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电影开国大典观后感【汇集20篇】

《驴得水》改编自同名舞台剧,影片将背景设在民国时期,四个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在偏远山村创建了一所小学。因为经费严重不足,校长领着三位老师虚构了一位名叫“吕得水”的老师,以此向教育部多领一份薪水。而“吕得水”的真实身份是一头每天为老师们挑水的驴——“驴得水”。突然有一天,教育部特派员要来学校听“吕得水”老师讲课,情急之下,老师们将一名满口乡音的小铜匠改造成吕老师。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越来越失控。

浏览

1560

作文

1000

开国大典观后感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1949年10月1日,中华2113人民共和国成立。这5261一天,这个日子,4102是每个中国人灵魂上的烙印,1653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崛起,它代表着一个文明的再次复兴!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并宣布就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3时,首都3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毛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他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揿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看到这里,我的热血沸腾了。

那个时候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新中国是在炮火中建立的。当毛庄严地宣布在天安门广场上久久回荡,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间与空间,至今仍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底震颤,那震颤的力量就如一道闪电劈开了阴郁的天空,随之而来的光明洒满大地。

五星红旗飘扬在蓝天之上,那红色在清澈的碧空的映衬下更加鲜明。先烈的鲜血染红了前进的旗帜,他们的躯体筑就了新中国永不倒塌的万里长城!随着新中国成立而欢欣鼓舞的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看到了血与火背后的光明。已经五十七年了,我们的新生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已经五十七年了,这足足经历了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前辈们马上就要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下一个就是我们。我们将继续着先辈未完的事业,用双肩担起未来的企望。

我的心透过了历史的积淀,我听到了毛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那声音振聋发聩,再没有任何一个声音如此振奋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阿里影业联合发行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2日在全国上映。据统计,《厉害了,我的国》上映首日3小时突破中国纪录电影票房纪录,成为同档期影片上座率第一。截至目前,据数据显示,《厉害了,我的国》首映当日票房突破4400万元。(3月3日光明日报)

这是伟大的祖国!这是崭新的时代!《厉害了,我的国》火热上映,广大市民争先恐后先睹为快,迅速掀起一股浩大的观影热潮,显然不只是一部纪录电影本身的成功,更在于其激荡着家国情怀的壮美旋律,激发出人们内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澎湃着新时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最强音。

《厉害了,我的国》是对国家建设历史性成就的写实扫描。影片分大美中国、强军尖兵、辉煌成就、最美城市、时代先锋、圆梦工程等6个大的视角,用广大民众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验的巨大变迁,生动再现了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生产总值增速稳居世界第一……巨变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激荡着我们发自肺腑的无限自豪和无比自信。

《厉害了,我的国》是民众投身国家建设实践的全景实录。纪录片出镜的是“群众演员”,主人公同样是群众,全方位记录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新实践、锐意进取、奋发拼搏的伟大历程。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173项扶贫政策,高速公路网总里程世界第一……我们用智慧和汗水实现着这些巨变,又从这些巨变中分享着更多发展成果,这既是中国的故事,也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既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耀,也是每个人民的荣耀。

《厉害了,我的国》擂响新时代新征程再出发的铿锵战鼓。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厉害了,我的国》讲述的故事和数字,生动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也不啻是奏响了继往开来、接续奋斗的嘹亮号角: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把我们的家园和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进一步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就要按照党的xx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和发展方略,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电影观后感:童梦奇缘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讲述十二岁的光仔是个不快乐的小孩,自从妈妈自杀后他便没再长高。光仔一直认为这是爸爸与新妈妈的错,因此一直讨厌这个家,终日希望长大后能够独自生活。一天在公园里,光仔遇上傻傻的流浪汉,自称提炼了一种能够快速成长的药水。阴差阳错下,药水令光仔在一夜间变成一个二十多岁的成年人。成长后的光仔既惊又喜,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旅程。他外表虽是成年人,内里却仍是小孩心,因此闹出不少笑话。 光仔决心追求他的梦中情人李老师,二人更一拍即合;但时间在光仔身上走得特别快,每晚的年纪都在急剧递增。情窦初开的光仔在忐忑之余,还发现了一个有关妈妈自杀的真相。光仔一边急于寻找解药,一边要想个办法重拾一个温馨的家。最终光仔找回了温馨的家,但因为没有解药而老死

很间简的一个谎诞故事,但却蕴含了一些很深的人生哲理。

每个小孩子总是渴望能长大,我是这样,你也是。但当他真的长大了,要面对很从小孩子不需要考虑的问题里往往又会后悔。片中结尾时光仔因为找不到解药而大哭:“大叔,我知道错了。我好想回到从前。我不敢了,下次不敢了。”刘德华将光仔焦急绝望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光仔找流浪汉要解药时流浪汉说了一段说话很有意思。他说:“你回不了头了!你都转了几圈了,还不明白?现在明白了也不迟。我早就跟你说过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哪怕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也要好好活!”

很多小孩子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来看代父母,觉得他们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当他知道父母的苦心时,自己已经造成了大错。片中最后,光仔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爱,在临死时终于和人和好。那个片段让我在伤感中找到了一丝丝安慰。

光仔约老师看电影那段也很让我感动。因为光仔已经变得很老,所以他来到电影院是没有说自己的身份。他问:小姐,如果你等的人还没来,你会不会生气呀?老师说:不会,我有的是时间。光仔说:好像除了我以外,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有好多时间…… 是啊!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我也曾经因为觉得自己有大把时间而浪费了几个阳光朝气的青春。到我醒悟了才知道让我灿烂的青春已经一天一天的少了。希望所有在挥霍青春的朋友珍惜时间。光仔已经没时间了,可你还有年华。不要在自己的自传里留下白纸!

童梦奇缘》是近年香港少有的好电影,也是中国少有的好电影。像这种很有哲理的电影现在已经很少了。希望导演们多点向这方面发展,让观众们从电影中寻找快乐,从电影中学会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电影《秀美人生》观后感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黄文秀的生命定格在了30周岁。6月16日晚,这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第一书记,在驱车探查暴雨灾情时,所乘车辆被山洪卷走,不幸遇难。

黄文秀用其短短一生,向广大党员、干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毫无疑问,黄文秀是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看齐的榜样。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从她身上汲取前行的动力,就要以她为标杆,具有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责任与担当。党员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担当诠释忠诚、以担当体现作为。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学一学她“团结人”的领导艺术。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同时,注重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心交人,让身边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要像她一样不忘初心,自觉为民造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事事想着群众。奉献是党员干部最神圣的职责,党员干部就要始终心系群众,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领导干部怎么干?摆在面前的榜样就是黄文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好日子也是干出来的。干部干事,应该以“为民”为初心,以“自律”为内省,以“实干”为要求,把党和人民事业当做矢志不渝的追求,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踏踏实实在基层扑下身子干实事,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创先争优,创造出无愧时代的辉煌业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苏北的灌河南岸,是盐城的北大门。这几年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变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美丽。在家乡的美景中,变化最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家乡的桥。

家乡最有名气的桥是灌河大桥,是一座有着

13个桥孔的公路桥,204国道穿桥而过,向北直通连云港、青岛,向南可达苏南、上海。这座大桥可繁忙了,每天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站在桥边,扶着栏杆,观赏县城的外景和灌河上的日出日落,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我家离灌河大桥很近,晚饭后爸爸妈妈常搀着我的手去桥上散步,夏日的晚风习习吹来,驱散了一天的暑气,惬意极了……

听爸爸讲,灌河大桥建成于_年。通车典礼那天,来县城看大桥的简直是人山人海。当时的灌河大桥是苏北的第一大桥,周边的灌南、灌云、滨海、涟水等地经常有人专程到我们响水来看大桥。对了,差点忘记说了,“灌河大桥”四个龙飞凤舞的金黄大字还是敬爱的张爱萍爷爷题写的呢,他年轻时指挥部队在我们家乡打了很多胜仗,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将军。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灌河大桥陪伴着、也见证着家乡的飞速发展。家乡变富变美了,苍老而稳健的灌河大桥也不再寂寞,它有了新的伙伴:家乡又添了两座新桥。

前几年县城西边的运河开通了,在双园路的西端架起了双园大桥。桥不算大,是座拱形桥,但位置很重要,桥西不远就是县第一中学,每天有几千名学生从桥上经过。双园桥下的景色很美,有很长的沿河绿地长廊,有秀丽的运河闸公园,还有大片的树木,爸爸说那是天然氧吧。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我们都会到桥下放风筝,手中捏着细线,让心情随风筝一起飞扬。爸爸说,风筝每年都要放的,会带来一年的好心情与好运气。双园桥的北边马上要架新桥了,到那时桥上就不会太拥挤了。过不了多久,我的家也要从老城区搬到桥东不远的新区了,我真的盼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未来家乡最美的要数县城东几里远的新灌河特大桥,这是盐连高速公路的过河大桥,是最现代化的双塔斜拉索桥。今年五一节爸爸曾带我去施工现场参观,虽然还没建好,但大桥的矫健身姿已让人大饱眼福了。我和爸爸数了大桥的钢索,两岸及桥东桥西都均匀对称分布,一共

104根,每根都有碗口粗,桥面就靠这些钢索拉着,真是神奇极了。这座大桥年底就将通车,到时又要创苏北之最了,我们响水人真是幸福!

