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最新20篇】

浏览

4440

作文

647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600字左右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_》。整整70年前,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在朝鲜半岛徐徐拉开。

那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那一次,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钢铁般的意志,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那一次,中国人民用全民族的空前团结,向全世界证明: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

保卫中国安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烈士当中,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战友伤 自己上 炸死敌军的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有双腿伤 忍痛爬

捐躯开路的许家朋,有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有卧火海忍剧痛 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有战终日 歼顽敌

屡建战功的杨春增,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在朝鲜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有:邱少云 黄继光 杨根思 罗盛教等.

无数先烈的鲜血,洗染了胜利的军旗,浩荡的铁流里,我看见了长辈伟岸的身驱,是他们,在为民族争解放,为人民争自由的战斗里,创造了伟大的功勋.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更不能忘记战争中牺牲的先烈,解放军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创新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此次由李成才导演的《创新之路》一共拍了1000多小时的视频,但是最后只剪出450分钟。

李导可谓电视片导演中最近工匠精神的人,他的几部纪录片《华尔街》,《大国崛起》都堪称经典。

我看了,拍的特别好,我在国外我都看,太棒啦,受益匪浅,题材不错,所有家长,教育界同仁,放下三尺讲台,一起聆听创新之路关于教育的声音,我国教育体制需改革,改高考中考,课堂

专利制度,不是专制制度。不能说无用,但用这个来作为大国崛起的原因过于玄幻了。资本主义是一系列条件的耦合,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的条件不能说。说专利制度是大国崛起的主要原因和洋务派说西洋人强盛主要靠船坚炮利一样不靠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同心战疫纪录片观后感学习感悟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新型肺炎的来临,肺炎在全国的蔓延,让我们忧心忡忡,让全国上下忧心忡忡。

灾难已经来临,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后悔,去抱怨。全国人民要共同携起手来,与灾难相抗衡。然而这时,又是那群白衣天使挺身而出,直赴灾难前线,虽然疫情愈发严重,但他们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曾有丝毫动摇。全国各地医务人员都打整行囊,直赴武汉前线,有一名医护人员曾说:“每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在患者的前方。”

这是一场与死神抢人的斗争,虽然每时每刻都面临着牺牲,但他们从不畏惧,坚持斗争。新闻上每天都是是有关疫情进展的消息,各地医护人员,各地志愿者都奔赴武汉。他们有的是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有的是刚出生婴儿的母亲,还有的为了医治患者,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女医生,因为要穿防护服,满头的长发非常不方便,但是为了有很多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医治患者,她将头发全部剃光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也许谁都不会认识她,但她仍然去做了。为了治病救人她们不顾一切。

他们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每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都冲在最前面,也许在下一秒,就会有一名患者死去,这名患者可能是一位自愿奔赴前线的医务人员,他们本不应该被传染,但是为了能够战胜灾难,他们挺身而出,他们身先士卒,他们救死扶伤。也许病魔也会缠绕在他们身上,他们也会死去,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每当灾难来临是你们让我们有了更大的希望,白衣天使,你们无愧于这个名字我为你们点赞。

如今,确诊人数不断在增长,疫情在全国形式愈发严重,全国上下愈加紧张。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疫情一定能被我们战胜。首先,出门一定要戴口罩,不要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停留;其次在家要勤洗手洗澡,注意个人卫生,多开窗通风透气;最后,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一定要去医院治疗。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病情一定能够得到控制,我们一定会战胜肺炎疫情。

希望每一个患者都能战胜病魔,微笑的面对它们,希望中国人民能够战胜肺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纪录片《2024春天纪事》观后感个人心得

全文共 1491 字

+ 加入清单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我们更应客观理性地认识当前防控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深入分析当前及今后疫情防控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作为“主心骨”的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继续绷住劲,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具体要求,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防止出现疫情防控的“倒春寒”“凑个数”“扎堆堆”“歇歇脚”现象,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高度警惕麻痹思想,防止“倒春寒”。守战到底,就是春暖花开。随着季节的推移,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在全国各族人民上下齐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成果,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如何继续保住疫情防控向好态势,仍需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时刻保持战“疫”的思想与行动自觉,增强对不同时间、不同领域、不同问题认识的敏感性,继续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统筹抓实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上下同欲,坚决防止疫情防控“漫不经心”“不作戒备”“无所谓”的麻痹思想,保证不出现“倒春寒”,以持续实干博得繁花尽开。

高度警惕厌战情绪,防止“只凑数”。真诚奉献、不辞辛劳。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新闻工作者……星夜集结,千里驰援,不怕牺牲,日夜奋战,展现了同舟共济的深厚情怀。随着战线和时间的拉长,疫情防控也到了最关键的吃劲阶段,各项工作要求也越来越精准,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的站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第一线,继续站好自己的“哨位”,守住自己的“阵地”。要高度警惕“出工不出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凑数”的厌战情绪,切实变压力为动力,增强敢打必胜的信心,化危为机,补齐短板,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高度警惕侥幸心理,防止“扎堆堆”。复工不等于放松,解封更不等于有恃无恐。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地相继拿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硬核”举措,构建起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交通管制、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无数的血汗与牺牲让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成效。为确保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能够抓实抓好,我们也在分区分类,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仍需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警惕侥幸心理,增强对疫情防控的理性认识,坚决防止出现揭开口罩“扎堆堆”“搞聚会”“喝坝坝茶”的现象,防患未然,牢牢把握疫情防控工作主动权。

高度警惕松劲心态,防止“歇歇脚”。行百里者半九十,疫情一天不歼灭,我们的防控工作就不能退场。疫情防控是硬仗、恶仗,更是一场持久仗,连日来,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无论身处何地、什么职业,都在竭尽所能为抗击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愈是到吃劲的关键阶段愈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要清楚地认识到疫情防控还远没有到“歇歇脚”的时候。要继续落实好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要自觉服从大局、遵守疫情防控各项规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一线工作之中。

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是战“疫”底气,更是战“疫”要求。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压垮过,只要我们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就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最后全面胜利,也一定能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也会如期全面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纪录片军工记忆全集观后感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品味《军工记忆纪录片,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自豪、感动、惊叹、钦佩、惋惜,各种复杂情绪不断交织着,撞击着我的心。这些军工巨匠从抽象的简笔画,清晰为我们身边嬉笑怒骂的普通人。他们工作中针锋相对的争论,生活中的彼此照顾,专业上的冲锋,镜头前的赧然,让我敬佩又动容。

中国的军工行业,如初升的旭日,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建国初期,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研制出两弹一星和核潜艇,令无数国外专家折服;如今,我们自主研制的武器装备频频亮相,航母入列,歼-10劲舞,又屡屡被冠以“中国奇迹”。

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激起的热情。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在变,但是触动人内心的感情并没有变。排除万难的坚韧——“死对我来说,没这个型号重要”;殚精竭虑的拼搏——“没白没夜干了50天,结果最后尿血了”;淡泊名利的坚守——“我管钱,但我从来不动钱”,愧对家人的动容——“我耽误了父亲的病情,我非常愧疚啊”,在武器装备研制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做好了随时奉献自己一切的准备。

镜头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讲述百岁老母临终前对他的牵挂时,脸上仍带着克制温和的笑,眼角却止不住留泪;“独臂英雄”祝榆生,年近古稀时担纲三代坦克的总师,当记者问他为何忍着摔断三根肋骨的剧痛也不肯误了会议的时间时,他朴实而认真地回答,都在开会啊,都等着我啊!看到这儿,我不禁泪流满面。

