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第10期观后感推荐19篇

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浏览

1875

作文

181

朗读者观后感600字作文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日无意间打开电视看到央视频道正在播出朗读者,董卿主持正在采访濮存昕,看了一段被这个节目深深吸引。它和以往的访谈节目大不相同,除了简短的采访,嘉宾还会朗读一段文字分享给特定的人群。一期节目会有四到五位嘉宾,满满的温暖。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我认为《朗读者》是央视从《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打造的又一爆品。

边看节目边发朋友圈谈了一点感触,没想到很多朋友留言有共鸣。此刻我从我的角度给各位朋友做一点分享。

董卿变得柔和起来

前几年在看董卿主持节目的时候我就判断董卿是一个控制型的女人。节目中不断展现她的强势,经常打断嘉宾和评委的话,让人觉得有些反感。之后就没怎么关注她,直到诗词大会董卿的蕙质兰心让很多观众惊讶,这次《朗读者》让我对董卿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发现董卿变得柔和起来,无论主持还是表达让人觉得很舒服。董卿作为制作人及主持人,用一个个“遇见”的故事和精美的文字展现出有血有肉的人生经历。

这就是她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各种不同的人,有很多人很有才但是未必懂得和别人交往,做事的时候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很好表达自己的同时还让别人舒服。

如何与人交往?我认识的李局有几句经典的话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与人合作要学会:

三把最管用的钥匙:尊重、微笑、谢谢。

三个带来:带来快乐、带来利益、带来希望。

世界小姐张梓琳分享为人母的故事

世界小姐张梓琳与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亲角色的转变,世界小姐带给她的是惊喜,而作为一位母亲则是更多感性和感动。也正如她在节目中给孩子朗读的《愿你慢慢长大》:“愿你被许多人爱,如果没有就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够睡到自然醒。”

许渊冲老爷子诠释热爱的力量

第一次知道许袁冲是源于《朗读者》,老爷子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每天却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他的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第一人”看完这个是不是觉得老爷子很狂?其实不然。

许渊冲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此言非虚。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迄今为止,有哪一位外国学者能够用中英文互译?有哪一位中国学者用英法两种外语翻译过中国的诗词?"

当老爷子和董卿聊起翻译时,活力四射、两眼发光、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爱好的最高境界,翻译乃老爷子的真爱。他说自己有一个小目标,如果能活到100岁,他要把剩下的不到30本的莎士比亚的著作翻译完。老爷子都如此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朗读者一切为了尊严观后感

全文共 1937 字

+ 加入清单

写下这题目时,不仅让我想起小仲马曾说过一句话:女人有时候会容许别人欺骗她们的爱情,却从来不容许伤害她们的自尊心。

《朗读者》整部影片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两个主人公之间发生的一切,让我们在故事的进展中身不由己地跟着思索,跟着反思。自身的利益、爱情、当时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几者之间产生的一切影响,都在震撼着我们。女主角Hanna的人生也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1995年1月,落叶满地,Michael选择了在Hanna的墓前对女儿讲述自己一直不敢与人讲起的往事,在他15岁时邂逅一位名叫Hanna的女人,这位他曾爱过,曾给过他快乐的女人……影片结束了,而我还在沉浸在其中,跟随着他的讲述,回忆他与Hanna相遇之后的一切。)

Hanna拥有美丽的容貌,美丽的身材,但是她却没有拥有文化,因而她内心有了极度自卑感。尽管我无法猜透她在遇到Michael时为何选择与一个可以做她儿子年仅15岁的Michael开始,是为了成全Michael对她的爱慕?还是为了别的什么?

房间的摆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独生女人是如何度过平常日子的,直到Michael的出现,让一个处于沉闷中的女人多了一份了活跃的气息,尽管他们之间由性开始的,性是他们之间唯一的交流。

Hanna虽然是文盲,但她的内心是渴望拥有文化的,所以当她第一次听到Michael的阅读后,便喜欢上了他的朗读声。Hanna希望在Michael的朗读声中自己能学到一些知识,也可以从书中的内容看到别人的世界。从那刻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变化,阅读占据了第一。在之后的交往中,Michael的真心打动Hanna的心,她抛却了所有的顾忌,开始与Michael一起出去旅行。