爸爸说将来苏北有灌河特大桥 ,苏南有苏通大桥、江阴大桥,苏北、苏南要一起腾飞了。

家乡还有很多数不清的小桥,它们都很美。我爱可爱的家乡,更爱家乡美丽的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电影乱世佳人观后感

全文共 1190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怎么说,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斯佳丽站在红黑色的土地上,带着一颗从疲倦中苏醒的心,坚定地说出这句话,昏黄暮色刻画出她倔强的美丽轮廓。

乱世佳人》,这部著名的外国名著,在我第一次阅读它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地吸引和震撼。那时的我,才十岁。懵懂年幼的心,即使并没有完全了解这本书的深切内涵,却也为之折服。随后的几年,我总会不时再阅读一次,重新品味。如今,我不能说我已经完全领悟了它的内涵,但多多少少,我也有了自己看法。这本书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一个暴发户的女儿斯佳丽和几个男人的爱情纠葛。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成功地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任务形象,如相貌出众、敢爱敢恨的斯佳丽,温文尔雅固、守传统礼仪的阿希礼,贤淑端庄、心地善良的玫兰尼,粗犷豪放、具有独特处事哲学的巴特勒等等。这部看似通俗的作品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在这部书中,既描写了在战争中永恒不变的爱情,又描写了感人至深的亲情,更令人感动的,便是没被湮没的友情。这如此动乱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闪耀的人性光芒依然夺目,甚至被血与泪洗涤得更为晶莹剔透,更为崇高至上。

当斯佳丽得知母亲死于疾病,父亲因此疯时,她毅然离开了安定的小城,回到了烽火四起的庄园,用她稚嫩的双肩肩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她不再是流连于各种舞会的花蝴蝶,不再是娇纵人性千金大小姐,她,开始了通彻心扉的蜕变。她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去耕种,一双白嫩的手变得枯黄,长满了代表成长的厚厚的茧。她,累了。可是,她却不能停止,整个庄园的人都离不开她。她多想像以前那样,听到母亲温柔的声音,在父亲的怀抱尽情撒娇。可是,一切,都因战争而改变。母亲病逝,父亲神志不清,两个姐姐还是如此懵懂无知。想到这,斯佳丽狠狠擦掉了两颊的眼泪,在骄阳下重新开始劳作。

这是这部书最令我感动的情节。曾经娇生惯养斯佳丽,曾经沉迷情爱不能自拔斯佳丽,曾经骄傲幸福的斯佳丽,斯佳丽,这个美丽的女孩,在战争中并没有倒下,而是依然以骄傲姿态,生活于生活之上。每一次似乎无法逾越的困难在一旁冷冷嘲笑的时候,斯佳丽都无畏地去面对。粮食没了,她到废墟下去挖,直至手指出血也不放弃;辛苦种了一季的棉花被炮火烧了,她毅然放弃,到城市做起了令人不屑的“女商贩”;与最爱的男人巴斯特的小女儿因骑马摔死了,她悲痛欲绝,但还是理智地准备了后事……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和毅力,战胜了一个个如大山般沉重的困难,外表柔弱的她,藏了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充满信念的心,一颗令人无法不动容的人。

战乱后,废墟连连。而斯佳丽,宛如盛开在废墟上永不颓败的花朵。开到荼蘼,芬芳馥郁,氤氲开来,温暖了这个四季,这个战乱里的四季。

生活总是布满了荆棘和陷阱,四处危机四伏。可是,只要我们具备“斯佳丽式”的美丽心灵,荆棘会变成鲜花,陷阱会变成糖果。困难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慷慨馈赠,抓住并战胜它,生命的财富便是如此积累而来。

别灰心,别气馁,“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电影《狙击手》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战场是物质的较量,更是意志的较量。战争的血腥杀戮和剧烈破坏,极大地冲击人们的战争意志,使人心存狐疑和幻想,就连很多战争有名的将领也难免会出现意志消退的情况。然而,抗美援朝战争却不是这样。中国政府一旦做出参战的战略决策,展示的便是钢铁般的战争意志。

铁的意志,就是有敢打的信心。面对美国的战争威胁,伟人客观分析美国在军事上的长处和短处,即“一长三短”:有一个长处,就是铁多;三个弱点,一是战线太长,二是运输路线太远,三是战斗意志不强。针对核讹诈,伟人指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

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美国那点原子 弹,消灭不了中国人。即使美国的原

子弹威力再大,投到中国来,把地球打穿了,把地球炸毁了,对于太阳系来说,还算是一件大事情,但对整个宇宙说来,也算不了什么。”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支撑着战争全局。

其次,是有真打的决心。在7月,美国作出介入朝鲜内战的姿态以后,伟人即做出军事部署,集结5个军25万人组建成东北边防军,尔后又将两个兵团调到津浦、陇海两线以策应东北,同时制定了大城市防空计划,并转移了东北南部部分工业设施和战略物资。从战争部署到实际参战也就一步之遥。一旦参战,即将一切聚焦于赢得战争胜利这一根本问题上。首次参战就投入4个军及3个炮师,对敌当头棒喝;在7个月时间里,连续发起5次战略性战役,将“联合国

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三八线”,毙伤俘敌23万余人,为整个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而这个基础,是建立在美国误以为中国不会参战,而中国几乎倾全国之力上的。

同时,也作了最坏的打算。在国内困难重重、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出兵参战,中国政府做了最坏的准备。“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伟人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便认真地分析,既然中国

军队在朝鲜境内和美国

军队打起来,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最不利情况是中国

军队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

军队,两军相持成为僵局,而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并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的不满。同时,伟人也充分认识到苏联支持的有限性,做好了得不到苏联援助的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风筝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剧中柳云龙的表现富有张力,台词精炼不愠不火,冷静睿智,尽显一名资深老特工的职业素养与纯高信仰,最近北京卫视热播的《风筝》收视率一路攀升,再次掀起了谍战剧热。电视剧里面由柳云龙扮演的风筝,军统“六哥”郑耀先以精湛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他向组织吐露自己的真实身份的时候,老戏骨的爆发力让镜头前的我几次哽咽飙泪,深深地为这部剧的编排和表演暗自叫好。

认识柳云龙是从他自导自演的《暗算》开始,那部剧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谍战剧,没有之一。《风筝》延续了柳云龙对谍战剧的独到分析与处理,打破了国产谍战剧拍摄的常规的思路,剧情引人入胜步步紧扣,台词深刻蕴含哲理,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郑耀先是我党早在苏区时期就安插在国min党内部的潜伏人员,为了绝密,他的档案全部销毁,身份除了上线的个别人知道外,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军统魔头:鬼子六。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他极力地把自己伪装得滴水不漏,即便这样还是让戴笠颇为不放心,明着暗着地考验,幸运的是他每次都顺利过关。但每经过一次考验的代价却是面对牺牲的自己同志和恋人,这让他与组织结下的冤仇越积越深,无法化解。他除了需要每天面对自己同志的“除奸”暗杀外还需要应对国min党中统除之而后快的设局,以及军统内部对他的不信任,三方的势力交织在一起把他放在火上烤。最后木马计划的实施让他不得不逃离是非,藏身市井。之后的他巧妙利用国min党内部派系纷争的缺口再次搭上郑介民这条线,为他再次打入国min党做潜伏创造了机会。后来被捕后不得不交代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却难以得到接头信物正式的确认,因为知道他身份的人都不在人世了。最终他顺利地挖掘出潜伏在山城组织里的“影子”,完成了老陆交代给他的任务,却一生背负着天使与魔鬼的的心理负担。

这部剧中更加全面的解析了地下工作“情工”的状态:时时刻刻面临人性的拷问,他们不可能总是展示积极正面的光辉,为了掩饰身份或者取得信任,他们也有冷酷无情的一面,他们也会为了隐蔽身份继续潜伏而亲手杀死自己的同志,甚至把恋人的遗骸挫骨扬灰;到最后,可能自己会成为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两边的不信任不兼容把你放在夹缝中求生存,到最后,知道身份或许只有自己,但你也还得忍受着这份委屈和寂寞,牢记信仰和使命,完成组织交付的任务。

剧中柳云龙的表现富有张力,台词精炼不愠不火,冷静睿智,尽显一名资深老特工的职业素养与纯高信仰,让我们从他身上既能感受到共产党人的执着与热血,又能看到身在敌营里的风流倜傥和称兄道弟的江湖气息。亦正亦邪的两种的两种气质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既不做作又能在适当的时候将两种身份拆分得泾渭分明,这个角色表演得非常出色。

