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阅读与经典同行》议论文点评精品20篇

浏览

6232

作文

131

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我先读《王泰让枣》,知道了不能和兄弟姐妹抢东西吃,要懂礼仪,知谦让。

第二篇是《曾子避席》,我的感受是求学的态度要端正,像茶杯一样,只有自己的位置低,茶壶才能给你倒满水。

第三篇是《孟尝君请学》,我明白了对老师要尊敬,这是一个学生对待给自己传授知识和道理的老师的最基本的尊重。

第四篇是《隔篱偷学》,我懂得了不能因为经济困难就放弃求学,要像贾逵一样,求知若渴,才能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国学经典能带给我这么多的知识和道理,以后我一定要多读多学,成为一个儒雅博学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

全文共 3774 字

+ 加入清单

一、 要重视从“描述”到“论说”的教学过渡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接触最多的课文乃是“描述”类的,如诗歌、童话和寓言、散文、小说、剧本等,它们基本上属于文学作品。一般直至初二和初三,才开始正式提出“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概念和读写要求。文学作品注重形象化地“描述”;而“论说”则不同,侧重于揭示事物的特点、阐释事理的本质,论述思想观点,阅读时需要凭借理性的思辨力来条分缕析,理解论辨过程。

进入论说类文章的学习,尤其是解读议论文,难度陡然增大,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从形象思维为主转变到抽象思维为主,完成这一转向,教学中需要增加过渡环节,采用一些办法来缓解矛盾。

1.从文字表达方面,比较“描述”与“概述”的区别。

例如,同一项内容(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如果作描述应该怎么写,如果充当论据应该怎么写,后者可参考课文《谈骨气》的第九自然段。从“描述”,变为“概述”,这是表述上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表达目的、文体特色。

2.从材料与“中心”(观点)的关系方面,比较“描述”与“概述”的区别。

再看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的实例。详细描述事件过程,其“中心(观点)”是揭示、赞美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和气概;概述该事件,放进议论文当中,是用它来证实“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后者,概述事件与文章的论点发生了密切联系。由此,渗透论辩意识,关注论点与论据如何相互依存。

3.把“描述”改写成“概述”,培养材料与观点相依存、观点与观点相联结的意识。

例如,写三段相关的文字(文段),第一段文字要求描述一件可笑的事;第二段文字要求指出这件事“可笑”在哪里;第三段文字要求透过“可笑”的现象,探究事情的本质,——有哪些让人笑不出来的深层教训。写后两段,显然是牵引学生朝着“议论”的方向转,去寻找“议论”的一般特色。然后,反过来,要求学生把第一段的“描述”改为“概述”,强调材料与观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强调从概述之中提取“观点”,还要强调所提取的观点之间具有一定的纵深度(一层进一层地谈出个人见解)。

4.参照其他文体的相关写法,引发比照,初步理解“议论”的某些特点。

像举例子、作分类、打比方、发议论等,记叙文、说明文里也经常能见到,其具体的表述作用和使用方式往往与议论文有所区别。通过比照,分辨异同,能够产生一定的借鉴效果。

二、为建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创设条件

1.核心问题:如何指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建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

以往我们习惯于采用演绎法,先由教师提示某些知识要点,再依托课文,通过具体的讲解分析,印证这些“知识点”。学生掌握了教师提供的分解思路,依据知识点,再去阅读新的篇目,如此逐步推进,形成议论文基础知识的完整概念系统。

这种教学思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也存在某些问题。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主要是接受教师的传授与指点,跟随教学进程一点点领悟理解,学会分析的技能,慢慢生成阅读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框架是不是完整科学、认识和掌握知识的序列是不是合理恰当、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是不是和谐顺畅、训练项目的选取安排是不是准确精当、反馈及相关补偿是不是及时充分,这些因素基本上取决于教材的编辑质量如何、教师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质量如何,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教学效益的获取程度。其中,学生参与教学的被动性,往往又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教应该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违反了这条原则,就很容易阻碍学生主动建构议论文的知识框架,以致无法有效地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实践能力。

2.探寻实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的有效教学途径。

我想到了这样几条,提出来供一线教师参考,希望通过教学实践,逐渐寻找到实现学生主动建构议论文阅读的知识框架的有效途径。

(1)要激发阅读的动机,消除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阻隔,提高教学亲和力。

小说家刘绍棠追忆过童年时的学习经历。他的语文教师教孩子们读韵语:“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老师依照课文编出一个生动的故事(母亲带着儿子去走亲戚,途中所见所闻云云),让小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课文,完成识字任务。据刘绍棠先生追忆,他的语文老师四年中每教一课都要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语文课上得生气勃勃,教学质量特别好。这,其实就是在激发阅读动机,让一种亲和力弥散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今天教初中生学习议论文,也需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的亲和力,激发出阅读的趣味,而不是把课文视作僵死的语言材料,机械地切割它,提取出一个个冷冰冰的知识点,仿佛只是在凭借概念与推理完成一道数学应用题。

比如,学习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除了分析中心论点、把握全篇要旨,还要不要从字里行间里,细心关注作者寄托了怎样的“哀思”?学习华罗庚的《摇学会读书》,参照作者指示的读书方法,要不要也选择一本书,做做尝试,寻求真实的共鸣?……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侧面:第一,站在理解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的、想论述哪些主张并与读者进行怎样的沟通交流,直至力求感同身受,明白其思路展开延伸的基本脉络;第二,站在学生精神生活需求的角度,找到他们与文本内容的深层的契合点,抓住那些能让他们心有所动的深刻之处、感人之处。读进去了,读出趣味,这时候再解决技术问题,往往势如破竹;反之,隔膜太深,没读出感觉,诸如知识点之类的破解往往举步维艰。

(2)要结合运用演绎法与归纳法,尽量指导学生自己提取并领会知识要点。

这一条,道理比较好理解,难点在于缺少具体的操作手段和教研经验。董老师强调发动学生“质疑解疑”,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他还主张把议论文划分成若干种类,一类一类地选择典型文章,分析其概貌、功用和特点,从而有力把握住相关的知识要义,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

此外,我再补充几条:

(1)穿插进行“段落教学”。 “段”,往往是具体而微的“篇”,包含着某些论辩及其表达的要素。在较小的语境中分辨句子的组合、句群的组合,论证方法的运用,论据和论点的关联,乃至论辩的语言特色等等,这比较好操作,不妨多让学生自主探究。

(2)强化“透视”的意识。借助图示法、提要法,把文章内容压缩、化简,透视其逻辑思维的骨架。

(3)安排一定数量的“复原”与“延展”“补充”的练习。

复原:给出某篇文章的“灵魂”(中心)和“骨架”(结构),让学生依照它来写出文章细节,然后与原文对照、比较,体会优劣高下,学习其长处和经验。

延展:给出文章的前半部分,要求接续其论辩的逻辑思路,向下延伸,完成全篇,尔后比照。

补充:掩住文章的某一部分,自主补写,尔后比照原文。——这些演练项目,都先安排写作,再进行总结,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和提取相关的知识要点。这个演练项目的教学价值,还包括了能够高质量地熟悉、掌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此略。

