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端午作文汇编20篇

导语:小编的家乡的端午节要划龙舟吃粽子。小编知道有些地方的端午节是要喝雄黄酒,挂艾草等等。不管是怎样形式地过端午节,都是浓浓的家乡的味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题为我家乡的端午节的作文。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喜欢。

浏览

1969

作文

811

家乡的端午作文500字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民俗文化犹如天空中闪烁的明星,绽放着璀璨的光芒。我的家乡——一个古老的小镇,也散放着独有的民俗气息。

“五月初五端午节,粽子飘香龙舟闹”,刚刚过去不就的端午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印象。

今年和以往不同,由于参与的龙舟队较多,所以连续三天举行龙舟竞赛。许多外地的游客都闻讯而来,游客的车都堵了几公里,一时间,原本宁静祥和的小镇突然闹腾起来。一群人围在一个小摊前,原来是在体验包粽子。我也钻了进去,只见一个老婆婆在教大家包粽子,她古铜色的脸上爬满了皱纹,满脸的笑容使皱纹显得更深,她正用那粗糙的双手娴熟地包着,游客们也饶有兴趣地学着。尽管包出的粽子千奇百怪,但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包好的粽子在阳光下闪着绿油油的光。虽然还没煮熟,但空气中却仿佛弥漫着阵阵的清香。

随着鼓声我来到清水江边,只见河里的船只整齐的罗列着,船上的队员个个蓄势待发,岸上人山人海。远远的听到一声枪响,顿时,队员整齐的吆喝声,岸边的助威的呐喊声,响彻云霄。赛手们拼劲全力地拨着船桨,在水面划出朵朵浪花,人们的也看得乐开了花。输了的船队也是满脸的笑容,在这种节日里,输赢并不重要。

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的粽子,爱家乡的龙舟赛,因为它们传递着我们心中的爱。作为家乡的儿女,我们在传承传统风俗的同时,也应给它注入新的能量,要让这些民俗文化真正做到源远流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端午文化传承作文400字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当五月的风再次吹绿枝头,芦苇再次茂盛时,空气中似乎多了一种甜腻的味道,那是人们煮粽子飘出的浓浓香气。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端午节。

对端午节最初的记忆是手上那根带着“姥姥爱”的五色线,房屋门前的艾叶及那冒着热气的甜腻的粽子。我们家乡过端午每个小孩手上都要带五色线,据说有祛邪之效。小时候父母忙,每次过端午都是姥姥给我戴五色线。因此对端午最初的记忆是五色线,是姥姥那张慈祥的脸。如今五色线依旧绑在手腕上,可姥姥早已离我而去。

长大后,慢慢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原来它和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有关,没错他就是屈原。屈子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铮铮呐喊至今在人们耳边响彻,他那伟大的爱国精神千年传承

现在,祖国强大了,端午节也走向了世界。2009年9月端午节成功入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各地民众都会以独特方式庆祝端午。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活动让人们在忙碌中重新找回了那最质朴的生活方式。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应当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向世界诠释新时代的新文化、新精神,让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二我的端午感受表述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是诗人陆游写的关于端午节的诗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

在嘉兴,端午节有众多的习俗:家家户户挂门前艾草,希望一年无灾无祸;老人给小孩做香囊,驱蚊辟邪;还有一年一度的南湖赛龙舟,那场面十分激烈。

而在那天,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最喜欢的就是包粽子、吃粽子。每次奶奶总会先准备箬叶、糯米、鲜肉、细线。她先把两片叶子叠起来,弄成一个漏斗的形状,然后往里面加入一半的糯米和两块鲜肉,最后把米加满,盖上箬叶,一个精巧的粽子就包完了。这样看着奶奶这么熟练的技法,我也决定试一试。我学着拿起两片碧绿色、长条状的箬叶,用手把箬叶折成漏斗状,但这两片叶子却像两个顽皮的孩子,怎么都不听话。我只好用手指拼命地捏住,快速地把糯米倒进去,糯米发出了“沙沙”的响声,好像在劝说这两片箬叶,又赶忙放了两块诱人的肉,然后把糯米迅速加满。最后,我用力地把展开的箬叶严严实实地包好,再小心翼翼地用细绳来了个“五花大绑”,不让一粒糯米“逃”出来。看着这个样子虽然不好看,但是亲手包的粽子,我的心里别提有多自豪了!

