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典故:东海龙王塌东京【汇编20篇】

导语:历史文学常识有哪些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2632

作文

1000

杜康造酒醉刘伶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9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村里,有这么个酒店,门口挂着一个酒幌,上边写着:“喝上三碗醉三年,不醉三年不要钱。”这个卖酒的是谁呢,口气这么大?他的名字叫杜康

说来也怪,有一个非常爱喝酒的人,他名字叫刘伶。这一天,他从酒店门前路过,一看那酒幌就来气了,心想:什么好酒,一醉醉三年,我进去看看。他刚刚进屋,杜康急忙迎上前来问道:“喝酒来啦?”刘伶气乎乎地说:“废话,不喝酒难道上你这来喝茶?”杜康笑呵呵地说:“火气还不小,你喝多少?”刘伶冷着脸说:“先来三碗尝尝。”杜康一听,说:“客官,喝三碗可要醉三年呢,还是少来点吧!”刘伶气乎乎地说:“喝死我愿意,喝酒我给钱,该你啥事?”杜康一听,说:“好样的,你喝三碗吧,你喝完三碗你就走,我三年以后再去你家要钱。”说完就端给了刘伶三碗酒。刘伶也没管那套,端起来“咕嘟咕嘟”地一扬脖就喝进肚去了,喝完把碗一扔。杜康说:“快回家吧,等三年以后我去要酒钱。”刘伶看了看杜康,一转身真就回家了。

回到家里,刘伶一头倒在了炕上。媳妇一见这样,就问:“怎么了,闹病啦?”刘伶说:“没有,我喝了杜康三碗酒,就觉着有点困。”说完话,他就躺在炕上睡过去了,一直睡了多少天也没醒过来。

转眼过了三年。这一天,杜康背着钱搭子找上门来说:“这是刘伶家吗?”刘伶媳妇见外边有人说话,说道:“是呀,快到屋里坐。”杜康进屋一看刘伶还睡着呢,便来到炕边推了推刘伶,说:“兄弟起来吧,三年都过去了,我要钱来了。”刘伶躺在炕上蒙蒙胧胧地说:“什么?三年,真到三年了吗?”他媳妇说:“那还有假,三年都多啦。”刘伶这才爬起来翻身说道:“好酒,果然是好酒。”杜康接过话来说:“既然是好酒,那就给钱吧。”刘伶听见说话人是杜康,急忙拉住他的手说:“哎呀,我的好兄弟,你的酒太好了,我还得喝。”杜康说:“算了吧,三年前喝的酒你还没给钱呢。”刘伶这才想起,急忙拿出钱来,如数还清了酒帐。

杜康收完了钱以后,说:“这回行了,你说吧,这次你要喝多少都行。”刘伶说:“好,来吧!”

他这回可就喝开了,你看他左一碗,右一碗,一口气一连喝了一百零八碗。他媳妇一看,哎呀,这不是完了吗?她知道这酒真就一碗醉一年那,这一百零八碗就得醉一百零八年呢,可抓瞎了,这可怎么办那?这时候杜康说话了:“嫂子,我看你也和他一样,多喝点和他一块睡吧,要不然将来姑娘儿子们都死在你前边,那可就没人管你啦。”刘伶媳妇一听也对,喝就喝吧,她也喝了几十碗,不一会,两口子就全都睡着了。

杜康一见两口子都睡过去了,便找来了他们的姑娘儿子商量说:“你们二老这一睡就得一百零八年,将来你们都要死在他们前边,不如趁着现在,你们就把他们老两口子埋了,也省得以后麻烦。至于一百多年后,我想会有人来救他们的。”孩子们一听这也是个理,就和杜康一起,把父母双双埋进地里,还立下了一个墓碑。上面写着:刘伶之墓。

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一天,杜康蹓蹓跶跶地来到了刘伶的坟上,拿锹把土挖开,打开棺材,推了推刘伶说:“兄弟,快起来吧,又该还账了。”睡在棺材里的刘伶,这一下睡了一百多年,酒劲也真过了,听见有人喊,急忙翻身起来一看是杜康,就说:“兄弟,这回可不给你钱了,这一百零八年就这么快?”杜康说:“果真是一百零八年了。”刘伶说:“算了吧,你唬人。”说着话一看,哎我怎么还在棺材里呢?再一看老婆也在棺材里。这时候,他老婆也醒过来了。两口子爬出来以后,杜康说:“你们回去打听打听,要是够了一百零八年,你们就拿钱给我;要是不够,你们就不用给钱。去吧。”刘伶一想也对,就和媳妇回家了。

来到家里一看,早已面目皆非,院里出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刘伶见出来人了,走上前去深施一礼说:“老先生,这可是刘伶的家吗?”老人说:“是啊,是刘伶的家,他是我的祖太爷,早已经死了一百多年了,我这还是小时候听我爷爷说的呢。”刘伶一听完了,心想这可去找谁要钱呢,怎么和孩子们张嘴呢?最后就跟媳妇合计说:“算了吧,咱们的重孙子都比咱们老了,这个家咱怎么呆?酒钱咱又还不上,干脆咱们俩还回去就真死了吧。”媳妇一看也没有法,只好走这一条道了,又来到了坟上。。夫妻二人也没啥可恋心的事,双双撞在石碑上。本来应该什么也不知道了,可刘伶却见着有人在他后背拍了一掌。回头一看是杜康,刘伶说:“我们两口子还不起你的酒钱,双双都撞死了,怎么你还不算完?”这时杜康哈哈地笑着说:“你两口子回头看看就明白了。”刘伶回头一看,哎哟,原来他和他媳妇二人的尸体都躺在了墓碑下。

杜康引着刘伶和他媳妇飘飘遥遥地脚踏祥云走了。从这以后,杜康就成了酒神,被造酒人供奉为师祖。而刘伶呢,也变成了品酒大师,所以民间才流传着这么一句佳话,就是“杜康造酒刘伶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50个历史典故

全文共 4928 字

+ 加入清单

十分钟让你读懂半部中国史,此文录有50个历史典故,从黄帝时期至南宋。存下来,慢慢看。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受舜禅让

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可考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相传《周易》为其所著,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

15.“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8.范蠡(li),是勾践成就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并意识到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

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避难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po)负荆请罪。

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命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的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的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秦朝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掩护下得以逃脱。

34.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6.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吕氏执政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7.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在漠北之战中迷路未能参战,愧而引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38.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39.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40.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o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1.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的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和亲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42.王莽改制:王莽是汉成帝母亲王太后的侄子,西汉末期的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改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43.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4.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45.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46.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47.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骁(xiao)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选袁绍为盟主,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48.袁绍尽灭宦官: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大将军何进召前将军董卓进京协助诛灭宦官,反被宦官谋杀,袁绍、袁术引兵入宫,大杀宦官两千多人,宦官张让、段珪(gui)挟帝出逃,后被逼投水自尽。

49.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义父子关系),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正史中未有貂蝉的记载,只说是吕布与董卓婢妾私通,二人终至反目)

50.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si)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为都,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梁武帝做和尚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北魏发生内乱以后,南方的梁朝曾经几次起兵北伐。但是梁武帝指挥无能,不但不能恢复土地,反而死伤了无数军民。北魏分裂后,也没有能力再进攻南方,梁朝才有一个比较长的安定时期。

梁武帝看到宋、齐两个朝代都因为皇族之间互相残杀而发生内乱,他就对自己亲属格外宽容。皇族中有人犯罪,他只好言好语教训一番,从不办罪。梁武帝有个六弟临川王萧宏,是个贪得无厌的人,尽情搜刮财富。临川王府内室后面有几十间库房,平日锁得严严实实的。有人怀疑里面藏的是兵器,向梁武帝告发,说萧宏私藏兵器,准备造反。

梁武帝听说他弟弟要夺他的权,也有点吃惊,亲自带领禁军去搜查。萧宏一见梁武帝,神色慌张。梁武帝更加起了疑心,就命令萧宏把库房全部打开,让他挨间检查,打开库房一看,发现其中三十多间库房里都堆满了钱,共有三亿万以上,其他的库房里囤积着布、绢、丝、绵等杂货,更是多得不计其数。

萧宏跟在梁武帝后面,心惊胆战,怕梁武帝发现了他的赃物,一定要办他的罪。想不到梁武帝检查完了,转过身来,笑嘻嘻地对萧宏说:“阿六,你的日子过得不错嘛!”

