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诗经硕鼠鉴赏(经典20篇)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改写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浏览

3850

作文

209

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1116 字

+ 加入清单

《人间词话》的第一句是“词以境界为最上”。何为境界?当美感经验产生时,人的心眼中会现出一幅新鲜的图画,它在霎时间占领人的全部意识,使人陶醉在一个小天地中,这个小天地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显然它同时包括景和情。我们采用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用的办法,认为景就是意象、情就是情绪。意象与情绪契合无间的词最具艺术价值,倘若意象富于情趣或情趣富于意象,词的境界就要打折扣。这个道理适用于一切诗词。

在魏晋之前,中国诗多半是情趣富于意象的。《诗经》也不例外。以上面这首《中谷有蓷》为例,作为一首被离弃的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它用益母草干枯起兴,抒发弃妇内心的苦楚和感慨。蓷即益母草,是一种中草药,它对妇女有明目益神的功效,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有助于女子养生育子。益母草放在开头,使人联想到妇女的婚恋、家庭、生育。晒干的益母草可以直接入药,但被遗弃的妇女却再也用不到了,强烈的对比使人感到妇女命运的悲惨。然而作为景的“中谷有蓷,暵其乾矣”与情其实并没有直接关联,尽管益母草与妇女命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是源于联想作用而非移情。联想和移情的区别在于,引起移情作用的对象不光能使人产生某种情感,还得靠自身把它表现出来。举个例子,看到亡友住过的房子时感到悲伤是联想,但假如这房子本身的造型和配色引发了人对亡友的思念,发生的就是移情了。所谓移情,就是情感附着在景物之上,也就是情绪与意象融合。《中谷有蓷》中并没有发生移情作用,情绪与意象实际上是彼此独立的。又因为这首诗真正想表达的其实是情感,景物起到的只不过是“兴”的作用,所以说情趣富于意象。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非常常见,“比”指比方于物,“兴”指托事于物,比显而兴隐。既有比兴,就说明“言在此意在彼”,说明景与情之间有距离。倘若距离过大,便会出现意象与情趣分离的情况。那么,促使这首诗诞生的究竟是景还是情呢?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根源是事。《中谷有蓷》发生的背景是荒年,因为粮食紧缺,绝情的丈夫才会将妻子抛弃,走投无路的妻子才会大放悲声。事使人心中积郁感情,在看到某物时,这种感情就有可能被激发。古人提出的“物感说”和近人所谓的“中国抒情传统”都有其片面性,没有看到诗背后的事,没有深刻意识到社会实践对文学创作的根本性影响。中外最早的诗歌都是叙事的,《诗经》虽然看起来抒情性强,但实际上全部基于重大的社会事件,抒发的都是和社会环境相关的群体性情感。今天的我们由于和先秦人民距离较远,对那些事件一无所知,才会想当然地将“物”或者“情”的地位抬高。

产生情绪与意象分离的根本原因是创作者没有调和好因事而生的情感与周遭景物之间的关系,唯有意识到事的存在,创造者才能更好地将情感进行加工,欣赏者才能真正理解诗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成就梦想的作文鉴赏

全文共 860 字

+ 加入清单

我常常想,希望是什么呢?是幼鸟对天空的向往,鱼儿对碧水的渴望,还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是植物对春天的期盼,动物对生命的热情,还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

鸟儿想要飞起来,它的希望在于蓝天,在于自己的勤奋。待到能够在天空自由翱翔时,它又希望飞得更高、更远,于是更加努力。这种希望,会使人勤奋,使人上进,使人成功。

在一个将要干涸的池塘中有一条小鱼,它向往碧水,不远处的一条小河,是它生存的唯一希望。就是凭着那条小河带给它的希望,鱼儿坚持着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干渴的昼夜,终于迎来了上天的甘露,得以继续生存下去。这种希望,使人的生活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一望无际的沙漠上,飞来了一粒树种。沙漠强烈地请求树种留下来,树种却摇摇头,飞向了远方。她告诉沙漠,总会有一粒种子愿意留下来的,只是不知要过多久。于是,沙漠的热情再次被点燃,蛋不久又被冷却。就这样,希望在年复一年的轮回中一次次地升起,又一次次地落空。沙漠总是努力地挽留每一粒飞过的种子。终于有一天,他聚集了无数植物的种子,变成了一片绿洲。这种希望,使人发展,使人改变。

冬天的世界银装素裹,那一棵孤独的老树掉光了叶子,如同一位垂暮的老人孤零零地立在风雪中。它盼望着春天快点到来,那是它生存的希望,也是它继续活着的理由。终于,在漫长而孤独的等待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老树最终迎来了它的希望,抽出了新芽,新的力量在苍老的躯干里涌动,孕育着新的生命。这种希望,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让人学会以更多的耐心面对未来。

一个人掉进了一个山洞,到处漆黑一片,似乎没有任何可以生存的机会。但是,这个人还是看见了一线希望——从山洞的某个地方,射进了一缕阳光。于是,他循着光线的方向走去,不知过了多久,他依然坚持着朝着那道似乎可望而不可及的光明前进。终于,在经过几个昼夜的煎熬跋涉后,他走出了山洞,重新站在明媚的阳光下微笑。而这期间支持他生存的,正是那一缕阳光带来的希望。

关于希望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甚至是不胜枚举。希望成就梦想,放飞希望,让我们成长、发展;拥抱希望,让我们快乐、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一棵树作文鉴赏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棵,我给自己取名‘伤心’”。

大树与停在自己身上,刚刚认识的小鸟,聊天。

“为什么?”小鸟扑了扑翅膀,他的名字正好叫“快乐”。

“因为我不开心!”

“为什么不开心?”小鸟从出生就生活在美丽的森林里,他有许多朋友,天天与鲜花一起歌唱,与小草一起看天空,他很快乐。这次出门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爸爸妈妈都极力阻止他。

“因为我本来是一棵属于森林的树,却被移栽到城市里。呼吸的空气从干净清新变得浑浊,空气里带着灰尘和汽车尾气还有垃圾的臭味”。

小鸟深吸一口气,脸立即变得难堪,并剧烈咳嗽起来,真难受!

“而且我身上经常贴满小广告:修水电的,保洁的,修屋顶的,接电线的,应有尽有,我都快成广告牌了。”

小鸟挥着翅膀,绕着大树飞了一圈,果然像长了“白斑”一样!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以为大树皮糙肉厚,就用各种方式伤害我。一小情侣吵架后合好,正好站在我身边,就拿出小刀,写个日期,还写xxx与xxx永远相爱,不吵架。那男的嫌不深,反复刻了十几刀,差点没把我疼昏过去。还有一次,一个卖刀的小贩在我旁边摆摊,我看着他使劲吆喝,终于来了一群纹身的、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的小青年。他们拿起刀问老板:“这刀快吗?”说完,便一刀往我身上砍来。我当时觉得绝对晕了过去,那样的疼真的已经无法忍受。”

小鸟一圈接着一圈绕着“伤心”飞,身上果然伤痕累累。他心里打了个寒颤,他已经知道父母为什么不让他出来了,他飞快的离开了,只剩下“伤心。”

“我是一棵树,我给自己取名叫‘伤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诗经读书笔记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寻遍所有的名词,我认为把《诗经》比作为晴朗的夜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而《诗经》中的每一篇则是夜空中最独一无二的星星。起初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诗经》中篇目的数量,一共三百零五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独是目录中的篇目名称就已经令我眼花缭乱。可是,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在这《诗经》中哪怕是信手翻开的一面,都能体现出它自身的千载独步的美。《诗经》就如同星星一般数量繁多,但每一颗都熠熠生辉。

在我轻轻地拈起《诗经》的时候,我却感受到了沉重的分量。这里面的文字已然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不由得对其中所描述的当时的普通生活也产生了肃穆的敬意。所有当时的故事,无论和平或战争都在那么一瞬间定格在了曼妙的诗里。也许是口口相传,也许是用文字记录下的,但不管是哪一种,最终它们都一起静静地躺在岁月里等待着一个又一个人去翻开它们,感受它们的伟大和美丽。《诗经》就如同星星一般沉静却又历史悠久。

“最美不过诗经”这句话相信人们都已有所耳闻。而《诗经》所美之处不仅在于它历经沧桑的瑰丽,更在于蕴含在其中的真情。

在仔细阅读了《诗经》中的几篇名作后顿时百感交集。例如《蒹葭》用了起兴的手法,描绘出了一派朦胧的场景,但这其中表达的情感却是非常强烈的。虽然关于其中的感情是有争议的,有寻求所爱慕之人一说,也有追逐理想与追求一说。可是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它所表现出的执着的情感是完全相同的。再例如《关雎》、《汉广》等,它们都是用最柔美的语言汇编而成,但却表达出了最迫切的思念。每一字、每一句流露的都是发自他们的内心的真情。正是这种略加修饰的真情令人感同身受却又不会感到失去意境。就如同星空一般闪耀动人,却又令人感到沉醉。

在合上《诗经》的一瞬间我却又获得了另一种稍稍不同的感叹:原来当时的人就拥有各式各样的细腻情感,包括离别时的悲伤,遇喜事时的快乐亦或是追逐理想的焦躁与执着。而且早在那时,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来使作品变得更加富有艺术魅力。有那么一刹那,我感受到了我与古人是相通的,我与他们都曾观望过同一片星空。

夜空点点,繁星闪烁。《诗经》也将会像永恒的星空一半,成为一代又一代所流传的中华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

鲁迅说,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是如果单单从表面上看,也许人们会有感到相互理解的时候,而不必产生对于对方烦恼的烦躁和厌恶感。

大多数的解释对于中谷有蓷这首诗的看法是,一个女人遇人不淑,遭人遗弃,只得在山中感叹不已。

但是也许事实并不如此,因为并不是人被打倒了就单纯是被打倒了,痛苦也有其他的意义,比如说,诗经中有众多的女子都是被遗弃了,那也不意味着消极,痛苦并非仅仅是摧毁,有的人反而勇敢对糟糕的过去说不,这也是相当好的经历。

在诗经中,我们看到过很多女子都是被抛弃,有“氓”里面的女子勇敢地告别过去,还有“谷风”中女子也是被始乱终弃。

但是有一点相同的是,如果是要展现一个人的悲伤,心境的变化,这两处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写的。

这里的说法并不是在胡乱解读,因为从前两首中,一个女子的喜悦,欢快,渐渐生出的紧张,哀痛,都是明显可见的变化,但是在中谷有蓷这里,只是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看,他看到一个女子在那里,似乎有什么悲伤的事,他知道那女子发生了什么,但是他似乎无法真正地走近那女子,他不能随便地去安慰,不能随便地引起她的注意。

因为她的忧愁在那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要面对的事情,而那女子的经历终归是她自己的经历,也许从这首诗角度,看过去的人“我”也正面临了自己的困境,左思右想无法想出结论,于是就只能到山谷中躲起来,想要自己一个人安静一下。

这样看来,这首诗就没有那么消极了,一个女子离婚了,她或许曾经有过美好的向往,或许对未来有过信心,总之,她正刚刚摆脱了一段不怎么好的经历,现在正躲在山里,想要仔细思考这件事,也许没有思考,但是不怎么想和其他人交流,因为必然会带上自己的情绪。

在我看来,诗经的每部分应该都是相互联系的,而“王风”里面的诗歌全部都是从“我”的角度去看的。那么即使说的是女子的叹息,也离不开“我”的存在。

如果“我”也是遇到了无法排遣的事情,又遇到了一个有着自己的不好的经历的人,会怎么样呢?

