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桃园打鸟的历史典故实用20篇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桃园打鸟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1592

作文

1000

历史典故:黔驴技穷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唐代)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释义】黔:地名,今天的贵州省;技:技能,本领;穷:尽,用完。贵州的驴子用尽了所有的本事。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历史典故

相传,古时候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之人从外地买了一头毛驴,用船运到了贵州。贵州多为崎岖山地,此人一时也想不出毛驴能派上什么用场,所以就把它放在山脚下。贵州山中有老虎出没,老虎从来没见过毛驴,一天,它发现了这头毛驴,还以为毛驴是神,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所以不敢贸然靠近它。

老虎远远地躲在树林里,偷偷地观察毛驴的一举一动。过了一段时间,老虎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朝毛驴的方向挪动了几步,想弄清楚这个怪物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一点一点地靠近毛驴,可还没等老虎看清,毛驴突然大叫起来,声音大得响彻了山谷,回音不绝。毛驴的叫声着实把老虎吓了一大跳,以为它要来吃自己了,吓得急忙逃得远远的。

又过了几天,老虎仍不死心,又转来转去慢慢地靠近毛驴,反复地观察毛驴,再也没有发现这只驴子有什么特殊的动静,也没发现它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好像它只会偶尔响亮地叫上几声罢了。

再后来,日子久了,老虎对毛驴的叫声也习惯了,觉得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渐渐地就敢靠近毛驴了。于是,老虎向毛驴靠得更近些,在它面前转来转去,结果还是相安无事。后来,老虎靠毛驴更近了,甚至碰撞毛驴的身子,故意冒犯它,毛驴也只是一味躲闪。

有一次,老虎试着用爪子抓了毛驴一下,毛驴终于被惹怒了,就用蹄子猛踢了老虎一脚。老虎一点也不觉得疼,于是便很高兴地想:“原来这个怪物不过如此,只有这么一点本事啊!并不可怕嘛!”于是,老虎便大吼一声,猛扑上去,张开血盆大口,咬断了毛驴的喉咙,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成长心语】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貌似强大,样子很可怕,其实只不过是外强中干而已。那些咋咋呼呼的人,往往并非是真正的强者,他们因为内心极度不安全,而被迫采用这样的方式,试图掩盖自己的弱点。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真相总会被揭穿的。

外强中干,是一种最不可靠的本领,与其假装强大去吓唬别人,不如真正地做一个强者。其实,没有什么值得我们胆怯的,因为只要尽力了,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有关紫荆花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在香港的历史上还有一段关于紫荆花的悲壮故事:1898年6月19日,《展拓香港租界专条》在紫荆城签订,英国政府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称新界),租期99年,两个月后,英方不顾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强行提前举行占据仪式,数千名民众揭竿而起,武装保卫自己的家园,反攻英国军营,使英军受到重创,但民众也遭到残酷的镇压,新界10万人口丧失了土地。劫变过后,村民们在桂角山建造了一座大型坟墓,合葬那些壮烈牺牲的英雄。后来桂角山上长出一棵从前没见过的开着紫红色花朵的树。

几年后,那种花开遍了新界山坡,色彩缤纷,尤其是清明前后,花期正盛,像是对烈士的缅怀,民众将其命名为紫荆花。

在中国古代,紫荆花常被人们用来比拟亲情,象征兄弟和睦、家业兴旺。它来源于这么一个典故:传说南朝时,京兆尹田真与兄弟田庆、田广三人分家,当别的财产都已分置妥当时,最后才发现院子里还有一株枝叶扶疏、花团锦簇的紫荆花树不好处理。

当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这株紫荆花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清早,兄弟三人前去砍树时发现,这株紫荆花树枝叶已全部枯萎,花朵也全部凋落。田真见此状不禁对两个兄弟感叹道:“人不如木也” 。后来,兄弟三人又把家合起来,并和睦相处。那株紫荆花树好像颇通人性,也随之又恢复了生机,且生长得花繁叶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武则天驯马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72 字

+ 加入清单

武则天,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女皇帝。她自称“神圣皇帝”, 后人尊她为“则天大圣皇帝”, 是一个敢於向封建社会宗法思想挑战的伟大女性。她在位50 多年, 表现出盖世的智谋和才干。

武则天的父亲名叫武士彟(yuē), 原是个木材商人。后追随李密参加反隋的农民大起义, 成了李氏唐王朝开国的元勋重臣, 先后被封为光禄大夫、工部尚书和应国公。武则天出生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庭之中, 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聪明俊美, 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武士彟除了教女儿识字读书外, 还让她跟自己一起习武健身。武则天学习用功, 对练武更加喜爱。

武则天刚满9岁, 父亲去世。她谨记父教, 习文练武更用心。 14岁时, 武则天成了远近闻名的女神童, 名声远播。唐太宗李世民闻知, 令人将她接进皇宫, 一经面试, 果然名不虚传, 便恩宠有加, 封为才人。

有一次, 西域来的使节, 不远万里特向太宗皇帝献上一匹宝, 名为“狮子骢”。太宗皇帝很高兴, 叫来使把宝马带到皇宫前的庭院里, 令文武大臣一起陪同观赏, 看看西域宝马到底有何奇特之处。“狮子骢”被带进来了。只见它个头高大, 浑身上下肌肉矫健, 毛色油光闪亮, 高扬着头在场地上走了两圈, 忽然一声长嘶, 有如惊雷乍起, 果然名不虚传。

太宗非常满意, 立即命令宫廷里专门负责驯马的官员把马牵过来, 骑上跑几圈看看。哪知驯马官骑上去还未坐稳, 那“狮子骢”就前腿腾空, 一声长嘶, 把驯马官甩在地上。面对桀骜不驯的宝马, 宫廷驯马官已无能为力。太宗十分扫兴, 只好请来使将马送到马圈, 明天再试。

第二天, 太宗要文武官员全部到场, 宣布谁能驯服“狮子骢”, 赏白银一千两。在重赏之下, 前后有七八位征战沙场多年的武将上场, 但全都制服不了“狮子骢”, 摔下马背, 令旁观者咋舌不已。

太宗见满场官员再也无人敢出来驯服烈马, 心内十分着急。这时, 他身后走出了身材娇小的武才人。她向前施礼道: “请陛下让小女子一试。”太宗大吃一惊: “你小小年纪, 又是文弱女子, 怎能降服烈马?不行, 不行。”

武才人不慌不忙地说: “陛下过虑了。只要小女子手里有三件东西, 就不怕”狮子骢“不老老实实地就范。”太宗问: “哪三件东西?”武才人说: “钢鞭、铁锤和匕首。”太宗不解地问: “手握钢鞭还不够吗?”武才人说: “不管宝马、烈马还是平常的马, 它们全是给人骑用的。它不听话, 我先用钢鞭抽它; 它再不听, 我用铁锤击打它的头部; 它再不老实, 我干脆用匕首宰了它, 这样的顽劣不驯之马, 要它何用?”

