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7111

作文

1000

名人故事:4分钟有多长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飞机起飞后没多久,迎面突然碰到一群鸟,发动机立刻出现了怪声。

飞行员一面向地面报告“碰上了鸟群”,一面继续操作飞机向上爬高,但很快,飞机的两个发动机都停止了工作,已经不能再进行动力飞行了,只好靠惯性向地面滑行。从发现飞机没有动力到决定迫降,机长只用了几秒钟时间。从决定迫降,到成功迫降到水面,整个过程用了4分钟的时间。

4分钟有多长?一支烟的时间而已。机长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也不可能跟别人去商量,只能自己立即作出决定:通知地面指挥台要紧急降落,通知乘务员和乘客作好迫降前的保护准备,自己马上寻找可以迫降的地面条件。最后这点最难,因为在纽约要找到一个开阔地非常不容易。很快,机长选择了水面降落。

水面降落要求角度非常严格:如果飞机降落的时候机翼不是水平面的话,任何一个先倾斜入水的机翼都很有可能承受不了重力被折断,飞机就可能侧翻跟头。如果飞机降落的时候仰角太高的话,飞机机身后半部容易被折断,然后机舱马上会进水,零下好几度的水温,很快就会淹死或冻死部分乘客。此外,迫降以前必须要给舱内加压,这样机舱内的高压可以让飞机机身在水面不会被外部水的压力冲破,保障了机舱内乘客的安全。

人类民航史上第一次水面成功迫降创造了个纪录:机上全体人员共155人全都成功获救。为此,美国时任总统和新当选总统以及纽约市市长都对机长表示了感谢,因为他个人的智慧创出了这样一个世界纪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个经验,那就是在危急情况下,在短短的4分钟内,如何保持冷静的头脑,作出一个正确的决策。

听说这位机长57岁了,有40年的飞行经验。是不是不到这个年龄、没有这么多飞行经验的人也能作出这样的决策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孙红雷抢戏名人故事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1997年,孙红雷毕业于北京戏剧学院后,经常奔波于北京的各大片场,应征一些电视剧的角色。因为长相平平,在那个盛行俊男美女的时代。他屡屡碰壁。

1998年初的一天,著名导演赵宝刚在《永不瞑目》片场选拔出演剧中大毒枭的打手建军的演员。尽管这是个小角色。但因为赵宝刚名气大,还是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应征,孙红雷也报了名。可令孙红雷没想到的是,赵宝刚仅看了他一眼,就摇摇头说:“小伙子,你长得太憨厚了。这个角色不适合你!”就这样,孙红雷灰溜溜地离开了片场。

半路上,孙红雷回忆起赵宝刚的话,感觉万分委屈,因为之前虽说多次应征失败,但至少有试戏的机会,而这次应征竟然连试都没试就被刷了下来。他越想越觉得憋屈。突然来了股横劲儿:我就不信邪,不给角色我演,那我就去抢!于是,孙红雷又急匆匆赶到片场,跑到正在选角的赵宝刚面前,斩钉截铁地说:“让我演段戏!如果你不满意,我立刻走人!你不让我试戏就淘汰我,这对我不公平!”赵宝刚被吓了一跳,重新审视了下这个“愣头青”,被他的自信和执着所感动,于是勉强答应了他的“要求”。孙红雷试了一段戏后,赵宝刚发现,他演技精湛,在剧中呈现的状态和现实中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就将角色给了他。

后来,电视剧《永不瞑目》热播,在这部电视剧中,尽管孙红雷饰演的建军一角是个很小的角色,戏份也不多,但他还是凭着出色的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以后,孙红雷的片约接连不断,并最终成为中国炙手可热的男演员。

赵宝刚有次在接受采访时说:“孙红雷当初争取到电视剧《永不瞑目》的角色,与其说是我给他的,还不如说是他自己‘抢来的’。”

人们都说“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其实未必,因为在很多时候,即便我们做了大量准备,也可能等不到机会。这就须要我们自己为自己争取机会,自己为自己打开成功之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有关青春励志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1294 字

+ 加入清单

就像没有明天那样生活的人有两种人,一种是智者,一种是愚者。

把每天当作生命最后一天,把每个时刻当作最后一个时刻去努力付出实践自己正确目标的人,不可不说是智者;

把明天抛在脑后,而通宵达旦地娱乐、酗酒、嬉戏的人,不可不说是愚者。

幸好,愚者可以变成智者。

如果想知道一个人的未来,就看他都做一些什么样的行为,是短暂地享乐,还是为了长久的未来努力。

果汁软糖实验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是最成功的行为实验之一,由沃尔特米舍尔教授设计。他于20世纪6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校园里一间幼儿园开始这项实验。

米舍尔找来数十名孩子,在每人面前放一块果汁软糖,告诉他们糖可以吃,但如果等到他返回时再吃就可以多得到一块。然后他便离开教室10到15分钟。

通过观察发现,有1/3的孩子马上就开始吃糖果,还有1/3则一直等米舍尔回来兑现额外奖励后才开始吃,另外1/3的儿童开始坚持但后来忍耐不住放弃等待。

直到14年后这些孩子中学毕业,开始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或工作,米舍尔才开始研究的下一步。他发现当年马上开始吃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缺乏自信,与同龄人相处不好;等到最后才吃糖果的孩子则交际能力强、有主见且学业出众。等待者比不等者考试成绩平均高出210分。

有一个朋友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延迟享受,一次又一次地透支自己的体力,每次劝勉,都无济于事,用很多理论来搪塞,直到身染疾病才后悔我所力荐的话,后来造访,诚心祈求,我告诉她为时过晚,回天乏术了。有的男性甚至在寻找到伴侣之前,就开始寻花觅柳,最后染上花柳病,自己烂掉不说,还牵连家人,他只是想到短暂的快乐,而没有想到更久远,本可能几年之后就可以和自己相爱的人组成家庭,却就这样毁掉一生。

关于乔布斯记住你即将死去,这也是没有明天的另外一条解释。

1974年的5月,乔布斯来到了新德里与一名旅途中认识的西方人相约去看印度著名的`宗教集会叫大壶节游行。当看到满身尘灰的苦行僧们赤裸着身体从喜马拉雅山上走进恒河洗礼,看到数百万人头攒动的朝圣者,乔布斯被这种虔诚的气氛震撼了,最神奇的是甚至在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情况下,被一位修行人把他的头按在水里剃了光头,而乔布斯却任由这个陌生人摆布,以至于丹科特克在新德里的大街上见到乔布斯之时,险些没认出来。

