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新疆的民族风俗作文【最新19篇】

云南吸引世人的不仅是名山大川,热带雨林,这里的民族风情同样也使人魂牵梦绕。小编收集了云南民族村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7342

作文

57

民族风俗

全文共 1899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12。24平方米,农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在的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建筑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的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在电视、收录机、成套的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钱,他们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花山节。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新疆日报“民族团结一家亲”征文启事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美好和谐的家园。

随着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各族人民在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尤其是在一些各民族嵌入式居住的社区和乡村中,各民族居民、村民共同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大家互帮互助,多层次、多形式交往互动,共同生产生活,共同致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群众如同一家人,涌现出不少温馨、感人的故事。在这里,欢迎读者朋友把你所经历和你身边的故事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来稿请注明“民族团结一家亲”征文字样。

邮箱:mztjyjqzw@163.com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新疆春节作文风俗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新疆本是维吾尔同志们的天地,但许多为生活拼搏的汉族年轻人们从五湖四海来到新疆,与维吾尔同志和谐相处。为生活打拼的同时,汉族青年们在忙也忘不了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新年。

新年本是应该各自回老家与父母亲人团圆,可一些因为繁多原因而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汉族人们,就在新疆过起了新年。

虽说不是在家乡过新年,可这里的年味可一点也不比在家乡淡。

瞧,这离新年还有一个月左右呢,这大街上竟都是火红火红的一片。不用说了,肯定是小贩们在大街上摆的小摊。中国结、红灯笼、门神、红烛、各种各样的对联,都是火红色的,把整条街打扮的喜气洋洋。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火红色的长龙,威严的卧在这条大街上,默默的接受着人们的祝福。

这时候各大商场统统被堵死,大人们带着小孩去商场买年货,装饰用的、吃的、喝的、玩的、看的,都要买齐了。

新年前半个月,在家里就隐隐能听见外面有少数人放的鞭炮声了。大街上看不见太多人,许多店铺也已经关门,准备回家过年。

新年前两天,外面的鞭炮声比前几天频繁多了。大街小巷的上空都悬挂着盏盏红灯笼,有大有小,马路路灯上也不例外的悬挂上了一串串灯笼。一些小区上方还挂着贺新春的红彩带。

还有一些性子急的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等到新年那天了,他们拿着父母买给自己的新春礼物去外面玩了。

大家好不容易挨到了新年这天,人们天未亮就开始热闹,贴对联、放鞭炮、亲朋好友串门拜年送礼,忙乎着。孩子们大早上起床梳洗完,有的窝在家里玩,有的跟父母一起串门拜年,有的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

听,外面是什么声音?

哦,有是鞭炮声。这一天呀,鞭炮声几乎就没有停下来过。

忙碌又快乐的度过了白天,这天一黑,鞭炮声夹杂着烟花声,一家子都围在电视边,看《新年联欢晚会》,一家子笑一起笑,感动就一起感动,乐此不疲。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伴着欢乐与感动,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旧的一天;美好的一年再次起航。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新疆民族团结作文

全文共 2870 字

+ 加入清单

一曲优美动听的《新疆好》,唱出了两千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团结月”凝铸兄弟情。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从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每年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的农村牧区、工厂矿山就荡漾起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之风和政策之风,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报刊、广播、电视宣传,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带到各族干部群众的身边,团结互助蔚成风气。

20年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月促年,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使他们懂得了“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的道理。针对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的活动,自治区党委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使破坏民族团结的极少数人无处藏身。民族团结教育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密切结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普遍尊重。同时,一大批德才兼备、立场坚定的少数民族干部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已达34、8万人,占干部总数的51、8%。随着少数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少数民族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的第20个年头,各地不仅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报告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而且举办了一系列的电影周、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自治区各家新闻媒体通过对20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回顾和评论进行宣传,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1963年,一名刚从扬州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来自江南水乡的吴登云没有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孜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履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鲜血,累计鲜血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作“白衣圣人”。吴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回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多次获得各级政府颁发的民族团结模范称号。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党中央表彰了一批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这位始终如。