打那以后,他知道萧宏不会谋反,反而对萧宏更加信任了。

梁武帝对亲属和士族百般纵容,对待百姓就完全是另外一套,谁触犯当时的法律,就要严办。如果一个人逃亡,全家人都要罚做苦工。这样,贵族官僚有恃无恐,更加横行不法,有的甚至在大街上公开杀人,都没有人敢干涉。

有一个正直的官员贺琛上了一个奏章,对梁武帝提出四条意见,说现在各地州郡官吏搜刮残酷,百姓实在受不了:官员穷奢极侈,浪费太严重;奸臣当道,作威作福,陷害好人;

大造官府,没完没了,百姓终年服役不得休息。

贺琛说的条条是事实,但是梁武帝一句也听不进。他口授一道诏书,责备贺琛。在那份诏书里,他把自己说成一个天底下少有的贤明君主,又是勤劳,又是节俭,把贺琛的意见顶了回去。

梁武帝也是个佛教信徒。他在建康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到寺里去烧香拜佛,讲解佛法,说这样做是为了替百姓消灾积德。到了他年老的时候,更干出一件奇怪荒唐的事来。

有一次,他到同泰寺“舍身”,也就是要出家做和尚。皇帝做和尚,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可是皇帝说要出家,谁敢反对!再说,那时候佛教盛行,皇帝肯做和尚,还表示他对佛法的虔诚哩。

梁武帝做了四天和尚,宫里的人把他接回去了。后来他一想,这样做不妥当。因为按当地的风俗,和尚还俗,要出一笔钱向寺院“赎身”。皇帝当了和尚,怎么能够例外。第二次,他又到同泰寺舍身,大臣们请他回宫,他就不答应了。

后来,大臣们懂得他的意思,就凑了一万万钱到同泰寺给这位“皇帝菩萨”赎身。寺里和尚能够收进一大笔钱,怎么不高兴,当然同意他还俗。大臣们就排了仪仗,到寺里把他接回来。

第三次,梁武帝又想个新花样,他到同泰寺舍身的时候,说他为了表示他对佛的虔诚,不但自己的身子舍了,还把他宫里人和全国土地都舍了。

舍的多,赎的钱当然应该更多。过了一个月,大臣们就凑足了二万万钱去把他赎了回来。

说巧也巧。正好在那天晚上,同泰寺里的一座塔被火烧了。和尚赶快报告梁武帝。梁武帝合着手掌,说这一定是恶魔干的。他又下了一道诏书说:“道越高,魔也越盛。我们要造更高的塔,才能压住魔鬼的邪气。”

过了一年,他又舍了一次身。大臣们又花了一万万钱把他赎回来。梁武帝前后做了四次和尚(一说是三次),大臣们一共花了四万万赎身钱。这笔钱,当然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了。

梁武帝热心做和尚,把朝廷大事弄得混乱不堪。有个野心家就利用他的昏庸,发动了一场空前的大叛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和尚骗局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时期,有一天,某地忽然来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随身之物除了一件僧衣、一个瓢、一串念珠之外,什么也没有,他向众人表明,说自己已经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不用吃任何东西就能生活。

大家不太相信,因为谁都知道人不吃饭就得饿死,于是,和尚便主动要求到一个商人的船上打坐,他在那里打坐了十天,大家果然没见他要东西吃,这才有点将信将疑。

那个和尚看大家还是不太相信,就又坐到了一条小船上,小船上只有他一个人,他让人们把小船推到水中间,他仍然坐在船上打坐。这样又过了十天,人们果然没有看到他要东西吃。

这样一来,人们都相信他是个活佛了,就向他跪拜,还争先恐后地要供养他,那个和尚便说:“我不用吃饭,所以不需要供养,但我住的寺庙大殿年久失修,快要倒塌了,想请各位前往布施一下,如果你们能布施,我日后自会保你们功德无量。”

众人一听,连忙痛快地答应了。到了约定那天,众人相约着一起来到那个寺院,果然看到寺院很破旧,大殿的确快要倒塌了。但问过寺里的几个和尚,他们说并没有大家要找的那个和尚。

就在大家迷惑之际,他们忽然看到了寺中的伽蓝菩萨塑像,发现这个塑像竟然和那个和尚长得一模一样,于是众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此前见到的那个和尚,是伽蓝菩萨显灵,于是便纷纷拿出钱来捐给这个寺院。

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寺院捐钱,寺院因此得到了一大笔巨款。

但半年以后,人们发现寺院里的所有僧人全部消失了,后来得知,这个寺院原来根本就是一座空寺,里面的僧人是假扮的,这伙骗子特意选出了一个人,并按照他的容貌塑造了伽蓝菩萨像,然后让他出去表演“不吃饭”,他之所以能二十多天“不吃饭”,是因为他脖子上挂的那串念珠,是用牛肉干做成的,他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吃“念珠”来充饥,因此迷惑了众人。 这伙骗子敬业得很,因为他们知道当骗子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所以就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彼此相关联的局,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一步步引入陷阱,并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李纲守东京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金太宗灭了辽朝之后,借口宋朝收留了一名辽朝逃亡的将领,分兵两路进攻北宋。西路由宗翰(又名粘罕)率领,攻打太原;东路由宗望(又名斡离不,斡音wò)率领,攻打燕京。

两路大军约定在东京会师。

前线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北宋朝廷。金太宗又派出使者到东京,胁迫北宋割地称臣。满朝文武大臣吓得不知该怎么办,只有太常少卿(掌管礼乐和祭祀的官)李纲坚决主张抵抗金兵。

西路金兵攻下燕京,宋将郭药师投降。金将宗望叫郭药师做向导,领兵南下,直取东京。

宋徽宗看到形势危险,又气又急,拉住一个大臣的手说:“唉,没想到金人会这样对待我。”话没说完,一口气塞住喉咙,昏厥过去,倒在床上。大臣们手忙脚乱地把他扶起,把太医请来灌药急救,总算把他救醒过来。他向左右侍从要了纸笔,写下了“传位东宫”的诏书,宣布退位。不久,他带着二万亲兵逃出东京,到亳州(今安徽亳县)避难去了。

太子赵桓即位,就是宋钦宗。宋钦宗把李纲提升为兵部侍郎,并且下诏亲自讨伐金兵。其实,宋钦宗并不比他父亲强多少,他做了一番表面文章,心里却七上八下没主意呢。

宋军在前线接连打败仗,东京吃紧起来,宰相白时中、李邦彦两人劝宋钦宗逃跑,宋钦宗也动摇了。

李纲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求见宋钦宗,说:“太上皇(指宋徽宗)传位给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么能走呢?”

