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鉴赏声声慢(实用19篇)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分享了关于人物鉴赏的作文给大家借鉴!

浏览

3617

作文

124

饮湖上初晴后的鉴赏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浅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现实性意义

全文共 1920 字

+ 加入清单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形象

学习鉴赏小说就要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的活动背景

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人。小说的环境还包括与人物及其行动有关的特定的环境氛围。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死用的是反衬。色调是低沉与凄凉的,画面是悲惨的,祥林嫂却死在了欢乐热闹的“祝福”中。这两幅反差极大的画面,可以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通过情节描写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发展具体体现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就不会退兵;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就不会冒险设“空城计”,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故有“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才说把握好故事情节能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通过作者刻画人物的方式分析形象

在教学中,鉴赏小说通常凭借作者刻画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等方式来进行。在小说中,作者往往借助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折射人物的命运或暗示小说主题。如《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及至中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者抓住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肖像发生的巨大变化,反映闰土在旧社会不幸的人生经历和遭遇。

古人说:“言为心声。”语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在《故乡》中“我”和杨二嫂的那段谈话,就形象地揭示了杨二嫂这个小市民刻薄、自私、鄙俗的性格特征,透视了她被剥削阶级意识和恶习侵染的丑恶灵魂。相比之下,“我”的神态则是愕然、惶恐、嗫嚅,直至闭了口,默然无言以对。由此可见,小说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着自己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能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有这样一段话:“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这里鲁达是很懂得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描写了鲁达“细”的性格,细得令人佩服。

诸如此类,学生对小说人物鉴赏能力的运用,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也会得以体现。如果我们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能够运用李悝的“识人五法”,既能引导学生全面、公正地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又对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李悝的“识人五法”,即:

其一,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其二,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

其三,达视其所举。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

其四,窘视其所不为。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

其五,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我们教学生鉴赏小说人物时,不妨结合李悝的识人之道来分析,会对学生步入社会,如何接触人,怎样结识人有帮助。《史记》记载:魏文侯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就去请教他的一位大将李克(即李悝)。他列举了上述这五条识人标准,供魏文侯参考,结果魏文侯依李克提供的意见录用了魏成子。

在小说中,典型人物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他虽然有别于真人真事,但在塑造时要“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如此典型的人物来反映生活真实,这样的人物更集中,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归根到底是从小说人物的艺术性趋向生活的现实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以文学的艺术性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之外,还必须结合现实,为学生将来的人际交往提供理论依据,其现实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说鉴赏:爱的意义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老人八十八岁,一辈子都没有把土地种够。即使生病,挑不起满桶大粪,就挑半桶大粪,拄着拐棍,都要继续行走在田野,对土地爱得深沉。

其实老人,有八个儿女。儿女担心老人的身体,叫他不要种庄稼了。老人说,我不劳动,还死得快些。

老人衣食无忧。水电工程淹没了土地,国家买了社保。每一个月养老金一千多元准时到账。老人还是忘不了土地,他说,土地就是自己的命,不种土地,也许命早就不在了。

老人春天种油菜,花开满了田野,一阵微风飘荡,花香十里,蝴蝶蜜蜂来回飞舞,蔚为壮观。这些图案,是老人的儿女,如儿女在花间飞舞、生活、工作。

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那天早晨老人起床,一个趔趄,倒在床边,人事不省。老伴急忙告诉邻家,邻家叫车送往医院抢救。

大夫告知,老人中风。后期治疗即使抢救过来,也是偏瘫,必须有人照顾才能生活。老人住了两个月医院,实在没有什么好转,儿女决定回家调养。

老人坐在椅子上,把木板挖了一个洞,方便拉屎拉尿。

儿女想数落父亲,看着他眼睛怨恨的泪水,不忍心数落老人了。

锄头、靶子、犁铧、粪桶高挂。土地里再也没有老人的身影。

天长日久的照顾,儿女也有些怨言。谁叫父亲性格那么倔强,才导致中风,身体受损?

母亲说,儿女呀,你老爸辛苦一辈子,都在跟土地打交道,现在终于放下了。

儿女眼睛的泪水哗哗流淌,宛如故乡的小河一般。

老人终于停止了呼吸,把爱埋进了泥土。

那油菜花,那金黄的稻谷,那金灿灿的小麦,在给老人送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考诗歌鉴赏方法

全文共 1892 字

+ 加入清单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l、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2)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3)归隐田园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俨然是一幅山水画。(5)儿女情长型:如李商隐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6)保家卫国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塑造了一个精益报国的英雄形象。(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如岑参、高适的诗大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2)烘托:通过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事物对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进行烘托。(3)对比衬托:运用对比、类比来刻人物形象。(4)比兴手法:如自居易的;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妇怀远之情,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5)抒情方式:运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方式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鉴赏形象的技巧。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1、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1)意象语言:如松、竹、梅、菊等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坚强、高洁、清高等品格。(2)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直接表露出诗人的情感。(3)象征语言:有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4)特定称谓语言:如“杨柳”喻指分别;“秋水”指眼睛;“盗泉”指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等等。

2、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

l、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以加强表达效果。如:比喻除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腺语、双关等修辞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排比、反复等修辞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

2、表现手法(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等等。(2)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3)注重写景:诗歌贵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方式主要有侧面烘托、以景衬情、静动结合、虚实结合、卒章显志等。

3、结构:诗歌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层层渲染铺垫、首尾照应、结构对比等。

四、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作品的内容与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作品的意义(包括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审美趣味与感情基调。要准确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包括以下几种:l、思乡主题:如赞颂壮丽河山;抒发羁旅愁思;思念家乡等。2、咏人主题:如同情劳动人民;反映离乱痛苦生活;思念亲友;依依惜别、情深意长等。3、慰己主题:如抒发凌云壮志、施展才华抱负;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告慰生平的喜悦等。4、报国主题: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感叹:山河沦丧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等。5、伤世主题: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等。

了解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就能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和所寄托的情感,进而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为更深一层地鉴赏古诗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作文鉴赏:爱心如灯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爱心如灯

生命如同乐章,住手符并不代表穷途末路后的无底黑暗,而是黎明前的破晓阴霾,让我们亮起爱心之灯,照散阴霾,助他人前行。题记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夸姣的人间……猛?我听到这首浅显易懂、旋律舒缓的歌,我的心灵就会受到一次荡涤。不是吗,爱如阳光,洒遍世间每个角落;爱如甘露,洗涤每个受伤心灵;而我更以为爱如明灯,可以照亮每个前行者的征途?那些无数善良的心,组成的岂非不是一盏大如皓月的但愿之灯吗?

令人惊奇的一次捐款

说到捐款,印象最深的仍是为汶川大地震时捐款的事。那天,老师上午就通知我们下战书要向汶川灾区捐款,每人最低三元。实在这之前,好多同学已经有了心理预备,因此不用老师多说大家都纷纷响应。到了下战书一切正如所料,同学们都献出了爱心,倒是老师的一句极为寻常的话让大家倍感惊奇我班这次流动很圆满,特别是×××同学值得表扬,他捐了50元,是我班最多的由于大家都知道,他的家景在我们班乃至全校是最差的,平时穿戴朴素,伙食简朴,从没望到他吃过荤菜。这50元说不定他要省吃俭用多少天了。惊奇之余,更让人感到汗颜,大灾之中有大爱他懂得,而我们其他同学却没有……

马路上的无意相助

还记得和爸爸妈妈往旅游的那次暑假,到哪儿后,正遇到红灯,这时一位腿脚不便的白叟竟没意识到仍是红灯,自顾自地向马路对面快速走往……当时,是出于本能仍是一种内心的冲动,我径直跑到白叟跟前如扶持认识的爷爷一样把他带过了马路。事后爸爸笑着问我怎么会这么做,我说老师在课堂讲过:爱如明灯,当时我仿佛望到了一双渴求的眼神,一种瞬时的冲动在激励着卧冬所以……爸爸笑了、妈妈也笑了!

生死边沿的爱心涌动

记得望过一篇报道说的是一位身在台湾的得了尽症的小女孩的家人通过各种媒体需要找到和她相匹配的骨髓,结果过了许久,也未能如愿,家人几乎尽瞅了。这时遥在大陆的一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得知后尽不犹豫地捐出了与之匹配的骨髓。小女孩得救了,那种血浓于水的挚爱之情,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点燃了小女孩即将冥灭的生命之火……

所以我要说世间实在有一种夸姣的东西,它可让世界布满阳光。那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那盏用来照亮他人的灯。那种爱心之灯,点亮它并让它熊熊燃烧,这个世界便会变得更加灿烂亮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记住,点亮爱心之灯,在关爱他人的同时,也就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作文鉴赏:爱心如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的烦恼作文鉴赏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烦恼呀!你们根本想不到,简直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就是看电视,看电视会有什么烦恼呢?你们一定会问?就让我慢慢来跟你细说吧.

一定都喜欢看《还珠格格》这部电视连续剧吧,那里面的人物,大家不知,那里面的内容就更不知了,我的烦恼作文。每当看到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时刻,心都快跳出来了,可电视却奶声奶气的说了句:“红牛,我能行。”接着,一串串的广告一拥而上,把电视堵得水泄不通,把刚才的紧张气氛,一下子冲了,这就是我的烦恼。

现在呢,大家看金鹰卡通时,正看到足球小将抬脚射门时,还听见进球的喝彩声,突然冷不防地冒出一句:“这里是金鹰卡通卫视。”我晕。这谁不知道啊,地球上的人都知道。这时,你就恨不得把电视宰了。真是吊足了我们的口味。

看《越策越开心》,主持人逗得我们捧腹大笑时,突然一个女人的声音响起了,咦!《越策越开心》里没有女主持人的呀?细细一听,传来了:“农夫山泉,味道有点甜。”甜,还甜呀,我看苦死了。

唉!越策越烦恼,郁闷啊,郁闷!!!

[我的烦恼作文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鉴赏

全文共 1697 字

+ 加入清单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长大的感觉初二作文鉴赏

全文共 1151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如一趟路过无数光景的列车,这班列车不会留恋于任何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时光,他不会停留一刻,即使是转瞬的一秒!如长大:不会使任何人永远眷恋棒棒糖,漂亮衣服或是奶声奶气的撒娇。纵使他不会停留,可随着时光老人匆匆到来和离去,收获的远比失去的多得多,如成长,可……长大究竟是何物,他在使我们脱离幼稚的孩童时期的同时又给予了我们什么影响一生的宝物呢?

