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楚辞(通用20篇)

形容富有的词语有哪些?多积累这些词语是有好处的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现在开学吧为你们精心整理了关于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楚辞优秀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你认真看完,会对你有帮助的!

浏览

4138

作文

1000

古代形容微笑的词语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1、破颜微笑形容心领神会。

2、含笑:面露微笑。

3、含笑入地:面带笑容而死。犹言死而无憾。

4、笑眯眯:形容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5、莞尔一笑: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微微一笑。

6、莞尔而笑:形容微笑的样子。

7、不值一哂:哂指的是:微笑。不值得一笑。比喻毫无价值。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

8、音容笑貌:指死者生前的声音容貌和神情。

9、笑而不答:只是微笑着,不作正面回答。

10、回眸一笑:眸指的是:眼珠。转动眼珠,嫣然一笑。常用以形容女子妩媚的表情。

11、眉开眼笑:字面意思为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12、媚笑:讨好别人,而故意敷衍的,还可形容妩媚的笑。

13、笑容可掬:掬指的是: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

14、喜笑颜开:颜开:脸面舒开,指笑容。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15、嫣然一笑: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指女性)。含褒义,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16、相视而笑:双方互相看着,发出会心的微笑。形容二者情合意洽的情态。

17、笑容可掬:笑容满面,形容人很高兴的样子。

18、巧笑倩兮:指女人笑得美,笑得迷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9、满脸堆笑:形容满脸带笑的样子,面容舒展开来。

20、开眉笑眼:见“开眉展眼”。

21、一笑千金:美女一笑,价值千金。形容美人一笑很难得。

22、笑逐颜开:逐指的是:驱使;颜:脸面。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23、一笑百媚:形容美人的笑态。

24、喜眉笑眼: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25、拈花一笑:比喻心心相印、会心

26、拈花微笑: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27、春风满面: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霭愉快的面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爱不需解释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微风中,我瑟索着身体,眼泪早已布满了眼角,恐怖占据了心头。我低下头,不敢去看父亲那愤怒的眼神。

刚才那幕不禁涌上心头:天色抹黑,我才带着刚三岁的妹妹蹒跚地往家里走去。看看夜色,再看看妹妹那又湿又满是泥浆的裤角,我不禁害怕起来。惨了,天都这么黑了,我才带妹妹回家,爸爸肯定会把我骂死。一想到这我停住了脚步,妹妹不解地看向我,突然,我灵光一闪,和妹妹商量好了理由。

走到院里,看到爸爸和奶奶正准备着晚饭,我紧紧地拽着妹妹的手走进厨房,前脚刚踏进门坎,便传来父亲愤怒的话语:“还回来做什么?去玩呀,还早得很呢,接着去玩呀。”我害怕得低下了头。“就是啊,叫你们去买个东西,买了一天了也没买得回来,是去昆明买了,还是去北京买了?”奶奶也转过头,生气地说道。

话音刚落,原本就生气的爸爸更是怒火中烧,三步并做两步,冲到我面前,拽着我的衣领就把我拖到院子里,还没等我反应过来,粗大的树枝就狠狠地打在了我的腿上。扔下树枝,爸爸又开始骂道:“去玩呀,外面不是很好玩吗?去呀!”我一直低着头,不敢吱声,我和妹妹编好的理由,还没来得急说出,就被骂得狗血淋头。

我回过神来,依然不敢看父亲一眼,父亲见我这样,头也没回地走进了厨房,我站在院落里不知所措。这时,母亲走过来把我拉回房间,她看着不停抽泣,身体微微发抖的我,紧紧地把我搂进了怀里,等我缓过神来,母亲温柔地对我说:“好了,别哭了,让我看看你的腿。”边说边卷起了我的裤角,看到被竹枝抽得通红的腿,母亲心疼地帮我擦上了药,并嘱咐我好好休息。

躺在床上,睡意全无。突然,我听到外面父母悄悄地对话声:“她怎么样了?”“她没事,不过你也真是的,下手那么重,她毕竟还是个孩子,贪玩是难免的。”父亲哽咽着说:“我还不是因为太着急了,两个小孩去买东西,一天了都不见回来,我能不急吗?”此时,我再也听不下去了,眼泪又一次夺眶而出。