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锅里煮一下,美味的粽子就出锅了。吃着美味的粽子,我不解地问奶奶:“奶奶,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奶奶告诉我:“端午节包粽子是老百姓为了纪念投汨罗江的屈原,希望不让江中的鱼儿打扰到屈原。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哦!原来习俗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呢!”我这才恍然大悟。

端午节,实在是太有趣!既可以挂艾草、做香囊、赛龙舟,还有我最喜欢吃的粽子,更显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端午安康作文小学生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在我的记忆中,以前的端午节都是在乡下外婆家渡过的,那时过端午节的情景使我难以忘怀。

每逢端午节前夕,外婆早早就把粽叶洗涤干净、晾干;还准备了上等的糯米、和一些包粽子的原料。等到了端午节这天,天不亮外婆就起床包粽子了,为的是让我们能早早吃上新鲜的粽子。

包粽子是外婆的拿手好戏。两三张粽叶交叠排开,右手抓住叶尾,顺势一扭,一漏斗状便赫然在目。然后注米,漏斗外多出的粽叶盖住米,再插上一张粽叶,将粽子裹上一圈,系上绳子,就这样三下五除二,一个锥形的粽子就出炉了,里面的馅更是花样百出,有花生的,豆沙的,蜜枣的,鲜肉的……

最吸引人的就是煮粽子了,那阵阵香味飘出来,把我们这些“小馋猫”馋得直流口水,我们不停地围着灶台打转,还一个劲地用鼻子闻那股粽香味。外婆在煮粽子的时候,还会放一些咸鸭蛋一同煮,等鸭蛋熟了,外婆就会把蛋装在事先编好的彩色小网兜里挂在我们胸前。除了这些,农村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听老人说这样可以辟邪消灾。

现在,我回到城里生活,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吃到妈妈买来的粽子和鸭蛋,可总觉得没外婆亲手弄的好吃,也许是少了些亲情的味道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听外公讲端午作文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以前我只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却不知道怎么裹粽子,为什么要裹粽子。今年的端午节,我总算明白了。

瞧!我婆婆正忙得不亦乐乎呢,又要准备粽子,又要准备“五红”和“五黄”。看婆婆包粽子,我觉得是一种享受。只见她左手拿起一片粽叶,迅速地卷成漏斗状,右手抓一把糯米塞进粽叶,再用粽叶紧紧裹住糯米,然后用线把粽子扎紧。就这么一会儿功夫,碧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粽子。

我问婆婆:“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呢?”“我也不太清楚,反正我们从小就是这样过端午节。你去问问你外公。”这时外公走过来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楚国都城被秦国攻占了以后,屈原就投江自尽了。人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把他吃掉,就包了粽子扔进江里。赛龙舟的习俗也是这么来的。”

“哦。你们小时候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啊?”

“我们小时候过端午除了吃粽子,还要准备五红五黄。家家门口都挂艾草。”

“什么叫五红五黄啊?”

“应该是五种吃的,我知道的有雄黄酒、鸭蛋、苋菜。”

“为什么要挂艾草呢?”

“因为艾草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以驱赶蚊虫。”

“看来端午节的习俗真不少呢。”

“是啊,端午在过去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呢,这些习俗也是传统文化啊!现在过端午没有那么讲究了,不过,粽子还是要包的。你跟你婆婆学学包粽子去吧!”

