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八一建军节作文:红军长征有感(优秀20篇)

浏览

3966

作文

264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

全文共 1451 字

+ 加入清单

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80年前,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岁月峥嵘,历史常青。今天,我们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缅怀所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贡献的先烈先辈,立志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奋勇前进。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无与伦比的伟大远征。从湘江血战的九死一生到遵义会议的峰回路转,从飞夺泸定桥的奋不顾身到六盘山下的红旗漫卷,长征犹如一条萦绕于山河间的红飘带,锻造着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下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与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英雄气概,这次远征所铸就的伟大精神,耀亮了共产党人的信仰殿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原点。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军事上的长征路,从瑞金走到延安,连接起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大革命浪潮,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精神上的长征路,从救亡走向复兴,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不朽伟业,激荡起永葆初心、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奋斗中的长征路,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我们持续接力,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砥砺忠于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长征是漫漫长夜中的一次艰难跋涉,更是中国精神的一次光明书写。尽管不知最后落脚点在哪里、到何时才能结束,但红军将士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今天,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那种坚守信仰信念的政治定力,任何时候都需要葆守在心、恪守以行。全党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不移,党的领导就更加坚强有力,中华民族就必将一往无前。

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秉承为人民求解放、为万众谋幸福的为民情怀。长征是一条战略转移之路,也是一条救国为民之路。“十送红军”的军民情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秋毫无犯,“北上抗日”的坚定战略方针,“歃血为盟”的民族团结佳话,为长征烙印下深厚的为民底色。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先辈矢志不渝的目标,正是我们必须肩负的使命。新长征路上,牢记宗旨、植根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旨归。常怀为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将激发同心共济、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坚守顾全大局、团结一心的政治本色。长征是我们党走向成熟,党内政治生活走向正常有序、严肃规范的历史见证。长征中的艰苦世所罕见、牺牲难以想象,然而党员干部和红军将士展现出讲政治、顾大局,讲规矩、守纪律,讲统一、促团结的革命风范,将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变成了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胜利进军。新长征路上,赓续长征精神,传承革命风范,锤炼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政治品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我们党必将永葆生机活力。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哪一项任务面临的挑战都堪比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共产党人的“赶考”远未结束,长征永远在路上。迎着民族复兴的恢弘愿景,让我们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长征路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有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1500字

全文共 1905 字

+ 加入清单

2016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已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中,我始终都以一个党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思想上与党的先进性保持一致,行为上积极实践各种各样的活动,努力提高各方面的才能。我很高兴在党即将到来的95岁生日之际谈一下我的个人感悟。

2016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回眸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一个先进的,崭新的正当的姿态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带领中国人民胜利的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95年的光辉历程,95年来,党始终以先进性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使自己一直保持着勃勃生机,奋发向上的朝气。历史的一再证明,一个不断追求真理,善于与时俱进,用于理论创新的党,必定是一个先进的党,一个大有作为的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全国人民谱写出更加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在共和国的年轮上,我们渡过了漫漫的95年历史长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凝聚了 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这是实践探索的95年,是阔步前进的95年,是辉煌胜利的95年,我们送走了一个95年,并将迎来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今天,是历史的交叉点,也是历史的大看台,在这个历史交叉点上,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既回头看看我们是如何创造光辉的过去,又向前看看我们该如何开辟美好的未来,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子走的更快更坚实。

95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历史,是一个绵延不断的过程,是不能割断的。历史承载着我们的过去,蕴含这对于未来的启迪,中国人民正在从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就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这个历史过程既有阶段性,又有继承性。过去的95年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误,有顺利也有曲折,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一切都必须认真加以总结,总结,要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即冷静的看待过去,客观的评估的是,辩证的判断是非。总结,又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既往的时间进行认真的审视,思考,分析,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真功夫,努力探索一切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内在规律,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吸取历史的养分,提高认识能力和时间能力,在今后工作中增强自觉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史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又要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总的来说,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是经受住了历史和时间的检验的,我们党经历了长期的曲折探索,通过科学总结正反俩方面经验,终于确认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简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上,还有许多风险,挑战和考验,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都要在坚定不移的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发展中,在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的发展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牢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把党的前进性建设推向前进。

在这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觉得是时候说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5年的磨练,95年的奋斗,95年的操劳,您辛苦啦!您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也将永远印在我的心中。生日到了,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祝您永葆青春,繁荣昌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夜,静静地夜。窗外已是万籁俱寂,群星璀璨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灿灿的圆日那树枝上的猫头鹰,正睁大眼睛,准备抓一只珍惜美味般的田鼠。喧闹了一天的城市在夜幕下变得格外宁静。与此时,我正躺在床上久久难眠,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那雄伟壮观的场面,心里不停地称赞他们的坚强意志,不禁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长征》这首诗毛主席在红军浩浩荡荡地到达吴起镇时写下的。每当读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我思绪万千,红军战士是这样迎难而上,而我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去年登山时的事……

那是一个酷暑难耐的暑假。登山的那天,天好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那天爸爸和妈妈正好闲得没事做。于是,我们全家决定去爬那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的紫荆山。

来到山脚下,望着那弯弯曲曲的山路,我不禁有此忘而怯步。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还是开始爬起山来。

刚开始,我还信心十足地小跑起来,还一边看风景,还一边哼着歌。可到了后来,却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才走了一小会儿,就气喘吁吁了。刚才爸爸妈妈还被我甩得老远,现在都有已经快追上我了。我不禁有些泄气了,但还是靠最后一点力气在两边悬崖峭壁间,气喘吁吁地走着。

到了半山腰,我已累得满头大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心里早已打了退堂鼓。

善解人意的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语重心长地说:“你的意志太软弱了,如果当年的红军像你这样,还会有今天的新中国吗?”那时年幼的我,我的心里有些不服气,并不知道红军是什么,嘴里说:“那又怎么样?”便怏怏地下山了。

今天,我读了毛主席的《长征》,终于知道了红军具有的坚强意志,想到过去的事,脸不由自主地烫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红军长征精神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妨……”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朗诵着这首革命交响曲!仿佛又回到了那时候,耳边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杀敌声,和那嘹亮的冲锋号声,看见了红军一路上经历的艰险……是他们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我读过一本《长征故事》,里面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英勇的革命故事。我被那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所振奋而感动,他们挺身而出,英勇抗敌,为国捐躯令我敬佩,这更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颂。毛泽东与刘少奇一同在内参加战斗,没有一点领袖作风;彭德怀为了不让战士们挨饿,不惜杀掉自己的坐骑;老班长为了给受伤的战士们补身子,自己甘愿天天食鱼骨;还有整整一个炊事班,为了扛起那口为战士烧水的锅,牺牲了全班士兵……

在感动中,我想到了桑兰,这位曾被国人和体操界看好的明日之星,却在一次比赛中意外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对一位正值年轻的美丽女孩是多么的残忍。正当大家在为她的未来担忧时,她用那一个甜美的笑容感动了周围的所有人,来告诉他们她会坚强,努力顽强的生活着。

在感动中,我想起了汶川地震,那一件件感人的事至今还记得。救援战士有的强忍着失去亲人的痛,救援着他人,让他人活下来;老师用自己的身躯护住孩子们,最后孩子得救,他却走了;在不知亲人的生死情况下,他们毅然走进了志愿者的队伍中……因为有他们使许多人生命能延续下去,他们知道自己的生存下来的背后有着许多人的帮助,他们全更坚强、乐观的活下去。

