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间艺术类作文(汇集19篇)

艺术是世间任何人都无法估量的。所以,我认为艺术并没有深刻的定义,它只是一种魅力而已。小编收集了民间艺术类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3933

作文

58

民间艺术作文400字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多,但我最喜欢剪纸这个民间艺术

关于剪纸,有一个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四处作恶,只要是小孩遇到他,就会发烧生病,所以人人都很害怕。有一次他见到了一个卖 红鞭炮的小孩,“年”被那个颜色和形状吓到了,转身就跑掉了。后来大家听说了这个事情,就争先恐后地去买红鞭炮,去吓唬“年”。后来因为放鞭炮太吵,也不 美观,于是慢慢地就转变成了红色的剪纸。

剪纸的样式和题材都很丰富,有的浑厚、粗犷,有的秀丽、精巧;有单色剪纸,也有套色剪纸;有花木、有虫鸟;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也有自然景观。人 们经常剪贴莲花和金鱼,象征“连年有余”;剪贴喜鹊、梅花寓意“喜上眉梢”;还有用桃子象征长寿,用鸳鸯象征爱情。真是五彩缤纷,气象万千。

剪纸最讲究的是构图,你必须要先想好什么东西放在哪个位置,以何种方式跟其他图案相连接,然后才能开始动手剪。当然剪纸艺术也离不开灵活的双手!

我曾经在二年级的美术课上学过简单的剪纸技术,当然我们只能剪最简单的窗花。首先我们把纸对折了好几次,因为这是剪出对称图形最关键的一步,折好后再简单剪几个图案,打开就是一幅很漂亮的窗花了。当然我希望能有机会再继续学习,更上一层楼!

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我们一定要尽力让它好好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民间艺术作文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梅录地处湛江的东部,南临南海,是吴川市府的所在地。它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还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梅录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有飘色、泥塑、花桥、花塔、叠罗汉、舞龙等。其中:飘色、泥塑、花桥被称为吴川“三绝”。特别是飘色,以其精、巧、奇而闻名遐迩,其形式之独特,艺术之精湛,确是令人叹为观止。被外国友人称为“隐蔽的东方艺术”。

每年的元宵是梅录的民间艺术大放异彩的重要时刻。传统的梅录元宵活动从农历正月十五日开始,十六、十七日达到高潮。节日期间,梅录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彩旗琳浪满目。人们习惯在十五看泥塑、逛花街、赏花塔、观景点;而十六、十七日的大巡游,则由飘色、地色、车色、狮、龙、八音班、长笛、陶鼓、舞二真等当主角,彩车及武术队伍齐出动,场面极为壮观,此时观众如潮,万人空巷。每年,梅录元宵盛大的民间艺术观赏活动吸引了方圆百里的群众和外国友人、港澳同胞前来观赏。

被称为吴川“三绝”中的第一绝是飘色。它始于清代。最初只是闹元宵活动中的一种“噱头”,由于深受观众的喜爱,后来,飘色就成为庆赏元宵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在色台上,把儿童扮成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例如“梁祝”、“盗灵芝”、“徐九经卖酒”、“宝莲灯”等。这些人物姿态固定,由看不见的“色梗”(钢筋构成的支架)支撑,犹如在空中飞舞,加上这些幼童流露的天真可爱的神态和动作,将观众逗得喜笑颜开、拍手称好。

第二绝是“泥塑”。我们称之为“泥鬼”。源自唐末宋初。传说元宵造“泥鬼”可以引福归堂,驱邪出境。在元宵前的一两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泥塑就展现在梅录的街头巷尾,供游人观赏。大型泥塑有 “十八罗汉”、“红楼梦”、“财星正照”等,既有经典韵味,又有时代气息和乡土风情,令人流连忘返。1980年香港申报发表《梅录泥塑甲天下》的文章,对这些泥塑的艺术价值给予充分肯定。

第三绝是“花桥”。梅录花桥始于明代。民间流传说,在元宵时,情侣同行花桥“摘白花,买茹菇生男仔,摘红花生女仔”,家庭主妇行花桥则“桥头洗手好胜手,糠(养)猪好肯大”。真有趣呀!只见桥上张灯结彩,吊起花灯,挂上字画,桥的两旁摆上鲜花,把花桥装点得五光十色,恍如仙境一般。游客慕名而来,在桥上挤得摩肩接履、水泄不通。

