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与家风有关的历史故事(优秀20篇)

成长,是一首歌,它包含了名叫梦想的信仰,它浸透了名为努力的汗水,它同样歌颂着青春,活力。成长就像装满理想的帆船,随着风而去,总有一天会从江河中流入洋大海,成长的旅途中,我们会像帆船一样,总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与家风有关的历史故事,供大家学习。

浏览

459

作文

433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在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一种经过千百年沉淀留存下来的信仰,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一个成员的一生。

家风是一种好的风气,从外表,到品德,无所不包,它从远古传承到现在,更是一种直入人心的力量,袭来时只觉得神清气爽,却又总让你自惭形秽。记得三年前有次翻族谱,上面太爷爷的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后世子孙,谨记立身的根本:仁,信,勇”。

第一次领悟到“仁”的含义,已是四年前了。

那时候我还小,不明白“仁”是什么,更没有试图寻找过“仁”的根本。记得那时,我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她挺仗义的,有什么事,只要找她,她都会尽力帮忙。那次美术期末考试,我没有带工具,便对她说,这次考试推迟了。她相信了,工具大半给了我,考试时自己却无可奈何。直到翻开族谱那次,我才幡然醒悟过来,觉得十分愧疚。记得曾听人说,人活在世上,最不能利用的,是对方对你的仁义。可惜,我明白得有点儿晚了。

时光飞逝,如行云流水,在这不着痕迹的时间的馈赠中,再一次咀嚼这三个信条,“信”的含义,悄然涌上心头。

孔子曾说:“不信,则不立身也”。而族谱对信的定义,当然不仅是立身这么简单。记得那是我第一次自己去买东西。我买了一支笔,老板收了十元后,找了我九元。我多么高兴啊!老板多找了一块钱,我可以多吃一颗糖了。可是回了家,气氛却并非如此。母亲的目光,如利剑般穿透我的镇定,她说:“这只笔,好像不止一块吧?”我的脸红了,毕竟……“宝贝儿,你喜欢听孔子的话,对不对?孔子说信以立身,那么,为什么十减二会等于九呢?”我又记起了族谱中太爷爷写的家风,心里惭愧了。“其实,信,诚信,所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立身,友谊、亲情,都建立在信之上。所以,做到信,其实不难。”这是家风的第二道坎,我庆幸,我跨过了。

当然,世间家风千万种,我不可能一一去领悟和明白,让我庆幸的是,在初一那年,我领悟了“勇”这第三条家风。

勇是什么?当然不仅仅是勇敢这一表层,它太宽泛了。妈妈说,勇是指勇于承担责任,面对自己做出的一切。文学大家葛亚夫也曾说“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一定是长大了。”我庆幸,在13岁那年,我长大了一点儿。

那时,刚入初中,或多或少的总有点儿不适应。再加上初中语文比小学语文明显深入了一个层次,所以第一次周考的成绩,是我极不愿意接受的。又是妈妈来到我身边,她没问我成绩,而是轻轻在我耳边说:“孩子,记得我们的家风么,勇。”尽管妈妈并未点破,我却明白。这是自三年级起,我第一次敢于面对和总结成绩不佳的考试。我想,我的13岁,总算有了点儿实质性的增长。

写下这篇文章时,我已经上初二了。回忆当前与过去的种种,浮现左宗棠“耕读传家”匾额,再比对处事方法和成绩。我知道,家风在引领我。

这,就是我的家风故事,一个平凡又特殊,简单又繁复,浅淡又深刻的,直入人心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的家风故事作文500字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人无信不立”这句话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了信任,就会没有立足之地。我清楚地记得爸爸用一件小事教育我一定要讲诚信,也告诉了我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那是开学的前一天晚上,天空还下着毛毛细雨,我、哥哥和奶奶一起去一家文具店买文具。我们一走进文具店,老板就很热情地问道:“小朋友,你需要什么?”我说:“老板,我自己拿。”于是,我走到最里面,拿了一把尺子、一块橡皮和一瓶纯蓝墨水,然后递给了奶奶。这时,哥哥突然说:“听说隔壁那家的文具更便宜,我们到那边去买。”由于顾客非常多,老板忙于照顾别的顾客,没有让我们立即付钱。而奶奶也不知道她手上的文具没有付钱。我们就到了第二家文具店买了一些文具。

回到家里,我们才发觉奶奶手上的这一袋文具没有付钱。奶奶说:“这么晚了,明天再说吧。”可爸爸就非常生气,并严厉地说道:“东西虽小,但是这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赶快把钱给人家送去。”于是爸爸立即骑上电瓶车带着我到文具店去付钱。

爸爸一进店里就连忙用道歉的口气对老板说道:“老板,不好意思,刚才小孩买文具忘了付钱。”老板也连忙说:“没事,没事。”爸爸付完钱,又连声道歉后才走。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人无信不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诚信比金钱还要宝贵,这样的家风我们要世代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清廉家风故事

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唐家正在副局长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年,论资历、论能力他早该扶正了,和他一起提拔的大多早已做了局长。一些朋友也劝他“跑一跑”,可他仅是笑呵呵地答应着,没有任何行动。这次调整干部,他凭借过硬的工作能力,终于被提拔为局长。

趁着星期天,两个月没回老家的唐家正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去一趟。为了表示孝心,他还特意买了一条软云烟和两瓶汾酒。

唐家正的老家在农村,是个离县城较远的小山村。唐家正每次回家,看着有些破旧但干净整洁的小院,都会有一股暖流从心底油然而生。长时间的分离,一家人见面格外亲热。唐家正看着父母脸上的笑容和他们还算健康的身子骨,感觉心安了好多。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妻子起身进了厨房,帮母亲做饭。儿子专心地看起了电视。光他们爷儿俩的时候,唐家正注意到父亲的神色渐渐地凝重起来,手里捻着他刚才递的香烟久久没有点燃。看到父亲这个样子,唐家正的心骤然紧张起来,他从小就怵父亲,这种心结一直延续到现在。父亲虽是一个农民,但身上与生俱来一种刚正之气。父亲的为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他刚正不阿的工作特性与父亲的这种秉性有很大关系。

过了一会儿,父亲开口说话了:“家正,你现在当局长了,按老话说是掌了印把子了。我和你妈都为你高兴,可今天爹要给你泼点冷水,咱可千万不能干违法乱纪的事啊!”

父亲的话让唐家正一头雾水,他本能地反问了一句:“爹,我怎么违法乱纪了?”

