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大全(精选20篇)

浏览

2311

作文

1000

历史人物传记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人物传记一般是写名人的,记录名人成长的轨迹,战士名人的生活风貌,皆是命人的内心世界。读人物传记,可以帮助我们走进名人、了解名人,从名人身上涉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不免让人为他们感到遗憾。因此,我们对名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求全责备。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只是他们可能在某一个方面为社会做出了比较多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生的各个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可。比如,我们常看到或听到,某某个性偷逃税款、某某主持人所要高额出场费,等等。

或许是学校生活的酸甜与苦辣;或许是学习生涯中的苦涩与辛酸;或许是朋友交往的枯燥与烦闷;也或许是同学之间的互为影响。我迷上了追“星”。

贝多芬,我所追之“星”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典故成语故事3:老马识途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

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

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的作文高中600字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不知不觉中,暑假已经过半。在上半个暑假中,我的历史一直是学得浑浑噩噩,但昨天返校时,历史老师的讲话让我找到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首先在预习讲书时。讲历史知识点要讲究七要素: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抓住这几点可以使你讲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而且历史的每一课都有好几个知识点,这是我们要问自己:这几个知识点为什么要放一起呢?它们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有助于我们贯出一条线来。

其次,在正式学习时,我们要讲究态度与方法。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学习历史时我们要以对待语数外的态度去对待它。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才能学好历史。如果你对待它的态度不好,回头历史分数对你的态度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当然,方法也很重要。如果只是一味的去被背,那不仅消耗精力,而且不会有什么成果。学习历史要去理解,灵活变通,举一反三。毕竟历史是开卷考试,谁会给你出大白话呢?同时记笔记也十分重要。尽管记笔记有些麻烦,但它可以清楚地展现出每个知识点,以至于在考试时不会因为操作知识点而失分。

最后就是复习时,这里我有两条方。第一:如果时间充足,最好画一张简单的思维导图,记录一些重点。这样复习时看一下思维导图就一目了然了,不用在一页页的去翻书了。第二,复习时除了看书,也应翻翻之前写的试卷,因为有些题书上没有写,而试卷上却有。

既然有了方法,那我们就要付诸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林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世间最坚强的东西是什么?是血肉之躯里深藏着的意志。摆在面前的有这样一个人的履历:他,21岁时做生意失败;22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24岁时,做生意再次失败;26岁时,爱侣去世;27岁时,一度精神崩溃,曾想到自杀;34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36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45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47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再一次落选;52岁时,当选为美国第16届总统。这个人,就是阿伯拉罕·林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第二、电影与历史和着作的契合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这个阶段在读论语,所以还是有些感想的。

开篇处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鲁国国君说的那些话,差不多都是论语或者相关原文,不过改换了环境,比如该和冉有说的,对鲁国国君说了,这个也算是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百度原来就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所以有点乱,其实着名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这个要么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么容易让编剧留下南子对这个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诸位弟子,传说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剧中露脸的有那么几个。已经说过了的漆雕开,正冠后亡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的子路。文质彬彬的孔子最喜欢的颜回、有管家感觉的冉求、着名孝子曾参、被夫子称赞总有办法的子贡,被孔子打击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还有孔子的妻子儿女,其实这里要说导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龄形态气质都符合的演员估计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

关于颜回之死,我印象中论语中没有颜回是怎么死的的论述,只是说颜渊死,子哭之恸。回来百度一下,也是没有史料记载,导演安排他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简被冻死,于情还是不错的,但是细一想,还是发现了bug:论语中有一段,颜渊死了师兄弟们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车给颜渊改成棺椁,孔子回答,孔鲤(孔子的儿子,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影片字幕是锂字,而书上一向都是鲤鱼的鲤。)死的时候,有棺而无椁,按亲疏远近我应该给儿子而不应该给弟子,而我谁都不给的原因是,我和公卿们共同出行的时候,按礼数我的车不能比他们差,我只有一个车了,要保留。按这段的意思,颜渊死应该在回鲁国以后。(因为流亡的时候,孔鲤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当中也不会有公卿并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913 字

