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华成语故事推荐语通用20篇

每个人成长中都会有很多事,成长就像一朵五彩缤纷的花,伴走我走过童年的道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长的故事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6538

作文

1000

中华成语气壮山河的故事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赵元镇丞相与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 山河壮本朝。

释义

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如同高山大河。

故事

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 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 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1125年冬,北方的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严重地威胁 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 议对策。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与这些 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 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可是,钦宗非常惧伯金兵,决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让。金 军使者来谈判时,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钦宗不 敢违抗,竟答应了金军提出的要求。但是,金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他们命令部队继续甫下。这年底, 金兵抵达开封城下。胆小如鼠的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 营中乞求投降。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然后把钦宗和他 的父亲徽宗当作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返回金国。 北宋王朝就此灭亡。不久,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建立了南末王朝,史称宋高 祖。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战派的大臣,赵鼎也在其中。曾经担任过宰相的秦桧,是主和派的头目,因结党专权而被罢 职。赵鼎对他很警惕,曾经向人表示过,此人如果得志,我门就没有 立足之地。不料、后来秦桧又一次被任命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 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与全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反对。

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使高宗对他逐渐失去信 任。后来,高宗终于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官。赵鼎离京时,秦桧假惺惺地为他送行。但赵鼎并不领情,只是轻 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为此,秦桧更加忌恨赵鼎,将他越 调越远,最后贬谪到朱崖。 赵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 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活得不可能长久,便嘱咐地方官每月向 自己呈报他是否还活着。赵鼎六十二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床 前,悲愤他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 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它的意思 是: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 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不食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秋风过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小儿子季札德才兼备,最为寿梦宠爱。寿梦临终前表示,要改变传位给长子的制度,让季札继承王位,但季札表示坚决不受王位。于是寿梦把长子诸樊叫来,要他别忘了自己这一遗命。

寿梦去世后,继位的诸樊与弟弟余祭、余睐一起立下誓约:今后王位不再父子相传,而是兄弟依次相传,最后务必让最小的弟弟季札继位。

果然,诸樊死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余睐继位。

季札忠心耿耿地辅佐兄长治理朝政,贤名远扬。

余睐临死时,按誓约将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并且真诚地向朝中人说:“父王离世前,我就表明不受王位。做人要行为正派,品格高尚,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像吹过耳的秋风,我对它漠不关心。”

为了彻底表明自己的心迹,季札索性前往自己的封地隐居起来,直到余睐的儿子僚继位后,他才考虑重回朝中,帮助吴王僚治理朝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画蛇添足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出处《汉书·杨敞传》

敝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徒唯唯而已。

释义“浃”,湿透,出汗多,湿透脊梁。形容满身大汗。也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过度。

故事

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

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太难临头。”杨敞在房里来回酸步,却拿不定注意。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听了后高兴地告辞走了。

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第二天,杨敞与群臣遏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钻木取火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291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在远古蛮荒时期,人们还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如何用火。到了晚上,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时断时续,人们蜷缩在一起,又冷又怕。由于没有火,人们只能吃生的食物,经常生病,寿命也不长。

有个叫伏羲的天神,他看到人间生活得这样艰难,心里很难过,他想帮助人们意识到火的用处。于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随着“咔嚓”一声巨响,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不一会就燃成了熊熊大火。人们被雷电和前所未见的大火吓得四处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临,雨后的大地更加湿冷。逃散的人们又聚到一起互相取暖,他们惊恐地看着燃烧的树木。

有个年轻人突然察觉到,之前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吼叫声没有了,他想:“难道野兽怕这个发亮的东西吗?”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他发现身上顿时暖和了好多。他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呀,这发亮的东西一点不可怕,还能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与此同时,还有人发现不远处烧死的野兽,散发出阵阵香味。人们试探性地聚到火边,分吃烧过的野兽肉,觉得自己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

就这样,人们感觉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捡来树枝,点燃,并将其作为火种保留起来。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痛苦至极。

天神伏羲看到了人世间这一切,便托梦给那个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年轻人,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遂明国,那里有火种,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种取回来。”年轻人醒了,想起梦里天神说的话,决心到遂明国去寻找火种。

