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风民俗作文说明文精选20篇

浏览

4781

作文

618

浙江春节民风民俗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藏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从西藏回来的大舅舅给我讲一些奇异的西藏的民风民俗

大舅舅说,刚到那儿,就碰到了从前的同学,于是同学把他带到家里。让他看两个缸里的东西,让他猜猜藏了几年,后来答案是十年以上,大舅大吃一惊,我也听得一愣一愣的。更好玩的是酥油茶。酥油,是把牛羊奶倒到木桶里用木榛快速搅拌,让油脂从奶汁里分离出来,酥油在藏族里是视为圣物的。原来是供奉佛祖用的,现在加入牛奶,砖茶等一起煮,其味道浓郁,妙不可言,酥油茶一家与另一家的煮法都不一样,但都是同样的浓郁。味道让人想起温暖的太阳,坐在藏族人的热炕上,一杯接一杯的喝酥油茶,是一件非常舒适的事。

大舅舅后来跟我说,西藏其实还有一个民俗,那就是哈达。藏族人是一个非常重礼节的民族。他们给远到而来的客人奉上白色的哈达,会让客人吃鸡大腿,因为这是让客人充满脚力的象征。

藏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是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在藏族女的更是美丽,头上身上各穿着艳丽。西藏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她身上有勤劳能干的藏族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风民俗的500字学生作文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民风民俗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坐了一天的火车,终于从杭州到了南昌,开始了我们的江西之旅。先介绍一下我的小伙伴吧,最小的是李炯延,才上二年级;与我年纪差不多的是李筝,只比我小几个月;还有王笑飞,说到王笑飞,他可是大有来头,这不,最近考上了杭州外国语学校,妈妈还让我去请教一下呢;还有一位“大朋友”,叫王腾飞,已经考上了大学,还是重点大学呢!

一到南昌,我们放好行李,吃完中饭,就“飞奔”到了“腾王阁”。才到了一会,我、王笑飞,王腾飞,就冲了上去。你可能很奇怪,我们干嘛要这么急,告诉你吧,我们要比赛谁看得既仔细又快,胜出的人可获得晚上打扑克的名额。

第一层到了,其实是一个半地下的展厅,里面有许多古代的文物,有官服、官帽、兵器……最有趣的要数那一双双绣花鞋了,那可真是小得不得了,连一个婴儿的脚都穿不进去,我这下,可算是见到了裹脚的威力了。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二楼,那就是“小”。不是楼房小,而是物品小,告诉你,二楼全部都是微雕,那微雕可真是精细,一块指甲般大小的石头,能刻上长长的一篇文章,得拿显微镜看才能看清。

三楼没有展厅,不过可以到阳台上去看江景。

四楼是些姓氏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五楼,五楼有一个高倍望远镜,可以把江边的风景看得清清楚楚。我一看,江边真是好风光,八一大桥与南昌大桥横跨在赣江上,远处是秋水广场,与腾王阁遥遥相对,衬出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远处还可以看到一个摩天轮,据说是全亚洲最高的。此时王笑飞突发其想,编了首打油诗:“今天星期六,我去腾王阁,爬了几层楼,热得大汗流。”笑得我们前仰后翻。

要是你去腾王阁,六楼是个休息的好去处。要是运气好,就能欣赏到歌舞表演,非常好看。就算运气差,也能坐在长椅上聊天吹空调,多好呀!

