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昭君怨送别苏轼怎么读(实用20篇)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小时候学过的苏轼的文章不计其数,那么大家眼中的苏轼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4156

作文

247

命途多舛的苏轼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被当时“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和审讯,几乎送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不满新法,立即起用旧党召。司马光等回亦执政,苏轼被调回京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同旧党发生分歧。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1089年,苏东坡再次被贬出京,出任杭州知府。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又把变法派召回朝内主政,政局变生急转直焉的变化。第二年6月苏东坡,被贬得更远,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广东惠阳)。晚年过流放生活。给苏东坡又一次沉重打击,公元1101年7月26日,这位66岁的老人,终于满含悲愤离开人世,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苏轼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在被贬时写出的。如:词作《奴娇·赤壁怀石》,散文《篑谷偃记》,《方山子传》、《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桃花潭送别作文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人的一生,短促却又漫长。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都追逐着快乐,远离了悲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桃花送别作文,欢迎借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代大诗人李白这首流芳千古、脍炙人口的绝唱正是在桃花潭即兴而作送给友人汪伦的,这首千古名句也让美丽的桃花潭名扬大江南北。今天,学校文学社组织同学们到桃花潭采风游玩,领略桃花潭的美景,体会当年李白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迎着朝阳,在春风的吹拂下,踏上了前往桃花潭的旅途。一路上,尽管路途遥远,可丝毫不减同学们兴奋的心情,我欣赏着窗外美丽的春天,期盼着能早点到达桃花潭。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达了目的地。在导游的带领下,同学们吟诵着《赠汪伦》,走进用圆滑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巷,朝桃花潭走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巧夺天工、古色古香的两层阁楼,听导游介绍,这就是踏歌岸阁,因李白《赠汪伦》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之句而得名。登上阁楼,楼上朝向潭水的一面设有窗台栏杆,我站在栏杆旁朝下望,桃花潭美丽的风光尽收眼底,一阵清凉的微风吹来,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朝远处眺望,与踏歌岸阁隔潭相望的便是怀仙阁,耸立于垒玉墩上,是为纪念诗仙李白而建,三层楼阁依山临水,飞檐叠出,气势挺拔。

下楼后,穿过半圆形门洞,我终于见到了期待已久的桃花潭,一阵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激动涌上心头,沐浴着春光,微风拂面,自己好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好奇心驱使着我来到潭边看看,桃花潭的水真静啊,静得好似一面大明镜,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桃花潭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潭底的沙石、水草,看见潭里的鱼儿在快乐的游动着、嬉戏着;桃花潭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桃花潭的水真凉啊,把手伸进水里,潭水的清凉透彻全身,一下子冲走了旅途的炎热与疲劳。潭水倒映着蓝天,蓝天俯视着潭水,水天相融,显得那么自然、恬静、和谐!

岸边,一排排桃树有的已经绽放开来,向游人们展现着自己的勃勃生机;有的含苞待放,饱胀得仿佛随时都要破裂似的;还有的只是花骨朵儿,好像正在孕育着实力,待到怒放时给人们一个惊喜!柳树也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吐出了嫩黄的叶子,在微风中摇曳着,发出“沙沙”的细语,似乎在对我们说:“欢迎小朋友来桃花潭游玩。”树旁,就是“诗仙”李白与汪伦的塑像,李白气宇轩昂、纵情豪放,他手持酒杯,对着蓝天,仿佛正在把酒吟诗;汪伦豁达坦荡、盛情相待,坐在石头上,倾听着李白的吟诵。雕塑情文并茂,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年诗仙李白与汪伦对酒当歌、谈笑风生的场景。再回头望去,踏歌岸阁檐下高悬着“踏歌古岸”四字横匾,字体金光闪闪,遒劲奔放,震撼人心。

随后,我们在“踏歌古岸”四字横匾下合影留念,将这美好的瞬间永远定格了下来。

在桃花潭,我们古岸踏歌,追寻“诗仙”李白的踪迹,抒发思古情怀。这份宁静,让我恋恋不舍,这份美丽,让我留连忘返,这份豪情,让我乐不思蜀,这段回忆,让我永远珍藏……此时,耳畔又响起了那段千古绝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送别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蝶恋花苏轼扩写800字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那几瓣瓣,曾像女人家腮边的胭脂一般嫣红,如今却像浸过水似的,无力地垂在枝头,就待春风一吹,幽幽坠地泥地。看着看着,不禁对春尽的那一幕,感到惋惜。

