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目送的作文汇编20篇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开学吧小编整理了目送读后感范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浏览

3274

作文

140

目送读书笔记

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寒假,我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却已经深深感动。

同名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潮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记得在作者回台湾那天,父亲骑了很破的车子送她,将她送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原因就是车子太破,怕影响女儿的形象。而当时的作者呢?她是这样写的 “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虽然她知道父亲出于好心,不想让她蒙受阴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把她送进校园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亲的苦衷,没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亲,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追。这应该就是亲人之间的理解吧,这样的背影,凄凉且难忘。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潮,这句话是那样的简单明了,但却是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亲,宁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奔向机场,赶最晚的飞机……这一切,是不是应该让我们学习呢?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不要让我们的亲人也因我们而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想要珍惜这些关爱,就要从点滴之事做起,从理解做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目送》的经典语录推荐

全文共 2388 字

+ 加入清单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1.金门的美,怎么看都带着点无言的忧伤。一栋一栋颓倒的洋楼,屋顶垮了一半,残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满树摇香。如果你踩过破瓦进入客厅,就会看见断壁下压着水渍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苍白了,逝去了。一只野猫悄悄走过墙头,日影西斜。

2.人对自然、对生命过度地暴虐、亵渎之后,他究竟还有什么依靠呢?如果勇敢领袖们的心里深埋着仇恨和野心的地雷,敏感的阿拉伯芥又救得了几个我们疼爱的孩子呢?

3.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4.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5.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6.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7.九十三岁的眼睛和四岁,竟是同一双眼睛?灵魂里,还是那看《史记》的孩子,深情而忧郁的青年?

8.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宁。

9.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10.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11.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12.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13.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14.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15.世上六十亿人里,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可能居大多数。

16.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17.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8.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19.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20.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21.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用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22.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

23.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24.他好像在听一个不可及的梦想,又仿佛在夜行暗路上突然听见熟悉的声音,轻轻呼唤自己的名字,带点不可思议的向往与情怯:是啊,太湖边,柳树下,线装书……

25.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26.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27.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28.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29.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30.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31.在平凡和现实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吧。

32.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米之遥。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隙落下,所以叶冠虽巨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33.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34.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

35.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36.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37.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38.“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39.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40.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41.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

42.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43.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44.斜坡上的杂化野草,谁说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45.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46.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目送龙应台读后感

全文共 1717 字

+ 加入清单

轻轻地,我合上了这本封面犹如绿色水粉肆意泼墨的水彩画的书。心中留下的,却是一份沉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一个三代人的故事。

那是在伦敦,她拿着伞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等待着红色巴士上的儿子。儿子拒绝了他的伞,任凭雨丝打湿头发。她惊奇于康河里飘着的白衬衫一般的东西竟是一只天鹅时,儿子淡淡的说:“小孩。”当她指着三一学院的苹果树时,儿子叫他不要用手指,好丢人。当她惊奇于反对津巴布韦独裁的牌子时,儿子说:“你不知道啊。”并加以了讲解。那是在为儿子做的晚饭上,儿子教她做一道菜,儿子演示完毕,她说:“好,我以后做给你吃。”儿子却说:“你还不明白吗,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我是要你做给自己吃。”孩子们长大了,独立了。唯有她,心中记得的,仍是那圆润微胖的可爱脸颊,清晰见底的欢愉的眼睛。孩子们如今高挺的背影告诉她,不要追。剩下的,是幼稚的,无知的,不会照料自己的她。

1964年,她12岁,那是个有座右铭的年代,那是个对未来充满着光明的憧憬的年代。56岁的同学会,告别了清纯的童年,灿烂的青春的一些人,中年人,他们经历过了生活的起伏成败,有的人辉煌的走下去,更多人默默地走下去,还有人不再走下去。生活是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兄弟,她为他们眼神中不经意流露出的风霜感到心疼,想必他们也曾为她的流离觉得不舍。他们不会彼此互诉衷肠,他们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路。只是,他们记得,记得你的乳名,记得曾经美好的共同的岁月。同龄人沧桑的背影告诉他,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还记得,母亲那样爱美。她去屏东看母亲,离前24小时她就要开始做工作。“我要走了,要上班。”母亲是以一种被打败的小学生的神情望着我的,她两手交握,放在腿上,听话的坐着。我给她涂指甲油,像给僵尸涂腮红,我为她涂口红,抹胭脂,我们听着周璇的老歌,曾几何时,母亲是一个那样耽溺于美的女人。化好妆后,我说:“我要走了哦,要上班,但马上会回来看你的。”从广州到衡阳,五百里路,是1949年父母颠沛南下的路。在这穿越五百里的火车上,母亲抗拒地抱着被子,不肯睡觉。母亲不住的说:“带我回家”,明明在回家的路上,眼前明明是儿女,母亲却认不出了,母亲只是要求,回家。那个家,是一段时光,过去的时光。母亲苍老的背影告诉她:不必追。

龙应台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时间的前行。她的文字就像清凉的涓涓细流流过心上,带给人淡淡的感动与忧伤。

