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最新20篇)

在德国,凡事都很合理,合理的背后就是规划,规划的结果是规则,有了规则,就按照规则做,哪怕看上去有那么一点儿迂腐。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4358

作文

1000

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外名人故事》中,讲述了很多名人的成长经历,其中,在“中国卷”中我最喜欢诸葛亮!水镜先生出了很多难题,诸葛亮都一一答对了!最后成功地出师了!

我还明白李嘉诚是如何成功的!他不断的变换工作!找到自己在行的工作!再加上不断地努力,让自己获得了今天的成功!

我还十分敬佩李时珍!在小时候大胆的给人开药单,还读了十分多的医学书,看到很多老百姓不懂得用草药,他用了41年,写了一本《本草纲目》,让老百姓也懂得如何用医、用药。

在“外国卷”中,我十分喜欢牛顿,在他的学习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趣事!牛顿在煮鸡蛋是把鸡蛋当成了手表,和朋友玩时,拿个东西,却去做实验了!

一个个名人在这本书上都让我认识了!我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马云名人故事

全文共 2141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他是一个让人疯狂的人。他每年会在全球10所大学演讲,他曾在哈佛讲台上与诺基亚总裁激烈辩论,最终赢得了台下1000多名听众长时间的起立鼓掌。

他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人,全球商人热烈地追捧他。他的网站阿里巴巴两次被哈佛、斯坦福商学院选为MBA案例,掀起全美研究热潮。阿里巴巴从1999年成立至今,全球十几种语言400多家媒体对它的追踪报道从未间断,并连续第5次被《福布斯》评选为全球最佳B2B网站,其排名甚至领先于全球电子商务巨擘亚逊!这个人是马云。

骗子马云的穷人世界

和所有的互联网精英不一样,马云从小就没有生活在顶尖的那部分人当中,他活在平常的普通人当中。马云称自己脑子笨,从小功课就不好,数学考过1分,只有英语特别好。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所以,马云一直对员工说,如果光看IQ,世界上有70%的人都可以获得成功!

而1995年他开创企业黄页网站,每天出门对人讲互联网的神奇,请人家心甘情愿同意付钱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没有人相信他,1995年的杭州,人们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东西。在那段时间里,马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

有人在杭州的大排档里见到马云。马云喝得微醺,十足一个跟一大帮人神侃瞎吹的小市民。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杭州人的安静和从容。但是,马云的网站为上网的企业带来了客户,他的网站盈利了。

在中国互联网大潮风高浪急之时,马云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决定做一个和世界上所有电子商务网站不同的B2B网站,他不做那15%大企业的生意,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马云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如是说,在网上,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服务收费是一样的,他要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

是远见还是狂妄?

1999年初,他为网站起了一个众所周知代表财富的域名“阿里巴巴”,然后他对他的团队说:“我要回杭州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从零开始。愿意回去的,只有500元工资;愿意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很高的雅虎和新浪。”他说用3天时间给他们考虑,但不到5分钟,伙伴们一致决定:“我们回杭州去,一起去!”这就是被阿里巴巴员工戏称为“十八罗汉”的开山元老。1999年3月,马云在杭州的家中创办了阿里巴巴公司。他和他的“十八罗汉”没日没夜地工作,地上有一个睡袋,谁累了就钻进去睡一会儿。而要做到与众不同,阿里巴巴网站必须迅速覆盖全球,否则只做国内就会变成没有买家的卖家,失去第一就失去了意义。

这一次为了阿里巴巴,马云决心向全球出击,到各个国家去展示他那绝世口才。他到各个大学去做演讲,到电子商务网络会议和论坛上宣讲他的B2B模式。怪异的长相、极具煽动性的口才和超越全球的商业思想,竟然交融在这个枯瘦弱小的中国人身上,听众无不为之惊讶。海外媒体开始对马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但马云再有魅力,不管在演讲的时候如何意气风发,他还是要回到现实:阿里巴巴缺钱,庞大的运营费用将马云压得喘不过气来。幸运的是,马云马不停蹄地在全球的巡回演讲,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是吸引客户,二是吸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商慢慢从马云的演讲中对他的阿里巴巴有了兴趣,随着AB公司副总蔡崇信考察阿里巴巴并加盟阿里巴巴之后,数十家风险投资商与马云接洽商谈。拒绝38家风险投资后,马云接受高盛为首的投资集团500万美元的投资。就在该笔资金到位的第二天,马云飞赴北京“见一位神秘人物”。

见面才知,那人是雅虎最大的股东、“全球互联网投资皇帝”、日本软银公司的董事长孙正义!原定1个小时的讲述,马云刚讲了6分钟,孙正义就说:马云,我一定要投资阿里巴巴!而且用我自己的钱。2000年1月,双方正式签约,孙正义投入2000万美金。据说孙正义事后判定阿里巴巴会成为一家和雅虎一样伟大的公司。

2000年,《福布斯》评价马云: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很快,马云和阿里巴巴在欧美名声日隆,来自国外的点击率和会员呈激增之势!从此,阿里巴巴开始被业界公认为全球最优秀的B2B网站。2001年12月27日,中国供应商会员达到100万人,成为全球第一个达到此数目的B2B网站,并在当月实现盈利。这意味着,阿里巴巴真正开始赚钱了!对马云、对阿里巴巴、对中国互联网企业、对全球电子商务而言,这都堪称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它正式向全世界宣告,马云创建的电子商务B2B模式是正确的、可行的。

抓住有梦想的人

不管是在创业初期的“开荒牛”,还是今天的“空降兵”,加盟阿里巴巴完全是被疯狂的马云和阿里巴巴所吸引。无论是挑战也好,梦想也罢,人总是需要有些狂热的东西鼓动自己,来到这里不是因为阿里巴巴有一眼可见的前景,而是因为阿里巴巴是一个不知道未来的巨大的梦想。正因为有太多的变数,反而使马云和阿里巴巴讨得了这帮天才的欢心。正如马云在接受某个媒体采访的时候所说:如果一个决定是100%正确的,就没有执行的意义;如果一个决定引起极大的争议,才值得去执行。马云一拍脑袋认定的事情,每每引起无数人的争执,让所有人觉得他是个疯子,却吸引了众多的顶尖人物。

