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潘建伟【推荐20篇】

长征路上危机起伏,食物短缺,困难重重,红军战士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长征路我的中国梦征文,欢迎大家参考!

浏览

7562

作文

1000

感动人物作文

全文共 1122 字

+ 加入清单

纵观历史,我们中国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黄继光等等,现在我就说说敬佩的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是一个破产的封建家庭的弟子,受足了家里长辈们封建思想的影响,但是,他热爱革命的心却没有改变。他这种立场坚定的决心,使我敬佩。

周恩来总理早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身为长子的他只好出面处理家事。由于他父亲在外地工作,家里又没有多少钱可以养活他和两个弟弟,所以,他只好向街坊、亲戚借钱。可是,原来与他家很好的一些亲戚却翻脸不认人,世态炎凉呀!而且,他家族里有封建思想的长辈也出面干涉,要他把谁第几天借了多少钱写在一张纸上,改天还得给那一家人磕头,拜圣人,在人家有节庆时,还得再借债给人家买礼物。周恩来在这样的境遇里,硬是把两个弟弟拉扯大了,他自立坚强的意志让我敬佩。

周恩来在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到大伯居住的东北地区学习,一次在课堂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帐,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惟有周恩来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他这句“为中华之崛起!”令我折服!

1911年10月10日,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周恩来倍受鼓舞。他找来一把剪刀,带头剪断了象征奴役、屈辱的辫子,表示同清政府决裂,他成学校里第一个剪辫子的学生。他这种革命大无畏精神,让我钦佩。

1994年,周恩来当上了中央总理时,他勤俭节约的作风并没有改变。有次,周恩来和一些中央委员出差,在一家饭店吃午饭,吃完午饭后,服务员想把吃剩的豆腐脑倒掉,被周总理看到了,他阻止服务员说:“我们中国刚成立,财力不够,不应该这么浪费,你把它拿去包好,今晚还可以吃。”周总理这种勤俭节约的作风使我敬佩。

还记得我们看过的《一夜的工作》篇文章吗?里面的周总理工作是多么认真刻苦呀,他的办公室多么简陋: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可见,他是多么勤俭。他每天都要批阅许许多多的文件,但他又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句话一句话地审阅,他工作是多么认真。他这种认真勤俭、敬业的精神让我敬佩。

周恩来总理所做的一切都让我深深的敬佩,他在广州起义时的领袖风范,他在万隆会议谈判时的英姿飒爽,想到他一生的勤检,想到他因为废寝忘食地工作而病逝,想到十里长街送总理,他是那么的完美。我一直认为周总理是中国最伟大,也最值得人敬佩的人之一。

1976年1月8日,这位伟大的领导人,这个我敬佩的人,在北京去世了。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地方,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感动人物优秀作文

全文共 286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感动人物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参考。 感动人物优秀作文(一)

到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我便想起了我国伟大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他是最令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承诺,看着这有力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代忠诚——屈原的一生……

屈原走上从政的道路以来,极力主张实施变革,任用贤能,富国强民,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腐朽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上官大夫的嫉妒,便遭到群小的诬陷,昏庸的楚怀王把屈原降了职,屈原虽被降了职,但对楚国的命运十分关注,当得知楚国破坏六国联盟,派特使张怀到楚国游说时,屈原冒死进宫劝怀王不要上当,倒是遭到了子兰一伙的阻拦。后来怀王被秦王软禁,死在咸阳。

屈原悲痛之余,希望刚即位的顷囊王能变法强国,洗清出楚国的耻辱。顷囊王但比怀王还要昏庸,亲秦派依然得势,唆使蒋屈原赶出了朝廷,流放放北。秦攻破郢都后,楚国濒临灭绝。屈原悲愤交加,来到汨罗江边“既然在世完成不了我的心愿了,不如来世再来实现吧!我也只能以身了了我的政治理想!”经历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交加,逐自沉汨罗江。

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涯中始终关心出国的命运,陆续写出了《离骚》《天问》等,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他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格,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感动人物优秀作文(二)

纵观历史,我们中国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黄继光等等,现在我就说说敬佩的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是一个破产的封建家庭的弟子,受足了家里长辈们封建思想的影响,但是,他热爱革命的心却没有改变。他这种立场坚定的决心,使我敬佩。

周恩来总理早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身为长子的他只好出面处理家事。由于他父亲在外地工作,家里又没有多少钱可以养活他和两个弟弟,所以,他只好向街坊、亲戚借钱。可是,原来与他家很好的一些亲戚却翻脸不认人,世态炎凉呀!而且,他家族里有封建思想的长辈也出面干涉,要他把谁第几天借了多少钱写在一张纸上,改天还得给那一家人磕头,拜圣人,在人家有节庆时,还得再借债给人家买礼物。周恩来在这样的境遇里,硬是把两个弟弟拉扯大了,他自立坚强的意志让我敬佩。

周恩来在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到大伯居住的东北地区学习,一次在课堂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帐,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惟有周恩来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他这句“为中华之崛起!”令我折服!

1911年10月10日,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周恩来倍受鼓舞。他找来一把剪刀,带头剪断了象征奴役、屈辱的辫子,表示同清政府决裂,他成学校里第一个剪辫子的学生。他这种革命大无畏精神,让我钦佩。1994年,周恩来当央总理时,他勤俭节约的作风并没有改变。有次,周恩来和一些中央委员出差,在一家饭店吃午饭,吃完午饭后,服务员想把吃剩的豆腐脑倒掉,被周总理看到了,他阻止服务员说:“我们中国刚成立,财力不够,不应该这么浪费,你把它拿去包好,今晚还可以吃。”周总理这种勤俭节约的作风使我敬佩。

还记得我们看过的《一夜的工作》篇文章吗?里面的周总理工作是多么认真刻苦呀,他的办公室多么简陋: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可见,他是多么勤俭。他每天都要批阅许许多多的文件,但他又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句话一句话地审阅,他工作是多么认真。他这种认真勤俭、敬业的精神让我敬佩。

周恩来总理所做的一切都让我深深的敬佩,他在广州起义时的领袖风范,他在万隆会议谈判时的英姿飒爽,想到他一生的勤检,想到他因为废寝忘食地工作而病逝,想到十里长街送总理,他是那么的完美。我一直认为周总理是中国最伟大,也最值得人敬佩的人之一。