众文武在一旁全听呆了。他们都为小姑娘夸下海口而担心。哪知唐太宗听了却万分欣喜。他说: “你真是个聪明勇敢的女孩子, 我就依你, 祝你成功。”

武才人从容走进驯马场。只见她腰里插着一只小巧精致的铁锤, 别着一把明晃晃的匕首, 手中紧握一条钢鞭, 出现在“狮子骢”面前。在场之人全为她捏着一把汗, 太宗皇帝紧张得在龙椅上站了起来。这时, 只见武才人在烈马前虚晃身子, 猛地蹿到“狮子骢”背后。她不等烈马回转身子, 便手执钢鞭用力打下, 一下, 两下……“狮子骢”觉得浑身疼痛, 急忙返身, 那武才人矫捷非凡, 轻移脚步, 说时迟那时快, 早已纵身跨到了烈马背上。“狮子骢”不甘驯服, 照例高抬前腿, 把身子直立了起来。武才人双手紧紧抓住马颈上的长鬃, 双脚用力夹着马身, 手中的铁锤雨点般的落在烈马头上。那烈马“嗷、嗷”地连声直叫, 猛的抖起四蹄, 沿着庭院跑了起来。它只管风驰电掣似的跑, 武才人却稳如泰山般的坐在上面。“狮子骢”直到跑累了, 才缓缓地走到唐太宗面前, 驯服地喘着粗气。

这时, 唐太宗兴奋极了, 他双手扶住跳下烈马的武才人, 全场文武官员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唐太宗从此更加宠信武则天, 这为她日后的青云直上铺下了一块坚实的奠基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封神榜的历史典故长篇

全文共 2313 字

+ 加入清单

封神,其实就是从修真界和人间选出三百六十五位神仙,然后进行册封。而这张册封的名单,就叫“封神榜”。这张榜单是谁定的,名单上都有哪些人物,这还都得从武王伐纣的故事说起。

商纣王名叫殷受,本是个明君,虽说不是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但至少也是每日临朝问政,亲近贤臣,听取忠言,可为什么后来会变成人人得而诛之的暴君呢?他的转变与一个女人有莫大的关系。

那年正好是纣王在位七周年,他传下旨意,要在三月十五这天,率领众臣到女娲宫降香。消息一出,都城朝歌的百姓都沸腾了。大家一个个欢天喜地,举家庆祝。大王降香老百姓乐什么呢?你想想,大王为什么去上香呀,还不是为了给百姓祈福,祈求这一年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这让百姓怎么能不高兴呢?

三月十五这天,商纣王带着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地来到女娲宫。此时,正逢女娲娘娘的真身云游天宫,殿内无人,只有金童玉女守在两侧。只见殿内云烟缥缈,幔帐内悬挂着女娲娘娘的圣像,若隐若现,一派肃穆庄严的景象。忽然,一股轻风刮来,掀起幔帐,恰好露出了女娲娘娘的圣像。那纣王刚好此时抬头,他一见女娲娘娘的塑像,顿时目瞪口呆。哎呀,这女娲娘娘实在太漂亮了,简直是国色天香啊。虽他看到的只是雕像,但这雕像中却透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令人仰慕不已。那纣王看得如痴如醉,他看着看着,竟然色起心头,提笔在神殿的柱子上写了一首淫诗。

不久,女娲娘娘回到神殿,看见纣王题的诗,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她怒从心起,狠狠地骂道:“好你个昏君,竟敢在如此神圣的地方羞辱我,看我怎么惩治你!”说完,只见她玉手一招,手里顿时多出一个金光灿灿的葫芦。女娲娘娘将葫芦口的封盖解开,摇了摇,从里面倒出一面幡,这可不是一面普通的幡,它是专门用来招妖的。

女娲娘娘摇动了几下招妖幡,顿时,天地间刮起一阵阴森的狂风,紧接着是一片幽幽的雾气,四面八方的妖魔鬼怪一齐冒了出来,恭敬地跪成一排,准备接受女娲娘娘的法旨。女娲娘娘望着众妖,将手一挥,说:“千年狐狸精、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留下,其他人暂时退下。”众妖听令后,除了被点名的三妖留下,其余的立即退下了。

女娲娘娘对三妖说:“商纣王荒淫无道,商朝气数已尽。在凤鸣岐山,有个叫西周的地方,那周武王将会取代商朝。我要你们隐藏妖形,进宫惑乱军心,助将来武王成功伐纣。但是,你们要切记,不可祸害众生。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知道了吗?”三妖连连点头称是,随后化成一股疾风离去了。

再说那商纣王,回到皇宫后,日日茶饭不思,惦念着女娲娘娘的美貌,最后连朝政都不理了。当时闻太师在北海打仗,朝廷被费仲和尤浑两个奸臣把持着。为了升官,诸侯们都对他们百般巴结,只有冀州侯苏护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费仲和尤浑气不过,正好纣王此时又对女娲娘娘的美色念念不忘,于是,他们装作一副替纣王分忧的模样,禀告纣王说:“大王,听说苏护的女儿像天仙一样美丽,堪比女娲娘娘。您何不把她招进宫来,以解相思之苦?”纣王听了,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立刻下旨,命苏护把女儿送进宫来。

苏护知道后非常生气,在午门上题下一首大骂纣王的诗后就回了冀州。纣王一看,这苏护不但不积极献女,竟然还写了这样一首诗,他恼羞成怒,决定出兵攻打冀州。

苏护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一回冀州就开始部署兵马,准备迎战。这时,西伯侯姬昌给苏护寄来了一封信,信中说道:“苏护啊,你还是把妲己送到朝歌去吧,不要因为爱女儿而使冀州的百姓遭受战争的痛苦啊。”

苏护看完信后,想了想,觉得姬昌说得有理,便决定依着他的意思,把女儿妲己送给纣王。于是,当晚他们一家抱头痛哭,忍痛别离。第二天,苏护便带着女儿和家丁,快马加鞭向朝歌赶去。

几天后,他们来到恩州驿馆,此时天色已黑,苏护决定先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赶路。谁知驿丞却面露难色,说:“大人有所不知,我们这里妖精时常出没,您还是去别的地方休息吧。”苏护从不相信这些邪鬼传说,再说此时早已经入夜,还能到哪里住宿?他便坚持住了下来。为了确保妲己的安全,他特意把女儿和自己安排在一个房间里。夜里,妲己在卧室睡觉,苏护就在客厅守着。

二更时分,窗外突然吹来一阵阴风,吹到苏护身上,苏护顿时觉得毛骨悚然。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仆人的叫喊声:“妖精来了!妖精来了!”苏护吃了一惊,赶紧冲进卧室去看妲己,他轻声问:“女儿,你还好吗?看见妖精了吗?”

“父亲不必担心,我并没有看见什么妖精。”妲己回答说,“一路劳累,我刚才睡得很香甜。不过有人喊‘妖精来了’把我吵醒了,我刚睁开眼睛,爹爹就来了。”

听女儿这么一说,苏护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转身离开了卧室。其实,他根本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妲己已经不再是他的女儿了,就在他进门的那一刻,他女儿的魂魄已经被千年狐狸精给吸走了。

他们一路奔波,多日后,终于到达了朝歌。纣王看到妲己,果然如仙女般美貌无双,顿时血脉贲张,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此时,他哪儿还顾得上计较苏护辱骂自己啊,眼里心里只剩下眼前的美人妲己了!为此,他还特别嘉奖了苏护,给他加了薪俸。

打这以后,纣王就迷上了妲己。他封妲己为娘娘,天天和妲己在寿仙宫寻欢作乐,对朝廷的事一概不理。

一位在终南山上修炼的神仙——云中子察觉到了这只藏在宫里作乱的狐狸精。他特地来到王宫,警告纣王说宫中有妖怪,并送上一把可以除妖的松木宝剑,让纣王挂在分宫楼上。

说来也巧,这剑刚刚挂上,妲己就突然得了暴病。

“爱妃,你这是怎么了?”纣王焦急地问。

“大王,都是那把剑把我害成这样的。”妲己气喘吁吁地说,“我刚才走到分宫楼,突然看见把宝剑,心里吃了一惊,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回来就病倒了。”

