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华成语故事推荐语(精彩20篇)

每个人成长中都会有很多事,成长就像一朵五彩缤纷的花,伴走我走过童年的道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长的故事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6606

作文

1000

马入华山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mǎ rù huá shān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周武王率领大军把商都包围起来,商纣王登上鹿台放火自杀。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让士兵回家从事农业生产,把征用的牛全部退还,让全国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出处】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书·武成》

【解释】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用法】作定语;用于社会局面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马放南山、归马放牛

【同韵词】暗礁险滩、两脚居间、色胆包天、吹毛索瘢、燕婉之欢、浓荫蔽天、老鹤乘轩、斗酒百篇、情巧万端、一枕槐安

【成语示列】当今鹿台已散,离宫已遣,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北周·庚信《贺平邺都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万选青钱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wàn xuǎn qīng qián

成语故事】唐朝工部侍郎张荐的爷爷张文成在唐高宗李治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歧王李范府里的参军,因为他不善于巴结,官运一直不好。他想通过科举考试去解决官职问题,他一连考了八次,每次都是“甲科”均没有安排,人称他是“青钱学士”。

【典故】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新唐书·张荐传》

【释义】比喻文章出众。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文章出众

【相近词】青钱万选

【示例】二人到了三场,场中做的文字,犹如万选青钱,无人不赏。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9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马上得天下成语故事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mǎ shàng dé tiān xià

【出处】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解释】喻指武功建国。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凭武功建国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马上功成

【押韵词】物众地大、水广鱼大、才疏志大、女长须嫁、狂妄自大、度量宏大、耽惊受怕、堂皇正大、赶鸭子上架、霄鱼垂化……

【年代】古代

【英文】at once; right away; on the moment; by the run; in half a shake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陆生经常在人面前谈到《诗书》。高帝十分反感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生不服气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成语示列】五年马上得天下,富贵乐在归故乡。 元·萨都刺《登歌风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鹤吊陶母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鹤吊陶母

成语拼音:hè diào táo mǔ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吊丧。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白鹤吊唁陶侃之母。指吊丧。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忽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仪服鲜异,知非常人,遣随视之,但见双鹤冲天而去。”

成语造句:

鹤吊陶母的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孝廉范逵赴京上任,路过陶侃家。陶母剪下长发卖钱来招待客人,让范逵深受感动,就举荐陶侃为广州刺史。陶侃当官后,十分孝顺母亲。母亲去世时,陶侃在墓前守候,见两个衣着鲜艳的人来拜祭,他暗中察看,两人化鹤冲天而去。

鹤字开头的成语

鹤亦败道    鹤吊陶母    鹤立鸡群

包含有鹤字的成语

风声鹤唳    鹤立鸡群    风声鹤唳    骑鹤上扬    鹤吊陶母    鹤亦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打仗,赵国败了,赵国的平原君想挑选二十个门客与自己一同前往楚国求援,结果挑来挑去,还少一个。这是有个叫毛遂的门客向平原君推荐了自己,他说:“既然人数不够,先生不如带上我出发吧!”平原君经不住毛遂再三恳求,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从上午谈到中午,也没有谈妥派援兵结盟这件事,毛遂不耐烦地冲上殿去,楚王斥责他:“我和你的主人在说话,哪里轮得到你放肆?”毛遂拿着剑对楚王说:“十步之内,你的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来真的,便不敢轻举妄动,竖起耳朵听他发表“高见”。于是毛遂把出兵援赵有利于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终于撤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盲人摸象的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盲人摸象故事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盲人摸象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幼儿成语故事参考

全文共 263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高枕无忧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叫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门客,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门客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门客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门客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名叫冯谖(xuān)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会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便纷纷把冯谖当下等的门客招待。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门客升为上等的门客,还送给冯谖的母亲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冯谖自愿替孟尝君到薛地去收租讨债,结果不但没有把租子收回来,反而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把收租的契约烧掉了。薛地百姓以为是孟尝君让他那样做的,所以对孟尝君非常感激。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免去了官职,只好回到薛地,却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孟尝君这才明白冯谖烧契约的目的。冯谖声称薛地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回答说:“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像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