我原以为亲人在这世间是永不变更的。但很奇怪,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幼的晚辈像是变做了“大人”,而曾一手将这些“大人”养大的人们,却退成了孩子。设想三十年后,人到中年,孩子大了,不再依赖你了,他们展翅飞去,独留你一人。孩子会把你当作无知的“孩子”,会认为你麻烦可笑。父母已然老去,他们会变得迟钝退化,变得像孩子般需要细心照料,甚至忘记了你是谁。兄弟姐妹们各在各的道路上怀着沧桑低头前行。亲人们都仍在那里,但你不确定他们是否真的在那里。每个人的世界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时间似乎是颠倒了过来。孩子们独立的世界,父母的留在过去的世界,而你自己的世界,流离,迷茫。这是个多么奇妙的循环啊!你只能注视着亲人们一点点变化,发现自己,正在远离他们的世界。于是,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

我的印象中,小时候,总喜欢依偎着父母,我享受把我的小手放入他们厚重或是细腻的大手里,这总让我觉得踏实幸福。不知从何时起,我不再去拉父母的手了,大衣上的兜成了我的手的安放处。不知何时起,我为父母在同学面前叫我的小名感到脸红。

而妈妈呢,她看着姥姥,姥爷生命渐渐枯萎,逝去。她与兄弟很少联系,只是在节日时问候一句。

时间是会前进的,我们在属于自己的路上独自前行。与身边的人的路只是存在一些交集。而处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上,我想,我们能做的,应该是珍惜现在,珍惜身边的人,然后不留遗憾地目送,放手。

更多热门文章分享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目送》读后感900字

全文共 89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寒假是孩子上学九年来最短的一个假期,也是学习任务较重的假期。大年初六走完亲戚回来,孩子告诉我说:”爸爸,你还有一个作业别忘了,写一篇读后感,要认真地写。”提醒我更提醒了他,该静下心来了……

是呀,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如此细致地阅读一本书了,早已习惯各种网络的碎片化、娱乐化快餐阅读。静下心来读《目送》,才体会到这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与心灵的对话!从书中仿佛走来年少的自己,人到中年的我,和那即将到来的暮暮老去的身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反复地读着这段惊心动魄的话,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是,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想象得出这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目送》读后感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人类开始了漫长的繁衍和进化,直至二十一世纪,科技飞跃,人心却趋向复杂,迷惘,黑暗,扭曲......

本书阐述了一位母亲的人生中的一段历程,看到的是作者对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长度,不过短暂几十年,电光火石,仅是享受着自然吝啬地赐予。降世,成长,结婚,生子,入土,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怆,但一切,只能面对。太疼的伤口,你不敢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承受着压力,黑暗,你早已负荷;处在忙碌的弦上,你几近崩溃;铁铮铮的事实提醒着你,得向前看。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干事,“没事干”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时就意味着你在珍惜时间,因为你不感觉无聊。 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种体现,如果学会享受,你就真正成为了时间的主人。时间的沙漏·也就不复存在。当然,也有一种世界,我们肉身触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轻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脏。任性道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人活着,必定存在着信仰,不分善恶,你的理解定格了它;苍茫的世界,很多东西过于朦胧,但你不必费力去揭开它的面纱,朦胧美也是一种淡淡的幸福,凡事不必过于计较,淡然就好。有些事,心知肚明却不一定要点明;有些人,埋在心底但却不必等,做个“醒”的沉默者以利于混沌之世。至于相信,似乎只是一厢情愿的向往,相信会走向不相信,不相信会逐渐相信,我,会站立在中立线,不会尴尬的地界。

豪华的表面,繁嚣的喧闹,底下都有死的影子。走的慌忙迅速,导致步伐不稳,所以道德的缺失,自然而然,前路似乎幽邃空洞,可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蒙蔽罢了。看懂一切,也就可以安然走向死亡,处事不惊的目送他人,自己的人生,同时也在他人的目送下走着,走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目送读后感400字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销售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我认为是该书的精神所在,书中描述的龙应台与父母、与孩子,一起与朋友经历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从这句话里找到答案。因领悟到目送的必然,她在对待自己的父亲、母亲上、与周边朋友相处上、看待生与死、周游世界时,都能用更加深刻、更加理性的思维,更加柔和的方式,来面对。

通过龙应台的人生感悟,我们多少能预测未来的我们,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未来可能是什么样的时候,往往能更加坦然、更加坚强、更加乐观的面对身边的一切。因为可能预测未来,所以更加淡定,更加懂得珍惜。

猛然让我想起“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当我们可以用站在人生尽头的视角,来纵观一生时,又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

目送,站在人生的尽头,扭过头来,看看这一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目送读书笔记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一直很喜欢龙应台的文章,以前看过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 她的文笔让我震撼,那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似乎是在控诉,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心痛。一直以来都以为她是犀利的,只是我读书太少。

《目送》中有太多包含神情的文字,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父女母子,亲情的线。书里有她的父母,她的孩子。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不禁想起一句话,父母都是上辈子欠了子女的债,这辈子来还的,很心酸。有多少孩子,到最后的时刻才会真切的懂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凉?

