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神话典故(精品20篇)

做人要诚信为本,古代流程着很多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吧!本文是小编为同学们整理的一些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神话典故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3630

作文

1000

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44 字

+ 加入清单

扬州二十四桥是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那么大家知道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典故:后羿射箭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历史典故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成语或者短语,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历史典故:后羿射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后羿射箭:平常心下的百步穿杨

【出处】(前秦)苻朗《苻子》。

【释义】后羿:史上留名的,共有两位后羿。一位生于尧帝时代,一位生于夏朝时代,本文中指后者。

【历史典故】

神射手后羿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箭箭都射中靶心,从来没有失手过。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从旁人那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后羿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射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

【成长心语】

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当射箭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时,他就无法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患得患失、过分计较自己的利益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大碍。我们应当从后羿身上吸取教训,面临任何情况时都应尽量保持平常心。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在平时学习时的成绩很好,但到考试时却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其实是因为过于注重考试的结果而无法集中精力于眼前的考试而导致的。所以,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拥有平和的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讲尤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越俎代庖的典故

全文共 251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越俎代庖”本指担任主祭的人,超越职责,代替厨师下厨。用来比喻踰越职分代人办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越俎代庖的典故,欢迎大家参考!

详细解释

含义

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 祭品的 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押韵词】 凤毛麟角、 康衢之谣、 戴角披毛、路远迢迢

【灯 谜】最急于表现的人

出处

《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示例

◎一时承乏,方慙 越俎以代庖;数月为真,更愧操刀而制锦。(宋· 秦观 《代谢中书舍人启》)

◎大著何不警其 越俎代庖之罪,而乃疑其心测 井渫不食乎?(宋· 陈亮《又与吕伯恭正字书》)

◎秀才还不便 越俎代庖,军人理应少管闲事。( 郭沫若《 天地玄黄·兵不管秀才》)

◎本院既委贵府监斩,就当谨守职责。为何 擅离职守, 越俎代庖。( 昆曲《十五贯·见都》)

◎慌乱之中,正要把炸弹拉响,一个戴灰鼠皮帽的绅士,忽然站了起来,想越俎代庖。

成语故事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典故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 领袖叫 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 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 许由。

原文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 日月出矣,而爝(1)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2)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3)之,吾自视缺然(4),请致(5)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6)为名乎?名者实之宾(7)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8),不过满腹。归休乎君(9),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10)虽不治庖(11), 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1)爝:火把

(2)泽:滋润

(3)尸:祭祀时代表死者的人,引申为“掌控”“执掌”

(4)缺然:不足的样子

(5)致:让出

(6)将:带领

(7)宾:宾客,引申为附属品

(8)河:特指黄河

(9)归休乎君:倒装句实为“君归,休乎”

(10)疱人:厨师

(11)治疱:烧菜

翻译

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说:“日月出来了,然而仍然不熄灭小火把,它和日月比起,不也是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降了,然而仍然灌溉,它对于润泽不也是徒劳吗?先生存在,天下被治理,然而我仍然掌控它,我自己认为我不足,请(允许我)让出天下。”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很好。然而我仍然代替你,我带领天下难道为了名声吗?名声,是‘已经治理天下这个事实的附属品?我带领天下是为了附属品吗?鹪鹩在森林筑巢,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肚皮。天下对我有什么用呢?你回去吧,算了吧,给我天下没有有用的地方啊!厨师即使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越俎代庖的造句

1) 者,你们是道士,不是大夫,彼此各有司职,你等若是一味越俎代庖,天下大夫岂不尽被饿死?

2)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我制定的纪律要则,李信不便越俎代庖,请大人晓谕军营民壮们知晓。

3) 但是如果由我给管理官建议的话,他又觉得我越俎代庖,不专注本职工作了。

4) 在赵庄,由于尹大发的强势,赵天雄基本不理朝政,就连党内的一些工作,尹大发也越俎代庖,因为他也是赵庄的党委小组成员。

5) 法师公会也不能无缘无故禁锢人的自由,这个人行刺佛尔斯,所以佛尔斯有处理他的权力,埃兰法想要越俎代庖,就有一大叠的手续要填。

6) 老黄啊,接下来我就越俎代庖一回,就由我来为我们王少将军介绍一下大家。

7) 胡闹!百姓无家可归哪有驱赶的道理!此乃民政,教习请勿越俎代庖!

8) 我们这裡讲究责任制,不该你做的事就犯不着越俎代庖。

9) 这种说法和做法简直匪夷所思:有关部门越俎代庖自不待言,以我之标准行生杀大权,令公开审理的程序正义荡然无存。

10) 父母为我们越俎代庖的操心了一辈子,我们今后事业有成一定要好好的报答他们。

11)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自己能干的事,就不要越俎代庖。

12) 我们可以给人出注意,却不能越俎代庖。

13) 美国人只应通过不断施加压力来提供帮助而不应企图越俎代庖,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革命。

14) 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去学习但不能越俎代庖。

15) 副总统恶毒地回答道,“那么,也许现在是我们越俎代庖时候了。”。

16) 不枉我儿你煞费苦心,可是终南山不是仙道王重阳的住所么,那里的术士自然交由他管了!我们干嘛越俎代庖呢?