+ 加入清单

陈独秀生命里的那对悲情姐妹花

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在陈独秀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离开后,他与一名女医生施芝英渐生情愫,并公开同居。晚年落魄之际,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则是一位相差30岁的女士潘兰珍。1942年,陈独秀在重庆病逝,弥留之际他也许才终于明白夫妻间同甘共苦、永不言弃的意义。只是,面对陈独秀情感的过往,那一对风姿卓绝的高家姐妹花,虽然个性截然不同,但殒灭的悲惨命运又何其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共青团历史观后感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是共青团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续和深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精神的实际行动和具体举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共青团建设和工作的根本指针。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肩负着为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的重任,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精神传达贯彻到团员青年中去,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永远跟党走",这是共青团的神圣职责。增强团员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对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储永葆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对于共青团组织进一步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新世纪新阶段团的建设,全面提高团员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广大团员的模范作用,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那就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祖国的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政党。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在思想上则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并在行为上和思想上努力向党组织靠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政策方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共青团历史观后感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这次认真而又系统的学习,我对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和思考后,使自己对如何开展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增强共青团员意识及今后在工作中如何体现共青团员意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更好开展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不断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缔造和培养了共青团。__年前,在中国革命汹涌澎湃的洪流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这是20世纪中国革命史和青年运动史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青年运动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__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青年站在时代的前列,不屈不

挠的奋斗,历经艰辛地求索,创造了令世人赞叹的业绩,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模范群体。中国共青团跟着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奋斗之路,中国共青团始终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广阔舞台上为祖国和人民积极贡献力量;始终按照党的要求培养和教育青年,使一代又一代青年在人民群众奋斗的洪流中锻炼成长;始终把最广大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使我们不断发展的事业有了强大的有生力量。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青团不愧为党的忠良助手和后备军,不愧为党联系青年的牢固桥梁和纽带。中国共青团跟着党在前进中不断发展壮大,共青团是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在当今时代,也是青年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共青团的全部奋斗都在实践着一个真理,也就是必须永远跟着党走。今天,我们正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72 字

+ 加入清单

康有为曾是炒房高手

中国传统文人,通常羞言金钱,以“铜臭味”鄙视之。故不少优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产,不谙经营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又具备超人的经济头脑,懂得理财。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对房地产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好几次牛刀小试,便获利不菲。其点子之准,下手之稳,就算现在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为流亡海外多年,其间得到了许多爱国华侨的慷慨资助,这是他得以周游列国的重要经济保障。但他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了不少钱,特别是在房地产上屡有斩获。

比如1906年春节期间,他访问墨西哥,受到当地隆重接待。当时墨西哥城正在筹款修筑有轨电车,他敏锐地意识到电车轨道经过的地方,必将成为人气旺盛的商业圈,地价必定随之飙升,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赚钱的机会,便大量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没过多少日子,这些地价果然上扬了好几倍,他轻轻松松获得了10多万银元的赢利。

应该说梁启超也是赚钱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会”的名义,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华侨集资,在上海创办“广智书局”和“新民丛报社”。他凭借自己的知识资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万银元。当时康有为因逃避清政府追杀而避居印度吉大岭,经济陷于窘境,他得知后马上汇出1800银元,资助康有为。

有道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康有为在墨西哥的房地产上狠赚了一笔之时,梁启超的“广智书局”却陷入亏损的窘境,康有为得知后马上写信询问梁启超需要多少钱?梁启超回信说:“每年费用3000银元。”康有为立即汇出5000银元:给梁启超本人3000银元,给梁启超在澳门的家属1000银元,给梁启超的兄弟学费1000银元。出手之阔绰,堪与当今那些房地产老板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结为同盟早已美名远扬,在经济上互相施以援手,也传为佳话。

康有为晚年经济状况非常富裕。1913年康有为55岁那年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广东政府发还了被清朝政府抄没的康氏家产,并加发官产作为对康有为流亡15年的赔偿。资本贵在积累与增长,康有为非常清楚这一点,通过炒房地产来获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于1914年6月定居上海,租赁上海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每月租金120银元,一住8年。这期间他看到上海房地产的升值潜力巨大,便马上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入地皮。没过多久,上海的地皮飞涨,康有为又大赚了一笔。接着他又投资交通干线附近的房产,同样获利颇丰。

1921年,康有为在愚园路自购地皮10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十分豪华。晚年时他还在别处修建、购买了3座别墅,分别为杭州西湖的“一天园”、上海杨树浦的“莹园”和青岛的“天游园”。“一天园”占地30余亩,历时4年才建成。“莹园”建成后转让给别人,属于短线投资项目。青岛的“天游园”原来是总督楼,康有为购买后加以改扩建,他的生命最后终结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将记住李煜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54 字