三、寻求培养议论文阅读能力的根本出路

我以为,寻求培养阅读议论文能力的根本出路,还要重温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即追求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那么,通向目标的桥梁是什么呢?还是要重温叶老的教学理念,即“例子说”。他曾经谆谆告诫我们,教材(课文)无非是个“例”。

我理解,例子是很重要的。就议论文阅读而言,它们凝结着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蕴含着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性。而可能性变为真实的教学成果,首先依赖于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演练活动,获取实效。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教学条件的制约下,我们必须依仗课本解决基本的入门问题,把学生引入既定的基础知识框架,当然最好是主要由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框架的建构,掌握基本的解读规矩,具备基本的自主阅读技能。

所谓“框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通俗地诠释,也就是达到或者接近及格水平吧。大匠给人以“规矩”,却不能给人以“巧”,若想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必须从“例子”走出去,——走进自由的自主的广阔阅读天地。

所以,我建议创造条件,鼓励或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些事情:

1.从语文教科书走向课外阅读“读本”(这是每套教材都有的)。

让“例子”的能量辐射到相关的阅读实践区域,直接指导更大范围的自主阅读与思考,慢慢反刍、消化课内所学的知识,用这些知识牵引自己去广泛地印证、深化、细化,完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比较熟练地运用那些知识初步实现独立阅读,不断扩充运用技能和能力的强度、熟练程度,直到形成比较好的语感。

2.从教科书、读本走向真实的阅读海洋。

应该践行叶老上个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主张:语文课,学生要读整本书。这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理念,长期被人们忽略了;后来做过某些补救,但直至今日落实得不好,几乎还是空中楼阁,难以变为教学现实。

具体的措施:(1)鼓励或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涉及的作家原著,如《燕山夜话》等等;(2)鼓励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集通读,精选一部分文章细读;(3)鼓励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报刊专栏,持续阅读数月,精选一部分文章细读。可附带要求写出札记,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创办墙报,编辑读书笔记专辑(电子版或纸质版),开设个人博客或班级公共博客展示阅读心得。

如是,则“例子”才真正是例子,不至于把少数例子晒成咸鱼干束之高阁,而是谋求在生活的思想的海洋涵泳,找回那种“峥嵘岁月”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豪迈感。离开真实的阅读、真实的精神生活,要想比较好地掌握议论文的读写技能,恐怕真的是太难办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1494 字

+ 加入清单

几千年来,中国就像一条屹立在东方的巨龙,而它的文化,它的精神,就像一颗闪闪发亮的夜明珠,但更像是一本书。它以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为书页。翻开它,我们可以看到从古到今的一切,从“悬梁刺股”到“襄英映雪”;从“韦篇三绝”到“凿壁借光”;……再翻开一页便是以“仁爱非攻”的诸子百家,一直到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那句豪言;从“关关雎鸠”的《诗经》最后停靠在了曹雪芹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红楼梦》里。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读书,我们怎能知道书中所蓄含的深刻哲理,怎能知道王安石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言;怎能读出杜甫《绝句》中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怎能读出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忧国忧民之情,怎能读出诗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再谈四大名著,它是我国文学经典里的一颗巨星。看《西游记》,我们不能不被孙悟空的那般七十二变化而吸引;看《三国演义》,我们不能不被其中的斗智斗勇所吸引;看《水浒传》,我们不能不被梁山好汉的一起而感染;再看《红楼梦》,我们不能不为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段凄惨的爱情故事而悲伤。

我们应该慢慢的学会从生活中去体会文学,散文、诗词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是自然的流露,是天性的流露,如阳光下的飞絮而去,在我们的心坎上留下丝丝缕缕的影子,牵引着我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同样,我们也背诵过《唐诗三百首》、《三字经》,那时候觉着挺枯燥无味的。许多背诵的都只是应付应付,而今天,在我看来古人所作的那些诗句,精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密切相关,甚至连失意的人,能从中找到重新站起来的信心,那些悲伤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有利山水的乐趣,那些成功的人,更能在其中找到信心。

记得我小的时候,很顽皮,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听故事,其中听的最多的,最爱听的便是《丑小鸭》了,那时候也只是觉得丑小鸭很可怜,至于妈妈再将万古时候的一句“真金不怕火炼”到现在才开始明白了。小时候也喜欢读书,小学时在白水,学校的两旁各有一家小书店,可以借书看的那种,可以让学生闲暇之余可以去里边看一看书,其实更重要的是放松精神,放松自己。那时我经常在晚饭后去哪儿看书,每次来到那小书店,我就仿佛进入了知识的海洋一般,一个个文字都拉着我的手,让我尽情的遨游。至今那时候看过的一本画册,名字叫《孔乙己》,讲的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当时那本事上的画面和似懂非懂的文字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原作者的名字很响亮,我就暗自立誓,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像鲁迅爷爷一样的笔耕者

转眼看一看现在的一些人,他们不了解经典的文学,知道周迅而不知道鲁迅,淡忘了祖上那些书的存在,拿起一些自己也搞不懂得外国书来装饰一下门面,他们不知道四大名著的存在,但是又能随口说出上万种的四大名著,什么《哈利波特》、《2012》、等等。先贤们所作诗词、警句没学会两句以至于闹出“举头望明月,低头看股票”的笑话。在此我只想深深地告诉人们,不要因潮流而人云亦云,迷失自我,而是应该真正的走进书籍,在那里寻找做人的本分,找回本来的自己,去感悟生活。

体味文学,感悟生活。文学给了我们超凡脱俗的境界,文学洗刷了我们的感官,让我们体会到别样的感受,而我们也要用一个全新的姿态、全新的面貌,去迎接明天,大气十二分的精神,昂首挺胸的再知识的海洋里的遨游,再次去学习知识,理解文化,再一次去接受一场灵魂深处的洗礼。

感悟经典,感悟人生。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经典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紧密相连。经典文学和人生、与那些名言警句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文化,理解了经典,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阳光,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到读书,我就特别兴奋,因为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书虫。

记得在我五岁生日那天,妈妈送给我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格林童话》。晚上躺在床上,妈妈就开始给我讲书上的故事。一开始我还不乐意听,但是伴随着妈妈的讲述,渐渐地我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了,我仿佛进入书中的神秘世界,书真是太神奇了!我越听越感兴趣,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

从那天起,我就每天伴着书进入梦乡。日久天长,我对书的喜爱有增无减。在我的卧室里有一个大大的书橱,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不仅如此,被窝里、饭桌上、电脑旁,无处不见书的影子,只要逮着空儿,我就会往书堆里钻,就连上厕所我也不放过。

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式,我读书就有令我自己都不解的特殊方式——偷着背。何谓偷着背?简言之,就是不让人知道,装作是在看书,实则是在悄悄地背书。读书时,那些妙词佳句、精彩片段特别吸引我的眼球,此时,我就会闭上眼睛琢磨琢磨,品味品味,然后我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背一背,牢牢地将它们记在心里。每每这时,妈妈看到我“闭目养神”的样子,便会一巴掌拍在我的脑门上,说:“干什么呢?你怎么一看书就走神?”任凭妈妈怎么说,我也不反驳,就是笑笑。等妈妈走后,我继续如此,乐在其中。

偷着背书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的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书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肚子里的墨水也开始见涨,写作文时,脑子里那些词儿啊、句儿啊就变成我自己的语言被写了出来。渐渐地,我的心开始不安分起来,我试着向外投稿,没想到居然发表了。之后,我又不断地将我的文章投给报刊,本想着只是捡几粒芝麻,没想到却收获了西瓜,到现在,我已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日子一天天从我的翻书声中过去了,我这个小书虫每天都在废寝忘食地“啃食”着这些精神食粮,吸吮着书籍中的营养茁壮成长。热爱读书吧,当你有一天也变成一只小书虫时,就会发现:与书同行,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关于读书日征文: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1809 字

+ 加入清单

经典诵读一路伴我成长,它给予了我丰富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趣味,我将一如既往地爱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欢迎大家参考!