年轻人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条条大河,穿过一片片树林,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遂明国。可是这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年轻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眼前有亮光一闪,又一闪,把周围照得很明亮。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就在遂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着不起火来。年轻人没有气馁,又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然后出火了。年轻人喜极而泣。

后来,年轻人重返故地,为那里的人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韩非子·五蠹》

【求解驿站】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活学活用】原始人类曾经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妙语点拨】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自从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人们也延年益寿了。据此传说,燧人氏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燧人氏发明取火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坎坷。如果当初他忍受不了跋山涉水的辛苦,忍受不了漆黑一片的恶劣自然环境,没有见此思彼的创新思维,没有锲而不舍的反复实践,就不会成为受人尊崇的燧人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虎的成语故事:虎落平阳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代,周瑜嫉妒孔明的才能,总想加害孔明。有一天想出了一条妙计,设宴相请,并以对诗为名进行加害。孔明早已觉察周瑜的心意,便故意说:“谁输了就砍谁的头。”周瑜暗自大喜,忙说:“君子无戏言,戏言非君子。”

鲁肃见他俩击掌为定,急得出了一身冷汗,埋怨孔明聪明一生,糊涂一时,轻易地入了圈套。而孔明假装不知,泰然自若,反拉着鲁肃的手说:“子敬也算一个。”

周瑜见孔明中计,十分高兴,首先出诗一首:“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 鸡,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

孔明听了,心中暗想,自己身为一国军师,今日落入周瑜之手,岂不是“落毛凤凰”吗?便立即吟诗以对曰:“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周瑜闻言大怒,鲁肃早已留意这场龙-斗,见周都督意欲爆发,急忙劝解道:“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掉湘边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风波平息了,周瑜怒气未消,他更换内容,又吟诗一首:“有目也是目丑 ,无目也是丑 。去掉目丑边目,加女便是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孔明见周瑜奚落自己的夫人,也就毫不客气反唇相讥,遂吟诵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数二乔,难护铜雀不锁娇。”

孔明的嘲讽,激得周瑜怒火万丈,暴跳如雷,暗令伏兵团团围住,孔明毫不惊慌,稳如泰山。鲁肃立即上前劝阻:“都督息怒!我有一诗奉献:‘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今日这事在破曹,龙虎相残大事糟。’”

鲁肃以诗指点,周瑜恍然大悟,遂喝退刀斧手,与孔明共议破曹妙计,干出了后来流传千古的火烧赤壁的大事业。

虎落平阳的故事点评

【注音】hǔ luò píng yáng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解释】平阳:古称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相传中国古代尧帝建都平阳,史称“尧都平阳”,现翻译为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有权有势者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常与“被犬欺”连用

【近义词】孤雁失群、蛟龙失水

【反义词】放虎归山、蛟龙得水

【年代】古代

【例句】这叫做~被你欺,那时候哪,别说他不敢得罪我,连你也不敢得罪我啊。

关于虎的成语故事:虎落平阳点评

社会难免有现实的一面,当你身居高位的时候,许多人都围绕在你的身旁,请求你帮助。但是一旦你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地位,那群人又会十分现实,立马远离你,以防受到不好的影响。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有美好的理想,但也要接受社会现实,一切都要用平常心来看到,自己过得开心幸福就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指鹿为马-中国成语故事中英对照