[听外公讲端午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赛龙舟作文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二年级在端午生活的感受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看着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来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例如赛龙舟、吃粽子、吃盐鸭蛋……这个节日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主义者——屈原。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江堰市会包粽子,吃粽子,棕子的品种多如繁星,各式各样,有简单好吃的白粽,有红白相间的赤豆粽,还有鲜嫩可口的肉粽……简直让人馋得直流口水啊!我们家也是一样的,每次大都包的是白粽,虽然它非常单调,但是吃起来特别松软,香甜可口。包粽子所需准备的材料有:芦叶、糯米和线。

里面包的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去调整。我们家一般会把采摘回来的芦叶浸在水里,浸得比较软时,包起来会好包一点。包粽子可是奶奶的拿手绝活呢!我通常都会坐在奶奶的对面,帮她拿叶拿线。我时不时还会照着奶奶的样子学起来,可是总到了第二步装米的时候,出洋相了,由于我物拿错地方,倒致米装一粒掉一粒,最后搞得芦叶上到处是米。

奶奶会在一旁笑眯眯地对我说:“你这个小调皮蛋,尽给我帮倒忙。”我看我还是安分点好。棕子包完了,放在滚烫滚烫的热水中煮一个晚上,就可以吃了。

第二天早晨,就会闻到粽子发出来的清香,拆开“包装”,里面是雪白的糯米,我马上就狼吞虎咽吃起来。吃咸鸭蛋也是这儿的习俗,敲醉蛋壳,里面是白白的蛋白和金黄的蛋黄。这可是吃粥时必备的美味啊!

我们家就数我妈妈和奶奶喜吃咸鸭蛋了,每顿饭都少不了吃上一只,可见她们对咸鸭蛋真是情有独钟呀!我喜爱端午节,端午节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我们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可以享受红黄流油的咸鸭蛋,可以赛龙舟……啊,我期盼今年的端午快快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以难忘的端午八年级话题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作为中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节毫无疑问是其中最有“热”感的节日。 The annual Dragon Boat Festival has arrived again.Hot "festival.

作为进入盛夏前的一个节气,端午节显然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节的三天假日,可能会让很多人考虑出去找个阴凉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农村,端午节确是一个忙碌的节日,因为在中国蕴含丰富的农耕文化之中,端午节代表着夏收秋种。

在过去的北方,每年过端午正是新麦下来的时候,很多人都很期待这个日子的到来,因为可以吃到新麦做的各种食品。而在过去的南方,端午节却是另外一种粮食水稻收获的季节,新打下来的水稻碾成了大米,过节的前一天正好可以包成粽子,然后美美吃上一顿。

现在,南北差异已经没有那么大,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全中国人民的一大传统习俗。

中国人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由来已久,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人们互相送粽子作为对屈原的纪念。

粽子还是中国历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据说,早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不过在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晋朝人周处《岳阳风土记》之中就记载道:“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在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中国的南北差异也还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今年,你准备吃啥粽子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高一关于端午的作文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快过端午节了,奶奶到市场买来了糯米、红枣、花生和粽叶,准备包粽子我们吃。

奶奶先把粽叶在水里浸泡了二三天,让粽叶变得软和,然后,把粽叶从水里捞上来,用清水洗干净,再沥干。然后,她取来糯米,淘得干干净净的,就开始包粽子了。奶奶先将两片粽叶叠放在一起,然后卷成一个漏斗形,再用勺子舀上一点糯米放入粽叶中,用粽叶把糯米包好,最后用绳子把粽叶缠紧,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做成了。

看了奶奶做的粽子,我的心里也痒痒的,就跟着奶奶学了起来。我先把粽叶卷好,再往里面放糯米。可我刚放进一点点糯米,那些米就从粽叶里漏掉了。我感觉好像粽叶里面的糯米少了一些,往地上一看,原来都撒在地上了!奶奶告诉我,粽叶一定要叠整齐,卷粽叶时可有讲究。她于是手把手地教我怎样包粽子。我又重新包了起来,这次比上次顺利多了,一会儿,我就做好了一个粽子。但看看我的粽子,总觉得没有奶奶做的有棱有角,奶奶说:“第一次能包到这样,已经不错了!”

