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历史故事:李清照为何又称“李三瘦” - 开学吧

0

《史记》中的历史故事【推荐20篇】

浏览

371

作文

257

历史故事:李清照为何又称“李三瘦”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李清照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代词人李清照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雅称别号,比如易安居士、正宗第一、婉约宗主、李三瘦等,其中,“李三瘦”是较为奇特且不好理解的一个。

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

在《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之句,清代文人陈廷焯评价为“婉转曲折,煞是妙绝”;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称“‘新来瘦’三句,申言别苦。较病酒悲秋为尤苦。”

在《如梦令》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句,黄蓼园在《寥园词选》中说:“‘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在《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据说,李清照写好《醉花阴》一词后,寄给了两地分居的丈夫赵明诚,“明诚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便3天3夜闭门写作,得15阕,与李清照的词混在一起请友人陆德夫赏鉴。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李斯谏逐客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357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下面是关于李斯谏逐客的历史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

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次败仗,但是它的实力还很强。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进攻韩、赵两国,打了胜仗。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孙子秦庄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岁的太子嬴政即位。

当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

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战国时期有许多学派,纷纷着书立说,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做“百家争鸣”。吕不韦自己不会写书,他组织他的门客一起编写一部书,叫《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还派人把它挂在咸阳城门上,还发布告示,说谁能对这部书提出意见,不论添个字或者删掉个字,就赏金千两。这一来,他的名气就更响了。

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

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着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

秦王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连忙打发人把李斯从半路上找回来,恢复他的官职,还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当谋士后,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还用反间、收卖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韩王安看到这形势,害怕起来,派公子韩非到秦国来求和,表示愿意做秦国的属国。

韩非也是荀况的学生,跟李斯同学。他在韩国看到国家一天天削弱,几次三番向韩王进谏,韩王就是不理他。韩非满肚子学问,没被重用,就关起门来写了一部书,叫《韩非子》。他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这部书传到秦国,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赞赏,说:“如果我能和这个人见见面,该多好啊。”

这一回,韩非受韩王委派来到秦国,看到秦国的强大,上书给秦王,表示愿为秦国统一天下出力。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李斯倒先着急起来,怕韩非夺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大王兼并诸侯,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国,也是个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秦王政听了这话,有点犹豫,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非进了监狱,想辩白也没机会。李斯却给他送来了毒药,韩非只好服药自杀了。

秦王政扣押了韩非,也有点后悔,打发人把韩非放出来,可是已经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恼。正在这时候,有个魏国人缭到秦国来,秦王政找他一谈,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任用缭为秦国尉,后来人们称他尉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包公审石头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07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包公审石头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从前有个小孩,爸爸死了,妈妈病了,日子可不好过了。

小孩每天一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咯,卖油条咯: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

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的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

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跑了一个上午,可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了。”

小孩站起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小孩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时候,正好包公带了人马打这儿走过。包公是什么人呀?包公是个官,黑脸黑胡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办事公道,又很聪明。

包公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他:“小孩,你为什么哭呀?”

“我卖油条得的钱不见了,呜——呜。”

“谁偷了你的钱?”

“不知道。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一看,钱就不见了。呜——呜。”

包公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这块石头,叫它把钱还给你。”

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

包公对那块石头说:“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

石头会说话吗?不会。

包公又问了:“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快说,快说!”

石头还是一声不响,它不会说话呀。

包公发火了:“石头,石头,你不说实话,打烂你的头。”

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棍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一边打,一边喊:“快说,快说!”

看热闹的人哄的笑起来了,唧唧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

“石头怎么会说话?”

“人家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胡涂蛋!”

包公听了很生气,就说:“我在审问石头,你们怎么说我的坏话。哼,你们每个人都得罚一个铜钱!”

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一只盆子,倒上水,让看热闹的人每人向盆子里丢一个铜钱。

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排着队向盆子里丢铜钱,“扑通,扑通,扑通……”

有一个人刚把铜钱丢进盆子里去,就被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

包公指着这个人说:“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卖油条得来的铜钱!”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呀?包公说:“你们瞧,只有他丢下的铜钱,水面上浮起了一层油,他的铜钱一定是趁小孩睡觉的时候偷来的。”

那个小偷没办法,只好把一百个铜钱还给小孩。

大家都说,包公真聪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093 字

+ 加入清单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

全文共 2029 字

+ 加入清单

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号靖郭君,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食客众多,所以发生的故事一定不少,那下面就让小编和大家一起看看他们之间的故事吧!

秦昭襄王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他使用两种手段。对楚国他用的是硬手段,对齐国他用的是软手段。他听说齐国最有势力的大臣是孟尝君,就邀请孟尝君上咸阳来,说是要拜他为丞相。

孟尝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做门客,也叫做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三千个食客。其中有许多人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

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有人对他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秦国不就危险了吗?”

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

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

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

其中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

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王宫,找到了内库,把狐皮袍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上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

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

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的相国。他门下的食客就更多了。他把门客分为几等:头等的门客出去有车马,一般的门客吃的有鱼肉,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饭了。有个名叫冯驩(一作冯煖)的老头子,穷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事的:“这个人有什么本领?”

管事的回答说:“他说没有什么本领。”

孟尝君笑着说:“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驩当作下等门客对待。过了几天,冯驩靠着柱子敲敲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

管事的报告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一般门客的伙食办吧!”

又过了五天,冯驩又敲打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

孟尝君听到这个情况,又跟管事的说:“给他备车,照上等门客一样对待。”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管事的,那位冯先生还有什么意见。管事的回答说:“他又在唱歌了,说什么没有钱养家呢。”

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驩家里有个老娘,就派人给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驩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东滕县东南)向老百姓放债收利息,来维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费。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驩到薛城去收债。冯驩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问:“回来的时候,要买点什么东西来?”

