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钻木取火的传说(热门20篇)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现在小编为你们分享一些关于关于钻木取火的传说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你认真看完,会对你有帮助的!

浏览

6750

作文

750

台湾自由行之台湾美食传说素材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来到台湾,我们不可以忽略的是台湾美食,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比如:桃园大溪豆干,台北淡水:阿婆铁蛋,台南安平:豆花,新竹:米粉。贡丸。肉圆,云林斗六:文旦,云林古坑:咖啡,宜兰:鸭赏。牛舌饼等。台湾各地皆有美食,而每一样美食也一定有他的传说,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着名的宋嫂鱼羹有个传说,我们来听听看吧!

宋嫂鱼羹在杭州起始于南宋的淳熙年间。提起宋嫂鱼羹的来历,还得从宋高宗赵构说起。菜名中的宋嫂是真有其人,本是东京汴梁人士的一位民间女厨师,曾在东京汴梁经营鱼羹菜馆,以擅长制作鱼羹而闻名汴京,因为嫁给宋家排行老五的先生,而被大家昵称为宋五嫂。北宋改朝换代至南宋时,朝廷迁都临安,出于对宋王朝的爱国情感,宋五嫂跟随南迁队伍来到临安,并在西湖苏堤下继续经营卖鱼羹的小店,以维持生计。

宋嫂鱼羹有个特点。

宋嫂鱼羹是将主料鳜鱼蒸熟剔去皮骨,加上火腿丝、香菇竹笋末及鸡汤等佐料烹制而成。鱼羹色泽油亮悦目,鲜嫩润滑,味似蟹羹,故又称“赛蟹羹”。

宋嫂鱼羹制作方法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制法1:

1、将鱼去鳞去鳃,剖腹去内脏,洗净,斩去头尾,用平刀从头至尾沿脊背骨片成两片,放入盆中,鱼皮朝下,加葱段10克,绍酒15克,盐1克,上笼用旺火蒸6分钟左右至熟,取出去掉葱,姜,滗去卤汁待用。用竹筷拨碎鱼肉,除去皮骨,再将卤汁倒回鱼肉中。

2、将火腿,笋,香菇均切成5厘米长的丝。蛋黄打散。

3、炒锅上旺火,下熟猪油15克烧热,下葱段15克,煸至有香味,加入鸡汤专利法煮沸,烹入绍酒10克,捞出葱段不用,放入笋和香菇,再煮沸后,将鱼肉连同原汁入锅,加酱油,盐1。5克,味精煮沸,用湿淀粉调稀勾薄芡,然后将蛋黄液倒入锅内搅匀,待汤再沸时加醋,浇上六成热猪油35克,起锅碾盛入汤盆中,撒上火腿丝,姜末即成。

宋嫂鱼羹制作提示

1、选用刺少肉鲜的桂鱼或鲈鱼肉,蒸熟后要去净骨刺,剔取鱼肉尽量保持片状,不要太散碎;

2、勾芡时锅离火,均匀适度,不能出现疙瘩与粉块,下调料要按顺序,淋蛋液要慢,边淋边搅,形成蛋片状,增加色泽美观。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了,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小学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不一会儿,一个个小巧可爱的小粽子在外婆灵巧的双手下诞生了!外婆把裹好的粽子在大锅子里煮起来。过了好一会儿,粽香扑鼻。我馋得口水直流,外婆笑着对我说:“小馋猫,先拿个给你尝尝鲜!”我拿过来,三下五除二地剥掉粽叶,迫不及待吃了起来。我边吃边问妈妈:“这个端午节有什么来历吗?”

妈妈仔细想了想告诉我:“应该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楚国的大诗人,据说他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汨罗江自尽,死后为蛟龙所困。”还没等妈妈说完,我便又提了一个问题:“那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呢?”这问题问的很好!”妈妈摸着我的头说:“因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楚国小人当权,楚怀王被骗留在秦国当人质,楚国的首都郢被秦军攻克,楚国迁都寿春,在国家被攻克之时,他就愤然投江自尽,以身殉国!”

“哦!原来是这样,那请继续接着讲吧,妈妈!”

“然后,世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很哀伤。每年于此日投五色粽子于水中,以驱赶蛟龙,有的渔夫还划船捞救,后来就发展成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后来就把端午节定在农历的五月初五!”

原来端午节还有这样的来历呀!我今天不仅尝到了可口的粽子,还学到了新的知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童话故事:十二生肖传说

全文共 1447 字

+ 加入清单

十二生肖传说

我们知道我国先人发明的十二时辰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祖先又将这十二个时辰与十二个动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我国的生肖学。这个就是一直流传早民间的十二生肖属相。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可是,人们并不知道这样的属相是怎么来的呢?这里就将这十二属相的有趣故事告诉您。

十二生肖的来历

话说盘古王开天地以后,便迎来了整个人类世界的繁荣。特别是在中国的唐朝,更是一片兴旺繁荣的景象。他的助手们都对整个人类的繁荣十分高兴。可是,此时却惹怒了玉皇大帝。他看见整个人类世界,特别是那东方的唐朝居然成为了全世界各族人们的向往地方。那繁荣的唐朝居然比他的天宫都要繁华。他不知道这个东方的唐朝怎么会有如此的变化?他想去想来便决定派出自己的十二个天将到人间去看个究竟。

当天宫里的人知道玉皇大帝要派员到唐朝去看个究竟的想法以后,大家立即兴奋了起来。天宫里的人都对到人间去看看十分感兴趣。特别是天宫里的天兵天将们更是争着要到人间去看看。玉皇大帝见大家都要到人间去看看,心里就着急了起来。他知道大家都去了以后,自己天宫岂不成为了一撞空宫了吗?于是,着急了起来。

他在想了想这个事情以后,便将自己的这个担心告诉了皇后娘娘。皇后娘娘听了玉皇大帝的话以后,心里也着急了起来。她也害怕大家一到了人间,看见人间这样美好就不愿意回到天宫里来,这样天宫里的事情就麻烦了。

经过思考以后,她便对玉皇大帝说:“陛下啊,我看这个事情不是好事情啊!我们可不能够让大家都到人间去啊!过去,那牛郎与织女不就是这样的情况吗?那织女啊,硬是到人间去与那牛郎成亲,并且还生育了孩子啊!我们为了惩治那织女啊,可是花了不少精力啊!现在,这个织女啊,还在人间的七月七在鹊桥相会啊!如果这次让这样多的天兵天将都下去的话,那不知道要出现多大的麻烦啊!”