8月,乔布斯回到了加利福尼亚,结束了他的印度之行。此次朝圣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也为他的未来指明了方向:这次机会倒是让我认为托马斯爱迪生对人类世界的贡献或许比比尔马克思和尼姆卡洛里巴巴加起来都还要大些。

乔布斯的这段经历也被称为对他人生影响至深的经历,他也有一种宗教情怀深入自己的胸怀。他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就透露出这种情怀和智慧:

当我十七岁的时候,我读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一个印象。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多天是NO的时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箴言。

真实的善慧者,应对于如是,有大威力的念死,常作不放逸之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好的CEO像两岁小孩外国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鲍博·戴蒙德精力充沛,热情十足,他喜欢冒险,意志坚定: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奋斗。他勇敢无畏,面对自己毫无经验的工作岗位,他欣然上任。他说话(相对)简洁。他爱发脾气。他十分贪婪,总想得到更多。

我从未见过他,但根据我一直以来看到的有关他的材料,我断定他执掌英国巴克莱银行后会干得很出色。因为他完全遵循一套全新的领导力理论。这是一套出人意料、激进但绝对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最优秀的首席执行官与蹒跚学步的孩子无异。

我原来一直以为,最差劲的首席执行官才会与两岁孩童有诸多共同之处。两者都爱摇摇摆摆地阔步走路,嘴上经常叫喊“这是我的”,也都极其不善于和人分享。他们做事都只有3分钟热度,缺乏常识,听不进别人的话。而且,首席执行官和初学走路的儿童,都经常对他人的存在视若无睹,把他们当作摆设。他们都会让与他们打交道的人油然而生畏惧之心。见过飞机上小孩子怎么闹腾的人都明白,为什么说首席执行官出行还是坐私人飞机比较好。

然而,前不久有人发给我一条信息,纠正了我的观点。对方指出,蹒跚学步的孩童不但不是坏榜样,而且简直具备管理上市公司的全套本事。

上述发现来自尼古拉斯·布莱恩,这位前银行家的第3个孩子就快要开始学走路了,而他一直在担心这个阶段的到来。为调整好心态,他坐下来列了张清单,逐一列举出幼儿身上的美好之处。写完后,他注意到一个奇怪的地方:他家前两个孩子在蹒跚学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每一种良好品性,在他以往效力过的几位最杰出的首席执行官身上都能找到。清单内容如下(戴蒙德先生想必拥有其中许多性格特征):

1.刚学走路的小孩精力充沛,热情十足。当他们真正迷上某件事情,全心投入其中时,你是拗不过他们的。

2.刚学走路的小孩是天生的冒险家。他们以最英勇无畏的架式,爬上楼梯扶手往下溜。

3.刚学走路的小孩做事持之以恒。跟他们说别把果酱涂到DVD上,他们会安静几分钟,然后接着涂。

4.刚学走路的小孩充满好奇心。俗套的答案打发不了他们,他们会一个劲地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呢……”

5.刚学走路的小孩富有创造力。他们在墙壁和沙发上信手涂鸦,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6.刚学走路的小孩具有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扑上来就抱,吻得人满脸口水,最硬的心肠也会融化。

这个头开得不错,但我觉得最优秀的首席执行官与两岁孩童之间,还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固执己见,非常善于说“不”;任何阻碍也无法挫伤他们的热情;他们会直接走到人家跟前,问“你是谁”;他们擅长作决定;他们不需要他人来告诉自己要相信本能。

我知道这不过是抓住了皮毛——这方面的素材可以炮制出许多领导力书籍。想到有那么多书籍取材于部落战争、乐队、拳击、登山,甚至是养蜂,就让人纳闷儿:怎么就没人写一本这方面的书呢?

蹒跚学步的孩童可以为首席执行官树立好榜样的最后一点是语言。他们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而且说得简单明了。他们才不去理会什么词形变化或起承转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名人故事作文300字集合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是谁发明的问题,科技史上早有定论,他就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但伽利略却否认这一点,他说是荷兰人首先发明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608年,荷兰有一位眼镜制造商叫汉斯?李波儿赛,他的两个孩子很调皮,也很聪明。一天,偶然一个机会,两个孩子从店铺里拿来两片透镜,一前一后摆弄着,用眼睛张望着。孩子们惊讶了,他们发现远处教堂上的风标又大又近。李波儿赛得知此事也很高兴,他就用一个简易的筒,把两块透镜装好。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

1609年,发明望远镜的消息传到了意大利,伽利略知道了,就按此方法制作了一个放大3倍的望远镜。后又经过改进,使望远镜一下子放大20倍。他用此观察星星,居然可以观察到木星的圆面,看到了月球上高低不平的环形山。1610年,他又用放大30倍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4颗卫星,看到金星的圆缺变化。

正因为是伽利略改进了望远镜的性能,又用来观察星星、月球、金星以及太阳等天体,并首次发表观察结果,因此确切地说,是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而那位汉斯?李波儿赛则是望远镜的发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杨澜坚持凡事都做好一点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杨澜带有传奇色彩的成功人生,无疑令许多人羡慕不已,就连圈内的很多知名记者也对她说:“你真是太幸运了!你能采访到那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而我们却根本没有这些机会。”

前不久,在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杨澜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

她说,其实她的采访也是从基层做起,从一个区长开始的。如果区长没采访好,就不可能去采访市长;如果市长没采访好,就不可能采访部长;等部长采访好了,然后才可以设想如何采访副总理、总理、总统。

几年前,当时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来中国访问,只停留两天,只接受了一个采访,那就是杨澜的采访。应该说,作为民间的传媒机构,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她很好奇地问其随行人员:“卡西亚诺夫总理为什么会接受我的采访?”