1996年,梅录被评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20xx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作为吴川人,我为此感到自豪、骄傲。我们应勤奋学习,为建设美丽富饶的吴川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坚信:吴川的明天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间艺术作文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很开心,因为妈妈要带我去古色古香的河坊街。

一走进河坊街,这里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一下子被眼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深深地吸引住了:有制作精美可爱的小玩具,有颜色艳丽无比的民族服装,还有许多活灵活现地手工小面人。看着爷爷熟练地捏着可爱的小面人,我忍不住停下了脚步。

只见老爷爷首先把白色和红色的粉团捏在手里细心地捏了起来,他用这两种颜色的粉团做小兔子的头和帽子,可爱极了!然后,他拿白色的粉团做了兔子的身体。接着,他捏了小白兔的四条腿和大大的眼睛。“太可爱了,简直太像了!”我连连赞叹道。最后,老爷爷用一根小木棍插进小白兔的身体,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白兔就出炉了。旁边的人看见了纷纷赞叹,连忙从口袋里掏出钱来买一个个可爱的小面人。这时,妈妈也给我买了一个可爱的小面人,我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这次逛河坊街,不仅让我大开眼界,而且让我知道了很多民间的传统手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艺术的表现特征论文

全文共 3082 字

+ 加入清单

关键词:歌曲衬词 结构 类型 形式

摘要:在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衬腔的运用最能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衬词作为一种情感表达语言,其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可以强化歌曲的抒情性,也可以使歌曲形象化、生活化。由于衬词的结构类型、表现形式的各异以及在歌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其音乐中的表现性是不一样的。因此,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传统,提高民族音乐演唱水平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自它诞生起就始终伴随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反映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情感。民歌中衬词的运用十分广泛,由于它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因此,在民间和民族歌曲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歌曲情感的抒发、演唱的流畅、风格的形成、形象的塑造、意境的刻画、歌词的表达都是不可缺少的。从“衬词”的特点(用语习惯,表情达意的方式)以及运用的规律来看,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单音节衬词、双音节衬词、多音节衬词。由于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的各异,以及在歌曲中运用方法、位置的不同,它在音乐中的表情性是各不相同的,就是同一结构的衬词在不同的曲调中也能传递各不相同的情感信息。因此,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民族音乐演唱水平以及对民族歌曲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单音节结构衬词

由一个音节结构组成的衬词,称单音节衬词(也叫“衬字”)。在汉族民歌中,演唱时在正词中加“衬词”(虚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每首歌、每句词都有加虚词衬字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习惯性用语”衬词,或者叫“语气辅助”衬词。常见的衬词有:“啊”“哪”“呀”“啦”“哇”“哎”“嗨”“哟”“咿”“喂”“耶”等。这些衬词多用于歌词的词或词组中间、句读助词之后以及句末之后。其作用有三种:一是调剂节奏。在正词中加虚词衬字,使词或词组之间增加字数,促成节奏细分,使歌曲的节奏产生变化,从而达到轻快活泼的艺术效果。二是保字、行腔。使语音中的闭口音(清音或浊音)变化成张口音(元音)来增强歌词的可唱性和润腔。特别是在句末有拖腔时促使字音纯正、收韵完美、行腔圆润。三是起感叹词、语气助词的作用。

1.用于单音节词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它可以插在正词的中间,借正词的歌腔见缝插针,与正词裹在一起唱,且时值较短,没有独立的表现意义,必须依附正词而发挥作用,起着垫字和华彩的作用。

如湖南嘉禾民歌片断:

歌中“送”是一个动词,“姐”是一个名词,同属单音节词,在单音节词中加上一个语气衬词“那”,促成了节奏的细分,产生了轻快活泼的艺术效果,也增加了歌曲的韵味。

2.用于词或词组之间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也是灵活多样,除了调剂节奏、起烘托的作用外,能使正词中的闭口音变为张口音,很好地起到了保字行腔的作用。

歌中衬字“呀”用在一更的时间名词之中,“啊”用在时间名词“一更”和方位名词“里”所组成的词组之中,使正词中的闭口音变为了张口音,不但使歌曲中的节奏起到了变化,同时也较好地起到了润腔的作用,使歌曲更具地方特色。

3.用于句间停顿处与句尾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能扩充乐句和衬托色彩性衬腔来抒发歌曲情感。特别是在拖腔时,促使字音纯正、收韵完满、行腔圆润,是句尾拖腔收润不可少的。