阿里巴巴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始终如此信任马云,是因为马云从来没有让他们失望过,他无与伦比的高瞻远瞩的眼光,已经赢得了所有员工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名人的经典励志小故事万卷书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安徽亳州有书生,名叫欧阳搏云,字苦书。本是出生在宦官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动天地之神。” 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为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来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主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开风气之先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910 年留学美国,1917 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1917 年1 月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经担任清廷的“淞沪厘卡总巡”,后调台湾,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病逝于厦门。胡适自小跟着母亲在绩溪老家,母亲是一位普通农家的女子,但也略通诗文,她经常教儿子背诵古典诗词,并且为他请了旧学根底很深的老师。胡适在故乡接受了 9 年的旧式教育,其间广泛接触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更由于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白话小说,受到了运用白话文的训练,从而也确立了他的文学兴趣。

14 岁这一年,胡适曾经随三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他不懂上海话,又未曾开笔写文章,所以就被编到五班,那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有一次,国文老师在讲解“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文时,随口说这是《左传》上的话。来上海已经有 6 个星期了,胡适已大略能听懂上海话,他知道老师讲错了。等到老师讲完后,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讲桌跟前,低声对他说:“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老学究感到十分惊讶,他把花镜向上推了推,“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

他把胡适拉到身边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一身乡下打扮的学生,心里不由得暗暗惊叹。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那些书,背了多少东西,胡适都一一回答了。老师又问了他会不会对对子,会不会写文章,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完成后,老师更是惊呆了。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他第二大就被升到第二班去了。

在上海,十几岁的胡适还曾主编了《竟业旬报》(白话报刊),他积极称赞维新,也有一定反清革命倾向。15 岁这年,他就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

小说《真如岛》。19 岁那年,胡适赴京参加“庚款”留美考试。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这下可难坏了许多考生,一个个抓耳挠腮答不出,胡适却游刃有余,轻轻松松走出了考场。批卷的时候老师看到他答的对子是“胡适之”,不禁拍案惊绝。这一次他的语文成绩是第一名,但是理科成绩却最差,在成绩过关的考生中,他的总分是最后一名。当年 9月份,他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经典寓言故事1:牛鼻子上的绳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下了一场大雪,满山遍野,一片白茫茫。牛没有地方去找吃的,肚子饿得咕咕叫。

“你能给我点吃的吗?”牛问狗。

狗摇摇尾巴,说:“你去向猪要吧,他吃得可肥啦!”

牛找到猪。猪告诉它:“我吃得东西都是人给的,你去向人要吧。”

人听了牛的来意,热情地拿出一捆干草和一根绳子,对牛说:“你必须先用绳把鼻子穿起来,才能吃干草。”

牛照人的吩咐做了。它吃饱后,刚要告辞,但鼻子已被人牵住,只得服服贴贴地听人指挥。

因此,牛常常哞哞叫。大概在告诫它的同类:“当心,当心鼻子上绳!”

牛的悲剧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因为社会上的某些人为了“一捆干草”之类的蝇头小利,出卖自己,被穿上鼻子,受制于人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牛的悲剧正是某些人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因时而化、商鞅变法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因时而化,说的是国家。的政策、法令、体制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商鞅(?一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战国时期杰出的改革家。他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后来在秦国变法有功,当上了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被封为商君,故历史上称为商鞅。

春秋战国时期,是新兴的封建制度取代腐朽的奴隶制度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当时,奴隶的起义和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奴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为新兴地主阶级推行法治造成了有利的形势。公元前361年,商鞅到了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实行了变法。

商鞅批判了拘泥古制的观点,提出了“前世不同教”,“帝王不相复”,“治民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世事变而行道异”的进的历史观。从这个观点出发,他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实践,制了一条以“法治”和“农战”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路线,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壮大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为了贯彻这条路线,商鞅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按军功奖授官爵,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确立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并乡邑为县,长官由国君任免,以强中央集权;实行“轻罪重刑”、“严刑去奸”,严密户籍编制,推行“连坐法”,以强化专政;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准许买卖,以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多者免徭役,以发展封建经济。他还创立了按丁男征赋的故事办法;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改革为了秦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在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你也可以登上火星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2010年6月3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国家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人类首次全面模拟载人火星探测试验宣告正式启动。来自中国航天局科研训练中心的宇航员王跃与来自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的五名志愿者一起,正式踏上长达520天的“火星之旅”。王跃将与他的同伴们用250天模拟飞往火星,30天模拟驻留火星,240天模拟返回地球。其间,他们将在封闭舱里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试验。他们将于2011年11月出舱。

王跃,这个脸上还有着稚气的“80后”,在几千名志愿者中,经过层层严格考核,一路过关斩将,成为笫一个参加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的中国人。

今年王跃28岁,会四国语言,是中国航天训练中心的著名研究员。去年11月,当听到要选拔“火星500”志愿者的消息后,王跃立刻跃跃欲试,他除了加大外语口语能力的练习外,还加大了体育锻炼强度,增强体能。跑步、举重、爬山、踢球各种运动,全部上阵。原本是旱鸭子的他,却要挑战高度,硬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游泳。两个月下来,他就学会了潜泳、仰泳、蛙泳等各种泳姿。经过测试,他的成绩和专业运动员不分上下。这一成绩令考核官员也大为惊讶。在心理素质方面,王跃豁达开朗、幽默风趣,和周围的人都能和谐相处。他一到哪里,就能给哪里带来欢声和笑语。同事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开心果”。

“火星500”试验对志愿者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不能有器质性疾病,就连脚气这样的小毛病都不能有。二十多项严格的医学检查,严格得近乎苛刻,连睡眠监测也列入其中。睡眠质量要好,躺下就能睡着,不能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这也是一项严格要求。许多志愿者很难达到要求,被无情地淘汰。而王跃却凭着自己超强的心理素质,一路高歌猛进。像CT、核磁共振这种检查,别人或多或少会检查出一些问题,而王跃却非常完美,没有一点儿瑕疵。