1976年1月8日,这位伟大的领导人,这个我敬佩的人,在北京去世了。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地方,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感动人物优秀作文(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20xx年就悄无声息地到来,而20xx年又成为了充满收获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涌现出了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人物,这些平凡的生命编织出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上演着一幅幅和谐的画面,谱写出一首首动人的歌曲。

被称为“最美妈妈”的吴菊萍,在生死攸关的一刹那,她毫不犹豫,本能地挺身而出,举起柔弱的臂膀,托起了小女孩妞妞,也唤醒了人们对传统美德的自觉;来自新疆的“爱心巴郎”——阿里木,辛勤地烤羊肉串,又用赚来的血汗钱只拿出生活费便毫无保留地捐给贫困的学生,他自己都过着清贫的日子,却一心奉献;还有一名时髦女记者张平宜,她跨越海峡从台湾远道而来,心紧紧地系在了四川麻风村,她给了贫困孩子学校,给了教育,更给了他们希望……

然而,最让我受感染的,是那位90后的女孩——孟佩杰。5岁那年,父亲遭遇车祸,母亲将她交给别人领养,在新的家庭里,她不仅没能得到幸福,生活反而更加艰难。她的养母卧病在床,养父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一走了之,母女只能相依为命。她弱小的肩膀不得不支撑起这个家庭,担当起重任。当别人家的孩子在撒娇,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早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那时的她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未喊过疼”听着孟佩杰养母含着泪感激地回忆,我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一个柔弱的小女孩站在板凳上,顶着脚尖吃力地拿起锅铲翻炒的情景,心里不由得阵阵酸痛。孟佩杰每天起早贪黑,帮养母穿衣、洗漱、换尿布、为早饭,然后才安心地一路早跑着上学。晚上回家后,一大堆家务活等着她,服侍养母睡后,他才开始学习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就这样,孟佩杰在艰苦的生活中勤奋学习,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由于放心不下养母,她竟下定决心:带着养母上大学!

命运对待孟佩杰是残忍的,无情的,而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以灿烂如花的微笑回报这个世界。她面对逆境,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硬是打败了厄运的痛苦。她的存在,成为养母生存的勇气。当人们对她惊叹不已时,她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而我,同为学生,常常抱怨作业太多,考试太多,学习累人,玩得太少;同为儿女,我又常常和妈妈顶嘴,总是看到妈妈生气又失望的表情,我也不想这样啊,却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坏脾气冲撞妈妈。妈妈那因为我长出几根的白发,是那么的刺眼。今后,我也应该想孟佩杰姐姐学习,做个恪守孝道的女孩,不让父母生气,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感动中国》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霎那间的震撼和感动,也给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当我们扪心自问:身处于和他们一样的困境时,你是否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坚强乐观?

[感动人物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感动山西十大人物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5岁那年,孟佩杰被送给刘芳英抚养,8岁开始,面对家庭生活的变故,她便日复一日地照料养母,任劳任怨,不离不弃。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后,她不放心养母,便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学。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百善孝为先”。通过本报的连续报道,孟佩杰的孝举感动了无数人,成为无数人学习的榜样。她本人也先后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大学生、中华慈孝人物、感动隰县十大人物等荣誉,被称为“最美的中国人”。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丁俊杰这样评价孟佩杰: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一个感动中国人的平凡女孩。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小小的年岁,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陈玉芳道德于人,不仅是奉献,更是收获。朴实的她虽更在乎实打实做事,但荣誉亦代表了社会的一种认同,为她曾经的付出。朴实的她虽更在乎实打实做事,但荣誉亦代表了社会的一种认同,为她曾经的付出。甜,笑看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校园感动人物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学校生活,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件件小事,构成完整的爱。无法用言语来评价这感受,只能慢慢来品味。

一个牙疼少女,日常就是牙疼。俗话说的很对“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的很疼”。好像有一个人拿了一个小铁锤在不停的敲打,嘣嘣嘣。又是牙疼,突然咬到了什么东西,钻心的疼,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同行的好友,我的下铺——郭晓雨,急忙赶来问道:“怎么啦?是不是又牙疼?”一边又连忙去按手上的合谷穴,可能是太频繁了,并不是很管用。开始疼一直疼,连忙去找,班主任请假。晚饭时间班主任出去吃饭,又连忙去找值班领导,发现值班领导是班主任。53中的校园内,一个忙碌的身影不停奔跑。从教学楼二楼跑下来,又跑到大门口去看值班领导名字,在从门口跑到办公楼一楼,又跑回教学楼二楼,告诉我这个消息。朋友和我一起下到一楼,给家长打电话,拜托走读买止痛药。在短短20分钟内解决所有,真的非常非常感谢,让人在太阳落下的傍晚,感受到阳光的美好。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是住的很近的朋友。在期中考放假的第一天,家中无人无法觅食。只得求助她,一个电话就能叫来的人真的不多了。寒风中,感受着人生百态。已经下午,本来还有事的她,愣是陪我在街上,买了饭取了快递。最后才在催促中回家,将我送回到家。天气真的非常冷,没有一点点太阳,只有满天的云,和你满满的爱。

人生这趟列车,无法停止,只能不停的前进,活着就在进化,不愿意被催促,只能前进。感动只是一刹那,想要给你永远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中国近现代人物

全文共 6321 字

+ 加入清单

高考作文其实是有套路可循的,掌握住基本的方可以了。主要的是掌握大体段落结构,积累素材

一.人物

中国近现代人物

1.季羡林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反映。

推荐语: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颁奖词: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2.梁实秋的演讲

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话题:“语言的妙用”“幽默人生”

3.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分析:林语堂,一位大师级语言大师。性格幽默、风趣,听其谈话,如沐春风,获益多多。

4.严复的担忧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

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5.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

6.这是我的权力 —— 陈少敏 老革命家陈少敏一生正直。“文革”期间,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表决永远开除刘少奇党籍的决议草案时,陈少敏坚决不举手。会后,康生恶狠狠地质问她为什么不举手,她义正辞严地回答:“这是我的权利!”后来她被下放到河南罗山县,受尽折磨。她坚定地说:“不要犯软骨病,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对群众、对国家、对党负责到底。”

