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西游记观后感一篇(19篇)

浏览

4196

作文

89

飞屋环游记观后感

全文共 2105 字

+ 加入清单

《飞屋环游记》从故事资料,到音乐配器,到动漫人物设计精巧,到画面效果感官,到艺术性和观赏性,它的确就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历史会验证的。

影片虽就是动画片,动画片不惟属孩童,这个影片《飞屋环游记》也唤醒了老年人的喜好,动画片《飞屋环游记》实属老少皆宜啊!个人观点。

《飞屋环游记》就就是一部讲述人生和梦想的伟大电影!那里面有感人的痛苦,也有感人的幸福!

(一)、人生有多少遗憾能够挽留

影片开头有一段被誉为“电影历史上最最甜蜜,最最让人伤感的4分半钟”,就在4分半钟淡淡的音乐中,展示了一对爱侣从结合到相依为命,最后一人西去一人垂泪的整个人生。几十年人生中的喜怒哀乐,全部浓缩在这短短的没有对白的4分半钟内。这时,你会觉得任何对白都就是剩余,有什么东西让你沉默不语,让你轻轻地流泪?

或许就是最忠贞的坚持,最纯真的完美,最温馨的甜蜜,最终都敌但就是生死离别。陪你慢慢变老就是最浪漫的幸福,而你离去,就是最心酸的无奈!

那就是一种让人心痛的浪漫,迷人而又酸楚,温馨的感情无法跨越生死。以前的梦想还只就是梦想,昔日的承诺无法再兑现,最大的遗憾就就是这个遗憾已无法挽留!那里最触动我们内心的情怀就就是无法挽留的遗憾,时光无法挽留,生命无法挽留,此时此刻,我们转脸过去,无来由默默垂泪!

我们短短一生将会有多少遗憾。或许终其一生你都会对此耿耿于怀;谁会纯真地老去,谁能甜蜜地死去,珍惜此刻,说不定很久以后,你有一个无奈的遗憾只就是没跟某个人一齐看过某部电影而已!

(二)、只要足够的气球就能够让你飞翔天际

我们总无法在生活的现实中放纵自由,却总无可救药地向往那完美的未知世界。即使那个世界未知且险阻重重,我们盲目地执着,这就是一种天生的本能。那个世界我们定义为梦想。

那个追寻的过程却经常称为飞翔!

飞翔,多完美的词语,那似乎就是自由的终极追求。但我们飞翔的动力就是什么?搞笑的就是,恰恰就就是梦想本身,你有一个梦想就有一个气球,你有一万个梦想就有一万个气球。你的气球足够多,就有足够的动力升腾空中,遨游飞翔!

我们常常迫于生活的重压,又没有足够的气球作为动力。只能匍匐于重压之下,艰难喘气,抬头仰望天上的白云和飞鸟!

78岁卡尔用一生的梦想来储存他的气球,期间岁月逝去,爱人离去,几乎以为他的梦想再也无法实现了。但他为信守对爱的承诺,终能带着他与艾利打造的房屋一飞冲天!那千万个色彩华丽的气球啊,就是飞翔于空中的信念,永不坠地的真爱。这不需要疯狂的想象力,只需要不放下的决心。

那一刻我们的心也随着升腾起来,随着万千气球飘然而悠然掠过天宇,心灵随着视野提升,你会觉得今后的世界会就是崭新的完美!梦想就是你飞翔的翅膀,我们只需要足够的气球!

(三)、承诺就是一种沉重的职责

飞翔就是一种自由的放纵,卡尔老先生为什么非得固执带上他的老房子一齐飞天?

我的答案就是他不得不承担一些东西上路,这种东西他无法割舍,不愿放下,那种东西叫做职责。

对于卡尔老先生来说,那种职责就就是爱的承诺。那个房间就是他与艾利一齐打造的,放下了它,不仅仅仅就是抹去回忆那么简单,对他来说等同于背叛。

我想这个房子已成了卡尔隔绝外界的堡垒,他要与它生死与共,房地产商休想夺去,任何试图进入的人也视为敌人。他一个人躲进里面,甜蜜地回忆,痛苦地怀念,虽然想起来让人觉得悲苦,这一切已成为他生活的好处。

当我们看见卡尔艰难地拉动房子缓行时,当我们看到卡尔躲进房子沉默地回忆时,总不知不觉被感动得百感交集。

职责给你带来了前行的压力,但这种压力恰恰就是我们需要的。压力有时就就是你坚持某件事的动因。不就是有了承诺,不就是有了职责,我们还有信念坚持到最后吗!

我们最难得的,就是如何坚持?

(四)、放下才能简单地开始

《飞屋》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一段:

邪恶的探险家逼迫卡尔放下大鸟,应对艰难的选取,他毫不犹豫地扑向着了火的屋子,几乎无助地抢救自我的房屋。大鸟被捉,应对小胖的责备离去,卡尔艰难拉动屋子到瀑布边,独自回到自我的房屋,默默地回忆,茫茫然间他又似乎回到了从前的完美时光,但现实又就是如此的悲呛时刻!我几乎噎得喘但就是气来。

此时的卡尔,已几乎被逼迫到无可挽回的绝境,自我对小胖的承诺无法信守,生活完美的东西已经没了,仅仅残存的一些记忆能让他活下去吗?我担心下一步他会从仙境瀑布那里跳下,给自我的回忆来个终结。编剧如果做那样就太残酷了!

幸好这就是一部迪斯尼皮克斯出品的动画片,永远不会抹杀生活的用心好处,虽然残酷能够让人震撼深思,但温馨的完美同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卡尔看到了逝去妻子的叮嘱,顿悟生活存在的完美好处,简单抛弃飞屋的家具,重新上路!

虽然你能够说这段处理太过峰回路转及俗套,但我们能够这样看它的象征好处:生活的现实就就是需要你抛弃过多的疑虑和负担才能简单上路的,你愿随心飞翔,需有坚持,有担当,也需有一颗能放下的心!

有多少梦想能够随心飞翔。

虽然有时私下承认看动画片感动落泪就是一件有些丢人的事,但此刻才发觉其实这就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皮克斯以它清澈明亮的眼睛,透彻了我们心底的纯净和完美,我们被他感动,只因我们对某些东西存在期盼!

这次它用万千的气球带我们飞翔,一如既往的,我也期盼下一次的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飞屋环游记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开头的十几分钟就已经泪流满面。只觉得平平淡淡值得珍贵。

从两小无猜到相濡以沫,无子无嗣又如何,不离不弃的相伴一生就已经是最美的童话了。

人年纪越大,自己就越不是自己的了,而是为在乎你和你在乎的人活着。守着满屋子和爱人的回忆终了余生,本就是他最大的心愿,翻起亡妻未了的余愿,我想Carl是满心的内疚,只恨不能为她多做一点,早做一点。但眼看连最后承满了回忆的房子都要被人夺去的时候,Carl逃了。没错,他是为了实现爱人的遗愿,但更重要的是,他没法想象连活在回忆中都不能的生活,于是就带着所有的回忆-房子,逃向了回忆的起点。一个老头,把自己关在对至爱的记忆里,不肯面对现实,不愿正视自己的生活,用最浪漫和疯狂的方式赌上了自己的余生。这是爱和执着,更是绝望和偏执。

等到我们的脸上都布满皱纹,你是否还会亲吻我。一如初遇。

谁用幼稚的笔迹写下我们的梦想,谁一边伤感一边温暖,谁在我们死后静静的怀念。

“I like you.”