一直延续,直到Hanna在自己工作的公车上看到Michael站在她后面的车厢里,两个人有了第一次分歧,站在第二节的Michael希望Hanna在见到他的那一刻,能跑到他面前扑进他的怀里,而偏偏是他的出现地方触及了Hanna内心的自卑感,她的心受了伤害。也就在此时,因为平时有Michael的朗读,Hanna学到了一些词语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很快得到了提升,但她很明白自己是无法胜任提升的工作的。两件事凑在了一起,因为不愿意被揭露,也为了她可怜的尊严,她选择了离去。走之前,她为Michael洗净了身子,希望这每一擦拭就能让Michael少一份对她的记忆。然后她就消失了,就如瞬间变成了空气,无论Michael怎么思念,怎么找也没有任何结果。

再次相遇的地点是揪人心疼的,实习的Michael在被告席上发现这一熟悉的人影之后是极度的震惊。

此时站在被告席上的Hanna神色茫然,她不明白自己明明是忠于职守,怎么会被推站在这个地方。面对法官的提问,她如实说着自己当时的想法,在她的思维里,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最正确的,所以每次回答完她用一种不解的目光注视着法官,会反问一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此时的她,无法意识到在这些所谓文化人面前,她已败露了自己的无知,可她还是想极力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即使面对所有曾与她一起共事的把责任推给了她,她也不愿意去向世人讲明真相。她不想让人知道她其实是个文盲,又是为了她可怜的尊严,她付出了坐牢20年的代价。

若干年后,Michael的婚姻到了破裂的边缘,他又想起了牢中的Hanna。于是他又开始为她朗读,只是不再是面对面,而是用磁带传递着他的朗读。他的朗读声在Hanna的失望时出现,一直陪伴着她牢里剩余的时间,而Hanna也在他的朗读声中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犯下的错误。在逐渐的明白中她越来越无法原谅自己,她对生活渐渐失去了希望。

当Michael终于出现在她面前,当她的手伸向Michael,Michael的手只是应酬般地放了一下之后缩回,她顿时明白了他们之间已成了过去,当Michael告诉她给她安排了住处而不是和他一起生活时,她彻底失望了,她的自尊心也在此刻及时提醒了她。她向Michael说起了当时她的无知及现在的忏悔,也告诉他因为有了他的朗读声才让她明白了这些,学到了许多,她对他是感激的。此刻的她已下了决定。

为了尊严,也为了忏悔,她站在自己已阅读过的书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Hanna的人生就这么结束了,一个生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极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的一生就如此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有太多的遗憾,而她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文化知识对于一个人性的重要性,让我们懂得,人在一生中,除了拥有完美的外貌之外,文化知识与内涵其实才是最重要的。拥有这些,无论处于任何的社会,我们才可以依然发挥自己的光彩。

Hanna的扮演者凯特·温丝莱特以出色的演技把Hanna演得如此逼真,眼神,神态,每个细微的部位都恰到好处,能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是当之无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朗读者观后感第3期400字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前晚,随着李云迪的钢琴伴奏,《朗读者》在安静的氛围中开播,6组嘉宾依次登台朗读。他们来自社会各界,有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有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有企业家柳传志,有大众明星,也有普通夫妇。

一期节目,六组嘉宾、通过朗读六段文字,将六种不同的情感与人生体验如画卷般铺展于观众眼前。“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普通的夫妻对念着朱生豪的情诗,那一刻他们眼里只有彼此。“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濮存昕借老舍的《宗月大师》感怀曾经改变自己一生的人。“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张梓琳将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娓娓道来,表白的,是每个为人父母者对子女的一颗爱心。围绕第一期主题“遇见”,前晚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分享家书,让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随一幅幅深情画面潜入千家万户。

明星在观众的眼中去掉光环,以最平凡的状态示人,文字被以最朴素的朗读形式,诠释出深藏的情感、使命与价值——这大概是《朗读者》和其他节目最大的不同之处。

“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首播期间及播出后,《朗读者》刷爆了微博、朋友圈等公众交流平台,普通观众好评不断。

“感动,感悟人生!”西安年近七旬的卫腊梅奶奶在朋友圈里这样感慨。豆瓣网友“miss pear”则说:“无意中看到这个,一下子被吸引,然后真的看得热泪盈眶。虽然是朗读,但更注重人,也因此让情感更深入内心。看许渊冲老先生那段我哭到不能自己,先生虽已96岁,心里依然住着一个少年,那般灿烂。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朗读者都是那么热爱生活,读的字也因此鲜活感人。”