是啊,世间父母对子女的还需要解释吗?此时,耳畔又响起了那熟悉的旋律:“因为爱,就是爱,不需解释,你一定懂,一切尽在不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886 字

+ 加入清单

很早的时候就有成语故事,大家都听过哪些古代成语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犬牙交错

汉高祖刘邦开国之后,分别封功臣到各地为王。但是因为这些王候在地方上拥有强权,甚至有谋反叛变的意思,于是汉高祖就一一把他们消灭了。

为了巩固汉室,汉高祖又大力赐封同族的人。因为同姓诸侯国数量增加,在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征讨,平定了叛乱,但同姓诸侯的存在依旧威胁着汉朝的江山。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施行了“领地削减”的政策,也就是消弱王侯们的势力,并且想进一步采取行动。这个举动引起诸侯们的恐慌,便对汉武帝说:“我们与王室血脉相连,先帝将封地如犬牙般的交错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共同保护汉室希望汉武帝能手下留情。”

于是,汉武帝后来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的领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无形中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也巩固了中央集权。

为虎作伥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元白诗派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白居易的创作代表了元白诗派的最高成就。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瓯北诗话》)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胡马和羌兵的践踏,使得唐代社会和各种矛盾更加激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兼并,民不聊生,边患四起,战祸频仍。乱世的文人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反映社会,汇导人情。

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常见歇后语及解释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小编为你提供了常见歇后语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本意:八仙,每个神仙都有自己的法术,过海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技能

比喻意 :每个人都有可用的地方,指多个人合作,都发挥着自己的潜力!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本意:不多说,反正姜太公那时候掉鱼,鱼钩是直的,详情上百度找姜公掉鱼

比喻意:心甘情愿的人自然就去找想要的东西,不用多费心思!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本意:葱是青的,豆腐是白的!!

比喻意:做事是清明的,很清清白白的事或者人!!

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意:芝麻开的花是一节接一节的高

比喻意:比喻学业日日有成,职位总在升等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本意:15个吊桶打水有多有少,自然就有上有下,15个就是7上8下

比喻意:有时指心里没有底,闹心!也指生活乱七八糟!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本意有些想不起来了,好像是指和尚太高了

比喻意:有些事情莫名其妙,让人搞不懂,摸不到规律!

外甥大灯笼——照旧(舅)

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

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

外甥打灯笼自己是找人,找谁呢?当然是找大了了。所以就是大人丢了。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某人办了不好意思的人,丢人了。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孔夫子是指孔子,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家里肯定有很多藏书,因此,他搬家的话,搬的东西肯定都是书。所以这句歇后语取“书”的谐音,写成“输”,形容赌博或是比赛的结果都是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描写云的词语及解释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1、凌云之志:凌云:高入云霄的志气。形容远大的志向。

2、瞬息万变: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3、密云不雨:满天乌云不下雨。比喻事物正在酝酿,一时还没有发作。

4、开云见日: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5、彤云密布:彤云:彤是红色的意思,有时指红霞;有时指下雪前均匀密布的阴云。很厚的云层布满天空,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

6、若隐若现:好像隐蔽着,又好像显现出来,形容事物隐隐约约。

7、云兴霞蔚: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8、云遮雾障:云雾遮挡视线,看得很模糊。

9、白云苍狗: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10、裂石穿云:震开山石,透过云霄。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11、云淡风轻: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淡”。

12、白云孤飞: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13、云雾迷蒙:迷蒙: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云雾笼罩,使景物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14、如坐云雾:象坐在云里雾里。比喻头脑糊涂,不能辨析事理。

15、云淡天高: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16、云起龙骧:骧:腾起。如云涌升,如龙腾起。旧时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17、腾云驾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术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18、耸入云霄:形容山或建筑物很高,都进了云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边塞诗派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边塞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 、意境雄浑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燕歌行》、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盛唐的边塞诗具有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边境战争十分频繁,给诗人们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边塞诗歌的表现内容与盛世的时代精神之吻合,因此尤为适合表达时代的主流情绪。盛唐边塞诗是对我国古代边塞诗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描写智谋的成语及解释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历来智谋之士都会被重要,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智谋的成语解释,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殚精极虑】:犹殚思极虑。竭尽智谋与精力。