歌中衬词“啰”用在“一塘莲”的名词之中与之后,“哟”用在句间停顿处,即形容词“红红绿绿”之后与“水上”名词之后,使拖腔收韵圆满、行腔圆润,不但扩充了乐句,而且较好地抒发了歌中情感。

二、双音节结构衬词

双音节结构衬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其表现形式是经常出现在句中或者句尾,往往词组中第一个衬词都与语气衬词相联系,使之唱起来顺口、听起来自然。歌中运用双音节衬词能使乐句扩展、句幅延伸,有一定的结构意义。常见的双音节衬词有:“哎哟”“哎嗨”“哟嗬”“呀嘛”“哼嗨”“唉呀”“那个”“那么”“哈咳”“里格”“哟喂”等等。双音节衬词的运用,可增强民歌的地方特色和趣味性。

1.用于句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大多是在传承演变过程中延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规范,遇词即可套用。它们起着对正词的陪衬和烘托的作用,使音乐地域化、生活化、口语化。

歌中每句词中都加了“那个”双音节衬词,很具地域特色。这种“衬词”是在传承演变过程中延留下来的,如果说词中“那个”衬词用在句中是为了体现口语化、生活化,顺应节奏的话,那么歌中“哎呀”这个双音节衬词用在句头处,效果实在是好。它不但承上启下,更为重要的是生动地表现了一种期盼、一种深情,较好地表现了热恋中的姑娘急切盼望情哥归来的质朴情感。这是实词都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2.用于句尾的表现形式

这类衬词的表现形式大多都是用在句尾处,起收字归韵的作用,体现生活化、口语化。如:

歌中每句词的结尾处都用到了衬词“哟喂”,体现了一种生活化、语气化,扩大了句子结构,使旋律自然流畅,道尽了“女儿”的思念之情。

三、多音节结构衬词

多音节结构衬词是由三个以上的音节构成。这种衬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语气式衬词,如“哎嗨哎嗨呀”;口彩式衬词,如“嘚儿嘚儿”;拟声式衬词,如“七不龙冬锵冬锵”等以及多种类型的衬词混合在一起使用的“混合型衬词”。这类衬词有较强的结构意义,它可以拓展成大段的衬词、衬腔,甚至可以发展到一个乐段,它的作用主要是补充完善乐意、深化强调主题、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使歌曲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它一般常用于乐句的开头,乐句中部以及句尾处等。

1.用于句首的表现形式

多音节衬词用于歌曲首句的开始处,有的是作意境描述,起引子作用,有的是作感叹语,起“引腔”作用,无论起什么作用,它对歌曲情感的表现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打支山歌过横排》是一首江西兴国的客家山歌。这类山歌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开始的多音节衬词“哎呀嘞哎”是当地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感叹语,在这里是起“引腔”作用的,凡是以“哎呀嘞哎”作“话引子”,即表示他要讲话了。歌中开始处运用“衬词”,使旋律明显具有粗放豪迈的山野气息,很好地起到了“引腔”的作用。

2.用于句中的表现形式

多音节衬词用于句中,其目的是扩大句子结构,烘托、渲染正词,增强歌中欢快热烈的气氛。 歌中运用衬词“哎咳哎咳哟”较好地起到了情绪渲染的作用,不但陪衬、烘托了正词,还扩大了句子的结构,体现了地域风格,使歌中的情绪表现得更加热烈欢快。

3.用于句尾的表现形式

句尾运用多音节“衬词”是起补充作用的,其目的是使正词的乐段旋律继续和发展,把主题思想予以深化和加强,使歌曲的表现更深入一步,形象更丰满。这是山西左权民歌“开花调”的代表曲目之一。描写了恋人专一、思念以及思念中略带幽怨的情节。衬词“呀啊个呀呀朵”是“开花调”特有的衬词形式,大都用于歌曲的结尾,它不但补充了词意,扩大了句式,而且形象生动、俏丽娇美。