+ 加入清单

南唐是个不起眼的小国。它既没有秦朝辽阔的疆域,也没有唐朝时万邦来朝的盛况,更没有康乾时期的繁华。这个国家被历史教科书所遗忘,但因为一个人,它的名字又为世人所知,这个人就是后主——李煜

经过李昇,李璟,南唐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国家传到了李煜手中。可那时的李煜是个外不知国患,内不知民忧的风流才子。所作之词,也大多是些描写声色犬马生活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虽有浓重的脂粉之气,回荡于字里行间,但并不影响这首词的品质。

后主继位后,立了‘周娥皇’为皇后。李煜精通六艺,恰这大周后也是‘素手慧心雅丹青,奕局精巧落子名,云鬓菊香秦筝语,锦绣秋色才女情’。李煜曾在《一斛珠》中用‘沈檀轻注’四字,将大周后未施浓艳脂粉,却清丽自然之美生动呈现。二人是夫妻,却也是知己。曾一起补充《霓裳羽衣曲》残卷,互相赠送动人的诗词。大周后患病,随风飘逝,后主伤痛欲绝。在后宫佳丽无数帝王之家,试问又能有几人能如李煜一般。

大周后香消玉殒后,她的妹妹被册为皇后,但安定的日子没有多久,很快,宋军接连攻陷南唐城池。直到兵临城下,李煜亲自率众投降,和小周后开始了他的囚徒生活。这既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也是他文学作品的转折点。

如果说李煜描写他风花雪月生活的诗词是绮丽奢华,那这段为人篱下时期的作品当为绝唱。无论是《相见欢》中感慨时光易逝、人生长恨;还是《破阵子》中的幽寂凄凉、天生人间;又或是《乌夜啼》中往事成空、恍若一梦,终究还是剪不断,理还乱。满腔的离愁别绪、黍离之悲无法排解,终于促成了《虞美人》。四十二岁的李煜感伤故国却被误以为缺望怨恨,赵光义命其饮下御酒,结束了李煜大起大落的一生。

他身为国主,宝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泪痕。他是个手无寸铁的书生,用他的自由换了南唐人民免受战乱;用他的忍耐,为小周后撑起一片小天地;用他的双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李煜拥有完美的爱情,天上人间般的的经历,以及绝世的才华,造就了这一首又一首的绝唱,他当为历史所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历史常识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在沉默的岁月中,唤醒五千年的记忆。像层层细沙,积淀已久。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一叠叠脚印,一缕缕阳光。谱写了一段无法重现的历史

刚读完《中国古代历史常识》这本书。这本书好,不是因为它比其它历史书描写生动,只不过更详尽些。要单说这本书,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历史书都是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记录史实。我真正想说的,是看完这本书后对历史的“感”。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很常见的一句话。我觉得,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就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例如:张骞出使西域,隋文帝统一南北,玄奘西游…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今天,习主席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实施,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友谊,实现互利共赢。也正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谈过历代伟人的做为,那我们又该如何呢?人为点,纵横阡陌为线,才构成了点线交织的历史画卷。所以比起伟人的作为,我们的责任才更重要。历史是一个厚重的话题,但我们要做的,就在点滴。就如同清晨的露水,一片叶子上可能不多,但每片叶子加起来,就会发出阵阵清香。

从现在,文明守信,遵纪守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自己所能的帮助他人。为历史担一份责任!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默默无语,却胜过千言。她的魅力,使人们多一份责任,也为人们添上了绚丽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难忘历史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难忘历史》是我觉得本暑假最好的一本书。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中国人的光辉历程。这本书主要是一些从古到今的历史典故。比如它有三国之事,也有现代的红军征途。其中我喜欢三国的一篇故事,由林汉达编写而成,名叫《一身是胆》。

这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夺取汉中与曹军决战,他派黄忠去战,夏侯渊因黄忠不下山,于是不再管他。但这时候黄忠立马冲下去,把夏候渊杀了。希了夏侯渊后,打听到北山有敌军粮食,便去夺取。半路却遇敌人突击而失败。赵云听到北山有动静,便去看。他看到黄忠被追杀时,立刻冲上去把敌人解决而且用”空营计”吓跑了敌人。第二天刘备得知,来到赵云营里来看他,将士们让他看了夜里交战的地方,便说:赵将军真是有勇有谋啊!"“是啊是。

