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钻木取火的传说(精品19篇)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现在小编为你们分享一些关于关于钻木取火的传说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你认真看完,会对你有帮助的!

浏览

6741

作文

750

大同九龙壁的传说

全文共 1372 字

+ 加入清单

曾在少年时入寺庙当和尚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为巩固江山,便把他的25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为王。朱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被分封到大同当代王。朱桂从小顽愚古怪,长大不读诗文,不学无术,无才无能。当上代王后,胡作非为,专横跋扈,乱杀无辜,弄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老百姓背地里送他一绰号:愣怔代王

“愣怔代王”之妻是明朝大将徐达之女,长相十分难看:身材又矮又胖,大脑袋、小眼睛、大嘴大牙。五官在她的脸上全长反了:该小的地方大,该大的地方小,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她这么难看,怎么朱桂就偏偏娶了她?原来是朱桂当时娶妻心切,一听说是徐达之女,便一口应允,娶回家来,倒也是门当户对。朱夫人相貌丑陋不堪,看见好看的女人就生气,别的女人越好看,对比她就越难看。大同是个出美女的地方,代王府里的侍女个个美貌,婷婷玉立。朱夫人就把满腔嫉妒和怒火儿撒在侍女身上,经常用锅底黑烟朝漂亮美貌的侍女脸上涂抹,把她们“打扮”得比自己还丑陋,好显得自己好看一点儿。就这样,代王夫妻搞得大同城里鸡飞狗跳,一片混乱。

朱元璋分封朱桂当大同的代王,朱桂不想去,赖在应天(南京)的皇宫里,又哭又闹。朱元璋爱子心切,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他只要到大同就任代王,就为他修建一座宫殿。于是,朱桂到了大同大兴土木修建代王府,规模规格近似皇宫。代王府建成后,朱桂开始过“皇帝瘾”,颇为开心。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觉得代王府好像缺点儿什么,决定在代王府门前建一座五彩琉璃龙壁。

经过百姓工匠日夜施工,龙壁终于建成。竣工那天,代王朱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剪彩仪式,朱桂率领王妃以及文武官员人等观赏龙壁,只见龙壁雄伟壮观,五彩琉璃辉煌夺目,壁上九条龙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盘曲回绕,搏浪戏珠。朱桂一边喝酒一边观赏,想他代王府前的龙壁,连老子朱元璋的皇宫里都没有,大过“皇帝瘾”。得意忘形之际,不禁大叫一声:“好!这龙壁好!这是本朝第一龙壁!”

话音刚落,天空忽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顿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代王惊惶失措,连忙命人燃灯照明。一时间,代王府内外灯火恍惚。忽然间,电闪裂开乌云,霹雳雷鸣,代王朱桂饮酒过量,闻听雷声浑身颤抖手哆嗦,失手打碎酒杯,眼前一片昏暗,仿佛龙从天而降。原来,九龙壁九龙栩栩如生,引来天上的真龙于天空飞行。

不一会儿,兵士来报:刚才的电闪霹雳,在龙壁后边的金泊仓街击出两眼水井,一水井的水为甜水,一水井的水为苦水。大同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民间谚语:“金泊仓,两眼井,一眼苦来一眼甜。”又有兵士报告:九龙壁前面被雷火击出一个大坑,往外涌水,代王朱桂急忙命人将水坑砌建,中间建一石桥,这就是“倒影池”。

九龙壁蔚为壮观,百姓欢呼。但九龙贪吃百姓供奉的美酒佳肴,酒足饭饱之后歪歪扭扭烂醉如泥,到了布雨时辰,九条龙同时跃上天空兴风作浪。顷刻之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引起河水猛涨,淹没良田和村庄。布雨之后,九条龙大睡不起,又现了一年不布雨水,河流干枯、田地干旱的局面,百姓怨声载道。大同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九龙戏水殃及老百姓”的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里的关键词—朱桂和龙,都成了民间嘲讽的载体。其实,真正精美雕刻了“天下第一龙壁”的是民间百姓,但他们并没有欢呼这个创造,根本或许就在于这个创造是一个“被迫的创造”。由此可以观察到自由的民间文化和不自由的民间文化的差异和错位。无人能够阻挡透露着民意的民间传说的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念2024年中元节作文:中元节传说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日月潭的神话传说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日月潭位于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古时候,台湾大清溪边住着一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牙,女的叫水社姐。他俩捕鱼过活,小日子过得挺甜挺甜的。

一天中午,忽然一声巨响,太阳不见了,大清溪也变得浑浊起来。到了晚上,又是一声巨响,月亮又不见了。从此,大清溪的日日夜夜都是墨黑墨黑的。禾苗枯黄了,果子不结了。大尖牙叹气道:“这日子怎么过呀?”水社姐看到丈夫唉声叹气,就说:“太阳月亮一定都落在地上,我们去找它,要回光明。”于是夫妻手执火把,翻过座座高山,穿过丛丛密林,踏过多少湍急河流……

这一天,他们爬上一座大山。终于远远地望见那边水潭一亮一黑。夫妻俩立即奔到大潭边。忽地看见一对大恶龙在潭里游来游去,象玩大水球一样,吞吐着太阳和月亮,发出咕咕怪响。