【殚谋戮力】:竭尽智谋和精力。

【多谋善断】:很有智谋,又善于判断。

【谋臣如雨】:形容智谋之士极多。

【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缺心少肺】:心:心眼。缺少智谋。

【力屈计穷】:屈:穷尽。力量智谋都已用完。

【妙算神机】:形容智谋无穷,善于洞察形势,计策得当。

【囊底智】:囊:口袋。口袋底下的智谋。指所怀的智谋很多。

【一夫之勇】:犹言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勇而无谋】:谋:计谋。虽然勇敢,但没有智谋。

【有勇有谋】:既勇敢,又有智谋。形容人智勇双全。

【只可智取,不可力敌】:敌:抵挡。只能用智谋来取胜,不能凭实力硬拼。

【智勇兼备】:形容人既有智谋,又很勇敢。

【智勇兼全】:既有智谋,又有勇气,二者兼备。

【智勇双全】:又有智谋,又很勇敢。

【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斗智斗力】:斗;争斗;智:智慧,聪明;力:气力。用智谋来争胜负,凭力气分胜负。

【斗智斗勇】:斗;争斗;智:智慧,聪明;勇:勇气。用智谋和勇气来争胜负。

【多谋善虑】:谋:谋划,策划;虑:思考。富于智谋,又善于思考。

【发短心长】:发短:指年老;心长:智谋深。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急中生智】:智:智谋。紧急的时候,猛然想出办法。

【经纶满腹】: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九旋之渊】:九:多数;旋:旋窝;渊:深渊。旋窝多的深渊。比喻智谋深广。

【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挈瓶之智】:挈瓶:汲水用的容量小的瓶子。比喻浅薄的知识或智谋。亦作“智类挈瓶”、“挈瓶之知”。

【心长发短】:心长:智谋深;发短:指年老。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智谋足以使人拒绝规劝,言辞足以使人拒绝过错。

【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智:智谋,指巧诈,诡辩。巧诈足够拒绝别人的规劝,言辞足够掩饰自己的过失。

【孙庞斗智】:孙:孙膑;庞:庞涓。孙膑、庞涓各以智谋争斗。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详细解释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1、屈原的《离骚》,见示例

2、骚害(骚扰,伤害);骚骚(急迫的样子);骚杀(下垂飘动的样子);骚边(骚扰边境)

通"搔"。抓,挠,以指甲轻刮 [scratch]

3、忧愁 [worry]

4、泛指诗文:骚人

5、[方]∶雄性的 [male]。如:骚驴;骚马

6、同"臊"

7、举止轻佻,作风下流, 的意思

8、sǎo古通"扫",尽其所有,扫数出动:"大王宜骚淮南之兵"

9、陕西关中方言,意思大意是得瑟、自作多情、瞎折腾等等。用在男性身上一般为得瑟之意,用在女性身上一般多为风骚、献媚之意。

例:1.你娃骚情地很。(意思就是你太得瑟了)

2.放着正事不干,你胡骚情啥呢?(意思是瞎折腾,胡闹)

10、[方]∶新疆方言土语,由词语"骚情"演变而来,褒义,形容人非常厉害,物非常高端。

例:"骚得很"(意思是厉害得很,好的很)

11、[方]:湖北随州方言,褒义词,有"非常"、"十分"、"很"之意。

例:"这菜骚好吃"(意思是这菜特别好吃)[1]

忧愁 [worried;depressed]

"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骚屑(纷扰不安的样子;状声词,风声);骚骚(忧思郁闷的样子)

指屈原的《离骚》的省称 [short for Li sao]。如:骚雅(离骚与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骚人韵士(诗人雅士);骚?指《离骚》);骚学(关于《楚辞》的学问)

诗体的一种 [a literary writings]。如:骚体;骚词(骚体诗的文词);骚赋(骚体作品);骚文(骚体作品)

泛指诗文 [poem;verse]。如:骚章(诗章);骚句(诗句);骚坛(诗坛);骚兴(诗兴);骚肠(诗肠);骚垒(诗坛);骚语(诗的语句)

sāo

通"臊"。腋臭、狐臭[bromhidroses]

食之不骚。--《山海经》

又如:骚气(腥气);骚臭(腥臭)

