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华成语故事推荐语(实用20篇)

每个人成长中都会有很多事,成长就像一朵五彩缤纷的花,伴走我走过童年的道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长的故事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6573

作文

1000

巧取豪夺成语故事典故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画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耻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也。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见(“清波杂志”)之语,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攫取私有,这便是“巧取豪夺”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雅人深致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ǎ rén shēn zhì

【出处】纡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解释】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远。原是赞赏《诗经·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见解。后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言谈举止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雅人清致

【同韵词】夸父逐日、流芳百世、干霄蔽日、饱食终日、清天白日、造谤生事、瞻云就日、专权恣肆、青藜学士、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谢安与子侄们聚会,问他们《毛诗》中最精彩的句子。谢玄说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则称赞“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说该句包含着高雅人的情致。

【成语举例】雅人深致,使见者意消;与骂座灌夫,自别是一流人物。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入木三分

Wang Xi-zh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alligraphers(书法家)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of China. When he was very young, he practiced his art every day and

never stopped.

Later he absorbed the strong points of all the other schools of

calligraphy, and developed his own unique style of writing. Because of his

achievements, he has been honored as one of Chinas sages of calligraphy. One

time, Wang Xi-zhi sketched in wood for an engraver to cut. Then the engraver

found the ink had penetrated one centimeter into the wood.

"Ru Mu San Fen" is got from this story, which means the calligraphy is

penetrating.

Now it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expressing sharp ideas or profound

views.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400字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他是当世的奇才。

刘备就带着关羽和张飞来隆中拜见诸葛亮。谁知诸葛亮不在家,不知道上哪儿去了,也不知何时回来。刘备惆怅不已,只好返回。

过了几天,刘备准备再去隆中。张飞说:“派个人去把他叫来就可以了。”被刘备叱责了一顿。三人走到半路,下起大雪来。张飞又说:“天寒地冻的,不如回去吧。”刘备不听。不想诸葛亮又不在。刘备叹息道:“我刘备这样没福,不能见到先生。”恋恋不舍而归。

过了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准备再去隆中。关羽说:“哥哥去了两次了,我们的礼数也够了。想是诸葛亮没本事,躲起来不敢见我们。”张飞说:“不用哥哥去,我去将他捆来。”刘备不要他们同行,关张不敢再劝。这次诸葛亮在家,正在草堂上午睡。刘备不敢惊动,张飞说:“我去后院放一把火,看他还睡。”刘备把关张赶到大门外,自己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了两个时辰,等到诸葛亮睡醒、更衣后,下拜说:“涿郡的村夫刘备久闻先生大名。”

在草堂上,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见刘备态度诚恳,终于答应帮助他。有了诸葛亮,刘备才得以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宏图。

三顾茅庐是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要正心,要拿出请求别人的态度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楚人养狙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楚人养狙”比喻群起反抗,往往会使不劳而获者活活饿死。

出处

此典出自《郁离子》。

故事

楚国有个靠养猴子过日子的人,人们都称他为“狙公”。每天早晨,他必须在院子里组织分派群猴服劳役,让老猴子率领着它们到山里去采摘野生的果实,他收取十分之一给自己吃。有的猴子交不足数,他就用鞭子抽打它。群猴都怕吃苦挨打而恼恨,但是谁也不敢违抗命令。

有一天,一个小猴子对大家说:“山上的野果是主人栽种的吗?”

众猴回答说:“不是的,那是天生的呀!”

小猴又问:“不通过他就不能去采摘吗?”

众猴说:“不是的,谁都可以去采摘。”

小猴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受他的奴役呢?”

小猴的话音未落,众猴便都醒悟了。那天晚上,众猴看到狙公睡着了,就砸破栅栏,捣毁木笼,拿走狙公积蓄下来的果实,手拉手地跑到树林中去,再也没有回来。

狙公最终被饿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故事与成语故事2两败俱伤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朝三暮四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朝三暮四故事

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

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听了一个个都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

朝三暮四的寓意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变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总数还是七个,猴子却高兴得眉开眼笑,以为吃的东西增多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整体,要看本质,不要被不同的形式迷惑。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批评反复无常的行为。

朝三暮四文言文

宋有狙公者①,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②,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④。

俄而匮焉⑤,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⑥:“与若芧⑦,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

朝三暮四的意思

①狙公——养猴子的人。狙(jū),猴子。

②解——理解,懂得。

③损——减少。家口——家中人口。这里指家中人口的食粮。

④充——满足。

⑤俄而——不久。匮(kuì)——贫乏。

⑥诳(kuáng)——欺骗。

⑦若——你,你们。芧(xù)——橡树的果实。

朝三暮四打一生肖

其实看了原文,大家应该也知道谜底了把,答案就是"猴"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寒假我读了《感恩父母》、《成语故事》这两本书,我非常喜欢《成语故事》,因为这本书看起来特别有意思,我们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语,有些成语的字我认识了,也学会用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比如"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这个寒假,我向妈妈提出了这个问题.妈妈让我到成语故事里去寻找答案。