作为记者,我曾参加过几次《军工记忆》的摄制采访,老专家们缜密的思路、严谨的作风、赤子的忠诚,依然可以从屏幕前闪亮的眼睛、整洁的衣角和谦和多礼的态度感受到。

052驱逐舰的总指挥王荣生,如今已入仗朝之年,看着我们的“长枪短炮”,他带着孩子般的羞涩说道,“我们这些人,特别不习惯见人”。他们无一例外地一再强调,个人渺小不足道,是中央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大力协同才铸就丰碑。他们本着“有誉于前,不如无毁于后”的低调作风,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咀嚼着一生的付出与收获,静静地用生命践行“为党奉献一生”的承诺。zuowen.yjbys.com

从放映室出来,在灵魂深处,一股激情勃勃升起。一代代军工人的付出,已沉淀为行业的生命力;守护安宁的使命,早已渗透进每一位军工人的血脉中。我们没有割断记忆,新时期的军工人将源源不断提供令后人回味的新的记忆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录片南京梦魇观后感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看到了那个电影的简介,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那段历史我是不忍看的,从没有仔细地看过,也许是我的心灵太脆弱,但假如让我拿上武器去杀日本人,估计我决不会心慈手软!不要给我说什么我有民族主义倾向,什么时代发展了,要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这都是屁话!

我们一直称颂我们的美德,可最后迷失了美德;我们一直宽容施暴者,最后酿成了更大的暴力事件;我们还要用我们的美德做什么?宽容、仁慈要看对象,不能对牛弹琴!我们不能一味的以德报怨,我们要看值不值得以德报怨,我们以德报怨的结果换来了什么结果?是施暴者的良心发现吗?是施暴者得的深刻反省吗?不是,我们换来的是施暴者集体的道德缺失!

都说日本人的环境好,居民素质高,这不可否认。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个民族的道德缺失,他们对做过的坏事不承。还恬不知耻的去篡改历史!历经了多少朝代,有多少千年谜案都可能昭雪,这才几十年的时间,却自作聪明去涂抹,到头来终究会抹黑了自己。

日本人总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可任凭他经济如何发达,在西方人的眼里却始终是二流国家!他自己在西方人面前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连朝鲜都耻笑他们政治侏儒,症结所在?原因就在于他做过的坏事要别人(主要是那些在世界上特别是舆论导向上能呼风唤雨的西方国家)替她遮羞,他怎么可能和别人平起平坐,分庭抗礼!

提起二战,我们时常会把德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德国二战时同样也是臭名昭著,可是现在他已经融入了西方国家的阵营,但是日本,在亚太地区去孤零零地缺朋少友,原因在哪里?他们在抹煞历史,同时也在抹煞自己的人格!

德国成了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随时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可日本虽然经济实力位居德国之前,可是在亚洲的政治地位却无足轻重,真不知道他的带头大哥有朝一日不罩着他了,它在亚洲会怎么样!

做人要厚道,做人要本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并通过各种文学艺术载体特别是影视作品得到充分展现。而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实践,《隐秘征程》无论在内容线索或表现形式上都传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该纪录片定位于“弘扬红军精神,铭记红军信念,传承长征品格,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宗旨,从独特的视角重组历史线索,以体验的影像再现民族记忆,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鲜活有力地展示了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借助本片,今天的观众可以通过新的角度认识长征,感受长征,并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南京梦魇》观后感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在7月3日,一个被许多家报纸放在娱乐版块的消息:这部美国在线制作、根据张纯如作品《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改编,并被美国人称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的纪录片《南京》,近期将在中国上映。

应该感谢他们,为我们送来一部《南京》。也许,在今日世界某种文化共同体面前,用这样一部《南京》来承续我们民族曾经的惨痛记忆,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我仍想追问的是,这到底是不是我们最需要的《南京》?有国内媒体在报道时指出,这是一部“以外国人视角讲述1937”的影片。事实如此。《南京》所讲述的,是当年十几位欧美商人及宗教人士在南京建立避难区,保护了近25万当地市民免受日军暴行的历史。

我们需要自己的《南京》,自己的“《辛德勒名单》”。我们曾经有过吴子牛执导的《1937南京大屠杀》,但正像舆论所指的,它仍然缺乏全景式震撼心灵震撼世界的力量。就在今年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国内也陆续有《南京圣诞》、《南京!南京!》、《日记》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投拍或筹拍。它们或许都是值得期待的,但它们仍不能掩盖长久以来中国影视界乃至文化、历史等界别的“失声”。

很难想象,竟然是张纯如这样一个华裔年轻女子,将作为文本的“南京大屠杀”呈现到了世界。我们那么多专业人员和机构,在几十年间,为何就没有写出令国际社会确认的信史,为什么就没能将它们传之久远?奥斯维辛之后,当犹太知识分子和政治家把“屠犹”上升到人类生存困境的高度时,我们是否也曾追问过,南京大屠杀对我们这个民族思想以及人类生存的影响与意义?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西方世界对于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认识,大部分竟然来自于美国另一部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南京梦魇》。这是另外一种“很难想象”的情形: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外国的影视界似乎比中国的影视界怀有更大的兴趣。当我们仍然没有拿得出手的影片时,美国人已经拿出了《南京》以及《南京梦魇》,而且都是纪录片,而且都获得全球关注。

我们的历史等专业界别,有几个人能像张纯如那样深怀责任与良知去面对我们民族的那段历史?我们的影视界,又有几个人能像泰德·莱昂西斯那样不辜负那段历史?泰德·莱昂西斯在回忆投拍《南京》的初衷时说,那是2005年的圣诞节,当时他在翻阅一份《纽约时报》时看到一则讣告: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完成《南京大屠杀》一书不久后自杀。莱昂西斯看完报纸后随手把它放进废物篮里,但张纯如的讣告一直露在外面。“每次经过这份报纸,她的眼睛始终盯着我。”这样一双眼睛,还盯着谁?

一部舶来的《南京》也许不是一部我们最需要的宏篇巨制,但它的确应当成为一种质询,提示我们对于我们民族历史应有的负疚感,也提示我们,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不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也不应仅仅成为日本右翼篡改历史之后的精神应急。它是我们必须承载的重量,心灵与记忆最终的救赎之道,也更是一个民族可以保持清醒并汲取力量的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5495 字

+ 加入清单

怀着陪陪孩子,看看萌宠的心理,周日去看了这部为誉为今年暑假中国电影的“清流”之作——《我们诞生在中国》。不想,75分钟的电影却是一场视听盛宴,让人时而忍俊不经、时而悄然涕下,这是一部值得去细细咂摸的好片。

如果用一句话概述这部电影,即由世界上最好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们耗时三年跟踪拍摄,记录了雪豹、大熊猫、金丝猴、藏羚羊和丹顶鹤等动物的生存故事,并经由陆川之手剪辑,最终呈现了一部迪士尼合家欢版的可可西里。

但是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中华大地无与伦比的壮美河山,生发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由衷敬畏,接收到的是生生不息爱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关于动物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时间流转和生命轮回的寓言。

