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经典20篇)

在德国,凡事都很合理,合理的背后就是规划,规划的结果是规则,有了规则,就按照规则做,哪怕看上去有那么一点儿迂腐。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4729

作文

1000

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人物故事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__年__月1日晚,年近32周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半决赛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亚洲纪录。

作为第一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这一夜,他“苏神”的绰号被更多人知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炳添的人生,远比比赛还要精彩。

“飞人”

“9秒98”、“9秒83”,东京奥运会像一场梦——“飞人”

半决赛起跑前,他摆出了“拿捏”的手势,几秒后,他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赛后,他说自己只是想进步一点点。看似“凡尔赛”,但将个人最好成绩提速0.08秒的背后,是多年的漫长磨炼。

常年的训练比赛,带给他一身伤病,苏炳添原本计划在2017年退役,却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赛场。

2018年两次跑出9秒91的苏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锦赛后,便遭遇了18个月的伤病困扰,腰伤新愈,又添肩伤。这个永远追求速度的身体,跑得过对手,却跑不过伤病。

奥运会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长达13个月没有比赛。种种困难之下,身为“超龄”老将,他仍笑着说“我真的还可以再跑。”

强大的意志力支撑他一步步靠近奥运梦想,最终,苏炳添站上了奥运决赛的起跑线。

“苏教授”

赛场下的苏炳添,本科与硕士均就读于暨南大学,还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学生们叫他“苏教授”

个人的实践是他宝贵的教学素材。2018年4月,苏炳添被正式聘任为暨大副教授,他还曾利用国家队休整时间回校,教学生们热身与短跑的技术。或许下一次“苏教授”

今年,他带的第一拨硕士研究生已毕业,而“苏教授”

苏炳添在深圳大运中心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甚至还在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这件事登上过微博热搜,引得无数网友讨论。

苏炳添曾说,完全退役之后,他将会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练,我更喜欢当一名老师。”

“添添”

很多次采访中,苏炳添都会提到“青梅竹马”的妻子林艳芳,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羡煞旁人。

谈及2002年初中军训时的初见,林艳芳曾回忆说,笑容灿烂的苏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个。在那个纯真的年代,苏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样,会用玩闹、传小纸条等招数来吸引“女神学霸”的注意。

2017年10月10日,他们走进婚礼殿堂,结束了15年的爱情长跑。而后,他们迎来儿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后的生活就像结婚纪念日一样,十全十美。

苏炳添平时称妻子为“芳姐”,对方则叫他“添添”

苏炳添自认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但他会记得两人的每一个纪念日,几乎每一条微博都会和妻子互动。如果这不是浪漫,那什么才是浪漫?

苏炳添曾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不要活在纪录里,要为破纪录而活。”这句话就像他的人生写照。被称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赛道奔跑的身影,还有,永远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名人的经典励志小故事东方朔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东方朔叫老百姓点面灯,救了一方百姓。第二天,上神一看,这一带百姓好好的,知道有人识破了天意,太白金星掐指一算,知道是芳方朔泄漏了天机。玉皇大怒,立即降旨,差五爪神鹰,去把东方朔的双眼抓出来。

东方朔这时正坐在洞中养神,只觉得耳热眼跳,一算不好,有大祸来临。立即出了洞,找了一个人对他说:“你到我洞里坐一个时辰,我给你很多银子。”这个人很高兴,觉得过一个时辰就给很多银子,这是个便宜事。就和东方朔换了衣裳,坐在他洞内。过了一会儿,神鹰来到,没细看面目,上去就是一爪,把这个装东方朔的人的眼睛抠下来飞走了。

东方朔知道神鹰飞走了,这才回洞。这个瞎眼的人疼痛难忍,就哀求东方朔给他治好眼睛。东方朔说:“我只能给你治得不流血,不疼了,反正是看不见了,你就跟着我学徒吧。”于是东方朔就把他的眼止住血,不疼了,给了这个瞎眼的人一个长杆子,就是瞎子手里拿着问路的明杆子,叫瞎子终日跟着他学算卦,所以现在的瞎子,很多都会算卦。他们都敬服东方朔,因为东方朔是他们的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古代寓言故事2则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扁鹊说病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 “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两只帽徽的军帽名人故事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蒙哥马利是英国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盟军军事指挥官,入选“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并以50年的军旅生涯而成为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

蒙哥马利是一位谨慎、彻底的战略家。他不打无准备之仗,在部属中享有极高威信。

蒙哥马利精通驭兵之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充满硝烟的前线,英国官兵时常看见一位身材高大的将领,察看地形,指点部署,与官兵交谈,有时还亲切地拍拍士兵的肩膀。士兵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名将领,因为这位将领戴着一顶与众不同的军帽。别的将领和士兵的军帽都只镶嵌一只帽徽,而这名将领的军帽,却镶嵌着两只帽徽,一只是将军标志的帽徽,一只是装甲兵标志的帽徽。

士兵们互相一打听,原来此人是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元帅亲临一线,让士兵们又兴奋又感动,士气大振。蒙哥马利元帅为什么要戴两只帽徽的军帽,大家又好奇地猜测起来。有的说元帅喜欢标新立异,故意猎奇;有的说元帅是以此显示自己特别重视装甲兵的用途。随着猜测的传播,士兵们深刻地记住了元帅,深刻地记住了元帅亲临前线的场景。