总之,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是从一般规律进行分析。我国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运用相当广泛,且表现力十分丰富。了解、掌握“衬词”语言艺术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于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2]湖南民间歌曲集.郴州分册[Z].湖南:198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民间艺术作文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车开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我们就来到了阳江海边的大沙滩上。这里的景色真美啊!金黄的细软的沙滩一眼望不到尽头,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沙子细极了,比我们学校的沙坑里的沙不知细多少倍。不要以为那是泥土,那可是货真价实的海沙啊。沙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是神仙撒下一地的金子。沙滩靠内地的一边闪得更耀眼,而靠海的一边,因为海水冲上来,湿湿的,就不那么耀眼了。但那沙子连着碧绿的海水,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海浪冲上来了,那白色的浪头一个追着一个,仿佛是调皮的小孩永不疲倦地追逐着。追过来了,又是一排白色的海浪。我忍不住赶紧脱鞋挽裤,奔向海里,边大声地喊:“大海,我来了!”爸爸也少了往日的严谨,和我们一起奔跑起来。

沙滩上有很多的游人,有的光着脚在踩着,有的拿着小铲子在挖沙,有的卷起裤管在与潮水嬉戏,有的干脆到海里去游泳。啊,还有人躺在太阳伞下,尽情地享受着海风的吹拂。我站在海水里,当冲来的海水冲击着我的双腿时,我惊叫着跳了起来,海水又一下子退了去,但不一会儿又冲了上来。我发现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戏耍着。弟弟更是夸张了,一边大叫着,一边跳着。玩了差不多了,我们又在沙滩追逐起来,奔跑了一段再回去过头去,看自己踩下的一行弯弯曲曲的,深深浅浅的脚印,真是有意思极了。爸爸说:“这脚印是你自己踩下的,自己走过的。其实人生的路也是如此,你得经常回过头去看看,到底走的对不对,会不会弯了,会不会误入歧途,那你就可以走得很远很远。”爸爸的话我听得似懂非懂,但我还是点了点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间艺术——皮影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我独衷热爱于皮影戏,不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而是由于它的朴素风气在我的心中震撼,它具有我们中华民族最传统艺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着实让人感叹。

中原人杰地灵,黄河世代从这里流过,在这里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也孕育了智慧勤劳的人民。千百年来,皮影艺术盛行于中国城乡,逐渐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流派,成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如果我们继续深入的对皮影艺术的社会文化含义,即以宗教信仰为线索来讨论其形成及演出的象征作用,以音乐唱腔、角色行当与戏目剧本来讨论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或以大众的民俗生活为基础来讨论其演出的社会意义,就会发现在中国的皮影艺术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了历史价值外,皮影更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首先,皮影戏中的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第二,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汇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此外,由于皮影艺术在我国还处于抢救阶段,它现在的价位还是属于较低的水平,所以我们应尽力保护好祖国的文化,即使力量是多麽的单薄,只要心中还涌动着民族的热血,民族的璀璨艺术将永远在人们心中闪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间艺术剪纸活动作文200字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你们知道民间艺术吗?今天我就参加了小记者民间艺术剪纸活动

来到活动地点,老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5张红色的正方形纸和1张画了半只小狗的纸。

我们今天做了窗花练习、小狗、窗花等有趣的剪纸和折纸。在做手工的时候,只要有不会的地方,就可以上去请教老师帮助。老师还送我们每个人一张很小的剪纸,有鹿、鸡、狗等许多动物。在做小狗的时侯我碰到了许多困难,但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反复地练习,果然“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时间在流逝,我们在为做出那么多手工的欢乐中结束了这次活动,我喜欢民间艺术剪纸!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宁波的民间艺术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当我们满怀喜悦地迈入马年新春之际,在鼓楼举行了一次剪纸展,这些无不令人赞叹的剪纸展都出自老年大学的老人之手,他们用巧手剪出了春节与春天的美好气氛与精彩。

精致的剪纸作品让我眼花缭乱:农民挥着锄头掘新笋;为了绿化环境,让人们呼吸清新的空气,辛勤劳动着的孩子们填土浇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剪纸中,也一样体现出五十六个不同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她们身着少数民族的服装,跳着优美的民族舞,给人一种民族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息;一只喜鹊停在压满积雪的梅枝上早早地来报喜……