卖弄风情的[coquettish]。如:骚托托(做出卖弄风情的样子);骚头(淫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详细解释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1、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

《诗·鲁颂·閟宫》:“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郑玄 笺:“赐之以山川土田及附庸,令专统之。”《礼记·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 郑玄 注:“附庸者,以国事附於大国,未能以其名通也。”《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立萧詧为梁主,居江陵,为魏附庸。” 聂绀弩 《季氏将伐颛臾》:“现在还嫌财发得不够,又要去打劫那附庸颛臾,使得颛臾和本土的许多人民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东周列国志》第三回:“武公曰:‘秦爵虽附庸,然习于戎俗,其兵勇悍善战,犬戎之所畏也。’”

2、喻指尚处于弱小幼稚阶段而未能发展成完美独立的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3、喻指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属地位的。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谈诗·以诗存人》:“文坛耻说为偏将,酒国甘居是附庸。” 徐迟 《地质之光》:“把持中国 学术机关,使之成为外国学术机构的附庸。”

4、附属依托。

唐 沈亚之 《谪掾江斋记》:“然则吾以为肝者,胆附庸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文学史常识大全

全文共 8153 字

+ 加入清单

文学是浩如烟海,你知道多少?以下是小编带来文学史常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1.斑竹:湘妃竹。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3.连理枝: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如恩爱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4.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5.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6.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8.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9.登高:重阳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1.杜康:传说杜康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2.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3.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4.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红豆: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6.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7.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18.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9.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唐李商隐《无题》:“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21.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2.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23.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5.双鲤: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

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鱼”同义。

唐李白《赠汉阳辅录事》:“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

26.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7.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8.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

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9.阳关: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

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30.折柳: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后指送别。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1.折腰: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32.哀鸿:比喻悲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33.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辞。

唐李群玉《自泮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元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34.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苍狗。

35.献芹:也说“芹献”。《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36.报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唐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7.冰心(冰雪):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荚蓉褛送辛渐》)

②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

38.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宋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表惋惜。

唐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39.婵娟:原指姿态美好,多用来形容女子。因人们常以美女喻月,故也称月亮为婵娟。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就有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0.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索书。”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41.雕虫:语出汉代扬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唐李贺的《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42.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3.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44.古乐曲:

①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②梅花落——曲调名。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由《落梅花》的笛声想像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有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了冷落的感受。

③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变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颦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④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靡靡之音。

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主。

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⑥行路难——古曲,多言世路艰辛及离别伤悲之情。

唐李益《从军北正》:“天山雪后海风残,横笛遍吹《行路难》。”

⑦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到关于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感知乐曲的高妙。

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45.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说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巾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借指以诗传情。

元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46.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宋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47.化碧:《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辛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而死或忠心不泯。

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秋瑾《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酒去犹能化碧涛。”

48.怀桔: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唐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

宋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49.还珠: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50.怀桔:指孝顺双亲。典故出自《三国志》“陆郎做宾客而怀桔乎?”

宋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51.鸡黍:《论语》记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了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52.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唐刘禹锡《送李中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53.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54.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惯,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5.柳营: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方可入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唐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56.南浦:指在水边送别。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代指送别地。

宋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57.南冠:指囚犯。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响,南冠客思深。”

唐李白《留夜郎闻不预》:“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58.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59.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仕阮籍,能为青白眼, 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唐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60.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比喻杀敌报国。

宋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1.秦晋: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联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62.琴瑟:比喻夫妻感情和谐,《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也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63.问鼎: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意“问鼎”比喻篡夺政权,今常比喻谋求夺得。

64.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成了隐者的代称。

65.吴钩:泛指宝刀、利剑。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投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诗意情怀。

66.谢家:在诗词里常用“谢家”做典故,意思也不尽相同。

①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

宋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②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67.阳关: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两》:“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

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68.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口牲血,立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左传》记载:“诸侯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69.北辰:原指北极星。《尔雅》中说:“北极谓之北辰。”后用来喻指国君或受尊崇的人,也指帝都,如王勃《滕王阁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70.莼鲈之脍:指家乡风味,典出《胥书·张翰传》:“翰因秋风起,乃恩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尔,何能羁宦效千里以要名爵’遵命驾便归。”

