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活动型作文教学个案分析及教学反思_成长作文(推荐20篇)

中考作文已经出炉,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范文,快来看看吧。

浏览

1464

作文

311

写人作文的教学反思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这次习作我对写人的作文有了初步的设想:

第一步:审题选材,理顺写的思路

1.指导学生认真读习作要求,一边读一边划出关键词语:身边、 熟悉的人、 值得写的事。

2.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如:我们的身边经常有那些人出现?我最熟悉的是那几个?他们有些什么特征?有什么优点,有那些好的品质?对你怎么样?你打算写他(她)的一件什么事?你写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等

3.读读自己的小练笔,选择一件最符合本次习作要求的事,定出题目。

4.写好自己的写作思路。

例如:《妈 妈关心我》写作思路。这次作文要求我们写写身边熟悉的人。我身边熟悉的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 妈、外公、外婆、老师、同学等。我的妈 妈美丽善良,又最关心我,我决定写妈 妈。我打算这样写:先简单介绍妈 妈的外貌漂亮和心底善良,还有非常关心、疼爱我。然后通过妈 妈照顾生病的我来告诉大家:我的妈 妈最关心我。最后我要写出怎样做来报答妈 妈对我的关心和无私的付出。

第二步:写作文,评作文,修改作文

1.按写作思路修改小练笔

2.誊写在作文本上,完成本次习作练习。

3.自评修改。(读作文,数字数、改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

4.读给家长听,修改,家长写简单的评语,

5.老师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实践中感悟,反思中成长作文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早早地起了床,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且带着几分担忧,心扑通扑通地跳着,不知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小朋友?由于我想早点知道这些答案,连早饭也顾不上吃,就匆匆忙忙地来到了社会实践的地方。原来,这次活动的内容主要是把一些关于安全知识的书分发给在这一区域的人们,今日的人数只有俩人,另一人是鹿山小学的同学。

我壮着胆子问这里的工作人员:“叔叔,要我们分发的书有多少?”“一共五十本。”啊!我张大了嘴,这下糟了,想:不知该怎么去面对陌生人,也不知怎样为他们介绍这本书呢?叔叔看了看我这副德性,先拍了拍我们的肩膀,继续说:“好好干吧!”唉!没办法,既然来了就只有这样做了!我们一人一半,下了楼,先从哪下手呢?这也是一个问题。先从行人下手吧!一个拉车卖西瓜的中年妇女走了过来,我慢吞吞地走了上去,然后腼腆地对她说:阿姨您看看吧,这些书可以挽救您的生命,是免费的。可能是被我说得过严重,她立即拿了本,并笑着说:“吃点西瓜。”我们马上谢别;有一个老年人走过去,这下我有点经验了,我不慌不忙地“留”住了她,她转过身,我看清了,原来是我一年级的数学老师,能在这儿碰到,真是有缘。我立即清醒过来,惊讶地说:“竺老师,您好!我是王柯钘。”想不到,她的记忆中还有我这个学生,她也一下子反应过来,笑呵呵地说:“哦,是柯钘呀!”“竺老师,我们在搞活动,这是一本关于安全的书,您拿一本回去看看吧。”竺老师毫不犹豫地收下了。

我还遇到了一个好心的人:他走下楼梯,遇上了我们,听了我对安全书的介绍,热情地接过了,翻了翻,笑眯眯地说:小同学,来,多给我几本,我帮你们去宣传。”顿时,我手中的书变得所剩无几,我十分感激他,我回头一看,只见他正弯着腰给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公公送书,从他的行为中可以体会出。他是一个乐于助人,有高尚品质的人。现在的社会像这样的人已经非常缺少,我能遇到这样好心的人真是幸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校园暴力高校案例分析高校暴力案件反思

全文共 1465 字

+ 加入清单

培养人才,有知识更要有德性;大学教育,重学术更要重人格。让学生懂得去爱,去尊重,去包容,才能避免悲剧重演。这是媒体在评价“复旦投毒”案时的说法。

高校暴力之殇,伤了教育,伤了社会。回顾高校校园暴力事件,骇人听闻的马加爵案件,冷漠药家鑫事件,残忍的梁荣彩事件,震惊全国的复旦投毒案等等案件的发生,让人们不禁惊呼高校教育的学生素质成果,为什么十二年耕耘苦读竟然会丧失人性?

我们来看两起骇人听闻的大学校园暴力事件,分别是复旦投毒案和肇事杀人药家鑫案件。

【复旦投毒】2010年8月起,犯罪嫌疑人林森浩入住复旦大学某宿舍楼421室。一年后,黄洋调入该寝室。之后,林因琐事对黄不满,逐渐怀恨在心。2013年3月29日,林森浩在大学宿舍听黄洋和其他同学调侃说愚人节即到,想做节目整人。林森浩看到黄洋笑得很得意,便联想起其他学校用毒整人的事件,便计划投毒“整”黄洋,让同学难受。结果,便找来剧毒投入饮水机里,导致黄洋中毒身亡。无论是之后的独担大学学生联名求减刑,还是林家人举证免除死刑,都必须要承认的是林的犯罪行为已经确定。两名高校成绩优秀的学生就这样因为情绪的不控制,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林森浩关键词的百度指数分析结果

【药家鑫事件】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罪犯药家鑫的辩护律师说,他的成长道路没有污点,学习优秀、得过各种奖励,且有自首情节。希望法庭从宽量刑,给他一条改过自新的路。并且庭审现场辩护人律师向法庭提交3份材料,包括报纸对药家鑫主动递交悔过书的报道,上学期间的13份奖励,被告人校友、同学、邻居的4份请愿书,请求法庭给被告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里不是为此请愿,而是表达一种可惜跟遗憾,本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一批优秀青年,却因为校园暴力知识的欠缺,对法律的无视以及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绪,造成了太多难以遏制的结果。以下是药家鑫的百度指数的分析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并没有随着时间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每发生一件校园暴力的事故,药家鑫这个名字总会被人们搜索,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大学生暴力的一个代名词。

两起恶性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归因论来讲,是背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缺失,校园安全与教师发展专项基金反校园暴力公益项目组策划上线的反校园暴力网将校园暴力分为:关系暴力,肢体暴力,网络暴力和语言暴力。四种校园暴力之间的有形式上的区别,但是确是本质的相同和联系。因为家庭环境影响,导致学生在受到关系暴力的时候不敢反抗,从而受到了肢体暴力、语言暴力,受伤害的心灵会在网络上得到慰藉,由此遭受到无形的网络暴力。心理因素积淀的形成加上成长过程中环境的影响都是看待事物的世界观,也是导致暴力行径的重要来源。

理想的闪耀从小学到达大学,象牙塔的美好是给我们更大的看世界的双眼,而不是自私狭隘的认同观。高校大学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发酵和持续性的报道,给社会一种警醒,国家培养了16载的栋梁之才何以用暴力回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常态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教研组的听课轮到我了。自然,教研组长而已,你不是第一个,谁是第一个?有老师来听课,就像家里来了客人一般,自然要好好准备一下。在上这节课之前,在四班先是试讲了一下。本来四班是打算让学生们来进行复习的,但还是对自己不放心。讲了一下,果然发现课件制作的顺序有点问题,需要再次的进行调整一下。