全文共 3271 字

+ 加入清单

Calling a Stag a Horse 指鹿为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the Second of the Qin Dynasty (221-207 B.C.), the prime minister Zhao Gao, obsessed with ambitions, was planning to usurp the throne day and night. But he did not know how many of the ministers in the court were allowed to be ordered about by him and how many of them were his opponents. So he thought out a way to test how high his prestige among the ministers was and also to find out who dared to oppose him.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One day when court was held, Zhao Gao let someone bring a stag to the court and, with a broad smile on his face, he said to Emperor the Second of the Qin Dynasty:"Your Majesty, here is a fine horse Im presenting to you." Looking at the animal, Emperor the Second thought that it was obviously a stag and that it couldnt be a horse. So he said smilingly to Zhao Gao:"Mister Prime Minister, you are wrong. This is a stay. Why do you say it is a horse?" Remaining calm, Zhao Gao said:"Will your Majesty please see more clearly? This really is a horse that covers a thousand li a day." Filled with suspicion, Emperor the Second looked at the stag again and said:"How can the antlers be grown on the head of a horse?" Turning around and pointing his finger at the ministers, Zhao Gao said in a loud voice:"if our Majesty do not believe me, you can ask the ministers."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The nonsense of Zhao Gao made the ministers totally at a lose, and they whispered to themselves: What tricks was Zhao Gao playing? Was it not obvious whether it was a stag or a horse? But when they saw the sinister smile on Zhao Gaos face and his two rolling eyes which were gazing at each of them, they suddenly understood his evil intentions.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Some of the ministers who were timid and yet had a sense of right eousness did not dare to say anything, because to tell lies would make their conscience uneasy and to tell the truth would mean that they would be persecuted by Zhao Gao later. Some ministers with a sense of justice persisted that it was a stag and not a horse. There were still some crafty and fawning ministers who followed Zhao Gao closely in ordinary times. They immediately voiced their support to Zhao Gao, saying to the emperor:"This really in a horse that covers a thousand li a day."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After the event, Zhao Gao punished by various means those ministers with a sense of justice who were not obedient to him, even with whole families of some of those ministers executed.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This story appears in "The Life of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Qin Dynasty"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written by Sima Qian. From this story people have derived the set phrase "calling a stag a horse" to mean deliberately misrepresenting some thing and misleading the public.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守株待兔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寓言故事,可是在农夫饿死前,神仙曾来过这里。

农夫快饿死之前,是非常后悔的,恨不得回到过去,将这件事的结果告诉好逸恶劳的自己,让他继续种庄稼,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免得遭受饥饿。神仙看到农夫迷途知返,心软了,决定再给农夫一次机会,于是下凡,给了农夫一家人一颗仙丹,让农夫在春天来临之际,去播撒种子,一定有一个好收成,说完之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农夫非常的高兴,自己可以得到重新获救的机会。可是,农夫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认为有了丹药,自己的好运就会来了,于是又放弃了种庄稼,继续在那棵树下等兔子。回到家之后,妻子劝他,不能这样下去了,好运是不会再来的,只要踏踏实实种地,才是正途,农夫仍然不听劝说,一意孤行,并且大言不惭的说,有神仙保佑,不会饿死的,就算饿死,神仙会再一次来就我们的。妻子无奈,只有随他去了。

结果可想而知,农夫在树桩旁一天又一天的等下去,始终没有等到兔子的到来。到了收庄稼的季节,别人都满载而归,而农夫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人家,后悔不已。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劳而获的事情是不可能总降临在你的身上,知道自己错了,一定要及时改正,不要到了无法弥补的时候才后悔,这样的话,你终究什么也得不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故事作文800字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假期里学了两个成语,是守株待兔和塞翁失马这两个成语。守株待兔的意思就是守着树桩等兔子自己撞上来。形容不努力,只想不劳而获,也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

守株待兔有一个故事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懒的农夫,但是他一直很快乐。有好几天在偷懒,正好有一天他正坐在一棵又高又大的树下,树旁边还有一筐苹果。这个农夫一边吃苹果一边休息。突然,一只小白兔看见苹果就想吃苹果了,可是兔子没看路,所以一不小心撞到了树桩上。农夫转过头看见了一只兔子,兔子的脖子都撞断了,蹬了两下腿就死翘翘的了。

农夫看到这一幕,高兴极了,他马上冲上去捡起兔子心里美滋滋的“哈哈,没费一点劲儿就捡到一只肥美的兔子,看来是我交了好运啊!还种什么田呢?我以后就坐在这个树桩旁,等兔子撞上来好了!”

第二天,农夫没心思干活了。他把锄头和没耕好的田搁在一边,一心守着那个树桩,等着兔子撞上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可他还是不罢休,心想“也许明天就有兔子撞上来了!”