腾王阁还不错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民风民俗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民俗风情综合实践活动感想

在本次的民俗风情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小组——德玛西亚小组和我的本身收获了许多的东西,不过当然也有一些不足。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收获了什么,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我们体会了当老师的感觉,还知道了其实当老师也不轻松,我们当老师的时候得不停地修改PPT,视频等一些东西,因为我们要把最好的东西都交给学生们。

我们学会了小组的合作,在这次民俗风情综合实践活动之后,我们终于明白了如果齐心协力就可以完成,就比如我们录制的那一个视频,我们每个人都要发言,每个人都得思考怎样回答一些的问题。就如前人所说过的一句话“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不过虽然收获很多,但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一些问题也许多许多:

在有的时候,我们的组的成员们会因为各种分歧而辩论起来,甚至可能吵起来。就比如我们先前的组长——夏语晨同学因为某些原因,辞去了组长这个职位。但一个小组可不能没有小组长,一个没有小组长的小组,就是群龙无首,就是一群蚂蚁没有蚁王,就是植物没有了阳光。所以我们必须必须选出来一个小组长来率领我们走向光明,于是我们组的人举行了一次公投来选举出我们的组长,我们一致把票投给了曹易航同学,因为我们认为他有能力担任我们的组长,而他却极度地抗拒,不愿意当组长,于是董老师任命了胡湘如作为组长,不过我们还是会时不时的吵架,这就是我们不足的地方。

不过如果大家都学会包容别人,退一步的话,大家也许就不会吵架了,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就是我们此次的民俗风情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收获以及一些不足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风民俗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每到农历的 三月初三,我的家乡湖南便有一个习俗,就是用地菜煮鸡蛋吃。

其实“地菜”这种野生小草,其真正的学名叫“荠菜”。这荠菜在田边、地头、沟坑、丛林哪儿都长,它虽是野菜,但是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而且钙铁的含量也比较高,具有清热止血、清肝明目之功效。

那么,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资料告诉我:“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菜,叮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痛即痊愈。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菜煮鸡蛋便成了习俗。

每到三月三,家中的长辈便会用地菜煮鸡蛋给家里吃,它那清甜的滋味时常让我回味,这虽然只是家乡的一种习俗,但是俨然已经成为我心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彝族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我盼了好久的,终于盼来了火把节。今年的火把节是怎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在彝海公园里,天刚黑就已经准备要开始祭祀活动了,人们用最古老的钻木取火方式来点燃今年的圣火,太阳女举着火把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她们举高火把点燃了七星灯同时也点燃了火堆。七星灯被点燃后礼花也绽放了。渐渐的礼花形成了一个火堆的形状,仿佛在为彝族火把节的一切欢呼。在夜晚,人们围着大大小小的火堆,跳起了左脚舞。大大小小的炎堆挨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火龙在左右移动着跳舞,它好像在呼唤着人们,让人们一起来跳舞。听,音乐响起了,三弦弹起了,人们唱起来了,大伙欢快极了,小朋友们跳起来了。在这里人们围成了大大小小的圈子。这里管你认识不认识都拉着手并着肩,在一起舞蹈。这么隆重的场面当然也少下了我了,我左边拉着大姐姐右边拉着小弟弟,虽然下怎么会跳,但还是跟着节奏跳着、唱着。

在桃源湖,音乐喷泉开始了。在喷泉里露虹灯亮着,把水花照得五彩缤纷。水花时快时慢、时粗时细。有时像小松鼠左蹦右跳,有时像小鹿在跑步,有时像兔子在和乌龟赛跑,还有时像小姑娘在翩翩起舞。

火把节很快就结束了。我还没有玩够呢!我真希望一年有很多个火把节,这样我就看更多的精彩节目表演 。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云南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1195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

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满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56个人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民居,不同的饮食,不同的服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满族里的所有鞋子,上面都绣着花朵,当一缕缕微丝的风吹过去,那美丽的花,在摇曳的摆动着。在他们的民族里看了都是很平常的事,但在我看来,那可是啧啧赞叹啊!