孟尝君说:“你瞧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驩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拢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老百姓正在发愁还不出这些债,冯驩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还不出债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驩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掉。

冯驩赶回临淄,把收债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三千人吃什么!”

冯驩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很不高兴地说:“算了吧!”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担心,暗中打发人到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眼看就要当上齐王了。齐湣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他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这时候,三千多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驩跟着他,替他驾车上薛城。当他的车马离开薛城还差一百里的时候,只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迎接。

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触。对冯驩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才看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最成功的女外交官_文成公主历史故事

全文共 203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文成公主(625——680),唐朝宗室之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五千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7世纪,西藏王松赞干布震撼唐朝。当时,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16岁的文成公主知书达理,朴素大方,主动应征作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相传,禄东赞携带众多的黄金、珠宝等,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不料,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同时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能迎回贤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为之,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他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徙到青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作了吐蕃赞普(吐蕃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剽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即今日的拉萨。藏族文化作为高海拔地区——世界屋脊一的文化,具有高海拔地区的一切特点。藏人以朴厚、豪壮、博大为美,汲取其他文化,创造了自己的34个藏族文字。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拉萨”藏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西藏发源地——神山圣湖,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神山圣湖上的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似冠着银色“金字塔”。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文成公主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尊敬父母的历史故事作文素材大全

全文共 1229 字

+ 加入清单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史记和汉书中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032 字

+ 加入清单

你们还记得史记汉书中有哪些典故吗?如果忘了,小编今天就给大家具体讲一下史记和汉书中的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一、《史记》中的典故

【锥囊】 比喻有才智的人终能显露头角。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唐杜甫《遣闷》:“气冲看剑匣,颖脱抚锥囊。”借指毛遂。清姚鼐《邯郸口号》:“锥囊有意来成市,玉貌无端亦被围。”参见政事部·议政“毛遂请行”。

【雀罗】 《史记·汲郑列传论》:“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后以“雀罗”形容冷落的门庭或失势之家。唐刘禹锡《有感》:“地幽蚕室闭,门静雀罗开。”参见器用部·宫室“雀罗门”。

【卓家垆】 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以琴挑逗富商卓王孙新寡的女儿卓文君,文君私奔,与相如在临邛卖酒。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围一条犊鼻褌洗酒器。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以“卓家垆”、“文君垆”为年轻女子当垆卖酒的典故。唐张祜《送蜀客》:“莫恋卓家垆,相如已屑屑。”宋陆游《寺前月夜醉中戏作》诗:“此酒定从何处得,判知不是文君垆。”参见器用部·饮食“文君酒”。

【梁苑宴】 孝王刘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文帝刘恒之子,汉景帝刘启的胞弟。公元前168年封为梁王,建都睢阳,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并筑梁苑三百里。梁苑,原名东苑,也叫梁园、兔园,是古代名园。梁孝王经常在其中广纳宾客,饮酒赋诗。当时名士司马相如、邹衍等均为座上客。见《史记〃梁孝王世家》。后以“梁苑宴”为贵族、名士宴饮的典故。宋蔡戡《观雪》”公子休夸梁苑宴,高人空泛剡溪舟”

二、汉书中的典故

【长缨】 捕缚敌人的长绳。《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覊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之十一:“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唐钱起《送薛判官赴蜀》:“始见儒者雄,长缨系余孽。”宋陆游《夜读兵书》诗:“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参见人事部·志趣“请长缨”。

【束缊】 《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于善邻。”宋黄庭坚《次韵孙子实寄少游》:“谁能借前筹,还妇用束缊。”参见人事部·行止“乞火”。

【终军弃繻】 《汉书·终军传》:“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繻,帛边,书帛裂而分之,合为符信,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表示决心在关中创立事业。后因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唐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之二:“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参见人事部·志趣“终军志”。

【一囊】 《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参见人事部·贫贱“曼倩饥”。

【赤白囊】 《汉书·丙吉传》:“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犇命书驰来至。驭吏随驿骑至公车刺取。”喻边关告急文书。宋陆游《春夏雨旸调适颇有丰岁之望喜而有作》:“二十年无赤白囊,人间何地不耕桑。”参见武备部·其他“赤囊书”。

【黑白丸】 《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后以喻游侠杀人报仇。宋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偷儿夜探黑白丸,奋髯忽逢朱子元。”参见人事部·其他“探丸借客”。

【断裳】 汉代的盖宽饶,字次公,渔阳人。他极为刚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风,就不管得罪什么人,都要在上朝时向皇上说个明白。在任司马时,为了便于行事,还未离殿门,便截断裳衣,戴上大帽,佩着长剑,亲自到士卒居处,视其饮食﹐有病者慰问并给以医药。见《汉书〃盖宽饶传》。后用为典故。明黄道《周圣主勤政典学颂》”断裳雄冠之尉。莫不甑漱醴泉”

三、后汉书中的文化典故

【蒲鞭】 《后汉书·刘宽传》:“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己,终不加苦。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宋苏轼《次韵李端叔》:“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参见政事部·治理“蒲鞭”。

【玉棺】 传说中玉制的棺。《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摇动。乔曰‘天帝独召我耶?’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或云此古仙人王子乔也。”后用为升仙之典实。唐杜甫《昔游》诗:“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宋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何年霹雳起神物,玉棺飞出王乔墓。”亦用以悼亡。唐李群玉《伤友》:“玉棺来九天,凫舃掩穷泉。”另参见人事部·病死“玉棺仙令”。