开始上课是在上午的第二节。由于是常态课,就把常态课中的一些平常的做法拿了出来,先是对作业问题进行了点评,然后是对上一节课的复习提问。再就是进入学习新课的环节。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设计上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存在疑问的地方。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的学习中,特别注重增加了一些材料题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较多的材料题,增加对当时历史的认同感。通过出示材料,发现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的不错的。例如,本来我以为“阳光下的地盘”,学生会不知道是什么内容,结果,很多的学生回答上来了;再比如,“火星”值得是什么?本以为学生也难以回答的,结果,学生都顺利的回答上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学生的潜力,需要教师努力去挖掘,只要教师创设好的情境,就一定能够发挥出学生的最大潜力。另外,一个比较得得意的地方就是让很多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这也是我慢慢的在探索中得出的一个经验,就是一定要让很多的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保持他们上课的专注力。总体感觉还算是比较的流畅、自如。再者,对于拓展的地方,自己也算是比较的不错,例如,讲到了中国参加一战及战后中国的窘境;对于意大利参加一战的的根本原因,也是探讨的很到位的。另外,学习本课的时候,对前后知识的联系,也是尽量的做到温故而知新。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飞机的发明者等等。

本节课,尚有遗憾之处,就是,练习的设计上,记得还有一些深刻的题目没有设计上。罗曼罗兰对一战的评价,一些文学家对一战的描述等。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搜集整理。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需要教师个人改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当然,如果,从更高的标准来要求的话,就是对本节课的课堂设计上,基本上是按照课本内容平铺直叙的下来的,内容整合上基本没有。常态课的话还是可以的,如果进行评选的课,是需要作进一步的准备的。

常态课,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只有将常态课上好了,才能在以后的优质课评选中得心应手,遇到各种评比活动不至于手忙脚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学作文训练的教学反思

全文共 1582 字

+ 加入清单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之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难点。长期以来,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上,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常常造成的后果是

1、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教师命题。

2、学生不会积累。这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

3、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面,缺少个性。这是因为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

4、学生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多渠道地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

可见,这种传统的写作训练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作学教学的要求,当然也更会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我县邀请的特级教师、平湖实验小学王永初校长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遵循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要求的新理念,大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自己的作文训练思路,取得了初步成效。笔者认为这个作文训练教学思路主要体现在九个“注重”上。

一、注重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

二、注重创设情境,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有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例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由于是玩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以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

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三、注重写好“两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终南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浅,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采下一采的“劳动所得”,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读书札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作文的教学反思

全文共 140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本人执教了四年级一篇作文课《未来的笔》,要求同学们打开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弄清楚现在的笔有什么缺点,未来要怎么改良这个缺点,所以本次习作自然也就要考察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作文课,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在作文指导课上使学生获得作文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必须精心地设计作文指导课的上法。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及水平,教师必须在作文指导课上下功夫。

想象作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的一种最好的方法。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四年级,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词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比如:未来的笔,他们的素材就很少,可能被现实生活中的笔给禁锢了。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因此本人在进行《未来的笔》作文指导课的时候,问到:“现在的笔有什么缺点?你

想怎么改良成未来的笔呢?”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有意识地边想象边思考,循序渐进。

我在作文课上给学生提出的要求:1 、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大胆、合理。2、语句通顺、生动。3、能把故事写具体,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首先要让学生在互相的讨论中想到自己要变的未来的笔的样子,有点和缺点,这样的前提是要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者感兴趣的事物,从学生的内心入手抓住他们可以发挥的想象,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去说变成了该事物之后自己该做哪些对社会和人类有益的事情,这样做就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变成后做了什么事”引导比较到位。目前的小学生写作文时最大的难题就是没素材可写,或是不知从何想象。其实呢,不是生活中没有作文素材,而是学生缺少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缺乏实践活动,还缺少文化知识。所以我用了大量的图片、故事……等各种设计来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把目光投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不断发现,捕捉在生活中有趣和值得关注的事物,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即使是平常的小事也可写出新意来。老师要选择最佳的观察对象,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这样,学生可用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节来想象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可见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生活开拓思维,想象一个新的境界。

想象性作文凭借儿童的想象展开,但儿童在想象时,情节较为抽象、模糊,可能只是一个大概的过程和结局。所以,在

学生的想象有了大致的轮廓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围绕情节想具体。除此之外,由确定材料到下笔成文,中间需要一个说的过程,我口写我心,我心写我口。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想象的情节说出来。在此过程中,语言与思维呈互动状态。说的收获与启发也促成了写的酝酿,将积累材料与化成文字之间的梯度大大缩小。尤其是教师让学生示范说,个别说,同位说,小组说,既是个体一次写的酝酿和尝试,也是不同个体间的一种互相启发,能使学生互相影响,不断补充,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内容。

我认为“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培养学生想象作文的途径是很多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挖掘学生的内在创造潜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使学生创新能力和作文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学会生存》习作教学设计与反思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学会生存》是六年级的一次口语交际课,教材安排这次话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培养学生用列举实例表达自己的观点。

上完后,第一感觉就是没能更好地调动起孩子们情感,积极发言的孩子不多,并且重点没有突出。尽管我多次用鼓励性的话激励学生参与到其中去,但是学生对这种口语交际课的应对还是不能轻松的应对。我就仔细分析了学生现存的原因有三:

1、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情感估计不足,在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时候,教师忽略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至于孩子们在谈论后交流时涉及的面就太窄,思路不够广。设计如下:a、你遇到、听到、或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上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b、读综合学习中《智慧之花》想到的。c、从电视上看到或者听到的别人是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d、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学生课下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要求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来讨论,结果有些学生不喜欢参与到其中去,或许是孩子们过于紧张,导致个别的学生不敢发言了。学会生存,是一个内容很广的话题,包括的范围很大,学生可以从生活方面入手,可是孩子却仅仅限于走丢,迷路,溺水,地震、火灾、遇见歹徒等等,学生的思路没有更深层次的。

2、教师的语言过于单一,没有什么特色,鼓励和评价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其中有个学那个在讲述自己在迷路的时候,如何解决问题的,教师没有及时评价,而是一句话带过。

3、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深入,过于注重教材,而忽略了教材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4、总结时,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自我感觉跟前面的有点重复。

5、前面布置的作业改为:对于“学会生存”这个话题,你想说什么?相信孩子们会给我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满意的地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1、积极的参与到学生中,对学生的发言及时作出评价。

2、落实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一人在家遇到事情,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应对,不如说煤气泄漏,骗子等等。

3、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对学生的某个话题全班进行讨论,让学生爱上口语交际,努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想北平》教学反思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语言平实,但蕴涵的感情却非常热烈。学生能读通文章,但真正体会老舍在文字背后的那份炽热感情却很难。学生能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但为什么这么写却很难领悟。基于文本的特点,也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的设计以二期课改的理念为主,遵循《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回归语文的本源——语言文字。整节课与学生一起读、品,从而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教学时以语言文字的赏析为抓手,由“我的北平”到“象母亲一样的北平”到“象家一样的北平”到“即将失去的北平”,层层推进。整节课学生学得主动、投入,教学效果较好。但遗憾还是有的。文章中某些细节的处理还嫌粗糙,如有些生动的描写,正恰到好处的表现作者的感情,但课堂上细细品位不够。另外,教学时各个环节的勾连还有些牵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作文教学反思范文

全文共 7753 字

+ 加入清单

在大赛中有位老师的参赛题目就是《写作中的文化思考》,在他看来“有文化”的写作应该是“有思想”的。我们的中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思想,没有自己的话语。我对他这样的判断是赞成的。由此我想到“也”跟一跟这位老师的风,于是就把“文化”两字嵌入我的述评标题之中。我想,中学生作文缺少文化品位是否跟中学作文教学缺少文化品位相关呢?简单说,中学作文教师以“文”而使学生有所“化”之境界、层次太差了。

我可能是这届比赛大会中唯一的“观察员”。我不想虚伪地说是学习者,我是地地道道的“观察员”。我非常认真地听了高中老师全部的比赛课程,毫不夸张地说比评委听得还要认真。现在,我将用冷峻的刀笔对这些比赛课程进行剖析。即从这些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精英的教学行为去认识教师的社会存在,他们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的内涵及其价值,执教者的素质——从态度到能力,甚至包括他们教学中的习惯话语“非常好”、“很好”——无一例外对学生不绝于耳的夸赞,这已经成为具有某种文化意味的模式。这种充斥课堂的溢美赞语令我这个局外人感到有些虚伪。如果我们的孩子们在这样的纷围中成长,我对他们的未来深表担忧。当然,这还是小问题,是枝节。但在这里可以体会出他们的心理状态。其实这一切都集中于一个非常现实的话题——“不懂而教”。

一、当前提就错了的时候,这样的课堂教学还有啥用?

