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语故事课堂演讲(合集20篇)

《小英雄雨来》该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雨来聪明勇敢地应对日本人的英雄事迹,他是抗日战争年代里河北省冀东少年儿童的缩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语故事课堂演讲,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浏览

2782

作文

1000

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续写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心想: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知道的多;而我整天坐在这口井里,知道的就少,真的是这样吗?于是,青蛙决定跳出井口看个究竟。

机会来啦,接连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井里的水满上来了,青蛙趁机一跳,跳出了井。他惊讶极了。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蓝天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荷塘。荷塘里,绿油油的荷叶像是一把把小伞;荷叶上,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荷花开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一只蜻蜓立在花骨朵上,难怪古人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青蛙陶醉于这一切的美好,听见了小鸟的声音:“喂,朋友,我没骗你吧?”“是的,朋友,我现在知道了,天真的是无边无际呀!”青蛙不愿意再“坐井观天”了,他跳进荷塘,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从此,荷塘中又多了一位捕捉害虫的小能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博而不精的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博而不精”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常识广博而不精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即精即博,吾何加焉?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着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著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使他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注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煮豆燃萁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的曹操有三个儿子,他看中了聪明的二儿子曹植,几次想立他为太子,这可惹恼大儿子曹丕,他对曹植嫉妒得牙根直痒痒。

到了公元220年,曹丕即帝位,史称魏文帝。虽然是自己当了皇帝,可他很怕曹植会有一天篡权,总想找个借口把他杀掉,以除心腹之患。这一天,曹丕想出了一个阴招。他把曹植找来,对他说:“听说你的诗写得很好。今天我要你以兄弟为题作一首诗,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而且要在七步之内成诗,不然就以欺君之罪处死你!”

曹植眼含着热泪,还未走到七步,便满腔悲愤地吟出了著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这首诗,不由羞得面红耳赤,放过了弟弟。曹植虽然以自己的机敏逃过一劫,但此后他一再被贬,最后四十一岁时忧郁而死。

成语“煮豆燃萁”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萁,豆秸。比喻兄弟间或亲朋内的互相迫害、残杀。成语“七步之才”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形容人思路敏捷,富有才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好好先生成语故事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hǎo hǎo xiān shēng

[成语解释]    与人无争,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刘孝标注引《司马徽别传》载:司马徽称一切东西皆“佳”,故有“好好先生”之号。

成语故事

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后,深感要扩大自己的力量,必须得到有智谋的人辅佐。他听说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在襄阳地区很有声望,特地去拜访他,请教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就在这次会见中,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两个俊杰,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庞统。后来,这两人都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司马徽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社会斗争相当复杂,他自己却经常装糊涂,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不管是好是歹,他总是回答“好”。日子久了,他也就成为“好好先生”。二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近来身体是否安好。司马徽回答说:“好”。又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伤心地谈起了自己的儿子死了。不料,司马徽听了竟说:“太好”。他的妻子等朋友走后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直言相告。哪里有听别人说儿子死了,反而说好的?”司马徽回答说:“好啊,你的话也是太好。”妻子听了,弄得哭笑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金针度人成语故事_300字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īn zhēn dù rén

【出处】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金·元好问《论诗》诗

【解释】金针:比喻秘法,诀窍;度:通“渡”,越过,引伸为传授。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人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郑采娘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她的针线活、刺绣做得十分精巧。她七夕之夜设香案向织女祈祷,祈求做针线的绝活。当夜的梦中她见到织女送给她一枚金针,三天后可以得到绝技,然而她急不可待把到手的金针给弄飞了

【成语举例】用笔之活可作金针度人。  鲁迅《集外集拾遗·怀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相知恨晚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相知恨晚讲的是新认识的朋友觉得认识对方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下面整理了关于相知恨晚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新结交的朋友之间的深挚情谊。

故事出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之晚。”

出处译文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有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儿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成语故事

西汉时,汉景帝母亲窦太后有一个侄子,名叫窦婴,极有才华。景帝登基后,急需良臣辅弼,于是让窦婴担任太子的老师,在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又赐给他魏其侯的爵位,后又拜他为当朝丞相。众多官员知道他深得皇帝恩宠,都来投靠于他。