一、扎根边疆缔结各族人民兄弟情谊的人民医生也名列其中。在并肩建设社会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当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像吴登云这样无私奉献的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从1982年至今,新疆共表彰奖励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748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273名。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一位普通工人,今年夏天为了抢救不慎落水的汉族儿童,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他不止一次地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在各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杨忠贤,巴里坤草原上的一名乡村医生。他为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妇女接生3000名婴儿,挽救了数百濒危病人的生命,培养出上百名弟-子在草原上救死扶伤。在他死后,哈萨克牧民破例第一次用自已的风俗接纳了这位汉族兄弟,将他安葬在雪山脚下的哈萨克族部落墓群中。阿布旦,阿勒泰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1996年冬天,阿勒泰地区遭受3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上百名汉族矿工被大雪围困在离阿布旦家毡房不远的地方,随时有生命危险。阿布旦毅然把自家储备的面粉分给断粮的人,把自家正在怀胎的8头奶牛宰杀,将牛肉分给饥饿的汉族弟兄。他让冻伤的矿工住进自己的毡房并让儿子冒着被大雪埋没的危险踩着雪橇下山送信。他说:“为了挽救汉族兄弟的生命,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和危险,也要把信送到。”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树立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在全区营造出一种人人讲团结、个个争先进的氛围,推动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新疆各族百姓的心中。热爱民族团结的无数群众,在生活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地贯彻民族团结的精神,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默默付出。团结稳定促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形成了建设合力,为新疆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新疆的发展。20多年来,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000多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占60%以上。这一时期,新疆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立起以农业为基储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一批大型骨干项目的完成和生产能力的实现,使新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大加强。棉花和石油是新疆两大优势资源,在中央政府和兄弟省市的支持下,这两项资源已经变成新疆的支柱产业。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的三分之一,这几年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下到田间地头,帮助各族群众掌握生产技术,使得棉花连年高产,棉农收入稳步增长。随着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两大油气田不断探明新的储量,新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资源战略接替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也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巨大实惠。伴随石油开发进行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南疆人民的出行不便和照明问题,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新疆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世居高原和沙漠边缘,尤其是南疆地区的各族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特别艰苦。解决这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始终是自治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工作。去年,新疆30个贫困县市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138元,比“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前增加了570多元,农牧区的贫困发生率从1994年的20%下降到目前的4、4%左右,贫困地区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了新疆对内对外的经贸合作,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无论是首府乌鲁木齐,还是南疆重镇喀什或西部边城伊宁,到处都是一派和睦安宁的景象,吸引着国内外的投资者。在新疆这片祖国西部的热土上,各族人民正团结一心,共同营造着团结、稳定、繁荣的美好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描写民族风俗的作文

全文共 1589 字

+ 加入清单

我家乡是在美丽的三江平原----潮汕。潮汕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地处独特,自唐以来,英才辈出、人文厚重,宋“前七贤”明“后八俊”,也因此潮汕被称为“海滨邹鲁”。

俗话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 潮汕话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继承与传承了潮汕地区千年的传统文化,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缔造了独具一方的潮汕风情。如潮乐、潮剧。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戏曲,潮剧用潮汕话来演绎。

作为潮汕传统文化的另一典型代表潮汕工夫茶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对于茶具、用水、沏工以及泡法都十分讲究,自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故曰:功夫茶。 功夫茶的步骤主要有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敬茶以及品茶。在我们家乡每家每户都有茶具,有客人去串门都要以茶会客。功夫茶品的不仅仅是茶而已,更是一方风情、一种文化。喝的是茶,品的却是一番人情世故,所谓“茶薄人情厚”。