“啾”,我被这声鸟叫激地回过神来,目光就追随着那只燕子看了去,它似乎很爱说话,尽管这附近没有什么能陪它交谈的鸟儿,它还是自顾自地叽喳着。自己也有满肚子话想说的我,倒不嫌它烦,这冷清的街道,反而因为有了这一两声才灵动起来。“啾”,我也学着叫了一声,那只燕子却没有一丝看我的迹象,扑着翅膀,从杏树上飞走了。现在只留下我,与这杏树做伴咯,可惜它不会说话,那刚冒出脑袋的青杏也给不了我什么兴趣。燕子飞得匆匆,就像时间总是很快逝去,眼下这美丽春光,也会在不久后消散。可我只要想起明年的春、将来更多的春,伤春的心思就明朗了不少,艳丽的春天不止这一年。也许我也是一样,总会有盼到云开日出的一天,只是需要时间。

大片的绿色闯进我的眼帘,不同于青涩的杏子,更显生机,更有活力。那是一片爬山虎,贴在洁白的墙上,风拂过时,它便朝我微微颔首。墙边一湾流水,并不深,却有着翡翠的色泽,隐约倒映出柳树的身影。能在街巷中见到杨柳与绿水这等美景,足够幸运了。我莫名羡慕起刚才那只燕子,能见到团团柳絮被风一次次撕下,像蒲公英一般弥漫在空中;能见证水流与清风的交谈与共舞;能在爬山虎的陪伴下,经历全盛的春天。

不知不觉,街巷的人多了,他们大多行色匆匆,仿佛忙得停不下脚步。只是有几个路过我时,投来奇异的目光。大概是惊奇世上竟有如此清闲的人吧。我抬手摸摸柳树苍老的枝干,这群为生计奔波的人,连生机勃勃的春意都无暇留意啊。至于他们怎么看待我,我倒不在乎,几时老百姓能有闲情逸致欣赏春光就好了。是吧,老垂柳。

正喃喃自语着,墙内传出银铃般的笑声,霎时间,我的呼吸都放轻了。多么美妙的笑声,那一定是个花儿般年纪的女子,让人不由地猜测院子里的情景,是什么事引发着无邪、愉悦的笑?噢,一定是在荡秋千,我听到了风的呼声。听多了民间疾苦的耳朵,此刻化成了干涸的土地,急需要这种愉悦笑声的滋润。可是,我静了,那一头也不再笑了。等了许久也没听到她再出声,想必是回屋休息了吧?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求而不得的愣头青,而那位姑娘则是随着春风远去的无情流水。

转身,又看到一颗青杏,杏子青涩,也是满满的希望。突然有一种冲动,要与它分享那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要同它谈谈在别处不敢轻易出口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送别小学作文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妹妹在我家呆了两个月,假期一结束,妹妹就回芬兰了。机场送别时那感人的一幕,深深地印在我心里。

一进机场,妹妹兴奋不已。她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朝我嚷嚷:“哥哥,我们到芬兰的家后,一定要去楼下的公园玩哦!”我只是对她笑笑,妹妹把大人们的玩笑当真了,以为我也会去芬兰。

到了安检口,姑父拉起妹妹的手,对她说:“喵喵,快和哥哥说再见呀!”妹妹有点不解地盯着姑父。我悲伤地摆摆手,说:“喵喵,再见了!等放寒假了,我们再一起玩!”这时,妹妹才恍然大悟,她挣开姑父的手,

一边跑向我,一边喊:”哥哥,不要走!我们还要一起玩呢!”姑父一把拽住了她,把她抱了起来。妹妹又是狠狠地蹬脚,又是不停地用小拳头砸姑父的肩。随即,我听见了妹妹那撕心裂肺的哭喊……

望着妹妹远去的身影,我再也忍不住了,放声大哭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致苏轼的一封信600字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苏翁:

您好!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品阅了一篇关于您的文章,心中尤然泛起一丝丝敬佩只涟漪,久久难以平复,于是就有了给您写的冲动。

在您历遍东南西北,踏遍山山水水,走过岁岁月月,无不散发着您的豪情壮志;在您的风月里,无不流趟着您的真爱;在您的辛劳中,无不体味着您的洒脱;在您的报国之志里,无不渗透着您的热血沸腾;在您的闺阁之情里,无不洋溢着您的幸福美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记梦》)这首词里流露着多么深的情谊啊,包含了苏翁您对爱妻——王弗多少的情和爱啊,这是多么催心扼腕,令人肝肠寸断啊!十年了,尽管您身边已有王闰之,您还默默不忘自己的结发之妻。在这十年里,您还在爱妻坟边栽种三万株万古长青的松树,将自己的一缕缕相思之情化作成三万株松树,经寒历暑,栉风沐雨,岁岁年年,生生死死地陪伴在爱妻之旁。这是何等的爱情啊!……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词显露了多么的洒脱,多么的旷达,多么的潇洒,多么的豪放啊!!!

