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概括汇集20篇

读书,如同品茶。第一口,勾起了人的兴趣。一杯后,让人流连忘返,几杯后,回味无穷。小编收集了我和书的故事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1909

作文

1000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延伸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ǎ cǎo jīng shé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近义词】操之过急、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急功近利

【反义词】欲擒故纵、引蛇出洞、敲山震虎

【例句】这是敌人的先头队伍,放他们过去,以免~,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刀山剑树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āo shān jiàn shù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

引《冥报拾遗》

【释义】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刀山火海、龙潭虎穴

【相反词】风平浪静

【同韵词】惠然之顾、撑肠拄腹、角巾东路、食不果腹、大难不死,必有后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因循贻误、徘徊歧路、本相毕露、......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五代时期,南汉君主刘鋹昏庸无能,把朝政交给宦官龚澄枢处理。龚澄枢为人刁滑,生性残暴。文武百官被他认为是门外汉。官吏们一旦犯错就被强迫爬上刀山剑树或者被赶进兽场与虎象格斗,弄得人们怨声载道,不久就让赵匡胤灭了南汉

【成语举例】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因为不但是满眼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单调,痛苦也怕很难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好善恶恶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好善恶

【汉语拼音】hǎo shàn wù è

【近义词】:惩恶扬善、泾渭分明

【反义词】:是非不分

【成语出处】《说岳全传》第七三回:“好善恶恶,人人如此。”

【成语解释】崇尚美善,憎恨丑恶。

【好善恶恶造句】好善恶恶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帮到的。

【好善恶恶的成语故事

《说岳全传》第七三回:阎王看罢,笑道:“这腐儒还是这等倔强!虽然好善恶恶,人人如此。但‘若得阎罗做’这一句,其毁辱甚焉,汝若做了阎罗,将我置于何地?”胡迪道:“昔日韩擒虎云:‘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又寇莱公、江丞相亦尝有此言,明载简册,班班可考。这等说起来,那阎罗王皆是世间正人君子所为。贱子虽不敢比着韩、寇、江三公之万一,但是那公正之心,颇有三公之毫末。”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誓死不二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shì sǐ bù èr

【典故】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鲁迅《华盖集·夏三虫》

【解释】誓死:立下志愿,至死不变。至死也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至死也不变心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矢忠不二、誓死不贰、忠贞不渝

【反义词】三心二意

【年代】当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典狱官李离为人正直,秉公办案,执法量刑均以律法为准绳,对高官与百姓一视同仁,做到有法必依,有罪必罚。他发现一起错判死刑的冤案,认为自己有责任,让下属绑了自己去见晋文公。文公要放他,他则认为应该对律法誓死不二。

【成语举例】他对党的忠心誓死不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季布一诺成语故事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ì bù yī nuò

成语故事】秦末汉初楚国人季布,楚汉战争中做过项羽的大将,后来归顺西汉高祖刘邦,担任河东太守,一生特别讲信用,只要答应办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从没有失信于人。他以侠义闻名,重守诺言,因此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出处】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解释】季布:人名,很讲信用,从不食言。季布的承诺。比喻极有信用,不食言。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守信重诺

【近义词】一诺千金

【示例】昔聂政一言而破面自决,季布一诺而千金不移。

明·陆采《明珠记·吐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成语故事《九牛一毛》中英文版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Li Ling was a great general during the time of emperor Han Wu-di (hàn wǔ dì汉武帝). He was a very good fighter, and he won every battle.

One time, however, Li Lings troops were so hopelessly outnumbered by the Huns that although they fought bravely, the whole army was soon taken captive.

Li Ling shamefully surrendered for the moment, planning to wait for an opportunity to strike back.

But when news of the surrender reached the capital, the emperors jealous ministers began to degrade Li Ling in front of the emperor.

What he heard made the emperor so angry that he had Li Lings wife and mother put to death.

Ze-ma Chian, who had always respected Li Ling, believed that he wouldnt surrender without a reason, and urged the emperor not to believe rumors.

Sz-ma Chian then wrote a long letter to a friend, saying, "I am now in the middle of writing a history book. If I die, it will be as if one ox in a group on nine were to lose a single hair. I am willing to withstand punishment in order to complete this book." Sz-ma Chian finally did finish his book - the very famous Shr-Ji.

This time, the emperor grew angry at Sz-ma Chian, and locking him up, punished him severely.