此时,我感到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折服的力量。再次向我们证明了:长征精神将伴随中国华夏儿女不断缔造辉煌,我非常感谢那些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永恒的长征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全文共 1531 字

+ 加入清单

“捐躯赴国难,视死念如归”,当我读到《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句格言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行军二万五千里红军战士。我会想到: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其实“长征是宣言书,和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70年过去了,长征精神依然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要是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平共处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是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还记得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为红军殿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使我感动至深,难以忘怀。

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

长征精神就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七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受命于危难之际,转战于生死之间,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畏艰险,纵横神州十一省,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三万北上抗日,其悲壮历程,感天动地。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时间长,活动的范围广,面临的环境艰险,进行的斗争艰苦,创造的业绩丰富红军过草地,天空像用锅底黑刷过的一般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边的茫茫草原,看不见一棵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如果一不留神,踏破了草皮,就会陷入如胶似漆的烂泥里。只要一陷进去,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一个人拔出腿来。山上的冰雪还没有融化,残冬的威严仍然统治着大地,但是,红军战士,万里长征考验了他们的意志,锻炼了他们的性格他们要坚决地走出出去。

长征途中的故事感人肺腑的太多太多。在过祁连山时,祁连山被一片严寒封锁着,没有人烟,没有草,也没有路,只有参天的原始森林和密密层层的刺丛。红军战士只好边行军边开路,衣服被刮破了,皮肉被刺开了。起初,有的同志还撕下块布条缠一缠,后来干脆就不理会它了。由于频繁的战斗,打进山那天起,就没有半粒粮食了。头几天,红军战士采些野果子充饥,还可以勉强度日,后来渐渐地感到不行了,饥饿夺去了不少战士的生命。山上的风很大,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只穿着一件很单薄的衣服,行起军来还不觉得怎么样,可是停下来稍歇会儿,身上就要起鸡皮疙瘩,浑身打起哆嗦。晚上睡觉他们只好捡起野牛粪和枯树枝生火取暖,人靠人围成一圈。大家疲倦得连眼都睁不开,靠着靠着就睡熟了。天气太冷,火越烧越小,同志们的腿就尽量靠边火的旁边,有时裤子烧了几个洞也不知道,直到被刺骨的寒风吹醒,才发觉身上堆了一层厚厚的雪,连眼睫毛也是白的,活象一个雪人。有时冻得实在熬不住了,干脆就围成一堆,天南海北地摆起龙门陈来。忘掉了疲劳,忘掉了寒冷,共同的理想鼓舞着我们,天还没亮就又继续行军了……

山好象越爬越高,路一天比一天难走了。每个同志都清楚地知道,怕困难就不当红军,当红军就不怕困难,一定要翻过山去,这是红军战士的本色。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真是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红军精神将永远伴我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5371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以下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由语文迷网整理提供,欢迎阅读。

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一:

今天下午,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名叫王瑞,小名叫瑞伢子的孩子从一个少年变为一个优秀的红军战士的故事。

在这个影片中,我最难忘的镜头是敌军的飞机在红军过湘江时对战士们的狂轰乱炸。一枚枚炸弹投入水中,溅起的水花有几丈高。一枚枚炸弹射在房屋上,房子一座接一座地轰然倒塌。残存的几面颓墙上,挂着几十个伤员,他们浑身是血,衣服已经如乞丐服般破烂不堪。看得我毛骨悚然。

在飞夺泸定桥时,红军们一边在十几根铁索上艰难地攀爬,一边机警地躲避着对面的敌人的枪林弹雨,随时就可能降临的危险让人不寒而栗。不好!王瑞的姐夫在攀爬中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了,但他双手紧握着铁索,看起来好像摇摇欲坠,我害怕地闭上了眼睛,不敢再看下去。

结果,王瑞的好几位亲人和几名胜似亲人的战友,都在长征途中牺牲了。

正是在长征途中的耳濡目染,才使得王瑞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中国解放后,每当回忆起长征,王瑞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落,他是百感交集啊。

看完后,我的内心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

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克服了千难万险,最终取得了胜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平时的所作所为。学习的时候,一遇到困难我首先就想到了退缩,而不是想办法克服。一遇到挫折,我就抱怨,有时候甚至一蹶不振。

今天看了《长征》的电影我明白了,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血泪史相比,我们现在遇到的挫折又算什么?我决心,从今往后,我要学习红军战士知难而进,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做一个勇敢而坚韧的新少年。

而且,通过看这部电影,我也知道了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我们要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感恩并回报给予我们幸福生活的先辈们,英雄们!

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长征》中的镜头,我的耳边又响起了毛主席的诗句:

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长征》的七律诗高度的形容了红军长征的情景,前几天观看了〈〈我的长征〉〉,红军长征的经历又重新在我的眼前。影片的片头以著名的老电影演员王心刚饰演的王瑞,在乘飞机的途中,时空由现代回到解放战争时期,影片通过时空倒转的手法,通过王瑞的回忆,记述了红军长征的事件。

王瑞,一个16岁红军小鬼,诠释了那些历史上的著名事件,遵义会议,四度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等。当红军辗转行军,危机重重,九死一生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够知道去哪里?为什么要走?连毛主席也说不知道该怎么走,他说,我知道那是错误的,所以不要跟着错误走,而其他人的的回答是:跟着走!或者跟着毛主席走。

在遵义会议的时候,面临着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各位领导人都很焦急,但是影片没有直接表现出那种紧张的气氛,而是通过王瑞去送宵夜时,被毛泽东骂,之后再通过另一位领导人对王瑞的解释说:“现阶段的情况很紧张,毛泽东他们在没日没夜的开会,你打断了他的思路,所以他才会对你凶的,表现出来。会开完了,第二天早上毛泽东同王瑞偶然相间了,毛泽东想起那个小鬼就是昨晚被自己凶过得人,于是跟他聊了起来。期间,毛泽东看王

瑞口袋里鼓鼓的便问那是什么?王瑞便掏出来那四只红色的蜡烛,毛泽东要他好好保存,以后会有用的。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老师要我们注意那红色的蜡烛,在红军长征胜利后,红色的蜡烛又出现在荧屏中,但与前次不同的是,这次的红色蜡烛是点燃的。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红色是否代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点燃的蜡烛是否代表了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红军用鲜血换回来的。蜡烛一般是代表着奉献精神,红色的燃烧的蜡烛也代表了红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使我记忆深刻,遵义会议后,正是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才能摆脱敌人的一次次围剿,红军知道了自己往哪里走——向胜利的方向走;影片中以浪漫的手法——王瑞姐姐的歌声去打动那些彝族同胞,以以诚待人的方式终于取得彝族同胞的信任。

红军需要渡过天险大渡河,三条小船无法渡过千军万马,而为了能够抢渡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辛,王瑞所在部队奉命沿江而下,抢夺距安顺场渡口三百二十里的泸定桥,只有这样,红军才能通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晚上,下着大雨,悬崖下的羊肠小道,道路泥泞难行,红军战士饿着肚子强行前进,因为对岸就是去增援的敌人,如果让增援的敌人抢了先,后果不堪设想。好在雨越下越大,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而红军战士们凭着顽强的毅力,仍旧冒雨、踩着泥泞前进。日以继夜赶赴目的地,红军组织的突击队,攀着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勇敢顽强地冲向被敌人拆成只有十三根铁索地泸定桥,最后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为他们身后千万个红军战士顺利通过泸定桥铺平了道路。王瑞最后一位亲人——姐夫肖德昌牺牲了,从悬空的铁索上中弹跌落到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他的彝族兄长达尔火——这位参加红军才二十多天的小伙子在把弹痕累累的红旗插上桥头堡时,也被流弹击中,挺立在桥头堡一动不动,手里仍旧高举着那弹痕累累的红旗,一个个赤血男儿怀着革命的激情和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难使国家转危为安。敌人的枪炮是猛烈的,却始终打不倒战士们勇敢的心,自然条件是恶劣的,但依然撼不动他们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为了革命,他们甘愿献身,为了新中国,他们不惧死亡,他们用热情和鲜血缔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明天。

