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昭君怨送别苏轼怎么读通用20篇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小时候学过的苏轼的文章不计其数,那么大家眼中的苏轼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4082

作文

247

苏轼简介

全文共 2068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苏轼简介的内容,欢迎查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给苏轼的一封信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

您好! 读过您的《水调歌头》后,我真是感触颇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您的一番感叹, 一番疑问,一番担心,体现出的却是一番您对国家,对朝廷,对人民的担心和忧 虑。况且八月十五思,也应该思亲人,而您思念的却还有这一方水土上养育着的 人,即使他们与你无亲无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又“欲”,又“恐”,又“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矛盾的心理,您到底在 想些什么呢我猜,是“心系天下百姓”,却只管得了“一方人”吧!你爱那所谓的“人 间”,却更想去“天上”,只是“又恐琼楼玉宇。”是啊!高处不胜寒,只能“起舞弄清 影”,最后也被迫感叹“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这是您心中怎样的情怀 从幽怨转向释怀,从狭小转向广大。

您不管您现在的困难,尽管在“妻亡”“弟别”的情况下,您心中想的却 还有百姓,那么,可见您的心有多大了。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不就是您吗您的 肚里不仅容得下家人,更能容得下天下百姓,怪不得连皇帝都说您有宰辅之相呢。

您的旷达值得我们学习,您经历了千难万险却不改“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你总是在磨难面前保持着一颗真诚的拳拳赤 子之心! 您的胸襟值得我们效仿,而您的精神却值得让我们永远铭记!

此致敬礼!

__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给远在黄州的苏轼写一封信

全文共 1070 字

+ 加入清单

大文豪苏轼

你好!

你——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你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可谓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曾几何时,我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心潮涌动,总想为你鼓掌。

你曾经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诠释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你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是呀,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你曾经有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缺憾美。是的,世事往往有缺憾,而恰恰正是这些缺憾,才成就了无数的“美”。我追求这个“缺”的意境,我感谢“缺憾”。因为缺憾,我们才会去追求。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完成了80回就逝世了,他给世人留下了 “缺憾”——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为了给这个“缺”画上完美的句号,人们开始探索追求,哪怕是高鹗续写了后40回,人们也常拿它与原作比较,然后不断地否定它的存在,最后就是无休止地想象,力求得出一个完美的结局。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是因为断臂,才让人们苦思冥想,努力为它的完美而设想千百种复原手臂的方案。我想:《红楼梦》不是因为缺了一个结局,维纳斯不是缺了手臂,人们会不懈地追求吗?

人生的悲欢离合是在所难免的,团聚的时光是令人留恋的。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没有分离的“缺憾”,人们会觉得相聚的可贵吗?你看,在白雪皑皑的塞外,“愁云惨淡万里凝”的离别之苦,让岑参更加珍惜与友人的相聚时光;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阳关道边,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让王维倍加留恋与故人痛饮的日子……人生正因为有了这如许多的离别“缺憾”,“聚”才让人珍惜啊。

感谢缺憾吧!是它使我们知道所有的“圆”是来之不易的,是它使我们不懈地追求,是它启迪我们更加懂得去珍惜。也正是因为有了缺憾,人生才会显得完美。

你曾经对岁月流逝有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观态度。你在被贬中尚能不以逆境为患,唱出如此乐观的曲调,展现了你的旷达胸怀,给人深刻的启示。是呀,人不应把老视为畏途,只要心态好,老也可变为年轻。虽人老,但要保持年轻人的心态,多做些事来充实自己的人生。

你用人生哲理、缺憾美和乐观态度鼓舞着生活中的我及每一个人。因此,我要将掌声送给你,我为你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苏轼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蓑烟雨任平生》

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一盏香茗,悠然。一曲广陵,淡然。满室微苦的氤氲里,挥之不去的是那抹淡定的背影:粗布麻衣,终掩不尽儒生的风流;骨骼匀停,却流露出赤子的真纯;红尘辗转,亦隐亦仕欲忘何曾忘;漂泊半生,君君臣臣不老江湖梦。

东坡,一个千年的传奇。在他的身上,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让人不自禁地想要靠近他,知道他,了解他。但又总是与人群保持着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即使能够无限接近,也仅止于接近。我们从来不曾真正看透东坡——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东坡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儒)、出世(道)和遗世(释)之间。那些原本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却让他演绎出了理所当然、浑然天成的意味。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东坡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拂袖间的沉思,茶是青的,水是清的。耳边萦绕的,是那早已远去的歌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此悠远,又这般迫近,仿佛绽雪的梅辧,淡淡的,却又浓得化不开。淡和浓,都只为那飘忽的暗香。若有似无,所以淡;挥之不去,所以浓。然而,淡和浓又都湮没于虚无——寒梅如雪,凝雪如梅。天地之间,只是白茫茫的一片,沧桑,却无痕。