在开头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把这句话放在这里,也许会产生非常好的反应。

两个不认识的人,或者可以说完全没有相同经历的人,因为自己遇到了悲伤的事,发现了人的孤独无法被同伴了解的事,于是想要躲避,想要逃避人世,可是在这种情况下,遇到了那个也是有着相同想法的人,也是想要躲着不见其他人,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和爱反而产生了。

人们在孤独之中又重新发现了相似,而且构造了联系,这种联系真是不可思议,人在最本质上,的确就是这样相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诗经中的名篇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作文鉴赏《需要勇气》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天气晴朗,道道金光洒满大地,世间万物都尽情地享受着阳光的亲吻和爱抚,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我需要勇气,我需要力量作文。而此时的我,心中没有一缕阳光。工作的压力,家人的不理解,让我感觉快要窒息。压抑的心情让我近乎崩溃,无奈的生活给我的心灵蒙上一层灰尘。我就像是撞入蛛网的一只小虫,不管怎样的奋力挣扎,却始终逃不脱蛛网的束缚。

忽然天空划过一道痕迹,仔细一看,是一只美丽的小鸟在尽情飞翔,心中忽然生出几分羡慕,真想像小鸟一样拥有一对翅膀,在蓝天中自由的翱翔,一直飞到那快乐的天堂,小学六年级作文。可现实告诉我,那只能是一个梦想。压抑、无奈、孤独、无助再次向我袭来,我重新跌入万丈深渊。我不禁问自己,我就这样 甘陷蛛网 ?我就这样惆怅悲伤?不!我需要勇气,我需要力量。我坚信, 生活 的磨难消磨不了我的意志,无情的打击会让我变得更加坚强。虽然我不能像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翱翔,但我依然会给自己 造一对翅膀。自信和刻苦是它的骨架,自强和奋斗赋予它源源不断的能量,这对翅膀将托我飞过困惑,飞过迷茫,飞向理想的天堂。

再望那洁净的天空,我的心情豁然开朗,我强烈的感受到:那明媚的阳光,已照亮我的心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再见2024你好学生满分作文鉴赏

全文共 1058 字

+ 加入清单

2022画上句号,2023写上冒号。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们不知不觉已经度过了短短的一年,时间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一年就像麦田的麦穗结满了大大小小的事件。 2022 draws an end, 2023 is written with a colon.The new year is coming, and we have unknowingly spent a short year, and the time is always coming quickly and going fast.This year is like the wheat ears of the wheat field full of large and small incidents.

这一年有很多令人难忘的事。我们中国人努力拼搏,为世界增添了一抹亮丽的中国色。中国红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七月我们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看!在这百年里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此刻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被血洗过、被打败过的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再一次站在世界的舞台,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十月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三个月它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梦想穿过云雾,抵达太空。航天工作者们用他们的坚持与毅力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这一年我们也经历了很多忧伤。袁隆平爷爷和吴孟超爷爷的先后离开,举国同哀。河南多地遭遇特大暴雨,但没有什么能击倒团结的中国人。

这一年有很多温暖的事。哈尔滨连续五次疫情,无数小区接连被封闭。在14天的居家隔离期间,我有很多学习资料需要打印,家里没有打印机,一筹莫展之际,妈妈在邻居群发出了求助信息,没想到瞬间好几位邻居回复妈妈可以帮忙打印,使得我顺利上课、参加比赛。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来自邻居的温暖。白衣天使和社区工作人员不畏严寒,夜以继日地工作使得我们的生活有保障,安全有屏障,我相信人间有温暖,大地也会重回生机,我们一定会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一年我也有很多小收获。年初,我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推荐下成功当选黑龙江日报社小记者,我穿着红色“工作服”,戴着“工牌”小记者证,在大记者们的带领下学习了黑龙江日报发展史、了解了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参观生活报采编平台,去防震减灾科普馆参观,现场采访优秀大学生,“持证上岗”体验了真正的记者工作。目前,龙头新闻上已经刊载了5篇我的文章。我会好好努力,履行好小记者的责任。

2022你好吗?再见!2022。你好!2023。让我们一起走进2023年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再见2024你好学生满分作文鉴赏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2022年12月19日,赵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特殊的作文课,亲子写作——盘点我的2022。2022年对我来说,的确是有太多难忘的事,有过失意,也有收获与成长

失去

这个2022,我失去

成长

这次疫情,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还记得在11月初,老师发微信向妈妈反映了了我的问题,说我这段时间状态不好,并且断言我期中考试不会太理想……那个晚上,妈妈跟我谈了许久,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有时仍会不自觉地溜号,紧张不起来。直到返校后迎来了期中考,我“不负所望”地考砸了,尤其是数学创下历史最低分。那一刻,我心中十分失落,又有几分忐忑,怕妈妈会批评我。没想到并没有,妈妈说她已经有心理准备了。那一刻,我无比愧疚,我自以为每天完成老师的作业就可以了,却不知正是因为减负,我们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想想曾经排名在我之后的同学成绩越来越好,而我却放松了,也因此退步了,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着急,也有几分体会到了妈妈的心情。虽然是居家学习,但是同学们都在“内卷”,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疫情让我懂得了,唯有自律,才能克服网课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我的成长

期望

听妈妈说,张文宏医生断言这个冬季是最后一个寒冷的冬季,我们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我衷心地期望

再见,2022;你好,20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学习音乐鉴赏心得体会

全文共 5776 字

+ 加入清单

在写这篇音乐鉴赏论文之前,我一直在犹豫,自己写什么好了,在最后一次课上,老师让我们完整的欣赏这首协奏曲,在视屏的最后我惊奇的发现,那位女演奏家居然哭了,眼角泛起丝丝泪光,我决定好好的再次听下这首曲子,好好的深深的去感受下那一份“爱”。

“指点梅花曲皆无,扶醉且听梁祝。”当拨起《梁祝》这断魂的琴弦,心从来没有过的感动、悲凄、落泪、无奈···唯有这凄凉的琴声还能告诉现世的世界,爱情是存在的。毋庸怀疑,在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永挥不去的影子。即使点点的怀念也是爱的心情。

以前在不同的场合,还是多多少少的听过这首曲子,但是哦大多时候都是简简单单的听过一部分,说完整的欣赏这首曲子,自己还真的从来没有过。

而真正意义上的静心欣赏这首曲子就是在罗老师的的指引下好好的听完了这首曲子。我不至于欣赏得一塌糊涂。现在再听到此曲,“感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更得几回闻。”心随弦在拨动,爱与誓言在交汇。“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清中有浓意/流出心底醉/不论冤或缘/默说蝴蝶梦/还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不论冤或缘”词曲合并,天衣无缝。泪在心中,恨在泪里。

《梁祝》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因素,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作者将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为乐曲三个部分音乐表现的内容,将这三个部分融于欧洲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框架之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作为乐曲的显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诚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最后的化蝶的描写,极富于浪漫色彩,可谓全曲的点晴之笔并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成功地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融为一体,用音乐的形式艺术地再现这一动人的故事。

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情节:4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农村祝家庄,祝员外的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纯朴、憨厚的穷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当学业结束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倾吐蕴藏已久的爱情,但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但祝家嫌梁家境贫穷,而把祝英台许配给了一个豪门子弟——马大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不到自由婚姻,梁不久便抑郁而死。祝英台闻此不幸,悲痛万分。在送亲的途中,她来到梁的坟墓前,向封建礼教发出了血泪控诉!此时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坟墓之中,遂化为一对彩蝶,在花丛中双双飞舞

显示部:相爱

引子:

轻柔的弦乐泛音引出长笛带华彩的引子,上下跃动的八度大跳轻盈、活泼,双簧管的优美旋律,描绘风和日丽、乌语花香的明媚春光。

主部:

主题――在轻澈的竖琴伴奏下,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爱情主题”,它由越剧唱腔的典型音调演化而来,纯朴、优美、动情,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甜蜜而美好的爱情。

草桥结拜――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情意融融,比拟主人公漫步于草桥亭畔,结拜手足的情景。

主题再现――乐队全奏的爱情主题,进一步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真挚友谊和深厚情歌。

连接部:

这是在钢琴衬托下小提琴演奏的华彩段,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和爱慕之情。

副部:副部是活泼的小快板,回旋曲结构。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情趣。回旋曲主部主题来自于越剧音乐,欢悦、嬉戏的音调与舞蹈性节奏的伴奏。第一插部采用独奏小提琴先后与木管、弦乐相互模仿的竞奏形式。第二插部情绪更为活跃,尤其是独奏小提琴模仿中国乐器古筝的演奏,富有弹性的节奏、灵活跳动的音符和起伏波荡的旋律线条,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相互追逐嬉戏的动态和神情。

结束部:慢板,由爱情主题的音乐材料引申而成。小提琴与大提琴缠绵的二重奏,表现梁、祝“十八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

展开部:抗婚

抗婚:沉重的大管和大提琴齐奏及低沉的大锣作为悲剧的预示,造成惶惶不安的气氛。象征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以中低音铜管齐奏为主体的低音线条,用粗暴的音色奏出,威严、冷峻而凶狠。接着是小提琴用散板双弦演奏的激昂音调,表现出祝英台的痛苦与激愤;象征祝英台抗婚的主题由小提琴演奏,作曲家借鉴中国乐器琵琶的扫弦技巧,用强烈的切分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反抗者的精神和形象。接着,“抗婚主题”与“封建势力主题”交替出现,将音乐推向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描述祝英台激烈的抗婚场面。

楼台会:由小提琴及长笛奏出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的哀伤的慢板主题。接着是独奏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动情的复调旋律表现一对深爱的主人公生离死别的伤感,如泣如诉、感人挚深。

哭灵投坟:音乐转为急板,情绪急骤变化,悲愤的音调、紧张的节奏,形成了展开部的第二个音乐高潮。在这里,作者借用我国京剧中紧拉慢唱的形式,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前向苍天哭诉的情景。在独奏小提琴奏出带华彩意味的一个音乐绝句后,由弱至强的打击乐推出乐队全奏,象征祝英台“哭灵投坟”,纵身自毁的形象,全曲的戏剧矛盾达到顶点。

再现部:化蝶

再现部省略了副部:在宁静的音乐气氛中,飘逸的长笛旋律和竖琴的刮奏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仙境。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再现了爱情主题,钢琴奏出流水般的晶莹音响,弦乐群轻盈的拨奏扑朔迷离……,象征梁、祝死后化成一对蝴蝶,在天堂翻飞起舞,永不分离。

最爱求学一段,节奏轻快,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山伯与英台结拜为兄弟,在书院快乐的学习生活。同窗3载,不知英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英台是雄雌。富有戏剧性。我最爱看小猪版《梁祝》也是前一部。2个快乐人儿似神仙的感觉!!

最感动抗婚化蝶一段。当最后一部演奏时,十分清楚的记住了他们坟前化蝶双宿飞的美好画面,提琴声轻快而柔和。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天下谁人不向往这个美好的结局呢?有人把它比喻成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山伯与英台的爱情被封建势力扼杀。山伯含恨死去,英台拜祭山伯。脱去嫁衣,里穿白色孝服,感动上天,与山伯化蝶永不分离。当我看到这画面,感觉这种感动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即使无情似石头,也会流出惋惜的泪水。

虽然对于我自己没有经历过和心爱的人聚合分离的曲曲折折,但一曲落来,感慨万千。和古人相比,我们是何其的幸福自由,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没有父母包办婚姻的无赖,我们不禁为他们的故事感到潸然泪下。

【3】学习音乐鉴赏心得体会

音乐,一直都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不管悲伤还是快乐,我们都会用音乐来表现自己的心情。我们会听不一样的音乐,不同的情感不一样的音乐体会。音乐分为很多种,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有很多种,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都能融入音乐之中,表现出来。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音乐的鉴赏又是我们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关键。一首歌曲,都赋予了一种精神,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只有很好的理解了其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才能真正的欣赏一种音乐的美。

这些体会都是在音乐鉴赏课上了解的,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程,虽说时间很短,但是它使我在生活中对音乐的理解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通过老师的讲解,体会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独特魅力,这门课程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我听音乐,只是觉得好听,也不去想其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是单纯的听音乐,而且喜欢听流行的音乐,不喜欢古典类的音乐。现在才发现,只有真的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才能真正的从心里感受它所带给你的感受。一首欢快的音乐,它的旋律,欢快跳跃,所带给你的感觉就是快乐的,幸福的。然而一首悲伤的歌曲,只要听到它的旋律,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压抑,从内心中产生了一种悲的情感,一旦理解,就能感受其中的情感。这是我学到的,无论听什么音乐,只要旋律一响起,你就能理解作曲者在音乐中注入了怎样的情感。这就是音乐鉴赏的所在,理解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涵。

之前刚开始上音乐鉴赏课的时候,只是抱着一种随便听听的态度,但是随着课程的增加,它把我渐渐地吸引住了,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老师用心做的课件以及给我们准备的影视作品,还有一些名家对音乐的讲解,都令我对音乐的感受更上一层。

刚开始我们欣赏的中国古典的音乐,处于底下层的人们的音乐。他们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都寄托在音乐里,把内心对压迫者的不满以及当时社会的不公都寄托给了音乐,通过音乐表达了出来,有些不能说的,不敢说的,都会用音乐来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另一种美。那电影《红高粱》中的抬花轿那一片段,对我印象十分深刻,轿夫们唱的那激昂的曲调,对新娘婚事的大胆的质疑与评论,以及新娘说不出的那种感觉,都表现的非常贴切。大胆的曲调,朴实的歌词,都充分表现了一种音乐的美感,民间的艺术的精魂。从学习中了解到中国底层农民通过音乐表达内心的渴望和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宣泄。除此还有阿柄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深感人心,我终于明白音乐给人带来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音乐是最能抒发人类情感的。