红军长征是艰辛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磨练了中国共产党,也为红军保留了后续力量,成为了后来的精英领导。同时,通过长征生存下来的红军也是伟大的,我想我们应该牢记这段历史,牢记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共产党。

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三:

前言:展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到在那条蜿蜒崎岖的长征路上,破险阻重重,越关山无数,在那里他们拒危难险阻于不顾,在那里他们万众一心重新撑起一个古老民族不屈的脊梁。诚然,毛泽东是这场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创造奇迹的好舵手;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着这漫漫长征中红军前进的步伐。

看到那湘江激战、四渡赤水、抢渡乌江、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险阻的情景,见到那一个个为革命事业勇往直前倒下去的革命先烈,心灵深处受到一次次的震撼,那《十送红军》的旋律,那马蹄急促声仍在我耳际萦绕,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回荡着。

一、审时度势,力挽三万士兵于危难之中。

当时在党中央居于统治地位、支配革命战争全局的,仍是照搬外国经验、唯“国际指示”是从的教条主义军事路线。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面对国民党军设置的层层包围圈,毛泽东认为对付国民党军的有效方法是:“应该使用红军主力突破敌人围攻线,转入我之外线即敌之内线去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却被博古和李德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排斥。战争的检验是无情的,由此而造成了1933年至1934年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大失败,中国革命战争的命运危在旦夕。为了挽救革命挽救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红军毅然决然踏上了遥遥的长征之路。

红军在仓促准备的情况下匆忙撤离,开始长征,因此,处于被动的境地,显然被动就挨打,处境险恶。但是红军战士们凭着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必胜信念,经过数日浴血奋战,终于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四道封锁线。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几乎是毁灭性的:中央红军由开始出发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伤亡惨重的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的“追剿”,未作任何休整,马不停蹄继续西进。这时,蒋介石为阻挡红军会合,又集结40余万大军在湘西摆兵布阵,欲在此全歼中央红军。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博古、李德仍然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固执地坚持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这无疑就是让革命成为国民党军刀俎下的鱼肉。

在决定中央红军命运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审时度势“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在转兵西进贵州,士气空前高涨,一举攻克了黎平。在蒋介石屯兵湘西准备大“围剿”的危急关头,是毛泽东的审时度势正确军事主张,避免了中央红军全军覆没的厄运。

二、召开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伟大历史转折

周恩来精辟概括:“由于毛主席拨转了航向,使中国革命在惊涛骇浪中得以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由于博古、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使红军屡遭重创后,红军官兵的怀疑、不满和要求更换领导的情绪不断滋长,在湘江战役时达到了极点。

敌数十万大军层层封锁,步步紧逼,而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笨拙指挥不仅不能使红军脱险,反而导向绝境。虽然当时毛泽东已经被解除军事领导权,他凭着对革命对红军生命的高度负责精神,痛中思痛,他知道要想挽救革命就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突破共产国际教条主义的革命战争模式。在毛泽东的努力下,王稼祥、洛甫等逐渐认识到“左”倾军事路线的严重危害,得出“领导问题不解决,我军就难以彻底地由被动变为主动”的结论。中央红军智取遵义后,于1935年1月15日召开了遵义会议。会上,毛泽东继博古等人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后,作了重要发言。他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进行精辟地分析和客观地批评,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正确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指明了今后的正确方向。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与会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但他考虑到当时一些中央领导人的觉悟程度和所处的战争环境,在会上没有谈及“左”倾政治路线的错误,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超人的领导才华。

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而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为胜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和里程碑。周恩来是这样高度评价毛泽东的---由于毛主席拨转了航向,使中国革命在惊涛骇浪中得以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想必看过《长征》的同学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觉---红军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打得真的太妙了,太漂亮了。

在中央红军撤移到扎西的同时,蒋介石仍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他一面加紧对长江重要渡口的兵力部署,一面调重兵对扎西进行合围。毛泽东和中革军委依据避实就虚的战略原则,乘贵州国民党军兵力空虚之际,果断挥师东进,重返贵州,二渡赤水河,把敌人远远甩在长江边。

毛泽东按照“实行机动并迅速略取与控制赤水上游的渡河点”的作战目标,在派中央红军主力围攻鲁班场未克的情况下,主动撤出战斗,摆出欲再渡长江的姿态,以迷惑、调动国民党军。

果不出其所料,国民党军中计了,毛泽东又指挥红军突然急转东进。在此期间,红军在数十万国民党军的“缝隙”中穿插,挥师南下,突破乌江,把疲于奔走的国民党军抛在了乌江以北。接着,毛泽东又声东击西,吸引国民党注意力向其他地方转移,自己则指挥中央红军主力以不可阻挡之势相继攻克其他地区,向西直逼昆明。此时蒋介石惊叹之余,匆忙飞往昆明,亲自调兵遣将。此时,国民党军的战略意图已经爆破,毛泽东见机行事决定率中央红军折转西北疾进,终于率第一、第三、第五军团全部渡过金沙江。至此,国民党数十万“追剿军”被甩在金沙江以南,中央红军终于跳出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在敌我力量悬殊、处境恶劣的条件下,红军迂回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巧妙地牵制、拖累、打击国民党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这是多么漂亮的一战,足以显示了毛泽东作战的智慧。

四、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促成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之后,毛泽东主张红军继续北上,到接近抗日前线的川陕甘地区建立新根据地。“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封建军阀思想作祟下,张国焘却把8万余人的红四方面军看成他个人谋权的资本,他鼓动自己部下的队伍来进行反对。张国焘在卓木调成立所谓“第二中央”,在分裂党和红军的罪恶道路上越滑越远。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张国焘仍然采取说服教育、耐心等待的方针,做到以诚相待,仁至义尽。这对后来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正确处理党内斗争树立了榜样。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劝导、督促下,经过朱德等人的坚决斗争,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又强烈要求北上与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合,10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进至会宁县,同红一方面军会师。10月,红二方面军冲破国民党军的重重阻拦,在隆德县将台堡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终于实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革命的出发点。

回眸整个长征岁月,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却是决定性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红军谱写出壮丽的史诗,赢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生存与发展。

结论: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宏观意义上的集体、民族或国家,总是处于“长征”或“新长征”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乐观、豁达、大无畏的思维和态度,要坦然、泰然看人生、看挫折,看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走好新的长征路,团结才有力量。众志成城,无惧山高水长。万里长征千回百折,没有全党的上下一心,红军“官兵一致同甘苦”的紧密团结以及始终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不可能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尤其需要凝心聚力,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弘扬长征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就能万众一心,奋力跨越前行中的“雪山草地”,征服改革进程中的“娄山险关”。

