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神话典故通用20篇

做人要诚信为本,古代流程着很多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吧!本文是小编为同学们整理的一些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神话典故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3935

作文

1000

相敬如宾的典故是什么

全文共 1690 字

+ 加入清单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待宾客一样。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相敬如宾相关典故内容。

相敬如宾的意思

[释义] 宾:贵客。互相敬重就像与宾客相处一样。

[语出] 《后汉书·庞公传》:“居岷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 敬;不能写作“静”。

[近义] 相亲相爱 互敬互爱

[反义] 敬而远之

相敬如宾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国君晋文公派大夫胥臣出使鲁国。胥臣事情办完了,回来时路过一个叫冀的地方。他的马车路过一块田地,天气十分好,晴朗无云。田里有一个农民正在锄草。

碰巧,那农民的妻子送饭来了,她将饭碗高举过头顶,十分恭敬地送给丈夫吃。丈夫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敬妻子。胥臣很有感触地说:“夫妻之间如此敬重恩爱,说明这个青年是个有德之人,假如有这样的人帮助国君治理晋国,国家肯定会兴旺不衰。”

用相敬如宾造句

1) 蜜语甜言相知相伴终得缘定三生,心心相印相敬如宾终获长相厮守,不离不弃同甘共苦注定白头到老,亲朋高坐皆大欢喜佳人已成双,祝你们:新婚愉快,幸福美满。

2) 要珍惜夫妻的缘分,因为“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之间的彼此依赖和帮助,才有了一生一世的相敬如宾!

3) 这对夫妻结婚至今年,从来没有吵过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4) 抱一抱,神清气爽开怀笑;搂一搂,相亲相爱情长久;亲一亲,相敬如宾值千金;吻一吻,天长地久爱永恒。宝贝,白色情人节快乐!

5) 相爱有两个阶段最美:第一个阶段是初恋或初婚,此时人的内心都是真诚的不带交易性的;还有一个阶段是中年以后,儿女都已长大,那种相敬如宾的境界非常美好,他们维系混一依靠一种亲情一种恩情,激情没有多少了,但这种爱更稳定。

6) 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言谈举止与古代相比是有了天壤之别,很难见到夫妻之间还能够过着举案齐眉生活方式。但是相敬如宾的生活态度和个人修养却是不能丢的。丢了就会出问题。

7) 小梅的爷爷奶奶已经共同生活几十年了,一直相敬如宾。

8) 他们结婚二十多年,相敬如宾,从未吵过嘴。

9) 老夫妻平日里相敬如宾,一个有病时另一个肯定忙前忙后,大家都称赞他们是一对模范夫妻。

10) 他们夫妻关系之好可称得上是张敞画眉,相敬如宾。

11) 他们夫妻二人年如一日相敬如宾,迎来他们的金婚纪念日。

12) 我跟你是结发夫妻,我们应该相敬如宾才对相敬如宾!

13) 两位老人结婚年,相亲相爱,相敬如宾。

14) 大漠孤烟是美,小桥流水是美,相敬如宾是美,扶老携幼是美,为民服务是美。

15) 这一对伉俪可以说是志同道合,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16) 还有另外一戒,就是:夫妻应相敬如宾,不要有别的夫别的妻。

17) 贤伉俪相敬如宾,真是令人羡慕。

18) 举案齐眉不只是指妻对夫,也指夫对妻理当相敬如宾。

19) 唯有夫妻相敬如宾,互相扶持,先生对家务也能像妻子在职场一般投入,才能建立一个健全的家庭。

20) 弹指挥间五十载;相敬如宾到永远。

21) 也许你也同时体验了配偶的改变,夫妻今日相敬如宾,隔日反目成仇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22) 不过两人的婚后生活看来还挺不错,夫妻相敬如宾。

23) 希望他们从此以后感情融洽,相敬如宾,不要再吵吵闹闹了。

24) 相敬如宾,这绝不是虚伪的装饰,而是关怀与体贴的体现。

25) 他们在下榻的旅馆里相敬如宾,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26) 张爷爷和王奶奶数十年来相敬如宾,形影不离,过着让人羡慕不已的日子。

27) 结婚后,小两口相敬如宾,日子过得挺幸福。

28) 夫妻之间应该相敬如宾。

29) 这对金婚老夫妇,五十年来一直恩恩爱爱,相敬如宾。

30) 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相敬如宾,相扶相持。

31) 这对银发夫妻数十年相处之道就在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32) 爸爸妈妈结婚快年了仍然是相敬如宾。

33) 要有坚定的感情作基础,夫妻间才能做到相敬如宾。

34)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夫唱妇随,婚后,虽然风花雪月琴棋书画的浪漫渐行渐远,但是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交响曲也很温馨。誓爱妻,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幸福快乐,白头偕老,一起努力!

35) 近年来,俩人风雨共舟,相敬如宾。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希腊神话故事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希腊神话故事》这本书后,我知道这里面的人物有:大地女神盖亚、众神之王宙斯,还有晨光女神厄俄斯等等。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天地还未形成之前,整个宇宙处于一片浩渺无涯的黑暗之中。在这片黑暗之中,大地女神盖亚诞生了。大地女神又孕育出广阔无垠的天空和浩瀚无边的大海,因为天神乌拉诺斯法力雄厚,取得了统治权,娶了美丽善良的盖亚为妻子。他们一共有六儿六女,个个都是力大无穷的提坦巨神,他们又结合,生出了诸多神祗。盖亚又孕育出三个独目巨和三个百臂巨,这六个巨人力量很强大,没有谁能打败他们。乌拉诺斯很害怕,就不让他们出世。这让盖亚非常痛苦,她就鼓动六个儿子,推翻乌拉诺斯的统治,只有小儿子答应了。他用计谋打败了天神,小儿子就成了新的主宰。克洛斯怕自己会遭受跟父亲同样的命运——被自己的孩子推翻,因此将妻子瑞亚所生的孩子一一吞食。幸好瑞亚用计生下了宙斯。长大后的宙斯又联合兄弟姐妹以及那六个巨人,推翻了父亲的统治。

