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昭君怨送别苏轼怎么读汇总20篇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小时候学过的苏轼的文章不计其数,那么大家眼中的苏轼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4080

作文

247

我心中的苏轼作文600字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自幼文采斐然,年轻时已声名大噪,中第之后便开始了官宦生涯。不幸的是,他这一生为官却着实路途坎坷,三起三落,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心理压力,面对起起落落,沉沉浮浮,哪有人能像他这般云淡风轻,甚至于乐观积极呢?

苏轼早年上书谈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遭反对,自请出京为官,虽有政绩可还是难以施展雄才远略,故在密州之时借打猎吟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尽管宦途不顺,依旧心怀壮志,乐观豁达。然而一再的打击却接踵而来,乌台诗案让这位“我笔写我心”的文人遭遇牢狱之灾,再遭贬谪。逆境还是没能彻底打败苏轼,在黄州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安贫乐道,手把锄犁,开垦城东坡地,补贴生计,由此自称“东坡居士”,并在那里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

是怎样的坚韧,让苏轼走出了他人的诋毁,内心的惆怅,开始经营落难的新生活。渐渐地,他再度受到重用,对于普通人来说,经历如此这般已经是人生百味。可是苏轼还是再次经历了小人的诬陷,在政治上的谏言一再地引发敌人的恐惧与仇恨,自此他又是遭遇贬谪。如此贬谪,起用经过三遭,可谓三起三落。幸运的是,苏轼早已看开,宠辱不惊,还在每一个他被贬谪的地方留下了福祉,他办学堂,介学风,一生还建造了三条长堤。可以说是伟大的政治家,不论落寞还是发达,都给百姓带去了安宁与繁华。

苏轼的乐观,让他在绝境下都能看到最好的一面来支撑自己活下去。在生活中,人总有个磕磕碰碰,谁没有最艰难的日子,但是,最重要的是乐观的心态,因为这是你在极限中唯一能拯救你的武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余旭遗体16日在天津火化亲友送别烈士最后一程

全文共 132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烈士余旭的最新消息,供查看,谢谢。

余旭遗体16日天津火化亲友送别烈士最后一程

空军飞行员余旭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天空晴朗,寒风萧瑟。11月的天津被初冬的寒意层层包裹。

11月16日,这是歼—10女飞行员余旭离开的第五天。这也许是平津大地最冷的一天。这一天,余旭的遗体被火化,她的父母、亲人、好友、战友,在这个冷得骨头哆嗦的日子,含泪送走了她。

在天津武清区距离市区将近20公里的南蔡村镇的殡仪馆,成都商报记者用一束白菊,送了这位所有人心目中的女英雄最后一程。这个偏僻的小镇上,余旭这个名字也许会永远留存在淡蓝的天空。眼泪凝在眼角,思念存于内心。

11月16日凌晨4点多,大部分人都在睡梦中,余旭的亲友们已经出发。他们那个漂亮活泼叽叽喳喳像个小麻雀的崇州(微博)妹妹,过了今天,将魂归蓝天。

武清区殡仪馆距离武清市区还有20公里。余旭的遗体是当天最早送到的。清晨5点多,天还半黑半蓝,殡仪馆外的空地上已经站满了送别余旭的人们。她的战友,身穿着笔挺的空军制服。她的亲人们,着黑衣,佩戴着白花,眼睛红肿,依然沉浸在失去余旭的强烈悲痛中。

从四川赶到天津的余旭亲友大约有20多人。即使距离余旭牺牲已经有5天,他们依然觉得这像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噩梦。余旭的黑白遗像,依然是及肩短发,英姿飒爽的样子,就像她依然在开开心心地和身边每一个人打招呼。

余旭的母亲悲痛难抑,一度要余旭的两位战友搀扶着维持平衡。余旭的父亲摸着余旭的遗像,头埋得低低的,就好像在和女儿说着最后的贴心话。

南蔡村镇的人们,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今天就是那个特别了不起的女飞行员遗体火化的日子。但余旭的送别之日又显得和当地略有不同。没有披麻戴孝,没有大张旗鼓。有的,只是被最悲伤的情绪下包裹的“静静地送你走”。

哀乐声响起,这意味着真的是最后一次看看这个有着太空梦的空中花木兰。她还有很多梦想尚未企及,讲述空军军营体验的《真正男子汉》,她还曾遗憾没能亲眼看着拍摄。她爱动物,爱漂亮,她总是细心地照顾家里人,照顾身边的人。她说着休假就回崇州看看,却再没能完成这个计划。