于是明白,何谓“大象无形”,何谓“大音希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眼中的苏轼作文600字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语文课上,谢老师给我们评讲了苏轼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不知是出于钦佩他的文笔,还是出于对他的好奇,我竟慢慢对他产生了兴趣。

放学后一回到家,我顾不上吃饭,把所有人的话都当成了耳旁风,径直飞奔到楼上,开始查阅关于苏轼的所有资料,在“艰苦奋战”了半个小时以后,我眼中苏轼的形象慢慢浮现了出来。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曾官至知州、礼部尚书,也曾被贬儋州。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一个又一个的低谷中得到了复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密州出猎》这样一首诗词被后人广泛传唱,不仅因为壮阔的措辞,更因为写作风格十分有内涵,又豪放狂野、不拘小节。“诗人”这个词已经概括不了他了,他更像一个乐队中的主唱,心底总蕴含着那抹不去的潇洒。

在被外放之后,苏轼似乎从众人的视野中消失了,褪去了万众瞩目的色彩,当每个人都以为他会就此一蹶不振时,他以乐观的心态顶住了压力,并以一首首气宇轩昂的诗词粉碎了那些流言蜚语。

他在众人中复苏,同时复苏的还有他那无限激扬的态度,毕竟他是苏轼,是一个放荡不羁的苏轼,也正因为是他,才会如此豁达地接受,以更加澎湃的姿态去迎接复苏。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言片语道尽了他的释然,寻常阴晴却显人生波澜。是啊,没有风浪的人生,岂不太平淡无味了?越是起伏不定的人生,越能成就搏击风浪的扁舟伟业;越是阴晴有时的一生,越能成就一个人的千古绝唱……

苏轼,他是纯粹,他是复苏,他是释然,他更是完美的“苏释”,他在我心中已成了一位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送别记事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1800字

全文共 1701 字

+ 加入清单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音箱缓缓流动着韩磊深沉灵动的歌声,不觉想起了一片草。

这片草在校园北面操场的中心,草坪南北端立着坚实浑圆的铁质球门,本是孩子们踢足球的绿茵场。合校头几年草皮被移栽了一次,寒来暑往,到如今也长了十余年了。春草年年绿,孩子岁岁新;秋草披寒霜,老师添华发。这片草目睹了孩子们快乐成长,这片草见证了校园的桃李芬芳,这片草铭刻了我们的悲喜过往。

还记得这些年我们一起劳动的欢欣吗?春天草叶破土萌绿,老教师们便拖着沉重而细长的塑料水管开始浇水了,从南到北,由东而西,汗水随着汩汩清水润泽片片嫩芽儿。他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细心养护着这片绿茵场,小草也欢快地拔节粗壮,长成绵软的草垫儿,变作舒适的绒毯。踢几脚球,打几个滚儿,嘁嘁喳喳说几句悄悄话儿,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春天,这儿也会长出很多野菜,有荠菜、青青菜,有苦菜、灰灰菜,最繁多的还是勃勃丁(蒲公英)。闲暇时,不等它们开花,我们就做起除荒护草的工作了。还记得我们一起挖的那些野菜吗?大人领着孩子,每人右手拿铲子,左手抓袋子,一边挖菜,一边说笑,不一会儿,野菜就装满一袋子。野菜丰富了餐桌,草坪更整齐粗壮,同事越发和谐。亲近何须推杯换盏,一捧野菜,一句笑话,一个微笑,我们便是一家人。我们在这片草地上一块劳动,我们在这片草地上收获欢乐!

还记得这些年我们一起成长的画面吗?体育课上,这片草是孩子们踢足球的欢乐园。奔跑,带球,碰撞,进球,赢了的高兴地在草地上打滚儿,输了的着急地也在草地上打着滚儿。运动会上,这片草是孩子们一争高下的竞技场。跳高,标枪,腾跃,投掷,破纪录的兴奋的在绿草上蹦跳着,没挣着分的失落的坐在草地上一遍遍摸着身边的小草。还记得这些年我们一起打过的雪仗吗?清晨,银装素裹的操场是童话的世界;课间和体育课,你投雪球,我扔雪块,一个个变成白胡子雪人,孩子们排排脚印在雪毯上画上串串音符,欢声笑语回荡在银色操场上。还有我们围着草坪在炉渣跑道上的跑操比赛,一圈一圈又一圈地跑,身后是飞腾的尘土,眼前是数不清的圈圈,浑身有流不尽的汗泪。这片草是慈祥的母亲,快乐着孩子们成功的快乐,安抚着孩子们失败的忧伤,这片草见证着孩子们成长的欢歌和泪水。