自然之美,心醉沉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光影杰作。

巴蜀盆地的修林茂竹、苍翠欲滴,青藏高原的壁立千仞、千里冰封,可可西里的天高地阔、苍茫无垠。神农架的奇山异水、原始神秘。

片中有两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朝阳中展翅高飞的丹顶鹤。沐浴着万道霞光,鹤群舒展修长的勃颈,扇动轻盈的羽翼,优雅圣洁到不可方物,果真是通灵的鸟儿,“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还有一处是飘落于山涧溪水的落叶。山谷叠翠,溪水泻玉流珠,清澈如镜,一枚银杏叶随水流转。叶灿黄,水莹碧,寂无声。一颗心只愿如那枚叶子,“质本洁来还洁去”,静美安宁,归于尘土。

电影大量运用了延时摄影的方式,用动态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平时肉眼无法捕捉到的自然美景。

苍茫群山间,须臾,云海急速聚合,遮天蔽日,浩浩汤汤,如大军压境,气象万千,时而云收雾散,睛空万里,恢复一派春和景明。

春日降临,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节节拔高,竞相生长。各色花朵蓓蕾摇曳,砰然绽放,自然的生命力扑面而来。

面对如此瑰丽奇观,怎不让人心生感慨?于是,史无前例的,在电影开场后三分钟,当看到洪荒壮美的青藏高原,我忽然湿了眼睛。这,就是我的国家,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土地,相对于它的天荒地老,我何其渺小,投入它广博深邃,我何其幸运。忽然非常遗憾刚刚过去的八月,没能跟随心灵导师去到藏区,看藏羚羊千里迁徙,听澜沧江奔腾怒吼。时也命也,未能成行也许是上天看到我并未准备好。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去往世界屋脊,与群山作一场等待已久的心灵对话。

感谢电影的摄像师们,爬冰卧雪,栉风沐雨,耗时18个月的跟踪守候,拍摄了350个小时的素材,其中摄影团队足足跟了3个月才终于拍到雪豹“达娃”的踪迹,甚至趁着它们出外溜达,冒着生命危险将摄像头贴到雪豹之家的墙上,由此拍摄到它们完整的生活图景,为观众带来弥足珍贵的镜头。

片尾彩蛋中,一位摄影师面对多变的天气,说“等待下去,一切都会改变”。是的,生活需要等待,生命需要等待。静待花开,静待改变,静待未来的精彩呈现。

音乐之魅 浑然天成

观影中,对音乐敏感的我,耳朵不时有惊艳之感。在网上一查,果然,作曲是英国人Barnaby Taylor, 是之前BBC纪录片Wild China的配乐作曲家。

第一曲《Song of Life Instrumental 》是本片的主题旋律,贯穿全片,大气雄浑,与广袤壮阔的高原大湖,原野险峰相映衬,为全篇奠定了史诗般的气质。聆听它,颇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沧海桑田之感。

在群猴们开心玩着折树枝的游戏时,配以的音乐名为《Tau Tau Troop 》,这段乐曲非常特别,借鉴了京剧的曲调,运用了中国的传统的打击乐,轻松明快,诙谐有趣的旋律,烘托了猴子们活泼好动、古灵精怪的游戏场面。让我立刻想起了多年前那部国产动画片神作《大闹天宫》,齐天大圣大战天兵天将的配乐就是大量运用了京剧。说不定,作曲家就是瘦了这动画片的启示呢?哎呀,说其《大闹天宫》。是不是暴露年龄啦。

还有,春回大地时,一曲《Life Force》强而有力,行云流水的音乐体现出生命的蓬勃生机,让人心花绽放,跃跃欲试。讲述仙鹤与灵魂的传说时,《The Cycle of Life》用竖琴固定音型循环为音乐脊骨,强调生命的轮回,引人无限遐思。

如果说,电影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是一颗颗珍珠,那么这一曲曲音乐就像一根彩色的丝线,将珍珠连缀成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音乐在剧中起到了极大的诠释、烘托、渲染和升华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这些天籁之音,影片将黯然失色。

可惜,电影的原声大碟要等到明年全球公映时才能上市,只有静候了。

说完了对镜头和音乐的总体感受,具体来讲讲电音讲述的三个故事。

金丝猴的故事——叛逆的背后是爱的渴盼

金丝猴淘淘的故事,活脱脱就是一个青春期男孩从叛逆走向成熟的成长史。这个小伙子不明白为什么在妹妹出生后,父母就不再对自己的嘘寒问暖,极度渴望家庭温暖的它加入了流浪候的队伍,嬉闹打架的“非主流”生活让他暂时获得了快乐。可是,随着寒冬降临,面对苍鹰的死亡威胁,小伙子忽然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想象那样精彩。于是,他走上了回家之路,并勇敢地从苍鹰的利爪下就下了妹妹,终于,这个叛逆的男孩终于回归到家庭的温暖怀抱。

摄影师用镜头“捕捉”到猴群的芸芸众生像。淘淘的桀骜不驯,父亲的一脸严肃,独眼流浪猴老大的世故精明,简直就是“讲述老百性身边的故事”。影片还向我们展示了一道“奇景”,大雪天猴子们直立行走,人模猴样地让人忍俊不禁。

看到淘淘最后和家人幸福依偎在一起,由衷为他感到高兴。曾经走过花季雨季的我们,也曾经历“成长的烦恼”。自卑又自傲,真诚又敏感,悲观亦开朗。内心认为自己已经是成熟的大人,可又不能独自面对现实的风雨;对父母老师关上“心门”,却又渴求知音,将心中的秘密写进日记本里。

其实,每一个叛逆的孩子的冰山下,奔突的都是希望被看到、被听到、被认同的岩浆。没有所谓的“坏”孩子,只有缺爱的孩子。所以,当我们如今也做了父母,是否应该给青春期的“淘淘”们更多尊重、更多理解,不粗暴,不越界,真正和孩子平等相待,这才是爱发生的基础。

另外,脑洞大开的我要多说一句,淘淘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最近热门的“二胎”话题。当父母剃头挑子一头热地想为孩子添个伴儿,是否应该先征求一下老大的意见。就像“失意”的淘淘那样,家里的大孩子不明白为什么有了弟妹后,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的宠儿了,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满是爱被夺走的焦虑。父母如果不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伤害,甚至出现如同淘淘一般负气出走的过激行为。所以,生之前充分沟通,生之后公平对待,大宝二宝亲密相处才能成为现实。

熊猫的故事——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熊猫篇说的是熊猫妈妈丫丫和女儿美美的故事。刚出生的美美脆弱无依,娇软的叫声让人怜爱。妈妈精心照料,温柔呵护。渐渐地,孩子长大了,她急切地想要去探寻外面的世界,一不留神,叽里咕噜滚下山坡,熊猫妈妈急忙赶来帮忙,轻轻衔起,舔犊情深。但是,孩子终将羽翼丰满,离开温暖的家。经过一次次弃而不舍地尝试后,女儿美美终于凭借一己之力爬上数丈高的树顶,宣告着与母亲的别离正式到来。

那一刻,树下的母亲仰望着女儿越爬越高,直至消失在枝叶繁茂的树顶,她亮晶晶的眼睛里,有鼓励、有担忧、有不舍、有希望。我不禁想起龙应台那段著名的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人到中年,许是拥有了很多,但蓦然发现,父母已渐渐老去、儿女只一心要挣脱自己的保护去远行、朋友们于曲终之际渐渐散去、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一生,我们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很少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但是,以为永远都不会来到的那一天真的会来,再也不会有人为你守候,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哪怕你已经转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所有的爱都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身为子女,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要多看看他们的眼睛,而不是让他们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我们不可能代替孩子去体验、去生活、去获得的幸福。所以,我们不能用爱的名义去过度保护他,这其实是一种剥夺,他总要自己去穿越孤独、分离、伤痛,才能获得免疫力,才能成为他自己。才能成为他自己世界的主人。上天赐予我们成为母子(女)缘分已是最大的恩赐,陪伴他,看到他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就应感恩。