就这样,王跃经过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严格考核,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唯一的参加“火星500”试验的志愿者。在接下来的520天时间里,王跃将与其他5名外国志愿者一道,在“火星500”封闭舱里,进行一系列科学研究和试验。520天,与外界完全隔离。而且还需要在失重的状态下生活,这不仅是对一个人意志、体能的巨大考验,也是对一个人的科学知识的全面考核和检测,一般人很难承受这种孤独、寂寞的煎熬,如果没有钢铁般的意志是很难坚持的,这对一个才28岁的年轻人来说,更是一种意志的考验和磨炼。

王跃在他的志愿者登记表中曾这样写道:“我喜欢彼得大帝、喜欢高尔基、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王跃的“三个喜欢”让人们看到潜伏在他身上的一种激情和意志。当进入“火星500”舱门的瞬间,王跃蓦然回首,露出灿烂的笑容,握紧拳头,高高举起,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宇航员杨利伟见证了王跃走进“火星500”舱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当舱门缓缓关闭后,杨利伟激动地说,中国人能参加首次载人火星探测全面模拟试验,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进步的表现,它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的力量。

我们在等待,等待520天后,王跃走出“火星500”舱门的那一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刘关张桃园结义之后,刘备广招贤能异士,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隆中诸葛的故事,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名人赫兹的故事

全文共 1314 字

+ 加入清单

赫兹1857年2月 22日生于德国汉堡。

他小时候想当一名建筑工程师,十九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指导下学习。

1885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

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逝世。

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在柏林大学随赫尔姆霍兹学物理时,受赫尔姆霍兹之鼓励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当时德国物理界深信韦伯的电力与磁力可瞬时传送的理论。

因此赫兹就决定以实验来证实韦伯与麦克斯韦理论谁的正确。

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

赫兹根据电容器经由电火花隙会产生振荡原理,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赫兹将一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二铜棒上。

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中断时,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

瞬间后,电荷便经由电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频率高达数百万周。

由麦克斯韦理论,此火花应产生电磁波,于是赫兹设计了一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此电磁波。

他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

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

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确有小火花产生。

赫兹在暗室远端的墙壁上覆有可反射电波的锌板,入射波与反射波重迭应产生驻波,他也以检波器在距振荡器不同距离处侦测加以证实。

赫兹先求出振荡器的频率,又以检波器量得驻波的波长,二者乘积即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正如麦克斯韦预测的一样。

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

1887年11月5日,赫兹在寄给亥姆霍兹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中,总结了这个重要发现。

接着,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了电磁波是横波,具有与光类似的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并且实验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同时证实了在直线传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

并且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优美、对称,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

此外,赫兹又做了一系列实验。

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发现了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的现象。

这一发现,后来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

1888年1月,赫兹将这些成果总结在《论动电效应的传播速度》一文中。

赫兹实验公布后,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

由法拉第开创,麦克斯韦总结的电磁理论,至此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888年,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赫兹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发现的真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1889年在一次著名的演说中,赫兹明确的指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

第一次以电磁波传递讯息是1896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开始的。

1901年,马可尼又成功的将讯号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20世纪无线电通讯更有了异常惊人的发展。

赫兹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途径。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正当人们对他寄以更大期望时,他却于1894年元旦因血中毒逝世,年仅36岁。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简称“赫”。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正因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钟爱读书,在任何状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我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一天从早晨干到半夜。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正因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能够理解的。”

由于高尔基生命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发奋,他写下了超多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生命》、《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超多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回忆去过的地方,那是非常多的。有海南、湖南、贵州、宁夏……可是,我还是觉得新疆最美,最好,最适合旅游。新疆有很多好地方,请让我慢慢讲。

先讲魔鬼城吧。真的很可怕吗?里面有魔鬼吗?哎呀,我也不知道呀!先别急着问我,也许讲到后面,你就明白了。这个魔鬼城啊,里面的石头多得数不清,奇形怪状,有的像雄伟的城堡,有的像威猛的狮子。石头的颜色也是五颜六色的,在夕阳的映照下,绚丽多彩,无比美丽。那天,我走在魔鬼城的小道上,正因为石头太多了,我才刚刚走了一会儿,鞋里就进了一大堆石头。哎,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会进石子儿,我看我的鞋明明穿得好好的呀!进去的石子儿还差点儿把我的脚刮伤了呢!我就说嘛,知道这为什么叫魔鬼城了吧!不过,那石头倒是很漂亮,拣都拣不完呢!置身魔鬼城,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

喀纳斯湖也不错。喀纳斯湖面如镜面,清澈可鉴,美得无法形容。湖里有很多鱼,鱼儿们形态各异,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红鱼、白鱼、黑鱼和我最喜欢的金鲤鱼,因为金鲤鱼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简直跟皇帝的金银财宝没什么两样!有的鱼很奇怪,是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猜,大概是两条不同颜色鱼生的孩子吧?

新疆还有满山遍野的牛羊、新鲜的水果和其他美丽的风景……新疆真是一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高山之颠,遥望那美丽动人的天池,欣赏那犹如仙境的喀纳斯,还有那牛羊成群的伊犁大草原,虽然我是在前年来的新疆,但是在我的脑子里还有着深刻的印象。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和许多的叔叔阿姨们来到了神谜的天池,哇,天池真美啊!这是我来到天池想说的第一句话,那郁郁葱葱的森林和那清澈见底的湖水吸引了我的眼球。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海拔2194米的山上有着长约4.85公里,东西宽约3.35公里,面积约9.82平方公里,周长约为13.1公里的湖泊。在天池我领略到了什么是美。

还没让我从对天池的美景的感叹中醒过来时,我们一行人又去了另一个人间仙境——喀纳斯,据说那儿有湖怪,我在路上一直想着,湖怪到底长的什么样子或者根本没有这传说中的湖怪,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大概是凌晨1点吧。虽然人已经很疲倦了,但是我还是睡不着,特别兴奋,第二天,我们坐着公车来到了喀纳斯湖,我的脑子很乱,胡思乱想着,希望着湖怪能出现但是我又希望它不要出现。因为我害怕。那儿水很清,很凉。而且景色十分的秀丽。到现在我记得清清楚楚,尤其是那儿的美景,更是让我永生不能忘记。