接着我们又欣赏了西方音乐,堪称经典的要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奔放、激昂的旋律寓示着绝不向命运低头,命运应由人自己主宰。我喜欢它的风格,喜欢它的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坚强意志。从旋律激昂到舒缓,再从舒缓到激昂,表现了开始与命运顽强的作斗争,坚持不懈,平静一会,唤醒心中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的向往和渴望,接着,平静过后,为了心中的梦又坚持与命运抗争。一曲终了,表现了不屈的生命。

印象中的贝多芬只是停留在他的音乐上,然而自从看了那部讲述贝多芬的电影,对贝多芬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贝多芬,这个在我们看来再熟悉不过的音乐名人,事实上也有着不为人知的阴暗的一面。性格古怪,脾气粗暴,这都是我以前不曾了解到的有关贝多芬的形象。他的孤僻,他的骄傲,他的执着,他对音乐的一丝不苟,即使世人都不理解,他也不为之所挠,只是单纯的,静静地守候在自己的音乐之路上。电影中,有几场管家整理贝多芬的房间的场景,杂乱的屋子是管家最不想进去的地方,但是还是进去整理,但是却没得到屋子主人的好评,反而得到的却是一顿臭骂,一顿暴吼,贝多芬不喜欢别人动自己的东西,即使被人不理解也没关系,就是做自己。还有几场贝多芬演奏音乐的片段,他对音乐的认真度让乐师们都无法理解,但是他就是那么执着,只求最好的。如果说世人都无法理解贝多芬,那么除了那个小男孩,男孩是理解他的。他会静下心来讲述自己的童年,他会和男孩一起坐下来平静的聊天,一起散步。一切又是觉得那么美好。即使贝多芬拥有那些世人不能理解的性格以及生活方式,但是伟人毕竟是伟人,他有着为世人所认可的璀璨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始终无法超越,因为某种精神,因为某种灵魂。

还有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安排我们看了一次当代的著名音乐人的一些故事,那次的课让我对音乐又加深了一份体会。我们所看的是山西卫视的《老梁故事汇》节目,讲述了黄家驹的光辉岁月,我从中了解了黄家驹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为何人们都会爱黄家驹,为什么他会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为什么Beyong乐队能够鼓舞人们。每一个作曲家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黄家驹凭借着他对音乐的执着,带着他的音乐梦想,一直在不停地奋斗,他用歌声传递着祝福,用歌声表达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用歌声记录着苦难与挫折,并且保持着一份积极向上的心面对。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黄家驹,了解到不一样的光辉岁月。同时还看了郑智化的传奇人生以及天王杀手周华健,这些也让我也难以忘记,那些音乐人走过的不为人知的岁月。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用音乐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用音乐来感受生活的每一种感受。这样的他们我很喜欢,很佩服。他们把生命注入了音乐,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了精神的所在。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就如同音乐一般,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不相同,一首曲调,不同的人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周国平先生有过这样一段话,比较有趣。他说“音乐家用天国的语言叙说天国的事情,诗人用人间的语言述说天国的事情。诗人痛苦了,因为俗人根据人间的事情来理解人间的语言,总是误解了诗人。音乐家可以免于此患,反正俗人听不懂天国的语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它的最后一句,也就是每个人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会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很多时候,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下,对于同一首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差异。同样的在心情不同的时候,我们也就会听不同的歌曲来与内心达到一个切合点,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就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候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不同的心情选择了不同种曲调的音乐,我们所处的生活中,不时会有不同种的感情环绕着我们,然而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用音乐表达或者治疗,因此音乐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通过音乐来感悟人生,又通过音乐来感受人生。有的是用音乐表达内心的喜悦,有的是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内心的压抑,有的却是通过音乐来找回失去的动力,奋斗的决心。当然我们也意识到只有在动听的音律中细细地、尽情地品味其带来的震撼,才能真正领略所谓“音乐的灵魂”那丰富的内涵,进而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带来的动力,从而陶冶情操,完善自我。

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的确,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音乐为很多人带去了慰藉,音乐治疗着很多的人,人们享受着快乐,享受着所给予的最温暖的寄托。

现在的我去听每一首歌,都会去想它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它要告诉人们一些什么,我能用我所理解的去感受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曲调,才发觉,音乐的魅力是如此的巨大,音乐中也包含了如此多的思想情感。这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程,它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艺术理论课。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它使得我对音乐的热爱又增添了几分,它教会了我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认真领悟它所传达的思想和反映的人生主题,让我懂得音乐的灵魂所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音乐的真正意义所在。

音乐对我们来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已经无法再忽视它的存在。总之,我们已无法离开它,拥有它使我们生活的充实有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诗经之美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42 字

+ 加入清单

听,我们吟咏诗经。在口中吟唱,在心头感悟。在这一场去往诗经世界的旅途中,一路走走停停,便有了新的理解。渐渐的,发现了现代人迷失的诗意与情怀,一去不复反了。

听,我们吟咏诗经的声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千古流传的名句在耳畔回荡。我仿佛看到一个美丽少女即将出嫁。就像桃花一样,绚烂多姿。但是一个女子,只有美丽的的外表是不够的。正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一个淑女,还需有高尚的品质,把整个家庭老老小小,安排得井然有序,家庭和睦,其乐融融。还有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子孙满堂,家中人丁兴旺。

而如今的现代,我们对美有了不同的认知。现在夸女孩儿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只是看颜值是否好看。而不是像古代那样的淑女,文静大方,才华横溢,温柔体贴,勤俭持家,散发着一股由内而外的美。这种美是本质的美。是内心的美。在现代,我们已经缺失了这种审美。但我们在诗经中找到了美。

听,我们吟咏诗经的声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一位忧郁的少女,脸上摆满了心事。心中心系着那心爱的君子。她日日夜夜的思念,就为得到那君子的来信。但是一次约会,君子爽约了。少女虽心中百般不平,有些怨恨,但还是不失礼节,不露出不雅的一面。她只是把这份纯粹的爱意装在心里,藏在心底。为了他,整日守在城楼外的站台,等着他的归来,独自徘徊。她不怕遇不见他。她不怕没有结果。因为她从来也没有放弃这份真挚的爱情。

而如今的现代。再也没有这种纯粹真挚的爱情了。就算是有,也寥寥无几,为数不多呀!这种美好的爱情不是甜言蜜语,而是用真心加以行动,用心追求美好的爱情。

听,我们吟咏诗经的声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位正直端庄的君子,才配得上善良,勤劳,心灵手巧,才华横溢的淑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君子看见美丽的少女在水边采着荇菜,更加心动。因为女子的勤劳品质,使君子更加竭力的追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是因为女子的优秀品质与纯净的内心,使君子发奋图强,力求更优秀,以配得上自己心爱的女子。

而如今的现代,看不到古人追求美好事物的努力。古人将自己变得更优秀,通过改变自己来追求美好。他们的这种坚持在现代好像也缺失了。君子一心一意坚持,始终保留着这份美好的爱恋。

诗经中有太多的美为我们所发现。但往往在现代社会都已经缺失了。幸运的我们现在仍然可以吟诵着几千年前的诗句,体会着他们的生活,向往着他们的美好,找到了现代人迷失的诗意与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诗经之美作文600字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世间万物皆有美。花草有它们自己艳丽芬芳的美,动物有它们自己生机活力的美,而诗文则是有淡雅高洁的美。《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影响着代代文人雅士,正是美的源泉。

翻开《诗经》,品读一字一词、一句一段,从字里行间便深深感受到美的气息。无论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将出嫁的女子比作美丽的桃花,娇滴滴、红艳艳的桃花,象征了女子的美好、善良;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寻求的美好女子。诗人们并没有描写女子面若桃花或长得沉鱼落雁,只是写“夭夭”、“伊人”,表述一个德行高尚、贤惠的女子,就将一个美好的形象留在读者脑海中,难以忘怀。同时,《诗经》的用词及手法也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将美人比作花,便是从这里开始的,如同“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层出不穷。文字,体现了《诗经》之美。

如果诗词光有文,而没有情、没有意,便称不上是诗了。《诗经》每首诗都富有情意,都耐人寻味。《关雎》中,君子对淑女追求,想方设法的向女子表白,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多么美好的情感啊!少男少女间,纯粹而真挚的爱情啊!《式微》中,简短的语言,却表达出劳动人民的艰辛,因为工作量巨大,天黑了,还不能回家与亲人们团聚,饱饱地吃顿饭。质朴的语言诉说着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氓》一诗中,可怜的妇人年老珠黄,被丈夫抛弃,含泪诉说着心中的悲与悽,表达出内心中的悲愁,让人深感同情。《诗经》之美,更是情美。

漫步《诗经》,其中之美,数不胜数,它犹如一座文学的源泉,滋养着我们,美化着我们。它的美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原来,《诗经》之美,就在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诗性,都沉睡在慢慢的阅读路上,等待被唤醒。而《诗经》就叩响了我通往诗意世界的大门。

《诗经》犹如中国的《圣经》,虽一篇短短数十字却承载了深厚的文学底蕴,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王小波说过:“人光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初识《诗经》,缘于一部电视剧,剧名已忘,但那主角,他所吟的《关雎》却深印脑海。

翩翩一公子,踱步桥上,手持折扇,抹额垂下,眼含笑意,一边摇头一边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笑声沉醉,仿佛在抚摸着沉醉在春风里的柳枝。那一景,朦朦胧胧,却让我的笔端开始有了一丝画意。

再见《诗经》,是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仅一句,十六字,誓言,依稀看见了两鬓霜华,相互依偎,那么美好,那么让人神往。那一刻,清清晰晰地,给我的文字添上了一分诗情。

而今,深交《诗经》,是在背诵“我爱记诗词”时,邂逅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简短的诗词,饱含的深切祝愿,让我动容,古人真情流露那么朴实,又那么雅致。

于是,我便买了一本《诗经》,闲时读读品品。读来,发现《诗经》的作者大多都是佚名的,为什么呢?疑惑在我脑海中盘旋,促使我顺着诗句,浮想联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好像听见了来自一位久经沙场,身体千疮百孔的战士,豪饮一坛浊酒后略带醉意的嘶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让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站在城墙上,穿一身素衣,青丝舞动,望穿秋水,却不见意中人的女子,低低吟着“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使我领略了一幅人民繁重劳作的风俗画,她们劳累的神态好像在哭吟着一段沉重的历史……

这么看来,当时不论身份地位,谁都可以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而现今,我们的诗意,哪里去了?