在我家乡潮汕地区,尤其是在潮汕的农村地区,到了农事活动的时候,为了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就会有英歌舞的表演;春节期间的游神,秋收后的庆功或者祭祀民俗活动,我的家乡也保留着英歌舞这种节目。而现在,英歌舞从以前祈求神灵保佑的仪式变成了庆祝喜事的活动。这种叫做“英歌”的化妆歌舞表演,一直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潮汕英歌舞是一种令舞者、观者都能浑身震颤、热血沸腾的民间舞蹈形式。“锣鼓响,心蓬浅”描绘的就是英歌舞带来的那种群情昂奋、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英歌锣鼓一响便观众如潮,犹如一大朵彩云在漂浮、移动。舞者时而稳如泰山,时而舞若银蛇,时而如雄鹰展翅,时而如猛虎下山。那锵锵锣鼓声,与感召力极强的螺号声、舞者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震撼大地,气冲蓝天。这和谐的舞与鼓,组成了潮汕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丰富多样,无所不食而名震南粤,享誉全国。它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潮汕人有别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别喜爱吃粥、有以大米粉制作的名目繁多的食品、喜爱以腌制品为主的佐餐小菜(咸菜、菜脯)以及制作精致的特色小食(蚝烙、肉丸等)。除了这些日常食俗,潮汕地区还有很多独特的节日食俗。 每年的正月初七这一天,潮汕的旧俗是要食七样菜,也叫七羹汤。所谓七样菜就是将大芥菜、厚瓣菜、芹菜、蒜、春芹、韭菜、芥菜这七样菜放在一起煮来食,它的意思是“发大财,人长久”。此外,七样菜的现实意义在于,这七种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对于过年期间大量吃食肉类的人来说,犹如人体内的清道夫,能起到消化开胃,清肠通便的作用。 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是从中原传下来的。这一天,潮汕人家普遍吃粽子、栀粽,有的地方还吃凉粉粽,潮州凤凰山则习惯吃“枕头粽”。除了吃粽子外,潮汕不少地方还用伸骨节、使君子叶、真珠花菜、鸡蛋、猪肉等一起煮汤吃,能起明目、去热毒、驱腹虫的作用。 中秋佳节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特色的应节食品就是芋头。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此外还有芋头加工而成的如雪如冰,观之令人悦目,食之香脆得连舌头都咽下的翻砂芋。冬至节的一种特色食品是冬节圆,很有讲究,一般冬至前几天便做好,要捏得大小不一,名为“公孙父子圆”寓意一家大小团圆之意。拜神后,一家人围台而食汤圆,潮汕民间都有这种说法,那就是:吃了冬节丸,便算长一岁了。

家乡的风情文化多种多样,又独具一格,我以深深的爱上这片热土,爱上这里无穷的“风情文化”,爱的深沉,欢迎更多朋友到我家乡旅游做客。尤其是“吃货”的你们,不能错过哦,期待你们----潮汕人民欢迎您!

[描写民族风俗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广州的民族风俗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老广州的规矩,过春节从年二十八就开始了。广州俗话说,“年二十八,洗邋遢”。

到了年二十九,人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又叫油角、煎堆、年糕、年桔、糖果,还有鲜花和年画。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摆满年货。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吃团圆饭。

闻名的广州花市张灯结彩,各色各样的奇花异草琳琅满目,银花朵朵,粉红的梅花,火红的玫瑰,金黄的菊花……我在花的海洋中转来转去。

夜幕降临,绚丽多彩的礼花竞相开放,有的像铁水奔流,有的像秋菊怒放……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着美丽的新衣,个个喜气洋洋,见面拱手互问新年好,我和爸妈带上礼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还收到许多厚厚的红包哩!

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闹花灯和吃汤圆,满城花灯,花样新潮,有冰灯、牛灯、马灯,数不胜数,火树银花,我如入仙境一般。

春节结束了,我又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族风俗作文450字

全文共 1149 字

+ 加入清单

茅山庙会,是传统民俗与春天的一场约会:4月13——农历三月十八日,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镇今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节庆的气息,威风锣鼓,激扬茅山福地;龙腾狮舞,跃动古镇春风。来自周边城镇的老百姓们汇集一堂争相观望茅山庙会的盛况,颇有“平民狂欢节”之感。

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组织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小学六年级作文《作文 -民族风俗》。

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

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

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游行扫街。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春节的民族风俗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题记

我们家乡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的人都忙碌起来了。

腊月二十三这天,我开始帮我妈妈大扫除。我们全家总动员,拿着鸡毛掸子把旧年灰尘扫干净迎接新的一年。这就是辞旧迎新。把旧年所有的不好的东西都赶掉,迎接新的2015年。