苏翁,纵使您已归去九百多年,但就我所知,您的豪情,您的洒脱,您的潇洒旷达,您的才气令许多人敬佩您,欣赏您,仰慕您,也许每逢此时,您都会捋起您的长须,细眼含笑地看着我们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风流人物苏轼作文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走近苏东坡,喜欢苏东坡,敬慕苏东坡。

读过赤壁二赋,不能不心折于他的超然,想起黄州,想起乌台诗案。

走近苏东坡。年少时,“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时何难!”汴京高中,名扬于四海,仁宗亲许为宰辅之器。此时是何等意气昂扬。无奈,天意弄人。

他因论新法不力,自请外放东南诸州,览民生疾苦,发为歌诗,冀达天听。宵小不容,诬以讪谤,仁宗不察,以致他被系乌台,百日之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他就那样疲惫无奈痛苦地来到黄州。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太大,从宰辅之器到八品散员,从一代人望到杂诸渔樵的平民。一切重新开始。

政治活动的中止,亲友故旧的畏祸远避,政敌的虎视眈眈,全家的生计问题……而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与朋友的诗酒酬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毫无心机,他才四十多岁,事业,才刚刚开始。

很难想象,这个挫折,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喜欢苏东坡。“清诗读吟还自与,白洒已尽谁能借。不辞青青忽忽地,但恐欢意年年谢。”夜阑时,一切静得可怕,痛苦清晰地噬咬他的心灵。泪凝成的《寒食雨》,几乎使人在文字间触到心的挣扎与呼喊,缥缈孤鸿,寒校拣尽影犹寒,“月明多被云妨”,凄凉北望几人知!

痛苦一天天堆积,发酵,他却醒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水落石出之苏轼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水落石出的名人故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他生性豪放,学识渊博,极富文采。在被贬嫡黄州时,曾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当时,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洁明媚。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沐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无以形容。苏轼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家中是否有酒。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用的。

苏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中间,来到赤壁下的长江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这时,只听见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寂静的夜晚显得特别清脆,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悬在山峰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露了出来。

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匕水落石出。”

释义:江水下落,水下的石头自然露了出来。比喻事情经过调查研究和对证,终将真相大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苏轼修改对联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应该说,苏东坡的雄心壮志无可非议,但是“天下字”多如牛毛,你能“识遍”吗?“人间书”汗牛充栋,你能“读尽”吗?未免有点儿“狂”啊!

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一天,他拿来一本小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小书一看,有许多字并不认识,这本小书也没见过,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小书,盯着这副对联看了好一会儿,不禁摇摇头走开了。苏东坡看在眼里,觉得自己的这副对联确实狂了一点,很不应该,于是拿起笔来,在开头多添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一改,没有了原先的“狂”气,变成努力的方向了。从此以后,苏东坡变得谦逊起来,孜孜不倦地识字、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大文豪。

[苏轼修改对联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送别作文700字

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车库里停放着一辆陈旧的小皮卡车,这是祖父留下来的,它已经侍奉了我们全家十一年,载着我们风里来雨里去,征服了几千多公里的长程。而现在它该退休了。

去年的今天是时候,送走这位称职的老管家了。爸爸要让他最后载我们一程,光荣退役。但想启动他可是件难事,爸爸趴在车下,检查了十多分钟。引擎还是没有启动,几次差点打着,又熄灭了。也许,他真的太老了,我立在车前,抚摸着他苍老的“躯干”,早已遍体鳞伤,抚摸着它浑黄的“眼珠”,早已模糊不清。我想起有一回,:深夜里人与车沉入了梦想。小偷悄然踏进了我家院子,蹑手蹑脚地潜伏着。一不小心扶住了他的“眼珠”。他立刻警惕地亮起双眼,立刻高声地鸣笛示警。小偷吓坏了,屁颠颠地躲闪,撞翻了垃圾桶,惊醒了邻居。小偷在他警醒嘹亮的鸣笛中落荒而逃。而现在他却可能再也亮不起来,叫不动了。突然,引擎奇迹般地打起火。他的双眸又发出犀利的一道光,苍弱地鸣了一声笛,似乎要决心配合与我作最后的送别