听了妲己的话,纣王立刻命人把剑取下来烧掉。不用说,妲己的病自然也就好了。

自从妲己进宫以来,纣王便夜夜升歌,与妲己厮混。朝也不上,奏章也不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回光返照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476 字

+ 加入清单

信陵君统率着赵国的军队到魏国去,同时又打发门客分头上各国去求救兵。燕、韩、楚三国向来佩服信陵君,一听说他当了上将军,全派大将带着兵马来帮助他。只有齐国不愿意加人抗秦阵营。

信陵君统率着五国的军队,挺巧妙地切断了王龁和蒙骜的联络,夺过来不少秦军的粮草,连着打了几回胜仗,打得秦国的士兵五零四散地跑了。五国的军队一直追到函谷关,在关前驻扎着五座大营,耀武扬威地向秦国挑战,吓得秦国的将士把城门关得挺严实,不敢出来。这么着呆了一个多月,秦国人不敢再出来。这回打仗可以说是五国诸侯最露脸的事,发出了灿烂的光芒,正像夏天的太阳从西山顶上照得人睁不开眼睛一样。可是,这回灿烂的光芒只是合纵抗秦的回光返照罢了。信陵君不见秦国人出来,就想:要是敌人老不出来,五国的军队在这儿再住上一年半载,也没有用。再说函谷关也打不下来,就算把函谷关打下来了,也灭不了秦国。他这么一核计,还不如下令退兵。各国的兵马就各自回去了。从此,合纵抗秦的大势已去,秦国可就更加强盛了。

信陵君回到魏国,离着国都还有三十多里地,就见魏安僖王亲自迎接他来了。魏安僖王和信陵君本来是异母兄弟。哥儿俩分别了十年,这回一见面,又是喜欢,又是伤心。他们一块儿坐着车回到城里。魏安僖王拜信陵君为相国,除了原来的俸禄之外,又封给他五座城。他又免了朱亥刺死晋鄙的过错,封他为将军。这么一来,谁都知道信陵君的威名了。各国诸侯都给他送礼,求他指教打仗的法子。信陵君就把他平日用兵打仗的心得作了一部书,就是《魏公子兵法》。

各国诸侯为了佩服信陵君,全都来送礼。秦庄襄王也打发使臣来结交信陵君,请他上秦国去逛逛。信陵君把这事儿禀告了魏安僖王。魏安僖王不愿意叫他去冒这个险。可是信陵君觉得能够和好,总是和好好。他先打发朱亥带了一双玉璧上秦国去答谢。

朱亥见了秦庄襄王,举行了回拜的礼节,就要回去。秦庄襄王使出各式各样的法子,说了不知多少好话,想把他留住,要封他官职。朱亥一死儿不答应。蒙骜对秦庄襄王说:“他就是打死晋鄙的那个勇士,咱们吃过他的亏。要是他不愿意归顺大王,千万不可放他回去!”秦庄襄王把朱亥扔到老虎圈里。圈里的老虎一见有人进来正要扑过去。朱亥大喝一声,说:“畜生,你敢!”这一嗓子,好像劈雷似的,居然把那只老虎吓住了。它趴在地下,不敢动弹。秦庄襄王和手下的人全愣了。他们又把他领出来。秦庄襄王还想劝他投降。朱亥知道他已经万万回不了魏国,就下了决心,自杀了。

朱亥的底下人跑回魏国,报告了秦庄襄王逼死朱亥的经过。信陵君痛哭一场,心里非常恨秦国。秦国又派使者来,送了信陵君好些礼物,另外还有一封信。大意说:“公子的威名轰动天下,各国诸侯没有不佩服公子的。可不知道魏王什么时候能让位。我们都等着公子即位呐。奉上一点礼物,表一表我们庆贺公子的意思。”信陵君把送来的礼物都退回去,把秦庄襄王的信拿给魏安僖王看,对他说:“这是秦国的诡计。咱们可别上他们的当!”魏安僖王嘴里不说什么,心里可不免有点猜疑。自古以来当君王的最怕的一件事就是怕别人去抢他的王位。君王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疑心病。魏安僖王害怕信陵君真比害怕秦庄襄王还厉害!为了这个,信陵君告了病假,交还了相印和兵符。

他想起毛公和薛公隐身的法子来了,就拿喝酒、耍钱当做消遣解闷。还怕魏安僖王再去逼害他,就天天喝酒作乐,恨不得早一些离开这个充满猜疑的人世。这位公子,外表上是荒淫无度,谁知道他是“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不到三年工夫,就把自己一条命断送了(公元前244年)。门客们一个个都哭得挺伤心。

信陵君给秦庄襄王害得辞职的那当儿,秦庄襄王倒先跑在他头里,得病死了(公元前247年)。吕不韦帮着那个十三岁的孩子即位,就是秦王政(后来称为秦始皇)。秦国的大权全在吕不韦手里。他得着信陵君辞职的信儿,就知道合纵的玩意儿又完了。他派大将蒙骜、张唐、王龁,接连不断地去攻打赵国、韩国和魏国,得了几十座城,逼得各国诸侯不得不拿出“合纵”的法子去抵抗。

韩桓惠王想个办法叫秦国劳民伤财,免得再来攻打韩国。他派水工[相当于水利工程师]郑国[姓郑,名国]去献计策,劝秦王开凿泾水[在甘肃省里的分南北两源,会合后流入陕西省]。秦王和吕不韦不知道他是来害秦国的,完全同意他的办法,派他负责主管这个巨大的工程。他就从仲山[在陕西省泾阳县西北]挖掘河道,一道向东开凿,通到洛水。这个工程实在太大了,人力、物力真费了不少。工程已经做了一大半,秦国忽然发觉这是上了韩国的当,就要弄死那个水工郑国。郑国也不隐瞒,老老实实地说:“我这么干,原来是叫秦国忙着挖河,好叫韩国延长几年寿命。可是这条泾水一挖成,对秦国来说,是个千年万代的大事情,好处是说也说不完的。”吕不韦就叫他接下去完成这个水利上的大工程。这新开凿的河道能灌溉四百多万亩田地。这条河渠叫郑国渠。据说以后平均每亩收割了六石四斗粮食。在这以前(公元前250年),秦昭襄王吩咐蜀郡太守李冰大兴水利,开辟稻田。李冰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岷江中游],把岷江的激流分成两条河道,穿过成都,使河流转为平缓。都江堰不但控制了岷江的激流,免除水灾,而且两条河道灌溉了一百多万亩庄稼。这会儿郑国渠的工程比都江堰的工程更大,灌溉的田地更多。从此,秦国就更富强了。