西汉时代有个很有名的大将军名叫李陵,他骁勇善战,百战百赢。

有一次,虽然李陵的军队奋勇杀敌,因为兵力不足而战败投降。

李陵打算暂时先忍辱投降,以便伺机等待机会反击。

但当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首都,皇上身边嫉妒的大臣们都开始指责李陵。

皇上十分气愤,他将李陵的妻子与母亲都赐死了。

司马迁一直很敬重李陵,他不信李陵会无缘无故投降,便谏言皇上不要听信谣言。

但就因为这样,皇上便迁怒司马迁,并将他囚禁,进行严惩。

司马迁随后写了一封长信给他的朋友,说道:“我现在在写一部历史长篇,如果我死了,就如同九牛一毛般微不足道,但我愿意承受住这般的惩罚,来完成这部书。”最终,司马迁完成了这部名流千古的史学著作——《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虎的成语故事:调虎离山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虞诩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调虎离山的故事延伸

【注音】diào hǔ lí shān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大圣道)才然来;我使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

【解释】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近义词】声东击西、围魏救赵

【年代】古代

【例句】抗日战争期间,我游击队经常使用~之计,把日本鬼子引出驻地,然后消灭他们。

关于虎的成语故事:调虎离山点评

调虎离山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个“调”字。“虎”和“山”都是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正如成语故事中虞诩引诱羌敌离开陈仓崤谷,予以全歼,这可都是高招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芒刺在背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máng cì zài bèi

[成语解释]    芒刺:细刺。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典故出处]    《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成语故事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他年仅8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史称汉昭帝。按照武帝的遗诏,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御史大夫桑弘羊等辅政,掌握朝廷军政大权:昭帝的寿命不长,21岁就死了。他没有儿子,于是霍光把武帝的孙子刘贺立为皇帝。后来,霍光发现刘贺生活放荡不堪,整天寻欢作乐,经与大臣们商量,把刘贺废掉,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不过刘询也非常清楚,霍光的权势很大,自己的生死存废完全决定于他,因此对他很害怕。刘询即位后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去谒见祖庙。到了那一天,宣帝乘坐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霍光就坐在马车一侧陪侍,皇帝见霍光身材高大,脸容严峻,不由自主地觉得非常畏惧,惶恐不安,就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样难受。此后,宣帝见到霍光,总是小心翼翼。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乘车时再也没有他陪侍,宣帝才感到无拘元束,行动自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成语故事600字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平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平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成语释义

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原主。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出处译文

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成语故事7:负荆请罪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代,强大的秦国常常欺负赵国。在代表赵国出使秦国中,蔺相如智勇双全,把和氏璧安全带回赵国,在渑池大会上又保全了赵国的荣誉,被拜为上卿,地位跃居大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说:“我为赵国立了多少汗马功劳,才有今天。蔺相如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见到蔺相如,我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为避免和廉颇见面,蔺相如就称病不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门,远远的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过来,赶快退到小巷子里,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蔺相如的门客们觉得蔺相如胆小怕事,请求离去。蔺相如劝阻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些。”蔺相如说:“对呀!秦王我都不怕,我怎么会怕廉将军呢?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们两人不和,秦国就有机可乘了。”廉颇知道了,赤着膀子,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家里请罪,他说:“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如此容忍我,请您处罚我吧。”

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心广体胖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xīn guǎng tǐ pán

【解释】:广:宽广,坦率;胖:安泰舒适。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出处】:《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例子】:这时我无端有些感慨,心里想,大家现在都说“灾官”“灾官”,殊不知“~”的还不在少呢。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

【反义词】:骨瘦如柴、面黄肌瘦

【近义词】:心宽体胖、大腹便便、脑满肠肥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情愉快,事事顺心

【英文】:fit and happy

【法文】:qui vit sans souci jouit dacute;une santé florissante

【德文】:leichter Sinn,gesunder Kǒrper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有关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村子里住着一个农夫

他有一块很大的水田

农夫每天都在想,田里该种点什么呢?

后来,他决定,全都种上水稻

于是,他往田里插上秧苗,他插了一排又一排,插了整整一天

才把整块地都插满了小苗

后来,农夫每天都来到田里,想看看小苗有没有长高

他看来看去,觉得小苗还是和以前一样高

等了很多天还是如此

农夫着急了,心想“小苗总也不长高,我是不是应该帮帮他们,把小苗拔高一点呢”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农夫就跑到田里,开始拔小苗

农夫拔呀拔,小苗真多呀

拔了整整一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傍晚的时候,农夫回到家里

说:“累死我了,今天总算帮小苗们长高了一点”

农夫的儿子听完很好奇,赶紧跑到田里去看

发现,所有的小苗都已经枯死了

小苗长大需要一定的时间

可是,农夫很着急,没等到时间就想让小苗快快长大

最后,把小苗拔坏了

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们,做事情千万不要着急哦~要慢慢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银样蜡枪头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银样蜡枪头