父亲举起手中的香烟,说:“你现在都抽上这么好的烟了?你一个月多少工资,抽得起这样的烟吗?要是公务应酬,那是工作需要,爹不反对。要是公私不分,那不是违法乱纪又是什么?你给我带的好烟好酒表示的是儿子对老子的一片心意。要是你自己花钱买的,爹接受。要是占公家便宜,爹还能心安理得地吃喝下去吗?还有,你在门口停放的小汽车,今天你回来看我和你妈,肯定不是办公务,这不是以权谋私又是什么?”

父亲的话像鞭子一样猛烈地抽打着唐家正的心,他对父亲说:“烟和酒是我买来孝敬您的。用单位的车不算什么,现在大家都这样……”

“人家行,你不行,这是家风!”没等他把话说完,父亲就打断了他的话,“别人怎么做爹管不了,可咱们老唐家这样做绝对不行!咱们老唐家祖祖辈辈靠勤俭过日子,对别人宽,对自己严,识大体,讲正理,从没出过一个让人戳脊梁骨的子弟。咱家虽没出过什么大官,可活得本分、实在。你爹我在村上管了一辈子事,别的没落下就落了个好名声……”

在回县城的路上,唐家正的脑海里不时地浮现着父亲那语重心长的教诲:“公与私是相对的,根本没法兼顾,要讲公就不能为私,要谋私就肯定要损公。你是掌印把子的人,大家都在看着你,你只有不贪不占,处事公道,大家才会尊重你,你说话才管用……我和你妈都老了,没有什么大的期盼,就盼着你们平平安安,希望你把咱们老唐家的良好家风传下去……”

想着想着,唐家正的心渐渐敞亮起来,前面的路也变得宽阔平坦了许多,他的目光更加坚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历史上的九大谋臣叱咤风云的故事

全文共 1183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它永远需要两类人——在战场上纵横驰骋、马革裹尸的将军;朝堂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臣。纵观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抵如此。相比于武将们刀光剑影的直接,谋臣们更显得高明,他们往往不显山不露水就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死。今天小编就说说华夏历史上最让人崇敬的九大谋臣。

伊尹

商朝初期大臣,帮助商汤灭了夏朝后辅佐商汤及后代君王治理国家,成为三朝元老,世称贤相。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伊尹的思想,他提倡为神权政治服务的唯心主义。

姜子牙

姜子牙又称姜太公,周文王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同时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他也是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就连圣人孔子也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见管仲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小可。

伍子胥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他到吴国后先是辅佐阖闾,阖闾死时接受重任辅佐夫差,帮助夫差灭了越国,并极力建议杀掉勾践,夫差未予采纳,最终与夫差闹掰而自杀而死,死后不久,吴国就被勾践所灭。

范蠡

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被称为商圣。越国战败后,他随勾践一同入吴服侍夫差三年,并施用美人计成功麻痹了夫差,回到越国后帮助勾践灭了吴国。聪明的范蠡深知“敌国灭,谋臣亡”的道理,于是辞官归隐,自称陶朱公,开始了经商生涯,最终先后三次成为天下巨商,因此又被称为商圣。

李斯

战国至秦初政治家,一代名相。李斯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巨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他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秦始皇死时,与奸人赵高一起篡改诏书立胡亥为秦二世,最终却死于赵高之手。www.gs5000.cn

张良

秦末汉初谋士,战国韩国大夫,曾在古博浪沙行刺秦始皇而失败。投效刘邦后忠心辅佐刘邦成就霸业。是刘邦夺取天下的大功臣,也是刘邦建国后得以善终的少数开国功臣之一。

诸葛亮

道号卧龙。诸葛孔明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臣的代表。诸葛亮未出山就给刘备定下了取天下的隆中之策,出山后更是常常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势。刘备死后接受托孤继续带领蜀国征战天下。纵观诸葛亮的一生,真正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历代大臣典范。

刘伯温

人们常拿刘伯温与诸葛亮进行对比,可见刘伯温非比寻常。刘伯温号称神算子,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但如此神算之人最终还是未能逃出朱元璋的手心而未得以善终。

这些谋臣们不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而决定一个朝代的生死,而且他们本身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象征。我们后人在敬佩他们的才能的同时,更应学习他们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家的家风故事

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风家训。有的家风家训是诚实守信,有的是懂得感恩,有的是尊老爱幼一个好的家风,能给我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使我们快乐的成长。我的家风是“孝、勤、善”。虽然简单普通,却让我受益匪浅。

百善孝为先,我生活在一个三代同堂,五口之家的家庭,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美德—孝道。爸爸妈妈一直尽心尽力的关心照顾两位老人,记得两年前爷爷身体一直不好,爸爸白天上班,一下班就去医院照顾爷爷,妈妈洗衣烧饭,忙里忙外,一直到爷爷身体完全康复。此事一直在我们整个家族被传为佳话。

每次家里有重大事项需要讨论,开始大家叽叽喳喳发表意见,实在不能统一,最后大多是听爷爷奶奶的,用妈妈的话说,这就叫百善孝为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勤奋的重要性不难理解,在我家勤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平日里工作很认真,妈妈很少看电视,忙完家务,大多时候她总会和我一起学习,她不但对我在学习上要求很严,自己一直不断的学习,用她的话说,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教好自己的学生。爸爸在干好本

职工作的同时总爱搞创作、摄影、策划,他的电脑水平一流,只要电脑有点小毛病或者什么小问题,只见爸爸敲几下键盘就能将电脑“驯服”的服服帖帖。听爸爸说,他现在还担任天长两家公司的总策划、总编辑呢。勤奋才能让人上进,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我也涉猎广泛,平日里喜欢读书、写字、勤思考,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善良”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用邻居的话说,我的爷爷奶奶特别热心肠,谁家有困难,只要他们知道,总会伸出援手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在爷爷奶奶的影响下,爸爸妈妈也是如此,爸爸工作之余还参加了民间爱心协会,每年为孤寡老人、社会弱势群体送温暖,号召社会帮助他们。听妈妈说,这几年来,爸爸一直默默资助几个贫困生读书,一直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爱心志愿者走进敬老院为老人送温暖、走进福利院帮助那些孤儿。光通过他组织的爱心活动大大小小超过20多个,募集爱心款超过百万。在长辈们的影响下,我也感受到做一个善良的人,只要自己有能力,一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出好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我想,只有我们每个人认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唇亡齿寒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中国文明五千年和汉语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读音】chún wáng chǐ hán(亡:同“无”,表示没有,但此处读音与“死亡”的“亡”相同。)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1]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歇后语】豁牙子过冬