雪豹的故事——自然的最终法则是公平

雪豹达娃是雪山的女王,高冷凶悍的她其实有一颗慈母心,她的每次一捕猎都是为了养育自己的两个幼崽。“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为了孩子,她勇敢地迎战彪悍的闯入者;为了孩子,她全力捕猎伤了爪子;为了孩子,明知会九死一生,她仍拖着病体攻击牦牛群,折戟而归。春风又绿了群山时,达娃永远长眠于高原的冻土里。

许多人说雪豹的故事赞颂的是伟大的母爱。我承认母爱的伟大,但我从中看到的是自然的公平。因为公平,面对凶猛的捕食者,羚羊们只有拼命奔跑才能逃脱屠杀,因为公平,即使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雪豹,也会因势单力薄被驱逐,因伤病而挨饿受冻直至死亡。当看到雪豹和牦牛生死搏斗时,我的内心是纠结的,两位都是母亲,都是为了自己孩子的生存在厮杀,哪一方落败都让我深深叹息。但是正如摄影师不能出手相助,我们,也不能去偏袒任何一方,否则,就会破坏自然铁的定律。

小时候看影视剧,我们总是会着急地问大人:“谁是坏人、谁是好人?”如今,我们已经明白,这是世界原本就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和不易。自然,自始至终依照着自己的规律运转。不帮好人,也不帮坏人。或者说既帮好人,也帮坏人,这是公平,因为无私。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应该不再热衷做一个评判者,而是更多地去接纳、去宽容,去接纳万事万物,去宽容别人和自己,这就是最大的慈悲。同时,守好我们自己的本心,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自己的“道”吧。

在雪豹妈妈故事的开头,看到她一个人守护两个孩子。五岁的小兔不停问我:“他们的爸爸呢,去哪里了?”大大的眼睛里蓄着泪水。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固执地认为一个家有爸爸妈妈和宝宝才是完整的吧。我耐心地对她说,雪豹的家庭就是妈妈独自抚养宝宝的。

那一刻我不禁想到,在动物世界,单亲妈妈是自然规律。而在中国社会,“缺位”的父亲则很让人无奈。“爸爸去哪儿啦?”爸爸通常不在家,在办公室,在饭局里。爸爸在家时,也常常是形同虚设的,在朋友圈中,在游戏里。所以,中国的妈妈们大多是辛劳的,是愤怒的。于是,“缺失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崩溃的孩子”=中国式家庭。缺位的父亲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陈道明说过一句话:“男人最大的时尚就是多在家待一待。其实把所有该回家的人都召回家,这个社会就会安定许多。现在有多少不回家的人,不是因为事业,而是在酒桌上,歌厅里。如果晚上每个家庭的灯都亮了,也是一种时尚”。父亲们从所谓的忙碌中抽出身,从浮华的微信里抬起头,让自己的内心的那个小男孩真正成长为一个承担责任的男子汉,多给孩子一些高质量的陪伴。给妻子多一些体贴关怀,这个社会真的会很安定很多。

向死而生 爱的轮回

电影的结尾,金丝猴淘淘带着妹妹愉快玩耍,熊猫妈妈丫丫又添了一个小宝宝,雪豹达娃的两个孩子开始自己捕猎,藏羚羊依旧往返于可可西里和卓乃湖之间……春华秋实,年复一年,新的生命诞生、成长,旧的生命衰老、死去。看得出来,影片很想和观众探讨一番生死的意义所在,所以,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都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丹顶鹤这一“神鸟”,“当一个生命走到了尽头,仙鹤会背负着它的灵魂飞向另一个美好的地方,那里有生命的轮回”。

中国人一向对于死亡讳莫如深。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但我想说,其实我们应有“不知死,焉知生”的智慧。死亡,可能是这时间唯一公平的事情,“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尽管我们都明白,我们出生后的每一天都在接近死亡,不能逆转、无法改变,但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我们仍很难做到对死亡的释怀和坦然。

如何能破解生死的迷局?我想尝试着这样回答。那就是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我们便没有时间去纠结、去后悔、去蹉跎、去哀怨。我们要像太阳那样去发光发热,像大河一样去日夜奔流,像羚羊一样去驰骋奔跑,像花朵一样去绽放美好。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努力活在当下,雪豹只会在乎眼前的这一次捕猎,孩子只会陶醉此刻嬉戏的快乐,我们要向动物、向孩子学习,每一次呼吸都深沉饱满,每一次事情都全然临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和自己的心在一起,我们就能越来越踏实、从容、坚定、勇敢,不念过往、不惧将来、不留遗憾,我们就能明白,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体验,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体验。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轮回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和自然是一体的,我们在她的怀抱里,被天地孕育滋养,我们是万物,万物也是我们。今天,我们作为羚羊死去,躯体融入泥土,明年,我们以野草的形式,在草原上蓬勃生长,秋天,我们作为一枚秋叶沉入水底,春天,我们以鱼的身姿在湖水中自在游弋……死亡,绝不是决绝,消亡,更应该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

参详生死的意义,是为了更加珍惜生命,更有知觉地前行。这一世,我们选择出生在这个星球、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做父母的儿女,做爱人的伴侣,做孩子的父母,已经是最大的幸运,因为作为是万物之灵,我们远比动植物更能体会到丰富的情感,付出和收获到更多的爱。爱,流经我们、滋养我们、爱,唤醒我们,升华我们。

我们诞生在这里,我们诞生在爱里。

我们的灵魂在爱里生生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全文共 1406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看了大国崛起之英国篇,才明白为什么说中国只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封建中轮回、循环而已。

像中国这样君主高度集权制的大国,因为并不缺乏利益,自从秦一统中国以后。所以我们的一切几乎都是对内的、都是为巩固君主权力在服务,偶有对外战争,或是为了消除威胁(汉武帝中前期战争)、或为炫耀武力(汉武帝后期战争)、又或为了巩固、完善统治,成就千古霸业(康熙对内战争)。我们对外使周边国家臣服的方式最主要还是为消除潜在威胁、炫耀力量。我们也乐意把自己的文化、财富、不多的科学、技术等与周边、世界友好国家分享,这也是当时君主宣扬天威、稳定、友好周边局势的一个方法(最著名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

炫耀武力式的战争是极少,如同中国重文轻武的国家理念。而友好、臣服周边国家的主要方式是软实力作用。

由于有这样的环境,“压力”几乎都是来自内部的的情况下,每一代君主、每一个新生的朝代都会想办法更进一步的巩固自身权力,研究的重心全在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上。所以中国社会也就越是轮回、循环越是专制,离现代文明越远,思想越封闭,奴性越重。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国家后,中国还产生过什么重要的文化吗?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全是产生于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往后的岁月无一不是在吃老本。后来又产生了如董仲舒、朱熹之流后,其它声音越来越微弱,外力(压力)越来越少的情况下,高度集权的统治+高度集权的文化阶层迅猛发展(儒家)。自此,中国正式宣布进入“万劫不复”的历史轮回当中。