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接下来,冯谖抢在使者前面回到薛地,建议孟尝君不要接受梁国的聘请。因此,梁国的使者跑了三趟,都没有把孟尝君请去。梁国聘请孟尝君的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仍做相国。

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他先王传下来的祭器,让他把祭器放在薛地,并建立庙宗,这样就可以保证薛地的安全了。等到薛地的宗庙建成时,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窟已经完成,从今天起,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此成语故事可与“狡兔三窟”的典故进行对照阅读。

——《战国策·齐策四》

削足适履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

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

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有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

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着的楚平王。

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说林训》的作者刘安评论这两件事说:“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意思是说,听信坏人的唆使,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好比是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淮南子·说林训》

南橘北枳

晏婴,字平仲,也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是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曾经辅助齐灵公、庄公、景公。景公时为相,辅政长达四十余年,既是三朝元老,也是齐国一代名相。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足智多谋,为官清廉,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生性敏捷,能言善辩,奉命出使他国,临危不俱,从不让国家受辱。

晏婴第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善于言辞,便对身旁的谋士说:“晏婴在齐国是有名的能言善辩之人。现在要来楚国,我想当众羞辱他一番,让齐国人知道我们的厉害,挫一下齐国的锐气。你们看有什么好办法?”大臣们左思右想,终子想出了一个羞辱晏婴的办法。

晏婴来了,楚王设宴款待。酒浓之时,差役押着一个被缚之人来见楚王,楚王装模作样地问:“这人犯了什么罪?”差役连忙问答说:“这个人来自齐国,到我们楚国偷东西被我们抓到了。”楚王回过头去看着晏婴,故意装作很惊讶地说:“啊,难道齐国人都喜欢偷东西吗?”

晏婴早就看出楚王是在演戏,于是站起来,不慌不忙地对楚王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时就结出甘甜的橘子,如果将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就变成又酸又苦的枳了。同种植物所结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啊!大王殿上的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后却学会了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成盗贼么?”一席话噎得楚王是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最终只好赔笑收场。

时隔不久,晏婴再次奉命出使楚国。楚王还记得上次宴会上晏婴让自己难堪的事,就想伺机报复。他知道晏婴身材矮小,于是就派人在城门的旁边开了一个狗洞大小的门,等晏婴来的时候就不开城门而让晏婴走那个小门,想要以此来羞辱他。晏婴来到城门前看到这种情景,知道是楚王故意羞辱自己,就对前来迎接的楚国大臣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我现在出使的是楚国,为什么也要走狗洞呢?”楚王羞怒极了。无奈之下打开大门,以礼接待了晏婴。

晏婴临危不惧,凭借自己的机智和三寸不烂之舌把想要侮辱自己的楚王反驳得哑口无言,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荣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恨铁不成钢成语故事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èn tiě bù chéng gāng

【出处】只为宝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

【解释】形容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

【用法】作宾语、定语、补语;用于对所期望的人

【结构】复句式

【押韵词】跌打损伤、匕首投枪、论道经邦、剜肉医疮、满面红光、女扮男装、敛锷韬光、彝鼎圭璋、与死扶伤、满腹文章、......

【年代】近代

成语故事】贾宝玉因丢失通灵宝玉而生病,贾母与王熙凤商量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来冲喜,这样来挽救宝玉的生命。刚好此时贾政放了外任,贾母命他定夺。贾政也想这个恨铁不成钢的儿子早日康复,成家立业好继承祖业,也同意立即就办喜事

【成语举例】这是‘恨铁不成钢’的恨,不是仇恨。周立波《山乡巨变》

【其它使用】

"恨铁不成钢"是人人对自己所爱的人都会有的一种感情,尤其是年长者对年幼者的感情。

老贫农的直言不讳的批评,"刺"了一些人,他那恨铁不成钢的真挚情感,也感动了一些人。

她极不慎重地采取了这种违反教育常识的做法,何尝不是"恨铁不成钢"呢?家长痛打孩子,又何尝不是"恨铁不成钢"呢?但是缺乏教育常识的家长这样做是可以原谅的,他并不是教师。

教师当然也同样会对学生有"恨铁不成钢"的感情。

我爸有些气急败坏,或者触景生情,总之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说:"站起来,爸。"