讲台上,大屏幕打出“例证法的运用”几个大字。

随后字幕打出:论点——“苦尽甘来”。

然后老师依次讲出高尔基瘫在床上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师指出这是学生写作中的原稿);爱迪生苦苦寻找制造灯丝的材料;明人宋濂忍受寒冷借书抄书成为大文学家;李时珍走遍各地爬山涉水,向农人、牧人、猎人寻问草药,最后写成《本草纲目》;王羲之写尽十八缸水成大书法家。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探讨哪个事例能用,哪个事例不能用,而且在使用时如何紧扣论点加以分析。听课教师在静静地听,认真地记。

我要问的是“苦尽甘来”可作论点吗?

我们说:论点是论者的一种主张、思想、看法等等,这是常识。而“苦尽甘来”它不是思想,不是看法,也不是一种行动办法。它是对一个行动者艰苦奋斗之后终于获得成功并享受成功这样一个过程高度抽象的概述。“苦尽”之后“甘来”,这是讲述“过程”。这个错误愁人处不是观点有问题,而是我们老师不认识“论点”的性质。

课后我与听课学生交谈,对这个“论点”提出否定。学生开始不理解,我给他讲——“只有吃得苦中苦,才有可能得到甜上甜”,这是根据俗语概括出来的一种“思想”、“价值观”、“做事的准则”,论述“吃苦”与“得甜”的关系问题,这可以作论点。而“苦尽甘来”是对持这种人生观奋斗并获成功之人奋斗过程的概括表述,它对人不具有思想性启示,不是一种道理。因为“甘来”,可以通过艰苦奋斗获得,亦可通过其他手段来争取,比如“投机取巧”,“嫁个好男人”等等。具有不同人生观的人,会走不同的道路。学生听后说,“啊,这节课白听了!”

二、在关键的时刻就是跨不过学生所知这道“坎”

参赛课程题目:《援譬设喻》。中心内容是讲如何打比喻。

首先说,这个题目就有问题。“援”,它的本字是“爰”,它是指用绳子将人    慢慢地拉引上去,后来演变为“援”。“嫂溺援之以手”这句话大家都知道。由此有了引申意义即“引用”之意,如论说文写作中“援例以证之”。“设”,《说文》曰:“设,施陈也。”本意就是安排、布置。由此引申意义为“筹划、制定”,“设法度以齐民”及“想法设法”中的“设”就是这个意思。我以为,我们平常说“设喻”,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安排比喻,而应该有“制”喻的思考。从“制”字理解,那么就与如何打比喻相统一了。但“援譬”,只能理解为“引用”,它本身没有“制”的内涵,因此说“援譬设喻”与讲如何打比喻不通。

讲过这个标题之后,再谈这堂课是如何进行的。

老师在讲述生动的比喻过程中引导学生与之对话,即如何打比喻。老师问:“打比喻应注意啥问题?”学生逐一都非常准确地说:“要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物”,“要用常见的”,“要用有相似地方的”。于是老师在黑板总结出打比喻应注意的问题——“熟悉”、“相似”等等。

这是打比喻的一般道理,连初中生都知道。课后我问听课的同学:“老师讲的这些东西,如果你不听课是不是已经会了呢?懂不懂呢?”学生回答说:“知道,懂。”我又问“怎样把比喻制作得更好,或者说怎样从思维的方向上,超越目前所知的范畴制作出审美价值相对较高的比喻,你懂不懂呢?”学生回答:“不懂。没有听过这种分析。”这就是说,我们老师只讲了学生知道的东西。而学生不知道的,他却没有讲。因此,我怀疑在关键的时刻,他们没有能力越过学生所知这道“坎”。

与《援譬设喻》课相接是《以文学的名义——陌生化语言训练》专题。这位老师讲课的部分内容是上一课老师讲课内容的继续,其中讲到“立象”这个题目时,举例“老照片是……。”这位老师讲出一个原则——“风马牛不相及”,这句话我印象很深。我以为很有道理,从对方法的表述上有启发性,也有操作性。比如说:“老照片——我过去的时光留下的脚印。”“脚印”与“老照片”,“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你说:“老照片是不连贯的电影记录片。”此“片”与彼“片”,都是“片”,不美,形象相近,缺少诗意。

但这位老师所讲“风马牛不相及”不具有理性的意义,因而大大降低了它的指导性。比前者虽然有了一点儿超越,但仍然没有攀上“理性方法论”这个台阶。

下面我来给他们作一个总结升华——“异质构喻”,解释一下:在异质的世界里寻找与被表现事物对应的表现事物,在一定的界限内,被表现的事物与用作表现的事物,两者距离越大,文本的审美价值越高。

我们常用“牛饮”、“狼吞虎咽”、“猴急”说人,这都是“异质构喻”。

乔治·布洛克说:“当诗人吟诵出‘燕子像剪刀似地掠过天空’时,他实际上已经在一把锋利的剪刀和一只在天空中迅速疾飞过的燕子之间找到了共同点”。

我以为,上述两位参赛人的讲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应该跨越学生所知这道“坎”而跻攀上我所讲的理性平台,这样的教学课对学生才有意义。

只提出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可以说是这届教学大赛所表现出来的明显缺陷。在不能跨越学生所知这道“坎”的问题上,我再剖析第三位参赛者的课程。当然我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因篇幅问题不能展开论述。

话题《打开思维的另一扇窗》的主讲者兴高采烈地启发学生以现有的熟语为由头提出了许多与熟语本身内涵相异的新思想。比如“东施效颦”,本来是批评东施姑娘不顾自身条件一味模仿西施的行为,结果弄得自己丑态百出,然而老师启发学生提出“模仿是创新的开始”;比如“飞蛾扑火”,本是批评飞蛾不识火的厉害自寻死路,然而老师启发学生讲什么“勇于追求光明”。老师所讲“另一扇窗”就是所谓“逆向思维”。可是要追问 “怎样”具体展开思维,“逆向”提出问题?令人可笑的是老师讲到这里时大屏幕上打出了敦煌壁画中一位反弹琵琶的飞天美女神象,画面的确是很美。但是,从这反弹琵琶的画作中就能让学生明白“逆向思维”的规律吗?在花俏甚至有点喧闹的课程过去之后,留下的仅仅是一个干巴巴的“逆向思维”概念,还有一幅“反弹琵琶”画像。这就是当今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的文化性之所在。

其实,“逆向思维”在哲学上讲就是“两面思维”中的一面。罗马神话中有一位神叫雅努斯,他就长着两付面孔,人称“两面神”。“两面看”有许多思维路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有各的走向。这里仅以“调查与发言权”为题讲其中一个逆向思维的路子。