这位窦丞相推崇孔夫子的思想,而窦太后则是道家学派的忠实信徒。终于有一天,窦太后对他厌烦起来,就让景帝罢了他的官职。窦婴失去权势之后,原来投靠他的人都不再理睬他,而一个叫灌夫的人倒常到他府上来,与他叙谈。

灌夫本是大臣张孟之子。张孟曾是颖阴侯灌婴的部下,因为灌婴很欣赏他,就让他改姓为灌。七国之乱时,灌孟为保卫社稷在战场上死去。从此灌夫恨透了叛军,在作战时特别勇敢,屡立奇功。

汉景帝驾崩后,汉武帝即位,他觉得淮阳(今属河南省)属于交通要道,又屯有重兵,不可轻易托付于人。想来想去,武帝才任命灌夫为淮阳太守。后来,由于灌夫在淮阳任上政绩突出,又被调入京城长安,被委任为太仆(掌管御用车马的官员)。

灌夫非常正直,从不巴结位高权重之人。但他喜欢交往,每天在他家吃饭的英雄豪杰竟然有百人之众。

灌夫酷爱饮酒,一旦喝醉了就很难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必要的约束。一次,他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在一起饮酒作乐,菜过五味后他不觉酩酊大醉,好端端让窦甫尝了一顿拳头。汉武帝很爱惜灌夫,害怕窦太后杀他泄愤,就将他贬到外地为官。一晃几年过去了,灌夫因事免职,回到长安,过起了赋闲的生活。

这时,窦婴依旧受人冷落,灌夫就常到他府中走走。

窦婴无权无势之后,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也认清了那些势利小人的嘴脸。而灌夫的珍贵友谊,使他深受感动。而灌夫呢,也想和窦婴深交,来抬高自己的名声。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有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儿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屋建瓴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有人向他报告楚王韩信暗地里正准备造反。他马上召集文武近臣商议对策。这时,谋士陈平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说:“陛下假说到云梦泽去巡视,并在陈地会见各个诸侯。陈是楚的西界,韩信得到陛下巡视的消息,一定会去陈地迎接的。当韩信拜见陛下的时候,只要有一位武士就可以把韩信捉住。”

刘邦按照陈平的计策,果然轻易就捉住了韩信。刘邦非常高兴,于是在当天颁布了大赦令。大夫田肯乘着道贺的机会,对刘邦说:“您捉住了韩信,又在关中建都,这是我们应当庆贺的大事。关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胜于他国;土地广阔,有千里之远;兵员众多,占天下百分之二十。由于地势优越,如果派兵去攻打诸侯,真好比是站在高屋顶上往下倾倒瓶里的水,由上而下,势不可挡。”

刘邦听罢,心中大悦,随即赏赐了田肯五百斤黄金。 大将韩信 韩信,秦末汉初军事家,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人,初属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时,刘邦采用他的策略,攻占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时,韩信率军袭击项羽后路,破赵取燕、齐,被刘邦封为齐王。不久,他率军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垓下。汉朝建立,韩信改封楚王,后因受到刘邦猜疑,被以谋反的罪名杀害。韩信善于用兵,著有兵法《韩信》三篇,现已失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千锤百炼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

锤:用锤子敲打;炼:用火烧炼。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

成语出处:唐 皮日休《刘枣强碑》:“百锻为字,千炼为句,虽不迫躅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业。”

成语繁体:千錘百煉

成语简拼:QCBL

成语注音:ㄑ一 ㄨㄟˊ ㄅㄞˇ 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千锤百炼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锤,不能读作“cuī”。

成语辨形:炼,不能写作“练”。

近义词:精益求精、精雕细刻

反义词:粗制滥造

成语例子: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清 赵翼《瓯北诗话》卷一)

英语翻译:be steeled over and over again

日语翻译:鍛えに鍛える

俄语翻译:тщательно отраатывать

其他翻译:sich hundertfach bewǎhrt haben

成语谜语:锻件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大将军刘琨一心想匡扶晋室,见到晋室内部争斗激烈,内心十分痛苦,他在《重赠卢湛》诗中抒发自己的感慨:“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名人读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12 字

+ 加入清单

1、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2、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3、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4、映雪读书

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5、随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作工,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6、牛角挂书

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但他喜欢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就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十分专注。这一情形恰巧让大臣杨素看到,杨素问道:

“你是哪儿的书生?”