粽子包好后,奶奶又把粽子放入水中泡了起来,她说这样泡过之后,粽子才容易煮熟。

端午节这天一早,奶奶就开始煮粽子了。不久,锅里就飘出了粽叶的清香。闻着这香喷喷的粽子的香气,我真想一下子就吃到自己亲手做的第一个粽子。粽子终于可以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让奶奶先找到我包的那个粽子。可奶奶揭开锅盖一看,锅里有好多白花花的米粒。奶奶说:“肯定是你包的那个粽子没包紧,米粒全跑出来了。”奶奶捞出所有的粽子一看,果然是我包的那个。看到这样,我感到好惭愧。

粽子出锅后,我们全家都围在桌前吃起了粽子。我从盘子里拿出一个粽子,把绳子剪断,再把粽叶剥掉,里面就是一个透着粽叶清香的白白的粽子了。我在上面放了点糖,然后咬了一口,一阵甜滋滋的味道进入口中,真好吃,我于是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大人们边吃边聊天,热闹极了。

啊,今年的端午节真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粽香作文600字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一阵清逸的香气从蒸笼里飘出,充斥着整个厨房,端午节便从这一刻开始了!

今天是端午节,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我们当地的端午节也叫“五日节”,“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划龙舟”,一连过五天。我最喜欢的就是初二吃粽子了!瞧我们家正在包粽子!

制馅

制作粽子的第一步当然是做馅了!只见妈妈拿出一大袋糯米,将米放在已经盛好的一盆水中浸泡,同时将其他的一些杂粮也放进去。再过了几个小时后,妈妈将水倒出,那些被浸过的杂粮就有点粘稠了,妈妈说这样做出的馅会更好吃。

洗叶

制作粽子的第二步便是洗粽叶。妈妈让我把放在阳台的粽叶拿来,我一听,立马拿了过来,妈妈接过粽叶,把粽叶放在热水中浸了十分钟,接着解释到:“这粽叶放在热水中,一来是为了消毒,二来是为了使粽叶变软,包粽子时更好包,一举两得!”

包粽子

接下来的一步便是包粽子了。妈妈将浸好的叶子从中间卷成一个圆锥形,留出一部分粽叶,再在圆锥中放入做好的馅,就像盖盖子一样把留出的那一部分粽叶一按,再把粽叶的前端往粽子身上一缠,用绳子一捆,便大功告成了。

品粽子

一个小时下来,已经包完了将近二十五个粽子,然后妈妈把它们这些“胖小子”放入蒸锅中,蒸出来后便可以吃了。到了晚上,所有粽子都蒸熟了,打开锅盖,香气直往鼻子上扑。我们就拿出粽子,几个小孩子好像不知道烫、不怕烫一样,从我们手中“抢”过几个粽子立马吃了起来。就这样,端午节在洋溢着浓郁的快乐气氛和甜蜜的粽香中过去了……

传统节日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对一种文化温暖的记忆。我最喜欢的便是端午节,你们呢?(公众号:涵城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汪曾祺端午节散文:端午的鸭蛋

全文共 1643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 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端午的味道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味道,是盛开紫罗兰的芳香,淡而优雅.

端午的味道,是绽放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纯洁.

端午的味道,是开放百合花的清香,淡而高雅.

端午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记忆忧新,

临近端午,就会想到他,他是一位博学才子,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气质过人.他在战国时期创下业绩.他不光创下业绩,还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转变为个人歌独立创作的新纪念.他是文坛的一位高手,也是仕途的弃儿.他每次都想一心报国,让自己的国家像一只雕耸立于大地上,却总是遭遇小人的妒忌与报复,是自己的辛苦迟不被采用,最后在自己临死前创作了一篇,用血和泪写成的忧国之恩的柔情长诗《离骚》.

诗创作后,他带着满脸的忧伤和愤怒来到了江边看着冰冷的河水,他突然笑了,仿佛是在笑那些小人笑今日的庸君,笑自己的衷心没有被人发现.他带着冷笑,纵身一跃跳入这冰冷的河水中,让他冲洗着自己的身躯.他走了走的凄凉与悲伤,只是他对国家的爱太深了.

