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钻木取火的传说(汇集20篇)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现在小编为你们分享一些关于关于钻木取火的传说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你认真看完,会对你有帮助的!

浏览

6711

作文

750

春节吃元宵的传说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这种小吃的名称,几经变易,才被固定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端午节传说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天有了大发现,我发现战国时代的屈原,竟然穿越时空,来到二十一世纪,就这么巧,被我逮个正着。当然要好好把握机会,跟他请教一些问题!

我首先对他被小人陷害,献上无限的同情,也告诉他,后人对他的楚辞,非常喜爱,也影响很大,他是诗人的老师祖呢!

他很高兴的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对于自己被小人陷害的命运,早就在跳江的时候,得到了救赎,认命的在江底一待就是一千年。

这次是河神法外施恩,特地允许他穿越时空,来到现代透透气,就刚好被我撞上了,这真是难得的奇缘。

屈原只能待到端午节,接着又要回汨罗江了,我得好好利用这几天带他好好逛逛,不多说了,我要出门了,等着我后续的报导吧!各位!

[端午节的传说作文300字六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城的传说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朋友,你们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游览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

首先我们来到长城入海的地方,这里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传说当年孟家生了一个女儿叫孟姜女。因为秦始皇要修筑长城,需要很多人力。秦始皇便抓了许多人去修长城。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一句谣言:只有把万喜良埋在长城底下,就可以使长城永保坚固,秦始皇就信以为真,派人捉拿万喜良。

万喜良逃到了孟家。孟家的人见万喜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就让孟姜女和万喜良成亲了。两人成亲不到十天,万喜良被官府的人抓去修长城了。

到了秋天,孟姜女见丈夫还没回来,给他送寒衣去了。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千里迢迢来到长城脚下。当地人却告诉她:万喜良早就被埋在长城下面了。她顿时悲痛欲绝,放声痛哭。霎时,天昏地暗,八百里长城被哭塌了。正在这时,秦始皇巡察长城而来,他见孟姜女长得眉清目秀,就想让她做妃子。孟姜女让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一是为万喜良修一座坟墓;二是让满朝文武祭奠万喜良;三是在长城和万喜良的坟墓中间修一座和飞虹一样雄伟的大桥。三件事办完之后,她就投海自尽了。

大家一定听过这个故事吧!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现在,我们要去登长城了。在长城上要注意安全,爱护文物,不要乱刻乱画!一个小时后,我们在门口见面吧,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端午节的传说作文400字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掀开这一扇时光之窗,我回到了楚辞作者“屈原”的存的战国时代,现在距离他投入汨罗江还有一天,趁着这二十回小时,我将尽一切所能,看可不可以挽救他投河自杀的命运。

往前一看,一个穿着楚国大夫服装的人正坐在一块石头上,他就是屈原!我马上奔过去找到他。他看起来好落魄,失魂到没注意到我的奇装异服,我必须把握时间,所以我只问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干脆隐居起来,不问世事?”

听到我的问题,他转过身来,刹那间,我被吓到了!又看见他的锐利的双眼,燃着一把烈火!他很不高兴的责备我:“我干嘛要隐居!楚地的人民我无法忘记!我想回去帮助祖国啊!”我看见他悲愤的留下双行泪珠,他竟然是这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一时汗颜了起来。

突然,他拿起刚刚坐的大石,砸向我,我大叫一声,张开眼睛,全身冒冷汗,原来,我做了一个近乎真实的梦,我遇见了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民间传说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嘭、嘭、嘭"过年啰!你们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吗?这里可有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呢!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物,它每年都会到村里偷吃动物,有时连人都不放过。人们觉得很不安,他们要搬家时侯,忽然走来了一位老爷爷,他说:"我可以让"年"吃不到我。"人们好奇地问:"为什么?"老爷爷说:"只要你们可以让我在村里住一个晚上,我就可以说给你们听。"人们半信半疑,答应老爷爷的要求,说:"那你要小心点。" 晚上,"年"来了,老爷爷放起了鞭炮,"年"听到了,吓得哇哇大叫,掉头就跑了回去。 到了第二天,人们问老爷爷为什么"年"不吃他?老爷爷说:"因为"年"最怕很吵的声音,只要你们搞出一些很吵的东西来吵它,就可以把它赶跑了!" 于是人们就按着老爷爷的说法去做,每当过年的时候就放鞭炮,真的把"年"赶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的传说