他可真是一身是胆。"将士们说。说罢,刘备便给赵云庆功。庆完功说:“敌军坚持不了多久了”。最后因天越来越热,闹了疾病,粮食也不足,手下也跑了不少,就退兵回长安了。从此汉中是刘备的地盘。

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是赵云杀退曹军的场面,对赵云有几分敬畏,也非常佩服。我佩服赵云是因为他有勇有谋,能够用计将敌军赶走。我喜欢这本书就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伟大的英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有太多的谋略与太多的智慧。用知识去积累,让事实去验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用知识和视野去战胜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人物传记

全文共 1393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也是一个高尚的人。贝多芬远离尘世,走着一条不寻常的路。贝多芬是这样活的,也是这样死的……”

贝多芬,这位享誉全球的艺术家,一生中经历了多少磨难,遭受了多少打击!2岁时,可怕的天花差点要了贝多芬的命,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贝多芬才躲过了死神。3岁时,贝多芬慈祥的祖父又远离人世间,从此,贝多芬的父亲沉醉于酒桶之中,晚上回来又打骂贝多芬。到了15岁,贝多芬更是背负着养家的重担。17岁,贝多芬又失去了心爱的母亲。到了三十一岁时,可怜的贝多芬几乎什么都听不到了!

相对于贝多芬的悲惨命运,贝多芬传奇的一生更是值得人惊叹!贝多芬在三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年3月26日,贝多芬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音乐会,那时,贝多芬还不满8岁!而贝多芬不满15岁时,就已经可以指挥一个乐队了。18岁,贝多芬就成为了一个知名的作曲家!在贝多芬以后的岁月里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先后创作了《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大提琴鸣奏曲》、《英雄交响曲》、《庄严弥撒》和我们都熟悉的《月光鸣奏曲》(又名《月光曲》)等世界千古绝唱。

读了《世界名人传记——贝多芬》使我感到很快乐。我不仅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让我了解了贝多芬。还让我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矢志不俞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动力。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贝多芬的一生是从磨难中走过的,人生的荆棘一再狠狠地刺贝多芬,而贝多芬,却始终没有放弃贝多芬的理想,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不断地爬起来,不断地向人生辉煌的顶点迈进!

——天赋+努力,是人生驶向理想彼岸的双桨。贝多芬,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很小就显现出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天赋,贝多芬8岁就开办音乐会,15岁就能指挥一个乐队,18岁就成了知名的音乐家。相对于贝多芬10分的天赋,更是付出了12分的努力!贝多芬六岁就经常练琴到午夜,贝多芬平时练琴都练得手发烫!正是因为贝多芬不仅有超人的音乐天赋,而且有超出常人的努力和付出,才最终成就了这位杰出的音乐家。

——不断地磨练是严寒的人生路上抵御严寒的棉衣。贝多芬一生中不管在爱情还是在事业上,都遇到了许多挫折,然而,这些挫折并没使贝多芬灰心,反而更加激发了贝多芬,《月光曲》就是贝多芬在经历了爱情的失败后的佳作。

这些道理不是随便说说,贝多芬们还帮过我的大忙呢!

有一次,石老师布置了一道非常难的题。只告诉我甲乙两车两次相遇的地点距离分别是28千米和60千米,还告诉我两车相向而行,到站后立即返回,求两站的距离。麻烦哪,这里面有太多的未知条件了,如:甲乙两车的速度,相遇时间等等!我左思右想,可还是没有办法,怎么办呢?明天就要交作业呀!

我望着窗外的倾盆大雨,正准备放弃之时,心里灵机一动:抄答案。可……作为一个好学生,抄答案,好象有点不道德吧!但,我这个题实在想不出来呀!不抄吧……明天可能会罚站;抄吧……自己的良心又过不去。就在我内心交错矛盾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贝多芬!贝多芬在那样的环境下,依然是那样的努力,那样的矢志不俞,那样的经得起挫折!可我呢,遇到一点困难就低下了头,贝多芬对我的教育难道是白教育的吗?不,绝对不是,我一定要把这道题解出来!