后来,还是蒙哥马利本人揭开了军帽带两只帽徽的秘密。原来,蒙哥马利元帅是出于具有实际价值的动机,才戴这样的帽子的。他认为,一个统帅人物要在部队中具有威信和感召力,就必须使下级官兵经常能够在前线看到他。这种认识来自于蒙哥马利的亲身经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蒙哥马利担任排长和上尉参谋,一直让他深感遗憾的是,他从未见过自己部队的总司令。蒙哥马利认为这是英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蒙哥马利戴这顶镶有两只帽徽的特殊军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部队官兵能够经常看到他,并记住他。他说:“各部队官兵看到这顶帽子,就知道我来了,就知道我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非常关切,就知道我不只是坐在安全的后方,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我是和他们站在一起,并肩作战。”

两只帽徽的小小军帽,成为了蒙哥马利元帅的象征,成为了元帅深入一线与士兵携手并肩的标志,成为了鼓舞士气提振军心的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喜欢的中国历史典故作文550字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凿壁偷光

中国有许多历史典故,据我了解的有:望梅止渴、完璧归赵等。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凿壁偷光。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匡衡,他年幼时十分爱学习和读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那时候的书很贵,有书的人都很珍惜那书,没有孩子愿意借给匡衡。邻居家是有钱人,也瞧不起匡衡,不愿给他一根蜡烛。匡衡为了有书看,就去给其他有钱人干农活,不求工钱,只求有书看,于是,每天休息时间,他都会得到一本书。可白天看书的时间太少了,在晚上看书是最佳时机。但又没有光亮,这使匡衡很苦恼。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偶然看见,跟邻居家隔开的墙壁上有一眼非常小的窟窿,从邻居家那儿透来一道明亮的光。匡衡突然想出了一条妙计。他拿出书本,放到那一眼窟窿下,一个个字体看得清清楚楚。他想:如果窟窿再大一点的话,那不就看得更清楚了吗?

于是,他拿出一把锤子,想把窟窿凿大一点。谁知喧闹的捶打声和小石子儿的滚落声惊动了邻居。邻居以为匡衡是来偷东西的。就气愤地对他和他的父母说:“你们是怎么教孩子的,竟然让他偷东西!还有,你这孩子真是没有教养!”但当匡衡对邻居说出了他真正的目的时,邻居为匡衡勤学好读的精神所感动,并让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明亮宽敞的环境下看书,学习。匡衡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使人进取,好学是通往知识的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贫穷的坚守名人故事

全文共 1491 字

+ 加入清单

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十七岁的曾国藩进京会试却名落孙山,只得怏怏返乡。途经金陵时,他在书店无意间发现了一套梦寐以求的《明史》。一问书价,他又喜又忧。喜的是,袋里的银子正好和书价相等;忧的是,买了《明史》便无钱回家。

他双手紧攥着兜里的银子,徘徊良久,最后还是咬咬牙把书买下了。他一边小心地把书一册一册地放进担子,一边悄悄地问书店的伙计:“小兄弟,这里可有当铺?”伙计用手往斜对面一指:“那不是?”曾国藩立即挑起担子,径直向当铺走去。当掉长衫后,他便去码头搭船返湘。让他惊讶不已的是,船钱与当长衫的钱正相吻合。

船行了三天三夜,他读了三天的《明史》,睡了三夜的好觉,中途只吃了船家的几个火烧。当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曾国藩挑着担子走进家门时,家人都以为他遭劫了呢。

道光二十年(1840年),曾国藩当上了翰林院检讨,为大清编纂国史。尽管此时他已官至七品,有俸禄银饷,但是除去借支及日用开销已所剩无几,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一天,道光帝突然造访翰林院,众大臣便立即跪倒一地。道光帝翻了翻眼前的日课,随口一问:“曾国藩,有什么新作啊?”

曾国藩马上跪上前来,大声说:“微臣曾国藩给皇上请安。”

道光帝细细打量跪着的曾国藩,只见他身穿一件补了两大块补丁的旧官服,外相极其寒酸。道光帝脑中突然浮现出乾隆年间,为博得节俭的美名而刻意长年穿旧官服的浙江巡抚的影子,心中十分不悦,便问:“曾国藩哪,你身为翰林七品检讨,不仅要学仪天下,还要威仪天下。你穿得这么破破烂烂,成何体统啊?”

曾国藩吓出一身冷汗,谨小慎微地回答:“皇上恕罪。微臣以为,翰林院检讨应以治学为第一要务。如果抛弃学问只靠仪表服饰来装点门面,微臣就有负皇恩了。更何况微臣也不愿举债而刻意装扮自己。”

买件衣服就要举债,道光帝十分不解,便问:“曾国藩,朕来问你,你现在身为检讨,一年的薪俸除掉日常开销难道就买不起一件新官服吗?”