“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

“你读的是什么么书?”

“《汉书》中的《项羽本纪》。”

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密详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前途无量,便鼓励他:“你这么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感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瓦岗军的首领。

后来,人们用“牛角挂书”来形容读书非常刻苦努力。

7、韦编三绝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8、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9、寻章摘句、车载斗量

赵咨是吴王孙权手下有名的官员,字德度,南阳人。

在吴蜀夷陵之战时,奉孙权之命出使曹魏。

赵咨见到魏文帝曹丕。曹丕用轻蔑的口气问赵咨说:“你们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赵咨说:“我们吴王空闲时,阅读各种书籍,研究历史经验,可不像那些书生那样只知抄抄写写,摘记一些词句。”(原文是“吴王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还说:“我们吴王是位仁义智慧、有雄才大略的人,任用鲁肃说明了他的诚厚;活捉魏将于禁而不杀说明了他的仁义;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说明了他的智慧;盘踞三州虎视四方说明了他的雄才,向陛下求援说明了他很懂得策略。”

曹丕又问道:“你看,我可以征服你们东吴吗?”赵咨回答说:“大国有进攻的力量,小国也有防御的装备啊!”

曹丕接着问道:“你们东吴害怕我们魏国吗?”赵咨又答道:“我们有雄兵百万,又有长江、汉水的天险作屏障,有什么可怕的呢!”。

曹丕心想:这人真是能言善辩、对答如流。于是又问道:“你们东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有几个呀?”

赵咨说:“特别聪明、很有才能的大约有十人。至于像我这样的人,那真要用车子来装,要用斗来量,简直是数不清啊(原文是‘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由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两句成语。一个是“寻章摘句”。另一个成语是“车载斗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竭尽全力成语故事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竭尽全力

【拼音】: jié jìn quán lì

【解释】: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原作竭尽心力,见于《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杨沛的人,字孔渠,当过新郑长。曹操路过新郑的时候,部队缺粮,杨沛帮助过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爱。曹操辅政以后,杨沛升为长社令。他不畏豪强,不管谁犯了法,都依法惩办,得到曹操的称许。

当时,曹操出征在外,听说国都邺城治安太乱,便发诏选一个邺城令,其入选标准是要有杨沛那样的胆略和水平。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于是将杨沛提拔为邺城令(当时叫京兆尹)。杨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见了他,并问他如何治邺。杨沛回答:我一定竭尽心力,大力宣传法纪,使人人遵纪守法。曹操听后十分高兴,对左右的人说:你们听见了没有,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杨沛还没正式上任,一些豪强地主和皇亲国戚听说杨沛要来邺城了,都纷纷告诫自己的子弟检点一些。

【造句】

1、为了让她生活得更好,爸爸竭尽全力地去工作、挣钱。

2、医生正在手术室内竭尽全力地挽救这名病人。

3、做任何事情,只要竭尽全力了就行,哪怕是得到不好的结果,也坚决不后悔。

4、全家人竭尽全力地到处东拼西凑,终于凑够了他的医疗费。

5、我竭尽全力后,才完成了所有的工作。

6、老师说告诉我们,学习上要竭尽全力,才能搞好成绩。

7、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竭尽全力地做好。

8、虽然在这次比赛中他没有拿到第一,但是他已经竭尽全力了。

9、他帮助别人从来都是竭尽全力的。

10、生命垂危的他竭尽全力了才说完最后一句遗言。

11、任何一名有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医生都会竭尽全力地抢救别人的。

12、他在赛场上竭尽全力地奔跑,终于冲过了终点线。

13、参加抗洪抢险的武警战士,个个都竭尽全力,舍生忘死。

14、地震灾区,救援官兵竭尽全力地救人,连续奋斗了数个日夜也没有合眼。

15、所有队员在场上都竭尽全力地拼搏,所以这场比赛非常精彩。

[ 竭尽全力成语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犬牙相错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quǎn yá xiāng cuò

【出处】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汉书·中山靖王传》

【解释】错:交叉,错杂。比喻交界线很曲折,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领土等

【相近词】犬牙交错

【同韵词】三吐三握、夷然自若、背本趋末、惊心悲魄、不逢不若、含冰茹蘗、生功止过、互为因果、肃然危坐、动人心魄、......