全文共 139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快到了,你们今天过小年了吗?吃饺子了吗?放假了吗?回家了吗?开心吗?期待吗?又要老一岁啦!糖瓜粘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糖瓜是汉族传统年节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传说一】

“二十三糖瓜粘”传说是怎么来的?据汉族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又到腊月二十三,千家万户糖瓜粘。送走灶王始忙乱,里里外外扫房间。磨好豆腐炖好肉,馒头未蒸面已酸。三鲜饺子枣年糕,除夕晚上全家欢。

【传说而】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这是流传在各省许多地方的一首民谣。说的是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实情,因此每家每户都要摆上供品来祭灶君上天,故称“祭灶节”。而在祭灶君时,许多地方都用麦芽制作的糖瓜为供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故事 传说灶王爷叫张单,家里很富有。虽然媳妇李氏很贤惠,但不能生育,被张生休了。她勤恳过日子,成了大财主。张生的再婚妇人,好吃懒做,坐吃山空,败尽家业,续弦之妻饿死,张生靠乞讨度日。当张生到李氏家讨饭时,二人见面,张生羞愧难当,一头扎进灶坑里,被灶火烧死。张生升天后向玉皇认错,被封为灶王爷。而今关东农村供奉的灶神却演化成为玉皇大帝之弟,玉皇大帝赐给他灶王的封号,让他成为天地间的使者,作为玉皇大帝的耳目。他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打道回天宫,与玉皇大帝团聚,并汇报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为,玉帝根据奏报的情况,对这家人进行奖善惩恶。

岂知这位张禅,自当上灶君之后,仍是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人们信不过他,害怕他上天之后胡言乱语,便在他上天之日,摆上糖瓜来祭奠他。祭祀时,先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君像的两侧,用来提醒他多为百姓说好话,办实事。至于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点,用来糊住他的嘴。当他尝到糖瓜的甜味时,就要多说点好话,如果他想打小报告说坏话时,就让糖瓜的粘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也张不开口。

河南民间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说其锅台垒得好,故死后作了灶神。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上天回好言,可保来年免灾”。河南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九寨沟的神话传说故事

全文共 201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南坪县九寨沟,以它独特秀丽的山水景色驰名中外,关于九寨沟也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九寨沟五绝之彩林。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境内,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成了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被誉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九寨沟的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族风情被称为“五绝”。

相传主管草木万物的地神,又称大山之神名比央朵明势巴有九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尽管这九位姑娘冰雪聪明又惹人喜爱,同时还拥有世间男子所没有的超强本领,但比央朵明热巴仍然因为没有一个儿子来继承他的志向而感到苦恼。不过,他还是很爱自己的这九个女儿。他在水晶般明亮的大岩山中,为女儿建造了很多漂亮舒适的楼阁庭院,让她们吃世间最好的东西,看世间最狂犬病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保护几个女儿,比央朵明热巴每次外出时,总是把大山之间紧紧地锁上。

九位姑娘一天天地长大了,出落得一个比一个优秀。她们想像男子汉一样,走出秀楼,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一番,学些本领,为父亲多分担一些事情。可是,要想出去经历风雨,父亲是不会同意的,就是走出这道房门都是件难事。

这时,最聪明的九姑娘提议说:“我们各自都会变幻,可以变成一只蜜蜂或者蚊虫,贴在阿爸的身上,偷偷学习他如何开、关大门,这样我们就可以出入自由了。”几个姐妹都很赞同。于是,当比央朵明热巴要去察视山川河流时,大姑娘就变成蜜蜂,悄悄地趴在阿爸的肩膀上,学会了开、关门的法术。

