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神话典故(推荐20篇)

做人要诚信为本,古代流程着很多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吧!本文是小编为同学们整理的一些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神话典故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3777

作文

1000

关于墨守成规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墨守成规,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欢迎阅读,谢谢!

墨守成规mò shǒu chéng guī

[释义]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语出]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辨形] 墨;不能写作“默”。

[近义] 因循守旧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反义] 标新立异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

[辨析] 见“故步自封”(353页)。

[例句] ~是无法实现四化的。

[英译] follow the old routine

【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楚王想攻打宋国,命人叫鲁班设计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墨子知道这件事后,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的都城。他对楚王说:“你如果攻打宋国,是不会得到胜利的。”楚王十分骄傲地说:“鲁班是天下手艺最高超的木匠,他已经替我做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能把宋国攻下来。”墨子说:“那么我就去帮宋国守城,你叫鲁班来攻,看他能不能取得胜利。”于是两人在楚王面前演示,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

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墨守成规”,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华佗学艺的典故

全文共 1601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人们称赞医生的高超技术经常用“华佗再世”这个词语,充分体现出华佗的医术的高明,下面讲述一个华佗学艺的故事。

华佗的师傅是个老郎中,这人脾气古怪,与众不同。那时候,各行各业师傅收徒弟,是把徒弟当奴仆使唤,洗衣煮饭,扫地倒尿,什么累活脏活都做。这老郎中不是这样,他在书房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诀窍

莫洗衣,见病如亲学功夫

谁要是来学艺,就先到书房门口对联下来“考”一下。

这天,华佗来投师,老郎中还是不改老规矩,把华佗带到门口,让华佗看了对联,问道:“华佗,你记住吗?”

华佗说:“记住了: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诀窍;莫洗衣,见病如亲学功夫!”

“好。你懂这个意思吗?”

“我不懂。我慢慢学吧!”

“好!”

老郎中高兴了,因为好多年轻人来投师时,都说:“懂。”一懂就坏了,老郎中就不收了。因为讲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啊!于是,老郎中带着华佗到后园,指指水檐下一块青石说:“什么时候,水滴石穿,你就学好了。”“嗯!”

第二天,老郎中开始门诊了。一天下来,老郎中看了五个病人,全要华佗把病例记下来。记一个,老郎中问一下:“华佗,你怕麻烦吗?”“不怕。”“华佗,你怕辛苦吗?”“不怕。”吃了晚饭,老郎中把华佗叫到跟前,说:“华佗,你把今天五个病例,查对一下医书,看看用药有无差错处。”

华佗在灯下,对着病例,翻着医书,一行一行地看着。五个病例弄好,也差不多二更鼓尽。华佗伸个懒腰,打着呵欠,感到疲劳。于是脱衣上床。刚好上床,老郎中来了,他说:“华佗,我来给你讲课。”华佗只得起来。讲完课,老郎中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自己看吧!”于是,老郎中向外踱着,学着老夫子的腔调,哼着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用功时……”华佗听着老郎中的诗,不觉舌头一伸:“好严的老头儿,这比洗衣倒尿难多啦!”又用心地看下去……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老郎中都这样要求着,华佗勤奋学习,毫不松懈。

一年下来,华佗的病例已记了一千五百多个。这日,老郎中问道:“华佗,一千五百多个病例中,有多少黄疽病?”华佗说:“三十二个。”老郎中又问:“这三十二个用药都相同吗?”“没有一个相同。”“为啥!”“根据老师教导,因为病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初患和复发等不同情况,因此用药各不相同。”

华佗像背书一样地回答,老郎中高兴得直点头。直到晚年,他才收了这么一个称意的徒弟。华佗的功夫过细、过深,使他佩服,老郎中戏谑地说:“看样子,快水滴石穿快了!”华佗谦虚地说:“早咧!”

一天,一个产妇难产,去请老郎中和华佗。老郎中到了产妇家,没费多大工夫,孩子就生下来了,可是落地没有声音。老郎中招呼华佗说:“这是羊水闷的……”华佗没等老郎中说完,就弯下腰,用嘴吮吸着胎儿嘴里的羊水,孩子“哇”的一声哭了。产妇全家高兴极了,热情地款待了师徒俩。

师徒俩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走到檐下,老郎中指着青石说:“细水滴穿青石,全靠功夫深啊!”华佗点点头!走到书房门口,老郎中指着那对联说:“华佗,如今你领会了吧?”

华佗望着老郎中,恳求他说:“老师啊,我还是领会不深。”老郎中高兴地说:“你的话对啊,学无止境嘛!当初我行医时,就遵循两条:一是多熟读医书,多临症;二是对病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你如今两条都已具备,就出师去闯吧!常言说得好,‘只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老师’,我相信你将来会大有作为的。”

华佗牢记老郎中的话,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师傅。果然,他后来行医出了名,名气比他的师傅还响,还大,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华佗制成麻沸散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各地,“有了麻沸散,治病如神仙”,这话可一点也不假。华佗自从制成麻沸散以后,不论是开刀,还是剖腹,他先让病人喝麻沸散,失去知觉后,再开刀动手术,这样病人就减少了痛苦。手术动好后,在刀口上敷些金疮膏,病人的伤口就愈合得快多了。真是妙手回春呀!直到现在,这一带的人们都很怀念华佗,都说他是神医。只可惜,华佗没有把他的麻沸散配方流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465 字

+ 加入清单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出现在三年级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还有另外的版本“纸纸索书只说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墙成不见王。” 从各种版本来看,诗的前两句都有差异,但后面两句,也就是“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基本上一样。

这首诗的出处还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种:

版本一:

康熙朝「张英」版。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做官。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吴氏想占用两家之间的公共隙地建房,势必影响了张英家人的正常出行,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便寄书京城,告诉张英之此事。张英阅罢,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中得到张英寄回的信,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亦被传为美谈。

版本二:

在合肥三孝口西南侧,曾有一巷,名“龚万巷”,又名“龚弯巷”。说起该巷由来,在民间流传有一颇具趣味的传说。

当年这里曾居住着两户相邻的人家。一家姓龚,家主为朝廷重臣,人称“龚大司马”;另一家姓万,家主为地方权贵,人称“万大老爷”。此两户人家,虽相邻多年,但并不来往。好歹是左邻右舍,各走各的门,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

孰知这年,龚、万两家同时大兴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显荣贵之意。其实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问题是,此两户人家在翻建房屋时,均欲将各自山墙向外延伸,以扩大房基,结果引发了争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时间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县衙老爷那里。

龚、万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县衙老爷乃七品芝麻小官,岂敢轻易判决,以致官司迟迟没有结果。 龚家因家主官大,见此小小的官司竟迟迟无果,不免气愤难忍,无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书星夜赶往京城,禀报龚大司马,希求龚大司马出面干预,以振族威,出掉这口怨气。

再说远在京城的龚大司马,接到家书后,见诉,起初确也很气恼,好在 其妇人乃一知书明理之人,闻情后淡淡一笑而劝道:“相邻相争,只为一墙,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对此区区小事,当大度才是,让人几尺何妨?”