还记得这些年我们一起飞翔的梦想吗?开花结果是草的梦。晨光初露,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苦菜花儿面对阳光,月白花瓣儿,金黄花瓣儿;打碗花儿向着太阳,粉红小喇叭儿,蛋白花钟;青青菜花球亭亭玉立,紫色花绒,浑圆翠绿花蒂;蒺藜花儿躲在草叶间,淡黄细弱花瓣儿,苍绿尖利刺儿;蒲公英花儿抬脸儿看蓝天,金黄层叠花瓣儿,淡紫绒绒细茎;无名花儿串串枝枝,星星点点。荠菜儿高捧着枝枝串串的黑籽,三叶草拥着团团簇簇的花子,青青菜擎着朵朵绒绒的种子,蒺藜匍匐着苍色的狼牙刺,蒲公英举着白色的绒绒球。草儿们快乐享受着实现梦想的欢乐,随风摇曳。还记得我们那些关于梦想的悄悄话吗?孩子们两个一伙、三五一群,有的依偎坐着,拖着腮,膝盖摊放一本散文;有的仰面躺在草毯上看天蓝云飘,听虫鸣鸟唱,海阔天空的聊自己的梦想:空姐、工程师、主持人、幼儿园老师。风儿吹起了孩子们乌亮的秀发,吹起了蒲公英的白色绒球,也飞扬起孩子们五彩的梦想。蒲公英的白色小伞越飞越远,孩子们的梦想越飞越高。

为什么草坪上开满五彩的花儿?为什么草儿在初夏就急切的放飞着自己的种子?蜜蜂嘤嘤嗡嗡忙着采撷花粉,蝴蝶翩跹飞舞争着吸食花蜜,就连墙外农家的鸽子也在“咕咕咕咕”地捡食着草籽儿。难道花草早已预知自己将亡的未来,本能地早早开花结果,然后诚邀蜂蝶鸟雀把繁衍生息的梦想传递到更加广阔自由的天地?

听说暑假这里就变成塑胶操场了。篮球场地变成塑胶的,椭圆的跑道变成塑胶的,连这片草地也要变成塑胶的了。那么这是一片有灵犀的草了,十几种有名儿没名儿的草争先恐后的开花儿、结果,为的就是放飞自己生生不息的梦想!

那么我们呢?那些我们一起劳动的欢欣,我们一起成长的欢歌和泪水,那些栩栩如昨天的画面,一定要镌刻在记忆深处的丰碑,永难忘记!

一片草消失了,无数种籽飞向远方;一片草消失了,无数个梦想开始起航!送别一片草,愿梦中的芳草永远碧连天;送别一片草,愿我们的梦翱翔五湖四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历史名人苏轼才华横溢的故事

全文共 1860 字

+ 加入清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这豪迈雄放的词,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词一经出现,就一扫北宋词坛一百多年的靡丽风气,开创了一代新词风。他创立的宋词豪放派,大大拓展了词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打开了宋词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使词终于成为一种与诗一样流芳百世的文学体裁。

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还是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后人把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那年,和弟弟苏辙进京考试,结果两人同时考中了进士。

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他一心想选拔一些有才能的读书人。他在试卷中看到一篇论文,题目是《刑赏忠厚论》,写得非常精彩。他本想把这个考生定为头名,但疑心是自己的门生曾巩写的,怕别人说长道短,就定为第二名。直到发榜以后,他方才知道原来这篇论文是眉山来的应试青年苏轼写的。

苏轼考取以后,去拜见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与他交谈了好一会儿,更加喜欢这个才华横溢、气度不凡的青年了。事后,他感叹地对人说:“苏轼这青年可说是善于读书,善于用书了,将来他的文章一定独步天下。”又说:“我应该赶快退避,让他出人头地。”“出人头地”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人们听到了欧阳修这番话,开头很不服气。后来,大家看到了苏轼的诗文,不得不信服了。

苏轼考上进士以后,开始做官了。王安石变法期间,他接连两次上书朝廷,认为变法有问题。当时,正是王安石当政。苏轼不愿留在京城,就请求去外地做官。

苏轼为官,很关心百姓的疾苦。他曾在徐州、湖州、杭州等地当过地方官。每到一地,他总要为当地百姓办一些好事。

他在徐州的时候,黄河在澶州决口,洪水滔天,淹了很多州县。大水很快冲到了徐州,徐州百姓慌了手脚,富人纷纷出城逃命。苏轼担心富人一跑,民心动摇,就对富人说:“有我太守在,决不让洪水进城!”