我们轻轻地迈上车,坐在苍老却依旧坚实的座椅上,上路了。他一路上怎么也跑不快,我知道他想:像年轻时一样驰骋跑道,征服长程。可他真的太老了,没走一步都不禁大喘气,“呼哧呼哧”,他却不肯停下脚步,而石头绊了他的车轮。他跌倒了。原以为他爬不起来了。可在几次踩油门后,他又挺起了,“驼背”的腰杆,跑起来了。他灵性般地闪烁着车灯,似乎在逞能,告诉我们,它决心也有能力作最后的送别。

可好景不长,飞驰的一辆摩托发疯似地撞来。我们急忙转头。他的车头撞在了树上,熄灭了最后一点光,他用尽最后的一点动力,滚了几下,像在与我们挥手送别,永远地停住了。

当拖车公司来拖走他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后来虽又买来了新的更先进的汽车,可我怎么也忘不了那日老车最后的送别,忘不了服务我们多年的老管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苏轼退房

全文共 202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我认识苏东坡并非偶然,从小我就听当老师的舅舅讲苏东坡的故事。我每次都在他的故事里沉醉,如沐春风。

他是一个长衫飘飘的士人,有着飘逸的神采和胡须,那么,慷慨激昂地歌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满怀,激起片片雪白的浪花。在浪涛滚滚间,时光无情的泯灭了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容颜,把鲜活的身影淘洗得没了形迹。他总是叹惜古人的消逝却不知自己的身影也在叹惜中成为人们的记忆,大浪掏尽的人物中,他成了一个代表。

我曾认为,像他那样的人应该是一个完美的风流才子形象吧。琴棋书画,他样样精通,特别是他的诗词,文章,一直流传至今,让后人们玩赏的数不胜数。纵观历史,虽有许多的词人,世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他光辉一生,但又有哪一个如他一样洁白灵动?当他把豪放与俊逸洒脱得那样自然时,天地之间,豪放词成了精品,与婉约形成了对立的两大流派。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并不排斥婉约。事实上,他也写过许多有名的婉约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他也有情意悠长的时候呀!晚越缠绵,与豪放无关,展示了男人柔弱的一面。

他很喜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他有了竹,脱离了俗。在他的住所旁,少不了竿竿翠竹,披风拂云。在他的画卷中,秀竹姿容俊美,与诗文增辉。

他也像竹一样,他有像竹一样的虚心宽阔的胸襟,有和竹一样的坚韧无惧的意志。他从不向人低下高傲的头颅,与世无争看淡生死。有时,我真为他庆幸,他从深爱竹中学会了处世的哲学。如果没有像竹一样的品质,他如何应对一生遭贬的处境和失去妻子的遭遇。在黄州、惠州的经历中,他离京城越来越远。但他无论贬到哪里都能造福一方,惠泽他乡百姓。于是,地方百姓感激的泪水就成就了他的伟大,苏东坡,你是官员中的强者,智者,仁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眼中的苏轼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在我没有走近他时,他只是一个文学家、书画家;但当真正走入他的世界,才发为他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签是如此困难。还在冥思苦想时,笔已经在纸上轻轻勾勒出了我眼中的那个苏轼——哲学家。

苏轼后半生一直在探索人生奥秘,而这种思考,已经将他铸造成了哲学家,清冷秋季,雾气笼着茫茫大江,水天一色,不由使人感叹世界的宏大与自己的渺小,苏轼却坐在船头饮酒,缓缓吟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却与柏拉图的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轼,在这一刻已不是单纯的乐观,而是彻底蜕变为了理性的哲学家:常人看到的,是片面上的万物流动,生生灭灭,那只不过是感官世界罢了;苏轼深邃的目光,却望透了那重重迷雾,用不朽的灵魂,追随到了永恒不变的理型世界。于是,他淡然了,成熟了,厚重了,心也如冰般透彻且不易被外界事物打扰了,如同他诗中的梨花,将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深刻的思考,使他成为哲学家。常人看到的只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他,却调转笔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庐山美景中,他能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坚信,这一切决不是苏轼有意而为,而是在电光石火间很自然的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即使时再普通的的事物,他都能输灌以深刻的思想,反倒让人们看到的是他的乐观与豁达,忽视了他的理性与深刻。而他这种深刻,不是有生俱来的,而是经过了坎坷的磨练后沉淀下来的,如厚茧老皮。

苏轼还拥有一个哲学家应有的智慧。他信仰儒佛道三教,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将其巧妙地融为一体。当他胸怀天下却屡屡碰壁时,能在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中找到精神慰藉;他一生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般四处行善,却不失旷达与洒脱。他用自己的智慧将这三教中的精华集于一身,这无疑加速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哲学家。