我只想,好好的爱你们我的爸妈。这么久了,现在才发现你们是那么的容易满足。一条信息,一个电话,都会让你们开心很久。是我以前做的不够好。

只想,今生,不要留有对亲情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目送读后感

全文共 1276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龙应台,喜欢她简单的文字,喜欢她平实随意的文字流露出来的真挚、细腻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窝,暖暖的,“对,就是这样的‘feel’,”就是我一直想要表达却没有抒发出来的感情。从《野火集》的桀骜犀利,到《孩子你慢慢来》的慈爱温柔,到《亲爱的安德烈》的小心翼翼,再到如今的《目送》,越发丰润豁达,对生命、对亲情、对幸福的深情领悟。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年龄如你我,当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压抑许久的情感是否一下子找到了出口?

从读大学到现在工作,离家已有十载,离家远了,自己年龄大了,反倒觉得和父母之间的线越牵越紧了。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年寒暑假回家,刚到家的几天,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父母的视力范围内,那目光必是紧紧追随的,笑着看我吃饭,边说“慢点吃,还有呢”;笑着听我聊校园的趣事,偶尔插一句“是吗?”,常常会被看得不自在,心想“这是肿麽了,不就是半年没回来吗?”;每次开学的前一周,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光紧紧追随”,心想“至于吗?半年后不就回来了吗?”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小小鸟,只想越飞越高,挣脱那温暖的怀抱!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因为工作在外地,回家的次数很少,每次都是急匆匆,惹得妈妈总是念叨“真是忙啊?就不能多呆几天?”,满眼关切、恳求。因为要赶火车,每次离家总是清早,爸妈一早起床,把我送到车站,之前很少回头望过。直到有一次,有一个考回家里的机会,但经过努力还是错过了,父母又一次送我,车子已经开动,只觉得心里沉沉的,回头望去,父母一直站在那里“目送”,看着他们微驼的身影,泪水再也控制不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一天,他,她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儿女的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常回家看看。

将来,我们也会为人父母,看着曾经的“小毛桃”一天天长大,也会“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也会经历父母曾经经历的一切,所以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你说你的眼里只有我,我说我的眼里还有那“广阔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轮回,为了不留遗憾,这父女母子间的情缘啊,且行且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目送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寂寥无声的夜晚,我拿出一本书,翻开有些泛黄褶皱的纸张,触摸书上的一字一句,是作者情感的写照,是生活的点滴,更是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当她的作品引领我在缤纷的情感世界细细品味时,我再次融入到作者的心境中去。她的文字像涓涓细流般,静静的流淌。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读者的心灵,朴素的言语中透露出的是身为一个平凡人的她如何去感慨这世间喜怒哀乐,文字平实却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这是我第二次读《目送》了,确切的说是第一次认真的读,这是一篇读后让我有些酸楚和落寞的文章,龙应台在文章里的每一种感觉都撕扯着我的心,直叩着我的灵魂。每一句话都值得发人深省,每一个字都值得回味留恋……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继续阅读“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颤抖,也是在追问未来的自己,或许将来的我会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每每看到这里,我总是隐隐下定决心,坚信自己在长大后可以关心自己的家人,给予他们晚年的温暖。但是,真的只是在长大以后吗?有时,我因为一些小事和家长起冲突,“解释”却迟迟不来。于是将自己锁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又试图从缝隙里找到那些没来得及被我维护的爱。矛盾的我也许和作者的孩子一样,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长大,在“幼稚”与“成熟”间还缺失了一个机遇。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想,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包括我。

就像现在的我,徘徊在对过去的缅怀与回忆,和对未来的期盼与憧憬之间。但我觉得,我会选择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吧。尽管以后的生活里会迎来太多太多挫折与苦难,或是作为一个平凡人过完风平浪静的一生。我都会勇敢去面对,追求最真实的自己,肯定最好的自我。

我从书籍的世界里脱离出来,那鲜明有力的字句还在我的脑海里回荡,熟悉的书籍、笔静静地躺在洁白的书桌上,柔柔灯光散落在四周,待耳机里的一曲罢了,新的希望与黎明一定在不远处显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目送作文800字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时光慢慢的蘸,金银钩画,拥有兰草的品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在空谷中藏匿遗世的独立。你抵不住它,它也不会等待你。

小时候,学校离家特别近,每天她都会步行去学校。而身后,总有一双温柔的眼睛,追随着她,直到她走远,成为一个小黑点,然后消失不见,母亲才挪动脚步离开。母亲温柔的目光,是她一整天学习的动力。

中学之后,她住校了,两周才回一次家。母亲总是担心她在学校吃不好,便经常到学校给她送吃的。她也曾和母亲说过让她不用来,她知道,这么来回奔波,给母亲增添了工作之后的劳累。可母亲不听,执意要来学校看她,像个倔强的孩子。她们只能在校门口隔着折叠门说上几句话,然后母亲便催促她赶紧回去休息,她便离开。她走了几步回头,母亲在那里;她又走了许多步,转身,发现母亲还在原地,用温柔的眼神,微笑着目送她离开。她鼻子一酸,跳起来向母亲挥手,大声对她说:“妈,回去吧!”母亲不说话,只是摆手示意她走。她知道,母亲一定还在原地目送她,直到看不见她。