送这么一个原本活灵活现的女孩离去,是人世间最残忍的一件事。早晨8点钟,在最后向余旭遗体致敬之后,亲友们最后看她一眼,然后等待遗体火化。殡仪馆的迎灵室并不大,挤满了因余旭离开而哀恸的亲友们。小小的房间,沉默的可怕,低低的啜泣声穿过墙壁传出来,很快淹没在另一边同是送亲人离去队列中的尖锐哭声里。有人小声地问:“就是那个女飞行员吗?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这是一个简洁的告别。8点25分,遗体火化完毕。余旭的骨灰被红旗覆盖,殡仪馆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撑着一把黑伞,护送着捧着骨灰的余旭亲友前行。所有人的脸都是如此悲哀而不舍,他们不说一句话,就只是眼巴巴地看着装在小小盒子里的那一捧他们最珍爱的妹妹。她的笑靥,她的倔强,她的坚持,让她的魂灵不会因为熊熊烈火而消失。

成都商报记者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自始自终没有打扰沉浸在最深刻痛苦中地余旭亲友。捧着一束白菊,静静地为余旭祈祷。清晨的阳光打在白菊上,就像是这个空间中不言自明的哀伤。那束白菊,放在了暂存余旭骨灰的地方。即使是短暂的陪伴,也是对这个女英雄最真心的纪念。

再过几天,女英雄余旭就能回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天真无邪的苏轼名人故事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天真得可爱。

比这更可爱的是,他居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腾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处到处乱窜,于是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出来,看它们变化腾挪。所以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这些白云就像飞禽走兽一样,被他赏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天真总是和无邪相连,所以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报复。

天真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源头。

东坡喜欢和人谈鬼,别人讲不出鬼故事时,他还强迫别人讲,即使胡编也没关系,反正他爱听。《东坡事类》载:“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日,姑妄言之。闻者绝倒。”“子不语怪力神。”看来,苏轼是不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性。

[天真无邪的苏轼名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送别高三的优秀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先生的那首诗《再别康桥》,引发了我们对告别的思考。

在古今诗人的笔下,告别往往是一种不舍,一种愁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一种多么惆怅的告别呀!山回路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又是一种多么失落的告别呀!然而我并不喜欢这种依依不舍的告别,我更喜欢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种豁达的心胸开阔的告别。因为告别其实是人生又一个新的开始。

当爱迪生离开关心他的母亲到各地去找工作时,这与母亲的告别意味着爱迪生发明事业的开始;当比尔盖茨离开故乡西雅图去到其他地方建立微软公司时,这与他故乡的告别意味着他的创业的一个新的开始;当鲁迅放弃医学而回国开始他的写作生涯时,这与他的恩师藤野先生的告别就意味着他人生旅途的又一个开始。由此可见,告别旧的事物就意味着一个新的事物的开始,所以,告别并不是一个令人伤感的事。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以开阔的心胸来面对告别的。许多人因为对告别过于伤感而会忘记了告别之后的崭新开始。这些人往往因为太留恋过去的事情,也就无法面对新人新事物,也就甭谈新的开始了。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告别之类的事。人们会与同学朋友告别,会与父母亲人告别,如果我们把这些告别都看作是新的开始,就可以在后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好。历有无数的伟人名人给我们提供了范例:海伦告别了聋和哑,成了一位盲人女作家,社会活动家;莱特兄弟告别了玩耍的竹蜻蜓,却发明了飞机;霍金告别了绝症的痛苦,写下了《时间简史》。因此,只要以宽阔的胸襟、顽强的毅力对待告别,成功或许正向你招手。告别过去吧,你定会迎来新的开始,你的未来定会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给苏轼的一封信600字以上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东坡先生:

您好!

每当我吟诵您的诗句,便想起了您那一生的遭遇,同时也敬佩您的精神。

我知道在您很小的时候,便随着您的老父亲苏洵先生读书,承受好的家教,使得您年未及冠便“学通经史,属文目数千言,”而到了成年,您首次出山赴京,参加科考应中第二名。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但你却不知北宋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后不久,您便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京,后来又遇“乌台诗案”被流放黄州,但您并没有心灰意冷,因为您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已经告诉了我您那时的心情,我也体会到了您的气概和精神,着实让我敬佩。虽然此后您又回官场,但您却不容“新党”主动自求外调,到达杭州,同时留下了在您眼中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惜您又被朝廷召回,但却又被贬至惠阳,不过您心胸开阔,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把这当成赏景之地,写下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些千古名句。

您一声被贬多次,却不断追求,积极进取这是为什么?您就一点也不怕挫折困难吗?难道因为您已经明白,“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您已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因为您认为“人似秋鸿来有,事如春梦了无痕”?您是否能回答我,东坡先生?

您一生多情,却妻子早亡,幼儿不幸夭折,您究竟伤不伤心呢?我想你是伤心的,不然怎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感叹,怎么会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言语,怎么会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感情,东坡先生,请您回答我!告诉我您的答案!