就这样,在柏拉图一千四百多年后,中国有一位叫苏轼的文人追随他脚步,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那样,冲破了肉体的枷锁,释放了灵魂,踏上了回归理型世界的旅程。而我们代代相传的那些诗词,不过是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灵魂的脚印,在那里呢喃着不知名的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渡荆门送别扩写400字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我乘着行舟已经远渡到荆门以外,到了楚地。船行江上,水流是如此得湍急,急湍胜箭,猛浪若奔,两岸的青山随着江水的流逝低平下去,直到楚地平野的出现才到了尽头。看来,这青山只能送我到此了,这伴了我二十五个春秋的青山,竟在此与我惜别了。我知道青山舍不得我走,其实我也舍不出青山。但那滔滔江水已经进入平原之地了,回也回不去了。

现在只有故乡水伴我赏星月了,我抬头观天宇,皎皎明月挂于天,银光四射。俯看江水,明月倒映于江面,皎洁如飞天明镜,纯洁安详。亦或许这月自天上来客,映于江水,安抚我的思乡之情,与我相伴,情意绵绵,如细雨。这时,云霞从天边升起,结成一片海市蜃楼。如此美妙奇丽之景色,我这一凡夫俗子能欣赏实是荣幸。

这故乡的水啊,我就要与你分别了,初次离别心中还有些凉意,你恋恋不舍一路护我到楚地,我怎能不伤感,不留恋?我要走了,我要离开那养育我的青山,那送我万里的江水了。但我纵使,我走到天涯海角,我也不忘故乡那山、那水、那树、那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给苏轼的一封信600字以上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酷爱文学,每当我漫溯于历史的长河中,你就会从那远古走来,与我一路同行,采撷那朵朵浪花。你号称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豪放派词的代表,你那梦笔如花的才情,你那铁骨铮铮的节操,你那风流儒雅的气度,让我钦佩,让我眷恋,我为你倾心已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述说着你的理想和豪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记述着你的开阔和洒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呈现着你真挚的情感和无限的相思。

在我眼中,你是灵动的,宁静的;多情的,乐观的;朴拙的,豁达的;别致的,独具一格的。

我倾心于你的宁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你青衫磊落,放荡于山水之间,摒弃官场,超越自身悲欢,超越豪情万丈,体现出你的颖悟和超脱。

我倾心于你的乐观。“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面对虚伪而黑暗的世界,你激浊扬清,乐观向上,孤傲的超越世俗,是你内心的热流拯救了自己;你无视伤痛,将心的落寞化为传奇,你用自己的乐观精神战胜了一切,坚持到最后。

我倾心于你的朴拙。“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闲人野趣”,是无人可及的。你厌恶官场,不追求个人的地位和名利,你虽贫穷,但心无旁骛,与世无争,保持正确的人生观,追求超然物外的境界。你宛如天山的雪莲,圣洁无暇,又如玉壶里的冰,晶莹剔透。

我倾心于你的似水柔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字里行间融入你多少的爱与牵挂,面对爱妻的离去,你唯有那无尽的孤独,寂寞与追忆。夜,不太仁慈,痛怎么掩饰,无尽的相思使你痛彻心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无独不丈夫,从你身上我明白了,勇于付出真情的人生,才会如此的真实与张扬。多情让你在笑与伤之间,彷徨徘徊。

我深深地被你震撼,你无心走进官场,却渴望听花开花落,你无视人生坎坷,却悠闲云游四海,你不争名夺利,却多情难奈。

即使岁月已飘然逝去,我依旧为你倾心沉沦,我的心依旧为你荡漾。

此致!

敬礼!

一名高中生 张彬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长亭送别扩写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都是铁蹄踏碎这人间真情,劳燕纷飞奈何我两行清泪。

幽幽碧云天,满地黄花损。西风渐紧,北雁南飞。铁蹄绕堤沙,误踏霜林碎。马儿疾行,车儿快随,恨不倩疏林,挂不住斜晖。遥望见十里长亭,西风更紧,拂起泛黄的枫叶,有谁知那是点点离人泪。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昨夜红窗花烛,昨夜恩谢天地,昨夜刚圆百年梦,奈何上天,今朝要让你我千山相隔,万水阻挡!昨日今朝,望尽沧桑。

黄叶纷飞,衰草萋迷,对此苍白小亭,我眉头紧蹙,心绪悠悠。猛抬头,见你阁泪汪汪,无语凝咽,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昨宵此翼,今日别离,望这淡淡的红装,柔柔的霓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你且誓曰:“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盼只盼你休要忘我情意浓,不论你位居皇臣卿相亦或位卑于民,我终等你归家来!一斛清酒无心饮,相视泪眼凝丝情,怕待劳燕纷飞时,眼中流血心成灰。别离情诉于谁?愁无寐人憔悴,流年羁恨两相催。

