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钻木取火的传说(精品20篇)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现在小编为你们分享一些关于关于钻木取火的传说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你认真看完,会对你有帮助的!

浏览

6955

作文

750

压岁钱的传说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压岁钱传说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小偷,两人将钱币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祟不敢再来侵扰了。因“岁”“祟”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包公的传说

全文共 2072 字

+ 加入清单

包公铁面无私,执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是宋朝有名的清官。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开封府尹。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 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

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

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

“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

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

“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

“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

“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气。”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

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包拯把手一摆说:“不。”转脸对众人冷笑两声,说:“偷蛋的,你不招认,我自有办法。来人啊,给我端碗清水和一只空盘子来。”

“是。”随从答应着去办了。

王延龄看到这里,心里乐了,包拯果然名不虚传。审理案子能够动脑子,不屈打成招。

王太师正在想时,随从把一碗水和一只盘子拿来了。包拯个随从把盘子放在屋中间。然后说:“每人喝口水,在嘴里激漱吐到盘子里,不准把水咽下肚。”

头一个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盘子里。包拯瞅瞅盘子里的水,未吱声,又让第二个人把水吐到盘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声。轮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绝喝水漱嘴,包拯离了坐位,指着她说:“嘿嘿,鸡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顿时脸红到脖子梗,低头搓弄着衣角。王延龄忙说:“包大人,你断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

包拯说:“大师,刚吃过鸡蛋,一定会有蛋黄渣子塞在牙缝里,我让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来,就根据吐出来的水里有无蛋黄沫子来判断。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谁呢?”

一席话说得太师点头称是。心想,这包拯还真有招数哩。口里却说:“包大人,此事已明,算了吧,让他们散吧!”

包拯摇摇头说:“不行。案子到此,只明了头,尾还没收呢。”

“此话怎讲?”

包拯严肃地说:“秋菊只是为人捉弄,主犯不是她。”

王延龄一惊,想不到包拯这么年轻,遇事想得这么周全,办事这么干练。索性试到底吧,便说:“包大人,这样说她吃鸡蛋是受人指使啦,此人又是谁呢?”

包拯认真地说:“此人就是太──师──你。”

“啊!”

王延龄笑着连连点头,转脸对众人说:“这事正是我要秋菊做的,为的是试试包大人怎样断案。包大人料事如神,真是有才有智。你们回去,各干各的吧。”

这时,秋菊脸上才现出笑容,和大家一道散去。

等人走后,王延龄问道:“包大人,你根据什么断定是我指使秋菊的呢?”

包拯说:“秋菊已是个大姑娘,懂得道理,犯不着为两个鸡蛋闯下祸,这是一,二是,当我知道是她吃了鸡蛋时,她感到羞愧和委屈;三,这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在全府众人面前她被当众说出是偷吃,这事根根绊绊的不向众人说清楚,秋菊就不能过安分日子,会因羞愧而寻短见的。太师虽是开玩笑,试试我的才智,我要是一步处理不慎,不是会闹出人命来吗?”

一席话,说得王太师连连点头,佩服地说:“包大人,有你坐开封府,我放心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中元节传说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一: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玫瑰传说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佛祖的众多徒弟中有着这样的一对男女…… 男的性格热情;正如名字一样:爱人!女的性格温柔,也如名字一般:情人! 一天,他们一起研究佛理的时候;在一个小山中发现了两朵含苞待放的鲜花,因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花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他们都很好奇。男的想去摘来看看,一不小心被鲜花的刺刺到了,鲜红的血即刻流了出来;女的见了很心痛的拿起他的手,不经意地流下一滴眼泪,与男的手上的那一滴血同时掉下,分别掉在那两朵鲜花中…… 他们都是佛教徒;他们不可能在一起所以他们微笑的分开了;男的走向天上;女的走下地底!再回来他和她都有了更好的名字……男的把名字变为:月老,他希望女的不要记得他,他的工作却是让一对对男女记得彼此;用他手中的那一条小小的红线;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一条条小小的红线其实是他的一滴滴鲜红的血……女的把名字变为:孟婆,她希望男的忘记她,而她的工作比较幸运是熬汤,就是俗称的“孟婆汤”用她的一碗碗“孟婆汤”让一对对男女忘记彼此,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一碗碗“孟婆汤”其实是她一滴滴的眼泪…… 当爱人和情人在一起时,造就了爱情。爱情一定要有鲜花,所以那两朵花都是,虽然他们离开后开出来的花朵,一朵是代表热情的爱人的红色,一朵是代表温柔的情人的白色,但它们有同一个名字——玫瑰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小学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午”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可是,你们知道端午节来历吗?且听我来解答吧!