公元前241年(秦王政6年),各国诸侯,除了齐国以外,赵、韩、魏、燕、楚,都出兵加人了合纵阵线,公推楚国为领袖,拜春申君黄歇为上将军,浩浩荡荡地杀奔函谷关来。秦国的丞相吕不韦派蒙骜、王翦、桓齮[yi三声]、李信、内史腾五个大将,每人带着五万兵马,分头去对付五国的军队。王翦准备集中力量先去袭击楚军。他暗中调动兵马,打算连夜进攻。没想到他这计策被一个手下人偷偷地透露给春申君。春申君吓得魂不附体。连其余四国的兵营也来不及去通知一声,他立刻下令退兵,连夜跑了五六十里地,才喘了口气。赶到秦军开到楚军驻扎的地方,才知道楚军已经跑了。王翦那五大队人马就合在一起攻打四国的兵马。四国的将士儿郎们听说领头的楚军先跑了,全泄了劲儿,瞧见秦国的兵马就好像耗子见了猫似地撒腿就跑。合纵抗秦的蜡头就此完全熄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韩信胯下之辱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在这个朝代初具规模的。但因为父子两代皇帝的暴政,秦朝的统治仅有15年。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韩就是其中一位有名的军事统帅。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费饭,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于是韩信很恼火,就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实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国各地反对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韩信加入其中一支实力较强的军队。军队的首领就是后来成为下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刘邦。最初,韩信只是做了一个管押运粮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后来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两人经常讨论时事和军事,萧何认识到韩信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于是极力向刘邦推荐,但刘邦仍不肯重用韩信。

一天,心灰意冷的韩信悄悄离开刘邦的军队,投奔别的起义军。萧何得到他离开的消息后,也没向刘邦汇报,赶忙骑马去追韩信。刘邦得到消息,以为是二人逃跑了。过了两天,萧何和韩信回来了,刘邦又惊又喜,责问萧何是怎么回事。萧何说:“我是为您追人去了。”刘邦大惑不解:“过去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个,你都不去追,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呢。”萧何说:“以前逃跑的将领都是平庸之辈,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难得的奇才。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您就再也找不到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刘邦说:“那就让他在你手下作个将领吧”。萧何说:“让他做一般的将领,他未必肯留下来。”刘邦说:“那就让他作一个军事统帅吧。”从此,韩信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位将军。在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他每战必胜,立下了赫赫功勋。

史书中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视之,俯出裤下匐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七擒孟获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96 字

+ 加入清单

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来做一国之主吧。”

诸葛亮流着眼泪,哽咽着说:“我怎敢不尽心竭力,报答陛下,一直到死!”

刘备把小儿子刘永叫到身边,叮嘱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刘禅即位后,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没料到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雨、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雍闿(音kǎi),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

经过雍闿的煽动,牂柯(音zāngkē,在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守朱褒、越巂(今四川西昌县东南,巂音xī)部族酋长高定,也都响应雍闿。这样一来,蜀汉差不多丢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诸葛亮着急呢?

可是,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稳住了这一头;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音sù)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

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我吗?”

马谡说:“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开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即使我们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以后还是要闹事的。我听说用兵的办法,主要在于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够一劳永逸呢。”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诸葛亮不禁连连点头说:

“谢谢您的帮助,我一定这样办。”

诸葛亮率领蜀军向南进军,节节胜利。大军还在半路上,越巂酋长高定和雍闿已经发生火并。高定的部下杀了雍闿。蜀军打进越巂,又把高定杀了。

诸葛亮派李恢、马忠两员大将分两路进攻,不到半个月,马忠又攻破牂柯,消灭了那里的叛军。四个郡的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南中酋长孟获收集了雍闿的散兵,继续反抗蜀兵。诸葛亮一打听,知道孟获不但打仗骁勇,而且在南中地区各族群众中很有威望。

诸葛亮想起马谡临别的话,决心把孟获争取过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

好在诸葛亮善于用计谋,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他人多,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本人就被活捉了。

孟获被押到大营,心里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大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劝说他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

诸葛亮也不勉强他,陪着他一起骑着马在大营外兜了一圈,看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又问孟获:“您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

孟获傲慢地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今天承蒙您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要打赢你们也不难。”

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您就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再打吧!”

孟获被释放以后,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但是他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

诸葛亮劝他,见孟获还是不服,又放了他。

像这样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

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愿意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

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重新归蜀汉控制。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命令孟获和各部落的首领照旧管理他们原来的地区。有人对诸葛亮说:“我们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为什么不派官吏来,反倒仍旧让这些头领管呢?”

诸葛亮说:“我们派官吏来,没有好处,只有不方便。因为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兵士,粮食接济不上,叫他们吃什么。再说,刚刚打过仗,难免死伤了一些人,如果我们留下官吏统治,一定会发生祸患。现在我们不派官吏,既不要留军队,又不需要运军粮。让各部落自己管理,汉人和各部落相安无事,岂不更好?”

大家听了诸葛亮这番话,都钦佩他想得周到。

诸葛亮率领大军回到成都。后主和朝廷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大家都为平定南中而感到高兴。

打那以后,诸葛亮一面积蓄财富,一面训练人马,一心一意准备大举北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一杯羹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yī bēi gēng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

典故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即幸分我一杯羹。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一杯肉汁。多指可分享的部分利益。

【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分”后

【结构】偏正式

【押韵词】泣不成声、心迹双清、东鸣西应、弄月嘲风、风兴云蒸、扶危翼倾、夺席谈经、谈笑风生、往渚还汀、满座风生、......

【年代】古代

【英语】acupofsoup

【成语举例】战争刚结束,各派都来分一杯羹。

出处:

项王已定东海①来,西,与汉俱临广武②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③数反梁地④,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⑤,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⑥,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⑦,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⑧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东海,泛指东方,东边。当时,汉军彭越渡河击楚东阿(今山东省阳谷县境内),项羽亲自东击彭越,破之。

②广武,城名。在今河南荥阳境内。在广武涧东西各有二城,东广武(城)为楚所筑,西广武(城)为汉所筑,所以称"俱临广武而军"。

③彭越,字仲,擅将兵,拜魏相国。

④梁地,先秦时期属梁国。

⑤俎,砧板,肉案。

⑥下,投降。急下,赶快投降。

⑦若,同汝、尔。若翁,你的父亲。

⑧益祸,加重祸患。

[历史典故:一杯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孙子练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24 字

+ 加入清单

这一批水军一见王子已经死了,只得照着他临死说的话,把要离放了。可是他不走。他对大伙儿说:“真想不到王子是这么一个英雄,我还有什么脸活着呐?”他说着,就自杀了。大伙儿把庆忌和要离的尸首收拾起来,去见阖闾。阖闾非常高兴,重重地犒赏他们,还把他们收在自己的部下。

为了这件喜事,阖闾大摆酒席,大臣们全都给他庆贺。伍子胥对阖闾说:“大王总算除了祸患,可是我的仇恨哪年哪月才能报得了哇?”伯嚭也请求阖闾发兵。阖闾说:“发兵去打楚国,叫谁当大将呐?”伍子胥和伯嚭一齐说:“听凭大王的吩咐,我们全都愿意尽心竭力。”阖闾没作声儿,往四周围瞧了瞧,直打嘘嘘。伍子胥就猜着阖闾的心意。他知道阖闾还不愿意拜他为大将,赶紧就说:“要不然,我再推荐一个人,我想大王一定乐意用的。”阖闾笑嘻嘻地问:“谁呀?”伍子胥说:“他是齐国人,叫孙武,是个大军事家。他研究了好些个打仗的方法,还写了十三篇兵法。要是把他请来,拜为大将,那么吴国准能变成天下无敌的强国,大王就是霸主了。要对付楚国,那简直不算一回事儿。”阖闾一听孙武是个军事家,已经有了七八分喜欢,再一听能够做霸主,更加高兴了。当时就打发伍子胥带着贵重的礼物去请孙武。