夫妻俩越看越恼火,便商量要杀死恶龙,夺回光明。他们向前走去,忽然发现一个岩洞。大尖牙说:“这洞可能是龙的家。”说着,他俩钻进洞里,走了很久,终于看到亮光,看到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婆婆在烧饭。夫妻俩向老婆婆说明来意。老婆婆很佩服他俩的勇敢精神,告诉他们,她是被恶龙卷到岩洞里来的,每天替龙做饭。还告诉他俩说,恶龙就怕阿里山底的金斧头和金剪刀。老婆婆说完,给他俩一把铁铲和一柄火叉。夫妻俩告辞了老婆婆,日夜兼程来到阿里山脚,拼命挖呀挖呀,凿呀凿呀,不知过了多久,在他俩身后堆起了一座座小山峰。有一天,深深的洞里放出了红光,金斧头和金剪刀出现了!他俩拣起金斧头和金剪刀,跑出了洞,直奔双龙居住的潭边来。

此时,大尖牙把金斧头丢下潭去,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两条恶龙从潭底翻起,掀起几丈高的浪花。水社姐急忙把金剪刀也丢下潭,只听“卡嚓”一声巨响,两条恶龙头被剪断了,从口里吐出了太阳和月亮。 大尖牙和水社姐照老婆婆教的办法,吞下龙的眼珠。忽然,他们变得又高又大。他们捧起太阳和月亮,用力抛回天空。从此,日月轮番放出光明,人们又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但是,为了不让太阳和月亮再掉进潭里。夫妻俩笔挺挺地守在潭边。年复一年,大尖牙和水社姐变成了两座雄伟的大山。

后代的人们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把这两座山叫大尖山和水社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关于元宵节的传说

全文共 132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另一则传说则和吃元宵的习俗有关: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的个性既善良又风趣。如果宫里有谁得罪了汉武帝,总要靠东方朔来讲情。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汉武帝觉得有点无聊,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的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没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于是才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这一天,东方朔出宫后,便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个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你们若看到一个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马上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说:“我是领旨来烧长安的。玉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一看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双亲、妹妹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六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年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个村子,村里有个光棍汉,家里穷啊,吃了上顿没下顿。眼看过年了,别人放鞭炮吃饺子,韭菜肉,可香可香。他啥也没有,去邻居菜地里偷了根白萝卜,又借了点儿面,包了五十个白萝卜馅儿的饺子,越吃越想哭。那会儿家家过年拜财神,小伙子一股邪劲儿上来,心说你们都拜财神,没人拜丧神,丧神多可怜啊,我今天就拜一拜丧神!

一边想一边就真动手了。在灶台上点一根香,摆一碗白萝卜饺子,嘴上念着丧神就往下拜。一个头刚磕完,丧神真的来了。乌青的脸,眉毛垂着,眼角吊着,进屋一阵阴风,灯都灭了。丧神问他,小伙子,你特么拜我干什么?

小伙子也不害怕,说,丧神财神都是神,凭什么财神就有酒有肉,丧神就没人管?我今天给您拜个年,也没什么好东西,白萝卜饺子,您不嫌弃就吃一个吧。

几句话差点儿把丧神给说哭。饺子也没吃,叹口气,转身走了。走出去一半又转身回来,说,村东头两里外有片荒地,中间一棵树,往下挖三尺,别的就不多说了。

小伙子倒头就拜,说,明年您还来。

第二天他就去村东头了,果然两里外一片荒地,正中央一棵半死不活的树。他顺着往下挖了三尺,挖出一个箱子,箱子打开,里头全是黄金。

接下来就简单了,小伙子用这些黄金从朋友那儿进了一百箱面膜,在朋友圈卖,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微商,拉黑他的人数都数不清……

我操,说哪儿去了。

重新说,小伙子靠这箱金子发了家,重新盖了房子,买了块好地,娶了老婆,老婆又给生了个大胖小子。后来他儿子科考中举,当了官,一家子鸡犬升天。

他们家还是年年拜丧神,贡品不断升级,但每年贡桌上都有一碗白萝卜饺子。丧神再没出现过,不过每次除夕夜过去,初一擦贡桌,都会发现饺子少了几个。

那,这个故事表达了什么呢?

这个故事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不劳而获的美好愿望和迫切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二:寒衣节的来历传说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广为流传,但是她为什么不远千里要去长城寻夫呢?据说秦时孟姜女的丈夫范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 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如今寒衣节也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有一种说法是说十月初一烧寒衣是商人的伎俩,这个聪明的商人是谁呢?据说是造纸术发明人的蔡伦的大嫂。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蔡伦大嫂芳名慧娘,她看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便叫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习造纸,但是她丈夫不是那块料。学了点皮毛就张罗着自己开了造纸店,结果纸质低劣无人问津。夫妻二人对着一大堆的废纸发愁,怎么办才卖的出去呢?慧娘还真对得起“慧”字灵机一动就想到了好办法。

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戏,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龙的传说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你一定见过彩虹吧,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却喜欢管彩虹叫:“龙吸水。”他们认为这是龙渴了,在这里喝水呢!!!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据说:龙长着鹿的角、马的头、蛇的身体、鱼的鳞片和老鹰的爪子,它那宽阔的下巴上长着两根又长又好看的胡须,并且,龙的额头上还镶着一块闪闪发光的珍珠。