【拼音】yin yang la qiāng tou

【释义】样子像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但实际上不中用。

【历史由来】元明清戏曲对红楼梦词汇有着直接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首先,西厢记的主题对《红楼梦》影响很大,《红楼梦》的许多情节更是脱胎于《西厢记》。再看语言。《西厢记》的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孟光接了梁鸿案,斜签着坐等等。另外,《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许多富于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的话: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一个银样蜡枪头,这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的一段你原来是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蜡枪头。又如《红楼梦》六十二回:邢岫烟对贾宝玉说: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脱自《西厢记》第二本楔子中惠明的一段唱词。以上两例,前者只是词序作了变动,而整句俗语完全相同。后者王实甫认为不是俗语,曹雪芹使用时则在前面加了冠词,点明其俗语的性质。这一切均表明曹雪芹创造性地继承了《西厢记》中的语言成分。由于宋代对于武器管制非常严格,不允许民间私藏兵器,凡民间需办社火等活动时,所用武器必须是银样蜡枪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闷葫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葫芦是一个三个字的成语,闷葫芦比喻极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词目:闷葫芦

发音:mèn hú lú

释义:

1、比喻极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出 处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好着我沉吟半晌无分诉,这画的是徯幸杀我也闷葫芦”。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八回:“这个鸟闷葫芦教我如何猜得破?”

示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怎的又合他皮松肉紧的谈了会子道学,又指东说西的打了会子闷葫芦呢?”

2、比喻不爱说话的人。

例子:他是个闷葫芦,一天到晚难得张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穷兵黩dú武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政(zheng)腐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wo)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故事:兵不血刃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了一些详细的资料!

成语】: 兵不血刃

【拼音】: bīng bù xuè rèn

【解释】: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成语故事】:

“兵不血刃”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兵器上没有血。表示未经作战就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过战,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这件事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职。

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已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驴鸣狗吠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lǘ míng gǒu fèi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庾信读其文而拓写其本,南朝人问庾信对北方的文士感觉如何?庾信回答说:“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

【典故】惟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自余驴鸣吠,聒耳而已。  唐·张鷟《朝野佥载》

【释义】如同驴叫狗咬一般。形容文字言语拙劣。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文章低劣

【近义词】驴鸣犬吠

【成语示列】先生曰,此乃驴鸣狗吠,何益于国家。  周作人《道义之事功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含苞欲放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含苞欲放

【汉语拼音】hán bāo yù fàng

【近义词】:含苞待放

【反义词】:百花盛开

【成语出处】《大仓老师》:“山上田野里桃花含苞欲放,我的心激动得要跳出胸膛。”

【成语解释】含:没有开;苞:花苞;欲:将要;放:开放。指花骨朵将开而未开,形容花苞还在叶片里,很快就要开放出来。

【含苞欲放造句】 春光明媚,一群女孩子,像含苞欲放的花朵,笑盈盈地跑过来。

【含苞欲放的成语故事

《大仓老师》一套极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一次世界当代经典文学之旅,中小学生课外必读书系;能让童年和一生感动的儿童文学故事;《爱的教育》系列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主编;该书系为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儿童文学巨著——《爱的教育》的延展读物,精选全球各地79篇以“爱”为主题的现代文学经典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智谋的成语小故事_成语故事作文1500字

全文共 140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智谋是一种能够指导行为的有效思维方式;是人们为了取得利益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尽可能取得最大利益;尽可能减少操作风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智谋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金蝉脱壳

公孙阅托媒人到钟离家说情,钟离秋的姐姐钟离春为使妹妹忘记疯子孙膑,收下聘礼,未曾想钟离秋痴心不改,并与姐姐大闹一场。

钟离春是个剑术高超的烈女,她为了断绝妹妹的恋情,欲杀孙膑。孙膑面对死亡,仰天长叹,叹自己空有世上无双的《孙子兵法》,却无用武之机,辜负了祖先和老师的厚望。钟离春方知孙膑是装疯。

钟离春只身来到孙膑的家乡齐国国都,遇到了齐国将军田忌,将孙膑的遭遇告诉了田忌,请田忌设法解救孙膑。田忌不信孙膑其才,田忌的门客禽滑说他到魏国一试孙膑,然后见机行事。

禽滑来到魏国,在钟离春的安排下与孙膑见面。一番交谈,禽滑与孙膑相见恨晚。禽滑用孙膑之计,让自己的仆从装扮成蓬头垢面的孙膑醉卧猪栏,孙膑乘机躲入禽滑的马车逃离魏国。