龚大人闻妻言之有理,顿时息怒,随即付书一封,交管家人带回。龚家人接到龚大人来书,拆开一看,见书仅诗一首。词曰:“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龚家人见言,皆息怒默语,悄悄将与万家相邻的山墙拆除退后三尺。

龚家一反当初的举动,使万家很受震动,愧疚之余,也仿效龚家做法,主动将与龚家相邻的山墙退建三尺。这样一来,使得龚、万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人们便把这条巷道称为“龚万巷”,也即后来改称的“龚弯巷”。

版本三:

清朝康熙年间的大易学家、理学家胡煦(1655—1736)在京为官时,收到家信,老家与邻居为房屋地界发生纠纷,以至中间巷道狭窄几乎不能走人。胡煦当即写下上面诗句,托人带回家中。于是胡家在原来争辩的基础上朝里让了三尺,邻居非常感动,也朝里让了三尺,过道多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于是时人称此巷为“仁义巷”。此故事在光山县几乎家喻户晓,已被载入《光山县志》。

版本四:

明朝郑板桥说。郑板桥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版本五:

话说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吏部尚书名字叫做郭朴,为人清高廉洁,颇受时人推重。有一回,他接到家中弟弟捎来的书信,信中提到邻里建屋,与他互争一墙之地的情形。这件事已经缠讼多年,始终无法获得解决。所以,他想请哥哥以朝中大臣的名义,向地方县官施加压力,如此一来,定能平息纷争。郭朴看完,笑了笑,只写了一首诗答复他的弟弟: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弟弟收信一看,猛然醒悟,于是主动让出一墙,想不到邻居也是客气地让出一墙。两家彼此让出一墙,便在原地空出一条巷道。后人便将该处称为「仁义巷」,此事也成为地方佳话,传诵不已。

版本六:

明朝舒芬说。明正德年间的状元舒芬家书:“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明朝江西进贤北山人舒芬,当了翰林院修撰,后又被授谏议大夫。舒芬当了官后,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他对自己家里人要求很严,不许家人利用自己的牌子为非作歹,因此清名远播,官声极佳。有一次,他家的邻居盖房子,把墙脚下到属于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准备将原来的房屋扩修一下,这样,两家自然要发生争执。于是,家人立即给舒芬写了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预。舒芬接到家书后,立即给家人寄去一首诗。诗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接到他的「信」,自然理解他的意思。他的父母都是明白人,弟妹们也都是读书人,看了他的诗,心静下来了,气顺过来了,于是,便主动上对方家门,答应让出地基。对方也主动地将自己下下去的墙脚挖起,向后退了好几尺。直到现在,舒芬的家乡北山镇,还保存着宽宽的「让墙巷」。

版本七:

明朝林翰说。林翰《诫子弟》诗云:“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版本八:

清朝张廷玉说。张廷玉是前述张英的儿子。雍正年间曾写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版本九:

清朝曾国藩说。曾国藩给弟曾国潢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版本十:

清朝何绍基说。道州人何绍基家书:“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方孝孺与红蛇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7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方孝孺,相信很多人都多多少少有所了解,并且对于这一个人也是极为的钦佩。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方孝孺与红蛇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都知道方孝孺是明朝初年一位大儒,他的大忠大孝大仁大义的事例一直都在历史上传为佳话。当时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看重这位有学问、有道德的方孝孺,所以就起用他,后来方孝孺也辅佐明太祖的皇孙明惠帝来辅佐朝政。

方孝孺的父亲在方孝孺还没有出生之前,他父亲有一次去建一个祖坟,给祖先立一个坟,去挖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就做了一个梦,就梦到一个穿红衣服的老人来跟方孝孺的父亲说,就哀求他,说我有八百的子孙就在你要去挖的坟地下面,我知道你要找一个风水宝地给祖坟,这个无可厚非,但是你要给我三天的时间,让我们全家都搬走,你三天以后再来挖这个祖坟,给我们三天。

结果这个梦醒了以后,方孝孺的父亲觉得这个梦好像似真似假,他觉得梦怎么能当真,他就不管它了,反正我已经选定了良辰吉日,就在明天,我们一样要开工。

结果明天就去挖,挖到下面一个大石底下,发现下面有很多的蛇,红色的蛇。当方孝孺的父亲看到这么多红蛇,他竟然说“这样吧,我们把这些红蛇都烧死”,结果就用火把这些蛇都烧死,很多很多的蛇都烧死,结果祖坟就建了。

就在当天晚上他的父亲又梦到红衣老人,很生气的来到他梦里面跟他讲,他说我昨天已经给你托了梦,希望你三天之后再开工,但是你为什么没有听我的哀求?今天竟然还把我八百多的子孙统统给烧死,你现在灭我的族,我将来也要灭你的族。这个老人就在他梦里面发了这个毒誓。

这个事情后来就过去了。

方孝孺就出生了,出生以后他很快就成为一个很有学识、很有道德的一位大儒,很快就受到朝廷的器重。

当他在辅佐明惠帝的时候,当时北方有个燕王,是朱元璋的侄子,他起兵作乱,带兵从北方打下来,就把明惠帝给杀了,然后就篡位,要重新自己立成皇帝。因为他也是姓朱,都是朱元璋的亲戚,所以他立自己为帝,还是明朝。结果把这些原来的文武百官都抓起来,大部分的人都投降,都觉得没有办法,这是自己兄弟之间的争权而己,结果都投归到燕王。就是方孝孺他宁死都不从,当时因为明惠帝知道燕王要打下来的时候,他就下令方孝孺写了一个昭书,昭告天下起兵平定燕王的叛乱。

结果被燕王取代了京师以后,燕王知道方孝孺是世人最敬仰的大儒,就让方孝孺重新写一个昭书,昭告天下立燕王为帝。方孝孺死都不肯,结果在大堂上面竟然写下四个字,在他的昭书上写“燕王篡位”,说他这是篡位。结果燕王非常的气愤,他说你敢这样做,难道不怕我灭你九族吗?结果方孝孺就破口大骂,说你这不仁不义的人,哪怕灭十族我也不会屈服于你。

燕王就非常生气,好,你说灭十族,我就灭你十族。因为中国人都只有九族,十族是什么?就把方孝孺的老师、还有那些门生统统都抓起来去斩首。结果满门抄斩,总共杀了八百多人,连方孝孺自己本身也都被腰斩。

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方孝孺的父亲为了得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太心急了,竟然把人家红衣老人,它是个蛇王,它这八百多条的蛇也是满门,灭人家的族,八百多条蛇都给烧死,结果蛇王(红衣老人)发了这么个毒誓,也要灭方家的八百族人,结果它的誓言最后在方孝孺身上实现了。

可想而知,方孝孺就是这位红衣老人投胎再来的,他的目的就是要来灭你的十族,讨你八百多条的生命,所以冤冤相报。今天我们不慎伤害它的时候,知道将来必定会有果报。

[关于方孝孺与红蛇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唐玄宗亲试李泌历史典故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728年,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全国神童选拔,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登台观看。城楼下设有高坐,供神童们登台答辩。只见一位叫员俶的九岁孩子率先登台,舌战群童,击败了所有的对手。

