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华成语故事推荐语(精品20篇)

每个人成长中都会有很多事,成长就像一朵五彩缤纷的花,伴走我走过童年的道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长的故事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6505

作文

1000

人给家足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rén jǐ jiā zú

【出处】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解释】给:富裕,充足。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社会繁荣

【近义词】丰衣足食、人足家给

【同韵词】渊蜎蠖伏、敦世厉俗、滋蔓难图、饕餮之徒、采光剖璞、糊里糊涂、角巾素服、照天蜡烛、尺竹伍符、惟利是逐、......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宋国工匠出身的墨翟对儒学繁琐的“礼”不满,就另立新学说,主张“非儒”。墨家成员提倡“节用”与“节葬”,住土房吃粗饭穿麻衣,成员内部互相救助,严守纪律,服从首领,强调加强农业,节省用度,人人饱暖,家家富足。

【示例】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  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千里迢迢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qiān lǐ tiáo tiáo

成语故事】传说汉明帝时期,汝州南城秀才张邵与楚州山阳秀才范式,两人结伴到洛阳应试。他们结为莫逆之交,相约来年重阳在张邵家聚会。范式因经商误了约期,便自刎而死。他的灵魂千里迢迢去会张邵。张邵也千里迢迢去拜谒范式的尸体,之后也自刎而死。

【典故】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客梦长。岂为友朋轻骨肉,只因信义迫中肠。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释义】迢迢:遥远。形容路途遥远。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分句;形容路途遥远

【近义词】不远千里、天南海北

【相反词】一墙之隔、朝发夕至、近在咫尺

【英语】fromagreatdistance

【成语造句】

◎ 一位现为师职干部的他们的老下级,千里迢迢专程来看望他们。

◎ 她最大的错误是千里迢迢来这里,找了父亲这么个人,她自己来倒也罢了,可她把我也携来了。

◎ 事实上,奥丽维亚后来落魄巴黎,贫病交加,千里迢迢送来巨额支票和无限安慰的仍然是不念旧恶的琼·芳登。

◎ 虎妈妈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它没有白辛苦,千里迢迢地奔波,总算摆脱了猎人,找到了一块生存之地。

◎ 妈妈千里迢迢寻了这么一个人,真使我为她难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语故事书读后感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寒假我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十分有趣。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螳螂捕蝉和一叶障目这两篇。

螳螂捕蝉,是讲春秋时,在王宫的后花园里有一只螳螂准备捕食一只蝉,但是这只螳螂没有想到有一只黄雀正在它身后想要啄食它。黄雀想要吃螳螂,却不知道侍卫正要用弹弓打它。螳螂和黄雀都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没想到后面隐藏的危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后果是不对的。

一叶障目,是讲古代有一个穷书生用一片叶子遮住眼睛以为隐身了而去偷别人的东西最后被抓住。这个故事比喻为局部现象迷惑,看不到大局。我还知道了偷东西是不对的。

通过阅读,我增加了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蝇营狗苟成语故事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营:像苍蝇到处乱飞比喻某些小人得到名誉,到处钻营的意思。 苟:苟且,这里是不顾优容的意思。 比喻为了追逐好吃的东西,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知羞耻。 (贬义词)

“蝇营”出自《诗经·小雅·青蝇》诗。诗共3节,每节都以“营营青蝇”开头,第一节四句:“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 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形容往来频繁之状;青蝇,蝇类中最惹人厌恶的绿头苍蝇;樊,义同“藩”,即篱笆;恺悌,亦作“岂弟”,和乐平易之意,《左传·僖公十二年》: “《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恺,乐也;悌,易也”。这四句大意是说,绿头苍蝇真讨厌,嗡嗡营营停在篱笆上面。和善明理的君子啊,决不可 听信谗言。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人把播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蝇”,把谗佞小人为争逐名利无孔不入、不择手段的行为称之为“蝇营”,说卑鄙小人象营营往来的青蝇一般,讨厌之至,正人君子要警惕。