【寇贾之风】 东汉的寇恂为地方官时,爱民如子,他在颖川时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执金吾(掌管京师治安的长官)贾复的部将在颖川杀人,被太守寇恂捕杀。贾复以为寇恂在故意羞辱他,所以扬言要杀寇恂。寇恂以蔺相如为榜样,不想与贾复相见,为大局而退让。后经光武帝调解,贾复与寇恂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见《后汉书.寇恂传》。后以“寇贾之风”为顾全大局解除私怨的典故。《周书.文帝纪上》:共追廉蔺之迹,同慕寇贾之风。

【梁松拜】 东汉时人马援有一次生病,贵为帝婿的梁松前来问候,独拜于床下,马援不下床回礼。梁松离去后,身边的人问”梁松是公卿以下都畏惧的人,为什么这样对待他呢??马援说”我与他父亲是同辈,他虽然是显贵之身,也得讲长幼之序”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梁松拜”指对前辈的礼节。宋戴表元《送徐生仁荣侍亲游山》”早识梁松拜,居成潘岳游。一年归雁雨,四月落花秋”

【毛子檄】 《后汉书·刘平王望等传序》:“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后举贤良,公车徵,遂不至。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后因以“毛子檄”为孝子不贪利禄,只为养亲而出仕之典实。明高启《送倪雅》诗:“交游结深欢,离别生远念。聊持毛子檄,暂脱刘生剑。”参见伦类部·亲眷“捧檄心”。

【祢生刺】 《后汉书·祢衡传》:“建安初,(祢衡)来游许下。始达颖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喻怀才不遇。唐司空曙《送卢堪》:“莫使祢生刺,空留怀袖中。”另参见人事部·贫贱“灭刺”。

【淮阳薄】 西汉时,汉武帝拜汲黯为淮阳太守,让他去治理淮阳。汲黯拒不受命,武帝曾责问他是否轻视淮阳郡守的地位。见《史记.汲郑列传》。后以“淮阳薄”比喻轻视所任州郡长官的位薄,轻视。唐羊士谔《暮秋言怀》诗”非是淮阳薄,丘中只望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周公辅成王历史故事

全文共 1237 字

+ 加入清单

周公,从成王十三岁到二十岁,代理天子职权,一心朝政,忠心不二,下面是关于他的历史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

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啦!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213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发生,安禄山他本人权限很大,拥精兵10余万,再加上唐朝内地兵力空虚,这一切都为其叛乱创造了有利条件。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见时机成熟,决定发动叛乱。那时恰好有一个官员从京都返回,安禄山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的诏书,向将士们宣布说:“皇上有密旨,要我立刻带兵入朝讨伐杨国忠。这个消息太突然了,众将士十分惊讶,但谁也不敢反对,安禄山的一些心腹则拼命鼓吹响应。

十一月初,安禄山纠集了十五万人马,号称二十万,连夜从范阳(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出发,向南进军。一路上烟尘滚滚,席卷千里;鼓噪呐喊,惊天动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著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中形容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那时候,老百姓过了数十年和平生活,几代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突然间听说范阳兵变,远近震动。河北各郡的防守很快就瓦解了,接着洛阳陷落,潼关失守,长安危急,唐玄宗只好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

路上,有一个老人对唐玄宗说:“安禄山的反心,早就暴露了。但是有人向陛下告发,总是被陛下所杀,以致造成今天的局面!我记得宋景当宰相时,敢于讲真话,所以天下太平。而现在的朝臣只晓得阿谀奉承,所以天下的情况,陛下一无所知。如果陛下不是逃难到这里,我怎么能当面向陛下诉说这些事呢!”

唐玄宗痛心地说:“这是我糊涂,真是后悔莫及啊!”

老人说的是大实话,造成安禄山叛乱的就是唐玄宗和他的宰相李林甫,还有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一伙。安禄山是胡人(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原是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张守的偏将。因为犯罪被判死刑,张守怜惜他打仗勇敢,才送到京师让朝廷去决定。当时,宰相张九龄认为:“军令如山,安禄山不可以免死。”

但是,唐玄宗也欣赏他的勇敢,要赦免他。张九龄仍坚持原则,说:“安禄山犯纪丧师,于法不可不杀;况且我看他脸露凶相,不杀他将来有后患。”

唐玄宗却说:“你不要枉害忠良。”最后仍赦免了他。

安禄山这个人很狡猾,善于揣测人情,讨人所好。他任平卢兵马使时,凡是朝廷来人,都要送一笔厚礼。有一回,御史中丞张利贞来考查,安禄山百般奉承,连张利贞的随员都一一加以厚待。所以,张利贞回朝后,在皇帝面前将安禄山大大夸奖了一番,安禄山便被提升为营州都督,充平卢军使,黑水等四府经略使。

公元743年,安禄山入朝,唐玄宗更加宠信他,随时接见,封赏优厚。安禄山编造了一个故事说:“去年营州虫灾,我焚香告天说:‘我安禄山如果心术不正,事君不忠,情愿蝗虫来吃我的心肝。如果我对神灵虔诚,希望虫子都散去。’于是就有大批鸟群从北飞来,一刹那间,就把害虫吃个精光。请皇上命史官如实记载下来。”唐玄宗居然答应了。

安禄山为了邀功,取得皇帝的信任,经常侵略掠夺边境各族。奚族、契丹忍无可忍,先后杀掉了唐室下嫁的公主,纷纷反叛,安禄山就出兵讨伐。他奏告朝廷说:“我讨伐契丹直到北平郡,梦见先朝名将李靖向我求食。”

唐玄宗就下旨为李靖建庙。庙造成后,安禄山又谎奏说:“祭奠时,庙梁上竟生出了灵芝草。”唐玄宗竟然也信以为真。

安禄山是个矮个子,却长得肥胖,肚皮下垂过膝。他见皇帝时故意装出一副滑稽相。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开玩笑地问:“这个胡人的肚皮长得这样大,里面装的是什么?”