17) 你的宠爱有点过分了,分明就是在越俎代庖。

18) 这条规矩,又是你那个经常‘代替家主’执行权力,喜欢越俎代庖的爷爷定的么?

19) 公主殿下军务繁忙,所以本将越俎代庖,请公主勿怪。

20) 警察成“万金油”,一方面应为警察“喊累”松绑减负;另一方面也要指出,警察不能狗咬耗子多管闲事,不能越俎代庖干不该自己干的事情。

21) 我这么安排行不?这次越俎代庖了啊。

22) 该来的正主儿还没到,咱们总不好越俎代庖。

23) 你这家伙,你怎么可以越俎代庖没问问我的意见就自作主张呢?这下好了吧,原本至少还可以收个两千的,就只拿到了一千块,你是怎么搞的呀!

24) 周大哥,小弟不才,此次要越俎代庖下达指令了。

25) 他们认为,孩子来到人世后,就应该有他们的独立人格,就应该尊重他们的行为选择,父母应该顺其自然地给以帮助,而不能越俎代庖地拔苗助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蔺相如完璧归赵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24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葡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壁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壁,对不起赵王,所以把壁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

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壁,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夜郎自大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小编整理了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欢迎欣赏与借鉴。

【成语】: 夜郎自大

【拼音】: yè láng zì dà

【解释】: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处】: 《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举例造句】: 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鸿门宴历史典故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攻破秦都咸阳,随后,项羽的40万大军也到了。刘邦的十万军队驻扎在灞上,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见项羽势力强大,想巴结他,就告密说:“刘邦一心想称王关中,派人守住函谷关不让你进来,使子婴当宰相,然后就可以占有秦宫室所有的珍宝。”项羽听后,非常愤怒,准备第二天歼灭刘邦的军队。

刘邦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惧,他的军队怎么能抵挡项羽的进攻呢?他请张良出主意,张良说:“我认识项羽的叔父项伯,通过他给项羽说情,然后,明天一大早,你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谢罪,或许可以缓和一下紧张气氛。”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带着百余骑来到鸿门,亲自向项羽解释和谢罪。项羽大摆酒宴接待。项羽的谋士范增极力主张在宴席上杀掉刘邦,以绝后患,但项羽不置可否。在宴席上,范增三次暗示项羽动手,项羽都默然不答。范增见机会难得,私下叫来将军项庄,希望他利用宴会舞剑的机会,杀死刘邦。项庄遵照范增的吩咐,舞剑时,多次想杀刘邦,但都被项伯挺身挡住。正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刘邦的参乘樊哙(kuài)闯进了宴会,他当面指责项羽不讲信义,想诛杀有功的人。项羽觉得自己理屈,最终放弃了杀掉刘邦的想法。

鸿门宴上,双方剑拔弩张,各怀鬼胎,杀机四伏,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导致双方厮杀火并。

含义及用法:后用“鸿门宴”比喻暗藏阴谋,不怀好意的邀请;又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表示言行表面上虽有名目,实则另有所图。

注:参乘,将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杯弓蛇影的历史典故_800字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杯弓蛇影:抛却疑虑,寻找生命中的陽光

【出处】《晋书·乐广传》。

【释义】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是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自己吓唬自己。

历史典故

西晋时期,有个做官的人叫乐广。他有一位好朋友,一有空就到他家里来聊天。很长一段时间,这位朋友也没有来。乐广十分惦念,就前去看望。到了之后,他发现朋友半坐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这才知道朋友生病了。追问病因,朋友支支吾吾地不肯说,经过再三询问后,朋友才说:“那天在你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出于礼貌,只得闭着眼睛喝了下去。从此以后,就老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什么东西也吃不下。”

乐广心想,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回到家中,他在客厅里踱来踱去,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挂着一张青漆红纹雕弓,心里一动。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下,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就像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这下真相大白了,乐广把朋友接到家中,让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乐广大笑,指着墙壁上的雕弓说:“您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成长心语】

乐广的朋友因为一条“英须有”的小蛇而整日忧虑,就如忧天的杞人一样。试想在一个人的酒杯里,怎么可能出现小蛇呢?疑虑是天空中的陰霾,只有及时驱除疑虑,才能看到万里晴空。多疑对人的身心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会使人疑神疑鬼,患上心病。我们的生命需要的是陽光,而不是乌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之丝绸之路的故事