想到这里,我心中好象燃起了火一般的斗志——一定要解出这道题。我努力回想老师以前教给我的方法,有啦!我连忙画出一个线段图,按照题目的要求一步一步来。没过一会儿,题目做出来啦!我真高兴啊!我真快乐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如果历史可以改变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关于科学家发现黑洞。据说,黑洞其实就是时光隧道,顿时我心血来潮地想:“如果人类可以穿越,那人类真的能改写历史吗?”

如果,历史可以改变

我要回到秦朝,阻止秦始皇“焚书坑儒”,人类的历史上,失去了很多先秦宝贵的文化,这是文化上的损失。坑杀读书人是非常残忍的,而且这样做,还为秦国减少了很多人才。我要告诉秦始皇:只要你爱戴百姓,减少关税,老百姓就不会造反。我还要让秦始皇杀掉这些阴险狡诈的大臣,如赵高,我还要让李斯修改《秦律》,因为这部法律太严苛,秦始皇完全可以约法三章的。

如果,历史可以改变。

我要回到三国鼎立的时候,赶在诸葛亮临死前,告诉魏延:晚上的时候不要进入守护诸葛亮命灯的帐篷,因为诸葛亮的命星已经若隐若现了。我崇拜诸葛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百战百胜,我要悄悄的告诉诸葛亮,马上杀掉魏延,他以后会弃蜀投魏的。我还要告诉关羽,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你坚决不能放走曹操,还要杀了他,他永远是你的敌人,是蜀国的敌人。

如果,历史可以改变。

我要带着现代非常精良的武器,和先进的战术回到抗日战争,这样八路军就会大有变化,以前需要很多人拿着炸药包去炸坦克,而且很难成功,现在只需要大炮和飞机,就能把坦克炸得片甲不留,我们的军队也能减少伤亡。

如果,历史可以改变,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尊重历史初二作文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有经史子集的传世经典,有诗词曲赋的竹露荷风,还有历代先贤的金石良言……在历史长河中,名人之士辈出,他们一个个都无不使我们瞻仰。

一种浪漫

李白,想必妇孺皆知,历史中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在我小时候,曾无数次幻想他的模样:须发飘飘,衣飘带舞。无论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都无时无刻不透露着一种浪漫

一种婉约

在战乱的年代,上苍塑造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她便是历史第一女词人一一李清照。她有幸拥有一颗冰清玉洁的心,从此在大地上播下了颗颗婉约的种子,期待着它们发芽,开出美丽的花。她用美的眼光看世界,无论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还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是一种美的感叹。她化作了一道婉约的风景,亭亭玉立地站在战火硝烟的路边,供人仰望。

一种爱国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家喻户晓,林则徐是一个英雄,顶天立地的爱国英雄,针对鸦片害国害己,他曾向道光皇帝进谏:“此祸不除,十年之后,无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也曾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由此可见,他的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一种豪放

宋代是词的国度,一个个词人涌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我最赞赏的便是苏轼。

苏轼的一生是不顺的,他遭小人陷害,被贬黄州,此时他的心境可想而知,然而,他并没有自甘沉沦,仍以一种豁达的心境乘船出游,醉心于山水之间,“赤壁三绝”即出于此时。他以他的豪放形成了一道风景,矗立在北宋河边,供后人仰望。

仰望历史,种种性格的人形成了一道道风景,让人敬仰。我们应该传承历史的真善美,让博大精深的历史一直流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20_年8月21日中午,我去新疆乌鲁木齐,从飞机上往下看,一点云彩都没有,只有黄茫茫的一片,偶尔会看见几座凸现的沙山。

到了乌鲁木齐,一阵幽香迎面而来,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在新疆的旅程就要开始了。接待我们的是我爸爸的同学公司的员工,当晚,我们去的是一个生态园,在那里吃的晚饭,并且认识了同去旅游的马爷爷一家(沈阳)。第二天清晨,我们驱车赶往喀纳斯,在车上我认识导游――嫩儿和胡叔叔。一路上我们看见了“百利油田”:成千上万个采油机铺满原野,放眼望去,像一群群士兵在做晨练,当地人称采油机为“磕头机”;我们看到了荒漠、山丘和草原。