龙的本领非常高 。它掌管六界,地位比玉皇大帝还高一百倍呢,它能上天入海,耕云播雨,无所不能。它还掌管着天上的风雨雷电,地上的旱涝灾害。传说大海、江河与一些大小不同的湖泊全部由龙来掌管着它们,因此,人们又称龙为至高无上的龙王。

古人对龙十分尊敬。为了有一个好收成,仪式上最长见的舞龙,在现在过年的时候,我国仍保持着舞龙的风俗呢。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上象征,所以,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勇敢传说观后感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勇敢传说”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喜剧动画电影,它讲了一位天真、美丽的小公主梅莉达为了争取自己的自由,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

有一天,王妃艾莉诺想让小公主嫁人,有三个家族都赶来了,可是小公主嫁给谁呢?就在大家毫无注意的时候小公主说:“不如比赛射箭吧,谁赢了我就嫁给谁”。其中有一个家族赢了,但是小公主不想嫁人,就自己拿起箭,射向三个靶子,射到第个靶子的时候,正好把靶中心的那支箭射穿了,小公主的裙子也因为射箭裂开了。王妃很生气,就把小公主的弓扔到了火炉里。小公主又气又恨,拿起剑把挂在墙上印有全家人的挂毯割破了,然后骑着他的坐骑冲出城堡,奔向森林里。忽然前面出现了许多蓝色的小精灵,那些小精灵们好像要把小公主带到一个神秘的地方,小公主就顺着小精灵指的方向来到了一个小木屋,里面有一个巫婆,她给小公主介绍了许多东西,可是这些都不是小公主想要的。小公主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巫婆,巫婆就给了小公主一块带着魔咒的蛋糕。小公主急切的拿了蛋糕回到了城堡,蛋糕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妈妈吃了后忽然觉得不舒服,不一会儿妈妈变成了一头很大的熊。这头熊心地善良,不久被国王佛格发现了,国王和他们的士兵们一起捉拿这头熊,小公主怕极了,他拍爸爸会杀了妈妈。忽然,他想起了巫婆说的一句话:“要想改变命运,先审视内心,弥合被虚荣蒙蔽的裂痕”。她知道了,因为自己的私心才让妈妈变成熊了,要想救回妈妈要先除掉自己的私心,把挂毯缝好才能救妈妈。小公主就找来针和线缝好了挂毯,在最关键的时候救了妈妈。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人不能有私心,要有爱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白氏郎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1688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吕洞宾和白牡丹生了个儿子叫白氏郎。白牡丹原来也在泰山修炼,后来不堪众人的嘲弄,就和儿子搬到泰山南边的徂徕山去住了。

白氏郎长到八九岁,生得伶牙俐齿,十分讨人喜欢,可就是没有个名正言顺的父亲,整天在外边被人打骂,受人欺负。

这天,正是腊月二十三,白牡丹让白氏郎跟村里的小伙伴上山砍柴,自己在家里弄些水酒淡菜,准备打发灶王爷上天,去汇报下界一年的情况。

白氏郎和伙们来到山上,领头的说要玩“做皇帝”的游戏,把几个草筐撂起来当作宝座,谁要能爬上去,谁就是皇帝,以后众人就都听他的,选他做头头。说完便把筐撂得高高的,一个个轮着往上爬。筐子没用绳子拴牢,一爬一晃,结果没爬几下就都滚了下来,最后轮到了白氏郎,只见他稳抓草筐,轻迈双脚,颤颤悠悠真的爬了上去。本来他们都看不起白氏郎,是想拿他取笑,如今他真的爬了上去,谁肯让他这个私生子做头头,便把他拖下来,打了一顿一哄而散了。

白牡丹在家里正为买不起酒菜犯愁,见白氏郎又从外面哭着回来,鼻子都让人打破了,十分难过,顿时来了气,就抓起烧火棍,把怨气照着灶王爷出开了:“灶王爷啊灶王爷,你都看见了吧,这还让我们怎么活?哼!我儿要是真做了皇帝,非把那些小崽子杀尽斩绝不可。”她越说越气,一边说,一边敲,几火棍下去,灶王爷早就鼻青脸肿了。

灶王爷上天,不但没在白牡丹家吃好喝好,而且还挨了一顿棍棒,便一溜烟地跑到玉皇大帝那里告状去了。灶王爷一见大帝,便叩首禀报说:“不得了啦大帝,白牡丹发誓,白氏郎要做了皇帝,就要把村里的人斩尽杀绝。这不,白牡丹连我都 打了。望大帝为臣子做主,千万不能让白氏郎做皇帝。”玉皇大帝听了灶君的一面之词,便吩咐四员大将,到来年的龙节抽掉白氏郎的龙筋。

再说白氏郎,从那次挨打以后,就每次独自上山,这一天,他一个人在山上打柴,迎面走来一个白胡子老头对他说:“你本是真龙天子,将来要做皇帝的,只因你娘不慎说走了话,玉皇大帝要在来年的龙节抽你的筋,现在已经没办法补救了,只有到时候你能咬牙挺过,保住你的龙牙玉口,还能说什么成什么。”说完便飘然而去。