满族的妇女的服饰原为宽松肥大型,镶嵌着不同的花纹大花边。在布料上,贵人和新妇女先用朱红、大红的颜色,中年的妇女 喜欢藕荷色,青年少女喜欢粉色、绿色、月白色,长辈一般用深紫色,婆妇惟兰灰素色。旗袍布料多为绸缎,比较贫穷、农家妇女多用棉麻布料。

满族男人骑马时穿白褂子,这样不仅显出他们的帅气,而且还……

满族男子的帽子,夏天的时候戴着凉帽,戴着不仅凉爽,冬天的时候,戴着又厚又舒服帽子,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满族人是非常注重礼节。平时满族人互相见面时都要行请安礼,如果遇到长辈的时候,要先行礼请安才能说话,以表示尊敬。

满族人最隆重的礼节是抱见礼,也就是抱腰接面礼。挂族也是满族的一种盛行的一种风俗,旗也叫门笺,窗笺。在春节的时候每家都要在门楣上,窗户上挂旗,有的还贴上对联,增加了节日的喜气的气氛。

满族我国 少数民族之一,它是—朵鲜艳的花,它貝有其它民族没有的不同风俗,不同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服饰

男子穿长袍,称为"袷袢",右任斜领,无扣,腰系长带。农村妇女多穿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城市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男女喜戴绣花小帽,称为"朵帕"。女子还喜爱耳环、手脱项链等作为装饰品。男女均喜着皮靴。

花帽

新疆花帽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维吾尔语音译为"朵帕"。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回等民族均喜戴花帽。一般都用黑白丝线或彩色单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以绣花、挑花、绊金、绊银、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缀纷而成。花帽的式样,花色不仅因民族而异,且有地域差别。不过各种花帽均具有精巧美观、绚丽多彩的特点,只看一眼也会使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礼节

维吾尔族的礼节与宗教也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民之间的礼节表现了平等、友爱、敬老、爱幼的精神,劳动人民相见总是相互亲切地握手、问候,对老人十分尊敬。妇女中还有长者亲吻晚辈的礼节。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带有等级性的、封建的礼节逐渐消失了,体现着平等友爱、互敬互让的礼节则继续保存下来,并且增加了新的意义。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如对长者要尊敬,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准喝酒、抽烟;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在屋内坐下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给客人上茶时要双手,单手接受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的举动。

洗洁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爱清洁。他们洗睑用水壶浇洗,不用脸盆。喝茶、吃饭之前定要洗手。特别是吃"抓饭"时,饭前洗手显得更为重要。洗后的手,必须双手紧握,挤出残留的水珠,然后再行擦拭。洗涤餐具、也是一件一件冲洗,然后搁置起来,让其自行晾干,不用揩拭。比如碗盆之类,洗后将口朝下搁置,使其自干。

禁忌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动物血和已死的畜禽。土葬而不火葬。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哗。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不能随便到锅灶前面,不能剩饭,不慎落地的饭屑,要拾起放在餐布上,不能将拾起的饭粒再放进共用的盘中;吃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擤鼻涕、吐痰等不文明的习惯。在饮食方面,禁吃猪肉、驴肉、狗肉、骡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土葬而不火葬。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哗;在衣着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时要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朝人。亲友相见要握手互道问候。然后双手摸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妇女在问候之后要双手扶膝躬身道别。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

文化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传世音乐作品。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女子舞姿轻盈优美,旋转快速多变;男子动作热烈奔放,强悍刚劲。传统保留节目有赛乃姆、刀郎舞、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婚礼舞、麦斯舞等,当代创作的摘葡萄舞、种瓜舞、新疆好、我的热瓦甫等舞蹈均为上乘之作。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民间群众娱乐形式之一,每逢节日、喜庆或休闲时刻,人们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表演杂技、魔术等,尽情狂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味道,有如梅花的幽香,妙而欢喜。

春节的味道,有如菊花的清香,淡而优雅。

春节的味道,有如玫瑰花的芳香,鲜而浪漫。

早盼,晚盼,日盼,夜盼……盼望已久的新年终于来了,可是今年的新年与往不同,因为今年是在小城中度过。小城中的新年气氛明显不同,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还没到新年呢,就漫天烟火。我便骑着自行车满城逛,到处是人山人海,哪都有小摊小铺,处处是欢声四溢。我想,今天是新年肯定会更热闹。