宋钦宗还没开口,宰相白时中先搭了腔,说:“敌军声势浩大,哪能守得住?”

李纲驳斥说:“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再说,京城是国家的中心,文武百官集中在这里,只要皇上督率抗战,哪有守不住的道理?”

旁边有个宦官也嘟嘟囔囔说东京的城池不牢固,抵挡不住金兵进攻。宋钦宗叫李纲视察城池。李纲去了一会,回来说:“我视察过了,城楼又高又坚固,护城河虽然浅狭一些,只要安下精兵强弩,不愁守不住。”接着,他还提出许多防守措施,要钦宗团结军民,共同坚守,等各地援军到来,就组织反攻。

宋钦宗还有点犹豫,说:“那么,谁能担当守城的重任呢?”

李纲把目光向大臣们扫视了一下,说:“国家平时用高官厚禄供养官员,就是为了危急的时候要大家出力。白时中、李邦彦身为宰相,应当担当起守城的责任。”

白时中、李邦彦在旁边听了,急得直翻白眼。白时中气急败坏地嚷道:“李纲你说得好听!你能打仗吗?”

李纲神色从容地说:“如果陛下不嫌我没有能耐,派臣带兵守城,臣甘愿用生命报答国家!”

宋钦宗看李纲态度坚决,就派他负责全线防守。

白时中等和一批宦官并不死心,等李纲一走,又偷偷劝钦宗逃跑。第二天一早,李纲上朝的时候,只见禁军列队在皇宫两边,车马仪仗都已经准备停当,只等钦宗上车出发。

李纲大为恼火,厉声对禁军将士说:“你们到底愿意守卫京城,还是想逃跑?”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愿意保卫京城!”

李纲和禁军将领一起进宫,对宋钦宗说:“禁军将士的家属都在东京,不愿离开。如果强迫他们走,万一半路上逃散,敌人追来,谁来保护皇上?”宋钦宗一听逃跑也有风险,才不得不留下来。

李纲立刻出宫向大家宣布:“皇上已经决定留守京城,以后谁再提逃跑,一律处斩。”兵士们听了,激动地欢呼起来。

李纲稳住了宋钦宗,就积极准备防守,在京城四面都布置好强大兵力,配备好各种防守的武器;还派出一支精兵到城外保护粮仓,防止敌人偷袭。

过了三天,宗望率领的金兵已经到了东京城下。他们用几十条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准备火攻宣泽门。李纲招募敢死队兵士二千人,在城下列队防守。金军火船一到,兵士们就用挠钩钩住敌船,使它没法接近城墙。李纲又派兵士从城上用大石块向火船投掷,石块像冰雹一样泻了下来,把火船打沉了,金兵纷纷落水。

宗望眼看东京城防坚固,一下子攻不下来,就派人通知北宋,答应讲和。宋钦宗和李邦彦一伙人早想求和,立刻派出使者到金营谈判议和条件。

宗望一面向北宋提出苛刻条件,一面加紧攻城。李纲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金兵用云梯攻城,李纲就命令弓箭手射箭,金兵纷纷应弦倒下。李纲又派几百名勇士沿着绳索吊到城下,烧毁了金军的云梯,杀死几十名金将。金兵被杀死的、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

正当李纲指挥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宋钦宗的使者带来了金营的议和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典故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陽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陽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周勃夺军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32 字

+ 加入清单

汉惠帝没有儿子,吕太后从外面找了一个婴儿冒充是惠帝生的,立为太子。公元前188年,惠帝一死,由这个婴儿接替皇位,吕太后就名正言顺地临朝执政。

吕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要立吕家的人为王,问问大臣们可不可以。

右丞相王陵是直筒子,说:“高皇帝宰白马立下盟约,不是姓刘的不应该封王。”

吕太后听了挺不高兴,又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

陈平、周勃说:“高祖平定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这当然是对的;现在太后临朝,封自己的子弟为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吕太后才高兴地点点头。

散朝以后,王陵批评陈平和周勃说:“当初在先帝跟前宣誓的时候,你们不是都在场吗?现在你们违背了誓言,怎么对得起先帝?”

陈平和周勃说:“您别着急。当面在朝廷上和太后争论,我们比不上您;将来保全刘家天下,您可比不上我们了。”

打这以后,吕太后就陆续把她的内侄、侄孙,像吕台、吕产、吕禄、吕嘉、吕通等一个个都封了王,还让他们掌握了军权。整个朝廷大权几乎全落在吕家的手里了。

吕后一家夺了刘家的权,大臣中不服气的人不少,只是大多数人敢怒而不敢说罢了。

汉高祖有个孙儿刘章,封号叫朱虚侯,他的妻子是吕禄的女儿。有一次,吕太后举行宴会,指定刘章进行监督。刘章对太后说:“我是将门的后代,请允许我按军法来监督酒宴。”吕太后答应了。

刘章瞧见大伙儿喝酒喝得热闹。他提出要给吕太后唱个《耕田歌》助助兴,吕太后说:“你就唱吧!”

刘章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深耕穊(音jì)种,立苗欲疏;

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这首歌的意思是:田要耕得深,苗要栽得疏;不是好种子,就把它锄掉。)

吕太后听了,很不痛快。

不一会,有个吕家子弟喝醉了酒,不告而别。刘章追了上去,借口他违犯宴会规矩,把他杀了。刘章回来向太后报告的时候,左右大臣吓得什么似的。吕太后因为已经允许他按军法办事,也拿他没有办法。

吕太后临朝的第八年,得了重病。临死前封赵王吕产为相国,统领北军;吕禄为上将军,率领南军,并且叮嘱他们说:“现在吕氏掌权,大臣们都不服。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带领军队保卫宫廷,不要出去送殡,免得被人暗算。”

吕太后死后,兵权都在吕产、吕禄手里。他们想发动叛乱,但是一时不敢动手。

刘章从妻子那里知道了吕家的阴谋,就派人去告诉他哥哥齐王刘襄,约他从外面发兵打进长安来。

齐王刘襄向西进兵,吕产得到这个消息,立刻派将军灌婴带领兵马去对付。灌婴一到荥阳,就跟部将们商量说:“吕氏统率大军,想夺取刘家天下。如果我们向齐王进攻,岂不是帮助吕氏叛乱吗?”

大家商量下来,决定按兵不动,还暗地里通知齐王,要他联络诸侯,等待时机成熟,一起起兵讨伐吕氏。齐王接到通知,也就暂时按兵不动。

周勃、陈平知道吕氏要发动叛乱,他们想先发制人,但是兵权在吕氏手里,怎么办呢?