其他演员角色的配合也是相得益彰,比如韩冰的聪慧与强势,马小五的率真,军统中统的派系纷争等均给这部戏增色不少,让观众在紧张的剧情背后感受到战争岁月里我党地下工作者做出的巨大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秀美人生》电影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还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亦或是砥砺前进的改革开放时期,我们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黄文秀一个甘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初心使命的强大力量,她那感天动地的奋斗故事,奋斗在脱贫一线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时代楷模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全党同志要深刻学习黄文秀同志的精神和伟大事迹,时刻牢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以黄文秀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用于奉献担当,在新时代的前进路上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学习黄文秀甘于奉献勇于实干的精神。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年间就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她书写下了非凡的业绩。黄文秀的感人事迹,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勇往直前。

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不忘初心,才能践行使命。不忘初心,黄文秀用奋斗锻造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作风,用真情践行心系群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用毕生书写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电影勇士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勇士》是一部动作性很强的影片,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不仅仅只为动作而动作,除了紧张激烈、视觉冲击很强的战斗场面,影片还赋予了正确的思想内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征《勇士》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

长征《勇士》电影观后感一选择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描述的是长征故事中的《强渡大渡河》,与考研热点“长征精神”有联系;二是作为一个“青马”学员,电影主题引起了内心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共鸣,我应该去支持它,了解它。为了不辜负看这部电影牺牲的学习时间,我利用午休的时间把中国近代史纲的长征部分看完了,以便更深入电影情节。

这部电影里面有几个主要角色。首先是作为部队主心骨的红四团团长,在关键时刻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率领队友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围剿;其次是作为部队智多星的政委,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尽量减少部队损失并完成任务;小红军王冬宇,是最让我感动的,他一心为了战争胜利,最后为了学习到打炮技术,牺牲生命;第四个人物是狙击手廖大强和余振中,他们在任何危险时刻都是做最危险的“断后”工作;第五个人物是从为了钱财成为民党炮兵到愿意投入不给发福利的田生才,第六个是那对因为战争而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这些人物,出身不同,官职不同,却互相关心,平等对待,因为他们心中都有恨意,因为心中都有理想。他们恨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华大地,恨战争让他们颠沛流离,恨不断有人阻碍祖国统一路线,恨自己不能保护亲人。

带着这股恨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心,为了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他们在崎岖的上路上跑步前进,粮食带也成了他们前进的负担而不得不扔掉,昼夜兼程奔袭240里,这是坚持。

红军利用敌人留下的破船,穿越枪林弹雨的生死关口,强渡大渡河,占领对岸,红四团二十二名突击队员,突破泸定桥天险,知道前途危险,依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是勇敢。

为了部队能够顺利前进,清除伏兵对前进的阻挠,廖大强和余振中每次都担任最危险的“断后”任务,与队伍走散后,坚持前行,按时到达与队伍约定的汇合点,这是信念。

为了战争胜利,王冬宇立志学会打炮技术,以至于在疲惫的时候坚持背着田生才前进,把自己累得永远不能起来,团长为了救小女孩而炸伤了小腿,小女孩的一句“哥哥”,让小红军心里有了亲人的感觉,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坚持,勇敢,信念,民族大义,这是红四团的精神,也是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如果你没机会重走长征路,没有时间去阅读长征书籍,没有途径去感受长征精神,我建议你去看看《勇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立下的宏伟志向,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这句豪言壮语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我们正处于少年时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将来要担负起建设祖国、实现中国梦的重担。在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今天,我们在第一个百年中成长,更将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者,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要给自己立下志向,定下更高的目标。

首先要认真学习好各门功课,针对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平时注重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争取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空余时间,认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学习通读《我们爱科学》、《中国的发展历史》、《上下五千年》等相关书籍,多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认真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写好读书笔记,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其次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采取科学的健身方法,把握适当的运动强度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要拥有健康的心态,勇敢面对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不要抱怨,不要灰心丧气,要有“世上无难事,只要敢攀登。”的雄心壮志。

现在我们的祖国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加繁荣富强,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但是我们不能停在祖国今朝成就之上,要奋发向上,努力学习,让华夏灿烂的历史再铸新的辉煌。从现在起,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第二个百年中做建设中国梦的主力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将自己整个生命奉献给了祖国,“少年强则国强”的少年们也必将燃烧自己的全部来照亮整个华夏大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机器人瓦力》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老师让我们观看了《机器人瓦力》这部电影,电影讲的是在700年后的地球上到处是垃圾,到处是废物。因为人的破坏,最后地球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臭烘烘的垃圾场,所以人们呆不下去了,就造了一个无比巨大的航天飞行器到太空上生活,只留下了瓦力。

瓦力很孤单,就开始清理地球上成堆成堆的垃圾。过了很久,瓦力把垃圾堆成像高楼大厦似的垃圾山。在一次干活的时候,它和一只小小的蟑螂成为了好朋友;还有一次,瓦力在切割一台破冰箱时发现了一棵绿色植物,瓦力把它挖出来,像宝贝似的放进背包里细心呵护着。瓦力继续日复一日的清理垃圾,直到有一天。

那个航天器的一支小火箭飞了过来,打破了地球的安静。火箭到了地球,从里面走出来了一个高科技机器人。它可以放电把石头击破,还可以扫描地球上的任何东西。它要来地球上寻找一个绿色生命。瓦力对这个机器人很好奇,但不敢靠近它,就躲在旁边看它。最后瓦力忍不住了,跑到旧超市想跟它碰面,可是被购物车撞了。瓦力坚持不懈,终于认识了机器人“伊娃”。可是有一天,瓦力给了伊娃植物后,伊娃自动休眠了。

瓦力想弄醒伊娃,可是失败了。这时候,火箭把伊娃带走了,瓦力以为伊娃要离开,就爬上火箭找伊娃。它进入了火箭,发现伊娃在一个机房里,瓦力也跳了进去,上了自动手推车,经过检查后进入了保养间;瓦力也被放进了保养箱,可是瓦力觉得伊娃做保养太可怕了,就冲进伊娃的房间里。但是那些机器很不乐意,追着伊娃和瓦力跑。伊娃就带着瓦力悄悄地来到了控制飞行器室,可是一个叫毛毛的小机器人把植物丢进了小飞行器,瓦力想拿回植物,居然走进了小飞行器被发射到太空里了。伊娃马上飞出去,结果小飞行器自爆了,伊娃看瓦力没事,就一起返回航天器。瓦力想念地球上的生活,伊娃又带着瓦力来到了大航天器的控制室对船长和方向盘亚当说地球上出现了植物可以回去了,但亚当想拦着他们。最后他们打败了亚当,把植物放进了大型瓶子里,飞船返回了地球,伊娃也治好了瓦力的失忆症,在地球上生活下去……

电影很感人,我觉得瓦力是一个勇敢的机器人,它会为了友情去斗争,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2291 字

+ 加入清单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时光,老了容颜,瘦了思念,葬了爱情?但是,当我观看了《钱学森》这部纪录片后我想说:时光,暗不了英雄的光辉,淡不了伟大的爱情,葬不了对祖国的的热爱!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新中国成立时,钱学森已经是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和实验中心主任,他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实验室,享有非常优越的生活,但他的心却向着祖国,想为祖国报效的心愿像一团燃起的火焰般。1950年,他辞去了美国科学界的重要职务,打算绕道回国,美国政府百般阻挠。他们甚至制造借口拘禁了他。

他要回来,回到百废待兴的红色中国,回到他日思夜念的家。当导师冯。卡门先生得知自己的天才学生要回中国,他很诧异的问道:“你去那里干什么?那里没有风洞和实验平台,难道你要回一个一无所有的国家去种苹果?”钱学森很坚定的回答他:“只要为了人民和国家,就算种苹果我也愿意!” 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个师的兵力。宁愿将他监禁在美国本土,也不想让他回到中国发展国防航空。最终,经过艰苦卓绝的外交干涉,钱先生终于踏上了归国的客轮。茫茫大海上,钱先生眼角泛起的光与西太平洋红色中国焕发的血红霞光融在一起,要问为什么流泪,因为对那片土地爱得深沉??

踏上国土的那一刻,他便火速赶往中南海,收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国家和人民把发展伟大中国核国防和航空建设的重任交付于钱先生之肩。毛主席问他:“学森,中国何时能造出自己的核弹”。思绪片刻,而后异常坚定的声音由心而出,“请主席放心,四年之内必将完成任务!”这是五十年代的新中国,除了破旧,一无所有,工业基础荒芜,被美国佬嘲笑为农业时代!50年代,苏联科学家对我国技术保守,只将基础的导弹技术出售中国,即使这样,他们的谱摆的特大。60年代,中俄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终止合作协议,撤出科技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四年内造出核弹、导弹看似天方夜谭,但冥冥之中,核爆炸的成功已是必然。因为我们有“学问像森里一样”的钱学森,有“千磨万击出深山”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共和国英雄,有万万爱国人民的支持!