拿着零食从一家规模较小的商店出来的我,仍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无意间的回头,让我遇到了这个故事的主角——书颖。整齐的校服刚合身,红领巾乖巧地依偎在胸前,梳着两条可爱的马尾,这便是书颖给我的第一印象。当时,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小商店的包子,那表情,足以用渴望来形容了,不过确实如此,包子口味繁多,鲜嫩可口,只是比起那小零食就有些逊色了,这倒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放轻脚步走过去轻拍了她的肩,尽量温柔的说:“小朋友,这么晚不回家,家人要担心的!”她转过身来,渴盼的眼神换成警惕,从头到脚细细打量了一番,我将薯条递给她,示意和他一同吃,小孩子嘛,在零食面前是软弱的,礼貌道谢之后,和我一起吃了起来,也是那时,我大概了解了书颖的家庭背景:她叫沈书颖,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靠做清洁工来维持生计,在家还要操劳家事,刚刚的事,书颖解释说妈妈太辛苦,若有钱买包子,就可以省去妈妈做饭的辛苦了!真是孝顺呀!我听完后心中一颤,我决心帮书颖一把,于是,我做了个重大决定:每天资助书颖8元钱。

就这样持续了好几天,密友沁馨吼道:“哼,你被骗了,我亲眼看到她去买零食了。”下学后,沁馨拉我来到可以观察小商店的地方,我小声嘀咕了沁馨几句:“不要了,像做贼似的,再说,我已经决定帮她了,说明我相信她了!”一会儿,沈颖出来了,手中抱着包子,沁馨在这时跑了过去,我想叫她适可而止,她却抚上女孩的头:“对不起,姐姐误会你了,你是个乖小孩!”说完便跑开了我拍拍书颖的肩:“没事,她闹着玩的,你被介意啊!”只是书颖抬起头时双眼已是红肿:

“姐姐,对不起,其实我……”

“其实你每天来这里买了包子之后,就去地摊上换零食了,对吗?”

“姐姐怎么……”

“我认识地摊老婆婆的。”

“那姐姐为什么还要给我钱呢?”

“书颖,姐姐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以前我总拿考得多么优秀为由向外婆骗糖吃,外婆总是深信不疑,直至有一天,妈妈当着我的面戳穿了我的谎言——在外婆面前抱怨我的成绩有多么糟糕,我吓坏了,跑到卫生间大哭一场,外婆却说早就知道了,想想也是,妈妈总来外婆这里,难免抱怨几句,外婆怎么会不知道呢?不过,只要做到了就不是谎言了,对吗?”

“姐姐,我懂了,我会靠自己努力的,我一定会保护好妈妈!

长大就像一场梦:一觉醒来,似乎感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与梦不同的是,长大会更加刻骨铭心,更加记忆犹新!

[长大的感觉初二作文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成就梦想的作文鉴赏

全文共 860 字

+ 加入清单

我常常想,希望是什么呢?是幼鸟对天空的向往,鱼儿对碧水的渴望,还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是植物对春天的期盼,动物对生命的热情,还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

鸟儿想要飞起来,它的希望在于蓝天,在于自己的勤奋。待到能够在天空自由翱翔时,它又希望飞得更高、更远,于是更加努力。这种希望,会使人勤奋,使人上进,使人成功。

在一个将要干涸的池塘中有一条小鱼,它向往碧水,不远处的一条小河,是它生存的唯一希望。就是凭着那条小河带给它的希望,鱼儿坚持着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干渴的昼夜,终于迎来了上天的甘露,得以继续生存下去。这种希望,使人的生活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一望无际的沙漠上,飞来了一粒树种。沙漠强烈地请求树种留下来,树种却摇摇头,飞向了远方。她告诉沙漠,总会有一粒种子愿意留下来的,只是不知要过多久。于是,沙漠的热情再次被点燃,蛋不久又被冷却。就这样,希望在年复一年的轮回中一次次地升起,又一次次地落空。沙漠总是努力地挽留每一粒飞过的种子。终于有一天,他聚集了无数植物的种子,变成了一片绿洲。这种希望,使人发展,使人改变。

冬天的世界银装素裹,那一棵孤独的老树掉光了叶子,如同一位垂暮的老人孤零零地立在风雪中。它盼望着春天快点到来,那是它生存的希望,也是它继续活着的理由。终于,在漫长而孤独的等待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老树最终迎来了它的希望,抽出了新芽,新的力量在苍老的躯干里涌动,孕育着新的生命。这种希望,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让人学会以更多的耐心面对未来。

一个人掉进了一个山洞,到处漆黑一片,似乎没有任何可以生存的机会。但是,这个人还是看见了一线希望——从山洞的某个地方,射进了一缕阳光。于是,他循着光线的方向走去,不知过了多久,他依然坚持着朝着那道似乎可望而不可及的光明前进。终于,在经过几个昼夜的煎熬跋涉后,他走出了山洞,重新站在明媚的阳光下微笑。而这期间支持他生存的,正是那一缕阳光带来的希望。

关于希望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甚至是不胜枚举。希望成就梦想,放飞希望,让我们成长、发展;拥抱希望,让我们快乐、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读书笔记鉴赏

全文共 7933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

新课程英语教学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预习复习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通过对文本知识的预习和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产生一定的疑惑,进而思考,以解疑惑。由此可见,预习复习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英语学习过程之中,为他们学习的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一、 预习、复习的作用。

1、预习:学生通过预习,熟悉教学内容,并且大致找出预习内容中的难易点。当老师讲解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听讲。这样,学生能很快地理解教学内容,缩短老师的讲解时间,减轻师生的课堂负担,为丰富教学内容奠定基础,提高教学效率。

但要注意得是:熟悉课本,预习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

巧用网络,预习要有时代气息;

抓住热点,预习要体现综合性。

2、复习:学习了新的内容后,如果学生能自觉地复习。从记忆规律方面来说,能增强记忆效果,训练记忆能力。从知识巩固来说,学生及时地复习能使知识在头脑中得以强化吸收,利于学生对其他新知识的掌握。

二、 对学生预习、复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1、通过课堂监督学生预习情况。

英语课结束前,布置预习内容,并说明下次上课前检查预习情况。申明:如果检查到没有一点预习的迹象会有一定的惩罚。最初的几次检查一定要言出必行,以后偶尔抽查,抓突击,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大部分学生会在下课后开始预习下一次要上的内容了。

2、以课后作业与辅导为载体逐渐养成学生复习的习惯。

每上完一堂课,都得要求学生及时地将所学内容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对刚学的知识印象才会深刻。我教了两个平行班,其中一个班要求上英语的那天必须把当天所学的内容认读几遍或背些词汇。另一个班则没有这样要求。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复习的班能很快吸收,学习的兴趣更浓,感受成功的喜悦更明显;而没有要求复习的班级对新知识的接收能力很弱,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强,课堂纪律与效率都不如有复习的班。这说明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的重要性。所以,不管以小组长领着组员复习的形式、优差生结对子互助复习的形式,还是由老师亲自督促学生复习的形式,都得坚持学生在校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复习至少一遍。如果有负责的家长,可以让学生回家复习。但农村的学生家长几乎不顾孩子的学习的,更不会在家辅导孩子学习。因此,老师们就得多花点精力辅导学生在校完成复习。刚开始的一段时间,老师较辛苦,待学生养成一定习惯有一定自觉性后,可以让学生管理学生,老师抽查就可以了。

此外,老师在新课前也要适当复习上堂课内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利于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

3、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近期目标。

有了预习、复习的内容,如果没有目标,则显得盲从。学生如果制定了自己的近期目标,这样他们有目的地学习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当他们达到目标后,既增长了知识又有了成就感,这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当学生有一定预习、复习习惯后,老师可指导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各自的学习目标。更利于维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习惯的持续养成。

三、 让“习惯”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就英语学习本身而言,是枯燥的、乏味的,光靠兴趣持续不了很长时间,只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持之以恒。故,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动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需要日积月累逐渐地形成。

总之,抓好预习复习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综合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发挥挖掘现有教学资源,从文本出发,挖掘各种资源,精心设计预习内容,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地、合作地、民主地积极学习,完成分配到的各项任务。

怎样评价一节好的英语课

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现在课堂教学主体一一学生的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一、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现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并不是好课。

二、是学生的交流状态。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不会有人笑话;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真诚的祝福;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三、是学生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察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慢生"、"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地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

谈谈怎样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声音控制法:声音控制法指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例如,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也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

二、表情控制法:丰富的表情变化也可以起到控制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教师的表情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期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教师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及身体的移动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沟通师生间的交流,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三、停顿吸引法:适当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产生明显的刺激对比效应。喧闹中突然出现的寂静,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停顿的时间以三秒左右为宜。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停顿时间不可过长,长时间停顿反而会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

四、目光注视法:教师的目光注视可以在学生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可以巧妙地运用目光注视来组织英语课堂教学。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使学生情绪安定下来,愉快地投入学习。再如,课上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用目注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等。

五、情感暗示法:情感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发挥着动力的作用。如果学生对老师、对课堂缺乏情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并在成功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六、姓名举例法:在英语单词或课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人物名字作主语进行造句或创设情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单词或课文的理解。如果发现有的同学走神、做小动作、低头看其它书籍等,教师可以抓

住时机,运用这位学生的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名字作主语造句或创设情境。这样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增加英语教学的真实性,又可以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真可谓妙趣横生、一箭双雕。

七、短暂休息法:连续的操练之后,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提醒或警示对学生注意力的长久保持已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或唱一首英文歌曲,让学生放松片刻。这样,不但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增加师生间的感情。

八、手势示意法:在英语课上,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会交头接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双手向他们做出一个暂停的动作或将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安静的表示,以示意这部分学生保持安静或终止违纪行为。

九、媒体变换法:在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媒体容易引起学生疲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十、活动变换法:变换课堂活动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活动方式包括师生交流的方式、学生活动的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方式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变换一下课堂活动方式。例如,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由机械操练变为交际操练,由集体听课变为小组讨论,等等。这些变化都会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强化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参与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目的。

十一、设疑吸引法:巧妙的设疑是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设计一些疑问,让学生回答,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利用疑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充实教学内容的作用。但设疑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注重提问的思考价值,无目的的设疑会破坏教学设计的目标,影响学生思维

十二、竞赛刺激法:在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疲劳或学习积极性不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小型教学竞赛活动,如采取集体竞赛、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学生跳出不良的学生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三声”“六度”“三实”

我认为,教师主要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会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怎样上课?应该怎样使教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应该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谈谈我的认识,供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时参考。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有一次,我问一位很优秀的教师:“你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那位教师告诉我:“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这位教师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师生之心相融,才能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师生心心相融呢?我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随着我们对课堂教学认识的提高,教师们正在改变过去那种“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的做法,正在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教学怎样面对全体学生,怎样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育管理者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重要指标。有教师对我说:“现在的课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了!”这是一种教学观念还未更新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更新自我,用现代教学理念来构建高效课堂。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高不高,用什么来衡量呢?我提出,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第一,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几个“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第二,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要看学生能不能向教师提问题,同学之间能不能争论问题。如果一节课上下来,学生都“懂”了(经常有教师在下课前一分钟问学生:“同学们都懂了没有?”学生齐答:“懂了”),这要么呈现出的是教学的假象,要么就是教学没有深度。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课,教下来效果不好”的现象。有的教师常找的原因是“学生不配合”。其实,任何一次教学的不成功,原因都应在教师自身上找。教师备课,要“备学生”,要备知识技能以外的东西。其中,怎样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心理调适,是教师重点备课的内容之一。课堂上,教师是否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是否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是否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干扰因素等,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如教师一句“就你笨!”那么这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便会就此停滞。相反,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得训练,从而产生思维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