秦朝时期,一个楚国的臣子,名叫屈原,他是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在秦国吞并六国的前夕,屈原被楚王流放,且忍受不了楚国即将灭亡的情况,悲愤交加,报石投泪罗江以身殉国。江边百姓知道了屈原投河自尽的消息后,纷纷划船去打捞屈原的身体,这就演化成了赛龙舟的习俗。因打捞未果,为了不让那些小鱼小虾把尸体吃掉,人们把饭团、五谷杂粮投进江里,好让它们吃饱了不去吃屈原的身体,这就演化成了现在的吃粽子的习俗。

说起吃粽子,我想起上次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和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包粽子的情形。

妈妈会报四角形的粽子,还向我炫耀,我也跃跃欲试。我先拿出粽叶,包成一个锥形,把花生、蜜枣、红豆放进去,再放入米,把粽叶一合,绳子一绑,成了!一个奇丑无比的粽子映入眼帘。我想:虽然不好看,但也是我的“作品”,离成功就不远了。

下午,妈妈又带我去看划龙舟,比赛一开始,顿时锣鼓喧天,队员们都奋力划着船,鼓手也都奋力地击鼓,又快又响、震耳欲聋。随着一条红色的龙舟冲过终点,比赛也告一段落。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既能品尝美味的粽子,观赏有趣的龙舟赛;又能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体会和感慨屈大夫的满腔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全文共 1213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西方新闻自由只是传说观后感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为深入揭批西式民主“金钱政治”的本质和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性,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1月18日上午,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区行政中心北四楼会议室组织观看讨论了中宣部会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制作的《西式民主怎么了》、《西方新闻自由只是传说》警示片。区委副书记、区长陈永红主持会议。

观看警示片后,中心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西方民主怎么了》对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深入剖析,从“丑闻相伴”、“金钱政治”等方面,暴露出美国看似实行了广泛的民主,实则具有虚伪性、欺骗性、局限性,代表和服务于美国富有阶层少数人的利益。进一步深化了思想,统一了认识,深刻感受到应该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去审视西方民主,了解其真正面目,认识到民主不能照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西方新闻自由只是传说》借西方媒体涉华报道、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对所谓的“新闻自由”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反映西方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及局限性,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立足中国国情,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促进国家发展的使命。

大家一致表示,要本着“理解、思考、剖析”的原则,围绕学习主题,深入阐释西方的制度反思与中国道路的自信;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立足岗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结合“两学一做”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抵制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本质,自觉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要牢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打好主动仗,抢占话语权,讲好雨山故事、传播好雨山声音、阐释好雨山特色,着力为打造四个强区、建设美好雨山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民间传说》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中国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万圣节的传说

全文共 4618 字

+ 加入清单

万圣节前夕(英语:Halloween,为“All Hallows Eve”的缩写),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撒克逊人后裔云集的美国、不列颠群岛、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西方国家。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等。

万圣夜是诸圣节(All Hallows Day)的前夜。其英语名称中的“Hallow”源于中古英语的“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诸圣节仍然被称为“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圣人(All Hallows)的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Mass)。