赵长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苏轼我想对你说作文700字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流转的时光,褪色的过往,有言,欲与君。——题记

欧阳修一时的多虑将你判为第二,而你,只是淡然的笑了;朝中无人同你一样看透朝政,你毅然请求外调,离开时,不舍的笑了;被人冤枉,差点送命,再次出京,你依旧是笑,无奈的笑了。你,竟如此爱笑么?本属于你的东西没了,本可保住的官职丢了,本子虚乌有的事情将你闭上绝路。。但你,却还能如此释怀的去面对生活,依旧高唱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之歌,依旧感慨出“物与我皆无尽”的人生哲理。是你的性格使然,让你如此乐观。还是被一次又一次重创的你,已无力去品味悲伤?

自古文人大都是不愿涉足政坛的。但你,却总怀揣着治理国家的志向。纵使被伤害,甚至赔上性命。你还是不放弃,是你不知道腐 败的官场很难去改变么?我想,你是知道的。但在左边胸膛跳动的那颗爱民之心,是不允许你独自离开,置百姓与不顾的。

一进入官场,心就会如岩石般坚硬、冰冷?你还是那么多愁善感。与兄弟的离别内心很难受吧?七年未见,其实很挂念他吧?为什么一直忍着不说呢?是怕自己的思念会使弟弟的生活受到影响,还是要证明自己的坚强?七年了,七年,喝的大醉之时,才敢吐露真言,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话来安慰自己。与妻子的分离内心很痛苦吧?刹那间,那样深爱过并承诺要厮守一生的人,就这么远去了。这痛苦,你怎能忍受十年?这十年中,你的内心承受着多大的煎熬?白天与他人吟诗作赋,在寂静无人的黑夜,恐怕只有你一人在偷偷落泪吧?末了,只可诵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样悲伤的词句来表达深情。你啊,面对这亲情与爱情,你的直率又跑到哪里去了呢?

跌宕起伏的人生,连绵不断的情缘,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你啊!你这一生确像词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岁月怎样变迁,每一次回首和凝望,清晰在记忆里的,总是你荡气回肠的诗篇。曾经江山已经改变,曾经沧海已经桑田,任历史的潮涨潮落,始终不变的,是你心中永远的那片天。

[苏轼我想对你说作文7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给苏轼写一封信对话的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21世纪的初中生,是您的一名铁杆粉丝。我读过您写 的许多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您在政治失意 之余,望着滔滔东去的长江水,怀想着三国战火纷飞的英雄,抒发了壮志难酬的 心情,气势宏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朗朗上口,也让我心潮澎 湃。而在一些月光皎洁、柔和的夜晚。

我一个人望着黑色宝石一般的夜空和镶嵌在上面的玉石一般的月亮, 心中回想着《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意境,轻声吟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心 中也不禁隐隐有些惆怅。“这么一个幼稚的想法涌上我的心头:我要是统治者, 一定会请苏轼先生您做宰相的。我真为您的才华所折服。但是苏轼先生您在贬谪 中没有自暴自弃,您爱民如子,保持自己的一贯作风。

在杭州,您看到西湖被淤泥堵塞了,痛心不已,率领百姓们疏浚湖泊, 修建长堤,百姓也十分爱戴您,至今西湖还有“苏堤”。而您关爱百姓,看到有穷 苦百姓吃不起肉食,面黄肌瘦,马上花钱买肉送给他们,百姓深受感动,于是就 有了“东坡肉”。看着这官民和谐的场面,看着您一心为民,我为您的人格品质所 折服。您治理下的杭州,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东 坡肉”扭曲为百姓想吃您的肉,昏庸的统治者把您贬到海南。

您离别时,百姓送行十里,挥泪作别,我对您的崇敬更深了一层。后 来,劳累使您病倒了,不久之后您就与世长辞了,但是您的诗篇至今流传,苏堤 依旧挺立,“东坡肉”依旧闻名。当那些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和建宁无耻的小人已经 无影无踪时,人们依旧怀念着您,我依旧是您的铁杆粉丝。

此致! 敬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名人是一个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名字叫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一次,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苏轼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二十岁时已经是博通经史,写起文章来,下笔数千言,毫不费力。1057年考中进士,做过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学士。但因其一身正气,不阿权贵,所以仕途坎坷。