这档节目同样受到电视业内人士的关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在节目首播后的第一时间于微博发文点评:“满电视都是明星玩游戏,央视《朗读者》却别具一格, 慢下来 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家里人都兴致勃勃地边听边看边议论。《朗读者》证明着文化类节目未必 冷 ,央视文化综艺的集结今年将有新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皱市明一家观后感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以“家”为主题词,邀请到中国拳王邹市明一家四口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家”有关的故事。

邹市明夫妻带着两个可爱的儿子一上台,主持人董卿形容这一家是“刚柔并济”。相比邹明轩的活泼,弟弟邹明皓则文静不少。看着弟弟发呆,董卿问皓皓想什么呢,哥哥机智回答“在想你漂亮不漂亮!”

在现场秀完恩爱后,一家人开始朗读起《我有多爱你》。虽然观众最终看到的录制效果相当完美,但在朗读完后却插播进了当时录制中出现的N多意外情况。

打断讲话、现场“斗殴”、完全“失控”……从来没有谁,能让主持了13届春晚的央视主持人董卿在自己的主场如此无可奈何。拳王邹市明带着妻子冉莹颖和两位可爱的小宝贝邹明轩、邹明皓,堪称组成了《朗读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读团。然而两位精力旺盛的小“拳王”显然还没到对文字产生感情的年纪,游戏打闹才是他们目前最热爱的活动。

原本父母朗读,孩子配合表演的设计在小朋友们不断“抢戏”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游戏。连董卿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节目录制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失控的一次。”不过紧接着“失控”,董卿又补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让我们觉得最快乐的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全文共 1270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充斥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篇章诗文、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他们所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梦想。

节目中,有董卿对嘉宾的采访,有嘉宾带着不同口音的朗读,扎扎实实地呈现出、如她给节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档节目跟《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之前爆红的《见字如面》气质相仿,豆瓣评分高达9.3。“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温文尔雅地给了大家一碗文化鸡汤。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说的多好啊,喜欢董卿大气知性、端庄睿智的主持风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赞叹!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 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我觉得,董卿的《朗读者》最打动人的,是帮观众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释是,“《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无情的现实社会,难寻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非常融合、恰到好处CCTV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400字CCTV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400字。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说起做《朗读者》的初衷,董卿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

“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可能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我们自己也会去读,去品味。但那与《朗读者》的现场氛围与感染力还是大有不同。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缭绕中,在欲望纵横的嘈杂中,随着朗读者的思绪,读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读出一天的灿烂和启迪,让这份洗尽世间铅华的情思、荡涤或冲淡腐臭污浊的蔓延,让精神家园变得落英缤纷,青春常在。岁月静好、静美,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去感受吧。《朗读者》等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的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潘际銮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4月17日播出的《朗读者》中,请来了一位重量级嘉宾,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

对于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是我们的生活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是我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是我国第一座自行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焊接顾问。

如今已90高龄的潘老,心里想的依然是还能为人民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儿。

本期《朗读者》的主题是“家”,潘老这一家厉害了,个个都是学霸。

潘老在节目中透露,经历过卢沟桥事变的他,差点死于日军的轰炸,最后全家成了难民。

他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 救国 回家。

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焊接这样冷门的学术方向,潘老谈起自己的专业,一脸骄傲和自豪,核电站和高铁,无论哪个离开了焊接都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读者观后感董卿500字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需要一档如同把花瓣散落发间的节目,听得到心动,闻得到灵魂香气,于是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制作的这档《朗读者》便出现了。接近1年时间的筹备,2月18日晚8点CCTV-1终于要跟观众见面了。

节目每期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

1、朗:朗咏清川飞夜霜,此刻豁然开朗

“朗咏清川飞夜霜。”李白的《劳劳亭歌》让人们仿若能看到声音的响亮清澈,“朗”是独属声音世界的魅力,为了“朗然”,所以需要“朗吟”;因为“朗畅”,所以人生“朗静”。一个“朗”字,是串联声音魅力的纽带,更能唤醒潜在中的本真。我若朗朗烈烈,生命便理直气壮。

匆匆忙忙白驹过隙,却发现自己连回眸的念想都没有,不明不白不清不楚,迷茫由生心境,于是你我,便如同漂泊大海间失去方向的孤舟,手足无措茫茫无期。一个“朗”字,其实是生命中最被人们忽视的财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刹那,应该是幸福的吧。

2、读:那些记载深情的故事与诗篇,都是为了被诵读而存在的

所有的篇章,所有的诗歌,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散文,都是为了被诵读。时间可以流逝,但是记忆可以被深刻。文字成为我们记录的方式,古往今来,阴晴圆缺,那些我们未曾谋面的经历,全都以文字的方式邂逅了。但是若不读,这些饱含爱意和心境的诗行和文章,都会被历史尘封,被时间飘零。没有被读过的故事,它们真的存在过吗?