在众多的作品中,有两幅作品我十分喜爱。一幅叫“年年有余”,两条栩栩如生的大鱼跃然纸上,活灵活现,衬托起三朵莲花,与上面“年年有余”四个字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整幅作品喜气洋洋,代表了百姓们对将来的美好愿望。另一幅作品是一个“寿”字,粗看是一条龙 ,但就是在这条龙缠绕的“寿”字中,却隐藏着十二生肖,从上到下依次是:龙、鼠、猴、鸡、牛、老虎、蛇、兔、马、羊、狗、猪。“寿”代表长寿,龙代表吉祥,表达了人们长寿百岁、吉祥如意的愿望,把十二生肖融入其中,如此绝妙,我不禁再一次对这幅剪纸作品啧啧赞叹。

这次剪纸展使我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崇敬,走进了一个春意盎然的世界,让我有了一次与众不同的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民间艺术——剪纸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咔嚓、咔嚓”,听,多么清爽的声音,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便跃然于纸上,这就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剪纸,它宛如一朵清新、朴素的玉兰花,虽然普通,但人们总是被它特别的魅力所吸引。

它时而装饰在农家小院的木窗上,时而点缀在古色古香的门楣上,又时而粘帖在厚重的木柜上。鲜红的纸张上面刻画着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动物或植物,无论它在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您瞧!这幅是一个维吾尔族的小姑娘身着一件极具民族风情的长裙,翩翩起舞,她踮起脚尖,轻轻一转,那细碎的花裙也随着流畅的舞步轻轻摆动,她头上那瀑布似的长辫子也随之摇晃,在空中划出了一道完美的弧线。这时,我才发现,那乌黑的秀发上还顶着三只大碗,那三只碗正稳稳的立在她脑袋上,丝毫不曾晃动,我不仅惊异于她轻盈的舞姿,更惊异于她是如何将“顶碗舞”练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时,我又注意到她身后的背景,那是一片开着五颜六色小花的地方,那些小花在风中也随着姑娘的舞步摇曳,好一幅和谐而动人心弦的画面呀!

接下来的这幅剪纸也很有趣。是一个小姑娘在蒙古包内,盘坐在一块方形的羊绒毯上,认真地阅读着一本画册,身边还放着一堆厚厚的书,她用胖胖的小手捧着书,不时翻着页,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屋内不时传来阵阵银铃般的笑声。蒙古包外是一片清一色的草地。有大片大片的藤蔓长在蒙古包旁,久而久之,蒙古包就被绿色所覆盖了。

漂亮的剪纸远不止这么多,它们的寓意也各不相同。比如一个大大的“囍”字意味着祝夫妻二人白头偕老,恩恩爱爱;一张献桃图,寓意着祝过寿的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张丰收图,代表着来年能有个好收成----各种各样的剪纸,虽然代表不同的意思,但归根结底都是人们对各种美好事物的憧憬,对未来的希望和祝福。

咔嚓、咔嚓,剪纸传意,大家一定很想留住这份憧憬、这份希望、这份祝福,让我们携起手来,让这份艺术瑰宝永存,让这份文化经典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民间艺术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泥巴有什么神奇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可是,当它经过了泥塑大师的手后,就变身为民间工艺品啦!它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做泥塑,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在我的家里,有一个泥塑作品——菩萨头像。它并不很大,长短和语文书一般。菩萨头发上都有一层纱,泥塑也不例外。它头上薄纱的一部分在顶部的头发前将其遮住,发后的自然向下垂落,披至肩部,然后向左边飘去。左边薄纱的后面则向左上方翘起,好像风儿吹得再大些,薄纱便会飘走。菩萨顶部的头发上,有着许多饰品。在呈波浪型的珠链前后,有着花一样的东西,十分美丽。垂落下来的凌乱的头发正与颈间的项链交织在一起。此时的菩萨眼睛微张,好象在俯视什么东西似的。眉心的红点格外鲜明,嘴角稍微上扬。在纯洁的白色衣服中的左手臂抬了起来,手十分靠右,还是兰花状,右臂在身后,握着白玉兰瓶,瓶中什么都没有,空荡荡的。手臂的衣袖十分宽,以致衣袖都有了褶皱,一道一道的,很明显。白色的薄纱、衣服,黑发,淡色的饰品,就组成了一个朴素的、善良的菩萨。它是那么逼真,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啦!