全文共 2132 字

+ 加入清单

大探险家、大外交家张骞在汉武帝初年做郎中时,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他们说敦煌(在今甘肃敦煌西)和天山当中有个月氏(rùzhī)国,恨匈奴,想报仇。汉武帝想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他下诏征求精明强干的人去联络月氏,张骞应征了。有个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叫堂邑父,还有一百多个勇士都愿意跟着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带着一百多人从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南)出发。陇西外面就是匈奴地界。张骞他们走了几天,终于给匈奴兵围住,做了俘虏,只好住在那边,一住就是十多年。别人都分散了,只有堂邑父跟张骞在一起。日子久了,他们说话、做事,跟匈奴人没有什么不同,匈奴人对他们的看管也放松了。

有一天,张骞和堂邑父带着干粮,趁着别人不留心时,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要到月氏去,又不知道月氏在哪儿,只往西走。他们跑了几十天,逃出了匈奴地界,闯进了一个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的国家。

大宛在月氏北边,是出产快马、葡萄和苜蓿(mùsù)的地方。大宛是匈奴的邻国,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大宛人向国王报告,大宛王早就听到过在很远的东方有个中国,地方很富庶,吃的、穿的、住的讲究得没法说,金银财宝、绸缎布帛多得用也用不完,这会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连忙欢迎。

张骞见了大宛王,要求国王派人送他们去月氏。大宛王就派人送张骞他们到了月氏。张骞见了月氏王,说汉朝愿意跟月氏联合起来共同去打匈奴。

可是,月氏王不想这样。原来月氏老王被匈奴杀了以后,月氏人立他的儿子为王。新王率领着全部人马和牲畜往西逃,一直到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月氏人打败了大夏,就建立了一个大月氏国,月氏王不想再去跟匈奴作战,只是很有礼貌地招待汉朝使者。

张骞和堂邑父在月氏住了一年多,没法叫月氏王去打匈奴,只好离开了月氏回国,经过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和大宛,到了匈奴地界,又给匈奴逮住了。他们只好又在那边过了一年多。匈奴的太子和单于争夺王位,国内大乱。张骞同堂邑父就逃回来了。汉武帝见了十三年未见的张骞,拜他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还想再到西域去。他向汉武帝说:“我在大夏看见邛(qióng)山(在今四川)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大夏人说是买卖人从身毒(juāndǔ)——天竺(今印度)买来的。大夏在长安西边一万二千里。大夏人从身毒买到蜀地的东西,可见身毒离蜀地不远。我们要是从蜀地出发,走西南那条道儿,经过身毒到大夏,就不必经过匈奴了。”

汉武帝听了,打算用礼物和道义去跟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匈奴。他再一次派张骞为使者,从蜀地出发,带着礼物去结交身毒。这次,张骞把人马分成四队,从四个地点出发,走了两千里地,有的给当地的部族打回来,有的给杀害了。往南走的一队人马绕过昆明,到了滇国(今云南南部)。滇国的国王原来是楚国人,很客气地招待使者,愿意帮助使者找道儿去身毒,但昆明人不让过,张骞只好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这次在南方结交了一个从没听到过的国家,也很满意。

后来西域一带有许多国家看到匈奴被汉朝打败,就不愿意再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张骞说:“匈奴西边有个乌孙国(在今新疆)。皇上不妨先结交乌孙王,跟他和亲。乌孙以西的国家,像大宛、康居、大夏、月氏,就容易结交了。”

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拿着汉朝的使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有牛、羊一万多头,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价值几千万的礼物动身了。

到了乌孙,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把一份很厚的礼物送给他,对他说:“要是大王能够搬到东边来,皇上愿意把那边的土地封给大王,还把公主嫁给大王做夫人,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这对咱们两国都有好处。”

乌孙王请张骞暂时休息几天,自己召集大臣们商议商议。乌孙王和大臣们都害怕匈奴,商议了好几天,决定不下来。张骞就打发他的副手们拿着使节,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古代波斯)、身毒、于阗(tián)(今新疆和田一带)等国家。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许多使者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就打发张骞先回去,他借着送张骞回去,派了几十个人到长安去探看一下。

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来见汉武帝。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乌孙王送给他的几十匹高头大马,喜欢得了不得,格外优待乌孙的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又过了几年,张骞派出去的那些副手们都带着各国的使者陆续回来了。汉武帝非常高兴,他知道了西域有三十六国,他们害怕匈奴,只好把自己的奴隶和财富交给匈奴。这会儿汉朝跟这些国家交好,他们不必纳税,都很很乐意地跟汉朝结交。

乌孙王不愿意搬到东边来,汉武帝就在那边设立了两个郡,一个叫酒泉郡(今甘肃酒泉),一个叫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民勤东北)一年到头有官员和兵士守卫着,不让匈奴南侵。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三十六国都知道张骞心眼好,够朋友。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汉朝和西域的友好关系就建立起来了。汉朝从西域那边得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西域各国从中国得到了丝和丝织品,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发展了生产。张骞走通西域的这条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后来人们就叫它“丝绸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日月潭的神话传说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日月潭位于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古时候,台湾大清溪边住着一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牙,女的叫水社姐。他俩捕鱼过活,小日子过得挺甜挺甜的。