成语故事】西汉刘邦分封诸侯,诸侯凭借自己的实力与中央抗衡,汉景帝时就爆发了“七王之乱”,汉景帝并没吸取教训,又给自己13个儿子分封属地。汉武帝想收回他们的领地,诸侯们说先王把封地分得犬牙交错就是让他们力保汉朝江山。

【成语示列】地体华离,犬牙相错。  章炳麟《论亚洲宜自为唇齿》

【成语造句】

◎ 古城墙上筑有许多犬牙相错的雉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故事:不合时宜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时宜是: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这个成语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英文成语故事三:守株待兔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 farmer in the State of Song was one day working in the fields when he saw a rabbit bump into a tree stump(树桩) accidentally and break its neck.

The farmer took the rabbit home, and cooked himself a delicious meal.

That night he thought, I neednt work so hard. All I have to do is wait for a rabbit each day by the stump.

So from then on he gave up farming, and simply sat by the stump waiting for rabbits to come and run into it.

This idiom satirizes(讽刺,挖苦) those who just wait for a stroke of luck, rather than making efforts to obtain what they need.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迅雷不及掩耳六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出处】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龙韬·军势》

【解释】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用法】作定语、分句;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相近词】出其不意

【反义词】蜗行牛步

【成语造句】

◎ 我们对于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都有些气愤,虽则我们都很镇定。

◎ 这个迅雷不及掩耳的逮捕行动,使林学武惊得目瞪口呆,感到万分奇怪。

◎ 战士们小群多路,交替前进,四面包围,勇猛冲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上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一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他回 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

想:他们画得真慢。又想显示自己的本领, 他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寓言成语故事推荐

全文共 447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里,成语是汉语中的一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成语故事,每一个简短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教诲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总能带给人们一些人生哲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寓言成语故事推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一)【买椟还珠】

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二)【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三)【拔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四)【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五)【黔驴技穷】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六)【对牛弹琴】

古代音乐家公明仪每次弹琴时,他的琴声引来很多鸟儿与蝴蝶。当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对水牛弹奏几曲,结果水牛无动于衷地走开,公明仪大叹:“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七)【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魏安王决定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大臣们都反对他,季梁给他讲一个故事:太行山的一个人驾车准备到楚国去,但他却坚持往北走,这样越走越远。争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赢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辕北辙一样。魏安王决定不打仗了。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八)【东施效颦】

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

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九)【痴人说梦】

从前一个外国和尚到一座中国庙里烧香,庙里的小和尚问他何姓及来自何国,外国和尚不懂他的话,跟着说何姓何国人。小和尚向住持报告外面来了何国一个姓何的和尚。众和尚纷纷出来看热闹,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原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

(十)【患得患失】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与学生讨论为人的问题,他说:可鄙的庸俗低级的家伙不能与之同事,当他没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设法得到。而当他得到时,却又怕丢失掉。像这样的人都是利欲熏心,处处为个人打算,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十一)【自相矛盾】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十二)【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十三)【量体裁衣】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十四)【鹬蚌相争】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十五)【螳螂捕蝉】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十六)【无价之宝】

战国时期,魏国一农民锄草时发现一块玉石,拿回家请邻居鉴定。邻居知道是宝石就骗他不是吉祥之物,让他放回原处,自己则偷偷拿回家里,担心获祸或获罪,就进献给魏王。经鉴定为无价之宝,魏王一高兴就赏他很多金银珠宝。

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十七)【庖丁解牛】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十八)【囫囵吞枣】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十九)【望洋兴叹】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辩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概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二十)【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读后: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何郎傅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何郎傅粉

成语拼音:hé láng fù fěn

成语用法:作宾语;指美男子。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傅粉:抹粉。原指何晏脸色白净,如同擦了粉一般。后指美男子。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何郎傅粉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婿何晏长得十分俊美,他经常涂脂抹粉。曹丕称帝后,想亲自检验一下何晏有多美,在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他请何晏在宫内喝酒,让他吃加辣的热鸡汤面。何晏一边吃,一边不停地擦汗。一碗面吃完,脸上的脂粉全部被擦干净了。