题,适时提出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许多事物一见便知,用不着去探讨它的概念);要多提“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样的思维才有效度。

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这是学生情感内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

5、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因此,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语言表达的鲜活度,是评价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重要内容。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注意学生答问的对、错,而不太注意学生答问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方式的鲜活性。这样的教学,是 “应试”的教学方式,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答问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规范性、流畅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倡导学生发言、说话:大声、大方,敢说、敢问、敢争。中小学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忽视学生语言训练这一重要内容。

6、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学生能力形成的程度是教学检测的终结指标。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教师长期科学施教、求实训练、充分落实上述五个“度”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能够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地转换成学生能持续学习的能力。要努力消除学生只能“纸上谈兵”、“高分低能”、成为“考试机器”的现象。我们不排除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考试心理素质、记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言简意赅表达的能力、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习惯等,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应试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课堂教学的“六度”应成为教育管理者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

三、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内容、落实教育思想、落实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既要“落实”,就不能做“虚功”。我常对校长和教师们说:“教育千万不能搞形象工程,贻误学生,几乎无法挽救。”课堂教学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实。一次,我问一位获竞赛课一等奖的教师:“你平时都能像这样上课吗?”这位教师回答说:“平时教学很难做到这样。”这位教师得回答是真实的。今天,课堂教学要坚持改革的方向,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但是,课堂教学的“实”不能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说阅读鉴赏指要的内容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一.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展现与演变,都是在情节发展中完成的,小说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倾向也都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所以,阅读小说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弄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有哪些矛盾,这些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读《祝福》,应该透过其“倒叙”的外在结构形式,理顺祥林嫂生活的轨迹,即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沦为乞丐――在痛苦中死去,并结合她的外貌、心理、精神的变化,小说的内容就会了然于心。读《守财奴》,要梳理出葛朗台在“财”方面的种种表现:抢财――骗财――守财,忽而与妻女矛盾紧张,忽而与妻女“讲和”,在时起时伏、时紧时弛、时缓时急、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中,葛朗台翻来覆去的自我表演,把一个贪婪、吝啬的灵魂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一般情况下,理顺、理清了情节,大脑中对人物形象会有一个概括、笼统的印象;要让这个印象清楚、明晰、具体起来,还需要对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结合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做由表及里、由现象而本质的合理的分析与推断。比如分析祥林嫂这一形象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祥林嫂初到鲁镇只是“整天地做,食物不论,力气不惜”说明了什么?祥林嫂被强迫改嫁时“闹”得出格,这怎样理解?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如何认识祥林嫂临死前的疑问?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你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过程。比如第一个问题,不能只是简单地理解为表现了祥林嫂的勤劳,还应联系相关情节,从祥林嫂逃离婆家到鲁镇这一“背景”去分析,其实她是想用拼命地劳作来让自己忘掉过去的经历,有很大的“麻醉自己”的成分。而祥林嫂被迫改嫁时的“反抗”也不是“勇敢”的表现,其实仍是贞节观念在其作用,她是不会有诸如人的权利与尊严的意识的。《祝福》不是为了表现祥林嫂的“勤劳”和“勇敢”,而是写出一个旧中国不能掌握自己命运、被迫害、被践踏的女性的命运。

理顺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同时结合环境描写及写作背景,就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有比较清晰的透析。《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尤其是对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风俗、观念及她身边的人有意无意的“残害”――的具体描写,再现了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吞噬勤劳、本分的祥林嫂的,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陈奂生上城》则通过陈奂生进城后一系列的“巧遇”和“表演”,写出了改革开放后农民的喜悦与历史因袭下来的落后。分析主题一定要着眼于作品,在对文本的具体分析和概括中

得到自己的认识,万不可概念先行,先入为主,人云亦云。

三.运用想象推断,合理填充“空白”

任何一篇(部)优秀的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空白”,读者的想象和推断,能够丰富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内涵,这也是文学鉴赏的魅力所在。

小说靠情节说话,靠人物说话,作者往往“隐藏”起来。从鉴赏的角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一种相对的合理(前提是“合理”而不能“强词夺理”)。比如,对《项链》的解读就是多元的,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对路瓦栽夫人应如何评价?答案并不是惟一的,不同时代和不同的价值观,对小说的理解会有很大的不同;读者的解读与作者创作的动机也可能有较大的距离。

揣摩作品的语言与艺术上的“精妙”,是小说阅读不可或缺的一环。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锤炼语言、对比衬托、侧面描写等,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文学的韵味来。如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阿Q刑场上的划圈,曹操华容道上的“三笑”,葛朗台的临终一“抓”与“嘱咐”,真是耐人寻味,咀嚼不尽。如果能将这些凝缩的精华“泡”开,你也就找到了进入文学鉴赏殿堂的门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作文700字鉴赏:我的中秋节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月亮在我心里是纯洁、无暇的,它永远在夜里给予我们光明。

去年中秋,它,便在我记忆中留下一个抹不去的回忆。

那天晚上,我和两个表哥去楼上赏月,一推开楼顶的门,一轮圆月映入眼帘,月周围是一朵朵紫云,还有七八颗小星星呢!

在月光的照耀下,一切都那么美好,我们在地上垫了两张报纸坐下。

我拿出三块月饼,一人一个。表哥叫道:“你们过来看!” 一看,表哥把手圈成“O”形对准月亮,呵,表哥套着月亮啦!

天上的月亮有了些变化,一团乌云飘来,把月亮挡住了,地上只露出一点浅浅的光。

拿起月饼,这个月饼圆圆的,像一个小月亮。我“啊呜”一大口,“小月亮”还有一半。再一口,他就变成上弦月了。

月亮呢,它已经从云里“逃”出来了,我们身旁的小花园又撒上银粉。我们起身,走进小花园里。啊,不论是杜鹃花、仙人掌、小苹果树,还是玫瑰,都被月光仙女变成银白的了,天上的小星星们眨着眼,好像说:“你们怎么可以进别人的花园呢?”

我们在楼顶,换了个角度看河,河面不像白天一样大面积地闪,而是静静地,偶尔钻出一条小鱼儿,河上还有一只只洁白的白鹭从河面飞过。

小河旁,一棵棵柳树和高大的香樟树,它们如同一个个忠心的护卫,日夜守候着。

不知不觉,时间已过去半小时,我们在月亮和星星们的照耀下,走下楼,回到了家。

这个中秋节是很棒的一天,是美好的回忆,祝所有人,年年都可以“捉”住一个月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再见2024你好学生满分作文鉴赏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回想过去的2022年,我真为我在2022年所做的事感到开心、快乐但也悲伤、后悔。

在过年的前几天,我的姐姐回到了家里。姐姐在家的一周里,她每天早上吃过饭,便洗碗筷,然后擦桌子,接着就是扫地、拖地。而我和弟弟就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吃着姐姐从她工作的地方带来的一些零食。几乎一周内天天如此。但一周后,姐姐就走了。她走后,由于受她的影响,我也养成了每天吃过早饭就洗碗筷,擦桌子,扫地、拖地的习惯。尽管有点苦,也有点累,但我还是觉得很开心,很快乐。

在2022年12月26日前,我穿梭于我和我的朋友家之间,这完全是为了我们另外一个朋友的生日,我们两个人每人制作了一个贺卡和一个发卡放在礼物盒里,并买了一个小蛋糕,还剪了一些小卡片涂上颜色并写上祝福的话语。在这之前,她说她的爸爸很少让她去我们村的堤上玩,所以我们就决定在那上面为她过生日。在12月26日那一天,我们在那里吃完了蛋糕,又说了一会话……虽然不是为我过生日,但我看到那个朋友很开心。

在学习上,我觉得我做的也不错。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遵守纪律,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完成。

但在期末考试中,我考的很不理想,有三门功课都不及格。比如:生物,地理,历史。特别是历史,考的是所有科目中最差的一门。还有数学,竟然差点不及格,而我想的是考_十分的。当我看到分数时,我的心凉了大半截。所以,我以后要努力。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在这新的一年里,我不但要坚持自己帮父母做家务的习惯,还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会认真对待每次考试,将学习成绩提上去,恢复父母对我的信心和支持,并向着我的理想前进。

在这同时,我还会做些有益的活动,争做“三好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浅谈小说语言鉴赏角度

全文共 1705 字

+ 加入清单

小说采用的是叙述笔法,经典小说常常是刻画人微,含义隽永的。但是学生阅读的现状常常令人不够满意,他们多数被小说曲折的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产生这种普遍现象的原因之一应该是学生还没有在阅读中形成一定的鉴赏思维,还找不到分析记叙性文字的切人点。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引导之外还应该适时总结,否则学生只是从一篇作品中得出了感受,换了其他文章,就又不知道该怎么展开思路了。如笔者教学鲁迅的《药》时被这几句话吸引住了:

1.(华老栓)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2.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使突然立位,簇成一个半圆。3.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笔者认为这段话有很多词句值得分析,可以让人产生多重感受。但是,学生的回答却让人很失望。 课堂讨论只停留于对看客的分析而已,因为学生们曾于初中阶段学过鲁迅的《藤野先生》,对于看客的分析有如探囊取物。那么多精当的词语和那么精彩的比喻,学生居然视若无睹,这是令人心痛的。此时,笔者便给出了以下几点提示,结果学生在片刻谈论后果然得出了精彩的答案。

提示:此段描述的是老栓眼中的画面,所以它们首先反映了老栓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画中人的行为是在特定心理趋势下产生的,所以这些描写可以体现看客们的特点;对老栓和看客们的描写中寄寓的是作者的感受。

学生分析:

1.第一句中写到了看客们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华老栓得出这种印象,首先有他的心理原因:为了儿子的药而患得患失、疑神疑鬼;其次是因为环境的影响,这是天将明未明时分,周遭一片沉寂,丁字街又是犯人行刑之地,阴森的氛围容易让人产生鬼的联想。而这些鬼似的人,也就是看客们,在这本应是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的时刻,在这儿徘徊,让人充分感觉到他们的无聊和空虚;徘徊一词最为关键,它的意思是走来走去,在这里应是体现了看客们焦急的心态,他们想早点看到杀人的场面,这个动作可以和下面的 潮一般向前赶紧密相承。动作描写之外,鬼这个见不得天日的形象也意味着这些古怪的人心理的阴暗,字里行间都让人体会到作者对看客们的厌恶之情,讽刺之意。

2.第二句,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中出现了忽然 突然两个同义词语,从中可以看出老栓的惊奇感。潮一般向前赶,一则显示人多,二则说明人物行动之迅速,三则表现出这一堆人行进的整齐以及目的的一致。一个赶字写出了人物心理的急迫,而这急迫却是为了赏鉴那杀人的表演。作者于此虽未明确表示态度,但所蕴涵的痛心却显而易见。而这句话中的动作描写又为下文的比喻作了铺垫。