唐玄宗非常高兴,将员俶叫到身边问:“还有比你更聪明的孩子吗?”员俶回答说他的表弟李泌年方七岁,才学比自己更高。玄宗立刻派人飞马把李泌接来。这时玄宗正与燕公张说对弈,便让张说以象棋为题,试试李泌的才学。张说出句道:“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李泌稍假思索即对:“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玄宗听后觉得答得别致,寓意深刻,连忙把李泌抱在怀里说:“因为你年纪还小,如果七岁封官,不利于才智的发展。”接着又嘱咐李泌的父母要用心教子,使其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后来,李泌确实不负众望,大展经纶,成为肃宗、代宗、德宗三个朝代实际上的宰相。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典故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字季子,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曾与张仪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学成之后,他到各国去游说,希望各国的君主可以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却始终一无所获。最后,他的钱全都花光了,只能回家。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邻居们也都在暗地里嘲笑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从此,他闭门不出,埋头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疲倦得直打盹,想睡觉,他就用冷水冲醒自己。但是,到后来冷水也没有什么用了,于是他想出了另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了,再坚持读书。

几年的苦读之后,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于是他再次去游说,后终于成为一位声望颇高的大纵横家。

东汉时期,也有一个像苏秦一样勤学苦读的人,他叫孙敬,字文宝,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如饥似渴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想了很多办法来刺激自己,但是到后来都失去了效用。

他怕影响自己读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则绑住自己的头发。当他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自己马上清醒,再继续读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敬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鲁班借龙宫的神话故事

全文共 164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鲁班师傅造房子的手艺天下第一,举世无双,但是,天下最好看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呢?鲁班师傅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话说鲁班师傅要造一座天下最好看的房子。

鲁班师傅造房子的手艺天下第一,举世无双,但是,天下最好看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呢?鲁班师傅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

他去问他爹爹,爹爹说:“这有什么为难的?就照着祖屋造吧!”

祖屋确实蛮好看,但祖屋不是天下最好看的房子。

他去问他师傅,师傅说:“这有什么难的?就照着皇宫造吧!”

皇宫虽说金碧辉煌,但是鲁班师傅觉得,天下最好看的房子么,皇宫还是够不上。

当天晚上,鲁班回家去问他太太,他太太就是鲁班娘子。鲁班娘子人长得美丽,脑袋瓜也十分聪明。话说你见过亭子吗?你见过亭子只是进去坐坐罢了,但鲁班娘子呢?她见到鲁班造亭子,灵机一动,就发明了油纸伞。

鲁班娘子听说鲁班要造天下最好看的房子,建议说:“天下最好看的房子么,我也没见过。我听说东海龙王的龙宫蛮好看,不如你下东海去,借个龙宫来做样子。”

“东海龙宫?多谢娘子提醒!那真真是非常漂亮!我明日就去借!”

鲁班师傅想着想着海底的珊瑚玉树,想得一整夜睡不着。第二天一大早,鲁班就跑下东海,问东海龙王借龙宫。

鲁班师傅大名鼎鼎,东海龙王推托不过,只得借给他:“龙宫可以借给你,不过,三天期限一到,你就要还回来。”

“别那么小器嘛,难道就不能多借几天么?”鲁班师傅扛了龙宫回来,放在花草地上,前面是水,后面是山。

大伙儿一见,都围过来观赏,个个夸这龙宫真好看,红砖墙,绿瓦背,门窗雕着金花龙凤,用波浪做成屋檐,四个飞檐屋角最好看,高高翘起,就像长了四只大翅膀。有了四个飞檐,那龙宫也活了,马上就要原地起飞似的。

“这龙宫,真真是天下最好看的房子哇!”大伙儿都这样说。

鲁班师傅目不转睛看着龙宫,围着那龙宫转。

第一天,鲁班师傅摸摸门,摸摸窗,又爬梯子去摸屋檐,喜欢得舍不得离开。他思量了大半天,还没来得及拿出纸笔画图画,天黑了。

第二天,鲁班师傅照着龙宫的式样画图纸,他画了又擦,擦了又画,只觉得无论怎么画都没办法把龙宫的妙处画出来。太阳落山,月亮出来,鲁班师傅刚刚把图纸画好,还没来得及吩咐徒弟买建筑材料,天黑了。

第三天,鲁班师傅吩咐徒弟买来建筑材料,开始赶工。可是,才刚刚打好地基,没来得及把房子建好,天黑了。

时限就要到了,龙王马上就要派人来要回龙宫啦!这可怎么办呢?

鲁班师傅急得大火烧掉了眼眉毛。

他实在舍不得还这座龙宫,好想跟龙宫来的人说一说,让龙宫多留几天,让他多看几眼。他怕东海兵将不跟他打招呼,夜里偷偷来把龙宫取走,就拿来四串大铜铃,挂在翘起的屋角上;这还不放心,他又吩咐家里的大公鸡站在屋顶,教它一看到龙宫来人就大声叫唤。

果然,三更时分,东海龙王派龙太子和金鲤鱼大将来取龙宫啦。

俗话说:“龙布风,鲤行雨。”龙太子和鲤鱼大将还没到,就吹来一阵大风,下了一场大雨。挂在屋角的铜铃“丁零当啷”“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响起来,铜铃吵醒鲁班师傅,鲁班师傅连忙叫徒弟们起身,在房子四周钉大木桩,房子四面角,一共钉了四根大木桩。

才刚刚钉好,龙太子和金鲤鱼大将就到了,它们用力搬,搬不动,用力推,推不动,用力拔,拔不起。站在屋顶上大公鸡见这情景,“喔喔喔”“喔喔喔”大叫起来。

太阳听到鸡叫,“嘭”一声从东海升起来,一下子升得老高老高,龙太子急得爬上瓦背顶,金鲤鱼急得拿鱼头直撞门。可是无论它们怎么拉,怎么扯,怎么撞,龙宫还是一动也不动。

太阳晒得越来越热,龙太子无路可逃,在屋顶晒住了——龙头扑在屋角上,龙身沿着瓦背横睡着,龙尾晒干了,高高翘起来。

金鲤鱼被晒得耐不住,乱反乱跳,最后沾在大门上,弓着身子,张开大嘴,睁大了眼睛。

鲁班师傅一看,觉得房子这个样子非常棒。他连忙照着样子,把图纸画好了。

从那会儿起,房子都照这个样子建啦!

最后,你一定要问,鲁班师傅有没有把龙宫还回去?