一天中午,忽然一声巨响,太阳不见了,大清溪也变得浑浊起来。到了晚上,又是一声巨响,月亮又不见了。从此,大清溪的日日夜夜都是墨黑墨黑的。禾苗枯黄了,果子不结了。大尖牙叹气道:“这日子怎么过呀?”水社姐看到丈夫唉声叹气,就说:“太阳月亮一定都落在地上,我们去找它,要回光明。”于是夫妻手执火把,翻过座座高山,穿过丛丛密林,踏过多少湍急河流……

这一天,他们爬上一座大山。终于远远地望见那边水潭一亮一黑。夫妻俩立即奔到大潭边。忽地看见一对大恶龙在潭里游来游去,象玩大水球一样,吞吐着太阳和月亮,发出咕咕怪响。

夫妻俩越看越恼火,便商量要杀死恶龙,夺回光明。他们向前走去,忽然发现一个岩洞。大尖牙说:“这洞可能是龙的家。”说着,他俩钻进洞里,走了很久,终于看到亮光,看到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婆婆在烧饭。夫妻俩向老婆婆说明来意。老婆婆很佩服他俩的勇敢精神,告诉他们,她是被恶龙卷到岩洞里来的,每天替龙做饭。还告诉他俩说,恶龙就怕阿里山底的金斧头和金剪刀。老婆婆说完,给他俩一把铁铲和一柄火叉。夫妻俩告辞了老婆婆,日夜兼程来到阿里山脚,拼命挖呀挖呀,凿呀凿呀,不知过了多久,在他俩身后堆起了一座座小山峰。有一天,深深的洞里放出了红光,金斧头和金剪刀出现了!他俩拣起金斧头和金剪刀,跑出了洞,直奔双龙居住的潭边来。

此时,大尖牙把金斧头丢下潭去,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两条恶龙从潭底翻起,掀起几丈高的浪花。水社姐急忙把金剪刀也丢下潭,只听“卡嚓”一声巨响,两条恶龙头被剪断了,从口里吐出了太阳和月亮。 大尖牙和水社姐照老婆婆教的办法,吞下龙的眼珠。忽然,他们变得又高又大。他们捧起太阳和月亮,用力抛回天空。从此,日月轮番放出光明,人们又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但是,为了不让太阳和月亮再掉进潭里。夫妻俩笔挺挺地守在潭边。年复一年,大尖牙和水社姐变成了两座雄伟的大山。

后代的人们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把这两座山叫大尖山和水社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妙趣横生雅俗诗历史典故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浩瀚的诗海中,有一种诗的写法是先俗后雅,这类诗被人们称作“雅俗诗”。

据清人张皇甫《息歌偶录》一书记载,有位富翁为太夫人祝寿,特请当时的才子唐伯虎绘画题诗。唐伯虎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图》,接着题诗一句:堂前老妇不是人。此句一出,众人大吃一惊。唐伯虎又写道:好像南海观世音。众人见是赞誉之句,立即转怒为喜。谁知唐伯虎又写了一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在场的子孙们个个怒目圆睁。唐伯虎神情怡然地以“偷得蟠桃寿母亲”作结,众人顿时恍然大悟,欢笑满堂。

明代朱元璋是一个喜欢写雅俗诗的皇帝。相传他登基这天的清晨,吟诗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群臣闻之,欲笑不敢笑。可朱元璋若无其事,继续吟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时,群臣交口称赞其诗气势不凡。

常与朱元璋一起吟诗作对的大臣解缙,从小就聪明好学,很会做诗。

有一次,解缙到社仓去买平价米,几个豪绅难为他:“不做出诗来不卖。”

这时,恰巧天空中飞来一群麻雀,落在社仓墙头,解缙触景生情,随口吟道:“一窝一窝又一窝,墙上还有许多窝。”

几个豪绅听罢,捧腹大笑,说:“你这也叫诗?”

笑声刚落,解缙接着吟道:“食尽皇家千廪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豪绅听了,气得脸色发白,但又无可奈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典故:纪昌学射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甘蝇是古时的一名神射手。他只要张弓射箭,飞鸟就会应声落下,走兽也会翻倒在地。他的弟子名叫飞卫,飞卫虚心地向甘蝇学习射箭,他的技术超过了老师。

有个叫纪昌的年轻人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眨眼睛的本领,然后才谈得上学习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地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这样练习了两年以后,就是锥子已经快刺到他的眼睛了,他的眼睛也不眨一下。

纪昌高兴地把自己的成绩告诉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你还得练好眼力才行。当你能够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把模糊不清的目标看得清清楚楚,到那时候,你再来找我。”纪昌回到家,捉了一个虱子,用牛尾长毛拴着,吊在窗户上。他每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只虱子。十多天后,虱子在他眼中渐渐变得大了起来;三年以后,竟变得像车轮一般大小。再看其他的东西,都跟山丘一样巨大。他便用燕国牛角做成的弓,搭上朔冬篷杆制成的箭,对准虱子射去。箭头贯穿了虱子的心脏,而牛尾还好端端地悬在空中。