我们到达不尔津参观“乌禾木魔鬼城”:我们坐着区间车前行,要说是“魔鬼城”其实不是魔鬼城,而是“雅丹地貌”,里面有许多像形的土丘和沙丘,比如“孔雀迎宾”、“亚洲雄狮”、“海豹望月”、“飞马长蹄”等,在参观期间,风刮进这座“城”里,我们听到的似“鬼叫声”,这大概就是取名“魔鬼城”吧。晚上,在布尔津河旁吃了布尔津河里的狗鱼、黑鱼、斑鱼等鱼类。第三天,我们驱车赶往“喀纳斯”。我们走的路不是直的路了而是盘山路,车一会儿直走,一会儿拐个180度的弯,晃得头都晕了。我们在一片平地下了车小息一会,而我却跑到盘山路上往下看:盘山路弯弯曲曲的,像一条巨龙卧在山上。到了“喀纳斯”已经中午,我们在那里吃的是新疆有名得“手抓饭”,饭后,我们便换乘区间车去“喀纳斯湖”。“喀纳斯湖”四面环山,山清水秀,让人赏心悦目,是一个旅游、避暑的好去处。之后,我们坐船游玩了“一道弯”和“二道弯”,船在行驶过程中,远远的,我发现了“湖怪”,但不知是真是假。在返回的途中,我们又游玩了“月亮湾”、“鸭泽湖”等景点。当晚,我们入住“喀纳斯湖”不远处的贾登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那些事儿作文800字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翻开一本又一本的书,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一阵阵的浪潮席卷而来,淹没,再淹没。阅读,总是令人这样沉溺其中。我在阅读,我在与书中的人物共席对话;我在阅读,我在一字一句中发掘着更多的真知。我迷恋这片独特的海,在海边走走停停成为了我的习惯。于是,某年某月某天,在海边徘徊的我,被一阵名叫历史的浪潮卷进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它的名字就叫做——《那些事儿

《那些事儿》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清明两朝,历代君王,一一点到,你可以在《那些事儿》发现一个充满了混乱与变革,挣扎与迷惘,奋进与开拓,激情与希望的伟大时代;也可以看到一段集结了宫廷杀戮与政治流亡,大国崛起又衰亡,群雄争霸充满斗争的精彩历史,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一切的一切,都令我震撼不已。

在阅读中,我仿佛看到一幅历史卷轴在眼前徐徐展开,无论是金戈铁马的战场还是温柔缠绵却又暗藏杀机的后宫,亦或是暗潮汹涌的朝廷,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它们却又如此真实地发生在几千年前。书中,我因岳飞之死而叹息,为朱元璋的艰苦开国历程而赞叹,也为吕后所制造的人彘惨剧而唏嘘不已。《那些事儿》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洗涤,更是心灵的震撼。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而精深。历史正是组成它们的重要部分,夏、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数十个朝代,兴衰轮回,经久不息。阅读历史,就像在看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我们明明是旁观者,又好像参与在了其中。谁说不是呢,历史就是有这样的感染力。当你从书中抽身而来,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啊!中华民族原来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着,在那样的环境里继承繁衍着。

中华民族悠远的文化在这里凝聚,在这里呈现,也许,书中所写不过是道听途说的野史,也许,是热爱历史的作者们翻阅了各种古籍得到的答案。但是,这一切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只知道,历史使人聪明,因为历史是前人失败和成功的记录,由成功而失败或由失败而成功的经验积累。《那些事儿》让我真正明白了“以史为鉴可以之兴替”这句话,阅读历史,联系当下,从历史中学会感悟人生,积累经验,《那些事儿》让我领悟颇多。

有人并不喜欢历史,认为它枯燥无味,而我却不这样认为,也许当我们读完《那些事儿》,便会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如此可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有关于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07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倾听历史的声音作文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它那呼喊用它那醇厚而又沧桑的声音呼喊,每次听到,都让我浮想联翩。

那一幕幕战争的画面依旧在我眼前回放。

鸦片战争,这场让中国签订第一条不平等条约的战争。清军当时的腐败,使中国被英军打的猝不及防,最后节节失利,在抗不下去的时刻,被迫向日军求和,签订了那个令人耻辱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的耻辱,更是对清朝历史最好的解释。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无情的烧毁、抢夺、破坏,那些不堪入目的画面,另我望而生畏,不忍再看下去。圆明园那伟大的艺术宝库就这样摧毁在英法联军的手中。在今天,那些被抢夺过去的宝物,竟在他国展览,这更是对中国的蔑视与侮辱,属于中国的东西,早晚会回来。