这一角,大多拿着手机,那一角,大多敲击着键盘,都沉醉在忙碌中,忙着追求金迷纸醉的生活,忙着捕捉灯红酒绿的喧嚣,独独抛弃了那份本应在骨子里的诗意,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迷失了自我。

我想,可否静下心来,慢慢翻阅一本《诗经》,倾听来自古代民间那些朴实无华的劳动者的故事,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都在《诗经》中浅浅吟唱。

愿《诗经》的墨香能浸透每位读者的灵魂,永远憧憬着“诗和远方”,寻找生活中的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学术调研:要建立起外国小说阅读鉴赏的新观念

全文共 7706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自己在一年多前高二时使用这一教材时也有很多困惑,不少学生一开始更是感到很难进去。虽然自己一直比较喜欢西方现代派的文学,在五年前撰写《中国新时期文学悲剧论》写到马原、残雪、余华、格非、洪峰、莫言、叶兆言等先锋小说的艺术风格时,研读大量的西方从海明威、卡夫卡到辛格、卡尔维诺,从伍尓芙、福克纳到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的作品,但教学又是另一种情况。当时我在学校里带的徒弟曲晓明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硕士,她跟着我天天听课,我特意花了1500元买了一个索尼的录音棒,让她把我每节课都录下来,课后一起研讨,同事自己读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书籍,印象较深的有《荒原上有诗人在高声喊叫》《二十世纪中西比较小说学》《中国叙事学》《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小说叙事学》等十几本,边教边摸索。

十五六年前这之前我似懂非懂的读过我们慈溪籍的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的袁可嘉先生主编的一套《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一到四卷好像有十来本。这些作家好多是马原、残雪他们师傅,在他们的作品身上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味道。与我们教材中的课文作者有关主要流派:意识流、表现主义、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新现实主义。为了给湖北老师讲课,这个暑假我研读了一些西方文化哲学专著我体会到要交好这些小说文本,准确理解小说内涵,特别要注重这些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哲学,我讲课中归纳了这样几点:

1、现代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对物欲对身体欲望的推崇;

2、精神异变的世界:人类荒原上孤魂野鬼;

3、社会生存的重压:精神的漂泊者孤独者;

4、主体性的衰落:上帝死了,人的异化;

5、文化审美的扩张:颓废、反讽、怪诞;

6、文学视域的转化:从理性到非理性

7、叙述的抽象化: 非戏剧性、潜意识。

人教版原来的课文《变形记》和现在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墙上的斑点》《地洞》《在桥边》《骑桶者》《清兵卫与葫芦》《沙之书》《山羊兹拉特》《桥边的老人》《半张纸》《牲畜林》等小说在小说的主旨艺术特征方面无不同这些社会文化哲学背景有关。不了解这些,在教学中很难真正读通这些小说。

在一年多前给高二的学生讲《外国小说欣赏》时,我感受最大的是要改变我们老师与学生以往的小说阅读欣赏的观念与习惯,只重视故事情节。好的小说绝不只是故事情节,它必然于这个世界隐秘的精神联系途经,必须在世界和存在面前获得一种深度,而不是简单在文字在故事的表面滑行,这样的话,小说教学,尤其是西方经典小说的教学只能变成一种频发肤浅的皮相的学习。我想,这里特别要注重的是,在阅读中从传统小说的对人的外部表现到外国现代小说的对人的内部寻找,初步树立起外国现代小说欣赏的一种新的观念。我想,而且这观念不只是读出小说的主题,如变形记中社会对人的压迫,这些看看教参或一课一练里也有,关键是读出这种主题是在作品里怎样得以存在于呈现,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去加以传达。否则,我们看到的不是小说的艺术,而只是文章。我们要注重小说些什么,但多这些经典作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读出为什么这样写。我们的教学往往忽视作家怎么写,不关注艺术的特征。我打个比方,写什么像是一块布料,如果没有形式技术,就不可能是件衣服。衣服不是布料,正因为有了形式技巧,牛仔与西服,裙子与旗袍才又有了其各是的特征。西方小说的叙事伦理及美学品格,正是建立在形式对生活、对故事的加工提炼上。

一、从中国小说进入外国小说的阅读

树立外国现代小说的阅读观念,首先要指导学生懂得小说作为叙事作品的基本特征。其次要学生了解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一些主要的差异,否则,学生是无法真正进入外国现代小说的阅读的。我在省内外听了一些老师的《变形记》《桥边的老人》《沙之书》《半张纸》等小说的公开课,对此有很大的感触,许多老师还是以习惯的阅读方法、传统的三要素概念去解读欣赏外国现代小说。有些小说虽然也是讲故事,但这往往是外壳或幌子,其内涵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教与学与现代小说的审美艺术很隔。现代主义小说有几个关键词:冷漠、异化、绝望、隔阂、荒诞。卡夫卡身上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独立的个人立场,非道学的无拘无束的游走,还有那些骇世惊俗的想象。

1、关于小说作为叙事作品的虚构与真实的问题。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鉴赏理念。作家王安忆说非虚构就是真实地发生的事实。谢有顺认为,好的小说家,往往能够把假的写成真的,所谓虚构,其实是到达一种更高的、想象的真实。而如何才能在小说中建立起一个可信的物质外壳,有时比在小说中建立起一种精神更难。生活中确实在发生着的事情,波澜不惊,但它确实是在进行。可它进行的步骤,几乎很难看到痕迹,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我们现实的状态,就是非虚构。非虚构的东西是这样一个自然的状态,它发生的时间特别漫长,特别无序,我们也许没有福分看到结局,或者看到结局却看不到过程中的意义,我们只能攫取它的一个片断,我们的一生只在一个周期的一小段上。而什么是虚构,它就是在一个漫长的、无秩序的时间里,要攫取一段,这一段正好是完整的。当然不可能正好是完整的,所以攫取这个词应该换成创造,就是你,一个生活在局部里的人,狂妄到要去创造一个完整的周期。非虚构是告诉我们生活是怎样的,而虚构是告诉我们生活应该是怎样的。非虚构是告诉我们生活是怎样的,而虚构是告诉我们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如鲁迅的小说像《药》《狂人日记》《祝福》都是这样。

2、说听:中国小说最主要特征,也是学生阅读小说的一个心理图式。说与听之前还有一个演,所以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演看,说听,再到写这样一个过程。这个传统的形成与中国小说在发育生长期受说书艺术的深刻影响有关:说听。 这主要是宋元明时期的话本小说形成的传统,其创作目的与之前的唐传奇有有很大不同, 话本小说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引起听众兴趣。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作为听众的市民阶级的生活)的.。它是一种中国化的文化形式与传播途径,从道听途说 街谈巷语到瓦舍勾栏的舌粲生花,表达根据是在口语基础上加工精练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故事性很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晰,生动曲折。注意写人物,特别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在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开头常有入话,中间或结尾常穿插诗词韵语.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爱情婚姻,如《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公案故事,《错斩崔宁》;英雄好汉的故事《宋四公打闹禁魂张》。

3、中国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抓住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通过日常生活动来表现主旨。纳博科夫说,灵魂在细节处闪现。西方小说也有《欧也妮.葛朗台》《我的叔叔于勒》但不一样。

4、中国小说注重借助于环境来表现人物形象特征。

5、中国小说注重儒家思想,注重思想伦理。

6、中国小说注重天地神人,讲天道与世道、人道。

7、现实主义小说也常常写人物的心理人物意识,但同现代小说的有根本的差异。

这是一段人物的的心理描写,是整个故事情节的一个方面,一个插曲,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侧影,属人物形象塑造的一种手法。而20世纪伍尔夫等的看似也是写心理,但已经不是插叙,而是情节本身。如意识流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意识是变幻无端、纷繁复杂的流动体,他们摒弃情节。像《墙上的斑点》,小说让笔触始终追随着人物的意识流动,通过象征暗示、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表现人的内心真实。又如 斯特林堡的《半张纸》,看来也是故事,但这故事已经不是一般小说的情节本身了。文章时间上只取了在寻找东西那两分钟时间上,但是有此却演绎了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空间的故事或者人生经历。作为文章结尾,给人以提醒或者警醒作用。而留在你心中的悲伤,过多久才会散去呢?而下面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一段看来也与《红与黑》中于连的心理描写像很相似,但要注意的是它则是整个小说的人的心灵轨迹的本身:

8、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小说的思想文化背景。

我们在教学中要学生理解,是外国现代派小说,更多的是作品的写作视野转向人的内部世界,对人的内部的关注与思考。除了我们课文之外,如卡夫卡《城堡》、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海明威《老人与海》、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等都有这种特点。我们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无不反映战争和现代工业带给人们的孤独、苦闷和无奈。人们生活理性的支柱崩塌了,陷入一种无法解脱的绝望之中(《品质》),叔本华的生命悲观主义、柏格森的生命的流动意识、尼采的上帝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理论,对当时的许多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作家开始了对理性精神的讨伐。他们以文学为武器,直刺人的心灵世界。许多小说弥漫着无奈、苦闷、孤独。我们将学习的主要是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这些小说的表现手法有着我们值得认真的学习和借鉴的许多东西,还有它的小说创作的美学观,它的独特的结构、语言、叙事技巧。用加缪的话说,卡夫卡是用普通事物表现悲剧,用逻辑性表现荒诞的。他总是以一种悲观的眼光看世界,他说: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作路的东西,不过是彷徨而已。比如在《饥饿艺术家》《变形记》《城堡》《诉讼》中都是人的困境,人的无路可走。在《城堡》中,K的希望是被城堡所接纳,于是他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身份,以解除那使他同村庄格格不入的奇怪的诅咒,在这个过程中,K每一次的行动,都逼真而合乎逻辑,但最后,整部小说却成了一个象征,一个荒谬的寓言。无论卡夫卡运用了多少奇异的、梦幻般的场景,他都能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冷静的事实描述,将这些经验转化成卡夫卡式的寓言。

⑴精神荒原上灵魂呼唤:卡夫卡、伍尔芙毅然以一种头朝下的方式从传统的文学格局中出逃,由此,他从另一个角度看见了别人没有看见的人性景观。卡夫卡是个扭转文学乾坤的巨人。他的创作,告别了以抒情、浪漫、写实的文学时代,开创了以荒诞為基调的文学时代。他笔下的人,不是悲剧的主角,而是荒诞的存在。用悲剧论无法解释《变形记》、《审判》、《城堡》中的主人公,只有用存在论才能阐释这些存在主体。卡夫卡开拓的荒诞意识,发现人在现代社会中被消灭,发现人变成非人、变成甲虫,发现人创造了剥夺自身、奴役自身的概念、主义、工具、牢房,还发现人莫名其妙到处受审判、受追踪。一个生命个体好好的,什麼坏事也没有做,却无端地到处被拷问,為天地人所不容。而现实世界又恰如那个若有若无的城堡,说有,却进不去出不来;说没有,它又时时刻刻纠缠?你。卡夫卡用冷眼观察他的主人公,在社会上、家庭中都没有出路的生命体。他很了不起,在纳粹及其製造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出现之前就意识到现代人的这种困境。卡夫卡冷静地观看世界,他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无:无价值,无意义,无处安生,无处安神,无处可以安放自己的身体与心灵。

西方小说的哲学与宗教背景(反逻辑,反秩序)它是在种种复杂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反传统、反主流、反现成秩序、反规范的艺术本体观念。在内容上,以对人和人性的探询和追问,作为艺术的本体内容;在形式上,以对文体的实验和话语的制作,作为艺术的本体形式。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等非理性主义哲学便随之纷纷登场了。因而, 西方的所谓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并无本质上的分岐, 而是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原则的伦理,意义的越来越深刻的挖掘。

⑵生存的重压下的疯狂:从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变形记》《墙上的斑点》卡夫卡写给自己的好友马克斯勃罗德的信中,同一页纸上,卡夫卡还写下了我的路一点都不好,我必将(据我所见)像一只狗一样完蛋这样悲观的言辞。按照勃罗德的说法,后一种不幸是不能用社会的、理性的和经济的因素来解释的。而卡夫卡发现和承担的正是这种不幸:这种不可治愈的不幸根植于形而上的和浪漫的痛苦之中,它将会更沉重地压迫着他。卡夫卡终生的努力,就是试图把自己从这种不幸中解救出来,但他没有成功。他走到了深渊,却怎么也找不到向上腾跳的动力。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

和每日世界直接的联系剥夺了我看待事物一种广阔的眼光,好像我站在一个深谷的底部,并且头朝下。

如巴西罗萨德《第三条河岸》故事主题是:本分的父亲某天忽然异想天开,他为自己打造了一条结实的小船,挥手告别家人,走向离家不远一条大河。不是远行也不是逃离,而是独自一人驾舟河流上飘荡,只需儿子送来食物,别无他求。家人想尽办法让他重返故土,但他依然故我。最终,已经白发染鬓的儿子对他隔岸发誓:只要他回来,一定继承父亲未竞的事业。父亲兴高采烈向岸边靠近,可是儿子却实在无法忍受仿佛来自天外的父亲形象,在恐惧中落荒而逃。父亲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杜拉斯有句名言,一本打开的书也是漫漫长夜。我们写作就是在这永不停止的时间长夜上穿行。写作是对时间缺席的挽留,是在河流第三条岸上寻觅出口。我们在尘世间孤寂、狂傲、不安的灵魂,渴求在写作里被施洗、被安抚。人世的一切像流水和时间在不断地丧失。我们独坐世界一隅,艰辛写作,在河流上寻觅。写作,是为了发现通途。我们要用写作的光,烛照自身孤独和黑暗。

寻觅河的第三条岸,是一种可能性的抉择。岸,也许不存在于三维空间,可它存在于五维、六维空间、存在于心灵、意愿、灵感和精神空间。那是灵魂梦境、是自由天堂。顺应心灵意愿荡漾在水光潋滟中,是一种生存乐趣和境界。

对此,我们有权尊重父亲的抉择,我们有权为精神而活;所以,我们相聚,虽然陌生,却早已熟悉。

⑶真实再现个人心灵体现:如《墙上的斑点》《在桥边》等。前者如: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百部《人间喜剧》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后者如:《墙上的斑点》我们学习外国现代小说还有重要意义,是代主义文学精神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如它的存在主义哲学精神,直刺人物心灵深处的艺术追求,这都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开拓新的领域。