安禄山回答:“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子之心。”唐玄宗听了很开心。

后来,唐玄宗又让安禄山拜杨贵妃为母。皇帝与贵妃共坐时,安禄山先拜贵妃。皇帝问他为何这样,安禄山说:“胡人先拜母亲,后拜父亲。”唐玄宗听了也很高兴。

公元750年,唐玄宗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又任命他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安禄山以友好交往为名,引诱奚族、契丹酋长赴宴,把他们灌醉后。活埋了数千人,另外八千人作为俘虏,连同酋长的首级一起献给朝廷请功。唐玄宗特地为安禄山在京城造了府第,第二年,他又下令给安禄山建造更富丽豪华的府第,还说:“安禄山眼大,勿叫他笑我小气。”新屋造成,安禄山叫皇帝通知宰相来赴宴。到了那一天,唐玄宗原来打算打球的,结果也临时通知改期,并命宰相一同都去安宅。

安禄山生日那一天,唐玄宗和杨贵妃都赠送了厚礼。第三天,皇帝召安禄山入宫,杨贵妃异想天开,居然用锦缎做了一个襁褓,将安禄山像婴儿一样包起来,叫宫女用彩轿抬着走。唐玄宗听到后宫的欢笑声,问原因,宫女说是贵妃生婴儿过“三朝”(古代风俗,通常在结婚、生孩子或死亡后第三天,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唐玄宗亲自去看,不仅给杨贵妃赏赐了三朝洗儿的金银钱,还赏赐了安禄山。从此宫中把安禄山称作“禄儿”,他可以自由出入宫廷,或与贵妃对饮,或夜宿宫中,无所不至。

安禄山原任平卢节度使,兼任范阳节度使,后来他又要求兼任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唐玄宗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安禄山兼领三镇节度使后,重兵在握,日益骄横。他认为皇帝年老又惧内,朝廷武备松弛,所以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他对抗。他手下的官员就趁机劝他叛乱。安禄山收编了契丹等族的投降者八千人,又有家丁百余人,都是以一当百的亡命之徒。他养了数万匹战马,又派胡商到各地去收买刀枪。他还奏请朝廷,封他的部下当将军的有五百多人,当中郎将的有两千多人,以此收买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越王勾践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127 字

+ 加入清单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槜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为了报父 仇,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后来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自己成就了一番伟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邹忌比美的历史故事:人贵有自知之明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八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人在一片赞扬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问题一: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问题二: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问题三: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故事

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加勒比海盗背后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285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你知道花生也叫长生果吗?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最近《加勒比海盗5》在中国热播,让我想起了去年看的罗胖讲的一期节目和一本书《海盗经济学》,讲了海盗的诞生、发展史、组织制度和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所以我今天不是要讲这部电影的影评,我也不想做剧透党,我想讲讲我看过的海盗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大航海时代的后期,十六、十七、十八世纪是海盗的最鼎盛的黄金时代,他们与陆地上的盗匪不同,陆地上的盗匪完全可以是民间的一个自发组织,几个兄弟,只要是不学好的组成一伙儿,一起商量好捡起几把大刀,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然后就可以开始做生意了。

但那些海盗不一样,光是那一艘船的来历就不同寻常,要知道在当时的经济水平下,一艘船的造价是很高昂的,在那个时代英国一艘船的造价占当时英国财政的总收入的比例,比现在一艘航空母舰占英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还要高,而且海军从那时到现在都是最贵的军种,因此那艘船不是一般人都能够拥有的。

在海盗船上,它的分工协作十分复杂。它毕竟是一个战斗单位,有几十门大炮,所以它有炮手,舵手,动力系统,风帆系统,还有战斗组织。光一个水手,要为控制大船的风帆,会打的绳结就得上百种之多。

所以海盗不是自发的一个民间组织,它往往是从社会主流分裂出去的一种组织,英国人和美国人曾经有一段笑话,说的是英国人嘲笑美国人,说你们连爷爷是谁都不知道,美国人反唇相讥,说你们是知道你们爷爷是谁,你们爷爷都是海盗。熟悉英国史的人都知道,原来很多大西洋、印度洋上的海盗,就是英国人一手造成的。

那为什么一个国家会亲手造就自己的海盗呢,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国王采取了一个叫方便法门,在和敌国作战时,比如西班牙、法国,民间可以自发组织各种私掠船去抢劫敌国的商船,然后英国国王给这些私掠船发执照,只要你们不抢劫英国的商船就行,打赢了之后,有战利品咱们一起分。甚至其中很多船就是由英国皇家提供给海盗。

在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海盗,叫德雷克船长,现在南美大陆最南端的德雷克海峡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德雷克船长也是一个大海盗,他带领的私掠船发财无数,而且后来英国国王伊丽莎白一世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打仗的时候,指挥官就是这个大海盗德雷克船长。所以他跟英国国王的的官方关系是一种半推半就,甚至是半合法的关系。

海盗组织里有一句话,叫战争是海盗的训练营,而和平,则是海盗的真战场。等战争打完了之后,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大量的海军会被裁军,甚至像原来的这些私掠船,也没有战争了。没有敌国后,英国国王就要把执照收回来,说现在开始不准抢了。