玉皇大帝一听娘娘的话,便一下站了起来对娘娘说:“不行!这样的事情不能够再发生了!不过,这样强制不要大家下去看看也不是个办法啊!”

娘娘想了想以后对玉皇大帝说:“是啊!这样强制不要大家去看看也不是个办法,我看啊,是不是选派一些人下去看看也就行了!”

玉皇大帝一听便犯难起来说:“要派下去的一些人到底是哪些啊?”

就在玉皇大帝与娘娘犯难的时候,分管天下白日昼夜的星官走了进来。他以进门就看见玉皇大帝那个犯难的样子,便对他说:“陛下啊,您到底是为了什么事情这样犯难啊?”

玉皇大帝看见星官进来,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说:“星官啊,这个事情到底要怎么解决才能够让整个天宫的天兵天将心服口服啊?”

那星官想了想以后,便说:“我倒是有个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难题!”

玉皇大帝一听星官能够解决他的这个难题,便高兴了起来说:“爱卿啊,既然您已经有了办法就快快地道来啊!”

那星官立即靠近玉皇大帝,对他说:“这个办法啊好是好,就怕您难得决断啊!”

玉皇大帝立即说:“只要有办法那就好决断嘛!不要给我卖关子了!快快道来!”

那星官立即将自己的办法一一向玉皇大帝说了。原来,他是利用现在人间的时候来派遣人员的。他说:“根据我的了解,现在人间的一天都是按照十二个时辰来进行作息的。这十二个时辰分别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卯时刻。要看人间啊,只要在每个时刻派遣一员天将下去也就行了。”

玉皇大帝一听便立即摇手说:“不行!不行!派遣十二个下去怎么能够满足大家的要求啊?再说,这个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啊,就要影响整个天宫的稳定啊!大家这样一来,对我的意见就大了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传说一:蚕神诞辰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栽桑养蚕是江南农村的传统副业,家蚕 全身是宝,及乡民的家食之源,人们对它充满期待的感激之情。于是这个节日便充满着浓郁的丝绸民俗风情。

据记载,清道光七年(1827 年),江南盛泽丝业公所兴建了先蚕祠,祠内专门筑了戏楼,楼侧设厢楼(相当于剧院之包厢),台下石板广场可容万人观剧。小满前后三天由丝业公所出资,筵请 各班登台唱大戏,不过演戏也有个行业忌讳,即是不能上演带有私生子和死人的情节的戏文,因为“私”和‘‘死”都是“丝”的谐音,以故三天所演的戏目都是丝 业公所董事门反复斟酌点定的祥瑞戏,讨个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娘娘寨的传说

全文共 270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娘娘寨村名的来由另有一个传说,说是村里一对善良的夫妇,收养了后来成为娘娘的元朝将军之女,由此村名称为娘娘寨。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曲周县白寨乡有个娘娘寨。曲周县地名志记载:元朝时,村中有十三座楼房,一娘娘曾驾到此地并留宿,遂称娘娘寨。

娘娘寨村名的来由另有一个传说,说是村里一对善良的夫妇,收养了后来成为娘娘的元朝将军之女,由此村名称为娘娘寨。

据传,元朝初年的一天,当时的娘娘寨村突然来了一个衣衫不整、面容憔悴的蒙古女人,她带着一个小女孩沿街乞讨。当时人们对蒙古人是既仇视又畏惧,村人见蒙古女人来了都像避瘟疫一样人人躲避、家家闭户,一时间,整条街里空荡荡的不见个人影。

那时候,元军正在中国南方与宋军作战,这蒙古女人的丈夫是一个将军,她随丈夫到了南方。她的丈夫在一次作战时被流矢射中面门不治身亡。丈夫死了,她在军中没了依靠,就收拾了细软,带着孩子和几个亲兵骑马往北走,欲回到元大都(现今北京的前身)。在回大都的路上遇到了劫匪,护送她的亲兵被打散了,马匹细软和盘费全被劫匪抢走了,随身带的几个小钱没几天就花光了。没办法,她只能一路艰难讨要走来。走到当时的娘娘寨时,大人孩子饥渴难耐,可家家紧闭门户,一点儿吃喝也讨不到。当她们娘俩再次走到一家门前时,女人饿的头晕眼黑,一下子栽倒了。小姑娘一看她娘栽到地上,吓得哇哇大哭。

这蒙古女人栽倒门前的这家住着一对年轻夫妻。男人诚实憨厚,媳妇贤惠善良。当时他们正在吃午饭。听到孩子的哭声,男人让媳妇到门口去看看是咋回事。媳妇放下碗筷到门口一看,是一个蒙古女人饿晕了,她也不管那女人是不是蒙古人,就拉上小孩把女人扶到了家,热汤热饭让这母女二人饱饱地吃了一顿。听说她们要回大都,离这里还有很远的路,就又备了些吃的要送她们上路。

这时,那女人突然跪在了这对夫妻面前,说他们夫妻二人是天下最好的人。说她在路上带着个孩子不方便,想把小女孩暂时留给他们照管,待她回到京城安顿好后再来接孩子。对他们夫妻的大恩大德,日后一定报答。这对善良的夫妻没有推辞,就把孩子留了下来。