她对晓庆要求很严,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慨。

"你!……这怎么是带着阶级仇恨来练兵啊!"哥哥恨铁不成钢地说。

(慈蔼地)对!到那一五一十向党委好好交待交待,别看我和你发脾气,那还是恨铁不成钢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买了一本《中国成语故事》,妈妈说,只有正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才能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它,为自己的口头交际和书面写作增添文采和活力。这本书中精选了两百多则常用成语,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使我增加了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还从中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是“机不可失”。

这个故事讲了唐朝初年,李渊为了平定天下,就派大将李靖统率大军去攻打蜀都的萧铣。当他的大军来到江边,只见大浪滔天,势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看得人心惊胆颤。这时候有位将军说:“等江水退了,再打过江去吧!”可李靖语气坚定地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敌军一定认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会马上进攻,我们必须在他还没有调集兵马之前,趁着这江水猛涨的大好时机迅速渡过江去,攻到城下,这才是用兵的上策。果然,在李靖的强大攻势下,萧铣被打败了。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牢牢地去把握,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失去了,就后悔莫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一定要“机不可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分鞋破镜的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fēn xié pò jìng

成语故事】宋人程怀鹏举被掳到张万户家作奴隶,娶张所掳宦家女某氏作妻。某氏见程怀鹏举才貌非凡,不是久居人下的人,多次劝程逃跑。程怀疑妻子受张唆使试探自己,向张报告,某氏因此被逐。某氏临行,脱下绣鞋一只与程交换,期望日后相见。

【典故】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徐德言娶陈后主妹乐昌公主为妻,公主有才貌。陈亡之际,德言料不能夫妻相守,于是破一镜,夫妻各执一半,相约日后合镜相会。

【释义】比喻夫妻分离。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夫妻之间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分钗破镜

【反义词】破镜重圆

【同韵词】白日梦、心安神定、有幸有不幸、打牙打令、哑子做梦、挟主行令、积善余庆、帘窥壁听、祝鮀之佞、班师得胜、......

【示例】明·陶宗仪《辍耕录·贤妻致贵》载,宋程鹏举被虏于张万户家为奴,……娶张所虏宦家女某氏为妻。……妻临行,脱绣鞋一只换程鞋一只,期望日后执此相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权移马鹿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权移鹿

【汉语拼音】quán yí mǎ lù

【近义词】:指鹿为马

【反义词】:实事求是、 是非分明

【成语出处】语出秦·赵高指鹿为马事。

【成语解释】指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

【权移马鹿造句】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权移马鹿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权移马鹿的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期,赵高骑着一头鹿在群臣中行走,秦王说:丞相为什么骑着一头鹿?赵高答到:这是一头马!秦王说:丞相错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大王认为臣的话不正确,您可以问问臣子们,一半臣子说是鹿,另一半说是马,而这个时候秦王没法相信自己,所以相信了这个乱臣贼子的话。因此反映了秦二世时期丞相赵高专权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千里迢迢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qiān lǐ tiáo tiáo

成语故事】传说汉明帝时期,汝州南城秀才张邵与楚州山阳秀才范式,两人结伴到洛阳应试。他们结为莫逆之交,相约来年重阳在张邵家聚会。范式因经商误了约期,便自刎而死。他的灵魂千里迢迢去会张邵。张邵也千里迢迢去拜谒范式的尸体,之后也自刎而死。

【典故】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客梦长。岂为友朋轻骨肉,只因信义迫中肠。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释义】迢迢:遥远。形容路途遥远。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分句;形容路途遥远

【近义词】不远千里、天南海北

【相反词】一墙之隔、朝发夕至、近在咫尺

【英语】fromagreatdistance

【成语造句】

◎ 一位现为师职干部的他们的老下级,千里迢迢专程来看望他们。

◎ 她最大的错误是千里迢迢来这里,找了父亲这么个人,她自己来倒也罢了,可她把我也携来了。

◎ 事实上,奥丽维亚后来落魄巴黎,贫病交加,千里迢迢送来巨额支票和无限安慰的仍然是不念旧恶的琼·芳登。

◎ 虎妈妈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它没有白辛苦,千里迢迢地奔波,总算摆脱了猎人,找到了一块生存之地。

