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人物典型故事(20篇)

卡通是在汉语中存在的特有名词,卡通人物是小孩喜欢的虚幻的人物形象。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典型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1327

作文

603

关于缘木求鱼的历史故事及相关内容

全文共 178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你相信这世界上有会爬树的鱼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缘木求鱼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拼 音】 yuán mù qiú yú

【寓 意】 方向或办法不正确,无法达到目的

【出 处】 《孟子·梁惠王上》

【用 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外文名】 Climb trees to catch water from a flint

【类 别】 成语,典故

【结 构】 连动式

【近义词】: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 南辕北辙 守株待兔”

【反义词】: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押韵词】:将奋足局、卸磨杀驴、骑驴觅驴、骑马找马。

【典故】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⑹,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⑺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缘木求鱼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邹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其他相关

会爬树鱼的弹涂鱼

孟子也没想到,这世界上居然有会爬树的鱼!

弹涂鱼在澳大利亚的东北海岸,沿着平坦的海边长着一片红树林,这儿对于游客来说是个很难进入的地方,到处都是难以立足的沼泽地,鳄鱼和吸血虫是这里的统治者。这个动植物天堂向前来探险的生物学家们提出了挑战。这里充满了生机,沿着海岸线你可以看到到处活跃着一种奇特的动物:有的在泥地上蹦来蹦去,有的在红树林快速穿梭着,还有的正在泥地上钻洞,以最巧妙的方式不漏痕迹的将自己隐藏起来,等待着下一次涨潮机会的到来。这种敏捷的,长着灯泡似眼睛的动物叫弹涂鱼——一种鱼类,它们生活在岸边的红树林中和平坦的海边泥地上。在中国沿海和西非及太平洋的热带海洋边都可以见到弹涂鱼。

弹涂鱼的大半生都在陆地上度过。它可真是鱼中的另类。弹涂鱼用前鳍爬行,鳍的末端有吸盘,可以紧紧吸住树皮,所以爬起树来毫不困难。弹涂鱼上岸前,先用鳃吸满水和空气,就像背上了一个氧气筒和一台饮水机。这样,它在陆地就能逗留好几个钟头。看看弹涂鱼矫健的身影,你有没有觉得世界真的很奇妙?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人物故事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在比赛中捧回的一个又一个奖杯,大大增加了苏炳添的自信心,也让他更执著于短跑这条道路。

但是,教练说苏炳并添没有短跑运动员的天赋。

他个子只有172cm,短跑运动员最佳身高是180cm—195cm,当年中国另一飞人刘翔身高在189cm,短跑项目中,个子矮要失去许多先天优势。

再加上我国短跑事业相比其它国家而言,起步要晚一些,选择短跑作为终身事业的运动员少之又少,国际短跑赛事上我们从来没有进入过决赛。

年轻气盛的苏炳添偏偏不信这个邪,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短跑运动上创造出奇迹,让外国人看看我们的实力。

为了这个理想,苏炳添想去专业的体校进行学习和训练,但他去了几家体校,都因为他个子矮、年龄大被婉拒,现实将他打回原型。

刘翔从七岁就开始进行专业训练,而想入体校的苏炳添,这时已经15岁了。

眼看苏炳添的田径之路就要画上句号,这时候他人生中的伯乐出现了。

中山体校教练宁德宝看中苏炳添的身体素质和爆发力,想把他收为麾下弟子。

宁教练费了好大劲才说服体校的领导,破格把苏炳添招进来,然而,训练刚刚开始不到半月,苏炳添就吵着要回家。

中学时的训练和现在专业体校的训练相比,从运动量、技术上都简单很多。

体校要求学生6点就要起床开始训练,一上午的高强度练习,在中午短暂午休后,下午还要接着练,苏炳添被体校辛苦的训练吓住了,他不想跑步了。

他叫来父母想要退学,父母也不忍他受苦,便要把他带回家,宁教练实在舍不得这个好苗子,苦口婆心地劝说苏炳添和他的家人。

苏炳添的父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从宁教练的态度上,他们觉得是真心为孩子好,于是妈妈许诺给苏炳添100元零花钱,把他留在宁教练身边。