——哈哈,当然还回去了,龙宫一放入海水里,那晒在屋顶的龙太子,沾在门上的鲤鱼,便都活过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闭门羹”一语最早见于唐代冯贽《云仙杂记》所引《常新录》的一段话:“史凤,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原来,唐代宣州城出了一位叫史凤的名妓,她不仅人长的标志风流,拥有沉鱼落雁之貌,而且能歌善舞,有一副迷人的金嗓子,舞姿更是令人倾倒,赋诗、抚琴、泼墨、作画,无不精通。因此她是名声骚动,轰动一时,方圆百里的贵胄子弟、风流才子,都以一睹史凤芳容为快。引得那些浪荡公子和好色之徒不惜千里迢迢,纷纷登门拜访,重金求见,把妓院经常围得水泄不通。

然而,史凤却恃才自高,对他们手中的金银不屑一顾。她重才不重金,把前来求见的人,以品貌才学分成三六九等。对上等的客人来,她下楼接待;若是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之辈上门,则统统拒之门外。久而久之,一些屡被慢待的公子哥儿对她怀恨在心,四处造遥中伤史凤。聪明的史风就想出了个办法,对被拒绝的人皆赏一碗羹汤,这样一来倒也堵住了他们乱说的嘴皮。后来,上门求见的人只要一看见摆上羹汤,就知道史凤不愿接待,心领神会而知趣地离开告退。心中虽感不满,但也无话可说。

那么,史凤摆的“闭门羹”到底都用什么料做的呢?所谓羹,最初时系指肉类,后来以蔬菜为羹,再后来对凡熬煮成有浓汁的食品皆以羹称之,如雪耳羹、水蛇羹、燕窝羹等。据说,史凤的“闭门羹”是用豆腐和鸭肠子做原料的,之所以用这些不值得一提的原料来做这道菜,就是为了表达主人对客人的轻视。不过,让史凤自己没想到的是,还真有些不知趣的人吃了史凤的“闭门羹”后,觉得味道不错而引得一些人专门来尝“闭门羹”。如今,“闭门羹”还成为了安徽沿江一带的传统名菜!

“闭门羹”也就由此事而得名并流传至今,后来“闭门羹”也就成了拒绝客人的代名词。以羹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转,客气一些。可惜的是:现代拒客,则只有“闭门”而没有“羹”了。也有用来指拜访他人时,主人不在,自喻吃了“闭门羹”的。

[历史典故:闭门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春秋时期历史典故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化干戈为玉帛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典故

全文共 2542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译文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 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象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毛遂自荐”喻指自己推荐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龙王输棋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2066 字

+ 加入清单

东海有一个著名的乘山渔场,黄鱼、鲳鱼、带鱼、乌贼,一年四季也捕不完。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海水混浊,鱼虾零落。孤岛荒礁,根本成不了渔场。

到后来,岛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孩子,小小年纪,下棋赢了神仙,才使家乡改变了面貌,有了生机。

这个奇特的孩子名叫陈棋,从小爱下棋,不论是到海边赶潮,还是上山砍柴,总要跟小伙伴们杀上几盘。他白天讲下棋,晚上梦下棋,天长日久,下棋的本领越来越大。大伙送他一个美号:东海棋怪。谁知七传八传,传到东海龙王敖广的耳朵里去了。

原来敖广也是个棋迷,曾跟棋仙南斗学过棋艺。除了天上南北两斗,还未遇过敌手。他想:小小渔童敢称“东海棋怪”,把我堂堂龙王放到哪里去了!

他越想越不服气,摇身一变,变作一个渔夫,迳自来到乘山找陈棋。

傍晚,乘山岛的海滩边,东一堆,西一堆,摆了好几个棋摊。敖广东瞧瞧西看看,只见奕棋的有粗扩豪放的渔翁,有愣头愣脑的捕鱼人,有傻里傻气的小渔童,也不知哪个是“东海模怪”。不远处,他看到五、六个渔童簇在一块岩石上奕棋,想必那个“棋怪”也在其中,于是走上前去,蹲在一旁观望。眼看一个渔童将要输了,忍不住比手划脚起来:

“出车,快出车!”

谁知惹恼了那些渔童,七嘴八舌指责起来:

“下棋的规矩你懂不懂?谁叫你多嘴啦!”

敖广冷笑看说:“再不出车,这局棋就完了!”

这时,出来了一个粗眉大眼的渔童,笑谜谜的对敖广说:“这位老大叔熟知棋路,想来也是位棋手吧?”

“嗯嗯!”敖广见渔童相貌不俗,便问:“你莫非就是什么棋怪?”

“我明陈棋。刚才听老大叔说,这盘棋不出车就是输了?”

敖广正想找陈棋较量,便接口道:

“正是,不信我们可以就这个残局来试一试。”

说完,两人便对奕起来。陈棋一不出车,一不下士,就是用一只拐脚马,一走两走,把敖广逼人了绝路。老龙王额头出汗,眼睛也红了。

陈棋站起来说:

“不用解了,你输了!”

“再来一局,三局定胜负!”

“这位老大叔。”陈棋笑笑说:“你下棋的本领我已经有数了,不必再下了吧!”

敖广见陈棋这样藐视他,不觉火冒三丈:

“什么?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东海龙王!”

说着,一抹脸现了本相,两根金色的龙须高高翘起,七??八角的头颅煞是吓人。

陈棋仰面大笑道:

“哈哈哈,只怕输了,你大王脸上无光。”

敖广又气又恼,摇着头叫道:

“小渔童,你别吹牛!若是输给你,我情愿向乘山岛年年进献鱼鲜!”

“说话算数!”

“当然算数!”

“好!”

陈棋同龙王摆开了棋局。龙王求胜心切,用“当头炮”发起猛攻。谁知陈棋沉看应战,没几看,就把龙王的一只车吃掉了。龙王一阵心慌,阵脚大乱,连连失子,很快就被“将”死了。龙王又输了一局,还是不服,重整旗鼓再战,这一回他改变战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一只都走得十分小心。可是龙王终究不是陈棋的对手,眼看又是失子。龙王急了,伸手来抢:

“不行,不行,这看棋不算数!”

“呵!”观棋的渔童拍手起闹:

“龙王赖棋,龙王赖棋。耍赖变乌龟!”

龙王脸色血红:全想如再输一盘,那就得年年进献鱼鲜。真要是这样,到底有点心痛。想来想去,只得到师父那里去讨救兵。便开言道:

“陈棋,你等一等,待大王去去就来。”

说完惊起祥云腾空而去。不到一顿饭工夫,龙王就把蓬莱仙岛的南斗仙翁请来了。南斗仙翁拄看拐棍,踏看方步,飘飘然降落云头,从宽大的袖笼里掏出一副仙山玉树雕成的特大棋盘。盘内棋子黄白两色,黄的是金,白的是银,晶莹透亮,像天上灿烂的群星。龙王有了师父壮胆,顿时来了神,有意在陈棋和众渔童面前摆威风,命两条小金龙把棋盘高高顶在头上,他自己龙头一摆,一下子变得像小山一样高,说起话来声音像打雷:

“小陈棋,你还敢与大王比试吗?”

陈棋笑笑说:

“龙王,你别逞强,等我来打败你!”