但请神容易送神难,不准抢,海盗的生计从哪儿来呢,所以这些船,这些人,他利用英国已经给他提供的完善的战争机器和组织结构,他就变成了海盗。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人叫,威廉基德,有点像《加勒比海盗》里的赫克托.巴博萨的造型,这个人在海盗史上排的进前十名。是一个鼎鼎大名的大海盗,但是他的出身是个良民,他是苏格兰人,年纪轻轻就投笔从戎,报效国家,心怀壮志,组织一些兄弟们搞了一些私掠船,拿到了王室发布的私掠的执照,就开始跟敌国作战,后来屡有斩获,干得不错。

当时中央的一些海军大臣,纠结了一些兄弟,说这个小伙子挺能打,要不我们出点钱,给他新造一艘船吧。然后就给他造了一艘38米长的新船,叫冒险号,这艘船上装了据说39门炮,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就资助他出海,当然双方也签了合同,如果抢来了东西,65%归海军大臣这帮人,剩下15%威廉基德自己落腰包,剩下20%分给弟兄们。这就是当时典型的官匪合作的一种模式。

但是倒霉就倒霉在这次出航,1696年他们出航的时候,这一趟不知道怎么就那么不顺,在大西洋上绕来转去,包括在加勒比海那边,逮了半天也没逮到任何船,而且屋漏偏逢连阴雨,船上又爆发了传染病,一下子死了30多个水手,他们出航的时候有150个人,这一下子船上很多分工就没法执行了,所以当时他就不得不在加勒比海那一带补充了一些人,但问题就在这儿,埋下了祸根。

因为这些人当中有当过海盗的,然后后来又接着不顺,又是没逮着船,这些水手就开始不干了,哥们儿跟你出来是要发财的呀,尤其那些当过海盗的人,于是就劝这船长,说咱们就别分什么敌国,友国,自己人,就全部一概抢吧,基德船长被说服了,于是就偷偷摸摸的,逮着英国船也干上几票。

可是好景不长,干到第三票的时候,刚开始不许动,此山是我开,刚说完这一句话,突然发现皇家海军出现了,这基德船长马上下令就跑,但你哪里还来得及,当时皇家海军马上就发现了,哦,原来你是我们的私掠船,是跟我们签过合同的,你现在居然敢干这个事,那你就是百分之百的海盗,你就不合法了。

基德船长看既然遇到这件事情,干脆撸起袖子就开始干了,相当于宋江杀了阎婆惜。然后他们转战到印度洋,专门劫掠印度和英国本土之间的商船,其实主要当时就是东印度公司的那些船,据说当时还劫了一艘当时印度的皇帝莫卧儿帝国皇帝的一艘装载大量珠宝的船,所以威廉基德这个船长也是发了大财。

当然这种海盗基本都干不长,因为毕竟皇家海军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很快就把他摁住了,这种摁住说白了当时也是用了一点诡计的。为啥呢?这个基德船长跟宋江是一样,天天虽然干着梁山伯的买卖,但是心里想着招安,所以经常派中间人去跟英国政府谈判,您看我交点钱,让我恢复良民的身份好不好?英国政府说行,你交40万英镑,就让你在美洲恢复自由人身份。当然英国政府是骗他的,等威廉基德一上岸,就把他逮住了,然后押送往伦敦,绑在绞刑架上处死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海盗的例子,说明海盗的来历他不是民间自发产生的,他是主流社会断裂下去的产物。这个故事也是来自于湛庐的书,叫《海盗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归纳海盗的社会组织,比如海盗的社会制度是怎样形成的,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话题,篇幅太长今天就不讲了。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是还道歉,大家知道海盗旗,就是海盗旗,那个骷髅,下面两根骨头,旁边还有一个沙漏,很多人都知道还道歉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张扬,这么高调,其实这只是为了威慑!威慑是为啥呢,是为了节省成本!如果海盗要抢一艘船,每一次都要打,都要杀,每一次都要有人受伤甚至死去,它成本就太高了。

据书上有一个统计,海盗劫掠商船,发生真正的战斗的比例,其实极低,不足10%。那怎么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呢?就是升起这个带有恐吓意义的海盗旗,我升起来,而且里面有沙漏,时间不多了,恐吓对方,你们赶紧投降,我们是不杀俘虏的,如果你们不投降,时间一到,所有的俘虏一律杀光,这是海盗的天条!为什么要制定这么一个残忍的天条呢,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少一些人员的伤亡。

这其实就是经济学的成本原理,是不是很有趣?其实还有很多关于研究海盗的书籍,如果大家对欧洲历史感兴趣,可以看看相关的书籍拓展研究,把国外历史和中国历史联系起来阅读,其实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探索。

回顾本文的重点,主要讲了:

1、海盗的来历其实是英国政府一手造成的。

2、海盗旗的主要作用是威慑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38 字

+ 加入清单

有多少成语故事是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发音:po fǔ chen zhōu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

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

3.班门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鲁班)

发 音: bān men nong fǔ

释 义: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人物:越王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发音:wo xīn cháng dǎn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 lǚ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chāi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cì h?u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

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5.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人物:孙膑bìn )

发音:wei wai jiù zhào

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6.三顾茅庐的故事(主要人物:刘备)

发音:sān gù máo lú

故事: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shù,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并因诸葛亮不答应而哭,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7、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人物:蔺lìn相如)

拼 音:wán bì guī zhào

释 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近义词】物归原主【反义词】久假不归

【造句】我今天要去舞会,你的帽子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归赵。

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xiá cī,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

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jiǎ xīng xīng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shuǎ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zhāijia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wú nài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8、图穷匕见的故事(主要人物:荆轲jīng kē)

拼 音: tú qiong bǐ xiàn

释 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 (今河北某县)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9、望梅止渴的故事(主要人物:曹操)

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tiào,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jūn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yí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释义: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10、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要人物:诸葛亮)

故事:

周瑜yú非常嫉jí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10万枝箭,并说10天内就要。诸葛亮痛快地答应了,说:“我3天之内就送10万枝箭过来。”周瑜很吃惊。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kǔn kǔn的干草。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怀疑,不知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样。到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派人将鲁肃请来,说:“请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后,把20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当时,长江上雾云很大,对面看不见人。鲁肃心里不明白,问诸葛亮怎么回事。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zhài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nà hǎn。曹操听了报告,说:“雾天作战,恐怕有埋伏。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雾散后再进军。”于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那20条船。箭头准确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命令船头掉过来,再由西向东排开,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满了箭。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散了。诸葛亮命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谢谢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500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xia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鲁肃见了周瑜,把诸葛亮借箭的事说了一遍。周瑜叹气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全文共 233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我们都知道中国有非常非常多的成语,这些成语背后有一些还隐藏着一些历史故事。你都知道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只是静静地钓着鱼。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啊?”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3、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上位后,根本就不理朝政,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会了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队伍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故事

全文共 2085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见时机成熟,决定发动叛乱。那时恰好有一个官员从京都返回,安禄山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的诏书,向将士们宣布说:“皇上有密旨,要我立刻带兵入朝讨伐杨国忠。这个消息太突然了,众将士十分惊讶,但谁也不敢反对,安禄山的一些心腹则拼命鼓吹响应。

十一月初,安禄山纠集了十五万人马,号称二十万,连夜从范阳(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出发,向南进军。一路上烟尘滚滚,席卷千里;鼓噪呐喊,惊天动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着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中形容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那时候,老百姓过了数十年和平生活,几代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突然间听说范阳兵变,远近震动。河北各郡的防守很快就瓦解了,接着洛阳陷落,潼关失守,长安危急,唐玄宗只好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

路上,有一个老人对唐玄宗说:“安禄山的反心,早就暴露了。但是有人向陛下告发,总是被陛下所杀,以致造成今天的局面!我记得宋景当宰相时,敢于讲真话,所以天下太平。而现在的朝臣只晓得阿谀奉承,所以天下的情况,陛下一无所知。如果陛下不是逃难到这里,我怎么能当面向陛下诉说这些事呢!”

唐玄宗痛心地说:“这是我糊涂,真是后悔莫及啊!”

老人说的是大实话,造成安禄山叛乱的就是唐玄宗和他的宰相李林甫,还有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一伙。安禄山是胡人(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原是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张守的偏将。因为犯罪被判死刑,张守怜惜他打仗勇敢,才送到京师让朝廷去决定。当时,宰相张九龄认为:“军令如山,安禄山不可以免死。”

但是,唐玄宗也欣赏他的勇敢,要赦免他。张九龄仍坚持原则,说:“安禄山犯纪丧师,于法不可不杀;况且我看他脸露凶相,不杀他将来有后患。”

唐玄宗却说:“你不要枉害忠良。”最后仍赦免了他。

安禄山这个人很狡猾,善于揣测人情,讨人所好。他任平卢兵马使时,凡是朝廷来人,都要送一笔厚礼。有一回,御史中丞张利贞来考查,安禄山百般奉承,连张利贞的随员都一一加以厚待。所以,张利贞回朝后,在皇帝面前将安禄山大大夸奖了一番,安禄山便被提升为营州都督,充平卢军使,黑水等四府经略使。

公元743年,安禄山入朝,唐玄宗更加宠信他,随时接见,封赏优厚。安禄山编造了一个故事说:“去年营州虫灾,我焚香告天说:‘我安禄山如果心术不正,事君不忠,情愿蝗虫来吃我的心肝。如果我对神灵虔诚,希望虫子都散去。’于是就有大批鸟群从北飞来,一刹那间,就把害虫吃个精光。请皇上命史官如实记载下来。”唐玄宗居然答应了。

安禄山为了邀功,取得皇帝的信任,经常侵略掠夺边境各族。奚族、契丹忍无可忍,先后杀掉了唐室下嫁的公主,纷纷反叛,安禄山就出兵讨伐。他奏告朝廷说:“我讨伐契丹直到北平郡,梦见先朝名将李靖向我求食。”

唐玄宗就下旨为李靖建庙。庙造成后,安禄山又谎奏说:“祭奠时,庙梁上竟生出了灵芝草。”唐玄宗竟然也信以为真。

安禄山是个矮个子,却长得肥胖,肚皮下垂过膝。他见皇帝时故意装出一副滑稽相。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开玩笑地问:“这个胡人的肚皮长得这样大,里面装的是什么?”

安禄山回答:“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子之心。”唐玄宗听了很开心。

后来,唐玄宗又让安禄山拜杨贵妃为母。皇帝与贵妃共坐时,安禄山先拜贵妃。皇帝问他为何这样,安禄山说:“胡人先拜母亲,后拜父亲。”唐玄宗听了也很高兴。

公元750年,唐玄宗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又任命他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安禄山以友好交往为名,引诱奚族、契丹酋长赴宴,把他们灌醉后。活埋了数千人,另外八千人作为俘虏,连同酋长的首级一起献给朝廷请功。唐玄宗特地为安禄山在京城造了府第,第二年,他又下令给安禄山建造更富丽豪华的府第,还说:“安禄山眼大,勿叫他笑我小气。”新屋造成,安禄山叫皇帝通知宰相来赴宴。到了那一天,唐玄宗原来打算打球的,结果也临时通知改期,并命宰相一同都去安宅。