说到这个话题,一般人马上会想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的话,具有普遍性。但是,反过来还可以再问“有了调查就一定有发言权吗?未必也。”比如调查王熙凤阴狠歹毒的霸道作风,选择贾母、王夫人,选择贾宝玉、薛宝钗,选择平儿、袭人,这些人不是王熙凤的至亲长辈,就是她的至亲平辈,再不就是她的亲信下属。从他们这里能问出什么来呢?尽管代表面挺全。从“有发言权”到“不一定有发言权”两种命题的提出,这里的“逆向性”就是“两面思维”之一的“‘普遍’——‘特殊’双向思维”。“有发言权”讲得是一般、普遍规律,“不一定有发言权”讲得是特殊、个别。所以,我们看事物既要看到普遍的一般的规律,又要注意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打开思维的另一扇窗”的训练,必须进入到这种理性训练的境界对学生才有意义。

三、游戏写作,教坏学风

在《淘课本之米,为巧妇之炊》的话题讲课中,我吃惊地发现中学生的不良文风及不良学风是怎样来的,可以说是他的老师教出来的。先请大家看一看这位老师讲课的主导例文:

作文题:请以“诱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

[1]蓠笆那边/有草莓一棵……草莓,真甜!

如果(上帝)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

——狄金森《蓠笆那边》

鲜红的草莓就是诱惑,诱惑国之大,上帝都无力抗拒!而茫茫人世、滚滚红尘中,金钱美色、香车宝马、功名利禄等诱惑无处不在。为诱所惑者,如飞蛾扑火、身败名裂;抵制诱惑者,藐权贵如草芥,视金钱如粪土,名垂千古。

[2]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任用文种与吴国讲和,表示甘愿成为吴国附庸。吴国重臣太宰嚭在越国钱财和美女的诱惑下,利令智昏,反而在夫差面前大讲越国的好话。而夫差也被西施的美色弄得晕头转向,亲小人、远贤臣,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哪还有心思理会朝政?吴国的君君臣臣在诱惑面前吃了败仗,虽拥有号称十万的大军,却落得个被三千越甲踏破吴宫的可耻下场。

[3]面对诱惑,有人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

[4]他无望地盘坐在路边,容颜像枯干了的木柴。他面前放着一只残破的碗,空的。他那无助的双眼似乎在乞求每一个路人:行行好吧,施舍一点吧,我已经饿了好几天了!这时,一个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弄来了一碗饭菜,远远地放着,用唤狗一样声音对他嚷嚷:“来,吃啊!”乞丐坚决地摇了摇头。这个锇死的乞丐告诉我们:在诱惑面前,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5]大帅哥邹忌面对巧言令色的诱惑,清醒处事,悟出了讽谏齐王的治国之道。陶渊明面对官职的俸禄,大喊一声:“我决不为五斗米折腰!”且不说那在国家大义面前最终拒绝了母爱私情诱惑的赵威后,也不说那面对楚国相国的官帽头也不抬的庄周先生,单从那司马迁对皇权意志的抗拒中,我们便能感受到“史家之绝唱”的浩然正气!

[6]面对诱惑,有人安贫乐道;面对诱惑,有人成就理想。古人如此,今人亦然!

[7]学者朱自清先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面对美国人施舍而来的救济粮的诱惑,他毅然绝食,宁死不屈,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8]“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在痛苦地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对于弱者而言,生之艰难,也许死亡就是一种诱惑,有的人也许抵挡不住而寻求解脱。而史铁生的这句话表明他是一名抵挡诱惑的胜利者,是生活的强者。

[9]无论是英雄,还是智者,能抵制诱惑就一定具有伟大的品格。

[10]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各种诱惑层出不穷的今天,中学生应如何抵制诱惑,不为物质所诱惑呢?那就“打开窗子,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罗曼·罗兰《名人传》),我们应该像英雄一样,正直、仁慈、无私,保持纯洁高尚的心灵,做一名拒绝诱惑的中学生,绝不做被外物驱使的奴隶!

讲课老师就是利用这篇文章做例子,给学生示范如何运用从课文中积累的材料,并且进行了这样的归纳:

概述评价,表明观点。联想想像,神思飞扬。

刻画场景,细节动人。列举排比,气势非凡。

引用名句,增添文彩。

而我,宁肯把这篇例文当作反面的典型,在讲不应该这样写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怎样以严谨的态度使用所学的东西,尤其是在拿不准的时候要到文本中去认真核实。在议论文写作中,我反对将课文资料做“文学化”的“联想想像”;我反对将课文资料添油加醋,编排“细节”;我反对将课文资料一股脑“列举排比”在文中。这篇例文是这位参赛选手“歪经”指导下的“歪文”。两者互释互训。

诱惑,是指人受某种事物的吸引而使自己的心智迷乱。写这篇文章,理应面对今天纷繁复杂的社会,写出人们应当怎样面对生活,保持理智,这样的文章才有实际意义。

然而,参赛老师所推崇的例文距离今日现实太遥远了,这是一篇典型的掉书袋文章,光人物就有十多人,充满了书柜的霉气。

可以说,这篇文章不是讲课人所言“淘课文之米,为巧妇之炊”。“淘”者,澄汰之谓也。洗去杂质,留下精华。这篇文章其实是“堆”米,这是老师所谓“列举排比”之法的典型劣作。这种“列举”是不管“米”合适不合适,乱“堆”一气。比如赵太后送儿子去做人质,其实就是为大爱而舍小爱,怎么胡乱说什么拒绝“母爱私情诱惑”。司马迁,何曾受到什么“诱惑”,他是因与李陵关系甚好且认为朝庭对李陵不公说了几句辩解的话而已,算不得抗拒“皇权意志”。他的遭遇与什么“诱惑”不搭界。

尤其不能容忍的是胡编乱造,对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极其轻率的改造。比如朱自清仅仅是不领美国的“救济面粉”,但并没有“绝食”。还有对那个饿死的乞丐所谓的“想像”、“刻画”,在有历史知识的读者百前,显得很是滑稽可笑,不具有任何说服力。

讲课老师开始说这是从《礼记》中的记载而来。但查《礼记》原著,其记载如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衭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因不食而死。

课后,我曾与讲课人说,《礼记》所说“左奉食,右执饮”这是很诚执的助人态度,只不过喊了一声“嗟”而没有说“请”显得有些粗鲁,那位饥者因此拒绝帮助而饿死不值得尊敬和崇尚!对古人这种所谓“尊严”需要重新认识,不能以此律今,今天有几人认同他呢?这是地地道道“死要面子”。学生那种所谓的“细节”描写,是在按照自己的需要修改史记。讲课人辩解说:“是从孟子‘鱼我所欲’一节而来。”确实,这位教师在讲课时说到“一箪食,一豆羹,得则生,弗得则死。”但孟子仅仅是说“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在《孟子》书中,并没有说乞丐因此而饿死。很显然,例文中乞丐之事是作者将《礼记》与《孟子》两书中的资料合而为一,重新编造而成。这样使用课文的材料是不妥当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礼记》所记也好,孟子所说也好,那种为了一点儿面子的事而拒绝生存,这与今日人们的价值观相差很远。此外,这篇谈拒绝诱惑的文章本身就表现出作者受“诱”而“惑”,他受“高分”的“诱惑”置历史事实于不顾恣意修改!这种为了自己的需要说大话、编历史的学风、文风是可恶的!