说完,领着小伙伴们登上乘山最高的一座山峰,这才刚够撩着那副大棋盘。

棋战重新开始。敖广有南斗替他出主意,果然棋艺大进。陈棋也使出平生本领,奋勇搏敌。这盘棋杀得好不热闹,但闻得棋盘上硝烟滚滚,杀声阵阵;

双方跃马跳卒,车攻炮轰,你来我往,难解难分。一局棋从申时下到卯时,还不见胜负。

这时,南斗在旁边出了一个点子,敖广走了三只妙棋,渔童们也暗暗着慌,私下里七嘴八舌乱了阵。敖广翻看白眼,好不得意,只管紧紧催促:

“小陈棋,你还有啥高招?快快服输罢!”

可是陈棋依然面不改色,托看腮帮子凝思了一会,就从容不迫的下了起来。

七走八走,谁也没料到陈棋的一匹马深入敌方偷吃了一只象,接看挺车向前,一个“闷攻将”把龙王“将”煞了。龙王目瞪口呆,气急败坏,欲摆棋重来。南斗却拍了拍高高的额头,咬看龙王的耳朵说:

“罢了,这着棋是当年北斗走赢我的一步绝招!怪不得前几天听北斗说,他的棋盘里少了一只棋,原来跑到这里来了。”

龙王的龙眼瞪得滚圆:

“啊!陈棋是北斗棋盘上的一只棋?”

南斗点点头说:

“走吧!走吧!我们不是它的对手。”

龙王实在太懊丧了!气哼哼的把棋盘一掀,跟看南斗走了。

那盘棋连棋带盘骨碌碌一古脑儿掉进东海。因为是仙山玉树做成的,到底有点仙气,滚到东海里,就变成了星罗棋布的小岛。

东海龙王输了棋,只得兑现诺言,年年进献鱼鲜。从此,乘山洋海水澄清,鱼群兴旺,一座座岛屿都成了渔民保养生息的好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典故:旱魃拜夜叉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àn bá bài yè chā

【成语故事】传说黄帝的女儿魃因为身体里有大量的热能,她所到之处就经常发生旱灾,人们很不欢迎她,认为她是瘟神。黄帝把她安置在赤水北方。她只好夜间出来活动,与那些夜叉们在一起,但是他们也经常干坏事,旱灾也时常发生。

【释义】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夜叉:能啖鬼或捷疾鬼。指坏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狼狈为奸

【近义词】旱魃为虐

【成语示列】你听说旱魃拜夜叉的故事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典故:掩耳盗铃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释义】掩: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历史典故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还爱占小便宜。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弄到手,甚至是去偷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他看见邻居门口新挂的铃铛十分惹人喜爱,这只铃铛做得十分精致,声音也很响亮,在很远的地方便能听见。于是,他动心了,他边走边想:怎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他决定等到没人的时候,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铃铛一响,就会被人发现,那样就得不到铃铛了。该怎么办呢?他冥思苦想,始终也想不到一个好办法,他的一个朋友帮他出主意说:“只要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到铃声了吗?”听了这个主意,他大受启发,他想:只要把自己的耳朵掩住,就听不见铃声了。于是,他自作聪明地用这个方法去偷铃铛。

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他伸手摘铃铛,但是,铃铛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去了。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就响了。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众人纷纷披着衣服出来,想看个究竟。邻居走上前,当场抓住了偷铃铛的人。这个人看着大家奇怪地问:“我都把耳朵掩上了,你们怎么还听得见啊?”

【成长心语】

铃声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形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你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想想别人看到你的举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已经决定要做的事情,至少应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才能被人接受。自欺欺人蒙住的只是你自己的双眼。唯有站得正、行得端,你才能成为一个不被人诟病的大写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典故

全文共 2293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春节贴门神的习俗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非凡的本领。他们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的。

钟馗是民间比较流行的门神之一。传说唐明皇在夜里突发疾病,昏睡中梦见一个小鬼盗走了贵妃的香囊和自己的玉笛,并绕殿而跑。他正在气恼时,又见一个穿蓝袍戴着帽子的大鬼跑来,捉住小鬼挖出其双眼一口吞下。唐明皇问大鬼的来历,大鬼奏曰:“臣姓钟名馗,生前应武举未中,如今愿为明皇斩妖除魔。”明皇醒后,疾病痊愈,于是叫来当时最有名的画家吴道子,依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的画像:画上的钟馗着蓝衫短靴,长髯裸臂,相貌丑陋,但心灵纯正。明皇让人把钟馗的画像贴在门上,用来镇鬼。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在除夕夜把钟馗像贴在门上,用以镇鬼驱魔。

据史料记载,最初的门神是西汉时一位王爷让人绘制的一位叫成庆的勇士画像。而东汉时神话中两位受黄帝信任、对恶鬼毫不留情的两兄弟,哥哥神荼、弟弟郁垒也成为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界,那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界。鬼界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和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坏事,神荼和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和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辟邪防害。

在秦始皇执政时,勇士荆轲冒死行刺秦王,虽然没能成功,但人们也把他看成了英雄,所以在秦之后唐之前,人们习惯在门上贴荆轲的画像。

唐朝以后,除了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做门神。在我们都熟知的《西游记》中就有个故事与此事有关: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少降了点儿雨,因此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命当时唐朝的贤臣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希望能躲过此劫。唐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王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进朝与之对弈,以阻止魏征监斩。没想到魏征下着棋,不小心打了一个盹儿,魂灵就升天,将龙王给斩了。龙王责怪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

门神太宗担惊受怕,彻夜不得安宁,就把此事告知群臣,希望大家能想出良策。

当时的大将秦叔宝(秦琼)说愿同尉迟敬德(尉迟恭)戎装立在门外守卫。太宗应允了,没想到那一夜果真安然无事。可是,太宗也不忍心让两位大将这样每夜守候。于是,就命巧手丹青,把两位大将的容貌画下来贴于门上。后来,这一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

民间还有贴关羽和张飞像当做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门扇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大多贴在车门或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在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两个人都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比街门门神稍小一点儿,也是黑白二神,但有坐像的。屋门贴得最多的是“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最初是贴在新婚夫妇的屋门上,以取吉利。

随着门神的出现,贴春联的习俗也应运而生。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简洁精巧,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开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它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古人认为桃木可以驱鬼,是一种吉祥之物。最早民间是用桃木刻上神荼和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辟邪防害。后来,为了方便,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这种方式既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又表达了美好的心愿,还能装饰门户。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后期,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人们在象征喜庆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到了明代,“桃符”改称为“春联”。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就很重视春联,他曾下令过年时让各家各户都贴春联,并且一律在红纸上书写。www.gs5000.cn

有一次他微服出巡,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贴春联,心中不悦,便去询问。一问才知这一家是阉猪的,都不识字,还没有请人代写春联。于是,朱元璋就提笔一挥,特地为这家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这副春联,联意贴切并且幽默风趣。

对联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照使用场所不同,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上。

春联的颜色也有不同,一般人家春节都用红纸写,庙宇要贴用黄纸写的春联。如果守孝,第一年要用白纸写,第二年要用绿纸写,第三年要用黄纸写,守孝满三年后才能恢复正常,用红纸写。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人,因为满族崇尚白色,所以清代宫廷中春联用外面包蓝边里面镶红边的白纸写。