临出门,小女孩搂住了女人的腿,哭着问她娘啥时候来接她?那女人想了想说:你看那柳树叶子青过十次,就是我来接你的时候了。

据传说,那时候蒙古人没有历法,以草青一次为一年。

自此,小女孩就在这家住了下来。因这对夫妻很是年轻,蒙古女孩就与他们哥嫂相称。

那时候,汉人蔑称蒙古人为鞑子,人们都称这小女孩为小鞑子。有时候,女孩还会无缘无故地被小孩子欺负。为防止被人欺负,这对夫妻为小女孩起了个名字叫傻妞,意思是这孩子很傻,汉人与蒙古人的恩怨与她无关,不要欺负她。

这傻妞聪明乖巧越长越漂亮,这可难为了这对夫妻。他们为了傻妞的安全,就怎样邋遢怎样打扮她,出门时不让她洗脸梳头,不让她穿干净的衣服,有时甚至还故意往她脸上抹锅底灰。只有把傻妞打扮得又脏又丑又不懂事他们才觉得安全。

人就是这样,少见多怪见多不怪。这对夫妻刚开始把傻妞往邋遢里打扮时,人们都觉得奇怪,好好的一个女孩子怎么就邋遢了,怎么就傻了?后来见得多了,人们就觉得这孩子真的是傻了,也都把她当作傻妞了。

村民是善良的。傻妞在村里住得时间长了,人们也都把她当作本村人一样看待。不但没人欺负她了,有时看到傻妞在地里劳作,还会伸出援手去帮助她。

其实,这对夫妻是很爱傻妞的。无论做了什么好吃的,他们总是让她先吃。年年都为傻妞做新衣裳,新衣装了一柜子。只是新衣只能在家里穿,只能在没有外人的时候穿。

傻妞的父亲在世时,身为将军经常跟着忽必烈拼杀征战,傻妞有时候也和忽必烈的子孙一起随军,一起玩耍。小孩子玩过家家时,傻妞经常和一位王子扮作夫妻。这位王子还说过,他要是作了皇帝就让傻妞作娘娘。虽然是小孩子的戏言,可傻妞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总想着有一天她真能成为正宫娘娘。

傻妞从小性情豪放,闲暇时哼哼唱唱,有时还会爬墙上树,这也许是她的天性。当她在树上哼唱时,免不了会有小孩子说她傻说她疯。每当此时,她就会想起那位王子的许诺,想起她娘告诉她草青十次就来接她,她就会哼唱:“说我傻,说我疯,我作娘娘坐正宫;柳叶青,柳叶黄,我坐正宫作娘娘。”

傻妞他娘回到京城后生了一场大病,等她的病养好了,想起要来接闺女时,她把闺女寄养在哪府哪县忘记了。她就托人四处寻找打听,一耽搁十多年过去了也没找到傻妞。

小时候和傻妞一起玩耍的那位王子后来真的作了皇帝。他没忘记对傻妞许下的诺言,要娶傻妞作娘娘。那位丧夫的将军妻子,把傻妞寄养在回京路上一户人家的事儿告诉了皇帝。这位皇帝就命河北南部的府县广贴告示,寻找准娘娘的下落。

这事儿传到县衙时,就有人告诉县太爷娘娘寨有个蒙古傻女子喊着要当娘娘,也许朝廷寻找的就是这傻妞吧?

起初,县太爷不太相信是真的。一个傻女人的话怎么能当真呢?过了一会儿,县太爷挠了挠脑门,想了想还是先去看看再说。如果她真是未来的娘娘,因他这个小县令判断不准,耽误了寻找娘娘惹恼了朝廷,他可吃罪不起。这县太爷就带着衙役,来到娘娘寨要看个究竟。

县太爷到娘娘寨后,起初见到的是一个又脏又丑的傻姑娘。待他问过傻妞的来历后,感觉她好像是朝廷要找的准娘娘,就让傻妞赶紧梳洗打扮。梳洗后的傻妞立马脱变成一个光鲜靓丽的美人。当她穿上县太爷带来的凤冠霞帔,真如仙女降临人间——县太爷这才确认这傻妞就是朝廷要找的准娘娘。

听到县太爷来接傻妞进京作娘娘的消息后,村人奔走相告,都觉得不可思议 ,当看到梳洗打扮后的傻妞时,村人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个个啧啧称奇。

这时,县太爷责问这对夫妻,为什么不好好对待娘娘,让她穿得又破又烂,打扮得又脏又丑?

这准娘娘急忙打住县太爷的话,连说不怪哥哥嫂子,说是他们怕她遭到坏人欺负才让她打扮成这样的。说着话,娘娘打开了衣柜,所有在场的人都看到了她嫂子为她做得一柜子新衣。到这时,人们才明白这对夫妻的良苦用心。

后来,娘娘被官府接走了,村里慢慢恢复了平静,那对养育娘娘的夫妻也过起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娘娘进宫后并没有忘记娘娘寨,她心里还惦记着养育她多年的哥哥和嫂子,惦记着有恩于她的村民和玩伴。几年后的一天,娘娘又回村子看望了养育她的哥嫂和村民,还在村里住了一晚,和他的哥嫂好好拉了拉家常。

这次娘娘走后,官府为养育娘娘的这对夫妻家盖起了一座楼房,供他们颐养天年。所有对娘娘有恩的人家,也都得到了官府的帮助。村子的名称也改称为娘娘寨。“柳叶青,柳叶黄,我坐正宫作娘娘”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故事不是史实,地名志上的说法也只是编纂人员根据调查整理而得,并不是史书上的记载。村名称作娘娘寨自然有他的来由,是不是如传说的那样,因娘娘在此留宿而得名,有待后人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腊八节传说作文