⑷人物性格命运心灵深层意识。(前者举例高老头、老葛朗台等人物形象。后者如《墙上的斑点》《在桥边》《半张纸》《午睡二点时刻》

总之,教师与学生头脑中是否形成一个外国现代小说欣赏的一种观念?这很要紧,因为外国小说有其不同于中国小说的一些特点,只有形成大体的学习观念,了解一些外国小说的基本的思想哲学及艺术特征,才能真正走进这本《外国小说欣赏》,获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二、外国现代小说阅读的技巧,提升对外国小说阅读的审美能力。

1、在小说语言的褶皱处抵达人的灵魂的阅读。

作家在本质上是把内心的语言翻译出来。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市场垄断的竞争方式和技术理性的支配地位,无情地摧毁了传统宗教、理性道德的精神支柱,失落、空虚、荒诞就成了此刻普遍的精神状态。正如雅斯贝斯所说:无疑,人们普遍地相信:人类活动是徒劳无益的,一切事情都大可怀疑,人生没有什么东西能保持完美,生存无非是由各种意识形态造成的互相欺骗和自我欺骗的无休止的旋涡,他在领悟到毁灭这一结局的同时,也领悟到他自己的生存精神空虚。西方现代主义正是这种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文化危机的产物,隔膜、孤独、失落、惶惑、荒诞、虚无、绝望等等,充斥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成为西方现代文化的一种精神符号。新时期以来陆续介绍到我国的萨特的《苍蝇》、《恶心》,加缪的《鼠疫》、《局外人》,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的《阿麦迪或脱身术》,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艾略特的《荒原》以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略萨的《潘达莱翁上尉和劳军女郎》等,这些西方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几乎莫不一律表现荒诞和虚无。

现实主义小说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一个可信的世界。像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莫泊桑的作品长期来被认为是现实主义世界的透明的窗口,但这个窗口在20世纪被关闭了。外国主要的文学流派主要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作品,如我们读到的《变形记》《墙上的斑点》《半张纸》《午睡二点时刻》等,不但表现出对人物内心世界的高度关注,而且对于人物活动以外的世界也有着精确地记忆和缤纷的呈现,这些作品探究个体如何体悟周遭世界。

我个人非常喜欢伍尔芙小说,她认为,小说是想象生活的艺术,生活是人物的主观印象的总和。所以小说创作不要只停留在客观生活的表面,而要从深处里看,捕捉生活的重要瞬间。这是伍尔芙重要的创作观点。也就是伍尔芙认为,只有人的思想、主观情感是真实的,客观世界反倒是不真实的。我打个比方,同样这块黑板,在不同的同学眼中是不同的,同样是阴天,心情愉快的同学看起来是一个样,心情低沉的同学看起来是另一个样;同样是我老黄,在你的心里他的心里印象也是各各不同的。所以说,我们要关注伍尔芙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在追求什么呢?追求精神的真实,寻求解答心灵的疑难,捕捉生活的一个个重要瞬间。这其实也是我们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经验,即从对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像意识流的另一代表作家乔伊斯多次强调:在《尤里西斯》中我力求接近真实。追溯到生活真相的最底层。伍尔芙、福克纳、乔伊斯的作品都证明意识流也,好心理小说也好,并不意味着作家关注世界的缩小,相反,因为多出了心理空间,作家的与作品的视野更加广阔、细致了。

2、精神真实心灵疑难生活瞬间,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以前我们读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或者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等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关注的是人的外部,即人物与社会的冲突,人的生存状态的矛盾,而伍尔芙们的小说理念关注的已经不是这些了,它思考的人的内心的存在纠葛意识流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创作方法。。

3、叙述者的全知视角限知、隐匿的视角(前者《红楼梦》等,后者《桥边的老人》、《素巴》《沙之书》客观时间叙述心理时间叙述(举例《半张纸》《墙上的斑点》等)

4、空间场景描写心理空间描写(举例前者《安娜卡列尼娜》,后者萨特的《墙》)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这篇小说里有怎样的体现?海明威认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英国评论家赫欧贝茨用另一个比喻形容海明威的文体如下:海明威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砍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

所以,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要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他在谈到《老人与海》(1954年诺,桑提亚哥)的创作时指出:《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的一切过程。但结果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多字,小说仅集中描写了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诗经与楚辞作文600字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我打算写一篇没有《诗经》引用的诗经,我打算写一篇没有楚辞引用的楚辞。

天下皆浊我独清,天下皆醉我独醒。屈原慨叹花圃的荒芜,漆黑的夜空,一片《离骚》写出了了多少感愧,一组九歌指引了多少苍生。南方的文化,在以强凌弱,以众欺寡的时代用楚辞,点亮了人们周遭的黑暗。

南方的诗人像宋玉像屈原用篇篇的美文,铸造了人们心中的规范。战火燎原,不知又烧到北方的哪一块疆界。弦歌有情,诵舞生平,这等旷世的情谊,用诗,用词,用曲保存了下来。无数世人前赴后继,编民谣、做民歌、写真情。在那个黑暗动荡的时代,点亮着人们心中的明灯。

不知多少诗人,多少有名的词人。背负着命运的离苦只能坐着一叶轻舟不能眠。纵使喝酒也难以自我陶醉,醒着的人有多少心不是石头雕刻的,无奈任人摆布,心不是凉席,却认人翻卷。

他一腔热血去,只看见国家日薄西山。他是那样的坚持他可能是一只雄鹰振翅飞翔。只可惜天空是暗的。只有这首诗是明亮的。有多少诗人在乌烟瘴气的朝廷上下——为一个坚贞不屈的名声,有多少世人宁愿被自己的同僚所欺侮,也不肯放弃向低层投来怜悯的感情。

有多少没有名气的诗人,史册上也没有留下的诗人,他们屹立在山上写下动人的乐章。偏偏宁要歌颂勤劳的人民,勤劳的国家。他们只为抨击黑暗的时代,彰显路途的光明。北方的诗人,没有狂野的呼喊,却有含蓄的批判,有精致的语言,以光明正说黑暗的天幕。用诗文奠定了人们纯粹的内心。

所以我用这样的语言告诉你: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诗经的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带着对《诗经》的热爱,我来到《诗经》的世界,一探《诗经》的色彩。

走在路上,我看到一片桃林,穿过桃林有一户人家,这家到处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好一个热闹的景象。上前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有姑娘要出嫁了。他的父母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使我感受到这少女出嫁时的娇羞,不正是那桃花的粉红吗?

绕过这户人家,来到一条小河边,河岸两旁芦苇随风飘摇。芦苇丛中,一位貌美如花的女子在其中隐约浮现。岸边,一位男子在不断地向芦苇丛中张望寻觅,却一直还没有看到那位佳人在哪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可遇而不可求的感觉是否像那青青的、飘摇的芦苇呢?

离开河边,来到一处村庄,看到农夫在田中辛勤的劳作,而一个满面油光的地主在旁边趾高气昂的看着。农民虽未说出口,我也依旧理解他们心中的不平,暗暗骂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种不公平的阶级压迫如同硕鼠的灰色,让我心情压抑。

继续向前走着,我遇到了另一户人家,了解了氓的无礼与无情,这是带有悲伤的灰白色。又来到一座城市,遇到一位独自徘徊的女孩儿,那种思念的心情是子衿的青色。我看到战场上的情谊:“岂日无衣?”那是铁甲的颜色,战鼓声声惊心,家中却有人等着“与子偕老"的约定,这是被役的誓约,浓郁的灰色。我看到了几对情侣,互传信物。甜蜜的爱恋,有木瓜般的黄色、彤管的红色、荇菜的翠绿。同时我也看到战争带来的悲剧,那种雨雪霏霏的白色,让人无不忧伤……

走过大大小小的场景,领会各种各样的情感,《诗经》的颜色愈加丰富,忧郁的白、压抑的灰、娇羞的粉,友谊的银,思念的青以及数不清的五彩缤纷共同组成了七彩的《诗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考诗歌鉴赏方法

全文共 1892 字

+ 加入清单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l、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2)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3)归隐田园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俨然是一幅山水画。(5)儿女情长型:如李商隐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6)保家卫国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塑造了一个精益报国的英雄形象。(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如岑参、高适的诗大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2)烘托:通过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事物对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进行烘托。(3)对比衬托:运用对比、类比来刻人物形象。(4)比兴手法:如自居易的;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妇怀远之情,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5)抒情方式:运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方式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鉴赏形象的技巧。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1、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1)意象语言:如松、竹、梅、菊等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坚强、高洁、清高等品格。(2)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直接表露出诗人的情感。(3)象征语言:有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4)特定称谓语言:如“杨柳”喻指分别;“秋水”指眼睛;“盗泉”指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等等。

2、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

l、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以加强表达效果。如:比喻除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腺语、双关等修辞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排比、反复等修辞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

2、表现手法(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等等。(2)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3)注重写景:诗歌贵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方式主要有侧面烘托、以景衬情、静动结合、虚实结合、卒章显志等。

3、结构:诗歌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层层渲染铺垫、首尾照应、结构对比等。

四、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作品的内容与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作品的意义(包括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审美趣味与感情基调。要准确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包括以下几种:l、思乡主题:如赞颂壮丽河山;抒发羁旅愁思;思念家乡等。2、咏人主题:如同情劳动人民;反映离乱痛苦生活;思念亲友;依依惜别、情深意长等。3、慰己主题:如抒发凌云壮志、施展才华抱负;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告慰生平的喜悦等。4、报国主题: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感叹:山河沦丧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等。5、伤世主题: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等。

了解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就能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和所寄托的情感,进而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为更深一层地鉴赏古诗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银杏树的作文鉴赏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秋天来了,天更高了,云更白了。在蓝天白云下,除了累累的硕果,还有绚丽的色彩。你瞧,这树叶的色彩就有深绿、翠绿、黄绿、橙黄、火红真是五彩缤纷,惹人喜爱。在我的家乡泰兴,最有特色的树叶当然是银杏叶了。

课间,我总喜欢对着校园里的银杏树出神。 树上的叶子不再像春、夏间绿油油的了,有的呈深绿色,有的呈黄绿色,还有的呈橘黄色它们失去了鼎盛时期那耀眼的光泽。微风吹过,满树各种颜色的小扇子似的叶片一齐摇动,发出“沙沙”的响声。我问:“老师,银杏树在说什么”老师深情地凝望着那片片树叶,轻轻地说:“用心听吧,你听得懂的!”像上课时思考问题那样,我侧着脑袋望着一树玛瑙似的银杏果,再看看老师含着笑意的眼睛,恍然大悟:“哦,我懂了!她们在诉说着丰收的喜阮吧!” 秋风阵阵地吹,一片片黄叶飘飘悠悠地从树上落下来。望着飞舞的“黄蝴蝶”,我呆呆地想:它们为什么要扑向大地呢“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许它们像落花一样,也是为了化作肥沃的泥土,报答树妈妈的养育之恩吧 有时候,银杏叶也很淘气。一阵风刮过,地上的银杏叶快乐地飞向空中,引得小朋友跟在后面追赶。他们一边拍着小手,一l边兴奋地大叫:“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噢——噢——!” 不知下过几次银霜,在寒冷的西风中,最后一片叶子一飘一荡地离开了银杏树梢,像即将远游的孩子离开妈妈,一步三回头在离地面三尺左右时,她好像拿定了主意,一下子扑进先到达地面的姐妹们的怀抱。

望着树下渐渐变黑的银杏叶。我想:它们一定在做着甜蜜的梦。梦里,它们看到来年银杏树妈妈枝繁叶茂,玛瑙似的果实一嘟噜一嘟噜地挂在密密的绿叶间‘嘻——嘻嘻!”我耳边仿佛响着它们梦中的笑声,好轻柔,好快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诗经读书笔记

全文共 1000 字

+ 加入清单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如一条白练,把几千年前的情怀延续至今。无论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最纯朴,最干净的依旧是爱情。他不加任何修饰,只是发自人类内心最深处的一种情感而已。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热恋中的情人缠绵恩爱,无不希望朝夕厮守,所谓,“乐哉新相知,悠哉生相离”,只是短暂的分别对他和她都十分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不是虚伪的表演,是来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相恋相思人人都有过,人人都会经历,简单的十几个字,便将相思之苦表达的饱满而又空洞。且不说古人有这种相思情节,在当今社会也不乏。着眼于二十一世纪,热恋期的男女恨不得时时刻刻黏在一起,一刻钟看不见对方便十分想念,关注他所有的动态,生怕错过关于他的消息。而采葛中反复吟诵一日不见,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更是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的情感生动的表现出来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便由此而来。