由于春联能表达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因此一直流传至今。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海神妈祖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永乐十一年,夏秋之际,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载着两万多官兵下西洋。这样的非凡的气势,惊动了海内外,但也吸引了海盗觊觎的目光。不久,郑和的舰队进入了南海。这是海盗最为猖獗的地区,虽然郑和每次都是有备而来,但是每次都会遭到这里的海盗之王陈祖义的突然袭击。当天晚上,郑和在舱里休息,很快就进入了梦乡。这时,一盏红灯飘到他的床前,眨眼就化作了一个身着红裙子的女子。睡梦中的郑和吃了一惊,迷迷糊糊地赶忙从床上坐了起来,跪下就拜。他知道是神女显圣。海神知道郑和一生忠义,就把御敌之法详细地给他说了一通。郑和也正是在海神妈祖的指点下战胜了陈祖义,写下了郑和七次下西洋辉煌篇章。郑和也屡次上表永乐皇帝,宣称“天妃神显灵应,默伽佑相”。于是明成祖朱棣下令在湄洲、长乐、太仓、南京等地建了天妃妈祖的庙宇,还亲自写了《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碑文,盛赞天妃妈祖的功德。

令我们奇怪的是,澳门别名是“妈祖”,这是葡萄牙人对澳门的最早称谓。“妈祖”在葡文里写作MACAU,英文写作MACAO。广州话的音译就是“妈祖”。这名称的来源,是因为“妈祖”作为海上女神,已经传遍了世界各地。葡萄牙人初到澳门时,是在“阿妈港”登陆。阿妈就是保佑航海者的女神妈祖,妈阁庙就是专门供奉这个女神的。所以,葡萄牙人到了澳门之后,最先就把这个地方称为“妈祖”,也是对海神妈祖的祝福。

现在,在澳门,有一年一度的妈祖文化节倍受航海人的关注。千年妈祖,备受世人世代崇拜,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典故: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历史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话,那么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历史典故呢,出自哪里呢,一起来看看!

【典故】

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其嫂——鲁庄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鲁庄公于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为夫人哀靖没有生子,既无“嫡嗣”,便从“庶子”中议立。庄公与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哥的买嘱,主张立庆父;与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鲁庄公与其宠姬的生子公子斑,并逼叔牙以死表明拥立斑。当年八月,鲁庄公病死,姬斑继位。庆父甚不甘心,便与哀姜密谋,欲暗杀姬斑。恰好有个叫荦的养马人,很有力气,也很鲁莽,因受过鲁庄公的责罚怀恨在心,庆父就唆使荦乘丧期打死了姬斑,另由庆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姬开,为鲁闵公。庆父更加肆无忌惮,与哀姜打得更是火热,并越来野心越大。鲁闵公二年,一对奸夫妇又指使一个叫齮的人杀了闵公,欲立庆父。季友趁乱领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申逃到邾国,发出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杀庆父,立姬申。国人响应,庆父畏惧,逃亡到莒国,哀姜逃到邾国。姬申得立,季友买通莒国押回了庆父,庆父于途自缢;因为哀姜是齐公室之女,所以齐桓公很生气,将哀姜召回,也杀了。在鲁庄公死后的几年里,由于庆父串通哀姜连杀了两个国君,而且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不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故齐国的仲孙湫到鲁国吊唁回去后,曾叹息地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成语】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拼音】

qìngfùbùsǐ,lǔnànwèiyǐ

【注释】: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已指无法了结,停止的事物。

【出处】:

《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例子】: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道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么?(《南京政府向何处去?》)

【用法】:

作宾语、分句;用于坏人

[历史典故: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千钧一发典故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抨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 信中有这样的话: “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典故:照葫芦画瓢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zhào hú lu huà piáo

【成语故事】宋朝初年,翰林学士陶谷自以为文笔高超、才能出众,想好好表现一下升职,他劝宋太祖重视文字工作。赵匡胤以为他的工作只是抄写而已,说是依样画葫芦。陶谷的目的没有达到,就在住处墙上题诗:“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典故】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宋·魏泰《东轩笔录》第一卷

【释义】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模仿

【近义词】依样画葫芦、照猫画虎

【成语造句】

◎ 他最擅长照葫芦画瓢了。

◎ 这是因为原经字小模糊,伪造者照葫芦画瓢地临摹,虽力图作到形似,但笔画已距真迹甚远。

[历史典故:照葫芦画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满族神话:天鹅仙女的故事

全文共 289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满族有一个关于天鹅仙女的传说,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住着三个美貌的仙女,她们是同胞姐妹。老大叫恩固伦,老二叫正固伦,老三叫佛库伦。三个仙女都玩够了那天上的宫殿和彩云,没有地方可玩,想找个地方玩一玩。到什么地方去呢?她们早就听说地上果勒敏珊延阿林①山上有个天池,池水象镜子一样清澈透明,池周围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样样都有。怎么才能从天上下来呢?三仙女佛库伦聪明伶俐,她用采来的白云做羽毛,用披上羽毛的胳膊当翅膀,摇身变成一只雪白的天鹅。两个姐姐也学着她的样儿,从天上飞下来,落在了果勒敏珊延阿林山上的天池旁边。

三个天鹅仙女下凡来,正赶巧被三个猎人看到了。这三个猎人是同胞三兄弟,老大二十岁,老二十八岁,老三十六岁。兄弟三人都能射猎、斗兽,他们整年在果勒敏珊延阿林山里钻来钻去,靠打猎为生。

兄弟仨朝天鹅落地的地方奔去,追到天池边上,见三只天鹅变成了三个美貌天仙,脱下衣服“扑通”、“扑通”,跳进天池水里。立时把三个兄弟惊呆了:从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姑娘呢!老大说:“让她们给咱们做媳妇该有多好啊!”老二说:“就怕人家不干。”别看老三小,心眼最灵,他说:“咱们把她们的衣裳偷偷拿走,她们回不去天,就得留在地上。”老大、老二觉得老三说的办法好,就一起悄悄来到天池旁边,将三个姑娘的衣服拿走了。

三个仙女在天池里洗澡,边洗边玩,越玩越乐,等到日头快落山了,大姐恩固伦说:“咱们该回去了。”正固伦、佛库伦说:“走吧!”可上岸一看,衣服没有了。三个仙女急得哭了起来。正在这时候,兄弟三个走到姐妹三个跟前,老大把自己身上的兽皮衣服脱下来,披在恩固伦身上;老二把自己的兽皮衣服脱下来,披在正固伦身上,老三把自己的兽皮衣服脱下来,披在佛库伦身上。

三个兄弟领着三个姐妹离开了天池,在大森林中架起干柴,烧烤野鹿、野牛、野猪的肉。再拿出石刀把烤熟的肉拉成小块块,请三个姐妹吃。吃完,老大扯着大姐,老二扯着二姐,老三扯着三妹,各自进了自己的小马架子。

三个姐妹过腻了天上的生活,从来没穿过这么暖和的兽皮衣服,没吃过这么香的烤肉,更没有过丈夫的恩爱。她们舍不得这人间的生活,干脆不走了。

三个姐妹在人间一年,学会了钻火、烤肉、缝皮衣,又都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她们和丈夫相亲相爱,过得很美满。

一晃又过了两年,一天,大姐对两个妹妹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咱们已经出来三天了,哪天给玉帝知道了,就要受到天规惩罚。趁时间不算长,快回去吧!”