全文共 1197 字

+ 加入清单

篇一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篇二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一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宝莲灯的历史传说

全文共 208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传说,华山脚下有一座雪映宫,雪映宫里供奉着一位三圣母娘娘。三圣母娘娘有一件神奇的法宝——宝莲灯。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传说,华山脚下有一座雪映宫,雪映宫里供奉着一位三圣母娘娘。三圣母娘娘有一件神奇的法宝——宝莲灯。这盏宝莲灯是当年女娲娘娘补天用的五色神火化身而成,它有无穷的法力。

以前华山脚下的百姓经常受瘴雾危害,每年都要死不少人和牲畜,自从三圣母娘娘来到华山,用她手中的宝莲灯驱散瘴雾,人们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三圣母在雪映宫住了下来,她为人们驱除瘴雾,求签问卜。华山脚下的百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去雪映宫求签解忧。雪映宫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专程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求签问卜。

这天,雪映宫里来了一名叫刘彦昌的书生,他进京赶考路过此地,听说雪映宫里求签灵验,便想来问问自己的前程。正巧这天三圣母出去赴宴了,所以刘彦昌连求三支签,都是空签。刘彦昌一气之下,就在墙上写了一首诗,骂三圣母是骗子,然后便挥袖下山了。

三圣母赴宴归来,看见墙上的诗,非常生气。她召来雷公电母,下起大雨,把刘彦昌淋成落汤鸡,为自己出了一口气。

刘彦昌冒着大雨,又扭伤了脚,急火攻心,昏倒在雨中。善良的三圣母不忍心了,她赶紧变出一所房子,让丫环灵芝把刘彦昌扶到房里休息,让他住下来养伤。刘彦昌英俊的相貌,出众的文采深深吸引了三圣母。三圣母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刘彦昌。不久,三圣母和刘彦昌在丫环灵芝的牵线下,结成了夫妻。

转眼间,秋天到了,刘彦昌要进京考试。这时三圣母已经怀孕了,刘彦昌临走的时候,把一块祖传的沉香玉交给三圣母,叮嘱说生了孩子就叫沉香。

刘彦昌走了没多久,小沉香就出世了。他胖胖的脸蛋,红红的小嘴,黑黑的头发,惹人喜爱。三圣母的姐妹们都吵着要给沉香办满月酒,一下来了很多人,雪映宫里热闹极了。

刚巧这一天二郎神的啸天犬从空中飞过,它闻到肉香,忍不住降下云头,钻进雪映宫找吃的,恰好听到了雪映宫里的谈话,它急忙回去告诉了主人二郎神。

二郎神是三圣母的哥哥,它一听妹妹不顾天规,嫁给凡人,还生了一个小孩,肺都要气炸了,立刻带领天兵天将去捉三圣母。二郎神气冲冲地来到了雪映宫,三圣母哀求哥哥成全她和刘彦昌的感情。可二郎神哪里肯听,坚决要带三圣母去见玉帝。没办法,三圣母只好拿出宝莲灯来护身。

二郎神战败后,派啸天犬悄悄偷走了宝莲灯,再次来到华山,这才捉住了三圣母,把她压在了华山下。

狠心的二郎神还想把沉香扔到山谷里摔死,幸好霹雳大仙路过山谷,救了沉香。霹雳大仙把沉香带回自己住的仙人峰,教他本领。

另一边,刘彦昌进京赶考,考中了状元,皇上封他做了大官。宰相一看刘彦昌前途无量,就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彦昌。刘彦昌拒绝了宰相,宰相失了颜面,恼恨在心,他派人追杀刘彦昌,刘彦昌一路逃难,刚巧被霹雳大仙救下,送回了华山。

刘彦昌在华山上找不到三圣母,伤心极了,就在山脚下住下来,等待三圣母的归来。

十六年过去了,沉香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小伙子。他学了很多本领,会使枪、剑和刀,还会七十三变呢!霹雳大仙看到沉香武艺学成了,就把他的身世告诉了他。沉香一听,急得立刻就要拜别师父,去救母亲。

霹雳大仙说:“别着急,孩子。你必须得先找到宝莲灯,再找到神斧,这样才能劈开华山,救出你母亲。”

“宝莲灯在哪里?神斧又在哪里?”沉香着急地问。

“宝莲灯是你母亲的宝物,现在被藏在二郎神的真君庙里,你要想法拿出宝莲灯来,然后再去昆仑山找神斧。”

“为什么不让我直接去找神斧呢?”

“那可是当年盘古开天地的神斧,有三位非常厉害的天神看守着呢。”霹雳大仙说,“这三位天神都有很强的法力,你必须有宝莲灯的帮助才能拿到神斧。”

“知道了师父,再苦再难我也要把神斧找到!”沉香说完就出发了。

沉香来到二郎神的真君庙。真君庙的下面有座地宫,藏着二郎神的所有宝贝。这里可真大,沉香走了好长时间还没有走到尽头。终于,他绕过看守的门卫,偷走了宝莲灯。

沉香得意极了,他带着宝莲灯跑出真君庙。可刚跑到门口,就看见一个凶巴巴的有三只眼的人——二郎神回来了。

沉香和二郎神打了起来,几个回合下来,沉香根本就不是二郎神的对手,他累得胳膊都快抬不起来了,差点被二郎神砍中。忽然,他怀里的宝莲灯散发出强烈的光芒,弹开了二郎神,并环绕住沉香向远处飞去了。

沉香拿到了宝莲灯,精神抖擞,又向昆仑山走去。昆仑山上有一座寒冰洞,洞里全是千年不化的寒冰,那把威力无比的神斧就藏在寒冰洞中。可是,从来没有人能从寒冰洞中活着走出去。