万圣节通常与灵异的事物联系起来。欧洲传统上认为万圣夜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这传说与东亚的中元节与盂兰节类似。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阿诺卡(Anoka)号称是“世界万圣节之都”,每年都举行大型的巡游庆祝。

名称由来

万圣节前夜就是“圣夜”的意思。万圣夜已经变成一年中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许多人都以极大的热情来庆祝这一节日。万圣夜在11月1日的前一夜,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朔节是赞美春天的节日一样。

西方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华语地区常将万圣夜误称为万圣节。“Hallow”来源于中古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的圣人(Hallow)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仪式(Mass)。

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万圣夜后午夜开始,直至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会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的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

万圣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如今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仅仅用来赞美秋光,而是让它变成一场真正的“狂欢”。而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之一。

起源传说

传说一

(流传较广的传说)万圣节前夜奇装异服的孩子们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 。他 们认为该日是秋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 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 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 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 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现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传说二

万圣节及万圣节前夜也来自于天主教对其它宗教的节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诠释。万圣节前夜起源于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Samhain,萨温节),在10月的最后一天,他们相信这是夏天的终结,冬天的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标志,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被称为“死人之日”,或者“鬼节”。这一天各种恶鬼出没,死去人们的灵魂也会离开身体,在世间游走,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险。人们会把食物放在门口吸引有主的鬼魂灵魂,而为了吓走邪恶的鬼魂,凯尔特人会戴上面具。鬼节是一年中很特别的日子,英国人和爱尔兰人在这个时候悼念他们死去的亲友。这些人相信, 死去的灵魂会在这一天来到人世间,因此每年10月31日他们燃起篝火,举办盛宴以求好运。

天主教传教士登陆不列颠诸岛的时候,传教士们为了压制这种被他们视为异端的德鲁伊传统,就把这一天之后的11月第一天定为万圣节,纪念天主教的圣人们,希望以此打压这些鬼怪观念,所以说是先有鬼节,后有万圣节。然而,异教徒除了在万圣节对天主教圣人表示尊敬之外,仍继续在10月31日庆祝鬼节。

万圣节这样有趣,是因为异教徒没有听从教会。他们在万圣节继续沿用许多鬼节的仪式,有些仪式仍然存在。实际上万圣节和鬼节的习俗,主要是在英伦三岛和北美的前英属殖民地,也就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中,美国的万圣节前夕传统最初来自于爱尔兰和苏格兰的移民,于19世纪传入。而其他发达国家则于20世纪末受美国流行文化影响而开始庆祝万圣节前夕。

节日习俗

南瓜灯

万圣夜的象征物是南瓜灯(也叫杰克灯、杰克灯笼),另外还有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南瓜灯杰克(英文:JACK) 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杰克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杰克 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杰克 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 杰克 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

不给糖就捣乱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客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不给糖就捣蛋》就是以万圣节为题材的儿童恐怖片。

这个习俗起源还有一个说法是:这个习俗,来源于异教徒相信鬼魂会在每年降临人间的时候给活着的人制造麻烦。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恶灵伤害,人们穿上看起来像鬼的衣服,并且准备面包、鸡蛋、苹果等食物当供品以求好运。人们戴着面具,穿着迷惑鬼魂的鬼服,挨家挨户收供品。慷慨的人点起灯火,受到良好祝愿,但吝啬的人却受到威胁。

节日食品

太妃糖苹果

由于万圣夜临近苹果的丰收期,太妃糖苹果(toffee apples)成为应节食品。制法是把苹果插上竹签,然后手持竹签把苹果放在太妃糖浆中转动,有时会再粘上果仁。从前,各家各户会准备太妃糖苹果送给小孩,但当传闻有人把大头针和刀片放入苹果中,送太妃糖苹果的习惯逐渐消失。虽然大部分个案只是恶作剧,而真实个案中小孩也只是受轻伤,但是不少家长仍然以为在苹果中放刀片是十分普遍的。