大学时,学校在外省,她要坐火车去上学,母亲送她到车站,她总是磨磨蹭蹭地想多陪一会母亲,母亲却让她快走,说耽误了学业不好。她笑着转身朝火车站入口走去,走了几步,她蓦的转身,看到母亲已红了眼眶。不知何时皱纹已爬上她的眼角,阳光下,母亲头上几缕白发发出耀眼的光芒。母亲的爱,激励她前行。

后来,她工作了,而母亲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变得不可理喻。她将母亲接来和自己一起住。一天晚上,她接到工作电话,要赶回公司,她急急忙忙出了门,并将门反锁,留下熟睡的母亲在家里。她下了楼,走着走着,忽然楼上的灯亮了,将她包裹在一片光亮之中,她回头看二楼的阳台上,灯光下,俨然是安静的站着,目送她离开的母亲。她突然想起来前几天,母亲疯狂的踩着凳子扭电灯泡的行为,原来母亲只是想安静地看着她离开。刹那间,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她知道,母亲丧失了理智,忘记了害怕,忘记了亲手教会她的那些事情,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全世界,却唯独没有忘记,要继续爱她。

这目光推动着她前行。温柔的母爱如涓涓流水,注入沟渠,渐渐盈满……

亲人是只有一次的缘分,下辈子无论爱与被爱,都不会再相见,好好珍惜与母亲只有一次的缘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读《目送》有感500字

全文共 1443 字

+ 加入清单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个暑假我看了著名作家龙应台编著的散文集《目送》。它记录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单飞成长,朋友亲人的渐渐散去,兄弟姐妹们的各自生活。诠释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中的所忽略却又珍贵的点滴。似乎它在某一瞬间拨动了我心中的琴弦。一个14岁女孩对父母的感谢,令我深思……

原来,父母正在老去……

每次母亲、父亲用温柔的目光望着我远去的背影,我可能不以为然。但他们用最深沉的目送真挚地传达一份对渐行渐远的那个人的爱,是滚烫的泪,炽热的爱。《目送》通过时间的描写顺序,记录了华安从小到大的过程,作者一次又一次地目送,一次又一次去爱。然而,从粘着母亲,从熙攘的人群中迫切地去寻找妈妈踪影的小华安,似乎随着华安的逝去,而变得孤傲,“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我们知道,他变了。“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点的那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个羽翼还未丰满的懵懂少年,厌倦了母亲温暖的怀抱,而去想飞出紧锁的鸟笼,他的内心世界,也许那样波涛深邃,但是年迈的妈妈,已进不了他的内心世界。

蓦然发现,在后面紧跟着的爸爸妈妈,也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去上学,爸爸妈妈在后面用同样的热忱与热情一直目送着我走上四楼的教室,还时不时念叨着:“放学早点回家!在学校学习要认真······”总是那么几句话,早已烦透了的你,一声不吭。而在身后的他们,声音不知不觉在岁月的蹉跎中逐渐沧桑了,而你,可能从未认真察觉吧。那次登上大舞台表演钢琴的我,总会知道,后面有无数的信心与支持,给我太多太多的鼓励。可能无知的当年的自己,无力察觉。一直目送你走上舞台,为你喝彩的他们,请你善待······

作者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她的落寞,与另一个背影有关。

课文中曾这样提到:“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父亲的自责,似乎像一把锋利的刀扎在她的心上,有种隐隐约约的痛,淡淡的辛酸。但,这融入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是悔恨,也略带歉意。像苦味巧克力,浓稠的味道糊在心头。甚至比天高,比海阔。但目送父亲高大且强壮的背影,慢慢地矮小了。变得更加幼稚了------“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的裤腿,但你能做的,是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可他对你的爱仍在沸腾,在轮椅上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也许累了,只能等待时光的安排,不能再目送“我”------消失在他的视线。而他这个样子所渴望的,是你对他深远的再次目送。只是意味着,谁和谁的缘分在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在这一头,目送着他,直到消失在你的视线,而回答却是:不必追。

我深刻地明白了,父亲和子女之间所蕴含的关系,其实有那么复杂,也那么简单。我们不应该总是嫌弃父母的啰嗦?而是尽可能地去了解他们对我们的心。而父母对于我们,也不应该总是一路相伴,应该努力大胆地放手一搏,让雏鹰尝试飞翔在蓝天的感觉,毕竟,要让我们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才会让我们有所成长,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曲折的山路只能自己走,不管路途遥远,道路泥泞,都要勇敢地向前迈出。到达终点时,你会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

或许这本书,在诉说着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而我们,要用心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目送》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

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大人们不可理喻,自己才是对的;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情”只不过是一句用于不同场合的套语,从没有理解过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人的爱天经地义,从未想过要回报些什么……