两个妹妹也觉得不回去不行了,弄不好丈夫、孩子也得受连带。三个姐妹找出了丈夫收藏起来的衣裳穿在身上,胳膊一抬,两脚起空了。地上的三个孩子,都两岁多一点,刚会答答话,见三只天鹅在头顶来回飞,一齐扎撒②着小手,说:“鹅,鹅!”

兄弟三人打猎回来,不见了妻子,只听孩子说:“鹅,鹅飞走了!”一找衣服也没有了,知道三个仙女回天上去了,就对孩子说:“那鹅,就是你们的娘,知道吗?”

传说满族人管母亲叫鹅娘,就是从这儿起始的。后来受到汉族人称呼母亲为“妈妈”的影响,叫成了“讷讷”。

兄弟三人的妻子走后,三个孩子渐渐长大了。后来这三个孩子顺松花江走到与牡丹江汇合的地方,觉得那里宽敞,就定居下来。后来兄弟三人的后代家口越来越多,三支人分开,各支都有了自己的姓,三支人分为三姓。因此这地方就叫做“三姓”③了。

三个仙女回到天上,吃饭不香,喝水不甜,日夜想念人间的生活;可又不敢把真情泄露出去,只好藏在心里。就这么过了九百九十九天,正赶上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天兵天将们把守不严,姐妹三个一核计,无论如何也得到人间看一看,就是看上一眼,也免得这样牵肠挂肚。

姐妹仨还是采天上的白云做羽毛,变成三只天鹅飞了下来,落在果勒敏珊延阿林山上。她们找丈夫、找孩子,都不见了。她们在人间时夏天住的小马架子,没有了影儿;冬天掘的避风寒的地窨子,也早已填满了泥土。姐妹仨不禁落下泪来,边哭边沿着松花江往下飞。冷丁在一处密林中有个百十户人家聚居的部落。一打听,才知道这地方叫三姓,正是她们姐妹三人的后代。天上九百九十九天,地上九百九十九年,不但她们的丈夫早已不在人世,儿子也早就死去了,已不知传了多少代了。三姐妹见三姓人虽然象自己的丈夫样勇敢,却不象三兄弟那样和睦相处。他们生性好斗,常互相抡刀动捧,打得头破血流。仗越打越凶,仇越记越深。

怎么才能让他们不打仗呢?三姐妹很着急。一边往回飞,一边想,不知不觉飞到了天池边。她们脱去外衣,跳进天池里,一边想着心事,一边洗起来。

正洗着,三仙女见天边飞来一只喜鹊,飞到天池上空,将嘴里衔着的东西吐在她的衣服上。她本来已经不想在水中多呆了,就游着上了岸。见衣服袖上放着一枚熟透了的红果,大得出奇,红得透亮。她在山上呆过三年,还没有见过这样的果子,拣起来含在嘴里,准备穿好衣服等大姐、二姐上岸给她们看。谁知红果一含进嘴里,哧溜一下从嗓子眼滑进肚子里去了。

大姐、二姐穿好衣服要回天上了,三仙女身子发沉,说什么也飞不起来。大姐、二姐知道她是误吃红果怀了孕,劝她不要着急,等生完孩子再来接她。说完后先飞走了。

三仙女留在人间,渴了喝天池水,饿了捕野兽、采野果,冷了点篝火,一过过了十二个月,生下一个浓眉大眼的孩子。这孩子下生就会说话,不一会儿就满地跑,过了不几天,竟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长得一般高大,非常英俊了。三仙女见孩子这么快就长大了,心想这一定是天意。她知道人间最贵重的是金子,就说:“孩子,你就姓爱新觉罗④吧。”她又望望眼前的布库里山,说:“你的名字就叫布库里雍顺吧。”她想起正在成天打仗的三姓人,又说:“天生你,是要你停止械斗,平息战乱,统领人民过安定日子,你懂吗?”

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点点头,三仙女指着松花江说:“孩子,你就顺这条江下去吧!”说完,她变成一只天鹅飞走了。

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砍下天池旁的小树做成筏子,折下柳树枝叶盘成套圈戴在头上,然后跳上筏子,盘膝端坐上面,顺着山口进了松花江。小筏子穿过九十九道弯,闯过九十九道滩,经过九十九天的漂流,来到了三姓地方。

小筏子搁浅了,岸边一个汲水的姑娘看见他,跑回村子,告诉了村里的人们。大家争着来看,见他头戴柳枝围成的圈,盘膝端坐在筏子上,那模样很象一尊天神,便问:“你从哪儿来的?”布库里雍顺一指江上头,说:“从上边来的。”大家寻思是说他从天上来的,布库里雍顺想起讷讷嘱咐的话,就势说:“我是天女生的天童,来管理你们的。”大家见他英俊魁伟,确实与众不同,就相信了他的话。布库里雍顺又指着汲水的姑娘说:“是她先看见我的,我就到她家去了。”大家把他让进了姑娘家,姑娘的父母听说布库里雍顺还没成家,就把姑娘许给了他。几位穆昆达⑤也认为这样合适,就做了主婚人,当天举行了婚礼。他们将猪在祖先前领了牲,在院子里架起火堆,全村的人都来上礼,通宵唱歌跳舞,从此以后再不打仗了。

布库里雍顺在三姓地方居住下来,劝大家和好。各家之间发生纠纷经他排解,大家都和和乐乐,都拥戴他,推举他为部落长。他带领三姓地方的人们,建立了鄂多哩城。

布库里雍顺就是满族的祖先,他的传说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九寨沟的神话传说故事

全文共 201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南坪县九寨沟,以它独特秀丽的山水景色驰名中外,关于九寨沟也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九寨沟五绝之彩林。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境内,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成了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被誉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九寨沟的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族风情被称为“五绝”。

相传主管草木万物的地神,又称大山之神名比央朵明势巴有九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尽管这九位姑娘冰雪聪明又惹人喜爱,同时还拥有世间男子所没有的超强本领,但比央朵明热巴仍然因为没有一个儿子来继承他的志向而感到苦恼。不过,他还是很爱自己的这九个女儿。他在水晶般明亮的大岩山中,为女儿建造了很多漂亮舒适的楼阁庭院,让她们吃世间最好的东西,看世间最狂犬病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保护几个女儿,比央朵明热巴每次外出时,总是把大山之间紧紧地锁上。

九位姑娘一天天地长大了,出落得一个比一个优秀。她们想像男子汉一样,走出秀楼,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一番,学些本领,为父亲多分担一些事情。可是,要想出去经历风雨,父亲是不会同意的,就是走出这道房门都是件难事。