接着我们来到了伊犁大草原,伊犁草原是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绿色的草原、蓝色的河流、白色的冰川、雄伟的天山,刚直不阿的青松,着成了非常优美的自然景观,黄昏,看着那让人垂怜的美景,引起我无穷的遐想。

你说新疆美不美?真是人间仙境啊!还不赶快行动,来新疆吧!这儿有美景,能让人流连忘返。快来吧!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快来感受一下新疆的美景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故事天才源于勤奋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读过这样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晋代闻名遐迩的两大家族。王家是以王羲之为代表,是名流千古的一代书圣。“清风入袖,明月入怀”,人们用绝妙的比喻形容王羲之的书法,他作品的笔法、墨气、行款、神韵,无不为后人赞叹景仰。他是一个没有真迹存世的大书法家,然而后人对他的书法作品却是推崇备至,如痴如醉。他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王羲之小的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提到王羲之不得不提到《兰亭序》,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作诗。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臵,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就要罚酒三杯。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名噪天下的《兰亭序》由此而生。

每每提到王羲之,大家都会羡慕他的成就、惊叹他的天赋,但是他成功背后更多的是汗水与勤奋。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充分证明 “天道酬勤”φ飧鲎匀还媛桑它决不亏待勤奋的人。一个不愿付出艰苦劳动的人、一个甚至不肯挥洒汗水的人只能虚度年华空白少年头。人类历史创造了两类天才:一类聪明绝顶,一类终生勤奋。而历史对后者格外垂青。因此,你若立志创造一番事业,那么,勤奋之舟则是万万不能弃之不用的。

最后,我想用《周易》里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自信成功的名人小故事

全文共 1639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只穿一双破鞋子一件破衣服也是世界上最自信最骄傲的人!千万不要因为物质贫困而自卑!精神贫困最可怕!下面是自信成功名人故事,欢迎参考阅读!

1、斯坦尼夫斯基的姐姐

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夫斯基,有一次在排演一出话剧的时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斯坦尼夫斯基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他的大姐担任这个角色。他的大姐以前只是一个服装道具管理员,现在突然出演主角,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的心理,演得极差,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烦躁和不满。

一次,他突然停下排练,说:“这场戏是全剧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儿,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他的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说:“排练!”一扫以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谨,演得非常自信,非常真实。斯坦尼斯拉斯夫基高兴地说:“我们又拥有了一位新的表演艺术家。”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有天壤之别呢?这就是自卑与自信的差异。

2、小泽征尔的故事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大赛,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稍做准备便全神贯注地指挥起来。突然,他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一点不和谐,开始他以为是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但仍觉得不自然,他感到乐谱确实有问题。可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权威人士都声明乐谱不会有问题,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声音刚落,评判席上那些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因为,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世界一流音乐指挥家,在三名选手中,只有小泽征尔相信自己而不附和权威们的意见,从而获得了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自信是一种力量,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微笑地,平静地面对人生,有了自信,生活便有了希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哪怕命运之神一次次把我们捉弄,只要拥有自信,拥有一颗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心,成功迟早会属于你的。当然,自信也要有分寸,否则,过分自信,就会变得狂妄自大,目中无人,那么必然会导致失败。

3、故事讨论要点

世界科学领域本来应该拥有更多的牛顿、爱迪生、达尔文和爱因斯坦,世界文坛本来也应该拥有更多的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和狄更斯。然而,许许多多本来可以成为杰出人才的人都被埋没了,被什么埋没的?自卑!

因为自卑,就没有勇气选择奋斗的目标;因为自卑,在事业上就不敢出人头地;因为自卑就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因为自卑,就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卑就是自我埋没、自我葬送、自我扼杀!一个人要想写下我悔的青春,要想写出人生瑰丽的诗篇,就要摆脱自卑的困扰,点亮自信的明灯!

我国受人尊敬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出生时曾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因为她是女孩。读书时又受到男同学的歧视;一次期末考试,男同学冲着她趾高气扬地说:“你们女同学能考及格就不简单了!”林巧稚毫不示弱地答道:“女同学怎么样?你们得100分,我们也要100分!”在自信心的鞭策下,她刻苦攻读,那次考试果然得了第一名。

居里夫人说过:“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活着的人总要照常工作。”正是自信,支持她在经受了失恋、丧夫、社会上的流言蜚语等打击之后,两次荣获了诺贝尔奖,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我所说的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自信来自对祖国灿烂明天的信念。我们是时代乐章的一个音符,是祖国海洋里的一滴水。所以我们面对任何挫折或不辛,都不应该悲观颓废,都不应绝望彷徨。

同学们,走出自卑的峡谷,点亮自信的明灯吧!我们大家都应成为学习的强者,生活的强者。我们的生命将因此而闪烁瑰丽的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奥运与中国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期,赛马是当时最受齐国贵族欢迎的娱乐项目。上至国王,下到大臣,常常以赛马取乐,并以重金赌输赢。齐国的大将军田忌多次与国王及其他大臣赌输赢,屡赌屡输。一天他赛马又输了,回家后闷闷不乐。他的知己孙膑安慰他说:“下次有机会带我到马场看看,也许我能帮你。”

当又一次赛马时,孙膑随田忌来到赛马场,满朝文武官员和城里的平民也都来看热闹。孙膑了解到,大家的马按奔跑的速度分为上中下三等,等次不同装饰不同,各家的马依等次比赛,比赛为三赛二胜制。孙膑仔细观察后发现,田忌的马和其他人的马相差并不远,只是策略运用不当,以致失败。孙膑告诉田忌:“大将军,请放心,我有办法让你获胜。”田忌听后非常高兴,随即以千金作赌约请国王与他赛马。国王在赛马中从没输过,所以欣然答应了田忌的邀请。

比赛前田忌按照孙膑的主意,用上等马鞍将下等马装饰起来,冒充上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赛。比赛开始,只见齐王的好马飞快地冲在前面,而田忌的马远远落在后面,国王得意地开怀大笑。第二场比赛,还是按照孙膑的安排,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与国王的中等马比赛,在一片喝彩中,只见田忌的马竟然冲到齐王的马前面,赢了第二场。关键的第三场,田忌的中等马和国王的下等马比赛,田忌的马又一次冲到国王的马前面,结果二比一,田忌赢了国王。在双方条件相当时,对策得当可以战胜对方,在双方条件相差很远时,对策得当也可将损失减低到最低程度。