【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1】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经典文学,有关桦的《小英雄雨来》、洪汛涛的《神笔马良》和曹文轩的《草房子》等等,但让我最入迷的还是《狼王梦》和《小英雄雨来》。

先说说《狼王梦》吧!这本书可精彩啦!写的是一只母狼十分勤劳,每天都去捕食给她的四个宝贝吃,但每次都是空手而归。终于,一只小狼饿死了。狼妈妈回想起狮子群,如果饿疯了的话,不管是捕来的猎物还是自己的同伴都会开怀的大吃起来。于是,母狼将小狼的尸体搬回洞穴,吃了一口心就就像刀割一样。从此,她十分努力,食物有了,而且越来越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啊!普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万般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是她们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养大。在我们懵懂无知的时候,教育我们怎么做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当我们摔倒趴下的时候,是她们教育我们从哪里摔倒就从那里站起来……

《小英雄雨来》也很有趣呢!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而被鬼子们痛打,遍体磷伤的他硬是咬着牙不叫一声痛。李大叔见雨来没来抬缸,很着急,大家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但水面上却没有一丝血迹,原来水性极好的雨来早已在鬼子开枪的时候一遛烟钻进水里,游到远处去了。我们要学习雨来的机智、勇敢和勇于和日寇做斗争的高尚品质。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做一个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经典诵读一路伴我成长,它给予了我丰富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趣味,我将一如既往地爱它!

【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2】

久闻李清照的词作,脍炙人口,深情、美丽。有春风秋雨,含夏虫冬梅,令人赞不绝口,不愧为是一代词宗啊!

在她的笔下,春天是“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鳃,已觉春心动;”夏天“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秋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冬日则是“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每一句词似乎都是信手掂来,但却将一幅幅瑰丽的四季图勾勒出来令人深深陶醉。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千遍万遍地品读着,感悟着。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你这卷帘人知道些什么,风雨过后,海棠花叶应该更加滋润肥硕,而那些可爱的花儿,恐怕早已被风雨吹落,失去了海棠独有的美丽了啊!

是的,李清照喜爱那海棠,花花姿舒展潇洒,花开似火,一簇一簇,似如花中王后,美丽沉静、雅致温润。而李清照不正像这可爱的海棠花一样么!在风雨之后,再坎坷之后,在崎岖之后,重新展现她最辉煌的一瞬间,绽开人世间最美丽笑脸!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光流逝,不可能停滞不前,但李清照依然是渴望着,能够留住时光,留住青春啊!不应过去的伤痛而悲痛,应该像风雨后的海棠一样,重新绽开自己独特的一面,散发更加迷人的芬芳!

一代词宗——李清照,虽然逝去了,但是她的诗词将会世世代代流传千古,永不熄灭!

【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3】

高尔基曾今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也像交了一位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

我从4岁的时候就开始看《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连环画。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我特别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漫画书。到三年级时我对书籍的感情更加深厚了,每拥有一本好书就一定要把它一次性地看完,每一本书,我都习惯看三遍,第一遍先是大概看看主要内容,第二遍是通看一遍,第三遍认认真真细看,把书内容看明明白白。可以说我看书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我刚开始最感兴趣的是一些童话故事,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几天内就看完了。然后感兴趣的是一些与科学、历史有关的书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电》、《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等。现在感兴趣的是一些关于科幻、侦探类的书籍,就像《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密中密》、《校园三剑客》等。此外我还读了《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哈佛家训》、《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书让我受益匪浅。《十万个为什么》开阔了我的视野,《中华上下五千年》让我知道了更多的历史;《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校园三剑客》让我的想象力更丰富,《密中密》让我的推理能力更强••••••总而言之,每读一本好书,都能了解学到很多知识。

在这个世界上,书香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梦想也当然由然而生,想之不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教师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经典是什么?我们分开来讲,经则是长久,经常。那典就是模范,典范,所以经典就是长久的典范经典就是人类历史长城中那些名人的足迹,他折射出哲人的光辉,照耀着圣贤的谆谆教诲,它体现了我们伟大民族那至高无上的智慧。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经典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怎样做人,它使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宁静以致远”只有日夜阅读这些经典,才能拥有广阔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

对于读书来说,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拓宽我们的知识境界,才能让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才能让我们认识这个五彩的大千世界,周恩来同志说得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激励了多少位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仁人志士。民族因读书而兴旺,国家因读书而富强,生命因读书而润泽!

联合国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而这一天又是纪念莎士比亚逝世的日子,所以又是别具意义,读书,读一本好书,能够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捧起书本,就是抓住希望,就是走向理想的第一步!!

同学们,大家请不要叹气,因为每叹一口气,就会少一分自信,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携手走进读书的宝库,让我们身边处处弥漫着浓浓的书香,让书香伴我们一路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986 字

+ 加入清单

前不久,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对它爱不释手,仔细研读,直到今天,我终于把它读完了。

这是一部凝聚了《史记》、《国榷》、《资治通鉴》等众多历史巨著的精华而编写成功的得力之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个个都有统治天下的雄心,因此发生了一场场不可避免的战斗。

书中大多的还是描写战争的:战场上,将士们以死相拼,血腥满天,不拼个你死我活就誓不罢休,真是让人惨不忍睹。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仓颉,他十分为人善良,从不剥削百姓。

以前,大家都以打结记事,但很容易忘记,仓颉见了,立即去寻找能让大家容易记事的“符号”,也就是现在的“字”。一天,他从三位老人的话中得到启示,从此便仔细观察万物,含辛茹苦的写了三个山洞的“字”,写好后,他也没休息,不辞辛苦的办学校,教大家认字。虽然是传说,可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却深深的感动了我。

由此我联想起一个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拉瓦锡于1743年8月2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境富裕。不过,他并没有秉承父亲的旨意从事法律,而是爱上了自然科学。

拉瓦锡发现"燃素学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破绽。比如,既然金属在煅烧中逸出燃素,那为什么重量反倒增加呢?而蜡烛呢,燃烧之后,竟一无所剩,似乎全部消失了。