把人心安定以后,苏轼请官兵一道抗洪,筑了一道长堤。大雨日夜不停,洪水不断上涨。苏轼在城头搭了一间小屋,日夜住在里面,指挥抗洪,即使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回家探望。他派官吏分段防守,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他在杭州的时候,发现西湖淤塞。他奏报朝廷,疏浚西湖。他用了二十万民工,深挖河床,用挖出的泥,筑成一条长堤,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长堤筑成了,苏轼又命人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这一来,西湖的景色更美了,简直像一幅图画。他曾写了一首诗,形容西湖在晴雨两种不同天气中所表现的不同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第一句写晴时的水,第二句写雨后的山,写出了晴雨时的不同景色。三、四两句把古代美女西施(西子)来比西湖,说不管她如何打扮,总是那么美丽动人。这首优美的小诗,历来被认为是歌咏西湖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以后,人们又把西湖称为“西子湖”了。

苏轼一生做了四十来年的官,在朝廷中和地方上担任过各种官职,但他在政治上始终不怎么得意,经常遭到排挤打击。他曾经多次被贬官。有一回,他还遭人诬陷,被押到京城,在大牢中关了上百天。他在晚年还被贬逐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县)。他在那里住了三四年,好不容易恢复官职,迁还内地,第二年(公元1101年),这个六十六岁的老人就在常州病死了。

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文豪。前面说到,他的文章名列“唐宋八大家”。当时,欧阳修非常赞赏他的文章。宋神宗尤其爱读他的文章,进餐时,侍奉的人送上饭菜,神宗却读得忘了用餐,口中还连声称赞说:“天下奇才!天下奇才!”那时的读书人对他崇拜得不得了,把他的文章作为学习的范本。他们说:“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

苏轼一生留下了四千多首诗。他诗思敏捷,诗写得又快又好。有一回,他从老家去京城,坐船沿江东下,途中诗兴勃发,一下子写了四十多首。他的不少诗作都很出色,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富有哲理,已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苏轼还是个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我国古代楷书最重要的流派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等,在宋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有“苏(轼)、黄(山谷)、米(芾)、蔡(襄)”,苏轼都列名其中。直到现在,还有人写他的书体。

苏轼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他善于画枯木怪石,自成一体,传世的不过两三幅,已都是稀世奇珍了。他自己评价他的画说,有一幅《寒林竹石》,“已入神品”。

说起来你也许不信,苏轼还通晓医药学。后人把他这方面的论著和大科学家沈括的医药书合在一起出版,称为《苏沈良方》。

苏轼可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送别作文700字

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车库里停放着一辆陈旧的小皮卡车,这是祖父留下来的,它已经侍奉了我们全家十一年,载着我们风里来雨里去,征服了几千多公里的长程。而现在它该退休了。

去年的今天是时候,送走这位称职的老管家了。爸爸要让他最后载我们一程,光荣退役。但想启动他可是件难事,爸爸趴在车下,检查了十多分钟。引擎还是没有启动,几次差点打着,又熄灭了。也许,他真的太老了,我立在车前,抚摸着他苍老的“躯干”,早已遍体鳞伤,抚摸着它浑黄的“眼珠”,早已模糊不清。我想起有一回,:深夜里人与车沉入了梦想。小偷悄然踏进了我家院子,蹑手蹑脚地潜伏着。一不小心扶住了他的“眼珠”。他立刻警惕地亮起双眼,立刻高声地鸣笛示警。小偷吓坏了,屁颠颠地躲闪,撞翻了垃圾桶,惊醒了邻居。小偷在他警醒嘹亮的鸣笛中落荒而逃。而现在他却可能再也亮不起来,叫不动了。突然,引擎奇迹般地打起火。他的双眸又发出犀利的一道光,苍弱地鸣了一声笛,似乎要决心配合与我作最后的送别

我们轻轻地迈上车,坐在苍老却依旧坚实的座椅上,上路了。他一路上怎么也跑不快,我知道他想:像年轻时一样驰骋跑道,征服长程。可他真的太老了,没走一步都不禁大喘气,“呼哧呼哧”,他却不肯停下脚步,而石头绊了他的车轮。他跌倒了。原以为他爬不起来了。可在几次踩油门后,他又挺起了,“驼背”的腰杆,跑起来了。他灵性般地闪烁着车灯,似乎在逞能,告诉我们,它决心也有能力作最后的送别。

可好景不长,飞驰的一辆摩托发疯似地撞来。我们急忙转头。他的车头撞在了树上,熄灭了最后一点光,他用尽最后的一点动力,滚了几下,像在与我们挥手送别,永远地停住了。

当拖车公司来拖走他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后来虽又买来了新的更先进的汽车,可我怎么也忘不了那日老车最后的送别,忘不了服务我们多年的老管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给苏轼的一封信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

您好!

我是您的铁杆粉丝,我想给您写,表达一下我的崇敬之情。

我听说您年少的时候,也曾骄傲自满。但是有一次,一个人来问您几个字怎么读,您也不知道,就把“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改成了“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这件事让您明白了学无止境、做人要谦虚的道理。从此以后,您学习更加用功。

当我在西湖游玩时,我就会想到您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在《三国演义》里读到周瑜时,我就会想到您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当我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人时,我就会想到您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想念起身在远方的弟弟时,我就会想到您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安慰自己。

我为您的成功而开心,为您的失败而难过。

此致

敬礼!