腊月二十九开始,贴对联,福字倒着贴传说是来年会有福气的,所谓福道就是这么来的。我们一家把美好寓意的对联贴好。在大门上挂上红红的灯笼,看着特别喜气洋洋。

腊月二十九晚上我们一大家人都聚集在饭桌上。年夜饭是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我们一家人都开开心心的欢聚在一起,“饺子来咯”妈妈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在饭桌上,爸爸开口说;“这饺子不但好吃,而且里面1还有很多祝福。谁如果吃到祝福,谁在下一年就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然后我们还是吃饺子了。于是,我们都开始吃饺子,都希望能得到新年的祝福。‘呀!“我吃的饺子里突然有个硬硬的东西,然后我咬开一看,原来是个硬币!我欣喜若狂对着家人说;”看我吃到有硬币的饺子了!“爸爸说;”看来你以后一定会开开心心,平安幸福。“

吃完年夜饭以后,除了很小的孩子是都要守岁的!1是为了老人增寿2是为了辞旧迎新为年轻人添福气,这时一家人边一边看春晚,一边其乐融融的谈着一年的收获!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寂静的夜中绽放出美丽的烟花,有的如陨石直降地上。有的如火箭,直冲云霄,有的如花朵,定格在最美的样子。是那样美丽,每一个烟花在人们的笑语前划过去。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朝鲜民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学了中国有56个民族,我记得妈妈以前跟我说过,我们是朝鲜族。

晚上我在妈妈的帮助下查找了关于朝鲜族的资料。现在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和我家乡的人。

据199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我们朝鲜族人口有190597人。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有452398人,吉林省有1181964人。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是我们朝鲜族的首府城市。

朝鲜民族是一个能歌上舞的民族。其中有个扇子舞蹈。它是由一个女子来表演的;动作大放,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还有一个叫象帽舞,它是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使所带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划出种种耀眼美丽的彩环。

朝鲜族的民族乐器在我国也是独树一帜的。伽椰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近似汉民族乐器古筝。伽椰琴在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优雅别致。

对于朝鲜民族来说,冷面和辣白菜是不能缺少的食物。冷面即清凉馥郁,又香甜新鲜。人们不仅在炎热的夏天喜欢吃冷面,而且在寒冷的冬天也喜欢吃。吃冷面还有一个意义:如果生日那天吃冷面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

我自豪我是一名朝鲜族。我爱我的家乡延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民族风俗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自然也少了不民俗。现在我就说说几个传统节日吧。

元宵节,名字中有个“元宵”二字,其实在这一天早上要吃元宵,晚上要炸玉米,点燃火堆后,从上面跳过去,但跳火堆是乡下的习俗,城市里一般不会有。

清明节,也是一个节气的名字。这一天,人们扫墓、踏青,一天都比较悲伤,正如《清明》中描述的情景。

端午节这一天的习谷很多,有斗蛋、吃粽子、赛龙舟等。粽子是用芦苇包着糯米和其它食品,三角形食物,外表为黄绿或褐色,里面的馅各种各样,香而不腻。赛龙舟的来历是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楚国有个爱国诗人屈原,当时楚国局势非常紧张,屈原想出一条巧计,就去报告楚王。可是,楚王听了小人的谗言,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十分排斥他。后来,楚国灭亡,楚王被秦王和死。他听说事情后,抱着一块石头投汩罗江而死。人们为了不让鱼虫虾蟹吃他的尸体,人们就往江中倒雄黄酒、扔粽子。这一天,人们还喝雄黄酒,还给儿童肚子上系五彩线。

好了,说到这也差不多了,下次再说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朝鲜民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是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省(区),其余散居在内地的一些城市。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的朝鲜族居民占了朝鲜族总人口的近一半。此外还有位于长白山怀抱中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也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文属音位文字类型。1441年在李氏王朝主持下创制的,称“训民正音”,简称“正音”,为方块状拼音文字。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人参、鹿茸均驰名中外。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男子喜欢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朝鲜舞蹈包括长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

朝鲜族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除了传统节日外,小儿周岁、结婚、老人六十大寿,都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届时要先在餐桌上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的嘴里还要叼一只红辣椒。筵席的传统菜点不仅花样繁多,造型也要优美华丽,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鸟兽形。所有礼仪筵席,以祝贺老人六十大寿的“花甲”席最为讲究和隆重。

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男装衣短,裤长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着道袍或朝鲜长袍者。道袍是过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成为男子出门时的礼服。长袍当大衣穿,有单、夹、棉之分。女装一般短衣长裙。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长裙多有长皱褶。裙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年轻女子一般爱穿筒裙、短裙,老年妇女常穿缠裙、长裙。冬天,中老年妇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作文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篇一:民族风俗习惯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篇二:民族风俗习惯