分析: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就是坚持了做人的尊严,坚持的真理,也就是维护了个人和民族的尊严。 话题:“信念与尊严”“永不屈服”“骨气”

7.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渴。惟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呢?” 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纷乱,管他谁的梨?它已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分析:心灵需要自我维护。纯洁的心灵是智者所追求的,心灵有了污点,人生也就不再完美了。

8.孙中山的崇高信仰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40年如一日,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自己别无家产,仅有书籍、衣服、一所华侨捐献给他的小住宅。他革命一生的原动力是什么?就是“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崇高信仰。

分析:孙中山执著无悔于革命,在于他有崇高的信仰,即“人群之需要”。信仰如山,仰之弥高。 话题:“成功与信仰”“成功的动力”“

9.鲁迅为国弃医从文 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分析:个人的理想重要还是民族的振兴重要?鲁迅选择了后者。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这样的选择又是何等伟大。

10.朱自清不吃嗟来之食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分析:贪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吃美国“救济粮”不仅是高贵人格的表现,更是国格的表现。

话题:“骨气”“人格和国格”

11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卢嘉锡

卢嘉锡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曾兼任福建省立夏中学数学教师。当时,有个学生故意拿了一道登在外国杂志上悬赏解答的数学题目为难卢嘉锡,但他并不介意,只是说:“我留着做做看,看能否解答出来。”经过一天多的精密计算,卢嘉锡把题答了出来。他向那位学生详细地介绍了解题的方法和具体过程。那个学生从心底佩服卢嘉锡的博学多才。卢嘉锡诚恳地对那位学生说:“我们闽南有句老话,叫做„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我现在虽然是你的先生,但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也不懂,要进一步学习。” 分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解知道一切,否则你就是无知。 话题:“面具”“贪婪”“作秀”

12.海子的寂寞

或许诗歌真是从寂寞中酿出来的,否则为什么所有的诗人都那么落寞?海子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能与别人进行交流。有一次,海子在百无聊赖之际随意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他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毫无浪漫情趣的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年轻人:长发凌乱,身材瘦小,落落寡欢,不修边幅,而且说话如此神经兮兮,就以为他脑瓜子是有些毛病的,便嘲讽地回答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海子无奈地耸了耸肩膀,默默地走出了餐馆,同时也走进了更深的寂寞。

分析: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与沟通。沟通源于寂寞,无法沟通,也就更加寂寞。

话题:“寂寞与沟通”“交流与理解”“冷漠是毒药”

13.李嘉诚亲自去接老师

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李嘉诚常常捐资助学。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并准备亲自去车站迎接。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经过考虑,李嘉诚先生安排了别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了火车站。由于火车晚点,他在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汕头大学的老师知道后感动地说:“这件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嘉诚先生对教育的诚心。他能舍命办教育,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

分析:商人捐资办学,不能沽名钓誉。李嘉诚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言行一致。

话题:“尊师重教”“表率”“做人与做事”

14宋庆龄的执著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话题:“忠贞”“持之以恒”

15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

16不达目的不罢休——侯宝林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侯宝林正是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

分析:语言大师侯宝林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要勤奋好学,二要持之以恒。

话题:笑声来自勤奋 学习成就天才

17王安谈“当机立断”

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说,影响他一生的事情发生在他6岁之时。 一天他外出玩耍,经过一棵大树时,突然有一个鸟巢掉在他的头上,里面滚出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他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走到家门口,突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养小动物。他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在门后,走进屋去请求妈妈,妈妈竟破例答应了。王安兴奋地跑到门后,小麻雀却被猫吃了。

分析: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情,绝不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虽可避免做错一些事,但也会失去一些成功的机会。

话题:“成功的保证”“犹豫与果断”

18胡适有36顶博士帽

五四”文化名人胡适,1927年由英国赴美国,向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交了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获得第一顶博士帽。之后8年中,胡适又成为香港大学法学博士,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名誉博士……仅1942年一年,美国各大学便争相授予胡适10个博士学位,至1959年,胡适共获得36个博士学位。由此可见胡适的博学多才。

分析:荣誉的获得,首先是对其工作业绩与成就的认同与肯定,正如培根所说:“荣誉的获得在乎把一个人所有的才德和真价值无损无伤地显露出来。”它内含一个道理:获得荣誉者必须付出努力与艰辛。

话题:“学者的魅力”“真正的„博‟士”

19“教授之教授”陈寅恪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家学渊源”深厚,8岁即研习《说文解字》和训诂学,熟读《三字经》、《二十四史》,13岁即赴日留学,17岁回国,21岁又赴美。他有很高的语言天赋,精通英、法、德、日等文字,还基本掌握了希腊文、波斯文、拉丁文、梵文、巴利文、蒙文、满文、西夏文等19种文字。我国学者,无论是留学归来的洋博士,还是国学基础深厚的“土”学者,无不佩服他学识渊博。人们尊之为“教授之教授”。 分析:一个人一生能有那么大的成就和业绩,除了归功于他的聪明才智,更在于他的勤奋与博学。

话题:“学无止境”“学不压身”

20邓拓倡导博学

邓拓是一位有广博知识的学者,他提倡现代人应博学。他在《欢迎杂家》一文中这样说:“专门的学问不容易掌握,但只要有相当的条件,在较短的时间内,如果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就可能有些成就。而广博的知识,包括各种实际知识,则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得到的,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不断积累,才能打下一定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要研究一些专门问题就容易多了。”

分析:邓老提倡的也许就是我们常挂嘴边的“杂学种种,精专一项”。而真正的“专才”无不是在“通才”的基础上产生的。

话题:“博与专”“偏科的理由”

21王国维专致于国学

有这样一个人,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致力于历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西北地理、殷周秦汉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释研究,还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他治史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阅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界有开一代学风的影响。

在文学领域里,较早地吸收西方哲学、美学理论及其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在文学的界说、文学的特质、作家论、创作论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新开拓,新贡献,对“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产生过重要的启蒙作用。他就是——王国维。

分析:“信而有征,不囿成见”,这才是治学的精髓。首先要不囿成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产生新的思想;其次,“信而有征”,必须为自己或他人的说法找到有力的证据,新思想才站得住脚。 话题:“治学的态度”“创新”