沉香勇敢地走进了寒冰洞。那些冒着凉气的寒冰似乎吸走了沉香全身的热气,沉香觉得自己快要被冻僵了。

“放弃吧,孩子。”看守神斧的天神说。

“不,我一定要救母亲出来,绝不放弃!”沉香坚持说。

沉香的孝道感动了冰神、权神和死神三位天神,而且他们也抵挡不住宝莲灯的威力,就只好让沉香取走了神斧。

沉香扛着神斧来到华山,举起神斧就向华山山峰砍去,就听“轰隆隆”一声,山峰一下子就从中间被劈开了,三圣母从山下飞了出来。

“娘!”沉香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母亲。

“娘子!”刘彦昌终于等到了三圣母。

他们一家人团聚了,从此以后欢欢乐乐地生活在一起,再也没有分开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情人节传说故事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有个古罗马青年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希望梦见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节中,以赠送一枝红玫瑰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作为情人节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而姑娘则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为回赠的礼物。

关于邱比特跟情人节的关系,上述辞典说:“邱比特(拉丁文cupido,意思是欲望、爱),罗马爱神,相当于希腊爱神厄洛斯。他通常由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所代表,背部长有两只翅膀,眼睛给布蒙住,手持弓箭。”

《世界书籍百科全书》提供进一步资料表明关于情人节的起源,其实众说纷纭。该百科全书指出:“据说在公元200期间,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禁止年轻男子结婚。他认为未婚男子可以成为更优良的士兵。一位名叫华伦泰的教士违反了皇帝的命令,秘密为年轻男子主持婚礼。……传闻说华伦泰于公元269年2月14日被处决。据《天主教百科全书》指出,公元496年,教宗圣基拉西乌斯一世在公元第五世纪末叶废除了牧神节,把2月14日定为圣华伦泰日。”这个节日现今以“圣瓦伦廷节”——亦即情人节——的姿态盛行起来。

14世纪以后,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现在,中文译为“情人节”的这个日子,在英语里被称为Valentines Day,用以纪念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高口碑魔弦传说观后感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魔弦传说》是由美国莱卡工作室出品的定格动画电影,由塔拉维斯·柯奈特执导,查理兹·塞隆、马修·麦康纳、鲁妮·玛拉、拉尔夫·费因斯联合配音。该片于2016年8月19日在美国上映,2017年1月13日在中国上映。

《魔弦传说》以日本文化为背景,讲述了生活在海边的小男孩久保无意中召唤了邪恶的怨灵,为了拯救他的家人,他踏上一场激动人心的冒险故事。不仅是场景制作,在《魔弦传说》中人物表情的制作也是一大难题。《魔弦传说》中的角色用3D打印了66000个脸模,不过因为每个脸都是由可互换的两个部分,眉毛那块和嘴那块组成,所以光久保就可以做4800万个面部表情。

影片在制作时用的是定格动画技术和电脑特效的混合。有绿幕也有木偶,大多数数字特效都会先用实际手工完成的效果测试。同时,影片用了最大的一个定格动画木偶,由于一具25英尺高的骷髅,因为太大,得分开不同部位来操作拍摄。影片涉及的场景众多,既有幻想风格的场景,也有自然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动画电影魔弦传说观后感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剧情简介:

故事主角是生活在海岸边的男孩久保。当一位来自过去的怨灵将他卷入复仇之中的时候,久保平静低调的生活瞬间掀起巨浪。在神灵与妖怪的追杀之下,久保反败为胜的唯一希望就是寻回父亲生前披戴过的那副拥有法力的盔甲。鼓起勇气的久保就此踏上了奥德赛式的征程,而路上等待他的不仅有埋藏在家族里的秘密,还有为保护这片土地与头顶的星空展开的英勇抗争。

神吐槽

A:这就是本片与博大文化的差距。画面与音乐都还好,剧情属于牵强鸡汤。最大的败笔是名字。反派动机莫名其妙削弱故事整体性,后期战斗也有些仓促。还有人设实在是太丑了。

B:又是个亚洲美学皮子西方价值观内核的产品,日本文化元素用得有多娴熟,就会衬得故事涵养有多烂俗,最后结局美式家庭核心价值观强推过头,完全与东方美学形式背道而驰。

C:最后整部台词真的弱到爆好吗?强行说教、强行圣母、强行洗白、强行洗脑也是没谁了,整个剧情和流水账似的,没半点感动,一路铺垫下来全是套路。毫无诚意,七拼八凑的庸俗之作,各种文化堆砌,不伦不类,洗洗睡吧。

打酱油

A:一个种白菜的由于白菜被毁感到震怒而引发的血案。

顶一下

A:记忆是这世间最强大的魔法,它让我们更强大。那些我们心中所爱和所失的记忆,只要我们铭记于心,你就永远无法夺走。定格动画每一帧都是爱,莱卡动画用和风故事包裹的镜头一如既往发挥稳定的暗黑哥特童话,爱是救赎的力量。片尾的二次元动画像浮世绘一样,给我看呆了,不要太赞的动画!