太多的书籍,暗色调的电影,低哑的音乐,他们说要做聪明而理智的人,男人是靠不住的,女人亦不可信,爱情是含笑饮毒酒,婚姻是无关感情的生活。有人爱一阵子,有人玩到过了火。是在玩弄爱情还是爱情在玩弄我们?就这样,谁还相信爱情?

还好,还有这些温暖的动画。

执着,信任,希望和爱,是皮克斯电影里永恒的主题,它们并不是要告诉人们这些理念有多么伟大,而是让观众随着主人公们的经历一起重新理解这些被过分滥用甚至扭曲,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左右我们生活的人性。这份真诚,不会让人失望的。

谢谢你,Carl。是你告诉我们,爱始终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观后感500字优秀作文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一部《西游记纸大闹天宫》看得我热血沸腾,感慨万千。那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影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神魔两族为争夺统领三界的权利而争夺不休。一次旷日持久的战役中,玉皇大帝统领的神界再次击退了牛魔王率领的魔族,女娲为避免再生战事化身晶石筑起南天门保卫天庭,而其中一块晶石陨落凡间聚天地之灵气幻化成为灵猴——孙悟空。孙悟空拜入菩提祖师门下,在学得了许多本领之后,重新回到花果山,闹龙宫豪取金箍棒后立足花果山占山为王。另一边,魔族首领牛魔王得知孙悟空可以帮他攻下天庭,便杀死了孙悟空小时候的朋友九尾狐,并嫁祸给天庭,让孙悟空对天庭产生憎恨,攻破南天门,杀死了十万天兵天将,与牛魔王合打败了玉帝。就在牛魔王即将统领天庭的时候,悟空终于恍然大悟,并在观音菩萨的指引下击败牛魔王,夺回了天庭。最后,他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反省自己,等待有缘人的到来……

故事讲完了,可我还沉浸在那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中,无法自拔。影片中牛魔王的邪恶和玉帝的宽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当今的社会,有几个杀人犯不是因为仇恨而犯下了命案的呢?如果人们都能像玉帝那样宽容,那那些命案不就没有了吗?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这部电影给了我很深的人生启示:仇恨是最可怕的,它可以让天使变成魔鬼;宽容是最美好的,它可以把魔鬼净化成天使。每个人一开始都是善良的,但因为后来的种种原因而改变了人性。有的成为了天使,有的成为了魔鬼。如果我们都能放下自己的仇恨,多一点宽容,那战争不就没有了吗?人与人之间不就更和谐了吗?世界不就更美好了吗?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观后感500字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寻梦环游记观后感

全文共 1483 字

+ 加入清单

《寻梦环游记》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第19部动画长片,由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李·昂克里奇、阿德里安.莫利纳执导,安东尼·冈萨雷斯、本杰明·布拉特、盖尔·加西亚·贝纳尔、蕾妮·维克多等参与配音。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寻梦环游记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脚步匆匆打碎了时光的拼盘,回首时才发现自己早已长大成人。可是现在依旧喜欢孩子的东西,比如,对动漫的执著。朋友知道我这一爱好,总是爱向我推荐新上映的动漫,《寻梦环游记》就这样走到进了我的视野。

寻梦的米格,在亡灵节这天开启了一程奇幻之旅;满屏的骷髅,却感受不到一丝恐怖,充斥着的是满满的温情;周围的家人,总是无情阻断他的音乐梦想,却依旧深深爱着他;坎坷的路程,即使荆棘重生,也义无反顾、一往直前,可是后来却要放弃他一直追寻的音乐梦!

长情的亲情

埃克托,米格的曾曾曾祖父。年轻时为了追寻自己的音乐梦,离开了自己的妻子,告别了年幼的爱女。在梦想的旅途中,他正逐渐将梦想变成现实,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却突然发现,家人才是自己毕生的牵挂。无奈还未踏上回乡的火车,就被同伴谋害,客死他乡。在亡灵的国度,埃克托每年都想踏过万寿菊瓣桥,到人间见女儿一面,然而却因为没有被供奉,一次都没有成功过。他还一直执著着……

米格,一个生活在禁止音乐家族的孩子。不顾家人的反对,喜欢、热爱着音乐,即使面对危险也从未想过放弃,万水千山都要去追寻。然而,当曾曾曾祖父要消失的时候,他却表示,只要埃克托不消失,只要家人能在一起,只要能够回家,音乐的梦想不要也罢。他只想要亲人们好好的活着,不管是在人间,还是亡灵界。

这个世界,谁都希望家庭和梦想二者兼得,可是只能选择其一时,亲情则就尤为重要。陪着家人度过时光的分分秒秒,才是对亲人最好的、爱的倾诉。

入骨的深爱

误入亡灵界的米格,需要的到已故亲人的祝福才能回到人间。他的曾曾曾祖母,最初送他了祝福,但同时也告诫他不许再碰音乐。然而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曾曾曾祖母再次送给他回到人间的祝福,希望米格能够记得家人对他的爱,并健康快乐地度过一生。这最高境界的爱:不设限制,不求回报,这就是爱。

患有老年痴呆的COCO奶奶,记不到任何人的情况下,还在念叨着“Dad,Dad……”米格回到家后,想要重新唤起已经奄奄一息的奶奶的记忆,当他拿起吉他,弹唱出《RememberMe》时,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竟露出孩子般的微笑,并一起唱出了这首爸爸写给他的歌。原来,她可以忘记所有人,却一直都没有忘记深爱她的爸爸。

就算是面对死亡,因为有爱,一切都可以得到和解。这入骨的深爱,即使岁月流逝,即使阴阳相隔,即使期盼从未变成现实,爱,依旧存在心底,不曾离开。

回家、真好

米格在家人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人间,回到了自己温馨的家。埃克托在米格的一系列行为下,终于走上了万寿菊瓣桥,在亡灵节那天“回家”了。回家的感觉,真好!米格的兴奋、喜悦;埃克托的紧张、忐忑。无一不在诠释着“家”的意义、家人的意义。人生的路非常长,其中的诸多路口,不管是成长的路、求知的路、寻梦的路……最长、最牵挂人心的,却是回家的路。

试问自己多久没有回家了?一周、两周?一月、两月?忙碌的生活已使自己忘却来处,习惯性的记在心头,忘在手边,偶尔有在他人的触动时,才想起,多久没有见爸妈,没有回家了?看着身边簇拥的归家人。回家、真好!

人生不是一个孤岛,从呱呱坠地起就与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其中能与爱自己和被自己爱的人相互铭记,便点亮的人生的温度,赋予生命真实的意义。即使是面对死亡,也毫无畏惧,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彼此深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西游记第二集观后感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翻龙潭,跃虎门,一步升华登高空。

抖星移,绕心机,几度秋过思雨梦,

登高山,望众楼,示意飘渺过往人,

挥手上,斩丝望,山排水流依众人。滴水倾谈思远亲,

一言,一行,一动静。时落景,人落意,几度形成遇知梦,

点你行,伐你动,几度让你不敢令,识得玲珑言,巧辩花开季。

众人观我行,我向他人令。

几何道那府,只待花果开。

眼好明,心好灵,那般追忆好难行,

识那本,观那领,晓得人中万般景,诉出那般人中令。

修来千般艺,学来万般通,秀出真才能,取得贵中高,起落万般重,人中无不惊,闹出芳心令,划来游云披,绣花灵中兑,奈何扩地景,百秋出云层,萧醉琵琶离,双尊来报命,神仙惹世俗,悠悠浮华音,沧桑布景人。