夕阳滑过霜林,青石古道,衰柳长堤。荒烟蔓草年头,烟雨思谁瘦?断烟霏雨,怎生去得?又一回眸,雨婉约,恨了没?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残月长空,寒潭无声,望雁字过时,凉袭心头。

思,绝一笔,望,寒枝静月。等风景都看透,天高云洁,细水长流。我在天涯这头,遥望海角那头,愁!愁!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描写送别情景的诗句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

全文共 304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苏轼的第一任妻子,就是王弗,让我们了解一下她和苏轼的爱情故事吧!

与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时期、其他家族一样,眉山苏家的女人向来都是有姓无名的,苏洵十分钟爱自己的女儿,也不过取名八娘,显然在按排行顺序而定;而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祖母史夫人,甚至是苏辙的夫人史氏,全都有姓无名,至多被称为苏史氏、苏程氏。可是陪伴苏轼一生的三个女人全有名字:王弗、王闰之、王朝云,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奇迹的出现,首先要从王弗开始。

王弗与苏轼结识之后,就成了终日不去的伴读。出身小户人家的王弗不仅知书达理,出乎苏轼意料之处的是,她对诗书非常熟悉,而且记性极佳,有时连苏轼都赶不上。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细心的读者应能看出,苏轼这里并没有说王弗陪他读书是在新婚之后。“其始”应为刚认识时,“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也不知是在苏家还是王家,抑或是在苏轼读书的山寺之中?小户人家的女儿,可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

王弗对苏轼的不良行为,经常予以制止。苏轼曾回忆道: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

——《苏轼文集》卷七十三《先夫人不发宿藏》

由于受到欧阳修编《集古录》和刘敞到处挖掘青铜器的影响,苏轼在凤翔时,有一阵子喜欢收藏文物,至于道人炼丹之事,更是自小迷恋。王弗借婆婆的话,劝戒夫君停止乱挖掘的行为,让苏轼十分惭愧。由此可见,王弗在苏轼心目中,不仅是个贤妻良母,有时还是自己行为的监督人。二人如果仅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生硬结合,依苏轼天马由缰似的个性,决不会容忍他所不爱的人干涉他的事务,更不会让人约束自己的行为。可是王弗对他的规劝,他不仅听从了,而且终生铭记在心。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两心相属之情。

这时我们再回到前面说过的苏轼与陈季常一起在正月二十日去“女王城”禅院“招魂”之事。也许苏轼在口头上会调笑陈季常,说他家中有个终日怒吼的“狮王”,可陈季常心里也明白,王弗在世之日,苏轼何尝不把她当“女王”看待?如今由王闰之和王朝云组成的港湾固然温暖,但王弗所能给苏轼的规劝乃至针砭却永远消失了。像苏轼这样“毛糙”的人,永远都需要好女人来“打磨”,也许这一点,才是他心灵上最大的失落。

定情之地:永生难忘短松冈

下边要重点谈谈“短松冈”了。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如果“短松冈”指王弗的墓地,那它就与前面的“千里孤坟”相重复。这首词副题为“乙卯正月二十四日记梦”,梦中出现的主景是王弗再度出现在“小轩窗”里。前面已提孤坟,若是清明时节,或亡妻祭日,那以孤坟为主,后面再次照应,还有些道理。这首词既不是以凭吊“孤坟”为主,作者就没有必要在短短的六十八字中再次使用。

苏轼少年时确曾跟随祖父耕田、放牧、种树,他的祖父苏序死于庆历七年(1047),当时苏轼十二岁,这才是“少年时”的确指。苏洵等人于“八年二月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先茔之侧”(曾枣庄《苏洵评传》后附苏洵年谱),那里才是真正的“东冈”。而“二月”也是种松的大好季节。至于王弗的坟地,苏轼明言在“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里可龙里先君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亡妻王氏墓志铭》)“眉之东北”,与他“少年种松”的东冈在年代、方位、植树时间上都不相符。

苏轼在著名的《东坡》诗中还说:“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稍稍留心,便可算出,从苏轼祖父苏序之死到在密州梦到王弗,时间已过了二十八年。苏轼少年时所种的松树二十八年后若还是“短松”,那他选的树种也太差了,或者说眉山的水土太糟了!