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拉瓦锡开始了严格的实验。他首先仔细地称量了装有空气和固态物质的密闭容器,然后用放大透镜将阳光聚集在物质上,或者用火加热。当物质燃烧完后,再重新称量装有反应物的容器。他用各种不同的物质反复进行实验,结果都表明,密封容器的重量在燃烧前后都不变。

这是什么原因呢?拉瓦锡的大脑开始了紧张的思索。后来他终于得出结论:原来在没有密封的燃烧当中,空气中有一种新的物质元素参与了反应,使得物质燃烧前后重量不一。最后,拉瓦锡推翻了流传多年的"燃素学说",指出:"由于人工的或天然的操作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任何东西,所以每一次操作中,操作前后存在的物质总量相等,且其要素的质与量保持不变,只是发生更换和变形,这可以看成是公理。"这番话体现了"物质不灭定律"的基本精神。拉瓦锡的思想超越了他的同时代人,因为他不仅注意到了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性质的变化,而且注意到了数量上的变化,从而使得化学科学割断了与古代炼金术的最后一根纽带,以一种崭新的面目蓬勃发展起来。

所以,我说:“世上没有学不会的事,除非你是半途而废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诵读经典,感悟成长如果你问我经典是什么?我不能准确地告诉你,它给我的是一种感觉:古人真的非常了不起。

回想自己,最早接触的经典就是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当我还不识字的时候,妈妈每天会叫我一句三字经,日积月累我会背好长一段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一开始,我只是单纯地背,渐渐地我就模仿故事里面的所作所为。例如当我读到“香九龄,能温席。”我就学它冬天给妈妈暖被窝,端洗脚水给外婆,看到大人们开心的样子,我也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当我读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就暗下决心, 一定要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真的,诵读经典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典故与成语,让我们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多读经典,对身心有益,对我们成长有利。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与经典同行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200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悠久的阅读历史,形成了丰厚的读书传统,这种传统的积淀与承继,对后世读书人有着重要的影响,读书人在心理上和阅读的价值取向上无不受其支配。中国阅读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阅读的思想与方法,然而阅读的目的与动力还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读书人的阅读价值观。

首先,是“学而优则仕”。从孔夫子提倡读书做官,到《大学》中阐发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隋代初年创科举制度,到宋代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等,一个很鲜明的目的:读书以致富贵。这一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其次是勤学苦读。在中国阅读史上,勤学苦读的感人事例层出不穷,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等,这些故事曾激励过数千年来读书人发愤攻读,积极进取,其影响至今犹存。

第三,对文本的尊重。过去的读书人,往往都是藏书人或抄书人。印刷术在我国发明得很早,但印本书籍的流传仍不是很普及。宋代的雕版印刷术虽然已经流行,但印出的图书品种一般不是很多,或仅限于一些经史名著。在11世纪初期,《史记》、《汉书》等,一般读书人还要靠手抄。古代中国读书人的抄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过去的学者认为,好书当抄,抄书有益,抄书也是一种读书与学习的方法。书既不易得,读书人对书的敬重与珍视是可想而知的。清代藏书家孙从添在所著《藏书记要》中的一段记叙,颇能反映读书人的一般心态。他说:

且与二三知己,与能识古本今本之书籍者,并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书之久不刷印、某书之止有抄本者,或偕之间访于坊家,密求于冷铺,于无心中得一最难得之书籍,不惜典衣,不顾重价,必欲得而后止。其既得之也,胜于拱璧。即觅善工装订,置之案头,手烧妙香,口吃苦茶,然后开卷读之,岂非人世间一大韵事乎?

书不仅因贵重而加珍视,同时,书也是读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明代一学者曾说:可无衣、可无食,不可以无书。衣食本是不可无的,这里只是想表明书的重要。读书人常常嗜书如命,并从中获得乐趣。在读书人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所构建的私人阅读空间,书房的内外环境、买书、藏书、借书、抄书、读书,某些读书人的如痴如疯,正是中国阅读史中最具特色和感人的篇章。

书籍是读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籍中,经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读书人心目中,经典具有力量,经典或阅读经典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唐代魏征在《隋书经籍志序》中,对经典的力量与象征意义作了极为精彩的概括,他认为:经籍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可以用来领悟宇宙的奥妙,探究天地、阴阳的消息,端正世间的纲纪,弘扬人类的道德。经籍显则可救济世人,经籍藏则可独善其身。读经籍可令人进步,否则就会落后。成大业者能推祟经籍,则将有令人敬重的光明德性;普通人能以经籍为念,则将为世人所重。统治者若要树立政声、显扬德威、敦励教化、移风易俗,哪有不从经籍而来呢?

首先,经籍是知识的宝库,古今中外的读书人,在这方面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经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弊的,人的天分不同,贤或不肖,读书都会各有所获。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说:假使我们所有机器和工具,连同我们所有的主观知识都被毁坏了,然而,只要图书馆和我们从中学习的能力依然存在,我们的世界就会重新前进的。经籍贮存知识,并为人们的创造提供基础。

其次,在中国科举时代,经书,特别是四书五经,再加上朱熹的注解,一直成为科举的最重要的教科书,成为读书人踏入官场的阶梯。千余年间,读书人无不深受其影响。

第三,经籍有助于甚或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我们现在是否能同意这一看法并不重要,至少我国古代学人是这样看的。司马迁在谈到《春秋》时说,《春秋》明辨人事经纪,判别嫌疑、是非、善恶,以宣扬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大法,人伦、礼义之大宗,有国者、为人臣者,都不可不知《春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著书立说和史学研究,而是极具政治目的的。他在给皇帝的《进资治通鉴表》中称:该书“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又说,通过此书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资治通鉴》成为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颇受当朝皇帝的赏识,对后世皇帝及大小官员也有很大影响。即便在20世纪,有些人认为该书也是公务员必读的。

第四,经籍有益于国家的治理、信仰的确立和教化的形成。

第五,经籍或读书具有象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地位、权利或特征。读书会使一个人更有教养,即使不会,它也使一个人看起来有教养。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被采访的人物常常坐在大书架的前面,这不正说明书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吗?哪怕这些被采访者根本不读书,或根本没时间读书。当然,从阅读史的角度看,我们更希望书不是象征物,而应该是读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大战黄袍怪”、“乌鸡国”……这一个又一个名称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没错,他们就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里面的故事。《西游记》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深受大众喜爱。为何在祖国千百年里浩如烟海、形形色色的古典名著中,我唯独对它情有独钟?这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在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带我去逛书店。可我对爸爸塞过来的《幼儿识字》并不大感兴趣,而是把目光落在了书架的最上层——一本《西游记》上。哦,当然,我那时还不识半个大字,真正吸引我的是封面的图案:两只穿着像人的猴子和猪,还有一个和尚。我用尽力气踮起脚尖,伸长小手,眼睛死死盯着那本书,想把它拿下来,可怎么也够不着。爸爸笑着走过来。他帮我拿下那本书,微笑着抚摸着我的头,说:“好丫头,眼光真不错!”当时的我虽然不明白老爸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我还是为能把这本书带回家而感到格外高兴。