新年真是激情,我最盼望的是晚上,这是我们这最热闹的时候了。年夜饭必定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一家子人在一起热闹,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一般年夜饭要吃一个多小时,五点左右开始。因为我知道今晚广场一定很热闹,所以吃完后便拿着买的孔明灯直奔广场。

我还没到呢,就已经看见了如繁星般的烟花。烟花姹紫嫣红,转瞬即逝犹如昙花一现。花炮升腾五彩斑斓,整个城市沉浸在节日的烟花爆竹声中。烟花时而像金菊怒放、牡丹盛开;时而像彩蝶翩跹、巨龙腾飞;时而像火树烂漫、虹彩狂舞。漂亮的烟花,绽开,落下,一瞬间的美丽,一瞬间的光彩。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属于它们,整个世界随着它们的绽放而光彩一瞬间。十几支烟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我沉醉其中,有如在花海中睡去。那一刻,我的孔明灯也缓缓升起,载着我的梦想和祝福升起。

我想我不会忘记那个晚上,不会忘记那晚新年的味道:欢喜而又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风民俗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xxx。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东北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发笑。想起来,这首歌和我还真有点相似呢!

我的家乡在东北,现在生活在大连,不管去怎么理论,我也应该是个东北人了吧!有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过话说回来,东北那里和其它地方还真是有点不一样吧!首先,东北地区民居就与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东北那里,住的绝大部分都是平房。东北人在住房上从不拮拘,从不去认认真真地分什么卧室、什么客厅、什么厨房的。他们所做的,仅是一墙之隔而已。东北的厨房有一口地窑,不太大,用来存放土豆之类的食物。东北的厨房还有一口生活的炉子,烧出的热气通过一根铁管子给输送到卧室,用来取暖。再看,就是两口镶在大水泥中的锅,当然,要一个通口来生火用。中间56个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软软的床(我现在也是!)而东北那,睡得却是“炕”,所谓“炕”其实是一种又长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两三米呢!)。床下有一条空洞,是用来连接厨炊的。这样一来,当外面在做饭时,你做在热炕头上,如果是冬天,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呀!东北民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客厅,从正门进去,先是厨房,再就是有炕的卧室了。富裕一点的人家,还会有一间小屋子。如果有客人来了,他们就会毫无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显亲切!其次,东北人家的口味也与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东北人尤其爱吃炖菜。什么猪肉炖粉条什么小鸡炖蘑菇什么土豆炖排骨,都是东北人的最爱。再说,东北哪里的文化习俗也与其它地方的文化习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几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东北的二人转却是不同凡响,清新脱俗。二人转在当地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随时随地那么来上一段,既不需要舞台,又不需要服饰。可以一边哼哼歌曲,一边载歌载舞,又养眼有养心,不开心时来上一段,说不定心情会多云转晴呢!

最后,东北人的性格也与其它民族有些不同。东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样风情,让人顿生亲近之意。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许就是东北这些独特的民风、习俗养育了像东北人这样大方、豪爽、不拘小节的民族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长白山奇特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1403 字

+ 加入清单

山神节: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采挖,络绎不绝。进山采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采参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祀时,还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人参节:近几年来,长白山区的抚松、浑江、通化等市县,常于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人参节。届时,全城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展开一片以人参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山区特色和风韵,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因此,每年节日期间吸引来大量游客,其中有许多外地的以及国外的客商趁此机会来洽谈生意要,协商各种投资与开发项目。

在人参节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过于“摹拟式深山采参活动” 。参加这项旅游活动的人,事先都要穿上当年放山人的服装,带上蚊帽,背上背筐,分头地拿上剪刀、快斧、铲子、鹿骨、签子、索宝绲、铜钱、红头绳等器具,然后由把头带领进山,按照事先设置好的路线进山挖宝。当把头将他们带到预定的地点后,把头在前面用索宝棍拨开草丛放“头棍”,在他旁边的三把头放“二棍”,然后一字排开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边上的人叫“放边棍”。这样的并排前进寻找,叫作“压趟子”。按照当年的老规矩,压上趟子后,人们便不准说笑打闹,必须聚精会神地寻找。有谁发现了人参,便高声喊:“棒槌!”这叫作“喊山”,别人听见后,立即接问:“几品叶?”这叫作“应山”。喊山人发现瞅准后,马上回答说,三品叶或者是四品叶、五品叶。