我们的一生,要遇到太多人和事,太多次被冲散,时间久了我们学会了遗忘。当淡忘成为习惯后,生命中才会满是遗憾,这也是为何我们会孤独,会难过,会空虚,会满目疮痍。只有读到最喜爱的文字,我们的心情才会欢畅。

只有那些故事与经历,被我们读过,我们才会用澄澈的双眸和纯净的心灵去追随,去感激。爱让我们的人生完整,而读让我们的爱更加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朗读者青春主题观后感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它在用经典文学之美打动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表演和娱乐的成分。虽然经典的文学加上恰如其分的故事、配之以动人的旋律,的确能带来感官上极大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但是每每想到,当翻开一篇文章,品味到的不是朴素的文字,感悟到的不是每个人不同的心得,而是电视中所传递千篇一律的感情,这何尝不是对文学的误解呢?文学从来不属于一个人,而是每个人;在对文学的理解中,应该有不同,却不应该有对错。

《朗读者》这类节目虽好,但是我们也应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它。它鼓励的不是让大家多去看这类节目,而是鼓励大家在感受到文化之美后,能自发地翻开书籍,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第五期第一次观后感

全文共 1264 字

+ 加入清单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用诗一般的语言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也强调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cctv《朗读者》第五期第一次观后感cctv《朗读者》第五期第一次观后感。中央电视台开年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节目以“一个人,一段文”,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朗读经典美文,如春风拂面,细雨润物般,温暖着人们的心田,赢得受众与舆论的好评,成功塑造了文化节目的精神品格,树立了文化节目新的标杆。

如果要破解《朗读者》的创新密码,一个“情”字足矣。

用“热情”给“朗读者”最高的礼遇

朗读,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也是提升一个民族文化品格的重要途径。《朗读者》紧紧抓住“朗读”这种文化行为,在城市中,在人群中,寻找“更多想要倾诉的心灵”。

主持人董卿不仅仅走进北京人艺、走进国家图书馆,也会通过竖立在街头的“朗读亭”,倾听许许多多普通“朗读者”的声音。来自“朗读亭”里的声音有对亲情的表达,也有对友情、对爱情、对成长、对事业的表达。每一种表达,都是一种真挚的情感。

正如《朗读者》节目内五段故事,从价值观角度分析,有文艺家的感恩情怀,有无国界医生的奉献精神,有成功人士的家庭教育,有浪漫幸福的爱情承诺,有最美女神的亲情呵护,也有事业老人的毕生追求。这些“朗读者”的价值表达,都不是“喊叫”似的,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似的,观众用“眼泪”“掌声”,甚至“起立”来表达对“朗读者”的敬畏。

让“朗读者”得到最高的礼遇,给“朗读者”最体面的尊严。节目给“朗读者”最华丽、最宽广的“朗诵舞台”。节目给“朗读者”最顶级的音乐搭配,比如让钢琴王子李云迪现场演奏节目主旋律,邀请台湾民谣之父现场弹唱充满意境美的经典民谣,用吴彤的《笙歌》为濮存昕朗读的《宗月大师》配乐,形成“有故事的朗读者+经典美文+经典音乐”的跨界艺术融合。

用“真情”讲述“朗读者”最动人的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用真心,动真情。《朗读者》,朗读仅仅是一种节目形态,人是节目的核心,人物故事是节目内容的主体,情感是节目要表达的主旨所在。故事让《朗读者》更立体更饱满,情感让节目有血有肉,价值观表达和精神追求,让节目富有灵魂。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中通过主题词“遇见”,展示了五种不同的人生。也许人物嘉宾身上的标签是明星化的,权威化的,但他们的故事却是生活化的。

濮存昕讲述“改变命运的人和事”,不管是“濮瘸子”,还是“荣大夫”,还是老舍先生与宗月大师,濮存昕的成长经历、从艺经历、人生经历,就像一本书,值得人们去阅读cctv《朗读者》第五期第一次观后感中小学辅导