在现代的奥运比赛中也需要运用相应的策略才能取得成功。许多项目的比赛都需要经过数次小组赛,才能最后开始金牌的争夺。如果在预赛中成绩出得太好,作为运动员来说很难在接下来决赛中马上达到另一个巅峰。在体操跳水等项目中,以何种动作来迎战对手也是需要经过仔细考量,再比如一些团体项目,往往教练的策略和指导决定一个团队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名人朱德廉洁的故事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朱德同志不仅告诫全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自己始终如一地保持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凡是同他有过接触、了解他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的。

厨师邓林回忆:“一般人认为朱老总是中央领导,吃饭是特灶,标准一定很高。可实际上,老总、康大姐和我三个人加起来的伙食费平均每月都不过五十元,就是按当时的标准,也勉强称得上是中层干部的水平。平时,如果饭菜剩了,朱老总不让倒掉,下一顿还要接着吃。有时来了客人,就嘱咐我添一两个简单的菜,从不铺张。”

朱老总经常对邓林说:“我不让你每天做大鱼大肉,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水平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名人故事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1910 年春,十二岁的周恩来,随伯父从祖籍淮安来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州镇银冈书院读书半年。到秋季,又插班考进奉天(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式学校,既教经书,也教数理、外文等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有一天,学校姓魏的校长给同学们上修身课。当讲到“立命”这一节时,老校长突然问:“诸生为什么读书啊?”有的学生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还有的回答:“为家父而读书!”一些家境贫穷的学生则回答:为挣钱,为吃穿,为改换门庭、不受欺侮而读书,等等。

老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连连摇头。最后问到周恩来:“你是怎样想的呢?”周恩来肃然起立,一板一眼地答道:“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这铿锵有力、不同凡响的回答,使老校长为之一震。他万万没有料到十几岁的周恩来,竟有如此宏图大志,高兴地称赞不已:“好,好哇!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之崛起!”接着,他又慷慨激昂地对全班同学说:“诸生们,听见了吗?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名人莱布尼兹的故事

全文共 3144 字

+ 加入清单

莱布尼兹(1646-1716)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平事迹

莱布尼兹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亲出生在一个教授家庭。莱布尼兹的父亲在他年仅6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莱布尼兹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着名学者的着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15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进校便跟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着作,并对他们的着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讲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莱布尼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他在耶拿大学学习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20岁时,莱布尼兹转入阿尔特道夫大学。这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出于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才华。莱布尼兹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投身外交界。从1671年开始,他利用外交活动开拓了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尤以通信作为他获取外界信息、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出访巴黎时,莱布尼兹深受帕斯卡事迹的鼓舞,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着作。1673年,莱布尼兹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时,他的兴趣已明显地朝向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了对无穷小算法的研究,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与算法,和牛顿并蒂双辉共同奠定了微积分学。1676年,他到汉诺威公爵府担任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170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成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任首任院长。

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兹在汉诺威逝世,终年70岁。

二、始创微积分

17世纪下半叶,欧洲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经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与历史的积累,建立在函数与极限概念基础上的微积分理论应运而生了。微积分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由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方法。1665年牛顿创始了微积分,莱布尼兹在1673~1676年间也发表了微积分思想的论着。以前,微分和积分作为两种数学运算、两类数学问题,是分别的加以研究的。卡瓦列里、巴罗、沃利斯等人得到了一系列求面积(积分)、求切线斜率(导数)的重要结果,但这些结果都是孤立的,不连贯的。只有莱布尼兹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直接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而这是微积分建立的关键所在。只有确立了这一基本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微积分学。并从对各种函数的微分和求积公式中,总结出共同的算法程序,使微积分方法普遍化,发展成用符号表示的微积分运算法则。因此,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大体上完成的,但不是由他们发明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然而关于微积分创立的优先权,数学上曾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实际上,牛顿在微积分方面的研究虽早于莱布尼兹,但莱布尼兹成果的发表则早于牛顿。莱布尼兹在1684年10月发表的《教师学报》上的论文,“一种求极大极小的奇妙类型的计算”,在数学史上被认为是最早发表的微积分文献。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也写道:“十年前在我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G、W莱布尼兹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经知道确定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方法、作切线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方法,但我在交换的信件中隐瞒了这方法,……这位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回信中写道,他也发现了一种同样的方法。他并诉述了他的方法,它与我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的措词和符号而外。”(但在第三版及以后再版时,这段话被删掉了。)因此,后来人们公认牛顿和莱布尼兹是各自独立地创建微积分的。牛顿从物理学出发,运用集合方法研究微积分,其应用上更多地结合了运动学,造诣高于莱布尼兹。莱布尼兹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算法则,其数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是牛顿所不及的。莱布尼兹认识到好的数学符号能节省思维劳动,运用符号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他发明了一套适用的符号系统,如,引入dx表示x的微分,∫表示积分,dnx表示n阶微分等等。这些符号进一步促进了微积分学的发展。1713年,莱布尼兹发表了《微积分的历史和起源》一文,总结了自己创立微积分学的思路,说明了自己成就的独立性。

三、高等数学上的众多成就

莱布尼兹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研究及成果渗透到高等数学的许多领域。他的一系列重要数学理论的提出,为后来的数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莱布尼兹曾讨论过负数和复数的性质,得出复数的对数并不存在,共扼复数的和是实数的结论。在后来的研究中,莱布尼兹证明了自己结论是正确的。他还对线性方程组进行研究,对消元法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首先引入了行列式的概念,提出行列式的某些理论。此外,莱布尼兹还创立了符号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发明了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运算的计算机和二进制,为计算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丰硕的物理学成果