他们想到大臣郦商的儿子郦寄和吕禄是好朋友,就派人要郦寄去劝说吕禄:“太后死了,皇帝年纪又小,您身为赵王,却留在长安带兵,大臣诸侯都怀疑您,对您不利。如果您能把兵权交给太尉,回到自己封地,齐国的兵就会撤退,大臣们也心安了。”

吕禄相信了郦寄的话,把北军交给太尉周勃掌管。

周勃拿了将军的大印,迅速跑到北军军营中去。向将士下了一道命令:“现在吕氏想夺刘氏的权,你们看怎么办?谁帮助吕家的袒露右臂,帮助刘家的袒露左臂。”

北军中的将士本来都是向着刘家的。命令一传下去,一下子全脱下左衣袖,露出左臂来(文言叫“左袒”)。周勃顺利地接管了北军,把吕禄的兵权夺了过来。

吕产还不知道吕禄的北军已落在周勃手里,他跑到未央宫想要发动叛乱。周勃派朱虚侯刘章带了一千多个兵士赶来,把吕产杀了。接着,周勃带领北军,把吕氏的势力消灭了。

到这时候,大臣们胆子就大了。他们说:“从前吕太后所立皇上不是惠帝的孩子。现在我们灭了吕氏,让这种冒充的太子当皇帝,长大了不是吕氏一党吗?我们不如再在刘氏诸王中推一个最贤明的立为皇帝。”

大臣们商议的结果,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的几个儿子中,年龄最大,品格又好,就派人到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县)把刘恒迎到长安,立为皇帝,这就是汉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趾高气扬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典故历史的故事,其运用是为更好传达思想情感的,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趾高气扬的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三年》。

【释义】

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历史典故】

公元前701年春,楚国掌管军政的莫敖屈瑕率军在郧国的城邑蒲騷(今应城西北)与郧、随、蓼等诸侯国的联军作战。由于对方盟国众多,屈瑕准备请求楚王增派军队。将军斗廉认为,敌方盟国虽多,但人心不齐,只要打败郧国,整个盟国就会分崩离析,他建议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騷。屈瑕采纳了斗廉的建议,果然大获全胜。

屈瑕本就是个看重外表,且无自知之明的人,有了这次的胜利,他就骄傲起来,自以为是常胜将军,从此任何敌人他都不放在眼里。过了两年,楚王又派屈瑕率军去攻罗国。出师那天,屈瑕全身披挂,威风凛凛的。

送行的大夫伯比返回的时候,对给他驾车的人说:“我估计屈瑕这次出征一定要吃败仗,你看他走路的时候脚抬得那么高,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还能冷静地、正确地指挥作战吗?”

伯比越想越不妥,就去求见楚王,建议楚王给屈瑕增加军队,但楚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回宫后,楚王无意中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夫人邓曼。邓曼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听了楚王的话,认为伯比说得很有道理,也建议楚王应该赶紧派兵去援助,否则就来不及了。

楚王听了夫人邓曼的话,这才恍然大悟,立即下令增派部队前去支援,但是已经晚了。屈瑕到了前线,不可一世,武断专横到了极点。楚军来到罗国都城时,对方早就整军待战,而屈瑕则一点也不做戒备。结果遭到了罗军与卢濡的军队的两面夹攻,楚军死伤惨重,屈瑕也因战败而自杀身亡了。

【成长心语】

要想获得成功,应保持谦逊。缺乏这样的素质,没有这样的准备,就难以成就大业。骄傲的人,往往眼高于顶,往往拒人于千里之外,往往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遭人厌弃。如果是身居高位的人目中无人,必定会因其地位而给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谦逊的人,平易近人,尊重别人,别人乐于跟他打交道。谦逊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够促使人不断地进取,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才干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谦逊是成功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煮海治龙王神话典故

全文共 1394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是哪朝哪代,舟山西南面的一个小岛上遍地埋着黄灿灿的金子,所以人们称它“金藏岛”。

后来,这满岛藏金子的消息被贪得无厌的东海龙王知道了。他为了独吞这满岛藏金的宝地,竟调遣龙子龙孙、虾兵蟹将,涨潮的涨潮,鼓浪的鼓浪,直向金藏岛扑来。眨眼间,恶浪滔天,狂风大作,金藏岛上树倒屋坍,人们呼爹哭娘,一派凄惨景象。

金藏岛东首有座纺花山,山上住着一位纺花仙女,她目睹东海龙王无端作恶,残害百,心中忿忿不平。于是她手拿神帚,朝海面轻轻一拂,漫上山来的滚滚潮水、滔滔巨浪,就哗的一声向后倒退了。金藏岛上幸存的男女老少,都纷纷逃往纺花山避难。

纺花仙女摇身一变,化作一位白发苍苍的百岁阿婆,拄着拐杖对大家说:“龙王水淹金藏,黎民百姓遭殃。若要保住金藏,随我把花来纺。纺花织成渔网,下海斗败龙王!”

大家听了百岁阿婆的话,不论男女老少都来纺花织网。纺呀织呀!织呀纺呀!整整忙了七七四十九天,织出了一顶九九八十一斤重的金线渔网。

渔网织成了,派谁下海丢斗龙王呢?人群中跳出一个小孩,拍着胸脯说:

“我去!”

乡亲们一看是海生,不禁心里凉了半截。海生是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乳气还未脱,穿着开档裤,怎能下海斗龙王?纺花仙女却乐呵呵地说:

“下海斗龙王,贵在有胆量,就让海生去吧!”

接着,她拿出一套金线衣,给海生穿上,又向海生传授了斗龙的秘诀。

海生穿上金线衣,顿觉全身一阵酥痒,他遵照纺花仙女的嘱咐说了声:“大!”浑身上下的肌肉疙瘩立刻一块块鼓了起来,越来越大,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力大无穷、顶天立地的巨人。众乡亲一个个着得目瞪口呆。这时,海生毫不费动地拿起那顶九九八十一斤重的金线渔网,辞别纺花仙女和众乡亲,迈开大步,奔下纺花山,扑通一声跳进了汪洋大海。

谁也奇怪,海生游到哪里,哪里的潮水海浪就为他让路。原来海生穿的金线衣是纺花仙女特地为他编织的避水宝衣呢!

不一会儿工夫,海生来到海中,取出金线网往下一抛,说声:“大!”那网??天盖地撒向大海。万万想不到,第一网收起,就擒住了东海龙王的护宝将军??狗鳗精。海生听纺花仙女说过,只要擒住狗鳗精,就可得到煮海锅;有了煮海锅,就能保全金藏岛。他开心极了,命令狗鳗精快快交出煮海锅来!

金线网越缩越小,被罩在网中的狗鳗精痛得死去活来,为了活命,只得乖乖地带着海生到东海龙宫的百宝殿去拿煮海锅。

百宝殿金光万道,殿内九缸十八排,缸缸盛满了奇珍异宝。海生什么都看不上眼,单单拾起一只黑乎乎的煮海锅,就急匆匆回纺花山来了。

海生和大家一道按照纺花仙女的指点,在海边支起煮海锅,舀来一勺东海水,烧旺一堆乾柴火,哺哩咱啦煮起来。煮呀!煮呀!一炷香过去了,煮得海水冒热气;二炷香过去了,煮得海水起白泡;三炷拄香过去了,煮得东海龙王老老实实浮出水面,后面跟着一帮气喘嘘嘘的龙子龙孙、虾兵蟹将,直喊饶命!

“退潮息浪,还我金藏。否则,我就煮烂你这个海龙王!”