3.第三句中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运用了比喻。脖子长的动物很多,鲁迅为什么唯独选了鸭作为喻体呢? 首先第二句中一群人赶着去看杀头,可以作为成语 趋之若鹜的一种画面式的解释;长脖子的动物中大概也只有“鹜” (野鸭)才会在汉语中带上贬义的色彩了。由看客的行动想到成语趋之若鹜是很自然的事,所以鲁迅接下来将看客们比做伸长脖子的鸭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些看客的脖子被无形的手捏住了,这无形的手是剌激的杀人场面,也是人物愚昧的思想意识、麻木的精神状态……看到这些句子,读者可以联想到当时的老栓一颗心提在那里,都快窒息了;作为读者,又何尝没有这种感觉呢!从作者充满嘲讽的语气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出那种深切的悲哀:被捏住了脖子的鸭是待宰的、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而这,却是中国无数百姓的生活现状。语句中的都与许多尤其让人觉得沉重,当愚昧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时,革命者的牺牲便注定成了表演。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深入阅读准确把握叙述性文字必须打开思维,多角度思考:首先要考虑发出行动的对象 (如看客)的特征与意义,其次要考虑暗写的对象行为观测者 (如老栓)的特征与意义,还要考虑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这些角度都必须以文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为依凭。

高明的鉴赏还得注意文句间的呼应与文气的连贯,而不应该将每个句子孤立起来鉴赏(比如文中徘徊赶之间的紧承性,以及它们对修辞运用的促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银杏树的作文鉴赏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教室南边的走廊旁,有一棵刚刚长出新叶的银杏树。这是一颗不凡的树,因为它的坚忍不拔和自强不息,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在春意盎然的时节里,这棵利剑般的银杏树高高挺立在大地上。经过了冬日的洗礼,虽然树上还没有叶子,但是到了三月底、四月初的时候,因为有了阳光雨露的滋润,这棵银杏树便在春风中冒出了嫩绿的小芽儿。那些小芽儿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仿佛是在说:“我好想快点儿长大长高,来看看这个美丽神奇的世界啊!”过了些日子,小芽儿长成了绿油油的银杏叶,银杏树也开始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了。

到了夏天,当金灿灿的阳光照射在大地,银杏树感到特别温暖,于是它挺直了自己的腰杆,更加茁壮地生长着。同学们在银杏树下快乐地玩耍,个个开心极了。几个小同学手拉着手,拥抱了银杏树,他们对银杏树充满了喜爱和感激,都在心里默默地祈盼它永远苍翠挺拔。

秋天,银杏树开始变得苍老起来,它的叶子变成了金黄色,有的叶子已经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位位披着金色羽衣的仙子在空中轻盈地跳着空中华尔兹。虽然缺少了绿叶的装点,整个树干显得有些干枯、弯曲,有些人会认为它已经变得很老了,一定无法抵抗寒冷的冬天了。可是它却苍而不老,依然不卑不亢。

到了冬天,天空中下起了鹅毛大雪,大雪覆盖在银杏树的树枝上,银杏树变成银雪树了。可铮铮铁骨的银杏树却依然不畏冬日的寒风大雪,在雪中傲然挺立。因为它坚信只要昂扬向上,坚强不息,就一定会迎来万物复苏的春天。所以“公孙树,活化石”的美誉被人们世代传颂。

我爱教室旁的这棵银杏树,从它的身上我学到了不怕寒冷,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管风摧之,雨淋之,它都在默默地为人类做着贡献,所以我爱这棵不凡的树——银杏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暑假感想作文鉴赏

全文共 209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暑假比起往年很与众不同,它固定了我今后人生的方向,让我有了变化,让我懂得了自己可以创造奇迹,让我发现了自己所编织的暑假图案。

记得中考刚结束,当时我松了一口气,心想:早起晚睡的,一直都很努力,苦日子到头了,总该收获了吧,终于可以休息一番了。对于成绩我很是自信,但人算不如天算,在得知成绩的那一刻,我崩溃了,离原本预定的目标是那样遥远,我发挥失常了。妈妈是直肠子,骂我,讽刺我,我伤心到了极点。我把自己锁到了房间里,又把自己关到了衣柜里,我不敢呆在有光的地方,我怕那亮光,怕那责怪的声音,更怕面对我自己……事实就摆在那里,不相信也得相信。或许对于部分同学来说,我的成绩并不差,但和我能力差不多的同学却站在更高的台阶上,我够不到她们。我们家,妈妈为照顾瘫痪的姥姥没有去工作,生活起居全由爸爸一人肩负。眼睁睁看着最好的朋友们步入渭高的大门,却又无能为力。我属外县,凭我的成绩进入渭高或瑞泉不但要教很高的择校费,还分不到较好的班级,那样会毁了我自己,爸妈只能把我安排在杜中,在这里我能分到较好的班级,不被老师忽视。

面对妈妈的责骂,我很不甘心,屡次顶撞她,为此我很惭愧。我更悔恨我自己,却又不知我错在了哪里,初中三年,我过年才碰电视,我没有迷恋上网,没有追星,以至于每当同学们一起谈论所看过的电视剧,所知道的明星时,我都是一片茫然。那时候我认为我是为了我的将来,所以我会一直努力下去,可是现在,我失败了。在阴影里呆了好几天,这些天中,我在衣柜的黑暗里泪成河,我沉浸在自己悲伤的情感里,感觉生不如死,就在这时,在学习机中,得知成绩前经同学介绍下载的EXO-M的MV使我支撑了下来,我对于节奏感很有天分,他们的歌声和舞蹈有着活力,有着能量,给了我活下去的力量,不然我都不知道我会做出什么傻事(我经常感情用事)。EXO-M和我一样都是90后,他们通过努力成为现在亚洲超人气偶像团,他们在挥洒着汗水,用舞蹈告诉我他们的感情。他们的歌往往使我止住了泪水,暂时平静了下来。我以前从没有和朋友谈论过明星、音乐、梦想,在这几天中我发现自己在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但相信我为了它会一直努力下去,我的梦想是:向EXO-M一样,唱出我的节奏,舞出我的感觉,用我的歌挽救像崩溃时的我一样的人。

想明白后,我渐渐找回了原来的自己,跟妈妈交流。我知道妈妈希望我一心学习,所以深造梦想根本就只有奢望的份,我只能对这方面暂时不言不语。对于成绩,我不甘心,就加入了假期补课的行列,天很热,知识越来越深奥,多个困难下我挺了过来,相信开学后我不再失误。转眼间,学校要组织军训了,我将要接触的全是生面孔,而我熟悉的人都在更好学校中。为了我的梦想,我立誓要在这所学校中发光,我想让身居其他学校的朋友们再次看到我!每当想到这,我的泪还是止不祝

军训开始了,自立性强的我开始创立自己的天地,主动上前谈话,认识了一个,通过这一个又认识了一群,我被分到了九连。我毛遂自荐,请任了班长,初中3年的班干部可没白当。我要继续锻炼我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上台讲话,这是梦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有勇气和胆量才行。在训练中,我更不甘落后,练了4年的跆拳道,受过不少苦不少累,这些又算得了什么,我强迫自己面对那炙热的太阳,我相信,总有一天我的名字会响彻校园,传到我昔日的朋友那里,告诉她们我还在努力还没有放弃,我们会在最好的大学再次重逢!军训中,大家都被晒黑晒伤了,开始褪皮,脸上一块黑一块白很难看,这是女孩最受不了的,我逼自己不去想那里。我升职成了副连长,开始在连中小有名气,我都不知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在这陌生的地方感受到了这样的温暖,这么快就融入了这个集体,这真是奇迹。在大会的发言中,我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当时都快哭了,不可否认我多了一群姐妹,我们每个人都是情感的延长线,交错的地方是情感的结晶。周围的姐妹使我感到了温暖,在这里,我没有孤独一个人,没有哭泣,有的是努力、执着、笑容、相信!

在军训期间一次联欢会上,学校社团的表演使我的梦想之种受到触动,好想向她们一样舞起来唱起来,为他人带去欢乐,但现在的我办不到,只能羡慕她们。旁边的朋友和我聊天,当得知她在花儿朵朵学舞蹈时,我的种子破壳了,我心中直泛涟漪,看着她手机中的照片,我再也忍不住了。军训结束后的颁奖大会上,我被评为优秀学员,得到了荣誉证书,我很高兴,当我把它给妈妈时,妈妈也显得很开心,我趁机提到了想学舞蹈的事,妈妈的想法让我捉摸不透。其实该惭愧的是我,考砸了不好好加油学习,还想学舞蹈。现在到处都是特长生,我已经不小了,怕到时候学已经晚了,我不想让自己的梦想灰飞烟灭,没有和妈妈讲清楚这一点,又惹她生气了。快开学了,要加入的社团还没有决定,我没有专门学过乐器,不够那个既唱又跳的社团的要求,好苦恼。妈妈不允许我考虑那些,我只能先使自己优秀起来,再看妈妈的决定了。

暑假马上结束了,没想到会在最后两天再次回味假期的全程,不知不觉中我用情感和梦想编织了这样一个暑假图案。丝丝情,个个梦,造就了这飞翔的图案,我还在向上飞着……去迎接我全新的高中生活。

[暑假感想作文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表示看的词语鉴赏

全文共 1388 字

+ 加入清单

眼睛是文学的媒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表示看的词语,希望大家喜欢。

一、表示看的单个汉字

观、望、赏、瞻、瞪、瞧、盯、睹、瞅、睬、瞩、眺、瞄、视、瞟、睨、看、瞄、仰、摆,瞥、探、眺

二、两个字表示“看”

俯视、看见、环视、环顾、俯视、鸟瞰、看护、远望、远眺、仰望、瞻仰、注视、端详、蔑视、浏览、窥视、轻视、照看、怒视、探望、视察、回眸、注视、观察、眺望、瞻仰、俯视、打量、欣赏、环视、偷窥、窥视、注视、张望、注视、凝视、巡视、审视、僵视、斜视、环视、横目、侧目、游目、纵目、极目、张目、青眼、白眼、怒眼、电眼、观察、浏览、细阅、秋波、偷望、眺望、顾盼、回首、回眸、

三、三个字表示“看”

瞟一瞟、看一看、望一望、瞧一瞧、瞄一眼、盯一眼、瞅一瞅、瞧一眼、看一下、瞟一眼、瞧一下、望一会、望一望、探一探、赏一赏、观一观、瞥一瞥

四、四个字表示“看”