从阿富汗战火中走来的无国界医生,讲述战地接生经历,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和平的珍贵和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柳传志讲述管理员工和管理亲人的区别,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鲜花山谷的一对恋人故事,让人感受到爱情承诺的力量。世界小姐的育女观给人天伦之乐般的柔软感。翻译大师许渊冲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事业观,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4月8日,“体操王子”李宁参加了近来大热的央视节目《朗读者》,在节目中李宁朗诵了巴金的《做一个战士》。他表示“做一个战士”是帮助自己走出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阴影的最重要元素。

李宁还在节目中谈到了自己的品牌出现危机的原因:“因为这个市场同质化太严重,不但是产品同质化,经营模式也同质化,我们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加运动、更加专业。那个之后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之前赚钱的(模式),改为一些更专业的,公司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了亏损。”但是李宁随后从幕后再次走到台前,公司也开始扭亏为盈,李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勇气是最重要的。董卿又问道:“有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胆小,不像以前那样勇敢,您觉得呢?”李宁坚定地说:“有信心就会有勇气,因为有梦想就会有冲动!”

李宁在访谈中谈到了自己这么久以来的心路历程,他表示从运动员到商人,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李宁甚至自嘲的表示,自己就是“无知者无畏”。

李宁随后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了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也重申是勇气在自己敢于面对一切低谷和挑战:“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回到28年前,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战士,真的战士,是敢于直面质疑,挑战自我,就像我,操着负分水平的普通话,就敢登上央视朗读者的演讲台,这就叫一切皆有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观后感第六期2024年

全文共 2183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习惯“煽情”,《艺术人生》、《感动中国》、《等着我》无一不充满了强烈的道德感召力,再加上策划环节的悉心布局,只要情感丰富的人,跟着节目思路走下去,想不哭也难。但有时也有点用力过度,容易入戏太深沉浸其中,难免露点马脚,在坊间起着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几年,在各大卫视娱乐和网络综艺的夹击下,央视也在尽可能地转型,其《出彩中国人》、《中国好歌曲》等新节目都在努力地证明他们在接地气,在跟卫视和网络做正面竞争。但是可能由于根子上的血统的原因,身段始终放得不是那么自如,就算是搞笑也始终有种“就怕你不笑,所以我得想办法胳肢你”的味道,而努力打造的“一哥”、“一姐”们,跟站在前排的综艺主持人们对比,似乎还是缺点儿什么。

所以,还是索性退回去好了。《朗读者》的横空出世丝毫不会让人惊奇,习惯了一个套路的东西,在旧习惯的牵引下,很容易回到原有的轨道。而这次,不光踏对了电视节目的节奏,也踩对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鼓点。

一眼望去,《朗读者》是一档成功的节目,分析起来大抵无非以下几点:定位精准,宏观上跟对了政府推动全民阅读的政策导向,也符合教育人民群众的党媒定位;制作精良,主持人董卿多年的个人品牌积累,兼制作人的双重身份,完全给了这档节目足够的赋能,再加上华美的殿堂级陈设和社会名流的参与,足够吸睛;情感丰富,处处可见策划团队的功力,在嘉宾选择、话题设置、美文选择等流程中,既有着强烈央视风格的情感表达,也有着明星效应下的金句、爆料等适应网络传播的衍生品,比如濮存昕的往事、刘震云的初恋。

但是,这些就够了吗?于节目本身来看是足够了,广告、收视率、网络点播量都非常可观,再加上媒体公关带来的口碑,可以说各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然而,对于一个复杂的社会来说,明显不够。

在我看来,《朗读者》这类节目,对情感的定位与前两年流行的爆款“暖男文”的感情支点一样不堪一击。这种节目的流行,也暗合了网络传播需要以那些似是而非的情感,来呼应一些浅显的感情表达和道德诉求。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去中心化的碎片化阅读,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消解了传统主流话语的影响,不再包裹在各种传统叙事里面,但有一利必有一弊,个人的情感诉求很容易被不断出现的同质化的东西吸进去,就如一个黑洞一般,所见所思都是自己的兴趣点。机器算法们的发明者和驱动者们也深谙此道,利用人性的这个弱点,来兜售自己的产品。《朗读者》这类节目,大体上是这几种文化形态媾和的产物,利用一种情感诉求来不断吸引人,也是把成功者的故事换个形式重新呈现出来。本质上,是一种变形的成功学崇拜。