您的忠实粉丝:__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苏轼我懂你初中作文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是谁?是谁?是谁轻拄竹杖,任凭湖海烟雨度平生?是谁在梦乡里痛哭一切?又是谁在散游赤壁,题了那千古名诗?我满怀疑问,苦苦追寻,寂寥的身影,幽然脱俗的微笑,眼中蕴含着秋风落水的情波。原来是你—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陌上的花又开了,春雨晚来之际,青青的竹杖,苍黄的竹笠,以及那被细雨打湿的蓑衣,酒醉,摇摆地走出山野酒家,高吟此首《定风波》,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不尽多少悲凉却又是任凭风吹雨打而我行我素的洒脱,让人不禁侧目。苏东坡,你一—不愧是豪放派的诗人。

正所谓官场失意情场得意,可你却没如此,在你因为与王安石新法产生冲突,你自动请求远调,后来,新法失败,本该是你出头之日。可身为保守派的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因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这一贬也再无翻身。而随着你爱人的死去。十年苍茫,十年流离,你梦醒悲痛欲绝,含泪写下了《江城子》,其中一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不难看出,你思妻心切,是重情义之人。

黄州有赤壁,赤壁有你,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曾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一路坎坷。被贬官,被诏回。你最后选择的还是赤壁。当失意的你看到赤壁时,惆怅而发,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的词,这样的气概,才只能属于你。

懂你,我懂你——苏轼,我懂你的任湖海烟雨度平生的洒脱和悲凉;我懂你,我懂你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别愁;我懂你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惆怅,不甘。苏轼,我懂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读苏轼伴成长初二优秀作文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在每个人的成长路上,总会有人或多或少的给予我们什么,给予我最多的,是被宋神宗称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苏轼

被贬遥远的海南,别人都在抱怨生活条件之苦,而你,却热爱这里的一切:罗浮山下,你静静的躺在被阳光照暖的身下大地上,闻泥土的芳香,赏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发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慨叹。

苏轼,你可否知道,读到这里,我已热泪涟涟——生被贬可却如此乐观豁达,这是何等心胸宽阔的人啊?以前那个胆怯与挫折的愁眉苦脸的人消失了,一个不畏挫折的人出现了!

成长路上,有了苏轼为伴,蔑视了挫折。

妻子已亡十年。那一夜孤坟边,你独守月光。你长吁短叹,此时此刻已无人来与你相伴。可哪怕妻子来到,也一定不认识这个满脸沧桑的人儿了!妻子当年小窗边,理红妆的样子在你脑海中浮现,看不见,摸不到,犹如远方音乐于是发出”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之感叹。

苏轼,你可否知道,你的多情打动了我。在此之前,我未意识到情谊的美好,我只是以为人与人都萍水相逢,不要依恋,包括亲情。可如今,怀想儿时伙伴,已有想念,于是更加珍惜现在了。一个坚硬的石头人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大活人!

成长路上,有了苏轼为伴,懂得了珍惜情谊。

苏轼啊苏轼,你可否知道,你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让我看透了功名利禄,人前浮沉,让我意识到那荣誉如一缕烟雾,只可远处观赏,看得认真了,其实也只儿戏一场,最终为零。

成长路上,有了苏轼为伴,我看淡了名利。

苏轼啊,成长路上有你为伴,我战胜了挫折,学会了珍惜情谊,看淡了名利。

读苏轼,伴成长!

[读苏轼伴成长初二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致苏轼的一封信600字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

您好。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滔滔不绝,宛若浩淼宇宙中永恒的生命。当它流淌过你的躯体,《东坡志林》的闲情与豪放又给它添上了肆意豪壮的一笔。这又淡又浓的一笔,隐去了太多的颠沛流离,只剩下乐观永恒的倩影。

