、静美,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去感受吧。《朗读者》等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第八期朗读者李宁观后感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第“体操王子”李宁日前参加了近来大热的央视节目《朗读者》,在节目中李宁朗诵了巴金的《做一个战士》。随后李宁还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自己的普通话就是负分水平。

主持人董卿在节目开始的时候首先介绍了李宁传奇的运动生涯和经商生涯:1982年世界杯,他获得了六枚金牌,1984年在奥运会,获得了3金2银1铜的好成绩,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体操王子。28年前他从熟悉的赛场走向了陌生的商场,几经风雨几经沉浮,依然用于担当,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李宁。

随后董卿对李宁进行了简单的访问,李宁在访谈中谈到了自己这么久以来的心路历程,他表示从运动员到商人,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李宁甚至自嘲的表示,自己就是“无知者无畏”。

李宁也谈到了自己的品牌出现危机的原因:“因为这个市场同质化太严重,不但是产品同质化,经营模式也同质化,我们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加运动、更加专业。那个之后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之前赚钱的(模式),改为一些更专业的,公司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了亏损。”但是李宁随后从幕后再次走到台前,公司也开始扭亏为盈,李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勇气是最重要的。董卿又问道:“有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胆小,不像以前那样勇敢,您觉得呢?”李宁坚定地说:“有信心就会有勇气,因为有梦想就会有冲动!”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

李宁今日朗读的文章是巴金先生的《做一个战士》,他准备将它献给陪同自己一同成长的人。李宁的声音显得坚毅、果断,充分展现了自己顽强坚韧的性格特点,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朗读完成之后,当董卿问李宁这篇文章那句话能够带给他最深的共鸣时,李宁回答:做一个战士!李宁随后也谈到,这是帮助自己走出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阴影的最重要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首期节目的主题是“遇见”,董卿是这样阐释这个选题的:“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什么是生活中的遇见呢?

遇见某个人,你的命运会因他改变。

年少时期的濮存晰是一位残疾少年,从小在同学们不理解和排挤的眼光中长大。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医生,不仅获得了站立的权利,命运也从此发生了转变。

时过境迁,濮存昕仍然铭记着医生的恩情:“我的一生中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但是这位医生永远是第一个真正帮助我改变命运的人。”

谁是第一个改变你命运的人呢?是年少时循循善诱的老师,还是危险时仗义出手的陌生人?

遇见父母或子女,则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

联想总裁柳传志在报考飞行员失败后非常难过,他的父亲曾这样鼓励他:“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都是我的好孩子。”

光阴荏苒,柳传志在儿子的婚礼上再次讲出了这句话,这是真正的血脉传承,也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期许。

那妈妈对女儿呢?首位华人世界小姐张梓琳在2017年遇见了自己的女儿,初为人母的她坦言抱着孩子的时候“总觉得内心软软的”。也许女人都是这样,一旦当了母亲,内心最柔软和最坚强的部分便都给了子女,从此有了牵挂,也有了盔甲。

她们对子女的爱,正如张梓琳朗诵的《愿你慢慢长大》一文中所写的,“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如今,你正在被父母怎样目送着?而未来,又会目送着谁呢?

遇见对的人,就是真爱。

[朗读者观后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陪伴,是一种温暖,因为它意味着有人把世界最珍贵的时间给了你;

陪伴,更是一种力量,因为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这是我观看2月25日央视播出的《朗读者》后,写下的感触良多的一段话。

而这一期的《朗读者》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要数郑渊洁父子了。

郑渊洁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童话大王”。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父亲郑洪升是密不可分。

郑渊洁上小学时,有一次因改变了老师出的作文题,写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被老师羞辱,他则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从而被学校开除。父亲看了他写的“检查”后,则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父亲则开始了对郑渊洁的“家教”模式。

还有一次,父亲半夜偷偷给儿子钢笔灌完钢笔水,被儿子发现。父子俩聊了许久。最后父亲问,“你一个人能把《童话大王》写多少年?”郑渊洁回答,“只要你和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它写下去。”而父亲则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父亲的陪伴和对儿子的鼓励,由此可见一斑。而父爱之深沉,也令人为之动容。

这不禁让我感同身受。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1年12月14日的下午5点多,我踏上了去往福建的列车,离开了生活了21年的家乡和父母。殊不知,这一次分别让我整整两年再也没见过我的父母。

因为,这是开往福建的军列。我要去部队服役了。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被父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我从小也没出过远门,求学之路:小学在村里,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里,大学在市里,我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我到部队后往家里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情不自禁地哭了。这并不是因为受不了训练的苦与累,而是十分想家、想父母。

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来到了2013年11月。当时的我纠结于留队还是退伍。打电话给家里,父亲说,“敏敏,我知道你不是怕苦,如果想家,就回来吧!”