回到家,爸爸给我讲起了《西游记》的故事来,我听着听着就情不自禁入了迷。渐渐地,我被那精彩的情节所吸引,硬是哀求爸爸继续讲。老爸看见我对《西游记》如此喜爱,又一口气给我讲了一大段。从此以后,我每晚都缠着爸、妈给我讲。他们讲困了,我还听的津津乐道,意犹未尽。很快,整本书都听完了,可我还经常“点播”精彩段落。由于太熟悉,哪怕爸、妈漏讲一个情节,甚至是一个字我都会大声指出,给他们纠正过来。

四岁了,该上幼儿园了。我刚学会看书时(指的是会捧着书看图)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西游记》。字嘛,好多都是不认识的。但没关系,光看着那生动的图画我就觉得身临其境,满足极了。

上了小学,我认识的字多了,于是便迫不及待把《西游记》饱览了几遍。后来,我又接触到了电视剧版的《西游记》,六小龄童扮演的美猴王可谓惟妙惟肖,我百看不厌;收音机每天正午播放的《西游记》,讲的是那么吸引人、活灵活现,我也百听不厌。

现在,我开始接触《西游记》的古文版,更深入在领会到了它的独特魅力所在。《西游记》与我间似乎有一条无形的纽带,永远难以分开。无论读了上千或是上万遍,《西游记》的每个情节总是会扣动着我的心弦。在生活中,我学到并做到了像孙悟空那种遇到挫折从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大无畏精神。

《西游记》,在我童年记忆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与难以割舍的情怀,在祖国瑰丽的文化的熏陶下,我茁壮成长。现在的我已把四大名著看个遍:为《三国演义》中孔明的妙计而称奇;为《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豪气所震撼;为《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的下场深感痛惜……《封神榜》、《聊斋志异》、《骆驼祥子》、《城南旧事》,我更是常读常新。书中的人物就像我身边的朋友。愿她们,成为永远滋润我心田的股股甘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878 字

+ 加入清单

书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开启你心灵的窗户;书是一望无际的知识海洋,放飞你畅游的梦想;书是一块甜滋滋的巧克力,让你回味无穷;书是一片凉丝丝的口香糖,令你满口清香……

书是美好的,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会让人更充实、更富有、更智慧。我是一个十足的书呆子,一看到书,就会两眼放光。

要问我是什么时候喜欢看书的,那就要从8岁的夏天说起。那年夏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还没出来,地上已像着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把平时贪玩的孩子都堵在了家里,不敢出门了。在父母的监督下,我端坐在写字台前,捧着那本注音版《安徒生童话》,双手抚摸着那封面上金灿灿的大字,轻轻地翻开第一页。第一个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晚上,又冷又饿地走在街上。但没有一个人买她一根火柴,忘不了今天是大年夜,看着过路人一家团聚、一路笑颜,而她却只能……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已经挂着微笑离去了,可是她的已经冻得僵硬的手中还紧紧握着她心爱的火柴棒……。她终于可以离开这个黑暗、痛苦的社会,在新年的钟声中,走向那个美丽幸福的地方去了……读着读着,我的眼前眼前不禁浮现出小女孩的身影,心里暗暗为小女孩凄惨的命运感到痛惜。我贪婪地看了一遍又一遍。看着,看着,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不就是杜甫笔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吗?

《安徒生童话》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忘记了自我,忘记了酷暑,忘记了时间……渐渐地,我就爱上了读书。从此我的书包里总少不了我喜爱的书。每天一有空,我就捧起书津津有味地看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阅读面也广了,什么历史故事呀,名人小说呀,科普动画呀,我都看。每次看书,当我看见好词好句,就摘录到我的“读书笔记本”中,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翻一翻。我的写作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提高,我写的作文开始在课堂上、《舟山晚报》中“露面”,让我真正尝到了读书的快乐,也让我真正懂得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真谛……

古人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朋友们,让我们与书香相伴,让我们与梦想同行,让我们的生活书香飘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我很喜欢看三十六计,从七岁就开始学了。因此,我很会运用三十六计。

我最喜欢用三十六计来对付我爸我妈了,记得在一年级的时候,我想买一个MP3,可爸爸不给我买,而我那时考试数学得了满分,但语文却只有99.5分,如果让爸爸知道我数学有满分的话,那我的MP3就有着落了,可让他知道我语文这么低的话,那我的计划肯定泡汤。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妙计,决定用“瞒天过海”这个计谋,它是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想完,我就马上去告诉爸爸:“爸爸,我数学考试得了满分,有什么奖励呀?”爸爸问道:“很好很好,那语文呢?”我信心十足地回答:“语文的还没出。”爸爸说:“说吧,要啥奖励啊?”我高兴地说:“不多,就一台MP3”哈哈~我又骗了一台MP3! 还有一次也是在一年级的时候,我考试双科一百分,爸爸说给我奖励,我先是要一大堆零食,接着我就想:反正不是用我的钱,买多点无所谓!然后,我

就用“趁火打劫”它是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在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我就是这样的人!

拼命买,买到老爸的钱包都小了!

哈哈~

我平时也会用三十六计来戏弄我的同学,有一次,小周买了一个变形金刚,带了回来学校,我们都求他让我们玩,可他不给,我只好用“调虎离山”之计,这个计谋是指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我就在教室里大喊:“大家快下楼!

有体育课上!

”说完,教室里已经没人了,就剩我一个。我有痛痛快快地玩了一顿!

嘻嘻……﹋

还有一次,我去小周的家里,刚开始聊得挺好,可我想起上次他带变形金刚的事,我就非常不满意,要我去偷,所以,我就用“反客为主”,它是指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吓倒别人。我就把他的服务态度有那么过分说那么过分,把他吓了个半死半活!

呼呼~ 我最爱用三十六计来对付我们班的女孩子,在我二年级的时候,我最爱打班里的女孩子,我每次打完以后,都会用“走为上”。这个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她们都会告诉老师,在老师面前,我又“假痴不颠”这计是指假装痴呆,掩人耳目,我就次次都说:“没有,是她们骗您!

”那帮女子队每次都被老师骂,哈哈!

三十六计的知识真浩大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议论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全文共 1289 字

+ 加入清单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也是考试阅读理解必考的一个题型,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议论文阅读技巧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一、正确把握论点:

论点的表述:论点一般是一个肯定的判断。而且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它不能用疑问句式,不能用短语,不能用比喻等形式出现。

方法:回答中心论点时,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文段中的句子作答。

找中心论点的技巧:

①在文题,标题就是论点。如果题目为一句话,并且是肯定的判断,则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如果题目由偏正短语、并列短语构成,则要到文中寻找中心论点。

方式:

偏正短语,如“成功的秘诀”,..

并列短语,如“敬业与乐业”,论点则是二者的关系:“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在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③在文尾,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寻找时可从语言标志入手,一些在结尾推出中心论点的文章,论点前常有“总之”“综上所述”“所以”等标志性词语。

④在文中,在初步展开议论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⑤此外,也有些文章对论点表述不很集中需要通读全文后才能概括归纳出中心论点。

留意题目、开头,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

二、理解开头的作用

( 一)常见题型

文章开头(列举了…的事例,或引用了…,有何作用?