核之路汤汤浩浩,民之求浩浩汤汤。钱先生对挚友说过,有核和无核是不一样的,正如你手里有剑不用与没有剑可用。中国人需要这把核剑,百年的耻辱必须要用这把剑层层刮去,共和国的伟大复兴亦需要这把惊世宝剑护卫,它是中国龙的定海神针!带着人民的嘱托,钱先生踏进了茫茫大漠,这是一场战争。设计,加注燃料,测风等等各项复杂工作有序进行之后,中国第一颗导弹屹立在了大漠上。望着这颗心血加注的导弹,钱先生抑制住感情,心里

默默对导师说:“先生,这就是我种的苹果。”发射倒计时:3,2,1发射。中国第一颗导弹“东风”拔地而起,像神龙,以震溃苍穹之势跃于大地,冲向远方的沙漠。起飞十秒,飞行正常,方向仪正常。起飞二十秒,按计划平行飞行,方向仪正常。??“轰——!!!”罗布泊实验基地,蘑菇云冉冉升起,爆炸成功!所以的参研人员激动的跳跃了起来,我们的“宝剑”问世了。一旁的钱学森默默的,攥紧了手,看着自己种的“大苹果”变成一朵云,仿佛看到了人民的幸福。

几十年后,钱先生的头发也已像当年蘑菇云那样暇白,夕阳红下,老人牵着老伴儿的手问:这么多年跟着我,你辛苦了,你后悔吗?蒋英老人很委婉的回答了老头子:我给你讲个故事,记者采访丘吉尔的母亲,问她,你此生有什么遗憾吗?邱母说:“我为大英生出了丘吉尔,怎么会有遗憾呢?”而后,她又说:“中国可以没有我这个歌唱家,但万万不能没有你这样的科学家啊!”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被他的执着、坚持所震撼!当初为了回国,他经历重重阻拦,一心要回祖国的故事曾经感动多少中国人!还记得在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组委会这样给予钱学森评价:“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2009年,钱学森再次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可见他在中国人民心中的重量和地位。在网络上有一句话恰当好地形容他:两弹一星兴中华,丰功伟绩扬国威。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正当钱学森一家正准备离开美国之际,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5年之久。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以音乐来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在蒋英和他共患难,她说:“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永远伴随在你的身边!”蒋英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是权威教授、著名音乐教育家。62年风雨过去了,两人用一生的爱坚守了对彼此的承诺。

2009年10月31日,钱老仙逝。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航天事业留给我们后辈,微笑着离去了。在我的人生记忆中,他从书本里走来,向历史中走去,身后留下惊世伟业。他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他的精神,凝铸成华夏民族最坚实的脊梁。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依然忠贞爱国、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拼搏精神,以及他和夫人的爱情的风雨同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婚纱-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3638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婚纱观后感(一)

刚看了一部电影,韩国的《婚纱》,差一点泪流满面,很干净的情节,简单的故事,然后就勾勒出一个如此动人的电影来了。

简单的情节,身患绝症的母亲,懂事的女儿,以及原本因为母亲工作忙而不太和谐的母女关系。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平淡忙碌的单亲家庭中。影片基本上全是母女的场景。影片中甚至连出现的成年男性与女性的个数都屈指可数。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又一次赢得了无数人的眼泪。 那种感觉,让我一下回到了十年前看《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感觉。

电影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都平淡无奇,然而就在这平淡的中间透射出了最感人的情节。以雨伞开头,又以雨伞结尾。我喜欢这种有成长的结尾,不管中间的过程是如何的疼痛。女儿有时候看起来超出年龄的成熟,比如问出舅母母亲身患绝症的事实,以及又显稚嫩的用手指试探母亲是否还活着的情节。但是,每一个细节都在透露出一种疼痛,女儿的超出年龄的成熟与母亲长时间对女儿关心的缺失密不可分。都为这部影片增添了很多刺痛人心的痛处。

电影本身用简单的情节唤起了无数人关于亲情的回忆,在淡淡的回忆中感受亲情的伟大。第一给我震撼的时候是,母亲的哥哥停下车,倚着车门,在那个时候他终于忍受不住哭了出来。我受不了女人的眼泪,但是男人的眼泪,更让我受不了。除了那种莫大的悲痛,有哪个男人会让自己如此的流出眼泪?

母亲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时间不多了,于是开始想方设法的与女儿多待一些时间,允许女儿的逃学,甚至替女儿撒谎不去上课。在一种淡淡的讲述中一次一次的刺痛人心。有一天女儿终于跟母亲吵架了。女儿不吃表哥“弄脏”了的食物,我理解母亲的想法,像母亲说的那样,这样以后谁会容忍你?看到这里,我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矛盾到底该怎样解决,可是,女儿的一句话便让矛盾烟消云散了。女儿说,妈妈能,要是妈妈活久一点就好了……

感人的地方太多了,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看电影的时候唯一要带的道具就是纸巾。

可是无论怎样,看完电影以后总让我们想起很多的东西,人性的弱点又一次暴露出来了。

母亲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然后才忽然转过神来想起应该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可是其实这个时候隔阂已经产生了。于是,便产生了,因为要赚钱所以失去了很多与家人相处的机会,又因为为了增加与家人,特别是与自己最相依为命的女儿的关系,又去用赚来的钱买游戏机……人性的弱点一次一次的暴露在人们面前。在面对即将死去的高云时,所有的人们又心生怜悯,无论是外表冷漠内心火热还是其他的原因。但是人性的关怀难道必须要等到快要失去的时候才要表现出来么?

母亲是,女儿也是。人类终究要等到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为什么总是这样?

在看过电影哭的泪流满面后应该想想了。我们自己在路边扔了一块石头,好多年以后,当我们在路边发现这块石头的时候再把石头移开,竟然以为自己做了莫大的善事。

我们的生命就在重复这样的过程,毫无珍惜的放走了自己本该珍惜的东西,等到发现的时候才去枉费心机的去弥补。然后自己就把自己感动的哭了。想起来很可笑,可是谁又能保证没有在重复这样的过程呢?

所以在我们被电影感动的泪流满面的时候,想想身边的人,不要哪天才忽然发现,自己仅仅是因为自己弥补了自己的过失,就把自己感动的泪流满面了。

电影婚纱观后感(二)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韩国的电影《婚纱》,看完之后我哭得不能自已。这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一部讲述亲情的片子。

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带给我太多的感动,电影中处处都体现着真情,可以说是生活中真实情况的反映,能够抓住每一个观者的心。暖人的亲情,即使是死亡也阻挡不了的永恒。主人公高云是一个婚纱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位单身母亲,在工作和女儿之间,她每天忙于工作,似乎忽略了女儿,但是她还是尽力把所有的爱都给女儿。尽量一切都满足女儿,只是和她相处的时间很少。当他知道自己得了重病的时候,她想尽力弥补自己的女儿,带着女儿去做女儿最想做的事情,她教女儿学习骑自行车,鼓励她战胜恐惧,最后女儿高兴地学会了。她甚至辞掉了工作,有更多的时间陪女儿,给女儿留下美好的回忆。她让身边的亲人瞒着女儿,但是她不知道的是,当女儿知道真相之后,也在尽力的创造奇迹,创造美好,给她的妈妈留下美好的回忆。少拉知道真相后,和以前判若两人,感觉她瞬间长大了,懂事了,一切都按照妈妈以前所说的去做。让妈妈不用为她操心。以前每天早上她都任性的让妈妈帮她梳头,可是当她得知妈妈病了的时候,她勇敢了,她可以自己梳头了然后匆匆的去上学,即使关门之后她会嚎啕大哭,也要勇敢坚强的面对。当遇到下雨天,她不用妈妈来接她回家了,因为她记得妈妈的话,随时带着雨伞。她问妈妈的心愿是什么,妈妈说想看着她和朋友一起开开心心的,想看着她跳芭蕾舞。妈妈知道女儿从小就不喜欢跟别人分享任何东西,吃饭时不喜欢和大家共吃一个菜,那样少拉觉得很脏,妈妈知道少拉从来不去上芭蕾舞课,因为少拉和朋友们闹翻了,她并不愉快。少拉为了完成妈妈的这些心愿,她去喝别人喝过的牛奶,克服自己的障碍。她努力学习芭蕾舞,让妈妈看到了她的表演,她和朋友和好了,一起去医院看望妈妈,这些她都做到了,妈妈的心愿完成了,她很感动。