随行人员说:“因为在我们来中国之前,你曾采访过俄罗斯的副总理。副总理回国后认真地告诉卡西亚诺夫总理:‘如果你去中国,应该接受杨澜的采访,因为她提的问题很有水平。’”

杨澜当然不是借此来炫耀自己,而是要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更多的年轻朋友: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对你今后的成长产生影响;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给人们留下烙印,千万不可小看人们之间的口口相传。

一般来讲,一个大学毕业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思想:我一定要做一项很有分量、很有意义和很有兴趣的工作。其实,根本不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可以顺其自然地先做一些看上去“大材小用”的工作,甚至完全是事务性的工作。如果你能把这些工作做得比别人好,不需要等很久,就可能有机会去做更大的更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感到怀才不遇,愤愤不平,只是怨天尤人,什么事情都不做,那只能是有害无益。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尤其会关注一个人做事的结果。所以,只要在某一方面,坚持凡事比别人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更多的成功。

不错,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好评;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机会;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发展;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幸运;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令人羡慕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励志故事:打败昨天的自己

全文共 1386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成功不是偶然的,成功的背后都需要有九十九分的努力和坚持,在加上一分的幸运。阅读名人励志故事,学习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着怎样的心态,我们复制不了他们的成功,至少可以复制他们的态度,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道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他出生在法国北部城市鲁昂市,从小便有着与众不同的政治天赋,他在小学时就参加学校里面组织的无数演讲,许多老师说他天生好口才,加上相貌端庄,聪明伶俐,他一直担任班级里的班长职务。

中学时,他已经是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了,学校里组织的几乎所有比赛,他都会欣然前往,全力以赴。

高中二年级时,他有幸成为新年晚会的总编辑,负责整场晚会的文字准备与编辑工作,他将自己关在宿舍里好多天,闭门造车的结果是他整理出来一大堆无用的文字,无论是主持人的台词还是晚会的串词,都是漏洞百出。

晚会的总导演法克先生,是教务处的副主席,法克先生认为编辑工作是整场晚会的支柱,如果编辑不到位,或者是根本就不会组织,整场晚会就无法顺利完成。他以十分轻蔑的眼光瞅着面前这个一度不可一世的“混世魔王”,二话不说,要求学校教务处撤销他的总编辑资格。

他很快收到了通知,通知里一句话简洁明了:总编辑工作另觅他人。这对于一个刚刚十七岁的孩子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

他的眼泪肆无忌惮地攻击着自己的脸颊,他找到了总导演与学校里的一些官员们,要求他们收回成命,自己会从头再来,下一次肯定会取得成功。

没有人理睬一个孩子的心情,一些好事的学子们将此事传得沸沸扬扬,他们的潜台词就是:做人不要太自以为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这个孩子思考片刻后,将自己重新关在宿舍里,这一次,他组织了两位同学,一个有着良好的声乐天赋,一个具有表演天才,两天两夜时间,他重新将整理好的文字放在总导演法克的书案上。

法克正在为此事烦恼,因为晚会已经逼近,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合适的文字编撰人员,他试着写了几页,却感觉不堪一击。

放在案头的文字似一道闪电,打开了法克先生的心门,法克一边看着,一边手舞足蹈起来,台词出类拔萃,串词惟妙惟肖,整个文字与整场舞台相接融合顺畅,游刃有余。

法克的目光盯在组织者的名字上:弗朗索瓦·奥朗德。

奥朗德在宿舍里模拟了整场晚会的全部节目,与两位同学一块儿锤炼语言,尽可能做到每句台词都逼真地反映现场的气氛。他以一场经典的传奇式的补救措施,惊艳全校,学校通讯社认定他注定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人才。

奥朗德在一周后的校报上刊登了专栏文章《打败昨天的自己》:人最大的对手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无时无刻不在与昨天的自己斗争,你的目标是打败昨天的你,不能让昨天的你凌驾于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的脖子上面。

奥朗德大学毕业后便踏入了政坛,开始只是个无名小卒,后来一路顺风顺水地由一个“潜力股”飙升为“绩优股”,他擅长演讲,且极富有“煽动性”,2001年至今,他一直担任法国社会党的领袖,2012年,他以社会党推荐候选人的身份与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现任总统萨科齐一起角逐法国总统。

在竞选演讲中,他提出了“号召全民力量,振兴经济”的口号,他提醒大家:学会反省自我,昨天的我不堪一击,今天和明天的我一定是最优秀的,我们的国家同样如此,虽然面临经济停滞,但只要全民同心,与昨天的国家斗争,明天的国家一定会充满希望,朝阳就在我们的前方。

5月6日下午,在第二轮选举中,奥朗德击败了萨科齐,众望所归地成为法国新一任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人读书的励志小故事4则

全文共 2157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二: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三: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四:鲁迅在“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名人读书的励志小故事“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的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769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读书的人,一定是内心拥有自己想法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名人的读书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因此,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

2、少年鲁迅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也曾是写对联的好手。少年时代的鲁迅在上学塾时,先生就教他们作对。一次,塾师寿镜吾老先生出了上联“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立时塾房活跃起夹了,有的孩子对出“九头鸟”,有的孩子对出“三脚蟾”,有的孩子对出“百足蟹”等等,惟独周樟寿(鲁迅原名)一语不发,等课堂上平静下来后,他站起对出“比目鱼”。课堂立时悄然,没有再应对的了。寿老先生在—一评论了前者之后,最后称赞周樟寿对得最好。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两者虽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恰到好处。 经老师的点拨,同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樟寿虽小却语惊四座。

3、列宁的读书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4、毛泽东的读书故事

毛主尤其喜欢“动笔”读书。只要是他读过的书,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将书中错别字和点错的标点改正了。毛主席还喜欢加批注,上学时就曾批注鲍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1万多字的批注。后来这本书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1950年,才展转还给毛主席。毛主席又高兴地批注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

5、 张广厚的读书故事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6、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7、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8、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9、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10、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11、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12、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13、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14、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15、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战争那会儿,英国商人把**卖到中国,不仅赚取了大船大船的白银,还使很多中国人染上毒瘾。

林则徐妙用竹筷子因为吸**烟,中国人体质日渐衰弱,被洋人称为“东亚病夫”。

当时有个大臣名叫林则徐,他主张禁止**买卖,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他到广州去禁烟。

刚到广州,英国的大使便发来请柬,请林则徐到醉仙楼吃饭。

醉仙楼是广州当时最有名的酒楼,既有做中餐的名厨,又有煮西餐的大师。

话说林则徐刚刚坐下,英国大使就说:“林大人,难得你远道而来,我们一定要好好招待——我们英国有一道甜点,味道甜美可口,象征甜蜜快乐的生活——请大人品尝。”