泥塑历史悠久,深得百姓喜欢。其中最为着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泥塑早已走出中国,远渡重洋,成为中外文化的使者。它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民间工艺品,记载着中国的历史磨难和辉煌,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间艺术作文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尽管自己在广州出生,但我不可否认,阳江冬天的日子过得确实比广州冬天的日子要滋润多了。肃然我生在广州,可我爸妈,还有一大群亲人全是阳江人。每逢冬夏过节,都得回老家一趟。若是过夏,我倒想扔下阳江新鲜的海产回广州。可若是过冬,真想赖在那儿等到春天再出来。

冬天在十二月,一月和二月,其实二月应该算过早春了。冬天比棉被更毒,死死裹着这三个月不让它们出去,只把二月末的几天留给早春。但是如果可以在阳江过冬,我真愿意冬天把最后那几天抢过来。

阳江冬景可美,虽然那儿不是雪的天地,可那风味不是吹的,单是那小池塘都落得漂亮。北方的池塘一到冬天,哗哗地给全结冰了;阳江的小池塘可不会。枯黄色的水上静悄悄地撑着几根枯萎的弯着腰的芦苇,几片残缺发硬的桂树叶在水上曳曳漂着。有风吹过,水面上荡起微波,水纹漾开一会儿后池塘重新恢复平静。如果幸运的话,你能看到邻居家的猫爬到水池边,弓着身子,把一只爪子伸进池子里扒拉扒拉,看看有没有好运气能使它扒拉到一条小鱼。如果有人过来,它会翘着尾巴悄悄从墙角的洞溜出去。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各类小吃啊,在广州看不见,起码我自己是没找到的。这些小吃只有阳江有,而且是用方言念的,所以不知道用汉字要怎么写,最有名的应该就是猪肠碌吧。听着很像荤类,其实这是素类。就是用一面皮把豆芽菜卷起来,撒上白芝麻,如果开心还可以沾上辣酱,这味道可是一级棒的,在阳江任何酒店都有这道菜。都说,没吃过猪肠碌,相当于没来过阳江。几乎所有人去阳江的酒店,第一道菜就是猪肠碌。我自己也挺喜欢这小吃的,那些天在阳江,几乎天天早餐都吃猪肠碌,这就是我们阳江人的主食,爽而不腻的猪肠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间艺术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声音,悠扬过千江之水,凄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漂泊至天涯之角,流连于尘尘繁世——二胡,那流浪在江南小巷的民间乐器。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是北方的民间乐器。

二胡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乐器中最有特色的乐器,它的音色深厚、甜润、纯正而雅致,能给人以悦耳动听,刚劲而秀美之感,可表现各种情调的曲调、音型、长音等。改革开放以来,二胡走出国门,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回荡起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乐曲时,震撼了世界爱好音乐人民的心声。学习二胡是对少儿艺术素质的培养,学习毅力的锻炼,有利于开发少儿智力;是中国着名的拉弦乐器,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至十世纪的中国唐代,当时主要流行在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之中。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二胡一直是戏曲的伴奏乐器;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属于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产生于唐朝。由琴筒、蟒皮、琴杆、琴轴、琴弓和金属弦组成,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二胡是中国的民间乐器,独特的六边形筒,右边嵌着一块薄薄的琴皮,琴皮上的花纹煞是好看。琴皮上有一块三角形的琴马专用扣弦,琴筒上一根木柱矗立在其中,木柱顶端有两把扣弦的弦轴。两根弦间有一根琴杆,拉动它便能发出醉人的音乐声,有事我真为祖先的创造而感叹不已。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二胡作为中华民族器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二胡演奏技艺进入了兴盛时代。二胡是能够与小提琴并列的拉弦乐器,由于二胡的发音醇厚柔美、刻画入微、接近人声,且力度强弱变化自然、表现力极其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蕴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每当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传到我耳边,我便很愉悦,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世界。音符如同一条条的小船,在湖面上航行;拉到激烈的音符时,面前的光亮闪向了湖面,湖里闪着光,银光闪闪,把小船们飘到了更远的地方……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

在我看来,二胡虽然没有小提琴那么精致、钢琴那么华丽,但演奏起来,却比小提琴、钢琴更有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宁波的民间艺术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再加上审美习惯、表达方式、方言不同等许多条件,中国戏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产生了众多的戏曲剧种,甬剧就是其中的一种。

甬剧是用宁波地区方言演唱的戏曲剧种。属于花鼓滩簧声腔。它最早在宁波及附近地区演唱,当时称“串客”,1880年“串客班”到上海演出后又称“宁波滩簧”,1924年“宁波滩簧”在上海遭禁演后称“四明之戏”,1938年上演时装大戏后又称“改良甬剧”,直到1950年,这一剧种才正式定名为“甬剧”。