九寨沟五绝之叠瀑一天,九个姑娘趁阿爸不在,变成一群彩蝶飞了出去。时值正午,她们来到十二座大雪峰的上空,发现下面沟谷纵横,霉烟四起,清泉溪河全都变成了污水毒气,庄稼都枯萎了,山林中的鸟兽横七竖八地死在溪水旁,老百姓也都一个个死在道路两旁。九个姑娘立刻变幻成人形,走到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婆婆面前,问她这里发生了什么。老婆婆说:“姑娘,你们快走吧。这里来了个叫蛇魔扎的妖怪,据说,他只要杀死十万条生命,就能天下无敌。他在所有的河里都投放了毒物,把这里变得乌烟瘴气,毒死很多生命啊。”

“这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比央朵明热巴怎么不管呢?”姑娘们不解地问。

老婆婆说:“那个蛇魔扎很厉害,比央朵明热巴几次都败在他的手上。”

姑娘们一听,才明白为什么这段时间阿爸一直闷闷不乐,原来是这个妖怪在作祟。她们救起老婆婆,然后就开始商量如何对付那个蛇魔扎。

可是阿爸的法术如此高强,都败给了蛇魔扎,她们几个女子,法术又不高,如何是那妖魔的对手呢?聪明的小九妹突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神秘地说:“阿爸不是经常说阿舅雍忠萨玛很有本领嘛,就连阿妈生前,帮助阿爸降妖除魔的本领都是阿舅雍忠萨玛教的。我们不如去找阿舅帮忙吧。”可是阿舅住的地方谁也不知道,只有按照阿巴石箱里的地图上的路线才可以找到。大家做好了决定,第二天一早,大姑娘见阿爸出门了,就从石箱里偷出了地图。

九寨沟五绝之翠海她们按照地图上所标的路线,变做九条飞龙,朝西天飞去。她们经过冰峰幽谷,冰雪把她们的龙皮冻成了厚茧;她们飞跃火海群,火焰把她们的龙皮烧焦,眼睛也烧得金黄金黄……几经磨难,她们终于来到了一处烟云飘渺的大山跟前。姑娘们抬头望去,半空中飘着一朵祥云,上面站着一个天神模样的人。他就是金刚降魔神——雍忠萨玛。他被姑们娘的诚心所感动,决定帮助她们。

雍忠萨玛取出一只玉石绣花针筒和一串绿色的宝石送给姑娘们,并说:“这个针筒是你们阿妈炼成的,你们见到蛇魔扎,只要把针筒对着他叫你阿妈的名字,万根金针会刺破妖魔的眼珠和心脏;他若还是不服,你们连叫三声我的名字,我会帮助你们的。降服蛇魔扎后,再把绿宝石撒向十二座雪蜂,那里就会恢复原来的样子了。”

九寨沟五绝之雪峰姑娘们向阿舅告辞后,拿着宝物,风雨兼程,直奔那十二座雪峰而去。蛇魔扎见到九位姑娘,露出了可怕的嘴脸,他挥舞着魔爪,喷射着毒气向姑娘们扑了过来。姑娘们拿出针筒对着他,喊出阿妈的名字,只见针筒中万根金针一起射向蛇魔扎,扎得他浑身是血。但是蛇魔扎仍不甘心,他把地上的污水卷成巨浪,冲毁良田房舍,直往雪谷外冲去。姑娘们见此情景,急忙呼叫阿舅雍忠萨玛的名字。突然,空中传来一声巨响,一面闪着金光的镜子挡住了汹涌的洪水,洪水顿时消退了,蛇魔扎的头挂在了宝镜的前面。

正在这时,比央朵明热巴也赶到了十二座雪峰前,他看到九个女儿勇敢地与蛇魔扎作战,赞许地望着女儿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姑娘们请求阿爸让她们留下来恢复这里的山川河流,阿爸答应了她们。