我喜欢文中的瑞亚和众神之王宙斯,因为瑞拉的前五个子女都被克洛诺斯吞食,然后就到一个叫“克里特岛”的地方把宙斯生下来,因为她不想最后一个孩子也被吞食掉,这体现出了伟大的母爱。而宙斯因为想要让父亲原谅他的哥哥和姐姐们,就想方设法表达对兄弟姐妹们的友谊之情。

我喜欢《希腊神话故事》这本书,我也要做一个像宙斯那样的人,心地善良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亡羊补牢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小编整理了亡羊补牢的经典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成语】亡羊补牢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释义】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典故】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

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

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启示】

当一件事情已经做错,如果继续执迷不悟,一错再错,只能是自取灭亡。孔子曾经说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面对已经犯下的错误,最应该做的是及时改正错误,并依据发生错误的根源进行及时的补救。

无论是目前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我们的经验总是有限的,所以犯错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当我们已经发现自己的错误时,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我们可以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直到“破罐子破摔”,但我们也可以及时地弥补自己的过失,吸取失败的教训,让它成为自己未来道路上的“警钟”。

很明显,后者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更积极的,也是更有意义的。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你用心地去弥补、去改正,永远都不晚。

[亡羊补牢的经典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节倒贴福字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全文共 642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成语是人类智慧与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与结晶。而成语故事是陪伴我们成长的朋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1:哀鸿遍野

解释: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2:安如泰山

解释: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3:安然无恙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4:安步当车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 正以自虞。”

释义 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 “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 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 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 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 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 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 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 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 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 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 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 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 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 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 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 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 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 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 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5:爱屋及乌

解释: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不过“余胥”一词写作“胥余”,两者的含意也不一样。“胥余”已不属胥史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例如商纣王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zuo“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6: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八月,苻坚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东晋。苻坚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断流”,何愁东晋不灭?晋武帝则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坚决抵抗。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进,以拒秦军;又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在寿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军为了阻挡晋军主力西进,又派兵五万进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进获。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紧进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境),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苻坚先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军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情况,并且建议说,如果秦兵百万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抗,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击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

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听从了朱序的建议,于十一月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进攻洛涧。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士气。晋军乘胜追击,一举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苻坚登上寿阳城头,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涧谓弱也”。

洛涧失利后,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反攻。晋军将领谢玄派人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如果你把军队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说: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渡河至一半时突然袭击,再用铁骑数十万攻击,一定可以取胜。于是苻融指挥秦军后撤。秦军本来内部不稳,这一撤,秦军以为前锋被打败了,顿时大乱,一溃千里,不可遏止。晋军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展开猛烈攻击。符坚中流箭,临阵斩苻融。晋军乘势迫击,秦军人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其他军众弃甲,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追兵,草行露宿,饥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7:竭泽而渔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援助宋国,和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打了一仗。当时,论实力楚国占着明显的优势。晋文公见楚军来势汹汹,就问他的舅舅狐偃说:“楚兵多,我兵少,这一仗该怎样打才能取胜呢?”狐偃回答说:“我听说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你就用欺诈的办法对付楚军好了。”

晋文公又去征求另一个大臣雍季,并把狐偃的话也告诉了他。雍季不大赞成这样做,就打了个比喻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蔽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意思是说:把池塘里的水弄干了才捉鱼,哪还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没鱼可捉了;把山上的树林烧光了再去打猎,哪还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将会没有野兽可打了。欺诈的办法虽然可以偶尔用一下,但以后就不能再用,这不是长远之计啊!

当时也想不出更好地制胜楚军的办法的情况下,晋文公还是采用了狐偃的计谋,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时向楚庄王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之名,连续三次后撤,以避其锋芒,为自己选择了有利的时机和歼敌的地形;而楚军呢,见晋军一退再退,误以为晋文公胆怯,不敢与之交战,就紧逼不舍,结果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这场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终以楚国的失败,其领兵大将成得臣被迫自杀而告结束。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出“竭泽而渔”的成语。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8:箪食壶浆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公元前313年,燕王把燕国的政权交给了相国子之,然而,将军子被、太子平等均不服气,想杀掉子之。于是,子之率军反攻,杀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国大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个时候,齐国军队趁机取得了燕国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五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击败了燕国军队,攻占了燕国的大部分领土。

齐宣王非常得意,想借这个机会完全占领燕国,便对孟子说:“有人劝我占领燕国,而有人不同意我占领燕国。

我想,燕国并不比我们弱小,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这恐怕是天意吧!看来,天意是要我们吞并燕国,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灾祸惩罚我们。我想,我们还是彻底占领燕国吧。你认为怎么样呢?”

孟子听完齐宣王的一番话,说:“占领不占领燕国,要看燕国老百姓是否欢迎我们。如果他们欢迎我们,那么可以占领。古人也有这么做的。比如武王灭商就是如此。如果燕国老百姓不欢迎我们,就坚决不能占领。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比如文王不灭商就是这道理。

现在,燕国老百姓用箪盛着吃的,用壶装着喝的,来欢迎齐国的军队,这还能有别的原因吗?无非是想结束原先那种水深火热的沉重生活。如果您占领了燕国,使水更深,火更热,老百姓就会避开这更为痛苦的日子,离您远远的,那么即使您占领了燕国,统治时间也不会太长的。”

“箪食壶浆”即从孟子的言辞中引申而来。此外,还引申出成语“水深火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厦门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1155 字

+ 加入清单

厦门岛是厦门的主体,北宋年间,岛上曾经生长过一种一茎结数穗的水稻,当地人以为这是一种祥瑞的预兆,又把这里叫做“嘉禾屿”。岛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万年无飞雪,四季花常开,一年之中游人不断,所以人们还称它为“海上花园”。

厦门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它的主体就是厦门岛,也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厦门岛古名鹭岛,关于它的来历,这里还有一个古老而优美的传说呢。

南普陀寺是厦门着名古刹,居于鹭岛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临碧澄海港,风景绝佳。很久很久以前,厦门岛是一个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小海岛。有一年,一群白鹭南归后飞到这里,停在岸边歇息。领头的一只白鹭发现这个小岛环境优美,海里有数不尽的鱼虾可以供它们尽情享用,陆地上既没有毒蛇猛兽随时侵袭它们,又没有猎人不停地用弓箭射杀它们,是一个很好的栖息之地。白鹭们非常喜欢这个小岛,打算把这个新家园建得更加美丽。