走好新的长征路,实干成就未来。长征是走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在浴血奋战中开拓向前,在攻城拔寨中闯出生路,红军长征所展现的奋斗精神惊天动地、永不磨灭。今天,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肩负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无论是践行新发展理念,还是实现“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归根结底要靠真抓实干。新的长征路上,始终保持勇毅笃行的定力、艰苦奋斗的干劲,以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以自我革命的勇气一步一步朝前走,我们必能积小胜为大胜,以实干为阶梯不断抵达新的发展境界。

十月的江西,秋意正浓。当年红军搭起浮桥开始长征的于都河上,一座座现代化大桥横跨两岸,连通着人们脚下的幸福之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重温长征历史,传承长征精神,让我们不忘初心、团结奋进,用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写下民族复兴伟业的崭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庆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观后感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领导红军创造这一历史伟业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向在长征中浴血奋战和在各地坚持革命斗争的红军指战员,向当年支援红军长征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各革命根据地人民,向所有健在的红军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提议全体起立,为在长征途中和在各地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默哀。

习近平强调,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习近平指出,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0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红军长征的故事征文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电影《长征》向现代人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感人情景,其中有几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彭德怀:‘何止我们在饿肚子啊!主席也断了粮昏迷中的恩来同志也没有吃的......彭德怀的这句话道出了千千万万红军的苦,生活艰难,连最基本的粮食都没有一点,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倒下,没有物质就用精神食粮来弥补。他们靠自己对革命的忠诚,对全国人民的关爱,对人民的责任支撑着自己,他们告诉自己,要坚持!他们一直撑到最后,一直撑到革命胜利了才终止。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没有粮食了,为了救战士们,彭德怀把目光投向了跟随自己多年的战马他想用战马来挽救战士们的生命,终于他横着心,对准自己心爱的战马扣动了扳机。战马倒下了,战士们又重新站起来了。我知道,他们一定会胜利。

......

看着这部感人的电影,读着这篇感人的文章,就如同走一走长征路,就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珍惜这靠无数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生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学生红军长征小故事作文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 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被迫转移,进行长征。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红军过雪山时有一名名叫小董的红军女战士。当她过雪山时她还只是一个13岁的小姑娘。当时正是阴历四.五月,穿一件衣服都热。小董他们看到前面有一座大雪山时都高兴得不得了,一想到前面可以凉快些时就浑身是劲。小董他们上了雪山,刚开始天气还是很热,但当他们到了半山腰时一切都变了,天气变凉了,树都枯黄了,再往上走太阳都看不见了。雪花飘飘,满天银白,积雪不知道有多厚,就像到了冬天似的。山上的雪洞很多,一不小心掉进去了就很难出来。一位男战士一不小心掉到雪洞里去了,大家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他拉出来,当把他拉出来后,大家发现他的脸上和手脚都被冰块扎得血淋淋的了。要到山上了,直觉得头昏眼花,呼吸困难,身子发软,一阵阵恶心想吐,想坐下来休息一下都不行,一旦做下了就起不来了。到了山顶风更大了,把地上的雪都卷起来了,只觉得头重,身子轻,直摇晃。但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小董任然走了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学习红军长征精神优秀作文

全文共 1493 字

+ 加入清单

当天,中共叙永县人民医院行政支部一行7名党员,怀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比崇敬,怀着对青春和生命奉献于中国革命事业先辈的无比敬仰,来到了叙永县石坝彝族乡的石厢子,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红军长征革命遗迹、遗址等方式,学习党史,进行红色传统教育,共庆党的生日。

叙永,革命老区,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素有川南门户之称,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几经转战的重要战场;是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诞生地,是中共中央准备建立中华苏维埃川滇黔游击根据地牵制敌人的地方。

叙永县石坝彝族乡的石厢子,毗邻贵州,云南,雄鸡报晓,三省可闻,故称“鸡鸣三省”之地。1935年2月3日(农历腊月三十)至5日,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到达叙永县的石厢子,在这里中央红军渡过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春节,进行了遵义会议以来红军最长时间的一次休整。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召开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研究决定了三件大事:一是根据遵义会议精神,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了分工,决定由洛甫(张闻天)接替愽古(秦邦宪)负中央总的责任,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二是讨论和研究了中央红军的行动方针,部署红军作战略转移。三是讨论和研究了中央苏区今后的行动方针等问题。“鸡鸣三省”会议,彻底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央和红军中的统治地位,进一步确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是遵义会议的延续,起到了承先启后的历史性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上午11点,行政支部党员驱车2个多小时到达石厢子的红军长征纪念园。在纪念园广场上方,一座高耸的雕像吸引着党员们的视线:两只巨大的双手托举着熊熊燃烧的火炬,象征着博古在这里将党的最高领导权力交给张闻天。意味深长的雕塑威然屹立在广场正上方,向人们生动地展示着这历史性的伟大时刻,也预示着红军长征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党员们在这纪念标下,在鲜红的党旗下,重温了入党誓言,再一次提醒自己要时刻记住自己的信仰和决心。

接着,党员们参观了“鸡鸣三省”会议陈列馆。陈列馆陈列有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反映了中央红军西进入川相关历史情况和在叙永的主要战斗、战场遗址等整个活动情况。二是重点突出了“鸡鸣三省”会议情况及红军在石厢子的活动情况,祥细介绍了博古(秦邦宪)交权的过程和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过的唯一一个春节情况。三是讲述了“鸡鸣三省”会议后,中央红军于1935年2月5日上午从石厢子往云南水田寨、花房子一带行进,转战云、贵、川三省,完成了二、三、四渡赤水的壮举。四是重点反映了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孤军奋战,历尽艰辛,在川滇黔边开展游击战,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周旋,终于完成了中革军委交给的牵制和打击敌人,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光荣使命。五是反映了叙永人继承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最后,党员们还参观了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在石厢子的住地旧址。

当年,红军四渡赤水转战之地的石坝彝族乡,如今,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挖掘红色文化,传承长征精神为指导,以乌蒙山连片开发为契机,石坝彝族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唯一不变的,是当地群众与红军的鱼水之情,始终如春雨一般,滋润着这片广袤大地。今年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暨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行政支部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主题党日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党员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永远铭记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史,强化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坚定信念, 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添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这片辽阔而祥和的土地上,有一个永远闪耀着红色光辉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家乡——赣州。

春回大地,赣州这块热土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苏区振兴规划。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教室里,桌子、凳子、讲台,开始谈话了,桌子说:“现在我们家乡正在进行苏区振兴,我们应该干些什么呢?”“当然是弘扬苏区精神了!”讲台说。“既然是弘扬苏区精神,那该怎么弘扬呢?”凳子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然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这些了。”桌子滔滔不绝地说。“那么,我们现在就去弘扬苏区精神吧,”凳子插嘴道。“好啊好啊!”桌子、讲台异口同声地说。嘴动不如行动,桌子、凳子、讲台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在大街小巷都贴满了告示:请弘扬苏区精神!大清早,人们看见了这张告示,就和没看到似的,心想:弘扬苏区精神关我什么事?就在这时,突然,桌子“嘭”的一声摔倒了。凳子哈哈大笑,说:“真没用!”讲台却急忙跑过来,一边把桌子扶起来,一边问:“老兄,摔痛了没?”人们看见了,斥责凳子说:“你怎么可以这么做呢?要是大家都像你这样做的话,这个世界就会成为一个不文明的世界,还谈什么弘扬苏区精神呢?”凳子的脸顿时像苹果一样红了起来,低下头,走到桌子面前说:“对不起!”讲台说:“知错能改就是好朋友。雷锋叔叔的故事;十九个农民工抬车救人的故事;一个退休老师晚上不用电,把省下的钱捐献给贫困学生的故事……。难道这些人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桌子说:“有的人,明明自己撞到了别人,还说人家没长眼睛;有人明分自己偷了东西,却把罪名推到别人身上;还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还是不承认……这难道不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吗?”说完后,它们立即把自己打扫的干干净净,迎接明天同学们的到来。