后来的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成为莼鲈之思。张翰字季鹰,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云;“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71.辞第:典故名,典出《史记》卷 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辞去君王赏赐的宅第。

表现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风度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后又以“辞第”比喻为国忘家的爱国精神。

唐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72.鸡口牛后:《战国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做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73.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74.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眼。

75.三尺:

①代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②指剑,剑长约三尺,故用来代称剑。《汉书》:“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76.神器: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77.青衿: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唐杜甫《折槛行》:“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也可作为贤士的代称。

78.陶朱:春秋时期越过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主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用陶朱公或陶朱来代指富商。

79.咏絮才:东晋谢道韫曾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后以“咏絮”或“咏絮才”称女子善于吟咏。

如《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中,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吟诗才华。

80.逐鹿:《汉书》:“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81.周公吐哺:形容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据《史记》记载,周公吃饭时,曾数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为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形容心情的成语及解释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败兴而归 败兴: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绪低落。扫兴地归来

没精打彩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垂头丧气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师老兵疲 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师老兵破 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黯然神伤 黯然: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情绪低沉,心神忧伤

黯然失色 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失色:因惊慌或其他原因变了脸色。比喻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泽、光彩

黯然伤神 沮丧的样子。情绪低沉,心神忧伤。

黯然销魂 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象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寒酸落魄 落魄:沮丧失意。形容不得志时穷困、狼狈颓丧的样子。

废然而反 废然:沮丧失望的样子。反:返回。怀着失望的心情而归来。形容因消极失望而中途退缩。亦作“废然思返”、“废然而返”。

面如死灰 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

面若死灰 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黯然魂销 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魂销: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心情极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廉洁小故事9、羊续悬鱼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钉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笔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盲人摸象的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盲人摸象故事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盲人摸象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临难不惧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临难不惧形容勇敢无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临难不惧

【汉语注音】:lín nàn bù jǔ

【成语出处】:战国.庄周《庄子.秋水篇》:“知穷之有命,知遇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成语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临危不惧;强调的是在危急关头不怕。

【临难不惧的意思】:临:遭遇,碰到;惧:畏惧。遇到危难毫不畏惧不害怕。形容勇敢无畏。

【临难不惧的近义词】:无所畏俱、临危不惧、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临难不惧的反义词】:惊惶失措、临事而惧、慌慌张张、惊弓之鸟;

【临难不惧的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时路过卫国的匡(现河南长垣县附近)地,过去鲁国的阳虎侵犯这里的时侯孔子的学生颜尅也跟随着他。颜尅此番驾车跟随孔子旧地重游,他一路上得意洋洋地跟老师和同学们介绍阳虎过去是怎样侵略这里的。匡人对阳虎是深恶痛绝的,而孔子的长相跟阳虎很相像,再加上颜尅添油加醋的表述,匡人见到后马上集合武装将孔子一行包围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被冲散了,过了很久才赶回来,子路担心老师受到惊吓心急火燎地冲进了人群中。没想到孔子这时侯却谈笑风生,表情自如,子路迷茫地问孔子:“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这样高的兴致呢?”孔子镇定自若地回答子路道:“在水里不怕蛟龙的是渔夫之勇;在野外不怕虎豹的是猎人之勇;在战场上面对你死我活仍然向前冲的是战士之勇;而能够根据形势掌控自已命运,临大难而不惧者才是圣人之勇啊!”

【临难不惧例句】

战国.韩非《韩非子.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唐.骆宾王《萤火赋》:“应节不愆,信也;与物不竞,仁也;逢昏不昧,智也;避日不明,义也;临危不惧,勇也。”

宋.苏轼《孔北海赞》:“世之议公者才气各有高卑,然皆以临难不惧,谈笑就死为雄。”

【临难不惧造句】

口齿伶俐的她,为了表现自己的临难不惧和大义凛然,把危险夸大其词,听起来真是惊心动魄。

经新闻媒体炒作,他在百姓心目中那种临难不惧、智勇双全的形象愈来愈清晰,越来越光彩夺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及解释

全文共 1985 字

+ 加入清单

黑白分明:黑色与白色对比鲜明。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解释,欢迎阅读。

黑白分明

【解释】黑色与白色对比鲜明。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左右开弓

【解释】左右手都能射箭。比喻两只手轮流做同一动作或同时做几项工作。

【出处】元·白朴《梧桐雨》楔子:“臣左右开弓,一十八般武艺,无有不会。”

进退维谷

【解释】维:相当于“是”;谷:比喻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出处】《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轻重缓急

【解释】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古之人有至于张空弮、罗雀鼠而民无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同甘共苦

【解释】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推陈出新

【解释】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公而忘私

【解释】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出处】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像他这样不折不扣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中国中,究竟能有几个?”