B:今年最好看的动画。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颇具东方神话色彩的故事完全出自美国人之手,那些瑰丽神奇的想象,那些神秘哥特的场景,都让人惊叹万分。人设让我想到了布袋戏,折纸让我想到了刘宇坤的《手中纸,心头爱》。配乐的弦音很美妙,在影院听完片尾曲久久不愿离开。最后依旧要向定格动画致敬。

C:光怪陆离天马行空地展示了一个想象中的日本美学,说了一个很东方的接近虚无主义动机的主题。画面和配乐极具东方韵味。故事虽没有什么大哲学,但很感人,不足是东方元素的外衣下依然是美式内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麒麟山的传说_叙事作文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有两个“麒麟”,此麒麟非彼麒麟,它们是一座山和一个潭。

为什么它要叫麒麟山、麒麟潭呢?你一定不知道吧。那么请细听我为你讲讲它们的传说。相传天帝造万物时,造了一种很美、类似龙,而又有超能力的生物——麒麟。

在一个叫和平谷的地方,住着麒麟夫妇——水麒麟和火麒麟。正值和平谷选大王,水火麒麟轻而易举地便拿到了权利。它们的善良、宽厚的性格和超凡的力量,很快便博得了谷里动物的青睐。

然而,正当大家平静而快乐地生活着的时候,从恶鬼谷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要说这恶鬼谷呀,虽然就在和平谷的旁边,却跟和平谷大有差异。和平谷生灵多,恶鬼谷生灵稀;和平谷是善良的象征,而恶鬼谷却是阴险小人的天地……总之两者相比,有天壤之别,正如俗话说的,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而这位不速之客,恰恰是恶鬼谷里最最可怕的九头蛇。

九头蛇见麒麟夫妇俩把和平谷治理得有条有理,心生妒火,发誓要大战麒麟夫妇。 起初麒麟夫妇并不愿应战,认为不该伤和气。但九头蛇才不管,竟利用和平谷里的生灵来威胁它们。

无奈,麒麟夫妇便接受了生死战。

它们挑了一块空白沙地,并叮嘱谷中生灵乖乖呆着。

毕竟九头蛇战胜不了麒麟夫妇,很短时间便成了它们的手下败将。麒麟夫妇不想杀生,便决定放了它。 正当它们略疏忽时,九头蛇竟使用了毒招。用暗器射进了水麒麟的胸前,看着妻子倒下了,火麒麟失去爱妻的痛燃起了它胸中的怒火,它发疯似的将九头蛇杀死。 妻子死了,火麒麟也消沉了,它自刎了,随它的妻子离开了……

和平谷的动物们长久不见大王夫妇回来,来到了沙地。 那已不是一片沙地,那里有了汪汪清水,叠叠群山。大家知道,那汪汪清水是水麒麟的化身,而那叠叠群山则是火麒麟变成的。

为了纪念麒麟夫妇,人们便管它们叫麒麟山和麒麟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精卫填海的传说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中原北边,有一座发鸠山,它在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市长子县,漳河就是从发鸠山流出来的。

发鸠山上有一种柘树,样子像桑。柘树林里生活着一种小鸟,叫“精卫”。

精卫鸟的身子黑黑的,有点像小乌鸦。可是它的嘴白白的,爪子红红的,脑袋上还有花纹。它常常叫着自己的名字:“精卫!”声音很凄厉,所以人们叫它“精卫鸟”。

发鸠山在长子县的西面,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的石子、树枝往东飞,飞到东海,就把石子、树枝扔到海里,然后再回来叼。

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里有一个悲惨的故事。

精卫本来是太阳神“炎帝”的女儿,是个没成年的小姑娘。中原人把孩子叫做“娃”,这个小姑娘,大伙儿都叫她“女娃”。

炎帝不但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因此,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神农”。有时候,人们把他的两个名字连起来,叫他“神农炎帝”。神农炎帝的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他就要到东海去指挥太阳升起,一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

女娃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爸爸不在家,她就自己玩。她常常穿着一双小红鞋跑到田野里,把很多花插在自己头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在田野里看着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高高兴兴地沐浴着阳光,欣赏着周围的一片生机。万物在阳光下生长,鸟兽在阳光下欢腾,她感到很自豪,因为大地的光明和温暖是她爸爸带来的。

有时候,她跑到东海边上去看日出,当她看到霞光万道、光芒四射,一轮红日从海面上跳出来的时候,她喜欢极了。因此很想去看看东海以外太阳升起的地方。

可是,女娃太小,炎帝不能带她去。因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在东海以外几亿万里的“归墟”,那地方很热很热,小孩子受不了。

女娃老是因为这件事生气。神秘的归墟太吸引人了。有一次,她不听话,等爸爸走了以后,自己跳到东海里向归墟游去。

游啊,游啊,起先她很快活,游得很起劲。后来越游越远,不料,一阵风浪袭来,把女娃吞没了。

女娃沉入了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可是,女娃的精魂没有死,她恨海中的恶浪,她的精灵化作小鸟,头上的野花化作脑门的花纹,脚上的小红鞋变成了红爪,她发誓要填没东海!

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精卫就和海燕结成配偶,繁衍后代,让自己的精神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以继续填海的事业,直到把大海填平为止。精卫和海燕生下的孩子,雌的就像精卫,雄的就像海燕。

精卫鸟一刻不停地从西山衔来石子和树枝,往东海扔。早也扔,晚上扔,今天也扔,明天也扔,即使遇到狂风暴雨,它也在风雨中穿行。有时候,它离水面太近了,海上的恶浪又一次把它吞没,可是,它仍然不罢休,还有新的精卫鸟继续来填海。

精卫填海的事惊动了天神。水神共工很佩服精卫的精神,于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冲进大海,把海水都搅黄了。于是,人们把东海北部发黄的海域叫做“黄海”。

当大海发觉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险时,赶紧采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边,泥沙在岸边沉淀下来,就形成了海涂。海涂厚了、大了,人们就把它匡围起来,改造成良田。

人们忘不了这片土地是精卫填海而来的,就教育自己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爱鸟、护鸟,学习精卫精神,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力拼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同九龙壁的传说

全文共 1372 字

+ 加入清单

曾在少年时入寺庙当和尚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为巩固江山,便把他的25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为王。朱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被分封到大同当代王。朱桂从小顽愚古怪,长大不读诗文,不学无术,无才无能。当上代王后,胡作非为,专横跋扈,乱杀无辜,弄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老百姓背地里送他一绰号:愣怔代王