( 二)解题技巧与答题模式:

1.开头讲故事 ( 传说 ) : ①以…故事 ( 或的奇闻趣事 ) 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 ; ②引出(证明) 论点或论题;③增强文章趣味性 ,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开头引用格言警句 ( 诗词名句 ) : ①…这句格言 ( 警句 ) 引出了论证的话题 ; ②提出了本文的论点 (或论题 ) ; ③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 ; 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开头引用诗词名句 : ①引出论点或论题 ;②以名句中包含的哲理作道理论据 ; ③增添了文学性,提高读者阅读兴趣。

三、明确文章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一)常见题型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在文中有何作用?

(二)答题套路:

举例论证:这一段(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事例)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或中心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

这一段(一句)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或名人逸事、奇闻趣事),证明…的观点,使论…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比喻论证: 这一段(一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做 , 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 这一段(一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说出了二者在某方面的区别)。

四、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一)常见题型

①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②说说某段(某几段)的论证过程。

(二) 解题技巧和答题模式: 一般有两种答法:

①先 ( 从正反两方面 ) 举出事例 , 然后得出什么结论 ( 或证明什么观点 )。

②首先提出什么观点 , 接着用事例 ( 从正反两方面 ) 进行论证 , 最后得出的结论 ( 或说明了的道理 )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初三议论文:快乐阅读,健康成长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是一只五味瓶,酸、甜、苦、咸,一应俱全,青春的我们是快乐的,是乐观向上的,这时,书是我们的快乐果!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是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所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我时刻铭记在心,我觉得读书就如同一个科学家去读当代文学作品,一个诗人去读某个考古学家的记录一样,读是因为喜欢,读是源于兴趣,有一句话说的好啊:“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虽然阅读不能让人生更长,但它却是改变了人生的宽度啊,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正是这种兴趣的阅读,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从书籍中吸取各种知识和力量,是人生之必要。毫无疑问,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停的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我也是毫无例外,随着时间的流逝;读书似乎成为我的一种习惯,那便是上中学以后,我也依然爱着书,也要让自己在繁忙间隙阅读,只为让自己心灵得到些许的安慰。拿起自己喜爱的书籍,就好像推开一扇窗户,不经意间就欣赏到了窗外美丽的风景。这风景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委婉,或雄伟磅礴,或感人肺腑,令我忘却了学习中的烦恼,仿佛置身在青山绿水之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顿时感到轻松、愉快……就像一个人说的“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时刻。”

读书是快乐的。“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书能引导我们与优秀的人为伍,使我们同他们进行情感上的交融……”

读书是快乐的,司马迁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我们能像小鱼一样遨游,发现欢乐与乐趣。生活可以缺少功名,也可以缺少利禄,但惟独不能缺少书。即使一个人身家千万,衣食无忧,却缺少对书的喜爱,那他也是可悲的!

读书是快乐的。快乐不仅在于听书倾诉,与书交流,更在于从书中学习做人的智慧,从书中领略博大精深的文学历史,从书中感受生活的绚丽多彩……

我阅读我快乐,快乐阅读,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2242 字

+ 加入清单

何为经典?

说起阅读经典,首先就会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这个问题。其实,所谓“经典”并没有定论。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当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祟拜之中。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么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一是影响力。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当然,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质和兴趣、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

二是时间性。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三是 广泛性。 我所理解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即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邓丽君唱过的《在水一方》等。

我想说,这三点,也就是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大概就是经典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为何阅读经典?

为什么要读经典,是近一百年来,常常被人们提起的问题。

近十余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电视、手机与网络的普及所造成的冲击,使人们的阅读时间大大减少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所谓文化软实力被学者们不断宣扬,而阅读传统经典,宏扬中国文化,正是这种软实力的必备内涵。

1923年,梁启超在撰写《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的同时,还写了一篇《治国学杂话》的文章。在这里,梁氏就为什么要阅读传统经典,提出了两层意见。

一是,作为中国学人,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二是,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也需要熟读成诵。他说: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们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

那些传统经典中的好文学,浇溉和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有涵养与情趣;而圣哲格言,在为人处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引,不致使我们陷入困惑的黑暗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次动荡的中国教育界,多少已意识到梁启超的深意,开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

我们注重传统经典的阅读,或许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所赋予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然而,在美国,习读经典名著,特别是习读传统经典,同样是受人关注的话题。早在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就创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的必修课。前者致力于提供一个欧洲文学名著的标准选目,后者提供一个哲学和社会理论名著选目。美国《纽约》杂志的电影评论家大卫·丹比谈到母校坚持开设这类课程的原因时说:学校很清楚地知道,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从来没有远离过这些经典著作名单。学校试图通过它组织和教授这两门课的方式驱除这种污染。首先,阅读常常是艰涩的,对当代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这是对西方传统的极度尊崇,而且校方坚持认为它是必要的。它们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

阅读哪些经典?

不少读书人都认为:图书典籍浩如烟海,在阅读时会遇到图书的选择与鉴别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往往通过书目,来了解图书典籍的状况,明晓读书的门径。书目,特别是那些指导阅读性的推荐书目,在我们购书、藏书和读书时可提供重要帮助。

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推荐书目的推荐性往往并不十分公允、准确与客观。

首先是时间方面的因素。读书是时代需求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读物的选择是不同的。 其次,推荐书目受推荐者的知识与兴趣的影响。再次,推荐书目的推荐者受偏见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也许,任何一部推荐书目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推荐者的主观性和偶然性。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一方面不可能不随着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突显我们自己的个性。而许多这些推荐的书目它往往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很困惑的结果。我没有时间来多讲,我们应该怎么去读这些经典,没有时间做一个结论。但,我想跟各位说:读这些经典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还为了文化的传承和自我品格的塑造。最后我想说,不管你读什么,我希望读书能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与阅读同行作文1000字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名人高尔基曾经说过的话。可想而知,书籍对人类而言是多么重要!就像鸟儿离不开天空,鱼儿离不开大海,群兽离不开大地。

告别童年,迎向青春,一路走来,当遇到困难时,不妨静下心来,拿起一本书,与阅读同行

大雨冲走了夏日的炎热,望着手里的成绩单,心头不禁有些伤感,拖着疲惫的身躯,忐忑不安的走回家中,急急忙忙的吃完饭,一言不发的大步走回房间。不等父母过问……

窗外吹进一阵清风,带走了我一身的疲劳,走到书桌前,看到这本《西游记》,心里不禁流过一丝怀念,情不自禁翻开了这本中国典籍,里面的内容早已非同往日,面对孙悟空的反抗精神,面对沙和尚的忠诚坚强,面对唐僧的软弱无能,面对猪八戒的小聪明,我不禁感叹,面对着这篇神话小说我仿佛看到了吴承恩用批判的双眼望着黑暗的社会和腐败的世风,用他那微薄之力写下着创世佳作,在这九九八十一难中我感受到了取经过程中那坚定地信念,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明月冲破了黑夜的束缚,释放出那柔水般的月光,照进我的房内,照进我的心房,我鼓起勇气向父母告知了成绩……在于阅读的同行中,学到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滔滔江水,只有经历险阻才能奔向大海,冰霜雪莲,只有饱经风霜才能华丽绽放,萌芽小树,只有经历风雨才能成长。人生路亦是如此,当历经险阻时,当饱经风霜时,当经历风雨时,不要忘记,与阅读同行才能让我们坚定前行!