【出自】: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故事内容】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长驱直入的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长驱直入故事

【解释】: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猛,不可阻挡。

成语故事】:

“长驱直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表示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挺进,深入敌方心脏。

这个成语来源于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公元219年,曹操为夺取战略要地荆州,与刘备在这一带酣战。刘备的大将关羽用重兵围住了襄阳,曹操的堂弟曹仁固守襄阳毗邻的樊城,处境相当困难。

这年七月,曹操派虎威将军于禁率军增援曹仁。不久,樊城这一带连降大雨,汉水泛滥。关羽乘机引水去淹曹军,结果于禁全军覆没,被迫投降。

由于洪水冲进樊城,曹仁处境危急。一些部将劝他放弃樊城,乘船退走。但有人极力反对,说是水势不可能一直这样大,过些时日会退去,还是紧守为好。曹仁觉得有理,决定紧守樊城。

不久,曹操又派大将徐晃率军去樊城解围。徐晃老谋善算,暂不将部队直接开到樊城,而在稍远之处驻扎下来,然后派人用暗箭把信射入樊城,与曹仁取得联系。正好曹操还在组织其它兵马增援,得知徐晃的行动非常赞同,要他等待各路兵马到齐,一并开向樊城。

当时,刘备一部分军队驻在离樊城不太远的偃城。徐晃带领一些军队来到偃城郊外,故意挖掘陷坑,似乎要截断偃城军队的退路。驻军中计,匆匆撤离偃城。于是徐晃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座城池。

这时,曹操组织的十二路兵马已经赶到。于是徐晃和这些兵马会合起来,打算和曹仁内外夹击关羽。

关羽在围头和四冢两处地方驻有军队。徐晃表面上装出要进攻围头的样子,实际上亲率大军进攻四冢。等关羽发现徐晃主攻的方向时,为时已晚。匆匆赶到四冢的五千兵马很快被徐晃击败。接着徐晃率领部下,一直冲进了关羽对曹仁的包围圈中。关羽的将士不敌败走,襄阳,樊城终于解围。

徐晃的捷报传到曹操那里,曹操立即写了慰劳令,派人送到前方。令中写道:“我用兵三十多年,所知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像你那样长距离不停顿地策马快跑,一直往前,冲入敌人的包围圈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优秀家风小故事500字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的家庭都有家风,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它影响着我,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我的妈妈很孝敬老人,她影响了我,让我懂得应该怎样尊敬老人、孝敬老人。

不知怎么的,在我5、6岁那年,我奶奶的了一场很严重的病。妈妈每天呆在奶奶身边陪着奶奶。奶奶天天躺在床上,不能吃东西。不管吃什么,她都会吐出来,吐的到处都是。但妈妈不怕脏,她总是很贴心。

这时,我对妈妈说:“妈妈,您不怕脏、不怕臭吗?”“孩子,你怎么可以这么说呢?奶奶是我们的家人,再说奶奶生病了,她很难过、很痛苦。我们更应该体贴入微,怎么能嫌弃呢?”妈妈摸着我的头说。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随后,妈妈又拿起毛巾,大步跑到奶奶身边,又是帮奶奶擦手,又是帮奶奶擦脸,还一边安慰奶奶:“妈,没事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嗯,奶奶,我会陪在您身边的!”我插嘴说。奶奶点点头。在我们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奶奶终于恢复了健康,我们全家都特别高兴。而妈妈无微不至照料奶奶的情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还有一次,姥姥的手臂被撞坏了,立刻送到了医院。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赶忙跑到医院照顾姥姥,妈妈跑东跑西的,拍片儿、办住院手续、交款、取药,忙的连喘气的空都没有。这时,我才知道妈妈到底有多忙。我跑到姥姥的床边,坐下来,说:“姥姥,我来陪您!”姥姥高兴地点点头。过了一段时间,姥姥的手臂好了,妈妈也放心了,我们大家都可高兴了。

“百善孝为先”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妈妈的孝心让奶奶、姥姥倍感欣慰,同时,妈妈用她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家的优秀家风代代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传播优秀家风小故事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回忆以前所发生过的事,让我不禁赞叹不已,是父母教会了我如何做好一个人的基本准则。

我们家是在方山顶上开农家乐的。记得上一次,我带着叔叔、阿姨去我家吃饭,那些阿姨们十分耿直,所以个个都非常相信我。走到家时,他们点了一些菜便出去游玩。打十二点过后,他们又回到了这里,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终于看到了他们那慈祥的面容。“来了,来了!”我高兴地喊着。在结账之时,他们还格外表扬我。面对他们,我总是在母亲的衣服后面躲躲藏藏。他们走后,我发现抽屉里头还有一个钱包,看样子这钱包十分名贵,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我把这个钱包交给妈妈,妈妈对我说:“做人要诚实,你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就应该从小养成讲诚信,懂礼貌。我猜他们还没有走太远,你赶紧追上去,交还给他们,别让他们在那里着急。”话音刚落,我就一路飞奔,果然在一颗大树下面看见他们正在找东西。我大声喊道:“叔叔、阿姨,你们找的东西在我这里”。他们一双双眼睛如一颗颗蓝宝石一样望着我。接过钱包后,他们十分感谢我,一边表扬我,一边从那皮包取出一张100元钱,放在我的手上,叫我放在衣服的包包里,我再三推辞也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了。走回家后,马上将这100元钱交给母亲,她对我说:“这是你的奖励,我相信你一定能把它存起来的。”我被我妈的话深受启发,于是一丁点儿垃圾也不敢乱扔了,毕竟你扔的垃圾是破坏环境的。你扔了,还不是有人辛辛苦苦的为你捡拾垃圾。

我们做人要诚实、讲信用、讲文明、乐于助人……那你就会是一个人们最欣赏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岳飞和长生果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87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你知道花生也叫长生果吗?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花生,俗称花生、仁果,也叫长生果,是一种当年生的草本植物,其子房下的柄伸入地下所结的果实,即为现在常见的一种佐餐佳品,还可以压榨成食用油,品味不凡。

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呢。

南宋初年,金兵挟攻陷汴梁(开封)、俘获二帝(北宋徽宗、钦宗)之威势,背弃和约,继续南侵,越过黄河,一路烧杀抢掠,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中原危难,中华传统优秀文明在野蛮铁蹄践踏下岌岌可危。