探讨这个节目,无坚不摧的利器是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里面现成的结论俯拾皆是,至于这种策划周密的节目,一句话就可以消解掉:“ 好……现在 常被用于广播和电视的新闻节目,目的在于指出我们刚刚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同我们将要看到或听到的东西毫无关系。”——这句话如果是枪的话,《朗读者》就是依样画好的靶子,每期美轮美奂的节目都是由几个故事穿起来的,主持人的表达方式也类似于“好……现在”的样子。虽然节目制作方在努力寻找各种主题,如“遇见”、“陪伴”、“礼物”等等,但是你能在濮存昕的故事和柳传志的家信中找到哪些逻辑自洽、能在王学圻朗读的《平凡的世界》和柯洁朗读的《哈利·波特》中找到哪些相通之处吗?不能。假设节目组把孙少安和哈利·波特放在一起类比,哈迷们十之八九会表示不满。这种节目,本质上还是一种碎片化的表达。利用某时某刻的观点触达,制造瞬间的感动。而被电视驯化多年的观众们,也熟悉这个套路,懂得彼此配合,“看电视的时候,观众很少需要把上一时间段的思想或情绪带到下一个时间段。”

退回到节目名字,《朗读者》这个名字,最初让人想到的是同名的德国小说及其改编而成的电影《生死朗读》,这个负责而又引人思考的悲剧,讲述男孩米夏和女人汉娜之间充满激情的忘年恋,而故事的深层含义则是近代德国人对于历史、暴行与原罪的自我鞭笞式的反思,引发读者对第三帝国历史、人性、代际关系等层面的反思。而小说中对罪责和法律公正性的探讨是作者关注的焦点。作者本哈德·施林克在谈及小说《朗读者》时表示:“《朗读者》不是关于纳粹或者屠犹的。它是一本关于战后一代和战争一代之间关系的书,关于罪责。”

长久以来,各种各样的数据和观点都在佐证着一个观点:中国人不读书。似乎手机阅读、视频、网络文学带来的是一个让人闹心的“美丽新世界”。比不读书更加可怕的是碎片化的阅读对人思考的消磨,用书的语句来填充中国人的碎片化时间,促使中国人思考,并且培养形成感召力,让中国人养成阅读习惯。这个节目在对外的定位中,宣称“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大抵上还是板起脸来教导群氓的姿态,意思是你们得多读书啊。

听来更像是天方夜谭。且不说目前播出的五期节目里面选取的书单,大部分都在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阅读必读书目的范围之内,且所有的文本定位都在于有板有眼地展示似水柔情,而那些真正能够带来思考的书目,是不可能走进来的,比如对时代对历史的反思性文字,是电视本身拒绝的,也是节目背后的有形之手所排斥的。而这种配合着灯光、音乐、故事和美人的阅读形式,跟读书的本义也是相去甚远的。读书本是一件私事,这里面有寻找情感共鸣的需要,有思考的意义,也可以有生存的需求。大庭广众之下,即使拿着羊皮卷、宋版书,性质更多地也不是读书,只是表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董卿经典台词观后感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晚上,我打开电视频道中央1套,正好遇见了董卿首次担当独立制作人的转型之作《朗读者》节目。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朗读者董卿经典台词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01

节目第一位出场的朗读者是濮存昕,他是中国话剧和电影演员。我喜爱他的话剧及影视扮相,他是我心目中颜值比较高的男神偶像。然而,好久不见,他今天的外貌形象着实令我吓了一跳,头发花白,一脸的大胡须,昔日帅气、儒雅、睿智的他哪里去了?

唉,先不关心这个了。回头百度一下电脑,看看他是不是因为某一个角色而蓄意留的胡须。

听听他的朗读吧!老舍先生的散文《宗月大师》,他读这个散文是来告白命运中给他人生带来转折的荣医生,是他让濮存昕从“濮瘸子”转变过为正常人的。他的朗读依然那么有魅力,声音充满磁性,情感充沛丰富。作为他粉丝的我,听着他低沉而饱含感情地朗读,再联想到他苍老的外形,我不由得心酸至极,热泪盈眶,竟然有点想哭的感觉。岁月真的是一把无情的杀猪刀!

0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节目里安排了一对夫妻撩动心弦的遇见,让人非常的感动。先听听老夫老妻的谈话:“我们俩一直在谈恋爱,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延续着一个游戏,就是相互给对方写一些文字啊,或者写一首小打油诗啊.,他是一个很浪漫的男人。所以,我觉得我就是一个特别幸福的小女人.....”,“她是我心中永远的梦中情人”!