“狗苟”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他在“蝇营”之后添了“狗苟”二字,这个成语从此流传。《送穷文》是一篇颇有寓意的文章,文中说要送走五个穷鬼“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蝇营狗苟,驱去复还”。狗苟,是形容苟且、贪婪下作、偷偷摸摸。“蝇营”和“狗苟”二字均同音相连,在字面上组合得较巧妙。“蝇营狗苟”一般都用来形容没有廉耻的卑污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成语拼音:yǐ xiǎo rén zhī xīn,duó j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看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小人:泛指道德不好的人;度:揣测;君子:道德高尚的人。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的胸襟。

成语来源: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成语造句:辛显令《喜盈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看到这种人就够了!”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514年,晋国魏舒继任执政大臣,他派魏戊去当梗阳县令。魏戊把一桩不好了断的官司上报给魏舒。官司的一法方送一个漂亮的女乐人给魏舒。大臣阎没和女宽借吃饭之机,劝谏魏舒,说他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字开头的成语

以子之矛 以小人之 以五十步 以天下为 以身试法 以强凌弱 以貌取人 以卵击石 以德报怨 以逸待劳

包含有以字的成语

失之毫厘 挟天子以 星星之火 以天下为 以五十步 以小人之 以子之矛 自以为得 不以一眚 贪天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湖广襄阳府枣阳县有个叫蒋兴哥的男子,娶了本县王公的女儿三巧儿,两人婚后十分恩爱。有一回蒋兴哥到外面去收账,一年多没有回家,三巧儿在家等啊等啊。心里很是焦急!于是就请算命先生算卦,算命先生说:“别急,你的丈夫过几天就会回家了。”三巧儿听了高兴万分。由于一心盼着丈夫回家,便每天出外翘首以盼,脖子都望酸了。

由于三巧儿长得漂亮,在外东张西望时惹来了一个叫陈生的外地人,他用银子收买了卖珠子的薛婆,让她帮忙引荐自己和三巧儿相识。薛婆收了陈生的银子便不时在三巧儿面前说陈生的好话,最终,陈生硬是从中作梗,拆散了蒋兴哥和三巧儿。一桩好姻缘就这么没有了。后来人们便用“东张西望”这个成语,来形容心神不宁地到处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真金不怕火炼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21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电影《在烈火中永生》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又何止宁死不屈的江姐?其中在白公馆、渣滓洞的故事:革命者的狱中斗争,狱中的新年联欢活动,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无一不让人感动。正所谓那一句老话——真金不怕火炼。

真金不怕火炼,语出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八回:“谁知你们真金不怕火,礼则礼,情则情,全无一毫苟且之心。”浩然《艳阳天》第一一五章:“乌云遮不住太阳,真金不怕火炼,东山坞永远会是太阳当空,永远是我们人民的天下!”这个成语用来说明真金虽然经历火炼,但是本色不变,比喻事物或人经得住任何考验。

成语的意思很是直白,老百姓中又作“真金不怕红炉火”,也是这个意思。不过,为什么说“真金不怕火”呢?这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原来,黄金历来是贵重的重金属,并担任着货币的职能。人们发现用火烧就可以辨别出真假黄金。因为黄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空气中灼烧不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假黄金的成分是药金、黄铜合金(Zn、Cu),而黄铜、药金化学性质都比黄金(Au)活泼,在空气中灼烧(高温)容易生成黑色的氧化铜(CuO)及灰色的氧化锌(ZnO)。而金的熔点较高,达1063℃,在一般的火焰中也不会熔化。因此,用高温灼烧,就能辨别真假黄金。

历史上,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和永恒不朽的黄金一直是人们、尤其是统治阶级的追求。中国古代应运而生了一种特殊方术——炼金术。炼金术,又称金丹术、炼丹术、点金术、黄白术。其内容非常复杂,中心目标是用人工方法制作既可以使人“长生不死”,又能用点金的神丹点化铜、铁等普通金属以转变为黄金和白银。由于中国古时有“成仙”的说法,所以炼丹术最先在中国诞生。炼丹家认为,人的肉体可以借助于某种神奇的药物而获得永生。“丹”原来指丹砂(即硫化汞),后来泛指被认为是“长生药”或“点金药”的各种药物。