带着疑问,我打开了书,哈哈,这下它们的来历我全知道了!我就说一下"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来历吧,古时候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因为他养的猴子很贪食,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来教训猴子。

一天,他对猴子说:"明天给你们吃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听了发起怒来,他又说:"好吧,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听了,高兴得翻跟头,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老人变换了手法。

"朝三暮四"的来历是不是很有趣?够幽默搞笑吧!而且,看完这本书后,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成语,更了解了它们的来历.在今后的说话写作运用上都会有许多的帮助,我今后做事一定要一心一意,不能朝三暮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二龙戏珠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二龙戏珠

【读音】er long xi zhū

【释义】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二龙戏珠的故事】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两栖动物,它产生于华夏图腾文化,远古的三皇五帝均以龙作为图腾。珠,即珍珠、夜明珠,龙珠可避水与火,是吉祥的象征,民间喜欢在佳节戓庆典时举办舞龙表演以示庆贺。舞时由一人持彩珠(也叫彩球)与双龙戏舞,称二龙戏珠或双龙戏珠。这一舞龙形式及以后出现的舞龙绘画图案,都是由一个民间故事引申出来的。相传,天池山中有个深潭,有两条青龙在此修炼,它们关心附近百姓的疾苦,时常行风播雨,使百姓们过着衣食无忧的太平日子,两条龙也备受人们的爱戴。天池潭也是天宫仙女们洗澡的地方,每当月洁风清时,仙女们就到这里洗澡嬉戏。一次,仙女们在池中正洗得尽兴,一个浑身长毛的怪物猛扑过来,对裸身的众仙女进行调戏,她们高呼求救。两条青龙听到呼救声,立即披甲持械奔向天池潭,见是一只熊怪正在撤野,二龙齐心英勇奋战,熊怪战败被擒。众仙女把青龙搭救之事,告诉给了王母娘娘。王母一时善心大发,从宝葫芦里取出一颗金珠,给青龙送去,让它们早日修炼成功。金珠只有一颗,它们谁也不想独吞下去,你让给我,我推给你。推来让去,一颗金珠在二龙之间蹿上跳下,金光闪闪。时间一长,此事惊动了玉皇大帝,忙派太白金星下凡查看。太白金星视察后,把两条青龙潜心修炼,心地善良,讲义气的品德对玉帝汇报了一遍。玉帝也受感动,便又取出一颗金珠给青龙送去。于是,它们各呑下一颗金珠,都成了掌管百姓命运的天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趣味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 好好先生

【拼音】: hǎo hǎo xiān shēng

【解释】: 与人无争,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刘孝标注引《司马徽别传》载:司马徽称一切东西皆“佳”,故有“好好先生”之号。

【举例造句】: 我们没来由今日为他得罪严老大,老虎头上扑苍蝇,怎的?落得做好好先生。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很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恼,哭笑不得。

后来人们常用好好先生来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鹤吊陶母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鹤吊陶母

成语拼音:hè diào táo mǔ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吊丧。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白鹤吊唁陶侃之母。指吊丧。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忽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仪服鲜异,知非常人,遣随视之,但见双鹤冲天而去。”

成语造句:

鹤吊陶母的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孝廉范逵赴京上任,路过陶侃家。陶母剪下长发卖钱来招待客人,让范逵深受感动,就举荐陶侃为广州刺史。陶侃当官后,十分孝顺母亲。母亲去世时,陶侃在墓前守候,见两个衣着鲜艳的人来拜祭,他暗中察看,两人化鹤冲天而去。

鹤字开头的成语

鹤亦败道    鹤吊陶母    鹤立鸡群

包含有鹤字的成语

风声鹤唳    鹤立鸡群    风声鹤唳    骑鹤上扬    鹤吊陶母    鹤亦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故事新编作文800字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新编-塞翁失马

很久很久以前,在边塞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户人家。他们有一匹良种马。这是一匹公马,并且马的性格温和,从来都不和其他的马打闹。有那么一天,正当人们在田间耕作的时候,只听见山坡的另一边传来一声马的嘶鸣,听起来是一匹母马的叫声。于是,正在田间耕作的这匹公马,挣脱了锁链,向着母马嘶鸣的方向奔去,一会儿就消失了踪影。刚刚反应过来的人们,试图朝着马跑的方向去追寻,但是无奈,两匹马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事情很快在村子里面传开了,大家都对丢失了马的这家人很是同情,更觉得他们好可怜,没有了耕地干农活的帮手。唯独只有一个住在村子边上的瞎眼老婆婆,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村里的人,都议论纷纷,大家对瞎眼老婆婆的说法很不以为然。