白鹭,又称鹭鸶,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古人对它的赞美。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它们披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一位高贵的公主。为了开凿出更多的泉眼,白鹭用自己的嘴不断地啄,用利爪不断地挖,不分昼夜地工作着,几天下来,它们的嘴磨秃了,利爪也磨平了,但是它们的辛苦没有白费,清澈的泉水哗哗地流出来了,甘甜的泉水在小岛上四处流淌,灌溉土地,滋润万物。还有白鹭从远处衔来各种花籽和草籽播撒在土地里,小岛上便百花齐放,绿草葱葱,流水潺潺,许多鸟儿飞到这里欢唱,美丽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这景色真是令人神往。白鹭们在这里快乐地、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盘踞在东海底下的蛇王见白鹭们在小岛上生活得如此悠闲,非常嫉妒,心中立刻生出了邪念——想将小岛据为己有。蛇王带领众多蛇妖一齐施法,刮起狂风,下起暴雨,瞬间岛上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小岛很快就要被淹没了,很多白鹭都在狂风暴雨中折断了翅膀。领头的白鹭飞上高空,与蛇王展开了殊死搏斗,它对准蛇王的眼睛用力啄去,接着,又用自己尖利的脚爪狠狠地抓向蛇王,每一爪都好像一把尖刀深深地插进了蛇王的身体里,白鹭用尽最后一点儿力气将蛇王撕扯得粉碎,而自己也倒在了血泊之中。蛇妖们看蛇王已死,吓得掉头就跑,钻进海底再也看不见了。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后来,在领头白鹭洒过鲜血的那片土地上,长出了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树,那棵大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叶子的形状好像是白鹭张开翅膀的样子,树上的花朵像那只白鹭的鲜血一样红。人们把这种树叫做凤凰木,把这种花叫做凤凰花。

领头的白鹭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岛的安宁,换来了白鹭群的幸福生活。如果你有机会登上小岛,就可以看到白鹭们成群结队地浮游在水面上嬉戏、玩耍。而这个小岛也渐渐地形似一只美丽的白鹭,荡漾在闽南的碧波之上,因此,人们就把这个小岛称为“鹭岛”。这便是古时的厦门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典故

全文共 2542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译文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 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象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毛遂自荐”喻指自己推荐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典故推荐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各霸一方,战乱连年不休。王世充霸占洛阳后,自立皇位,定国号为郑,封其侄儿王仁则为领兵大元帅。这叔侄二人终日东杀西战,民不聊生。那时候,洛阳城郊十五里的柏谷庄,有少林寺千亩田地,住着十三个有武艺的和尚,专管种田护园。一日,饲养牲口的和尚智守,听见有人在谷草垛后嘀嘀咕咕说,原来他们是青泥沱人,听说唐王那里年景好,在闯潼关逃荒要饭时,拾到上书秦王之印玉印一个。丢印的是一个被抓的郎中。智守听完以后,把这夫妇带进庄院,让他俩把经过又说了一遍。寺主僧志操,留下玉印,打发逃荒夫妇走后,十三武僧议论起来,说郎中可能是李世民。都说唐王李渊父子办事顺天理和人情,关内五谷丰登,军队秋毫无犯。王世充自称皇帝,祸国殃民,实属蟊贼,要设法搭救那个郎中才是。最后上座僧善护决定,搭救李世民立即奔洛阳,十三人扮成挑柴汉子,混在人群里。

来到禁地洛阳监狱那里,在距监狱门口不远的地方,正好碰上一个巡逻禁卒走来。普胜来个猛虎跳涧势,飞上去卡住了禁卒的喉咙,象提小鸡一样,毫无声息的将那个禁卒提到僻静之处,昙宗得到钥匙,又将那总管捆了手脚,嘴里填上东西,推到墙角暗处,昙宗开了监门,背起李世民跑出内监,智守、普胜紧紧跟上,三人一起离开了禁地。他们当即拿定主意: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兵分两路,一路护送李世民出城,到洛阳桥头相等;一路去捉贼子王仁则。在善护带领下,昙宗、明嵩、善护等五人,穿过伊洛街口,见星光下三四个郑兵在一座高楼前游荡,便抓住其中一个让他领到王仁则院前,又想办法打开了房门。

屋内的王仁则正奸淫一女子,忽见有人进屋,劈头就是一剑,昙宗来个镏金沙飞掌,拨过来剑,闪进屋中,两人就在屋内相斗起来。几个回合,昙宗伸手抓起一泡菜缸上的石磨照着王仁则砸去,只听啊呀一声,王仁则倒在地上。昙宗一脚踏在王仁则身上,让姑娘开门、点灯。明嵩进到屋里,用绳子将王仁则一绑,昙宗象扛粮食袋子似的,往肩头一放,五个僧人一同赶往洛阳桥。再说志操他们,在官马棚牵了十四匹战马,把李世民扶上马,破门来到洛阳桥头等候。昙宗扛着王仁则来到桥头,翻身上马,用胳膊夹着王仁则,十四匹战马直向西而去。不远遇见了李世民的唐营兵将,十三个少林和尚,把俘虏到的郑将王仁则和那块玉印,一并交给了李世民,便得胜回柏谷庄去了。唐王李世民当了大唐皇帝之后,便封昙宗为大将军,其他十二个和尚因不愿做官,各自云游四方去了。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历史经典典故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语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整句意思是说,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现在人叫调整心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当以善念,当每晚省身,害人伤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谅人之心还须思之,道家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人还是广积德,深积阴德为好,信仰“德”没亏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易经》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朱子治家格言》说“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人还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儿,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正所谓吃大亏得大福,不吃亏不得福。佛家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蜀先主给傻儿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箴言,但阿斗不信不听,最终亡国奴一个,回归道德信仰才能根治当下芸芸众生之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曹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33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是一位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属性的人物,在他身上发生过哪些故事呢?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1:孟德献刀