22生命不息笔耕不辍 ——齐白石

勤奋是齐白石一辈子艺术生活的特点。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在70年的绘画生涯中,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作画。27岁以后,只有因两次生病、一次遭父母之丧搁过笔。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没有睡过懒觉,每天照例早起,吃过早饭,便要画上几幅。1957年春夏之际,他的健康情况已大不如前,还丝毫不服老,顽强地和衰老作斗争,临终前他画的最后一幅画是花中之王——牡丹。

分析:成功者选择勤奋,懒惰者选择懒惰。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一生勤奋,这是高尚者的座右铭。只要生命不息,那么笔就不会停止书写。

话题:“工作态度”“勤奋与懒惰”“成功出于勤奋”

23从勤杂工到版本专家 ——郭松年

郭松年是我国著名的版权专家,谁曾想到,他是勤杂工出身的。 郭松年小学一毕业,便因家庭贫寒,被父亲托人送到北大法学院图书馆当了勤杂工。他用零用钱买了一套中学课本,制定了自学中学课程的计划。家里穷得连买灯油的钱也没有,他就要求晚上在图书馆加班,借“光”读书。他克服了受人鄙视、年龄偏大、家事拖累等种种困难,挤出时间读书和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版本学界的权威。

分析:环境的困苦只能压倒意志薄弱的人,对于坚强、勤奋的人来说那会是一段值得珍惜的人生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张家轩

3月7日星期三晴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

其中,令我最感动的是科学家黄大年。他面对着美国的优异条件和美国科研组队的挽留,还是坚毅的决定了要返回祖国,来到了母校吉林大学。经过了五六年的时间,研制出了高科技。黄大年甚至为了祖国,在坐飞机时晕倒了,到医院检查时,竟然得了胆管癌,最后,年仅58岁的黄教授去世了。

在生活中,我感觉我远远比不上他。他不仅比我懂得多,是一位科学家,还一个爱国人士,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而我,虽然成绩优异,也天天说很爱国,却没有把什么贡献给了祖国。而他,当初,在美国那我好、优越的条件,去还是放弃了,回来建设祖国。在临死之前还说:“如果我死了,你们一定要把我的电脑拿回去,那里面有很重要的资料。”

他们的感人事迹真的很伟大,我为他们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王峰观后感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看了感动中国这套节目,里面有前段时间让人大开眼界的女排,有为国家航天事业做贡献的孙家栋,更有远赴山区支教的支月英,但最令我感动的是在大火中救出20多人性命的王锋。

王锋,一个普通而又简洁的名字,但他的人生却不像他的名字一般,本来一个平平凡凡的老百姓,但2016年5月的那场大火却完全将他的人生改变了,那天晚上深夜,正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场大火正在熊熊燃烧,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被惊醒,看到外面熊熊烈火后,立刻起身将他的家人叫起,逃出了那栋大楼,但王锋又在此跑进了大楼,去一栋一栋的叫醒楼上的邻居,眼看着王锋一次两次三次的进入了火海,地上来来回回的血脚印,当20多位邻居都被救出来时,三次闯入大火的王锋却已被烧成炭人,王锋被火速送往医院,烧伤面积已达百分之九十八,在所有人的拼命挽留下,王锋最终因多项器官衰竭,永远的离开了人世,葬礼那天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也下起了大雨,如同也在与人们一同送走英雄一般。

面临熊熊大火,王锋没有退缩,面临身体的疼痛,王锋也没有放弃,他想的只是我能再救几条人命,我还能再唤醒多少人,这种难得可贵的精神,难道不就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表现吗,不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吗?

王锋的事迹感动了不少人,许多人都为他再次落泪,我面对荧幕中王锋的遗像,也不禁哭出了声,他是我们的英雄,是我心中的英雄,与他救出来20多条人命相比,与他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相比,我在生活中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帮助他人的事例又算什么呢?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传承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帮助他人,从小事做起。

这套节目,教会了我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教会了我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我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人物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可以说,没有人是为了今天的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

感动中国》让我明白:因为爱祖国,有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跟随将军回乡务农,扎根并奉献农村一生的龚全珍以及中国航天团队,因为爱职业,因此有了98岁高龄依旧工作在第一战线的“良心医生”胡佩兰;因为亲情之爱,有了身患绝症,为了孩子未来的苦绣《清明上河图》的姚厚芝。

中国古老的美德,包括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位列第一。

爱,超越年龄,阶层、民族,在这些不同的职业,不同背景下的普通人,身上折射出光辉,它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爱还可以传承。当我们看到90多岁的刘盛兰老人老有所养,当我们看到残疾的方俊明背后的母亲和女儿,当姚厚芝年幼的儿子那样动情地出“我爱你”,我们不仅能够理解现场的眼泪,还收获了对社会的信心。

都说中国梦,中国梦其实源于每个人普通的梦,关键在于有爱,在于坚持爱,传承爱。

爱需要传承,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的明天会截然不同。

让我们伸出我们的双手,去拥抱那些让我们感动的人,让爱的力量充满整个中国,让爱充满千家万户,让每个人都生活在爱中,让爱传万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故事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太空跑步诀窍要仰起头

12月7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与媒体见面。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7日上午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