东海龙王连连打揖,急忙下令潮退三尺,浪息三丈。

金藏岛终于又露出水面重见天日。

谁知,等海生端开锅,熄了火,海龙王又突然涨潮鼓浪,一个浪头将煮海锅卷得无影无踪了。

“怎么办?”海生急得直跺脚。这一脚非同小可,跺得地动山摇!所有埋藏在地下的金子,都被海生跺了出来,纷纷飞向海岸,落在滩头。眨眼之间,??成了一到金光闪闪的大海塘,任凭潮涌浪翻,金塘巍然屹立,纹风不动。

自此以后,海龙王再也不敢来掀风作浪,黎民百姓也可安享太平,而“藏金岛”也被人们改称为“金塘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夸父山和桃林塞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的灵宝县不是今天的这个名子,叫做桃林,又叫桃林县。桃林县西有座夸父山。这里一直流传着“夸父追日”的故事。

上古时候,我国北方高高的成都载天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族叫夸父族。这个部族的头人夸父,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有不平凡的的意志。

那时候,世界上很荒凉,毒蛇猛兽横行。夸父为丁本部族的人们能活下去,每天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率领本族的男女,在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夸父把捉到的凶恶的黄蛇绑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抓在手里,高兴得哈哈大笑。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晒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使人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赶上太阳,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使唤。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去追赶它。夸父身高力大,一迈步,震得大地直摇晃。他一脚踏下去,就在浙江临海县的复釜山上,留下一个长长的巨人脚印。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中午,夸父追赶太阳来到湖南沅陵县一带,他跑得又饿又累,就停下来用三块石头支起锅来做饭。他吃完饭,见太阳已经偏西了,就赶紧迈开大步又追了上去。后来,这三块支锅石就成了辰州东面的三座大山。

太阳快落山了,夸父离太阳越来越近。到了甘肃东部的泾川县,他停下来歇一会儿,把鞋里的土块、石子往外一倒,就成了一座小山。现在人们叫它“振履堆”。夸父跨过一座座高山,穿过一条条大河,在禺谷眼看快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别提他心里多高兴了。当他伸手就要捉住太阳的功夫,突然,感到头昏眼花,竟渴得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他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又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渭河里的水也被他喝干了,还是不解渴。这时,他又打算去山西雁门山一带,去喝大泽里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华山以东、灵宝以西不远的地方,身体再也支持不住,就倒下去死了。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现在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问的夸父山。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以后人们就把这里叫做“桃林塞”。

夸父死了,他的后代子孙就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传业后世。夸父的子孙居住的村子,就是今天夸父山下的“夸父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典故:一诺千金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一诺千金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也叫千金一诺。不妨看看一诺千金。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释义】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历史典故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因此广受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项羽兵败后,季布孤身一人杀出重围,开始了他亡命天涯的生活。而当了皇帝的刘邦一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于是下令通缉季布。

那些仰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化装后,到山东一户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去找汝陰侯夏侯婴说情。在夏侯婴的劝说下,刘邦不仅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还封他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季布有一个同乡曹邱生,听说季布做了大官,就马上去见季布。但季布对他有些误会,知道他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陰沉,话语多么难听,只是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说:“你我都是楚地人,既是同乡,便应该珍视乡情才对。我听说楚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皆因你是我的同乡,我才到处宣扬你啊。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与我结为朋友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对于他的误解顿时消除了,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成长心语】

诚实守信、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更是为人处世之本。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还宝贵的东西。诚实的人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实,同时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世实在。诚实的人反对投机取巧,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争功推过,弄虚作假,口是心非。诚实守信首先是一种社会公德,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历史典故:一诺千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结草报恩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876 字

+ 加入清单

晋景公正打算乘着楚国人回去的时候,发兵到宋国去尽一尽霸主的本分,临近的潞国出了事,潞国的国君潞子婴儿[婴儿,是潞子的名]来了信,请他主持正义,帮助他去平定内乱。晋景公也不推辞,立刻拜荀林父为大将,魏颗[魏?的儿子]为副将,发出大军前去征伐。

潞国是赤狄的一族,潞子婴儿是晋景公的姐夫,所以赤狄和晋国有亲戚关系。潞子婴儿虽说懦弱无能,可是有这个小舅子做他的靠山,列国诸侯跟临近的部族全不敢太为难他。就因为婴儿太老实,国家大权全在相国酆舒手里,自己反倒受了他的牵制。以前狐射姑逃到潞国的时候,倒帮了潞国不少忙。一来狐射姑有能耐,二来他是晋国的大臣,所以酆舒也怕他几分。狐射姑一死,酆舒可就横暴起来了。

他叫潞子婴儿脱离晋国去跟秦国交好。秦国也打算利用赤狄去牵制晋国,挺看得起酆舒。酆舒既然逼着潞子婴儿去跟晋国绝交,就说夫人伯姬[晋景公的姐姐]怎么怎么不好,加了一个罪名,把她杀了。晋国对这件事没有什么表示,酆舒就更胆大了。

有一回,君臣二人比赛弹弓。酆舒失手,打伤了君主的眼睛。他还打着哈哈,说:“我打得不准,情愿罚酒一杯!”潞子婴儿受了侮辱,只好揉揉受伤的地方,把眼泪咽到肚子里去。他想,自己既然不能对付家奴,倒不如求求别的国替他出口气。他就偷偷地送信给晋景公,叫他发兵去拿酆舒。

晋景公把原来打算去搭救宋国的军队派去攻打赤狄。他不但杀了酆舒,而且把潞子婴儿也逮来了。不但逮了潞子婴儿,一顺手把潞国也并吞了。从此以后,赤狄成了晋国的一部分。晋景公因为荀林父征伐赤狄有功,赏给他狄人一千户。这一千户狄人就做了荀家的奴隶。

荀林父留下魏颗守着潞国的地方,自己率领着一部分军队回国去了。不料秦国不肯罢休,派了大将杜回赶到潞国来跟晋国人拼个死活。

秦桓公[秦康公的孙子]原来打算把潞国当作秦、晋两国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这时候一瞧晋国人杀了酆舒,逮住了潞子婴儿,就打发杜回去争那一块地盘。那个杜回是秦国有名的大力士,魏颗不是他的对手。不说别的,杜回那一把开山大斧就有几十斤重。他带着三百名勇士冲到晋国兵营来,上劈将士,下砍马腿,直杀得晋国人东奔西逃,横蹦乱跳。魏颗只好下令,全军向后退了几十里。晋国人连夜堆起土垒,打算死守。第二天,杜回和他的刀斧手又来挑战。晋国人只是缩着脑袋躲在土垒里。秦国人一连气骂了三天。魏颗始终不敢露面。他正在那儿慌手慌脚的时候,本国又派来了一枝人马。大将是魏颗的兄弟魏遄。魏遄对他哥哥说:“主公怕赤狄连合秦国跟咱们为难,特地派我再带些人马来。”魏颗说:“赤狄倒无所谓。秦国的大将杜回可真了不得。我这儿正想请求救兵呐!”魏遄撇着大嘴,说:“怕他什么!明儿个我去瞧瞧,非逮住他不可。”

太阳刚一出来,露水还没干呐,魏遄就要出去叫战。魏颗拦着他说:“好兄弟,你先别忙。你昨天才来,多少也得休息一天,先商量商量怎么去对付他那大斧子。”魏遄不信大斧子会比长矛厉害,他勉强耐住了性子,听他哥哥的话,呆在营里。没想到杜回又来叫战。魏遄可真沉不住气了,带着那队兵马,就向秦国的军队冲过去。杜回这群刀斧手好比是一群小鹿给打猎的惊散了似地,四面八方乱跑。魏遄一想:原来都是不中用的家伙,就下令叫士兵们分头去追。突然一声哨儿响,杜回的三百名刀斧手立刻又排成了队伍。魏遄的队伍可早已乱了。杜回和这一班魔王大刀阔斧地乱杀乱砍,又是一个大旋风。魏遄的兵车哪儿有杜回的步兵那么灵活。乱了队伍的兵车三转弯两转弯,彼此相撞,反例作了碍事的东西。大家伙儿只好扔了车,各自逃命。幸亏魏颗救兵来得快,总算没有全军覆没。