七上八下

【解释】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柳暗花明

【解释】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出处】唐·王维《早朝》诗之二:“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

里应外合

【解释】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出处】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三折:“反被韩,魏同谋,里应外合,决水淹我军,甲士溃乱,死者山积。”

东张西望

【解释】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从此时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

深入浅出

【解释】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例句】这篇文章写得深入浅出,使人爱看、易懂。

内忧外患

【解释】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出处】《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眼高手低

【解释】眼力过高,手法过低。指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

【出处】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这叫做~,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惹是生非

【解释】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

出生入死

【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大材小用

【解释】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出处】晋·石崇《许巢论》:“盖闻圣人在位,则群材必举,官才任能,轻重允宜,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

九死一生

【解释】九:表示极多。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左右逢源

【解释】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生死契阔

【解释】《诗经·邶风·击鼓》 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出处】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聚合;阔,离散。死生契阔就是生死离合的意思。

阴阳怪气

【解释】形容态度怪癖,冷言冷语,不可捉摸。

【出处】曹禺《北京人》第二幕:“他们哪一个上想顺我的心?哪一个不是阴阳怪气。”

出入平安

【解释】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喜怒无常

【解释】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形容态度多变。

【出处】《吕氏春秋· 诬徒》:“喜怒无处,言谈日易。”

扶老携幼

【解释】携:拉着,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半信半疑

【解释】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出处】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东张西望

【解释】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从此时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脍炙人口比喻美好的事物,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喜爱和传诵,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脍炙人口

【汉语注音】:kuài zhì rén kǒu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李涛篇咏甚著,如‘溪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成语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脍炙人口的意思】: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形容味道鲜美的食品人人爱吃。比喻美好的事物,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喜爱和传诵,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

【脍炙人口的近义词】:交口称赞、喜闻乐见;

【脍炙人口的反义词】:平淡无奇;

【脍炙人口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两父子他们同是孔子的徒弟,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曾皙死后,他知道父亲喜欢吃羊枣,自己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当时的儒家传颂为美谈。战国时候,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听说这件事后觉得有些不可理喻,于是他向孟子不耻下问道:“老师,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实事求是地回答说:“当然是脍炙好吃。难道你不爱吃吗?”公孙丑又问道:“那么曾参和他的父亲曾皙也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却不戒脍炙呢?”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东西,羊枣虽然比不上脍炙好吃却是曾皙最喜欢的,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戒吃羊枣。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名有姓,我们对待长辈一般叫他们的名字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但姓却可以叫,因为姓是很多人都会相同的,而名字却是每个人独特的。”公孙丑听完以后恍然大悟。后来,人们从“脍炙,所同也”中重新引伸出了“脍炙人口”这个成语。

【脍炙人口例句】

秦牧《花城》:“一年一度的广州年宵花市,素来脍炙人口。”

闻一多《歌与诗》:“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北宋.徽宗赵佶《宣和书谱》卷十:“(韩偓)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现得意者数万篇,往往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造句】

这些赫赫有名的经典古诗词流传至今,语言上优美精练,脍炙人口,感情真挚。

音乐的创作来自于不拘一格的灵感,创作出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音乐作品确是难上加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形容太阳的四字词语和解释

全文共 2902 字

+ 加入清单

日出三竿太阳升起来离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样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形容太阳的四字词语解释,欢迎阅读。

日落西山 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日月合璧 指地球进入太阳与月球之间或月球进入地球与太阳之间所发生的现象。“日月合璧”在朔发生日食,在望发生月食。

日月无光 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

日昃不食 太阳已偏西还不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昃旰食 太阳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日昃忘食 太阳已偏西还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炙风吹 太阳烤,烈风吹。形容长途跋涉之苦。亦作“日炙风筛”。

如日方中 好象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十日并出 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暴乱并起。