大使一挥手,英国厨师端上来一盘冰淇淋,他在英国大使面前放一套刀叉,在林则徐面前放一双竹筷子。

林则徐从没吃过冰淇淋,见它在冒烟,以为这东西肯定很烫,于是他把嘴巴凑近冰淇淋,使劲吹使劲吹,等冰淇淋不冒烟,就融化了。他用竹筷子挑了一点放进嘴里尝,发现它跟冰雪一样凉。

在场的洋人齐声大笑,嘲笑他说:“林大人,你不免太谨慎了。”

吃过冰淇淋,林则徐说:“我们中国人重视礼仪,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要请你们吃一道甜点。”

林则徐把中餐厨师叫过来,吩咐他做一道福建甜点“芋泥”。

过了一会儿,中餐名厨端上来一盘“芋泥”,那“芋泥”看上去跟雪糕倒有几分相似,闻起来香喷喷的,只是不冒烟。

英国人一见芋泥,食欲大开,马上大口吃起来,没想到,那“芋泥”外冷内热,里面原来是滚烫的,洋大使被芋泥烫伤了舌头,呲牙裂嘴,忙不迭把芋泥吐了出来。

林则徐微笑说:“大使大人,你不免太心急了。”

吃过甜点,便要上正菜,林则徐让厨师做了一盆发菜,他向洋人介绍说:“这道菜是有名的海味,它的名字叫发菜,谐音‘发财’,意头很好,是广东人爱吃的名菜。”

发菜细细的,软软的,用筷子夹十分方便。

林则徐一夹一小把,吃起来津津有味。

洋人用刀子和叉子,无论怎么切、怎么叉,都不能把发菜弄到碗里,洋人手忙脚乱,忙得满头大汗,连一丁点发菜也吃不着。

“一道好菜讲究色、香、味三美,这发菜黑不溜秋,卖相不佳,即使味道鲜美,也说不上名菜。”英国大使说着,把洋厨师叫上来,吩咐他做一道大青鱼头。

不一会儿,大青鱼头烧好了,每人面前都摆上来一份,每一份都是一个圆骨碌的大鱼头,洋人用刀子切开鱼头,用叉子一块接一块吃,吃得得意洋洋。他们一边吃,一边想看林则徐出丑。

圆骨碌的大鱼头,用两根竹筷子,怎么吃呢?

林则徐拿起竹筷子,想了想,先挑鱼眼睛吃了,然后拿筷子从鱼眼眶戳进去,就这样他夹起了整个鱼头,夹得比洋人用刀叉还要稳当。

林则徐用竹筷子夹着青鱼头,慢慢地吃,稳稳当当地吃,他吃得很有风度。洋人讪讪地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名人哲理故事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郭台铭这天能够成为台湾地区首富,和他这种顾全大局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一个普通的商人只会关心赚钱多少,而一个商业大家思考的则会就是方方面面的收益,这就就是成功和伟大之间的差距。

郭台铭就将自己的鸿海精密集团办成了首屈一指的大企业。经过艰辛的打拼,他的企业最后走上正轨,各地的订单如同雪花一样飞来,企业利润迅速增长。这年年初,郭台铭接到一笔大订单,企业的高层为这个订单兴奋不已。一旦完成这个订单,集团将迅速扩大,此时傲视群雄。就在集团上下摩拳擦掌,所有人都铆足了力气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郭台铭突然做出了一个让大家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已经向几个关联不错的同行发出邀请,期望大家能和他一齐完成这笔订单。

几年后,郭台铭的经营遭遇到危机。当企业陷入困境时,当初郭台铭帮忙过的同行们纷纷伸出援手。有很多根本不认识郭台铭的人,也竭尽所能地给予帮忙。那次的危机让郭台铭的企业再次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商人的人缘和魅力,居然能够使他得到那么多人的帮忙。一个和郭台铭有多年生意往来的朋友,在理解采访时说道:“像郭台铭这样重情重义的人,如果不帮他,我的良心都会不安。”

哲理:分享就是一座天平,你给予他人多少,他人便回报你多少。相反,如果你就是一个自私的人,那么你就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永远交不到知心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名人故事大全500字示例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禹少年治黄河名人故事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故事有口皆碑,从而他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治水英雄。然而,他的分流治黄方案,却来自他少年时代的胆识和勤奋。

据说在舜做部落首领的时候,黄河泛滥成灾,淹没了庄稼,冲塌了房屋。为此舜心中很是忧虑,便任命一个叫鲧的人做治水官。由于鲧治水不得要领,九年间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毫无成就,被舜处死。禹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禹,是鲧的儿子,幼而聪慧,善动脑子。鲧被处死前,其属下就曾多次议论鲧只堵不疏的治水方法不对,禹听到后,感到有道理,便去劝说父亲改变治水方法。他说:“大家都说治水应修河道,把水引走,您光堵不疏,方法不对。”

但鲧固执己见,就是不听,并对禹大加训斥:“你一个小孩子懂得什么?自古以来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结果造成了更大的水患,于是鲧被处死了。

鲧死后,禹自告奋勇要求舜把治水的任务交给他。舜见禹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就如此有志气,很为感动;但又觉得他年龄幼小,担负不起治水重任,便让众大臣讨论决定。参加讨论的四岳(即分管四方的官员)认为,禹年龄虽小,却胆识非凡,对治水的设想也很有道理,建议让禹去试一试。舜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也就同意了。

禹接受治水任务以后,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带领几个人,沿着黄河经过的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当地民众的意见,认真分析他父亲治水时的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黄河泛滥成灾的原因,这就是:黄河发源地很高,水流很急,水量又大,故多次漫过堤岸或冲决河堤成灾。于是,一个新的治水方案在禹的脑海中形成了,这就是修筑堤坝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治水方法。这年,禹只有十五岁。

治水方案形成后,经报舜批准,禹便带领大军,在沿黄河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按方案开始治水了。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斗,“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在下游将黄河分流,一条经山东博兴附近的清河入海,另一条从河南浚县、范县,途经山东临沂、滨县等地入海,水患终于被治服了。

由于治水成功,禹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被称为“大禹”,并被推荐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禹担任了部落首领,并逐步大权独揽,行使了王权,后来史家称其为“禹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成长的名人小故事