电影最后,少拉知道妈妈走了,妈妈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了,但她还是像以前一样起床浇花,一样的自言自语,医生来巡房,少拉哭了,哭得撕心裂肺,她死死的守住门口,不让医生们进去,无论医生们怎样劝说,她知道,妈妈走了,可是她在欺骗自己,也许医生不进去确认死亡,那妈妈就还在。闭上眼睛就看不到妈妈了,她怕有一天妈妈突然离开自己,她已经失去了爸爸,她和另外的孩子相比已经缺失了父爱,她不能再失去妈妈,但是这样的抗争是没有用的,灾难依然会降临,病魔依然不会离去,事实依然没法改变。

电影的情节虽然很平凡,但是很感人。通过这部电影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生活中,由于我们的叛逆、任性,常常忽略了自己的亲人,忘记回报自己的父母。常常把父母给与我们的爱当做理所当然,一味的索取而不懂得回报,那样太自私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所当然的爱,亲情、友情、爱情都是这样。还有就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好好的爱自己的父母和身边值得你珍惜的人,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珍惜,那样一切都已经没有意义。

电影婚纱观后感(三)

澄澈的泪水在眼眶中涌动,大屏幕上那把小黄伞一点一点模糊起来,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没有妈妈我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年仅六七岁的晓女主人公——晓珞,由于妈妈设计婚纱的工作过于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她,从而导致了对妈妈没有感情。晓珞从小没有父亲,不幸的是,晓珞的妈妈高芸不幸患上了绝症,她知道自己以前没有好好疼孩子,所以想用自己的余生让晓珞感觉到爱。她努力地为晓珞付出:她每天挤出时间来陪晓珞玩;教晓珞骑单车;为晓珞做紫菜包饭;还陪晓珞过生日……这一切的一切,终于让一开始并不领情的晓珞感动了。偶然的一次,晓珞得知妈妈在世上的时间不久了,但晓珞是个懂事的孩子,她每天依旧笑着面对妈妈,为了完成妈妈生前最后一个愿望——看自己表演一场芭蕾,本来放弃了学习芭蕾的晓珞在短时间内努力练习芭蕾,为妈妈表演了一场精彩的芭蕾。而高芸也用自己的余生为女儿做了一件独一无二的婚纱。

电影中不仅弥漫着浓浓的母爱,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小主人公晓珞的坚强。

电影中下雨的三个镜头最令我感动。第一二次下雨,晓珞都没有带伞,在这时候,妈妈总会出现为晓珞撑起雨伞带她回家。但第三次,晓珞的妈妈已经去世了,我以为晓珞肯定又忘记带伞了,可是这次,晓珞从书包里抽出了一把小黄伞,独自走在了雨中。看到这一幕,我的心猛地颤抖了,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对世事还没有任何了解,却要背负这么大的压力,承担这么多的痛苦,这是多么坚强的一个灵魂啊!

可我又转念一想,其实,或许也是因为她妈妈的病危,晓珞才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吧!晓珞从小有洁癖,吃东西都要跟大家分开吃,因为好朋友喝了她的睡,她便与好朋友吵了架,后来因为她怕妈妈担心自己,学会了与他人共享,与好朋友和解了;一开始晓珞放弃了学校芭蕾,也是为了完成妈妈的心愿,晓珞又重新努力学习芭蕾;一开始晓珞上学从不知道带伞,也是因为妈妈的离开,她学会了照顾自己。这不都是因为种种苦难,晓珞才得以改变,变得坚强吗?

前苏联着名作家高尔基,从小父亲去世,在外祖父家生活,()亲情的淡薄和亲戚的伤害给他又笑的心灵留下了最初的伤口,高尔基出去打工,社会的人情冷漠又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困苦,但就是在这种残暴的社会中,高尔基学会了坚强,变成了一个勇敢的青年,拜托了困苦,走向了幸福生活,试想,如果高尔基生在一个高官厚禄的家庭,他会不会也变得像当时的贵族一样挥霍无度呢?

晓珞就是这样,妈妈的病危让她学会了在苦难中成长。其实我们也是一样,在现在这种幸福按了的日子里,我们太过于依赖父母所及预订物质享受,或许在苦难中成长更能让我们变得坚强。

“在苦难中成长……”我在心里默念着,大屏幕上那把小黄伞有渐渐清晰起来,“雨天,别忘了带上你的伞……”我深吸一口气,揩干了脸颊流淌的泪水。

是啊,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电影天那边观后感

全文共 1902 字

+ 加入清单

在课堂上看完一部电影《天那边》,刚开始听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被这个电影名字所吸引,觉得这么电影名很有意境,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主人公罗老师支教过程中的酸甜苦乐并不单调乏味,剧情中也没有豪言壮语激情澎湃的造作,也没有条件艰苦主人翁死命坚守的虚伪,只是通过轻松幽默的情节展现了支教生活平常经历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若有所思……

剧中江可可是个三分钟热度的形象,典型的反映着城市里长大的这代人中很多独生子女吃不得苦做不来事的性格缺陷。最初出于对校花的爱情,他义无反顾信誓旦旦一路豪言壮语,与许小萌一起远道而来。可是,在没有KTV没有酒吧没有互联网的乡村,这位典型的城市男孩显得无所适从……最终所谓的爱情再也无法接受现实的检验三个月没到就半途落荒而逃。“你别再逼我了行吗?我在这呆不下去,我要回家我想我的爸妈……你去实现你所谓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吧,你别再把我牵扯进来……这个地方不属于我,今天我必须要走,谁也别想拦着我……”许小萌再三挽留无果,只能苦苦问道:“那我们的爱情呢?”江可可没有答案。

许小萌用勤恳踏实的现实表现坚守着最初的理想信念,让我们看到一个现代青年放弃华美的都市生活致力于改变边远山村落后教育现状的无悔奉献的正面形象,她外表清纯美丽意志坚定执着行动干练果敢不事张扬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嫌,这可以看做是徐本禹们现实支教生的完美塑造。他们原本不追求什么报答,孩子们的深情接纳大概就能让他们感动不已。

“破罗”老师所代表的土教师,舍不得那些小屁股们放弃了自己走出大山的机会把青春和人生全部交付给了贫瘠的山村,其朴实无华与无私奉献更值得敬佩。 我不由得想到自己在暑假期间和朋友们一起到新化上横溪村支教的情形。这个暑假让我难以忘怀,以前听老师说我们学校有哪些老师到偏远的地方去支教怎么伟大的时候当时的感受没那么强烈,因为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就不能感同深受!而这个暑假,第一次走进贫困的上横溪村,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总结我们这次的旅程的话,那是:变化、走访、独立、倾听、忙碌、感动、心酸。

当我们回首曾经时,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幼稚。我们最初抱着很简单的想法来支教。觉得很好,很喜欢。我们好几个是学社工的,所以觉得很有意义。但是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好累,好繁琐。也因此我们的想法在不断地成熟。

渐渐地,我才明白,实践的作用,是让我们能够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的庇护,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也是了解自己。在这途中,尽可能的锻炼自己,而不是去体验生活。

在这次支教中,我们懂得了在一个活动中重在我们付出了什么,给孩子们带去了什么,我们自己收获了什么。感动,并不是刻意去寻求,而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不经意间的就被孩子们感动了,一辈子不能忘记的。

当孩子们知道我们将要离开的时候,依旧认认真真在课堂上听着课,却在课下的时候偷偷地递给我们一只好多层的纸船,里面有他们想说的话。最后一天的典礼上,有几个孩子唱了《祝你一路顺风》。我在孩子们的纸上写下:“请留住你们灿烂的笑脸,让我们带走这个夏天最美好的回忆”……眼眶有些重……

如今再想起自己离开的时候那些舍不得我们的孩子们,想起他们那一张张充满稚气又可爱的笑脸,在那里所有受过的委屈都变的那么的渺小,留在记忆中的都是那温馨的一幕幕!记得有个人说过,生活绝对是不公平的,你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不要把生活当成志在必得的竞赛,并非所有的努力都有收获,向往未来,始于现在——当热情归于平淡,生活中剩下的是责任,不要试图生活在别处,你只能面对生活的现实。“如果没有爱,谁来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果没有爱,谁来分担失败的痛苦。付出真心,还来真情。”这是那个人,也许应该也是我们这群支教生的心里话吧。

天的那一边,原来并不远。今天我们这群还在校园里的,但是又在不久之后要走上社会的学生来说,不论以后是和罗老师一样走向支教的路,亦或是走上其他的工作岗位,我们都迈出了走向天那边的一步,面对一个不同于学校和家庭也许远离喧闹的新的环境,我们就是现实中的江可可或许小萌……

“享受寂寞,品味孤独。”当激情和光环渐渐褪去,平淡成为生活的常态,这样一种生活,我们经历其中的艰辛,体会其中的快乐,感悟其中的纯粹。在这个征途上,我们应该选择什么主题以及如何去坚持,这个用华美空洞的词汇未必可以回答的问题,应该不是多余的思考。江可可坚持不下去最终一走了之,许小萌大雨中身心交瘁昏倒在泥路上……