四、教者缺乏基本的写作示范能力

老师讲作文,并不要求他一定是写作高手。但是,他必须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说在讲述如何写作的时候,至少能作出准确恰当的示范例子来。然而在这方面,我却看到了许许多多负面的例子。

在《议论文论点与论据——从“功亏一篑”谈起》课例中,参赛老师在解释什么是“功亏一篑”时候,讲了两个例子:

其一,一个自行车赛手即将获得冠军。但是,在他距终点很近的时候,与另一个赛手相撞。他与冠军失之交臂。

但是,这个例子不是“功亏一篑”,而是“功败垂成”。“功亏一篑”,是指为山九仞,由于他自己的原因,未能坚持下去,最终还是缺了一筐土。“功亏一篑”这种失败,人们更多还是从行为主体去反思。而“功败垂成”,虽然也是说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但其原因却是多种的,可能有行为主体的,也可能是其他的。

其二,一位喜欢花生米的先生,吃了不少香香的花生米,但吃到最后却是一粒苦涩的。真是“功亏一篑”。

“功亏一篑”,说得很清楚,山堆得已经很高了,只差一筐土,但却没有成功。然而老师所讲吃花生米,不是“缺”,恰恰相反,是多吃了一粒。如果不吃那最后一粒,他会很满意地说:“今天很好地品味了香香的花生米。”这不是“功亏一篑”,而是“味毁于多吃一粒”。不仅如此,“功亏一篑”,应该反思行为主体自身方面的原因。而吃花生米,后边误吃的那一粒是不易发现的,因为花生经炒制后其果仁的颜色一般人不易发觉有什么异常,不吃是察觉不出来的。所以,误吃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发觉是苦涩的,吐出来就得了,他满肚子的果仁还是香香的。这与“功亏一篑”不搭界。

参赛老师在讲“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摆出的事实不能讲清自己要讲的道理,这不是很尴尬的事吗?

这样的事例,在这届教学大赛中屡见不鲜。

请看《从叙述性材料到事实论据》话题讲解,老师的讲课中心是告诉学生如何把一段文字性的记载材料紧扣论点非常简洁地概括为一则论据。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也亲自写下水文给学生作示范。

在论证《不耻下问》这一论点时,老师讲了一个材料,大意是贾思勰向养羊人请教养羊经验,向农民请教选种技术。有的人认为有失体统。但他不以为然。经过多年积累研究,终于写成了《齐民要术》。

讲课老师就此事的叙述如下:

我国南北朝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些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农夫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

既然是要紧扣论点对材料进行整理,当然是要删掉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但绝对不能把精华的东西去掉。这位老师的下水文,恰恰是把体现贾思勰不耻下问的具体事例淘汰了,而代之以空洞的说教。下边我就以她的字数为限对前边那段材料重新整合:

南北朝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勤于下问,他曾跑百多里的路向善养羊的人请教养羊经验,他曾跑到田间向农民请教选种技术。有人说这样做有失体面,对此他不以为然。毫无疑问,那部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便凝聚着许多贾思勰不耻下问学来的宝贵经验。

请大家比较这两段下水文。它们的文字数量基本持平,但取舍不同。前者重那些虚话,后者重实际行动。论说文的论据贵在事例凿凿。特别是前者仅仅把《齐民要术》这部书作为显示贾思勰成就地位的道具,而后者则突出它的撰写与不耻下问直接相关,这样就更突出了不耻下问对人们生活的意义。特别是这一点,许多在场中学语文老师认识不到这种点化的作用。

我真想把我所听的课逐一进行这样的点评,但因篇幅所限,只好作罢。写到这里,我想起大会组织者在开幕式上的致词——这届大赛是从理论到实践,从上到下,对2001年以来的改革进行反思,对前一段课改成果的展示。我以为,与其说是成果展示,莫不如说是浅陋的现状展示,而且是淋漓尽致的展示。我不知道评委在将这些课评为优秀的时候以及这些课程主讲人接受优秀证书的时候是怎样的高兴,我想他们也同样不知道如我一样这些学生的爷爷、爸爸听到孩子们在听这样课的时候是怎样的难受。某些人总把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批评看作是大学教授的指责,其实我作为一个家长是为孩子们着急啊!特别是当人们还不能认识这个现状,醉乎乎地拿着奖状走进充满欢庆鞭炮硝烟味的校门时,那更是令人心痛。

在这届比赛大会召开的日子里,大雨频频,雷声阵阵,电光闪闪,我心里很不宁静。其实语文课改,最重要的任务是改人,首先是语文教师需要改造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这一点做不到,孩子们只能上这样的无用的课。看着这沓剥掉了“皇帝”新衣的文章,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诗:吟罢低眉无写处。由此想到,我的文章有发表的地方吗?人们敢面对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故事》教学反思精选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

学习《自相矛盾》,先让学生看图、读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导朗读“夸口”的语气,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接着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怎样想?又会怎样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学习《滥竽充数》,让学生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引导他们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通过比较三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从而知道南郭先生能够混的原因,再读“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所以最后南郭先生只好逃走。再次基础上,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

学习《画龙点睛》,则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 逐题讨论,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四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一、抓住关键,引发探究欲望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我让学生针对文末的一句对课文起到总结作用的关键句:“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指导学生好好读读,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提最想知道的问题:一是保罗是怎样懂得给予是快乐的?二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或给予是快乐的应该怎么理解?然后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再去读书,弄清整个经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二、联系语境,探究词句意蕴

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一名新地理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成长作文1200字

全文共 225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而且,专家们都说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诗歌单元的教学感觉收获比较大,这里反思一下,做个记录。

一、对课堂教学的处理及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学生有预习和没预习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的方法,效果不错。

具体做法是:

教学《沁园春长沙》,三个班级三个上法。

没预习的。先背诵《沁园春?雪》,把握沁园春这一词牌的词的格律节奏。具体做法是先划分《长沙》的节奏,然后集体朗读,找出朗读不规范的地方,再请一个学生朗读。因这个学生朗读没有读出《长沙》的气势,于是,转入分析该词的意境。为了更好地理解意境,我背了一首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学生也很喜欢这首词,都会背诵。师生一起背诵完这首词,然后一起分析比较这两首词的意境。分别抓住这两首词里“鹰”和“乌鸦”,“湘江”和“小桥流水”两组意象进行分析,一个豪迈开阔,一个幽静凄凉;一个抒写报国之志,一个抒发思乡之情。明确了意境之后,再进行朗读。这是以朗读来带动意境的分析,以意境的分析来指导朗读。

第二种处理,有布置预习。先背诵全词,然后纠正个别句子节奏。要求学生拿出纸笔,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个别字词或者上片或者下片,进行鉴赏,把鉴赏内容写出来。不懂鉴赏的,把你的问题提出来。鉴赏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也把问题写出来。这么做,主要是了解学生预习的程度,到底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掌握了多少内容,还存在多少问题,同时,笔头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避免思维偷懒。十分钟之后,把这些纸条收上来,表扬鉴赏很好的同学,并把他们的鉴赏读出来,老师再做点评补充。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好之后,再看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先交给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之后,再由老师讲解。学生的问题相对集中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由此再引出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第三种处理,把毛泽东诗词背诵放在前面,通过了解毛泽东多首诗词之后,再具体探究《长沙》。课前直接先提出问题,老师按照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然后再把重点的知识点落实清楚,最后再归纳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鉴赏其他诗词。

教学反思:

一二两种的处理感觉都比较好,师生互动比较和谐。第三种处理课时用得少,但互动效果不好,上课下来比较累。看来,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突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其道理的。

二、对将比赛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第一单元的教学,有两次尝试。一次是组织毛泽东诗词背诵比赛。一次是小组讲解诗歌比赛。