九寨沟五绝之藏情姑娘们把绿色的宝石撒向十二座雪峰,这里的山绿了,水绿了;她们洗过澡的湖泊变得色彩斑斓;她们耕耘过的地方,长出了很好的庄稼;她们去过的树林,鸟儿欢唱,小动物舞蹈,她们所到之处一片生机盎然。九个姑娘帮助这里的人们重建了家园,并分别与九个藏族小伙子结了婚,慢慢地形成了九个部落,分居在九个藏寨中,大家团结如一家。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九寨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祭灶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全文共 478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二 传说

民间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

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三 河南的祭灶传说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湖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 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 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 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 “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 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 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 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 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 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 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 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 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 人就能平安无事。

四 福州祭灶小年习俗

【祭灶·仪式】一年两次糊弄“灶王”

在福州人的传统中,祭灶分成两次。“祭灶就是各家各户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要拿好东西招待,但是怕他上天的时候一身的酒气惹玉皇大帝不高兴,醉醺醺得胡乱汇报,因此在送他上天的时候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给他吃,叫作‘祭素灶’,这是在农历廿四,在农历廿三,人们就会拿好酒好菜招待这个一家之主,叫作‘祭荤灶’。”因此福州的祭灶一般分两次,这种习俗在全国都十分特别。祭灶的时候,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在其中。祭灶完毕还要抓把糖涂在灶门口,意思是把灶王爷的嘴巴粘住,让他少说话,以免言多必失。

过去,在祭灶的时候,孩子都会唱着一首童谣:“祭灶祭胡涂,灶前一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奶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

【祭灶·细节】花脸壳和灶君花

在小年前几天,老福州街头巷尾都会响起“卖花脸壳(假面具)”、“卖灶君花”的叫卖声。“所谓‘灶君花’就是红彤彤的木刻印制的灶王爷画像。祭灶完毕,旧的‘灶君花’要撕下来火化,贴上新的,以示送旧迎新。”徐老先生说,而最让当时还是孩子的徐老先生高兴的是,祭灶之前,外公外婆送给他的灶糖灶饼和一个“花脸壳”。根据福州的风俗,外公外婆要向外孙、外孙女送灶糖灶饼,有几个就要送几包。老人们的说法是,戴上“花脸壳”瘟神就看不到孩子的面目,能保佑平安,表达了他们对小辈的爱护。“有得吃,有得玩,祭灶已经让孩子感受到过年的乐趣了。”

【祭灶·传说】郑堂劈棺材除死无大灾

在福州,过去过小年,有两个关于祭灶的传说:

传说之一

吉庇巷的由来:宋代,福州有个叫郑性之的落魄书生。祭灶时他没有可以祭供的东西,他就把人家砍掉的甘蔗尾捡回去作为供品。祭灶时,他写了一首诗:“一只乌骓一条鞭,送你灶王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就道文章不值钱。”后来此人当了高官,曾经欺负他的人在他衣锦还乡时,急忙躲避,三坊七巷中的“吉庇(急避)巷”由此得名。

传说之二

“阿凡提”劈棺材:明代,住在朱紫坊的郑堂被称为“福州的阿凡提”,传说在祭灶这天,曾被他戏弄的富人给他送了口棺材想让他晦气一下。没想到郑堂把棺材劈开,一块块地丢进火里烧掉,边烧边唱:“郑堂劈棺材,除死(意指一生)无大灾。”这句话一直流传到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重阳节的传说初中生作文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九月九即重阳节,又名重九,九月九重阳节的传说。传说东汉时,有个名士姓费名长房的人,这人善观气象,能知吉凶。他的徒弟姓桓名景。有一次,费长房对徒弟桓景说:“到二九之日,你家中有大灾大难,最好九月九日到泰山登高,喝菊花酒,用红布袋盛上乌珠用以避灾难。”到了九月九日师徒两人到泰山登高,后回家,所有动物全部死去(牛、驴、马、鸡、狗、鹅、鸭等动物)。从此,每年九月九有登高的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人民传统的节日重阳节。每逢这一天,人们要登高、赏菊,还要吃菊花糕,饮菊花酒,传说东汉时,在江南青山脚下来了一位白发老人,对人们说,九九重阳这一天有灾祸,必须上山钦菊花酒,方可免灾。人们将信将疑,在九月九之前纷纷举家搬至山顶,并照老人指点,在山上饮菊花酒。果然,九月九月那天,村寨被一场大火烧光,幸亏人已上山,免于灾难。自此,每年到了重阳节前夕,人们都要登高饮酒。居住平原的百姓因无山可登,就在重阳节这天在自制的米粉糕点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邪之意。久而久之,这种习俗流传开来。