南瓜派是万圣夜的节庆食品,特别是在美国。南瓜派是美国南方的深秋到初冬的传统家常点心,平常就有在吃,特别在万圣夜的前后,成为一种应景的食物。另外烘乾的南瓜子也是常被当做万圣夜的食品。

热苹果西打

这种饮料是用苹果酒加热再加入肉桂、丁香、糖熬煮而成,酒精在加热时已经挥发得差不多了。这种饮料在欧美的冬天都很盛行,一路喝过圣诞节到春天,热红酒也常常在这个时候喝,做法颇为类似,就是把苹果酒换成红酒。

糖果

万圣夜晚上小孩子和青少年都会化妆成鬼怪沿街要糖果,因此各种糖果也算是应景食品的一种,这时候商店里卖的糖果较受欢迎的是各种鬼怪造型的糖、和以万圣夜常见的橘色、棕色或黑色为包装的糖。

节日主题

前夜的主题是鬼怪、吓人,以及与死亡、魔法、魔怪有关的事物。通常与万圣节前夜拉上关系的事物有鬼魂、食尸鬼、巫婆、蝙蝠、黑猫、猫头鹰、小妖精、僵尸、骷髅、南瓜头和恶魔、阴尸等,还有虚构人物如吸血僵尸和科学怪人,南瓜灯(西方的南瓜和亚洲的不同 外壳坚硬如木头所以就好象在木头上雕刻一样)。黑色和橙色是万圣节前夜的传统颜色。现代万圣节前夜的产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绿色和红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为万圣节的象征。

鬼怪简介

【幽灵】

幽灵的传说遍及全世界,鬼怪的节日自然也少不了它的出现。

【僵尸】

一脸煞白或是满面挂彩,僵尸的形象随你想象。

【吸血鬼】

优雅、高贵而又冷酷的血族历来都是神秘午夜故事中的常客。

【巫婆】

黑猫、扫把、魔法帽……法力无边,但要当心脸上的皱纹哦。

【科学怪人】

科幻史上的经典科学怪人,如今也经常现身于万圣节中。

【精灵】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精灵,你想象的精灵是什么模样的?

【半人马】

半人马的来源在古希腊神话中说法不一,于是半人马也有善与恶。

【狼人】

有时是吸血鬼的死敌,有时又传播恐怖与瘟疫。

【魔鬼】

我能够满足你的愿望,凡人,但是你要把灵魂抵押给我。

【哥布林】

不同的传说与故事中,这些小东西时而邪恶时而滑稽。

【不死鸟】

沐浴于阳光,涅槃于火焰,象征着不朽和重生。

【牛头人】

克里特岛的牛头怪传说让这种怪物世人皆晓。

【美杜莎】

传说中能把人石化的蛇发女妖,曾经美丽堪比雅典娜。

【泰坦】

希腊神话中曾统治世界的古老的神族,巨人的代表。

【石像鬼】

整日坐在哥特式建筑屋顶上,在望天还是在思考?

【蜥蜴人】

全身披满厚厚的绿色鳞甲,每只手仅有三个指头。

【木乃伊】

化妆好了是木乃伊,COS(扮演)不好就是重病号。

【贝希摩斯】

旧约所记载的巨兽,有人认为它是撒旦的化身。

【大脚怪】

这种巨型怪兽从未被证实,但传说流传已久。

【巴哈姆特】

巴哈姆特的传说代表着阿拉伯人的宇宙观。

【巫妖】

用魔法获得永恒的生命,用永恒的生命研究魔法。

【矮人】

矿石、美酒、大胡子,了解矮人要从这些开始。

【巨魔】

无论哪里的巨魔传说,都少不了它们神奇的再生能力。

【无头骑士】

爱尔兰民间传说中的鬼怪,万圣节不可缺少的角色。

【南瓜灯】

南瓜是万圣节的代表,在脑袋上套个南瓜吧,记得留几个洞。

【骷髅】

骷髅也是恐怖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纪念伍子胥,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节的传说