那天晚上,魏颗左思右想,闷闷不乐,简直一点主意也没有了。忽然士兵们领着一个糟老头子来见他,说是跟将军是同乡,来献计的。魏颗挺恭敬地说:“老大爷您有什么高见?”那个老头儿说:“他们那边全是步兵,您这边全是兵车。您就从这点不同的地方想主意吧!”魏颗说:“我想不出好主意来。老大爷您说说吧!”老头儿说:“离这儿十里地,有块荒地叫青草坡。将军您可以先在那儿埋伏下将士,跟着再引杜回的步兵进入青草坡。到那时候,我自有办法帮助你们。”魏颗点了点头,说:“不妨试一试。”老头儿说:“我还得去准备准备。”他就回去了。

到了第二天,魏颗照着老头儿的办法布置好了,自己带着一队人马向青草坡退下去。秦国人果然追过来了。魏颗一边抵挡,一边向后退,把杜回一步一步地引到青草坡。忽然鼓声震天,埋伏的士兵全出来,把杜回团团围住在青草坡里。他可一点不害怕,抡着开山大斧,横砍竖剁,只想杀人。魏颗一瞧他在草地里来回跑跟在平地上差不多,不由得慌了,心里说:“老大爷的主意吹了。”他正在那儿出神的时候,就瞧杜回一步一摔,地上立不住脚。这下子可把魏颗瞧愣了。细一瞧,原来那老头儿正蹲在地上把青草打好了扣。他一清早就偷偷地把尺来长的草互相结着,已经把大部分的青草坡编成了地网。这时候还在那儿打扣呐!杜回压根儿也琢磨不到为什么草会扯住他的腿。他还以为有什么冤鬼来捉弄他呐。这么一想,立刻就害怕起来,急急忙忙地跑吧!谁想到不跑还好,一跑就给青草绊了个大跟斗。爬起来再跑,又给绊倒。魏颗、魏遄一瞧他立不住脚,就驾着兵车赶到那儿,双戟一块儿下去,把那个大力士活活地戳死。剩下的刀斧手一瞧主将死了,就四散奔逃,大半全给晋国人杀了。那老头子也受了重伤,看看活不了啦!魏颗把他抱到车上,带回营里去。

魏家哥儿俩非常感激那位老大爷,对他说:“全仗着老大爷出力,真叫我们感恩不尽。”他喘着说:“不,不!是我来报恩的。”魏颗说:“这话打哪儿说起?我对您老人家有什么恩?”老大爷已经不能再开口了。他挣扎着用最后的一口气说:“我……我就是祖姬的父亲哪!”说完了这句话,就断了气了。魏家哥儿俩一听说他是祖姬的父亲,大家全哭起来了。

原来这哥儿俩的爸爸就是当年帮助晋文公打天下的那位大名鼎鼎的魏武子魏?。祖姬是魏?最宠爱的姨太太。粗鲁的武人可很懂得爱情。他曾经吩咐过他儿子魏颗,说:“祖姬是我最心爱的人儿,我每回出去打仗,老是抱定有去没回的决心。我要是给人打死了,你得叫祖姬另嫁别人,可别叫她年轻轻地守寡。她有了安身之处,我就是死了,也可以放心了!”后来魏?得了重病,临死的时候,改变了主意。他对魏颗说:“祖姬是我心上人儿,我死了以后,你们把她跟我埋在一块儿,让我在地下也有个伴儿。”说完了话,就死了。魏遄打算把祖姬殉葬[殉葬,一种古代社会的风俗,就是把活人和死人埋在一块儿]。魏家的人当然赞成,一来是老头子的遗嘱,二来夫人一方面老把姨太太当作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抓个碴儿去了她。祖姬好比是屠夫手下的一只小绵羊,叫也叫不出来,流着眼泪,直打哆嗦。魏颗可反对这么办。他说:“父亲一向叫咱们把她再嫁出去。临死才说要她殉葬。可是我们应当知道父亲平常说的话是明白人说的明白话,后来说的话是病人说的糊涂话。咱们做儿子的应当听从父亲的明白话,那种糊涂话,何必听呐!”大家伙儿一听大公子这么说,落得顺水推舟地奉承新主人。魏颗就把那个年轻的姨娘嫁出去了。祖姬的父亲因为这个,非常感激他,老打算报恩。这回真是天从人愿,帮助了魏颗在青草坡杀了杜回。这就叫“结草报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恩老师》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88 字

+ 加入清单

花儿感谢阳光,因为阳光抚育它的成长;雄鹰感谢蓝天,因为蓝天让它自由飞翔;老师,我感谢您,因为您给我传授知识,让我健康成长。老师,作为您的学生,我感谢您为我们无私的奉献青春。虽然我们只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我们也要学着释放温暖,更要怀着对老师感恩的心去思考、行动,毕竟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洛克认为:“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卢梭也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一直以来我们只懂得索取,不懂得感恩。老师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在这欢庆的节日里,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衷心的祝愿。

老师的爱,叫做师生情。这种情是人世间最严肃的情。当我犯错误而受到惩罚时教导我的是老师;当我遇到一道难解的题而汗流浃背的时候,为我细心讲解的是老师。一个赞扬的眼神,使我万分开心;一句温暖的问候,使我感受到第二种亲情。有一位教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荣誉和赞美,我们只喜欢“老师”这两个字……这些质朴的教育,感恩于他们的淳淳教诲,然而,再多赞美的言语,仰慕的辞藻,也比不上我们用爱和行动来感恩老师

当我怀着忐忑的心第一次跨进校门时,老师您阳光般的笑容给我以安慰。您将我带进了学校,带进了丰富多彩的校园,也带进了学习的殿堂。

当我怀着疑惑的心面对一道难题时,您耐心细致的给我讲解解题的思路。在举一反三的解题思路中,将我带进了趣味无穷的数学天地里。当我怀着惭愧的心面对错误时,您意味深长的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您将我那颗幼小、无知的心灵带到了正确的道理中,带进了我日后要正确面对错误的信念中,也带进从错误走向正确的生活中。

我怀着失落的心面对失败时,您天使般的来到我身边给我以勇气与希望。您将我那颗受伤、气馁的心带进了“自信”的“天空”中,带进了浩瀚的“海洋”里,也带进了以后成功的大门里。

当我怀着喜悦的心对待成功时,您善意的提醒给我以谦虚。您将我那颗骄傲,浮躁的心带到了巍巍的“高山”上,带进了上进的“流水”中,也带到了自强不息的世界里。

不论我遇到了什么,您都会与我一同面对。老师,在我的眼里您是神奇的。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您,“感恩您,我的老师,感恩您为我所做的一切!”那么,什么是感恩呢?“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不至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证明了你全身心地投入,你在专心地听课,这便是感恩;下课后,在走廊里看到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这也是感恩……在这对全天下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我们永远爱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曳尾涂中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典故故事更是数不清,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曳尾涂中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出处】

《庄子·秋水》。

【释义】

原意指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历史典故】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学,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多次派使者来请他,都遭到庄子的拒绝。一次,庄子正在濮河上钓鱼,楚王又派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却把它用锦缎包好装在匣子里,藏在庙堂之上。作为一只龟,是死了留下尸骨让人尊敬好呢,还是情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两个大夫说:“还是活着好啊。”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使者无言以对。