出人意料的是,三个月后的一天,这匹跑了的公马,带着一匹外国母马回来了,这匹母马已经怀孕了。这户人家欣喜万分,村里的其他人也替他们感到高兴。唯独那位瞎眼老婆婆,并不高兴,还说这可能是件坏事。不过,村里有一些人开始相信老婆婆的话了。

一年之后,母马到了要生产的日子了,大家都很期待。不料,可能因为小马的身躯太大了,母马艰难的生下了小马后,因失血过多而死。公马非常悲伤,大病了一场。病好之后,身体大不如从前,干活也没力气。并且,因为母马是因为生产小马而死,公马非常痛恨小马,经常折磨小马,不让小马吃饱。不出几个月,公马也郁郁而死。大家都很悲伤,纷纷去安慰这户人家。唯独瞎眼老婆婆并没有难过,还说,这未必是件坏事。

这户人家失去两匹马后,对仅存的小马爱护备至,小马在主人的悉心照料下,长得非常健康。渐渐的,大家发现,原来不起眼的小马长成了一匹非常稀有的汗血宝马。恰逢此时,周天子正御驾亲征,在边塞攻打胡人。途径这个村子的时候,发现了这匹宝马。立刻花万金买下了这匹汗血宝马。这匹汗血宝马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这户人家不仅得到了花不完的金银财宝。还被封官加爵,代代富贵。

事后,大家都很好奇,瞎眼老婆婆是怎么料事如神的。瞎眼老婆婆慢悠悠地说了一句话:“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足,深不可测也。”

是啊,好事与坏事之间,又何尝是不能转换的呢?(公众号:我们55566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衣弊履穿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衣弊履穿

【汉语拼音】yī bì lǚ chuān

【近义词】:衣敝履穿、衣敝履空、家徒四壁

【反义词】:穿金戴银、富贵荣华、富可敌国、 丰衣足食

【成语出处】

1、《庄子˙山木》:“衣弊履穿,贫也。”

2、汉 刘向 《说苑˙善说》:“君将掘君之偶钱,发君之庾粟以补士,则衣弊履穿而不赡耳。”

3、《汉书˙鲍宣传》:“ 唐尊 衣敝履空,以瓦器饮食,又以历遗公卿,被虚伪名。” 颜师古 注:“着敝衣蹑空履也。空,穿也。”衣弊履穿,坐榻无席,自以跣露,恒兀坐读书,不迎送宾客,人皆以为倨。 《金史˙雷渊传》

【成语解释】衣服破败,鞋子穿孔。形容贫穷。 亦作“ 衣敝履空”。弊:坏;履:鞋。衣服穿破了,鞋子磨漏了。形容人很贫穷。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生活贫困

【衣弊履穿造句】这个人穿着衣弊履穿,生活极度贫困。

【衣弊履穿的成语故事

庄子身穿粗布衣并打上补钉,工整地用麻丝系好鞋子走过魏王身边。魏王见了说:“先生为什么如此疲惫呢?”庄子说:“是贫穷,不是疲惫。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这是疲惫;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而不是疲惫。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生不逢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手笔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dà shǒu bǐ

成语故事】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拼音】qǐ hái gǔ

【典故】此当有大手笔事。《晋书·王珣传》

【释义】指伟大的着作或大行动。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作家或作品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大笔如椽

【同韵词】仅此而已、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余钱剩米、绸缪帐扆、为仁由己、喻之以理、卑身贱体、万丈高楼从地起、奉公克己、损人益己、......

【年代】古代

【英语】well-knownwriter

【法文】écrivaincélèbre

【俄语】мáстерслóва

【成语造句】

◎ 他最近写出了一个大手笔。

◎ 我们认为只有立足"三个面向"的高起点,才能形成文化规划的大视野、大思路和大手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贪天之功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6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听说"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下面小编就整理了关于贪天之功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释义

把上天的功劳归于自己。比喻把别人的功绩算到自己身上。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出处译文

偷人家东西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贪取上天的功劳,把上天的功劳归为自己的功劳的人呢?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不但品德高尚,而且才能出众。由于骊姬的谗言迫害,他只得逃离祖国,四处漂泊。这样的生活他过了十九年。由于妻子姜氏和众谋臣的帮助,他虽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但为国出力的抱负始终没有被磨灭。

苍天不负苦心人,到了公元前636年,他终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为了奖赏与自己同甘共苦的谋臣,对他们进行封赏,其中的很多人都得到了优厚的待遇。可是有一位谋臣介子推却被晋文公忘记了,既没有得到赏赐,职位也没有升迁。

在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一直在公子的鞍前马后效力,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一次重耳没有饭吃,介子推为了让他吃顿饱饭,甚至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煮汤吃。他为重耳用尽了一片丹心,出了很大的力。

虽然重耳没有厚待介子推,但介子推品格很高,对此表现得毫无怨言。他不但没有向重耳伸手要官,反而认为自己没有受赏的资本。

当时,一些谋臣自恃对重耳有功,便居功自傲,看不起同僚。他对此非常气愤,便说:“公子能够当上国君,完全是上天的意思,可是那些在困难时期辅佐公子的人却以为是靠他们的力量,这不是欺骗别人么?偷人家东西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贪取上天的功劳,把上天的功劳归为自己的功劳的人,这些人难道不是可耻之辈吗?”