纪昌把学习成果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说:“你学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外神话故事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读《干将镆铘》有感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外神话故事》的书,其中的一个故事叫做《干将镆铘》,使我深受感触。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对夫妇,男的叫干将,女的叫镆铘,都是造剑的好手,他们所铸的剑,工艺精湛,锋利无比,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有一年,因为战乱,夫妇两人逃亡到了楚国,楚国的楚王早就听说他们夫妇二人铸的都是一柄柄好剑,所以召他们夫妇进宫,并要为他铸一把天下独一无二的好剑。临走前,楚王还吩咐侍从把许多奇石异铁赠与二人,以便铸剑。夫妇二人把这些奇石异铁背回家,为给楚王打造一把绝世好剑,干将不惜拿出自己积累多年的寒铁精华,镆铘也支起了铸剑的炼炉。夫妇二人尽心尽力,不分昼夜的守在炼炉旁。

炼炉中的炉火染红了天空。可是奇石异铁仍有许多没有熔化。三个月过去了,楚王派使者问剑铸到什么程度了,干将如实禀报楚王,楚王心中不悦,但又没有办法,只好继续等下去。几个月又过去了,楚王又派人去打听铸剑的进展,楚王这次没了耐心,把镆铘臭骂了一顿。

三年过去了,夫妇二人在淬炼炉中的剑模时,一朵七色彩云化入炉中,剑模裂成两半,成了一对宝剑。夫妇二人已认识到楚王的残暴,因为镆铘怀了身孕,所以干将带着其中一把宝剑去见楚王。楚王因为私心杀害了身怀绝技的干将,镆铘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赤。赤长大后,镆铘把他父亲死的原因告诉了他,后来赤因为受到一位壮汉的帮助,帮他的父亲报了仇。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如果我能像干将镆铘一样持之以恒的“造剑”,那我还用担心自己的成绩吗?故事中的楚王让我觉得可恨,竟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而且更可恨的是楚王怕干将会为别人造比他更好的剑,从而杀死为他尽心尽力铸剑的干将,这样的行为让我感到楚王的愚蠢。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深刻感受到:邪恶永远不可能战胜正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扇枕温席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多少,知道多少,了解又有多少,下面梳理了扇枕温席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

【出处】

(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

【释义】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历史典故】

东汉时,有一个人名叫黄香,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亲近、孝顺父母。

在他九岁时,母亲去世了,父亲一人来养育他。他深知父亲的辛苦,对父亲倍加孝顺,一切家务活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别的小孩子在玩耍时,他在家里劈柴做饭,好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黄香的父亲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凉。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上床就寝。冬天,天寒地冻,他先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暖热,才让父亲躺下睡觉。日久天长,黄香对父亲的孝道深得乡邻的称赞。

在黄香12岁时,江夏的太守称他为“至孝”,汉和帝也曾嘉奖过他。

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黄香担任太守时,体恤百姓们的饥苦,爱护子民,为百姓谋利。有一次,黄香出任太守的地区遭受了特大水灾,他毫不犹豫拿出自己历年的俸禄,赈济受灾的百姓;同时上奏皇帝,请求减免百姓当年的税务。百姓们都十分爱戴这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在当时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成长心语】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好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以黄香为榜样,做一个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好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愚公移山典故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西方文明典故故事

全文共 1524 字

+ 加入清单

西方文化典故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仅《圣经》中收入的辞典典故就达700多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方文明典故故事10篇,欢迎大家阅读!

1、象牙塔

出自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奥古斯丁批评同时代的法国作家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象牙塔”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

2、滑铁卢

815年,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的失败。

3、鳄鱼的眼泪

西方传说,鳄鱼捕到猎物时,一边贪婪地吞噬,一边假惺惺地流泪。喻指虚假的眼泪,伪装的同情。又被引申为一面伤害别人,一面装出悲天悯人的阴险狡诈之徒。

4、山姆大叔

美国绰号,产生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纽约州一位诚实能干的肉类包装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姆大叔”。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军需检验员,负责在供应军队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人们发现该厂的牛肉桶上都盖有E.A—U.S.标记。本来,E.A是一个军jun火承包商的名字,U.S.是美国的缩写。碰巧山姆大叔(Uncle Sam)的缩写与美国的缩写(U.S.)相同,人们就管美国叫“山姆大叔”。美国人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民族象征。

5、阿喀琉斯之踵

指致命的弱点,要害。传说古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是海神之子,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他的母亲曾把他浸在冥河里使其能刀枪不入。但因冥河水流湍急,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不敢松手,所以脚踵是最脆弱的地方,一个致命之处。因此埋下祸根。长大后,阿喀琉斯作战英勇无比,但终于给人发现了弱点,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杀死了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因而惹怒了赫克托耳的保护神阿波罗,于是太阳神用毒箭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后跟,送了这位勇士的命。这就是至今流传在欧洲的谚语“阿喀琉斯之踵”的来历。任何一个强者都会有自己的致命伤,没有不死的战神。