全文共 1072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春节有四种来历,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传说之一。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像牛角一般的触角;眼睛圆滚滚的。活似两盏灯笼。一张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却说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真怪,牛儿惊慌得哞哞叫,挤成一团。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断地说,“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们对乡亲们说;“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几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龙的传说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听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困难也不怕;龙是本领高强的,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是富裕的,是正直的、能为人民着想的……

在《我的祖国》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我们的祖国就是这样一条“东方神龙”。人们的身体里流淌着龙的血脉: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大胆创造、诚信和谐……

中国,用英勇善战赶走了外国列强,用团结凝聚统一了祖国。中国,用高强的本领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用诚信和谐创造了奥运辉煌。中国,用聪明多智实现了“飞天”的梦想,用大胆创造书写了航天奇迹。中国,用正直富裕解决了一次次的困难,用勤劳勇敢筑起更美好的生活……

我会永远记住这些日子: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中国,“东方神龙”,还会有更多、更高的腾飞……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我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我也要用龙的精神和祖国一起“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的传说和习俗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乞巧节的传说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人们俗称“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其实不仅仅是汉族,壮族、满族、朝鲜族等也有过“七夕节”的习俗。不过,随着西方“情人节”流入中土,“七夕节”逐渐又被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那么你知道七夕节的来历吗?七夕的背后有什么说法吗?其实七夕节的来历背后有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几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茅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茅房内。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是美丽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七夕节的来历)天近午时,其他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便脉脉含羞地点了点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

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将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拔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肝肠寸断的织女和肩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当然,七夕节的来历只是个传说,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故事作文:狼人传说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这天,我在写作业,突然,我带着的黑色十字架发光,使我昏昏沉沉的,脑袋很痛,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第二天,正是一个星期天,我正迷惑昨晚怎么回事,但一听到早饭有我最爱吃的小笼包,那些事情就一扫而光,一心想着吃小笼包。我一看到小笼包就忍不住吞虎咽的吃起来。这时爸爸打开电视机,一则消息随着一阵风溜进我的耳朵儿里:

昨晚,有几名工人下班很晚,被一匹称作“狼人”的东西给吃掉双腿和胳膊,他们醒来时一直念着:“狼人狼人,狼人来了!”

那时,我并没有在意,甚至是左耳进右耳出。但我就是因为没有在意,而犯了一个错误。

[故事作文:狼人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凤凰鸟的传说

全文共 1673 字

+ 加入清单

听老人们讲,古代有凤凰,那是既美丽又聪明的鸟,可有谁见过呢?

还真的有人见过,而且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史书记载。《前汉书、昭帝纪): “三年……冬十月,凤凰集东海,遣使者祀其处。”。这是说,昭帝始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年的冬天十月里,有许多凤凰聚集在东海岸边的山上,皇帝认为这是了不起的祥瑞征兆,专门派使臣到海边祭祀。

传说凤凰老家就在东海岸边连云港云台山脉的凰窝山上。而有史以来,这里的地名、山名就叫做凰窝、凰窝山,民间还—直流传着许许多多龙凤呈样的爱情故事,亦真亦幻,神奇曼妙,动人心弦。这更加印证了连云港凰窝山就是凤凰栖息的地方。

凤凰自古就是人们的图腾崇拜物,后来传说其幻化成神鸟不胫而走。凤凰从品性到形状,高度地综合了鸟类的特征,是鸟类之王。鸟类像人们对自己的兄长那样,尊敬、拥护,爱戴、敬畏凤凰。人们还赋于她聪颖的智慧、崇高的思想和优良的品质。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支,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扮演着一个集德、义、礼、仁、信于一体的圣物的角色,承载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寄托,是天下太平、百姓幸福的标志,是纯洁爱情、美满姻缘的像征,是世间美好的吉祥物。连云港人为有凰窝而自豪,为有凤凰而骄傲。连云港也因凰窝而传扬四海,也因凤凰而闻名遐迩。