◎ 妈妈千里迢迢寻了这么一个人,真使我为她难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44 字

+ 加入清单

鸵鸟是一种体型巨大的鸟,生于非洲。它空有“鸟”名,却不会飞翔,只能仗着自己的双腿奔跑。据说当它遇到危险避无可避、逃无可逃之时,就会把头埋在地下,仿佛眼不见为净,眼不见则险不存。我想,这种鸟要是生在中国,倒是可以省去在地下挖坑的功夫了,不过是睁眼不见,古人早告诉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小小的叶子就足够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语出扫叶山堂《百子全书》第五册载春秋`楚`鹖冠子《鹖冠子`卷上`天则》:“昔者有道之取政,非于耳目也。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道开而否,未之闻也。见遗不掇,非人情也。”鹖冠子,是周朝时的楚国人,因他隐居山中常以鹖的羽毛作为冠饰,因而得名。《汉书`艺文志》中有其篇。上面引文是讲“圣人之政,恃道不恃耳目”时讲的,意思是说,过去圣贤对待是非,不是仰仗耳闻目睹。如果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连泰山那样的大山也看不见,两个豆子塞住了耳朵,使打雷那么大的声响也听不进去。懂得了“道”而又感滞塞那是没有的。见到丢失而不拾取也不合人情。“道开而否”,是指眼前虽有云雾,不能碍视;耳边虽有雷鸣,不能乱听。这样虽居于草野之隅,也不会受到滞碍。

东汉`邯郸淳撰《笑林》中,讲一个楚人读《淮南子》,见有“得螳螂例蝉自障叶可以隐形”之说,便去寻找这种树叶放在自己眼上去偷东西。《晋书》卷九十二《顾恺之列传》载,画家顾恺之相信蝉栖树叶能隐身的说法,他朋友桓玄便同他开玩笑,送他一片树叶,说放眼上能自蔽,顾恺之信以为真,把片叶珍藏起来。明`赵南星《笑赞》也载有相似故事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用以讽刺被眼前细小事物所蒙蔽和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面的或根本的问题。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只是我同他略谈数语,也看出他正像一般读书人一样,看事半明半暗;有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其实这个成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很是清晰明了,便是光的性质之一: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障碍物大小一定时,障碍物挡住的范围还与人到障碍物的距离有关,离障碍物越近,挡住的范围就越大。若接近眼睛时,一叶之大小便可挡住全部视线。

说起来,在传统中国物理学诸多学科当中,光学是得到突出发展的学科之一。古人对光本身有过内容丰富的探讨,形成了一定的学说。

首先,在对光本性的认识上,中国古人深受元气学说的影响,他们认为气是万物本原,光当然也不例外。光不但生于气,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气,是一种由光源发出的特殊的气。在中国,很早就有人提出光是气的思想起源。春秋时医者就曾提出:“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晦、明是光的不同表现形式,差别在于光的强弱不同。到了西汉,《淮南子`原道训》又进一步提出:“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光生于元气,不等于它本身即为气。

那么,光究竟是什么呢?《淮南子`天文训》载:“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这里所谓的“天道”、“地道”,是指物所遵循的不同规律,圆、方则指物的性质,例如火在地上即有,它便循“天道”,曰圆;水无定形,但其性质曰“方”,循“地道”。“明者”指光源,它向外发光,是为“吐气”,亦曰“外景”;“幽者”指可以反光的物体,比如水,它能接受外光,反射成像,看上去如同物在其内,故此叫“含气”,又名“内景”。“外景”指发光,“内景”指反光,其区别在于“吐气”与“含气”的不同。既然发光、反光都离不开气,那么《淮南子》毫无疑问是把光作为一种特殊的“气”来对待的。

认为光是一种气,南宋学者蔡元定曾用这一认识解释月亮发光。问:“月本无光,受日而有光?”季通云:“日在地中,月行天上,所以光者,以日气从地四旁周围空处迸出,故月受其光。”