你出生在如此人杰地灵的眉山,一举成名,天下皆知。对历史的理解和大胆的推断使欧阳先生感觉后生可畏,让你的文章独步天下。

你初入仕途,口无遮拦,《凌虚台记》见证了你的开朗豁达。《陈公弼传》承载了你对往日的悔悟。你少年扬名,在陈太守的秉公教育下,沉着冷静,不骄傲自厌,这是何等的境界。朝庭的排挤使你无奈,朋党的斗争使你厌恶。于是,你上书请求远离朝庭,做个百姓的父母官。就这样,你来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水光潋滟”的波光荡走了你的心中的不适,“淡妆浓抹”亦使你流留忘返。望着平静似水的明月,你不禁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事情宛如欲想的那样,安石变法,奸佞当道。你饱受乌台诗案的情感波折,又深深体会到浓浓的兄弟之情。你释放出狱后,被贬黄州,大叹人生无常,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你忍受着这巨大的落差,竟然在农事中表现出潇洒的风采,潇洒的内涵。“东坡”二字成了你永恒的代名词和人类文化永恒的话题。你苦中作乐,面对着大江,思绪流过千山万水,不受时代的束缚。你三咏赤壁,是宏伟的叹息,壮阔的悲哀,飞越历史的天空,是惊心动魄的美丽,还是潇洒多情的感伤?是怨天尤人的悲观,还是自由洒脱的乐观?一切的一切,你真正做到了超然物外,达观世事。你东山再起,成就了又一个仕途颠峰。不管是帝王之师,还是起草诏书,你都淡然面对,毫无骄傲之意。可是好景不久,经过一波三折,你竟然被贬南荒,但你却依然说道:“此心安处是吾家”。琼州的三年里,你已完成了对《易经》的批注,死而无憾,这无疑又是你晚年浓重的一笔。哲宗崩逝,天下大赦,你这位随遇而安的智者又回到中原,可是你却渐渐闭上双眼,文坛上的一颗巨星陨落了。

回顾你的一生,经历了宦海风波和跌宕起伏的人生仕途。你,苏东坡,超脱了一切杂念,酝酿在你身上的文学亦如巨星,彪炳史册,成了中华千古文坛的耀眼星辉。在品读你的诗词时,我看到你这个豪放不羁的文学全才。从你超然乐观的回眸中我得知,你已经找到了属于你的漫漫归路。

你的崇拜者 韦

201x-03-19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蝶恋花苏轼扩写800字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那几瓣瓣,曾像女人家腮边的胭脂一般嫣红,如今却像浸过水似的,无力地垂在枝头,就待春风一吹,幽幽坠地泥地。看着看着,不禁对春尽的那一幕,感到惋惜。

“啾”,我被这声鸟叫激地回过神来,目光就追随着那只燕子看了去,它似乎很爱说话,尽管这附近没有什么能陪它交谈的鸟儿,它还是自顾自地叽喳着。自己也有满肚子话想说的我,倒不嫌它烦,这冷清的街道,反而因为有了这一两声才灵动起来。“啾”,我也学着叫了一声,那只燕子却没有一丝看我的迹象,扑着翅膀,从杏树上飞走了。现在只留下我,与这杏树做伴咯,可惜它不会说话,那刚冒出脑袋的青杏也给不了我什么兴趣。燕子飞得匆匆,就像时间总是很快逝去,眼下这美丽春光,也会在不久后消散。可我只要想起明年的春、将来更多的春,伤春的心思就明朗了不少,艳丽的春天不止这一年。也许我也是一样,总会有盼到云开日出的一天,只是需要时间。

大片的绿色闯进我的眼帘,不同于青涩的杏子,更显生机,更有活力。那是一片爬山虎,贴在洁白的墙上,风拂过时,它便朝我微微颔首。墙边一湾流水,并不深,却有着翡翠的色泽,隐约倒映出柳树的身影。能在街巷中见到杨柳与绿水这等美景,足够幸运了。我莫名羡慕起刚才那只燕子,能见到团团柳絮被风一次次撕下,像蒲公英一般弥漫在空中;能见证水流与清风的交谈与共舞;能在爬山虎的陪伴下,经历全盛的春天。

不知不觉,街巷的人多了,他们大多行色匆匆,仿佛忙得停不下脚步。只是有几个路过我时,投来奇异的目光。大概是惊奇世上竟有如此清闲的人吧。我抬手摸摸柳树苍老的枝干,这群为生计奔波的人,连生机勃勃的春意都无暇留意啊。至于他们怎么看待我,我倒不在乎,几时老百姓能有闲情逸致欣赏春光就好了。是吧,老垂柳。

正喃喃自语着,墙内传出银铃般的笑声,霎时间,我的呼吸都放轻了。多么美妙的笑声,那一定是个花儿般年纪的女子,让人不由地猜测院子里的情景,是什么事引发着无邪、愉悦的笑?噢,一定是在荡秋千,我听到了风的呼声。听多了民间疾苦的耳朵,此刻化成了干涸的土地,急需要这种愉悦笑声的滋润。可是,我静了,那一头也不再笑了。等了许久也没听到她再出声,想必是回屋休息了吧?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求而不得的愣头青,而那位姑娘则是随着春风远去的无情流水。

转身,又看到一颗青杏,杏子青涩,也是满满的希望。突然有一种冲动,要与它分享那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要同它谈谈在别处不敢轻易出口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长亭送别扩写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而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王实甫

青山横在眼前,阻挡了我送你的脚步,但阻不断我对你的思念;一步三回头的背影渐渐隐匿在了那片稀疏的树林后面,一点点也变得不那么明朗……垂暮的薄雾伴随着斜下的夕阳,越来越浓,缓缓的笼罩了这一切。

那树林不再明晰,变得隐隐约约层层叠叠朦朦胧胧,这稠稠的空气一点点将你的身影吞噬。这夕阳,沾着金黄的漆,涂抹在了那古老的青石板路上,那一排成双成对的青骢马蹄印,轻轻划破这安宁的夕阳景色,向空气中喷涂着离别的愁绪,像古代宫廷中最毒的那种寒毒,伤人于无形,夙兴夜寐,痛不欲生,蚕食着我的心灵。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忘不了你的誓言:“青山有路终须到,金榜题名誓不归”,夫君啊,你那瘦弱的肩膀上被绑上了太重的负担,但你还是默默地背负起了它们。夫君啊,没有你的日子,我真是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啊!