曾国藩略一思忖,平静地回答:“蒙皇恩授检讨后,微臣当日从国库领取全年俸禄三十三两皇银。微臣还会馆食宿银七十贯,用庶吉士服改裁七品官服费银三十贯,做补服裤靴费银一两三贯。余下的银子除了交给会馆,又为祖上祠堂捐香火银二两,孝敬高堂祖父母六两,孝敬父母四两……请皇上明察。”

一席话,倒把道光帝逗乐了。他笑呵呵地说:“曾国藩哪,这件事就过去了啊。”

这件事是过去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一天,翰林院学士赵楫因老父来京看望,便发帖宴请翰林院官员。接到请柬的曾国藩左右为难:不去吧?赵楫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有碍颜面;去吧?身上仅存一百七十枚铜板,度日艰难不说,也没有谁拿铜板去赴宴的。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没去。

第二天一早,曾国藩就受命誊一份“皇考”。而每次交与赵楫审查时,赵都会在上面批两字:“重誊。”一份五千字的“皇考”,曾国藩整整誊了一天才交卷,真是苦不堪言啊。

一月未到,曾国藩又收到詹事府金正毕的请帖。他知道,赵揖的宴席既然没参加,金大人宴请也就不能参加。厚此薄彼,是官员之间相处的大忌。此外,他又担心以后会收到类似请帖,于是提笔写了个告示:“曾国藩出身贫寒,箱内无银,七品小官,俸禄有限。即日始,凡京官应酬之事,概不参加。见谅。”然后,他就把这告示贴到会馆的柱子上。

没过多久,曾国藩就因“办事糊涂,办差敷衍”遭到御史参奏,被道光革去翰林院检讨实缺。也就是说,他既没实际差事,又没俸禄。不仅如此,同事、朋友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这让曾国藩备受打击。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曾国藩用毛边纸装订了几个本子,自命名为《过隙影》,决定“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在无缺分、无俸禄、无同乡、无朋友期间,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一路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绝境中你要做上帝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228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故事绝境中你要做上帝

他从小就钟情于音乐,才学会走路的时候。父亲就在家里摆了一大堆物品,让他去抓阄,结果他一手就抓到了一个音乐盒。父亲对这个结果虽然不太满意,但还是从小着重培养他的音乐特长。

12岁,他师从当时黑龙江最著名的舞蹈大师,学习芭蕾舞和民族舞,后来他跟随老师在香港、澳门和美国进行了多次演出,他出色的舞技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他甚至是被媒体评价为下一代中国的舞蹈天王。

17岁,在父亲的支持下,他报名参加了一场选拔大赛,他以全场满分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

之后,他带着梦想只身来到韩国接受一系列的专业训练。举目无亲,再加上性格内向。不善交流,他受了很多的苦。三个月后他闻讯父亲得了一场大病,耗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他的生活费和学费也没有了着落。此时,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回国,要么凭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他流着眼泪给父亲打电话,病床上的父亲并没有想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拖累儿子。他不止一次告诫儿子要坚持,当听到儿子仍然要回来,父亲火了,扔下一句话:你要是回来,从此就不再是我的儿子。挂了电话,他悲痛地跪在了地上。

他开始奔波于各大歌厅,但在韩国他只是一个新人,开始的几天里,几乎没有人愿意聘请他。那几天是他一生最艰难的日子,睡过马路,也吃过别人扔下的馒头,就是这样的绝境,他都没有放弃。一周后。终于有一家歌厅愿意录用他,尽管薪水很低,条件也很苛刻,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白天他接受培训,晚上就到歌厅来唱歌,他是来得最早,也是走得最晚的。很多时候,他只能睡上三个钟头。就要马上起来去接受训练。为了自己的歌唱梦,他咬牙坚持着,这一唱就是五年。2006年,他所在的组合一举拿下了韩流中国十大组合奖,他也声名鹊起。

眼看着自己距离梦想只在一步之遥,他幸福地笑了。然而一场意外顷刻间而至。在一次演出时,他不幸从高空坠下。医生告诉他,他左腿膝盖骨遭到了严重损伤,就算好了也很难再从事剧烈的运动。这对以歌唱为生命的他几乎无法接受。

一个月后,他咬牙强迫自己站起来。很快他发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后半生很可能将在轮椅上度过。但是他实在不甘心,他的梦想才刚刚开始,怎么能眼睁睁就看着这样夭折呢?他立刻冷静下来,父亲也专程赶来给他打气。他深受感动,他一再告诫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唱下去。他拄着拐杖参加演出和培训。父亲也咨询了很多医生,为他制定了科学的康复训练。

后来,他成功了。凭着成熟而稳重的表现,他所在的团队,囊括了音乐风云榜、腾讯星光大典、第九届CCTV—MTV音乐盛典中的内地最佳组合奖,而他也成功地丢掉了拐杖,再一次生龙活虎地站在了舞台中央。

“父亲从小就教导我: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所以我会把人生的每次不幸都当成一次转机,也惟有这样,我才能成为绝境中的上帝而非甘愿被束缚的奴仆。”这是他说的话。他不怕别人嘲笑他的固执,也不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知道,在接二连三的绝境来阻碍成功时,命运的大门从来只会青睐迎难而上的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我走过许多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在新疆这块美丽富饶的热土上,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新疆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俗等备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新疆吸引着天下人的目光,同时也促进了新疆旅游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就拿新疆的水果来说吧:哈密瓜、葡萄、石榴……。最好吃的就要数葡萄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有许多不同的品种,有无核白、马奶子,玫瑰香……颜色也有许多种,有紫色、黑色、绿色……一串串葡萄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晶莹剔透,仿佛一串串嫩绿的水晶挂在枝藤上。每年的8月20日吐鲁番葡萄节,会引来许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

再说一说新疆的风味小吃吧!在国际大巴扎的小吃街里有馕,烤肉、烤包子、烤全羊……这些都是新疆的风味小吃,香飘满街,每当有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时,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到小吃摊上买来一些品尝。