大唐太宗有诗云:“疾风知劲草,极荡识诚臣”。茫茫苍宇,天意慈悲。神州危难之际,必有英雄豪杰适时出现,匡扶社稷,保疆卫民,承传中华文明之薪火。恰在此时,岳飞出现了。

岳飞(公元1103年——1141年),字鹏举,宋朝河南相州(汤阴)人。就在中原蒙难之时,他挺身而出,担负起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大任。岳飞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有凌云之志。在母亲慈爱而又严谨的教诲下,岳飞自小即树立起“精忠报国”的高远志向;接着又得遇明师周侗,学成一身超凡入圣的武艺,兼之精通兵书战策,成为人中俊杰,国家栋梁,救时之英雄。

话说1140年,岳飞亲率大军在郾城、颖昌诸战中屡败金军,然后乘胜进军朱仙镇,真是势如破竹,兵锋所到之处,金兵望风披靡,谁都知道岳家军军规极严,威势极盛,乃是一支坚不可摧的正义神武之师,真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然而,此时岳飞却遇到一个非常棘手问题:粮草匮乏。偌大的南宋朝廷,怎么会缺少北伐大军的粮草呢?其原因就在于身居宰相要职的秦桧的恶意刁难、掣肘。金军统帅兀术因战场处处失利,便暗中指使早已被利益收买而通敌叛国的秦桧伺机下手。

此时秦桧先是拒发援兵,接着撤走岳飞左右两翼的军队,想以此迫使孤军深入的岳飞自动退军。但岳元帅智勇双全、浑身是胆,历来以江山社稷为重,怎肯把个人安危荣辱放在心上!

他非但不退兵,反而在精心谋划之后,挥戈前进,直逼金军侵占的兵家要地——朱仙镇。兀术大惊失色 ,连连催促秦桧“想办法”,秦桧与王氏又出一毒计:以给养困难为由断绝岳家军的粮草。

这一手确实令岳元帅极感为难:常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如何作战呢?岳飞平素治军严明,号令军队“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同时又深知民间疾苦,就更不能向长期在金军铁蹄下苦苦求生的百姓征收军粮了。尽管所到之处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可他又怎肯忍心给贫弱不堪的善良百姓雪上加霜呢?

这天,他踱出虎帐,负手而立,仰望朗朗晴空、悠悠白云,看似闲暇,实则在心中苦苦思索解决之策。忽然,一个念头恰似一道闪电划过脑海:我秉天地之正气,兴仁义之师,驱除强敌,恢复山河、安抚黎民,可谓上顺天意、下应民心,必定会得到上天的祐护!

想到此处,岳飞立即整顺思绪、平静心神,诚心向苍天默默祈祷:希望上天佑护,助我成功。古语有句话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耿耿丹心、浩然正气,竟然真的感动了上苍。

说时迟那时快,但见晴朗的天空中霎时降下了一阵疾雨,而更令人惊奇的是这“雨”越积越厚,一会竟堆积如山!大家定睛一看,哪里是什么“疾雨”,原来是一种从未见过的长条形果实,剥开外壳后里面是几粒椭圆形的朱红果仁儿。

当军兵们争相把这一喜讯报告给岳飞时,他微微一笑,对大家朗声说到:“感谢上天慈悲,赐我粮草,那就把这种果实叫做‘长生果’吧!”

这就是落花生的由来。这样,人吃花生米、马食花生壳,军粮问题顿时解决。岳家军军心大振,气势如虹,在岳元帅的神机妙算、精当指挥下,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朱仙镇大捷,一举歼灭了兀术的主力,迫使金军狼狈逃回黄河北岸,黄河以南的大片国土尽皆收复。

岳元帅胸怀天下、力挽狂澜,在挥军大破强敌之后,准备乘胜渡河北伐,迎还二圣、收复失地、平定天下。他豪气干云、意气风发,激励大家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但是,小人得志的汉奸秦桧又怎肯善罢甘休呢?他唆使昏庸自私的宋高宗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接着又迎合赵构的阴暗心理,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害死了岳飞。

然而,乌鸦毕竟遮不住太阳,人类历史的舞台也绝不是给小人展现的。正如岳飞被害前大义凛然挥笔写下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一样,奸佞小人秦桧因此骂名千载、遗臭万年,而精忠报国的岳飞则永载史册、万古流芳!

今天,当合家欢聚、畅叙天伦之乐时,当面对落花生这种平实而又意味深远的食物时,我们是否应默默感谢先贤为后人开创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呢?那就让我们一道感恩惜福吧。正是:

生生相伴总相亲,

一啄一饮皆有因。

神传文化五千载,

感谢先贤馈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家的家风小故事作文450字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从我出生开始,我家就一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氛围,家人相处和睦,待人诚恳友善。邻里相处关系也非常融洽。就算邻居给我们家造成损失,也不会跟邻居计较,不信,我就举个例子吧!

一次,楼上的大伯因为一直不肯申请自来水的一户一表,还用老的水表,结果老化的水管漏水了,我们家的卫生间以及厨房间的天花上一个劲儿滴水。跟楼上大伯伯说,他一直推,并不积极解决问题,还说等等会不漏的。爸爸妈妈和奶奶虽然心里十分不舒服,却并没有生气,对待大伯仍然很友善,一直好言相劝。一周时间,家里的厨房及卫生间一直像“水帘洞”一样,漏得一塌糊涂,吊柜里也进水。过了十天的样子,看到我家的这个样子,大伯伯也难为情了,才去申请了一户一表,自来水公司来封闭了老的水管,很快就把漏水问题解决了。但我家里也要花钱整修了。

我之后问妈妈,为什么不直接向大伯伯提出赔偿损失呢?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多年来的邻居,就因为一次漏水问题而伤了和气,真的值吗?”