当然,苏轼诗里也曾载有“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送贾讷倅眉》)。老翁泉才是苏洵与程夫人的墓地所在,王弗就葬在其侧不远,可那里水源十分丰富,按照苏轼“十年斫松”的理论,到这时也决不会是“短松冈”。

二十多年前,我去拜谒这两座墓时,发现老苏先生和程夫人的墓,周围全是香樟,王弗的墓在西北角,整个墓地之上,竟无一棵松树。

寻访山边老农,得到的回答是:祖祖辈辈人都在说,苏坟从来都种香樟,松树会生毛毛虫,有钱的人家哪会在墓地种松?香樟树从不生虫,而且名贵,乡里人都说,有了这些香樟,苏家子孙才芳名远扬的①!

也许有人会说,九百多年前当地情景不是这样,苏坟边的松树在“文革”期间被眉山愚公大肆造田时砍伐了。那么,让我们看看苏洵当初在给程夫人(也给自己)寻找墓地时,当地的情形是什么样子呢?

请看苏洵的《老翁井铭》:

丁酉岁,余卜葬亡妻,得武阳安镇之山。山之所从来甚高大壮伟,其末分而为两股,回转环抱,有泉坌然出于两山之间,而北附右股之下,畜为大井,可以日饮百余家。卜者曰吉,是在葬书为神之居。盖水之行常与山俱,山止而泉冽,则山之精气势力自远而至者,皆畜于此而不去,是以可葬无害。他日乃问泉旁之民,皆曰是为老翁井。问其所以为名之由,曰:往岁十年,山空月明,天地开霁,则常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就之则隐而入于泉,莫可见。盖其相传以为如此者久矣。

“高大壮伟”之山,汩汩流出之泉,这是神仙居住场所,谁能看出“短松冈”的影子?

《万古风流苏东坡》第1卷《人望》问世之后,有关苏轼与王弗自主恋爱的描写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2002年夏,我赴河南郏县参加第十三届国际苏轼研究会,一位来自成都的记者找到我的房间(对不起这位记者,他当时没给我名片,因此忘记了他的大名),告诉我说,他就是眉山青神人,算作王弗同乡。他郑重其事地说,青神确实有个王家庄,在王家庄通往中岩山的途中,确实有个山冈,上面全是乱石,松树只能在石缝中生存,自古迄今,这些树一直只有数尺高,是个名符其实的“短松冈”。

三年之后,我到王弗老家青神县和苏轼读书的中岩寺之间,按照那位记者提供的线索再次寻访,发现许多地方都是短松林立的山冈,究竟与苏轼词中的“短松冈”是不是类似,读者看了便会自己做出结论。

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却不是“时时刻刻”。这两个字连用,带有明显的周年、周期色彩。“朝朝暮暮落复开,岁岁年年红以翠”,这是卢照邻《同崔少监同作双槿树赋》的雅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刘希夷《白头吟》中的名句;二者都是以花的荣枯作为周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年年望月”的意象,更符合当时苏轼的心情。这里的“年年”,分明在描述一种周期性的纪念日。

王弗病逝那天是十年前的五月二十八,归葬眉山之日是九年前闰六月二十九,而苏轼这回是“正月二十日记梦”,与那两个日子毫无关系。那个令他们年年断肠的“明月夜”只能是他们定情之时,而“短松冈”分明是他们的定情之地。

如前所述,王方是小户人家,小户人家之女悄悄外出,那是常有的事。如果十七八岁的苏轼将王弗带到他六年前种的松树林里,或者去祖父坟前讲讲老人家当年如何砸菩萨、救灾民的义侠之举,那不是很正常的吗?松龄六年左右,不是“短松冈”又是什么?

那轮皎洁的明月,恰是青年男女情爱的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眼中的苏轼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题西林壁》我们早已能倒背如流,而对它的作者苏轼却又不甚了解,因为他的性格像庐山一般复杂多样,人生经历也是起起伏伏。

苏轼受其父亲苏洵的影响,从小便饱读诗书,在政治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当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执政,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之时,苏轼却“不识时务”地站出来唱反调,认为新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结果自然是被贬到地方去当了个小官。过了几年,宋神宗驾崩,哲宗即位,西太后听政,旧党的司马光重归宰相之位,苏轼又被召回京城。本来苏轼应该对司马光感激涕零,没想到他竟又看不惯旧党将新法全部推翻,于是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又触怒了保守势力,再度被贬。虽然政治上屡屡失意,然而苏轼却很乐观旷达,在穷乡僻壤依然能够苦中作乐,于是就有了在黄州时与黄庭坚、佛印唱和交往的佳话,被贬惠州时欣然作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外放杭州时又捣鼓出了东坡肉,至今仍名扬天下。