这时,最聪明的九姑娘提议说:“我们各自都会变幻,可以变成一只蜜蜂或者蚊虫,贴在阿爸的身上,偷偷学习他如何开、关大门,这样我们就可以出入自由了。”几个姐妹都很赞同。于是,当比央朵明热巴要去察视山川河流时,大姑娘就变成蜜蜂,悄悄地趴在阿爸的肩膀上,学会了开、关门的法术。

九寨沟五绝之叠瀑一天,九个姑娘趁阿爸不在,变成一群彩蝶飞了出去。时值正午,她们来到十二座大雪峰的上空,发现下面沟谷纵横,霉烟四起,清泉溪河全都变成了污水毒气,庄稼都枯萎了,山林中的鸟兽横七竖八地死在溪水旁,老百姓也都一个个死在道路两旁。九个姑娘立刻变幻成人形,走到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婆婆面前,问她这里发生了什么。老婆婆说:“姑娘,你们快走吧。这里来了个叫蛇魔扎的妖怪,据说,他只要杀死十万条生命,就能天下无敌。他在所有的河里都投放了毒物,把这里变得乌烟瘴气,毒死很多生命啊。”

“这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比央朵明热巴怎么不管呢?”姑娘们不解地问。

老婆婆说:“那个蛇魔扎很厉害,比央朵明热巴几次都败在他的手上。”

姑娘们一听,才明白为什么这段时间阿爸一直闷闷不乐,原来是这个妖怪在作祟。她们救起老婆婆,然后就开始商量如何对付那个蛇魔扎。

可是阿爸的法术如此高强,都败给了蛇魔扎,她们几个女子,法术又不高,如何是那妖魔的对手呢?聪明的小九妹突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神秘地说:“阿爸不是经常说阿舅雍忠萨玛很有本领嘛,就连阿妈生前,帮助阿爸降妖除魔的本领都是阿舅雍忠萨玛教的。我们不如去找阿舅帮忙吧。”可是阿舅住的地方谁也不知道,只有按照阿巴石箱里的地图上的路线才可以找到。大家做好了决定,第二天一早,大姑娘见阿爸出门了,就从石箱里偷出了地图。

九寨沟五绝之翠海她们按照地图上所标的路线,变做九条飞龙,朝西天飞去。她们经过冰峰幽谷,冰雪把她们的龙皮冻成了厚茧;她们飞跃火海群,火焰把她们的龙皮烧焦,眼睛也烧得金黄金黄……几经磨难,她们终于来到了一处烟云飘渺的大山跟前。姑娘们抬头望去,半空中飘着一朵祥云,上面站着一个天神模样的人。他就是金刚降魔神——雍忠萨玛。他被姑们娘的诚心所感动,决定帮助她们。

雍忠萨玛取出一只玉石绣花针筒和一串绿色的宝石送给姑娘们,并说:“这个针筒是你们阿妈炼成的,你们见到蛇魔扎,只要把针筒对着他叫你阿妈的名字,万根金针会刺破妖魔的眼珠和心脏;他若还是不服,你们连叫三声我的名字,我会帮助你们的。降服蛇魔扎后,再把绿宝石撒向十二座雪蜂,那里就会恢复原来的样子了。”

九寨沟五绝之雪峰姑娘们向阿舅告辞后,拿着宝物,风雨兼程,直奔那十二座雪峰而去。蛇魔扎见到九位姑娘,露出了可怕的嘴脸,他挥舞着魔爪,喷射着毒气向姑娘们扑了过来。姑娘们拿出针筒对着他,喊出阿妈的名字,只见针筒中万根金针一起射向蛇魔扎,扎得他浑身是血。但是蛇魔扎仍不甘心,他把地上的污水卷成巨浪,冲毁良田房舍,直往雪谷外冲去。姑娘们见此情景,急忙呼叫阿舅雍忠萨玛的名字。突然,空中传来一声巨响,一面闪着金光的镜子挡住了汹涌的洪水,洪水顿时消退了,蛇魔扎的头挂在了宝镜的前面。

正在这时,比央朵明热巴也赶到了十二座雪峰前,他看到九个女儿勇敢地与蛇魔扎作战,赞许地望着女儿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姑娘们请求阿爸让她们留下来恢复这里的山川河流,阿爸答应了她们。

九寨沟五绝之藏情姑娘们把绿色的宝石撒向十二座雪峰,这里的山绿了,水绿了;她们洗过澡的湖泊变得色彩斑斓;她们耕耘过的地方,长出了很好的庄稼;她们去过的树林,鸟儿欢唱,小动物舞蹈,她们所到之处一片生机盎然。九个姑娘帮助这里的人们重建了家园,并分别与九个藏族小伙子结了婚,慢慢地形成了九个部落,分居在九个藏寨中,大家团结如一家。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九寨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明哲保身

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

【释义】明哲:聪明有智慧。原指聪明有智慧的人,善于趋安避危,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以保全自身。现多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历史典故

西周宣王在位期间,朝中有两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们辅佐周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尹吉甫名甲,尹是官名。他曾领兵打退过西北方狁族的进攻,还曾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陽东)一带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仲山甫,因被封在樊(今陕西长安南)地,所以也称樊仲、樊穆仲。仲山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敢于直谏,朝中的大臣们个个对他敬重有加。

当时,鲁国鲁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括,次子名戏。周宣王仅凭自己的一时喜恶,武断地立戏为鲁国太子。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内部的动乱。仲山甫极力谏阻,但周宣王不听,坚持要立戏为太子。后来戏继位为鲁懿公,鲁国百姓个个愤愤不平,不久鲁懿公就被人刺杀了。

在位期间曾制定中国最早刑法的周穆王,在起九师讨伐楚国之后,又西征少数民族犬戎,将俘获的一批少数民族部落迁到了太原地区。国人暴后即位的周宣王,不知与民休息,仍不断地发动战争,命尹吉甫击退犬戎的进攻,并反击到太原地区,将太原地区纳入了周王朝的版图。周宣王为了防御西北各部族的进攻,还命令尹吉甫到齐地去筑城,最早的平遥古城相传就是尹吉甫所筑。

这时,尹吉甫写了一首诗送给仲山甫,诗中赞美了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也对周宣王任贤使能,使周朝中兴进行了一番歌颂。这首诗就是《诗经·大雅》里的《烝民》,诗中道:“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它的意思是说:天子之命很严肃,山甫奉命就启程。国家社会好和坏,山甫眼里看得清。聪明智慧懂事理,高风亮节万年长。昼夜操劳不懈怠,竭诚辅佐我周王。

【成长心语】

人生在世,总是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原则,或是真诚,或是正直,或是独立……无论是哪一种原则,都有一个统一的前提,那就是你必须保全你的性命。没有人赞同苟延残喘、苟且偷生,但人们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正所谓:有人就有一切。其他的事物都可以在人的努力之下,逐渐地创造或恢复,但人的生命失去了,便不会再有第二次。以一种明智但不猥琐的方式,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生命,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义务。所以,请务必珍爱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