可见,在对光本源问题的认识上,中国古人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特殊的气。不过,明末清初的方以智曾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波动学说。方以智道:“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按方以智的看法,“空皆气所实也”,“气”弥漫整个空间,内部毫无间隙,这样,倘一处受激,必致处处牵动,“摩荡嘘吸”、“互相转应”,有如投石水上,石激水荡,连环不断,将波纹一层一层向外传播开去。光就是这样由光源向外传播的。

方以智把光和声相提并论,认为两者以同样的方式发生传播。就其论述而言,应是一种朴素的波动学说,可以名之为气光波动说。

其次,关于光的传播问题,古人也有不少研究。战国时期《墨经》记载过一个小孔成像实验,并给予分析和解释:“景到(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这段文字表明小孔成的是倒像,其原因是在小孔处光线交叉的地方有一“端”,成像的大小与这交点的位置无关。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已经认识到光是沿直线行进的。同时,这个实验还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光是有速度的。《经说下》在解释该实验时提出:“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中国科技大学已故钱临照院士对此条做了精辟阐释,并特别论述了其中“射”字的含义,说:“我于此实验叙述原文得一‘射’字焉……射之一字含义凡三,一曰直,二曰疾,三曰自近及远。于以推墨翟之所以知光亦有三焉。一为光之直线进行,二为光有甚大之速度,三为光发自光体而及于他处。”唐代甘子布作《光赋》也提到:“从盈空而不积,虽骏奔其如静。”这说明古人认为光不但有速度,而且速度很快。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物体在空中飞动时,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物体飞动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纸窗开一小孔,使窗外飞动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沈括用光的直进的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东则影西,西则影东。”墨家对本影、半影也作了解释;与此相连,墨家还根据物光源相对位置的变化,以及物与光源本身大小的比较来讨论影的大小及其变化。影子戏便是基于这些认识而产生的。

晋朝葛洪说:“日月不能光于曲穴。”又说:“震雷不能细其音以协金石之和,日月不能私其耀以就曲照之惠。”北宋张载说:“火日外光,能直而施。”这些,谈的都是光行直线。

另一方面,让学界始料未及的是,我国古人也有光行曲线思想。虽然古人的这一思想大都隐藏在其天文论述之中,而不大受人关注。但无论如何,这一思想确实存在。例如,晋朝杜预在解释日环食时,即曾说过:“日月同会,月奄日,故日食……日光轮存而中食者,相奄密,故日光溢出。”根据古人的认识,日月等大,若日食起因于月亮对日光的遮蔽(月奄日),那么依据光行直线原理,就不可能发生环食,只能发生全食或者偏食。杜预的解释,显然意味着光可弯曲行进,“溢出”二字也表明了这一点。杜预解释的是日食,而后秦姜岌则运用光行曲线思想解释月食:

难者又云:“日yào星月,明乃生焉,然则月望之日,夜半之时,日在地下,月在地上,其间隔地,日光何由得照月?虚安得常在日冲?”对曰:“日之yào也,不以幽而不至,不以行而不及,赫烈照于四极之中,而光yào焕乎宇宙之内。循天而yào星月,犹火之循炎而升,及其光yào,无不周矣,惟冲不照,名曰虚。举日及天体,犹满面之贲鼓矣。日之光炎,在地之上,因碍地不得直照而散,故薄天而照则远,在地之上散而直照则近。以斯言之,则日光应yào星月,有何碍哉!”

虚是古人解释月食的专用名词。在这段话中,人们向姜岌发难,说月望之时,日月被地相隔,日光怎能照到月亮?日照不及,月怎能生光?姜岌回答说,日光像火,火在一般情况下向上直升,若遇物阻挡,则热流沿物面上升。同样,在没有大地阻隔时,日光向四外直射而散,若遇地阻隔,则沿天球曲面绕过大地向日的对冲传播,唯有正对冲之处不能照及,于是形成虚。姜岌是浑天家,按浑天学派的观点,天是一个球体,光沿着天球的内表面传播,当然走的是曲线。

到了宋代,朱熹又用光行曲线解释月中阴影,认为月中阴影是地受日光照射而在月上的投影。他说:“月体常圆无阙,但常受日光为明。初三四,是日在下照,月在西边明,人在这边望,只见在弦光。十五六,则日在地下,其光由地四边而射出,月被其光而明,月中是地影……盖日以其光加月之魄,中间地是一块实底物事,故光照不透,而有此黑晕也。”