“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指令长景海鹏说。

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接受媒体采访。面对记者,他们讲述了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化缘校长”莫振高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莫振高生前是都安高中校长,他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用自己的微薄工资以及向社会各界募捐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被学生们亲切称为“校长爸爸”。2015年3月9日,59岁的莫振高因病离世,整个县城花圈被抢购一空,数万人自发前来祭奠和网上无数的追思。3月11日,南国早报刊发了题为《“莫爸爸”一路走好!》的独家报道,在广西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广西日报以及南国早报从3月18日开始,连续一周在重要版面推出莫振高事迹系列报道,引发广西各界学习莫振高事迹的热潮。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也纷纷赶往都安,对莫振高校长的事迹进行报道,引起全国关注。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从2002年开始举办的大型评选活动,每年都会评选出10位人物,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此前,由央视发起对2015年22位候选人的网络投票,莫振高的票数一路看涨,网络呼声很高。2016年1月19日12时截止投票时,他获得2305574票,票数位列前茅。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有一位校长,为扶助贫困学子上学,不惜四处奔走,筹措资金,人送绰号“化缘校长”。10多年来,他带领学校教师先后筹到3000余万元善款,圆了1.8万余名贫困生的大学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一缕阳光让你感到灿烂,一丝关怀令你感到温暖,一片爱心使你感到感动。这些模范人物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他们不愧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花朵,祖国的骄傲!《感动中国人物》里的每一个人都让人非常温暖,因为他们做了自己人生中最感人的故事! 如果你问我里面最感人的是谁,我会说:胡忠和谢晓君老师。 因为他们在一次看报纸的时候,看到报纸上写着康定县塔乡一所孤儿院急需老师,胡老师和谢老师了解当地的艰难,就决定留在那教孩子们读书! 谢老师在音乐学院的一手弹琴,可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而是物理老师,数学老师,生活老师,三年里谢老师尝试了当四种老师,还表示一辈子要呆在这! 他们可以不叫藏族的孩子啊,可以自己创出但他们没有怎么做,因为他们很善良,在艰苦都教孩子们,他们,是高原上的怒放的雪莲!! 他们都在发扬传统--发扬爱。每个人的一生相对于漫漫历史长河是极其短暂的,但如果他能在短暂的一生中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贡献,人生价值变得以充足!这些事迹已在我的生命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伴随我的心灵共同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张超和张楠的先进事迹。

张超生前是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一级飞行员。入伍12年来,他始终怀揣“强军梦”“飞行梦”“舰载梦”,精飞苦练不停歇,履职尽责不懈怠,超越自我不止步,多次参加重大演习演练和军事行动,磨砺成长为优秀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今年4月在执行任务中,他不幸以身殉职,年仅29岁,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张楠生前是武警山东省总队临沂市支队直属大队一中队班长。他自觉接受沂蒙精神滋养熏陶,始终恪守“当兵就要当好兵”的铮铮誓言,时刻以冲锋的姿态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先后圆满完成多项重大任务。去年7月在担负我驻索马里大使馆安全警卫任务中,他遭遇恐怖袭击壮烈牺牲,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近一段时间,张超和张楠的先进事迹经媒体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认为,张超和张楠身上生动体现了从军报国、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矢志强军、精武强能的使命担当,不畏牺牲、冲锋在前的英雄气概,崇德向善、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不愧为“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优秀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1月全国范围内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武汉是疫情重灾区,可是仍然有太多人选择逆行而上。84岁的钟南山去了,解放军战士的医疗队去了,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去了。

“过年本想换个发型,现在如愿了,我剃了光头穿防护服更方便!”这是一位90后的武汉护士亲口说的话,她本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可在危急关头,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她放弃了所谓的“美丽”。白衣天使,也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学着长辈的样子与死神抢人。他们还说非典那年我九岁,今年27岁,当时全世界保护90后,这次换我们90后保护世界了。这群可敬可爱的护士也是父母眼中的宝贝,但他们深知自己更是一名医护人员,他们用双肩扛起了一个叫“生命”的责任。向你们致敬,可爱的护士!

当医生摘下口罩,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那一道道勒痕。因为长期戴口罩,他们的脸上勒出了水泡;因为长期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当她们脱下衣服时,是那全被汗水浸湿的背心……医生是什么?医生是收起了翅膀的天使。“你一定要给我平安的回来,你回来我就包一年的家务,听见没有?”这是一位丈夫对即将远征的妻子说的话,话语中带着一丝哽咽……是啊,医生也是人,她们也为人妻,为人母,但在这种危急关头,她们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她们是与病毒抗战到底的战士。她们签下请战书,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她们用自己逆行的背影告诉人们:别怕,还有我们!我们坚决与死神抗争到底!”,向你们致敬,英勇的战士!

钟南山院士,84岁的高龄仍挂帅出征,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武汉人民需要他!全国人民需要他!中华民族需要他!

疫情一线,他们无畏生死,自愿请战;疫情一线,他们身着雪白战袍;疫情一线,他们把医院当作占豪;疫情一线,他们冲锋陷阵,跟随号角!他们与病毒斗争,与死神抗争,他们用炽热的情感书写着大爱的诗篇,他们完美地诠释了“勇敢”和“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最重要的年终节目之一,今年举办的是第__届,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10位(个)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或群体。

“扎根基层、一心为民”是黄文秀的价值追求,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有一个为民服务的大局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黄文秀一样,用双脚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用暖言细语温暖民心,走与众不同的别样人生。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黄文秀北师大硕士毕业后,选择回到贫穷的家乡,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将扶贫作为自己再出发的开始;放弃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到边远的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在穷乡僻壤奉献青春、无怨无悔,直至奔向受灾群众时被山洪夺去生命,最让人敬佩的是,选择坚守理想信念,选择心系扶贫事业,选择忠诚担当作为青春使命。

巧干实干、一心为民。黄文秀把青春之梦写在泥土里,一次次走进贫困户家里,写下一本本扶贫日记;她曾12次到贫困户韦乃情家,帮助解决困难,寻找脱贫办法;村里5个屯出行困难,她感同身受,连夜做方案……无数次的入户、无数次的谈心交流,换得老百姓的真情拥护。“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这是黄文秀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诠释了他一心为民的高尚品格和付诸实践的作为。

黄文秀用短暂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要像黄文秀一样,有宽厚的肩膀承担、有坚定的信念支撑、有强大的担当作为、有一心为民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一)

魏德友,76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的一名退休职工。

1964年起,魏德友和妻子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他和妻子刘京好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52年来夫妇俩人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活地图”。

(二)

孙家栋,87岁,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

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2179 字

+ 加入清单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这样告诉记者:“焦裕禄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这是我的座右铭。”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家住哈密市惠康园社区的低保户梁英,这几天的心情就像过山车。本来想给从四川到哈密的亲戚介绍工作,却没想答应录用的工地老板却变卦了。此时难堪和尴尬的梁英想到了社区法律义务宣讲员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社区法律大讲堂上讲的法律知识。通过与工地老板反复交涉,最终老板同意拿出600元钱作为补偿,梁英的亲戚踏上返乡列车。

生活在新疆哈密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是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大叔,他也曾是一位肩扛正义的铁案法官。如今,他入选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