褰裳,即提起下衣,简单的一个动作蕴含的是压抑许久的情愫。词中的女孩说,你如果爱我,便提起下衣,过河来找我吧,不要怕河水冷,心中的热情足以将冰冷的河水温暖;你若不思念我,还会有别人思念我,不缺你一个人。三言两语便将女主人公泼辣爽朗的音容笑貌,旷达自然的爱情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可能许多女孩子羡慕词中女主人公有如此旷达的心境,可她也只是个女孩,并未看轻爱情,倘若真的被心上人抛弃,也未必能做到诗中所说的那样旷达,但这种建立在自信自强上的爱情观以及纵遭挫折也不颓丧的意气,却是颇能警醒溺于情者,给伤于爱者治愈。这自信自强的爱情观,也正是现代女性需要悟出的道理。

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男女平等实现了,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一面演变,但为爱所伤,为情所困的女孩却越来越多,似乎没有了心上人的陪伴,便没有了生活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男孩变得轻浮了吗?不!大多女孩将所有的赌注都放在了心上人身上,没有给自己留一丝后路。当今社会的现状是,男主外,女主内,在观念固化后,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所应当,女人就应当在厨房和孩子之间打转吗?不!从未有如此规定,古有巾帼英雄花木兰,今有科研巨人彭新华,这些足以说明女儿身不比男子差。而在爱情中,女人有了自己的事业才能保留自尊和自信,才有日后生活中的底气。

放眼大学校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心研读诗经,默默努力,把自己变优秀,期待与更优秀的人相遇。愿更多的同学可以如诗经中的女孩一样洒脱自信,与我携手共同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仰望大树作文鉴赏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我想到大树,我脑海里呈现的第一幅画面就是在我家附近的棠湖公园里的大树。我经常路过棠湖公园的侧门。

我向里边望去,发现里面的植被丰富,树密而呈深绿色。它们高度参差不齐。当我从下往上仰望那棵最高的树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它甚至要比天还高,它高得无边无际。我不曾知道那棵树的名字,尽管我和它已经接触了14余年。我想,它应该是棠湖公园修建时就有的吧!那么,它还会继续生长吗?这应该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吧?漫长到我无法去想象,因为人的一生很短暂,而树可以选择性的活上好几百年。想到这里,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它们,应该会很孤独吧?!

站在下面仰望那棵参天大树,那棵挺拔直立的大树,心中油然生起一种对它的崇拜与敬仰之情。人,是很渺小的;世间的许多万物,是渺小的;唯有大树,它就像一位巨人,直立在那里,直到永恒。所以,和它比起来,我们渺小地像一叶扁舟,哪怕我们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也只不过虚无到一颗砂砾般大小。我总是对自己很自信,有时候甚至自信过度,骄傲自满。可是,每当我仰望那棵参天大树的时候,我便意识到我并没有骄傲的资本。

那棵参天大树就像一位母亲,它的胸襟宽广得几乎可以容纳一切。它由树木的枝干和枝叶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集体。但即使如此,它在树丛中却显得非常的孤独。纵使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从它的身边路过,也许会有那么几个人称赞它,发出由衷地感叹:你看,这棵树那么的高大啊!应该活了很多年了吧!但是,在这茫茫人海中,也有多少人会记住它,会在意它呢?有很多人就像走马观花似的离去。是的,没有人会知道它内心的孤独。而它,唯有做好自己使内心强大起来才能够驱赶它内心的荒芜。

我知道,多年后,那里的风景还是会保持着原来的模样,然而,原来它,还在那里。改变的,是经过的路人,也是时间。

我想,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站在那棵巨人的肩膀上,鸟瞰全世界,一定会有那么一天的。到那时,我便不再是仰望,而是同你肩并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红楼梦》鉴赏之文学特殊性

全文共 1462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只传世80回,现存的120回本其后40回是后人续写的。许多人都说是高鹗,其实不是。在程伟元、高鹗之前,已有不知名者续写了40回,程、高是在这个续书的基础上分工整理补足成120回的。小说既非由曹雪芹一个人构思、从头到尾写成的,它就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整体。前80回与后40回相比,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有明显的落差,情节安排和形象描绘,也有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抵触之处。所以,我们在谈其文学特殊性时,主要还是依据曹雪芹的原作文字,以及可以确知的作者意图。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红楼梦》鉴赏之文学特殊性,欢迎阅读。

一、以切身感受的事为题材

写小说以切身感受的事为题材,这有什么特殊的呢?现在凡是写小说的人,哪一个不是这样做的呢?除非他写的是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或者童话故事之类。是的,这在今天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是回顾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就发现后来的小说是在以前的史传文学、笔记小说、民间传说以及各类话本的基础上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传统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总是在述说前人的故事,或取材于史书,或据传说演绎;即便有取自当代社会的,也多为奇闻轶事之类,则属不相干者在说他人的故事。所以,小说是小说,作者是作者。读者、评论者也只看小说写得如何,却没有人去关心小说的作者。因为谁都知道,无论是罗贯中、施耐庵还是吴承恩,都与诸葛亮、宋江、孙悟空拉不上任何关系。《红楼梦》则不然,它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这一点上说,它已经跨入了近代小说的门坎。

但有一点必须说清楚:我们说曹雪芹以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来作为创作小说的题材,并不等于说《红楼梦》中描写的那种风月繁华生活,就是曹雪芹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或者说曹雪芹也曾有过像贾宝玉那样的“富贵闲人”的经历。--这是迄今为止许多《红楼梦》研究者认识上都还存在着的误区。说误区,是因为这不符合史实。曹雪芹亲身经历过的只能是《红楼梦》80回后贾府事败被抄没后可能有的那种生活;至于前半部所描写的种种繁华盛况,只能属于他的“亲见亲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得不在这里插上几句曹雪芹的生卒年问题。我完全赞同梅节先生最能令人信服的说法: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春天(详见其《曹雪芹卒年新考》,原载《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3期,后收入梅节、马力:《红学耦耕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这和“癸未说”的公元纪年相同。至于“壬年除夕”(早一年)四字,那是畸笏叟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之下所署的时间。同年他尚有“壬午春”、“壬午季春”、“壬午孟夏”、“壬午九月”、“壬午重阳”等数十条批语。甲申春,敦诚写过两首《挽曹雪芹》诗,其中一首有两稿,一曰“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一曰“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这是可确定曹雪芹生卒年最可靠的材料。理由有三:①写挽诗是不可以将死者的岁数减少的。若雪芹活了四十几岁,而只举其整数四十,是完全不合适的。说四十就只能是四十。②死者的年龄,活着时可能连好朋友都搞不太清楚,但死了就清楚了。因为那时要发讣告,要将享年书于“铭旌”。所以此时提到死者的年龄是最可信的。③挽诗写了又改,但前后两稿别的话都有改换,独独起头“四十”二字不改,更说明这“四十”不是随便写下的大约岁数。卒年和享年既可确定,从1764年上推40年,曹雪芹应生于1724年,即雍正二年便无问题。这与周汝昌先生考定的生年一致。雪芹出生时,伯父曹?病故(1715)已九年;祖父曹寅病故(1712)已十二年。朝廷下旨抄曹?家是雍正五年底,执行在六年初,同年曹氏家人便迁回北京,靠拨还崇文门外蒜市口少量房屋度日。其时,雪芹才四、五岁,还是个学龄前的幼儿,当然不可能有过风月繁华的生活经历。若说到了北京后,曹家渐中兴了,后来又遭第二次抄没,才彻底败落的,这实在是既无可能性也没有任何史料依据的揣测。

作这样揣测的人,与主张曹雪芹是曹?遗腹子曹天佑或者总想雪芹能活到四十八、九岁的人一样,他们大概都卡在两个问题上了:一是曹雪芹如果没有风月繁华生活的亲身经历,就写不出《红楼梦》来;二是小说中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所以总想让曹雪芹有机会过上一段那样的生活。可是事实上,从雪芹懂事起,曹家已经败落了,大观园里的怡红公子的那种富贵悠闲生活,他连一天也没有过过。

那么,《红楼梦》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曹雪芹随家人回北京后,在他成长的岁月中,曹寅、曹两代孀妇即其祖母、伯母,以及父母辈、亲友、家人(拨还曹家少量房屋时,还发还家奴三对)等,毫无疑问地会常常绘声绘色地给他讲述家中昔日的盛况,在这位天才的幼小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激起他无比活跃的想象力,令他时时神游秦淮河畔老家已失去了的乐园。直至二十多年后,他仍会忍不住向友人说起先祖当年荣华富贵的盛况,说得又是那么具体生动、有感情,仿佛曾身临其境,竟使比他年轻得多的敦敏、敦诚兄弟误以为那些风月繁华的盛事是雪芹早年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有“秦淮风月忆繁华”(敦敏《赠芹圃》)、“废馆颓楼梦旧家”(敦诚《赠曹雪芹》)等诗句;更笑话的是还说:“雪芹曾随其先祖(曹)寅织造之任。”(敦诚《寄怀曹雪芹》诗“扬州旧梦久已觉”句原注)其实,雪芹要真能回忆起他祖父曹寅时的种种盛况,那就非得再早出生二十多年不可。

由于雪芹祖上几代人与皇家的特殊亲近关系(如其曾祖母孙氏曾为康熙的保母,被诰封一品太夫人;曹寅少年时即近侍康熙,一直都是亲信),曹家在京城跟高层有姻戚关系或世交旧谊者必不少,尚为孩童的曹雪芹是可毋须避嫌地被人领着进那些豪华的大宅深院的,这会使他增长见识和加深感受。此外,宗室贵族中由往昔的玉堂金马,现如今的陋室蓬窗的升沉变迁,雪芹所见所闻一定也多。这些都会深刻地影响他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也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永忠《吊雪芹三绝句》之三)曹雪芹把广泛搜罗所得的素材,结合自己家庭荣枯的深切感受,加以酝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一部描绘风月繁华的官僚大家庭到头来恰似一场幻梦般破灭的长篇小说构思,便这样逐渐地形成了。

所以,《红楼梦》写的不只是一家一事一人,它不是自传体小说,也不是小说化了的曹氏一门的兴衰史。虽然在小说中毫无疑问地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的见闻、经历和自己家庭兴衰变化的种种可供其创作构思的素材,但作者搜罗并加以提炼的素材的来源和范围,都要更广泛得多。作者的目光和思想,更是从几个家庭扩展到整个现实社会和人生。《红楼梦》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最大胆、最巧妙、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艺术虚构。所以它反映的现实,其涵盖面和社会意义是极其深广的。

贾宝玉常被人们视为作者的自我写照,以为曹雪芹的思想、个性和早年的经历,便与宝玉差不多,甚至以为曹雪芹也自幼爱弄脂粉钗环,爱吃女孩儿嘴上的胭脂。其实,这是很大的误会。两者的生活环境、贫富条件完全不同,其意识和言行也不可能处处相似。当然,作者确有将整个故事透过主人公贾宝玉的经历、感受来表现的创作意图,所以虚构并撰写了此书的“石头”亦即”通灵宝玉”伴随宝玉入世,并始终挂在他的脖子上,以示书中的一切“离合悲欢,兴衰际遇”,都是作者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并非任意编造。同时,也必然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自己的许多生活体验,注入了自己的某些思想观点,但这毕竟与作者要写自传或照着自己来写贾宝玉是两码事。发生在贾宝玉身上的事和他的思想性格特点,也有许多根本不属于作者。

贾宝玉是曹雪芹提炼生活素材,综合和强化某些典型性格特征后,成功地创造出来的全新艺术形象。如果找人物的原型,无论是作者自己、他的叔叔或别的什么人,只怕谁也对不上号,因为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一个人。脂砚斋是熟悉曹家和雪芹自幼情况的,连他也看不出宝玉究竟像谁,他说:

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第十九回脂评)

这是文学作品中典型性格创造理论在我国出现之前,最准确、最生动的描述。可知,贾宝玉形象完全是曹雪芹创造出来的,犹鲁迅之创造了阿Q。

其他如林黛玉、薛宝钗也是这种情况。脂砚斋说:“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第四十二回脂评)“合而为一”是指“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一回中钗、黛释疑和好了。此话无论正确与否,也无论你是否同意他那样解释钗、黛之间的关系,有一点却不可否认:即熟知雪芹生平情况的脂砚斋,也不认为生活中实有此二人,书中写成二人,只不过是作者的“幻笔”。这也足可证明钗、黛也不是按生活原型实写的,而是艺术虚构的形象。