根据古人的认识,日月远小于地,若光行直线,则日光照耀大地所形成的阴影,必然要大于地本身,所以,它不可能被缩小投影到月面上。要保持朱熹说法的成立,就必须认为日光是绕地沿曲线传播的。

中国古代光行曲线思想,到方以智时形成了明确的理论。方以智提出一个概念,叫光肥影瘦,其含义为:光在传播过程中,会绕到障碍物的后面,使得光亮区变大,阴影区缩小。这一概念与其气光波动说是一致的:光的传播方式既然与声相同,它在行进过程中,若遇物体阻挡,当然也像声一样,要向阻挡物后面绕去。他说:“物为形碍,其影易尽,声与光常溢于物之数,声不可见矣,光可见测,而测不准也。”

方以智的学生揭暄对方以智的光肥影瘦学说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日之为光者,火也。火气恒散,天圆体,散之不得,则必循天而转,以合于对极。中亦抱地而转,以合于前冲,若水流包砥而后合也。余尝于日没时,观其影射气中,自西cuó东,抱地若环桥,始知其影非直行,能随物曲附,不可以直线取也……光肥影瘦固然,光小于物,光亦肥,仍不可以直线取也。”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对传统光行曲线理论的总结,后半部分则是对光肥影瘦概念的进一步说明。揭暄指出,光肥影瘦是普遍现象,在光源小于障碍物的情况下,该现象仍然存在。

为了验证“光肥影瘦”学说,方以智还做了小孔成像实验。他记述道:“尝以纸徵之。刺一小孔,使日穿照一石,恰如其分也。手渐移而高,光渐大于石矣;刺四、五穴,就地照之,四五各为光影也;手渐移而高,光合为一,而四五穴之影,不可复得矣。光常肥而影瘦也。”

方以智认为,光线透过小孔形成的亮区很快融合为一,证明光肥影瘦之说是正确的。实际上,造成“四五穴之影,不可复得”的原因很多,很难说是否“光肥影瘦”所致。方以智的实验是否证实了他的光肥影瘦学说,可姑且不论,但他努力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理论,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这也表明在他的思想里,光确实是可以沿曲线传播的。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的是光线直线传播;殊不知这也有前提,若介质不匀,光也是可以曲线向前的。相对论之后,超光速的虫洞,时间机器的幻想,宇宙坍塌的奇点……这时候再想经典物理的光,倒真的算是一叶障目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何郎傅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何郎傅粉

成语拼音:hé láng fù fěn

成语用法:作宾语;指美男子。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傅粉:抹粉。原指何晏脸色白净,如同擦了粉一般。后指美男子。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何郎傅粉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婿何晏长得十分俊美,他经常涂脂抹粉。曹丕称帝后,想亲自检验一下何晏有多美,在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他请何晏在宫内喝酒,让他吃加辣的热鸡汤面。何晏一边吃,一边不停地擦汗。一碗面吃完,脸上的脂粉全部被擦干净了。

何字开头的成语

何郎傅粉

包含有何字的成语

无可奈何    成也萧何    干卿何事    欲加之罪    不知有汉    何郎傅粉    为虺弗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趣味成语故事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 探骊得珠

【拼音】: tàn lí dé zhū

【解释】: 骊:古指黑龙。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

【出处】: 《庄子·列御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成语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

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人神共愤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rén shén gòng fèn

【典故】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旧唐书·于柚传》

【释义】人和神都愤恨。形容民愤极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极为愤怒

【近义词】民怨沸腾

【押韵词】熏风解愠、一方之任、更仆难尽、峥嵘轩峻、内外交困、抱才而困、低眉倒运、报仇雪恨、霞姿月韵、出纳之吝、......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湖州刺史于頔重修西湖灌溉工程,让百姓受益匪浅。他任苏州刺史时下令拆除神庙,破除迷信。他的政绩卓著,为人比较专横,死后唐宪宗赐号“厉”。他的儿子请唐穆宗改“厉”为“思”,太常博士王彦威说他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成语举例】恶已贯盈,人神共愤。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前车之鉴成语励志故事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所写的文章便远近闻名。汉文帝听说贾谊精通诸子百家,于是征召贾谊入朝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方二十岁。为了表示对汉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上书,陈述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受到皇帝的赞赏。