6、乌托邦

源出希腊文ou(无)和topos(处所),意即“乌有之乡”。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写的《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劳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乌托邦用于比喻无法实现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会。

7、第二十二条军规

“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源出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1961年根据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黑色幽默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太有影响了,以至于在当代美语中,“第二十二条军规”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单词,使用频率极高,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表示人们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或者是一件事陷入了死循环,或者跌进逻辑陷阱等等。

8、奥吉亚斯的牛圈

出自希腊神话。奥吉亚斯是海神的儿子,他养了无数的牛,粪秽堆积如山。比喻累积成堆或肮脏腐fu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9、布利丹毛驴

出自14世纪法国哲学家布利丹的寓言。有一头饥饿毛驴站在两捆同样的干草之间,居然不知吃那边的干草才好,结果饿死了。比喻那些优柔寡断的人。

10、酸小姐

出自俄国作家波米亚洛夫斯基的小说《小市民的幸福》。女主人公莲诺奇卡是一个目光短浅,精神空虚的“千金小姐”。由于失恋而成为忧心忡忡、痛苦悲伤的“酸小姐”。后比喻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女子。也泛指目光短浅、思想庸俗或感情脆弱、喜怒无常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典故:鸿门宴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 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回到军中后立即将曹无伤诛杀。

[历史典故故事:鸿门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典故:鸦雀无声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宝玉、黛玉和薛宝钗在大厅闲聊时,宝玉突然对宝钗说:“宝姐姐为什么不去看大戏呢?”薛宝钗说:“天气太热怕热,所以没有去。”之后宝玉便说了:“难怪有人说宝姐姐像杨贵妃呢!”结果被宝钗误认为宝玉是在说自己体胖怕热,便愤怒说道:“哼,要是我像杨贵妃,那谁是杨国忠呢?”于是拂袖而去。黛玉见状说道:“今日啊,你终于是遇到比我还厉害的人了。”

宝玉听后觉得十分无趣,便走了。在院子里,四处的人因为天气炎热,不是在打盹就是正在休息,这时候宝玉便想:“想不到四处静悄悄的,连乌鸦跟蛙雀叫声也没有。”后来便出现了“鸦雀无声”一词,形容四处静悄悄,什么声音也没有。

苏轼的绝句中写道:“天风吹月入阑干,乌鹊无声子夜阑。织女明星来枕上,子知身不在人间。”翻译出来就是:“月亮西斜,夜已深沉,大地一片寂静,就连喜欢鸣叫的乌鸦、喜鹊也已熟睡。此时,织女星、金星显得格外明亮,星光斑斓中,天将破晓,我在枕上醒来,竟似飘飘欲仙,仿佛已身不在人间。”

此诗原文中的“乌鹊无声”,乌就是乌鸦,鹊指的是喜鹊。又鹊与雀同音,鸦和雀都是叫声非常嘈杂的鸟,而当鸦雀都无声时,就会很安静。因此,鸦雀无声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非常寂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子产放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回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郭子仪单骑退敌兵

全文共 1857 字

+ 加入清单

郭子仪是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郭子仪单骑退敌兵,欢迎阅读!

经历安史之乱不久,大唐国力尚未恢复,却又有人发动了叛乱。公元765年,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自以为功劳大,朝廷有负于他,竟唆使回纥、吐蕃举兵叛唐。十月初,回纥和吐蕃的军队一直打到了京都长安北面的泾阳(今陕西泾阳),朝廷大为震动,宦官鱼朝恩甚至劝代宗再次逃离长安。但因两年前,吐蕃、党项军曾攻进长安,代宗出逃陕州(治所在今陕西陕县),所以大臣们激烈反对代宗这次再出逃。朝廷这才考虑抵抗之事,但大家都认为,打击叛军只有依靠老将郭子仪了。

当时郭子仪已奉命驻守泾阳。他是大唐名将,关内副元帅,那时已年近古稀。由于泾阳兵少,他命令部下将领严加防守,不要出战。这天傍晚时分,城外的回纥、吐蕃兵马悄悄地退守在城北的原野上,第二天他们又回到了泾阳城下。原来仆固怀恩在进军路上得暴病死了,回纥、吐蕃双方离心离德,都为了抢着当头头争吵不休。他们两军分营而住,回纥兵驻扎在城西。

郭子仪得到这一重要情报后,就悄悄派部将李光缵等人来到回纥军营中,说服回纥与郭子仪联合起来,共同讨伐吐蕃。但是,仆固怀恩在哄骗回纥出兵时,曾造谣说代宗已死,郭子仪也被宦官害死了,所以回纥人不相信郭子仪在泾阳。他们说:“郭令公怎么会在泾阳?是你在骗我们吧?如果他老人家真的在泾阳,能让我们见一见他么?”