二、再现生活的广阔画面

《红楼梦》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谊、伦常关系,种种喜、怒、哀、乐,以至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等琐事细节,无不一一毕现。这也是以前小说从未有过的。

我国小说历来受史传体文学很深的影响,总着眼于事件本身,着眼于故事情节,而忽略表现生活和生活环境。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家都很熟悉。书中虽写到他有个儿子叫关平,却从不提及关公的家庭、妻室等私生活,这一点与史书《三国志》无异。至于刘备,是写了他的几位夫人,可那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写到的呢?甘、糜二夫人曾被围于曹营,不写此事,又怎能写关云长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和古城会呢?糜夫人在长坂坡把儿子阿斗托付给了赵子龙,自己投井而死。不写此事,就没有后来继位的刘禅了。再有一位孙夫人,因为有她,才有“吴国太佛寺看新郎”,新房后埋伏着刀斧手,因诸葛亮的妙计,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看来,一无例外地是在写事件而非生活。所以,我们读了《三国演义》,终究也无法知道汉末三国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

爱情在人生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动人的情歌。这一传统在诗歌领域中一直保诗着。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许多诗作,尽管可能都另有政治寄托,但它们在许多读者心目中,都是被作为爱情诗而受到普遍喜爱的。词,在这方面就比诗更花繁叶茂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再后来是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使《红楼梦》中宝、黛等少男少女都为之而痴迷了,可见其艺术感染力之强。可独独在小说中,它迟迟未能开花结果,有的只是如《红楼梦》开头部分所说的“终不能不涉于淫滥”的才子佳人书,那些书中“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至于传奇、话本之外的长篇小说,就更没有爱情描写的地位了。如《水浒传》中有一点涉及男女关系的情节,却也没有深入到人物真正的感情世界中去,有的只是淫夫淫妇的贪色、勾引、私通、谋害和仇杀。《红楼梦》把爱情描写从诗词、戏曲的领域中搬到了小说里,并极大地加以发展和提高,使之更深刻、真实、动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重要的首创。

再说人人每天都离不了的饮食吧,又有哪一部小说认真写过呢?读《水浒传》,大家会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印象,或者还记得鲁智深把吃剩的一条狗腿揣在怀里,荒山野坡的黑店里甚至还卖人肉包子。但我们毕竟无法知道水泊梁山寨子里好汉们每天的伙食究竟如何,早点吃的是什么。《红楼梦》则不然,一顿螃蟹宴就写得令人仿佛亲临其席。从螃蟹的价格、吃一次的花销,到煮好放在蒸笼里,须趁热拿出来吃,体弱的人只宜尝点夹子肉,还得喝一小口烧酒之类,无不写得头头是道。现在餐馆里供应顾客吃蒸螃蟹,常常只有醋,不上姜。我想,如果他们记得《红楼梦》中有诗说“泼醋擂姜兴欲狂”,又说“性防积冷定须姜”就好了。因为螃蟹只有就着生姜末一道吃,才不易闹肚子。现在许多大中城市都有餐馆请名厨师设计做“红楼宴”,各色点心,还有刘姥姥吃过的“茄鲞”等几十种菜肴,其名目甚至是做法都是从《红楼梦》中来的。却未闻有“水浒宴”、“三国宴”。还有写喝茶,光《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回,便把中国茶文化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精彩动人。总之,《红楼梦》令人耳目一新地将当时一个封建官僚大家庭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多角度地、生动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了。

曹雪芹当然不可能知道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著名的现实主义理论。但他在强调自己所写的小说特点时说: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第一回)

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美学理想,也正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他坚持这一美学理想和忠实于这一理想的艰苦实践,又使其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小说创作,自然而然地符合了恩格斯所说的这一普遍性法则。相比之下,后40回续书中,有着明显任意性的“调包计”,以及宝钗、黛玉在同一天、同一时辰内一个拜堂成亲,一个含恨咽气等非现实的戏剧性情节的安排,就难免失之于“穿凿”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人类历史无尽的长河中,过去的就永远过去了,有谁能将它留住?现代科技进步,还能将历史的某一瞬间的画面和片断情景用摄像、录音手段保存下来,至于看不见也听不到的人们的思想活动和内心的声音,就只能是一个永远叫人猜想的谜了。史书、笔记可以记下某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事件的始末,却无法像《红楼梦》那样再现两个半世纪前的生活画面,让我们仿佛也进了大观园,亲身领略和感受到早已逝去年代里所发生过的一切。《红楼梦》的这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绝不应该低估的。

三、突破传统的旧方法写人

《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了。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在《红楼梦》之前,长篇小说中创造的人物形象,多数是善恶分明的,作者的倾向性也表现得比较明显,不像现实生活中的活人那样,往往一时难辨其好坏。比如说诸葛亮吧,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十足理想化甚至神化了的人物,已成了智慧的化身,你很难从他身上找出什么缺点来。再比如高俅,他先是流氓无赖,后成了奸邪权臣,坏事做绝,除了踢得一脚好,你再也找不到他还有哪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倒是神怪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性格、品行还复杂一点。这当然不是说那些小说中的形象塑造得不成功,不是的,而只是说在小说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美学理想和创作思想支配下写成的小说,其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各不相同。当然,形象的社会意义自然也不一样。《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史湘云、晴雯、鸳鸯,都非十全十美;贾琏、贾蓉、薛蟠、甚至贾雨村,也并未写成天生的十足的坏蛋。至于像王熙凤那样形象最鲜明生动、最丰满复杂,又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人物,更不能简单化地将她归之于好人或坏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之列。

香港中文大学已故教授、著名红学家、翻译家宋淇说,曹雪芹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与莎士比亚所写总数差不多。但莎士比亚的人物是分散在三十几个剧本中的,而曹雪芹则将他们严密地组织在一部作品中,其中个性鲜明生动的形象也不下几十个(参见其《红楼梦识要》,中国书店2000年12月版)。这话是不错的。小说中主要人物或用较多篇幅写到的人,固然形象生动,但有时即便是只有几句话的人物,也能惟妙惟肖地将其身份、个性勾勒出来。如写秦氏之丧,贾珍为使丧榜上能写得风光些,想花钱给贾蓉捐个官衔,恰值宫中太监总管戴权来上祭,贾珍顺便说出要给儿子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不但对其用意领会得极快,还开口就称贾蓉为“咱们家的孩子”。脂砚斋评曰:“奇谈!画尽阉官口吻。”

在《红楼梦》诸多人物中,贾宝玉形象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和社会意义。脂砚斋曾想为读者剖明宝玉之为人,但却因评不出他“终是何等人物”而感到无奈。他说:

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第十九回评)

脂砚斋的话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这是个“今古未见之人”,他是曹雪芹创造出来的全新的艺术形象;二、他并没有被写成一个完人,反而是一个相当矛盾复杂、很难用世俗的道德观念或为人标准来评说清楚的人物。这实在并不奇怪,刚刚从污浊腐臭的淖泥中冒出来的新苗头,怎么能立即被庸人俗眼完全认识和理解呢?

我们今天看来,贾宝玉是一个封建传统观念中“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的贵族子弟。他怕读被当时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四书》,却对道学先生最反对读的《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闲书爱如珍宝;他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求仕道路和以八股文章取士的科举制度,讥讽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特别是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向往的是一种不沾尘世污浊和俗念,能保持自然天性和彼此友爱的无拘束、无压迫、无欺诈的自由幸福生活。在丫环、僮仆、小戏子等下人面前,他从不以为自己是“主子”,别人是“奴才”,总是平等相待,给予真诚的体贴和关爱;他往往关心别人超过关心自己,有时竟会达到忘我的境地。从这个“于国于家无望”的封建逆子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征兆,封建主义正在趋向没落,民主主义思想已逐渐萌芽。

四、全书有机的整体结构《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与我国其他古典长篇小说相比,可以说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具有一种成熟的艺术性精巧结构。《三国演义》是在客观的历史框架基础上,据基本史实的脉络,把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巧妙地结构编纂起来的。尽管这也极不简单,需要作者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和很强的史料组织能力,但毕竟人物和故事的安排,大体上是有规定的:汉末的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到三分鼎立,最终晋朝的统一,以及其中各方势力的强弱盛衰、重要战事的胜败结局、人物的存亡命运等等,都是确定了的,不能改变的。所以其结构也不同于一般小说,且不细论。《水浒传》则是“板块结构”,总的是前后两大板块,前面是各路英雄被逼上梁山,后面是受招安、为朝廷利用、起义归于失败。其中又有若干小的板块,如宋江、林冲、武松落草前,都有相对独立的大段故事情节;受招安后又有打方腊和征辽等相对独立的故事。这与小说原本是在民间传说特别是在说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最终才由小说家连缀、组织,统一加工而成的有很大的关系。《西游记》也分前后大小不等的两块,前面是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的故事,后面是唐僧取经的故事。取经故事是书的主体,其情节则是“念珠式结构”,即唐僧师徒一路上遇到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就像一颗念珠,由一条西去取经的线串连了起来。外国人翻译此书,有嫌念珠过长的,有重复之累,就把一些他们认为较次要的难关和妖魔删去,只保留最精彩的章节,如斗铁扇公主过火焰山、三打白骨精之类,结果也挺不错。本来嘛,念珠串可长可短,珠子也未必定要八十一颗才行。《儒林外史》则像是很多短折子的连缀,一个故事接着另一个故事,写到后面,丢了前面,并无什么关照和呼应;读着前面,也不知后面写的会是什么,可称之为“集锦式结构”。《红楼梦》构思完整,精细而严密。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言行、故事的发展,都置于有机的整体结构中,没有率意的、多余的、游离的笔墨。

贾府是一个与史、王、薛三家皆联络有亲的大家族,要写到的人物极多。如何先给读者一个总体的初步印象,不至于读下去弄不清彼此的关系,是颇费心机的。这才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通过酒店闲话,把宁、荣二府的人物关系,不知不觉地作了概况介绍。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在大观园背景中展开,而园子的规模是很大的。如果没有贾政携宝玉与清客们察看刚竣工的园景并“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一一描绘各处山水庭院的位置、特点,我们能获得如此深刻的印象吗?正如乾嘉时一位叫二知道人的红学家所说:“写荣国府之世系,从冷子兴闲话时叙之;写荣国府之门庭,从黛玉初来时见之;写大观园之亭台山水,从贾政省功时见之。不然,则叙其世系,适成贾氏族谱;叙其房廊,不过此房出卖帖子耳。雪芹锦心绣口,断不肯为此笨伯也。”(《红楼梦说梦》)我转而想到有些外国小说,为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往往用很长的篇幅,去作静止的环境描写,或者故事刚开始不久,就出场了一大批人物。这样一来,读者不是感到沉闷,失去读下去的耐心,便是搞不清、记不住谁是谁,须不断去翻看人物表才行。诸如此类的文字,恐怕不能算作是很高明的写法吧。

《红楼梦》的文字往往前后照应,彼此关合。绛珠仙子要为神瑛侍者眼泪还债的神话,已在小说一开头就预示了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性质;太虚幻境薄命司中的册子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曲,也都注定了女儿们的归宿和贾府一败涂地的结局。以个人为例来说,后来遁入空门的四姑娘惜春,书中首次描写到她时,她正同水月庵小尼姑智能儿在一起玩,周瑞家的送来宫花,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你看这是随便写的吗?故脂砚斋批曰:“闲闲一笔,却将后半部线索提动。”(第七回评)

小说中人物的吟咏、制谜、行令,更常有带“谶语”性质的地方。从消极方面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含有宿命论和神秘主义成分,这与曹雪芹思想上确实存在着深刻的悲观主义有关。从积极方面说,它能增强艺术表现上因暗伏灰线蛇踪、蛛丝马迹,而使人叹服其全书结构之谨严奇警的效果。这方面拙著《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一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中逐一地都有详细的说明,可以参看,这里就不一一赘举了。

《红楼梦》还有个现象很值得研究,就是它的各种续书数量最多。不算今人新近续作的,就有十五六种,这是小说史上从未有过的。曹雪芹原作极能吸引人,又在二十多年内“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能读到八十回;后来出了一百二十回“足本”,对后四十回续书,一些人又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等等,自然都是原因。但倘若此书不是如此完整的结构,可激发起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种种遐想(比如像知前不知后的“集锦式”结构的《儒林外史》),是否也有这多人想到要去续它,实在是大可怀疑的。