何字开头的成语

何郎傅粉

包含有何字的成语

无可奈何    成也萧何    干卿何事    欲加之罪    不知有汉    何郎傅粉    为虺弗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故事与成语故事2两败俱伤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以一当十成语故事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当,当作,抵挡,此处不能读作(dàng)。多形容军队勇敢善战,战士英勇无比,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也可形容工作能力强或工作方法好。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故事

秦朝末年,秦王派兵攻打赵地,赵军大败。这时,赵王歇以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率军逃到钜鹿固守。

楚王为了救赵,派大将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将率领楚军前去救援。宋义勒军不进,被项羽杀死。接着,项羽率楚军渡过漳河。楚兵过了河以后,便把船都凿破,沉入水中;把作饭的锅和蒸饭用的瓦甑都敲破;把房屋都烧掉;只保留三天的粮食,用以向士兵表示:如不能战胜,就只有死,没有退回的可能。这样楚兵就没有一个人存退回之心。

楚军一到,立即把秦军包围起来,与秦军进行决战。楚军与秦军展开激烈的搏斗,战场上金鼓齐鸣,杀声震天。楚军勇猛作战,大破秦军。项羽挥戈跃马,带头冲入敌阵,把秦将苏角一刀砍成两截。楚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秦兵仓皇逃跑一败涂地。

另外前来救赵的各路将士见楚军与秦军奋勇血战,都站在自己的营垒上观看,不敢出兵,惊得目瞪口呆。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不仅摧毁了秦军主力,而且对其它军队的将领起到震慑作用,各军队将领表示对他臣服,项羽名气大震,天下皆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饮犊上流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ǐn dú shàng liú

【出处】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

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

【解释】指蔑视爵禄名位,风操高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许由洗耳

【同韵词】晏婴之狐裘、一蛇两头、不忮不求、供过于求、雨恨云愁、牙签万轴、鼠目獐头、诒阙之谋、马上墙头、隔山买老牛、......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远古时期,尧听说德高望重的贤士许由很有本事,就想让他当九州长。许由坚决不从,觉得耳朵被弄脏就跑到河边反复冲洗耳朵,他的好友巢父牵牛到河边饮水,问他为什么要洗耳,许由告诉了他,巢父怕污染了牛的口就牵到上游去饮水

【示例】饮犊上流奔轶者,何年来此结茆堂。

元·张简《破山涧上听水》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恶人自有恶人磨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恶人自有恶人磨

【汉语拼音】è rén zì yǒu è rén mó

【近义词】:恶有恶报

【反义词】:善有善报

【成语出处】

1、明·周楫《西湖二集·周城隍辨冤断案》:“近奸近杀古无讹,恶人自有恶人磨。”

2、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恶人自有恶人磨,窃盗劫来强盗打。

【成语解释】凶恶成性的人自然会有更凶恶的人使他吃尽苦头。

【恶人自有恶人磨造句】恶人自有恶人磨,他这样的人不会有好下场的。

【恶人自有恶人磨的成语故事

《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又过了两三日,果然衙里传出来:那个武城县循良至清至公的个父母果然应了晏外科的口,烂的有钵头大,半尺深,心肝五脏都流将出来。那些忤作行收敛也收敛不得,只得剥了个羊皮,囫囵贴在那疮口上,四边连皮连肉的细细缝了,方才装入材内。过了五七,追荐了许多的道场,起了勘合,同家眷扶柩回家。那大尹原籍直隶蓟州人,行到永平府地方,刚刚遇着也先拥了正统爷入犯,将一节骡驮马载车运人抬的许多细软劫了个“惟精惟一”,不曾剩一毫人欲之私。幸得人口藏躲得快,所以到都保全,不曾伤损了一个。亏不尽那卢龙知县是他乡里,把灵柩浮葬了,将家眷一个个从城下拔将进去,送在个行司内住了,等也先出了口,备了行李,打发得回蓟州去。这正是:恶人自有恶人磨,窃盗劫来强盗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