按照当地人的习惯,管人参都叫棒槌;人参鸟叫棒槌鸟。几品叶是指人参枝几簇对生的叶子而言。品叶越高,人参的生长年限越长,价钱也就越高。如果发现有数棵人参生长在一起的,便叫“几品是堆”或“几品叶片”。

喊山过后,大家便赶凑过来,由把头带领挖参。挖之前先用两端拴铜钱的红头绳将参系住

(据说是怕人参跑了,实际是取得准确定位的意思),然后用树棍支个架子将人参罩住,这才能动铲子破土挖参。遇到参须子要特别小心谨慎,一根也不能挖断。挖断须子的参,便不那么值钱了。等到把须子周围的土用鹿骨签子都剔除干净后,便由把头将人参起出来,然后有人剥下附近的桦树皮将它包好。

整个采参过程,规定十分严格,操作十分谨慎,也带有一股神秘的色彩。摹拟采参活动,也必须完全按照这个规程来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于事先在旅游路线上都栽埋下了人参,所以参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参的,因此操作起来情趣盎然,决不会扫兴而归,一棵也找不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内蒙古的民俗民风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我爱内蒙古——内蒙古民俗文化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内蒙古的民俗民风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大同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戴石屏云:“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每值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流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佳节,大同的人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和吃月饼了。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着“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也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成为寄托家人团圆愿望的民俗节庆活动。

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大同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出国留学网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瑶族的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的婚礼是这样的:瑶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由选择对象,父母不加干涉。“赶歌圩”“坐歌坛”是瑶家姑娘、小伙恋爱的独特方式,男女双方通过对歌,把爱慕之情都流露于歌声之中。“拿篮子”是瑶族青年选择对象的又一重要方式,双方在“拿篮子”“送篮子”中互相接触、了解,确定双方的爱情关系,再通过双方父母同意,正式订亲。瑶家最主要的婚姻形式有“招郎”“两不辟宗”“男从女姓”三种。瑶族女子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她们主要是招本民族的男子,有的也招汉族或其他民族的男子为“郎”。“两不辟宗”俗称“两边走”,即婚后男方仍用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随父姓,依此类推。“男从女姓”即男子到女家后改从女家姓。

而瑶族的礼服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喜有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和长衫之分。

瑶族的节庆活动也很有意思比如每年农历的十月十六是瑶族隆重的“盘王节”。节日里最热烈的场面要数跳黄泥鼓舞,据说这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瑶王。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挎胸前,用双手拍击,公鼓则是竖着拿在手中,用左手敲击,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舞姿雄健洒脱。跳黄泥舞母鼓的鼓点最重要,它指挥和掌握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公鼓是合着母鼓的鼓点变化的。因此担负打母鼓的常常是寨子里的老鼓手。黄泥鼓敲响之后,几位装扮漂亮的姑娘,手持花巾,踩着鼓点穿插其中,边歌边舞,高潮时,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加入歌舞的行列。公鼓和歌队把母鼓紧紧围在当中,犹如群星拱月,母鼓又不时和公鼓对应敲打,整个舞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你们看瑶族的民风民俗有意思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在永定土楼的客家习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据说这种习俗在永定湖坑已流传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我刚读一年级,记得爸爸对我说:“鹏儿,这次‘作大福’,你去装‘福星’好吗?”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搂住爸爸说:“好啊!好啊!我要装‘故事’,我要当‘福星’喽。爸,您真好!耶!”于是,我日日盼望着“作大福”早日来到。