长生不老当然是痴心妄想,不过在炼金的过程中,术师们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炼金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化学的先驱。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生产也达到鼎盛时期。鼎本是煮肉汤和食品的器具,但这时人们就希望在鼎中也能炼出一些别的东西。传说秦穆公的女婿萧史就在宫中炼丹,他曾经炼成“飞雪丹”给秦穆公的女儿擦在脸上(实际上是炼成的铅粉)。他也许可以算是最早的化学家。

由于各种金属矿物都是由土中开采出来的,所以在五行生克学说中就有土生金的说法。于是当时就有一种设想,那就是认为矿物在土中会随时间而变化。例如认为雌黄千年后化为雄黄,雄黄千年后化为黄金。朱砂200年后变成青,再过300年后变成铅,再过200年成为银,最后再过200年化成金。能不能加速这种变化呢?这时就产生了夺天地造化之功的思想,企图在鼎中能做到“千年之气,一日而足,山泽之宝,七日而成”。于是就在鼎中放入各种药物,封闭后进行加热烧炼,以为可以炼出贵重的金银来,这样炼金术在战国末期就萌芽了。到了秦皇汉武时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炼金术就大大发展起来,这时不仅要由低贱的金属如铜、铁等制造出贵重的金、银来,还要为统治者修炼出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丹来。他们把人与物相类比,认为黄金和玉都是不朽不坏的,所以最好能由金和玉中提出精华来给人吃,于是就有“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的理论。这时炼丹家就希望能炼出一种名叫“金液”的神秘物质,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与普通物质配合就能变成黄金。

最早热衷于炼丹术的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他在他的宫中招集了方士千余人修炼金丹和表演特异功能,后来又编写了《淮南子》,提到了汞、丹砂、雄黄等药物。至景帝炼金风气流行,西汉末的王莽也喜神仙思想和炼丹术。另外,道教亦与炼丹术扯上关系,道教创办者张陵亦被称精通此术。

这一时期是炼丹兴起的时期,虽然真金没有炼出来,却制成了多种貌似黄银和白银的假金。更发现了许多种化学反应,最主要是铅、汞、硫、砷等之间的反应,还创造了各种炼丹仪器和提炼药品的方法。

到了东汉时期,魏伯阳编著了一部炼丹术的著作《参同契》,这是世界公认现存的最古老的炼丹书(外国现存的最老的炼金术著作是圣`马克书稿,是公元10世纪的抄本)。实际上,《参同契》是魏伯阳钻研总结了前人大量的炼丹书《火记六百篇》后总结的理论著作,他把物质分为阴阳两大类,提出要产生新物质必须阴阳配合,同类物质在一起是不会化合的。他还指出如果是“药物非种、分剂参差、失其纪纲”时,那就会“飞龟舞蛇,愈见乖张”,这实际是炼丹过程中发生爆炸的情况(这正是炼丹家发明火药的前奏)。

魏伯阳在书中记载了铅、汞、硫等的化合和分解的知识。但是魏伯阳有一大缺点,就是书中使用了各种隐语,例如“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实际上,河上姹女是水银,水银加热就会蒸发(飞)不见了。要想固定水银,就要加入黄芽,黄芽就是硫黄,这时加热后就会生成红色的硫化汞,“望之类白,造之则朱”。这部《参同契》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术的理论著作,从中可见当时火法炼丹已积累了大量经验性知识。

晋代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对汉晋以来的炼丹术作了详细的记载和总结,他的炼丹术分为3个互相关联的部分:

(1)炼制万应灵丹,以为“仙道之极”。

(2)采集并加工制作长生药。这些药物包括矿物、动物性、植物性药物,认为它们能起到“令人身安命延”、“养性”和“除病”的作用。

(3)点化金银。用铜、铁等普通金属点化为黄金和白银,实际上是使用化学方法制成各种与金、银外貌相似的合金。

到了唐代,几乎各代皇帝都喜欢炼丹术,这时中国的炼金术发展到全盛时期,许多炼丹著作有了更实际的内容,也传往阿拉伯国家,促进了阿拉伯炼金术的发展。而阿拉伯炼金术后来又传入欧洲,几经演化发展,终于形成了现代科学的重要门类——化学。

现代化学Chemistry,源于阿拉伯炼金术AL-Kimiya。据曹元宇教授考证,这是源于中国金丹术中最重要的追求目的——金液。金液的泉州语言正是Kim-Ya,而泉州正是唐代最繁盛的通商口岸。而阿拉伯炼金术的鼻祖Geber(?~780年)就曾经著过一本名叫《东方的水银》的炼丹书。

去除古代炼金术中的迷信成分,它有着不少科学意义。首先,认识了一大批金属和非金属,并了解它们的性质。例如,对硫、汞、铅等元素作了十分透彻的研究,并用化学方法来提纯和鉴别它们。阿拉伯人写的《七十书》和《秘密书》等著作中,对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能也作出较全面的论述。

其次,认识许多化合物以及这些化合物的反应。例如,炼金者拉齐著的《秘密书》,就将当时已知物质分成三大类:金属、非金属和矿类。当时人们已能了解的铁矿、氮化镁、硼砂、苛性钠、草木灰、食盐等不下数百种化合物及其性质,这些也同炼金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又如,我国炼丹家葛洪能察知铅在不同条件下,氧化成氧化铅、四氧化三铅和二氧化铅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欧的炼丹家在后期已发现硫酸、盐酸和碳酸钠、氢氧化钠等重要化合物。

再次,在实验技术上,不仅发明了许多仪器,如加热器、蒸馏瓶、坩埚等,而且掌握许多实验操作技术,如蒸发、过滤、蒸馏等。特别是提纯物质的技术的创立,这对研究物质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过,由于政治目的和社会意识形态,术士们始终把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作为最终目的,没有摆脱迷信思想的桎梏,也就未能向科学的道路上迈进,终没有诞生科学的化学。

海德格尔说得好,生命不过是终将死亡的人在世界上寻找栖居的过程。没有谁能永远占有美好的空间,长生不老从来只是神话。那么,在终将死亡的旅途中,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不用怕,毕竟——真金不怕火炼,不是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寓言故事的成语和道理:鞭长莫及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申舟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杀我。”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楚庄王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宋国君臣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大侮辱,就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说:“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于上。’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阳春白雪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文人。

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先生的行为恐怕有些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

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歌唱。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有好几千人跟着唱。后来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xiè)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有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怎能被一般人理解呢?我的情况正是这样啊!”

楚王听了宋玉这番狡辩,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用“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这两个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常常在一起对比地使用。

阳春白雪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yáng chūn bái xuě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解释】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用法】常跟“曲高和寡”连用。也常和“下里巴人”搭配使用;并多用来比喻脱离人民大众的文艺作品。一般作主语、宾语。