莱布尼兹的物理学成就也是非凡的。他发表了《物理学新假说》,提出了具体运动原理和抽象运动原理,认为运动着的物体,不论多么渺小,他将带着处于完全静止状态的物体的部分一起运动。他还对笛卡儿提出的动量守恒原理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的雏型,并在《教师学报》上发表了“关于笛卡儿和其他人在自然定律方面的显着错误的简短证明”,提出了运动的量的问题,证明了动量不能作为运动的度量单位,并引入动能概念,第一次认为动能守恒是一个普通的物理原理。他又充分地证明了“永动机是不可能”的观点。他也反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空见,空间本身不是绝对的实在性”,“空间和物质的区别就象时间和运动的区别一样,可是这些东西虽有区别,却是不可分离的”。在光学方面,莱布尼兹也有所建树,他利用微积分中的求极值方法,推导出了折射定律,并尝试用求极值的方法解释光学基本定律。可以说莱布尼兹的物理学研究一直是朝着为物理学建立一个类似欧氏几何的公理系统的目标前进的。

五、中西文化交流之倡导者

莱布尼兹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和哲学思想十分关注,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他向耶酥会来华传教士格里马尔迪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中国的情况,包括养蚕纺织、造纸印染、冶金矿产、天文地理、数学文字等等,并将这些资料编辑成册出版。他认为中西相互之间应建立一种交流认识的新型关系。在《中国近况》一书的绪论中,莱布尼兹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相比,面积相当,但人口数量则已超过。”“在日常生活以及经验地应付自然的技能方面,我们是不分伯仲的。我们双方各自都具备通过相互交流使对方受益的技能。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辩方面,显然我们要略胜一筹”,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拙了。”在这里,莱布尼兹不仅显示出了不带“欧洲中心论”色彩的虚心好学精神,而且为中西文化双向交流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极力推动这种交流向纵深发展,是东西方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进步。

莱布尼兹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毕生的努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虚心好学、对中国文化平等相待,不含“欧洲中心论”偏见的精神尤为难能可贵,值得后世永远敬仰、效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十问霍金名人故事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问题1:如果上帝不存在,为什么关于他存在的概念已经几乎被全世界接受了?

答:我并没有说上帝不存在。上帝实际上是人们给我们为什么得以存在的原因取的一个名字。但我认为,我们得以存在的原因是基本的物理定律,而不是一个我们可以与之建立个人关系的某个个体,也就是非人格的上帝。

问题2:宇宙有终结吗?如果有,那么之后是什么?

答:目前的观测表明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它将永远膨胀下去,变得更空旷黑暗。虽然宇宙没有终结,但它有一个大爆炸的诞生起点。也许有人要问宇宙诞生之前是什么?答案就是根本没有所谓的“大爆炸之前”,就像是说没有比南极点更南方的地方一样。

问题5:你认为我们的人类文明能存在足够长的时间,让我们得以去探索更深的宇宙吗?

答:我认为我们的文明还是有很大的机会存活到我们可以殖民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但我们太阳系没有一个像地球一样适合居住的地方。所以,我不太清楚如果我们把地球弄得不适合居住以后,我们是否还可以生存。为7确保我们长久生存,我们需要探索其他星系,但这需要更长时间。让我们期待我们能够熬到那个时候吧。

问题4:如果你能和爱因斯坦对话,你要说什么?

答:我会问他“为什么你就不信黑洞呢”?他的相对论理论中的场方程解出来的结果就是,大型恒星或者空间气团会因自身引力塌陷而形成黑洞。爱因斯坦很不喜欢这个结果,他认为这个过程会被一些爆发中断,从而阻止黑洞的形成。但要是没有这些爆发呢?

问题5:在你有生之年,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科技进步?

答:我期望聚变可以成为实用的能源。聚变将提供永不枯竭的能源,没有污染,也不会造成全球变暖。

问题6:你觉得我们死后,意识上哪里去了?

答:我觉得大脑就像计算机,意识就像是软件程序。你关了电脑,程序也就终止运行了。理论上说,意识应可以在神经元网络中被重建,但这非常困难,因为这需要一个人的所有记忆的信息。

问题7:你有什么普通爱好?

答:我喜欢各种音乐,从流行风到古典到歌剧。我还喜欢和儿子一起发烧F1方程式赛车。

问题8:你认为你的身体不便是限制还是帮助了你的研究?

答:虽然我不幸得了运动神经方面的疾病,但在其他方面非常幸运,我幸运地在做理论物理的工作,也很幸运我的那些书非常成功。

问题9:当人们期望你能回答有关生活困惑的问题时,你是否感到压力很大?

答:我显然不能回答生活的所有问题。虽然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可以回答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但这对于预测人的行为没有任何帮助,因为那需要解更多的方程才行。我并不比其他任何人更理解怎样让别人开心,嗯……尤其是女人。

问题10:你认为有一天人类可以理解所有物理现象吗?

答:我期望不要,否则我就失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名人的哲理故事短篇

全文共 2465 字

+ 加入清单

【1】 《屈原放逐沅、澧的故事

屈原出身于楚国没落的贵族。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对内改善政治,对外连齐抗秦,可由于怀王昏聩,小人当权,因而不断遭到诽谤、打击,后被放逐汉北。而后继位的顷襄王更为昏庸,亲秦卖国的小人更加猖狂,—腔爱国热血的屈原再次被放逐到江南,最后投汨罗江而死。

按当今史家流行的说法,屈原流放江南,主要指湖南沅湘一带,忽略了涉足澧水的可能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屈原在他的着作中,多次颂

扬澧水风光,试举例: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湘君》)

屈原为何不把佩玉丢在沅江、湘江,而偏偏丢在他所不熟悉的澧水?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

按理,屈原把随身穿的衣服丢在澧水,以表达他决绝的意志,这个地方应该是他所熟悉或所喜爱的,如果他连澧水的面都没见过,又怎能轻率地作出这种庄重的抉择?