他们朗诵的是《朱生豪的情书》。两个人,一段文字,一场难以言说的相遇!听着志趣相投、相亲相爱的周小林、殷杰夫妇的朗诵,想着那片金色的鲜花山谷、那温柔的语言、那美妙的情诗、那永恒的爱情......真的是令人嫉妒羡慕恨......

恨不得去偷一个那样的灵魂伴侣,每天睁开眼睛都会有一篇写给自己的情真意切的情书,然后再浓情厚意地读给自己。如此美妙、诗一般的神仙生活谁不想拥有?

“我遇见了你,就像找到了我真的自己”。“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03

许渊冲,一位96岁的老先生,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

老人的出现,令在场观众肃然起敬,不约而同的起立鼓掌。他讲述自己当年为了追求女同学,而去翻译林薇因写给徐志摩的情诗时,老泪瞬间纵横。那一刻,我真为他的痴情和怀旧而撼动。他一个百岁之人,谈起当年的爱情故事,依然有一颗激情澎湃,永远年轻的心。

对待爱情,他能够如此,对待工作,他更是执着无比。许老已于10多年前,就被诊断出直肠癌,且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过杰出贡献,单论高寿,也理应该安享晚年。然而,他至今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钟,他并且开朗乐观、风趣幽默地说:

“我要每天偷出夜晚的几个小时时间,去补充白天该做的工作,该学的习。”

他那种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的可贵精神,感动了观众,感动了我。

04

节目中,还有来自商界的大亨柳传志总裁,朗读了自己给儿子柳林结婚典礼上的致辞《致儿子的信》,言辞中那浓浓的父爱很让人感染,独到的“柳式家训”备让人称赞!还有来自援外的妇产科医生、世界小姐张梓琳等等的朗读都富有超强的爱之吸引力。

他们每一位朗读者都用真情在读、用真心在与观众交流,他们的感人故事都来自于生活中,来自于自己的亲身经历!

今晚,又一次遇见了最美的董卿,遇见了董卿唯美的人生作品!

喜欢董卿,喜欢董卿的《朗读者》。请走起!请走起!请走起!重要的话一定要说三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朗读者告别观后感模板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又到清明时分,雨落人间伴离殇。本期的《朗读者》也以借“告别”为主题词,和大家一起体味世间百态的告别。

这一期董卿请来的嘉宾有姚晨、曹文轩、程何、李立群、维和部队英雄、张国强以及王蒙先生。告别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总是带着一些忧伤,告别的人有很多,不仅仅是血缘之别。

微博女王姚晨,要诉说的告别是曾经在自己家待了三个月的保姆。在初为人母的时候,她请来一个强势又会批评自己保姆,虽有不甘,却在在离开之时不舍落泪。这是生的告别,是萍水之中的相逢之别。

以一本《草房子》而名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借《草房子》的选节来怀念自己的父亲,他的朗读不仅仅是读,让人觉得更像是聆听,或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青年翻译家程何要告别的是和她一样热爱音乐剧的罗颖珊,因为自己未能在和她诀别前完成《堂吉诃德》而留有遗憾,而今天的朗读,献给她,告诉她自己已经做到了,相信她也看到了。

著名演员李立群最难忘的告别是与母亲最后的诀别,未能见上一面,却能说出“不遗憾”,我们可以理解他随着自己年纪的增长而更加思念母亲的心情。

中国维和部队的英雄们要告别的是自己的战友申亮亮,因为一场突然的袭击一个年轻的生命被定格在呢个黑暗的夜晚,和他们一起朗读的还有我们演员张国强,这是与英雄的告别,饱含泪水与崇高的敬意。

当代文学作家王蒙先生的朗读要献给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超乐观主义让他笑对离别,我们看不出他的一点儿伤感,他说因为他读的,他们都懂。

就像董卿说的,告别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告别。也像曹文轩说的,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惟愿我们珍重彼此,不枉相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模板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从文字中获得过快乐。与其说朗读者在传播文字,不如说也在传递文字背后的人生”。董卿的话道出了本次寻找的意义,声音传播情感,情感滋养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读书”,董卿寻找的是朗读者,更是关于文字、关于阅读最原始的热爱,最原始的快乐。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习书记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陆川观后感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2004年,导演陆川代表作《可可西里》上映,引起轰动,同年他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虽然可可西里的名字美丽,但在那里发生的事情却现实而残忍。陆川曾经说过,“《可可西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找到了拍一辈子电影的方法。”