办案近千件 件件是铁案

退休前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哈密市司法系统是个闻名遐迩的铁案法官。工作31年的他,办理过近千件案件,把依法办案,准确定性,当作天职。他办过的案件件是有罪判决(铁案);他审判的案件,没发生过一次改判、重审、再审,全部维持原判(铁案)。

2005年,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审理了一起杀人案件。而被告与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相熟。被告人的亲朋好友发动各种关系,找到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希望他在审判中能够网开一面。

可是,不管谁来,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只有一句话:保住他的命,没有任何可能。“按照法律规定,被告理应被判处死刑。我帮不了你们的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斩钉截铁地说。

把依法办案当作践行焦裕禄精神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公正执法,为百姓伸张正义,而在一些不法之徒眼里,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公正执法,让他们受到法律的惩处,他们怀恨在心,以各种形式报复他。

“在暗处扔黑砖,趁无人砸玻璃的事经常发生,当然也发生过你死我活的面对面较量。”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回忆,1996年5月的一天下午,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一家正在家里准备晚饭,忽然“阿布列林你给我出来,你说我犯流氓罪,给我判了8年,我终于回来了,我今天就是来找你算账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见到8年前他审判的一个罪犯手持斧头,嚎叫着让阿布列林出来。见此阵势,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赶紧把家人安顿好,到大门口迎击歹徒,而妻子则翻墙出去报警。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大门口和歹徒紧张对峙了大约十来分钟,检察院的警车到了,歹徒落荒而逃。

面对这些,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很坦然。“我根本不会怕他们,我是按照法律规定来办案。”

在“焦裕禄精神”中激励前行

在31年的时间里,把接手的近千件案件件件办成铁案?因为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心中有个偶像——焦裕禄。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做焦裕禄的好学生,是他一生的追求。

1966年2月,正在读高一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学校的阅报栏里看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读完后他被深深地震撼,回到家,他向父亲说起了焦裕禄的事迹,父亲告诉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焦裕禄是个好书记,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榜样,应该像他那样做人。从此之后,焦裕禄成了他心中仰慕的英雄,顶礼膜拜的偶像。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在他的心中萌发。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说,“当时全国流行《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这首歌。在那个年代,‘毛主席的好学生’是个了不起的称号,也是一个极高的荣誉。我虽然做不了毛主席的好学生,但可以努力做焦裕禄的好学生。”

把焦裕禄视为偶像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2年后,专程到了焦裕禄曾经工作的地方——兰考。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说:“在兰考,我亲眼目睹了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盐碱、战风沙、防风口、驱内涝给兰考带来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我还找到了焦裕禄的家,和焦裕禄的家人照了合影。”

兰考之行后,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一步一个脚印,当过知青、当过工人,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到检察院工作后,他总是在努力的研读努力研读、背诵法律条文,熟悉办案程序。短短2个月时间,他就被任命为助理检察员。

凡是公家钱 一分不能占

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记事本里,有这样两张收据:2000年5月31日,父亲生病使用单位车辆,交费150元;2001年8月10日,父亲去世使用单位车辆,交费100元。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这样告诉记者:“焦裕禄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这是我的座右铭。”

1988年,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年迈的父亲想在生前把老宅地上的房子建起来。这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120元的阿布列林来说非常困难。为了把父亲的愿望变成现实,他一点一点进行。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说:“有人也对我说,张张嘴就会有人送,但我觉得清清白白做人,吃饭才吃得香,睡觉才睡得踏实。”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不仅自己廉洁自律,对亲属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妹妹吾尔也提曾经和哥哥公事。“哥哥来我们法院当院长,我心里很欣喜,但渐渐发现,哥哥除对我要求比别人更加严格外,并没有给我任何额外的照顾。”

1999年法院从普通干警中提拔干部,提拔的名单却没有无论是从资历或是能力都符合条件的吾尔也提,吾尔也提满腹委屈地找到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质问。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语重心长地说:“正因为你是我的亲妹妹,所以提拔你不合适。”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离开市法院的第二年,吾尔也提被提拔为行政庭副庭长。

如今,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客厅里,仍然挂着当年和焦裕禄家人的合影。“这张合影就象征着焦裕禄精神,它时时提醒我、激励我,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考优秀素材:中国近代人物

全文共 3625 字

+ 加入清单

平时多积累一些素材对我们写作很有帮助。下面是语文迷网整理提供的高考人物素材,欢迎参考。

一.海子的寂寞

或许诗歌真是从寂寞中酿出来的,否则为什么所有的诗人都那么落寞?海子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能与别人进行交流。有一次,海子在百无聊赖之际随意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他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毫无浪漫情趣的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年轻人:长发凌乱,身材瘦小,落落寡欢,不修边幅,而且说话如此神经兮兮,就以为他脑瓜子是有些毛病的,便嘲讽地回答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海子无奈地耸了耸肩膀,默默地走出了餐馆,同时也走进了更深的寂寞。

分析: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与沟通。沟通源于寂寞,无法沟通,也就更加寂寞。

话题:“寂寞与沟通”“交流与理解”“冷漠是毒药”

二.李嘉诚亲自去接老师

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李嘉诚常常捐资助学。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并准备亲自去车站迎接。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经过考虑,李嘉诚先生安排了别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了火车站。由于火车晚点,他在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汕头大学的老师知道后感动地说:“这件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嘉诚先生对教育的诚心。他能舍命办教育,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

分析:商人捐资办学,不能沽名钓誉。李嘉诚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言行一致。

话题:“尊师重教”“表率”“做人与做事”

三“教授之教授”陈寅恪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家学渊源”深厚,8岁即研习《说文解字》和训诂学,熟读《三字经》、《二十四史》,13岁即赴日留学,17岁回国,21岁又赴美。他有很高的语言天赋,精通英、法、德、日等文字,还基本掌握了希腊文、波斯文、拉丁文、梵文、巴利文、蒙文、满文、西夏文等19种文字。我国学者,无论是留学归来的洋博士,还是国学基础深厚的“土”学者,无不佩服他学识渊博。人们尊之为“教授之教授”。 分析:一个人一生能有那么大的成就和业绩,除了归功于他的聪明才智,更在于他的勤奋与博学。

话题:“学无止境”“学不压身”