有一次,贾谊在奏折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两代的历史事实,劝说汉文帝应该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进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国家。他引用当时的谚语说:“前车覆,后车戒。”意思是说,前面的车子翻了,后头的车就要小心了,应当以此为戒,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接着他又说道:“秦代灭亡的车迹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们也会走上灭亡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抚百姓。”

汉文帝认为贾谊的意见很好,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等休养生息的措施。经过他和儿子汉景帝两代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解释】鉴:铜镜,引申为教训。前面翻车的教训。比喻把前人或以前的失败作为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1296 字

+ 加入清单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China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kingdoms historically: Wei in the north,

Shu in the southwest and Wu in the southeast.

Once Cao Cao from Wei led a 200,000 strong army down to the south to wipe

out the kingdoms of Wu and Shu. Therefore, Wu and Shu united to defend his

attack. Cao ordered his men to link up the boats by iron chains to form a bridge

for the Caos passing from the north bank of Yangtze River to the south bank.

The General Commander of the allied army was Zhou Yu. H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carefully. Then he got a good idea. He decided to attack the enemy with fire. So

he began to prepare for the neting battle. Suddenly he thought of the direction

of wind. He needed the east wind to blow strongly in order to acnetplish his

scheme. However, the wind did not nete for days. Thus Zhou Yu was worried about

it. At that time, he got a note from Zhuge Liang, the military adviser of the

State of Shu, which reads:

"To fight Cao Cao

Fire will help you win

Everything is ready

Except the east wind"

Quickly he turned to Zhuge Liang for help. Zhuge told him not to worry and

there would be an east wind in a couple of days. Two days later, the east wind

helped Zhou acnetplish his scheme. At last, the allied army won the war.

Later, people use it to say "All is ready except what is crucial".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望梅止渴中班成语故事教案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望梅止渴”的含义,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语“望”“止”“沉思”的含义。

2、通过故事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3、初步体会成语的结构特点,对成语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梅子每人一颗。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44、磁带/CD。

【活动过程】

一、品尝梅子,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师:你吃过梅子吗?你感觉吃梅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请幼儿品尝梅子,说说自己的感觉。)

师:你听过有一个成语,叫做望梅止渴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如果有幼儿知道这个成语,可以鼓励他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二、教师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

师:究竟什么事望梅止渴呢?

—教师再次进行讲述故事,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播放故事CD,请幼儿看着图书,进一步理解故事。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看着图书,试着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三、通过讨论,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它是什么意思?

四、拓展经验,进一步了解成语。

1、鼓励幼儿积极说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以及含义。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成语火中取栗的故事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

十七世纪法国作家 拉·封登的预言诗《猴子和猫》中说,一只狡猾的猴子把栗子放在火里烧熟,然后骗猫替它取出来,猫把脚上的毛烧掉了,却吃不到栗子。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注意’:①“栗”不能写作“粟”(su),

②不能用于比喻高风险的投资行为。

从前有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到农家院中正在炒栗子,猴子馋得口水直流,就问猫喜不喜欢吃栗子。猫表示想吃,猴子叫猫趁主人不在场时去烧着火的锅里拿栗子,猫忍着烫把栗子一个一个拿出来,猴子则在一旁乐呵呵地一个个吃栗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中英文版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Going South by Driving the Chariot North

Once a man wanted to go to the south, but his carriage was heading north. A passer-by asked him:"If you are going to south, why is your chariot heading north?" The ma answered, "My horse is good at running, My driver is highly skilled at driving a carriage, ad I have enough money."The man didint consider that the direction might be wrong; the better his conditions were, ther further he was away from his destination.

The idiom derived froim this story indicates that ones action was the opposite effect to ones intention.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个人要到南方去,他坐的车子却向北方行驶。过路人说:“你去南方,车子怎么向北行驶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很能跑路,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也很高明,加上我又带了充足的路费。”这个人没有考虑到,方向弄反了,他的条件越好,离他要取得地方就越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南辕北辙”。比喻一个人的行动和他的目的正好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