二、李代桃僵

数天后,有人在河边发现了孙膑的衣服,误以为孙膑已死,钟离秋闻此痛不欲生。公孙阅娶钟离秋为妻,钟离春见妹妹有了归宿,悄悄离开魏国,来到齐国。,

孙膑为了不得罪魏国,暂时隐居在田忌家中。钟离春来到田忌家,照顾孙膑。

田忌爱马,常和齐威王赛马,每赛必负。孙膑告诉田忌,可采用"李代桃僵"之计,即牺牲三等马,用一等马对齐王的二等马,用二等马对齐王的三等马,必胜无疑。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下重赌和齐王赛马,果然获胜。齐威王纳闷,询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齐王,齐王立即召见孙膑。

三、围魏救赵

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四、擒贼擒王

庞涓为报复齐国,纠集楚国、韩国、燕国讨伐齐国,扬言若齐国不交出孙膑,便毁灭齐国。邹忌等人也推波助澜主张交出孙膑以解齐国之难。齐威王为齐国安危,答应了庞涓的条件。

钟离春劝孙膑离开忘恩负义的齐国,另择明主。田忌、田国也劝孙膑逃走。孙膑胸有成竹,说他可兵不血刃,使庞涓撤兵。

盟坛上,四国元帅商谈退兵和好之事,庞涓坚持必须得到孙膑,才可退兵。装扮成齐国将军的钟离春押着假孙膑来到坛下,庞涓上前辨认孙膑,冷不防被钟离春用剑逼住,周围的魏国士兵怕钟离春杀庞涓,不敢上前。庞涓无奈,只好答应退兵。

五、以逸待劳

楚、韩、燕三国部队退去。庞涓也只好撤军。回军的路上庞涓越想越气,又带大军杀回。

魏国大军的突然返回,使齐国有此措手不及。齐威王命田忌和孙膑带兵抗敌。虽然楚、韩、燕三国的部队已经返回,齐军和魏军相比还是敌强我弱,孙膑令全军守而不出。

庞涓为激孙膑出营作战,命魏国士兵在营外高声漫骂。孙膑仍按兵不动。田国气愤不过,要求出兵,没想到孙膑竟然同意。田国率精干之兵不断袭击敌人,使魏军更加疲惫。

庞涓战不能战,拖又拖不起,只好撤军,孙膑乘机出兵,大败魏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莫须有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mò xū yǒu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的侵略,所向披靡。金军闻风丧胆,指使投诚的秦桧回南宋朝廷,离间岳飞君臣的关系。岳飞父子等被秦桧诬陷治罪,韩世忠心中不平,责问秦桧。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典故】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

【解释】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用法】作谓语、补语、定语;指凭空捏造诬陷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凭空捏造

【反义词】确凿无疑

【同韵词】万世不朽、无胫而走、十字街口、竭泽焚薮、捏捏扭扭、翘足企首、二五耦、天长日久、羊入虎口、两肩担一口、......

【年代】古代

【灯谜】一抹斜红不肯无

【邂逅语】瞎子捋胡子

【成语造句】

等莫须有的罪名,备受摧残。

为了一点莫须有的罪名,我不得不离开那相处过八九个月的地方了。

好在,这没什么关系,到了他能够知道孙悟空是"莫须有"的当儿,也就会懂得猴子变人是什么一回事了。

是党在全国科学大会前夕推倒了强加在我身上的莫须有的罪名。

这就更为老虎加上了害兽的莫须有罪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义无反顾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形容为正当的事业而勇往直前,不徘徊退缩。反顾:回头看。

出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义无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位善于写辞赋的文人,名叫司马相如。他不但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办事能力也很强,所以得到汉武帝的赏识,留在自己身边任职。

这时,汉武帝派唐蒙去巴蜀修理西南蜀道。唐蒙征集了许多的民工,还杀了他们的首领。巴蜀人民备感惊恐,于是在巴蜀发生了一场骚乱。

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深恐巴蜀民心不稳,就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替巴蜀人民出口恶气。为了让巴蜀人民相信朝廷,汉武帝还要司马相如写一篇文告,指出唐蒙的所作所为绝非皇帝的授意。

司马相如按照汉武帝的意思,写了一篇文告,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理所应当,可是惊扰了长老、子弟,却绝非陛下的意思。士兵跟随长官打仗之时,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镞勇往直前,就是战死沙场也不能向后退却。你们应该好好想想,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应当急国家之所急,尽人臣的责任。”

由于司马相如对事情处理得当,文告又写得恰到好处,很快骚乱就平息下去,修路的工程又顺利地开展了。汉武帝认为司马相如是自己的得力臣子,对他非常满意,便决定升他的官职,拜他为中郎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