毛泽东诗词背诵比赛。课前布置,要求组长负责组织好准备工作。比赛内容分两项,一是诗词背诵,二是名句背诵。9班张心瑜同学一口气背三首,10班的李舒恬同学一口气背六首,13班的邱婧熹同学一口气背7首。这些同学的表现让其他同学十分钦佩,掌声热烈异常。她们的积极表现也带动了其他同学,其中,10班的李舒恬同学那一组几乎每位同学都至少发言一次,一个小组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竞争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教学反思:

小组讲解诗歌比赛,三个班级只有一个班级做得比较好,大部分小组准备不够充分,与预期目标差距很大,最后还是要由老师来讲解。但准备充分的小组,学生讲解的效果会比老师讲解更好。如果课前老师能够过问一下小组长的组织情况,或者多进行督促指导,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对于开展语文第二课堂的反思

根据第一单元诗歌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诗集活动作为语文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

诗集要求自己设计封面;然后在封二贴上自己的照片,照片可以是卡通画,自画像,或者生活照、大头贴等;在照片下要写上作者介绍,介绍文字可长可短,风格不限,可以庄重严肃,可以诙谐幽默,可以亦庄亦谐;然后为目录,目录要求有四个栏目,即“我所喜欢的诗歌”“我所创作的诗歌”“我所翻译的诗歌(要求附原诗)”“我所仿写的诗歌(要求附原诗)”,各个栏目底下不规定几首;诗歌长短不限制,空白之处可以画插图。诗歌单元开始之时布置,结束之时上交。

从交上来的作业看,可以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写诗歌特别认真,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一本诗集,即使诗歌不是写得很好,但已经迈出了独立创作诗歌的第一步。9班李苗同学自创作诗歌11首,是三个班级里创作诗歌最多的学生。

2、学生自己编辑诗集,自己写序。13班邱婧熹同学写了一千多字的序言,写的非常好。

3、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

4、封面的设计也让学生尝试到了设计的喜悦。

5、装帧创意。一些学生很有创意。不用订书机,而是穿孔,然后用细纸条穿联,十分精致。例如9班江澍怡的集子。还有,9班曹璐同学的诗集也十分精美,采用云朵状的外形,并配以彩色插图和花边镶嵌,用中国结装订。

6、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他的诗集上画上了美丽的插图,不会画画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创作诗歌的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学生对这个创意活动很感兴趣。

总之,中外好诗不可胜数,教材里的诗歌只是举例性质的,无法反映中外诗歌的全貌,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善于延伸拓展,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之外,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诗,提高诗歌鉴赏力。但是课时不够,我们不能做过多的拓展。课前安排学生推荐鉴赏两首诗歌,将有利于诗歌学习的拓展。从这些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充满着无限的创造力,关键看老师的引导了。

[一名新地理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成长作文12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体育课教学反思如何上好体育课作文

全文共 1210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体育课教学反思如何上好体育课。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比如在一节前滚翻教学中这样讲到,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孩子们一听这有什么希奇的,都仰头望着天空。这时老师又说了,只不过今天我们看天的方式有点特别。这下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怎样看天呢,老师说,我们从胯下看,谁能双手着垫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英雄。听了老师的讲述,学生们个个欲试,谁也不甘落后。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景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奠定快乐体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体育游戏化 ,增加体育教学兴趣感

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其实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才是他们的乐园,教学反思《体育课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体育课》。如果体育课的教学机械而无生命力的话,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是枯燥乏味而又令人厌烦的。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初绽的小蕾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些花“无精打采”。他们的“无精打采”也正是因为体育课的枯燥乏味,机械的反复练习。这时,我们只要多费心思尽量用游戏的手段来提高兴趣,使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滋有味,动起来也会生龙活虎。

三、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提高体育教学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我就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效果非常理想。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质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快乐体育就是要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协调平等的关系。

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体育教学巩固性

一个好的体育老师不能只上一节好的体育课,要随时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第一次上课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学生会很感兴趣,第二次也许也很感兴趣,那第三次呢,第四次呢,若干年后呢。社会在进步,教育教学在创新,依旧是原来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学久了会感到疲倦,厌烦。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才能使快乐体育真正快乐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全文共 1489 字

+ 加入清单

乌鸦喝水》的故事我们都了解。它讲的是聪明的乌鸦想要喝瓶子里的水,就去叼石头让水浮上来的智慧故事。

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组做实验,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装有半瓶水的矿泉水瓶中,体会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我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关注了学生的发展状态,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本课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因此,我就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多方交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2、开发了语文教学的多种功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验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观察的同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个一个”、“渐渐”的意思,强化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学生在观察瓶中水的变化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在这一情景中,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请学生自读,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孩子们很自然地说:“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好!要的就是你们这句话,我心里暗暗想着。“哦?是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只乌鸦很聪明呢?”

生:“它把小石子丢进了瓶子里,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我知道了,你是想说它想的办法十分不错,对吗?”

(学生很肯定地点了点头。)

师(皱眉):“可我觉得这只乌鸦有个地方却好像不太聪明,你们瞧,它都是捡小石子放进瓶子,我想如果能找些大石子不是更快能喝到水吗?”

一句话下去,下面立刻有了反应,不一会儿,有许多地方都冒出了一双双小手。

生1:“不,如果捡大一些的石头,大石头很重,沉到瓶底的时候可能会把瓶子打碎的,那样一来就喝不到水了。”

生2:“那个瓶子的口很小,大石子就卡在瓶口进不去。”

听,孩子们的回答多么有道理啊!这些答案有些甚至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常觉得只有中高段的课文才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妙语佳词,想不到在这篇课文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字在孩子们口中变得可究可探起来。听了孩子们这一个个回答,我忍不住笑着说:“看来这只乌鸦的聪明还不仅仅因为它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办法,就连挑选石头的时候,它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学生们都纷纷点头,从他们的笑脸上我仿佛看到了一份说服我的喜悦。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这只小小乌鸦的了解并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表面。

课上到这儿,我觉得可以让孩子们感受乌鸦聪明的同时发散他们的思维了,于是我请学生们说说“你会用什么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我会把瓶子打碎,一些大的碎玻璃中还会留下一些水的,我就可以喝这些水了。”生2:“我会去找一根别人丢掉的吸管,把它伸到瓶子里去喝。”

生3:“我会用我的尖嘴在玻璃瓶的下面啄一个小洞,让里面的水流出来,这样我就可以喝了。”

…… 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长”话题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全文共 2950 字

+ 加入清单

一、导入

1、同学们,作文之前,我想先请同学们朗读一首诗《我们上路了》。这首诗一共有12个小节。我为诗歌写了题记。我先来读一读,可以吗?