阎神如若把令发,

人神过往把命送。

闻此行,观其变,怎奈话语把事定,黑夜来,白也到,几句俗语把命行,携着本,带着领,消去千秋岁月章。

守得万渡风行令,采麒云,观麟景,一人笑,众人妙,几度不知何行怪。登千云,辞万别,此刻不知如何落后音。

一人去,一人等,等的把意行,闹的百心乱,揭开万人烦,一惊一闹又一笑,神仙此刻也奇妙,不懂,不通,又不明,闹来半世荒凉意。

抱大印,看账簿,看出眼心万般妙。

翻云身,越雨步,回到境天守福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浙江卫视版西游记观后感初中作文

全文共 1481 字

+ 加入清单

上次无意中看了一集浙江卫视版的>,感觉还不错,只是拍得比较另类,比较现代,有很多台词很雷人,有的网友说他居然在剧集中看到了高压线,彻底被石化了,网络上也有些关于此>穿帮的视频,可能是因为剪接的原因没有处理好,所以才穿帮了,其实,不光是这部剧,很多大片里面都有穿帮的镜头,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只要不是穿得太离谱就行了。

我看到后面也发现了一两个问题

一、最后一集,当唐僧四人取到真经,来见唐太宗的时候,唐太宗问唐僧今年是什么年,唐僧告诉唐太宗,他去西天去经的那年是贞观十三年,前前后后共经历了十四年,现在是贞观二十七年。综观历史不难发现,唐僧去取经的那是年公元639年,也就是贞观十三年,那年是已亥年,唐僧十四年后取经回来是公元653年,那年是癸丑年,大家都知道,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于公元649年去世,公元653年的时候已经是唐高宗在位了,那年是永徽四年,我就搞不懂哪来的贞观二十七年?难道编剧连这个历史常识都不知道吗?这不是糊弄观众嘛!不过,话说回来,这还算好的,当年看《康熙王朝》的时候竟然有三十多处与历史不符,我想,就算这编剧不是吃人奶长大的也不应该错得这么离谱,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错误存在,那就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编剧故意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剧情,让整部电视剧更有看头,不过,还好,虽然错误的地方这么多,但是,整部电视剧可看性还是非常强的,也没多少人去挑它的毛病,在中国这算是拍得很成功的一部电视剧了,我觉得无论是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就是不能较真,世上就怕认真二字,什么事情一较真,那准得有破绽,那就没意思了,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它的缺陷,缺陷有时候缺得好也是一种美。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些影视作品,不能吹毛求疵,不要说这部拍得烂,那部拍得差,有本事自己去拍部看看,看看你是不是做导演的料。

二、到后面的时候,如来告诉唐僧,再过个二三十年,就会有人把唐僧取的经书发扬光大,我不知道如来说的那人是谁,按我的推测那人指的应该是鉴真。鉴真出生的那年是公元688年,他东渡日本的那年是公元743年,当年如来说把经书发扬光大的那年是公元653年,离鉴真东渡的那年还差90年,几乎要两个二三十年加起来才够,这显然与如来说的二三十年不符,难道如来说的那个把经书发扬光大的人是另有其人?费解。

三、孙悟空当年闹天宫的时候那么厉害,那么天兵都搞他不定,后来遇到一般的妖怪就把他搞得够戗,如此狼狈,我就不明白了,他当年的神勇哪去了?他那根棒子是吃素的吗?唐僧一路上也遇到过不少妖怪,也受过不少惊吓,孙悟空也警告过他很多次,说什么什么人是妖怪,不能信,他当时是听了,可是当他下次再遇见妖怪的时候他又故态重演,依然相信妖怪,把孙悟空的话当耳旁风了,结果每次都得让孙悟空来救,把他们折腾得半死,唐僧好歹也是个高僧,怎么他就把孙悟空的话当一回事呢?就是小孩子说了两遍他也会听的,何况还是唐僧,哎.....猪八戒在天上的时候也是很威风的,下地了也不赖,按说,他那样的人应该是天不怕地不怕,可是,每次遇见了妖怪都吓得要死,并且非常怕死,动不动就说死定了,我就不明白了,有那么容易死吗?你手里的钉耙是干什么吃的?难道只能用来刨地吗?

整部剧集看完,发现虽然剧情改动得比较大,跟原著不符,但是,总体来说还行,尤其是增加了很多感情戏,让人是在感叹之余不免有些感动,总觉得人不如妖,那些妖反倒很种感情,很讲义气,比那些神仙都强,换了是我我也愿意做妖。

以上只是此剧几个比较大的问题,如果仔细写来还有很多问题,我不想那么认真,也懒得写,就这样吧!

[浙江卫视版西游记观后感初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寻梦环游记观后感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叶茗轩

一七年年底,电影院推出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听说是一部催泪电影,我也来到影院观看。

这部电影被评为年度最暖心的电影,在豆瓣中的评分奇迹般似的到了九点三……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米格的男孩,他很喜欢音乐,可他的祖母并不喜欢音乐,所以他都只能偷偷玩。他为了参加亡灵节的音乐会,来到德拉库斯的坟上,准备“借走”他的吉他。他拿到了吉他,可穿越到了亡灵世界,只有得到福福才能回到人间。他找到了自己的曾曾祖母,得到了她的祝福,可不能再碰音乐,他没抵挡住音乐的诱惑,又被送了回来,他要得到自己曾曾祖父:德拉库斯的祝福。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后,他发现自己的曾曾祖父是艾克托。“请记住我!”这首歌并不是德拉库斯写的,而是艾克托写的。他为了让这一事实展现在人们面前,作了一系列的努力。最终,他的曾祖母:可可,快把曾曾祖父忘了,也就是曾曾祖父快走向终极死亡,他立即接受祝福回到家中,与曾祖母一同唱响“请记住我”这首歌,并将曾曾祖父的照片摆在了祭坛上,才使他没有走向终极死亡。

我这个坚强的人在快结尾时也情不自禁地落泪了,网友们的评论更是真情,都说这部电影充满了亲情。

首先有家,再去追梦!家人是寻梦的垫脚石,每个家庭都要有爱,孩子才能安心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飞屋环游记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里,我在电脑上看了《飞屋环游记》这部动画电影,下面就让我开启一场神秘的旅程。

小男孩卡尔怀揣着对于冒险的热爱偶遇假小子艾丽,而艾丽把整个屋子当成一艘大飞船游戏居然使他对这个女孩子有些着迷,相同的爱好最终使两个人成为了一生的爱侣。

他们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要去南美洲的“仙境瀑布”探险,但直到艾丽去世,这个梦想也未能实现。终于有一天,曾经专卖气球的老人卡尔居然用五颜六色的气球拽着他的房子飞上了天空,他决定要去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梦想。令卡尔始料不及的是,门廊居然搭上了一个自称是“荒野开拓者”的小男孩罗素,罗素的喋喋不休让卡尔对这个小胖墩格外讨厌。

一老一少在飞行中经过了千难万险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天堂瀑布”,在相处过程中卡尔发现罗素其实是个惹人怜爱的孩子。在步行穿越一座森林时,他们遇到了不会飞的鹬凯文和一只会说话的狗狗逗逗,让老人惊讶的是他们还遇到了他少年的崇拜偶像——探险家查尔斯·蒙兹,而且他发现蒙兹居然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坏人。这时,老人离自己的梦想之地只有一步之遥……

故事讲完了,我深有感触,这部电影既表达了卡尔对艾丽的爱,更表达了老了有什么,只要你心不老,勇于冒险坚持不懈就能看到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寻梦环游记观后感450字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看《寻梦环游记》在戏院爆哭,感觉自己太矫情还稍微忍住,电影播完没有人走出戏院都安安静静的听着片尾的歌,回头看发现戏院哭倒了一片,感觉自己没放声大哭太亏本了。