再说一说新疆的民族吧,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有维吾尔族,回族,汉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是热情好客的。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们就是这样的。假如当你来到哈萨克族朋友毡房中,品尝到醇香的奶茶时,你就会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我们新疆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区,如火焰山,托木尔峰,天池,喀纳斯,那拉提大草原……个个都是风景如画的地方。你若亲临于此,定会感到自己仿佛在仙境中行走。可谓是美景胜收眼底。

这就是美丽的新疆,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世界人的目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发展成祖国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如果你想亲眼目睹,就请到新疆来,热情好客的新疆人民在欢迎你的到来。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新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就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个性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齐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买椟还珠

A man from the state of Chu wanted to sell a precious pearl in the state of

Zheng. He made a casket(小箱,棺材) for the pearl out of the wood from a magnolia(木兰)

tree, which he fumigated(熏制) with spices. He studded the casket with pearls and

jade, ornamented it with red gems and decorated it with kingfisher(翠鸟) feathers.

A man of the state of Zheng bought the casket and gave him back the pearl.

Too luxuriant(丰富的,奢华的) decoration usually supersedes(取代) what really

counts. This man from Chu certainly knew how to sell a casket but he was no good

at selling his pearl. And the man of Zheng didnt know which is really

valuabl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读中国民间故事有感800字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我们都知道,但是在你们的印象中嫦娥是丑陋的,但是这个故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在我心中嫦娥是不想让丈夫求得的仙药落入他人手中,所以他便一口气吞了下去,飞到了天上去。

牛郎织女这个故事非常感人,里面包含着爱情和同情,重新重聚的一家人是美好的。

白蛇传说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道理:光明永远比黑暗厉害,因为青蛇是光明,法海是黑暗,法海是永远打不过青蛇的。

狼外婆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三姐妹的聪明才智,他们用才智打败了大灰狼。

梁山伯和祝英台用生命爱着对方,就算死了也要死在一块儿,他们用他们的行动感动了我。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话已经听了听了很多遍了这个故事就用他的本意解释了他的意思,从而让我对他更加了解了。

七兄弟真是神通广大,各有各的技能,就是玉皇大帝也管不住他们。

孟姜女和范喜良用生命爱着彼此,因为范喜良死了,所以孟姜女哭的把长城都哭倒了。

聪慧的巧姑想出的办法一个比一个好,就连地主也佩服了。徐文长真是比巧姑还聪明,就连伯父也拍手叫好;吕洞宾用自己的智慧救了人,这也告诉我:人只要是善良的,世间的所有事物也是美好的;张灶王用自己的善良从而受到人们的尊敬,这里也告诉我一个道理:好人有好报;阿二这个行为真的可以用瞎猫碰上死耗子来形容,因为比较着急才做出这么好吃的饭,而且还流传了下来;这个小孩子用自己的口才逃过了一次打可以说他也是比较聪明的;人们因祸得福做出了更好听的乐器;谢端又一次向我证明了好人有好报这个成语的真谛,让我感受到了它的作用;真武祖师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一件事要摸透他不能蜻蜓点水;鲁妹造伞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鲁妹的心灵手巧,也表现了中国子民的才能;明珠这个故事看出了玉龙和金凤对明珠的执着,就算明珠变成了西湖,他们也化作山守护着她;王敢和松梅用生命爱着彼此,也爱着宝参,就算死也要保护他;毕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填饱了肚子,还请别人吃了馄饨;大尖哥和水杜姐用生命给人们带来了光明,我们应该记住他们;钱员外和赵公明就是一个很大的对比,钱员外非常浪费,而赵公明非常节约;鲁班将错就错,这个办法又给柱子多了几分奇妙;西门豹疼爱她的子民为子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华佗表现出了虚心好学的精神,然后才成了名医,雷老师经常说做人要老老实实,一定要老老实实的才能有好报;苏东坡用自己的画技阻挡了一场“战争”的发生,这个故事向我证明了多才多艺的好处;因为坎吉喜欢吹牛,他被人捉弄了三次以后,终于改过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吴起的名人故事_700字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吴起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很高,和兵圣孙武差不多,被称为吴子,著有《吴子兵法》。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少年时候家里比较有钱,大概有些虚荣心,倾家荡产谋求当官,却始终没混上一官半职。他家乡的人嘲笑他,吴起一怒之下,杀了三十几个嘲笑过他的人,奔出了卫国东门,与他的母亲诀别说:“我吴起不做卿相之类的大官,决不再回到卫国。”吴起逃出了卫国,拜大儒曾子为师学习仁义道德,他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曾子以为吴起会赶回去奔丧,谁知第二天吴起若无其事照常来上课,曾子惊讶地询问吴起,吴起满不在乎地回答:“母亲既然已经死去,赶回去也无济于事,还不如继续追求学问。”这让曾子很看不起,便与他断交了。

吴起被曾子赶走后,来到了鲁国学习兵法。当时齐国攻鲁,鲁国打算用吴起为将,但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国君表示出怀疑的意思,吴起了解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妻子杀掉,于是鲁国用吴起大破齐军。吴起杀妻的行为并不为世人所认可。当年齐桓公威震天下时,易牙杀子烹成美食取悦桓公,管仲认为这种违反人伦的举动十分可疑,以为“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桓公不信,继续信任易牙。管仲死后,桓公有病,易牙作乱,桓公求一饮一食而不得,病死。