就这样,2013年12月,我毅然选择退伍,回到了一所农村小学当老师。

现在,我已参加工作6年。我也非常满足于这样“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下班,我都会回家。我知道,不管多晚,总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在等我;我也知道,不管多晚,总有人在等我回家,那就是我至亲的人。

有人说,再多轰轰烈烈的誓言,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陪伴。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告别观后感模板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又到清明时分,雨落人间伴离殇。本期的《朗读者》也以借“告别”为主题词,和大家一起体味世间百态的告别。

这一期董卿请来的嘉宾有姚晨、曹文轩、程何、李立群、维和部队英雄、张国强以及王蒙先生。告别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总是带着一些忧伤,告别的人有很多,不仅仅是血缘之别。

微博女王姚晨,要诉说的告别是曾经在自己家待了三个月的保姆。在初为人母的时候,她请来一个强势又会批评自己保姆,虽有不甘,却在在离开之时不舍落泪。这是生的告别,是萍水之中的相逢之别。

以一本《草房子》而名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借《草房子》的选节来怀念自己的父亲,他的朗读不仅仅是读,让人觉得更像是聆听,或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青年翻译家程何要告别的是和她一样热爱音乐剧的罗颖珊,因为自己未能在和她诀别前完成《堂吉诃德》而留有遗憾,而今天的朗读,献给她,告诉她自己已经做到了,相信她也看到了。

著名演员李立群最难忘的告别是与母亲最后的诀别,未能见上一面,却能说出“不遗憾”,我们可以理解他随着自己年纪的增长而更加思念母亲的心情。

中国维和部队的英雄们要告别的是自己的战友申亮亮,因为一场突然的袭击一个年轻的生命被定格在呢个黑暗的夜晚,和他们一起朗读的还有我们演员张国强,这是与英雄的告别,饱含泪水与崇高的敬意。

当代文学作家王蒙先生的朗读要献给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超乐观主义让他笑对离别,我们看不出他的一点儿伤感,他说因为他读的,他们都懂。

就像董卿说的,告别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告别。也像曹文轩说的,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惟愿我们珍重彼此,不枉相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潘际銮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4月17日播出的《朗读者》中,请来了一位重量级嘉宾,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

对于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是我们的生活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是我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是我国第一座自行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焊接顾问。

如今已90高龄的潘老,心里想的依然是还能为人民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儿。

本期《朗读者》的主题是“家”,潘老这一家厉害了,个个都是学霸。

潘老在节目中透露,经历过卢沟桥事变的他,差点死于日军的轰炸,最后全家成了难民。

他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 救国 回家。

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焊接这样冷门的学术方向,潘老谈起自己的专业,一脸骄傲和自豪,核电站和高铁,无论哪个离开了焊接都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朗读者观后感董卿500字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央视于近日再度推出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期节目中嘉宾们朗读的书信,瞬间传遍网络,成为热点语录,引发人们对文学、对情感、对人生的讨论。

“只要你是一个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生命不是你过了多少天,而是你记住了多少天。”

《朗读者》首期,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许渊冲以及四川一对夫妻朗读的书信播出后,便被网友们整理成语录,传遍网络。不少人形容这档节目是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

说它“清”,是因为《朗读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主持人与嘉宾简短的对话后,嘉宾们分享文字,并朗而读之。看似简单的节目设置,实则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每一篇文字的选择和朗读,其实传递的是个人成长、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

这种需要静下心来感受和品味的节目,在泛娱乐电视生态下,难免会被认为是小众的。节目组不讳言,策划之初并不被看好。但当下许多风行的阅读公众号、听书软件,还是让他们看到了受众需求,并坚持下来——事实证明,即使在碎片化时代,安静的阅读和认真的聆听也从未远去。

首度担任制片人的董卿更是坚信这个节目的意义。在她看来,很多人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其实不然,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800多年前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字字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风化人,也正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期望中的独特气质,董卿邀请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导演陈维亚、《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在朗读者的选择上,不管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标准是必须具有阅历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情感。而至于读什么,节目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他们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情?说到底,《朗读者》想做的是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将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朗读者观后感董卿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朗读者第八期江一燕观后感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上演以“勇气”为核心主题的朗读。董卿将与热衷公益支教的演员江一燕,养育了一对自闭症孩子的秋爸秋妈,“敦煌女儿”樊锦诗,“体操王子”李宁,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以及著名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夫妇一同在朗读中分享那些和勇气有关的故事。