他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精神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坦然面对以,死报国,显出他是多么地热爱自己的国家他打意凛然的豪杰气魄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深思.

端午的味道,就是屈原,他那忠心耿耿的报国情怀为祖国为人民的安居乐业以幸福做出我显得努力.端午的味道是有气魄的,也是有甜味的就像棉花糖一样甜.

端午节这天,也是游子回家团聚的日子,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品尝这美味的粽子.今年我的叔叔婶婶都回来团聚,共度端午.我们家的粽子都是母亲自己亲手抱的,母亲在厨房里忙来忙去,我和姐姐在屋里看书,可我的思绪早就飞远了,想起了去年我们家的粽子不是母亲亲手抱的,而是从小摊上买来的,蒸好之后,我满怀希望,可刚尝第一口,我想被泼了一瓶水一样这个粽子一点也不好吃,我嘟囔这,母亲用慈祥的眼神望着我,温柔的说:"吃都吃了,还是下回母亲自己做吧!"我急忙叫好眼泪都流出来了.突然听见母亲那清脆的声音,粽子好了,我的思绪才飞回来,我看着桌子上热腾腾的粽子,脸上露出了微笑,大家一起坐在饭桌旁,边吃边讲着端午的来历与意义.大家都是兴高采烈.我看着这样一桌团圆饭,心里美滋滋的.

端午的味道,就是游子们回家团聚的喜悦与幸福那是甜甜的味道.

夏天的味道,是那一簇簇盛开的花团;顽强的生命力,展示了夏天的主旋律,人生的味道,就是一次次磨练的意志与顽强,绽放人生的主旋律,而端午的味道,那是一种种传统的习俗,是那衷心报国,是那家家户户团圆,弘扬了端午的主旋律.

端午的味道,与众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高二端午记录生活的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全家都会聚在一起过,因为这样端午节就过得非常的热闹和有去。

今年的端午节,我们一家也团聚在一起。奶奶和我在厨房里包粽子。爸爸和姨夫们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而妈妈和姨妈们则在一起聊天,而只有奶奶和我在厨房里心得不亦乐乎。

不过,我们在厨房里也心得挺开心。我和奶奶在比赛包粽子,比谁包的粽子又好又快,又精致,只有做到这三好,才算是真的好,才能算是真正的赢者。我们先一起将粽叶清洗干净,洗过了粽叶,然后再将糯米清洗,洗干净了以后,再往糯米中倒入一些酱油,和少许的糖和黄酒,这样要等上二小时。

等酱油、糖和黄酒完全融入糯米里时,再拿来粽叶,先折成一个小船似的样子,一头有边,一头无边。用糯米在“小船”有边的地方铺上一层糯米,接着就是放肉了,我将一块五花肉放在糯米上,然后再把糯米辅在肉上,最后再把“小船”无边的地方盖在上面,然后将多余的地方弯折一下用线扎紧。我和奶奶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地包着爱心粽。

终于,我们包完了,我数了数我的,又数了数奶奶的,发现奶奶比我少一个,我顿时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这时奶奶走了过来,对我说:“孩子,比赛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参加了,如果你赢了也不能骄傲,只有沉着冷静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奶奶的这番话语,深深地藏在了我的心底里,令我受益匪浅。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端午节啊,玩游戏的同时还学到了知识,我真的非常的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端午龙舟竞渡说明文_1500字

全文共 140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即将来临,一年一渡的龙舟竞渡也将在秭归开展。

龙舟竞渡都起源于秭归。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诞生在秭归县乐平里。他一生忧国忧民,深受人民爱戴。当屈原大夫农历五月初五在汩罗江投江的消息传到家乡以后,父老乡亲无不失声痛苦,纷纷驾船去汩罗江寻找屈原的遗体,经过多天的寻找,遗体虽没找到,但却找回了屈原生前戴的切云冠。乡亲们面对切云冠,焚香礼拜,凭吊祭奠。从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屈乡人民都要在峡江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为屈原“招魂”,表达对屈大夫的思念。这段关于龙舟竞渡的由来,在《荆楚岁时记》和《隋书·地理志》中记叙得十分详尽。