现在,我们不正是在看《水浒传》吗?这本讲述着农民起义的典故,用心阅读时,仔细品味时,我看到了一群英雄好汉,更看到社会的黑暗,朝廷的腐败。在这令人绝望的黑暗中,吴承恩用那审判罪恶的双手刺破黑暗,给世界带来一丝希望,至今都令人们思考……

书籍就像一盘颜料,在岁月的描绘下丰富着我的人生,让我受益匪浅。

因为与阅读同行,所以充实,因为充实,所以快乐,我与阅读同行,一路听着阅读的声音,在这充满智慧的阶梯里不断徜徉。

青春路上历经磨难,当你不经感叹时,不妨停下脚步,拿起一本书继续前行,因为在青春路上与阅读同行,你将变得更加睿智。

留一点时间给阅读,找一点时间给阅读,挤一点时间给阅读,让缠绵了5000年的华夏文化,继续荡涤我们在世俗中蒙尘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1331 字

+ 加入清单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经典文学,有关桦的《小英雄雨来》、洪汛涛的《神笔马良》和曹文轩的《草房子》等等,但让我最入迷的还是《狼王梦》和《小英雄雨来》。

先说说《狼王梦》吧!这本书可精彩啦!写的是一只母狼十分勤劳,每天都去捕食给她的四个宝贝吃,但每次都是空手而归。终于,一只小狼饿死了。狼妈妈回想起狮子群,如果饿疯了的话,不管是捕来的猎物还是自己的同伴都会开怀的大吃起来。于是,母狼将小狼的尸体搬回洞穴,吃了一口心就就像刀割一样。从此,她十分努力,食物有了,而且越来越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啊!普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万般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是她们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养大。在我们懵懂无知的时候,教育我们怎么做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当我们摔倒趴下的时候,是她们教育我们从哪里摔倒就从那里站起来……

《小英雄雨来》也很有趣呢!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而被鬼子们痛打,遍体磷伤的他硬是咬着牙不叫一声痛。李大叔见雨来没来抬缸,很着急,大家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但水面上却没有一丝血迹,原来水性极好的雨来早已在鬼子开枪的时候一遛烟钻进水里,游到远处去了。我们要学习雨来的机智、勇敢和勇于和日寇做斗争的高尚品质。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做一个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经典诵读一路伴我成长,它给予了我丰富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趣味,我将一如既往地爱它!

从小到大,爸爸妈妈总是要求我学习经典、掌握经典、运用经典。经典就像是我的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经典古诗文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深深地吸引着我。走近它,我看见美如画卷的山河,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走近它,就充满无限乐趣。使我懂得许多道理。

经典的诗歌常常带着我“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读了《望庐山瀑布》,顿时,我的眼前闪现出了这样的场景:远处一条白色的瀑布垂挂在山间,走近一看,水流冲击在石头上,溅起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那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豪放地歌唱。读罢《回乡偶书》,我“看见”了贺知章先生从小背着书包,外出求学的模样。几十年过去了,当白发苍苍的他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时,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围绕在他身边,嘻嘻哈哈地笑着问:“老人家,你是从哪里来的呀?到这里来干什么呢?”这不禁使他感慨万千呀!

经典的故事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读了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书中对孔融赞不绝口,我不仅被孔融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孔融还教会了我做好事呢。

那是今年端午节的时候,我和妈妈正在逛三新百货商场,当我们选好东西来到收银处,那里已经排起了长龙。在经过了十多分钟的等待后,终于到我们了,这时,从后面传来一个宝宝凄沥的哭声,我循声望去,只见那个宝宝哭得胀红了脸,而那位妈妈更是焦急万分。忽然,我的脑海里闪过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便用乞求的眼神望着妈妈,心里默默地说着:“妈妈,那个宝宝哭得很伤心,那位妈妈也很着急,我想与她们换换位置,可以吗?”妈妈啥也没说,笑眯眯地朝我点点头,并示意我去让那位阿姨到前面来。就这样,我和妈妈又回到后面,重新排队等候。看着那位阿姨感激的目光和妈妈对我赞许的目光,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妈妈常常教导我要从经典中读人生、读智慧。是的,那就让我亲近经典,与经典为友,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1055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台边看书,心灵中的焦虑与烦恼,便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静寂与澄澈。这个世界的的美丽与丑陋,真实与虚假,善良与邪恶,也许是我们永远也无法诠释的,我们与这个世界相比,显得太渺小了。但是书,它虽然不能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真正面目究竟是如何,却能让我们自身变得美丽,真实,善良。翻开书,淡淡的墨香随风舞起,眼前是那炽热的跳跃的文字,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它也许真的有这样一种魔力,或是它能让我们的心灵摆脱尘俗的纷扰……我也不知道为何,一缕书香,就这样飘进了我的世界里。

我不是一个安静的女孩,唯独书,让我沉浸在那个静静享受的境界里。

曾几何时,陪伴我的是纯净的童话,它就像一杯清澈的水,飞入我心灵的殿堂。美丽的白雪公主,可爱的丑小鸭,善良的灰姑娘……看着看着,就觉得仿佛会身临其境。看到白雪公主被恶毒的王后欺骗,我很想悄悄地告诉她真相;看到丑小鸭被抛弃,我会为它默默地伤心流泪;看到灰姑娘与王子一起跳舞,我会开心地微笑。这些美丽的童话,成为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蒙老师,让我认识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也带给我一个快乐的童年。

曾几何时,陪伴我的是经典的名着,它就像一杯浓郁的咖啡,带我进入了那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机智的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看到唐僧师徒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取得真经,我也好像和他们一起与妖怪斗智斗勇过;看到诸葛亮用自己的机智成功向曹操“借箭”,我不禁感到钦佩,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神机妙算;看到黛玉与宝玉一起作诗,我不禁拍手叫好。这些名着,让我的生活变得富有情趣,让我了解了历史知识,也带给我一个丰富多彩童年。

曾几何时,陪伴我的是颇有韵律的诗词,它就像一壶醇香的老酒,让我总会情不自禁地不时摇头晃脑地吟上几句。浪漫主义的李白,现实主义的杜甫,诗魔白居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仿佛看到了壮观的瀑布似乎从天而降,感受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我仿看到了诗人望着月亮轻轻哀叹,感受到了诗人苦苦的思乡之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回忆中那美丽的江南水乡,感受到了他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与留恋。这些诗词,让我的思想更有深度,了解了诗词的文化,也带给我一个诗情画意的童年。

总是在穷途末路之时,书让我从心灰意冷变得斗志昂扬。在这幽静的书香中静静地享受着,让知识的雨滴洗净你的心灵,别有一番韵味。书香仿佛一直荡漾在我的生命里,闪烁着别样的光彩。它会渐渐的泛黄,变得陈旧,但我们的思想永远不会褪色。一缕书香,伴我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议论文阅读练习例题