公元一八九年夏天,汉灵帝病死,向进立太子刘辩做了皇帝。董卓以剿除宦官司为名,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洛阳。董卓又收骁勇无比的吕布做干儿子,把刘辩废掉,立九岁刘协为皇帝,就是汉献帝。他自己独揽朝廷大权。

董卓非常荒淫残暴。为了宠络人心,封曹操提升为骁骑校尉,但是曹操看董卓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并且全身取义,刺杀董卓。

一天,曹操配刀来到丞相府,见董卓坐在床上,董卓见曹操进来,问道:“孟德,今天怎么来晚了?”曹操说:“我的马太瘦弱,跑不快。”董卓为了拉扰曹操,就叫吕布挑了一匹西凉送来的好马,送给曹操。吕布领令出去了。不一会,董卓感到困乏便朝里在床上倒下了。曹操一见,这可是好机会,急忙掣出宝刀,哪知,董卓从衣镜中看见曹操在拔刀,忙翻身问道:“孟德干什么?”这时,吕布已牵马来到。

曹操惊慌间,把刀举起,跪下说:“我有一口宝刀,特带来献给恩相。”董卓接过来一看,这刀有一尺多长,柄上镶嵌着珠宝,刀刃极为锋利,果真是一口宝刀,便递给吕布收下了。曹操又从身上把刀鞘解下来,交给吕布。

随后,董卓领曹操出来看马。曹操拜谢说:“我想骑上试试。”董卓叫人给马备上鞍辔。曹操牵马出了相府,狠打几鞭,往东南方向飞也似地逃跑了。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2:误杀吕伯奢

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处张贴告示,到处设下捉拿曹操的罗网,情势十分险恶。

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因家中无酒,便急忙出去买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听见后面有磨刀声,顿时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后院,听里面说:“绑起来,杀吧!”立即大惊失色,没等再认真观察,就决定先下手。于是提剑闯入内宅,见一人杀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杀到厨房,看见一只猪刚刚被困上司蹄待宰。这才明白是因为误会而错杀了真诚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陈宫时又匆匆逃离吕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兴冲冲、喜滋滋买酒而归的老翁吕伯奢碰上了!陈宫满面愧疚,抬不起头。曹操却在两马相错之机,一挥剑,又把慈祥的老翁杀死了!

陈宫大惊:“前面杀人,是由于误会,现在明知是恩人,却还要杀害,太不像话了!”

曹操道:“吕伯奢到家,一见被杀之人,必定告官,追杀我们!”

“你这样做,也太不仁义了!”陈宫道。

曹操冷笑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3: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朝末年,国运的衰败已经到了极点。这个时候,太尉杨彪想到了曹操,他对汉献帝建议, 曹操现在在山东兵强马壮,可以召他入朝,辅助王室。汉献帝满口答应,立即派使者去山东,召曹操进宫。曹操接了诏书,约定时间起兵朝洛阳进发。,帮助汉献帝剿灭了李决、郭汜两个叛贼,深得汉献帝的信任,曹操趁机奏请皇上说:“洛阳荒芜已久,并且很难重建,粮食转运也十分困难。许昌靠近鲁山,城墙宫室是现成的,钱粮物以及民工充足可用。臣贸然请求皇上迁都许昌。”汉献帝虽不情愿,但有不得不同意。其他的大臣都畏惧曹操的势力,也不敢提出异议。这样,便选了一个日子,曹操率军护驾,文武百官都尾随其后,迁都许昌。

到达许昌后,曹操大兴土木,盖宫室殿宇,建庙立寺,修城墙建衙门。自封为大,又任命了一批军政要员。自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的实权归于曹操。朝廷事务,均先报告曹操,然后才报皇帝。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4:梦中杀人

为防止别人暗算,曹操他对照料、服侍自己饮食起居的侍从们说:“我有个毛病,或者说特殊功能,当我在睡梦中时,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会跟梦游症似的,马上跳起身来杀死这个人,所以今后当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际,千万不要靠近我,以免误杀。”

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

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对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细入微的小男童,见主人在寒夜受冻,出于职责、更出于对曹操的爱戴,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曹操卧床前,刚要伸手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男童即刻身亡。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来。

其他侍从吓得面无人色,都呆傻般一动不能动。很长时间才清醒过来,但谁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个被杀的小童也就一直横在曹操床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来,一见床头床尾溅满鲜血、床下又横卧着已死的小童,大惊之后便大怒:“谁敢杀我所爱之人?!”

曹操的这种伎俩,只有一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做样为小童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计谋,深恨杨修,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杀死了杨修。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5:官渡之战

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地区展开了争夺中原的官渡大战。

袁绍率十万大军驻守在黄河北岸,兵强马壮,粮草已基本用完。

谋士田丰劝袁绍打持久战。消耗曹军实力。袁绍不听,反将田丰关进监狱。另一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乘机偷袭许昌,却被袁绍怀疑为曹操的奸细,想调开前线兵力。许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营。

许攸建议曹操出奇兵突袭袁绍粮草供应的大本营——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献策,亲自率领精兵强将,夜袭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

袁绍部将曾经主张全力增援乌巢,袁绍却坚持要与曹军正面决战:结果,既攻不破曹军大营,又损失了乌巢的粮草,军心大乱。

曹操乘势大举进攻,扬言直取袁绍的老巢 郡合黎阳。袁绍从河北官渡前线分兵赶去久远,曹军尾随追杀,袁军无心恋战,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损失足有七八万人。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体现了曹操的指挥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神话故事读书日记600字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希腊神话故事》是古希腊人经历了历史的沉淀,慢慢传下来的智慧的结晶,它已流传了千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学库的珍贵遗产。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喜欢读这一本神话故事书,当然我也特别喜欢。

这本书中的故事智慧和神奇的色彩描写了很多神通广大的人物,比如众神之王宙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和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才华卓绝的代达罗斯……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月亮和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和俄狄浦斯。阿尔忒弥斯她非常勇猛并且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父亲铲除了两个巨大的怪物,之后又从瑟琳娜女神手中抢走了掌管月亮的权利,最后做了狩猎女神和月亮女神。但她非常嫉妒,凡是对她不利或者不好的人和事绝对不会手下留情,一定会置于死地。俄狄浦斯善良正直,才略过人,但是阴差阳错“杀父娶母”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无法接受事情的真相最后痛苦的离开了人世间。