白氏郎像做了个梦,吓得不得了。回去和母亲一说,白牡丹得知是自己害了儿子,十分后悔,便把儿子搂在怀里痛哭起来。

转眼龙节已到,只见几片黑云压在白家院上。这时,白氏郎正在院中劈柴,就听一个闷雷,白氏郎随声倒地,几员天兵天将便开始抽他的筋,那滋味简直比脱胎换骨还难受。可是白氏郎硬是挺了过来。

从此,白氏郎恨透了灶王爷,恨透了所有的神仙。他发誓要把所有的神仙都扣押起来,以报此仇。可是,如此多的神仙用什么盛呢?他穷得连个箱子盒子都 没有,白氏郎回头见自己上山装水用的葫芦挂在灶旁,便顺手拿过来,恨得咬牙切齿地说:“灶王爷,亏你跑到大帝面前替我美言,你老人家辛苦了,到我这葫芦里来歇歇脚吧。”因为白氏郎有一张龙牙玉口,他的话便是圣旨,只听“嗖”的一声,灶王爷便化作一缕青烟钻进了葫芦。

白氏郎告别母亲,提着葫芦走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见庙就进,见神就收。他想收完以后,全都把他们压在泰山底下,所以最后才来到泰山。

刚过红门不远,迎面走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白氏郎觉得有些面熟,似曾相识,可一时又记不起来,便喊道:“来者何人,快快通名报姓。”那老人笑嘻嘻地答道:“在下便是小仙吕洞宾。”

白氏郎闻听此言,突然想起以前给他报信的白胡子老头,原来是他的亲生父亲,不禁大吃一惊,将葫芦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这下可热闹了,各路神仙都 连滚带爬的向旁边的一个大石洞挤去,吕洞宾数也数不过来,就把它取名为“千佛洞”。后人又在那里起楼造阁,顺吕祖之意取名“万仙楼”。

只有灶王爷的腿长,又跑回了灶堂。不过吕洞宾怕他再惹事生非,便在灶王的神像旁边写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予以警告。

白氏郎得知面前正是他的亲生父亲,便跪在吕洞宾面前,将母子多少年来的冷遇和磨难一一告诉了他。吕洞宾听后,也十分难过,将一柄断烦恼、避磨难、呼风唤雨的青龙宝剑交给白氏郎,嘱咐他照顾好母亲,与乡亲们和睦相处,把他又送回了徂徕山。

此后,乡亲们得知吕洞宾如此宽宏大量,也都敬重他们母子,多方给予照顾,白氏郎也才用他的青龙宝剑为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压岁钱的传说命题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喜欢过年,过年时,大人会给我们很多压岁钱,那么压岁钱的来历是怎样的呢?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suì)”,大年三十晚上总是偷偷地跑出来,到百姓家里去,用手去摸熟睡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就会头疼发热,变成傻子,甚至会死掉。

但是这个名叫“祟”的小妖怕灯光,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儿子被视为掌上明珠。大年三十晚上,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上,放在孩子的枕头旁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伸手去摸孩子的头,这时只见枕头边发出道道金光,吓得“祟”大叫一声就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平安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因“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我觉得,它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的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它所注重的是金钱背后的寓意。作为小学生,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压岁钱,更应当正确使用压岁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秋节传说的英语

全文共 2521 字

+ 加入清单

Mid-Autumn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he Moon Festival), the third major festival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is celebrated 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month, as the moon is supposed to be at its maximum brightness for the entire year.

The moon definitely spins countless legends throughout the ages. Of course, the most famous legend is the one surrounding the "lady living in the moon" that dates back to ancient times, to a day when ten suns appeared at once in the sky. The Emperor ordered a famous archer to shoot down the nine extra suns. Once the task was accomplished, Goddess of Western Heaven rewarded the archer with a pill that would make him immortal. However, his wife found the pill, took it, and was banished to the moon as a result. Legend says that her beauty is greatest on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Another legend depicts a possible role that the festival played in Chinese history. Overrun by the Mongols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the Chinese threw off their oppressors in 1368 AD. It is said that mooncakes - which the Mongols did not eat - were the perfect vehicle for hiding and passing along plans for the rebellion. Families were instructed not to eat the mooncakes until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which is when the rebellion took place.

The most lunatic mortal in Chinese history could have been the great poet Li Bai (701-762 AD), who once invited the moon to have a drink with him and his shadow to form a band of three. Li finally drowned in a lake in an effort to catch the moon when he was drunk one night.