也许他们的笔触还很稚嫩,也许他们的思想还很纯真。可是,不管怎样,他们毕竟已经上路了,带着勇气和自信上路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相信学生,会收获许多的奇迹;相信学生,会拥有不尽的惊喜。犹如一位农人,麦收后品尝着丰收的喜悦。

刚刚才种下一粒小小的种子

刚刚才吐出尖尖的嫩芽儿

刚刚才捡到一个炫彩的贝壳

欢笑着向朋友炫耀

刚刚才从荆棘丛中跑出来

满身是伤

却富有成就

不管大人们怎么说

反正我们已经上路了

一步一个脚印地上路了

刚刚才学会了咿呀学语

刚刚才学会了蹒跚学步

刚刚才脱离了妈妈的怀抱

刚刚带着老师教的本领

走向那长满刺的荆棘丛

一步步走向自己的人生路

不管大人们怎么说

反正我们是上路了

无所顾虑地上路了

迎着初升的红日

我们迈着稳健的步伐

一点一点不断长大

也许我们会遇到挫折

也许我们会受到挑战

但是

只要我们迎难而进

人生就会多姿多彩

不管命运怎样惩罚

反正我们不会望而却步

我们在成长

在进步

因为

我们上路了

我们迈着稚嫩的步伐上路了

虽然对身旁的事物富有好奇

虽然对出现的困难有所畏惧

虽然对迷人的诱惑踯躅不前

虽然每一步都歪歪扭扭

但是我们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我相信

我们一定会迈出成功的第二步

我们上路了

坚强

是我们有力的翅膀

毅力

是我们成功的砝码

勇往直前

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我们上路了

蓝天是梦

大地是歌

让我们勇敢地上路

用爱去理解世界

让宽容充满生活

既然注定我们要面对风暴

既然注定我们只能面对困难

哪怕弄得自己伤痕累累

只要勇于面对

我们就对得起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路

只能前进

不能后退

雨过天一定会晴

我们上路了

一个石头的背后

是一道亮丽的彩虹

凹凸不平的石头

在浪花地不断冲刷下光滑

枯萎的鲜花

总是在努力下开放

压力与艰苦后是幸福

努力与前进后是成功

往前走

前面是广阔的大海

往前走

前面是明媚的阳光

勇敢地去克服困难

勇敢地去面对风浪

前进吧

向着胜利之光前进

前进吧

向着成功的光辉前进

我们上路了

离开了港口

我们行驶在人生的海洋上

经历了风雨  经受了坎坷

离开了雷鸣风暴

勇敢地前进吧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行驶下去

前面是风和日丽的美丽世界

前面有令人向往的灿烂阳光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让我们更加懂得迎难而上

前进吧

让我们向着理想前进吧

我们上路了

2、教师小结,激发学生创作的情感。这首诗歌,同学们一定似曾相识。它的作者就是你们自己。知道吗?读着这首诗,老师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因为,你们不仅仅在身体上长高了,情感上丰厚了,思想上也日趋成熟了,开始懂得思考人生,开始懂得体味生活。并能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我给这首诗加了一个副标题《成长宣言》,你们觉得怎么样?

3、出示话题材料。我们每个人都在快乐的成长,我们成长中的每一个脚印都会记着丰富多彩的内容。人生的美丽并不在于那最后完美的片刻,更多的,它蕴含在奋斗的每一过程中。成长中的每一天,都令人难忘:身体上成长了、生活中掌握了本领、实践中增长了才干、思想上成熟了…… 你也一定有这样的体验和感受吧?请你回味一下自己成长的滋味,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450字以上的作文,要求:语句流畅,内容具体,感情真挚,题目自拟。

二、审题

1、读材料。我们通常怎样来审题?板书:话题、材料、要求

2、抓文眼。这是一段提示性话题材料。遇到这类题目,首先应该理解话题。谁来说一说,这次作文的主题是什么?

3、解话题。什么是成长?

三、选材

1、拓思路。理解了话题,就要认真研读、补充、拓展话题材料,来打开写作思路。谁来说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反映我们的成长?提示:可以从学习角度、生活角度、做人角度……

2、选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成长”这个话题,把我们的思维触须引入生活,引导我们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现在,就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小事入手,说一说你曾经有过怎样的成长?要求:事要小、要新。

3、说成长。学生交流所选材料,师生给予及时评价。

如: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是成长

变得稳重了,是一种成熟

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能反思自己的缺点,也是成长

开始懂事了,懂得去感受母亲、体味母亲,了不起的成长。

能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了不起

学会了应对挫折,说明你在成长

意志变得坚强了,也是成长

能自我调整心态,从低沉、郁闷、自卑中走出,这是一种难得的成熟。

学会了生存的技能,特有成就感,是吧?

学会了从助人为乐中感受幸福、快乐,了不起。

学会了感恩,真是难能可贵的成长

3、总结:成长的过程中,既有阳光雨露呵护,也有风霜雨雪相伴,它们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幸福和谐的生活,让我们品评甜蜜,懂得了珍惜;苦难艰辛的处境,使我们志存高远,实现了超越。通过以上大家的叙述,我们可以为提示材料中的省略号补充以下内容:“我们在成长中做人变的稳重了,遇事变得沉着了,心胸变得豁达了,意志变得坚强了,性格变得友善了,品质变得高尚了…….” 其实,这个省略号是永远也补充不完的。选材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就是进行发散思维的过程。通过补充材料,我们的思路也充分地打开了。

四、拟题

1、导语:大部分话题不能直接做文章的题目,极容易出现题大文小、泛而不深的毛病。文章的题目直接影响文章的立意、选材、构思,好的标题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

2、拟题要求:既要简洁明了,又要能概括文章内容;既要新颖别致,又要富有个性。

3、拟题方法:

(1)扩展法:以话题为轴心,在它的前后添加若干词组或短语为题。如:以“痛苦”为话题,可拟为“品味痛苦”“痛苦中成长”、“在体验痛苦中走向自强”等。

(2)修辞法:运用适当的修辞为文章命题。如以“温暖”为话题,可拟为“渴望阳光”、“温暖唤醒我的心灵”等。

(3)引用法:引用名言、诗句、歌词、成语、俗语等拟题。如以“团结”为话题,可拟为“众人划桨开大船”;以“丰收”为话题,可拟为“稻花香里说丰年”;以“挫折”为话题,可拟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等。

4、学生拟题并阐释题目。

(1)以小组为单位,尽量拟出多个精彩题目,派代表板演于黑板上。

(2)阐释题目。这些题目都体现了拟题者的智慧。下面我们分三种方式阐释题目:阐释自己所拟题目;选择兜奶饽坎⑺得飨不兜睦碛桑徊欢锰饽恳竽馓庹?/P>

五、写开头

1、大家拟题和释题都非常棒。通过拟题、释题,文章的立意、选材和结构已基本确定。万事开头难,下面请同学们选定一个自己喜欢的题目,为文章写一个开头。

2、学生完成作文开头。

3、交流。师生进行及时评价。

如:开门见山,直切主题

对比制造悬念入题,吸引读者

引用名著开头,引人注意

以名言引出自己的感受,点题

以环境描写入题,制造氛围

以叙事开头,淡雅而温馨

六、总结

同学们,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成长”这个话题,感谢同学们让老师很幸福地分享了你们那么多成长的快乐。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小事,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行,能够和别人一起分享快乐,在这么多人面前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作为你们的大朋友,我要祝贺你们的成长。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展开思维的翅膀,时时处处都有写作的素材。下节课,我们一起完成这篇作文,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的自传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1.教参中提到有关作文教学的目标:“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分段表述。学习写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认识破折号、分号,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2.写实作文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自己有什么感受就怎么写,不要写走样。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不要瞎编,不要说假话。《我的自传》就是写实作文,一定要学生如实写出自己的个性、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学生对习作一直怀有畏难情绪,怕写、不会写、能写的又写不好,对老师来说习作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平时一些写实的作文,比如自己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写熟悉的景或物,写读后感,这些看来可以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的题材,可在学生看来却还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学生都写得很笼统,就像“搭架子”,还有而且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是抄袭、套改、瞎编,不说实话,纯粹是为写作而写作,表达不出真情实感,有违作文教学的初衷。

本次作文是《我的自传》,属于写实作文,写人,而且是写自己,我估计在这次习作中,学生的情况是这样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用事实说话,不过在选材方面可能不够典型,谋篇布局上易于倾向记流水账、详略不分,语言贫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作文教学案例反思