分权制的强化,权力平衡,法制与民权的萌芽。

而工业化发源地英国。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初期,英国也发生了君主为巩固权力而爆发的和贵族之间的内战。不同的是,贵族取得了胜利。但是英国贵族并没有像中国发生的那样,杀掉国王,然后“逐鹿中原”。而是和国王谈判,用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规定国王的权力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是为早期法制、民权的萌芽。

完善法制、君主立宪、民权觉醒。

在以后的循环中,英国又发生了两次国王(?)与贵族之间因权力而爆发的内战(第二次内战另立国王)。结果都是贵族获胜,贵族为了进一步强化限制国王权力,而产生了议会,后来议会又规定国王必须任命首相,让首相代国王行使权力,而首相必须从议会多数党中选择。于是君主立宪制诞生,君主慢慢也就成了无实权的国家象征。而这些贵族为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制衡措施都进一步觉醒了人民的权力意识。

激发、保护民智,尊重民权。

之所以英国贵族没有“逐鹿中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从大航海时代开始,从外面的世界获得财富比对内能够获取更多、更惊人的财富,付出的代价也更小。这一时期英国的法制、民权、议会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人民的利益慢慢得到尊重、鼓励。于是英国人在凭借一支由海盗、商人等普通人组成的舰队打败昔日海上强国葡、西、荷兰以后,开始了对全世界的的殖民。由于大量的财富涌入英国,英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已经捉襟见肘。就在这时期,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借着万有引力的东风,精明的商人联手富有知识的工匠(科学家)打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替代人力。如果说前者是硬件的话,那么随后的《国富论》则是英国工业化的软件。伴随这些发明、创造诞生的是英国人对知识、科学的崇拜(最著名的事件是皇室贵族等为牛顿举行的国葬,在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来英国第一部《专利法》的诞生,更使得发明创造成为个人、社会获取财富的重要途径。开启了英国近代工业化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大型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生门》在剧本故事方面,将秒杀上述三部影片,作为纪实电影的《生门》的每一个故事细节,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优秀的编剧无法编出来的。现实比电影精彩一百倍,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部影片身上。

什么叫“生门”?一个生命诞生的全部环节,家属的纠结感,从产科医生到产科护士奔跑的脚步,从产妇的父兄亲属到每一张真切的人民币,也包括每一台抢救手术的关键时刻以及分娩室内外的人情冷暖。《生门》用了三年时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取得了四十位产妇及其家人的授权,采用镜头直击的手法,最后选择编辑了其中四位早产产妇在医院里里外外的故事。没有明星,没有既成剧本,没有大投资,全是对于一个生命从哪里来和怎样来的关注,也即一个小生命在未出生前和其周遭环境的关系,包括了其家庭,辗转经过的医院,在生产过程经历的种种困难与惊险,还在娘胎里时外面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医院的治病机制。

作为一个年看片超过100部的电影专业记者,作为一个在产房外焦灼过的父亲,我上一次为一部电影流泪还是六年前。那是在唐山市体育中心潮湿的草地上,我一边看着《唐山大地震》电影,一边把电脑放在腿上泪流满面地书写。看《唐山大地震》之流泪,是为了生命的逝去和艰难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纪录片《脊梁》观后感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观看了《脊梁》影片之后,感触良多,忍不住手痒,遂作此短文说点心得,愿与诸位交流交流。

影片中所述的真实历史,展示了自1840年以来,咱中国真如歌里唱的那样:“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咱中国人一路奋斗,历经百年,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终于以巨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整个“站起来”的过程中,中国***发动和引导人民,共同反对和战胜内外敌人,牺牲最巨,居功至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代以来,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我们中华民族积弱积贫,一步步滑向苦难的深渊。先是英军用炮舰轰开我国国门,接着是英法联军烧圆明园,再接着是八国联军冲进紫禁城的“太和殿”,接二连三的割地赔款,令我中华民族颜面扫地,国家资财陷入赤贫之境。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了半个中国,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遭遇空前的民族危机。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是中国***捐弃前嫌,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举起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大旗,深入沦陷区,组织和带领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最后与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一道,战胜了凶残的日本强盗,取得了近代百年来民族自卫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从此,中华民族才得以五大国之一的资格,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建立之后,也是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国情的新的发展道路。其间虽也曾走过较大的弯路,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短短十来年,初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民族经济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取得了抗美援朝以及三次国家边境自卫战争的胜利,两弹一星试验成功,国家安全与和平得到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中国***的领导下,我国综合国力的排名逐年上升,现在已经列于第七。一百多年来,我国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强国梦,将在今后五十年内得以实现。想想过去,展望未来,我十分坚定地认为,中国***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纪录片《致未来书》观后感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就好像开夜车。

夜里行车的奇妙就是我们明明知道目的地就在前方,但却要小心翼翼的开的很慢很慢。开得很慢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因为我们看不到远处,只能够在有限的灯光距离里摸索。

在山谷,小村,城镇之中穿梭,因为空间移动而流逝的时间,飞起来,未曾停过,或者说我们未曾忘过到过的每一处地方。又可能我们已经记不清楚了,但那只是因为我们感触不够深刻而已。

一个人开车,一路的颠簸,未免会有迷茫的疲惫,最后连方向感都给迷失掉了。

勉强赶路只能带来坠入深谷的危险,但是我们又不能停下来享受短暂的稍息,乡野的淳朴总是会令人产生误解,以为会遭受那突然的袭击。

夜里开车,我们未能享受自然的风光,却只是看见了两条白光投射下的残像,那是多么的不完整。

那是一个人的孤独。一路的孤独,只是为了找寻远方那一点点未知的温暖,找到自己心里幻觉中的镜像。

我们都真真确确的认为那是真正即将要发生的事情,仿佛已经发生过了一样。一觉醒来,却原来是梦境一场。未来的可爱之处也许就跟做梦一样,让我们无法分清真实又或者是虚幻。梦想的难度也许就在于,昏庸的人仅仅是长期处于虚幻之中,流连于作梦状态,而精明的人却付诸于行动。

夜里开车千万不要害怕,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一直是独自一人开车,因为前方还有等待你的“梦”。

其实人生不单单是开车,还是一趟长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3385 字

+ 加入清单

粗放型煤炭燃烧是造成霾的主要原因

调查指出国内雾霾的主要原因:大量来自散煤燃烧,其中80%的污染来自20%的散煤燃烧。这一观点基本正确。

散煤燃烧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烧,主要来源为小锅炉和居民用煤。

这里我引用《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以下简称《贡献》)的数据。《贡献》指出2012年,中国煤炭使用对空气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估算在51%至61%之间,均值为56%。其中,约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约4成的PM2.5是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排放的。煤炭使用对京津冀PM2.5的贡献为51-62%,长三角的结果为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烧即可降低煤炭对大气污染的60%,那么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都提出了关于2017年关停全部10蒸吨以下小锅炉,以集中供热的热电厂取代小锅炉,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使用和销售。如果这些法规能够得以全面执行,降低15-20%PM2.5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监管不力亦是雾霾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调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蓝,需要将2013年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调查同时指出如果燃煤企业的减排100%到位,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将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所以,如果燃煤企业全面使用减排装置,APEC蓝指日可待。

我国有几乎为世界最严苛的电厂排放标准,到2015年末,我国电厂脱硫装置安装率几近百分百,降氮脱硝安装率也要达到75%。去年起,一些地区的电厂试运行的超净排放技术使得燃煤电厂达到燃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成为可能。严格来讲,电厂如果100%使用排放设备,除了二氧化碳这个指标,电煤对大气的污染贡献甚少。因此,国家在能源规划中提出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例也是减排的主要手段。