还是那么棒,总能触动你心底柔软的深处,他们的电影总有关于家人的爱的主题,区别迪士尼要靠王子来救的公主,为了显示公主雪白而黑化的后母,皮克斯的动画电影更趋向人性,正邪没有那么简单化分,能拯救你的始终是你自己。

电影里的母亲被父亲伤害后,整个家的规则都必须顺着那个伤害,好多人以为家庭是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但真正组成家庭的源头是夫妻啊!夫妻因为相爱有了孩子才成了家庭,才有了亲子关系,好多人爱父母而轻夫妻关系,但没有好的夫妻关系,怎么可能有美好的家?有智慧去相爱的父母是多么珍贵。上一代的伤害下一辈必须世世代代承担,电影说的是遗忘,但是也看到了原谅的珍贵。

电影里的小男孩说他不要家人的在乎,他只要做自己,那句话伤了家人的心,但他忘了,家人才是那个无条件在爱他的人,哪怕是方式错误。从COCO童年和父亲的合唱开始大哭,看到最后一段祖孙合唱,哭的更凶,那句电影的语言一直在脑海里,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遗忘,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得我。

能让这一生不枉此行的,是你永远会记得你被爱过,也爱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寻梦环游记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位迪士尼、皮克斯电影忠诚的观众,我必须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

电影中,主角米格违背祖训,追求音乐的梦想。在祭拜祖先的时候,米格的朋友无毛犬撞掉了曾曾祖父、曾曾祖母与可可曾奶奶的合照。他意外的发现了,当年离家出走的曾曾爷爷很有可能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歌神——德拉库斯先生。在亡灵节那天,米格为了参加音乐比赛,去墓园里偷了那把吉他,误入了亡灵国……

经过了种种磨难,米格发现是歌神害死了曾曾祖父,偷走他创作的歌,而一直在帮米格的艾克多,才是他真正的曾曾祖父。内心狡诈的歌神,在米格得知真相后把米格和艾克多抛入深潭。

想看看自己女儿—可可的艾克多,因人间无人供奉它的照片而即将在世上彻底消失,只好拜托米格将他的照片带回人间。在经历各种挫折后,米格最终回到了人间。但是他没能拿到艾克多的照片。于是,一回家,他就泪流满面地向可可曾奶奶叙述他对艾克多所了解的一切,想让可可曾奶奶回忆起爸爸,却始终没能奏效。最后在绝望的情况下,他咽着泪水,一边抽泣着,一边弹了一首《Rememberme》,一首艾克多写给女儿的歌。可可曾奶奶以前那呆滞的眼神消失了,终于露出了罕见的笑容,思念地、缓缓地和米格一起唱了起来,回忆起了她父亲,找到了照片被撕掉的一角,那正是她父亲英俊的脸庞。通过这首歌,世人都纷纷记住了艾克多这位伟大的父亲。

我们害怕死亡,又控制不了死亡,对于死亡总是避之不及的。无论是文化上还是生活里,死亡都成了一个不吉利的词和话题。我们大部分人应该都没有关于死亡的认识,但死亡确是每个人都必须、并且应该去面对的问题。

我们一生中就会面对很多的“死亡”,宠物的死亡,朋友的死亡,亲人的死亡,甚至是自己的死亡。这是谁也逃不开的,人生注定的命运。艾克多曾对米格说过一句话:“当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记住你的时候,那就是我们所说的终极死亡,那时候,你将从这里彻底消失。”的确,最可怕的不是离开和死亡,而是被爱人和家人所遗忘。人的一生,不是因为存在才被记住,而是因为被记住才有存在的意义。不要畏惧死亡,只要你的亲人和爱人心里一直记挂你,你就会一直存在于这个世界。

但有一点,我还是不太明白。对于活着的人来说,记住会让我们回忆起那些伤心的往事,而遗忘可以让我们不再痛苦。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记住,还是遗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西游记观后感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西游记》是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我很喜欢看《西游记》。在暑假里我又看了一遍动画片《西游记》。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因为他总是聪明过人、助人为乐、能分辨好人与坏人,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他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

我也很喜欢猪八戒,他是个性格单纯但很可爱的人。他不会`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却有正义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会去做。他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师傅的安全,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动脑筋,但是人们觉得他笨的可爱。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敌人的胆量。不过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细考虑,分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凭自己的实力去做。

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否拥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没缺点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飞屋环游记观后感

全文共 5097 字

+ 加入清单

In its opening stretch the new Pixar movie “Up” flies high, borne aloft by a sense of creative flight and a flawlessly realized love story. Its on-screen and unlikely escape artist is Carl Fredricksen, a widower and former balloon salesman with a square head and a round nose that looks ready for honking. Voiced with appreciable impatience by Ed Asner, Carl isn’t your typical American animated hero. He’s 78, for starters, and the years have taken their toll on his lugubrious body and spirit, both of which seem solidly tethered to the ground. Even the two corners of his mouth point straight down. It’s as if he were sagging into the earth.

Eventually a bouquet of balloons sends Carl and his house soaring into the sky, where they go up, up and away and off to an adventure in South America with a portly child, some talking (and snarling and gourmet-cooking) dogs and an unexpected villain. Though the initial images of flight are wonderfully rendered — the house shudders and creaks and splinters and groans as it’s ripped from its foundation by the balloons — the movie remains bound by convention, despite even its modest 3-D depth. This has become the Pixar way. Passages of glorious imagination are invariably matched by stock characters and banal story choices, as each new movie becomes another manifestation of the movie-industry divide between art and the bottom line.

In “Up” that divide is evident between the early scenes, which tell Carl’s story with extraordinary tenderness and brilliant narrative economy, and the later scenes of him as a geriatric action hero. The movie opens with the young Carl enthusing over black-and-white newsreel images of his hero, a world-famous aviator and explorer, Charles Muntz (Christopher Plummer). Shortly thereafter, Carl meets Ellie, a plucky, would-be adventurer who, a few edits later, becomes his beloved wife, an adult relationship that the director Pete Docter brilliantly compresses into some four wordless minutes during which the couple dream together, face crushing disappointment and grow happily old side by side. Like the opener of “Wall-E” and the critic’s Proustian reminiscence of childhood in “Ratatouille,” this is filmmaking at its purest.

The absence of words suggests that Mr. Docter and the co-director Bob Peterson, with whom he wrote the screenplay, are looking back to the silent era, as Andrew Stanton did with the Chaplinesque start to “Wall-E.” Even so, partly because “Up” includes a newsreel interlude, its marriage sequence also brings to mind the breakfast table in “Citizen Kane.” In this justly famous (talking) montage, Orson Welles shows the collapse of a marriage over a number of years through a series of images of Kane and his first wife seated across from each other at breakfast, another portrait of a marriage in miniature. As in their finest work, the Pixar filmmakers have created thrilling cinema simply by rifling through its history.

Those thrills begin to peter out after the boy, Russell (Jordan Nagai), inadvertently hitches a ride with Carl, forcing the old man to assume increasingly grandfatherly duties. But before that happens there are glories to savor, notably the scenes of Carl — having decided to head off on the kind of adventure Ellie and he always postponed — taking to the air. When the multihued balloons burst through the top of his wooden house it’s as if a thousand gloriously unfettered thoughts had bloomed above his similarly squared head. Especially lovely is the image of a little girl jumping in giddy delight as the house rises in front of her large picture window, the sunlight through the balloons daubing her room with bright color.