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篇三:民族风俗习惯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回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春节风俗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精选民族风俗作文

全文共 193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进了吃饭的屋子,蒙式餐具映入眼帘,画有祥云的银色底盘上整齐的摆放着白色盘子和瓷碗,筷架上搭着筷子,干净整洁,令人舒坦。以下是小编搜集并整理的“民族风俗作文”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民族风俗作文(一)

内蒙古的风景美食,足以让人魂牵梦绕。

——题记

“甘甜的美酒,醇香的奶茶,让我看不够草原如画……”在众多草原歌曲中,手把肉,羊排,奶豆腐,奶茶,让人垂涎欲滴。放假第一天,我便有幸来到“金陀尼”蒙古风味大营。这才让我这个生活在内蒙古的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家乡的文化气息。

“金陀尼”蒙古风味大营呈蒙古包状,由白、蓝两色组成,既干净又漂亮。一进门,好客的蒙族姑娘正站在门口向你用蒙语问好。整齐的蒙古袍,高贵的蒙古家具,浓厚的蒙古气息,让人感觉仿佛已置身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别有一番风味。

进了吃饭的屋子,蒙式餐具映入眼帘,画有祥云的银色底盘上整齐的摆放着白色盘子和瓷碗,筷架上搭着筷子,干净整洁,令人舒坦。

过了几分钟,羊汤上来了。一股浓浓的羊膻味扑鼻而来,我拿起勺子在装有羊汤的大锅里翻着,羊肚、羊肝等羊杂混在羊汤里。我吸了吸鼻子,嗯,真香啊!我禁不住大夸其词起来:“还是内蒙古好,有吃的还有喝的,不比别的大城市差!”

细细品味时,服务员又端上来了奶皮子和奶豆腐。这次飘来的可不是羊肉味,而是奶香味。我夹起一块奶豆腐,慢慢地品,慢慢地嚼,慢慢地尝,闭上眼睛,仿佛坐在毡房里,听蒙古族人唱长调,看蒙族舞蹈,赏草原美景,品草原美食。

内蒙古,对于外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蓝天,白云,草地,雄鹰,但是,蒙着面纱的内蒙古正向你们款款走来……

民族风俗作文(二)

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习惯,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 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鱼类;穆斯林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区以及北方平原地区的民族主食品种繁多,五谷杂粮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间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欢用竹筒做饭,做出的饭带有新竹的清香;流动性较大的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广西山区的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波斯语“面包”之意)作为日常主食;他们还特别喜欢吃“帕罗”,这是一种用羊油、羊肉、葱头、胡萝卜、葡萄干等做的甜米饭,用于捏团抓食,通常被人们称为“抓饭”,此外,新疆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这些少数民族现在在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了,所以,我们在大街上很少看见过少数民族的风味小吃。 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更好地生存下去!

民族风俗作文5(三)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回族就是其中的一朵娇艳而美丽的花朵。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饮食方面上有许多规定,如:不能吃狗,猪,马,骡,不吃意外死亡和未经伊斯兰信仰者宰杀的动物,不吃动物的血,因此,我觉得回族人特别爱干净。重要的是,更不能用禁食的东西打比喻,不能用食物开玩笑,否则这就是对回族人的不尊重。

在节日方面,回族也很重视,例如开斋节。斋节在九月,在这个月里,会发放一张表格,上面写着几点吃饭,几点不吃饭……一般中年妇女和老人会开斋。开斋节在十月一日,(教历),有些男女青年还会在开斋节举办婚礼呢!

再来说说回族的饮食习惯吧!回族特别喜欢吃牛羊肉,禁止吃猪等食物。在外面吃饭时,必须有“清真”字样或印有回回文的饭馆,小吃才能食用。除此之外,如果出门做客,如果对方不是回族人,就不能吃对方家的食物,如果是,就不能狼吞虎咽,要注意礼节。 回族,十五十六朵鲜花中最娇艳,最美丽的花朵之一,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地域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民族风俗作文500字(四)