我久闻凰窝山之名,读了民初张学瀚,“凰窝仿佛桃源境,赏月看花且诵经。”的诗句后,常神往到凰窝山—游,领略它的山海风貌,特别是那一个个美丽动人的龙凤传说,更添了寻秘探幽的情趣。今年“端午节”,我应邀参加中国华文作家协会古典文学创作研讨会,和海内外作家齐聚高公岛风景游览区采风。

游凰窝山不是作家们的初衷,他们最有兴致的是要寻觅龙凤传说,更想—睹凤凰仙女蔚云的娇容。我们登上108级“拜风梯”,在气喘吁吁中终于看到了“栖凤亭”,是传说中凤凰栖息的地方。在此不远处立有一尊青铜凤凰像,这就是人们仰慕的凤凰仙女蔚云。这地方叫“丹凤朝阳台”,是凤凰仙女蔚云眺望情郎妙臣的地方。相传玉龙太子妙臣回到大海后,蔚云思君心切, 飞来这里,面对大海,望眼欲穿,日出也等,星夜也等,希望有一天,希望下一个雨季能与心上人欢聚。

研究古典文学的作家们为了探究龙凤的爱情故事,还特别绕有情趣地游览了凰窝山之胜景“三潭飞雪”,龙凤的爱情故事就是由此而来。它在龙潭涧中游,是传说中玉龙太子妙臣顺着龙潭洞从东海来到凰窝山与凤凰仙女蔚云相会的地方。相传东海龙王敖广的儿子妙臣气宇轩昂,智慧超群,他在—次海边游玩时,恰巧看到山崖上姿容温雅的凤凰仙女蔚云,那天然的风韵和美貌深深吸引了他,她也脉脉含情地凝视。然而天上海中无法相聚,蔚云执着地飞遍千山万水衔来树枝草木,在高高的山谷中筑起一道大坝,蓄水积流。有志者事竟成。在又—个雨季来临时,天水浩荡,冲出的水流在山谷中形成一条弯弯的

河流汇人大海。妙臣望着澎湃的涧水,万分激动,顺流而上。 初次上山的妙臣在大涧的第一潭“蛤蟆塘”急切地想见蔚云.可怎么也见不着。身后只传来几声蛙鸣,正所谓“鸟飞林愈静.蝉呜山更幽”。妙臣赶紧来到第二潭“小花鞋”.他看到一少女在哭泣,听说洗衣不小心冲走了“小花鞋”,就游到海边为她找回了“小花鞋”。姑娘深表爱意,可妙臣想着蔚云,毅然回绝。就在这时,姑娘变成了蔚云,妙臣欣喜若狂。原来姑娘在考验妙臣哩。后来这地方就叫“小花鞋”了。在此喜结良缘的妙臣与蔚云幸福欢乐,便携手相拥上了第三潭“玉龙潭”。这里飞花溅雪,薄雾浸衣,景色尤佳,成为龙凤经常嬉戏游乐的地方。“三潭飞雪”是一处胜景。山石奇状异形.涧水奔流湍涌,激溅的浪花如漱玉喷珠飞雪漫天。民初乡土诗人在此留下了摩崖石刻,张学瀚诗云:“山势崔巍列画屏,龙潭飞雪遍珑玲……”张恩沛诗云:“为爱仙源水—方,龙潭幽曲午风凉……泉声遥接潮声壮,添助波澜稳助航。”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凰窝山是凤凰栖息过的地方,是龙凤呈样的乐园。清代诗人王士任诗云:“应是蓬莱原不远,探幽何必到三峰。”我觉得揽胜蓬莱,只能使人望洋兴叹,而凰窝山那迷人的仙境,神奇的传说,以至于静穆、幽雅和秀美,真正地堪比蓬莱、方丈和瀛州三神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守岁的传说说明文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月亮的传说