甬剧音乐曲调丰富,共计约有九十种。主要有从农村田头山歌、对山歌演化而来的“基本调”,从宁波乱弹班中带来的“月调”、“三五七”、“快二簧”、“慢二簧”及四明南词和一些地方小调。甬剧基本调主要用于塑造人物,表现人物较复杂的思想表情。叙述故事情节。小调则用来作为情节片段之间的穿插。

解放前活跃在上海、宁波等地有较多的甬剧表演团体,当时著名甬剧艺人有贺显民、徐凤仙、金翠香、金玉兰、黄君卿等。上海堇风甬剧团以改编整理传统剧目为主,如《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借妻》等。宁波市甬剧团以编演反映现代生活为主,如《两兄弟》、《亮眼哥》、《红岩》等,同时也整理了如《田螺姑娘》等一批传统戏。

甬剧适宜于演清装戏、三十年代西装旗袍戏和现代戏,特别擅长于演现代戏,因此受到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观众的欢迎。解放后,宁波、上海两地甬剧团演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宁波、上海、舟山等地。其中上海堇风甬剧团曾在1962年晋京演出,宁波市甬剧团在l990年和1995年两次赴京演出,均产生过较大影响。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戏曲剧种消弱甚至消失,也使一些剧种新生、壮大,我相信在甬剧在经历了过去的坎坷之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会如雨后彩虹般更加灿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民间艺术作文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凡是看过中国传统工艺——面塑制作过程的人,无不惊讶于它的神奇。面塑可以把各种事物的形态塑造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人物面塑主要由五个步骤组成。

首先,要选择面塑的材料。这种面由普通面团和糯米面外加防腐材料糅合而成,外加一把小刀、一支毛笔及一些广告颜料。

第二步,先做头部。把面团揉成瘦长椭圆状,再用小刀勾勒出人物的面部轮廓。而后,再用毛笔蘸着颜料涂在面团上。再用小刀刻出一缕缕头发,也可适当在头发上加些饰品。作饰品有个窍门:先大后小,先轮廓,再局部。

第三步,再做躯干。根据人的大小,选取适当大小的面团,把人的姿态大体捏出来,之后一点点就加工,并把衣服的轮廓刻画出来。而后把这些物品上色。

第四步,刻画人物四肢。可在躯干上直接捏出,也可用面团捏出四肢,然后连接起来。前者整体感觉较连贯,后者躯干较前者丰满。也可在人物的手、胳膊上加上适当装饰品,如包、花篮等。而鞋和脚一般都是一气呵成的。所以,只需用刀在脚部把鞋和脚稍作分离,有层次即可。

第五步,风干。一个光鲜艳丽的作品要制作成功,风干这道环节必不可少。风干时应注意,不能阳光下暴晒,以防爆裂,要阴干;也不能风力过大处,要慢慢风干。总之,要放在阴凉透风处。

经过这几个步骤,一件面塑作品就可以出炉了。作为炎黄子孙,保护民间工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民间传统工艺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民间剪纸艺术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剪纸虽然存在于纸张上非常的轻盈,不但容易保存,而且成本还非常的低。但是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特点,也使得剪纸不太适宜长时间的保存。虽然剪纸从纸张被发明之后就已经很流行了,但是保存到至今的传世作品却非常的少。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一些经典的古诗集中寻觅到剪纸的踪迹,例如李商隐在《人日》诗中就有着“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这里的“剪彩”就是剪纸的意思。而剪纸这个词本身更是频繁的出现于诗句中,例如著名诗人杜甫的《彭衙行》所写的“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这里就直接采用了剪纸这个词。

由于剪纸有着非常强的民间灵魂和气息,所以生存力非常的强,虽然经过了千年的发展,剪纸艺术依旧长盛不衰,甚至变得愈发壮大起来。我们可以注意到,过去的剪纸创作常常是围绕着一些山水和吉祥图案来进行创作,但是现代的剪纸已经发展到种类多样,内容齐全的样式。这可以看到剪纸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间艺术_550字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可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这类作品看起来生动形象。

嘉靖中制夹纱灯,刻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罩色,熔蜡徐染,用轻绍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明《苏州府志》