总之,曹雪芹在落笔时,总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所以读来让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这样的结构行文,不但为我国其他古典长篇小说中所未有,即便是近代小说也不曾见过。

五、以假存真的特殊手法

《红楼梦》第一回以“甄士隐”、“贾雨村”两个名字标为回目,实有“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寓意在(曹雪芹一定对为他的书加评语的脂砚斋说过这一意图,可脂砚斋将后半句“假语存焉”错听成“假语村言”--说错,是因为这四字组不成短语,除非是说“假语虚言”或“俚语村言”方可;若只谐音三个字,则“假语村”更不成短语;还将听错的话写入《凡例》末段,后来这一段又移作首回回前评,并被传抄者混为正文,“假语村言”四字,遂讹传至今)。作者想以假存真(用假的原因自有政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文学创作的等等),实录世情,把饱含辛酸泪水的真实感受,用“满纸荒唐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其内涵和手法,自然都很值得研究。本来,文学创作上的虚构,也就是“假语”、“荒唐言”。但《红楼梦》的虚构,并不全同于创作文学作品时不可或缺的那种一般意义上的虚构,它有相当特殊的地方。至少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除实写都中的贾府故事外,又虚写一个在南京的甄府。这两家“是老亲,又系世交”,且各方面都一样,甚至有一个从外貌、性情到境遇都处处相同的宝玉,甄府简直就是贾府的镜中影。这样虚构的用意何在呢?有一点是明显的,即“贾”既可谐“假”,“甄”既可谐“真”,那么,贾假甄真,必要时就可用来互补、点醒。所谓将贾府视作甄府时,甄府也就是贾府了。这也是小说两次强调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对联的一种隐义。比如,小说中大家庭由盛极而衰败,其故事的地点,作者本想:既用自己家事为多,应说它是南京;但如果当真那样写,便太显眼了,难说没有明眼人会将它与曹家的荣枯联系在一起。所以,不得已,只好将地点移至都中。在这一点上,都中是假,故称贾府;南京才是真,故有甄府。为此,作者也还虚点了一笔说,贾府的老家本也在南京。还通过贾雨村之口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它(贾府)老宅门前经过……”你看,特地点出“石头城”来,可知书名本也叫《石头记》,不但表示是石头所记叙的故事,也暗示是石头城的故事。同样,小说中的群芳总称为“金陵十二钗”(虽然有的根本不是金陵人),而不叫“燕京十二钗”,怕也是这个原因。

再比如,曹雪芹不能在小说中明写他祖父曹寅曾四次亲自接待南巡的康熙皇帝这段荣耀的家史,却又不甘心将如此辉煌的自家盛事埋没,能写的只是大小姐元春回到自己家里来省亲这样的虚构故事。于是就通过人物聊天,从省亲说到当年皇帝南巡,带出江南甄家“独他家接驾四次”的话来。这样,叙述描写的对象虽属贾家,却以甄家来点真事。故脂评于此说:“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语看。”“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后四十回续书作者既不了解雪芹的家世,也不明白这样写的意图,呆呆地添出一个走上正路的甄宝玉来,而使这一有特殊用意的虚构变得完全多余和毫无意义了。

二、有意识地以小寓大,以家喻国。这一方面也许更为重要。我们说过,小说所写不限于曹氏一家的悲欢,经过搜集、集中、提炼和升华,它的包容性要大得多。我们发现,作者还常常有意识地以小寓大,以家喻国,借题发挥,把发生在贾府中的故事的内涵扩大成为当时整个封建国家的缩影。从这一角度看,小说把主要故事情节限于贾氏一个家庭之内,更把人物的主要活动范围圈定在一个好像是与世隔绝的大观园女儿王国之内等等,也都带有“假语”、“荒唐言”的成分。

“文革”期间,我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陈企霞遭江青迫害,下放在杭州大学安吉“五七”干校受管制,分在炊事班里。当时我恰巧当炊事班长,与他很谈得来,常聊天,当然只能在夜深人静、“五七”战士们入睡之后。一次,谈到《红楼梦》,他说自己有个荒谬的想法:总以为贾府中王夫人、王熙凤等人与邢夫人、赵姨娘等人的矛盾,是在写政治上当权派与在野派的矛盾斗争。我当时就说他的看法有道理。的确,像凤姐岂是通常的管家婆形象?她有很强的政治性。在“协理宁国府”一回中,她分析弊病之所在,采用“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和自己以身作则,严格制度,不徇私情的办法,很快地就整顿好了宁国府的烂摊子。作者在回末对句中赞曰:“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由治家联想到治国,凤姐就像是一位能干的国务大臣。在她擅权敛财或害人时,脂砚斋也将她与贾雨村比作“一对乱世奸雄”。贾府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有点像一个小小的封建社会、封建国家:有掌实权的,也有无权过问的;有能沾到好处的,也有发生利害冲突的;有制度改革,也有阴谋陷害……正好借题发挥。产生这种写法可能性的基础,是在封建时代的家与国,都存在着严格等级区分的宗法统治,两者十分相似。在一个权势地位显赫的封建官僚大家庭中,尤其如此。

大观园是曹雪芹的胸中丘壑,早岁吞之于胸,撰书时吐之于笔罢了。在当时的任何豪门私宅中是找不到的。它被放大成圆明园那样只有皇家园林才有的规模,这不是偶然的。试想,如果只有一般花园那样,几座假山、二三亭榭和一泓池水,故事又如何展开呢?不但宝玉随父察看园林时,每见一处风景便题对额的“乾隆遗风”式的情节无法表现,连探春治家,将园林管理采用承包制的办法来推行兴利除弊的改革,也没有必要和不可能写了。大观园里,从“琳宫绰约,桂殿巍峨”被称作“天仙宝境”的省亲别墅,到有山门、花木繁盛、环境清幽的佛院禅堂栊翠庵,无不应有尽有;就连鹅鸭戏水、禾蔬分畦,杏花桑柘之中,数楹竹篱茅屋的田庄稻香村,也都能见到。虽然那些农村景象乃人力所为,不是真的,但被邀来游大观园的刘姥姥却是货真价实的乡村农妇。“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元春这首总题大观园的诗,不是也可以解读成:这花费多年时间、辛苦构思写成的小说,所描写的是从皇家到百姓、形形色色、包罗万象、蔚为“大观”的情景吗?

六、中华文化的综合体现文艺的式样、种类,随时代前进的脚步,逐渐从单一趋向综合。唐传奇往往在叙述故事的主体文字外,加入一二首诗,篇末有一点议论,被人称之为“文备众体”。自从戏曲本子上了舞台后,表演、音乐、舞蹈、服饰、布景等等都加进来了。现代的电影、电视艺术,其综合因素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大大增加,这是谁都知道的。可是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中,要多方面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就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可以说,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哪一部小说能够做到。《红楼梦》却能在极大程度上综合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红楼梦》的主体文字是早期的白话,但它又吸纳了文言文及其他多种文体表现之所长。有时,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态的描摹,也从诗词境界中泛出,给人以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这一点是脂砚斋最先指出来的。宝玉惦记着丫头红玉(小红),却不见她在,便出房门东瞧西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游廊底下栏杆外,似有一个人在那里倚着,却恨面前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脂砚斋于此批道:“余所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可知上几回非余妄拟也。”(第二十五回)所引“隔花”句出自金圣叹批《西厢记·寺警》中莺莺所唱《混江龙》曲。

小说中描绘人物形象,少见其用眼、鼻、唇、齿、脸、体态如何等实写,而往往只借设喻,用空灵的虚笔,来引人体会其风度神韵。如形容警幻仙子的美丽:

其素若何?春梅绽雪;

其洁若河?秋菊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龙游曲沼;

其神若何?月射寒江。(第五回赋)

这样的写法,大概很为金庸所欣赏,于是在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开头,描写一位回族侠女“翠羽黄衫霍青桐”时,便不客气地借用了过来,说:那女郎秀美中透着一股英气,光采照人,当真是丽若春梅绽雪,神如秋蕙披霜;两颊融融,霞映澄塘;双眉晶晶,月射寒江。(第一回)

对林黛玉的描写也如此。说她“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第三回)。本来,花、柳的外形,与人毫无相似之处。然而,凭借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和人的丰富想象力,却能把差距极大的两者联系起来。在诗词中,这已是司空见惯的。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即是。

写景物的就更多了。如写贾宝玉在石上看《西厢记》时,“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第二十三回)。相仿的还有史湘云醉卧石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红香散乱”(第六十二回)。我们读时,只觉得这景象写得很美。殊不知唐代诗人李贺早有“曝背卧东亭,桃花满肌骨”(《题赵生壁》)的诗句了。

《红楼梦》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辞赋、歌谣、联额、灯谜、酒令、谏文……这才是名符其实的“文备众体”,且又都让它们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比如某人物所写的与某事件有关的诗等等,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如一百回本的《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其中的诗和骈体赞文,就比后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或七十回本多得多。但多数都是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若将它们删去,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文字更加紧凑、干净。《红楼梦》则不然,它的绝大多数的诗词曲赋,都是溶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跳过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的情节。比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十二钗册子判词和《红楼梦曲》,倘若我们略去不看,或者也像宝玉那样“看了不解”,觉得“无甚趣味”,那么,我们能知道的至多是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连自己也有点像在梦中。

小说中拟写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作品,能“按头制帽”(茅盾语),做到诗如其人,一一适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志趣、气质。林黛玉的风流别致,薛宝钗的雍容含蓄,史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自己的风格,互不相犯,这一点最为难得。林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就不信,说:“这声调口气迥乎像蘅芜之体”,还说:“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之句,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第七十回)这些话表明作者在模拟小说中各人所写的诗时,心目之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而且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因此,还有些就诗歌本身看,写得或平庸、或幼稚、或笨拙、或粗俗、或猥亵,但就模拟对象来说,却又是惟妙惟肖、极其传神的作品。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在小说创作上坚持“追踪蹑迹”地忠实模写生活的美学理想。

有一次,有人问我:“你是研究《红楼梦》的,你说说,那里写到的许多方子能不能吃?”我想了想,说:“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中的方子多数不能吃,而后人续补的后四十回中的方子倒能吃。”他觉得很奇怪,我向他解释:曹雪芹是精通医理的,但他只以其博学来写小说,而非写医药手册;只考虑刻划人物、描写情节的需要,并不是给人作治病参考的,所以不能呆看,随便搬用。何况他谈笑风生,极富幽默感。这一点恰恰是后四十回续书所没有的。我说不能吃,因为有的方子根本治不了病。比如用“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的“疗妒汤”,疗效如何,郎中自已就已说了:“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第八十回)有的方子几乎办不到,如所谓能解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的“冷香丸”,要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等四季花蕊,加雨水日的雨,白露日的露,霜降日的霜,小雪日的雪拌和……这样玄而又玄的海外方,谁又曾试制出来并临床实验过?有的方子的组成无可挑剔,效果却让人猜不透,如太医为秦可卿开的药方,众人都佩服得很,而患者却令人“疑心”地死了。胡庸医给外感风寒的晴雯开处方,书中未详列,只写宝玉看时,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面又有枳实、麻黄,便说:“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像我们一样治,如何使得!凭她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起!”直至玉太医将麻黄、枳实换了当归、陈皮、白芍等药,又减了分量才罢。所言全是内行话,道出了传统医学施治因人而异的特点。还有贾瑞因妄动风月之情得病,书中说他“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就像老中医讲笑话,说得何等风趣!诸如此类,都只诙谐谈笑,从不炫耀自己的医药知识,却又字字不背医理。这才是真正伟大的艺术家。续书的作者不懂得这一点,每写一张方子,必一本正经地去抄医书。所以只要你的病状与书中所写相同,倒是不妨去照着服用的。可话得说回来,我国历来名家医案又何止数百,尽可供医者患者参阅,又何必到小说中寻找方子来吃呢?

《红楼梦》写到的东西太多了,举不胜举。诸如建筑、园林、服饰、器用、饮食、医药、礼仪典制、岁时习俗、哲理宗教、文赋诗词、音乐美术、戏曲游艺……无不头头是道,都有极其精彩的描述。故小说曾被比作“百科全书”,这就其内容的丰富性来说,自然是恰当的。只不过百科全书是百科知识的简单集合和罗列,彼此并不相关。而《红楼梦》则是将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有机地组合在一个完整的极精巧的艺术作品之中。这需要作者有多么广博的知识和高深的修养啊!在这方面,曹雪芹的多才多艺是无与伦比的;也只有他这样的伟大天才,才能写出《红楼梦》这样一部涉及领域如此之广,能综合体现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奇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