就这样,农夫在树桩旁等了一天又一天,田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他也不关心。不过,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兔子撞上那个树桩了。

这个故事讲完了,还有塞翁失马的故事,意思是:比喻虽然一时收到挫折,也许以后会因此得到好处。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故事是:在古时候,边塞地区住着一位老翁,他见多识广,遇事沉着冷静,而且很有远见。

有一天,塞翁养的一匹马无缘无故跑到了塞外去了。左邻右舍听说了这间事,纷纷跑来安慰他,劝他不要伤心。塞翁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对大家说:“丢了匹马未必是坏事啊,为什么大家断定这件事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过了几个月,好事果然发生了。那匹逃跑的马居然从塞外跑回来了,还带回来几匹胡人的骏马。于是,大家又纷纷跑来祝贺塞翁,夸他有远见。

看着大家,塞翁却摇了摇头,忧虑地说:“不能高兴得太早,这件事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灾祸呀!”

家中添了几匹骏马之后,塞翁的儿子很好奇。他骑上骏马,试着跑了跑。骏马看见新主人,便不听话,就把塞翁的儿子的脚摔伤了。

大家听说后纷纷来安慰他,塞翁又一次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对大家说:“我儿子的脚摔伤了,也未必是坏事,或许是好事呢?”

又过了几天,战争来了。好多人为了国家牺牲了性命,可是塞翁的儿子脚伤了所以在家里没去充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语故事精选读后感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里的成语故事多不胜数,这本读物,它不止有对成语由来的小故事,对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详细的解说之外,还增设了历史典故,人物介绍和小知识等小栏目。让我们在认识成语的同时对当时的背景与学者的认识加深巩固。

“妒贤嫉能”这个故事写出了项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古至今,不赏识人才的人,都是失败者。《成语故事》里关于三国的故事也有许多,还能够一边补充对三国的认识。

有个“名落孙山”的故事让我苦笑不得,讲述的是一个叫孙山的人和同乡去考科举,结果自我最后一名,而同乡没有居榜上,结果回到家,同乡的父亲问他儿子的成绩,孙山还委婉得意的说最后一名是自我,你儿子榜上无名。趁机显露了自我的才华,但其实在别人看来,滑稽了点。

“程门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为看了《恰同学少年》的缘故,看到了借鉴前人“袁门立雨”,在外人看来是可笑的,为什么必须要一动不动呢?个性是“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因为老师睡着了就一向站在门口,下雪也不进去,这种行为其实能够称为“愚昧”,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半对半错,毕竟是初次登门拜访,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们不一样,因此评论的话还是少说为妙,他们的老师也都被这精神感动了。

“害群之马”这个成语见的多,它的典故却是才了解,原先治理国家和放马的道理相似,只是除掉那些对马群有害的坏马罢了。朝廷上,只是将危害江山社稷的奸臣扫除而已。这个以小见大的道理,就那么简单。

一个又一个的成语,只是短短数十字,却全都蕴涵大道理,“勤能补拙”,既然我的基础不好,就要“亡羊补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刀山剑树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āo shān jiàn shù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

引《冥报拾遗》

【释义】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刀山火海、龙潭虎穴

【相反词】风平浪静

【同韵词】惠然之顾、撑肠拄腹、角巾东路、食不果腹、大难不死,必有后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因循贻误、徘徊歧路、本相毕露、......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五代时期,南汉君主刘鋹昏庸无能,把朝政交给宦官龚澄枢处理。龚澄枢为人刁滑,生性残暴。文武百官被他认为是门外汉。官吏们一旦犯错就被强迫爬上刀山剑树或者被赶进兽场与虎象格斗,弄得人们怨声载道,不久就让赵匡胤灭了南汉

【成语举例】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因为不但是满眼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单调,痛苦也怕很难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安安分分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安安分

【汉语拼音】ān ān fèn fèn

【近义词】:安分守己、规规矩矩

【反义词】:放荡不羁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倘使他安安分分的画了出来,写了个老老实实的上下款,未尝不过得去。”