今天门山下、武陵源景区内流传着不少有关屈原的古老传说。而天子山着名的“屈子行吟”景点简直就是屈原的化身。

哲理: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有许多障碍物阻挡着我前进,我必须历尽万难,来体现我的价值和意义的高尚。

【2】 《关于牛顿忘我工作的故事》

牛顿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时间锻炼身体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一次,在书房中,他一边思考着问题,一边在煮鸡蛋。苦苦地思索,简直使他痴呆。突然,锅里的水沸腾了,赶忙掀锅一看,“啊!”他惊叫起来,锅里煮的却是一块怀表。原来他考虑问题时竟心不在焉地随手把怀表当做鸡蛋放在锅里了。

还有一次,牛顿邀请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饭。他研究科学入了迷,把这件事忘掉了。他的佣人照例只准备了牛顿个人吃的午饭。临近中午,客人应邀而来。客人看见牛顿正在埋头计算问题,桌上、床上摆着稿纸、书籍。看到这种情形,客人没有打搅牛顿,见桌上摆着饭菜,以为是给他准备的,便坐下吃了起来。吃完后就悄悄地走了。当牛顿把题计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备吃午

饭时,看见盘子里吃过的鸡骨头,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没有吃饭呢,我还是吃了。”

哲理: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并不关重要,不过表明了牛顿是一个怎样沉思默想,不修边幅,虚己敛容的人,他对科学极度的专心,总是想着星辰的旋转,宇宙的变化,而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3】 《把我的笔记本还给我》

法国作家雨果中学时代是个“诗歌迷”。在他的书桌抽屉里,藏着一大摞写满诗歌的笔记本。他视这些笔记本为宝贝,每当离开教室的时候,总要给抽屉上好锁,唯恐笔记本会“不翼而飞”。

在雨果读书的中学里,有两个思想保守的人物。一个是校长高底埃,另一个是数学老师德高特。他俩都反对学生写诗,认为这是“非分”的事。尤其是那个德高特,经常偷偷监视学生的行动。只要发现哪个学生稍有“不轨”,准要到高底埃校长那儿告上一状。

有一天晚上,雨果突然发现自己书桌的锁被人撬开,笔记本一本也不见了。他大惊失色,急得直跺脚,心想,这事准是讨厌的德高特干的。

雨果果然没有猜错。第二天,他被人叫进校长办公室。一进门,只见高底埃和德高特正襟危坐,脸色阴沉,桌子上放着一摞笔记本。没等雨果开口,德高特先质问起来:“学校曾三令五申,学生不准写诗。你怎么胆敢违抗呢?”

“可谁允许你撬别人的锁?”雨果反问一句。

德高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没想到小小的雨果竟敢和自己顶嘴。

“你想被学校开除吗?”“把我的笔记本还给我!”高底埃和德高特面面相觑。他们心中火冒三丈,但又不想把矛盾激化。“拿走你的笔记本吧!”高底埃无可奈何地说,接着,又讲了一套学生应当循规蹈矩的大道理。但雨果仍然认为,学生写诗是没有错的。他拿起桌上的笔记本,一言不发地离开了校长办公室。

哲理:人的一生总该有自己的坚持,这是一种信仰,是生活给予的勇气。

【4】 《邱吉尔的长寿秘诀》

邱吉尔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着名人物,而且是英国历任首相的长寿者,他整整活了90岁,他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善于睡眠。

邱吉尔精力充沛,一向是大干、酣睡。在其任职期间,正处第二次世界大战,局势极不稳定,瞬息万变,国事极其繁忙。他日理万机,每日睡眠时已精疲力尽,躺下便睡着,从不失眠。他常对记者说:“我每天大约在半夜三点睡眠,上床时如释重负,睡得很香。”

早八点左右,邱吉尔醒来后,先是躺在床上看看报纸、电报和其它急件,然后接见来访者,向各部和参谋委员会口授命令、指示,直到中午才起床。邱吉尔在介绍长寿经验时说:“如果有地方坐着,我绝不站着,如果有可能躺着,我决不坐着。”

邱吉尔每天还保持一个多小时的午睡,以便养精蓄锐,使晚上精神充沛。他常常向周围的人们宣传午休的好处,劝他们向自己学习。因而效法他的很多,据说美国总统肯尼迪、里根等就曾模仿过他的午睡方法。

除此之外,邱吉尔还十分喜欢运动,常常在午睡前后和晚饭前后骑马、打棒球、画画、观赏动植物,有时还砌一会墙,做到动静结合、劳逸结合。

哲理:能让内心保持宁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一个人心浮气躁时,方寸已乱,必然会导致举止失常,进退无据,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反之,心静神定,泰然自若,你便听不到外界的喧嚣和嘈杂,为人处世就不会失于轻率。每临大事有静气,方为大家风范。

【5】 《毕加索:时间的光线》

音乐家鲁宾斯坦经常到好友画家毕加索的画室看他画画。一次,鲁宾斯坦在好几个月内看到毕加索不断地在画同样的东西。背景是阳台的铁栏杆,近景是一张桌子、一瓶葡萄酒、一把吉他。

当毕加索画了将近五十幅同样的作品后,鲁宾斯坦不耐烦地问:“每天都描绘同样的静物,难道你不厌倦吗?”

毕加索反问道:“你不觉得自己在说废话?难道你不知道,每一分钟都是不同的我,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每天虽然看同一瓶酒,但我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个性,看到不同的酒瓶,不一样的桌子,不同的世界里的不同的生命!在我的眼睛里,这一切都是不同的。”从此以后,鲁宾斯坦在重复弹一首歌时,皆可弹出不同的韵味。

哲理:如果你已经准备好,请拿出虚怀若谷的胸襟,学会换位思考,你会发现,世界原本可以如此美丽,生活原本可以如此丰富,精神原本可以如此充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科技名人故事

全文共 2671 字

+ 加入清单

在人们的印象里,科学家应该都是象牙塔里的幸运儿,文质彬彬的科学家们带着眼镜,穿着雪白的大褂,在仪表闪烁的实验室里做着各种奇妙的科学实验。这的确是现代科学实验室里的景象,而且也的确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为科学做着贡献。

不过老多还知道另外一些科学家,他们没有什么先进的实验设备,甚至连起码的条件都很缺乏,可是他们却也为科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她因和丈夫一起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而获得1903年和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而做出如此重大贡献的实验室,开始时却是在一间上漏下潮的破旧棚子和一些极其简陋的仪器。当然,老多今天要讲的故事不是外国的科学家,而是咱们中国的。

上世纪初,在广东粤东北客家山中有一家客家人,他家的长辈们正瞧着一个赤着脚在田埂上到处乱跑的瘦弱的小男孩。这孩子虽然瘦弱但天资聪颖,家里人多么希望有一天这孩子能为他们光宗耀祖。