然而环保需要经济成本,要谨防燃煤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将排放设备闲置成为摆设。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环保法提高了对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而环保部门对燃煤企业尤其是电厂排放都已实现实时在线监控,那么,如何提高燃煤企业排放设备使用率完全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幸的是,在中国,法规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

褐煤亦可以清洁利用

褐煤对大气污染最严重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但调查所举的哈尔滨供暖首日的PM2.5高达一千的例子并不能把所有责任归于褐煤。一是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哈尔滨的供暖季就不该有蓝天。其次,褐煤由于热值低、磨煤用电高等因素主要用于掺烧,其经济掺烧比例在20%到30%间,说什么褐煤也不能承担全部污染责任。

此外,2014年10月颁发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褐煤不得运输到超过600公里的范围外使用。如果执行严格,鉴于东北到蒙东超过六百公里的运输距离,从2015年1月1日起哈尔滨将不可能再消费蒙东的褐煤。那么褐煤将不再对哈尔滨2015供暖季的PM2.5负任何责任。

实际上,褐煤在中国,更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就地转化为其他能源如在褐煤生产地蒙东建发电厂。还是那句话,严格执行排放要求的燃煤电厂是清洁用煤的有效途径。

英国治霾经验不能照搬

调查指出,英国烟雾事件发生后20年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气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个国家能源结构中从90%下降到30%,而重工业占GDP的比例也下降了10%,很多煤矿和燃煤的工厂关停,这里曾经有上百万人就业。1960年到1970年,在英国治污的前十年,经济不但没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后十年终,英国进入了油气时代,他们的经济总量翻了四倍。

我承认,控制煤炭总量和能源结构调整都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记英国1952年的煤炭需求量约为两亿吨,而中国当前的煤炭消费量是其20倍。如此大的能源需求量转换为油气都能瞬时扭转该能源市场的供需平衡。一旦市场由供给过剩转为紧张,价格变会飞升。缺乏经济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2030年前不可能改变。

我们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即便我们有条件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实现英国当年的GDP增速。国际需求低迷,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各主要工业产品结构性过剩,如果加上能源成本攀升,我们拿什么同世界竞争?

片中英国的能源大臣说要给新兴的产业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他们会带给你惊喜。事实上,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一直扶持,煤电在取电顺位中排名倒数第二(末位是油),如果没有补贴,光电风电高居不下的成本根本无法和煤电竞争。新能源清洁但利用率低,靠天吃饭及电能无法储藏的特点使得新能源极不稳定,对电网冲击很大。因此,近三十年内期待新能源成为能源主力只能是梦一场。

能源结构转变尚需时日

调查指出,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占22%,石油探明量是一次能源的38%。这些都对,且不说石油和煤炭一样属于化石能源,变用煤为用油并不可取。仅就探明储量并非可开采储量这点而言,二者之间还有技术、地质条件、运输等一系列鸿沟。因此,油气能源在我国的茁壮发展依然遥远,而远水解不了近渴。

更重要的是,我国地大物“薄”,这点能源得省着用,利用当前国际能源价格低迷的契机在不改变市场供求状况的状态下多进口些油气,去政治风险不高的国家的并购些能源矿产是正途。

此外,对于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我国十三五能源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结构比重占10%。目前我国气电为煤电燃料成本的近三倍,受国际油价暴跌影响,这个比例有望调整到两倍左右。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企业和个人用得起气电?

洁净用煤,去霾正解

实际上,调查阐明了解决雾霾的途径:严控排放,转变能源结构。我想修正一下——严控排放是当务之急,转变能源乃长久之计。

针对我国国情,煤炭因其可靠性、经济性和稳定性,依旧会是我国近二十年内的主要能源。在通过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增加其他能源供给的同时,清洁利用煤炭将是未来中国治霾的主要途径,其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降低或去除粗放式煤炭燃烧比例。坚决取缔小锅炉,减少民用煤消费,以此减少60%的煤炭对大气的污染。

二、严控煤炭排放,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推动电厂超净排放。此举将降低至少20%的煤炭污染。除了在线排放监控外,环保局应要求每个电厂上报煤炭消耗量和脱硫、脱硝原料、除尘袋的数量及相关单据,由此监控电厂对排放设备的使用。

三、提高煤炭入洗率。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不到40%,煤炭洗选可脱除煤中50%-80%的灰分、30%-40%的全硫(或60%~80%的无机硫),以大约8~20元每吨的洗煤成本降低煤炭对大气的污染是经济可行的。

四、鼓励对电厂碳捕集的研究及使用。碳捕集是指将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CO2)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商业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在国际上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技术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而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各国还在进行大规模的实验阶段。目前由于碳捕集成本较高,在我国尚处于试验阶段。中国如要达到美中《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203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封顶的目标,必须抓紧对电厂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研究和实施。

五、鼓励高质进口煤在沿海地区的使用。从海南到山东的八个沿海省份的煤炭消费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越30%,而这些省份亦是低硫低灰的进口煤的经济半径市场。煤炭是我国唯一可控制全球价格的能源,如能利用这一优势,撇开保护国内煤企的因素,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多进口洁净煤,将开采的污染留在他国,岂不两全。

去煤治霾,二十年够不够?

调查指出英国用二十年时间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给中国二十年,我们能够去煤治霾吗?答案是二十年去煤有困难,而治霾根本不需要二十年之久。只是这个时间长度的答案需要政府和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如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治霾,在中国缺乏其他经济可靠能源的情况下,为何一定纠结于改变能源结构?

《雾霾穹顶下》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调查,她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如果这个调查能够唤醒政府加大减排治理的力度,才能不辜负柴静做这个调查的诚意。让我们再次回顾下调查的结束语——

“如果我们目前环保设施(和法律),就目前全100%都到位了,我们的尘排放跟我们的二氧化硫排放应该比现在低60%,我们的氮氧化物排放应该低3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纪录片《同心战疫》观后感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抗“疫”中,我们要做棵“石竹”,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咬定”的狠劲儿。咬盯疫情,有的放矢。要充分发扬党员干部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关键时刻冲得出、危难之际豁得出的带头风范。要坚持依靠群众,锻造出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铜墙铁壁。要保持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及时为人民群众注入稳心剂、凝心剂。咬盯疫情,更要有“决不让疫情魔鬼藏匿”、不获全胜不收兵的狠劲儿,对自己狠一点,举措更严一点,防“疫”的胜利就多一层,就能早一刻为群众的生命财产搭好“安全线”、筑牢“堡垒墙”。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立根”的顽劲儿。越是艰难越向前,越是艰难越挺立,这就是顽劲儿。我们向“疫魔”宣战,全民都在“狙击”,每个人都是逆行者。“疫情未来10天至两周或迎来高峰期”,更需要我们携手逆行,携手抗击,万众一心、共克难关。对于个体来说,天降大任,苦心志,行拂所为,在危难中得以锻造,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实践告诉我们:越是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炼的国度,生命力越是顽强,越是倔强,因为她的“根”深深地扎在“岩石”之中。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千磨”的坚劲儿。自强不息、劲健有力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曾记否,我们之所能历经无数战乱饥荒、屡受外敌欺侮侵略而始终怀揣梦想,不折不挠、奋起抗争,愈挫愈勇、奋发图强,一路高歌前行,就是因为我们骨子里那股“宁折不可曲”的坚劲儿。面对“疫情”蔓延,不恐慌,不麻痹,心理上藐视,行动上重视,方法上科学,这才是我们战“疫”的正确打开方式。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任尔”的豪劲儿。要游泳总会呛水,要前进总会遇阻,凌寒暑而不渝其色,这就是我们的豪劲儿。“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令行禁止”,这是我们体制的优势和制度的力量,也正是我们打赢这场战“疫”的信心之源、活力之源、动力之源。越来越多的患者被治愈出院,病毒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也在不断推进,频传佳音,这就是胜利的成果、希望的曙光。