一个个故事描述通过对人物性格、心理、动作等各方面体现了人物鲜明的特点,情节生动,耐人寻味。通过故事也让我学会了许多的道理,比如才艺卓绝的代达罗斯,他虽然聪明,但是有一颗嫉妒心,因为他狭隘的内心害死了自己的亲外甥,最后得到了报应失去了儿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一定要以平常心看待人和事物。赫拉克勒斯从小机智过人掐死毒蛇,长大后更是非常的英勇,为了替民除害独自一人潜入狮子洞穴杀死了狮子。最后终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得到了认可升入奥林匹斯山上,认可成为了天神。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幸福,才是长久的幸福。

希腊神话故事真的让我收获良多,它让我回味了希腊悠久灿烂的古希腊文明的同时感悟了不一样的精彩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典故:蓝田生玉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蓝田生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名门出贤良。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拼音]lán tián shēng yù

[释义]蓝田:地名,在陕西省,古时蓝田出产美玉。旧时比喻贤父生贤子。

[出处]《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例句]自从他们家父子俩前后被延揽入阁后,蓝田生玉的美名便在乡里流传开来。

“蓝田生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名门出贤良。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烙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他有个儿子叫诸葛恪(ke),从小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善于言辞,孙权对这孩子很宠爱。

有一次,孙权在朝廷设宴,六岁的诸葛恪随父参加。诸葛瑾的脸长得特别长,孙权想开他的玩笑,乘着酒兴,命人牵来一头毛驴,在驴的长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借以讥讽诸葛瑾脸长似驴。众人见了,捧腹大笑,诸葛瑾也感到很尴尬。诸葛恪见了,走到孙权席前,跪请添写二字。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他。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满座大臣见了无不惊讶叹服,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机敏,十分高兴,当场把毛驴赏赐给他。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诸葛亮相比,到底是谁高明?”诸葛恪答道:“我父亲高明。”

孙权要他说出因由,他不假思索地说:“我父亲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当然是我父亲高明。”

孙权对诸葛瑾说道:“人们都说蓝田生美玉,名门生贤良,真是名不虚传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李时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9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李时珍的故事典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物简介】

李时珍 -明朝医学家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13年-明神宗万历21年,即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

李时珍,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故事典籍

1.一天,李时珍的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王广和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王广和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王广和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于是人们都传言王广和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王广和一针救两命的故事。

2.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尽信书上所说的。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死了吗?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典故:指囷相赠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鲁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他出身士族,家产丰厚。他从小就习文练武,时刻准备建功立业。很快,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有识志士。

当时,年少有为的周瑜,在袁术手下担任居巢长。他听说鲁肃也是一个少见的人才,便很想结识他。

不久,周瑜便决定去拜访鲁肃。他带着几百名士兵故意从鲁肃家门前经过,顺路去拜访鲁肃。寒暄过后,他对鲁肃说:“小弟军中乏粮,不知鲁兄能否资助一些军粮?”

鲁肃看到周瑜仪表堂堂,早有几分敬意,有心与他结交,听他说要借军粮,心想正好做个见面礼吧,便不假思索地一口答应。他带着周瑜到自己家后院米仓前说:“这里有两囷米。每囷有三千石米,小弟随便取一囷好了。”

周瑜听了,非常感动。对鲁肃的慷慨大度和高洁品格十分赞赏。此后,二人往来密切,结成莫逆之交。

后来,袁术也听到了鲁肃的名声,为加强实力,便任命鲁肃为东城的长官。不多时,鲁肃发现袁术诸多不足,认为他成不了大业,便带部下投奔了周瑜,接着二人一起投奔了东吴,归顺孙策。

公元200年,孙策死后,年仅19岁的孙权,开始掌管军政大权。孙策临终时对孙权说:“今后,内务请教张昭,用兵请教周瑜。”

周瑜不辱使命,从外地赶回吴郡,辅佐孙权,还对孙权说:“张昭有见识,我的能力很差,恐怕辜负你兄的托付。我愿意推荐一个人,一起来帮助你。”

孙权一听,很高兴:“你说的是谁?”周瑜说:“我认识一个人,名叫鲁肃。他是临淮东城人,很有军事才能,学识渊博,有抱负。”孙权听了,点头称赞并表示同意,就让周瑜把鲁肃请来,为自己身边增添了一个出谋划策的助手。从此,周瑜与鲁肃一起成了孙权的左膀右臂。在建立孙吴的政权过程中,他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来,人们依据上述历史故事概括出“指困相助”这个典故,亦称“鲁肃指囷”。用它来称赞慷慨热情地帮助朋友的精神。

帮助他人,实际上就是在帮我们自己,当我们把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搬开时,或许正好给自己铺平了道路。鲁肃帮助周瑜解决了军粮问题,周瑜则帮助鲁肃成就了事业。

[历史典故:指囷相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故事》是一本讲在战争时期中一些有名而且还杀敌效国的大人物。

里面有大禹治水,卧薪尝胆,“强县令”董宣,“书圣”王羲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文豪苏东坡,留取丹心照汗青,武昌起义等等,这几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受,尤其是大禹治水,禹走过三次走过家门却没有一次进去看看儿子和妻子,由此可见,禹是多么希望早日治理好洪水,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日子,最后禹治理了洪水,当上了皇帝。我也要向禹学习,做一个帮助别人的人。

隋炀是凶狠残暴的皇帝,为了开凿大运河,一点也不管老板姓的死活,仅开挖通济渠的民夫就有近七十万人死在工地上,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最后被判军给杀死了。 在最后的武昌起义中,成立了中华民国。

“ 书圣 ”王羲之中只是 给一位卖竹扇的老婆婆添上了五个字,路人就把竹扇买光了可想而知,王羲之书法是有多好。

这本《中国历史故事》让我知道了战争时期的事,非常好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南征,是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平定叛乱而对南中蛮族发动的一场战争。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位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全能人才。诸葛亮也是一位军事家,他也曾带兵南征北战,在《出师表》中更是对当前的局势分析的头头是道,顺便还向刘后主刘禅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在文学方面,诸葛亮更是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自己发明孔明灯、木牛流马,用于军事战场上。这些都是诸葛亮优秀的地方,好像诸葛亮能够随手就能想到计谋计策似的,诸葛亮的渊博是我们震惊,诸葛亮的计谋更是使用的出神入化,能够体现在各个方面。