龙舟的打造十分讲究。要选择上好木料,打造出象龙一样形状的小舟,称之为“龙舟”。这种龙舟扁长、轻巧、两头翘,无浆桩,昂扬的龙头和飞扫的龙尾雕刻得十分精致,油漆彩绘灿然发光。

龙舟竞渡要求很严。龙舟上的桡工人数、穿着都有要求;每船42名划手,按“龙舟”色着装;桡工们各有分工:舟前有站头的,舟后有拖艄的,中间有打腰鼓的。

竞渡活动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其中“招魂”最为悲壮。龙舟在波涛光涌的峡江上来回游弋,为屈原招魂,此时桡工们喝起了凄切婉转的《招魂曲》:

我哥回哟,回哟嗬,嘿嗬

大夫大夫哟,听我说哟,嘿嗬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

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级。

东不可往啊,东有旋流天底,

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盖地。

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

衣食勿顺问,楚国好天地……

此歌声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划龙舟时“竞渡”最为激烈,当紧密的锣鼓一敲响,数条龙舟象离弦之箭,直飞对岸目标……。两岸数万观众,心都悬起,呐喊声,欢呼声响成一片,震天动地。

南宋陆游有一次经过秭归,恰逢端午龙舟盛会,即兴赋上一首《归州重五》诗:“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

各个历史时期,屈乡人民都用龙舟竞渡活动,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龙舟竞渡是一项纪念活动,也是一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被列为国家体育竞赛项目。

龙舟竞渡还是一项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很久以前,秭归曾流行划旱龙舟,这是一种以曲艺演唱形式出现的求神、求雨、求子、求财、禳灾祈福的民间宗教习俗活动。民间传说屈原投汩罗江后,被神鱼托回故里,神鱼后来变成龙舟,于是人们便年年划着旱龙舟为屈原招魂。他们把屈原奉为神灵,以求其赐福庇佑。后来,“划龙舟”被搬上舞台,《龙舟舞》、《桡工舞》曾参加全国汇演获大奖。

龙舟竞渡活动促进了屈原文化的研究。1982年端午节龙舟竞渡期间,秭归举行了全国“屈原学术讨论会”,这是我国楚辞研究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研讨盛会,是我国楚辞学界力量的第一次集中的展示。2000年,中国屈原学会在秭归新县城举行“屈原学术讨论会”,把屈学研究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龙舟竞渡还是一项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活动。在秭归可以天天划龙舟。当游客来到秭归,一定要亲自参加划龙舟活动。

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经常开展龙舟竞渡活动。这项活动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竞赛活动。它使各国之间加强了各方面和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友宜,促进了世界和平。

2003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领导来秭归县城考察,对秭归每年不断的龙舟竞渡活动给予了极高评价,对秭归民间龙舟竞渡习俗表现了极大的兴趣,确定秭归为中国唯一的国际龙舟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端午赛龙舟作文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咚咚咚”的鼓声响起,女子职业100米直道赛的决赛开始了。六条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

只见红队龙舟上坐在右侧第四个队员左手握住桨的上方,右手握住桨的下方,埋着头奋力划着。身体也随着手划的方向向前……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手的用力一起一伏,头也跟着手的摆动时而向前,时而向后。手中的桨上下翻飞,看得人眼花缭乱。脸也涨得通红,但她并没有放弃,仍然奋力地划着桨,一心为自己队获得好名次而努力着。

再来看看红队整队的表现吧。只见她们听着鼓声,时快时慢。她们奋力划桨时动作整齐划一,手臂上的肌肉时起时伏。她们挥汗如雨,使出了洪荒之力。只见激起的水花淋得她们满头满身,热的是汗水,冷的是河水。又听得“咚咚”的鼓声,“啪啪”桨拍打水面的声音,划手们的呐喊声,观众们的加油声,都在为划手们加油助威着。快到终点时,鼓声变得急促,龙舟驶得更快,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全队的努力,红队摘得了桂冠。