“愣怔代王”之妻是明朝大将徐达之女,长相十分难看:身材又矮又胖,大脑袋、小眼睛、大嘴大牙。五官在她的脸上全长反了:该小的地方大,该大的地方小,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她这么难看,怎么朱桂就偏偏娶了她?原来是朱桂当时娶妻心切,一听说是徐达之女,便一口应允,娶回家来,倒也是门当户对。朱夫人相貌丑陋不堪,看见好看的女人就生气,别的女人越好看,对比她就越难看。大同是个出美女的地方,代王府里的侍女个个美貌,婷婷玉立。朱夫人就把满腔嫉妒和怒火儿撒在侍女身上,经常用锅底黑烟朝漂亮美貌的侍女脸上涂抹,把她们“打扮”得比自己还丑陋,好显得自己好看一点儿。就这样,代王夫妻搞得大同城里鸡飞狗跳,一片混乱。

朱元璋分封朱桂当大同的代王,朱桂不想去,赖在应天(南京)的皇宫里,又哭又闹。朱元璋爱子心切,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他只要到大同就任代王,就为他修建一座宫殿。于是,朱桂到了大同大兴土木修建代王府,规模规格近似皇宫。代王府建成后,朱桂开始过“皇帝瘾”,颇为开心。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觉得代王府好像缺点儿什么,决定在代王府门前建一座五彩琉璃龙壁。

经过百姓工匠日夜施工,龙壁终于建成。竣工那天,代王朱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剪彩仪式,朱桂率领王妃以及文武官员人等观赏龙壁,只见龙壁雄伟壮观,五彩琉璃辉煌夺目,壁上九条龙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盘曲回绕,搏浪戏珠。朱桂一边喝酒一边观赏,想他代王府前的龙壁,连老子朱元璋的皇宫里都没有,大过“皇帝瘾”。得意忘形之际,不禁大叫一声:“好!这龙壁好!这是本朝第一龙壁!”

话音刚落,天空忽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顿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代王惊惶失措,连忙命人燃灯照明。一时间,代王府内外灯火恍惚。忽然间,电闪裂开乌云,霹雳雷鸣,代王朱桂饮酒过量,闻听雷声浑身颤抖手哆嗦,失手打碎酒杯,眼前一片昏暗,仿佛龙从天而降。原来,九龙壁九龙栩栩如生,引来天上的真龙于天空飞行。

不一会儿,兵士来报:刚才的电闪霹雳,在龙壁后边的金泊仓街击出两眼水井,一水井的水为甜水,一水井的水为苦水。大同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民间谚语:“金泊仓,两眼井,一眼苦来一眼甜。”又有兵士报告:九龙壁前面被雷火击出一个大坑,往外涌水,代王朱桂急忙命人将水坑砌建,中间建一石桥,这就是“倒影池”。

九龙壁蔚为壮观,百姓欢呼。但九龙贪吃百姓供奉的美酒佳肴,酒足饭饱之后歪歪扭扭烂醉如泥,到了布雨时辰,九条龙同时跃上天空兴风作浪。顷刻之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引起河水猛涨,淹没良田和村庄。布雨之后,九条龙大睡不起,又现了一年不布雨水,河流干枯、田地干旱的局面,百姓怨声载道。大同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九龙戏水殃及老百姓”的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里的关键词—朱桂和龙,都成了民间嘲讽的载体。其实,真正精美雕刻了“天下第一龙壁”的是民间百姓,但他们并没有欢呼这个创造,根本或许就在于这个创造是一个“被迫的创造”。由此可以观察到自由的民间文化和不自由的民间文化的差异和错位。无人能够阻挡透露着民意的民间传说的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七夕节的传说故事详细版

全文共 1896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下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优秀的作文素材:关于冬至的民间传说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其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其二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其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其四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优秀的作文素材:关于冬至的民间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冬至的由来与传说作文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吉普赛传说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位吉普赛女子,和先生结婚多年都没有生下孩子。某天夜里她向月亮祈祷,祈求月亮能赐给她一个孩子。不久之后她如愿怀孕,但是,当小孩生下时,他们发现这孩子没有吉普赛人的黝黑肤色与深褐色眼睛,竟是灰色的眼睛与银白色的肌肤,吉普赛男子非常生气,认为是妻子背叛了他,决心要杀掉这个孩子。

吉普赛女子不忍,便将小孩子带到山上,遗弃了他。月亮于是从此照顾起这个孩子。每当月圆之际,就是这个孩子行为良好,而每当月亮转亏为新月,便是这个孩子哭泣,月亮为他做了个摇篮、哄他停止哭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2000字

全文共 2413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鸳鸯石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1531 字

+ 加入清单

仫佬山乡有个村庄叫中寨,寨前有一峭壁深岩,岩洞中有一种石头,叫“鸳鸯石”。关于它,有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中寨有一个年轻姑娘,名叫勒耶,生得聪明、美丽,心地善良,是仫佬山乡有名的歌手,方圆十里八寨的后生谁不羡慕,他们常来和她对歌,向她求婚,可是,都被她拒绝了。

那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到了,这是仫佬人的歌节。大清早,勒耶身穿靛蓝花边衣,下套彩色百褶裙,脚穿鸳鸯白线鞋,头插双龙白银簪,打扮得似仙女一般,便和同伴们一起去走坡①。后生家们见了,蜂拥而来,纷纷要和她对歌。人们听了,给对歌人让出一条道来。只见一个二十来岁的后生走过来,笑着唱歌,这时,勒耶瞄了那后生一眼,只见他长的身强体壮,英俊朴实,心中十分高兴。她接着唱。