吴起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很高,和兵圣孙武差不多,被称为吴子,著有《吴子兵法》。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少年时候家里比较有钱,大概有些虚荣心,倾家荡产谋求当官,却始终没混上一官半职。他家乡的人嘲笑他,吴起一怒之下,杀了三十几个嘲笑过他的人,奔出了卫国东门,与他的母亲诀别说:“我吴起不做卿相之类的大官,决不再回到卫国。”吴起逃出了卫国,拜大儒曾子为师学习仁义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故事作文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了《成语故事》,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成语共有82个,它是按第一个字的音序归类的。有的成语比较好理解,比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语则需要探明出处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近水楼台,有的甚至失去原来的意义,比如朝三暮四。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成语是“八仙过海”。这个故事讲的是八个神仙过东海去参加蟠桃盛会。八个神仙有的把葫芦变成一叶扁舟,有的把花篮当船,其他几位神仙也把自己的宝物投入大海,最有趣的要算张果老,他从一只小箱子里拿出一只纸驴,吹了口仙气,它就变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毛驴了,他倒着骑在驴背上渡海。在渡海的过程中,他们各显神通,最终都顺利地渡过了东海。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各自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本领。

成语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符号。读完这本成语故事,我说话的时候就会用到我读过的这些成语,妈妈经常会说我:“你还挺会用词的。”写文章的时候,我也会用到这些成语,我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也夸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文章词句很生动。这就是我读《成语故事》这本书的收获。希望大家也抽空多学成语,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郑和智斗乡绅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314 字

+ 加入清单

郑和,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出生于公元1371年,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他于明初入宫为宦官,侍奉燕王,因帮助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有功赐姓为郑,任命为内宫监太监,时称三保太监。

他小的时候,有一个智斗乡绅故事流传很广。

郑和出身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马哈只是位当地很有名望的绅士,博览群书,知识广博,曾到过阿拉伯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麦加)朝觐,熟悉海外异地的情况,并富有一种敢于探险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和胆略,这对郑和的成长和后来出使西洋,有着重大的影响。

郑和出身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小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经书、诗词,他无所不读;到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博览诸子百家著作,在当地成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小才子了,很受邻里称赞。

当地有个乡绅,家中四个儿子,平时除了仗势欺人之外,没有什么其他本事;至于读书,学诗词,更是背了上句忘下旬;一首八句七言诗,学了半年,老大记住了两句,老二记住了三句,老三老四竞连一句也没记住,气得这位乡绅整天唉声叹气,骂他们不争气。然而,他们见郑和被称为小才子,却心中妒嫉,常常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云南有个滇池,方圆三百里,紧靠郑和的家乡。郑和经常和邻里的小朋友去池中游泳,当地百姓都称赞他的水性好。那乡绅听到后,心中更加来气,便对手下人说:“这人要是真有了名声,就是乞丐也说他讨饭有方!”

手下人一听,便出主意说:“靠咱这一边的湖面,归您管理,下个令,不让他游,还到哪里逞能去?”

乡绅一听,觉得是个绝妙的好主意,于是,就贴出告示说:“沿我乡一带滇池,受本乡统一管理,未经本乡绅批准,任何人不准私自下湖游泳。”

郑和见了这告示,对小伙伴们说,且不去管它,照游不误。但其他孩子的父母怕得罪乡绅,也就不让他们去了。所以,郑和只好一个人每天去游泳。为防乡绅使坏,每次游泳时,都要随身携带一根芦苇,以防不测。

乡绅知道后,果然狠毒,暗中派人跟随郑和,乘其不注意,一下将他推入湖中,接着过来一个大浪,竟将郑和打得没影了。

乡绅听到报告后,很是得意洋洋。

其实,郑和因为早有防备,所以并没被淹死。当他被推入水后,就将携带的芦苇衔在口中,伸出水面,悄悄地潜游到岸边回家了。

第二天,郑和照样去滇池游泳。乡绅听到报告,大吃一惊,急忙来到池边问郑和说:“听说你掉到池中被水怪拖走了,你是如何回来的呢?”

郑和边游边笑着说:“是的,是水怪把我拖走了。当水怪知道我是被坏人推入池中时,便拖着我去龙宫中见龙王。那龙王听了我的叙述后大怒,痛骂害我之人毒如蛇蝎,并让我转告那些想害我的人,如果再生歹心,定要把他全家拉到池中喂虾!”

那乡绅听了,吓得脸色都变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陷害郑和了。

这件事情传开后,人们都说郑和福大命大,是被龙王送上岸的,不是凡童。

不久,燕王朱棣来到昆明,听到后大奇,便把郑和叫来询问。郑和不敢对王爷隐瞒,照实说了,燕王称赞他聪明有智,并把他带回宫中,让他做了一名贴身小太监,对他十分信任。

后来,燕王即位后,派他率船队下西洋,名义上是沟通西洋和明朝的联系,实际上是燕王怀疑他的侄儿明惠帝在他焚宫时并未被烧死,而是逃往海外去了,让郑和去寻找踪迹,以便斩草除根,巩固他那个篡来的皇帝宝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哪里有炎热的太阳,哪里有热情的老乡,哪里有青青的大草原,哪里有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哪里有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站……我们全家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新疆。正如歌中所唱的“新疆是个好地方呀,青山绿水好风光……不到新疆你真遗憾。”

有雅兰地貌之称的“魔鬼城”中,被千年风吹日晒的沙丘已经变成了一座座雄伟的艺术品,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瞧,那儿有一只孔雀正展开它那美丽的尾巴,光顾着欣赏自己美丽的身姿,它还没发现有一只雄鹰正死死地盯着它呢……它们那么坚固,那么逼真,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他们赞不绝口,连称:“中国的新疆是那么引人注目!”