The festive night can be one of the most charming and picturesque nights and the full moon is an auspicious symbol of abundance, harmony and luck.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related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to changes of the moon as it waxes and wanes; joy and sorrow, parting and reunion. In Chinese culture, the family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circle of relations that cannot be broken. Because the full moon is roound and symbolizes reunion, the festival is also known as the festival of reunion. All family members try to get together on this special day. It is a happy occasion where people feast on scrumptious mooncakes. Some Chinese families today still stay up late to observe the occasion eating mooncakes, sipping tea and gazing at the beautiful moon. It is regarded the perfect moment if someone catches the moons reflection in the center of his or her teacup. Those who can not return home watch the bright moonlight and feel deep longing for their loved one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宝莲灯的历史传说

全文共 208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传说,华山脚下有一座雪映宫,雪映宫里供奉着一位三圣母娘娘。三圣母娘娘有一件神奇的法宝——宝莲灯。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传说,华山脚下有一座雪映宫,雪映宫里供奉着一位三圣母娘娘。三圣母娘娘有一件神奇的法宝——宝莲灯。这盏宝莲灯是当年女娲娘娘补天用的五色神火化身而成,它有无穷的法力。

以前华山脚下的百姓经常受瘴雾危害,每年都要死不少人和牲畜,自从三圣母娘娘来到华山,用她手中的宝莲灯驱散瘴雾,人们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三圣母在雪映宫住了下来,她为人们驱除瘴雾,求签问卜。华山脚下的百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去雪映宫求签解忧。雪映宫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专程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求签问卜。

这天,雪映宫里来了一名叫刘彦昌的书生,他进京赶考路过此地,听说雪映宫里求签灵验,便想来问问自己的前程。正巧这天三圣母出去赴宴了,所以刘彦昌连求三支签,都是空签。刘彦昌一气之下,就在墙上写了一首诗,骂三圣母是骗子,然后便挥袖下山了。

三圣母赴宴归来,看见墙上的诗,非常生气。她召来雷公电母,下起大雨,把刘彦昌淋成落汤鸡,为自己出了一口气。

刘彦昌冒着大雨,又扭伤了脚,急火攻心,昏倒在雨中。善良的三圣母不忍心了,她赶紧变出一所房子,让丫环灵芝把刘彦昌扶到房里休息,让他住下来养伤。刘彦昌英俊的相貌,出众的文采深深吸引了三圣母。三圣母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刘彦昌。不久,三圣母和刘彦昌在丫环灵芝的牵线下,结成了夫妻。

转眼间,秋天到了,刘彦昌要进京考试。这时三圣母已经怀孕了,刘彦昌临走的时候,把一块祖传的沉香玉交给三圣母,叮嘱说生了孩子就叫沉香。

刘彦昌走了没多久,小沉香就出世了。他胖胖的脸蛋,红红的小嘴,黑黑的头发,惹人喜爱。三圣母的姐妹们都吵着要给沉香办满月酒,一下来了很多人,雪映宫里热闹极了。

刚巧这一天二郎神的啸天犬从空中飞过,它闻到肉香,忍不住降下云头,钻进雪映宫找吃的,恰好听到了雪映宫里的谈话,它急忙回去告诉了主人二郎神。

二郎神是三圣母的哥哥,它一听妹妹不顾天规,嫁给凡人,还生了一个小孩,肺都要气炸了,立刻带领天兵天将去捉三圣母。二郎神气冲冲地来到了雪映宫,三圣母哀求哥哥成全她和刘彦昌的感情。可二郎神哪里肯听,坚决要带三圣母去见玉帝。没办法,三圣母只好拿出宝莲灯来护身。

二郎神战败后,派啸天犬悄悄偷走了宝莲灯,再次来到华山,这才捉住了三圣母,把她压在了华山下。

狠心的二郎神还想把沉香扔到山谷里摔死,幸好霹雳大仙路过山谷,救了沉香。霹雳大仙把沉香带回自己住的仙人峰,教他本领。

另一边,刘彦昌进京赶考,考中了状元,皇上封他做了大官。宰相一看刘彦昌前途无量,就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彦昌。刘彦昌拒绝了宰相,宰相失了颜面,恼恨在心,他派人追杀刘彦昌,刘彦昌一路逃难,刚巧被霹雳大仙救下,送回了华山。

刘彦昌在华山上找不到三圣母,伤心极了,就在山脚下住下来,等待三圣母的归来。

十六年过去了,沉香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小伙子。他学了很多本领,会使枪、剑和刀,还会七十三变呢!霹雳大仙看到沉香武艺学成了,就把他的身世告诉了他。沉香一听,急得立刻就要拜别师父,去救母亲。

霹雳大仙说:“别着急,孩子。你必须得先找到宝莲灯,再找到神斧,这样才能劈开华山,救出你母亲。”

“宝莲灯在哪里?神斧又在哪里?”沉香着急地问。

“宝莲灯是你母亲的宝物,现在被藏在二郎神的真君庙里,你要想法拿出宝莲灯来,然后再去昆仑山找神斧。”

“为什么不让我直接去找神斧呢?”