看到这一幕,我感觉到理想和爱情总在现实中苍白无力,守望与坚持往往最难以做到。如果江可可能够执着一点,或者如果许小萌没有最终坚持住,是不是他们的人生轨迹就会从此不同……

青春旋律基调如何,我想在于选择了什么样的主题,在于做出了怎样的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电影观后感大全满分精选

全文共 178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恰逢2019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今年是我们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们中国建国70周年。

今天的开讲嘉宾是中国第一位女实习舰长,郑州舰实习舰长韦慧晓。

在郑州舰旁边,中国海军的部分军官齐坐于此,与我一起听这次演讲。当韦慧晓走下舰艇,给舰艇敬礼。这是我以前没有见过的一幕。常常在电视上见士兵给军官敬礼,给国旗敬礼,给军舰敬礼确实第一次。看到她英姿飒爽的向台前走来,我感受到了她的魅力所在,那种女强人特有的魅力。给军舰敬礼,这是他们舰艇礼仪的一部分。作为军人不管何时何地都要有纪律意识,她的表现让我很仰慕。她是一名军人,但并不普通。毕业于南京大学,后来在华为公司工作,辞职之后到中山大学读书,读研期间去西藏支教,获得博士学位。34岁穿上军装,6年之后成为实习舰长。

她说:“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慢慢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是只喜欢什么。”后来她被更多的军事题材的影片所感动,所以她愿意去到战场上去,成为一名军人。这是她心甘情愿的事情,所以更有干劲。

她说:“从开始到现在,有些事情,只后悔自己想做但是没有做。但是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做过什么事情。”她一路走来经历过很多挫折,但她从不埋怨因为这些选择而带来的痛苦和不快。因为这些选择最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让她越来越有自信。而我呢,后悔自己想做的没有做,也后悔自己做过什么。害怕失败成了我这一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很多事情都有机会而且有能力去做,但我始终会因为一丝犹豫而错过,最后越来越没自信。现在才发现,很多事情是需要你去边做边犯错误边克服的。光说不做,或者光看别人做而自己不做,更像是之前一样,害怕失败或者犯错误而不去做,碍于面子或者想太多而没有做,这些反而会让自己更失败。

“有的人戴一块昂贵的手表好显示自己的身价百倍,而我戴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了而身价百倍。”这句话体现出她的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价值观,和我现在希望变成的样子是一致的。用自己的努力去赋予更多的价值,而不是直接利用别的来标榜自己的价值。所以我需要做的就是学习,成长,改变,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境界,让自己变得强大,变得更有价值。

她说:“最让我感到光荣的是我是一名军人。”曾经的我好像也有过一个参军的梦想,可是后来怎么就渐渐的淡忘了呢。她34岁博士毕业,踏上了进入部队的末班车,当时很多人都笑她是痴人说梦,都在质疑她的能力。而她终究还是克服了重重阻力,穿上了军装。她说:“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是有过程的。不是每个人都很早就能知道自己内心热爱的是什么。”“在你没有遇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情之前,你可能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但当你真正遇到之后,就不一样了,你就会有了那种马不扬鞭自奋蹄的状态。”我上大学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好像喜欢玩电脑,但打游戏比不过别人,不会编程,不会做音乐视频;好像喜欢运动,但打篮球不好,乒乓球不好,羽毛球不好,排球也不好,就连跑步也坚持不了多久。好像从没有过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上大学后加入了街舞社,开始学breaking。刚开始也只是当作课下娱乐玩一玩,但那天和那些B-boy们一起喝酒,看到他们将breaking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看待,我才真正开始感受breaking的魅力。所以我希望能将它坚持下去,让它也成为我事业中的一部分,让它变成我真正喜欢的东西。

听过天花板理论,别人总是以为天花板是限制自己成长的高度,长到天花板以后就停止了发展了。而她是顶到天花板以后,再往上顶一顶,每天把天花板往上顶一点点,不能让它往下掉。要往好的方向去改变。相信自己。把每一件事当作一场战斗,打赢一场战斗后不要得意,继续朝着下一个战斗进发。失败了不要沮丧,回头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解决问题,继续战斗!

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学习。学到老活到老。不要怕浪费时间,做什么事情没有捷径,只能一步一步往你目标的方向上走。只要是自己热爱的事情,肯定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那是你想要的。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那就继续学习,让自己成长起来。坚持不懈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必将一事无成。

目标是一个好东西,目的也是一个好东西。它像一盏航灯,像那颗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你前行。《开讲啦》当中的嘉宾都是我们应该去学习的对象,是我们的目标。没有人喜欢弱者,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电影《红海行动》观后感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初五,我和老伴儿看了一场电影红海行动》。是儿子在网上给我们买的票,要不还真想不起来到电影院里看电影。尤其是一部大年初一才在全国上映的影片。

从取票机上扫码拿到票就打算看电影,但服务员说是3D电影,每人花五元钱买了个专用眼镜。这时候仔细看了一下宣传栏上电影票的价钱才知道每张90元。好家伙,两个人就得花180元看场电影。说心里话,多好的电影我们也舍不得花180元看场电影。但这是儿子的心意,我们只好服从安排。

刚刚坐稳,电影就开始了。看看周围人还真不少。影院里安静的只听到电影画面里传出的声音,一幕幕惊心动魄大营救的画面,真实再现了中国海军8人小组执行撤侨任务整个过程,紧张程度让人喘不过气来。

《红海行动》是由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等出品,林超贤执导,冯骥编剧,张译、黄景瑜、海清、杜江、蒋璐霞等主演的现代化海军题材影片。

电影主要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在与叛军武装首领组织的叛军斗智斗勇识破阴谋以少胜多的故事。说心里话,长这么大还没看过这么过瘾的电影。

电影中展现出的先进武器和精良的装备让人大开眼界,现代战争并不仅仅是拼人的智慧,没有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也是不能打胜仗的,不怕死只是精神层面上的,决定战争胜负还要有先进的武器装备。

我感觉这是一部大题材、大制作、大手笔、大场面的影片,影片中反映了国与国之间联手合作的问题,影片中宏大的战争场面耗费巨大,展现出的场面令人震撼。每个关键场面都真实再现了惊心动魄令人信服的效果。影片中虽然展现的是现代海军的作战场面,但给观众的感觉是陆海空联合作战的真实场景,让观众看到了我国军人高素质的作战能力。

据来自新华社上海消息,《红海行动》电影从初一至初三上座率均超过60%,票房已达4.5亿元。

影片中感觉暴力血腥场面太多,画面持续时间也长,有好多场面我都闭上眼睛,不忍看下去,场面太真实。其实真实的战争远比电影里的画面要残酷血腥的多,由此感叹没有战争真好。影片中描写突击队员在营救人质过程中,中国军人那种大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营救人质的过程中感到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作为一个中国人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4037 字

+ 加入清单

客观而言,《孔子》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作为一部工整流畅的准文艺片,本不该有什么太大的波澜;但作为万世师表的人物传记,成为舆论焦点也不足为奇。真正有价值的争议,是冷静的声音、相对理性的批评,以及可以探讨的诚意和余地。胡玫导演在《孔子》开拍时就说过“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心情,这或许是她想象之中的局面,但也可能始料未及。

无论如何,电影主创对《孔子》的诠释还是充满诚意;无论他是圣人,还是凡人,“孔子”在当代都需要知音;在这个时候,通过电影去讨论甚至争议《孔子》,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一、诠释圣人:理想主义者的实践论

胡玫版中的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

孔子是一个圣人,这是早已定评的历史。回到彼时生活中,孔子又只是一个普通人,从政未果致力于教育事业,这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圣人也是人,要食人间烟火,有生老病死的问题,更有理想和现实的权衡挣扎。反之,圣人之所以最后成为圣人,是因为能凭借智慧超越这些羁绊,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芸芸众生,去改造周围的世界。影片的说服力,精华与窠臼都来自于这个矛盾。电影开头,孔子以倒叙的形式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就是一个老人在回忆从前走过路,为自己充满遗憾的一生做总结。

还原历史,这句话很简单。但是,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和人物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一部电影想要做到人人都服气,势必要旷日持久下很大的功夫。电影《孔子》为了尽量立体、丰满、客观、合理地描述孔子,可谓苦心孤诣。影片有多处打动人的地方,孔子参政、护主、重民生、立国、立言、兴邦、传道、自爱、爱人等一系列细节都很有感染力。比如,“堕三都”这样剑走偏锋的决定,是孔子高瞻远瞩的“圣”,一般人不敢轻举妄动。同情弱小无辜的殉葬者,不惜以死相谏,却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男人的见义勇为,只要有勇气,每个人都可以去做。