同学们,新世纪,新时代,新希望,新蓝图,一切都是新的。让我们带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誓言,为了家乡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自己的前程,我们一起为“学雷锋,弘扬苏区精神”共同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有关爱国作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它是一次当年令全世界震惊的行动,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没有饭吃也是很平常的事,为了生存,他们吃草根,啃树皮,有多少英雄好汉牺牲在那荒无人烟的草地和那皑皑白雪中。最终,二十万大军只剩下廖廖三万人马,他们都是靠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而活了下来。

在长征途中,常发生一些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就拿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丰碑》来说,文中的军需处长在过雪山的时候,把棉衣让给了一位小战士,带着安祥的微笑死去了。他身为军需长,如果他没有棉衣穿,他可以去取,但他没有那样做,因为他为了让别的战士能穿上暖和的棉衣,正是这种精神,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精神,鼓励着红军走完了长达二万五千里的艰难之路。他们自己不吃,让给战友吃,他们不穿,让给战友穿。有困难,大家齐心协力地解决。比如爬雪山,那些身强力壮的战士有能力爬过那终年积雪的雪山,但他们没有独自爬过去,而是和老了、病了的战友一起手拉手,肩并着肩,一同爬过了雪山。

因为有了红军战士那种精神,长征才能成功,长征成功就让革命有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长征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它那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精神我们不能忘记。日常生活中那种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同学有困难,我们要及时给予帮助,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对同学置之不理。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我相信,将来我们一定开得最鲜艳,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我们国家肯定会更强大,一定要记住,长征精神不能忘,它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593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同时,它又像一块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毫不夸张地说,仅就国产影视作品而言,几乎长征的每一个局部事件都做了不同的反映。因此,当人们听说中央电视台又斥巨资拍摄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的时候,都发出这样的提问:"为什么又要拍《长征》?"

对此,《长征》一剧的编剧王朝柱回答说:第一,至今没有一部全方位反映长征的史诗问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第二,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华民族是无敌的:它走过了万水千山,也战胜了人体自身的权限;它打垮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也解剖了各种各样的美的丑的灵魂……这就是长征精神。一句话,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不仅要全方位地反映长征,更重要的是要高昂长征精神,化做时代的号角,催人奋进!

《长征》的文学剧本虽然得,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到了有关领导、专家很高的评价:是一部洋溢着长征精神的革命史诗;但是有些领导和专家又不无担心地认为:若想把长征这一历史壮举拍摄成一部具有艺术震撼力的史诗,必须像当年红军那样真的重走万水千山,战胜人体的自身极限。言外之意:我们有这样一支电视队伍吗?

《长征》剧组全体艺术家骄傲地回答说:"有!只要我们以长征精神拍摄《长征》,不仅能爬雪山、过草地,创造电视人的奇迹,而且还能把大型电视剧《长征》拍摄成一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绝唱!"历经一年多的艺术实践,他们不仅交了一份最完美的答卷,而且还从艺术诠释《长征》中对历史的长征获得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感悟。请看:

唐国强自从拍完电影《长征》之后,长征情结就根植在他的心底最深处。为此,他作为大型电视剧《长征》的导演之一,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研究长征史实,还主动向编剧贡献自己的艺术才智。他在拍摄过程中不仅和其他导演合作驾驭全局,而且还把自己的各种艺术构想传达给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朱德的扮演者王伍福,并转化成他们各具特色的精湛表演。他作为mzd的扮演者清醒地知道:必须在这部《长征》中,重塑一个既不同于自己创造的开国领袖mzd,又有别于自己在电影《长征》中的mzd。唯有如此,才能得到上亿观众的认同。可以想见,他将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更令人感动的是,为了真实地再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他和《长征》剧组的艺术家们在海拔300xxxx至480xxxx--当年红军走过的雪域高原上一住就是5xxxx个日日夜夜,三次登上海拔近500xxxx的雪山拍戏;他为了征服已经结冰的草地,冒着倾盆大雨挽着战友的臂膀,高唱《国际歌》……观看拍摄的化妆大师王希钟感动地滴下串串热泪,动情地讲了这样一句话:"我想起了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革命真是来之不易啊!"

或许唐国强和《长征》剧组的艺术家们真的体验到了什么是长征精神,他们一致认为:拍摄长征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净化。戏后他们都在让名、让利,全戏就要杀青的前夕,唐国强当着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胡恩同志的面说:"作为导演,我认为扮演周恩来的刘劲十分用功,进步最大,我希望在未来申报各种评奖的时候,最佳男主角不要提我,提刘劲。"为此,唐国强和金韬、刘劲吵了起来。事后,胡恩同志很是感慨地说道:"我很受感动!时下像这样的剧组实在是太少了,我们应该宣传这些用长征精神拍《长征》的艺术家。"

《长征》拍得很大气,很成功,具有史诗品格。它不仅是国产影视作品中第一部全景式、全方位反映红军长征全过程、展现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电视力作,更重要的是它艺术地再现了长征精神。《长征》再现的长征精神,会激励广大干部和青年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奋力拼搏,去实现党在新世纪的伟大战略目标。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永远继承发扬!

我们要代代高呼:长征精神万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红军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13日,央视播出了“不忘初心 走好新的长征路”的八集《长征》系列记录片。

14日下午,公司党委立即行动,开展了“集中学习”活动,组织生产销售一线不当班党员15人观看第一集《英雄史诗》,鼓励党员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在当前煤炭市场略有好转的形势下,主动作为,发挥潜能,继续保持安全生产的良好势头。会后,党员还就即将开展的“红歌颂党恩 共筑锦兴梦”活动的节目选取和开展形式进行了讨论。“集中学习”活动是公司党委更进一步深化党员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的又一举措,主要学习内容为紧跟党内最新动态和公司生产经营发展大局的相关资料,旨在开阔党员眼界,加强对党员的形势任务教育,提高党员服务中心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下一步,公司党委将继续组织党员观看《长征》系列纪录片,鼓励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公司的中心工作作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红军长征征文

全文共 1842 字

+ 加入清单

80年前的10月22日,当九死一生的红军三大主力指战员在固原将台堡紧紧拥抱时,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长达两年的生命远征——长征。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素尔兹·百里的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事,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也为后世铸就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时,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围追堵截,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爬雪山,过草地,共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河流,大小战斗无数,突破重围无数,每一壮举都惊天地、泣鬼神,靠的是什么?就是勇往直前、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精气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所以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也等闲视之。

“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首站来到将台堡,重温那段光辉岁月,谆谆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要缅怀先烈,不忘初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进程中,接过历史接力棒,走好新的长征。

“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从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三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察看中国精神的动人篇章不难发现,它们均来自于长征精神;从突破国外封锁到奋起改革开放、创造“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盘点一个个中国奇迹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长征精神是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不竭动力。敢于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敢于压倒一切挑战而不被任何挑战所压倒,“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新的长征山高水长。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也意味着,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多、挑战更严峻、形势更复杂。虽然没有硝烟弥漫,却仍有“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困境,仍有“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关隘:深化改革的“激流险滩”,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呈现……新征程,新考验,新课题,要求我们必须把长征精神与新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从长征精神中获取启示、汲取力量。改革关头勇者胜,只有像当年红军一样,勇往直前,百折不回,才能趟过深水区,开辟新天地。