对苏东坡的天才世人皆知,就连他的政敌也十分赞佩。然而对苏东坡天才的成因,归结为他的天资超人是主流观点,并没有多少人了解他的天才同样离不开勤奋和刻苦。

他三次抄写《汉书》足见其勤奋。四十七岁被贬黄州时,他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除了承受极大的精神打击之外,他还要去东坡开荒种地,维持一家几十口人的生活。劳动之余仍旧坚持写作和学术研究。此间,他又开始了第三次手抄《汉书》的工作。手抄《汉书》,起先他是以三个字为题(即书中叙述某事件,他只抄其中三个字,然后凭此将此事背记于心),后来以两个字为题,这次只以一个字为题,把《汉书》有关的内容背记下来。

他的朋友朱载上去拜访他,任意挑选一册《汉书》,任意抽举其中一个字,苏东坡马上应声背出几百字的一大段内容来,无一漏错。

他经常诵读杜牧的《阿房官赋》,日子久了,就连侍奉他的老兵也能理解杜牧这篇赋的主旨了。

可见苏东坡勤奋刻苦之程度。

苏轼的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作文给苏轼的一封信

全文共 2056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东坡先生:

您好!

记得背得您的第一首词便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当时只觉得“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那样的有意境。后来,我又偶然发现,您的作品中总是出现“月”字。如今,我终于通过《苏东坡传》较深入的了解了您,这可真得感谢林语堂先生。

第一遍读《苏东坡传》,觉得可以用“广”一字来形容您:涉足的领域之广,见识的世面之广,精通的博学之广,体验的经历之广。

第二遍读《苏东坡传》,觉得可以用“壮”一字来形容您:体魄之壮,胆量之壮,气魄之壮,度量之壮。

而第三遍,目前最深入研读地一遍,我才发现,您的一生根本不能以我的概括能力而总结为区区一个字来形容——您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何为“别人的苟且”?就是普通人眼中能将自己的生活毁于一旦的事情发生后,命运主宰了普通人,使其被迫毫无意义地活着。何又为“普通人”?就是逆来顺受、杞人忧天、不堪一击的广大群体。而您不是:痛失爱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朝廷排挤,几度遭受迫害;亲人难见,知己朋友相隔万里.....在这些足以能让普通人苟且偷生的活着的理由面前,在这些完全能让普通人被命运主宰的厄运面前,您选择了“潇洒”。

何为潇洒?它并不是花天酒地、烂醉如泥得不省人事,也不是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的伪装无视。它应该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应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计后果的不屈;它应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桀骜不驯;它应该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赤诚......

我并不认为“潇洒”二字的形容是牵强的,但最终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他究竟包含了什么。我想也许只能引用李白的一些诗句,才能较为清晰的阐释。李白和您都是从古至今,人们家喻户晓的名人,不仅是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之大,更是都以豁达乐观著称。但仔细想想,似乎您与李白的“豁达乐观”是有所不同的。

李白放荡不羁,“散发弄扁舟”、不畏权贵,因此被贬。在他的诗歌中,深层挖掘出的感情总是豪迈乐观的。但让我不解的是,李白“举杯销愁”用得都是“金樽玉盘”,品得都是“清酒珍羞”,在如此奢侈的环境中,“豪迈”似乎变得更加“爽快”,豪言也是酒后狂语。回头一想,仿佛脑海里浮现出了与李白的“豪放”截然不同的您。即使被朝廷排挤、被当权派厌恶的您,也依然“雄姿英发”,在黄州与普通百姓同乐中渐渐有的豁达性格更是难能可贵!

我喜欢您那篇《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静谧,美好。那是普通人所发现不了的美好,是您的慧眼发现了它,或更准确地说,是您积极乐观的心态找到了它。您在本应愁苦万分、茶饭不思的时刻,寄情于山水,摆脱了千言万语难进的愁苦。这也是一篇课本选文,不知是编书者的有意为之,还是出于课本单元内容的需要,紧挨着《记承天寺夜游》的一遍课文就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表面上的绿意盎然、清幽恬静,最终还是掩饰不住深处的孤凄悲凉。同样是被贬、不得志的文人,同样是寄情山水的愁苦之人,可面对更加优美的景色柳宗元却并未得到真生的精神解脱,短暂的快乐后,便又回到了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中。原因何在?原来,面对同样的事物和遭遇,您与柳宗元由于心态的不同而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也就是说,您又一次“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我并未对柳先生的“活法”持反对态度。)

您活在一个不能将自己的才华全部转展露的时代,但也正是这个时代成就了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在韩愈先生的观点中,人才的发现是被动的,君王的昏庸,代表着人才的埋没。然后您这匹千里马,跳出了吃人的槽枥,在属于自己的草原上尽情驰骋:

在当权派面前,您被认为成一匹疯马,但您却带着“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贞操继续驰骋,不顾一路的泥泞、沼泽,或是早早布下的重重陷阱:在杭州人面前,您是一匹愿意付出、尽心尽责的好马,停留在杭州休憩的短暂时刻转瞬即逝,带走的只是耳边一阵“为民造福”的美赞,留下的却是西子般的潋滟晴光......