后来,勒耶打听到后生是东寨的放牛郎,名叫索卜。两人便经常一起走坡对歌,一起上山割柴草,互相帮助,相亲相爱。不久,俩人订下了婚约。

勒耶和索卜相爱的事,象春风一样传遍了村村寨寨,老人们都说他们是天生一对。可是,也有的人说,勒耶有福不会享,多少富家子弟她不爱,偏偏去爱一个放牛郎。这话很快传到了勒耶贪财的阿妈耳里,她又气又急地说:“女儿呀,你是妈心上的肉,俗话讲:‘嫁给富汉,肉汤泡饭;嫁给穷汉,鼎锅刮烂。’婚姻大事由阿妈为你作主!”勒耶听了,羞羞答答地说:“阿妈呀,强扭的瓜不甜。我心里有谁,谁就是我爱的人……”

阿妈拿她没办法,一气之下,便把她关在竹楼里,对她说:“如果你不依阿妈,以后你再也别想到外面去了。”这样,勒耶无法和索卜见面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八月十五歌节又到了。勒耶天天想念索卜,但自己被关在竹楼里,整天做鞋、绣花,又怎能见到索卜,倾吐心头的痛苦呢?她从窗口望去,仿佛看见了索卜消瘦的面容,不由得伏在窗前暗暗哭泣。突然,远处传来了索卜的歌声:这歌声多么亲切!她抬头向外望去,只见寨前的大榕树下坐着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不是可怜的索卜吗?

索卜听到了勒耶清脆、动听的歌声,知道了勒耶的处境,又是高兴,又是发愁。他发誓要把勒耶救出来。

勒耶听了,心里万分高兴。她想,只要逃了出去,就由不得那心狠贪财的阿妈了。

但过了好几天,却不见索卜来,勒耶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莫非索卜遭了难?这天夜里,她正坐在竹楼上沉思,突然听到阿妈在堂屋里正和人在讲话:“做了东寨老爷的二房……嘻嘻!你们娘仔算是老鼠掉进了米缸罗!那老爷家里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你这做外母的也有了靠山啦!……老爷说,明日就来接亲……”接着又听见阿妈正和那媒婆清点着彩礼。勒耶冒了一身冷汗,心里想道:索卜呵,今晚不来救我,阿妹便是阴间的鬼了!等到半夜,她把一条彩带挂到屋梁上,正要上吊,突然一个人从窗外纵身跳进房间里来,一把扯下了彩带。勒耶定神一看,来人正是索卜。索卜拉起勒耶的手,两人便从窗口跳墙逃走了。第二天,东寨的寨佬一帮家丁吹吹打打,抬着轿子,前呼后拥,到中寨来接亲,谁知新娘却不见了。寨佬又气又急,当即下令家丁四处查找。家丁们找遍了山山洞洞,查遍了村村寨寨,都不见勒耶的踪影。

原来当晚勒耶和索卜逃出来以后,躲到了寨前山上的峭壁岩洞里。第二天寨佬的家丁入寨的情景,他们看得清清楚楚。他俩想:这山是寨佬的山,地是寨佬的地,哪有我们的活路可逃呵?俩人紧紧相抱,坐在岩里发愁。勒耶说:“事到如今,我们生要生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块。”就这样,他们一直紧紧地抱在一起坐着。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这对情人慢慢变成了两块石头。寨上的人对他们忠贞的爱情都十分敬佩。可是,狠毒的寨佬却咬牙切齿地说:“死了我也不让你们在一起!”便叫家丁带着火药,把岩洞里的两块石头炸得粉碎。石头虽碎了,但人们只要把一颗颗碎石头放到醋里,它们仍然会自己合拢来,紧紧靠在一起,就象一对吻颈鸳鸯。于是,人们把它叫作“鸳鸯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孟姜女送寒衣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时,万杞良在新婚之夜被征去服徭役筑长城。妻子孟姜女依依不舍,悲伤万分。看着丈夫万杞良被几个官吏强拉因拽出屋外,在夜幕中消失了,放声大哭着:

"新婚之夜夫别离,

残风传来孤雁啼,

烛花悲怆泣曳移,

凉月雪映床半席。

可恨啊!......"

转眼间到了十一月,秋风呼啸,天气变凉。孟姜女想到远在北方筑长城的丈夫万杞良还穿着单衣薄衫,心中万分着急。于是打定主意要去给丈夫送寒衣。她翻过几十座高山,渡过几十条大河。昼行夜宿,走了几天几夜,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了长城附近。看到好多人在服徭役:有人在不停地搬运土石;有人手握铁钎开凿打槽;有人用青石堆砌城墙;还有几个人手持鞭子双目圆睁,虎视眈眈。......。孟姜女在人群中左找右寻走遍了长城附近,丝毫不见丈夫万杞良的踪影,心中焦急如焚。向服徭役的逐人打听,他们有的摇头;有的摆手都说不知道万杞良的下落。孟姜女万般绝望,就坐在长城附近放声大哭:

"秋风飕飕天气凉,

孟姜孤寂独守房。

昼望云天思杞良,

晚伴豆灯恨夜长。

心忧衣单夫着凉,

不分昼夜织衣忙。

千针万线请深藏,

但愿衣暖把寒防。

谁知一切白恓惶,

送衣不见我夫郎。

郎啊郎!我的郎!

心上人儿万杞良!

怨!怨!怨!恨!恨!恨!

怨恨全是这筑城墙!"

"轰--"城墙倒塌了一截。露出丈夫万杞良的尸体。孟姜女想:活着夫妻不能相随,死后魂魄也要伴陪。猛然跃起一头撞向城墙残壁,立马倒在丈夫万杞良尸体旁,在没有站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乞巧节的来历与传说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节,也被我们成为“乞巧节”。在古代,人们在这一天不仅有着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传说,还有很多丰富色彩的民间传说。

那么,乞巧节是如何由来的呢?在民间又有着什么样的传说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乞巧节的由来

乞巧节又被称为“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乞巧节传说:

第一则: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