当陆川在《朗读者》回忆当时拍摄的情景时,对于本期的主题“眼泪”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希望这个片子冷峻一些,看整个电影的时候觉得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究竟为什么对于眼泪的故事,陆川会如此的不同?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本周末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黄金档联合播出的《朗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朗读者礼物观后感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认为《朗读者》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很精彩,很吸引人。无论是演员徐静蕾讲她奶奶疼她爱她的平凡故事,还是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讲他年轻时暗恋过才女林徽因的“独家趣闻”等等,均以真挚的情感征服了观众,也带给了观众无限的思考。很多观众把聆听嘉宾讲故事,作为一件很有乐趣、很有意义的事情。

就像看《星光大道》之类的选秀节目时,听到选手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及故事,很多观众总会被感染和打动,忍不住热泪盈眶;就像音乐选秀类栏目,总是需要一些听完歌感动到落泪的观众,这种情景交融的场面及其效果,已经成为节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另一档同类型文化综艺《见字如面》中,主要呈现方式是嘉宾演员演绎书信,穿越历史和时间的洪流,最终打动人心的是以书信为载体的文字的魅力。既有蔡春猪写给自闭症儿子的戏谑中藏着悲伤的信,也有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书信、莫言的家书等。

但对《朗读者》来说,没那么简单。最终诉求是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三美并重,任重道远2017年央视朗读者礼物观后感2017年央视朗读者礼物观后感。在与董卿的访谈对话中,麦家畅谈他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阂乃至冲突,与观众分享他对儿子的教育心得以及与儿子之间的相处之道。提及这些伤感往事,固然与麦家在节目中朗读的是写给儿子的家书有关,但也引发不少观众评论诟病。与其说《朗读者》是文学类的节目,不如说它是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侧重的是“者”,挖掘名人或者普通人背后的故事。说它煽情,还是由于这样的新闻不断出现:郭小平登上央视《朗读者》,全场起立致敬,董卿数度落泪;柳传志做客央视《朗读者》,一席话让主持人落泪;董卿被斯琴高娃朗读感动到泪奔……节目真正感动到你的,是故事,不是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潘际銮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家国天下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尊敬和学习!

——兹心

新一期的《朗读者》中董卿就邀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潘际銮

他是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他参与解决了我国众多重大工程问题,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都有他的功劳。他开创了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了秦山核电站的唯一焊接顾问,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时至今日,中国高铁不仅遍布全国,更开始走向世界。

1.朗读者皱市明一家观后感2017

2.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最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者》节目中,节目组和潘老特意选择的便是当年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写的那篇著名的檄文——《告全国民众书》。

节目组除了请来近十位清华校友与潘老共同朗读这篇血泪檄文,还邀请了十多位当年西南联大的清华老校友:91岁的音乐家茅沅、95岁的历史学者胡邦定、97岁的诗人郑敏、91岁的航天科学家林宗棠等等在场外一同朗诵。

老人们的总年龄加起来有1200岁,但当他们读起这一段“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时,依然像几十年前一样心潮澎湃,群情激愤。

是啊!没有国,哪有家?

潘老在节目中透露:经历过卢沟桥事变的他,差点死于日军的轰炸,最后全家成了难民。

他说:我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读者是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生。2011年8月他选择了去湖南,落脚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当了一名村官。六年了,他现在的工资只有1700元。现场有人提问他,去农村有没有感觉大材小用?

他说:“我也不觉得我是一个大才,因为我在农村这样一个广阔天地里,它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这个小才,可以有了大用。”

董卿给观众读了一个数据:第一年,他帮所在村村民引进了80多万资金,建起了新的敬老院,然后三年里修了水渠,重新硬化了村公路,同时引进了信息化教学设备.....

看着他脚穿解放鞋、数日不洗澡,扎根农村为民服务的淳朴形象,加上他那朴实无华的语言,怎能不让人们心生敬意?

和他一起上台的还有几位,也是和他一样回农村做贡献的各大名校的毕业生,他们一同朗读了迟子建的《泥泞》。

看到这里,我想说:这才是拥有热血的年轻人,拥有激情的年轻人,拥有风采的年轻人,拥有抱负的年轻人。这才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们向他们学习,回到农村广阔天地里,干一番伟大的事业。因为农业是中国的希望!农业兴则万事兴,农民富则国家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