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有人曾问邓小平同志:“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么走过来?”他坚定地答道:“跟着走!”跟谁走?跟着理想信念走。实际上,长征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用脚板丈量理想信念。“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红军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为人民谋幸福的赤子之心贯穿长征始终,便有了钢铁般的意志,再险的高山恶水挡不住,再凶的追兵强敌吓不倒。有什么样的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力量;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方向。只要永保初心,就没有攻不下的“桥头堡”,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就如“细浪”“泥丸”。

保持本色,艰苦奋斗。一部长征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今天的辉煌离不开昨天的艰苦奋斗,明天的腾飞更要今天奋力打拼。“行百里者半九十”,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要努力奋斗并使之成为高度自觉。绝不能觉得现在的成就不小了,离目标很近了,可以缓缓劲、歇歇气,否则,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等等不正之风,就会像霉菌一样悄然袭来,不断侵蚀健康机体,最终丢了本色、害了事业。

做好本职,实干兴邦。长征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忘初心要在实干中体现,走好新的长征关键是实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民族复兴事业前途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我们要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不断取得一个个丰硕成果。”不论从事哪种职业,不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要把应负的责任扛肩上,把该做的工作做扎实。每个人校准实干的坐标,就能让进步更快一些,变化更大一些,积小胜为大胜,集小成为大成。

“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这是对过去的归纳,也是对未来的开启,更是对每个人的期待与鞭策。长征之路,没有终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有无数的“雪山”“草地”要过。只要我们发扬长征精神,不怕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团结一致,锐意进取,英勇拼搏,担当使命,就一定能在新长征路上不断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给历史和未来一个响亮的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作文

全文共 1618 字

+ 加入清单

“饥寒中的中国革命/竟只用一把炒面一捧雪/就爬过了位于宝兴西北/懋功正南/海拔近五千米的这个/历史性坎坷” ——詹永祥《雪山》

小时候见过的“雪山”,在邀请到学校来作报告的老红军头上:苍苍白发象形的雪山,我怀疑就跟他所历经的长征有着因果。那时候,老红军嘴里的长征因为苍老的方言而含混不清;那时候,老红军被老师介绍成为“爬过雪山的老同志”;那时候,以为长征仅仅就是爬雪山,以为雪山是一枚不朽的勋章,珍藏在老红军心窝里,随岁月的堆积慢慢提升,变成红领巾眼前一头耸立的白发。微型的“雪山”,跟二万五千里烽烟失去关联。

后来,通过课堂上一首著名的诗歌,知道雪山是放在尾联的一句浪漫主义,岷山千里的积雪与三军过后的笑颜,成了牢固的历史逻辑。那时候心目中的雪山,仅仅是一种海拔,仅仅是一个路标,它指向红军的豪迈,指向革命的胜利

然而,雪山终究是一个政党和一支军队的历史坎坷。当长征渐渐沉淀成后来创业者心中的一种鞭策和激励,雪山是一个坐标,标志着民族精神的高度,革命意志的高度。在岁月的回眸中,长征中的万水千山渐渐地低下去,而雪山,成为一首磅礴史诗中的词眼,渐渐在怀念和追忆中高大起来。当更多的功绩镀亮中华民族腾飞的翅膀,无数胜利前的坎坷,都在重温一幅历史图景中找到了譬喻——

“1935年的雪不断落在横放背包上的枪支上,金黄色的军号和猎猎作响的方面军旗帜上。布制的五星和八角帽下,这群反穿着羊皮的南方籍农民,像一群战争年代的食草动物,他们的饥饿是一把从喉咙里长出的锄头,渐渐挖出了埋藏在六月深处的草根与野菜……”

南飞雁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八十年后的小学课本,依然这样描写一个季节。如果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的那个秋天,如果让一群迁徙的候鸟来描写人间的景象,肯定会有这样对应的句子——“秋天到了,一支队伍往北飞。”

在历史特定时刻,南飞的雁阵与北上的军队构成立体的画面。方向相反的运动共同把那年的秋色写进历史永恒的记忆。

然而,大地上艰难行进的红军,与天高云淡间自由翱翔的大雁,毕竟不是优美的映衬,而是一种悲壮的反差和对照:天空里没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不存在四渡赤水的智慧和五岭逶迤的阻拦;天空里没有险关和沼泽,不需要七根火柴的温暖和皮带虚拟的营养……

对于北上的队伍,“雁南飞”是心头回荡的一支久远的歌,一个幸福的意象。是的,梅坑话别时何叔衡相赠的绨袍,依然是林伯渠征途中战胜风雨的“雁翅”。客家女池育华跨越世纪的沧桑守望中,北上的丈夫始终都是一只行将南归的“大雁”。六盘山上的一支雁阵,是那位领袖“屈指行程二万”时的算筹。而那草地上两人爬着拖着、一人躺着望着的“三人行”中,北上的信念与南飞的雁群都一样,在征途中一点点积累胜利的曙光。

南飞雁,是革命者的仰望,给予了留痕史册的机遇。

山丹丹花

“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从赣南馥郁的桂花香,到陕北山丹丹花红艳艳的笑脸,有二万五千里。当《十送红军》的民歌犹在江西的秋风中飘荡,另一支陕北民歌已在山丹丹花枝叶间孕育,含苞未放。一支铁流的英勇,万里征途的风尘,将是这种山丹丹花一年间要红起来的原因。

一段革命的征途终于延伸到山丹丹花扎根的土地。一支队伍饱尝的困苦,被山丹丹花视作亲人遭遇的艰难。拥有革命的热情和纯朴的人民,“陕北”是长征篇幅里一个多么温暖的终端名词。是的,十一个省份之中的曲折和坎坷,万水千山间的饥寒与泥泞,无数绑腿上的疲惫和坚毅,都可以在陕北卸下来,放在窑洞里,放在米酒中。山丹丹花像陕北人民支起的火柴,等候中央红军的旗帜来擦燃,历史的天空被照红了一角,长征的队伍和盼望的百姓一时都被温暖。

山丹丹花,穷苦人民的花,站在陕北的土地上,见证着穷苦大众的革命与革命的穷苦大众互相拥抱的时刻。山丹丹花,热烈奔放的花,它所照耀的革命和被革命照耀的花枝,说出了八十年后,人们依然纪念长征的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鼓起理想风帆征文3000字

全文共 4022 字

+ 加入清单

时光飞逝,如今长征胜利已经80周年了,在80周年前,那一支英勇的队伍在革命史上写上了光荣的一笔。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鼓起理想风帆征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一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排除万难,胜利到达陕北。

时光飞逝,如今长征的胜利已经80周年了,在80周年前,那一支英勇的队伍在革命史上写上了光荣的一笔。它好似一副画卷画着气壮山河的英雄画面:在冰天雪地里,风似刀般割在英雄们的脸上,但他们却宛如一条巨龙,蠕动着、蜿蜒着它庞大的身躯,穿越着那二万五千里的路程。夜晚,伸手不见五指。草地上坑坑洼洼,沼泽连片,没有道路,没有人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

长征中的艰险是我们在平和年代所不能想象的,英雄们顽强不屈,抵御自然灾害,长途漫漫和粮食短缺问题。前辈们穿着草鞋在雪地、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我们要把他们身上坚持不懈地优良美德传承下去。当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想想这些在长征中的英雄是怎样克服困难,他们在那么艰难的时候都能挺过来了,我们这些小困难为什么就不能解决呢?