观众席上沸腾了,有的为她们喝彩,有的为她们送上鲜花,我从她们这团结合作的精神知道了集体做事一定要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获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端午习俗作文250字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来喽!我左盼右盼终于盼来了五月五日,这一天来的可真迟啊!我等它等的都快急死了。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盼端午?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端午节这一天有得吃有得玩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到端午我们就要放假了!

五月五,端阳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而我最喜欢的是吃粽子了!我偷偷告诉你我吃粽子一次能吃好几个呢!你可千万别说我光会吃不会做哦!我也会包粽子:在包粽子前,现将包粽子必备的糯米置于水中泡上一段时间。把采来的箬竹叶放置于水中洗干净,然后把箬竹叶卷成圆锥状,将糯米放入其中。卷好,用线将粽子捆起来便做好了!如果在粽子里加入几颗蜜枣,那么粽子大味道就会更好了!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还会佩香囊、悬艾草菖蒲。不过,赛龙舟在我们这里并不常见,我们喜欢在家门口悬艾草菖蒲。用银杏叶与艾草泡水洗澡。父母还会在孩子的耳朵里,鼻子里点上几滴雄黄酒。在做完这些之后,父母会在孩子的手上扣绒,这些都是人们用来祈祷来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端午情浓粽飘香作文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年端午到,家家户户挂艾草,包粽子,挂香囊,饮雄黄酒好不热闹。我品尝着奶奶包的肉粽,回味着去年“缸鸭狗”宁波小吃店的师傅来校园教我们包粽子的情景,至今意犹未尽!

包粽子活动开始了,学校帮我们准备了包粽子的食材。哇!包粽子的材料可真丰富,有糯米、五花肉、红豆、花生、蜜枣……一字排开,看得我眼花缭乱。只见“缸鸭狗”的大师傅站在台前,不慌不忙地拿起一张粽叶,一扭、一卷、一折,青绿的粽叶在师傅手里舞姿翩翩,一舀、一叠、一捆,一个小巧玲珑的菱形粽子就从师傅手中落下,也看得大家目瞪口呆,赞不绝口。

接着,师傅手把手教我们包粽子。我学着师傅的样子,拿来一张粽叶,可不论怎么卷,底下总开着一个大口子。师傅见了,就指点道:“别着急,你看着我,左手捏着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往里卷,下面一拉紧就好了。”在师傅的细心指点下,我终于卷好了一个三角形的雏形。紧接着,师傅用勺子舀了一勺米倒在喇叭状的粽叶里,然后用勺子轻轻拍动,这样能让它填满粽叶的每个缝隙。再放入一块五花肉,把周围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哈,比想象中还顺利,完成了一大半。我不禁得意起来。当我盖粽叶时,糯米就像一群淘气的孩子似的,不听我使唤,排着队跳了出来。我急得直跺脚,幸好师傅替我“解了围”,倒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气。我左手握着粽子的半成品,右手拿着粽绳的一端,另一端用牙齿咬紧,刚想做一个缠绕的动作,没想到左手一松,糯米们像飞珠滚玉一般,撒了一地。“哎,包粽子怎么这么难!”我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师傅仿佛看穿了我的心事,安慰我说:“万事开头难,慢慢学就会了。”听了师傅的话,我静下心来,从头开始,特意放慢了捆扎的动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包好一个粽子。转眼看看师傅,已经包了一盘。我不着急,慢慢学,不知不觉粽子包得越来越快,真可谓“熟能生巧”!

包好的粽子虽然不像师傅的那样棱角分明、充实饱满,但我还是很开心。这可是我第一次包粽子呢!