我是回族人,开斋节是我们回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9月为斋戒月,女孩超过9岁,男孩超过12岁的人都得封斋。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喝足,如果有人起得晚了,来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之太阳落山前,断绝一切饮食。满一个月后就开斋,这天,每家每户都要炸东西吃,过一个丰盛的节日。吃过饭,人们就在上白帽子去带水,再到分低走分。到此开斋节结算结束了。

听妈妈说封斋的目的,主要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让回族人们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精选民族风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民族风俗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回族人,开斋节是我们回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9月为斋戒月,女孩超过9岁,男孩超过12岁的人都得封斋。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喝足,如果有人起得晚了,来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之太阳落山前,断绝一切饮食。满一个月后就开斋,这天,每家每户都要炸东西吃,过一个丰盛的节日。吃过饭,人们就在上白帽子去带水,再到分低走分。到此开斋节结算结束了。

听妈妈说封斋的目的,主要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让回族人们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有许多习俗,拜年,守岁,贴对联等等。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习俗是扫尘。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被古人称为“扫年”。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

扫尘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扫尘习俗是是农民们为迎接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农民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农民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民族风俗一代代延续流传下来。

春节习俗的由来真有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族风俗作文450字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我知道许多民族风俗,其中我知道壮族的民族风俗。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余万(2005年)。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多使用汉字。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从这些资料,我知道了壮族的许多风俗,我也可以知道许多民族风俗,认识许多民族的一些民族风俗。

[民族风俗作文45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有趣的民族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黑龙江,过春节时那里有许多的有趣风俗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过年的传说。所以春节又称“过年”。在除夕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守岁以驱赶年兽,当然并没有真正的年而这些习俗却流传了下来

在除夕夜,每家每户都要吃年夜饭,全家不论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谈论着即将过去的一年和新一年的打算。当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大家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吃过饭,屋外便会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孩子们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小礼花,冲出门,与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们一起放。绚烂的焰火映衬着他们的笑脸,是的除夕也变得更加热闹。

在春节期间,我们的家乡都会举办大型的扭秧歌比赛,连队的,场部的人,不论男女,都穿着统一的服装。手里拿着彩扇,步代整齐,伴着震天的锣鼓声,舞到广场上。他们变换着各种方阵,一较高下。队伍里还能看到可爱的大头娃娃,漂亮的新娘子和唐僧师徒四人。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这次比赛为的是展现农场人民的风貌,使得节目的家乡更加热闹。秧歌比赛结束后,广场上会有烟火表演。看,那一朵朵在空中绽放的鲜花,红的、黄的、绿的、紫的,仿佛让人身临一片花的海洋。焰火照映的每个人脸上都亮晶晶的,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

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特色有趣的习俗,这一切让我更加了解家乡,更加热爱我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民族风俗

全文共 1400 字

+ 加入清单

人间四月天,春色满江南。茅山庙会,是传统民俗与春天的一场约会:4月13——农历三月十八日,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镇今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节庆的气息,威风锣鼓,激扬茅山福地;龙腾狮舞,跃动古镇春风。来自周边城镇的老百姓们汇集一堂争相观望茅山庙会的盛况,颇有“平民狂欢节”之感。

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组织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

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

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游行扫街。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放眼望去,是茅山浓厚的乡土风情让人陶醉,古镇老百姓在纳新同时不忘传承文化,刮面,扎香,自制的农具深受群众喜爱。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吸取新经验,谋求新发展,文化沟通的背后是经济的融合。所谓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富裕起来的茅山人民,在政通人和的情况下,自发恢复茅山庙会,其目的是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古迹,开发旅游经济,弘扬民族宗教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扩大市场,振兴茅山。

一座茅山,一方风水,拉动一方经济,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我们坚信福祉茅山!好运茅山!

[关于民族风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1新疆民族团结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而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团家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自治区,更是我国总要的一部分。

一曲优美动听的《新疆好》,唱出了两千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团结月”凝铸兄弟情。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

从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每年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的农村牧区、工厂矿山就荡漾起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之风和政策之风,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报刊、广播、电视宣传,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带到各族干部群众的身边,团结互助蔚成风气。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新疆,每个名族都是我国的一部分,只有我们都团结了,才能让国家更加的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族风俗作文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在慢慢地盛开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我们。当然,藏族这朵“鲜花”,已开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顿节。 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 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节”。虽然酸奶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奶,还在一起比赛呢。瞧,这摆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奶。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