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他从来不考虑做这些事情“小我”收获了什么,而是觉得身在这个时代,就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人们朝着安居乐业的康庄大道发展,隐恶扬善,建立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国。他用智慧和反对派、既得利益者沟通迂回。从来都是言行一致,用事理去说服人,用行动换来别人的信任和折服。

片中,有两个细节对比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作为傀儡的鲁定公感叹孔子,说孔子不会装糊涂,处处得罪人,非要一意孤行施行理想;二是,孔子向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求教,老子大意是说天下事物有其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就行,不必去管它。面对君上的消极劝导,和老子“超然物外”的教诲,孔子都没受太大影响,而是继续积极前进。孔子在鲁国没能实现理想之后,奔走春秋列国,带着一干不离不弃的弟子试图去寻找新的支点,继续践行自己的主张。阻力、压力把他淬炼成更加顽强。

影片最后,孔子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而是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但这不等于孔子放弃了理想,不过是转换了一个方式罢了: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生命毕竟有限,必须通过教化来影响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自己的主张才能万古流芳的进行下去,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也可以这样理解,这既是一个圣人远见卓识的高明选择,也是一个普通人在长时间的挫折之后,最后唯一正确的精神出路。“圣”和“人”再次合为一体。

二、走下神坛:双面孔子的局限性

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

导演之外,作为主演的周润发无疑是压力最大的一个人,因此他曾几番拒绝。对于当初(2007年)的拒绝,周润发说:“因为第一稿里孔子有光环,我演不了,我觉得我不仅要演一个圣人,而且也要演一个人。第二那个孔子太年轻,就是用电脑特技我也扮不像。两年后我再看剧本,从51岁开始演,我觉得合适”。从接手出演《孔子》那一天起,他就已经走在他表演生涯里最险峻的钢丝上面。光靠众多的文字资料,历史典籍,去判断孔子的心态、气度、言行,需要耐心和领悟能力。周润发演绎的孔子,既没有把“普通人”孔子演得单板生硬,也没有把圣人孔子演得出神入化,不可企及。落魄潦倒之余牵马而出,被马撞到在泥水里,起身后哈哈大笑的豁达;被困山谷,缺粮缺水情况下操琴明志,却把最后一口肉汤分给弟子这些地方,不仅仅是形似,而是深入骨髓的通达。

当人们在争论着《孔子》上映宣传期间,周润发一跪再跪的八卦新闻时。第一印象想到的是炒作、噱头,用恶搞来争夺报纸头条,为电影造势。却很少有人想到“克己复礼”的故事,周润发想复跪礼,除了入戏太深脱不开身,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气质已经钻到孔子那个时空里,也想把人拉到那里一起感受。再说表演,周润发的演出使得“圣”和“人”的衔接自然而稳健,有很强说服力。他的倾心和努力,对达成这两个矛盾而又互生的“双面孔子”,作了自信、有力的证明。

已经被岁月雕刻成一个老顽童的周润发,从大侠、游子、杀手、作家、赌神、黑帮老大等黄金时代的身份中突围,把自己的心态、气场有效收敛集纳,放到孔子生活的时代进行打磨、碰撞,小心翼翼地揣摩、分析、拿捏人物,力图把圣人的“圣”和“人”两方面作一个全面的领悟。因为《孔子》,在自己的从演履历上贡献了一次最正统、最舒展、最深沉的表演。这或许是岁月赐予周润发的时间财富,也是一个勤勉、稳健的演员,无师自通,用心体悟的结果。

把一个神圣的思想家、教育家,襟怀广阔、低调审慎的谦谦君子,拍成一个像邻居大叔一样的普通人,在观众的第一直觉上建立一个亲和、亲切的氛围,娓娓道来的故事,如沐春风的影片语境,让观众不因为历史久远,而和人物产生艰涩生硬的隔膜;同时,又要把圣人不同于凡人之处的“神圣”表现出来,人生态度,生活智慧,人格魅力,思想影响力融贯杂一起。周润发把这些东西具体而真切地“写实”出来,用最大程度的努力去说服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周润发身上举重若轻的风骨,不是简单的清高自负、敝帚自珍,而是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明亮心境和执着坚守。可以这么说,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这是作为男人的孔子,作为生长在男权社会里的孔子的局限性,因为孔子是一个人,男人。

三、寻觅知音:孔子其实离我们很近

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

胡玫曾说“质疑声一定会有,一路都有人在不断地警告我,连我妈都说我,你这不是疯了,找死吗,干嘛拍这么一部片子?”。因此可推,胡玫大抵是敬仰孔子这个人,并对孔子形成自己的了解和想象,才会多年来东奔西走地筹拍这个片子,不然有那么多帝王将相等着她去演绎,何必要碰孔子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她用电影这个生动的表现方式,在一拨拨的观影人群里,找到孔子思想的知音,理想主义的共鸣。就先把自己变成了孔子的知音,电影是她的成品。电影《孔子》即便不能让更多人成为孔子的知音,也是胡玫从业生涯里的一个惊叹号。

颜回在冰河里一次次打捞逸散的经卷,最后殒命,就像《海盗电台》里狂热的电台DJ在海水打捞唱片一样,都是在为心中纯净的理想而献身;子路临死前“君子死,而冠不免”的信念,则影响了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不断扶正官帽的陆谦这样的读书人、官员。这些细节的设计,纵然有想象的成分,但是这些弟子都是孔子和其身后完整的思想体系的知音,他们献身的是“道”、“仁”等这些看不见却可以实践的东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去融入生活,检验理想。电影试图用儒家思想的雨露来点化焦灼不安的心灵,就是孔子精神的再次发光。而演完孔子的周润发也说:“《孔子》跟现代人的生活、感情都是很近的。你觉得两千多年前很遥远,等你看完《孔子》你会觉得,孔子跟你是很近。”

如果说,一次观影经历就是一次和电影,以及电影里的主人公沟通的过程。那么从主观出发,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电影院里真要能走出一些“知音”,善莫大焉。电影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可看性,认真看过,而且有独立思想的观众会有自己的想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语

《孔子》是一部商业意图的大型文艺片,有剧本略显仓促,台词不够严谨考究,古文和白话衔接得不很自然,很多地方对历史的把握、“合理的想象”不够稳妥扎实等很多不足之处,下的功夫还不够,不能让观众有效地吸收、消化,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拍惯了大型古装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还没能从电视剧的视角里转换回来,有些地方还是在用电视的方式来拍电影,放大了一些不必要的地方,煽情过甚矫枉过正,而一笔带过了值得特写的心理转捩点。只是,电影本身还不至于诚意全无,不忍猝睹。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有一本新书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讲述他边写作边参加长跑的事情。我们在谈论孔子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争论电影《孔子》的是是非非,功败垂成?还是孔子本人、儒家思想,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那些准备发言的人,都先来想一想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在心中打好腹稿,大家的心态和气度都会变得友好豁朗起来,视野和胸襟也会为之开阔,建设性的东西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电影《孔子》和圣人孔子的知音也会一个个生长起来,如果孔子在世,这应该他乐意看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最新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312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电影《20--》,我真是有点忧虑了,人类真的快要进入诺亚方舟时代了吗?我经常看《圣经》,对诺亚方舟有一点了解,而《圣经》中的马可福音13:24-25以及路加福音21:25-28,经书对人子的降临的描述就好像是对当今社会走向的一种预示,放眼世界,海啸、火山爆发、地震、飓风灾难接二连三没有间断,是人子真的要降临了吗?

经书中描述:“在那些日子,那灾难以后,日头要变黑,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天势都要震动,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要有大潜质、大荣耀驾云降临。”“日月星辰要显出异兆,地上的邦国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响声,就慌慌不定。天势都要震动,人想起那将要临到世上的事,就吓得魂不附体。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有潜质,有大荣耀,驾云降临。”“看哪,耶和华必在火中降临。他的车辇像旋风,以烈怒实行报应,以火焰实行责罚。”“正因耶和华在一切有血气的人身上,必施以火与刀施行审判,被耶和华所杀的必多。”

看完电影《20--》,我真是有点忧虑了,我上网查阅有关世界末日的预言,尤其是关于20--年12月22日的预言描述更是危言耸听啊,但是结合众人的评论,我反倒释然了。忧虑什么呀,即使真的有这么一天,又不是我一个人的末日,何况《圣经中》也教导我们:“不好忧虑,因此我告诉你们,不好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因此,不好为明天忧虑,正因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自有一天当就够了。”“耶和华不是说:至于我和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加给你的灵,传给你的话,必不离你的口,也不离你后裔与你后裔之后裔的口,从今到永远。”永远是个啥概念,是没有尽头的意思,也就是无论如何人类总有生存下去延续下去的机会,也就是从这个礼貌进入另一个礼貌而已。