【成长心语】

庄子不为了富贵当“犬马”,坚决不被名利锁束缚的骨气让我们敬佩。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的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凿壁偷光历史典故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

【释义】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指勤奋学习。

历史典故

西汉时候,东海郡有一个大学者,叫匡衡。他读了很多书,学识非常渊博。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天才,而是因为他的执著与勤奋。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就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但是当时的书价都很高,家里根本买不起,那些家中有书的富人们又不肯轻易地把书借给别人。于是,匡衡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那些有钱人自然是乐意之至。这样,匡衡便可以读很多书。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点不起油灯,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他站起身,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烛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在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在邻居家掌灯的时候,烛光从小洞中透过来,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书得来不易,烛光也得来不易,因此匡衡非常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他以惊人的毅力博览群书,终于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

【成长心语】

任何外在条件都无法阻挡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匡衡便是最好的例证。当然不只是匡衡,历史上有成就、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刻苦的精神,而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不言放弃,总会获得成功。贫穷的出身,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但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却在我们自己手中。

贫穷使我们受到了许多的限制,但正如匡衡克服重重困难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或工具,来取代我们无法获得的东西。灯泡在黑夜中可以给人以光明,同样的冰心笔下简易的“小桔灯”也一样可以照亮求知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恩老师》历史典故

全文共 989 字

+ 加入清单

居里夫人是波兰人,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女科学家,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被人们尊称为“镭的母亲”。她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受到世人的无限敬仰的同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少年时代教法语的欧班老师,因为居里夫人深深懂得,如果当初没有老师细心严格的教诲,自己是不可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的。

这一天,欧班老师收到一封信,寄信人是“玛丽·居里”。欧班老师简直不敢收下,还以为是邮局弄错了呢!因为,这时的居里夫人早已经是一位在全世界都被赞颂的伟大科学家,怎么会给一个又老又穷,默默无闻的农村教师写信呢?欧班老师连连摆手对邮递员说:“先生,您一定是弄错了,一定是弄错了,我不可能收到这位名人的来信!”直到送信的人十分肯定收信人没错,她才用不断颤抖的手拆开了信封。

欧班老师觉得这件事情真是难以置信啊!她颤颤巍巍地戴上老花镜,拆开信仔仔细细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激动地泪水不禁涌出了眼眶,原来写信人竟是她二十年前门门功课都考全班第一的小姑娘玛丽亚!居里夫人在信中向欧班老师深表敬意,告诉老师,她一直在法国从事科学研究,并且诚恳地邀请老师能到巴黎作客,细心的居里夫人还把往返的路费一起寄了过来。欧班老师读完了信,呆呆地坐在椅子上,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那个多年前可爱勤奋的小玛利亚浮现在她的眼前,欧班老师喃喃地说:“我竟然教出来了一个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过了不久,久别的师生就见面了,居里夫人在家里热情接待了少年时代的老师欧班女士。她亲自下厨房做菜,向老师祝酒。饭后又和老师紧紧挨在一起,亲切地谈心。她使欧班老师忘掉了一切拘束,忘掉了面前是一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

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了。作为赞助人的居里夫人愉快的接受了祖国的邀请,到华沙去参加开幕式典礼。这天,全世界许多着名人物都簇拥在居里夫人周围,他们中间有国王王后,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有各个领域最着名的科学家,还有居里夫人的亲朋好友。

开幕式马上快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不顾众人,忽然从主席台上快步走下来,捧着鲜花穿过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居里夫人深情地亲吻了她,轻轻推着她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回到台上,居里夫人向大家介绍,这位老人就是自己少年时代的欧班老师。会场里的人见到这情景,都向这师生俩投来羡慕敬佩的眼光,全体起立热烈地鼓起掌来。这位八十岁的老人的脸上挂满了激动幸福的泪水,她的学生成为世界名人之后,对她还是那样热爱,那样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投梭折齿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西晋时,有个名士叫谢琨,字幼与,他少年时就很有名气,学识高远,对《老子》、《周易》尤为爱好。他平时不修威仪,善于鼓琴,歌唱得很好,被当时人认为是个奇才。

谢琨曾在左将军王敦手下担任长史之职,因有功,封为咸亭侯。

谢琨年轻时,任性放达,邻居高氏有美女,他利用一切机会唱情歌去挑逗。一次,高氏女正在织布,谢琨又去挑逗她,引得高氏女恼怒不已,拿织布的梭子打他,结果把他的两枚牙齿打掉了。

这件事在当时士人间传为笑话,人们取笑谢琨说:“任达不已,幼与折齿。”(轻佻没个完,被人打落牙齿。)谢琨听说后,傲然长啸说:“少了两颗牙,有什么了不起?我照样能长啸高歌!”

典出《晋书·谢琨传》。

后来,“投梭折齿”这一典故,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典故:鄂奥之说

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鄂奥之说这个故事有人听说过吗?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这天,彭水村的林木厂门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只是人们都站在远处,探头探脑地看,私下里虽暗暗叫好,却没一个敢上前去。原来是有人在打人。谁也不想上去掺和,不想惹上麻烦。

打者是一个气宇轩昂的十八、九岁的青年。他面目英俊,双眉斜飞,脸上一股子玩世不恭的神态,胯下骑一匹高大的骏马。这匹马通体发赤,更无一根杂毛。他手中握的是一根丈二的精致马鞭。只见他手起鞭落,鞭鞭不落空,或抽击被打者的脸上、背上,或卷住他的脚踝顺手一拉,不让那人站起身来,他边抽嘴里边不断地叫驾:“我叫你这个贼子再欺侮人!不给你点颜色瞧瞧,只怕你连姓什么都忘记了!”被打的正是林木厂工头吴敏贡。这厮生得人高马大,脸色漆黑,平日里仗着自己是厂里的工头,骂人打人原是他的家常便饭,不料今天撞在鄂奥的手里,被他一顿皮鞭抽了个七荤八素。只见他脸上糊满了血,身上衣服也被抽得犹如蝴蝶一般片片飞舞。他爬起摔倒,摔倒爬起,也不知已经摔了几个跟头。起初他还想仗自己有几分蛮力气,想挨近去与鄂奥拼个死活,不料鄂奥的马术甚精,鞭子又使得炉火纯青,容不得他站起身来。这样一来,他只有挨揍的份儿了。眼看吴敏贡滚翻到后来已是声弱气微,边上站着的一个农民怕惹出人命来,跪下来求道:“少爷高抬贵手,别再打了。等会有个三长两短,小的可吃罪不起!”鄂奥这才收住鞭子,跳下马,走上前去,用鞭梢指着地上躺着的工头道:“吴敏贡,张开你的臭耳朵听了,少爷今天没空,只是轻轻抽了你几鞭,你也用不着躺在地上装死。

待少爷走了以后,如果你胆敢报复,你打他一下,我就再打你十下!如果你胆敢……”话犹未了,地上躺着装死的工头猛地一把抱住鄂奥的腿,使劲一拉,打算趁势拖倒了他,也出了这口恶气。不料鄂奥早就料到这一着,趁他抱他右腿时,左脚脚尖“噌”地蹬了一下他的胸肋,只听见杀猪般一声惨叫,吴敏贡已真的瘫倒在地,胸口三根肋骨早齐齐折断。鄂奥这才长笑一声,一跃上马,挥鞭扬长而去。边上那个农民一看苗头不对,连毛竹也不要了,赶紧返身走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这天正午,这农民上山砍了根毛竹回家。一路上背着好不沉重,待他走到林木厂门口时,吴敏贡这厮正双手叉腰站在路口。

他是作威作福惯了的,哪里肯给一个平头百姓让道?这农民低着脑袋只顾走路,并没看见他,一不小心将竹梢叶划在这厮的身上。这厮马上暴跳如雷,一声断喝道:“我叫你这狗养的泥腿子不生眼睛!”说着,一手拉住竹竿只一拉,拉得这农民踉踉跄跄倒退了几步,一跤坐倒在地。吴敏贡跨步上前一脚踏住他,拳脚齐下,打得这农民大声求饶。鄂奥正好骑了他的枣红马过来,他路见不平,挥鞭相助,这才有了刚才这一幕。

话说鄂奥打了吴敏贡回家,才跳下马,却不见马夫阿昆来牵马。他心里诧异,叫了一声:“阿昆,你在哪儿?!”