四邓拓倡导博学

邓拓是一位有广博知识的学者,他提倡现代人应博学。他在《欢迎杂家》一文中这样说:“专门的学问不容易掌握,但只要有相当的条件,在较短的时间内,如果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就可能有些成就。而广博的知识,包括各种实际知识,则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得到的,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不断积累,才能打下一定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要研究一些专门问题就容易多了。”

分析:邓老提倡的也许就是我们常挂嘴边的“杂学种种,精专一项”。而真正的“专才”无不是在“通才”的基础上产生的。

话题:“博与专”“偏科的理由”

五宋庆龄的执著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话题:“忠贞”“持之以恒”

六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

七不达目的不罢休——侯宝林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侯宝林正是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

分析:语言大师侯宝林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要勤奋好学,二要持之以恒。

话题:笑声来自勤奋 学习成就天才

八.季羡林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反映。

推荐语: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颁奖词: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九.梁实秋的演讲

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话题:“语言的妙用”“幽默人生”

十.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分析:林语堂,一位大师级语言大师。性格幽默、风趣,听其谈话,如沐春风,获益多多。

十一.严复的担忧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

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十二.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

十三.这是我的权力 —— 陈少敏

老革命家陈少敏一生正直。“文革”期间,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表决永远开除刘少奇党籍的决议草案时,陈少敏坚决不举手。会后,康生恶狠狠地质问她为什么不举手,她义正辞严地回答:“这是我的权利!”后来她被下放到河南罗山县,受尽折磨。她坚定地说:“不要犯软骨病,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对群众、对国家、对党负责到底。”

分析: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就是坚持了做人的尊严,坚持的真理,也就是维护了个人和民族的尊严。 话题:“信念与尊严”“永不屈服”“骨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王锋观后感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在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评选中,河南南阳救火英雄王锋上榜,继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家后,河南人连续四年登上感动中国领奖台。

在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评选中,河南南阳救火英雄王锋上榜,继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家后,河南人连续四年登上感动中国领奖台。

在过去的2016年,一个平凡的名字曾响彻全国,王锋。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阳西华村一三层居民楼突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早发现险情。刚刚救出家人,王锋转身冲进火海,一路疯狂敲门示警,救出楼内两名学生和一名老师。面对千度烈焰,二度脱险的王锋没有犹豫,第三次冲进火海中救人。

听到王锋的呼救,周边居民赶来救火,在到场消防人员的努力下,火势顺利被扑灭,全楼20多人奇迹般无一受伤,然而王锋本人,却已经全身98%烧伤,生命垂危,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三入火海,舍己救人,王锋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一周之内,王锋家人接到各界善款200多万元,妻子通过媒体呼吁,钱够了,大家不要再捐。而王锋入院后第一次开口,说的也是感谢。

经过当地医院55天的救治,王锋于7月12日转到北京接受进一步治疗。全体医护工作者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只为从死神手里救回英雄。尽管有过多次的好转,尽管无数次,也曾看到希望,然而命运有时总显得过于残酷。2016年10月1号下午,王锋永远停止了呼吸。

10月16日,王锋的遗体回到故乡南阳,万名民众列队迎接。以他的事迹改变的电影英雄王锋,也已经开机拍摄。而在已经结束投票的2016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王锋以一千一百多万的票数排名第二,确定上榜。在这些投票中,有97%来自河南之外,其中15%来自国门以外。王锋所感动的,不仅仅是家乡父老,更是全世界的华夏儿女。

尽管再多的奖项,也无法换回王锋的重生,但一颗高贵的灵魂却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昙花一现,虽短暂,可她毕竟绽放过;鸟儿在天空中没有留下痕迹,可他毕竟飞翔过;烟花,虽然终究烟消无踪,可它毕竟绚烂过……我们虽不认识您,但您给我们带来的太多太多。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1林俊德,您虽然走了,但我们永远怀念您。

林俊德是最令我感动的一个人。他1952年入伍,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的任务。但在20xx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但是他还没有完成他的遗愿……

他带给我们的,我想,是忠于职责。现在的社会上官员贪污、以公徇私的现象很普遍。他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却默默无闻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是真正的战士,他为的是国家、是人民的利益,他用50年默默坚守信念,让我们永远记住他,记住他那可贵的精神*—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才是我们中国更加强大起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只要献出微不足道的小力量,就能感动中国。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每一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那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一起传递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中央卫视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人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似乎一直很沉重,眼泪总是停不住,但典礼结束以后,人们又恢复了之前的一切,内心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人们把感动中国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途径,把一年的泪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流干净,第二天重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麻木不堪地活着,期待着下次感动中国。

孙家栋 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1929年4月出生,1956年8月入党,大学文化。

孙家栋同志是著名的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元勋,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在我国自主研发的100多颗卫星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就有35颗。50年多来,他倾注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他先后担任月球探测工程一期和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建成北斗导航第一代系统。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3个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解决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各项工程均取得圆满成功。他提出的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为我国突破卫星基础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础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家栋同志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7年被授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3456 字

+ 加入清单

量子之星潘建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

他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斩获国际量子通信大奖,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6岁把世界首颗量子卫星送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的人生履历充满了无数惊叹号。这位超级大牛科学家,如果不是东阳人,如果不是几个月前还站在金华市文化中心报告厅的演讲台上,他的人生一定不会让金华人如此熟知,他的故事也就不会离金华读者这么亲近。其实,从教育思考者的角度来审视“别人家的孩子”潘建伟,满身都是给现今焦虑万分父母的教育启示。

记者从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和采访这位不断刷新自己的前沿科学家,知道他的一些成长故事和经历,这里例举一些,或许对金华家长来说会有一些启发。优秀的人总有一些共性,在平民化的科学家潘建伟身上,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其实,很多人的家里都正有个小小的潘建伟在悄悄地成长。

故事一:从小爱拆玩具

潘建伟生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小学读的是马宅镇雅坑小学,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他的爸爸在城里工作,经常给他带回来一些玩具。这些玩具最后的下场总是支离破碎、首尾分家。父母并没有因此多说他,只是让他整理在一个大箩筐里放在床下。他拆烦了也会尝试着把玩具组装,或者重新组合,但多数以失败告终。

启示:拆玩具的熊孩子挺多,就算现在的家长不会太心疼,不过能不因此骂孩子的父母还是非常少,能抽出点时间来一边帮孩子重新组装玩具,一边给孩子讲历史故事的爸爸更是非常罕见!