看完电影《20--》,这让我想起我在20--年6月做的一个梦,我梦见太阳在下坠,有很多人在商量着如何拯救太阳,有一人跳起来至半空中,用盘子接太阳没接住,太阳反弹上升了一下又下坠至地,在地上翻了几翻,之后又被一人弯腰抱到怀里,站了起来,此时的太阳像那快要燃烧完的煤球,红而不刺眼。我梦中的太阳的样貌像原恒星的样貌。宇宙中原恒星慢慢的有灰尘变小石,变成星球。发亮气体,内部有核子反应的星体,当核子反应开始时,新星便诞生。新恒星创造出环绕它的行星群。我在想梦中的那个太阳,太阳最后变成了原恒星的样貌,是不是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太阳以及新的行星群即将诞生了,也就是国际形势要发生改变了,一个新的礼貌就要开始了……

看看电影《20--》,导演的构思灵感或许来源于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或许来源于《圣经》,对于把拯救地点放在东方的中国,《圣经中》也是有预言的:“谁从东方兴起一人,凭公义召他来到脚前呢?我从北方兴起一人,他是求告我名的,从日出之地而来。”

看看电影《20--》,也许导演的真实目的是引起我们对环境保护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足够重视,让我们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的未来。信主耶稣的也许会觉得是人子要降临了,人子要来审判人类了,世界末日要来到了,我们就应信主爱神才能得救赎。不管怎样说,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是与我们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我们就应保护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速8电影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晚上和我的基友们一起去看了《速度与激情8》(以下简称速8),因为回来的时间太晚了,所以我没有当天写速8的观后感,今天补上。我不怕我会忘了当时看电影的感受,因为现在想起速8情节仍然历历在目。此篇观后感,些许剧透,不能接受的朋友,可以直接关闭此文章了。

开片在古巴飙车的时候,两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范迪塞尔的表弟对他说:这车没什么好装备,你怎么开?

范迪塞尔: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谁掌握方向盘。

以上不是原话,请原谅我的记忆,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我觉得范迪塞尔说这句话的时候,很霸气!

范迪塞尔最终赢得了这场飙车比赛的胜利,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当古巴大佬拿出车钥匙对范迪塞尔说:你赢了,这车归你了。

范迪塞尔:车我不要了,我要你的尊重。

以上不是原话,请原谅我的记忆,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范迪塞尔的举动,当然赢得了古巴大佬的尊重,并且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古巴大佬还帮了一个大忙,这个情节算是为下文作了一个铺垫。

一位神秘女子出现了,打破了范迪塞尔在古巴平静的生活。接下来的情节就是围绕着范迪塞尔与这位神秘女子合伙搞事,然后与范迪塞尔的队员们打斗场面。最终神秘女子逃走了,范迪塞尔也顺利归队,并增添了一位可爱的小成员。神秘女子的逃脱,说明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还未结束,肯定会有下一部的,让我们一起期待《速度与激情9》吧。悄悄地问一句,陪你看速8的,当年陪你看速7的那个人吗?

整场电影看下来,全程无尿点,特效场面不错,搞笑情节也令人开怀大笑。哈哈。值得推荐!不过,我的观看体验还是很差。第一,因为基友没有提前买票,只能买到第一排的座位。坐在第一排,身子得往后仰,脖子难受,而且画面还看不全,直接影响观影视觉;第二,在看电影期间,我旁边那个人手机没有关静音,而且来电话没按掉,响了挺久还接起了电话,很影响我看电影,这要不是我脾气好,一拳就捶过去了。

索性电影不错,这些差的体验我忍了也是值得。总结一下,下次看电影提前买票,坚决不坐第一排,实在是看着难受。下次看电影如果再遇到这种没素质的人,适当地上前劝说并且警告,告诉他在电影院做这些是不对的,影响他人。不过,我还是希望下次不要碰到这种人了,也希望这种人少来电影院看电影了,在家看看电脑吧,想干嘛就干嘛,也没人会说。在公共场合,每个人都能管好自己的话,这社会太平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红高粱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847 字

+ 加入清单

昨日在学校的两节语文课上,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和自我班里的同学一齐把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看完了。可是观影质量很差,那个清晰度不怎样高,并且还是用投影仪放大了的,很多镜头人物面部表情都看不清...并且我们还是分两节课分开看的,第一节课看了一半、第四节课又播另一半,又因为上厕所导致中间有几分钟我甚至没看上...弄得我很是气愤啊~再加上,我们班那帮子同学...一看电影就结伴聊天、乱吐槽,不认真,真是恨我胆子太小,如果我是个猛男的话早就跳起来把他们骂将安静了、还好那天刘玮同学没有来,他要来了那儿更乱...

由于昨日的观影条件很差、观影环境也较恶劣~并且已经隔了一天了...所以我估计我对影片的欣赏和理解也会受到影响,可是影响和不影响也没啥大要,因为我本来也没啥独到见解或精辟点评...就写点儿自我看法罢了。

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以往说过:“文学的特殊价值,就在于对团体潜意识的寻找。”我认为这句话用在电影艺术上也很适用,尤其是放在电影《红高粱》上看,就更显得其真谛...

《红高粱》看起来给人一种过瘾的感觉,也能够说是一种冲动的感觉,我们都明白这种冲动的感觉是源自于一种荷尔蒙的作用。那么为什么《红高粱》能够作用我们的荷尔蒙呢?答案就是前面所说的,是因为红高粱找到了我们的团体潜意识。团体潜意识,有很多...比如说我们人人都渴望的到自重感、再比如说我们都渴望被爱、渴望被崇拜,那么《红高粱》抓住了我们哪种潜意识呢?我认为,就是《红高粱》中血红血红的高粱酿出的血红血红的红高粱酒中的加入尿的野味儿的“十八里红”酒所散发出来的“酒神意识”,这种“酒神意识”象征着一种叛逆意识,是一种带着野性透着野味儿的解放意识,是一种最原始的、最纯粹的东西。正是因为它的原始、它的野性,才切中了我们大家的潜意识里的要害。

人是种动物,人类在进化为高等动物之前都是富有野性和血腥残忍的质性的,是没有之后礼貌的感染的。《红高粱》中,高粱是红的,高粱酒也是红的,首先这种色调,就给观影者带来一种冲击力十足的血腥气息;十八里坡是个荒山野岭的地方,是个封建落后的地方,那里的结婚习俗和过去一样,是由父母做主的包办婚姻,片中的新娘子不愿意迎来一个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带着剪刀去赴婚...这也正是这种倔强的反叛意识的体现,她叛逆着这封建礼教对婚姻自由的剥夺;姜文饰演的男主角,为了自我心爱的女人能够幸福、自由,他杀了新娘子的未婚夫,这正是一种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对自由的召唤。他为了守候自我的感情,利用自我的智谋和勇气,去肉店里面引出恶霸并行刺,最终又放了恶人,恶人也为还恩放走了他,这种霸气和爽快对我们现代礼貌礼教而言不也是一种叛逆和挑战吗?;日本军队占领十八里坡之后,毁高粱、扒人皮,对他们十八里坡的村名们进行了残酷的折磨和强势的压迫,可是他们并不屈服,他们村里的男人们奋起反抗,连夜在高粱地里设好埋伏,在第二天早晨准备跟日军决一死战,虽然最终计划破败,男人们和日军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但这更加使观众感觉到那种不畏强权、不甘自堕、保家卫国、为自由而战的反抗精神

、斗争意识,一种野性的回归所展示出的巨大力量。对,正是这种力量,激发了我们的团体潜意识,正是这种力量,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感动和思考,是什么使他们如此勇敢?是什么令他们所向披靡、勇往直前?是什么能代表他们那不羁、纯粹、铿锵的人格魅力?我想,是他们守护的红高粱,是他们脚下金黄的高粱地,是他们酿造的融着尿液的高粱酒。正是这种血红血红的高粱酒里的情谊,诉说着他们动人的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正是这血红的高粱酒里的精神,促成了他们对酒神的崇拜、引申出了“酒神意识”;正是这血一样的红高粱酒里的酒精,使我们感到了这充满野性的力量对我们荷尔蒙的冲击,找到了我们团体的潜意识......

随着这种荷尔蒙的巨大冲击,在酒精的作用下,影片的结尾,强壮又结实的男主人公站在废墟上,身旁是当时还年幼的“影片讲述者”的父亲,看到了黄土高坡上的日全食,整个世界、还有他的眼镜,都随着红高粱酒永远的变红了......这永恒的红,和这惨痛而壮烈的结局,仿佛在预示着什么,是否、这样的结局预示了一种野性的反抗意识的悲惨命运呢?为了自由,他们同命运斗争着、他们同日本人斗争着、他们也同自我斗争着,而又为了这种斗争,他们最终迎来这惨烈的结局、以求获得那无价的自由...这不正是一种永久的红吗?伴随着这浓烈的红,影片中的“闹婚曲”“示爱曲”“酒神曲”又萦绕在我们耳边、回荡在我们心头,就像那永久的红一样,久久不能忘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