兔走乌飞 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西山日薄 薄:逼近。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

心贯白日 谓心地与太阳一般光明。极喻坦诚,磊落。

旭日初升 早晨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比喻充满活力、生气勃勃的景象。

悬若日月 宛如太阳和月亮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上。形容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殷天蔽日 染红了天,遮住了太阳。形容仪从之盛。

鹬蚌相持 《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雨淋日晒 雨水淋浇,太阳曝晒。亦形容露天劳作或旅途的辛苦。

玉走金飞 谓日月如飞。比喻时光易逝。玉,玉兔,指月亮。金,金乌,指太阳。

昭如日星 昭:明显。像太阳和星星那样明显。形容丰功伟业,人所共见。亦作“昭如日月”。

遮天蔽日 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指日誓心 对着太阳发誓,表明忠诚无二。

白兔赤乌 〖解释〗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蔽日遮天 〖解释〗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形容遮盖的范围非常宽广。

冰山易倒 〖解释〗冰山遇到太阳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解释〗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解释〗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隐天蔽日 〖解释〗把天遮住,把太阳也挡住了。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

干云蔽日 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高大。

光天化日 光天:最大的天,大白天;化日:生长万物的太阳。原形容太平盛世。后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

黄绵袄子 比喻冬天的太阳。

挥戈反日 挥舞兵器,赶回太阳。比喻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火伞高张 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回光返照 指太阳刚落山时,由于光线反射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

皎如日星 皎:洁折光亮。像太阳、星星一样洁白光亮。形容十分明显。

皎阳似火 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葵藿倾阳 葵:葵花。藿:豆类植物的叶子。葵花和豆类植物的叶子倾向太阳。比喻一心向往所仰慕的人或下级对上级的忠心。

开云见日 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狂犬吠日 疯狗对着太阳乱叫。比喻坏人自不量力地叫嚣。

喷薄欲出 喷薄:涌起,上升的样子;欲:将要。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

日月重光 重光:重放光芒。太阳月亮重放光芒。比喻经过一番动乱后出现新的清明局面。

日升月恒 恒:音“更”,月上弦。如同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初上弦一般。比喻事物正当兴旺的时候。旧时常用作祝颂语。

日中则昃 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日薄西山 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日上三竿 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日中为市 日中:太阳当头,指正午;市:做买卖。中午进行交易做生意。原指古代物物交换的集市方式。后也形容偏僻地区的商业活动情形。

如日方升 如:象;方:刚。象太阳刚刚升起来。比喻光明的前程刚刚开始。

如日中天 好象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日中必彗 彗:晒干。太阳到中午正好晒东西。比喻做事应该当机立断,不失时机。

日月如梭 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蜀犬吠日 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天无二日 日:太阳,比喻君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旧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比喻凡事应统于一,不能两大并存。

田父献曝 田父:老农;曝:晒。老农将晒太阳取暖的方法献给国君。常作向人献物或献计的谦词。

夏日可畏 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乌飞兔走 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危如朝露 危险得象清早的露水,太阳一出就会消失。比喻处境极危险。

献曝之忱 献:贡献之意;曝:晒太阳。比喻以物品或意见献之于人,所表达的自谦之意。

阳煦山立 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

旭日东升 旭日:初升的太阳。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

牖中窥日 牖:窗户。隔着窗子看太阳。比喻见识不广。

雨淋日炙 炙:烤。雨里淋,太阳晒。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云开见日 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指天誓日 誓:发誓。指着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重见天日 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

逐日追风 逐日:追逐太阳;追风:追赶风。形容马跑得极快。

赫赫之光 赫赫:显著貌。原指太阳的光明亮清晰。后比喻人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势。

辨日炎凉 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后以之形容儿童的聪明早慧。

拨云睹日 拨开云彩看见太阳。形容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或比喻见到光明,大有希望。亦作“拨云见日”、“拨开云雾见青天”、“披云雾,睹青天”。

东兔西乌 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东曦既驾 曦:曦和,神话中驾日车的神。指太阳已经在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见。亦作“东曦既上”。

挥戈返日 挥:又作“”,舞动。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将戈一挥,可以使西下的太阳回转过来。①比喻留连光景,希望白天能够延长。②后常用以形容有能够排除困难,扭转危局的雄才大略。亦作“探戈反日”、“探戈回日”、“挥戈退日”、“鲁戈回日”、“鲁阳探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中实用的古代文学常识