安禄山生日那一天,唐玄宗和杨贵妃都赠送了厚礼。第三天,皇帝召安禄山入宫,杨贵妃异想天开,居然用锦缎做了一个襁褓,将安禄山像婴儿一样包起来,叫宫女用彩轿抬着走。唐玄宗听到后宫的欢笑声,问原因,宫女说是贵妃生婴儿过“三朝”(古代风俗,通常在结婚、生孩子或死亡后第三天,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唐玄宗亲自去看,不仅给杨贵妃赏赐了三朝洗儿的金银钱,还赏赐了安禄山。从此宫中把安禄山称作“禄儿”,他可以自由出入宫廷,或与贵妃对饮,或夜宿宫中,无所不至。

安禄山原任平卢节度使,兼任范阳节度使,后来他又要求兼任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唐玄宗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安禄山兼领三镇节度使后,重兵在握,日益骄横。他认为皇帝年老又惧内,朝廷武备松弛,所以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他对抗。他手下的官员就趁机劝他叛乱。安禄山收编了契丹等族的投降者八千人,又有家丁百余人,都是以一当百的亡命之徒。他养了数万匹战马,又派胡商到各地去收买刀枪。他还奏请朝廷,封他的部下当将军的有五百多人,当中郎将的有两千多人,以此收买人心。

当他以为一切都已准备好了,便发动了反叛,并于公元756年正月一日,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李冰锁龙的历史典故,伏龙观的来历故事

全文共 2034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的时候,四川的成都平原附近经常发大水。秦昭王于是任命很有治水才能的李冰到蜀郡去担任郡守,主持治理那里的水患。

原来,这岷江里面有一个江神,是一条作恶多端的孽龙。它稍有一点不高兴,就会兴风作浪,下起大暴雨,淹没两岸的庄稼和村庄,祸害百姓。它要求当地的老百姓在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选出一个最漂亮的童女给它作媳妇,并且还要每家每户集结巨资给它举行热热闹闹的婚礼。要是哪里有一点不遂它的心意,它就会发大水危害百姓。当地的老百姓每年为了给江神办婚礼的事,弄得家家户户,一个个人心惶惶。深怕自己的女儿会受到江神的残害,同时也承担不起那给江神办婚礼用的资费。许多的人家为了躲避江神的悲惨迫害,不得不拖儿带女远走他乡,这样,致使岷江一带渐渐土地荒芜,人烟渐渐稀少了很多。

李冰到蜀郡上任后不久,他就弄清楚了这里的情况,并且决定不惜自己的性命也要治一治这条孽龙。

眼看一年一度为江神娶媳妇的日子又到了。那些替江神主办婚事的人正在商量着如何给江神筹集钱财,以及选定谁家的姑娘时,李冰找到了他们,对这些人说:“今年的钱资就不用筹集了,新娘就选定我家的小女,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你们就不要再多费什么心思了。”百姓听说李冰郡守如此的舍已为人,都感激涕零,同时也为李冰担心。他们担心李冰会出什么事,他们也不愿失去这样的好郡守,都希冀他们的郡守能够战胜这条孽龙,消除祸患。

到了六月二十三日这一天,李冰把自己的女儿打扮得风姿绰约、美艳绝伦,一同来到江边。主祭人登上祭江神坛祭奠完之后,坛下锣鼓冲天,钟乐齐鸣。三鼓过后,江面上突然波涛涌起,水柱冲天有十余丈高,这就是江神来迎接新娘的仪式。这个时候,人们本应把新娘送入水中。可是,李冰连忙制止了他们,说:“不用着急。我这次能与江神结为姻亲,真是荣幸万分,然而江神的尊颜,我李冰很想能够目睹为快,还请江神早点现身,不要误了这好时辰。”说完,亲自斟满了一杯酒,走上祭坛举起奉上。

可是过了很久,就是不见江神的影子。李冰见到如此情景,知道江神在戏弄百姓,不由勃然大怒道:“你这作恶多端的孽龙,残害百姓,致使民不聊生,今天我李某为了使百姓的能够安居乐业,情愿以性命与你拼搏,你就快点现形吧!”说着,就提上宝剑,奋身跳入江中。这时,江上的水柱不见了,好像变得风平浪静的样子,只是隐隐觉得有些地动山摇的感觉。

过了大约一个时辰,狂风大作,烟尘蔽日,恍恍惚惚之中,人们看到江边有两条青黑色的犀牛在拼命地激烈争斗,甚是难解难分。不一会儿,这两条犀牛便消失了。当在岸边观战的老百姓正在疑惑时,只见李冰气喘吁吁地从水中跑上来。他对自己随从的武士说:“这条孽龙本事很高,尤其是力气特别大,我跟它战了很久也不能取胜。现在上岸来,是要求你们助我一臂之力。”

李冰手下的武士说:“我们刚才看到两头犀牛在河边搏斗,知道是您跟孽龙在激战,只是两头犀牛一模一样,我们也分不清哪一头是您变化,也就不好来助战。”李冰于是就把一条雪白的绶带缠在腰间,对他们说:“现在我腰间系有白色的丝带,这样,我再去跟它争斗时,那头腰间是白色的犀牛就是我变的,你们记住这点就行了。”说罢,就又跳到水里去与孽龙激斗。这样一来,当两头犀牛再出现的时候,李冰手下的武士就一个个手执兵器,纷纷拥上前去,帮着李冰一同战斗。这些武士拿来起手里的武器对着那头身上没有白色的犀牛一阵奋力砍杀,最终把那头孽龙变成的犀牛杀翻在地。