恒景回到家乡,九月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高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故乡的历史传说作文

全文共 2214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县马头涧乡,今属安阳市龙安区管辖,与我们鹤壁市搭界,距山城区石林乡时丰村仅十华里。有一些历史传说,听起来非常有趣。

一、本乡地名的传说

马头涧乡地名的由来,传说不一。据《彰徳府志》记载,该地村南沟涧呈马头形,故曰马头涧。又据该村清同治秀才靳体仁所立碑文录载,“东魏丞相高欢与西魏尔朱世龙相角于此,尔朱世龙阵亡,兵溃,战马纷纷投涧自亡。”羊马比君子,故得名马头涧沿用至今。

高白塔村在马头涧乡南五华里,据清《安阳县志》记载,该村宋时称西白塔。相传该村东部从前有座白马寺,寺内有白石塔,该村以塔取名,查现有同治十一年高氏祖莹碑文记载,崇祯末年,屡被兵焚,族户凋零,寺院白塔俱废。今寺址石佛尚存,因该村高姓居多,故称高白塔。

史葛涧村在马头涧乡西南三华里,据清《安阳县志》记载,该村宋时称葛涧,相传早年一史姓人家在河涧旁定居,涧内盛产葛藤,故称史葛涧。

元二庄村在马头涧乡东南五华里,相传文王被殷纣王押送幽禁羑里时,其子伯邑暗地里护送到此,文王怨儿送行,料必遭纣王所杀害,取名“怨儿庄”,村民嫌此名不雅,遂改为元二庄。

王二岗村在马头涧乡东南十华里,相传文王被殷纣王押送幽禁羑里时,其子伯邑暗地里护送至此,文王怨儿送行,料必遭纣王所杀害,阻儿再送。文王行至此地高岗上,回头再看望儿子,故取名“望儿岗”,村民嫌此名不雅,遂改为王二岗。

张家村在马头涧乡西北7华里,据清《安阳县志》记载,高欢既败尔朱世龙,于此作景观,俗曰骷髅台,在县城西南28华里,周围240步,东高2丈,西高3丈,后又讹曰独乐台。该村宋时称西独乐台,因该村张姓居多,故称张家独乐台,后人简称张家村。

二、史郡马的传说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史葛涧村里有一个姓史的煤贩子,因父亲早亡,母亲年近花甲,长卧病床,一家生活全靠其赶驴贩煤维持。

有一天,煤贩夜半动身,要将先一天于鹤壁买来的煤,起早送到安阳城变卖。一路心急腿快,加鞭催驴,来到安阳城下,因天尚未明,城门紧闭,他只好喊路边客店暂宿一时。这一呼喊不大要紧,店主在酣睡中,忽地梦见一只黑虎,咆哮入门,店主惊醒,一看原来是一煤夫求宿。心想定是贵人临门,便热情招待,并讨好地告诉煤夫说:“方才我做梦为证,贵容定是黑虎星,今日午时本城明成祖三子赵简王高燧之女将于高阁寺飘彩招亲,小人情愿送你银两前去聚客。”煤贩感到意外奇怪,出于前去混顿饭吃的心理,便将煤寄于店内,接过银两,到城里买了一套新衣,直向高阁寺大步走去。