一路且停且走,却从未放慢潇洒的脚步,在泼文洒墨间,诠释了世间的坦然。您的脚步几乎遍布全国,南至海南岛,东至杭州,无处不留下您惊人的诗篇,和突出的治理功绩。穿越时空,亘古不变的是您留给后人的潇洒:既有亲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有悲情,“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又有豪情,”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又是多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您的伟大在于不刻意的流露,只是在天地间尽情地恣意地彰显自己的性格,我行我素、桀骜不驯;您的不朽在于不忘初心,坚持本我,“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当千年后的我们为您的坎坷唏嘘感叹、几欲流泪是,脑海里却依稀浮现出您带着微笑、傲视一切样子,口中吟诵:

人生到处知合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您的一生仿佛被时空无限的拉长、拓宽,一直延续到现今。既是肉体已然不在,但灵魂和精神却珍藏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潇洒!

您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您的忠粉——姑苏王姝哲

201x.5.14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苏轼的赤壁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送别高三的优秀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春夏秋冬,日夜交替。每一年的夏天,每一年的六月,我们都将送离一批学子。他们承载着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怀抱属于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走向未来。

或许,高三的学子们还不能感受到这里面蕴含着的一切,或许高中时代的离别会因为即将来临的高考而来不及细细品味。但是,作为旁观者的学弟学妹,或许比当局者的你们看到了更多,因为,今年的此时的你们,就是明后年的他们。

抱着自己的行李,拖着自己的皮箱,一步一回首的或是快步的走过操场,无论你怀念也好,不怀念也罢,这操场上的每一粒砂砾都记忆着你人生最最美好的三年青春岁月。关上门,关上窗,带着高考结束的轻松和对未来的期盼,走下宿舍楼。无论你留意也好,不留意也罢。这长长短短的台阶上有你多少的脚印?千余日的高中生活里,你不知多少次的跑上跑下,面带着微笑或是眼噙着泪水。

篮球场上依稀有你矫健的身姿。林荫小路上仍然可见你瘦弱的身影。哪一张课桌伴你度过了三年高中生活?它伴着你写下每一个字和数学符号。哪一扇窗户是你最经常张望的地方,他记忆着你脸上的笑颜或是愁容。

或许,心中不知多少次想象过离开高中校园的日子。但是,却觉得一切还是那么遥远。仿佛高三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好像一百天倒计时的牌子刚刚立起来。现在,就要用个位数来记录自己在母校的日子了,你是否有些措手不及?是否又有些茫然?

风雨同舟的三年,苦乐相伴的三年。这里有你结交的挚友,有你感激的老师,有你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班级和教室。你能通过背影、说话的声音或走路的姿势判断出他是哪一位同学。

而这一切,都将随着高考的结束而结束。就让我们静下心来,沉下心来,再细细的品味这剩余的高中时光。请你们再看看书,让老师再看看你们。别让一个虎头蛇尾的夏季为高中时代划上一个不够圆满的句号。

离别,而非告别。因为分离的时光只是短暂的。我们永远无法把自己同这座校园分离开来。法库二高中,已经融入你的生活、血液和骨髓。走入大学之后的你们,依旧会时不时的提起他的名字。而那时,这几个字一如既往的亲切又熟悉。你还在为错过月亮而懊悔么?那么你也要错过流星了。为了让明天的自己不再悔恨,为了高中时代不留遗憾,让我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整理好自己的行囊,鼓起勇气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明天!

且行且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送别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距上次去探望奶奶,那已经是五个月前的事了,可我始终忘不了奶奶送我离开那一幕。

正值七月夏日,正好又是暑假。已经一年多没去探望奶奶了,也趁着暑假的机会前去湖南探望她。奶奶特别开心,她一个人在湖南也闲得慌,虽然叔叔家离奶奶家也就一条桥的距离,可叔叔工作繁忙,没法经常陪奶奶。我们一家来了她自然很高兴。

奶奶害怕我们吃不惯湖南的饭菜,所以精心准备了一些菜,忙前,忙后的。母亲想要上前帮忙,却被奶奶退回客厅,一边说:“哎呀,你们好不容易来一次湖南,我哪好意思叫你们来替我干活!”说完又去厨房里忙活了。在奶奶家住了十几天,她一直都在忙前忙后:缺什么给我们买,要什么给我们送。总问我要不要零食,饮料,但每次都被我严词拒绝了,每次我拒绝她,奶奶眼里总是流露着少许落寞。

时间飞逝,十几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也准备离开了。奶奶脸上总是带着不舍,可却好像一点也不在意的样子说道:“那你们走吧,回到广州记得和我联系。”“奶奶再见!”我说道。“那我就不送你们了。”奶奶说道。可我们刚下两部楼梯,奶奶叫住我们,她拿着个环保袋,丢给我们:“给你们些桃子,拿着路上吃,免得路上饿得慌!”