矮人看场、矮子看戏、白眼相看、打狗看主、佛眼相看、刮目相看、狗眼看人、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看风使船、看风驶船、看风使舵、看风使帆、看家本领、看家本事、看景生情、看破红尘、看人眉睫、看人眉眼、看人行事、看杀卫玠、看朱成碧、冷眼静看、另眼看待、另眼看戏、另眼相看、面面相看、马上看花、青眼相看、雾里看花、下马看花、拄笏看山、拄颊看山、走马看花、矮人观场、矮子观场、傍观冷眼、悲观厌世、傍观者清、傍观者审、当局者迷、比量齐观、炳如观火、炳若观火、从壁上观、迟徊观望、迟回观望、侈人观听、粲然可观、察言观色、察颜观色、迟疑观望、察言观行、东观续史、东观西望、达观知命、东观之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量齐观、洞若观火、洞如观火、东望西观、大有可观、耳闻是虚、眼观为实、返观内视、返观内照、隔岸观火、观场矮人、观风察俗、观过知仁、观化听风、观机而动、观机而作、观貌察色、观眉说眼、观山玩水、公听并观、观望不前、观往知来、观形察色、观衅伺隙、观隅反三、观者成堵、观者如堵、观者如垛、观者如市、观者如云、观者如织、观者云集、静观默察、借镜观形、镜里观花、燎若观火、燎如观火、冷眼旁观、明若观火、旁观者清、跑马观花、凭轼旁观、齐量等观、迁延观望、束手旁观、烧犀观火、水月观音、叹观止矣、探观止矣、叹为观止、蔚为大观、兴观群怨、袖手旁观、雄伟壮观、仰观俯察、以观后效、眼观六路、眼观四处、耳听八方、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岩居川观、游目骋观、洋洋大观、作壁上观、坐观成败、坐井观天、走马观花、侏儒观戏、作如是观、掌上观文、掌上观纹、东张西望、虎视耽耽、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前俯后仰、左顾右盼、探头探脑、极目远眺、高瞻远瞩、昂首望天、瞻前顾后、一览无余、管中窥豹、面面相觑、坐井观天、侧目而视、察言观色、一目十行、见异思迁、探头探脑、举首昂视、望穿秋水、见貌辩色、一望无际、登高望远、鼠目寸光

表示“看”的词语汇集

表示向四周看(环视)(环顾)

表示向下看(俯视)(鸟瞰)

表示向远处看(远望)(远眺)

表示向上看(仰望)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注意力集中看(注视)(端详)

表示粗略的看(浏览)

表示偷偷地看(窥视)

表示看不起地看(轻视)(蔑视)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顾)

表示照应地看(看护)(照看)

表示生气地看(怒视)(瞪)

表示斜眼看(瞥)

表示拜访地看(探望)

表示上级查看(视察)

表示仔细地看(观察)

表示回过头看(回眸)

表示注意地看(注视)

其他表示“看”的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红楼梦》鉴赏之文学特殊性

全文共 1462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只传世80回,现存的120回本其后40回是后人续写的。许多人都说是高鹗,其实不是。在程伟元、高鹗之前,已有不知名者续写了40回,程、高是在这个续书的基础上分工整理补足成120回的。小说既非由曹雪芹一个人构思、从头到尾写成的,它就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整体。前80回与后40回相比,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有明显的落差,情节安排和形象描绘,也有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抵触之处。所以,我们在谈其文学特殊性时,主要还是依据曹雪芹的原作文字,以及可以确知的作者意图。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红楼梦》鉴赏之文学特殊性,欢迎阅读。

一、以切身感受的事为题材

写小说以切身感受的事为题材,这有什么特殊的呢?现在凡是写小说的人,哪一个不是这样做的呢?除非他写的是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或者童话故事之类。是的,这在今天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是回顾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就发现后来的小说是在以前的史传文学、笔记小说、民间传说以及各类话本的基础上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传统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总是在述说前人的故事,或取材于史书,或据传说演绎;即便有取自当代社会的,也多为奇闻轶事之类,则属不相干者在说他人的故事。所以,小说是小说,作者是作者。读者、评论者也只看小说写得如何,却没有人去关心小说的作者。因为谁都知道,无论是罗贯中、施耐庵还是吴承恩,都与诸葛亮、宋江、孙悟空拉不上任何关系。《红楼梦》则不然,它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这一点上说,它已经跨入了近代小说的门坎。

但有一点必须说清楚:我们说曹雪芹以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来作为创作小说的题材,并不等于说《红楼梦》中描写的那种风月繁华生活,就是曹雪芹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或者说曹雪芹也曾有过像贾宝玉那样的“富贵闲人”的经历。--这是迄今为止许多《红楼梦》研究者认识上都还存在着的误区。说误区,是因为这不符合史实。曹雪芹亲身经历过的只能是《红楼梦》80回后贾府事败被抄没后可能有的那种生活;至于前半部所描写的种种繁华盛况,只能属于他的“亲见亲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得不在这里插上几句曹雪芹的生卒年问题。我完全赞同梅节先生最能令人信服的说法: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春天(详见其《曹雪芹卒年新考》,原载《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3期,后收入梅节、马力:《红学耦耕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这和“癸未说”的公元纪年相同。至于“壬年除夕”(早一年)四字,那是畸笏叟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之下所署的时间。同年他尚有“壬午春”、“壬午季春”、“壬午孟夏”、“壬午九月”、“壬午重阳”等数十条批语。甲申春,敦诚写过两首《挽曹雪芹》诗,其中一首有两稿,一曰“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一曰“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这是可确定曹雪芹生卒年最可靠的材料。理由有三:①写挽诗是不可以将死者的岁数减少的。若雪芹活了四十几岁,而只举其整数四十,是完全不合适的。说四十就只能是四十。②死者的年龄,活着时可能连好朋友都搞不太清楚,但死了就清楚了。因为那时要发讣告,要将享年书于“铭旌”。所以此时提到死者的年龄是最可信的。③挽诗写了又改,但前后两稿别的话都有改换,独独起头“四十”二字不改,更说明这“四十”不是随便写下的大约岁数。卒年和享年既可确定,从1764年上推40年,曹雪芹应生于1724年,即雍正二年便无问题。这与周汝昌先生考定的生年一致。雪芹出生时,伯父曹?病故(1715)已九年;祖父曹寅病故(1712)已十二年。朝廷下旨抄曹?家是雍正五年底,执行在六年初,同年曹氏家人便迁回北京,靠拨还崇文门外蒜市口少量房屋度日。其时,雪芹才四、五岁,还是个学龄前的幼儿,当然不可能有过风月繁华的生活经历。若说到了北京后,曹家渐中兴了,后来又遭第二次抄没,才彻底败落的,这实在是既无可能性也没有任何史料依据的揣测。

作这样揣测的人,与主张曹雪芹是曹?遗腹子曹天佑或者总想雪芹能活到四十八、九岁的人一样,他们大概都卡在两个问题上了:一是曹雪芹如果没有风月繁华生活的亲身经历,就写不出《红楼梦》来;二是小说中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所以总想让曹雪芹有机会过上一段那样的生活。可是事实上,从雪芹懂事起,曹家已经败落了,大观园里的怡红公子的那种富贵悠闲生活,他连一天也没有过过。

那么,《红楼梦》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曹雪芹随家人回北京后,在他成长的岁月中,曹寅、曹两代孀妇即其祖母、伯母,以及父母辈、亲友、家人(拨还曹家少量房屋时,还发还家奴三对)等,毫无疑问地会常常绘声绘色地给他讲述家中昔日的盛况,在这位天才的幼小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激起他无比活跃的想象力,令他时时神游秦淮河畔老家已失去了的乐园。直至二十多年后,他仍会忍不住向友人说起先祖当年荣华富贵的盛况,说得又是那么具体生动、有感情,仿佛曾身临其境,竟使比他年轻得多的敦敏、敦诚兄弟误以为那些风月繁华的盛事是雪芹早年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有“秦淮风月忆繁华”(敦敏《赠芹圃》)、“废馆颓楼梦旧家”(敦诚《赠曹雪芹》)等诗句;更笑话的是还说:“雪芹曾随其先祖(曹)寅织造之任。”(敦诚《寄怀曹雪芹》诗“扬州旧梦久已觉”句原注)其实,雪芹要真能回忆起他祖父曹寅时的种种盛况,那就非得再早出生二十多年不可。

由于雪芹祖上几代人与皇家的特殊亲近关系(如其曾祖母孙氏曾为康熙的保母,被诰封一品太夫人;曹寅少年时即近侍康熙,一直都是亲信),曹家在京城跟高层有姻戚关系或世交旧谊者必不少,尚为孩童的曹雪芹是可毋须避嫌地被人领着进那些豪华的大宅深院的,这会使他增长见识和加深感受。此外,宗室贵族中由往昔的玉堂金马,现如今的陋室蓬窗的升沉变迁,雪芹所见所闻一定也多。这些都会深刻地影响他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也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永忠《吊雪芹三绝句》之三)曹雪芹把广泛搜罗所得的素材,结合自己家庭荣枯的深切感受,加以酝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一部描绘风月繁华的官僚大家庭到头来恰似一场幻梦般破灭的长篇小说构思,便这样逐渐地形成了。

所以,《红楼梦》写的不只是一家一事一人,它不是自传体小说,也不是小说化了的曹氏一门的兴衰史。虽然在小说中毫无疑问地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的见闻、经历和自己家庭兴衰变化的种种可供其创作构思的素材,但作者搜罗并加以提炼的素材的来源和范围,都要更广泛得多。作者的目光和思想,更是从几个家庭扩展到整个现实社会和人生。《红楼梦》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最大胆、最巧妙、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艺术虚构。所以它反映的现实,其涵盖面和社会意义是极其深广的。

贾宝玉常被人们视为作者的自我写照,以为曹雪芹的思想、个性和早年的经历,便与宝玉差不多,甚至以为曹雪芹也自幼爱弄脂粉钗环,爱吃女孩儿嘴上的胭脂。其实,这是很大的误会。两者的生活环境、贫富条件完全不同,其意识和言行也不可能处处相似。当然,作者确有将整个故事透过主人公贾宝玉的经历、感受来表现的创作意图,所以虚构并撰写了此书的“石头”亦即”通灵宝玉”伴随宝玉入世,并始终挂在他的脖子上,以示书中的一切“离合悲欢,兴衰际遇”,都是作者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并非任意编造。同时,也必然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自己的许多生活体验,注入了自己的某些思想观点,但这毕竟与作者要写自传或照着自己来写贾宝玉是两码事。发生在贾宝玉身上的事和他的思想性格特点,也有许多根本不属于作者。

贾宝玉是曹雪芹提炼生活素材,综合和强化某些典型性格特征后,成功地创造出来的全新艺术形象。如果找人物的原型,无论是作者自己、他的叔叔或别的什么人,只怕谁也对不上号,因为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一个人。脂砚斋是熟悉曹家和雪芹自幼情况的,连他也看不出宝玉究竟像谁,他说:

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第十九回脂评)

这是文学作品中典型性格创造理论在我国出现之前,最准确、最生动的描述。可知,贾宝玉形象完全是曹雪芹创造出来的,犹鲁迅之创造了阿Q。

其他如林黛玉、薛宝钗也是这种情况。脂砚斋说:“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第四十二回脂评)“合而为一”是指“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一回中钗、黛释疑和好了。此话无论正确与否,也无论你是否同意他那样解释钗、黛之间的关系,有一点却不可否认:即熟知雪芹生平情况的脂砚斋,也不认为生活中实有此二人,书中写成二人,只不过是作者的“幻笔”。这也足可证明钗、黛也不是按生活原型实写的,而是艺术虚构的形象。

二、再现生活的广阔画面

《红楼梦》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谊、伦常关系,种种喜、怒、哀、乐,以至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等琐事细节,无不一一毕现。这也是以前小说从未有过的。