全文共 1082 字

+ 加入清单

①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做学生与当老师,享受的待遇截然不同。学生必须无条件尊敬老师,所谓“天地君亲师,老师是神职”,无不在宣扬为师者的神圣;老师呢,似乎只要尽心传授知识就行了,至于尊不尊敬学生的人格,是不是尊重客观真理,那是无足挂齿的。其实,真正的“生道”(做学生之道)与“师道”(当老师之道)有着别的内涵。

②1898年,时年16岁的蔡锷来到长沙时务学堂读书,当时担任他的老师的正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谭嗣同,来自偏僻小城却满怀爱国激情的蔡锷接受了维新思想,并积极参与相关的军事活动。时光总是催人成熟,当蔡锷经的世事多一些,他感觉靠封建统治者内部革新以达国家富强之目的,其难度堪比登天,他与乃师在思想上进行了切割,转而主张革命。1911年10月30日,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率领新军炮轰清政府的政府机关,以响应武昌起义。成功后,他被推为云南军政府都督。

③蔡锷一生非常尊重梁启超,以有幸做过他的学生为荣,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方面尊师,一方面又与时俱进,舍弃老师不合时宜的学说,向真理致敬。

④“生道”的最高境界是服从真理,“师道”也同样如此。钱学森当年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物理大师冯·卡门是他的导师。某天,钱学森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的一项研究获得了成功,当他将结果告诉导师时,导师听了很久都没明白,于是不耐烦地打断说:“这不可能,一定是你弄错了。”钱学森的内心非常郁闷。正在他苦苦思考该以何种方式让老师改变态度时,冯·卡门敲门了,向钱学森深深鞠了一躬,满脸歉意地说:“我思考了一个晚上,觉得你的科研成果是正确的。我向你道歉。”有人对冯·卡门的道歉之举不以为然,老师没有必要向学生道歉。冯·卡门回答:“我是在向真理与科学鞠躬,这是一个科学家最起码的道德。”

⑤“生道”与“师道”最后都要走到真理的路上,真理指向哪里,“生道”与“师道”就奔向哪里。原因很简单:求知也好,传道授业也罢,最本质的要求就是了解事物的真相,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这种尊敬与管教,都必须建立在大家携手开掘真理之矿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

⑥不看重真理的教育,即使将老师捧上神位,它也培养不出真正的人!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2.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填写下表。(3分)

传统中国社会,老师和学生待遇截然不同。

本论

生道最高境界要服从真理

冯·卡门在误判钱学森的成果后主动向他道歉。

结论

不看重真理的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人!

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句话如果作为一个道理论据放到文章的第②段合适还是第④段合适?(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遨游,是一种精神的超越,是一种智慧的沉淀,阅读经典更是一种成长的需要。

古人云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令我无比兴奋。

与书为伴我可以穿越古今。和诸葛亮谈三国,与林黛玉论人生,还能与杜甫一起吟诗诵经┄┄在书中,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一幅善恶美丑的生活画卷。阅读托尔斯泰的《复活》让我对聂赫留朵夫的遭遇感到同情,对当时沙皇统治社会的黑暗感到不满,对大臣与百姓不同待遇感到不公。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我不仅被那传神又通俗的语言文字所吸引,更让我对祥子人生的不幸感到辛酸,也让我对当时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感到无奈;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仅让我对曲折的故事情节感到痴迷,对保尔·柯察金的人格魅力感到钦佩,也让我对苏俄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感到怜悯。通过书,我可以了解人间冷暖,洞悉人生百态。

阅读经典犹如与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谈话,是人生的导师。是生命的养料,一本本经典好书更让我爱不释手。当烦躁时,一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进我的夏至,为我抚平心中的躁动;当迷茫时,孔子的《论语》拨开雾气茫茫,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当枯燥时曹文轩的《草房子》洋溢着秸秆味道,为我还原童真的欢乐。

阅读经典,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我的心灵。笑问人间何为美?曰:与书为伴亦为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阅读与经典同行

全文共 1159 字

+ 加入清单

在文字的海洋里学会成长,在书本的灿烂中品位人生,在知识的国度里参透生活。其实,书籍给了我许多,除了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

可以说,书是我忠实的朋友,无论是在紧张地学习中还是在闲来无事时,与书相伴,是段快乐而有充满诗意的日子。也许这就是古书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吧。

泡一杯清茶,倚在门前的杨树下,正是读书的好季节。望飘扬而下的花絮,或许你也会不觉地吟应到:“杨花落尽子规啼”之类悠然的诗句吧!书,传承的不仅仅限于中国的悠久长远的历史,也着实隐含着一个个深情而意长的故事。在我所品读与学习的诗词中,也体会得到世界的人情冷暖,沧桑变化,无不震撼人心,发人深思。

与书为伴,是一个人值得骄傲的事,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伟大的周总理造就了中国的辉煌。一切都源于书籍的力量,也无疑地证实知识能改变命运,也让人们相信,书本的确能创造未来。

与书同行,让我改变许多,从一个只字不懂得孩童成为一个学识充盈的少年,从一个头脑简单的幼稚的小家伙变为一个有思想有见解的人,从一个不善思考的学生变为勤于动脑的学者。书,就像一块多棱镜,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举一隅以三隅反。

与书同行,让我收获许多,不仅是在生活中,我开始能深入的了解一件事。从书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书教会我用不同的角度解析一件事,一个人,教会我如何辨别是非曲直,也教会我怎样面对难以承受的打击。是书本传授我为人之道,也正因如此,造就了这样一个我。

也许是在夏雨朦胧时,找一本感伤的诗集去拜读一下。不知不觉就会进入忘我的境界,细细品味笔者忧郁而伤感的情怀,你也不禁会有一些创作灵感吧。书带我进入多愁善感的世界,这里充满了回忆,思绪一直与一点点悲凉交接,告诉我们要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也不要忘却挥泪的过去。

与书同行,我的精神世界日益升华,是书告诉我:决不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所以我一直期待着,盼望着,也努力着——是书告诉我:成熟不是心变老,是泪在打转还能微笑。所以我尽我所能地坚强着,勇敢着——是书告诉我:宁愿笑着流泪也不哭着说后悔。所以我一直在体内保留那份倔强,一直捍卫着这永不发霉的真理。书告诉我: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回答道;我还不想成为老者。于是,书与我的故事继续着,不会有丝毫的苍白——

在书的国度里,我可以变换每一个角色,因为不懂生活的苦,所以书把我幻化成卖火柴的小女孩,体验一番饥寒交迫,无人问津的轮回。因为孤独,书让我与另外六个小矮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享受友谊所带来的温暖打破原有的冷漠。因为懒惰,所以书把我放在了他的身边,让我与他共同完成闻鸡起舞这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有书,我可以畅游世界,览阅文学之颠。

书是铭记历史的印章,更是拨响未来的华章,书是那动人的音符,谱写人类的一切,与书同行,一切都将永远灿烂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