伍子胥请来了孙武,一同去见阖闾。阖闾从朝堂上跑下来迎接孙武。跟着就问他用兵的方法。孙武把他自己写的十三篇兵法递给他。阖闾叫伍子胥从头到尾大声地念了一遍。每念完一篇,阖闾不住口地称赞。他对伍子胥说:“这十三篇兵法真是又扼要又精细,好极了。可有一样,吴国没有那么些个士兵,怎么办?”孙武说:“有了兵法,只要大王有决心,不光男子,就是女子也行。男男女女,全都能够打仗,还愁什么人马够不够?”阖闾笑着说:“女人哪儿能打仗呐,这不是笑话吗?”孙武一本正经地说:“大王要是不信的话,请先拿宫女们试一试瞧瞧。我要是不能把她们训练得跟士兵们一样,我情愿认罪受罚。”阖闾派了一百五十名宫女,叫孙武去训练。孙武请阖闾挑出两个心爱的妃子当队长。阖闾也答应了。末了,孙武请求说:“军队顶要紧的是纪律。虽说拿宫女们试试,也得有纪律。请大王派个执掌军法的人,再给我几个武将做助手。不知道大王答应不答应?”阖闾全都答应了。

一百五十个宫女都穿戴上盔甲,拿着兵器,到操场上集合。孙武先出了三道军令:“第一、队伍不许混乱;第二、不许吵吵闹闹;第三、不许成心违背命令。”跟着,他就把宫女们排成了队伍,操练起来了。哪儿知道那两个妃子队长还以为她们穿上军衣,拿着长枪、短刀,是出来玩儿玩儿的,先就嘻嘻哈哈地不听使唤,别的宫女一见领队的这个样儿,大伙儿跟着都笑成一团。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学着姿势,有的还来回奔跑,乱七八糟,简直不像一回事。孙武就传令,叫她们归队立正。其中还有人说说笑笑,不听命令。孙武传了三回令,谁知道那两个妃子队长和宫女们还是嘻皮笑脸地不听话。她们都是阖闾所宠的,孙武敢把她们怎么样。高兴了,操练着玩玩,不高兴就回后宫去,怕什么!孙武可忍不住了,大声地跟那个掌军法的人说:“士兵不听命令,不服管,按照军法应当怎么处罚?”军法官赶紧跪下,说:“应当砍头!”孙武就发出命令,说:“先把队长正法,做个榜样。”武士们就把两个妃子绑上。这一下吓得宫女们全都变了脸色。

阖闾在高台上远远瞧着她们操练,忽然瞧见两个妃子给武上绑上了,立刻打发伯嚭拿着“节杖”[代表君王权力的一根手杖]去救,叫他传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用兵的才能了。这两个妃子是我心爱的,请饶了她们吧!”

伯嚭急急忙忙地见了孙武,传出阖闾的命令。孙武对他说:“操练军队不是小孩子闹着玩儿的。我已经受了大王的命令做了将军,就得由我管理军队。要是不把犯法的人办罪,以后我还能够指挥军队吗?”他终于把这两个妃子办了罪,又挑了两个宫女当队长,重新操练起来。这批宫女经过孙武那么严厉的训练,居然操练得挺像个样儿。

阖闾虽说挺佩服孙武的兵法和纪律,可是还不大愿意重用他。伍子胥对阖闾说:“大王打算征伐楚国,领导各国诸侯,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就非得有个像孙武那样的大将不可。”阖闾经他这么一说,才拜孙武为大将,又称呼他为军师,叫他准备征伐楚国的事情。

孙武提议说:“大王要打算发兵远征,就必须先把内忧全去了才成。王僚的兄弟掩余在徐国,烛庸在钟吾[在江苏省宿迁县西北],随时都能够到吴国来报仇。咱们必须先把这两个人灭了,然后再发兵。”阖闾和伍子胥都赞成他这个主张,就打发两个使臣分头去要求那两个小国交出逃犯来。那两个小国不听阖闾的话,把掩余和烛庸放了。阖闾命令孙武发兵去征伐徐国和钟吾。孙武追上了掩余和烛庸,把他们杀了,又把徐国和钟吾并吞了。阖闾打算趁这个机会打到郢都去。孙武说:“不能让士兵们太累了。先歇息歇息,抓个时机再去打,才能够百战百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姜子牙钓鱼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姜子牙尊称姜太公,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享有盛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畏佐周武王伐纣灭商。他是今卫辉市太公泉人。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铃。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公。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 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著名的历史典故三:望梅止渴《世说新语假谲》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jué)》。

有一年夏天,曹操带兵打仗,将士们走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围一点水都没有,怎么办呢?曹操心眼多,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他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对将士们大声说:“这条路我走过,前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们赶快去那里去吃梅子吧。”其实根本没这档子事,可大家听曹操这么一说,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里都不觉流出不少口水。大家一下子都不觉得渴了,于是都很积极地往前走,盼望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后大伙终于走出了这片大荒原,赶到了目的地。

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用来比喻某种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用幻想或大话来自我安慰。类似的成语还有画饼充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苏武牧羊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17 字

+ 加入清单

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武牧羊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有关廉洁的历史典故十二则

全文共 2568 字

+ 加入清单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的 屈原《 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 东汉著名学者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沾污,就是廉洁。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有关廉洁的历史典故十二则,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有关廉洁的历史典故十二则

1、羊续悬鱼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笑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2、包拯《诫廉家训》

北宋包拯,他为官清正廉洁是妇孺皆知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大公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3、马寅初拒贿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4、周恩来总理的衣服

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有许多补丁),已经磨得无绒了仍舍不得丢弃。一件衬衣已经旧得换了袖口领子,一件衣服补得颜色已经不一了,他还在穿,当别人要求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还可以再穿。”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议厅,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5、以廉为宝

春秋时,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6、杨震暮夜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于是杨震得号“四知太守”。

7、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是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8、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9、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10、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11、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

12、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宗泽三呼“过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86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灭亡以后,原来留在相州的康王赵构逃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公元1127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即位,这就是宋高宗。这个偏安的宋王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历史上称做南宋。

宋高宗即位以后,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把李纲召回朝廷,担任宰相。但是实际上他信任的却是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个亲信。

李纲提出许多抗金的主张。他还跟宋高宗说:“要收复东京,非用宗泽不可。”

宗泽是一位坚决抗金的将领,北宋灭亡之前,宋钦宗曾经派他当和议使,到金京议和。宗泽跟人说:“我这次出使,不打算活着回来。如果金人肯退兵就好;要不然,我就跟他们争到底。宁肯丢脑袋,也不让国家蒙受耻辱。”

宋钦宗一听宗泽口气那么硬,怕他妨碍和谈,就撤了他和议使的职务,派他到磁州去当地方官。

金兵第二次攻打东京的时候,宗泽领兵打击金兵,一连打了十三次胜仗,形势很好。他写信给当时的康王赵构,要求他召集各路将领,会师东京;又写信给三个将领,要他们联合行动,救援京城。哪知道那些将领不但不愿出兵,反嘲笑宗泽在说疯话。宗泽没办法,只好单独带兵作战。有一次,他率领的宋军遭到金军的包围,金军的兵力比宋军大十倍。宗泽对将士说:“今天进也是死,退也是死,我们一定要从死里杀出一条生路来。”将士们受到他的激励,以一当百,英勇作战,果然杀退了金军。

宋高宗早就了解宗泽的勇敢,这次听了李纲的推荐,就派宗泽为开封府知府。

这时候,金兵虽然已经撤出开封,但是开封城经过两次大战,城墙全部被破坏了。百姓和兵士混杂居住;再加上靠近黄河,金兵经常在北岸活动。开封城里人心惶惶,社会秩序很乱。

宗泽在军民中有很大的威望。他一到开封,先下了一道命令:“凡是抢劫居民财物的,一律按军法严办。”命令一下去,城里仍旧发生了几起抢劫案件。宗泽杀了几个抢劫犯,秩序就渐渐安定了下来。

河北人民忍受不了金兵的掠夺烧杀,纷纷组织义军,打击金军。李纲竭力主张依靠义军力量,组织新的抗金队伍。宗泽到了开封之后,积极联络义军。河北各地义军听到宗泽的威名,自愿接受他的指挥。

河东有个义军首领王善,聚集了七十万人马,想袭击开封。宗泽得知这个消息,单身骑马去见王善。他流着眼泪对王善说:“现在正是国家危急的时候,如果有像您这样的几个英雄,同心协力抗战,金人还敢侵犯我们吗?”