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闻着浓浓的粽香,我深深地体会到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过端午

全文共 116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这“端午节”有个来历,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屈原的伟大爱国诗人,因为反对妥协,主张联齐抗秦,受到楚国权臣的打击和陷害,先后遭到杯王和顷襄王的贬谪和放逐。屈原离开郢都以后,沿长江东下,踽踽独行,颜色憔悴,披着长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会是这样黑白混淆,忠奸颠倒,美丑不分。他禁不住内心的愤怒,一面大声呵斥吟诵,一面提起笔来,洋洋洒洒在石壁上写下一篇奇绝千古的《天问》。他深知自已无法同现实调和,最后自投于汩罗江,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当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爱戴屈原,生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投下一种用棕叶包米的东西—棕子喂鱼,好让鱼不去吃屈原。以后,每年都以此方法来纪念屈原。小荷作文网

今天正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闻到浓浓的棕子清香,于是赶紧洗濑,急不可待地坐到餐床边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我想:为什么象屈原这样的忠臣要被放逐,还要遭到坏人的打击和陷害,那些奸臣为什么不会考虑国家会不会被人家吞并掉,总有一天,国家肯定要栽在他们的手里,还有那个笨大王,怎么也不知道屈原是个忠臣呢,真是笨。虽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点不影响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我以后要学习屈原,一定要做一个能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第四篇:过端午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

我晕!感情粽子包出四个棱角是方便用细线系着挂起来的,怎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圆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端午情浓粽飘香作文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每当听到《离骚》的诗句,便会忆起忧国忧民的屈原。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一大早,我们就起身去外婆家吃粽子了。来到外婆家,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的粽香。我仿佛看见翠绿的箬竹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香糯醇厚。

“其实,粽子不止一种形状,有三角形的、菱形的、多角形的……”外婆指了指锅里的粽子,说,“粽子的种类也很多。豆沙粽、蜜枣粽、花生粽、蛋黄鲜肉粽等。”听了外婆对粽子的介绍,我笑着说:“我最喜欢的还是蜜枣粽,甜甜的,却不腻。”

粽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竹叶,在灰汤里煮透的米团呈现出通透的琥珀色,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色的玛瑙。轻咬一口,软糯可口。嗯,粽子的味道真好!

那一个个清香四溢的粽子,像一串美丽的梦,那么甜蜜,那么温暖,那么美丽。吃着粽子,我的心里甜滋滋的。粽子里有家的味道,有爱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忆端午,思屈原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端午节,一早起来就吃粽子,我很纳闷儿,为什么平时都不吃粽子的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吃呢?我眉头紧锁,一直想不出答案,对着一桌粽子发呆。爸爸见了,问:“怎么了,有什么心事吗?”“不是,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哦,这个简单呀,你听没听说过屈原?”爸爸问。“屈原——嗯——听过,不就是投江自尽的那个英雄吗?”“对,这端午节就跟他有关系。”“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因为楚王听信奸臣之言而不与齐国结盟,眼看就要被强秦所灭,毅然投江自尽而不做亡国奴,楚人知道后就投竹简饭入江,希望河鱼不要吃他的身体,又竞相划船到下流寻找屈原的尸体,这就慢慢演变成了后来的吃粽子,划龙舟了。”爸爸感慨地说。原来如此,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像屈原这样的人,如:我们的老师,他们挑灯夜读地为我们备课,绞尽脑汁地思考怎样让每一节课变得生动有趣。。虽然我们不是老师亲生的孩子,但这一年来,老师却在生活中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生活老师每天工作到很晚才下班回家。一年级小同学刚刚踏入校门,还不适应学校有规律的校园生活,尤其是那些住校的住宿生,每当看到走读生的妈妈们大手牵小手地走出校门,便想到自己的远方的妈妈,心里便不是滋味,有时更是不由自主地哭起来。这时生活老师便会象妈妈一样来哄他们,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唱歌,直到他们忘了刚才的事情。

他们的这种舍自己休息时间献给同学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端午》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阳采撷》

【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已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七律 • 端午》

【现代】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

作者: 江南靖士

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端午日

作者: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屈原塔

作者: 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