我就这样站在这里,耳旁的风翻腾两旁的禾黍窸窣作响,一片片随风打圈飘飞的枯叶,诉说不尽我对你那无止境的爱……你这一去,何时复来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走近苏轼作文800字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曾有一人,他是乐天派诗人。他的“乐天”秉性源于痛苦,“思想的快乐”在痛苦中酝酿而成。

论他,唯有一词“乐观”可概括其一生。在新法施行,一党败一党胜的政治舞台上,他的一生起起伏伏。三次在朝,三次外任,三次被贬,“乌台诗案”,贬官流放。他去了黄州,惠州,儋州等地,人生凄凉苦楚,只因小人陷害,“哲龙”一句,成了人生悲剧。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政客不是郁郁而终,遭人陷害;便是退隐朝廷,归隐山田。然而他即使被流放,也在默默坚守着。

当他在黄州时,得营地之东数十亩荒地开垦,名之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这一块囚禁之地并没有困住他,无论是《江城子》还是东坡肉这一名菜,都彰显着他生活的幸福美满。“荒地+狼藉”造就了“美食+文采”,他并没有放弃生活。惠州是瘴疠交攻之地,可是他并不这么认为。在此地,他用其乐观之态,笑对人生,无论小事俗务他都将其看作是美差一件。由此灵感而发,“乐意相关,生香不断”。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想来,他什么也不介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是对无事可完美的容忍。《赤壁赋》,《后赤壁赋》是对古事的思考。他是“三苏”之一,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散文皆不输于他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总是安慰着自己,关心着一切。

有人说,他是儒,道,佛集于一体的人。他以道为一切集成,无为而治,崇尚自然,也算是乐观的重要因素。对于道家的简化人生,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他在合适的时机用适合的思想,故他尽情享受人生,这也是他乐天达观的奥秘所在。

痛苦造就他乐天之品性,几千年流逝,留下的唯有这“乐天”二字。他是谁,人尽皆知。走近他,可见其之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送别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总忘不了回家的路”,凄清幽怨的曲调,如怨如诉的吟唱,千回百转,怎不让人热泪盈眶?

每回走出家门,奶奶都会叮咛:“路上小心点儿。”这句听了将近十年的唠叨,总在我耳畔回响。有时候我感到厌烦了不愿再去回应,径直向前走,几次回首,竟瞧见奶奶眼眶闪烁的泪花。从那一刻起,奶奶再叮咛,我就大声答应她。

那个夏天的午后,爸爸提着沉重的行李往外走,我跟在后面早已泣不成声。爸爸哽咽着:“听你奶奶的话,放长假的时候我们会回来的。”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出了我的视线。我只能紧靠着奶奶痛哭。天下起了雨,“璐璐,小心感冒,快点进来。”奶奶撑着伞为我挡雨,安慰我。屋子里,奶奶为我擦干头发。我问:“奶奶,你会离开我吗?”奶奶的手在空中顿住,过了一会儿才回答:“不会,奶奶会看着你长大,考上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奶奶!”我转身,一把抱住奶奶,抽噎着:“我不要你离开我!”

当时的自己太脆弱了,而如今奶奶去了美丽的天堂,变成了我的守护天使。想起奶奶临终前的话,泪水还是止不住。“璐璐,你要靠自己了……”奶奶走了,她总有说不完的叮咛。我送奶奶,喊道:“路上小心点儿!”真希望奶奶也能大声答应我一声。

花坛边,我静静地坐着,沐浴着温暖的阳光。阳光如此美好,纵有千万无奈、心酸,纵有无穷痛苦、挫折,纵是生离死别,在阳光下都变得渺小了。

我张开双臂,走进阳光里,只是心里盈满了泪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给远在黄州的苏轼写一封信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苏轼先生:

您好!自幼我就喜欢品读您的诗文,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这里向您抒发我对您滔滔不绝的敬仰之情。

曾记否,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恬静;曾记否,那“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无畏;曾记否,那“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豁达乐观。

乌台诗案,打不倒你“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积极进取;贬谪生涯,磨不灭你“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悠然自得;杭州游历,道不尽你“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心境开阔。

您的诗词,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多少人为您诗文中的那豪放不羁而拓展了词作诗文的眼界,又有多少人为您那丰富的题序、典故而突破了传统诗词的界限?您,改变了传统的诗词格局,提出了“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不可不道是一声“千古风流人物”!