全文共 1138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我的家乡很穷,没有地方可以买书。即便有买书的地方,我也没有钱,所以,借书成了我主要的阅读方式。我像一只警觉的猎犬一样,无论大人和孩子,只要我能闻到那股特有的书香味道,我一定会软磨硬泡把人家的书借来不可。因为别人催得紧,所以我看书速度很快,差不多是一目十行,估计我的快速阅读法就是借书养成的。

有一次,我到一个同学家里,看到他正坐在苹果树下的小桌子上读书,那是一本发黄的很厚很厚的书。

“什么书,我看看!”不容分说,我就从他的双肘之下将书抽了出来。

同学很不高兴地说:“我正看得带劲呐,是《红日》。很好看。”

我说:“我先看,我看得很快的。”

他说:“不行不行,我也是借来的。再说,我正看到精彩处,不看,难受。”

我说:“我家里正炸麻花,我带你去吃。先借我看吧!”

我这么一说,他就动心了。毕竟,物质的诱惑远远大于精神诱惑,我看他很贪婪地咽了一下口水,喉结那里一动。我们谈妥了,三根麻花换三天先看书的权力。

《红日》这本书,差不多像砖头一样厚。发黄以后,就像发酵的馒头一样,膨胀了许多,就显得更厚了。我不分白天黑夜玩命地看起来了。而那个同学,差不多每天都要问我看了多少页,催命鬼似的。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弟弟睡在一张炕上。电灯的绳子被爷爷接了一根布条,长到可以放在爷爷的枕头边上。爷爷每天晚上负责熄灯,催促和监督我们睡觉。那天夜里,我看得入迷,爷爷说:“快睡,我要关灯了。”我说:“等等,还有几页,马上就好了。”不知道过了多久,“吧嗒”一声,爷爷把灯关了。屋子里黑乎乎的,我没脱衣服,就钻进了被窝,但是,那看过的故事情节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闪现,而故事的发展又牵动着我的神经。我睁着眼睛,注视着窗外的夜色,直到听见爷爷的鼾声,我又悄悄地拉亮了点灯。

“明天还上不上学啊,啊!”突然,爷爷大喝一声,吓得我一哆嗦,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醒的。他的声音很大,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显得格外响亮。

我赶紧又钻进被窝,脱掉衣服,这一次,假装真的要睡的样子。

灯熄灭了。爷爷的鼾声像摩托车发动机的声一样响起来了。

我突然感到腿边有个冰凉的东西,顺手一摸,呀,手电筒。我欣喜若狂,看来可以继续阅读了。

我用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缩作一团,开始看书。我不时要掖掖被角什么的,怕手电筒的光亮暴露我的秘密。但这样的小心,总不能持久,因为故事太迷人,书太好看,所以警惕性就渐渐放松了。

突然,我发现自己的被子被人揭开了,很冷。爷爷哈哈大笑几声说:“你跟我玩捉迷藏呀。”我说:“我睡不着啊。”这一次,爷爷没有生气,而是慈祥而又关切地说:“天都快亮了,你睡一会儿吧。”

啊,天快亮了?可不是吗,窗外天空中的黑色像海水退潮一样慢慢远去。我赶紧丢掉手里的书,合上了眼睛。

多年后,我一直保持着躺在被窝里看书的习惯。看书累了,睡梦会格外香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为国家争气名人故事

全文共 1694 字

+ 加入清单

贝时璋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自20世纪20年代起,他就一直从事实验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为人处世,他友好、善良;搞研究做学问,他踏实、细致。

贝时璋在浙江大学生物系负责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等课程时,讲授内容详实,条理清晰,他能记得成百上千个骨头、神经肌肉和血管等的拉丁名称,使学生们惊叹不已。他在浙江大学生物系辛勤耕耘20年,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他曾自豪地说:“我用自己的生命研究生命科学,不久以后简单的生命将在实验室合成。那时,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是固定不变了。”1983年,他还拍摄了“细胞重建”的科普电影,获第五届中国电影最佳科教片金鸡奖,获得第23界国际科技进步奖和意大利巴马国际医学科学电影节荣誉金质奖。

2003年,正值贝时璋获得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75周年。这一年的10月10日,是他100岁生日,而这一年他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工作。9月26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召开了“贝时璋先生百岁寿辰暨建所45周年庆祝大会”。德国驻华大使馆公使科伊内先生代表德国政府到会祝贺,回顾了贝时璋早年留学德国求学的经历,授予他“唯一学术公民”称号,并代表图宾根大学授予他“钻石博士”学位。正是在那次百岁寿辰庆祝大会上,国家天文台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将国家天文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贝老一直珍藏着那些记录着德国人民友谊和母校厚爱的博士证书。在德国留学期间,德国同学亲切地叫他“Paibub”(贝娃娃)。那期间,他曾先后与几位德国同学租住在德国人家里,为了省钱还一起住过汽车房。时间过去了80年,说起他的德国同学,他会随手写出一连串德文名字。几十年来,一些德国同学以及他们的家人与贝时璋一直有着书信往来。

期颐之年的贝老,思路仍很清晰,也比较健谈,尤其与人谈起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中间都不停顿。有时,家人害怕老人话说多了会累,想让他停下来喝口水,他却极少停下来去喝。小儿子贝德常曾风趣地说:“爸爸说话刹不住车。”

2004年,在贝老家里工作了几十年的保姆李妈已到古稀之年。8月间,贝老特意请来李妈的儿子接李妈回安徽老家养老。贝老深情地对李妈说:“你在我家几十年,我们相处很好,就和一家人一样。你对我们帮助很大,我很是感谢。你要回家了,我们应该表示一点心意,给你拿上3万元钱,作你的养老钱。再拿上2000元作为你们母子两个的路费。你儿子专程来接你回家养老,是他的孝心,是你的福气,希望你过一个幸福的晚年。”这场面,让李妈母子和在场的人流下了眼泪。