寒假期间,每至黄昏,阳光洒满阳台,手捧一杯青茗,静读名著。《目送》这本书是我读得最虔诚、最走心的。它让我改变了昔日那些不成熟的、无知的对于亲情的认知。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头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地回眸,而是选择了将背影留给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烧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黯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场”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这句话是这样的简单明了,却带给我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自己的裙子上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亲,宁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一奔向机场,赶最晚的飞机……

“昏暗的路灯下,雪还在飞舞着。我呆呆地注视着雪地上那渐行渐远的脚步,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说烙在我的心头。这一行脚印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父亲的背影也愈来愈小……”我曾数次这样目送父亲的背影我的视线却也无数次与父亲的回眸碰撞,我能清晰地年到父亲眼中的热泪,坚强的父亲只有在这时候会展现最脆弱的一面。也许这也就是父母与子女的不同,长大后的我们只懂憬前方,而父母却对亲情无比留恋。

所以,珍惜亲情吧,珍惜那一直跟随着你的目光。被目送时,留下一个回眸吧,让目送的人心中留一份温存。

等到日历的记忆不再清晰,徒留下人的喟叹,若把目送的回眸都装进心里,纵使记忆已泛黄,也依旧笑如春风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目送作文600字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不光是父女母子,亲人之间的情缘,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渐行渐远。人的一生,需要经历多少次的离别、目送、伤怀,才能懂得珍惜与放手呢。

读完龙应台的《目送》,我的感触不浅。这篇文章写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这一辈子,我们往前走,不断地遇见,可当我们回过头来的时候,有多少人还陪伴在左右?蓦然回首,留下的只不过是一片空虚与寂寞罢了。

我内心触动最深的就是作者目送他的孩子出国的情节。脑海里不停地回放这令人心酸的画面:母亲望着儿子一步步离去的背影,不舍,痛楚,内心波涛汹涌,似有万般语言想要表达,却只有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母亲的心,宽广得像一条大江大河,纵然有汹涌澎湃的暗浪不可收拾,也只是微笑。儿子长大了,有自己的路,纵然不舍,母亲能做的也只能是目送。

这样的经历,我也亲身体验过。

寒假时,我回老家与奶奶一起过年。我拒绝了和奶奶一起挤被窝的要求,我挑剔奶奶置办的零食,我口口声声的辩诉是:奶奶,我已经不是小孩了。奶奶只有怔怔地看着我。分别时,奶奶粗糙的双手,不停地抚摩我的手、我的背,成串的泪水不断地往下流,划过指尖,又隐忍在眼眶里。我缓缓地拉开了她的手,一头钻进车子里,心像被针扎了那般疼,真的很疼。车子发动了,车窗里奶奶的面容渐渐模糊。隔着车窗,隔着风沙,奶奶的嘴巴还在抽动着,可是我一点也听不到。在我的心里,只有奶奶的叮嘱,和着凛冽的风,唱着一首悲伤的分别曲。奶奶,再见了。

生命如流水,不知哪一天,我们会目送谁离去,又不知道,我们将会被谁目送?所以,在这相聚的时间里,请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读目送有感800字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目送》是一本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多少一幕幕人间真情被龙应台那传神的笔触,完美地记录在这一行行文字中。从与孩子的离别,到与人生中各种凡尘小事中最真切的离别,再到与父亲最后一次悲壮的离别,字里行间时一次次深情的目送,在这一次次目送离别之间,充满着世界最亲近的亲情。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一次次诠释着最动人的别离,一次次最深切的目送中,三代人的亲情一览无余。为人母的作者目送她儿子走进学校,走向独立成人的生活,深切地表达了一个母亲最真挚的心境。作者也谈论家中趣闻,与朋友,与亲人,有喜有悲,传情自然。作者又用尽笔墨,写父亲,写母亲,为那至亲之人的老去,做最后一次深情的目送。多少感人的瞬间,如照相一般记下这永恒的亲情,也有感叹生活,体会人生世界的闲谈随笔,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段作者甚至世界上所有人和亲人的人生写照,有时欣赏,有时催人泪下。

合上书,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是为世界人生事件中的冷酷无情伤感,还是为人间至亲之情感到内心的温暖?人情又是什么?是告别中一次次对亲人的目送,还是困难时心里亲人无形的安慰呢?人生中的亲情像一味神奇的中药,虽苦,然而最能治愈心灵的创伤。

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成长经历中,都少不了亲人对自己一次次深情的目送。我的母亲和文中的作者一样,曾一次次目送自己年幼的孩子走向成熟,走向明天,自己却在一次次目送中老去,与孩子远去。每个母亲都在与自己的孩子贱贱的别离。十五年前,我是母亲怀中安睡的那个孩子;十年前,我是母亲眼中那个背着小书包跨进小学校门的孩子;如今,我提着行李箱走入寄宿制学校。回首校门,突然从一群家长之间一下子认出了母亲,她凝视着我,让我情不自禁地向她招手。从她的目送中,我发现了所有母亲目送孩子时的那一份深切的亲情,这至亲的眼神中是担忧,是不舍,是对我丝丝的牵挂。回想母亲对我的一次次目送,我领悟了这就是被多少人赞颂的亲情,是与山同高、与海同宽、亘古不变的永恒的真情。