In time Carl and Russell, an irritant whose Botero proportions recall those of the human dirigibles in “Wall-E,” float to South America where they, the house and the movie come down to earth. Though Mr. Docter’s visual imagination shows no signs of strain here — the image of Carl stubbornly pulling his house, now tethered to his torso, could have come out of the illustrated Freud — the story grows progressively more formulaic. And cuter. Carl comes face to face with his childhood hero, Muntz, an eccentric with the dashing looks and frenetic energy of a younger Kirk Douglas. Muntz lives with a legion of talking dogs with which he has been hunting a rare bird whose gaudy plumage echoes the palette of Carl’s balloons.

The talking dogs are certainly a hoot, including the slobbering yellow furball Dug and a squeaky-voiced Doberman, Alpha (both Mr. Peterson), not to mention the dog in the kitchen and the one that pops open the Champagne. And there’s something to be said about the revelation that heroes might not be what you imagined, particularly in a children’s movie and particularly one released by Disney. (Muntz seems partly inspired by Charles Lindbergh at his most heroic and otherwise.) But much like Russell, the little boy with father problems, and much like Dug, the dog with master issues, the story starts to feel ingratiating enough to warrant a kick. O.K., O.K., not a kick, just some gently expressed regret.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飞屋环游记英文观后感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Up is a slightly-left-of-center masterpiece.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beautiful, wordless summation of Carls life that opens the movie is the bass note that resonates through the whole film and is at least as affecting as the scene in Wall-E when he holds his own hands while watching Hello Dolly. The rest of the movie, of course, is breathtaking on just about every level, especially the tactile quality of all the characters and textures and the completely realized weather effects and action scenes. With no "new" technical milestones (fur in Monsters, Inc., water in Finding Nemo, realistic camera effects in Wall- E), the design is the main focus, from the hilariously stylized characters to the amazing setting of the tepui.

I know----thats a interesting trip!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观后感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大闹天宫》,里面的故事十分有趣,就让我来给你讲一讲吧!

猴王孙悟空在花果山水帘洞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拿了龙王的镇海之宝—如意金箍棒做为自己的武器,被龙王告上天庭。太白金星想了一计:将孙悟空骗上天庭。明为封了一个弼马温--一个管理喂养天马的小官。暗中则压制他。孙悟空去到天庭,明白了,打烂了了御马监,出了南天门,回到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帝很愤怒,于是命李天王带领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然后,在花果山的上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孙悟空奋勇杀敌,众天神纷纷战败。哪吒出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敌不过他。天王没有办法,就逃回天庭,向玉帝请求增兵。于是,玉帝接受太白金星的计谋,假意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并将蟠桃圆交他掌管,想把他骗来,困在天上。孙悟空听说蟠桃园中的仙桃非常稀罕,而且只许在蟠桃会上享用。孙悟空没想,就自各儿挑选个大的仙桃,饱餐了一顿。正值王母寿辰,七仙女奉命摘桃,来到桃园,惊动了正在酣睡的孙悟空。经过盘问仙女,孙悟空才得知王母要设蟠桃宴,请了各路神仙,就是没请他他。孙悟空这才看透玉帝的阴谋,火冒三丈,不光大闹蟠桃宴,还喝了仙酒,并将所有仙酒仙菜席卷一空,装进乾坤袋,准备带回花果山给他的孩儿们。哪知酒醉,撞进太上老君的炼丹之地,将专供玉帝服用的金丹吃了个精光,这才返回花果山,与众猴孙大开仙酒会。玉帝和王母气得火冒三丈,立即命李天王带领十万天兵天将,兴事问罪。一场激战开始了,孙悟空与神通广大的二郎神斗了几百回合,不分胜负。最后,因遭到太上老君的暗算,不幸被擒。天神们无论用斧砍、火烧、箭射,都损伤不了孙悟空一根毫毛。玉帝又将孙悟空打入太上老君的炼丹。未想孙悟空并未烧死,他跳出丹炉,打上灵霄宝殿。一路上的天兵天将,望风披靡,玉帝狼狈而逃。猴王胜利了,回到花果山,重树齐天大圣旗幡,与猴孙们过着快乐的生活。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和二郎神打仗的时候,尤其是孙悟空变成一座寺庙的时候,十分有趣。你有没有喜欢的片段?

看了我的介绍你有没有对孙悟空多一点了解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寻梦环游记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寻梦环游记》后,我才明白,人世间最可怕的感情,不是仇恨,不是背叛,而是被遗忘。

这部影片讲述了:12岁的小男孩米格,住在墨西哥的一个村庄里,从小就有一个音乐梦,他出生在里韦拉斯鞋匠家族,是整个村庄唯一一个讨厌音乐的家族,他们深信自已被音乐诅咒,永远不碰音乐。米格为了解除魔咒,拯救家族,米格和自已的伙伴丹丹,展开了行动,在米格拿走歌神的吉他后,发生了神奇的事情,他们到了亡灵世界,在这儿遇到了已经去世的家人。

小男孩坚持梦想,让他收获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有亲情。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少人注重亲情,就像现在,人们都将心思放在工作、事业上,而忘了回家陪陪家人,他们都不知道没有什么东西比一家团圆坐在一起吃顿饭重要,无论怎么忙都应该好好陪陪你的家人。

影片中,米格的家人是反对米格碰音乐的,可是后来又无条件的支持米格,这是因为什么?因为亲情。

影片看似讲的是音乐,其实更大的主题是亲情,当中曾曾祖父因为自已的音乐梦让这个家破碎,米格的音乐梦又让整个家重新幸福生活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观后感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这是大作家吴承恩的着名作品。给我启发最大的是书中“大闹天宫”这一章节。

文章讲的是∶李天王带领的天兵天将和三太子哪咤被孙悟空打败了,所以玉皇大帝只好封他为“齐天大圣”,并叫他去守蟠桃园。

可是,他一听玉母娘娘开的蟠桃盛会竟然没有请他,非常生气,所以就把蟠桃会里熟了的桃子吃掉一大半,再把盛会里的好东西吃的一干二净。接着,又把太上老君炼成的仙丹吃掉,最后,他一个筋斗就跑回了花果山。

因此,王母娘娘和太上老君一起跑去告状。玉皇大帝大发雷霆,又叫李天王带着一大群人去捉拿悟空,虽然他们打的时间很长,但是还是被悟空打的落花流水。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记得有一次,爸爸教我学游泳,一开始我很害怕,可是后来想起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他是多么坚持、勇敢,你知道我为什么说他坚持、勇敢吗?不知道,让我来告诉你吧。是因为,他虽然和天兵天将打了三天三夜,可是他并没有说放弃或投降,而是坚持的打下去,所以他打败了天兵天将等…他还不管是谁,只自已想做就做,从来不管别人是谁。想到这里,我就不怕了,还想孙悟空那样勇敢而又坚持得游下去,最终,我学会了游泳。我还明白了两句话,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另一句是“一分耕田,一分收获”。

最后,我还要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要学习孙悟空的坚持和勇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爱与梦飞行之飞屋环游记观后感

全文共 4058 字

+ 加入清单

早就知晓《飞屋历险记》(Up)有些令人感动,但没想到能感动至斯!