在闻名天下的葡萄沟,随手摘下一颗葡萄,“嗯,甜甜的,凉丝丝的,真好吃呀!”外国游人竖起了大拇指。葡萄干你爱吃吗?就算你不爱吃,吃了葡萄沟的葡萄干,保证你吃了还想吃。为了让大家都能吃上好吃的葡萄与葡萄干,这儿的葡萄树一棵接着一棵,树枝弯弯曲曲的爬满葡萄架,为游客撑起了一个绿色天然长廊。树上的叶子,绿油油的,茂盛的很。在“魔鬼城”中还是火辣辣的太阳,仿佛也受到了感染,温柔了许多。若是你在长廊下休息乘凉,喝着老乡们自制的果肉酸奶,宛若踩在云端,舒服、惬意极了。

你相信吗?在去塞里木湖的路上,烈日当空,路两边的山上,常年积雪不化,真是太神奇了!美丽的塞里木湖,湖水蓝得见底、云彩白得透亮,一块块彩石、一只只绵羊、一棵棵小树,让我的心一直偎在她的旁边。

伊犁草原更是美上加美,草密密麻麻的,像一块绿色的大毯子铺在地上。大草原上,骑着骏马奔驰的小伙子哼着歌,不时地吆喝几句;牛羊也悠闲地走起了“猫步”,样子真可爱;蒲公英在风的带动下,漫天飞舞,顽皮地跑到游客们的脸上、身上。这不正是一幅活的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新疆只是其中的一座城市,只有你亲身去体会美丽的伊犁草原、去品尝葡萄沟香甜的瓜果、去奇异的“魔鬼城”寻找奥秘、去感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你不得不为之叹服——新疆是个好地方,中国是个好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母爱的名人名句名人和母亲的故事

全文共 1501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那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名人背后的母亲: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希思、英国歌唱家埃尔顿·约翰、电影演员史泰龙、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并非都是最聪明、最富创造性或最佳之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者父亲是个百依百顺的男子。是母亲帮助儿子树立雄心壮志,并为他们的成功倾注了全部精力。

《美国丽人》导演让母亲感受欢呼:

当《美国丽人》的导演山姆·门德斯3月26日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金像奖时,他的右手牢牢抓着奥斯卡金像奖,而左手则扶着他母亲瓦莱丽的肩,因为他要让母亲和他一起接受人们的欢呼。门德斯激动地说,是母亲让他树立了坚持不懈的决心,是母亲的无尽推动力使他成为最优秀的导演。

出生在英国的门德斯5岁时父母离异,是母亲抚育他长大成人。他深情地回忆说,当他请求担任电影导演的70封申请遭到拒绝时,是母亲聆听了他近乎绝望的痛苦诉说,鼓励他更加努力,继续应试。门德斯的同事、导演蒂姆·弗思说:他的母亲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避风港、他信心的创造者。

国际象棋大师母亲是他的参谋长:

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在22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冠军,是国际象棋史上的奇才。卡斯帕罗夫能讲15国语言,是一位有造诣的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纽约华尔街杂志的定期撰稿人。

卡斯帕罗夫7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自此以后,他的母亲克拉拉成了他前进的指导力量。在他的自传《变化的童年》中,卡斯帕罗夫把童年对象棋的兴趣归结于观看母亲下棋。是母亲鼓励他树立强烈的自我,这对他走向国际象棋世界级大师起了关键作用。

克林顿母亲要他自信: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是母亲培养出来的一位成功者。在克林顿来到人间前3个月,他的父亲去世。克林顿的母亲弗吉尼娅是上夜校成为一名护士的,她下决心要使儿子不但有个好职业,而且要上升得很快。她一心扑在儿子身上,让克林顿住大房间,在他3岁时就开始教他读写。克林顿上小学时,弗吉尼娅每天接送他上学,为此克林顿被同学们讥笑为胆小鬼。上高中时,克林顿是同学中第一个拥有汽车的学生,是他母亲从小给他存钱买的。后来克林顿到牛津上学时,弗吉尼娅要求他每星期给她写一封信,并审查他结交的新朋友,叮嘱克林顿永不停止学习,永远不要说我做不到。

单亲家庭同样能出人才:

伦敦大学心理学家多萝西·埃诺博士,谈到那些渴望成功并取得成功的人们时说:母亲那种献身精神、那种专注,灌输给一个男孩的是伟大的自尊,那些从小拥有这种自尊的人将永远不会放弃,而是发展成自信的成年人。你有了这种信心,如果再勤奋就可以成功。

英国皇家医院心理学家悉尼·克朗认为,确保一个孩子健康、幸福成长的最佳之路仍然是传统之路──一个父母相亲相爱的稳定家庭。但历史向人们展示的是:人类中最具创造性的思想家和事业成功者中,一些人却生长在单亲家庭。如果引导得当,母亲的决心和奉献精神是能够产生时代最成功的人才的。