接过袋子我们便赶往车站。这时奶奶又叫住我们:“还是我送你们去吧!”“不用了,妈!”父亲说。“不行,我怕你们走错路撒!”她又慌忙换好鞋子。锁上门,颤颤的从楼梯上下来,我赶忙上前搀扶。一直到车站,我们无言,她搀着我的手,却不说一句话。车来了,我们即将离开,她才默默的说一句:“一路平安!”可那脸上却带着满满的不舍。直到车子开动了,她都还是呆呆的望着前方。

哎,那次送别我到现在仍我发忘记,心里带着少许的愧疚。我有点想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给远在黄州的苏轼写一封信

全文共 1070 字

+ 加入清单

大文豪苏轼

你好!

你——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你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可谓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曾几何时,我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心潮涌动,总想为你鼓掌。

你曾经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诠释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你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是呀,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你曾经有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缺憾美。是的,世事往往有缺憾,而恰恰正是这些缺憾,才成就了无数的“美”。我追求这个“缺”的意境,我感谢“缺憾”。因为缺憾,我们才会去追求。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完成了80回就逝世了,他给世人留下了 “缺憾”——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为了给这个“缺”画上完美的句号,人们开始探索追求,哪怕是高鹗续写了后40回,人们也常拿它与原作比较,然后不断地否定它的存在,最后就是无休止地想象,力求得出一个完美的结局。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是因为断臂,才让人们苦思冥想,努力为它的完美而设想千百种复原手臂的方案。我想:《红楼梦》不是因为缺了一个结局,维纳斯不是缺了手臂,人们会不懈地追求吗?

人生的悲欢离合是在所难免的,团聚的时光是令人留恋的。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没有分离的“缺憾”,人们会觉得相聚的可贵吗?你看,在白雪皑皑的塞外,“愁云惨淡万里凝”的离别之苦,让岑参更加珍惜与友人的相聚时光;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阳关道边,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让王维倍加留恋与故人痛饮的日子……人生正因为有了这如许多的离别“缺憾”,“聚”才让人珍惜啊。

感谢缺憾吧!是它使我们知道所有的“圆”是来之不易的,是它使我们不懈地追求,是它启迪我们更加懂得去珍惜。也正是因为有了缺憾,人生才会显得完美。

你曾经对岁月流逝有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观态度。你在被贬中尚能不以逆境为患,唱出如此乐观的曲调,展现了你的旷达胸怀,给人深刻的启示。是呀,人不应把老视为畏途,只要心态好,老也可变为年轻。虽人老,但要保持年轻人的心态,多做些事来充实自己的人生。

你用人生哲理、缺憾美和乐观态度鼓舞着生活中的我及每一个人。因此,我要将掌声送给你,我为你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给远在黄州的苏轼写一封信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东坡居士,苏子瞻苏轼先生:

子瞻先生大鉴,在下乃玖佰叁拾柒年后的小子。初次见面,小子多多拜见先生。小子是一个很喜欢你的诗词文的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豁达而广阔的胸襟,是多少人学也学不来,仿也仿不到的啊!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对碌碌人生之否定,对宦海浮沉之解脱,对庸庸官场之鄙视……有几人能与你同游同醉同洒脱?哪怕仕途不顺,哪怕郁郁不得志,也能漫步赏月,欣喜而悠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三起三落,一贬再贬。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人能慧眼识珠,那又如何?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你是硬汉,可你也柔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月明夜,短松冈。”妻子离世,悲恸万分,你的内心,也是有一地方,很柔软,很柔软吧。

你才华横溢,饱读诗书。科举之时,因欧阳修误认为此乃其徒曾巩所作,为避嫌便被判为榜眼,而曾巩成为状元。你写的文章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你写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你写的词开创豪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也为宋四家之一。你在文、词、诗、食四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你在书法、绘画、医药、烹饪、水利等方面的成就都很突出,都有所贡献。

你的一生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多少诗人、词人、文学家受到你或多或少影响,后世多少诗人、词人、文学家对你给予了高度赞扬!小子读先生的作品虽然不算多,但或多或少都能品味出豁达。乌台诗案你经历过,却依然豁达。你的文章影响深远,在当时的辽国也广受欢迎,在金国与南宋对峙时,在南北双方都有影响。

你金榜题名时,虽为榜眼,但名声大噪,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但出现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万口流传,历久不衰!