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民间艺术作文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早在2000多年前,风筝就出现了。风筝,又名纸鸢、风鸢、木鸢。在中国,风筝荟萃之地是北京、天津和潍坊。大约公元七、八世纪,风筝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掀起了“风筝热”。

每年春天,我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放风筝了。今年春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喜羊羊”风筝,它的形状是三角形的,中间一根管子把风筝分成两片,两边各画着一只喜羊羊在滑滑板呢!风筝的后面还系着五根彩带,就像风筝的尾巴。

我左手拉着线,右手拿着线轴的转子,爸爸举着风筝,站在我的身后叫声“跑”,我就飞快地向前跑,我一边跑一边松线,风筝就凌空飞起,我越跑越快,风筝也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起舞,我兴奋极了!

我玩得正开心的时候,一个小弟弟的风筝突然被风刮歪了,和我的风筝缠在一起,我俩的风筝猛地扎在地上。我们飞快地跑向自己的风筝,想把缠在一起的线解开,可是线绞成一团实在是解不开,我一着急干脆把线扯断了,然后把新的接头连在风筝上。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又把风筝放上了天空。

放风筝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流传了这么多年,但是人们还是百玩不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民间艺术表演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民间艺术团来到我们学表演

首先,闪亮登场的是鼓手们的表演。瞧,他们身穿红色背心,白色的靴子,手上拿着两根棍子。突然,“蹦”的一声,把大家都吓了一跳。可能是我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主持人身上,鼓手们生气了,把鼓敲的震耳欲聋。接着一些整齐、干脆的鼓声让我对这些鼓手充满了敬佩。

然后,一位叔叔搬了一张桌子走上舞台,我好像在哪见过他呀!只见他拿着一个还没有捏完的泥人,一捏,一粘。一转眼,一个活灵活现小泥人正对我笑呢!

可不只这些哟!还有很多很多的节目呢!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那条长长的“龙”。它的嘴巴旁有两条长长的须。那身体差不多有4米多长(我数了数,必须得要9个人,才能让那条龙“飞”起来),斑纹趁着一些小斑点。当表演者让龙“排山倒海”的时候,感觉像是海上的浪一样,一会“浮”,一会“起”。

原来民间艺术这么多,看来我要好好学习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民间艺术作文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夏天的一个黄昏,太阳正缓缓西下,但这时在一处十字路口,却热闹了起来,一群身穿粉红一的表演者,带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木制鼓,后头紧跟一辆辆华丽的车,热闹的民艺表演就要开始了。

这次的民艺表演,花样百出,我最先目睹的是打鼓者,他们的鼓款式不一,有的拿鼓棒敲打,发出的声音低沉而响亮,彷佛大将军要出征般的雄伟;另一种则是以手击打,声音十分清脆,让人充满活力。这两种鼓在路上调和的演奏,为大会增添色彩。

后头的车子,样式很多,有巨鱼、恐龙…等,车上表演的女郎,每人都穿得很清凉,活力四射的跳着舞,路上的行人看得直拍手,我也是其中之一。

这次的民艺表演是我第一次参加,活动十分精彩,让人印象深刻,希望以后还能再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间艺术作文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天气秋高气爽,妈妈准备带我和张育霖他们一起去“和坊街”寻找民间艺术

我们一起乘坐地铁来到了“和坊街”。我一到“和坊街”就发现这里的人真多呀,真是不计其数,超级热闹!我和张育霖像两只快乐的小鹿,使劲往人群中挤去看热闹。

我看到这里的房子颜色可真奇怪,全都跟古代建筑颜色竟然一模一样。还真有点像来到了古代的感觉。

我和张育霖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小店铺前,我看见这个小店的墙壁上挂满了用稻草编织而成的草鞋。这些人的手可真巧啊,居然能把稻草编成鞋子。

我看这些草鞋一定很透气,穿上肯定会很舒服。

忽然,我们被一阵“嗬呦嗬呦”的吆喝声吸引了。我们走过去一看,原来这里是卖桂花糕的。只见两位叔叔身穿白色背心和花短裤,头上戴着一个套水果的红色泡沫袋。我觉得他们的样子真滑稽搞笑。他们一人拿着一个大木锤使c劲地打着一块大大的桂花糕。他们一边打着桂花糕,一边“嗬呦嗬呦”

地唱着歌。我想,他们一定很快乐吧!

后来我们还看到了捏泥人,木制大刀,冰糖葫芦,木制弹弓……今天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