早在去年12月份的时候,网上有帮幸福的家伙已经看过该片的毛胚版本了,据说搞得很是唏嘘的样子。看电影的都是一帮老大不小的大男人,虽说算是对电影超迷恋的一群,但似乎也没必要说“哭得跟娘们似的”吧~~~~因此,这极大地吊起了俺的胃口、憧憬着完成版本的《飞屋》会有怎样动人的风采。

一般说来,没有啥影片是经得起过高的期待的,但《飞屋》是个例外——当然,仅限于“感动”这一点,其他方面则有些见仁见智了。

皮克斯之所以又让人在感情上“惊艳”了一把,俺想,是因为他们回归了本原,没有可以顺着观众期待的路子往“尽量制造不一样的感动”的方向走。相反,从“不经意的平凡中体现真情”最是直接,只要表现得恰到好处,是很难让人不动容的。

俺自问不是一个很坚强的人。用哈尼的话来说,可算是超级“滥情”的人,因为在看像《溏心风暴》这样的肥皂剧的时候,俺经常每集都哭得稀里哗啦以至于让哈尼痛心疾首,认为像俺这样既不坚强、而且明显品味低俗的男人有些靠不住。先且不说俺是如何舌灿莲花地让哈尼深刻认识到俺这样的男人不仅靠得住、而且简直比柳下惠他爷爷还更靠得住的——单说啥东西能让俺感动到哭,这里边有分教。

一般来说,只有两类东西能让俺感动,一种是最世俗的,比如家长里短“讲述普通老百姓的故事”的玩意儿,什么婆媳关系啊,宅男剩女相亲啊,小两口打架呀,知识青年下乡啊,都能挠到到俺的痒处,蹦出些泪花儿那是常有的事儿;另一种感动是不飙泪的,那是一种深层的悸动,它让人感到真有灵魂这种东西、而这种东西被你所经历地事情狠狠捶了一下,然后你就有一种内在世界发生宇宙大爆炸的感觉......《飞屋》给我的感动,是两者的融合,是飙泪之后还要叹服的。

从内容上来说,那短短五分钟的时间,既是高度概括的,又是无比细腻的。从《末世机器浪漫谭》(Wall.E)那先锋性的前三十分钟,大家已经领略了皮克斯同志们“润物细无声”的功力。《飞屋》中的这几分钟完全摒弃台词的片段也“不例外”,但是“意外”。之所以“意外”,是因为这样“人生剪影”的场景说白了就是“走马观花”,先天限制了深入凝聚感情、积累情绪的时机,“按理”说是很难真正有什么情感冲击力的;然而《飞屋》中这一段感染力是如此之大,以俺亲身的经历来看,剧场里大概有60%的同志(包括俺与哈尼这样的“铁汉娇娃”)都放开了泪闸;看着其他座位上浑身是毛的老美大老爷们可爱兮兮地揉着个纸巾,那情景有点超现实,更有些亲切;至于美眉与师奶们更不用说了,无声抽泣的大有人在;再侧头一瞥身边的哈尼,那真是好一片梨花带雨、珠泪晶莹——我靠,俺们终于可以为同一场景流泪了!不知不觉的,靠在一起的双手自然而然地紧握在一起,像是回应那一刻呼之欲出的心声:“能和你爱且爱你的人共渡一生,真他妈的幸福!”

众所周知,俺是不懂煽情的,俺们“花间派”都是直奔“下三路”的,所以以上都是纯粹事实,不带渲染的花哨;那一刻的浪漫与感动,俺不敢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强烈体会到,但俺真诚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和我有同样的感动。一万部电影能有这样一个时刻,那也是足矣;用句黑道行话来说:你会觉得“人生完整了”。

作为影迷来说,除了享受影像的感动之外,还不妨跳出来,看看那短短几分钟的光影,是如何构建出非凡的“电影魔力”的。前面也说了,剪影式的概括,极易流于粗浅;然而《飞屋》中这段人生缩影,不仅极为成功,简直是成功到伟大的级别。这其中的关键,恐怕在于内容选取与表现节奏两方面。

就内容而言,大家一想到“人生剪影”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所谓“人生代表性时刻”,《飞屋》这段也不例外,尤其是前面几个时刻,都选得比较符合人们的预期,似乎除了表示制作者们能“最完美地满足大众要求”之外,没有显出任何独到精深之处。别急,这要看到接下来的场景才能体会得到的。

事实上,俺个人更喜欢这段“人生剪影”中的后半段,它们反转了前半段尽拣人生“大事”表现的特点,展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点点滴滴。对于俺这样已婚N年的人士来说,这是能更真切地感同身受的,生活的经验让俺明白:真正的爱意,就是流淌在不经意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当中的,琐碎生活中的每一次眼神相交,每一个会心的微笑,每一个操持家务的背影……回味起来的话,其实比那些“重要时刻”更令人沉醉。

从内容的衔接来看,这五分钟的剪影,虽说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但因为分段内容的侧重不同,连贯起来的话,魔力才会发生:由观众喜闻乐见的“大事”入手,激发兴趣;继而以“平淡而不平庸”的场景,唤醒观众关于自身生活的共鸣,累积对于主角们的认同感;观众越是认同于角色,就越不愿意那种琴瑟和鸣、相濡以沫的幸福终结;可时间的力量是无法阻挡的,那种“不,不要!”的感触随着卡尔将气球送入病房那无声的一刻儿达到顶点,因为大家都会无助地想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皮克斯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没有刻意渲染悲痛,而是继续展现卡尔看似日常的生活,可观众能感觉到那种“日子”已经明显地失去了任何意义……这种伤感并不企图引起恐惧、更多的是激起“珍惜身边人”的感触;换句话说,是以对将来的伤感激发对现在的珍惜,继而反过来又增强正视未来的勇气。

如果一部电影能激发观众这样通透而强烈的、对于爱与生活的勇气,俺不知道还可以有什么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收获。

之所以要对发生在影片前半个小时的这五分钟如此啰嗦,是因为说完这个之后,这篇东东应该就要结尾了——慢着,卡尔老头子还没起飞呢,侬怎么就要结束了呢?后面那一个小时的“飞屋历险”情节呢?难道那些不才是影片点题的主要内容么?

坦白的说,《飞屋历险记》的情感高潮——对俺来说——在那五分钟之后已经结束,后面再怎么折腾,也远远没法达到之前一半的冲击力。这话听起来很刺耳,因为对于万众爱戴的皮克斯作品来说,说这话好比断定人家几年功夫做出来的珍品有一大半不值得看。

俺当然不是那个意思——后面自然也是蛮有趣的,值得一看。俺的意思是说,从剧情跌宕起伏的曲线规律来说——相对而言——后面大部分都一直波动在一个比前面那个高峰低得多的层级上,在这个意义上使得整部电影的格局严重失衡,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当然,不用俺强调,大伙都应该知道这只是纯粹的个人感觉,没准更多的人狂喜欢后三分之二、鄙视前三分之一也不一定。 皮克斯自然不喜欢虎头蛇尾,俺也自然清楚这是一个圆梦的故事,是一个枯萎的心灵再获新生的故事,是一个纯真融化隔膜的故事,甚至还是一个真假“热爱自然”理念交锋的故事。拥有如此多层面元素的后三分之二,自然“不可能不精彩”。 五 俺对历险情节的不太感冒,除了俺本人喜欢小情小爱、眼界比较低俗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回想起来,后面的历险总有些东西比较硌硬,不怎么酣畅淋漓,这些东东极大得影响了俺的观感。