他没有辜负长辈的期望,20岁那年居然考取了当时还很稀少的大学中的一所——国立南京东南大学(现在南京大学的前身)。这家人并不很富裕,整个家族好不容易为他凑足了盘缠,让他踏上了求学之路。

进入东南大学物理系学习,4年的时间让他从一个农村的土小子,变成了一个满腹物理化学知识,能说外国话的学生。毕业之后经朋友举荐,在南京谋了一个中学物理教师的职位,他以为职业生涯开始了。虽然吃粉笔末的差事并不很富足,但比起农村的生活那已经是天壤之别,本想就此安身立命。可谁知道生不逢时,当时正值北伐战争关键时期,硝烟弥漫,战云密布,南京城里到处是孙传芳的败兵。一天在街上碰见一群正在抢掠的游兵,被吓得魂飞胆散。而且他又染上了当时很难治愈的肺病,咳嗽都带血,万般无奈,向朋友借了盘缠仓皇逃回了广东老家。

此时的中国可谓国难深重,民不聊生。就在如此惨淡的时刻,1920年中国的甘肃又发生特大地震,房倒屋塌死伤无数,震惊世界。当时在北洋政府地质研究所工作的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率人亲临现场考察。看到如此惨烈的地震灾害,翁先生决计要在中国开展用仪器观测地震活动的事业。他找到清华大学教授叶企孙,希望他推荐一个人来专门从事此项任务,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是学物理的、英文好。叶企孙搜肠刮肚,突然想起他在东南大学任教时那个来自广东的青涩少年正好符合要求,于是急发电报。

1927年仓皇逃回老家以后,总算交上一点好运,虽然不是衣锦还乡,但大学生在粤北的农村并不多见,不久以后在县中学当上了堂堂教务主任,并兼任物理和英语教师。1929年与自己一位善良的女学生结为连理,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妻子是富家小姐,经丈母娘的调养,肺病居然痊愈,小日子过得真是红红火火。突然间看到恩师的急电,一时不知所措。地震为何物,他一无所知,如何是好?新婚妻子说:“你去吧!”

于是,顾不上过春节,抛下怀着身孕的妻子,只身来到北京,从此便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地震研究事业。

1930年来到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受命,随即被派往上海徐家汇见习地震观测。那里有一个由外国人办的地震观测室,负责人是个意大利人龙相奇。谁知道一开始那个外国佬看不起这个来自广东的傻小子,什么都不教,只是让他熏烟纸(地震记录用的)。不得已,只好自己到附近的图书馆看书,当对地震稍知一二以后,又向外国老师请教。外国佬看这个小子居然会问自己一些问题,大为震惊,于是开始给他讲授一些地震观测知识,并让他进入自己的图书馆。可学了没多久,却又被急调回北京,建立中国人自己第一个地震观测台的事情在等着他。后来他与龙相奇成为好友,1934年他去美国帕萨迪纳地震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时,龙相奇把他推荐给美国著名地震学家古登堡先生。

地震台选址在离北京城四十公里以外西山的鹫峰上。那个地方现在都很少有人光顾,别说1930年了。那时的北京还是一个破烂不堪黄土满天的城市,出了西直门就没有洋汽车了。在西直门城楼下面有租驴的驿站,去西山或者骑驴或者坐黄包车,无论哪种交通工具往返北京和鹫峰之间都不止一天(现在开车从西直门到鹫峰大约需要1个小时)。而鹫峰之上更是荒凉,荒山野岭上是一座破庙秀峰寺。破庙旁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大律师林行规的别墅,林大律师慷慨地捐出一块大约100平方米的地作为台址,于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个地震观测台建立起来了。在秀峰寺苍松翠柏的环抱中地震台的建设工作开始了。“忙了一个月,搞洋灰、钻、锉、磨,甚至于打铁也干了,最后总算把地震仪器装起来。……”50多年后他这样回忆道。

1930年9月20日国际标准时间13时02分02秒,鹫峰地震台记录到了第一个地震。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地震台。

这个地震台要什么没什么,电是肯定没有的,只能用蓄电池。所以他每个星期要骑着毛驴把电池背到几十公里外的清华大学去充电。到了晚上更是凄惨,除了听松涛的声音,就是狼嚎。可他也会自娱自乐,从城里买了一架小型天文望远镜,支在屋顶上看星星。

不久妻子也来了,他们就住在林大律师别墅的一间耳房里,晚上一起聆听松涛的声音。

不久地震台以国际通用格式编印的《鹫峰地震月报》和《鹫峰地震专报》便如期出现在全世界的地震观测网络中,到1937年,鹫峰地震台已经成为国际一流的地震台。而在这个期间,地震台的工作人员除了他,只有另外一个由叶企孙先生介绍来的清华的技术员,他家就在山下的北安河村。

后来又发生了许多事情,比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苦心经营了7年的地震台毁于战火。他和妻子逃难到了重庆。期间他忍受不了寂寞,和搭档一起深入交通闭塞野兽出没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做地质考察,并做出攀枝花地区矿山的评价,解放后攀枝花成为一座著名的钢铁公司。在重庆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警报声中,他又奇迹般地制造出中国造的第一个地震仪。这个中国造地震仪的原型甚至连罐头盒都用上了,建国以后这个地震仪成为由他亲手组建的中国地震观测台网最初的装备。当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也没有幸免,反动学术权威是把他关进牛棚的罪名,60岁他戒了烟,可在牛棚里他又抽上了。1976年恢复了平静,他也老了,于是他开始写书《中国地震》,当写完最后一个字以后,他病倒了,再也没有起来……。如今他的铜像矗立在鹫峰地震台原址。

这个科学家的名字叫李善邦,是老多的父亲。老多之所以写他,就是想让大家知道,科学的道路是很艰难的,但也是十分快乐的,因为他们对自己做的事情充满了热情和兴趣。在30多年前,当老多要离开北京去云南当知青之前,父亲跟我说,你去那里会看到很多蝴蝶和热带昆虫,回来以后你会成为一个昆虫学家。老多没有成为昆虫学家,可是老多学会了如何学习,学到了很多、很多。

[中国科技名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