全文共 987 字

+ 加入清单

月亮仙子曾是天宫的一个高官,可是现在,她却没有了任何官职而整天无所事事,但是对她来讲最难过的是一个月才可以和她最心爱的儿子——小星星见一次面,作为天界上仙的月亮仙子为什么会受到这种惩罚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有一次,玉皇大帝和月亮仙子等仙人在天界豪华的会议室里开会。玉皇大帝开始发言了:“女士们先生们,人类现在非常的自大,他们造出了很多新式武器,自相残杀,地球资源也被他们掠夺性的开发,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为了树立我们天界的威严,我认为应该给他们一些惩罚.我决定断绝人类的火种,让人类再也不能使用火源,大家都同意吗?”大部分仙人迫于玉皇大帝的威严,都在沉默,玉皇大帝看了看大家,说:“既然大家都同意了,那么从明天起,就开始断绝人类的火种”。

就在这时,月亮仙子站了起来,她对玉皇大帝说:“不可以,我不同意!”玉皇大帝面露不快。月亮仙子继续说道:“陛下,您有没有想过,人类如果没有了火,他们怎样生存,没有了火,他们就不能干很多事情……这样下去的话,人类就会在地球上灭亡了!”

玉皇大帝一看竟有人顶撞,顿时恼羞成怒地说:“什么!我的话就是天条,就是法律!你竟敢以下犯上,我要惩罚你!”

他的声音拉长了,“来人呐!把她打入冷宫,听候发落!”

这时,月亮仙子的儿子小星星也勇敢地站了起来,他大声地说:“您说的不对!您不能因为人类的一点点错误就毁灭了他们,再说人类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正在逐步改正自己。”玉皇大帝听了以后实在是忍无可忍,大喊一声:“来人呀,把这个小星星也打入冷宫。”

会议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大家都对玉皇大帝的行为极为不满,同时也在赞扬月亮母子二人的勇敢。玉皇大帝看到这个景象,因为害怕触犯众怒,就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玉皇大帝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就再给人类一次机会吧,假如人类以后还这样错下去,到那时候就休怪我无情了。”

由于月亮母子的勇敢,保住了人类使用火的权利。但是因为他们顶撞玉皇大帝,小星星被贬成了行星,一个月才能和他的妈妈月亮仙子见一次面,而月亮则被关在一间漆黑简陋的小屋里,只有晚上才能出来。但是因为对儿子小星星的思念,她只露一点在外面,只有在小星星回来时,她才肯出来,这个时候才是月亮最高兴的时候,也只有这个时候,她才是最圆、最亮的时候。

月亮母子用自已的自由,换来了人类生存的权利,那么我们人类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呢!我们又能为她们母子做点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七夕节的传说作文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这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也是古代女子最重视的乞巧节。

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红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在闽省,广东省及东南亚一带,最时兴于七夕拜七姐。这的确是旧日女儿家的大节日。大部份的省都有庆祝七夕的七巧节,唯大都当作一般庆典庆祝。闽,广省则相当的重视,尤其是广东省,大伙儿摆七凑热闹,十分隆重。

谈到七巧节,不得不提人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祈祷爱情永恒不渝。

记得前些日子在整理淮盐节日习俗时,其中提到端午节时孩子们系上的五彩绒线要等到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解下来并抛到自家房顶上。据说,喜鹊看见房顶上的绒线,就会叨走,飞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这一天,用这些绒线在银河上建一座彩虹桥,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老百姓的想像力真是丰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先是一段天上人间的织女与牛郎的绝世情缘,然后是天大的阻力将他们生生的分开。可是老百姓的心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憧憬的,哪怕是面对最暗无天日的处境,于是就有了“七夕”牛郎织女的喜相逢。

这是七夕的民俗,是人们对于牛郎织女的一种信仰,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信仰,才这么美好的节日一直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全文共 2161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除夕的传说

全文共 1326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 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