首先,俺对“飞屋历险”的“可行性”有些疑问。诸位,不说俺也知道你们想说什么:您一定想说俺脑袋进水了,对一部充满幻想气质的动画片质问“可行性”,不是“毛有病“是什么?俺自然是知道童话式架构与现实架构不可同日而语,只是有些设定即使在影片自身的架构内,也很难说得过去。比如说卡尔拖着飞屋在丛林中的行进问题,俺就总是忍不住着急“绳子难道不会被树枝绊住么?”影片中的卡尔似乎没这个问题,拖着天上那个“飞屋风筝”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行进自如……俺不认为这是一个小问题,因为这其实涉及到对于核心道具的慎密设计;无论是麻烦还是功用,“飞屋”对于影片剧情的推动作用都比俺想象得要少得多——更关键的是,没有任何出意料的表现,回顾皮克斯以往作品中对于道具的妙用(如《昆虫总动员》中的“假鸟”、《海底总动员》中的鱼缸等),俺不得不说这次“飞屋”的精彩程度低于预期。而这种精彩,以皮克斯如今的地位与人才优势,是没理由表现不出来的。

另外,俺对配角与反面人物的表现也很不满。“小胖”远没有想象中的淘气可爱,而且似乎给卡尔制造的“麻烦”不够,他们之间的互动缺乏那种层出不穷让人兴致勃勃的意味,最后甚至稍稍有些矫情(犯得着替代父亲角色么?)。片中的反角的出现似乎有些突兀,缺乏必要交代“意外变脸”虽然引入了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冒险与探索精神”的思索,但实在发展不充分,仿佛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硬行加入的角色。那些狗狗们有些好笑的场景,但都在意料之中,没有那种诧异的惊喜,难以体现皮克斯创作者们“鬼马”的一面。在一点上,正片前面那个《暴力云与送子鹳》(Partly Cloudy)要精彩得多,可那种不断制造惊喜的鬼马趣味,难道不是经典皮克斯作品的风骨吗?可这种风骨在《飞屋》中有些势微。

其实,俺从《汽车总动员》(Cars)开始,就一直对皮克斯作品在配角表现与细节设计方面的温吞水状态小有抱怨,在俺看来,那些本来应该很出彩的人物与场景,如《汽车》中一飙老爷车们、《小鼠大厨》中的厨师班成员、《末世机器浪漫谭》中人类的“反败为胜”,都没有达到很“好玩而精妙”的效果。类似的,《飞屋》中看似有点复杂的“反派”形象,描绘手法片面,看起来还不如《超人总动员》里那个看起来是单方面反派、实则乃因爱生恨的“超级粉丝”那般充实有趣;更重要的,这个“反派”的故事,没有透出能让人感知的“人”的层面,基本沦为剧情“道具”,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反派。

很显然,俺所有对于《飞屋》“缺点”的斤斤计较,都是站在皮克斯自己作品的高度来衡量;与其他动画作品想比,俺的不满多半会消失。而且,正如俺所强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观赏的角度,哥们姐们依然有可能看得津津有味。只是,俺希望皮克斯不要在摊子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密集的时候,忘记了自己“注重情节编排与形象塑造”的本色。

对个人而言,《飞屋》在给了俺一个圆梦的承诺、让俺沉醉于梦想背后深厚的爱意之后,没有让这爱与梦“飞”起来;相反,影片让那爱与梦都“软着陆”了,一如片中的飞屋。这不是俺所期待的,俺梦想中的《飞屋历险记》,是应该像“天空之城”那样越“飞”越高的,是应当让快感与高潮悬而不落、凝而不散的。所以,俺宁愿电影终止在那五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西游记观后感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西游记》这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来自:作文大全《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

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会念真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爱与梦飞行之飞屋环游记观后感

全文共 1620 字

+ 加入清单

ok,首先承认我食言了——我又看3D了。我是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看《冰川时代3》时所遭受的肉体痛苦实在是抵不过皮克斯动画的诱惑,好在这次的眼镜制作更粗糙一些,但却很好地照顾了我肥大的头颅,我不用像忍受紧箍咒一样忍受它了。而且这次在传奇时代影城享受的据说是国内首套的3D巨幕设备,果然画面尺寸能够达到普通2D电影的标准,而且亮度和色彩的还原度都几近完美。这里的原理有点复杂,我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可以上网查一下,反正以后要看3D,还是去看巨幕吧。遗憾的是作为皮克斯首部3D电影,《飞屋环游记》的表现手法完全没有3D化,场景和动作设计基本上和看2D无异,后来我甚至忘记了这是一部3D电影

我不知道如果我以前没看过《瓦力》的话,我会被这部电影折服到什么程度,以一个普通人做动画片主角是需要勇气的,通篇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和梦想的光辉,朴实隽永的台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妙趣横生的人物形象,反正什么样的溢美之词用在这电影上似乎都不会显得过分,这实在是一部在技术上很成熟的作品。但有了《瓦力》的珠玉在前,《飞屋环游记》就显出了几分匠气和刻意,有点像《读者文摘》上构思巧妙语言精美但有点主题先行感情廉价的美文,你会有点感动,但不会被震撼,它没有《瓦力》那样不着痕迹的浑然天成和悲天悯人的终极情怀。

之前看很多人把《飞屋》分析为一部励志的电影,它鼓励人勇敢地去实现梦想,追逐梦想永远不要嫌太晚……但在我看来,这电影的主题远不是那么乐观的,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展现一种梦想之于人的一种有心无力的无奈,以及无奈之下的放弃。

开篇的伤感让人有点猝不及防,现实是梦想的天敌,拖着梦想的尾巴,人的一生如流星般划过,人所能做的,只有靠回忆的余温来烘烤寂寞的心灵。老卡尔谨慎地守候着与妻子共同拥有的一切,那所已经成为钉子户的老房子,门前的邮筒,还有妻子的照片,老旧的探险日记……这都是影片中反复讲述的情节。而他获得新生的第一步,就是从离开那个那片和妻子共同用爱浇灌的土地飞上天空的那一刻开始的。

影片的英文原名是《UP》,也就是向上,升起的意思,但老卡尔的每次up,都是以放弃为代价的。危急时刻,他终于把曾经和妻子共同拥有的一切抛到了空中,才让飞屋重新飞升,才救下了自己的新伙伴小罗。最后,他把飞屋留在了曾经魂牵梦萦的仙境瀑布,自己用冒险精神号飞船开了一间冰激凌店,登上冒险精神号,去仙境瀑布探险,这是他从少年时就一直在小心呵护着的梦想,而这一切都在他放弃对逝去的爱无谓的守候之后实现的,而将飞屋留在那个梦想之地,也算是对抱憾的妻子的一份补偿和成全。

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一部关注老年人心态和生存状况的影片,而本片在美国的广受欢迎,也是因为这一立意。我发现美国人对于衰老和疾病这一类的社会话题所表现出的敏感超出我的想象。在今年美国FOX电视台的舞蹈选秀节目《舞林争霸》(《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中,编舞为一对选手编的现代舞是表现乳腺癌患者的,没想到到最后点评的时候,评委们所关注的都不是选手发挥的水平了,而都在为这个主题而感慨,直到最后评委选手都泣不成声。去年也有一支舞有同样效果,那就是现代舞女皇Mia Michaels编的献给自己父亲的一支舞,现场也是一片唏嘘。其实这些情绪在中国人看来可能很夸张,但如果你想到有一天如果这些境遇会成为你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衰老、疾病、孤独,可能在死亡降临的时候你的所有梦想都未及实现,也许就难免不兔死狐悲了。

我想中国人是不愿意也不习惯于从这样的电影中去体会和思考这样的悲观,只能把《飞屋》当作一个励志电影来看,当然这也挺好,但我觉得这电影是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的。

其他的就是动画片一些常规的成分了,追逐打闹什么的,也都在水准之内,不会让观众失望,估计人人都会和我一样爱上那个小胖子的。但对于一部动画片来说,主题还是太沉重了,所以《飞屋环游记》在国内的票房肯定没法和《冰川3》相比,小孩子未必会觉得足够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飞屋环游记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2657 字