【成语解释】做事不敢越轨,为人规矩老实。

【安安分分造句】像我这样一个又丑又穷的老婆,虽然讨你的厌,可是安安分分,不会出你的丑的。

【安安分分的成语故事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有人请教他时,他便请人家代笔画了,自己题上两句诗,写上一个款,便算是他画的了。”我说道:“这个于他有甚么好处呢?”继之道:“他的仿单非常之贵:画一把扇子,不是两元,也是一元。他叫别人画,只拿两三角洋钱出去,这不是‘尚亦有利哉’么?这是诗家的画。还有那画家的诗呢:有两个只字不通的人,他却会画,并且画的还好。倘使他安安分分的画了出来,写了个老老实实的上下款,未尝不过得去。他却偏要学人家题诗,请别人作了,他来抄在画上。这也还罢了。那个稿子,他又誊在册子上,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这也罢了。谁知他后来积的诗稿也多了,不用再求别人了,随便画好一张,就随便抄上一首,他还要写着‘录旧作补白’呢。谁知都被他弄颠倒了,画了梅花,却抄了题桃花诗;画了美人,却抄了题钟馗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东张西望成语故事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

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形容寻找东西或心神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成语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此时经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

成语繁体:東張西朢

成语简拼:DZXW

成语注音:ㄉㄨㄥ ㄓㄤ ㄒ一 ㄨㄤ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东张西望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左顾右盼、三心二意

反义词:一心一意、聚精会神、目不转睛

成语例子: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英语翻译:stare wildly about

日语翻译:きょろきょろ見回

俄语翻译:смотрéть по сторонáм

其他翻译:tourner ses regards de cǒté et dautre

成语谜语:一时看两头

成语歇后语:出洞的老鼠

成语故事

湖广襄阳府枣阳县蒋兴哥娶本县王公女三巧儿,两人十分恩爱,兴哥到广东去收帐,一年多没有回家,三巧儿请算命先生算卦说近日就会回家。她一心盼丈夫回来,每天外出东张西望,却引来青年陈商,最终把蒋兴哥的幸福家庭拆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故事的读后感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书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每篇都带有插图,非常吸引人,所以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后来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来大家一起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习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起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可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来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们多学点东西,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学,给我们跑东跑西报这个班那个班地学东西,到最后我们什么都没有学好。我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为我们考虑考虑。

我喜欢读《成语故事》,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增长了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甘棠遗爱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甘棠遗爱

【拼音】:gān  táng  yí  ài

【简拼】:gtya

【解释】:甘棠:木名,即棠梨;遗:留;爱:恩惠恩泽。旧时颂扬离去的地方官。

【出处】:《诗经?周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示例】:这个异种,大约就是武则天留下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语法】:作谓语;用于称颂官员的政绩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忠君爱民,始终以百胜的利益为重。在他执政期间,曾经进行许多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民众的政治改革,人们纷纷支持改革。子产死后,大思想家孔子流着眼泪说:“古之遗爱也。”

甘棠遗爱 成语接龙

【顺接】:爱不忍释 爱不释手 爱之如子 爱之如宝 爱之若子 爱之若宝 爱亲做亲 爱人以德

【顺接】:冰炭相爱 不知自爱 楚楚可爱 冬日可爱 夺人之爱 恩恩爱爱 分情破爱 甘棠之爱

【逆接】:币重言甘 绝少分甘 食不求甘 田野自甘 咽苦吐甘 咽苦吞甘 余味回甘 吃苦不甘

【逆接】:甘为戎首 甘之如荠 甘之如饴 甘之若素 甘之若饴 甘井先竭 甘伏下风 甘冒虎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面壁功深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宋代名僧普济的《五灯会元》。

意思:形容勤苦学习、造诣精湛的意思。

南北朝时,有个和尚名叫达摩,也写作达磨,是南天竺国(天竺,古印度)香至王第三子。

梁武帝普通元年,达摩渡海经广州来到当时南梁的首都建业(今南京)。梁武帝笃信佛教,但是达摩同他交谈后,却并不投契。于是离开建业渡江北上,到了北魏,在嵩山(今河南登封县北)的少林寺住下。