不多言您的诗词,可即便是您闲暇时的书法画作,却也亦是精品。您书法的那风格跌宕起伏更是您那一生屡经挫折的体现。您画作的那自然神似更是为“士人画”、“文人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样的您,引得多少文人敬仰吟诵?那于常州的猝然离世又获得多少人的遗憾感慨?

您的逝去终究为您的一生画下了句号。您一生虽仕途无望却在多少人心底留下了那绚烂的神话?

此致,

敬礼!

您的仰慕者:星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眼中的苏轼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雨下的很大,有雨具的人已匆匆离去,留下同行的人被雨淋得满身狼狈,只有他脚踏芒鞋,处变不惊,静静地站在那里。

他,就是苏轼。这个名字,我从小学听到高中,他的事迹也耳熟能详,似乎在他身上有着某些特殊的地方,几乎吸引了所有曾教授我的语文老师对他的偏爱,使得我怀着疑问之心也踏入了苏轼这张迷魂网,成了他忠实粉丝。

众所周知,苏轼极富才华。自科考欧阳修文章认错为曾巩所做,换为第二后,开榜后欧阳修说:“今天大家都读我的文章,十年后我的文章就无人读,都去读苏轼的了。”便可看出其才华之高。而此后苏轼的人生也仿佛开了挂,仕途顺利。

诗书画琴棋无不精通,优秀的人总会招人嫉妒,很快一桩乌台诗案将他打入谷底,接着贬谪黄州,又是他诗作创作巅峰的开始,《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生还酹江月。”彻底奠定苏轼并立于唐宋八大家的地位。

都说苏轼豁达,但他初到黄州时也有一段低迷期,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低迷时的自我调节。

我最喜爱《定风波》,你看,大雨滂沱,同行人皆一身狼狈,怨声载道,只有苏轼,他徐徐而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尤其喜爱老师对“顺其自然”的解释,那就是——竭尽全力后的不强求。他尽力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情,也无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命途多舛的苏轼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被当时“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和审讯,几乎送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不满新法,立即起用旧党召。司马光等回亦执政,苏轼被调回京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同旧党发生分歧。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1089年,苏东坡再次被贬出京,出任杭州知府。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又把变法派召回朝内主政,政局变生急转直焉的变化。第二年6月苏东坡,被贬得更远,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广东惠阳)。晚年过流放生活。给苏东坡又一次沉重打击,公元1101年7月26日,这位66岁的老人,终于满含悲愤离开人世,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苏轼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在被贬时写出的。如:词作《奴娇·赤壁怀石》,散文《篑谷偃记》,《方山子传》、《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眼中的苏轼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唐诗、宋词是我国传统国学之一。而在我眼中,苏轼的诗词是茫茫诗词海洋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文如其人,一首首风格迥异的诗词使苏轼的形象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年轻时就已经满腹经纶的苏轼虽被贬谪到黄州,却依然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词句,真不愧是豪放派词人中的魁首。苏轼的豪放、乐观、豁达充分地显现在他诗词中的字里行间。报国无门而“早生华发”的苏轼感叹“人生如梦”之余,能洒脱地“一樽还酹江月”,放下荣辱,自得其乐。苏轼尽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阴影。人到中年,苏轼被贬到密州任太守,一般人早已心灰意冷,苏轼却能“老夫聊发少年狂”,自比“孙郎”,让全城的人看他“亲射虎”。即使是“鬓微霜,又何妨?”,他依然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万丈豪情,即使是年轻人,又有几个人能媲美。晚年的苏轼,虽险遭杀头的厄运,却从不消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豪情不减当年。此时的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他眼中的世界广阔、宁静而清澈,“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境界,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达到?

苏轼的豪放诗词世人耳熟能详,很多人一定认为他是一个洒脱不羁的人。但可贵的是苏轼豪放却不失细腻,朴实却不失婉约,志向高远却又重情重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妻子去世十年时所写的悼念之作。不用特意回想,根本就忘不了,文字看似平淡却道出他对亡妻十年来的无尽思念。夜晚,苏轼睡梦中又回到家乡,仿佛又见到妻子在窗前“正梳妆”,千般思念却“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如此凄凉、悲伤的词句,动人心魄,令人断肠。苏轼对亡妻情深意切,对手足兄弟也同样无限牵挂。中秋佳节,思念弟弟却不能相见,苏轼不由得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对千里之外的弟弟只能送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依依深情,感人肺腑。

苏轼的诗词豪放如旭日喷薄,婉约如微风拂柳。品读他的作品,你会仿佛跨越历史的长河与诗人成为知己,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交流,阵阵激情在胸中回荡,长久不消。

月圆之夜,我举杯望月,依稀看见苏轼也举杯和我共邀明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诗神――苏轼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其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