【近义词】曲高和寡、鲲鹏图南

【反义词】雅俗共赏、下里巴人

【例句】文艺既要普及,又要提高,群众熟悉的是“下里巴人”,但他们也需要“阳春白雪”。

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阳春白雪点评

阳春白雪虽然被指高雅艺术,但古曲《阳春白雪》在很多书籍里被解题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很显然这是在"阳春白雪"四个字的字面上解题了。阳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阳春白雪》年代相隔太远,已无音乐上的关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食指大动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早晨,公子宋和公子家一起去朝见郑灵公。突然,公子宋的食指跃跃跳动起来,公子家觉得很奇怪,公子宋说:“每次我的食指跳动,那天必有异味可尝;像前次我出使晋国,尝了石花鱼的鲜味;后来出使楚国,又尝到了天鹅的美味,不知道今天又能尝到什么好吃的东西?”两人进了朝门时,就听说楚人送来了一只大鼋,灵公命人烹煮,准备和朝内的大夫们一起尝尝。公子宋及公子家听了,不禁相视而笑。“你们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呢?”灵公问。公子家的把公子宋食指跳动的情形说了一次;灵公听了,笑了笑说:“这能不能灵验,主权还操在我的手里呢!”于是命令鼋羹改由下席分到上席来。当鼋羹分发到公子宋的时候,正好分完了,灵公大笑着说:“你的食指还灵验吗?”公子宋走到灵公的座前,伸手在他的碗里取了一块鼋肉吃,说道:“我已经尝过鼋味,谁说不灵呢?”

故事记载在左传里,后人便将它引申为“食指大动”这一句成语,用来形容有意外口腹的征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90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一直深深吸引着我,每次我只要一拿到《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我就会迫不及待的看起来。“负荆请罪”“ 卧薪尝胆”“纸上谈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个个活泼生动的成语故事展现在我的面前,就像我身临其境一样,既生动又有趣。

其中我对一个叫做“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最难忘。故事讲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勇于承认错误,要善于改正,虚心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槁木死灰成语故事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

干枯的树木;冷却的灰烬。比喻心灰意冷;消沉已极或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冷漠无情。槁:干枯。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成语繁体:槀木死灰

成语简拼:GMSH

成语注音:ㄍㄠˇ ㄇㄨˋ ㄙˇ ㄏㄨㄟ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槁木死灰联合式;作宾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槁,不能读作“ɡāo”。

近义词:万念俱灰、灰心丧气

反义词:生气勃勃、意气风发

成语例子: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

英语翻译:completely apathy

成语谜语:高

成语故事

大观园内只有李纨一个寡妇,她原是贾珠的老婆,贾珠死后,她与五岁的儿子贾兰相依为命。她出身金陵名宦家庭,知书达理,她青春丧偶后,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对外界一概不问不闻,就知道侍亲养子,是一个贤妻良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波澜老成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bō lán lǎo chéng

[成语解释]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典故出处]    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成语故事

元朝汤编著的《画鉴·宋画》里记载着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名叫徐友的画家,有一次在常州太和寺佛殿后面的墙壁上,画了一幅描绘河水的壁画,题名《清济贯河》,其中有一笔从头到尾长达40丈,受到观众的特别注意。

汤对此发表评论说:“其实徐友的妙处并不在此。因为他功力深厚,笔法

老练,线条连绵不断,像波涛起伏(原文是‘笔法既老,波澜起伏’),跟水势相结合,互相影响,就觉得越看越奇了。”

后来,人们把“波澜独老成”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气势雄壮,功力深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我家里有很多书,我最喜欢的书是《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成语故事,每个故事很简短,但道理很深,也让我学了不少知识。

书中我最喜欢的成语是“闻鸡起舞”,讲的是,东晋有个叫祖逖的人,他小时候不爱读书,爱贪玩,长大后觉得自己没学问,不能报效自己的祖国,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想为国家做贡献。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刘琨,他们俩感情深厚,经常吃睡在一起,他们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都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一天半夜里,祖逖在梦中突然听到公鸡的叫声,于是用脚把刘琨踢醒,问他:“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要不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吧?”刘琨听了之后也同意了。于是以后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从不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文武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后来他们两个人都成了将军,实现了他们报效国家的愿望。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要半途而废,说到做到,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分庭抗礼成语故事

全文共 1725 字

+ 加入清单

分庭抗礼”这则成语的“抗”原作“伉”(ka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

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

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

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

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

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从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

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伥地上车。

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赴汤蹈火”这则成语的赴是走向;汤是滚水;蹈是踏。赶汤蹈火,指即使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于践踏,形容不畏艰验,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防微杜渐”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

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汉和帝听从了丁鸿的建议,革掉窦宪的官职,消减窦氏家族的势力。朝廷除去了隐患,国势便开始有了好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昆山片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kūn shān piàn yù