高阁寺前张灯结彩,车水马龙,好不热闹。煤夫无心观赏,光着膀子挤进客厅,与各家公子王孙并坐入席,只见满桌酒肉鲜果,便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肚饱十成,放下碗筷,挺身而出,走上街头。这一大方爽快的举动,早被彩榜上的简王郡主看中,见之生情,就在煤夫走过楼前时,投掷彩球,正巧打入煤夫手内,煤贩一时喜出望外,主彩官立即上前施礼祝贺,并吩咐其三天之内送来千车滚龙钱,以作聘礼。煤贩听后闷闷不乐,匆匆告别了店主,赶驴回家,将飘彩之事原本告诉老母,母子二人都为千车聘礼发愁落泪。此刻,忽见一白胡子老人走进屋里,只笑不语,逗得煤贩火冒三丈,举手就打,老人破门而跑,煤贩随后紧追,谁知刚刚追上,老人竟变成一缕白气,入地不见了。煤贩心奇,掂来铁锨、镢头寻找,三尺之下竟挖出金山银山,当天雇来百辆大车,运送聘礼,连运数日。简王大喜,不久,煤贩子就与当朝简王之女婚配成偶,作了闻名千秋的史郡马。

现在史葛涧村北150米处,还有史郡马牌坊,座北朝南,巨石砌筑,前壁有石刻对联,上联为:“启秀发祥子孝孙贤传世世”,下联为:“居仁由义粟陈贯枯自年年”。牌坊北30米处为郡马墓,建有围墙,时经百年多变,一切建筑残损无迹,至今尚有牌坊犹存。

在史葛涧村,旧时还有一座望京楼也与史郡马有关。该楼建于明永乐十年,是赵简王高燧为女而筑。简王之女飘彩下嫁史郡马后,隐居偏僻之地,寂寞不安,日夜思念王室,垂泪不止。简王得知,爱女心切,即传令大兴土木,于郡马府修筑高楼,名曰望京楼,直至郡主登楼看得见安阳城内高阁寺方止。该楼高12层,高约40米,首层为石砌,8米见方,以上11层皆为古砖建筑,墙宽3尺余,清时拆除上8层,1958年拆除下4层,至今尚存残迹。

三、独乐台的传说

独乐台地名的来源,还有一个版本。传说元朝时,太行山区有一只母猩猩,会说人话,通达人情,常出没于百里荒山野林。有一年,猩猩将一民间樵夫抓入洞穴,强迫配偶,不久生一男孩,取名胡大海。由于樵夫思念家乡心切,一日趁猩猩外出之机,打开洞门巨石,抱着不满七岁的胡大海逃往本乡,途中樵夫病逝,大海以乞讨为生。因其浑身是毛,面目丑陋,百姓不但不敢接近,反而欺打侮辱,从此他便对本乡一带百姓怀恨在心。

元末年间,胡大海在江湖流浪中,与武士常遇春结交为友,并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南征北战,屡建功劳,后来朱元璋即帝位,胡大海成为当朝的有功之臣,曾多次向明太祖表达要报幼时讨饭被辱之仇,并扬言要将中原一带的百姓全部杀光。太祖无奈,经过再三思量,允许他报一箭之地的仇,即由太祖射箭,箭落到哪里杀到哪里。大海不满,怎奈皇上之命,不敢违抗。

一日,朝中文武百官聚集城头,太祖当众张弓搭建,箭离弦飞空,恰被一大雁叼走,惊飞百里,结果中原一带百姓多遭杀戮。张家一带被惊鸿绕飞数周,因此杀戮更惨,血流成河,尸骨成堆,故此地得名骷髅台,只因历史演变,后来更名为独乐台。大约这独乐台,也只有胡大海一人乐得起来罢了。

[故乡的历史传说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除夕的传说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我们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在包饺子的时候,我嘱咐奶奶特意包一个糖馅的饺子,如果谁能吃到的话,那么就代表着来年有好运气。

吃完饺子,爸爸妈妈嗑着瓜子,看着春节晚会,吃到糖馅饺子的我和爷爷奶奶去阳台看烟花。烟花升上天空,一爆炸,哇美极了!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一个圆球,有的像扇子又像贝壳……这个夜晚真美啊!