诸葛亮可谓是很好的谋士,在政治上才能更加杰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更是对诸葛亮评价为“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广受历代兵家的认可。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孟获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过沪水,进入云南,于孟获交战,生擒孟获。

首次抓住孟获,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让孟获观看蜀军军队实力,孟获看了并不服。诸葛亮就放他回去。之后却找来孟获副将,称孟获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副将十分生气,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副将回去后,心中愤愤不平,就把孟获绑了送至蜀营。孟获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这次孟获回去也想出一计谋,其弟孟优假装来蜀营投降。诸葛亮识破其计,故意灌醉孟优。等到孟获来劫营的时候,再次被诸葛亮擒住。这第三次擒拿孟获,孟获仍不服气,认为不过是遭人暗算被计谋陷害,并不臣服。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第四次孟获以为诸葛亮独自出来堪察地形,带兵欲偷袭诸葛亮时候,又中计被抓。第四次孟获部下感恩诸葛亮宽厚,竟然灌醉孟获,亲自把孟获送至诸葛亮军营。第五次被抓的孟获仍然是觉得被内贼陷害,于是诸葛亮又放回孟获。

如此反复几番,孟获并不臣服,最后孟获投奔木鹿大王还有乌戈国国王,两个大王虽然兵力强势却仍然被诸葛亮打败,孟获最后终于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国。至此,几次三番和南蛮征战,终于收复南蛮人心,保障了以后蜀国南境安宁。

诸葛亮出战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称南蛮险恶之地,不宜一国丞相出师,以防意外。可是诸葛亮擅长外交权术,人心连结,当时诸葛亮就已有征服南蛮免除后患之心。在南蛮境内,诸葛亮闻之孟获在当地破有人心,于是想到制服孟获,以其来统领南蛮效忠蜀国。于是便有了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典故。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老头子:它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典故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据记载,盛夏的一天,纪晓岚正袒胸露背地校阅书稿时,乾隆皇帝踱步走来,纪晓岚欲穿衣已经来不及了,便钻入案下。过了一会儿,他以为乾隆皇帝已经走了,便问馆中人:“老头子已经走了吗?”话音刚落,发现乾隆皇帝就在他身旁坐着。

乾隆怒问纪晓岚:“‘老头子’三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从容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母天地又谓天之子,简称为‘老头子’。”

乾隆帝听了他的解释,转怒为喜:“你的嘴真的会说,朕就原谅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臣妾”一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0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看的古装剧当中,经常会听到皇上的妃子们自称为臣妾,但是大家知道臣妾是来自哪一个历史典故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臣妾”一词的历史典故,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臣妾,作为名词,古来称地位低贱者,《尚书传》说:“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礼注》也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

臣妾这词的滥用

打开电视机,只要有古装剧,不论是始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直到雍正乾隆,在他们驾前,总有一干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女子,飘飘万福,自称臣妾。其实,这是糊涂编剧导演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是对臣妾这词的滥用。

古来称地位低贱者

臣妾,作为名词,古来称地位低贱者,《尚书传》说:“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礼注》也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战国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注云“男为人臣,女为妾”。所以也以“臣妾”指臣服者、被统治者。

“臣”

“臣”在甲骨文中是一个竖着的眼睛,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说:“人首俯则目竖,所以像屈服之形者。”《说文解字》曰:“臣,像屈服之形。”《礼记·少仪》:“臣则左之。”郑玄注说:“臣谓囚俘。”意思就是说,“臣”是被抓获的战俘。这就是“臣”的本义,抓获的战俘如果不杀,就成为胜者的奴隶,所以“臣”就专指男性  奴隶。

《说文解字》的臣

《说 文解字》还说:“臣,事君者。”“臣”的最后一种用法就是男人的自称了,《左传·僖公五年》:“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这是宫之奇对虞公说的 一段话,宫之奇在虞公面前就自称为“臣”。值得说明的是,清朝的典章制度中规定,满族官员在上奏章时,可以自称“奴才”,汉臣上奏章时只能称“臣”,不得 自称“奴才”,否则就是“冒称”,要受到惩罚。在清朝皇帝的眼中,“臣”连“奴才”都不如,可见“臣”的地位之低下。

甲骨文的“妾”

甲 骨文的“妾”字,下面是个“女”字,上面是个“辛”字,“辛”就是一把“平头铲刀”。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说:“‘辛’是给有罪者或异族俘虏行黥刑时 所用的刀、凿一类的刑具,黥刑无法表现在简单的字形之中,所以就借用施刑的工具来表现。”《说文解字》曰:“妾,有罪女子。”在古代,“有罪”就可以收为 奴隶,因此“妾”的本义就是“女  奴”。有时也用来表示“男子在妻子以外另娶的女子”。当然,用得最多的还是“女子的谦称”。“臣”、“妾”只能分别用于男 人或女人对自己的谦称,不能混用或乱用,更不能二字同用以自称。

不应称“臣妾”

刘 长卿、薛逢、殷文圭等唐代诗人颂圣之作皆有“万方臣妾”的说法,宋代大诗人陆游诗有“万邦尽臣妾”句。除对皇上外,对皇后也可用“臣妾”一词,如《晋书· 后妃列传》载,元杨皇后崩,左贵嫔之诔曰:“臣妾哀号,同此断绝。”显而易见,“臣妾”是一种统称,指作为臣民的众男女,对具体的一男或一女,不当称作 “臣妾”。“臣妾”又可作动词用,也往往是对许多人而言,如东汉蔡邕《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章》说:“臣妾万国。”唐代李峤《大周降禅碑》说:“臣妾四 极。”所以,皇后、嫔妃对于皇上,可自称“妾”或“贱妾”、“小妾”等,而不应称“臣妾”。

如何自称

只要读一读《后汉书》、《晋书》、新旧《唐书》、《宋史》、《明史》中任何一书的后妃传,便可以知道后妃们同皇上谈话时是如何自称的。如果读一读《金史》、《元史》或《清史稿》中任何一书的后妃传,还会看到,作为嫔妃的少数民族妇女,也知道自称“妾”而不称“臣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介绍

全文共 218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凿壁借光(凿壁偷光),汉语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参考!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介绍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启示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我们要学习凿壁借光的精神,而不能学习他的行为,他的行为本身是破坏公物。

凿壁偷光的解释

【成语】凿壁借光

【拼音】záo bì jiè guāng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

【近义词】囊萤映雪,悬梁刺股

【同义词】穿壁引光

凿壁偷光的造句

1) 青春属于积极向上的人;青春属于力争上游的人;青春属于发奋图强的人;青春属于锲而不舍的人;那你就凿壁偷光笨鸟先飞悬梁刺骨吧,那样就可以永葆青春了。呵呵,青年节快乐!