是呀!人们通常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去伤害这种和气,这很不值得。

这就是我家家风,也希望人们多为别人着想,不要老顾着自己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分道扬镳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75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分道扬镳,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成语】: 分道扬镳

【拼音】: fēn dào yáng biāo

【解释】: 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出处】: 《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清·吴沃尧《痛史》第一六回:“四人又谈了一会各个安歇。到了次日,便分道扬镳。”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九回:“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亦向广西进发,~,为国效力去了。”顾笑言《李宗仁归来》第三章:“一个与其~的腹案,渐渐形成。”

【近义词】各奔前程、一拍两散、风流云散、各奔东西、各行其是

【反义词】志同道合、并驾齐驱、齐头并进,也作分路扬镳、扬镳分道、扬镳分路

【成语故事】

在现代成语中,我们把道不同不相与谋者的分手叫做分道扬镳。镳指马嚼子,扬镳即为驱马前行。分道指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成语产生于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分道扬镳”语出自北齐·魏收《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的一个故事中的一段话:“……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说这话的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其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史称南北朝。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6位国君,他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5岁登基,24岁时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执掌政权,紧接着便开始了“文治”政策。公元493年起,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在洛阳,他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等,大大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成语分道扬镳的故事,便发生在这场大改革中的都城洛阳。

在孝文帝时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个人原叫拓跋齐,后更姓改叫元齐,他颇富韬略,统兵有方,能征善战,曾建下了灭赫连夏、北燕等的不世奇功。孝文帝论功行赏,先封他为浮阳侯、浮阳公,后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赏识这个元志,任命他为洛阳令,主掌洛阳地方政事。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地位陡升,贵为一国之都,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元志的权势自然也随之增大,年纪轻轻的他渐生骄气。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不放在眼里。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个叫李彪的官员乘坐马车从对面飞驰而来。这个李彪也很不简单,他字道国,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时已经任职御史中尉,与尚书仆射游肇、幽州刺史常景等共同居住在洛阳东阳门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许多。

按理说,官小的元志此时应该先让李彪过去,可他偏不让路,双方由此僵持下来。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为何不让路,元志却说:“我是都城洛阳的长官,你不过是洛阳户籍中编入的一个住户,哪有长官给辖下住户让路的?”

两人互不相让,且争执不下,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一见孝文帝,李彪先开口说话了,说他是“御史中尉”,官职比洛阳令大多了,洛阳令作为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真是岂有此理。元志丝毫不遑多让地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御史中尉也概莫能外,作为“京兆尹”,御史中尉李彪也是自己的辖下住户,应该是李彪给自己的属地长官让道才是啊。

宽厚的孝文帝听了他们的话,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于是便笑着给他们提出了分路而行的解决办法,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两人听后连连称是。于是,元志和李彪从朝廷出来后就拿着尺子,将经常通行的道路进行了丈量,各取一半,从此各走各的道。此后,“分道扬镳”一语便逐渐流行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家风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2541 字

+ 加入清单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家风故事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一:家风的故事作文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如何做人。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父母也从小这样教育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条小道扔小石头。虽然小道又窄又偏僻,爸爸看见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这样子呢?”“怎么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气,但又委屈地说。“你这样可能会让骑车的人摔倒,这等于是在陷害别人!”爸爸激动地说着,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我好像意识到了错误,爸爸的口气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女儿,你应该还记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骑车摔倒比那样还痛!”我下意识地捂了捂左手,那道伤,令我难忘。这时,爸爸变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那些小石子捡起来吧。”“好!”

一个教训,让我知道,我应该小心地做每一个细节,我生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伤害到他人。

当人,做人还要守时,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妈妈总是要提早几分钟到达。她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有一次,我还戏谑道“宁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妈妈,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这样的家风,值得传扬! 篇二:家风的故事作文

开篇前先说下我家的家训:1、欲成才,须先成人;2、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每个家都有属于自己家的家风、家规、家训,要说起我家的家风、家规、家训,那可就要跟我小时候的几件事有关了。

从我懂事起,妈妈就告诉我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勤学,意思就是要好学,奋发学习;其次是上进,要不断地上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能行;然后是诚实,不诚实的人,哪会让别人信任你,依赖你呢;最后是善良,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有一颗狭隘的心,怎么为别人着想?怎么会在别人有困难时去帮助他呢?

五岁时,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但是吃饭很挑食,不是挑肉就是挑菜,而且还常常剩饭。并且我洗手时,每次洗一次,就要浪费半盆水,洗完后水龙头也不关,白白浪费了很多水。妈妈知道了我这两个不好的习惯以后,对我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以后就不要再挑食了,而且也不要再剩饭了,并且要节约水资源。”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要“勤俭节约”。

过年时,我到爷爷家去拜年。向爷爷说了声“新年快乐”。爷爷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包,放在我手上,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孙女啊!你已经六岁了,明年你就要上一年级了。我要告诉你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尊敬长辈,无论你将来走到

了哪儿,你看到长辈都要有礼貌,尊敬长辈;第二句话是孝顺父母,父母将你带到了世上,并养育了你。长大你一定要报答他们,孝顺他们;第三句话是自强自立,将来你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要依赖别人,靠着自己的实力工作,还要安于现状,勤奋进取。这就是我对你的期望,希望你时时刻刻地记住。”

又过了一年,我要上小学了。我们坐下来打算开个家庭会议。爸爸说:“今天的内容就是讨论家风、家规、家训。目的就是想让你上学后能约束自己管好自己。”我们讨论了很久,才确定下来。

家风就是:勤学、上进、诚实、善良。

家规是:勤俭节约

家训则是: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自强自立。

上学以后,我感觉自从有了家风、家规、家训,无时无刻不在谨记着,约束自己。 篇三:家风的故事作文

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敬长辈,正心术,端人品,笃勤俭,懂礼貌。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百善孝为先,父母他们都是很有孝心的人,所以在这个方面,他们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外公外婆和舅舅一家与我们每天一起吃饭,十多年来一直其乐融融。在家里,吃饭时好吃的东西要请长辈先吃,平时要听长辈的话。父母整天辛苦工作,每当父母劳累时,我会帮父母捶捶背,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勤俭节约是美德。勤俭节约从小事做起,平时吃饭能吃多少盛多少,不能浪费食物,要吃干净碗里的每一粒米。我的姥爷更是“节约标兵”,我们家可是每天都做到“光盘”哦!在洗脸刷牙、洗头洗澡、每天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在意的节约一滴水。在使用电灯、空调、电脑的时候,我们在意的节约一度电。