“那可是当年盘古开天地的神斧,有三位非常厉害的天神看守着呢。”霹雳大仙说,“这三位天神都有很强的法力,你必须有宝莲灯的帮助才能拿到神斧。”

“知道了师父,再苦再难我也要把神斧找到!”沉香说完就出发了。

沉香来到二郎神的真君庙。真君庙的下面有座地宫,藏着二郎神的所有宝贝。这里可真大,沉香走了好长时间还没有走到尽头。终于,他绕过看守的门卫,偷走了宝莲灯。

沉香得意极了,他带着宝莲灯跑出真君庙。可刚跑到门口,就看见一个凶巴巴的有三只眼的人——二郎神回来了。

沉香和二郎神打了起来,几个回合下来,沉香根本就不是二郎神的对手,他累得胳膊都快抬不起来了,差点被二郎神砍中。忽然,他怀里的宝莲灯散发出强烈的光芒,弹开了二郎神,并环绕住沉香向远处飞去了。

沉香拿到了宝莲灯,精神抖擞,又向昆仑山走去。昆仑山上有一座寒冰洞,洞里全是千年不化的寒冰,那把威力无比的神斧就藏在寒冰洞中。可是,从来没有人能从寒冰洞中活着走出去。

沉香勇敢地走进了寒冰洞。那些冒着凉气的寒冰似乎吸走了沉香全身的热气,沉香觉得自己快要被冻僵了。

“放弃吧,孩子。”看守神斧的天神说。

“不,我一定要救母亲出来,绝不放弃!”沉香坚持说。

沉香的孝道感动了冰神、权神和死神三位天神,而且他们也抵挡不住宝莲灯的威力,就只好让沉香取走了神斧。

沉香扛着神斧来到华山,举起神斧就向华山山峰砍去,就听“轰隆隆”一声,山峰一下子就从中间被劈开了,三圣母从山下飞了出来。

“娘!”沉香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母亲。

“娘子!”刘彦昌终于等到了三圣母。

他们一家人团聚了,从此以后欢欢乐乐地生活在一起,再也没有分开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1824 字

+ 加入清单

武则天登皇位,自称圣神皇帝。一年冬天,她突然兴致大发,带着妃嫔、宫女到上苑饮酒赏雪。此时大雪刚停,只见那假山、凉亭、小桥、长廊一切景物都穿上了洁白的素装;各种花草树木虽说枝叶凋零,但经雪一打扮,犹如银枝玉花,显得格外的美丽;偶而飞来两只小鸟,把枝条轻轻一掸,撒下团团白絮,好似一只只飞舞的蝴蝶。武则天看得入了迷,没想到雪的景色竟是如此壮丽。突然,她发现在那白皑皑的雪堆里,有点点燃烧跳跃的火苗。仔细一看,原来是朵朵盛开的红梅。武则天真是高兴极了!禁不住吟诗一首,抒发她的喜悦情怀。随同赏花的纪嫔们一看太后如此欢喜,都争相给她敬酒,这时,有个妃嫔说:“武后,梅花再好,毕竟是一花独放。如果你能下道圣旨,让这满园百花齐开,岂不更称心愿吗?

另一妃嫔摇摇头说:“如今严冬寒月,梅花开放正适时令。若让百花齐放,需等来年春天。”

武则天听罢哈哈一阵大笑,说:“春时花开,不足为奇。百花斗雪竞放,方合我的心意。”

妃嫔们看她已有几分醉意,劝说道:“武后,时辰不早,快快回宫歇息了吧。若还想观赏,待明日一早再来。”

武则天由宫女搀着回到宫里。但她酒兴未消,仍想着让百花斗雪竞放的事。于是,令宫女拿来文房四宝,当即手握霜毫,蘸饱浓墨,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

写罢,她叫宫女拿到上苑焚烧,以报花神知晓。

宫女把武则天的诏令拿到上苑焚烧以后,吓坏了百花仙子。大家赶快聚集一起,共同商量对策。

桃花仙子胆最小,瑟瑟缩缩地说:“武则天心毒手狠,什么样的事都干得出来,咱们不敢违抗呀!”

有几个小花仙子也怯生生地附和着说:“是呀!咱们还是早作准备,提前开放了吧!”

牡丹仙子不同意她们的意见,有几分气愤地说:“武则天也太霸道了。你管人间的事,如今竟又管起我们来了。这百花开放,各有节令,开天辟地,四季循从。岂容你逆天乱地?姐妹们,咱们不能从!”

众花仙听牡丹仙子这么一说,都觉得句句在理。可一想武则天的残暴,又都犹豫起来了。

桃花仙子哀求牡丹仙子说:好姐姐,你听我的话,咱们还是顺从了吧。武则天杀人如踩死个蚂蚁,何况咱们这些娇弱的花体呢?

不少仙子接着说:“姐姐,开也是这一次。不然会大祸临头的。”

牡丹仙子倔强地说:“违心的事一次也不能干。只要咱们骨硬志坚,看她能耐我何?”

这时已鼓打四更,天色快亮。众花仙看牡丹仙子的决心已下,只好匆匆散去,各自开花去了。

百鸟啾啾,晨曦初露。武则天一觉醒来,醉意已经全消。她穿衣起床,坐在镜前让丫环给她梳妆打扮。正在这时,宫女推门而入,欣喜地禀报:“万岁,上苑的百花全开放了!”