2) 小雪到了,我能想到最浪漫的是踏雪寻梅淡香盈袖,最温暖的是雪中送炭围炉夜话,最刻苦的是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让我用最浪漫的形式,最温暖的祝福,送给最刻苦奋斗的你。祝:小雪快乐。

3) 榴园南部匡衡祠内,西汉著名经学家“一代名相”匡衡凿壁偷光发奋读书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勤学奋进。

4) 即便是寒门子弟,也谨记耕读传家,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

5) 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6) 韦编绝,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卧薪尝胆,圆木警枕。

7) 后来人们总结了一个成语叫做“凿壁偷光”,其实我们读书人的是不能说“偷”,读书人的事…

8) 古时有凿壁偷光挂角读书的穷苦学者,今有六岁便腰缠万贯不读书而去泡妞的"小皇帝"。可见读不读书,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在于内心立志与不立志耳。

9) 凿壁偷光表面上的意思是把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10) 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再也不用凿壁偷光了。

11) 大家还记得那位凿壁偷光的车胤吗?

12) 凿壁偷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

13) 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14) 古人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精神,实在令我们敬佩。

15) 我被他凿壁偷光的学习精神感动了,我走过去同他谈起来了,一番话语又把我给感染了他的求知精神。

16) 古人凿壁偷光的攻读精神,激励我们更加勤奋地读书学习。

17) 不过,蹭网这种做法在晓艳看来是一种"凿壁偷光"。

18) 我们要学习匡衡凿壁偷光的读书精神,对学习孜孜以求。

19) 山东没什么可NB的,只是出了个"小偷"会凿壁偷光的宰相叫匡衡而已!

20) 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21) 在读书中,我又来到了凿壁偷光的少年家中。

22) 现在人们一般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23) 枉了你穷九经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

24) 第段故事说的是,匡衡凿壁偷光。

25) 我们不需要凿井耕食,我们不需要凿壁偷光,我们需要杞人忧天,我们担心蓝天不蓝,我们担心河水太咸,我们担心肆意污染。地球一小时,熄灯沉思吧,我亲爱的朋友!

26) 老师也常说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故事鼓励学生认真读书,还是第一次听师傅说切不可废寝忘食目不窥园的怪诞理论。

27) 本报汉中讯(记者陈卫平贺龙)古有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故事,如今汉中市却出现了一幕“凿门偷石”的举动。

28) 公子好雅兴啊,在这等景色下读书,不逊于古人凿壁偷光,囊萤积雪。

29) 有评论指出,比之“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照读”的车胤,地铁中的阅读者应该是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华民族的新形象。

30) 我国古代有“车胤囊荧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他们都是激励后辈发奋苦读之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有关于神话方面的谚语

全文共 3126 字

+ 加入清单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有关神话方面谚语,欢迎参考!