这时,爷爷回忆起小时候的过年情景,我们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守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三、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

之美。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庄子?外物》记载的处在涸辙里的鲋鱼求救的故事。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为飞龙。作者借此表示,由于谒见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5、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中华古今注》说,吴大帝孙权有宝剑六,其二名紫电。据《西京杂记》卷一云,汉高祖斩白蛇剑,每十二年一加磨,锋刃常莹若霜雪。文章借此夸赞王将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龙的传说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个小孩,他家里很穷,帮地主割草为生.一个冬天,他跟着他爸妈上山割草,可是山上一根草也没有,小孩在一个石缝里发现了一个珠子,他拾起放进了包里.回到了家,小孩把珠子放在了一个只有一点米的抽屉里,第二天,他去拿珠子时抽屉里的米竟然装满了.地主知道了这件事,想把珠子抢过来,地主来到了小孩的家,小孩觉的不对劲,便把珠子放在了手里,地主把小孩的家搜了个遍也没找到珠子,他就让仆人搜他们身上,小孩转身把珠子吞了下去,地主没找到珠子便垂头丧气的走了.小孩突然绝的口渴,便喝了一杯水,可是小孩还是绝的口渴,便跑到河边去喝,令人惊讶的是小孩和完了整条河的水,可他还是绝的奇渴无比,他来到嘉陵江,正准备喝水时,突然便成了一条龙,向河边飞驰而去.就这样,小孩成了一条龙,永远留在了嘉陵江海底,每当他想妈妈时,他就会叫一声,嘉陵江上就会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个小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写中秋节传说作文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远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民间传说与发展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千佛院有一传说:高僧帛僧光见这里群峰连峙,幽谷奇深,乃理想佛地,便决心凿一大佛。但连凿了二世,难毕全功。于是第三世又投胎南明山做和尚,还和前二世一样,不知劳累地凿着大菩萨。这事传到天神那里,天神听了委实感动,就派了1000余名天兵天将下凡到南明山来协助他,终于凿成了石弥勒像。这些天兵天将帮助帛僧光凿成大菩萨后,却爱上了人间,不肯再回天上去了,便一齐往大佛寺山门外的一个寺窟里走去,当帛僧光追上去看时,啊,原来这些人都已化成了一个个小佛,整整齐齐地坐在石窟内的壁岩上,后人就把这儿称为“千佛洞”。这虽是人们的想象附会,倒也说明了千佛院早被人们看作了是大佛寺一景。今千佛院成为大佛寺一处殿堂,也是顺应了这一看法。

洞口新堆塑的“海岛观音”,是从隐岳洞迁移过来的,使千佛洞增色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元宵节的传说

全文共 1848 字

+ 加入清单

喜庆的元宵节刚刚过去,人们吃元宵,打灯笼……真是太好玩了。光知道好玩不行,得知道它的来历,不行了吧!还是我告诉你吧: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喜庆的元宵节刚刚过去,人们吃元宵,打灯笼……真是太好玩了。光知道好玩不行,得知道它的来历,不行了吧!还是我告诉你吧: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知道了吧!把它记住,回家给你爸爸妈妈说。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知道了吧!把它记住,回家给你爸爸妈妈说。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有关于年的传说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年,是古老传说中的怪物,每到现在过年的那一天,就到村子里来大肆破坏,使村民们非常苦恼,有一次,一个铁匠发现年非常害怕打铁的巨大声音和火炉里的火光,于是告诉所有的村民,等年再到村里的时候,村民们就在门口贴上火红的纸,并且放鞭炮来威吓年,于是年再也没有到村子里为害百姓了

压岁钱,古代,长辈都用红线穿上100枚铜钱作为压岁钱,这是希望孩子长命百岁:到近代,压岁钱用红纸包着,这是希望孩子能走红运.压岁钱也是为了驱邪求吉祥,孩子们年龄小,容易受侵害,如果有恶鬼侵扰,他们可以用压岁钱贿赂它们,逢凶化吉,所以压岁钱也叫"压祟钱".