那个时候,贝老的家,无论是从房子、家具布置,还是他的用品等似乎都不太合他的身份,显得过于俭朴。贝老却说:“学问要看胜似我的,生活要看不如我的。”贝老拥有一个人人称羡的家,夫人程亦明更是为这个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长期以来,程亦明是贝时璋精神上的强大后盾,为他营造了一个大后方,同时,也是他亲密的伙伴和同行。贝老一生没有生过大病。98岁之前没有住过医院,除了正常的体格检查,他是不去医院的,平常几乎从来不打针吃药。总结自己的长寿经验时,贝老认为主要得益于4个方面:淡泊名利,宽厚待人,适当运动,注意营养。

在离世的前一天,贝老还召集了6位研究人员,一起讨论如何在已有的创新课题基础上继续努力工作,热情地鼓励大家要以为国争光为己任。王谷岩是6人之一,他回忆说,2009年诺贝尔奖公布后,老人的心情就一直很不平静,他对我国科学创新问题陷入了深刻的思考之中。“贝老想起北京大学教授林克椿198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发现了螺旋状脂质体,1982年《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这一成果。贝老觉得这个方向值得努力下去,特别邀请林教授过来,鼓励大家更进一步做下去。”王谷岩说,那天贝老精神很好,也很激动,和大家聊了有一个来小时,告诉大家“我们要为国家争气!”

2009年10月29日上午9点30分,我国大陆唯一走进2009年的第一批(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贝时璋老先生,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享年107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努力励志经典名人故事

全文共 104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努力励志经典名人故事:生活画趣

作者:陈卫卫

漫画家是离不开幽默的,丰子恺的漫画,一向以富有诗意和哲理著称,生活中的丰子恺为作画,也曾遇到很多趣事。

丰子恺总是带着速写本,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由此积累了大量的绘画素材。有一次,去农村写生时,他看到田野旁的树林里有几个农妇正在扫落叶,她们各种各样的姿态引起了他的兴致,于是,他立即掏出速写本,躲在一棵大树后面画了起来。正当他画得入神时,竟被其中一位农妇发现了,于是,一群“娘子军”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大兴问罪之师:

“你画我们作什么?”

“准是画了去给洋鬼子的吧?”

其中一位农妇更叫嚷起来:“洋鬼子会捉画中人的灵魂的呀!灵魂被收去,就活不成了!”

“不得了,决不能让他画去!”

那些女人们越说越来气,有一个甚至伸手要抢速写本。面对这种局面,丰子恺纵然百般解释也无济于事。正闹得不可开交之时,幸亏村里的一位老人闻声赶来,问明了原委,替丰子恺解释了半天,她们这才息怒而去。在谢过了那位好心的老人之后,丰子恺急忙从口袋里掏出心爱的速写本查看,幸好八张描绘农妇姿态的画稿都完好无损,这才松了口气。

一天,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丰子恺看到一个小贩拎着一篮花生米走来,他觉得其形象很入画,就一边观察他,一边伸手去口袋里掏速写本。那小贩以为丰子恺盯着他是准备掏钱,连忙走到跟前道:“先生,花生米要买几包?”丰子恺愣了一下,无奈之下只好将错就错地买了两包花生米。

丰子恺喜欢清静,特别不喜欢和当时的政界人物来往,常常说:“富贵于我如浮云。”《良友》杂志的编辑多次到丰子恺家中采访,拍摄他作画的照片后登在刊物上,称他为美术界的名人,并且对他的作品赞誉有加。丰子恺看了之后,对家中的孩子们幽默地说:“其实,我不是明人(名人),而是清人。”然后解释说,明、清是两个朝代的名称,而名和明是谐音,名又是名利一词的首字,他不喜欢做名人,他喜欢做个清静的人。

丰子恺还曾因给家里的自鸣钟改头换面而引出一段趣闻。1936年,他从上海买了台大自鸣钟,挂在缘缘堂的客厅里没几天,就感到钟面上那数字太过枯燥乏味,于是,他把钟从墙上取下来,用油画颜料把钟面涂成了天蓝色,再添上几条碧绿的柳丝,又用黑色硬纸板剪出一对飞燕,粘在时针和分针的尖端。这样一来,时针和分针走动时,就变成一对飞燕在垂柳中互相追逐了,客厅平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邻居们看到后,作为奇闻一传十、十传百,不久,附近的人几乎全知道了,许多人还特地来到丰子恺家里,一定要见识见识这个稀奇的自鸣钟。人们说:“到底是艺术家,做起事来就是与众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889 字

+ 加入清单

松原泰道是日本的佛学大师,今年101岁。

65岁那年,他发表《般若心经入门》,因说法精妙,一举成名。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四方讲学,开专栏,年年推出新作,迄今著述超过130部,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个奇迹。

日本的和尚与我们有别,像松原泰道,他是龙源寺的住持,却能像俗人一般结婚、生子、吃肉、喝酒,百无禁忌地享受人生。原来,日本从明治时代开始允许和尚结婚,当时百废待兴,各种宗教空前活跃,清规戒律都取消了。

问到松原泰道此生的成就与作为,他说:“我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以我的经验来说,五六十岁是人生的转折点,由此人生可分为两段:50岁前,是打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往往为立足社会、养家糊口而疲于奔命,基本上是为别人活着;50岁以后,经济基础已经奠定,职责也已完成,这才到了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阶段。”

在传记《我的航迹》一书里,松原泰道说,他平生所求,就是“说别人听得懂的话,写别人看得懂的字”。在漫长的传教和写作生涯里,他悟出了“大道至简”的规则。

当日珍问他,你的长寿秘诀是什么?他爽朗地笑起来:“哪有秘诀?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能活这么久!”他的长寿并没有遗传因素,母亲在他3岁时病逝,父亲在他30岁那年也因脑溢血猝然辞世。他小时候总是病怏怏的,到成年还是体弱多病,身体差到连参军入伍的资格都达不到。大学时,他还得了一场肾病,差点命丧黄泉。

这么一说,日珍越发好奇,进一步探询他的生活习惯。

于是,松原泰道娓娓讲述他每日的起居饮食细节:

每晚七八点睡觉,第二天凌晨3点起床,起床后对着佛像,盘腿念经一个小时。普通人即便不念经,学着坐禅也很好,坐禅可以加深思维,把自己的感觉磨得很尖很尖,敏锐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声息。