一次次目送中,是母亲的亲情;天下的孩子,有多少母亲在目送你们远走高飞。愿你我能像龙应台一样珍惜母亲的目送,让这份亲情像陈年的酒一般继续发酵,时间越长,它就越香,越醇。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他们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我的背景渐行渐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目送读书笔记

全文共 1311 字

+ 加入清单

在朋友家小聚,在其书房看到龙应台女士所著的《孩子你慢慢来》,为其所写的温情的亲情和坦率的词汇所感染,于是果断借阅,读后意犹未尽,发现这是她系列人生书作的第一册。于是四处寻找第二册、第三册,偶然在一个高铁站等车时在车站书店发现了龙应台女士所著之人生三书《目送》,于是欣喜之中果断买下。

这本书共有散文七十三篇,有人曾认为它就是二十一实际的《背影》合集,作者以独特的、深邃的视角对父母之情,兄弟朋友之爱,对儿子之念进行阐述和描写。在她的笔下,写到她的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送她第一次去大学任教时因羞于自己的小货车掉头而去的背景,愧于父亲瘫痪时因忙于工作而未能在医院伺奉父亲而留下父亲低垂的背影,以及对父亲的去世,她目送父亲的棺木在推入火葬场的背景;对于她的母亲的逐渐老去,甚至已经不太记得她的女儿的名字和容貌,作者陪着她母亲去阳明山旅游,第一次带她去坐了捷运快车,看着她母亲坐在凳子上拍照时时亮却迷离的眼睛,她看到了旁边另外一个老人的背影,母亲的形象变得更加娴静,更加清晰,也更加孤单,作者于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她日益衰老的母亲;更是陷入母亲坐火车时记挂着“家”而嚷着“天黑我要回家”凄然声音的深思:母亲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对于孩子,作者如世间的万万母亲一样,目送着儿子的背影慢慢长大,目送着儿子的背影从蹒跚学步到步入学堂、从儿子刚入学堂时的怯怯眼神而不断回望到十六七岁时埋怨母亲管束太多而毅然离去留下不再回头的背影,到上了大学之后,甚至是连同坐一台车时儿子也是戴着耳机听着只有他一个人呢能听的音乐,留下他高高瘦瘦的背景在公交车开走前的公交站台。于是,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今生今世就是在不断的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父母永远都是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对于幸福,她说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幸福就是你早上看着她的背影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安安的回来了;幸福就是你还有时间等着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父母,他们还能走到街角买两副烧饼油条回家再叫你起床。所以,时间,总是无法停留,就如数不清沙漏里边的沙子还有多少粒,也听不见沙漏流沙的速度能否不在加快,但是唯一可以百分百确定的是,那沙漏不停的在漏、不停的在漏。

是的,生活的压力,压得我们有了逃避回家冠冕堂皇的理由,对于我们日渐老去的双亲,我们真正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的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我们能够给予的往往只有逢年过节的回去聚首,甚至是偶尔的几通电话,父母给予我们的却是无微不至的关爱,无穷无尽的牵挂。孝道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立人之本,莫要等“子欲养而亲不在”,莫等闲,不管工作有多忙多累,想想父母送你出去读书时因挥别而吃吃不能放下的手臂,想想父母在你毅然决然转身离开时隐蕴在眼眶中的泪水,多陪陪父母,因为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对于孩子,我们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开始注视这孩子成长的背影或欢欣或忧伤,我们能交给他们的也是自己逐渐逝去的时光,所以,教育孩子,善待父母,以身作则,从心做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目送读书笔记1000字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目送读书笔记1000字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迫于生活的压力每天匆匆忙忙,很少有意识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很感谢西城区团委发起的青春西城读书会活动,让我有意识的每个月读几本书,然后和一起爱书的朋友分享,高谈阔论。

2015年,新的一年,第一个月读的书是《目送》,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所写的人生三部曲第三部。

也只是读了《代序》部分,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有的人喜欢一个人去旅行,有些人喜欢和朋友一起旅行。一个人旅游自由,率“步”而为,兴之所至,心向往之。如果和朋友一起旅行,不免要顾及朋友。

年少的时候总喜欢一个人徒步旅行,走走停停,看乡间的人情风貌,有时候也和坐在路边的老大爷聊上一整子,有时候遇到对自己有所感触的景色,也会驻足思索,有时候思索人活着为了什么?有时候思索自己平日里的所行所为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后来,当青年的时候,我往山的外面走,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开始喜欢和朋友一起旅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有时候我会拉着朋友的衣襟的一角-衣角。只顾看风景,不必理会方向的问题,不必理会会不会走失。因为关系还不到爱情所以还没有牵手,因为怕把自己走丢了所以拉着朋友的衣角。就这样晃荡着去了很多地方。一直觉得和真心的朋友一起旅行是一种享受,我们可以不必有应酬的回话,只是听朋友说,然后进入思索状态,或者肆无忌惮的在朋友面前做一番长篇大论。