年夜饭包饺子,也是因为"年"这个怪物的关系,人们发现它比较害怕大的声音之后,每年的除夕夜,除了放鞭炮之外,大家还用力的用菜刀剁馅,用以吓跑年,也用以庆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守岁的传说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中元节作文:中元节传说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一: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有关清明节的传说:寒食节的由来

全文共 1686 字

+ 加入清单

实际上,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毫无关系。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也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魏武帝曹操也发布了《明罚令》废止禁火: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百俸。

除了周举、曹操,历代也多有人对禁火寒食持反对意见。但是,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喜好传说、热衷礼仪的民族,寒食节依然长期流传。民间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寒食的特点,纷纷创造出一些特殊的寒食节食品,凉菜冷食花样百出,形成了与岁时节日相联系的风味小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习俗。

在长期形成并稳固流传的社会风俗面前,宫廷官府只能顺应其发展趋势。于是,为联络民众感情而产生了官方的赐火和请新火之举。据记载,唐代宫廷每到清明节前,要让宫内小孩钻榆木取火,先得火者,皇帝要赐绢三匹、银碗一只,是为“请新火”。对臣下赐火种表示关怀,以笼络人心,所以又有“赐火”之举。唐时的诗词和笔记小说中,有大量描述“赐火”、“御火”的文字,可见其俗之盛。

由于民间普遍崇信介子推的“忠孝”精神,人们更乐意将寒食节与介子推联系在一起举行纪念活动。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所以,千百年来,介子推的故事也在不断完善中流传下来。

清明节和寒食节区别

一 名称不同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二 功能不同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後。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两者一是农耕节气,一是典故民俗,本是两码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三 文化内涵不同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在你们的传说中、歌声中记住我作文800字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开幕啦,国际动画电影周也在4月26日至5月1日在萧山德纳影城举行。我做为萧报小记者,这次可饱了眼福,观看了其中一部非常优秀的动画片《海洋之歌》。

《海洋之歌》的故事来自爱尔兰传说。小男孩本一家住在小岛上,守护灯塔。本的妈妈生下小妹妹雪儿后,去世了。雪儿6岁生日的晚上,发现了妈妈留下的海螺。雪儿吹响了海螺,循着海螺的声音,找到了一件外套。这件外套本来就是雪儿的,雪儿穿上以后,就能变成一只小海豹。爸爸怕像失去妻子一样失去雪儿,把这件外套扔进了大海。

本和雪儿的奶奶不满意两个孩子生活在偏僻的、危险的小岛,把他们带到了城市里。本和雪儿不适应城市的生活,偷偷回家。路上,他们遇到了三个精灵,本才知道原来雪儿和他们的妈妈都是海豹精灵。城市文明侵袭着大自然,雪儿是最后一个可以变成人形的精灵。本也知道了妈妈曾经给他讲的传说都是真的——猫头鹰女巫玛查吸走精灵们的感情,让他们都变成了石头,并且,猫头鹰女巫仍然在寻找幸存的精灵们……只有海豹精灵雪儿的歌声能拯救精灵们。可雪儿被女巫抓走,被吸走了感情,奄奄一息。

本在“伟大的记录者”肖纳吉的帮助下,来到猫头鹰女巫的老巢,救出了雪儿,带着雪儿回到家,在海底找到了雪儿的外套。在雪儿的歌声里,精灵们获得了重生。

看完电影,我非常感动,也有说不出的难受。当本和雪儿的妈妈离去时,她说:“在你们的传说中、歌声中记住我。”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残酷捕杀动物。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会再也见不到它们,只能在传说中、歌声中回忆它们。

我想起了我们班的一次班会活动,是由我主持的。在我和妈妈一起做的PPT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有智慧的生物,保护其它生物、保护地球的责任理应由我们人类来承担。在海豹精灵的歌声中,精灵们回到大海故乡。大海同样是人类的故乡,让我们一起保护大海,保护海洋生物,让海洋之歌永远回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