[关于母爱的名人名句名人和母亲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名人与中秋节的故事

全文共 2878 字

+ 加入清单

八月十五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那么你们知道历史上的名人在这个节日都发生过些什么事呢?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历史名人与中秋节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历史名人与中秋节的故事

朝初有中秋节 赏月是当时贵族的风尚

月亮崇拜、月亮神话与中秋祭祀的习俗,在周代以前就产生了。但仅凭这些元素,并没有形成中秋节。在汉代,月亮祭拜基本为皇家垄断,之后一直到唐代,都极少见到普通民众拜月的记载。

中秋节形成于唐初,在那个特别爱好月亮的年代,唐朝的上流社会兴起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赏月的风尚。至中晚唐,中秋赏月已是全民习俗。

赏月并非独赏,不是像李白那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是与亲友、同僚一起,这就有了“团聚”的意义。赏月也不是一味地仰望明月,而是与美酒、音乐、诗词以至舞蹈相伴随。

到了唐朝,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增多。如白居易诗题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样的就有七首,晚唐诗人殷文圭有“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的诗句,直接点出了中秋团聚赏月的习俗。

唐代还盛传着唐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据唐代蒋防《幻戏志》记载,八月十五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游月宫的念头,就请天师作法,一同来到月宫游玩。月宫中的仙乐分外动听,仙女告诉玄宗这叫《紫云曲》。玄宗默记曲调,回到凡世后就把仙乐传了下来,就是后来杨贵妃排练的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

从月宫回来途中,一行人经过潞州城(今山西长治),玄宗用玉笛演奏乐曲,还向城中投撒金钱。过了十几天,潞州官府上奏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城市上空有天乐传来,并有金钱撒下。

中午痛饮美酒 晚上通宵游玩

宋代中秋成了玩月狂欢节

唐朝的八月十五是一个赏月节,至宋代,中秋赏月的风气达到高潮。无论社会中上层人士,还是下层民众,各家皆登高赏月,欢聚痛饮,直至深夜,许多人家甚至天明乃散。

宋代的中秋节有一种普遍的闲雅风度和亲近自然的情怀。贫穷人家就是典当家什,也要换些酒来。这晚商铺更是开到凌晨三、五点,玩月的游人络绎不绝。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汴京中秋节的盛况:各酒店都重新装饰门面、打扮彩楼,用竹竿挑出画着醉仙的旗子。街上人人争相饮酒,到中午十一二点,各家酒店的酒都卖光了,纷纷扯下招幌。中秋时节虾蟹正肥,石榴、梨、枣、栗子、葡萄、橘子等果品争先上市。中秋之夜,富贵人家把亭台楼榭打扮得很漂亮,普通百姓也到酒楼占好位置以赏月。到处是丝竹之声,直到夜深时分,在家未出门的人们听着远处传来的音乐声,像从云外飘来。孩子们在街头通宵嬉戏。夜市人声鼎沸,直到天亮。

吴自牧在《梦粱录》中也有生动描述:“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可谓社会上中下三阶层的人过中秋的实录。

中午痛饮美酒,晚上通宵赏月、游玩,无论贫富、长幼,皆参与其中,宋代的中秋节简直是全民狂欢,和巴西的狂欢节有得一拼。

明清以后中秋节以拜月、团圆为主

到了明朝,中秋习俗不再像唐宋,浪漫抒情的赏月传统被淡化了,民众踊跃赏月的情景不复见,甚至各个家庭的中秋活动也不一定要包括赏月。取而代之的是,拜月成为中秋习俗的重要内容。

宋代也有拜月,那时男女都可以拜,求月神赐福自己,少年求功名显达,少女求貌美如嫦娥。到明清,拜月变成了女人的专利,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就是对月神的礼敬,至现代社会,拜月习俗基本消失。

家人团圆,也在明清时期与中秋节正式挂钩,中秋有了“团圆节”之名,吃特制的中秋月饼也成为团圆的一项标志性活动。当时有习俗,已经出嫁的女子,在中秋节这天必须在公婆家,不能在娘家过,否则就不称为一家团圆。

明清之后,中秋节更重人伦与亲情,唐宋时期犹如古希腊人那样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了。

苏东坡享用西湖船

1071年,35岁的苏东坡带着小他11岁的妻子王闰之,到杭州任通判。

彼时的杭州多姿多彩,春秋两季,全杭州人都在湖滨游玩,甚至冬季下雪的日子,还有寻乐的人乘船到湖上玩赏雪景。重要的节日,比如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中秋,重阳,湖上全是游逛之人,且必须前一天预定游艇。

西湖的小船很别致,船头有长长的引水竹管,中间可摆一张饭桌。游人无须自带食物,茶具、碗筷全由船家提供。这种船娘通常精于烹饪,所烧的菜肴称为“船上菜”。船夫还捕鱼卖于游客,供放生之用。湖上另有船贩卖食品给游客,有些卖瓜子、栗子、糖藕、烤鸡等,有的专门卖茶,有的船上载着艺人,按照习俗靠近游客的船,表演歌舞、特技、投掷、射击等游戏。良辰佳节,苏东坡少不了携家眷或同僚游玩,写了不少西湖船的诗句,如“映山黄帽螭头舫,夹道青烟雀尾炉”,“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几年后,饱览杭州风光的苏东坡改任密州太守。在又一个中秋之夜,他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徐志摩中秋夜游西湖