每个孩子,在成长时都会收获很多勇气,这些勇气支撑着我们面对长大后的各种困苦。大众眼中的江一燕,热情且充满活力,除了做演员,她还有许多不同身份:拍照拿过《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奖,做公益支教入选过《感动中国》候选人,此外她还写书、拍电影,生活丰富多彩得令人羡慕。但在《朗读者》的现场,江一燕却坦言:“我小时候是一个很孤独的孩子,不知道跟谁交流。”

这种孤独的改变起始于一位名叫章燕的舞蹈老师,江一燕坦言,这位名字中也有一个“燕”字的“燕子老师”给了她许多勇气,几乎重塑了她的生命,她说:“突然有一天有这样一个老师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她又像你的大姐姐又像你最亲密的朋友,我觉得完全改变了我。”

在江一燕的记忆中,最幸福时刻之一就是燕子老师骑车送她回家的时候,“在一个孩子很孤独的阶段,她让我觉得很温暖。”甚至现在江一燕坚持的公益支教的事业,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燕子老师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央视一套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是一档全新的大型文化类节目,它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用文学和艺术的感染力满足观众的情感诉求。富有经历的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和不期而遇的平凡素人相互交织,描绘中国人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活画卷。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同时为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与践行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正如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制作人和主持人董卿表示,朗读帮我们开启了认识世界的大门,每一个孩子都要出发去看看这个世界,而朗读就是脚下最好的道路。所以希望朗读亭能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更多渴望朗读的孩子能够满足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汪明荃罗家英夫妇观后感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第八期“勇气”,汪明荃罗家英恩爱朗诵冯骥才《老夫老妻》。

罗:他俩又吵架了。年近七十的老夫老妻,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四十多年,大大小小的架,谁也记不得吵了多少次。但他俩仿佛两杯水倒在一起,吵架就像在这水面上划道儿,无论划得多深,转眼连条痕迹也不会留下。

汪:“离婚!马上离婚!”

这是他俩还都年轻时,每次吵架吵到高潮,她必喊出来的一句话。今天又喊出来,可见她已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

罗: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从嘴里不断发出声音,一边急速而无目的地在屋子中间转着圈,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地带上门,好象从此一去再不回来了。

罗: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大概快十点钟了,街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老头儿仍不见。她的两脚在雪里冻得生疼,膝盖更疼,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

汪:快到家时,她远远看见自己家的灯亮着,灯光射出,有两块橘黄色窗形的光投落在屋外的雪地上。

她的心怦地一跳:“是不是老头儿回来了?”

她走上台阶打开楼门。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这心情只有在他们五十年前约会的时候才有过。

罗: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

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

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汪:在这眼皮一抬一垂之间,闪出一种羞涩的、发窘、歉意的目光。

这目光给她一种说不出的慰安。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朗读者第11期观后感

全文共 2223 字

+ 加入清单

我也是一个将要直面六十岁的人了,当然有很多时刻值得回忆: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天,文章发表获奖那一天等等,但我最想说的是关于儿子的那一天。2017年8月31号,这一天儿子坐上了呼啸的列车奔向了远方,我悄悄地将这张车票拍了照,保存了下来。

那一天,是我这个母亲将儿子推了出去。我要让自己的儿子到实践中,要让他到茫茫的人海中去检验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要等到有一天,儿子发自内心掷地有声地说出那句话:“我不比别人差,我能行。”作为一个母亲,我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我相信自己预期的目标能够实现。从那一天起,我也做好了后半生不依赖儿子的准备。

我内心所经受的巨大痛苦和挣扎,就是在儿子大学毕业的当儿。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和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样,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的期望是考研,儿子应该再搏一把,考个研究生,甚至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那样就可以将本科不理想的遗憾弥补一下。儿子也选了专业,报了名,和同学们一起在认真地复习。

放暑假了,我让儿子回来了,我们给他做饭,可以让他专心地复习。谁也没有想到儿子所做的和我的初衷大相径庭。儿子接了一个家教,我怎么都不能理解这个举动,他又不肯解释,后来我想一个小孩,权当调节一下大脑吧。