王善被他说得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说:“愿听宗公指挥。”

其他义军像杨进、王再兴、李贵、王大郎,都有人马几万到几十万。宗泽也派人去联络,说服他们团结一致,共同抗金。这样一来,开封城的外围防御巩固了,城里人心安定,存粮充足,物价稳定,恢复了大乱前的局面。

但是,就在宗泽准备北上恢复中原的时刻,宋高宗和黄潜善、汪伯彦却嫌南京不安全,准备继续南逃。李纲因反对南逃,被宋高宗撤了职。

宗泽十分焦急,亲自渡过黄河,约河北各路义军将领共同抗击金兵。他在开封周围,修筑二十四座堡垒,沿着黄河设立营寨,互相连接,密集得像鱼鳞一样,叫做“连珠寨”,加上河东、河北各地义军民兵互相呼应,宋军的防御力量,越来越强了。

宗泽一再上奏章,要求高宗回到开封,主持抗金。但是奏章到了黄潜善等手里,这批奸人竟取笑宗泽是个狂人,把他的奏章扣了下来。过了不久,宋高宗就从南京逃到扬州去了。

没有多久,金兵果然又分路大举进攻。金太宗派大将兀术(音wùzhú,又叫宗弼)进攻开封,宗泽事先派部将分别驻守洛阳和郑州。兀术带兵接近开封的时候,宗泽派出几千精兵,绕到敌人后方,截断敌人退路,然后又和伏兵前后夹击,把兀术打得狼狈逃走。

又有一次,金将宗翰率领金兵攻占洛阳,宗泽派部将郭振民、李景良带兵袭击宗翰,打了败仗。郭振民向金军投降,李景良畏罪逃走。

宗泽派兵捉拿到李景良,责备他说:“打仗失败,本来可以原谅;现在你私自逃走,就是目中没有主将了。”说完,下令把李景良推出斩首。

郭振民向金军投降之后,宗翰派了一名金将跟郭振民一起到开封,劝宗泽投降。宗泽在开封府大堂接见他们,对郭振民说:“你如果在阵上战死,算得上一个忠义的鬼。现在你投降做了叛徒,居然还有什么脸来见我!”说着,喝令兵士把郭振民也斩了。

宗泽又回过头对劝降的金将冷笑一声,说:“我守住这座城,早准备跟你们拼命。你是金朝将领,没能耐在战场上打仗,却想用花言巧语来诱骗我!”

金将吓得面无人色,只听得宗泽吆喝一声,几个兵士上来,把金将也拉下去杀了。

宗泽一连杀了三人,表示了抗金的坚定决心,大大激励了宋军士气。他号令严明,指挥灵活,接连多次打败金兵,威名越来越大。金军将士对宗泽又害怕,又钦佩,提到宗泽,都把他称做宗爷爷。

宗泽依靠河北义军,聚兵积粮,认为完全有力量收复中原,接连写了二十几道奏章,请高宗回到开封。不用说,那些奏章都被黄潜善他们搁了起来。

这时候,宗泽已经是快七十岁的老人了,他受不了这个气,背上发毒疮病倒了。部下一些将领去问候他,宗泽病已经很重。他张开眼睛激动地说:“我因为国仇不能报,心里忧愤,才得了这个病。只要你们努力杀敌,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将领们听了,个个感动得掉下热泪。大伙离开的时候,只听得宗泽念着唐朝诗人杜甫的两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接着,又用足力气,呼喊:“过河!过河!过河!”才阖上眼睛。

开封军民听到宗泽去世的消息,没有一个不伤心得痛哭流涕。

宗泽去世后,宋朝派杜充做东京留守。杜充是个昏庸残暴的人,一到开封,把宗泽的一切防守措施都废除了。没多久,中原地区又全都落在金军手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二竖为虐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二竖为虐:用来形容病情危重,不可救治。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二竖为虐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二竖为虐

春秋时鲁成公十年(前581年),在位十九年的晋国国君晋景公突然得了重病。宫中的御医看到病势很凶,又吃不准是什么病,一个个束手无策,没人敢下药。晋景公的太子、后妃、文武群臣都十分着急。

这时,大夫魏锜的儿子魏相来见景公,说:“我知道秦国有位名医名叫高缓。他是神医扁鹊的门徒,对各种疾病都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医治各种疑难杂症,现在是秦国的宫廷御医。要想治好大王的毛病,非此人不可,大王为什么不派人去请他呢?”

在场的几个文武官员听了,十分惊讶,说:“现在秦晋不和,秦国成了我们的敌国,怎么会肯派良医来给大王治病呢?”

魏相回答说:“体恤彼此间的灾患,可以改善邻国之问的关系,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睦起来。我愿意凭三寸不烂之舌,前往秦国,说服秦桓公派高缓前来为大王治病。”

晋景公听了十分高兴,立即派魏相前往秦国,请秦桓公派高缓前来为自己治病。于是,魏相当日便收拾行装,星夜赶往秦国。

几天后,魏相来到秦都咸阳,向秦桓公说明来意。秦桓公起初不答应,魏相便给秦桓公分析利弊,说明秦晋和好的重要性,并指出晋国派他前来求医,正表示晋国愿意和秦国和好。秦国也正可利用这一契机,和晋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秦桓公见魏相言辞恳切,句句在理,便同意了,并吩咐高缓星夜随魏相赶赴晋国。

魏相和高缓还未到达晋国,一天晚上,晋景公突然做了一个怪梦。在梦中,他见到两个竖子(小孩)从鼻孔中跳出来,一个说:“高缓是当今最有名的医生,他用药很有一套,我俩必然会受到伤害,我们怎样才能逃过这场灾难呢?”

另一个小孩不以为然地说:“怕什么,我们只要躲到盲的上面,膏的下面(我国古代医学把心尖瓣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育,认为这是药力无法达到之处),他就奈何不了我们了。”

两个小孩商量了一会,又从鼻孔中钻了进去。顿时,晋景公觉得胸中一阵剧痛,不由醒了过来,但梦中的情景仍宛然在目。

第二天,魏相带着高缓来到宫中。高缓给晋景公诊脉作了检查,说:“大王的病灶在育之上,膏之下,针灸达不到,药力不能及,没法治了,请大王谅解。”

晋景公听了,叹了口气说:“你所诊断的情况,正和我昨夜的梦境相同,你真是名不虚传!”