李光瓒回城汇报,郭子仪说:“目前,他们力量强,我们兵力小,不能以武力来获胜。我朝与回纥本来关系很好,感情深厚,不如让我去同他们谈一谈,也许能不战而和。”

将领们却认为这样做太危险,提出要精选五百名骑兵作卫队,跟随郭子仪一同前去。但是,郭子仪却摇头说:“我去是以理服人,这样做只能有害。”

郭子仪的儿子郭旰抓着马缰不放,对郭子仪说:“他们是虎狼,父亲你是大唐元帅,怎能将自己的血肉之躯送到虎狼的口中去呢!”

郭子仪说:“从今天的形势来看,若双方打起来,则不但我们父子都要牺牲在泾阳,而且国家也岌岌可危了。如果我亲自同他们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也许能得他们的同意而撤兵,甚至联起手来赶走吐蕃,那就是国家的福分了。”

说完,郭子仪用马鞭打了一下郭旰的手,喊着:“去吧!”就同几名骑兵开城而出了。

来到回纥营前,郭子仪命人向回纥军中报信说:“郭令公来了!”回纥兵大惊。他们的大帅,名叫药葛罗。他拿着弓,搭着箭,做出准备发射的样子,立于阵前。

郭子仪解下头盔,脱掉战袍,丢掉手中的枪,一个人向回纥军前走去。回纥的酋长们见了,互相招呼说:“真是郭令公!”于是纷纷跳下马来,围着郭子仪拜下去。郭子仪也跳下马来,走向前去握住药葛罗的手。

双方寒暄后,郭子仪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们说:“你们回纥在帮助我大唐平定安史之乱时立了大功,我们大唐对你们回纥的报答也不薄。你们为什么要违背盟约深入我国境内,侵扰我们的地方,抛弃以前的功业,结下新的冤仇呢?背弃恩德而帮助叛臣,为什么如此愚笨呢?仆固怀恩背叛大唐君王,抛弃他自己的老母亲,这种行为连你们回纥也是不能容忍的呀!今天我挺身而来,任凭你们把我抓起来杀掉,但是,我的部下是一定要同你们死战到底的。”

药葛罗连忙回答说:“仆固怀恩欺骗我们,胡说大唐皇帝已经死了,你郭公也已经不在世了,因此我们才敢和他同来。现在既然已经晓得大唐皇帝仍在长安,你郭公又带领兵马在此地,我们怎么肯同郭公你刀兵相见呢!”

郭子仪趁机向他们解说道:“吐蕃不讲道理,他们乘我大唐有困难,竟不顾两国之间有甥舅之亲,公然蚕食我们的边境地区,烧城杀民。他们抢掠的财物多得无法运载,马牛猪羊等牲畜长达数百里,漫山遍野。不过,这可是老天爷赏赐给你们的。如果大唐和回纥联合起来击败吐蕃,那么,他们所抢的东西就是你们的了。所以为你们着想,怎么样才更有利呢?机不可失呀!”

药葛罗说:“我们被仆固怀恩骗了,有负郭令公。现在我们回纥要为你尽一份力,打败吐蕃来感谢你,弥补我们的过失。但是,我们有一个要求,仆固怀恩的儿子是我回纥可汗的小舅子,希望赦免他,不要杀害。”郭子仪同意了。

回纥将士一直分成两翼在旁边观看,这时稍稍走向前来,郭子仪的部下见状也同时向前移动。郭子仪挥手让他们退后,便拿酒与药葛罗他们共饮。药葛罗让郭子仪先执酒为誓,郭子仪以酒洒地,立誓说:“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谁负此约,阵前身亡,家族灭绝!”

药葛罗也以酒酹地说:“我的誓言与郭令公完全一样。”

郭子仪终于同回纥订定了和约。吐蕃听到这一消息,当天夜里就逃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典故:朝康熙文字狱

全文共 1772 字

+ 加入清单

文字狱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狱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历史典故:朝康熙文字狱,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廷鑨,私自招集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这时候,庄廷鑨已死去,朝廷下令,把庄廷鑨开棺戳尸,他的儿子和写序言的、卖书的、刻字的、印刷的和当地官吏,被处死的处死,充军的充军。这个案件,一共株连到七十多人。

公元1711年,又有人告发,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对声明政权表示同情态度,又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就下令把戴名世打进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又有三百多人。

因为这些案件完全是由写文章引起的,就管它叫“文字狱”。

康熙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老死了。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音yìnzhē)即位,这就是清世宗,又叫雍正帝。雍正帝是一个残暴成性、猜忌心又很重的人。在他的统治下,文字狱也更严重。最出名的是吕留良事件。

吕留良也是一个着名学者。明朝灭亡以后,他参加反清斗争没有成功,就在家里收学生教书。有人推荐他博学鸿词,他坚决拒绝了。官员劝他不听,威胁他也没用,后来他索性跑到寺院里,剃光了头当和尚。官员们也拿他没办法。