我国小说历来受史传体文学很深的影响,总着眼于事件本身,着眼于故事情节,而忽略表现生活和生活环境。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家都很熟悉。书中虽写到他有个儿子叫关平,却从不提及关公的家庭、妻室等私生活,这一点与史书《三国志》无异。至于刘备,是写了他的几位夫人,可那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写到的呢?甘、糜二夫人曾被围于曹营,不写此事,又怎能写关云长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和古城会呢?糜夫人在长坂坡把儿子阿斗托付给了赵子龙,自己投井而死。不写此事,就没有后来继位的刘禅了。再有一位孙夫人,因为有她,才有“吴国太佛寺看新郎”,新房后埋伏着刀斧手,因诸葛亮的妙计,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看来,一无例外地是在写事件而非生活。所以,我们读了《三国演义》,终究也无法知道汉末三国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

爱情在人生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动人的情歌。这一传统在诗歌领域中一直保诗着。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许多诗作,尽管可能都另有政治寄托,但它们在许多读者心目中,都是被作为爱情诗而受到普遍喜爱的。词,在这方面就比诗更花繁叶茂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再后来是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使《红楼梦》中宝、黛等少男少女都为之而痴迷了,可见其艺术感染力之强。可独独在小说中,它迟迟未能开花结果,有的只是如《红楼梦》开头部分所说的“终不能不涉于淫滥”的才子佳人书,那些书中“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至于传奇、话本之外的长篇小说,就更没有爱情描写的地位了。如《水浒传》中有一点涉及男女关系的情节,却也没有深入到人物真正的感情世界中去,有的只是淫夫淫妇的贪色、勾引、私通、谋害和仇杀。《红楼梦》把爱情描写从诗词、戏曲的领域中搬到了小说里,并极大地加以发展和提高,使之更深刻、真实、动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重要的首创。

再说人人每天都离不了的饮食吧,又有哪一部小说认真写过呢?读《水浒传》,大家会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印象,或者还记得鲁智深把吃剩的一条狗腿揣在怀里,荒山野坡的黑店里甚至还卖人肉包子。但我们毕竟无法知道水泊梁山寨子里好汉们每天的伙食究竟如何,早点吃的是什么。《红楼梦》则不然,一顿螃蟹宴就写得令人仿佛亲临其席。从螃蟹的价格、吃一次的花销,到煮好放在蒸笼里,须趁热拿出来吃,体弱的人只宜尝点夹子肉,还得喝一小口烧酒之类,无不写得头头是道。现在餐馆里供应顾客吃蒸螃蟹,常常只有醋,不上姜。我想,如果他们记得《红楼梦》中有诗说“泼醋擂姜兴欲狂”,又说“性防积冷定须姜”就好了。因为螃蟹只有就着生姜末一道吃,才不易闹肚子。现在许多大中城市都有餐馆请名厨师设计做“红楼宴”,各色点心,还有刘姥姥吃过的“茄鲞”等几十种菜肴,其名目甚至是做法都是从《红楼梦》中来的。却未闻有“水浒宴”、“三国宴”。还有写喝茶,光《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回,便把中国茶文化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精彩动人。总之,《红楼梦》令人耳目一新地将当时一个封建官僚大家庭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多角度地、生动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了。

曹雪芹当然不可能知道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著名的现实主义理论。但他在强调自己所写的小说特点时说: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第一回)

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美学理想,也正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他坚持这一美学理想和忠实于这一理想的艰苦实践,又使其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小说创作,自然而然地符合了恩格斯所说的这一普遍性法则。相比之下,后40回续书中,有着明显任意性的“调包计”,以及宝钗、黛玉在同一天、同一时辰内一个拜堂成亲,一个含恨咽气等非现实的戏剧性情节的安排,就难免失之于“穿凿”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人类历史无尽的长河中,过去的就永远过去了,有谁能将它留住?现代科技进步,还能将历史的某一瞬间的画面和片断情景用摄像、录音手段保存下来,至于看不见也听不到的人们的思想活动和内心的声音,就只能是一个永远叫人猜想的谜了。史书、笔记可以记下某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事件的始末,却无法像《红楼梦》那样再现两个半世纪前的生活画面,让我们仿佛也进了大观园,亲身领略和感受到早已逝去年代里所发生过的一切。《红楼梦》的这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绝不应该低估的。

三、突破传统的旧方法写人

《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了。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在《红楼梦》之前,长篇小说中创造的人物形象,多数是善恶分明的,作者的倾向性也表现得比较明显,不像现实生活中的活人那样,往往一时难辨其好坏。比如说诸葛亮吧,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十足理想化甚至神化了的人物,已成了智慧的化身,你很难从他身上找出什么缺点来。再比如高俅,他先是流氓无赖,后成了奸邪权臣,坏事做绝,除了踢得一脚好,你再也找不到他还有哪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倒是神怪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性格、品行还复杂一点。这当然不是说那些小说中的形象塑造得不成功,不是的,而只是说在小说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美学理想和创作思想支配下写成的小说,其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各不相同。当然,形象的社会意义自然也不一样。《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史湘云、晴雯、鸳鸯,都非十全十美;贾琏、贾蓉、薛蟠、甚至贾雨村,也并未写成天生的十足的坏蛋。至于像王熙凤那样形象最鲜明生动、最丰满复杂,又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人物,更不能简单化地将她归之于好人或坏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之列。

香港中文大学已故教授、著名红学家、翻译家宋淇说,曹雪芹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与莎士比亚所写总数差不多。但莎士比亚的人物是分散在三十几个剧本中的,而曹雪芹则将他们严密地组织在一部作品中,其中个性鲜明生动的形象也不下几十个(参见其《红楼梦识要》,中国书店2000年12月版)。这话是不错的。小说中主要人物或用较多篇幅写到的人,固然形象生动,但有时即便是只有几句话的人物,也能惟妙惟肖地将其身份、个性勾勒出来。如写秦氏之丧,贾珍为使丧榜上能写得风光些,想花钱给贾蓉捐个官衔,恰值宫中太监总管戴权来上祭,贾珍顺便说出要给儿子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不但对其用意领会得极快,还开口就称贾蓉为“咱们家的孩子”。脂砚斋评曰:“奇谈!画尽阉官口吻。”

在《红楼梦》诸多人物中,贾宝玉形象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和社会意义。脂砚斋曾想为读者剖明宝玉之为人,但却因评不出他“终是何等人物”而感到无奈。他说:

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第十九回评)

脂砚斋的话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这是个“今古未见之人”,他是曹雪芹创造出来的全新的艺术形象;二、他并没有被写成一个完人,反而是一个相当矛盾复杂、很难用世俗的道德观念或为人标准来评说清楚的人物。这实在并不奇怪,刚刚从污浊腐臭的淖泥中冒出来的新苗头,怎么能立即被庸人俗眼完全认识和理解呢?

我们今天看来,贾宝玉是一个封建传统观念中“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的贵族子弟。他怕读被当时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四书》,却对道学先生最反对读的《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闲书爱如珍宝;他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求仕道路和以八股文章取士的科举制度,讥讽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特别是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向往的是一种不沾尘世污浊和俗念,能保持自然天性和彼此友爱的无拘束、无压迫、无欺诈的自由幸福生活。在丫环、僮仆、小戏子等下人面前,他从不以为自己是“主子”,别人是“奴才”,总是平等相待,给予真诚的体贴和关爱;他往往关心别人超过关心自己,有时竟会达到忘我的境地。从这个“于国于家无望”的封建逆子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征兆,封建主义正在趋向没落,民主主义思想已逐渐萌芽。

四、全书有机的整体结构《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与我国其他古典长篇小说相比,可以说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具有一种成熟的艺术性精巧结构。《三国演义》是在客观的历史框架基础上,据基本史实的脉络,把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巧妙地结构编纂起来的。尽管这也极不简单,需要作者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和很强的史料组织能力,但毕竟人物和故事的安排,大体上是有规定的:汉末的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到三分鼎立,最终晋朝的统一,以及其中各方势力的强弱盛衰、重要战事的胜败结局、人物的存亡命运等等,都是确定了的,不能改变的。所以其结构也不同于一般小说,且不细论。《水浒传》则是“板块结构”,总的是前后两大板块,前面是各路英雄被逼上梁山,后面是受招安、为朝廷利用、起义归于失败。其中又有若干小的板块,如宋江、林冲、武松落草前,都有相对独立的大段故事情节;受招安后又有打方腊和征辽等相对独立的故事。这与小说原本是在民间传说特别是在说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最终才由小说家连缀、组织,统一加工而成的有很大的关系。《西游记》也分前后大小不等的两块,前面是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的故事,后面是唐僧取经的故事。取经故事是书的主体,其情节则是“念珠式结构”,即唐僧师徒一路上遇到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就像一颗念珠,由一条西去取经的线串连了起来。外国人翻译此书,有嫌念珠过长的,有重复之累,就把一些他们认为较次要的难关和妖魔删去,只保留最精彩的章节,如斗铁扇公主过火焰山、三打白骨精之类,结果也挺不错。本来嘛,念珠串可长可短,珠子也未必定要八十一颗才行。《儒林外史》则像是很多短折子的连缀,一个故事接着另一个故事,写到后面,丢了前面,并无什么关照和呼应;读着前面,也不知后面写的会是什么,可称之为“集锦式结构”。《红楼梦》构思完整,精细而严密。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言行、故事的发展,都置于有机的整体结构中,没有率意的、多余的、游离的笔墨。

贾府是一个与史、王、薛三家皆联络有亲的大家族,要写到的人物极多。如何先给读者一个总体的初步印象,不至于读下去弄不清彼此的关系,是颇费心机的。这才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通过酒店闲话,把宁、荣二府的人物关系,不知不觉地作了概况介绍。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在大观园背景中展开,而园子的规模是很大的。如果没有贾政携宝玉与清客们察看刚竣工的园景并“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一一描绘各处山水庭院的位置、特点,我们能获得如此深刻的印象吗?正如乾嘉时一位叫二知道人的红学家所说:“写荣国府之世系,从冷子兴闲话时叙之;写荣国府之门庭,从黛玉初来时见之;写大观园之亭台山水,从贾政省功时见之。不然,则叙其世系,适成贾氏族谱;叙其房廊,不过此房出卖帖子耳。雪芹锦心绣口,断不肯为此笨伯也。”(《红楼梦说梦》)我转而想到有些外国小说,为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往往用很长的篇幅,去作静止的环境描写,或者故事刚开始不久,就出场了一大批人物。这样一来,读者不是感到沉闷,失去读下去的耐心,便是搞不清、记不住谁是谁,须不断去翻看人物表才行。诸如此类的文字,恐怕不能算作是很高明的写法吧。

《红楼梦》的文字往往前后照应,彼此关合。绛珠仙子要为神瑛侍者眼泪还债的神话,已在小说一开头就预示了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性质;太虚幻境薄命司中的册子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曲,也都注定了女儿们的归宿和贾府一败涂地的结局。以个人为例来说,后来遁入空门的四姑娘惜春,书中首次描写到她时,她正同水月庵小尼姑智能儿在一起玩,周瑞家的送来宫花,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你看这是随便写的吗?故脂砚斋批曰:“闲闲一笔,却将后半部线索提动。”(第七回评)