农历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开幕了,重头戏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装扮成“福星”模样,与装“故事”的小朋友们稳当地坐在早备好的彩车铁架上。父母们陪护左右,在保证安全地缓慢地转动铁架。我们高坐在铁架上,看着热闹场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上午九时许,随着三声铳响,迎神的队伍终于从神宫出发了。长龙般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大福场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铳队,铳声震耳欲聋。接着是一村一队敲锣打鼓迎神抬神轿的队伍,抬神轿的小伙子黄衣蓝裤,裹红头巾,扎红腰带,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神轿里的“神仙”显得悠哉游哉。紧跟其后的是扛大龙旗的和擎彩旗的队伍,那大龙旗可真壮观,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个后生才能扛得起来。装扮靓丽的舞蹈队渐行渐舞,腰鼓队边走边打,她们紧跟在旗队后面。我们装“故事”的队伍也不甘落后,瞧,“福禄寿”、“八仙”和“西游记”在向恭候两旁的群众招手……

迎神队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踩街游行,到了大福场,各路神仙在大福场的“神坛”里各就其位。我们也结束了“作大福”中装“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结束后,人们纷纷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轮流“斋供”,接着农历十五集中“荤供”,然后“开斋”,各家各户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最后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间请来的各路神仙恭送还原处。湖坑“作大福”这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谓是热闹非凡,地方特色浓郁。“作大福”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爱“作大福”。

[民风民俗作文【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藏族的民风民俗作文篇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在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万物生长。

除夕这天,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驱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们喜欢吃的食物是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僦先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接着,家家户户都在醒目的红桌上摆上象征性的供品“竹素其玛”。“竹素其玛”即是元宝式的长形大彩盆(类似汉族地区的五谷斗),在一头装满麦粒,另一头装满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点,并在上面插上几束染了颜色的麦穗和青稞穗,祝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欢乐的人们在摆着“竹素其玛”的屋子里,围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赠献哈达,尽情唱歌跳舞,庆祝新春。

春节期间,亲友和邻居之间,都互相拜年,互赠哈达,祝愿愉快幸福。并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广场上和原野中更是热闹非常,青年们聚在一起举行赛骊和射击比赛,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比赛结束后,大家围在一起,点起篝火,弹唱团结祝福歌,跳起“锅庄”、弦子舞,狂欢入夜。

[藏族的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在各国有很多的风俗习惯。美国的圣诞节。感恩节。巴西等一些国家的狂欢节。中国的春节。

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我们新□具特色的春节。在我们新疆春节虽然不如其他地区热闹,但在我的心中确实很好的。在腊月二十五至二十九这个几天一直忙个不停。腊月二十五时汉族就开始准备菜。肉一些吃的东西。菜有菠菜。小白菜。豆芽菜……等等一些蔬菜。肉有:鱼。雅。鸡……等等一些肉类食品。有一些不懂的人会问:“为什么他们要在这几天内准备这么齐全呢?”据了解是因为他们在这大年三十到初五这几天不能动刀吧!

在这几天他们还要把准备的蔬菜和肉类食品都煮好,再把菜该凉拌的凉拌,该炒的炒。这几天,他们忙的是不亦乐乎啊!再大年三十那一天,他们更加忙了,他们加快步伐,等待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的男性同胞们都在贴对联。贴福字。而且他们贴福字倒着贴,表示“福来到!”呵呵!有意思吧!女性同胞们忙于包饺子,更加和睦了。哦,对了!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要守岁,大年三十晚不睡觉。而我们回族不知是不是收到了他们的感染,也是这样过大年三十的。

民族风俗各具不同的特点和特色,有机会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带有不同特色的民风民俗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民风民俗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国35%以上的壮族人居住在广西。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但是壮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又是壮族人特有的方式。

壮族人服饰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女子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上衣是左衽无领阑干衣,腰部扎有紧身带,下身穿长裤,裤角稍宽,裤脚有兰、红、绿色的丝织和棉质阑干镶边。裤外套短裙,裙也有镶边。头上包黑毛巾,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裤腰左边悬挂一个彩穗筒。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穿布鞋。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