现在的学生认为中国的经济已经很发达了,所以在吃饭的时候,觉得这个菜不符合口味就不吃了,扔掉了。这是多么不应该的阿!有句名言说过:“谁只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或许这个还不够,那我们应该会想到在红军长征的时候,那些英雄们在面对粮食短缺的时候,竟然还用草皮,树皮来做粮食填饱肚子,而现在我们有足够的粮食却不好好珍惜。我们应该好好像那些红军叔叔们学习啊!

但在社会上也有像红军叔叔面对困难从不喊苦的人。就像造隧道的工人们,他们在一个温度达到40度以上的空间里面工作,而且在炎热的夏天,外面的温度已经够高的了,可以想象他们里面的温度会让人受不了。甚至有时他们在切割金属的时候与火接触,更是火上浇油。当他们的头上冒出如豆粒般的汗珠时,他们却从不喊苦,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和那份准备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心,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还坚持着自己的岗位,他们是伟大的,是无私的。

最近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各项创新,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也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就不折不扣地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国家领导人也继承了长征奋斗的精神,为我国人民考虑周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正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我们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两万五千里长征,不管时间流逝的多长,我们都会时刻紧记在心,将红军长征的优良美德传承下去。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二“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伟大的长征早就以其英雄的史诗永远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央视四套前不久重播了以长征为题材的电视剧《长征》。这是一部感天撼地的剧作。这部电视剧几年前就已经看过,这次重播,相信许多人会一集不拉地再看,会再一次地被震撼,被感动。 长征的艰难是远远超出一般人想象的,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长征途中,我们英雄的红军,每天要面临几十架敌机的侦察轰炸,面对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途中又没有根据地可作为依托,红军所经过的地方,又多数是贫穷落后的地区,部队要想筹集到自己所需的给养该是何其艰难。可以想象,红军是在怎样缺衣少食,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每天还要行军打仗,但是,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英雄红军二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不仅巧妙地调动了敌人,迷惑了敌人,拖垮了敌人,而且达到了消灭敌人,使战局始终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而长征途中最精彩,最惊心动魄的一仗,要数飞夺卢定桥了,为了粉碎国民党妄想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我们的英雄居然在下雨路滑的山路上,在一天的时间里奔袭240里!要知道,他们是在长途行军,连续作战,是在吃不饱,睡不好的极端疲惫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壮举的。这该是怎样的壮举啊!如果没有这一天240里,如果国民党增援部队抢先到达卢定桥,红军的命运会如何,是人们不敢想象的。由于缺衣少食,饥寒交迫,有多少英雄倒在了雪山,长眠在了草地!整个长征,我们英雄的红军,由离开江西苏区时的9万多人,到长征结束时仅剩一万多人!可以说,烈士的鲜血洒满了漫漫长征路!巨大的牺牲,也从一个侧面宣示着长征的艰难。

说到长征,还不能不说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前,由于王明左倾路线把持了中央的领导大权,不仅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致使红军损失惨重,使无数英雄的红军牺牲了生命,最终导致根据地的丢失,红军被迫长征,而且,在长征途中,又执行了一条错误的逃跑路线,搬着各种装备辎重,坛坛罐罐长征,最终导致湘江一役,红军牺牲大半!如果不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会是什么结局是不可想象的。

说到长征,也不能不说到张国涛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罪行。用主席的话说,同张国涛的斗争是长征中最大的危险。在同张国涛的斗争中,如果不是叶剑英机敏果敢地把张国涛欲加害中央的电报给了主席,中国革命恐怕只会是悲惨的结局。由于张国涛的错误,不仅使我英雄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五、九军团三过草地,而且在其后的近一年的时间里,使红四方面军八万多红军损失过半!历史的事件似乎反复说明,中国革命的危险不在党外,而在党内。

电视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全剧的如泣如诉的红军歌曲《十送红军》,那是一首歌吗?那是一首歌,那是一首摄人心魄,撼人心灵的歌,那是一首用鲜血写成的怀念亲人,歌颂英雄的歌,那是一首激励后人勿忘历史,奋发向上的歌。史诗般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八十年了,但是,我们英雄的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慨,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勇气,坚韧顽强的品质,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时,人们会想,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什么呢?难道不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幸福,难道只是为了少数人的富有?当然不是。因为旧中国本身就是少数人的天堂!如果只是为了少数人,而不是为了大多数人的翻身解放,中国革命还有必要进行吗?中国革命还能够进行吗?还能够取得成功吗?显然不能。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谋幸福,才是中国革命的初衷,才是中国革命不变的选择。如果这些革命前辈能够活到今天,看到中国只是少数人富有,甚至在逐步成为少数人的天堂,会不会象有的人说的那样,会被气死,有可能的,因为事物已经走向了革命初衷的反面。

伟大的英雄的红军万岁!伟大的英雄的红军不朽!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三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排除万难,胜利到达陕北。

光阴荏苒,一晃80年过去了。80年前的长征,红军表现的英勇是史无前例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副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人类军事史上一个空前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壮举。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茫茫长征路,途中艰辛谁能体会?寒风刺骨,风如刀一般割在脸上。在冰天雪地中,一支长长的队伍,宛如一条巨龙在云雾中蜿蜒盘旋,慢慢地蠕动……夜,伸手不见五指。草地上坑坑洼洼,沼泽连片,没有道路,没有人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坚强的红军战士硬是咬牙挺过来了,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在7天内走过了600多里的黑草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长征》读起来总是那么令人振奋,使人倍受鼓舞。是呀,敌人的围剿算得了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得了什么?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得了什么?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黑草地,这些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坚强的红军战士征服了吗?

虽然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战士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但红军前辈们留给我们的丰硕的精神财富是永存的。他们在那种艰难困苦中对革命理想和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无比忠诚。英勇顽强,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憧憬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崇高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及至今不忘的历史使命。他们高尚的品格永远是一剂催人奋进的催化剂,永远激励着我们。

这使我又想起了毛主席的语录:“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没错,长征是宣言书,它不仅宣告了共产党的胜利,更是宣告了我们建设祖国的决心。长征是宣传队,它既向人民宣布共产党是解放他们的队伍,还向我们宣传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长征是播种机,它播下了无数革命的火种,也播下了我们这些还未发芽的种子,总有一天我们会结出累累硕果报答祖国。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在这庄严的历史时刻,老一辈革命家点燃的革命火炬,无疑要靠我们擎起,祖国灿烂的明天也都要靠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开创。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应该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而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要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让我们发扬长征精神,好好学习,努力奋斗,迎接新的长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3000字

全文共 3114 字

+ 加入清单

纪念长征八十周年,学习长征精神的活动正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进行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作为一段历史,长征已渐渐远去,但作为精神丰碑,长征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激励后人。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的内容,欢迎查看!