1925年9月25日是中秋节,徐志摩与堂弟徐绎义同游西湖。原来准备去烟霞洞访胡适共同赏月,因时间晚了未去。不过中秋节那晚,他们在湖上玩得很畅快,虽然月儿只是若隐若现的。

他们在旅馆开了房间后,立即坐车到楼外楼去。9点左右时,月儿终于从云阵里奋战了出来,满身挂着胜利的霞彩。徐志摩在楼窗上望见湖光渐渐的由黑转青,青中透白,东南角上已经开朗,高兴地大叫起来。他原以为雨会到来,月不会出现的。

他们站在白堤上看月望湖,月有三大圈的彩晕,是月华吧。月出不久就被乌云吞没了。兴高采烈的徐志摩一行人雇了船,一直向湖心进发。

上岸买栗子吃,买莲子吃;坐在九曲桥上谈天,讲起湖上的对联,骂了康有为一顿。后来走过去在桥上发现有三个人坐着谈话,几上放有茶碗。

徐志摩正想说他们倒有意思时,忽然,他觉得那位老翁涩重的语音听来很熟,定睛一看,原来就是他们刚才在骂的康大圣人!

周作人写绍兴中秋祀月

各地过中秋的风俗有亲友团聚,赏月,吃月饼,互送礼品,拜月,庆丰收,游戏娱乐,祈子,预测气象等。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中有一首《中秋》:“红烛高香供月华,如盘月饼配南瓜。虽然惯吃红绫饼,却爱神前素夹沙”,记载了江浙一带中秋的风俗。

周作人在诗后自注:“中秋夜祀月以素月饼,大者径尺许,与木盘等大。红绫饼也是一种精美的点心”。这种素月饼四两起步,最大的有十斤重,配上水果四色和南瓜、西瓜和北瓜(就是西葫芦)放在供桌上,旁边烧着一对小至一两,大至一斤的红烛,孩儿们挨个磕头,直到烛残月西而罢。祭祀完毕,一家人切月饼为若干块,分饷男女大小,仆工佣妇也有份。

这就是绍兴中秋祀月的风俗。

周作人又在《药堂语录·中秋的月亮》一节说:“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当地还有一个中秋月的传说,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即所谓月华。如不幸落在人身上,则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

在知堂老人周作人看来,“中秋的意义,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账又过于吃月饼”,他不禁自嘲道:其实我也是一个俗人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名人孙中山与梁启超的恩怨情仇故事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孙中山梁启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两个核心人物,他们开创了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的历史,他们是革命战士,却分属两条不同战壕。

梁启超说:孙中山这个“农民”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比梁启超大6岁,比康有为小8岁。他的祖籍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距离梁启超的祖籍新会县茶坑村只有百十公里,与康有为的祖籍南海县银塘乡相隔也不太远。相近的地方同出三大名人,历史也算罕见。

1894年初,孙中山托人给康有为希望与之结交。赶巧的是,康有为与梁启超到北京参加甲午年的会试去了。

虽然未曾谋面,梁启超却在与汪康年的书信中提到孙中山:孙某,非哥(哥老会)中人,度略通西学,愤嫉时变之流,其徒皆粤人之商于南洋、亚美及前之出洋学生,他省甚少。

可以看出,康、梁只把孙看愤嫉时变之流,不太认同他的做法。此时,康梁寄希望于朝廷能自上而下进行改革。

1896年,孙中山伦敦蒙难,也因此作为一大名鼎鼎人物被推向国际舞台。这令梁启超对孙中山刮目相看。

当年章太炎曾经问旬梁启超孙的为人,梁回答:孙氏主张革命,陈胜、吴广流也。

在梁启超眼中,孙中山的所为也就是“农民起义”,梁启超的少年中举,学富五车,是有名的才子,有着士大夫的优越感,自然对不把“农民起义”放在眼里。可他能把孙中山比作陈胜、吴广,也说明了他对孙中山已经有了非常钦佩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名人故事300字周昉改画的故事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时候,有一天,都城长安的章敬寺前,人举熙攘,热闹非凡。大伙儿围着一幅壁画的草图,评头品足,议论纷纷。有的赞扬它的妙处,有的指摘它的缺陷。

人们都只顾看画,谁也没有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个人举止与众不同,他不看画,却在侧耳细心倾听各种议论。这个人就是壁画的作者,名叫周昉,字景玄,是唐代着名的画家。

当时,唐德宗命他画章敬寺的壁画,他接受任务后,苦苦琢磨,精心构思,有时甚至睡梦中都还在念叨着如何作画。画好草图后,本可一气呵成,但周昉没有这样做。他想,轻率从事,草草求成,是决不能取得突出成就的,于是,就想了个巧妙的办法:揭去遮在画上的帐幕,让众人批评指点。

因章敬寺与长安的东门紧紧相接,是各界人士的出入要道,所以周昉的画就广泛征得了群众的意见。他按照这些意见,认真修改,画稿越改越好,一个月之后,谁也挑不出毛病了,他才最后定稿。画成之后,观众赞不绝口,评为第一流的佳作。

[中国名人故事3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十分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务必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但就是,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十分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1匡衡听后十分气愤,但就是他更下定决心,必须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我所掌握的知识就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此刻大户人家门前。他

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就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能够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