“勤俭之风”养我好习惯,“尊老之风”伴我成长。 篇四:家风的故事作文

有一则资料说,美国有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爱德华是位德高行洁、博学勤勉、多才严谨的人。他的后辈儿孙,有十三位大学校长,一百多位教授,八十多位文学家,六十多位医生,还有一人当过副总统,一人当过大使,二十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个酒鬼、赌徒、无赖,终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后代,三百多人是乞丐、流浪汉,四百多人因酗酒致残或死亡,六十多人犯过诈骗、盗窃罪,七人是杀人犯,后代中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这个资料揭示了一个道理,良好的家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并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的爷爷很重视读书,就是现在88岁高龄,连儿孙都已经记不清楚了,任然手不释卷,孜孜不倦的读着书,即使已经记不住书中的内容。从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爷爷就教我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爷爷在教我读的时候,也告诉我书中蕴含的道理。记得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幼儿园的枕巾,觉得很漂亮,就偷偷把枕巾放到背包中拿回家,被爷爷发现后,告诉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让我把偷拿的枕巾还回幼儿园。

小时候,别人家都是从外面买 春联,我家是由姥爷自己写,姥爷是个老党员,平时最喜欢练习毛笔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都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后来姥爷走了,我们家也没有手写的春联了,不过全家去买 春联的时候,也会挑表达着爱国爱家,幸福安康的春联,通过这种方式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传递下去。

爷爷在解放前参加革命,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几十年,管理单位财务从来没有出过错,现在对于参加工作的小辈们,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在工作中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家庭的价值观。只有美好廉洁的家庭,才能平安幸福。

[家风的故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家风家训小故事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妈妈教给我一个词语,叫诚实守信。她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而我们家的家规就是:诚实守信。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要做一个人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给我讲过《狼来了,狼来了》的故事。故事中,放羊的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说谎,结果他的羊被狼都咬死了。这是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所得到的惨痛教训。

爸爸说:“守信的好孩子会让更多人喜欢,你一定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妈妈也总告诉我:诚实就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定要诚实做人。平时爸爸妈妈总是教育我“做人一定要厚道,厚道!”虽然我以前还小,并不太懂是什么意思。可是我现在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已经慢慢的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并且严格的要求自己。

我从小就受到了妈妈和爸爸诚实守信的影响。生活中,我尊敬长辈,时常会帮爷爷奶奶拎东西,他们会很高兴的夸我一声好孩子;爷爷奶奶生病时,我会帮爷爷奶奶倒水、拿药,还给他们柔软背,爷爷奶奶都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还会经常帮爸爸妈妈干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答应了同学的事一定会尽心做好,大家都爱和我交朋友。

正因为这些简单而质朴的家风家训的影响,我才收获如此丰富。所以,我一定要牢记长辈的话,将我家良好的家风发扬下去。这样,我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围魏救赵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一步,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故事:同室操戈

全文共 215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郑庄公的母亲武姜,申国国君申侯之女。第一胎生个男孩就是寤生,本该是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武姜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孩子的出生方式很让她不满意。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名寤生,郑武公之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郑国第三任国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申国国君申侯之女。第一胎生个男孩就是寤生,本该是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武姜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孩子的出生方式很让她不满意。据史料记载,郑庄公出生时,是脚先出来,后露的头,用现在的话说是难产。于是,武姜对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很不喜欢,甚至有点怨。于是,便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寤生”。所谓寤生也就是不好生的意思。

又过了几年,武姜生下二子叔段,很是让武姜喜欢。要求郑武公废寤生而立段为世子,未获郑武公接纳,武公死后,寤生继位。

庄公刚继位,武姜就开始为叔段谋求一定的政治地位和权势。她开口向庄公要了一个地方——制邑。制邑是郑国都城新郑的门户,谁如果要是控制住了制邑,那么,将来造反的成功率那是很高的。面对母亲对此地的索要,庄公就说——先父临死之前交代,以后分封功臣子弟,除了制邑外,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

对于这个回答,武姜有点始料未及。但她很快亮出了自己的第二个方案:制邑不给,那荥(xíng)阳给他总该可以吧?面对大儿子的沉默,武姜相逼——如果连这个小小的要求你都答应不了,那我和你弟就只好到别国求生去了!庄公心想:如果让叔段去荥阳,叛乱是早晚都要发生的;如果不答应她,自己将背上不孝顺的帽子。就把荥阳给叔段了!

现在武姜和叔段地盘有了,权利有了,经济实力和武装力量也是以前所不能比的。到达荥阳后,叔段就开始四处活动,到处拉拢人马,准备伺机行事。一次,叔段托名外出狩猎,调动大批军队突袭了郑国的两大军事重镇——鄢城和廪延。公子吕建议庄公已经抓住了他的把柄,有了处置他的理由。再者郑国现在出现了两个政权;如果再不行动,等以后时间长了,他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到时候不光军事上对我们有一定的威胁,而且人心也会发生动摇。

庄公听公子吕说完,说:如果现在我把太叔段打败,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一过程会有一个人会进行干预?现在动手,即使赢了,但国内外到处散播谣言,说我寤生不光杀了自己的兄弟,而且对自己的母亲也极为不孝。该怎么办呢?见庄公有此忧虑,公子吕出了一计——引蛇出洞。让庄公对外声称自己要去洛邑朝见周王,此等消息一传到,他们一定会有所行动的!果然不出所料,武姜赶紧写信给太叔段,信中把庄公动身日期告诉了他,并约定到时自己也会派人在城内动手,和你的人马来个里应外合,不愁夺不到郑国的政权。

就在太叔段带领大军从京城出发的同时,另一班人马也在悄悄行动——公子吕带领大批人马已经埋伏在京城的外围,他们的行动目标是:在太叔段走远之后,突袭荥阳,一举拿下他的老巢!

太叔段出发就得到报告荥阳被公子吕围攻,慌乱之下,太叔段带领自己的人马火速回援。但一切都晚了,等太叔段一行到达京城城下之时,城上遍插的是公子吕和郑国中央政权的旗帜。太叔段赶紧逃到了共城。共城只是一个小小的城镇,公子吕并没有费多大的精力,共城就轻松到手了!太叔段由于无颜见人,兵败后即自杀。太叔段死后,庄公命人将先前武姜所写之书,以及自己骗的得回信,一起送到了武姜的手中。随信还留有一句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如果你不死,我是不会去见你的)”!