栉风沐雨,不畏浮云,自信击“疫”,我们一定能破“疫”前行、行稳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抗美援朝我军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对抗,其实并非完全没有优势,双方都有自己的秘密武器,也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此时胜负的关键往往取决于指挥官对于战局的把握,还有无数战士的奋勇冲杀。在美军的部署中,有一支强悍的精装王牌军,它就是第八骑兵团,其1师的师长盖伊来头不小,该师也是由美国的精兵组成,战斗力不可小觑。

此次战役发生在朝北的云山,这里多高山峻岭,植被繁茂,交通便捷,是战争的绝对中心。那时的彭德怀司令非常重视云山,打算命吴信泉将其控制。那时的敌骑兵1师有炮兵和坦克,三个机械化营,联合南朝鲜12团频频向我军施压。防守阵地的39军116师师长首先发现了云山敌人的动向,将战场情况上报。

不久后,总部制定了周密的行军计划,38军配合42军负责切断敌军后路,其余各军迅速穿插分割,集中优势主力迅速歼灭被包围敌军,不能放跑一个敌人。随后,各级指战员开始行动起来,40军此时恰好全歼敌伪6师,这也为吴信泉拿定总攻时间提供了方便。结合之前的情报,39军开始向云山挺进,在扫清几个障碍后,迅速占领优势地形,准备和骑兵1师来场硬碰硬的较量。担任主攻的是116师,他已经进入云山西北,几个团分别攻陷了几处高地,但是仍然没有伤到敌军主力。在262.8高地上,骑1师利用炮火优势形成压制火力,我军多次冲击没能成功。此时,果断改变主攻方向,留下少部分部队继续佯攻牵制,大部队借助夜色奇袭敌人侧翼,一举突破了对方前沿阵地。对方迅速收缩兵力,第二道防线已然形成。

他很清楚,正面突破几乎不可能,奇袭也不能再用,于是,命令部队分成多组,分批次进行进攻,让敌人没有休息的机会,终于在战斗开始后的第二天傍晚,与敌军短兵相接。此时炮兵和坦克失去了意义,双方的白刃战异常惨烈,敌军最后选择了丢下物资和武器撤退,早以准备好的38军和42军总共抓获300多名美军,云山之战大获全胜,骑1师更是溃不成军,遭遇了171年以来的首次败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东北抗日联军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571 字

+ 加入清单

抗日战争胜利xx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抗战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在央视一套热播。这部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在白山黑水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战史实,真实表现了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越的斗争史,他们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表现出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和英勇的牺牲精神。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杨靖宇为其常用化名,河南省确山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名将。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身边的最后两名警卫员,在濛江县附近向老乡购买粮食和衣服时被捕,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章 ,判断他可能就在附近,于是增派兵力和飞机展开围捕。杨靖宇踏着没膝的白雪,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林中,遇到4个进山打柴的农民。由于行动不便,他将购买吃穿用等事委托给他们,“那时他已6天6夜粒米未进,周围还有几百个敌人在全力围捕。接到叛徒告密的敌人又派出5批近200日伪军围剿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回答讨伐队的是杨靖宇的双枪。交战中,一颗子弹击中杨靖宇左手腕,但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他持手中匣子枪厉声怒斥:“谁是抗联投降的,滚出来我有话说。”语毕,高大的身躯便仰面倒在大树旁,终年35岁。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侵略者始终无法理解的是 :自2月18日以来,他已被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完全断粮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么生存?为了解开谜团,敌人残忍地将他剖腹查看,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连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杨靖宇用英雄壮举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更展现了东北抗联将士的刚烈血性!

赵一曼1905年10月27日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34年春,赵一曼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1935年秋,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而战士们则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日伪报纸也惊叹的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坚贞不屈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1936年6月30日,赵一曼在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日军追上,再次落入日军的手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8月2日,日军将其绑在大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赵一曼牺牲之前,面对敌人的屠刀,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一个日军军官走到赵一曼跟前问:“你还有什么话要讲吗?”赵一曼怒视着,把手中的纸卷递过去说:“把这些话传给我家乡的儿子!” 日军官看过字条,向军警们猛一挥手,罪恶的子弹射进赵一曼的躯体,牺牲于珠河县,年仅31岁。

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东北抗日联军仅有近4万人的军队牵制了近40万的日伪正规军,有利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她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建树的抗日业绩,表明了她不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战疫纪》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认为这不过是一场火灾,一次旱灾而已……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题记

我们告别了2019年,开始迎来在儿时作文里想象的2020年,那时的车会不会在天上飞,那时我们是不是可以随意穿越时空,那时是不是人人家里都有机器人帮我们做家务……

当2020年真正来临时,那些奇思妙想可能还没想实现,中国却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战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武汉是一座拥有3500年历史年历史的古城,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有漫山遍野绽开的朵朵樱花,有遥看武汉三镇风光的长江大桥……武汉它也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大规模爆发地,病毒乘着2020年春节的脚步来到武汉人民的身边,随后遍布到全国的大山大河。

春节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与自己的亲戚朋友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但今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不断传播,为了扼制病毒的蔓延,身在武汉的同胞停下了出行外出的脚步,放弃回家过年的行程,在家自行隔离。各地人民也在春节来临之时,呆在家中陪伴家人,不走亲访友,为了自己的健康和他人的安全,更为中国可以更快的战胜疫情。

当所有人都想法逃离武汉,却有一群人成为逆行者。年近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经历非典后,再一次肩负重任,连夜赶赴武汉,带领所有医护人员抗击病毒。

各地的医护人员在除夕之时放弃陪伴家人的机会,不顾个人安危,整理好行囊奔赴武汉,参加到救援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队伍中。他们有的年仅二十出头,他们是父母手中的宝贝,他们却学着前辈的样子穿起防护服,用单薄稚嫩的身躯为患者撑起一片天;

他们把稚嫩的孩子、年迈的老人留在家中,自己去守护患者的家人;有的夫妻双方都在防控一线,为了与病魔争分夺秒,连续几天不能见对方一面,更有医生为了拯救病人,自己劳累过度也感染上病毒,自己生命也画下句点。

身为医护人员,我们口中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是天职。我们不要忘记他们不是神,脱下防护服,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啊!他们也有家人、爱人和属于他们美好的明天,但在国家面前,在病毒面前,他们变得无所畏惧,成为战不可摧的守护神。

当医护人员在守护着我们的健康,更多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武汉人民的关心。各省对湖北省进行一省一帮扶制度,一同帮湖北度过难关。这充分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意义;明星自发进行捐款捐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号召大家;有很多不愿留姓名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为,为湖北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海外华侨的商人更是在海外购买医用物资,为祖国送去温暖。

原来,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有人站起来成为中国的脊梁。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全国各族人民因病毒凝聚在一起,用大爱去对抗病毒,战胜疫情。中国人共担风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终会看见黎明的曙光。

愿春天来临之时,我们可以摘下口罩带着笑容,走到武汉长江大桥看青山碧水,在武大校园和朋友共赏樱花,在黄鹤楼品历史变迁。.