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它所铸造的长征精神具有亘古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辉煌色彩,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丰碑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八十年过去了,或许在80、90后的年青人心中,长征只是一个概念,只是一部电影,只是一段经历……然而他们不曾想象,长征亲历者正带着他们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一个个离去,但他们所创造的伟大精神,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震惊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从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三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翻看中国精神的动人篇章不难发现,它们的源头,无不来自长征精神。

目前,纪念长征八十周年,学习长征精神的活动正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进行着。全市青少年演讲比赛以此为主题,各类思想教育培训以此为主题……但同时也有些青年困惑:“80年前那么遥远的事情,对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作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丈量的不仅是两万五千里的距离,更是一种精神,这就是民族精神和信念。长征精神要学习,更要坚持学习!环顾周围,部分青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不思进取,游戏人生,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哲学。其实这些青年思想上“缺钙”,缺的就是远大革命的坚定理想信念,缺的就是战胜困难的不懈勇气。青年医疗卫生人员是卫生单位的中坚力量,是卫生行业的希望和未来,是一个具有显著优势,又有明显缺点的群体,那么,在新形势下,我们就需要用长征精神来引导青年,为他们补钙是当务之急。我们要通过长征精神的宣传教育,从以下几方面感染和引导青年,使其从迷惑和困惑中解脱出来,重新扬起思想的风帆,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

一是强化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激励卫生青年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长征中,面对“左”倾错误以及张国焘分裂行径的影响和干扰,面对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以及自然条件的极限性挑战,红军将士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创造了人间奇迹,其原因就在于拥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把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凝聚成了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今天,固然没有雪山草地、战火硝烟,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进航程的风平浪静。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范围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带来了人们价值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这一方面扩展了人们自由选择的空间,体现为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维度上的扑朔迷离,甚至于原本清晰的思想观念、道德立场和价值判断也变得模糊了。有人不辨真伪,有人不知所从,也有人或显或隐地表示认同。对此,要教育广大青年坚定“救死扶伤”的职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卫生青年的“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大卫生梦相结合,把促进医院蓬勃发展的满腔热情与个人成长成才的理想抱负有机融为一体,努力实现属于时代、属于青春的光荣与梦想。

二是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在挫折与磨难面前永不言败。

《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索尔兹伯里曾经感慨:“人类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长征途中,红军历尽磨难,许多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正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红军赢得了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昭示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目前,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院领导带领大家励精图治,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医改的大潮中奋发前行。医院儿科综合楼的拔地而起,西院建设的伟大构想,信息化建设的科学理念,与北京同仁医院、西京医院等知名医院的友好合作,与各县区医疗卫生单位的互联互动。这一系列明智决策已经为医院的蓬勃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还很突出。比如在年青年中还存在贪图安逸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的不愿吃苦、不敢吃苦和拼搏意识不强的现实,作为医院的青年一代,我们应该在医院的发展征程上,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像当年红军那样,勇于正视困难、迎接挑战,以激情、理性和智慧诠释新时代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过硬的本领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和青春誓言来践行医院的发展决策。

三是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帮助青年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征中,红军将士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维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与分裂主义行为作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党的团结和中央的权威;各路红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行军途中,官兵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不仅如此,红军时时处处关心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党和人民的团结,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毋庸讳言,青年队伍中还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和张扬个性、漠视团队力量和集体荣誉的现象,仍然有很多年轻人只看重自身利益,只纠结于付出后的回报,并不关注自己的付出是否能够带来相应的社会价值,能否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医院绩效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蛋糕效应”,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心存将蛋糕作大、将医院做强的集体主义观念,那我们人医的跨越发展将指日可待。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挖掘和利用长征素材中的育人资源,用实实在在的事例撼动心灵。要让大家切实懂得,个性的表达必须以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为前提,个人的得失成败只有和集体的荣誉、人民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才真正有意义。

四是要勇于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培养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感悟出真谛。青年朋友们,我们应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应该用红军长征胜利的生动历史和英雄壮举来警醒和激励自己,把长征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素质。当然在实践中不见得总是会一帆风顺,困难、挫折在所难免。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来鼓舞自己的斗志,增强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红军将士当年“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靠着这种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缔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不朽神话。在医疗改革日益发展的今天,医患关系的错综复杂,社会舆论的负面效应等不良现象,在给予卫生青年机会与挑战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失败与挫折。而青年人的情感丰富,情感发展变化迅速,经常会出现较大的情绪落差。但我们要坚信,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忠于职守、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总会有被认可、被尊重、被理解的那一天,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艰难困苦都将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要有积极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摆脱迷茫和困惑,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以昂扬的斗志创造自己美丽的人生。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作为一段历史,长征已渐渐远去,但作为精神丰碑,长征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激励后人。当年的战火已经散去,新的长征依然山高水长。青年朋友们,面对严峻的困难、复杂的考验,让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心怀崇高的卫生梦想,扬起青春的风帆,坚定无畏地勇敢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观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有感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脱贫攻坚战,犹如一场新的长征。”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副主任黎仁寅表示,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精神动力,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确保所有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胜利会师于全面小康社会。

省军区、武警湖南总队、省消防总队等驻湘部队官兵纷纷表示,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作为新时代的军人,我们更应将伟大的长征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坚定理想信仰,坚定看齐追随,用实际行动投身强军实践,争做合格的“四有”革命军人。

对高校师生来说,重温长征精神,就是要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坚持植根人民的初心、克服困难的决心、取得胜利的信心、淬火成钢的恒心和永不止步的进取心。湖南科技大学学生陈勃鑫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发愤图强、刻苦学习,用扎实的知识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与老红军紧密联系的部门,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始终做到对老红军的历史功绩和巨大贡献永远不能忘,对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永远不能丢,尊重、学习、关心和爱护老红军的政策永远不能变。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观看红军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纪录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细节的挖掘,第二集至第七集记述了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历程;第一集和第八集生动地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宝贵经验,生动地阐明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生动地阐明了伟大长征精神在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改革时期的传承和弘扬。以长征历史为主线,以长征精神为灵魂。主题鲜明突出,结构合理,这是该片最为成功的立足点。

内容全面,详略得当。八集的片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既重点记述了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又记述了红二方面军(红2、6军团)、红四方面军及红25军的长征历程;既浓墨重彩地宣传了红军主力的历史作用,也在第七集兼顾到了作为长征落脚点的陕甘苏区。在处理四支长征队伍的关系上,通过突出长征中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等,非常自然地对党中央亲自率领的红一方面军长征历程予以了侧重,体现了较为艺术的详略处理手法。与此同时,该片还以专集的方式,在第四集集中记述了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战斗,在第五集记述了长征中的军民关系,在第六集记述了挑战极限的翻雪山过草地。在三个专集中,以视频的震撼性和对观众的感染力为核心,采取服务主题的组织模式,既对长征各红军予以记述,又灵活取材,穿插选取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故事细节,同样体现了艺术性的详略处理手法。

再值得一提的,就是整部片子以对“长征的记忆”为切入点,在第一集概貌式地展示了长征及当事人和历史后人的相关记述。作为收尾的第八集,则是对长征精神的传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大布局和伟大成就,体现出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关联性,体现了历史纪录片服务当下、激励人民、提振正能量的根本宗旨。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八集的片子,在宏观上形象地回答了长征的起因,阐明了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基本历程,使观众能够通过短短的几个小时,清晰地了解历史概况。与此同时,该片更在微观上下足功夫,努力挖掘具体的人物、事件,从而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有些细节于我本人而言,已是感动地流泪。比如第二集“十七棵树”的故事,作为当年苏区子弟兵的一个缩影,成为片子树立起来的一座丰碑。再比如第五集挖掘的藏族红军战士天宝、甘南卓尼土司杨积庆、为红25军带路的“货郎”陈廷贤、“红军菩萨”等故事,充分印证了长征途中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宏观让观众了然于历史线条,微观以鲜活的人、事细节等,拉近了观众和历史的距离,从而会在某一瞬间感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