总之,小子对你无比崇敬,书此,以表仰慕之情。

于知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忆苏轼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对于苏轼的诗词,我很早便有所接触。但是真正让我开始喜欢上苏轼的词,并开始去了解他是因为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时苏轼在外为官,正逢一年中秋,面对一轮明月,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人对月询问,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诗人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诗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但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纵然诗人对着仙境,有美好的幻想,但他对于人生依旧是热爱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诗人以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但是,却又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流露出了诗人洒脱和旷达的性格。最后,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寄托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同时也给予了人们美好的祝福。苏轼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迈,一改词的婉约,因而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除了在诗词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在书法、绘画、散文等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他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可以说是达到了许多人终其一生无法企及的高度,为后人所仰慕。

苏轼这一生起起伏伏,历经坎坷。虽然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他流传下来的诗词却永不会过时,为人们所传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苏轼任职杭州的故事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苏轼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留下他的文字,以及政绩。下面是关于苏轼任职杭州故事,欢迎阅读!

公元1070年,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这一走,连苏东坡自己也没有想到,十六年后的公元1086年,五十四岁的他又第二次来到杭州任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在这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苏东坡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与此同时,苏东坡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杭州因西湖之水而成为北宋规模空前的城邦,跃居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描写杭州的富庶是“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苏东坡在杭州为官两任,两次为官都整治西湖,兴建水利,繁荣城市,造福百姓。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更是引人入胜的西湖佳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长亭送别扩写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都是铁蹄踏碎这人间真情,劳燕纷飞奈何我两行清泪。

幽幽碧云天,满地黄花损。西风渐紧,北雁南飞。铁蹄绕堤沙,误踏霜林碎。马儿疾行,车儿快随,恨不倩疏林,挂不住斜晖。遥望见十里长亭,西风更紧,拂起泛黄的枫叶,有谁知那是点点离人泪。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昨夜红窗花烛,昨夜恩谢天地,昨夜刚圆百年梦,奈何上天,今朝要让你我千山相隔,万水阻挡!昨日今朝,望尽沧桑。

黄叶纷飞,衰草萋迷,对此苍白小亭,我眉头紧蹙,心绪悠悠。猛抬头,见你阁泪汪汪,无语凝咽,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昨宵此翼,今日别离,望这淡淡的红装,柔柔的霓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你且誓曰:“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盼只盼你休要忘我情意浓,不论你位居皇臣卿相亦或位卑于民,我终等你归家来!一斛清酒无心饮,相视泪眼凝丝情,怕待劳燕纷飞时,眼中流血心成灰。别离情诉于谁?愁无寐人憔悴,流年羁恨两相催。

夕阳滑过霜林,青石古道,衰柳长堤。荒烟蔓草年头,烟雨思谁瘦?断烟霏雨,怎生去得?又一回眸,雨婉约,恨了没?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残月长空,寒潭无声,望雁字过时,凉袭心头。

思,绝一笔,望,寒枝静月。等风景都看透,天高云洁,细水长流。我在天涯这头,遥望海角那头,愁!愁!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桃花潭送别作文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人的一生,短促却又漫长。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都追逐着快乐,远离了悲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桃花送别作文,欢迎借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代大诗人李白这首流芳千古、脍炙人口的绝唱正是在桃花潭即兴而作送给友人汪伦的,这首千古名句也让美丽的桃花潭名扬大江南北。今天,学校文学社组织同学们到桃花潭采风游玩,领略桃花潭的美景,体会当年李白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迎着朝阳,在春风的吹拂下,踏上了前往桃花潭的旅途。一路上,尽管路途遥远,可丝毫不减同学们兴奋的心情,我欣赏着窗外美丽的春天,期盼着能早点到达桃花潭。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达了目的地。在导游的带领下,同学们吟诵着《赠汪伦》,走进用圆滑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巷,朝桃花潭走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巧夺天工、古色古香的两层阁楼,听导游介绍,这就是踏歌岸阁,因李白《赠汪伦》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之句而得名。登上阁楼,楼上朝向潭水的一面设有窗台栏杆,我站在栏杆旁朝下望,桃花潭美丽的风光尽收眼底,一阵清凉的微风吹来,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朝远处眺望,与踏歌岸阁隔潭相望的便是怀仙阁,耸立于垒玉墩上,是为纪念诗仙李白而建,三层楼阁依山临水,飞檐叠出,气势挺拔。

下楼后,穿过半圆形门洞,我终于见到了期待已久的桃花潭,一阵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激动涌上心头,沐浴着春光,微风拂面,自己好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好奇心驱使着我来到潭边看看,桃花潭的水真静啊,静得好似一面大明镜,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桃花潭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潭底的沙石、水草,看见潭里的鱼儿在快乐的游动着、嬉戏着;桃花潭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桃花潭的水真凉啊,把手伸进水里,潭水的清凉透彻全身,一下子冲走了旅途的炎热与疲劳。潭水倒映着蓝天,蓝天俯视着潭水,水天相融,显得那么自然、恬静、和谐!