中国开始改变了。

在1921年7月,这个重要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引向了一个正确的道路,使中国不断的富强起来。她一次次改革,一次次创新,一次次面对失败却又不退缩,而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今天,中国站起来了。

她一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东方的雄狮苏醒了,他向世界证明了什么是中国。

2008年,这个骄傲的日子。中国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全国人民在这时都沸腾了,欢呼声,掌声,遍布在整个中国。那个激动的场面依旧在我眼前回放,他证明了中国在航天事业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强大起来了。

在同年,在中国,奥运会召开了。

运动健儿们奋力拼搏,为国争光,最终取得了51枚金牌,位居世界首位。国歌每每在体育馆响起,国人的心都无比骄傲。中国的体育强胜起来了。

时代正在更新,进步从未停止。中国就像那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发出那属于它自己的、最闪亮的光芒。我相信中国的未来定是一片辉煌,祖国的明天定是一片灿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故事与成语故事2两败俱伤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研究的读书笔记

全文共 1384 字

+ 加入清单

未曾接触汤因比这句话的时候,一直没有想到过,看了汤因比这句话,回头想上一想,生活在经常打些无义战的春秋时代,或周游列国,或退而办学,孔子一直在推销和传授他的治国方略和仁义礼智的理想,确乎不曾有过要实现政治统一的意思,孔子头脑中未曾有过秦始皇和刘邦式的大一统思想,孔子那里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概念,从孔子周游列国看,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世界主义者,虽然他是鲁国人,如果有哪个国家同意,他都愿意去推行他的一些想法。也许用些力气可以从《论语》以及和孔子有关的古籍中挖掘出一些“爱国主义”方面的东西,挖掘出来怕也总是勉强。

在孔子那里,似乎并无“屈原”之用。这也许并不奇怪,孔子欲以“道德”约之以己,以“礼”约之以君臣人伦,他的着眼点在文明建设,而不在政治性的江山一统。春秋时候虽然时有不义之战,但这些战争似乎多属国与国之间利益情仇性的冲突,于华夏文明并无大的不利,没有像战国末期那样把文明拖入凄惨的境地,而以同一华夏文明为背景,人们在政治上分为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国家,于文化乃至文明的发展和建设或许还有些自由争鸣、相互促进的好处。越来越仰仗武力的战国末期是让人遗憾的,若非吞并之心使大地上到处都是硝烟,春秋战国乃是中华文明史上非常辉煌的年代,真正的、到目前为止也可能是惟一一次的“百家争鸣”就出现在那时候,中国的思想在那时候非常活跃。汤因比说:“在公元前221年政治统一之前,中国早已实现了文化统一。在这方面,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春秋战国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这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国哲学学派奠基人所在的时代。”

汤因比认为,中国最初拥有清晰的历史记载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9世纪或者公元前8世纪。就我们所知——汤因比说——中国的夏代是传说的朝代,亦即“无文字记载”的“前文明”意义上的“史前史”时代,商、周政权是真实的存在,这有商代刻写在“卜骨”上的铭文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同代文字史料为证。即使这样,汤因比指出,仍没有证据表明,商朝政权是同秦汉王朝及其之后的各个化身一样的政治实体。汤因比认为,由始皇帝完成并经刘邦加以拯救的那种政治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汤因比知道,他的说法是不为中国学者所同意的。到了21世纪初,汤因比的说法可能就更不能为中国学者所同意了。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发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这份《年表》定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二O七O年,夏商分界大约为公元前一六OO年,商周分界具体为公元前一O四六年。又将具体的帝王年代从公元前八四一年向前推移到前一二五O年,即武丁元年。”(参见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质疑,这个就不说了,倒是汤因比的一句话现在也可以拿来一用。他说:政治统一“这是后来的轮廓,在公元前221年以前尚未形成,只是从汉代起才被中国学者当作他们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解释模式。结果,这个模式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就不能适用于中国早期史。但中国的学者宁愿违背事实,而不愿放弃他们这种自成一体、先入为主的解说”。

其实,即使承认汤因比的说法,也不会影响华夏文明的辉煌,多少国家并不用借光于历史断代。

研究一下汤因比的一些论述,也许对一些传统观念会有些震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