于是,晋景公下令送给高缓一笔厚礼,派人把他送回秦国。过了不久,晋景公果然不治而亡。

后来,“二竖为虐”这一典故,用来形容病情危重,不可救治;用“二竖”来指代病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典故:熟能生巧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时期,有个人叫陈康肃,号尧咨,他从小就喜欢射箭,整日练习,所以他的箭术十分精湛。他因此非常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

有一天,陈尧咨练习射箭,只见他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旁观人见他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领,无不拍手叫好。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他环顾四周,发现一个卖油的老头只是略微地点了点头,有些不以为然的样子。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你看我射得怎样?”老人很干脆地回答:“我不会射箭。你射得还可以,但并没有什么,只是手法熟练而已。”

陈尧咨听了有些恼火地说:“老头儿,你敢小看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你有什么更高超的本事吗?”老人笑着说:“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我可以倒油给你看看。根据我卖油的经验,知道你的射箭本领也是熟能生巧而已。”说完老人拿了一个盛油的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勺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地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人谦虚地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地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了。

做什么事情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同时,人的大脑记忆功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与规律,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的话,很快便会忘记。所以,学习中不断地重复是必不可少的。读书学习还有一个把书变薄再变厚的过程,抓住重点,加以联想、引申、升华,掌握其中的精髓,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理论。在多次重复之后,我们便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个知识点或者是这项技能了。

[历史典故:熟能生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典故:甘露之变

全文共 1967 字

+ 加入清单

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甘露之变,欢迎阅读!

唐宪宗平定淮西以后,变得骄傲自得起来。他开始信奉神道,下诏求能炼长生金丹的方士。公元820年,他服了金丹以后,脾气变得暴躁不定,宦官因而常常被认为有罪而处死。不多久,他就暴死于宫中。

宪宗虽然平定了藩镇之乱,但对宦官一直是信任并依靠的,所以宦官的势力很大。宪宗死后,宦官王守澄、陈弘x擅自立李恒为帝,这就是唐穆宗。穆宗病死后,他的儿子敬宗只做了一年皇帝,就被宦官杀了,王守澄等人又迎立李昂为帝,这就是唐文宗。

文宗即位后,王守澄因拥戴有功,由枢密使升为骠骑大将军。表面上,文宗对宦官加以恩宠,但内心非常恨他们。特别是看到杀害宪宗的凶手还没有被惩治,宦官们却权力大到可以任意弑杀、拥立皇帝,文宗心里更加不能忍受。公元831(太和五年),文宗曾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如何剪除宦官。可是秘密却被京兆尹王泄露,宋申锡因此被贬,计划也失败了。但文宗不甘心,仍在悄悄地物色能帮他除去宦官的人。

两年后,文宗患病,嘴里说不出话来。王守澄推荐了他手下的官员郑注,给文宗看病。郑注早年以行医为业,那年他到襄阳时,襄阳节度使李正患病,他给李使用了偏方,李服用后十分见效,就让他留下来做官,军政之事都让他参加决定。通过李,郑注又认识了王守澄,王守澄调到内廷后,郑注也随着来到京师。文宗服了郑注的药,也很有效,于是郑注又得到了文宗的宠信。

文宗憎恨宦官,但经过太和五年的失败,他又不敢向朝中大臣明说这件事。郑注深知文宗的心思,常常秘密为文宗献计;又向文宗推荐了进士李训。文宗见李训仪表堂堂,善辩论,多有手腕,十分高兴,对他越来越信任。

李训、郑注对当时的朝政都很有自己的见解,能准确地指出政治中的弊病和症结,加上他们又是王守澄推荐的,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文宗便与他们密谋除掉宦官的计划。他们认为,可以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以毒攻毒的方法除掉宦官。

当年拥戴文宗的宦官,除了王守澄,还有一个仇士良。但仇士良一直受王守澄的压制,没做上大官,于是他们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分掉了王守澄的一部分权力,使王守澄很不高兴。后来,李训等人还除掉了另外几股宦官势力。

李训当了宰相后,又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官阶比过去高,但王守澄的军权却被解除了。这年十月,文宗叫人往王守澄的家中送了一杯毒酒,这个气焰嚣张的宦官头子就这样被除掉了。

李训他们知道,要除掉宦官,就一定要掌握军事力量,因为有权势的宦官大多掌有军权。为此,文宗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以便组织军队,作为外援。李训精心挑选了一些有才干的名臣子弟,作为郑注的助手,还让文宗任命罗立言为京兆尹、韩约为禁卫军将军,作为接应。

李训原来和郑注约定,公元835年11月27日,王守澄下葬时,由文宗下令,宦官中尉以下的全去送葬,到时候由郑注率兵将这些宦官全部砍杀。可是李训求胜心切,又想独占剪除宦官的功劳,因此提前采取了行动。

这年11月21日,文宗在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站定后,禁卫军将军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面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昨天夜里降了甘露。在古代,天降甘露被认为是祥和的好兆头。李训带领百官向文宗祝贺,并请文宗亲自到禁卫军的后院去观看。

于是文宗乘软轿出紫辰门,来到含元殿。文宗要李训带一些官员先去观看,李训看后回来说,恐怕不是真的甘露。文宗又要仇士良带宦官们去看。仇士良等人来到禁卫军大厅,却见韩约神色紧张,态度反常,心中很是疑惑。这时天公又不作美,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厅内的帷幕,仇士良他们发现,幕布后站着不少手拿兵器的士兵。他们大吃一惊,慌忙逃出去,门卫想关门都来不及了。

仇士良等人去看甘露时,李训正在含元殿调兵遣将。这时,仇士良等人跑回来,挟持着文宗,把他塞进轿内,抬起来就跑。李训大叫:“保护皇上的乘与,每人赏钱百千!”于是禁卫军们都冲了上来。仇士良见形势危急,就抄近路向内廷跑去。李训拉住软轿不肯松手,仇士良便扑上来厮打。李训从靴筒中抽出刀来刺仇士良,仇士良却被宦官救起。李训一直抓住文宗的软轿不放,被一起拖到了宣政门。这时宦官郗志荣跑来,把李训****在地,仇士良等人乘机拥着文宗的软轿进了内宫。

李训见预谋难以成功,只好换上便衣出逃,但后来仍被抓住。在押送京师的路上,他因为怕受到宦官的酷刑和侮辱,说服押送的人,把他的头砍下来送到神策军。事发时,郑注正带着兵马进京,听到消息他退回凤翔,但后来又被仇士良密令杀死。这个失败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指挥宦官大肆屠杀朝廷官员和禁卫军士兵,被杀死的有六百多人,宰相王涯等都暴尸街头,没人敢收殓。文宗在宦官的辖制下,抑郁成疾,终于在公元840年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左宗棠下棋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左宗棠很喜欢下围棋,而且,还是个中高手,其属僚皆非其对手。

有一次,左宗棠微服出巡,看见有一茅舍,横梁上挂着匾额「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不服,入内与茅舍主人连弈三盘。

主人三盘皆输,左宗棠笑道:「你可以将此匾额卸下了!」。

随后,左宗棠自信满满,兴高采烈的走了。

过没多久,左宗棠班师回朝,又路过此处,左宗棠又好奇的找到这间茅舍,赫然仍见「天下第一棋手」之匾额仍未拆下,左宗棠又入内,与主人再下了三盘。

这次,左宗棠三盘皆输。

左宗棠大感讶异,问茅舍主人何故?

主人答:「上回,您有任务在身,要率兵打仗,我不能挫您的锐气,

现今,您已得胜归来,我当然全力以赴,当仁不让啦」...