吕留良当了和尚之后,躲在寺院里着书立说。书里面有反对清朝统治的内容。幸好书写成了,没有流传开去,吕留良死了,更没被人注意。

有个湖南人曾静,偶然见到吕留良的文章,对吕留良的学问十分敬佩,就派了个学生张熙,从湖南跑到吕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听他遗留下来的文稿。

张熙一到浙江,不但打听到文稿的下落,还找到吕留良的两个学生。张熙跟他们一谈,很合得来。他向曾静汇报后,曾静也约两人见了面,四个人议论起清朝统治,都十分愤慨。

大家就秘密商量,怎么想办法****清王朝。

他们懂得,光靠几个读书人办不了大事。后来,曾静打听到担任陕甘总督的汉族大臣岳钟琪,掌握很大兵权,因为讨伐边境叛乱的时候立了战功,受到雍正帝重用。他想,要是能劝说岳钟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

曾静写了一封信,派张熙去找岳钟琪。岳钟琪接见张熙,拆看来信,见是劝说他反清的,大吃一惊,问张熙说:“你是哪里来的,胆敢送这样大逆不道的信。”

张熙面不改色说:“将军跟清人是世仇,您难道不想报仇?”

岳钟琪识:“这话从哪儿说起?”

张熙说:“将军姓岳,是南宋岳忠武王(就是岳飞)的后代,现在的清朝皇帝的祖先是金人。岳王当年被金人勾结秦桧害死,千古称冤。现在将军手里有的是人马,正是替岳王报仇的好机会呢。”

岳钟琪听了,马上翻了脸,吆喝一声,把张熙打进牢监,并且要当地官吏审问张熙,追查他是什么人指使的。

张熙受尽种种酷刑,就是不招,说:“你们要杀要剐都可以,要问指使人,没有!”

岳钟琪心想,这个张熙是个硬汉,光使硬的治不了他,就另想一个软的办法。第二天,他把张熙从牢里放出来,秘密接见了他。岳钟琪假惺惺说:昨天的审问,不过是试探,他听了张熙的话,十分感动,决心起兵反清,希望张熙帮他出主意。

张熙开始不相信,禁不住岳钟琪装得郑重其事,还真的赌神罚咒,才相信了他。两人商谈了几天,渐渐热络起来。张熙无话不谈,把他老师曾静怎样交代的话都抖了出来。

岳钟琪哄得了张熙提供的情况,一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静,一面立刻写了一份奏章,把曾静、张熙怎样图谋^造**的情节,一五一十报告了雍正帝。

雍正帝接到报告,又气又急,立刻下命令把曾静、张熙解送到北京,严刑审问。这时候,张熙才知道上了岳钟琪的大当,要不招也不中用了。雍正帝再一查,知道曾静还跟吕留良的两个学生有来往。

这样,案子就牵连到吕留良家。吕留良已经死了,雍正把吕留良的坟刨了,棺材劈了,还不解恨,又把吕留良的后代和他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还有不少相信吕留良的读书人也受到株连,被罚到边远地区充军。

像这样的案子还是真有反对朝廷的活动引起的。另外有不少文字狱,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诗、一个字也惹出大祸。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音bì)字,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挑剔说这“清风”就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子产放生

全文共 130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回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形容人心地善良。孔子称赞子产:“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子产因其聪明和善良,而被人们传诵至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去做。因为生活其实就是由这些小事堆积形成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善和小恶会成为日后那些大善和大恶的基础。人人都应该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会觉得生活很充实。人的行为都要符合道德的准则,要对的起自己的良知,这是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人物简介:

据记载,子产出生于郑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子国是郑穆公的儿子。子产少时就很聪明,有很成熟的政治见解。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郑人立子产为卿。执政二十三年。郑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子产卒。 载:子产死,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亡。丈夫舍玞佩,妇人舍珠玉以赙之,金银珍宝不可胜计。其子不受,自负土葬于邢山。

孔子听说后,曰:“古之遗爱也。”现有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南17公里陉山顶上,墓冢高约5米、周长约50米。据载:“子产墓累石为方坟,东有庙”。1987年3月4日,郑州市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子产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是:“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子产从政后,在郑国进行了内政改革,整理田制,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税等等。接着,他又用200多斤铁铸造了一只鼎,把新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放置于王宫门口,让百姓都知道新刑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鼎。子产推行法治,宽猛相济,安抚百姓,抑制强宗,保持国内政局长期稳定。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对外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使郑国免遭兵革之祸。子产“知人善用,择其能者而使之”,为政数十年,政绩显赫。《左传》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长期不令而治。

子产的思想接近于孔子以前的儒家思想。子产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人事,但也不否认鬼神。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在子产看来,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人道则不能不察。他还提出了人性观念,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探讨人性问题的开端。

[历史典故:子产放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