小说中人物的吟咏、制谜、行令,更常有带“谶语”性质的地方。从消极方面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含有宿命论和神秘主义成分,这与曹雪芹思想上确实存在着深刻的悲观主义有关。从积极方面说,它能增强艺术表现上因暗伏灰线蛇踪、蛛丝马迹,而使人叹服其全书结构之谨严奇警的效果。这方面拙著《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一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中逐一地都有详细的说明,可以参看,这里就不一一赘举了。

《红楼梦》还有个现象很值得研究,就是它的各种续书数量最多。不算今人新近续作的,就有十五六种,这是小说史上从未有过的。曹雪芹原作极能吸引人,又在二十多年内“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能读到八十回;后来出了一百二十回“足本”,对后四十回续书,一些人又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等等,自然都是原因。但倘若此书不是如此完整的结构,可激发起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种种遐想(比如像知前不知后的“集锦式”结构的《儒林外史》),是否也有这多人想到要去续它,实在是大可怀疑的。

总之,曹雪芹在落笔时,总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所以读来让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这样的结构行文,不但为我国其他古典长篇小说中所未有,即便是近代小说也不曾见过。

五、以假存真的特殊手法

《红楼梦》第一回以“甄士隐”、“贾雨村”两个名字标为回目,实有“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寓意在(曹雪芹一定对为他的书加评语的脂砚斋说过这一意图,可脂砚斋将后半句“假语存焉”错听成“假语村言”--说错,是因为这四字组不成短语,除非是说“假语虚言”或“俚语村言”方可;若只谐音三个字,则“假语村”更不成短语;还将听错的话写入《凡例》末段,后来这一段又移作首回回前评,并被传抄者混为正文,“假语村言”四字,遂讹传至今)。作者想以假存真(用假的原因自有政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文学创作的等等),实录世情,把饱含辛酸泪水的真实感受,用“满纸荒唐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其内涵和手法,自然都很值得研究。本来,文学创作上的虚构,也就是“假语”、“荒唐言”。但《红楼梦》的虚构,并不全同于创作文学作品时不可或缺的那种一般意义上的虚构,它有相当特殊的地方。至少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除实写都中的贾府故事外,又虚写一个在南京的甄府。这两家“是老亲,又系世交”,且各方面都一样,甚至有一个从外貌、性情到境遇都处处相同的宝玉,甄府简直就是贾府的镜中影。这样虚构的用意何在呢?有一点是明显的,即“贾”既可谐“假”,“甄”既可谐“真”,那么,贾假甄真,必要时就可用来互补、点醒。所谓将贾府视作甄府时,甄府也就是贾府了。这也是小说两次强调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对联的一种隐义。比如,小说中大家庭由盛极而衰败,其故事的地点,作者本想:既用自己家事为多,应说它是南京;但如果当真那样写,便太显眼了,难说没有明眼人会将它与曹家的荣枯联系在一起。所以,不得已,只好将地点移至都中。在这一点上,都中是假,故称贾府;南京才是真,故有甄府。为此,作者也还虚点了一笔说,贾府的老家本也在南京。还通过贾雨村之口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它(贾府)老宅门前经过……”你看,特地点出“石头城”来,可知书名本也叫《石头记》,不但表示是石头所记叙的故事,也暗示是石头城的故事。同样,小说中的群芳总称为“金陵十二钗”(虽然有的根本不是金陵人),而不叫“燕京十二钗”,怕也是这个原因。

再比如,曹雪芹不能在小说中明写他祖父曹寅曾四次亲自接待南巡的康熙皇帝这段荣耀的家史,却又不甘心将如此辉煌的自家盛事埋没,能写的只是大小姐元春回到自己家里来省亲这样的虚构故事。于是就通过人物聊天,从省亲说到当年皇帝南巡,带出江南甄家“独他家接驾四次”的话来。这样,叙述描写的对象虽属贾家,却以甄家来点真事。故脂评于此说:“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语看。”“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后四十回续书作者既不了解雪芹的家世,也不明白这样写的意图,呆呆地添出一个走上正路的甄宝玉来,而使这一有特殊用意的虚构变得完全多余和毫无意义了。

二、有意识地以小寓大,以家喻国。这一方面也许更为重要。我们说过,小说所写不限于曹氏一家的悲欢,经过搜集、集中、提炼和升华,它的包容性要大得多。我们发现,作者还常常有意识地以小寓大,以家喻国,借题发挥,把发生在贾府中的故事的内涵扩大成为当时整个封建国家的缩影。从这一角度看,小说把主要故事情节限于贾氏一个家庭之内,更把人物的主要活动范围圈定在一个好像是与世隔绝的大观园女儿王国之内等等,也都带有“假语”、“荒唐言”的成分。

“文革”期间,我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陈企霞遭江青迫害,下放在杭州大学安吉“五七”干校受管制,分在炊事班里。当时我恰巧当炊事班长,与他很谈得来,常聊天,当然只能在夜深人静、“五七”战士们入睡之后。一次,谈到《红楼梦》,他说自己有个荒谬的想法:总以为贾府中王夫人、王熙凤等人与邢夫人、赵姨娘等人的矛盾,是在写政治上当权派与在野派的矛盾斗争。我当时就说他的看法有道理。的确,像凤姐岂是通常的管家婆形象?她有很强的政治性。在“协理宁国府”一回中,她分析弊病之所在,采用“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和自己以身作则,严格制度,不徇私情的办法,很快地就整顿好了宁国府的烂摊子。作者在回末对句中赞曰:“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由治家联想到治国,凤姐就像是一位能干的国务大臣。在她擅权敛财或害人时,脂砚斋也将她与贾雨村比作“一对乱世奸雄”。贾府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有点像一个小小的封建社会、封建国家:有掌实权的,也有无权过问的;有能沾到好处的,也有发生利害冲突的;有制度改革,也有阴谋陷害……正好借题发挥。产生这种写法可能性的基础,是在封建时代的家与国,都存在着严格等级区分的宗法统治,两者十分相似。在一个权势地位显赫的封建官僚大家庭中,尤其如此。

大观园是曹雪芹的胸中丘壑,早岁吞之于胸,撰书时吐之于笔罢了。在当时的任何豪门私宅中是找不到的。它被放大成圆明园那样只有皇家园林才有的规模,这不是偶然的。试想,如果只有一般花园那样,几座假山、二三亭榭和一泓池水,故事又如何展开呢?不但宝玉随父察看园林时,每见一处风景便题对额的“乾隆遗风”式的情节无法表现,连探春治家,将园林管理采用承包制的办法来推行兴利除弊的改革,也没有必要和不可能写了。大观园里,从“琳宫绰约,桂殿巍峨”被称作“天仙宝境”的省亲别墅,到有山门、花木繁盛、环境清幽的佛院禅堂栊翠庵,无不应有尽有;就连鹅鸭戏水、禾蔬分畦,杏花桑柘之中,数楹竹篱茅屋的田庄稻香村,也都能见到。虽然那些农村景象乃人力所为,不是真的,但被邀来游大观园的刘姥姥却是货真价实的乡村农妇。“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元春这首总题大观园的诗,不是也可以解读成:这花费多年时间、辛苦构思写成的小说,所描写的是从皇家到百姓、形形色色、包罗万象、蔚为“大观”的情景吗?

六、中华文化的综合体现文艺的式样、种类,随时代前进的脚步,逐渐从单一趋向综合。唐传奇往往在叙述故事的主体文字外,加入一二首诗,篇末有一点议论,被人称之为“文备众体”。自从戏曲本子上了舞台后,表演、音乐、舞蹈、服饰、布景等等都加进来了。现代的电影、电视艺术,其综合因素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大大增加,这是谁都知道的。可是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中,要多方面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就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可以说,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哪一部小说能够做到。《红楼梦》却能在极大程度上综合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红楼梦》的主体文字是早期的白话,但它又吸纳了文言文及其他多种文体表现之所长。有时,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态的描摹,也从诗词境界中泛出,给人以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这一点是脂砚斋最先指出来的。宝玉惦记着丫头红玉(小红),却不见她在,便出房门东瞧西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游廊底下栏杆外,似有一个人在那里倚着,却恨面前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脂砚斋于此批道:“余所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可知上几回非余妄拟也。”(第二十五回)所引“隔花”句出自金圣叹批《西厢记·寺警》中莺莺所唱《混江龙》曲。

小说中描绘人物形象,少见其用眼、鼻、唇、齿、脸、体态如何等实写,而往往只借设喻,用空灵的虚笔,来引人体会其风度神韵。如形容警幻仙子的美丽:

其素若何?春梅绽雪;

其洁若河?秋菊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龙游曲沼;

其神若何?月射寒江。(第五回赋)

这样的写法,大概很为金庸所欣赏,于是在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开头,描写一位回族侠女“翠羽黄衫霍青桐”时,便不客气地借用了过来,说:那女郎秀美中透着一股英气,光采照人,当真是丽若春梅绽雪,神如秋蕙披霜;两颊融融,霞映澄塘;双眉晶晶,月射寒江。(第一回)

对林黛玉的描写也如此。说她“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第三回)。本来,花、柳的外形,与人毫无相似之处。然而,凭借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和人的丰富想象力,却能把差距极大的两者联系起来。在诗词中,这已是司空见惯的。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即是。

写景物的就更多了。如写贾宝玉在石上看《西厢记》时,“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第二十三回)。相仿的还有史湘云醉卧石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红香散乱”(第六十二回)。我们读时,只觉得这景象写得很美。殊不知唐代诗人李贺早有“曝背卧东亭,桃花满肌骨”(《题赵生壁》)的诗句了。

《红楼梦》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辞赋、歌谣、联额、灯谜、酒令、谏文……这才是名符其实的“文备众体”,且又都让它们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比如某人物所写的与某事件有关的诗等等,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如一百回本的《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其中的诗和骈体赞文,就比后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或七十回本多得多。但多数都是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若将它们删去,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文字更加紧凑、干净。《红楼梦》则不然,它的绝大多数的诗词曲赋,都是溶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跳过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的情节。比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十二钗册子判词和《红楼梦曲》,倘若我们略去不看,或者也像宝玉那样“看了不解”,觉得“无甚趣味”,那么,我们能知道的至多是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连自己也有点像在梦中。

小说中拟写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作品,能“按头制帽”(茅盾语),做到诗如其人,一一适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志趣、气质。林黛玉的风流别致,薛宝钗的雍容含蓄,史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自己的风格,互不相犯,这一点最为难得。林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就不信,说:“这声调口气迥乎像蘅芜之体”,还说:“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之句,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第七十回)这些话表明作者在模拟小说中各人所写的诗时,心目之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而且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因此,还有些就诗歌本身看,写得或平庸、或幼稚、或笨拙、或粗俗、或猥亵,但就模拟对象来说,却又是惟妙惟肖、极其传神的作品。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在小说创作上坚持“追踪蹑迹”地忠实模写生活的美学理想。