故事二:漫山遍野地玩

今年4月,潘建伟回母校,有几个东阳的小学生跑去看他,问他怎么走上科学之路的。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小时候住在山区,经常爬山,漫山遍野地玩,看到新奇的东西就捡回来当宝贝,尝过山里各种各样叶子和果子的味道。有一次看到一只冬眠的青蛙,感到奇怪的同时更为它担心,因为那时候并不是冬天,小男孩很怕青蛙在还没醒过来的时候就被经过的蛇啊猫头鹰啊之类动物的吃掉!直到他成年后,每当陷入思考的困境,也会去林间散步,喜欢捡掉在地上的树枝来闻一闻。留学的时候,他还喜欢在田野里挖野菜,回家做成菜给家人吃。

启示:从这个故事里你看到了那种在平凡的中国人身上缺少的好奇心了吗?都说玩耍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专家说了无数遍,可就是没几个家长真的相信,或是真的敢去执行。难道只有坐在教室里才算学习吗?孩子和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种天生的亲近,但多数家长常常忘记,这也难怪,其实多数正在当父母的成年人小的时候也没怎么真正痛快地玩耍过,难解玩中滋味是自然的。

故事三:补课可以有

潘建伟读初中时进了东阳城,作文不会写,英语没学过,初中第一次写作文只得40分。爸爸妈妈心里有点着急,一边安慰儿子一边给儿子找老师补习。找的老师合适,只补了几次,小建伟就进步了。他在班里是班长,很想学好,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学好英语,就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后来英语成绩一直在学校里领先。

启示:补课是可以有的,不过一定要对自己的症,不能跟风,不能简单地和人家的孩子比。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知道,不过做得好的没几个。如何补课,真是一门大学问。

故事四:把自己的棉衣送同学

潘建伟爸爸和不少媒体记者讲过儿子有一次回家太晚,为了不打扰父母休息就在门外坐到天亮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是好多年前潘爸爸只讲给金华日报记者的:高中的时候,潘建伟是个热心肠,有一次,他把自己穿的棉衣脱下来送给了生活困难的同学,还发动大家一起凑粮票接济那个孩子。他家还有一张高中同学一起骑着自行车做好事的合影呢。

启示:父母善良,孩子才会善良,这种品质虽说并非遗传,但完全可以传递。少年潘建伟情商挺高,不但赢得了高中女同学的爱情,还在后来的事业中凝聚起一支非凡的科研队伍——“梦之队”,在自己做好科研的同时,带领团队共同进步。这需要极高的智商和情商、逆商。他的科研事业做得如此辉煌,队伍越来越大,连卫星都放了,真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能做到的。这里包含的学问,是不是藏着一点西方名校要求的那种神秘的“领导力”影子?

故事五: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科大,学的当然是物理。因为他高中的时候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想的时间太多,太投入,都没好好听别的课,期中考试差点没考及格。从那时开始,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他开始自学量子物理,一学就是30年。他曾经对中科大的老校长朱清时说:“只要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可能还搞不清楚,所以我就想活得长一点,我想把它搞明白。”

潘建伟大学时代的宿舍墙上贴着爱因斯坦的照片,人家问他最崇拜谁,他毫不犹豫地说是爱因斯坦。1996年,26岁的潘建伟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起初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但最终改选了这位诺奖得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塞林格教授当时只是一位普通教授,潘建伟认为他学识渊博,在新兴学科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他对爸爸说,自己是要选准方向,选对导师,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他知道导师正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

前段时间,有年轻人问他如何选专业,他的回答是“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

启示:很多时候,孩子的任性中有着一股执著和自信,有的家长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好心给以纠偏,结果好心办了坏事,让孩子离自己的喜好越来越远。如果父母的家长意识在这时候弱化一些,或许反而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孩子。这似乎是一个共性,不少出身农家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等成功人士都有体现,可以对号入座。所以,孩子的强与弱,父母的弱与强,挺辨证,挺艺术,个中滋味,当家长的需要调动一点悟性方有体会。

另一点启示是:偶像和榜样,绝对可以有、应该有,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追星就要追对星。潘建伟追了爱因斯坦几十年,把偶像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自己也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科技明星。

故事六: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今年4月,潘建伟给金华老乡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记者当时问潘院士:作为成功的科学家,如何解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当时,他想了想说:“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需要好好想一想,你给我发邮件,我空的时候回答。”后来他就一直没有空,量子卫星的事情过不了多少日子就有新进展,忙到家人都不敢给他打电话,邮件之约也就没了下文。但就在前些天,记者看到他在央视访谈中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感触良多:“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去游历。一个大概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就像时空穿越里面的东西。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竟然自己跑去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这是不是个例呢?几年之后,潘建伟在海德堡大学做了一个手术,醒过来时护士站在床前。护士说:潘教授,你是不是研究跟时空穿越类似的东西?他说:是。护士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因为他当时鼻子里插着两跟管子,非常痛苦,只好说现在我讲不了,将来送给你点资料吧。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欧洲人对物理学的好奇。”

在国内,潘建伟也做科普演讲,尝试用最生动的方法讲量子叠加态、量子纠缠,许多学生会说:老师,我很认真听了,但是听不懂。然后,他们就去自拍、刷朋友圈、玩游戏。到这里,这个学生和物理学的故事基本上就结束了。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因也许也在其中,对科学没有真正的好奇。

启示:好奇心!这或许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潘建伟用自己的故事和遇到的故事很好地做了回答。

不过,也不要太灰心,尽管很多大人已经不太会提问了,但孩子们还没丧失这种能力。4月7日,“潘老师”讲完《神话、哲学、互联网与人类未来》之后,立即就有一群身穿院士服的少科院“小院士”把他团团围住争相提问,“小院士”朱学谦问的问题颇有深度,得到潘院士的表扬:既然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为什么都在讲空间上的纠缠而很少有时间上的纠缠呢?潘院士回答:“也是有的。”接着耐心地讲解了10多分钟,最后还问“小院士”们是否听懂了,并给每一个“小院士”写了一句鼓励的话,签了名。如此看来,潘建伟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遇到了很多贵人,也成了很多人的贵人。我们做父母和老师的,甚至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年人,都应该努力去当孩子的贵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