岸边,一排排桃树有的已经绽放开来,向游人们展现着自己的勃勃生机;有的含苞待放,饱胀得仿佛随时都要破裂似的;还有的只是花骨朵儿,好像正在孕育着实力,待到怒放时给人们一个惊喜!柳树也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吐出了嫩黄的叶子,在微风中摇曳着,发出“沙沙”的细语,似乎在对我们说:“欢迎小朋友来桃花潭游玩。”树旁,就是“诗仙”李白与汪伦的塑像,李白气宇轩昂、纵情豪放,他手持酒杯,对着蓝天,仿佛正在把酒吟诗;汪伦豁达坦荡、盛情相待,坐在石头上,倾听着李白的吟诵。雕塑情文并茂,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年诗仙李白与汪伦对酒当歌、谈笑风生的场景。再回头望去,踏歌岸阁檐下高悬着“踏歌古岸”四字横匾,字体金光闪闪,遒劲奔放,震撼人心。

随后,我们在“踏歌古岸”四字横匾下合影留念,将这美好的瞬间永远定格了下来。

在桃花潭,我们古岸踏歌,追寻“诗仙”李白的踪迹,抒发思古情怀。这份宁静,让我恋恋不舍,这份美丽,让我留连忘返,这份豪情,让我乐不思蜀,这段回忆,让我永远珍藏……此时,耳畔又响起了那段千古绝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送别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写给苏轼的一封信500字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苏轼

苏轼,北宋的大才子啊。

其实我有什么话好跟你说的呢?我无法体会你的苦闷,而你也不理解我的忧愁,相隔数千年,有能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我是有话要说的,纵使你听不到,纵使你不理解,我依然是要对你说些什么的。你的文才,耀眼夺目,使你流芳千古。你自愿考取功名,做了宋朝官吏。

既然做了官,就做些官员该做的事情吧,至少也应坚定自己的立场,做自己认为对的。可是,改革中,你却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的在新旧两党的立场间徘徊。这官路不顺,命运多舛,又怪得了谁呢?

你又有什么办法,你又能左右的了命运吗?那残破的昏庸的腐败的黑暗的政府,那所谓的真命天子……面对这些,你又能怎么样呢?

只好顺从天意,安适享乐了。你寄情与天地,托身于自然,领悟人生,参晓哲理,能与同道中人共游山川山涧,共抒博大豪情……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供你游山玩水,吃喝享乐的冗繁费用的,是饱受饥苦的百姓啊。面对政府的愚蠢,你可以回避,你可以置之不理,但百姓们,要他们怎么无视,要他们怎么逃避?

可是,你又能做些什么呢?压迫百姓的封建专制,冥顽不灵的独裁统治,又怎么可能给你为百姓做事的机会。他们要你做帝王的走狗,要你做剥削的利器,你毅然不应,已经可歌可泣,怎么可能还奢求你做什么呢?

你的一生就这么过去了,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辉煌。但那遗憾真的就是遗憾?辉煌,又真的就是辉煌?

也许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资格对你评头论足,没有资格对你说那些话。但我同情你的命运,嫉妒你的才华,称赞你的人品,不满你的做法……我究竟想跟你说些什么,我自己,又知道多少?

学生:

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送别故人作文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一天,他来到泾县桃花潭边的小村子里,这个小村子风景如画,依山傍水,四面环山,在小村子的旁边有一口水潭,潭深不可测,潭水很清,潭边长有很多桃树,每当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节,这里的桃花开得非常热闹,香飘十里……因此人们就称这口水潭叫"桃花潭"。

话说李白这天来到汪伦家,当时正是傍晚,汪伦见到这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心里甭提多高兴啦,于是,他特地做了一桌酒菜,盛情款待了李白,李白和汪伦在酒桌上无话不谈,谈他们如何作诗,如何写词酒过三巡,他们开始对对子啦,他们都不相上下,当李白吟完他那首《静夜思》的时候,汪伦连连竖起大拇指,说:"好诗,好诗……"汪伦看看天色不早了就说:"李白兄,你就在我这里住一宿吧"李白看见天色不早了,并且也不好推辞,就在汪伦家住了一夜……

第二天,李白准备启程了,他来到河边,坐上一艘小船,即将出发啦,忽然他听到河岸上传来送行的歌声,原来是汪伦在岸上一边唱歌一边踏着拍子给李白送行的呢,这时,李白感叹地说:"这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呀!"

[送别故人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