武姜见到书信,羞愧难当,搬往郑国的偏僻小镇颍地居住。毕竟血浓于水,母子情深!庄公很是想念母亲,无奈君无戏言。说来也巧,就在武姜居住的颖地附近,有一位高人,名叫颍考叔。他听说庄公的隐忍与谋略,认为庄公一定不是一个守成之君,他以后一定会做出一些惊人的业绩。所以,他不想让庄公为此事背上心理包袱。于是,他来到都城,请求面见庄公。在设宴招待颍考叔时,颍考叔在用餐时把一些好吃的东西藏在了袖子里。庄公感到非常奇怪,就问:"这是何意?"颍考叔说:"我母亲常年在乡下没吃过君主赐的饭食,我想给她带一些回去,以表示我的一片孝心。"郑庄公有感而发,就讲了与自己母亲关系破裂的经过。颍考叔给庄公出了个主意——你不是当初发过“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么。好说,国君可以在颍地的地下挖一个深一点的地道,把挖到泉水(即黄泉)的那一处地方连接到一口水井。然后我把您的母亲给接过去,之后您再过去迎接自己的母亲。这样,您和您的母亲就能够在黄泉边相见了,外界也不会再有什么说法了!

听了颍考叔的点子,郑庄公大大为高兴,随即就让他带领五百名青壮年前去颖谷去挖地道。在地下将近三十米的地方挖到一个泉眼后,众人赶紧堵上,再起旁边建好水井之后又把泉眼挖开。接着,又在井旁建有一间侧室,用做了母子相认之地。

地下室建好之后,颍考叔立即通知给了郑庄公。然后迎接武姜过去,并把庄公是如何的后悔一五一十地告诉给了她。

武姜现在就剩了长子庄公一人,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不可能一点情感都没有。对于颍考叔的做法,武姜也很是感激,毕竟自己马上就要老了,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要有所依靠,这个人除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寤生外,其他任何人都是代替不了的!

后来,郑庄公前来迎接母亲。母子二人在地下室内抱头痛哭,顺利相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680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今天小编介绍孔子周游列国历史故事,一起来了解下吧: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名人朱元璋治嘴巴的故事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灾荒,百姓生活很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挥霍浪费的吃喝风,只是一时又难于找到合适的时机,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了。

皇后生日那天,满朝文武官员都来祝贺,宫廷里摆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宫女们上菜。首先端上来的是一碗萝卜,朱元璋说道:”萝卜、萝卜,胜过药补。民间有句俗话说’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愿众爱卿吃了这碗菜后,百姓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来、来、来,大家快吃。”朱元璋带头先吃,其他官员不得不吃。宫女们端上来的第二道菜是韭菜。朱元璋说:”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说完朱元璋又带头夹韭菜吃。其余官员也跟着夹韭菜吃。接着,宫女们又端上两碗别的青菜,朱元璋指着说:”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吃朝廷的俸禄,要为百姓办事。应该像这两碗青菜一样清清白白。”。吃法与上次一样,皇帝先吃,众官仿效,风卷残云。吃完后,宫女们又端上一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又说:”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来卯是卯,吾朝江山保得牢。”朱元璋动筷后,众官也就抢着吃了。吃完后,众官员以为下面可能就是山珍海味了,殊不知等了好久,宫女们就是不端菜来了。朱元璋见大家情绪有点紧张,于是当众宣布:”今后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皇后的寿筵就是榜样,谁若违反,定严惩不贷。”接着宣布散宴。

传说,自那次宴会后,文武众官宴会无一敢违例,廉俭之风倒也盛行一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隋唐历史人物成语故事

全文共 3899 字

+ 加入清单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隋唐历史人物成语故事,欢迎查看。

一、秦琼卖马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骠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骠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

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他叫王伯当。王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二、房谋杜断

朕寻求贤才呢?”于是下令:“尚书省具体事务由尚书左右丞负责,只有需要上奏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处理。”房玄龄通晓政事,又有文才,日夜操劳,惟恐有一点差错。他运用律法宽厚公平。他与杜如晦一起选拔士人,不遗余力,甚至尚书省的制度架构,都是二人商量决定的。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议事,总是说:“一定要杜如晦决定。”等到杜如晦来了,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这都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的缘故。房玄龄和杜如晦十分投合,齐心协力为国家效力。所以唐朝的贤德宰相,首推房、杜二人。公元630年3月,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问候,随后又亲自去探病。19日,杜如晦去世。太宗每次得到好东西,总是会想起杜如晦,派人赐给他的家人。

过了很久,说起杜如晦,总是忍不住流泪。太宗对房玄龄说:“你与如晦一起辅佐我,如今只能看到你,看不到如晦了。”公元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征召他去玉华宫,让他坐着轿子入殿,到皇帝御座旁再下来。君臣二人见了面,相对流泪。太宗将他留在宫中疗养,听说他病情略有好转,则喜形于色;听说病情加重,则忧虑憔悴。房玄龄上表,劝太宗停止征讨高丽。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公公病得那么重,还在为国事操心。”于是,太宗亲自前去探望,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分别,悲伤得不能自已。

7月24日,房玄龄因病去世。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仅表现在人才的多少,而且还在于人才的合理搭配。在一个人才众多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全才”是极少有的,“偏才”是绝大多数,但“偏才”组合得好,就可以构成更大的“全才”。

三、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人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求学的时候,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

渡过了小溪,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棍。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

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的针。”

李白吃惊的说:“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铁棍,也难以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您怎么还偏偏找了根鸭蛋粗的铁棍,就算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磨一辈子也未必能把这根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啊!”

老婆婆笑呵呵的说道:“哈哈哈,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里的这一根铁棍,这还是我当年风华正茂之时,一直没有用过,留下来没打磨过的,原打算作为厨房做饭之需的烧火棍呢。而且,我并不担心自己会空耗岁月,也没有什么到头来白忙一场的无聊杂念,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会坚持不懈一天,把自己这根铁棍磨的比昨天更细那么一点,最后自然就磨成绣花针了嘛。”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实是可以用持之以恒的刻苦来弥补的,如此一把年纪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来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么可以因一时的挫折就随便半途而废,放弃所追求的理想呢,于是马上返身回到学院继续读书。

一年之后,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谢对自己指点的同时,也看到那根铁棍真的细了很多。

若干年后,李白终不负天赋才华,写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诗篇。

四、桃李满天下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六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公元700年,七十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桃李满天下”是形容老师教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学生的代称。

五、当局者迷

唐朝的大臣羹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 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张说(yue)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 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 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 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认为,本 子应该改换一下。

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 观点。 《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 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 竟哪个好?” 主人口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 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 整理,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 ,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 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六、请君入瓮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有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七、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今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么不妥呢?”柳公权说:“按照郭宁的贡献和功绩来说,派他到邮宁去当主官,原本是合理合情,无什么好争议的,可是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名人孟尝君和秦国的故事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孟尝君本名为田文,是齐国贵族,他继承了其父田婴的爵位,得号孟尝君,封地于薛。他先后任秦、齐、魏三国相国,其门下亦有食客数千,是闻名于各诸侯国的贤能之士。