故事终有结局,黑夜总会迎来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同心战疫纪录片第四集众志成城观后感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十二年的轮回,鼠年又来了,这意味着又一生肖轮回的开始。2020年是农历庚子鼠年,是十二生肖开始的第一年。往年的春节,大街小巷热热闹闹,家家户户欢天喜地;但今年的春节却不同往常,街道上、社区里、乡村中没有往日的车来车往,人声鼎沸。大家都待在家中,时刻被一则则消息牵动着心。

这一切,全是因为一种突如其来的可怕病毒,它使人类陷入危难之中。通过查看手机中的图片,我知道了这种病毒表面是凸起的,像国王头上的王冠,所以人们称它为“新型冠状病毒”。这种病毒通常都是藏在野生动物体内,人类怎么会感染呢?那是因为有人吃了不该吃的野生动物,被病毒传染,然后“人传人”,以致更多的人生病了。

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感觉非常可怕,也特别害怕。爸爸妈妈告诉我:医务人员已经冲上去了,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同病毒奋力抗击;科技人员也冲上去了,他们夜以继日、合力攻关,定能早日攻克病毒的关隘……

鼠,十二生肖之首。它有两个象征意义——灵性和生命力强。面对疫情,讲究卫生、加强锻炼、蜗居家中是我们普通人抗击疫情的最好方式。

众志成城抗疫情”,我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一定能打赢这场抗击病毒的战争,迎来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今晚,我看了最新一集的《客从何处来》,讲述的是广西人阿丘,下南洋寻找家族的故事。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印尼妈妈小草,以及前天刚送别的她的小女儿,也就是我的印尼姐姐小萍。

小草妈妈的父亲,小的时候被一个在印尼的中国妇人收养,子孙繁衍,形成一个家族。这名妇人就成了小草的奶奶,一个缠脚的中国女人。受奶奶的教诲,家中始终保持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生活习惯。小草妈妈说:“因为我们没有,所以我们必须保持。”

悠悠思乡情,拳拳赤子心。一位离开故土多年,热爱自己民族的奶奶,把她的思乡情通过生活的点滴传给了自己的儿孙。而小草妈妈如今也延续着奶奶的脚步。她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一个非常爱中国的奶奶,奶奶说的话她都铭记于心。奶奶说:“中国要强大,我们在海外的人才能扬眉吐气,你不要忘记中国。如果你不爱你的国家,不记得你的根,你还算什么?”而小草妈妈也说:每个人都有他的源头,只有追随源头,才能知道他的文化底蕴在哪里。

小草妈妈把小女儿送到了广西柳州来学汉语,前几天她和同学到南宁参加汉语水平考试之际。我们一家人出动接待了她,为她安排酒店,请她吃饭,带她到我们家坐坐,我们短暂地相处了不到两天。我和妈妈送她去车站时,没想到小萍竟抱着我和妈妈哭了。我和妈妈也热泪盈眶。上火车后,她给我发了条短信,内容是:谢谢你们!我的中国妈妈和妹妹。妈妈也总为还不够尽心尽力接待小萍而有愧疚之感,她说,她很感激印尼的小草妈妈看得起她的女儿。

今天的这集《客从何处来》,阿丘在马来西亚的表哥也给他写了封信,这一段最为打动我:“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一个中国家庭,一个印尼家庭,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因缘际会我们能相识,我们都很珍惜这份能成为“一家人”的情分。

而我自己的家人呢?我的父辈、我的祖先,他们经历过什么,他们隐忍了什么而不说?“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这样的课题看似庞大沉重,但若抽丝剥茧深入每一个人自己的家族,那又会挖出多少血泪故事。不见得非得是名门望族才值得传说,历史人性交错,平凡人的故事,那才真实,才有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2363 字

+ 加入清单

从今以后,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当知自然厚藏,万勿浪费。感恩生活------题记

将光阴里的纯美,雕成一朵心花,用无痕的笔墨,温润生命的色泽。五月,是花开的季节,挚爱的季节,感恩的季节,劳动的季节。五月的雨,缠绵而惹人怜惜,轻柔的风,像极了婴儿的手,温润柔软。一切都是恰到好处,淋漓而不失柔美,热烈而不失婉约。繁花似锦,绿荫如海,一切都显得那么暖意。

一份平和,一份清醒。一分感叹,人生是装满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舌尖上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苦的是伤痕。酸的是泥泞,甜的是心境,辣的是坚韧,咸的是奋进,享受每一刻的感觉,欣赏每一处的风景,用心体会人生的滋味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热播当中,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通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中华美食”为路径,展示了中国辽阔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不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色x、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们审视.在此基础,导演把笔触更多地运用在了美食背后的故事讲述和情感酝酿上,“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让女子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 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渲染的主题,餐桌上的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蕴。让女子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澜说;爱吃东西的人,多数不是什么坏人。他们拼命追求美食,没有时间去害人。大笑姑婆兼馋嘴,是完美的结合,这种女人多多益善,想来,女子可以挤身其中的一员,笑谈一下。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吃货。一个完整的女人,应该是既会穿优雅的高跟鞋,又可以脚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气而生活。既应该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奋斗的价值,又懂得适当的转换身份,轻盈的走入家庭-----杨澜《一问一世界》里如此睿智的回答。说得极是。

林语语曾说;‘我们的身体都有一个饕餮精神的人,无可无不可,是人吃的东西女子都吃,越没吃过的越想尝尝,几乎如俗语所说;天上飞禽不吃风筝,地上走兽不吃板凳,不食人间烟火才算高洁么?恐是无人能做到吧!只有传说中去寻觅了。

男人不可下厨房,这种颇旧的思想,很让人费解,在女子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无论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会一个人生活,至少要会为自己准备简单的饭菜,打扫房间,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启算是一个正常人呢?对一个会做饭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会加分的,在我看来,锅碗瓢盆里碰撞交织的才是最朴实的生活,点起炉火,端起碗筷,里面传达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盘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饪才是关键。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欢喝鸡汤,自打离开老家。妈妈炖鸡汤,总抱怨汤肉不如当年鲜美,那时愚钝,不知道好与不好,鲜与不鲜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论吧”,现在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无不如此。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鲜,色香味俱全,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中国人的饮食哲学。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对于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 天,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女子非常赞赏这种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压力中,还能有这种慢生活。惬意的栖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看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美食,还有中国的文化习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还有背后有关食物的情感与故事,每一种食物背后的来源与创造,无不透露出中国千万种美食的博大精深“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精髓,食物恰如其分的融入中国人的勤劳勇敢重视亲情的美德。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在美食中感受到爱的味道!

忆苦思甜,一所幼儿园里,老师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吃的大米是哪里来的吗?一个小朋友奶声奶气的回答。老师,我知道,是从超市里买来的。一笑,无言。孙子孙女都上小学了,可是,在当今社会,还有多少爷爷奶奶在追着给他们的宝贝喂饭。这就是安逸的生活所教育出来的孩子么?苦不苦,三年困难时期,对饥饿的人来说,所有的快乐都于食物相关,鸟为食亡,人也一样,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人们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

《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爱上“那一个个采摘者、种植者、打捞者,以及持守传统制作工艺的烹饪者”,用那些我们熟知未知的食材,传达了有关于记忆的共同属性,击中的不是个体,而是所有人心。

从今以后,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当知自然厚藏,万勿浪费。感恩生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