介子推的母亲和亲戚、邻居都劝他向晋文公讨赏。但他不愿与朝中的那些世俗之人争名夺利。他还觉得官场污浊不堪,与其在官场里活受罪,还不如在家中编草鞋快活。

介子推的母亲见儿子的志趣如此高雅非常高兴,就决定和儿子到深山中隐居。介子推非常高兴,于是背着母亲直奔绵山(今山西沁源县西北),从此隐居深山,过着虽然清贫却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

晋文公得知介子推到绵山归隐,不再为他效力,心中非常后悔,就亲自到深山寻找,却总也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急了,他下令放火烧山,好逼迫介子推母子出山。介子推在山中生活得很好,怎肯再受官场的污染,就和母亲一起稳坐山中,任凭大火将他们吞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故事周记350字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五,我们班又开展了《成语故事会》的比赛。

比赛开始了,两个主持人的台词讲得朗朗上口,我都有点陶醉了。第一位表演者是叶茄淇,她为我们带来了《掩耳盗铃》的故事。她讲得维妙维悄,栩栩如生。后面的同学也不赖,一个个都全力以赴。

怎么办?怎么办?要到我了。我的心怦怦直跳, “吓”出一身冷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自信地走上讲台,开始精彩的表演。我胆怯了,迟迟拔不动腿,深深的低着头,坐在座位上使劲往下缩。

轮到我了,我的心紧张得似乎要跳出来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那条沉重的腿“拖”上了讲台。 “要沉住气,你一定行!”我给自己暗暗打气。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然后信心十足地说起我准备的故事《一叶障目》。

节目演完,大家就开始投票了。同学们有的东张西望,捕捉信息;有的交头接耳,共同商议;有的低头深思,暗中筛选。花落谁家?很快就有了结果。哇!我中奖了!我跳了起来,窜上讲台,接过奖状,得意洋洋地回到位子上。同学们纷纷围着我,分享着我的成功。

故事会真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语权宜之计故事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权宜之计

【拼音】:quán yí zhī jì

【解释】: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掉汉少帝,另立9岁的汉献帝,窃居相位,权势烜赫一时。董卓有一个部将名叫吕布,精通武艺。2人专横跋扈,任意杀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腾。司徒王允见董卓祸害日深,曾几次秘密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诛杀董卓,决定用计策动吕布来杀死董卓。公元192年4月,汉献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命令吕布等带领卫队护卫。这时候,王允设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冲杀过去,董卓从马车上掼下来,大声疾呼:“吕布在哪里?”吕布怒喝一声:“皇上下令诛杀你这个逆贼!”喊声刚落,一戟将董卓刺死了。董卓被杀死后,王允认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时因事而采取变通办法(原文是“不循权宜之计”),所以好多部下对他逐渐疏远了。不久,董卓的旧部郭汜、李傕攻入长安(这时汉献帝已西迁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后来,郭汜、李傕又争权夺利,互相火并起来,关中地区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后来,人们引用“权宜之计”这个成语,来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为虎作伥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为虎作伥

成语拼音:wèi hǔ zu chāng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充当恶人的帮凶。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近代

成语解释:伥: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又去引诱别人让老虎来吃。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成语来源:孙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

成语造句:邹韬奋《我们的灯塔》:“但同时不要忘却为虎作伥的封建残余的势力。”

为虎作伥的成语故事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为字开头的成语

为虺弗摧 为虎作伥 为善最乐

包含有为字的成语

识时务者 笑骂由他 以天下为 自以为得 河伯为患 二竖为灾 翻手为云 贪天之功 为虺弗摧 一言为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简短的成语故事精选汇总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汗流夹背

出处《汉书·杨敞传》

敝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徒唯唯而已。

释义“浃”,湿透,出汗多,湿透脊梁。形容满身大汗。也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过度。

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太难临头。”杨敞在房里来回酸步,却拿不定注意。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听了后高兴地告辞走了。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第二天,杨敞与群臣遏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天下无双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

黄香是湖北江夏人,母亲早死了,父亲是个小官员,父子二 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在 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 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 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间,有一次遭到水 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己的俸 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因为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 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赞美。当时在京城里流 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出处《史记·信陵君列传》

始吾闻夫人弟公于天下无双

释义 天下没有第二个,独一无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