凌晨4点开始写作,到7点吃早餐,早餐一般就是一汤一菜一碗粥。早餐之后稍事休息,然后继续读书、写作。中午12点是午餐时间,吃一碗乌冬面,然后继续书斋生活。

傍晚5点晚饭,晚饭是一天最讲究的一餐,有鱼有肉有青菜,再喝一杯日本清酒,或者喝一小罐啤酒,偶尔会喝中国的绍兴酒(非常喜爱)。

晚上7点临睡前,再喝一小杯葡萄酒。

整天呆在书斋里,不运动,不下地劳动,不吃保健品,还喝酒、吃肉,松原泰道的长寿显得不可思议。也许,只能从精神层面寻找长寿依据。果然,他说,他一向看重精神养生法。

关于精神养生法的由来,他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三个故事:

大学那年,他得了肾病,气息奄奄,却遇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医生。这位医生诚恳地对他说:“孩子,你太忧郁了,你的病很大程度是心理导致的。我们能不能来个分工合作:外面的病由我来治,心里的病由你来治。”这番温暖人心的话鼓舞了他,他开始建立信心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肾病很快就好了。

这次康复给他一个强烈的启示:心态健康最重要!

去外地讲学,午间到一间餐厅吃了一个便当,便当里有一个装筷子、牙签的纸袋,上面印了一阕歌词:“见也难,别也难;有哭泣,有欢笑;时光像秋风匆匆吹过,一生只见了这一回。”当时,有三个艺妓表演这阕短歌,优美而感伤。第二年,他再去这个地方,已经见不到这三个人了,就像歌里说的那样。

他意识到:一切稍纵即逝,对人对物都要用心珍惜。

1954年,北海道有一所寺庙请他去讲经。临出发前,天气预报台风登陆,对方来电话通知他不要上船。于是他退了票,换乘另一艘船。没想到,原定的那一班船,果然被台风袭击,全船沉没,死了1200人。听说船上有一个美国牧师,自己有救生圈,看到一个女人怀抱孩子却没有救生圈时,他把自己的救生圈给了女人,女人和孩子获救,他却淹死了。

这场悲剧震撼灵魂。从那时起,松原泰道觉得,他的生命是别人给的,他要学着多舍少取,回馈他人,要“用忏悔和布施之心创造万物共生的世界”。

他的精神养生法就这样形成了。

精神养生法还有个“三不原则”:不勉强,不浪费,不懒惰。

不勉强,指的是不好高骛远,做脱离常规的事;不浪费,指的是珍惜时间、珍惜身边事物、珍惜他人的善意;不懒惰,指的是自己的事不能让别人去做,不管年龄多大,都要鼓足热情继续学习。中国有个名叫百丈的和尚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说得很有道理。

我问日珍这次拜访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日珍说了两个字:感动。为什么?她说,她原以为,一位百岁老人会枯萎得如同核桃壳一般,没想到松原泰道的面容如此润泽、明朗,他的笑容如冬日阳光般温暖,话语间有一种与万物共生共荣的欣喜和感激。

近日,松原泰道正在写最后一本书《学习死亡》。他说,死亡就像不停地行走的钟,每一秒都存在,也许这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写不完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总是半途终结的,我们只需尽力做好每一天,力所不及的事,就交给苍天吧。他的座右铭是:终生学习,至死方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张飞卖肉的名人故事_1600字

全文共 1577 字

+ 加入清单

张飞少年时就好吃肉,酗酒,更好打架斗殴。到了青年时,爹爹希望他有点儿营生能维持生活,也省得总酗酒惹事,便问他:“你喜欢做什么?”张飞一听便说:“我喜欢卖肉。”

于是,爹爹便拿出小本金,让他开了个肉铺。

张飞卖肉与别人不同,宰杀过牲口之后,先要用锅煮上,煮好之后便大酒大肉地吃喝起来。在他喝酒的时候,是绝不卖肉的,就是来了顾客也不搭理,直到喝得醺醺大醉才卖肉。还不让顾客说了算,得他给你砍哪块你就得要哪块,他给你砍多少,你买多少。有一次,涿州的一个姓史的豪绅要招待客人,派人来买五斤肉。来人说要瘦肉,张飞把眼睛一瞪说:“娘的,什么叫瘦肉?要吃瘦肉,去吃你娘的肉吧!”

来人见他瞪起环眼,怪害怕的,肉不买了刚转身要走。张飞急了,从肉案子上跳将过来,将来人一把抓住:“你想溜?不买肉就蹲笆篱子吧。”原来,在他的肉铺前,有一口五百多斤重的大铜钟。他一手将钟提起来,一手把买肉的人扣进大钟里了。主人待客等着肉吃,派人来看,来一个让张飞给扣钟里一个。史豪绅在家等急了,怎么派去的人只去不回来?只好自己亲自出马了。来到张飞肉店问:“我派来买肉的人呢?”“来买肉的人都偷懒,钻到钟里歇着去了。”史豪绅不信,张飞说:“你不信,我把钟提起来,你看看就知道了。”

张飞到门前故意把钟提起一个缝儿,让史豪绅趴下身子往里看。史豪绅刚一趴到钟边,张飞就一脚把他也踢进钟里扣上了。然后通知史豪绅家:“不买俺吃剩下的肥肉,就不放人。”史家扭不过他,只好送来银子把肉买了,史豪绅和仆人们才被张飞放出来。

从此涿州的人谁也不敢到张飞肉铺买肉了。张飞眼看着肉卖不出去,急得又叫又跳,一瞪眼又想出了办法:凡是从他门前路过的人,他都让人来提门前的大铜钟,要是提不起来,就得买他的肉。要是能提起来的,他白送三十斤肉。可谁能提起来他的五百多斤重的铜钟?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张飞太霸道了,谁也不从他卖肉的这条街上走了。肉铺门前变得冷冷清清,张飞再也想不出办法了。

一天,涿州城来了一个红面汉子,长着卧蚕眉丹凤眼,刚一踏上张飞卖肉的这条街,便有一个好心的老者扯住他,说:“客官,看来你是外乡人,你可不能从这条街上走呀!”接着,便把前后事情说了一遍。那红面汉子一听笑道:“我正饿得慌哪,正好去白吃他的肉。”说着便向张飞的肉铺门前走去。