全文共 6344 字

+ 加入清单

想要学好古文,相关的古代文学常识就需要掌握好了。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高中实用的古代文学常识,欢迎大家浏览。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斥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六、且

(一)连词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七)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

(二)副词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

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邹忌讽齐王纳谏》)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十五、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生二人,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2.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庞煖易与耳。(《史记·燕世家》)

4.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分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感恩词语及解释

全文共 1820 字

+ 加入清单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恩词语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恩有重报 (ēn yǒu zhòng bào)

好好地报答别人的重大恩惠。

恩怨分明 (ēn yuàn fēn míng)

恩:恩惠;怨:仇恨。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恩重如山 (ēn zhòng rú shān)

恩情深厚,像山一样深重。

恩重泰山 (ēn zhòng tài shān)

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返哺之恩 (fǎn bǔ zhī ēn)

返哺:雏鸟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报答亲恩。

感恩戴德 (gǎn ēn dài dé)

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感恩图报 (gǎn ēn tú bào)

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顾复之恩 (gù fù zhī ēn)

顾:回头看;复:反复。比喻父母养育的恩德。

千恩万谢 (qiān ēn wàn xiè)

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丝恩发怨 (sī ēn fà yuàn)

丝、发:形容细小。形容极细小的恩怨。

恩德如山 (ēn dé rú shān)

比喻恩德极为深生。

恩恩相报 (ēn ēn xiāng bào)

用恩惠报答恩惠;把有利于人的行为回报给有恩于己的人。

恩荣并济 (ēn róng bìng jì)

恩荣:恩惠荣宠。济:调济。恩惠与荣耀两种手段一起施行。

恩若再生 (ēn ruò zài shēng)

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

恩山义海 (ēn shān yì hǎi)

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恩深义重 (ēn shēn yì zhòng)

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恩同父母 (ēn tóng fù mǔ)

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处、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

恩同再造 (ēn tóng zài zào)

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关于感恩的句子

一、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在爱的世界里,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

二、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风景;伤得最深的,也总是那些最真的感情。

三、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四、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一个聪明的大脑。思考疑难的问题,生命的意义;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记住精彩的瞬间,激动的时刻,温馨的情景,甜蜜的镜头。生命赋予我们特有的灵性。

五、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

六、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七、人是可以快乐地生活的,只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复杂,选择了叹息!

八、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九、心若一动,泪就千行。

十、如果你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危险,被囚禁的孤寂受折磨的痛苦和忍饥挨饿的难受,你已经好过世界上的5亿人了。

十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十二、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十三、西方有句谚语这样说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家人,一帮可以信赖的朋友。感恩为幸福之首,是因为不知道感恩的人,永远就不会幸福。中华民族更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词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十四、选择最淡的心事,诠释坎坷的人生。

十五、我相信我爱你。依然。始终。永远。

十六、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十七、你若流泪,先湿的是我的心。

十八、你的眼睛,是我永生不会再遇的海。

十九、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明亮的双眼。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枝繁叶茂,花开叶落;看,名山大川,峻险陡峭,奇葩异草,缤纷多彩;看,江河湖海,奔腾不息,静谧深邃,浩荡无垠;看风花雪月,春华秋实;看时序更迭,沧海桑田……我们用清澈的双眸还原物体的本质原貌,一个五光十色、缤纷斑斓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欣赏华美,我们也洞悉丑恶。

二十、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假如”,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重新设计。

二十一、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

二十二、人生没有失败,只有粉碎!

二十三、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不要用恨来结束一段爱。

二十四、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二十五、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语解释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读 音】:tāo tāo bù jié

【词 性】: 中性词(及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语义)

【用 法】: 偏正式;作状语、定语;形容说话多 。

【解 释】:滔滔:①形容大水滚滚;②形容连续不断。 竭:衰竭,竭尽。形容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多比喻人说话连续不 断,十分健谈。也作"滔滔不绝"。

成语典故

【出 自】:《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积善歌》:"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

【示 例】: 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如下阪走丸也。◎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叶紫《山村一夜》:"两线珍珠一般大的眼泪,便~地滚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