完全出乎我的所料,儿子每天都要去给这个小孩儿辅导功课。因为孩子程度太差,儿子辅导之后又很有起色,所以渐渐地家长就要求每天去两次。酷暑天气,儿子冒着高温,顶着烈日,要转两次车,几乎是从偌大的郑州市的这边跑到了那边。中午十二点到家,吃完饭顾不上休息,一点多钟就又出发了。心疼之余我也曾把儿子的这种做法理解为爱心,敬业精神,面对这么差的孩子他这么有毅力,肯吃苦,今后做什么都不怕。

我在心里想,你毕竟也在准备考研呀,多么关键的时候哇,时间每分钟对你都很重要,更何况每天你把大块儿时间给了人家,你自己仅靠晚上筋疲力尽地熬夜,复习质量能保证吗?有一天,我压着心中的火,用我的职业作掩护,谎称去看看这个孩子,帮他制定一下语文提高计划,儿子欣然同意让我跟着他一块儿去,从儿子口中得知,家长也很希望我这个教师妈妈去助一臂之力呢。

辗转到了这个学生家,这位家长是个领导干部,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可怕的判断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难道儿子这么辛苦地无代价地辅导这个孩子,有什么期望在他身上吗?做领导的都比普通人聪明,最知道争分夺秒。他直接把作业本递给我的儿子,然后将课本和资料递给我,意思是让我们赶紧开始。我把书本都放下,然后将儿子手中的本子也接过来放下。对这位家长说:“咱们先说说话。”他这才勉强坐了下来,夸我的儿子多么优秀,多么有耐心。我没敢打听他的职位有多高,官有多大,只是说儿子现在面临考研,辅导不能再进行下去了。

我拉起儿子从那一家走了出来。路途上辗转一个多小时,不管是顶着大太阳等车的时候,还是坐在车上;不管是在等下一趟车的时候,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还是我们两个一块儿拐到菜场去买菜……整个过程中我没有给儿子说一句话,因为我的心在疼,我的泪在往心里流。那天中午我们到家已经很晚了,我给儿子做了他最爱吃的番茄炒鸡蛋。

中午我躺在床上,真想发出一种痛苦地呻吟。我想对儿子说的话太多了:“儿子呀,你怎么能这样给自己定位呢?你怎么不能正确地看待你自己呢?你是不需要靠别人来拉你一把的呀,小学时你是班里的前几名,在堂堂有名的郑州八中,一年级和二年级上期,你都是学校培优班的学生。你的语文和英语一直都是前几名,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你的作文向来都是高分,外教总是将你的英语短文印发给同学们。高中时,因为偏科,英语老师允许你上课做其他作业,高考下来,英语老师第一个找到你了解情况。高考毕业你去考雅思,很轻松地考了6分。尽管偏科使你的高考成绩不很理想,但是凭着你扎实的底子,再努力一把,考上研究生绝对没有问题。将来再考公务员,这对你来说是轻松的事,可你自己为什么不去这样想呢?周围的同学靠家长靠关系,那是他们文化课的底子太薄弱了,望尘莫及。”回想起儿子经常给我念叨同学们都怎样不费吹灰之力安排了很好的工作,耳濡目染也是难免的呀。但我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靠父母不靠任何人,完全靠自己的实力去拥有一份工作。

我只是简单地甩给儿子一句话:“一切都要靠自己。”接下来儿子参加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我都陪着他。即将进考场时,儿子面对熙熙攘攘考生,有时候他的眼神是回避的,有时候他不由自主地说一句:“还是这么多人呀。”儿子给我讲过,他坐在考场上叠卷子的时候手都发抖得叠不成。这一切不能不让我看到儿子的内心是一种胆怯,他肯定认为满院子的考生,任何一个人都比他强。他口口声声地说不愿意当公务员,一杯茶水一张报纸很没有意思,我把这当成他害怕考试,他不自信。

是一种无奈,还是形势的发展,现在也说不清了。但当时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必须让儿子知道他很有实力,我也曾经很多次帮他回忆他自己,他总是淡淡地轻蔑地笑笑,然后说一句:“你总看到你自己孩子好的那些方面。”

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和酝酿之后,我终于下了决心,让儿子合上了书本,给他指了一个方向,那张车票攥在儿子手里的时候,我相信从那一天之后,儿子会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一切。

在那片热土上,儿子种下了梦想和希望,它们不仅发芽,还茁壮地成长着。如今儿子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喜悦,眼睛总是看着远方,我看到了儿子的眼睛发着的光,那是对未来的一种希望啊!

“谢谢妈妈!”这是儿子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这里包含的都有什么,只有我们母子俩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