武则天一听大喜,想想咋晚写出的诗,只不过是“酒后戏言”,没想到百花真的奉旨开放了。她急忙走出皇宫,来到上苑。举目一望,满园的桃花、李花、玉兰、海棠、芙蓉、丁香等全部怒放了,一丛丛,一簇族,绚丽多彩,争芳斗艳。灿烂的朝霞映着花朵,皎洁的白雪衬着绿叶,随风摇曳,时俯时仰,婀娜多姿,妩媚动人。这时,满朝文武百官都纷纷跑来,观看稀罕。武则天面对众卿,得意忘形,迈着大步朝一片光枝秃杈的牡丹走去。她一看花丛中唯有牡丹未放,一股怒火油然而升。心想,这还了得!君言不从,我还如何临朝执政?况且对着这些文武百官,岂不有失脸面?她越想越恼火,破口大骂:“大胆牡丹!竟敢如此放肆,抗旨不开。放火焚烧,一株不留!”说罢,愤然而去。

武士们领旨后,马上点柴引火,扔入牡丹丛中。霎时,浓烟滚滚,烈焰熊熊,只烧得牡丹噼噼啪啪乱响。牡丹仙子看着一片牡丹将毁于一旦,禁不住滴滴泪垂,悲愤万分。

正当午时,大火燃尽,牡丹花圃化成一片焦灰。内侍禀报武则天:启禀万岁,牡丹已焚烧成灰。

武则天怒气未消,恶恨恨地说:“连根铲除,贬出长安,扔到洛阳邙山,叫它断种绝代!”

武则天为什么要把牡丹贬到洛阳邙山呢?原来她常来洛阳,到过邙山。她知道沟壑交错,偏僻凄凉,好叫她在媾孤苦受罪,以解她心头之恨。

武士们又马上挥起铁镢,把牡丹连根掘出,连夜装车送住洛阳,扔到了邙山岭上。

谁知,牡丹一入新土,就又扎下了根。来年春天,满山翠绿。邙山的人很早就喜欢牡丹,家家移种,户户育植。后来城里人听说了,也纷纷跑来移栽。牡丹仙子看洛阳人这样喜爱牡丹,非常高兴。一到谷雨,株株怒放,千姿百态。观赏牡丹的人,扶老携幼,朝暮不断,人海花海,盛况非凡。

牡丹在洛阳繁植盛开了。因为这种牡丹在武则天的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二月二龙抬头民俗传说

全文共 4931 字

+ 加入清单

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下面是yuwenmi为大家整理的二月二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山东地区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北京地区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北京人的春饼讲究有几样小菜:凉拌豆芽、摊鸡蛋,天福号的酱肘子。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在北京,还有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气。

山西地区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陕西地区

陕西西安地区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给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饽饽馍。妈妈会前一天炒好齐子豆,准备给家里人。齐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体,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会把花生和齐子豆一齐炒。

广西中北部地区

桂中、桂北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的传统习俗,桂中北地区的壮族都流传这一句“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送龙归”,二月二和八月二过法性质是一样的。准备的

节前,会预先制定采购小组作为庆典头领,头领采用分组轮流制,每小组5人组成。每当块到节时候,被轮流到的“头领”挨家挨户收集资金和大米。节日那天“头领“负责买菜、做饭等一切工作。”血肠“是龙抬头和龙收尾不可缺少的祭品。”血肠“壮语叫”bong“有禾苗速长、五谷丰登的含义。做完祭拜仪式,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代表去村社吃集体餐。吃完集体餐,“头领”负责给每位村民评价分配一段血肠和扣肉。

芮城合河地区

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裸体,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沿海地区

一直流传着二月二“剪龙头”的习俗,这天大人、孩子都剃头,叫“剃喜头”。特别是男孩子,都要理发,谓之“剪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也有要想鸿运当剃头的寓意。

黄河三角洲地区

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山东内陆地区对“二月二”的讲究更多,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那就是围粮仓。农历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其他地区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

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唐山迁安地区

迁安地区的风俗是登山。 民俗学家认为,“剃头死舅舅”本是汉人对清朝的反抗,经过三百多年的口口相传已经演变为另一种含义,如今更多的体现为中华民族注重血脉亲情的个性和文化传统。“社会在进步,民俗在发展,人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民俗在文化方面的传承。

满族二月二

二月初二,亦称龙抬头的日子。在满乡新宾居住的满族人十分重视这个民间节日,如同过年或过大节一般。妇女们在头节就忙着筹备东西,首要的是“山房草”(亦称苫房草),以及各色布块、五彩绒线等。二月初一动手串龙头、龙身、做龙尾。她们把山房草叶去掉,将秸杆剪成大则二寸有余,小则一扁指宽的节骨,再把各色花布剪成食指指甲大小的圆布。先将二寸来长的山房草杆,串成不超过手掌大的盖帘,用剪刀剪成椭圆形圆帘子,这就是“龙头”。将红、绿、黄、蓝及各色小圆布串起,每个中间串连山房草骨节,作一大一小两个龙身。再把各色布剪成四寸或二寸长的小布条条,将各色布条串拢在一起,也作成两条龙尾。将这两条龙尾、龙身用五彩线串在帘子式的龙头上,整个龙就做成了。大龙即满族老人讲的山苍龙,小龙标志着蛇。大人把它戴到孩子大襟上,祈祷在夏天老天打雷天龙行雨时吓不着孩子;上山采菜、捡木耳、采榛子、捡蘑菇,有龙岗山大苍龙保佑。据说各色布龙身子和五色线避邪,孩子受不着灾,人人健壮结实,个个平平安安。