秦王仰慕他的贤名,多次邀请他前去秦国。孟尝君知道秦国的险恶用心,于是多次拒不前往。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奉齐王之命,迫不得以前往秦国。秦王想要将他收为己用,就将他封为相国。但是考虑到孟尝君乃是齐国宗室,若在秦国执掌大位,恐对秦国不利,所以就想将其除去。

孟尝君知道秦王的意图,所以暗中讨好秦王宠妃,让其为自己求情。于是,秦王将孟尝君放回齐国。然而秦王后又后悔纵虎归山,当他派人追杀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已经在其食客的帮助之下,逃之夭夭了。

由此,孟尝君与秦国结怨。

孟尝君归齐之后,就开始担任齐国相国,执掌国家大事。他联合韩、魏两国,共同击败了秦国和楚国。后来,贵族田甲谋逆,孟尝君被齐王所疑,为了避难,孟尝君称病归隐。

不久之后,孟尝君离开齐国,投奔魏国,在魏国担任宰相,他联合秦、赵、燕共同伐齐,直到齐国新君继位,孟尝君才开始与齐王亲近起来,但他从此以后都保持着中立的立场,不为任何国家效力。

孟尝君去世后,齐、魏就灭掉了孟尝君的封地,也没有给他留下后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关于地震的中国历史故事

全文共 267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1988年汇编的《中国地震简目》,中国历史上从周幽王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2730年间,在可评定参数的地震记载中,共发生2289次破坏性地震。其中,属于大地震和特大地震级别的就有111次(其中19次在台湾)之多。在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段(公元1271-1949年)共计678年间,集中了历史记载和仪器纪录以来的中国历史上16次8级及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

中华民族的先人对于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早就予以密切的关注,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就蕴藏着大量的地震史料,其内容之丰富、时限之长远,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地震的观察和研究中,我们的祖先也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

1.张衡与地动仪

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张衡早在公元132年就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指示地震方向的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开创了人类用仪器观察地震的历史。地动仪由青铜铸成,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内部中央立着一根铜质都柱;仪体外部周围铸着八条龙,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信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衔有一粒小铜珠。地上对准龙嘴处,蹲着八个铜蟾蜍,昂着头,张着嘴。当某处发生地震,都柱便倒向那一方,触动牙机,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张嘴吐出铜珠,落到铜蟾蜍嘴里,发出“当啷”声响,人们就知道哪个方向发生地震。

汉顺帝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发动,吐出了铜球,掉进了那个蟾蜍的嘴里。当时在京师(洛阳)的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的迹象,于是有人开始议论纷纷,责怪地动仪不灵验。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地区)有人快马来报,证实那里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开始对张衡的高超技术极为信服。陇西距洛阳有一千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1975年,我国也曾经成功地预报过当年的海城地震,避免了惨重的人员损失,这被称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但因为引发地震的机制十分复杂,地震短期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至今仍是世界难题。

2.趋势预估

海城大地震发生在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强度是里氏7.3级。早在1970年,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曾确定辽宁省沈阳一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5一6级地震。不久,国务院就批转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对7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地震中期预报。1975年1月下旬,辽宁省地震部门提出地震趋势意见,认为1975年上半年,或者l一2月,辽东半岛南端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国家地震局也提出了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

3.时刻关注,积极防备

1974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

此后,营口地区不断出现地震前的征兆,当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推测和锁定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1975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地区有发生五六级地震的可能。

2月4日0点30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2月1—3日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第14期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点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4日10时30分,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电话通知,并发布临震预报。

由于震前作出了中期预测和短临预报,省政府和震区各市、县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因而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比如,营口县政府在震前采取四条应急预防措施:①城乡停止一切会议;②工业停产,商店停业,医院一般患者用战备车送回家,少数重病思者留在防震帐篷里就地治疗。城乡招待所、旅社要动员客人离开;③城乡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④各级组织采取切实措施做到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方。上述防震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各街道、乡一方面用广播喇叭,另一方面派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撤离危险房屋,有的还在露天放映电影,因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如处于地震烈度9度区的大石桥镇,共有居民72000人,震时房屋倒塌67%,但只死亡21人,轻伤353人。再如,一个当地驻军,震前正同鞍山市春节慰问团举行军民联欢会,与会人员上千人,当接到紧急防震通知后,决定联欢会只讲话不演节目。结果人员刚刚撤离,地震就发生了,礼堂倒塌,只伤了一个最后离开的战士。

4.大胆推测

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在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营口探亲。2月4日早,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出于“地震就是命令”的责任感,他赶到营口市科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在对地震台源源不断报上来的数据绘制出图表后,他在2月4日中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日晚12点左右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从2月1日开始,营口地震台地震仪的指针开始摆动,到2月3日,小震增强。2月4日凌晨,辽宁省革命委会地震办公室发布简报称,即将发生5级以上地震。2月4日早晨7点50分,一场4.8级的地震发生了。这场地震让李志永和近一个月在水库的观测结果以及6年前在邢台地震中所取得的重要经验联系起来。“可能因为我介绍是北京来的,还有我的工作单位等,他们都把我看成专家了。”李志永后来推测说。他把这一推测结果和图表往3位局长面前一摆,阐述了自己在邢台地震期间的经验和自己的一套推论:“现在形势非常紧急……”局长听完,就往市里走,下午市里有个关于地震的紧急会议,李志永的这个推论被在会议上传达,并通过街道办等基层组织传达给市民。许多人证实,在海城地震发生之前的那天下午,居民被通知,晚上可能有大地震,必须做好抗震准备,睡觉不能关灯锁门,有的地方甚至通知放映露天电影,建议居民不要进屋睡觉等。

下午的会议开完后,有群众打电话说有地气涌出地面,李志永和地震办的人驾车去看,在回头的路上,大地震就发生了,“我看见火球从地面上冒起,大地在不停地喷砂喷水,亲历这种场面和别人的描述感觉完全不同。”根据邢台地震中的经验,他初步判断地震级数为7.4级,并把数据提供给军方作为抢险救灾的依据。

海城大地震,震级7.3,震中烈度9度多,波及了6个市、10个县,却仅有1300多人死亡,占全地区人口的0.016%。在世界历史上成功地预报七级以上大震尚属首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