1.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2.哪吒闹海——惊天动地

3.龙王的战士——虾兵蟹将

4.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

5.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6.偷了泥告诉土地老爷说没偷 ———— 算告到家啦

7.孙悟空变土地庙 ———— 尾巴难藏;露了尾巴

8.孙猴子变土地庙 ———— 藏头顾不了尾

9.生铁铸土地爷 ———— 硬神;硬撑

10.社坛土地 ———— 冇瓦遮头

11.筲箕装土地 ———— 淘神

12.烧了庙的土地爷 ———— 走投无路;无家可归

13.山西的大土地 ———— 小

14.傻小子拉大耙 ———— 老没离开这块土地

15.沙土地里的萝卜 ———— 一带就来

16.沙土地里的花生 ———— 一串一串的

17.三元宫土地 ———— 锡身;惜身

18.三元公土地 ———— 锡身

19.毛豆子烧豆腐 ———— 一块土上的人

20.盲土地爷放屁 ———— 瞎神气

21.买土地饶青苗 ———— 白捡的利

22.罗溪河的土地老爷 ———— 管过了界

23.龙王爷管土地 ———— 管得太宽

24.雷公和土地婆亲嘴 ———— 差天远

25.雷公打土地庙 ———— 上神压下神

26.雷打土地庙 ———— 上神压下神

27.狼当土地神 ———— 吃人的鬼

28.篮子里装土地爷 ———— 提神

29.口吞土地庙 ———— 满肚子鬼

30.扛着嬐飞贤恋孛 ———— 糟蹋神像

31.扛着钁头上土地庙 ———— 糟蹋神像

32.酒坛里的土地爷 ———— 醉鬼

33.较场坝的土地爷 ———— 管得宽

34.叫化子向土地庙要饭 ———— 摸错了门

35.叫花子同土地婆结婚 ———— 神喜人欢

36.叫花子睡土地庙 ———— 做的全是白日梦

37.见了土地爷不磕头 ———— 没拿当嘛儿

38.火烧土地公 ———— 走投无路

39.关门献土地 ———— 保佑自太平;保佑自家太平;保佑自己太平

40.高山土地 ———— 不请不到

41.当家什卖土地 ———— 一贫如洗

42.当家神卖土地 ———— 一贫如洗

43.大水冲走土地庙 ———— 流神;留神

44.大水冲崩土地庙 ———— 慌了神

45.大神不落土地庙 ———— 接不到

46.出城隍庙进土地庙 ———— 闯神又闯神

47.城隍找土地爷闲谈 ———— 神聊

48.城隍爷掉在井里,土地爷伸头看 ———— 捞不起你那金身驾;劳不起你那金身驾

49.城隍爷掉井里,土地爷扒头看 ———— 不敢捞驾

50.城隍爷出巡 ———— 慌了土地佬;大代志

51.城隍庙的土地 ———— 管得宽

52.城隍掉井土地看见 ———— 捞不起你那金身大驾;劳不起你那金身大驾

53.茶壶里装土地 ———— 锡器养神;息气养神

54.踩着土地爷爷头顶拉屎 ———— 欺负神小

55.财神庙的土地爷 ———— 爱钱

56.财神庙的土地 ———— 爱财;爱才

57.冰岛上的土地爷 ———— 没人拜

58.畚箕装土地 ———— 淘神

59.百亩土地一亩苗 ———— 不够安插

60.最贫瘠的土地 ———— 不毛之地

61.属土地爷的 ———— 管八方

62.竹篮装土地菩萨 ———— 提神

63.竹篮装土地 ———— 提神

64.玉皇大帝娶土地婆 ———— 惊天动地

65.校场里的土地 ———— 管得宽

66.土地爷坐深山 ———— 没香火

67.土地爷坐班房(监狱或拘留所的俗称) ———— 劳(牢)神

68.土地爷捉迷藏 ———— 神出鬼没

69.土地爷洗脸 ———— 失{湿)面子

70.土地爷逃难 ———— 慌了神

71.土地爷拍蚂蚱 ———— 慌了神

72.土地爷拿邪 ———— 神出鬼没

73.土地爷理发 ———— 鬼头鬼脑

74.土地爷啃地瓜 ———— 窝囊神

75.土地爷开银行 ———— 钱能通神

76.土地爷管龙王 ———— 以上压下

77.土地爷跟城隍打架 ———— 神鬼不安

78.土地爷的蜡台 ———— 一对儿

79.土地爷的胳膊 ———— 麻缠(胡搅蛮缠)

80.土地爷打算盘 ———— 神机妙算

81.土地爷打城隍 ———— 管得宽

82.土地爷被虫蛀了 ———— 自身难保

83.土地爷搬家 ———— 走了神

84.土地堂里填窟窿 ———— 不妙(补庙)

85.土地女儿嫁玉皇 ———— 一步登天

86.土地奶奶坐月子 ———— 养神

87.土地奶奶和玉皇爷结婚 ———— 远亲

88.土地奶奶跟王母娘娘比美 ———— 天地之别

89.土地奶奶放屁 ———— 好神气

90.土地奶奶戴花 ———— 老来俏

91.土地庙上开窗 ———— 神气通天

92.土地庙里的菩萨 ———— 没见过大香火

93.土地庙的横批 ———— 有求必应

94.土地老下池塘 ———— 软瘫子;软作一堆

95.土地老腾空 ———— 神气(起)来了

96.土地老升参谋 ———— 诡(鬼)计多端

97.土地老买弹弓 ———— 玩心不退

98.土地老打玉皇 ———— 犯上作乱

99.土地喊城隍 ———— 神乎(呼)其神

100.土地公和土地婆 ———— 孤寡一对

101.三个土地堂 ———— 妙(庙)妙(庙)妙(庙)

102.三百钱买个土地爷 ———— 钱能通神

103.泥巴土地下水 ———— 自身难保

104.南天门的土地 ———— 管得宽

105.雷公躲进土地庙 ———— 天知地知

106.龙王管土地 ———— 管得宽

107.篮子里装土地菩萨 ———— 提神

108.扛着瘙头(jue tou刨土用的农具)上土地庙 ———— 糟踏神像

109.二两银子铸个土地爷 ———— 钱能通神

110.当家神(灶神)卖土地 ———— 一贫如洗

111.大水冲崩关帝(土地)庙 ———— 慌了神

112.城隍找土地爷拉呱儿(闲谈) ———— 神聊

113.拆城隍庙竖土地庙 ———— 因小失大

114.盘古的斧头——开天辟地 白骨精见了孙悟空——现原形了

115.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

116.二郎神斗孙悟空——以变应变;你变我也变

117.如来佛治孙悟空——强中还有强中手

118.孙悟空拔猴毛——变化多端;转眼就变;变化无常

119.孙悟空保唐僧——忠心耿耿;降妖拿怪

120.孙悟空变魔术——花样多

121.孙悟空变山神庙——露了尾巴

122.孙悟空打猪八戒——倒打一耙

123.孙悟空戴上紧箍咒——无法可使;有法难使

124.孙悟空当齐天大圣——自封为王;自个儿称王

125.孙悟空到南天门——慌了神

126.孙悟空的金箍棒——神通广大;能大能小

127.孙悟空登上金銮殿——毛手毛脚

128.孙悟空翻跟头——一步十万八千里;拿手好戏;

129.孙悟空放屁——猴里猴气

130.孙悟空赴蟠桃会——不请自到

131.孙悟空借芭蕉扇——一物降一物

132.孙悟空进了八卦炉——越练(炼)越结实

133.孙悟空拿(捉)猪八戒——能人之上有能人

134.孙悟空七十二变——花样多

135.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降妖拿怪

136.孙猴子上玉皇殿 ———— 闹得天翻地覆

137.城隍与玉皇 ———— 有天地之别

138.拜佛进了玉皇阁 ———— 找错了门儿

139.玉皇爷出征 ———— 大动干戈;尽是天兵天将

140.玉皇大帝做媒 ———— 天作之合

141.玉皇大帝娶土地婆 ———— 惊天动地

142.玉皇大帝讲天书 ———— 空谈

143.玉皇大帝打跟头 ———— 天翻地覆

144.玉皇大帝吃稀饭 ———— 装穷

145.玉皇大帝拜财神 ———— 有钱大三辈

146.土地女儿嫁玉皇 ———— 一步登天

147.土地奶奶和玉皇爷结婚 ———— 远亲

148.土地老打玉皇 ———— 犯上作乱

149.攆着王母娘娘叫大姑 ———— 想沾点仙气

150.

151.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历史典故:鸡鸣狗盗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鸡鸣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下面是其成语典故,一起来阅读下吧:

笔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中国历史典故:鸡鸣狗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