当青年再往后旅行,走的地方多了,和不同的朋友旅行,开始自己做向导,不在牵着衣角走了,而是牵着别人。觉得我们已经长大,虽不说做老大,但是旅行的时候要照顾队里的新朋友,毕竟爬山、探秘山谷,还是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做领队。

走着走着,旅行也成了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目送作文500字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好了,现在和妈妈说说,要上厕所的时候怎样和老师说?”——那是我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妈妈一边上上下下打量被她打扮得整洁靓丽的小小的我,一边牵着我那黏黏胖胖的小手,就着我的速度慢慢地走着。

终于,我们到了幼儿园门口,我看到许多同样大小的孩子迈进幼儿园后又挣脱老师的手,哭着奔回爸爸、妈妈的怀抱。妈妈也同样把我的手交给了老师,我也想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跑回到妈妈身边,但当我回头时见到的却是妈妈急匆匆往回赶的背影。她走了,回家了。当我终于明白妈妈把我扔在学校了时,我忍住眼泪没有再回头,随着拥挤的人群钻进教学楼,我们的教室在二楼,当我气喘吁吁爬到一楼半时,我在那扇透明的窗前停了下来,我看到了!看到了妈妈的身影!妈妈又回到了校门口!原来她一直都在关注我,默默目送着我!

目送我、目送我,直到我长大。在妈妈一次次的目送中,我也慢慢地学会目送她。

“今天我们同学聚会,你别等妈妈”听了妈妈的话,我知道妈妈又会很晚很晚才回家,妈妈出门后,我悄悄的跟着她,直到她上了车,目送她的车拐弯了,再也看不见了。

也许,人生中的目送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成长,我们的成长同样离不开一次又一次的目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读目送有感800字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考过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说实话那时我是真不知道什么含义,只是写了几个字“真实,戳中了所有人不愿了解的痛点。”

确实如此。

每天清晨,在车上吃完橙子,擦擦手,伸出去一勾,勾在一起“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兴许那就是送别,当我过那条3米长的斑马线,踏上马路的另一头,转过身时,刹那间,仿佛一下子明白了龙应台所说的那个父女间的送别。爸爸在车里,有时会兴奋地大叫:“点子!你们学校在放那首昨天听的歌!”

我点点头,又转过身。或许爸爸心里也听到我灰色绿色相间的校服背影,对他说:不必追。

每周四一放学,黑乎乎的空气中,都是亮着的,时不时有几根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我看见传达室旁也有一束光——和别的不一样,是镜片的反光,镜片下一双寻找着姚兮远,一双清澈又迷离的眼睛。我于是跑过,从她的镜片底下溜到她身边,她扭过头:“吓我一跳啊你!”镜片暗了,瞳孔闪烁着微弱又不容忽视的光。

有一天,妈妈不语,像有什么心事,我想起了那句囤积于脑海中多年的话:“我想看你笑,妈妈。”和书里写得一样:“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

我总是把《目送》想成《看见》,因为柴静和龙应台的文字都有万丈豪气,可以看破不说破,犀利又不尖锐,总在最顶端,快达到极致时突然果断地回头转身。

《目送》同时也可以看出她的款款深情。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她说:可以让时间慢下来的——除了亲情,便是旅行。“海风习习,明月当空,凤凰木的细叶在夜空里飘散,像落花微微。”

笑,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而那个母亲,痴呆了的母亲的女儿不哭也不笑,她很平静,像个医生面对临死的父亲一样冷峻,却又不乏温情。

“你来看此花时”,我采下每一朵美好的花——被美丽逼迫摘下,可摘下的那一瞬间,美好稍纵,即逝。

龙应台说:这本书,《目送》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也是告诉所有热爱美好的人:珍惜当下,过去的不必追,未来的稍纵即逝,只有当下,你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握在手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目送的作文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走过阳台,不经意间发现隐约有些老房子阳台的风格。心绪就这么被牵动,思维跳跃着,拉扯着我回到了老房子。

它在下吕浦,没什么特别的一个地方。我从出生开始,在那里度过了七年。七年,实在不算长,尤其有记忆的只有三年。那略显破旧的房间,承载着我童年的梦,幼儿园的美好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回忆是书页,虽说只是寥寥的几页,里头却尽是八号字体还小的密密麻麻的文字。门内的布局我闭着眼睛都能判断出来。客厅斑驳的墙上是我小时候涂鸦的色彩,也许是我在未上幼儿园前拿母亲的唇彩画的吧。那些图案无非是恐龙,火柴人,它已被时间带走了吧。电视机里几个老得不能再老的台,以前是我最热捧的,是我每天准时准点必看的,也已被时间所遗忘。那个小书包,是我上幼儿园时在我背上跳动的精灵,上课抱着它就有了一种自豪感,它也已被时间抛弃。我还拥有什么呢?我只剩下这些事了。第一次走路,第一次有意识的过生日,第一次看电视,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扭了脚……我应该庆幸自己还有记得这些陪伴我走过几年的事件。这是为数不多的老房子留给我的印迹。