+ 加入清单

经历了《玩具总动员》《怪物公司》和《Wall·E》的数番历练后,彼得·道格特已然凭借《飞屋环游记》晋升为21世纪初最成功的动画煽情大师——当然,也少不了鲍博·彼得森的襄助。 影像语言洗练得没话说,所谓“十分钟,年华老去”,《飞屋环游记》开场就用了十分钟,气球推销员卡尔·弗雷德里克森从懵懂孩童到垂垂老者的人生经历便跃然银幕。他与爱妻埃莉由探险的爱好相知,进而又青梅竹马相爱,虽无子嗣,但一世相守,如今老屋将被拆迁,卡尔即将被送进老人院,往昔的种种念想,不由得统统涌上心头。

然而卡尔并不服输,童年的肾上腺素早已化为对亡妻的追悼,于是,老头精心策划了一场华丽的冒险:他把老屋绑满了气球,要带着埃莉(的遗像)去当年海誓山盟过的天堂瀑布冒险。 本来这只是个倔犟老头的鸡血故事,不过那个比哲学家还让人头痛的小胖子罗素的出现改变了一切——这位一心想拿到“帮助老人勋章”的探险协会成员被卡尔“意外”的带上了天。

于是就很佩服道格特的人物设定:动画片嘛,既要想象丰富夸张,又要现实有迹可寻。一老一少,一白一黄,一孤僻一人来疯,人生的起点站居然搭上了一班前途未卜的末班车,不肖说,两位主人公的对手戏肯定会在后面的历程中火花四溅。 罗素的形象显然很入中国观众的法眼,地道的蒙古人种脸蛋,脖子上的布条虽然官方说法是探险协会、童子军之类的组织标记,但我看着就是一条红领巾。而罗素闯入卡尔老屋要求助人为乐的桥段又让我立马想起了童年往事:我小学时的少先队组织每年三月都会搞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于是,一到周末我们一群小朋友便山呼海啸聚在一起,然后满大院弄得鸡飞狗跳,末了还要对着出来呵斥的大人高喊一声:“我们做好事不留名,我们的名字叫红领巾!”——“借代”这种修辞手法就这样被我们自学成才。

罗素讨厌吗?当然讨厌,真要吹毛求疵,这个亚裔男孩肥胖无知,私闯民宅,还谎话连篇。不过卡尔也有很多缺点。当他一手打造的飞屋拔地而起时,吓倒了两个来接他去老人院的社工不说,一路上还擦坏了别人的车、撞榻了别家的房梁。 但是,没有人会讨厌这两个家伙,当我们坐在电影院里观赏电影时,不必苛求银幕上与现实的一一对应——尤其当这是一部动画幻想片时。当我们的儿童电影用高、大、全的偶像和莫名其妙的道德说教来规训孩子们时(参看《寻找成龙》),那些连大人们自己都不信的教条当然会被在网络世界里游刃有余的孩子们所唾弃——有些他们也不“唾弃”,因为许多烂片已经烂到孩子们看都不看。

其实好的儿童电影必然是全龄电影,孩子们喜欢看的,大人们当然也会喜欢。当孩子们欢呼雀跃《飞屋环游记》里的奇妙冒险时,大人们正在为他们的伪布尔乔亚趣味得到满足而心潮澎湃。卡尔不就是个被工作、生活压抑了一辈子的小白领?一世循规蹈矩,不算成功人士,但也衣食无忧。不过童年的冒险梦想早已荡然无存,但《遗愿清单》一旦纳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轨道,生活似乎又充满了激情。更重要的在于,卡尔还是个情圣,当存款和住房成为择偶的首要条件时,能在银幕上看到这样一位从一而终的美国情圣,女观众们自然会由衷的生出一层好感——当然,这并不妨碍她们看完电影后继续在相亲时首先询问对方是否买了房子。

什么错,电影就是造梦的,都跟现实一样,我也不花那个冤枉钱进影院了。可问题是,如果电影人想从观众们口袋里掏钱,还是枪花乐队的那张专辑名——运用你的想象力!想象力的匮乏,首先在于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当观众是来受教育的——对儿童观众也是如此,只有在影片获得他们认可的前提下,你灌注在其中的内容才可能被接纳。而且孩子们也不是有点感官刺激就趋之若鹜的,去年《风云决》的失败就是明证。再者,如今是个意义层出的时代,作品究竟讲了什么主题,多半是被观众们自己解读出来的,把大气层以内的事管好就行了,臭氧层子其实不劳导演们费心。 想象力来源于生活,李贽说人要有童心,说难也不难。看看我们的生活,其实每天都在发生着比电影更光怪陆离的故事。《飞屋环游记》里老屋飞天算什么?那边十三层楼不是说趴就趴下了?房奴和欲做房奴而不得的准房奴们早就对房价咬牙切齿,这边厢看着卡尔带着自己的屋子满世界游走,估计也满足了不少人的阴暗心理。力也来源于细节。《飞屋环游记》一帧帧的精耕细作观众都看在眼里,而除了画面以外,剧情和对白也饱蘸着道格特的匠心独运。被罗素命名为“凯文”的大鸟斯耐普其实源于卡尔捉弄罗素的小玩笑,而这次无心插柳的偶得又引出了走火入魔的冒险家穆茨(同时照应了卡尔与埃莉的一世情缘);穆茨豢养的那群大狗被道格特用独具一格的动作设计打造得活灵活现,跳伞逃生时还不忘照应下关于松鼠的小笑话;当然,在与穆茨的斗争中卡尔与罗素也情谊渐深,而罗素一句无心的“这些无聊的事情是我记得最清楚的”又促使观众与卡尔一同检视生命的真谛;待到尘埃落定,老卡尔与小罗素一起坐在街旁舔冰淇淋数小汽车的颜色时,观众的心理已然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缺点满身的卡尔和罗素就这样俘获了中国观众的心,其实无非是些好莱坞类型片的套路。整个《飞屋环游记》的构思肯定逃不脱《环游地球八十天》的脉络,而最后那场飞艇大战的戏又让我立马想起了《天空之城》。但这并不是批评,说你拍的像类型片,我理解,这是褒义。为什么有类型?那是因为找到了符合观众要求的模式,然后便学习、实践这种模式,这才是大银幕的王道。

想象力跟创新是一回事,这意味着思想无禁区。当然我们可以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论证中国人几乎自古以来就是缺乏想象力的,这也许没错。但全球化都这么些年了,既是“长技”那我们就该“师夷”。当我们整天高喊“创新”的时候,落后、僵化的自我判断也不言而喻。从电影而言,成气候的一共六代,前面三代都是解放前培养出的,第四、第五代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的井喷,然后一直在吃老本(第四代连老本都不够吃了,只好偃旗息鼓)。至于第六代,小众的路子曾经号准了国外电影节的脉,但现在也是王小二过年,捧了狮子、狗熊回国忽悠,奈何观众们已经不买账。 电影是一门尤其需要想象力、需要创新精神的艺术(和工业),我不相信十几亿中国人就培养不出想象力能比上道格特的电影人。关键是要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和尽可能自由的创作氛围,然后让市场来投票——我相信全体中国观众加起来肯定比有关部门聪明多了。

《飞屋环游记》并不尽善尽美,事实上,我觉得该片最后的结局有些弱,从飞艇打斗开始就有些往下走,有点虎头蛇尾的意思。但比起只剩下《麦兜》和《喜羊羊》的华语动画来,我还是愿意看《飞屋环游记》。 还是不明白,这么和谐、安定、没有异见的社会,究竟是谁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