孽龙倒在地上之后,很快显出了自己的原形。李冰赶紧吩咐百姓将早已准备好的粗大的铁链,严严实实地把这条孽龙捆缚起来,牢牢地锁在江中的一个深水潭中。

可是,李冰在用铁链锁这条孽龙的时候,他的身边有人担心这样还会锁不住,就向李冰问道:“李大人,孽龙还会逃脱吗?”李冰随口说道:“它要想逃脱掉,除非铁树开花!”可是事情又太凑巧了,后来有几个小孩在李冰锁孽龙的潭里洗澡,有一个调皮的孩子,把红帽子挂到了锁孽龙的铁柱上,远远看去,就真像是铁树开花一样。孽龙于是抓住这个机会,挣脱了铁链,又逃到水里去作怪。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很快知道了这件事,在众百姓的帮助下,再一次套住了孽龙,并且把它再次押回到伏龙潭锁了起来。为防止它再把铁链扯断,李冰就发动百姓在伏龙潭的旁边修起一座锁龙桥。这样,孽龙彻底被锁住,再也没有逃走。当地的百姓也再不受水患的祸害了。

在以后的几年里,李冰双带领蜀中的老百姓,在灌县南面的玉垒山下一带,修建了分水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平水槽等到多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统称为都江堰。李冰修筑的这一创世的伟大水利工程,不仅从根本上治住了水患,还变患为福,这项水利工程灌溉良田万顷,泽被世世代代的蜀中人们。从此,蜀郡沃野千里,富饶丰足,被称为“天府之国”。李冰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川祖”,受到世代蜀人的爱戴和敬仰。

后代的人们为了更进一步纪念李冰,在李冰降伏孽龙的地方建了一座观,取名为伏龙观。进了观,抬眼便见一尊李冰石像,它气宇轩昂,须发微微飘动,深邃的目光中透出一种大志和才气,这种非凡的气质,让人们不得不为之震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将东方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和周王室的子孙,又向各边远地区派出大批使者,以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希望他们都归顺于周室。

于是,许多远方的小国和部族便派使者送来贡物,以示臣服。其中有一个部落送来一只叫做獒的狗。这只狗身上的毛呈黄褐色,身体较大,尾巴较长,四肢比较短,性格凶猛,善于搏斗。同时,它又很有灵性,在武王面前匍匐在地,好像是在行跪拜之礼一样。武王对此很是喜欢,便重赏了前来进献獒的使者,然后就高兴地逗起獒来。

召公知道这件事后,作了一篇名叫《旅獒》的奏章,呈给周武王。奏章的大意是:如果沉湎于侮辱和捉弄别人,就会使自己丧失崇高的德行;如果沉湎于所喜爱的事物,就会使自己丧失积极进取的志向。周王朝的建立很不容易,不能让它立刻灭亡啊!读了这篇奏章,周武王觉得召公的话很有道理,颇受感动,想起了从前纣王荒淫无度,导致商朝灭亡的惨痛教训,就下令将贡物分别赏赐给各位功臣和各国的诸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故事

全文共 1064 字

+ 加入清单

南朝末期,隋文帝杨坚灭掉了周围的南陈北齐,建立隋朝,此时,南方有好几个小国家并存,国都在建康(今南京)的陈国就是其中之一。隋朝对南方的小国家觊觎已久,随时准备统一整个中国。

徐德言是陈国皇帝陈叔宝的侍从官,他娶了皇帝的妹妹乐昌公主为妻,两人情深意重,非常相爱。但当时陈国朝政腐败,而且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徐德言预料到,总有一天国家会遭受灭亡之祸,因此非常忧虑。

一天,他愁容满面地对妻子说:“可能不久就会发生兵战,到时我要保护皇帝,我们夫妻将被迫拆散。但只要我们活着,总会有再次见面的机会。我们应该先留下一件东西,作为将来重见的凭证。”随后,徐德言取来一面圆形的铜镜,将它一破为二,一半自己留下,一半交给妻子,告诉她好好保存,并对她说:“如果我们失散后,就在每年正月十五日那天,托人将这半面镜子送到市场上去叫卖。只要我还活着,我一定前去探听,用我的半面镜子为凭,想办法跟你团聚。”

不久,已经统一中国北方的隋文帝杨坚,果然发兵攻打陈国的都城建康,小小的陈国被消灭,陈国国王被杀,徐德言被迫逃亡。隋文帝奖赏攻打陈国有功的人,被俘获的乐昌公主则被赏给了大臣杨素为妾。

流亡的徐德言打听到妻子已到了隋的京都大兴(今陕西西安),便风尘仆仆地赶到那里,打听妻子的具体下落。每当夜深人静,他总是取出半面镜子,回想起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而他的妻子乐昌公主,虽然在杨素的官府中过着雍容华贵的生活,但内心一直惦记着丈夫,也经常抚摸半面镜子,追忆往昔。

正月十五日终于来到了。徐德言赶到热闹的市场,看见一个老人以高价兜售半面铜镜,自然没有人愿意出高价买半面镜子,所以老人就来回在市场上走动。徐德言假装要买老人的镜子,细细察看,果然是妻子的那半面。原来他是杨府的仆人,受乐昌公主委托来卖镜寻夫的。于是徐德言写了一首诗,交给仆人带回。诗写道: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这首诗的意思是,镜子与人都去了,但如今镜子归来而人却没有归来。正好比月中没有嫦娥的身影,只空留明月的光辉。

乐昌公主见到丈夫保存的半面铜镜和写的小诗后,想到与丈夫咫尺天涯,难以相见,更是大放悲声,终日容颜凄苦,茶饭不思。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并为其设宴庆祝。府中上下都为徐陈二人破镜重圆和越国公杨素的宽宏大度、成人之美而感叹不已。宴罢,夫妻二人携手同归江南故里。这段佳话被四处传扬,所以,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本事诗·情感》

【求解驿站】比喻夫妻失散后重新团聚或决裂后重新和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故事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