张飞正在门前一见红面汉子走来,心里可高兴了,跨步上前,拦住去路,说:“朋友,从这里走,必须要提一提这口铜钟!”红面汉子问:“这是为何?”张飞便把提起来和提不起来的条件,向红面汉子说了。红面汉子一听,说:“你先供我一顿酒肉吃,吃完了之后,我要提起钟来,便天天到你这来白吃你的酒肉。要是提不起钟来,从今以后,你肉铺里的肉,我全买了。”张飞不相信这外乡人,能提起这口大钟。于是,便进屋中给他拿来五斤肉,搬来一桶酒。那红面汉子吃了五斤肉,喝了半桶酒,还没吃饱,又让张飞给拿五斤吃了,还没吃够,再让张飞给拿五斤肉。红面汉子吃过十五斤肉,喝了一桶酒之后,就到张飞门外举铜钟。红面汉子拍了拍手又拍了拍钟,先问张飞:“你叫我提它,你能提得起来吗?”张飞说:“当然我能提得起来。”说着便走近铜钟,双手一提,便把铜钟提起一尺多高,然后很得意地看了看红面汉子。红面汉子摇了摇头说:“太低,太低,我只要一只手,就会比你的提得高。你拿两条木杠,一条粗绳和一把锹来。”

张飞不相信他有这样力气,便把东西找来了。红面汉子把一条木杠埋在地下做撑木,把另一条木杠一端拴在钟环上,然后把钟环上的木杠担在撑木上。他一只手轻轻一压,那大铜钟就被提起有三尺多高。张飞哪里懂得这是杠杆作用啊,以为红面汉子真有这样神力,纳头便拜,忙把红面汉子请进屋里喝酒吃肉。

这个红面汉子是谁?他就是在蒲州为打不平杀死县令逃出来的关羽关云长。从此以后,关羽与张飞成了至交朋友,以后又遇上了刘备刘玄德,三人结拜为生死弟兄,这就是人人皆知的桃园三结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想出名名人故事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个年轻人,不愿做艰苦的工作,却整日想入非非,梦想侥幸成名,却总也不能如愿。一天他碰见了大发明家爱迪生,格外高兴,赶忙请教道:“爱迪生先生,你是怎样使自己名扬天下的呢?”

爱迪生猜到了年轻人的企图,故意反问:“看来,你是天天都在想着出名吧?”

“对对,我连做梦都在想啊!我什么时候能像你一样扬名世界呢?”

“你死后就会很快出名。”年轻人吃了一惊:“为什么我非要等死后才能出名呢?”

爱迪生诚恳地说:“因为你只想怎样才能占有一座高楼,而不是想怎样动手去建造这座高楼,那么,你终日想象的高楼是永远也不会自动出现的。可是你如果在空想中虚度一生,你死后就会成为那些只愿空想、不干实事者的一面镜子,人们就会经常提到你的名字,以教育后人,这样,你不就能够名扬天下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国外名人的励志故事

全文共 1146 字

+ 加入清单

华特·迪士尼作为商人如此成功,人们通常很难相信他是从商业画家起步而最终成为完美的梦想家的。梦想不仅不是华特的绊脚石,反而是他创造力的源泉。但是华特深深知道,梦想就算五彩斑斓或者石破天惊,也需要从细节处一一落实。不管是在卡通制作还是乐园建设中,华特都拒绝以次充好、以劣质产品欺骗观众的行为。追求完美,成了华特及迪士尼公司的理念之一。

1940年2月,《木偶奇遇记》正式公映,《纽约时报》盛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卡通片”。但鲜为人知的是,该片曾遭遇难产。当时,光是制作木偶人杰佩托和匹诺曹的故事就花了六个月。动画师小组把这个精雕细琢,耗时耗力,跟真人大小差不多的木偶人物创作了快一半的时候,华特突然叫停。他说,匹诺曹看上去太呆板了,而小蟋蟀的样子像个曲棍球。虽然已经耗资50万美元,但华特毅然决定将之前的努力放到一边,他把有“最有天赋的年轻动画设计师”之称的金博尔叫到办公室,向其阐述了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梦想和对小蟋蟀的看法。在业界看来,这部电影虽然还未公映,但是已算优秀,华特本来可以对这部电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也不会对他的公司或者本人的声誉造成什么严重的损害,而且还可以节约一笔可观的开销。但华特看得出“还可以”跟“优秀”之间的差异,他不准备妥协,于是才有了后来好评如潮的《木偶奇遇记》。

20世纪50年代初期,迪士尼乐园在建时,华特就常常亲临现场检查每一个细节。他雇佣的员工团队都极富创造力,并且知识渊博,他和他们一起度过了大量的时间。他参与到主题乐园从景观到景点再到音乐的整个设计过程中。

但是,后来他做了一些颇不寻常的事:乐园竣工后,他要求从普通电工到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员工全部参与到对乐园的测试行动中,以便发现问题。虽然华特追求完美的行事风格早已广为人知,但乐园开业在即,这么做无疑会浪费不少时间和钱财。试想下,乐园马上就要启用,而你却跑去问看门的、开电梯的那些底层员工有什么看法,这不是匪夷所思吗?华特的要求似乎不着边际,但事实证明华特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只有无懈可击,只有尽善尽美,才能获得顾客的青睐。

有个建筑工人叫约翰,来自于路易斯安那州的港口地区。约翰在测试后告诉华特:“肯定哪个环节缺了点什么,不过现在我也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华特毫不犹豫地说:“继续测试,直到你找出问题在哪儿为止。”后来约翰在加勒比海盗景点来回转悠了好几圈,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在热带地区,夜晚总是会有萤火虫飞来飞去,但迪士尼乐园看不到萤火虫的影子。很快,华特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让萤火虫闪亮在自己的加勒比虚幻世界。

在迪士尼世界里,任何创意的实现靠的不是机会,而是精心策划,认真执行。对于失误和纰漏,迪士尼都是零容忍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完美成就了迪士尼,这是值得每一个企业甚至个人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华罗庚的聪明名人故事欣赏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华罗庚小时候,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华罗庚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所以给孩子起名为罗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天资聪慧。华罗庚的数学天才大大超过了他的同学们。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是法国留学生王维克。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他大声说:是二十三。王老师问: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王老师说:他答对了。接着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

在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兵呢!西方数家尊称它为孙子定理。王老师一再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其实,这年才刚满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他完全是靠动脑筋,凭聪明才智计算出来的。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领入数学王国。经过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进了清华大学,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华罗庚终于成了一名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