“来了,来了,少爷!”应声从马厩的深处跌跌撞撞走出阿昆老伯来。

只见他两眼红红、泪眼婆婆的,看样子刚刚哭过。鄂奥惊异道:“阿昆,出了什么事了?”阿昆老伯用袖子抹了把眼泪道:“是我的命不好……少爷……我要再也见不着我的水姑了……”鄂奥道:“水姑?她不是你的女儿吗?为什么要见不着她了?”阿昆老伯忍下住又掉下眼泪来。他说:“去年收成不好,我缴不上租,吴波鲁老爷……他逼着我还……还不上,就将水姑抵了债……说是娶她当第八房姨太太……”话未说完,鄂奥的剑眉已竖了起来。

他问:“你说的是那个年近六十的吴波鲁?……水姑好像还只有 15 岁呀?”阿昆道:“正是……我们穷人有什么办法呢?”

鄂奥道:“有这等事?他说什么时候来要人?”“今天……今天晚上……少爷……我不能眼看水姑落入虎口啊……”说着,他已是老泪纵横。鄂奥大怒道:“想不到这老家伙……”他没有再说下去,只是用皮鞭狠狠抽了一鞭屋柱,大踏步走了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华盛顿的历史功绩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年,是美国首任总统,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年连任,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续任,隐退于弗农山庄园。由于他扮演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最重要的角色,故被尊称为美国国父,学者们则将他和亚伯拉罕·林肯、富兰克林·罗斯福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华盛顿的历史功绩

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它位于大西洋岸的波托马克河畔。其实,在年以前美国并没有这样一座城市,它是美国人民为纪念美国的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而专门建立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是多么崇高。

年月日,乔治·华盛顿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他自幼丧父,只继承了少量的田产和个黑奴。岁的时候,就去西部作土地测量员,后来又在俄亥俄河流域领做过土地买卖,靠着自己的艰苦奋斗,华盛顿成为当地有名的大种植园主。

当时,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英国为战胜法国,竭力争取北美大种植园主的支持,年,弗吉尼亚总督答应把万英亩土地给参加反法战争的富人,华盛顿积极参加了英国方面对法作战,指挥弗吉尼亚地方武装英勇战斗,屡立战功,协助英军把法军赶出北美。但战争结束后,英国却立刻翻脸,宣布西部土地为王室私产,不准垦殖。这一禁令使华盛顿一下子丧失了万多英亩土地,从此,他成为英国殖民政策的坚决反对者。

年月日,波士顿人民在列克星顿打响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北美各州人民纷纷响应,轰轰烈烈的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

年月,北美个英属殖民地在费城召开“大陆会议”,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这时,波士顿义军正和那里的英军激战,华盛顿立即骑马出发,于月日抵达波士顿,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给英军以严重打击。

在战争初期,美军打得非常艰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临时招集来的农民,衣服破烂不堪,没有武器,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根本不像一支军队,另一方面,美军的后勤供应也极度的困难,士兵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有时一连五六天吃不到面包,只好吃马料,在寒冷的冬季,有许多士兵不得不赤脚行军。

相反,他们的对手英军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后勤供应充足。所以,美军一败再败,纽约等要塞相继失守,到年月,连首都费城也被英军占领,有些意志不坚的将领竟率兵向英军投降。

在极端严峻的形势下,华盛顿始终忠于北美人民的独立事业,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以非凡的才干,把原来自由、散漫,缺乏组织纪律和统一指挥的美军组织起来,在战斗中锻炼成长,逐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他鼓励美军士兵,号召他们为自由而战,指出:美利坚人是自由的,还是奴隶;我们的田产应当归自己,还是被劫夺、被毁坏;两条路,一条是勇敢地反抗,一条是驯服,正摆在独立军将士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鸿门宴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回到军中后立即将曹无伤诛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看杀卫玠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看杀卫玠的历史典故:这一典故,《晋书·卫玠传》、《世说新语》等古籍上都有记载。这死法是因美而带来的“杯具”,也可算是人类死因中最离奇另类的一种了吧。。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看杀卫玠的历史典故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看杀卫玠的历史典故

公元312年,也就是西晋怀帝永嘉六年,南京发生了一起史上最凄美的“追星”事件:知名帅哥演讲家卫玠在众多美眉粉丝们的争相围观下,累死了!典故“看杀卫玠”说的就是这回事。

魏晋南北朝是个美男如玉的年代,卫玠在众多的美男中,又以其独特的病态美更惹美眉们怜爱,每次他坐着白羊车穿行在洛阳街上,远远望去,就仿佛白玉雕成的塑像,洛阳居民倾城而出,站在路边欣赏花美男,一时间万人空巷,当时人都叫他“璧人”。

光靠俊美,还不足以成为大众偶像明星,卫玠有着一项绝技——清谈。清谈是很累人的,毕竟那是一种高度的抽象思维活动。由于卫玠很会摆龙门阵,爹妈怕他磨牙磨得太累影响身体健康,而且政治问题太敏感,最好避开,就限制他多说话,因此他多数情况下保持缄默,但是偶尔舌头痒了,便会口若悬河,立马就能把四座的人震趴下。王澄算是名士中清谈玄理的大腕了,但一听到卫玠发言,每每“绝倒”。

像卫玠这样的璧人出门简直是一场灾难,每次都造成城中交通瘫痪,因为来欣赏他的美眉太多了,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观者如堵墙”。令人不得不叹服的是,卫玠的美超越了性别,就连男人看了也怦然心动。骠骑将军王济是卫玠的舅舅,丰神俊朗,仪表不凡,可王济总会感叹,和外甥在一起时,“仿佛身边有一颗明珠,把我衬得跟个猪头似的”。

后来,卫玠搬到了首都南京。他不了解的是,关于他的美貌传说早就流传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这还了得?卫玠来了!就是那个美得惨绝人寰、清谈起来勾魂摄魄的卫璧人啊!结果,南京城的卫玠粉丝集体出动,把卫玠围了个水泄不通,有要签名的、有求拥抱的,那时候可没有保安维持秩序,把卫玠累得半死。由于众粉丝肾上腺素上升,极度兴奋久久不肯离去,再加上被围堵着空气混浊,卫玠本身又是个多愁多病身,一不小心他就挂掉了,年仅27岁。这炫目的大明星陨落时,南京的“卫粉”们哭声震天。

“看杀卫玠”这一典故,《晋书·卫玠传》、《世说新语》等古籍上都有记载。这死法是因美而带来的“杯具”,也可算是人类死因中最离奇另类的一种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