这样的闲情逸致并没有消泯苏轼的雄心壮志,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抒发了自己渴望像周瑜那样展示才华、建功立业的豪情,而那时正是他人生的最低谷,尽管如此,他仍然位卑不敢忘忧国。在他晚年,雄心不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矢志报国的强烈愿望跃然纸上,令人为之动容。在地方任职期间,苏轼也时时把民生疾苦挂在心间,在任杭州太守时,他带领百姓疏浚了西湖,并用挖上的湖泥,建造了一条长堤,后人为表感激之情,称之为“苏堤”。

豪放超逸的苏轼也有柔情的一面。他与妻子王弗感情极深,在其去世十年后,仍念念不忘,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词句,沉痛而又抑郁;在丙辰中秋,望着天上一轮皎洁的圆月,他不禁想起了与自己远隔千里的弟弟子由,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

细读苏轼,苏轼的形象渐渐变得鲜活与丰满,但以我有限的水平,又怎能将其写尽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如果没有苏轼作文500字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没有苏轼,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不过中国历史上就少了一个文学家,少了一个政治家,少了一个书画家,《宋词》也会变薄一点点,“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豪四大家”也略显不完整。

如果没有苏轼,在宋代辛弃疾就无法沿续苏词,开创出一种豪放磅礴、高旷开朗的品格,中国历史上也不会有“苏辛”这个合称;李清照也会孤立存在,没有“济南二安”这个并称;同时欧阳修,晏殊等人的地位也会提升一档。

如果没有苏轼,我们可以少背很多诗词,同时,我们的生活应该也会失去不少鼓励,学习时,说不了“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迷茫时,说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景时,说不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面对世界的宽广明朗,说不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眼前的滔天巨浪,说不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命途多舛,痴迷淡然,当岁月的风霜的袭上沧桑的鬓角时,我们也没有“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豁达心境。

如果没有苏轼,我们熟知的景物,也会模糊起来。我们不再知道庐山有多么重峦叠嶂?承天寺中有什么?谁最先知道那春江水暖?什么时候是君须记的一年好景?为什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人生竟然还能回到少年?门前流水为什么还能向西回流?西湖、承天寺、庐山的风景,都要失色几许;黄州、惠州、儋州的名气,都要略降一格。

如果没有苏轼,中国历史上就少了一位书画家,没有豪放大胆的画风,墨竹、怪石、枯木也不会如此有生机,中国也就少了一个如此自由的灵魂。

正气浩然,率真自然,豁达安然,记住,有个大文豪,叫苏轼。

幸甚至哉,我们的历史有一个苏轼。

幸甚至哉,我们的心中有一个苏轼。

英雄如你,甘愿接受世俗的磨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送别作文600字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大年初六,吃过晚饭。家里的气氛有些沉闷,因为七天小长假过去了,爸爸要回单位上班了。分别来得竟然如此的快。还没有享受够爸爸温暖的照顾,爸爸就要踏上远方的旅途了。

“去送送你爸爸吧。“妈妈有些心情低落的说道。”

“好吧”。我穿好衣服随着爸爸妈妈一起下楼。打车去了哈尔滨火车站,爸爸为我和妈妈买了两张站台票。我们站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等待检票。时间过得可真快,广播里响起来了去往山东的旅客请检票的声音,队伍缓慢的向前移动着。

站台上,爸爸在寻找着自己的车箱,我和妈妈跟在后面小跑。爸爸上了车,没有往里走,站在车箱门口,大声喊着:“好好学习,照顾好你妈妈。”

“我会的,你也是照好自己好,少喝酒,少抽烟。”列车开动了。我不知道爸爸有没有听见我的话。我站在长长的站台上,随着列车奔跑,长长的列车载走了我的爸爸,也带走我的心。我知道下一次相聚的日子会是下一个小长假,但是那要等好久……我的眼窝酸酸的。我知道,爸爸是那只远飞的风筝,我就是那根长长的线。我拽一下爸爸就会回头。但是我并没有这样做,我知道爸爸是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好。爸爸总有一天换我守护你,你是那根长长的风筝线,我是那只离家的风筝……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遮阴的大树,家里装满了爱和欢声笑语,所以那些远在外地打工的人们,不管路途多少遥远,不管有钱没钱,都请你回家,哪怕只有七天假期,家里有等待你盼望你归来的父母和儿女,因为你是他们的希望。给他们一个结实的拥抱,大声说出我爱你。愿这世上少一些分别,多一些相聚,让我们期待美好着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