上幼儿园的我,赖床的毛病就时有发生。难得有一次早到了,神气得不得了地站在门口,以为这回总该是第一个了吧!一看却发现有一位小朋友已经淡定地坐在位置上了。我顿时有点儿发愣,时髦点说就是我“石化”了。也不清楚是怎么走进教室的,只记得回家后在墙上写下了这样的话:“今天我比别人qǐ晚了,以后一定要gǎnchāo他。”年幼的我在这样的字迹中第一次记录下了竞争的念头。这是我始终不曾忘怀的语句之一,只是这句话一直没能兑现。

总会有走的时候。老房子旧了,它不再适合我发展了。父母忙东忙西的准备着搬家,大大小小的物品被打包。几天后父母告诉我要走了。我环顾没剩下多少东西的房间:墙上涂鸦的话和画呢?那台老旧的电视机呢?我的小书包呢?它们塞不进已被挤满的包裹,唯有遗弃。我不甘心,他们凭什么要被遗弃呢?“因为要有新的事物来陪伴你啊!他们被淘汰了。”新的事物?新的墙上还有我的话和画吗?新的电视机上还有我看过的台吗?新的小书包还会跳动吗?茫然的我趴在灰蒙蒙的后视窗上,目送着老房子离的越来越远。

小小的伤感过后,我安静的坐在一边,默数着老房子的脉络。载着梦与幻想的小船驶走了,此刻,一首新的乐章正在响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目送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目送》里的一个经典语句。

《目送》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写了父亲的病逝,母亲的老去,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

读《目送》,最令人感动的是龙应台写“儿子的离”这部分内容。我们是否曾和文中的“儿子”一样,从儿时的依赖转为最终的疏离和排斥?但你可知,在你每次拒绝母亲伸出来的双手时,她是多么的痛心和悲伤。

或许,随着年岁的增长,你变得逐渐追求独立,对于母亲每天的叮嘱与关切,你开始不耐烦,开始拒绝,并毅然转身,但你可能不知道,每每你给她一个自以为潇洒的背影时,她那双目送你的眼里却蕴含无尽的伤痛;当你拒绝她为你特地准备的夜宵时,你可能不知道,她只能对着那双满是烫伤疤痕的手发呆。

你不清楚,你也不会了解,当你与兄弟朋友在外面野时,她可能正在家里抚摸着你儿时依偎在她怀里的那张照片发呆,可能在一遍遍地热着饭菜,倚着门框等你回家。

她会失望会伤心你的改变,但她不会放弃,因为你是她的责任,是她一生的责任!就像龙应台一样,对于儿子的离,她给予的只有目送,她知道,不能太约束儿子,她只能给予儿子鼓励,护送他的成长。

我们也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现在也正是父母“目送”我们,最为我们操心的时候,虽然你的一声“爸、妈”便是他们的责任,但作为子女,如果懂得父母为我们无私无怨的“目送”,那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就不应该也不要让他们一直目送着我们的背影,请转过头,看着岁月里他们日渐苍老的容颜,回应他们一个温暖的笑容。

请大家都读一读龙应台的《目送》吧,学会理解,学会感恩,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悔之已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目送作文600字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天色不早,阿太要回家了,爸爸搀扶着阿太,我与妈妈在小区门口望着阿太渐行渐远的背影。

在阿太衰弱的背影中,我看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她的背驼了,行动不是那么方便,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爸爸,慢悠悠地走着。她已是满头白发,每一根银丝似乎都在诉说一个老去的故事。

我这才发现,阿太真的老了,不再是那个我一喊饿就立马煮水果羹给我,每天把我抱在腿上听京剧的阿太了。那个时候还小,不懂得这种伤感,只是挥挥手,大声喊着:“阿太,再见!”阿太一听到,就会转过身来,在那慈祥的笑着,金边老花镜的上方,是布满了皱纹的额头,一笑起来,就皱到一起。

一年后,是我最后一次目送阿太,那场景不是渐行渐远的背影,而是不复苏醒的年迈的老人,她永远地闭上了眼,躺在了那冰冷、巨大而沉重的棺材里。

那时候的我四岁,不明白什么是死亡,不明白死亡的可怕。轮到我们一家前去鞠躬时,我依旧是那个招牌动作,挥手说着再见,只是声音压低了很多,周围出奇得安静,所有人低头默哀着,唯一的声音,只剩那前去鞠躬的脚步声。

鞠完躬后,便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望着阿太的棺材被抬走,在我眼中,阿太只是睡着了,对于抬走棺材这一画面,我虽很是好奇,但却吭也不敢吭一声。

棺材里我们越来越远,渐渐离开了视线,直到只能默默瞻仰阿太高挂的黑白遗像时,大家才散了。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祖孙一场,也许意味着在无数次目送阿太的过程中,她渐渐老去,乌黑的发褪成了银灰色,我也在不知不觉中长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