有一次,有人问我:“你是研究《红楼梦》的,你说说,那里写到的许多方子能不能吃?”我想了想,说:“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中的方子多数不能吃,而后人续补的后四十回中的方子倒能吃。”他觉得很奇怪,我向他解释:曹雪芹是精通医理的,但他只以其博学来写小说,而非写医药手册;只考虑刻划人物、描写情节的需要,并不是给人作治病参考的,所以不能呆看,随便搬用。何况他谈笑风生,极富幽默感。这一点恰恰是后四十回续书所没有的。我说不能吃,因为有的方子根本治不了病。比如用“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的“疗妒汤”,疗效如何,郎中自已就已说了:“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第八十回)有的方子几乎办不到,如所谓能解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的“冷香丸”,要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等四季花蕊,加雨水日的雨,白露日的露,霜降日的霜,小雪日的雪拌和……这样玄而又玄的海外方,谁又曾试制出来并临床实验过?有的方子的组成无可挑剔,效果却让人猜不透,如太医为秦可卿开的药方,众人都佩服得很,而患者却令人“疑心”地死了。胡庸医给外感风寒的晴雯开处方,书中未详列,只写宝玉看时,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面又有枳实、麻黄,便说:“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像我们一样治,如何使得!凭她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起!”直至玉太医将麻黄、枳实换了当归、陈皮、白芍等药,又减了分量才罢。所言全是内行话,道出了传统医学施治因人而异的特点。还有贾瑞因妄动风月之情得病,书中说他“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就像老中医讲笑话,说得何等风趣!诸如此类,都只诙谐谈笑,从不炫耀自己的医药知识,却又字字不背医理。这才是真正伟大的艺术家。续书的作者不懂得这一点,每写一张方子,必一本正经地去抄医书。所以只要你的病状与书中所写相同,倒是不妨去照着服用的。可话得说回来,我国历来名家医案又何止数百,尽可供医者患者参阅,又何必到小说中寻找方子来吃呢?

《红楼梦》写到的东西太多了,举不胜举。诸如建筑、园林、服饰、器用、饮食、医药、礼仪典制、岁时习俗、哲理宗教、文赋诗词、音乐美术、戏曲游艺……无不头头是道,都有极其精彩的描述。故小说曾被比作“百科全书”,这就其内容的丰富性来说,自然是恰当的。只不过百科全书是百科知识的简单集合和罗列,彼此并不相关。而《红楼梦》则是将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有机地组合在一个完整的极精巧的艺术作品之中。这需要作者有多么广博的知识和高深的修养啊!在这方面,曹雪芹的多才多艺是无与伦比的;也只有他这样的伟大天才,才能写出《红楼梦》这样一部涉及领域如此之广,能综合体现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奇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物鉴赏

全文共 1848 字

+ 加入清单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既为千金小姐,大家闺秀,且多才多艺。少女时的李清照自是填词作画,悠闲自得。十八岁时嫁给赵明诚,婚后生活优裕,夫妻情深,相敬如宾,恩爱有加,两人填词作文。这一时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自丈夫离去,国家破忙,李清照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之词被誉为“婉约”之作,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词人,其词中却偏偏显露出一种男性士大夫文人的“雅”气。李清照的词在婉约之中又透出如苏辛词那样豪放不羁的“骚情雅趣”,下面是我通读《濑玉词》得出几点结论。

第一,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所谓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例如《声声慢》里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句优美,很好地渲染了凄凉悲哀的气氛。

第二,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 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 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 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第三,李清照词风和内容,同其它词人一样大都不免男女恋情的狭窄空间,前人早就说“词为艳科”,然李清照在这种题裁之外又拓展开来,眼光已经超越了同时代女子,虽未能跳出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成为一个自由往来的女性,但她的词已超越其它词人的狭窄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一位闺阁中的“女丈夫”了,在《濑玉词》之中我摘录以下语句来看李清照的“雅士”风骨。例如“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险韵诗成,挟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清露晨流,新桐出引,多少游春意。”、“沈水卧时浇,香消酒未消。”、“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竟先融。”、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从以上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生活掠影:分茶、饮酒、作诗、填词、踏雪、游春、插梅、踏雪、赏菊、泛舟、登山,这一件件,一桩桩,岂非都是士大夫的风雅举动?封建社会之女子谁敢有此奢求?谁又会有此风情?她的风雅之气从何而来,这都缘于他的痴气,此一痴,尽显其风流才华,尽现其幽雅风骨。

第四,李清照的词中又透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和风骨,她关心国事,敢于批评时事,北宋灭亡,她曾写诗讽刺当时的士大夫的怯懦行径,“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安”。堪令此辈人士为之脸红,而《乌江》一绝若教苟安于江南的宋高宗君臣读后不知是何感想。

李清照是个安静的女子,无形中似乎有一种力量指引着她去做该做的和想做的事,这种力量就是“痴”,因为她追求自由,追求平等,她虽是女子,却也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在《渔家傲》一词中便能窥见其中的消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皆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往。蓬舟吹去三山去。” 在她的词中多次出现“诗、茶、酒、菊,等词,这是一种潜在意识志趣的流露:痴人雅趣,痴语逸梦。

在尘土飞扬,汗臭烟燎的人生间,李清照在中国文化艰苦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她的文学犹如昙花一般,呈现出刹那间的美丽,对她而言没有永恒,只有永远的痴气,在这痴气当中,她把文学当作自己的生命,在已经逝去的痴人群体当中,她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以新的观点来陈述对李清照其人其词新路径的探寻,从而揭示出整个女性词人的痴与畸,其间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或许有些偏颇,但是仅以此来缅怀逝去的词人,她的痴语、痴情、痴梦都永留我的心底,她是痴,却不傻,因为她爱过、恨过,更写过,这就足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职小说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的论文

全文共 2785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在小说教学中,应从剖析人物、理清情节、分析典型环境三个方面着手培养中职学生小说鉴赏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及小说鉴赏能力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小说教学;人物情节;典型环境;鉴赏能力

现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职生应“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也是一个正在成长阶段中的中职生知识日益增多的必然要求。而对于大多数中职生而言,阅读小说仅仅是了解一下故事梗概而已,至于小说如何精彩,人物如何丰满,也只能说出“好”“不错”等赞颂语,再让他具体分析,则不知从何说起;或者学习了几篇小说,也就只能讲出这几篇小说的特色,让他分析没学过的小说,则束手无策。这就归结于他们没有掌握鉴赏小说的正确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我们在小说教学中,注重教授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能够鉴赏学过的小说,更可以举一反三鉴赏其他小说,长远考虑,对于提高学生鉴赏小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进而逐步提高写作、观察分析事物等能力,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通过这一概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剖析人物、理清情节、分析典型环境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小说鉴赏能力,效果很好。

一、剖析人物

人物形象是小说借以表现主题的主要因素。人物塑造的关键是刻画人物性格,鉴赏小说,首先要学会剖析人物性格特征。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概括地介绍,也可以作具体的形象描绘乃至细节描写;既可以写人物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既可以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和抒情;既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烘托。

比如《守财奴》中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巴尔扎克运用丰富多彩的细节描写,将这一“守财奴”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授课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葛朗台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如“两讫了”“公平交易”“向我交账”“这交易划得来”等等,完全出自于一个小资产阶级暴发户之口。另外,“得了,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这是他将女儿的继承权骗到手后,情不自禁地欢呼,把自己与女儿的关系看成是一件交易,而一旦交易完成,就迫不及待地撕下了亲情的面纱,其对金钱的占有狂本性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其次找出有关葛朗台神态的细节描写。如:当葛朗台发现梳妆匣时的神态,“瞪着金子的眼光”;当葛朗台要骗取继承权,而又未骗到手时的神态:“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这段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葛朗台极端贪婪的性格特征。第三,启发学生找到人物动作描写。要抓住动词这个关键,然后把动作与人物的思想联系起来分析。如:看到梳妆匣时运用了“纵”“扑”“撬”等表示动作的动词。这一连串的动作是葛朗台下意识的行为,因为他一看到金子,便要占有金子,所以本能地反应出一连串抢夺金子的动作。通过以上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葛朗台这个虚伪、凶狠、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形象。

二、理清情节

情节是指小说中体现矛盾冲突、表现人物关系、展示人物性格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它是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段,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是相互依存的,鲜明的人物性格总是依存于生动的、丰富的、真实的情节之中;而人物性格又决定着情节发展的趋向并在其中发展、丰满。同时,情节也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说中,主题思想不能依靠抽象的议论,而是通过具体、生动、有联系的情节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理清情节,有助于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更进一步了解人物性格。

还拿《守财奴》为例,小说开端就交代了葛朗台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与女儿的矛盾冲突,接着作者在刻画他爱财如命的性格过程中,描写他与女儿之间冲突的第一个回合:为了占有金子,他不顾女儿的爱情,不顾妻子的病苦,不顾用人的劝说,眼睛里只有金子——梳妆匣。直到听说“太太死过去了”,唯恐失掉太太的财产,他才放开了梳妆匣。葛朗台与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是围绕继承权展开的。葛朗台在他太太尸骨未寒的当天,就迫不及待地提出继承权问题。为了得到继承权,他变得失去了常态,“在女儿面前打哆嗦”;他可以当面撒谎把一个要他命的重大问题,说成区区小事;他同时可以诱以小惠,假意许诺“按月付……大利钱”;他掩盖事实真相,甚至阻止公证人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总之,在他的眼中,“人生就是一件交易”,父女之情、家庭关系、伦理道德,只不过是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要完成这项交易,就要撒谎,就要欺骗,就要玩弄手段,就要不顾廉耻,即使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也不例外,直到“利用女儿的感情占了便宜”,他才心满意足。通过情节的分析,同学们更进一步认清了葛朗台的性格特点,把握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分析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指人物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周围的情况、条件和气氛。环境描写服从于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它又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地理风貌等。如《荷花淀》开头就点明了水生嫂劳动的时间和环境。她把院子收拾得很干净,借着月光编席。她坐在那编成的一片席上,就“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此处的劳动场面充满了诗的情调。“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里所写的景物,牵系着水生嫂的情思,情景相生。作者写荷花淀的夜景,写女人月下编席,意为后边情节的展开作铺垫。因为水生嫂等正是出于对祖国美好山河和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毅然送夫参军,保家卫国。

社会环境就是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如《祝福》中那“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年终祝福的气氛,鲁四老爷那阴冷、破旧的书房,柳妈的愚昧迷信,鲁家对寡妇的鄙视,鲁镇人与人之间毫不关心的冷漠关系,构成了一幅当时的社会风俗画。在这风俗画里,无不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为悲剧人物祥林嫂设立了一个冷酷无情的典型社会环境,把她一步步逼向生活的尽头。这也使小说中的人物与主题更典型,更具有普遍意义。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以上三方面鉴赏小说后,还应注意启发学生认清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之间的关系。当然,如果对某部小说作全方位的鉴赏,还需从结构、文学语言、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分析,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小说的精到之处。

综上所述,在中职小说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分析中不仅得到了小说的主题,更有助于提高中职生小说的鉴赏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人文学修养和基本素质,对其一生而言,将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