【出处】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晋书·郤诜传》

【解释】昆仑山上的一块玉。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只是许多美好者当中的一个,后比喻许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珍贵稀有之物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奇珍异宝

【押韵词】扬长而去、槁项黄馘、蜂屯蚁聚、积小致巨、方圆殊趣、贯鱼之序、东来西去、东床娇婿、沈谋重虑、蝇飞蚁聚。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晋武帝在各地大肆选拔人才,郤诜被选中,后来升为雍州刺史。武帝在东堂巡游时接见了郤诜,问他自己感觉如何。郤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成语举例】五行相配,真如桂林一枝,昆山片玉。 清·无名氏《玉娇梨》第二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华成语故事集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 以羊易牛

【拼音】: yǐ yáng yì niú

【解释】: 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举例造句】: 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成语故事】: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这篇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成语故事《四面楚歌》中英文版

全文共 1168 字

+ 加入清单

At the end of the Qin Dynasty(221-206 B.C.) the State of Chu and the State of Han fought for control for the country. Xiang Yu, the king of Chu, was besieged(包围) at a place called Gaixia by the Han army led by Liu Bang. Xiang Yu was in a desperate situation, with little food and only a few soliders. At night, the surrounding Han troops started to sing Chu folk songs. Xiang Yu was very surprised at this, and said:"Has Liu Bang occupied the whole of Chu? How can he have drafted so many Chu people into his army?" Then he fled together with the remainder of his forces.

This idiom is used metaphorically to mean to be in a helpless and critical situation, surrounded by the enemy on all sides.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词,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得无以为生,而求助于别人时,别人又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涸辙之鱼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 涸辙之鱼

【拼音】: hé zhé zhī yú

【解释】: 涸:水涸,干涸;辙:车轮的痕迹。干涸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

【出处】: 明·无名氏《四贤记·告贷》:“惊心草木皆兵,举目椿萱何在,累累如丧家之犬,圉圉似涸辙之鱼。”

【举例造句】: 争乃一碗水儿生意,怎能活涸辙之鱼?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1回

【近义词】: 涸辙之鲋、涸辙之枯、涸辙枯鱼

【用法】: 作主语、宾语;比喻处于困境中的人

【英文】: a fish stranded in a dry rut

【成语故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释

贷――――借贷。

诺――――答应的声音。好、可以的意思。

哉――――文言语助词。呢、吗的意思。

激――――引导。

邑金―――封地上所得到的财产收入。

肆――――卖东西的铺子、商店。

评点

作者用十分简练的文笔,描绘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揭示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推己及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tuī jǐ jí rén

【出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朱熹集注:“推己及物。”

【解释】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以己度人、设身处地

【反义词】诿过于人

【同韵词】芝残蕙焚、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尸位病民、遐迩着闻、乌帽红裙、皓齿红唇、进种善群、政出多门、遗俗绝尘、四体不勤。

【年代】古代

【谜语】岂一仙

【英语】treatotherpeopleasyouwouldyourself

【德语】vonsichaufandereschlieβe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景公穿着温暖的狐皮袍子站在窗前欣赏雪景。他觉得景致十分美丽,高兴地对晏子说天气很温和。晏子直截了当地说:“古时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还想到别人在挨饿,自己穿暖了还想到别人在挨冻,经常推己及人,这样国家才会兴旺。”

【成语示例】同学之间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够搞好团结。

【成语造句】

◎ 还有,儒学的双向关怀原则、特别是推己及人思想也被市场经济所重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思想,在经商中被推广为"以情促销"、"一片爱心献给顾客",收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效果。

◎ 仁为任何实行"中和"的行为所得之价值,故我们中国人认定行为中所具有的道德意义,亦在于和合;即人类之理想追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凡"推己及人",或"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均是德。

◎ 准此,推己及人,则马老的大名似亦可解释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认识和找到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才能引导中国踏上繁荣富强之路。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