世间真正的高手,是能胜,而不一定要胜,有谦让别人的胸襟;能赢,而不一定要赢,有善解人意的意愿。

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聪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真正的耳聪是能听到心声,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视心灵。

看到,不等於看见;

看见,不等於看清;

看清,不等於看懂;

看懂,不等於看透;

看透,不等於看开。

这是左宗棠的故事。

常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

答案:都不是。

今天看到了一个很靠谱的解释,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

1.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2.无需提醒的自觉;

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4.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40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这个历史上很出名的人物,流传了几千年,从小学我们就知道他,读过他的诗词的人,都被他的自然性情所吸引。都想去做他一样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人更是想远离城市喧嚣,隐居山林。下面是关于他辞官归隐的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

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

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几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辞职吧。当时陶渊明总算听了妻子的话,口气缓了下来。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来劝他,陶渊明听了以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唉,真没办法,难道我还是要做粮食的奴隶!”在翟氏体贴的慰劝下,陶渊明这才举起了酒杯。

时局的因素,加上陶渊明一副傲骨,他的辞官念头始终没有打消过。一天,衙役来报:过几天郡里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那个督邮陶渊明认识,是个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花花公子。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实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气又发作了:“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渊明离开衙门,板着脸回到了家,冲着翟氏:“收拾行装,回乡!”

翟氏告诉他,稻谷只差几天就要收割了。

“随它去吧!”这回陶渊明已经铁了心要辞职了。翟氏问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劝说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装。

第二天,陶渊明乘船离开了彭泽。他出任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终于结束。

从此,陶渊明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辞官后,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他归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挽歌诗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记》更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诗文中通过虚构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绘成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织,祥和无忧的安定社会。陶渊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当时混乱时世、黑暗政治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典故:指囷相赠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鲁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他出身士族,家产丰厚。他从小就习文练武,时刻准备建功立业。很快,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有识志士。

当时,年少有为的周瑜,在袁术手下担任居巢长。他听说鲁肃也是一个少见的人才,便很想结识他。

不久,周瑜便决定去拜访鲁肃。他带着几百名士兵故意从鲁肃家门前经过,顺路去拜访鲁肃。寒暄过后,他对鲁肃说:“小弟军中乏粮,不知鲁兄能否资助一些军粮?”

鲁肃看到周瑜仪表堂堂,早有几分敬意,有心与他结交,听他说要借军粮,心想正好做个见面礼吧,便不假思索地一口答应。他带着周瑜到自己家后院米仓前说:“这里有两囷米。每囷有三千石米,小弟随便取一囷好了。”

周瑜听了,非常感动。对鲁肃的慷慨大度和高洁品格十分赞赏。此后,二人往来密切,结成莫逆之交。

后来,袁术也听到了鲁肃的名声,为加强实力,便任命鲁肃为东城的长官。不多时,鲁肃发现袁术诸多不足,认为他成不了大业,便带部下投奔了周瑜,接着二人一起投奔了东吴,归顺孙策。

公元200年,孙策死后,年仅19岁的孙权,开始掌管军政大权。孙策临终时对孙权说:“今后,内务请教张昭,用兵请教周瑜。”

周瑜不辱使命,从外地赶回吴郡,辅佐孙权,还对孙权说:“张昭有见识,我的能力很差,恐怕辜负你兄的托付。我愿意推荐一个人,一起来帮助你。”

孙权一听,很高兴:“你说的是谁?”周瑜说:“我认识一个人,名叫鲁肃。他是临淮东城人,很有军事才能,学识渊博,有抱负。”孙权听了,点头称赞并表示同意,就让周瑜把鲁肃请来,为自己身边增添了一个出谋划策的助手。从此,周瑜与鲁肃一起成了孙权的左膀右臂。在建立孙吴的政权过程中,他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来,人们依据上述历史故事概括出“指困相助”这个典故,亦称“鲁肃指囷”。用它来称赞慷慨热情地帮助朋友的精神。

帮助他人,实际上就是在帮我们自己,当我们把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搬开时,或许正好给自己铺平了道路。鲁肃帮助周瑜解决了军粮问题,周瑜则帮助鲁肃成就了事业。

[历史典故:指囷相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鲍叔牙荐管仲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66 字

+ 加入清单

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鲍叔牙荐管仲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周平王在公元前年把国都迁到洛邑。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年周被秦消灭为止,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两个时代,一般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春秋,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战国。东周是个动荡的时期,周天子一天天丧失了权势和威力,称霸的诸侯国的权力大于天子。到后来周天子的国土只相当于一个很小的诸侯国了。

春秋初期,齐(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是个大诸侯。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齐桓(huán)公在位。齐桓公即位七年后就开始称霸。他得力于管仲,管仲又叫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治理国家的本事很大。齐桓公任命他为国相以后,齐国一天比一天强大。可是以前管仲却是齐桓公的死敌。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就不能不归功于鲍叔牙了。

原先,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齐襄公残暴荒唐,连他的两个兄弟都逃到别国去了。这两个兄弟是两个母亲生的。一个叫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姥姥家。一个叫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逃到了莒(jǔ)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的姥姥家。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分别在当纠、小白公子的师傅以前,合伙做过买卖。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少。赚了钱呢,管仲倒多拿一份。伙计不服,鲍叔牙说:“管仲家里难,等着钱用,多分点给他我乐意。”他们俩也一块儿打过仗。冲锋时,管仲排在鲍叔牙后头,退兵时,管仲跑在鲍叔牙前头。人家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分辩说,管仲不贪生,不怕死,他的母亲老了,多病,不能不奉养母亲。还说:“他的勇敢天下少有。”管仲听了这些话就对人说:“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

公元前年,齐襄公被人杀死了。第二年春天,齐国的大臣派使者迎接公子纠回去做国君。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派兵护送。管仲怕小白抢在前头,就带着几十辆兵车赶紧走。走到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听人说公子小白已经跑在头里了。管仲使劲地追,追了三十多里路才追上。管仲瞧见公子小白坐在车里,也不多说,偷偷地拿起弓箭,对准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过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子里。管仲一看,小白死了,急急忙忙带着人马逃跑。他想公子小白已经被射死,公子纠的君位稳坐了。

谁知道公子小白并没有死,只是咬破舌头,弄得满口的鲜血装死。鲍叔牙护着小白抄小道赶到都城临淄(zī),可是公子纠年龄比公子小白大,照理应该立公子纠。鲍叔牙硬是说服了大臣们,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任命鲍叔牙做宰(最高助手),鲍叔牙推辞不做,说管仲才可以当这个官。

不久,鲁国的兵马送公子纠回到了齐国地界。齐国的鲍叔牙立即请齐桓公发兵抵抗,结果鲁庄公吃了败仗,又把公子纠和管仲带回鲁国。不料齐国的追兵追上门来打。鲁庄公没有法子,逼死了公子纠,拿住管仲。鲍叔牙关照齐国的使者对鲁庄公说:管仲射过齐桓公,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亲手杀了他。鲁庄公只好把管仲装上囚车,押回齐国。管仲明白,自己能活着回去,全是鲍叔牙的主意。原来鲍叔牙要举荐管仲帮助齐桓公治理齐国,怕鲁国先杀管仲。等到管仲一回到齐国,鲍叔牙就亲自到城外迎接。

接着,鲍叔牙大力把管仲保举给齐桓公。齐桓公说:“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还叫我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师傅,管仲自然冒死帮着公子纠啦。管仲的本领比我强十倍。主公要是用他,他准能给您立大功。”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立即拜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

管仲当相国以后,发挥他的政治才能,大力实行改革,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七年后,齐桓公就称霸四方,不久齐桓公就成了春秋第一霸。他尊称管仲为仲父。鲍叔牙则一心为齐国着想,甘居管仲之下,历史上传为美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