全文共 1208 字

+ 加入清单

我做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头疼的应该就是作文教学了,特别是身处农村,学生占有的读书资源和素材极少,作文的实际操作更加困难。为了能更好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学校特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开展了一次作文教学座谈会,一次增强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也方便教师之间就作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下面就座谈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喜欢读书,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去写,主动想写,而不是被动的应付。

其次,要坚持上好作文课。作文课在语文教学中占较大比例,时间充裕。在这些时间里,一定要教给学生一些作文基础知识、作文技巧、写作步骤、修辞手法等常识。

再次,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学生,各方面素质及知识本来就欠缺,要让他们较容易地完成一篇作文,着实很难,不多加训练、培养、提醒,无疑是赶鸭子上架。如果能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方法,而且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那么,这一切就显得非常容易。我的做法是:

1、尽力让学生自己写作,并且要求按照正确的写作步骤进行。禁止抄袭。题目布置下去以后,老师作一些指导,例如帮助审题,确定写作体裁范畴,引领写作思路,唤起记忆,提出写作要求等。然后留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己努力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要让学生耐心细致,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完成作文。让学生先列出写作提纲再打草稿再修改。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先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叫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口述,教师亦口头指导修改。

2、积极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描写能力。学生不会观察,对常见的事物熟视无睹,更不会描写对本来熟悉的东西,描写不出特征来。针对这些重大弱点,教师要下力气,费很多时间进行培养训练。

3、提倡学生坚持日记和读书笔记的写作。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慢慢进步的过程,仅靠课堂上或在学校里的努力仍然不够,因而我们一定要督促学生养成写日记和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只有在写的体验中,才能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加他们的知识量,提升他们的思维整洁程度。

4、教师要积极的做好学生作文的批改工作,学生和老师花费那么大心思完成的作文需要同学和老师的认真对待,特别教师的批改直接关系到学生再次写作的积极性。老师应该从眉批、段批、总评三个大的方面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方便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改正进步。

5、教师批改后剩下最重要的步骤就是作文的讲评了。事实证明认真负责的作文讲评是学生作文水平进步最快的环节,而没有讲评这一环节,就意味着你之前所做所有努力都白费了。作业讲评时,可以选取写的很好的作文做为范文,师生一起分析为什么写得好。再找出写的差的同学共同的主要问题一起探讨,切记单个打击同学,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作文是块硬骨头,需要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将其击破,弄懂题意,为我们的学习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英语作文的教学反思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1、有效指导。缺乏精心指导,再多的训练也是徒劳的。这几乎是常识。说到底,一在于科学序列的建构,作文教学中仅复习过程就可精心设计诸如:读题训练、材料训练、构思训练、成文训练、修改训练、应变训练。如此细密的规划,匠心独运,更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终身受益。二在于有效的训练指导的落实。诸如审题、立意、谋篇等写作知识在新课改的“淡化”要求之下,教学实际中已经被忽略了,作文教学更显随意和无序。读懂文题是立意谋篇的第一步。审题不到位造成作文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主题不鲜明、思路不清等等问题,与作文有效的规范训练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2、善于选择。学生的作文缺乏生气,缺乏真情,缺乏典型的实例,是因为少了一份智慧的选择。智慧的选择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教师引领学生去梳理、归类属于自己的生活,引领学生去回味属于自己的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的感觉”,把这些生活细节、心灵感悟形成单元形成系列。我想,学生在整理归类中、在回味感悟中也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意趣的提升。让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视角去看自我,去看世界,作文自然有“真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作文自然有“真情”。

3、真情实感。一定要用真实实例,使作文有血有肉。基于这些反思,我一直把作文教学引导当成了重头戏,也因为自己对写作的爱好吧。所以我看了许多作文教学的资料,也尝试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因为我觉得让学生写好作文,第一步先是让学生敢写作文,而要写的生动感人,就必须有真情实感,要有真实的生活实例,要有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是编造。基于这些思考,因此我的作文教学是从记叙文开始的,我列了几个专题训练学生如何能把身边的小事写细写得生动感人。这当然要借助一些方法,诸如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方法。所以我的专题就是从这些开始的。

语言教师的长处就应该拥有教育引领学生学习和动手写作的智慧,使学生的作文做到凤头、猪肚、豹尾。为今后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宽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在反思中成长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开学两个月了,我似乎已经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有所进步。又是一个阶段,该反思,才能得以成长

最近似乎失去了刚开学时的热情,变得有些麻木,不知所措。或许该多看看褚天澄的学习态度,多向老师提几个问题,在课上多举几次手。我还是太过于想要追求完美了,为了写一篇作文,放弃了三篇摘抄和文言文的作业。我也太过于被动了,《小题》和《培优》在放学前一样都没有做好,是不是该警惕起来,该主动、自主地去学习了呢?

其实,我最近的心态并不很好。做题时犹豫不决,明明写上了答案,却还要反复回看。数学考试前,我其实并没有很全面地复习,完成当天的作业后,只来得及向褚天澄问几道题,就要依依不舍地把他送走了。晚上,躺在床上,我想起以前的老师和同学们,现在的老师和朋友们也时时浮上心头。第二天早上,我起得不是很早,刚调整好状态,考卷已发了下来。不知这次考得如何?愿从每次的考试中发现更多的不足,反思,成长。

在想着玩耍、偷懒时,想象一下班长正在干什么,我和他的差距会不会又拉开一点?在想着拖拉、放弃时,回忆一下孙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严格要求,我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少年部学生?在自以为是、一意孤行时,想一想发展课上的团队协作,身边的老师和朋友们,我们难道不该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来吗?

11月,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深刻反思过后,和同学们比一比,谁成长得更快吧,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写对话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251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作文不仅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衡量一个文化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写对话作文教学反思,欢迎借鉴!

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故事会》等杂志,从而使学生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鲁迅《致赖少麟信》)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从刚接一个班开始就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了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了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写人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200 字

+ 加入清单

这次作文指导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备课时高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这次讲授的内容是指导写人。备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先联系所学课文,多媒体出示高尔基、李四光、列宁、宋庆龄的填空题让学生复习旧知;接着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然后出示一篇经典的写人范文,让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互相启发,明确写一个人要通过写一件事,抓住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来写,突出人物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参照范文来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写完后请一两个学生读习作,集体来评讲。结果上课,学习范文时,体会不出写人的方法,和预设的效果相差甚远。评讲习作时,学生读出来的习作记流水账,语言干瘪,人物特点突不出来。

2、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不浓。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学习习作,总觉得太难太难了,提不起写作的兴趣。如果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不浓,学生就更不乐意上习作课了。这次习作研讨课,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也就体现了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不浓,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和老师的心灵不能产生共鸣。因此,多数学生写的习作,写事的过程不够具体,写人的人物的特点不够突出。

通过这次研讨活动,我认为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备课,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一、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在备课时,在备学生中,特别要关注每名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这个核心目标。我们要根据所教内容,找出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寻找学生的现实水平,明确未来要达到的水平,以便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二、制定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学法。

事实上,学生智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每名学生都有其自身优势。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想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深挖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质。特别要尊重学生由生活经验引发的思维,坚持思维无禁区论,视学生

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和有潜力的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潜能,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对于学困生应采取补救措施,对优秀生采取特殊的额外措施。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要有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此时,再反思和进行教案的改进,就变得更有针对性。

总之,在备课活动中,认真做好“备学生”的工作,对于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认真地备课,教师可以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于作文的反思与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