“萨满教”认为万物均有神灵,依照“萨满教”的说法,各种神仙从二月二这天起,都活跃起来了。满族人家在二月二头几天就磨黄米面,二月初一烀小豆馅,到二月二,早早起来炸油炸糕,做豆面卷子。头年腊月宰的猪,先留给祖先,在年三十上供,过了初六,就把猪头放到仓房,这个猪头一直等到二月二磕开烀着吃,此举为“龙抬头”。这一天满族人还有“领龙”之俗,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弯曲如龙,称“引龙”。然后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满族人正月不剃头,大都等二月二这天剃头,其名曰“剃龙头”。旧时民间有一种说法:人们要赶在年三十以前把头剃了,是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为什么呢?据说“正月剃头死舅舅”,既然关乎娘家人的性命,则兹事体大,也就马虎不得了。因此,在北京,进了正月,理发馆的生意是很清淡的。大家都期待着“二月二,龙抬头”的这一天。

其实正月剪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不剪头是“思旧”,而不是“死舅”,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

据了解,因明清两朝发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当时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

年年剃龙头,长大成人定会龙腾虎跃、金榜题名有出息。老满族人崇拜各种龙,认为全家吃猪是为苍龙祈祷,孩子们剃龙头也是为使这条神龙早抬头,特别是孩子们都戴着龙头龙身龙尾嬉乐游戏,把龙的全身都摆动起来,这是祈祷苍龙一跃千里,龙腾高空。

二月二印脾

这天天刚亮妇女们就起来,她们在院子里和大门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画上各种不同的圆圈,圈内画个十字,在八点来钟,她们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开,让孩子们趴在十字中间,肚子帖地印脾,孩子妈妈则在圆圈旁边祷告着:“印脾十字中,龙盘圈里形,带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这段祷语并不是人人都会的。一般妇女的祷词是:“龙王爷、蛇仙,你们保佑我的孩子,不得大肚子食水病。请龙王、蛇仙顺着硝龙画的圆圈行走,多走几遍就把孩子的食积带走消除了”。

这种“印脾”的举动,是提醒妇女养育孩子,饮食有节,不知己吃生冷零食,以免孩子们得上“食积”,亦称“食水”,即腹中有硬块等症状,医生亦称此病为“痞疾”,是消化系统病症。

二月二熏香

二月二这天,满族旗人起大早,在仓房的粮囤子里上香,一个粮囤中插十二根金锭香或绿香。因为把香插在粮食中,烧到香根就自消自灭不能出现意外火灾。

妇女们到处上香,房山墙垛的墙缝中插香,有缝就插,因地而宜,把过年时所剩的香头或是半截香,插在墙缝中,就连房子基础石缝中也插上香。她们也很注意安全,插地墙缝、石缝中的香可以不去管它,而插在窗台上、抱柱的柱缝中的香头,一会儿一察看,直到香火烧尽只剩香灰才放心。

二月二熏香,从院子各处一直点到室内,有缝就插,这一天被称为熏虫日。因为大部分虫子从二月二开始动弹了,这些粮食虫、蛀虫均属害虫,各家在春头子还没等兴扬就熏起来看,妇女们认为这一熏,一年家中屋里不遭害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七月半鬼节传说:目连救母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新年的传说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叫“祟”,每逢大年三十的夜里都出来害小孩。他只要用那双惨白的手在熟睡的小孩额头摸三下,小孩子就会发高烧,讲呓语;等到几天后高烧退去,原本聪明伶俐的孩子就变得神志不清,呆头呆脑了!

人们害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在这一天通宵灯火团坐不睡,“守祟”保护孩子。后来有一户姓管的人家老来得子,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孩子,他们在这一晚就逼着孩子玩耍,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小孩拆了又包,一直到睡下。但这夫妻俩可不敢睡,守在孩子身边。半夜狂风骤起,“祟”又来张狂而来,当它得意地准备用手去摸孩子的额头时,枕边突然裂出一道亮光,“祟”吓得魂飞魄散,仓惶而逃。后来这对夫妇把“红纸包铜钱”的事告诉大伙儿,家家户户也就年年按照这样的方法防“祟”,小孩子们再没被伤害过。

据说这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保佑孩子平安。红包“压祟”的习俗也延传至今,因“岁”与“祟”谐音,“压祟”发展到现在也就自然叫做“压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奥运会的起源和传说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赫拉克勒斯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不到半天功夫便扫干净了国王堆满牛粪的牛棚,但国王不想履行赠送300头牛的许诺,赫拉克勒斯一气之下赶走了国王。为了庆祝胜利,他在奥林匹亚举行了运动会。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故事则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共和国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放鞭炮的传说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为什么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吗?说起来还有点恐怖呢。

传说,过年的前一天晚上---除夕,会有个怪物叫“年”的出来吃人,它面目狰狞,满嘴的牙齿,一看就叫人害怕。 有一个人很聪明,他说:“怪物大,智商小。我们可以用智慧打败它。”说完便去买些爆竹。那次除夕,他把爆竹也是鞭炮对准“年”出现的地方一声长咆,“年”便出现了,他把爆竹一点燃,接着几声巨响,“年”被赶跑了!大家共欢呼,共歌唱,把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