达摩在少林寺,整天整夜面对石壁而坐,不发一言,据说这叫做“壁观婆罗门”,人们谁也不懂他有些什么奥妙。他如此坚持了九年之久,直到老死。

这段传说虽然不可信以为真,但“面壁功深”的成语却是从这里产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日暮途穷》托班英语成语故事教案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故事后来变成成语日暮途穷”,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力量用尽了,计策没有了。

The Day Is Waning and the Road Is Endi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Duke Ping of Chu was misled by slanderers, and had Wu Zixu"s father executed. Wu Zixu fled to the State of Wu. More than then years later, Wu Zixu took his revenge by helping. Wu conquer Chu. Yet he suffered agonies of remorse, because his countrymen called him a traitor. He protested, "I"m just like a traveller. It"s already late, but I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I simply dont know what to do."

This idiom comes from the above story. It means being in a very difficult situation at the end of one"s tether.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故事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拼音: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

成语用法:作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看到山上的树木杂草,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来源:《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造句:曾朴《孽海花》第25回:“我听了这话,心里觉得梦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见解一样,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中听到风声或鹤叫声,看到草木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风字开头的成语

风声鹤唳 风马牛不 风吹草动 风风雨雨 风吹雨打 风声鹤唳

包含有风字的成语

风声鹤唳 疾风扫落 秋风扫落 人生如风 山雨欲来 天有不测 万事俱备 野火烧不 捕风捉影 春风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天下无双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tiān xià wú shuāng

[成语解释]    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典故出处]    《史记·信陵君列传》:“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

成语故事

出处《史记 信陵君列传》始吾闻夫人弟公于天下无双释义天下没有第二个,独一无二。故事黄香是湖北江夏人,母亲早死了,父亲是个小官员,父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洌有一次遭到?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因为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赞美。当时在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一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2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初一历史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揭竿而起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2、一字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

【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

4、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人物】韩信(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常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5、东山再起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7、纸上谈兵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8、负荆请罪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9、卧薪尝胆

【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语出】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10、一鼓作气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斯人斯疾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雍也》。

意思:这么好的人得了这么恶的病。嗟叹好人因不治之症而死。

孔子有个学生叫伯牛,姓冉名耕,鲁国人。孔子认为他的道德修养是比较高的。鲁定公时,孔子代理鲁相,曾推荐冉伯牛担任中都县宰。 读书笔记

后来,冉伯牛不幸害了一场病死了。孔子对于他的病死非常痛惜。死前,孔子曾亲自去看望过他。《论语·雍也》记载说:孔子从窗口里握着他的手,叹道:“完了,难道是命运注定的吗!这样的人竟害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害了这样的病啊!”

为什么孔子从窗口里握冉伯牛的手呢?一种说法:古代礼节,同尊长相见,必须向北行礼,冉伯牛知道孔子要去探病,就特地把床移到南窗下,以便让孔子面南,受伯牛礼拜;可是孔子表示谦虚,同时也不愿病人勉强起床行礼,所以就在南窗外看望了病人,从窗口里握他的手。

也有一种说法:冉伯牛生的病,是一种恶疾,他不愿让人进他的病室,所以在窗口里同孔子相见。这个说法似乎比较合理,孔子痛惜的话“这样的人竟害了这样的病”,也才有了根据,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语故事:声名狼藉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典出《汉 司马迁 史记 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於诸侯。”

《柯劭忞 清史稿 卷三二二 列传一百零九 尹壮图传》:“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

秦国大将蒙恬与大臣蒙毅,祖父子三代屡为秦建功立业,出谋划策,深获秦始皇赏识,并委以重任。始皇死后,幼子胡亥继位,即秦二世也。亥轻信谗言,令毅自杀。毅心不服,便列举史上君主误杀良臣之事,及其覆灭与亡国之命运。盼亥能以史为鉴,引以为戒,以免“声名狼藉”,为天下所不齿。胡亥不听,终杀蒙毅。尔后,复以君命迫恬,后恬亦服毒自杀。

狼藉:据传狼群常于草地卧息,离时常将草地弄乱以灭其迹。后常以此语形容凌乱不堪。

“声名狼藉”。本据蒙毅之言而改编。以喻人之声望与名誉极其恶劣,或行为不端,不守法纪,常用此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