从此,苏炳添如开挂般,正式开启了属于他的“飞人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生必学历史成语故事1:纸上谈兵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人物故事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她从小的时候就特别能赚钱,不是赚外人的钱,而是赚家里的钱。十几岁的时候,家里的钱差不多都到了她手里,弄得父母很拮据,一到月终,妈妈都会找她,"家里没钱买米了,把你的钱拿出来吧。"每当这时,她二话不说,进屋就拿钱给妈妈,一种能养家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说起来,她手里的钱可真是不白拿的,都是她一点一点挣的。原来,她母亲是中学的数学老师,经常有学生问问题,有一次母亲很随便地指着一道题对她说:"你要是把这道题做出来,我就给你五毛钱。"五毛钱什么概念?现在只能买一个馒头,可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可是个天文数字啊!

在五毛钱的驱动下,她很快就把那道题给做出来了,母亲也立即兑现了承诺。后来,这事慢慢地就成了一个习惯,每有学生问问题,母亲都交由她来解决。可她也不是神童,也不是什么难题都能解,但五毛钱的诱惑足以调动起她研究问题的热情,靠自己动脑筋解不出来的,她就翻看家里的数学书,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正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题越做越多,也越做越难,因为基本上都是高于她的年级的题,可她始终乐此不疲地坚持着。就这样,在她读初一的时候,家里所有的数学书都让她看遍了,随之她又自学完了整个中学的全部数学课程。有了数学的参照,其他科目也一通百通。学到这种程度,再按部就班地上学也没有必要了,所以她中学跳了三级,初三、高一、高三都没有上,从初二直接上了高二,从高二直接考上了大学,虽然是个少年大学生,但却是参加正式高考考上的。

后来有人问她:"你觉得钱对你的动力特别大吗?"她说:"那不是,那是成就感,对家庭贡献的成就感。"也正是那一点一滴的成就感,逐渐培养起了她的自信,让她以十足的勇气挑战一个又一个高点。

让一个人成功,有时并不需要太多,五毛钱的激励,就足以演绎出精彩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高考人物故事素材:文革关键人物黄帅

全文共 2461 字

+ 加入清单

凡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黄帅。这位“革命小闯将”当年只有十二岁,江青等人精心删改她的日记,将其塑造为反潮流的象征,批判“师道尊严”,使刚刚有所恢复的教育秩序又遭破坏。而在“四人帮”被粉碎后,黄帅也随之遭到口诛笔伐。现在,步入中年的黄帅已经过着平静的生活,但经历过的那场风波,令她一直惧怕记者,“怕他们编故事,怕他们把简简单单的事情描绘得五彩缤纷的,让世人都花了眼。我被涂上的五颜六色怕是一生也洗不去了。”

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可以说未谙世事,如何在一夜之间大红大紫,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在那个荒唐的年代,这个原本荒唐的故事,倒成了平常之事。林彪集团1971年覆灭之后,江清集团展开“批林批孔”运动,其目标就是批判宣扬“上智下愚”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孟之道,矛头指向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这期间,江青等人制造了一系列古怪事件,为攻击周恩来提供“现实根据”,黄帅事件便是其中的一桩。

1973年底,黄帅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上学。班主任让全班同学都写日记,要求写出心里话。9月7日,黄帅这天的日记令她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今天,××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做了些小动作,老师把他叫到前面,说:‘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这句话你说得不够确切吧,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黄帅的班主任看了这篇日记后说“提意见纯粹是为了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于是,接下来两个多月,老师号召同学“对黄帅的错误要批判,不要跟着她跑,要和她划清界线”。

黄帅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便给《北京日报》写了一封信,希望报社来人调和她和老师的矛盾。她说:“……我是红小兵,热爱党和毛主席,只不过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日记上,可是近两个月老师一直抓住不放。最近许多天,我吃不下饭,晚上做梦惊哭,但是,我没有被压服,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意见。究竟我犯了啥严重错误?难道还要我们毛泽东时代的青少年再做旧教育制度‘师道尊严’奴役下的奴隶吗?”对于黄帅来说,写这封信的目的不过是希望解决她和老师的矛盾,好安心学习。据黄帅后来讲,信寄出后,她又有些后悔,“自己原本有错,而且那位语文老师平时对我们挺不错的”。

恰恰在这时,江青集团正好需要在教育界树立一个“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典型。黄帅这封信六百字左右的信成为了江青等人的突破口。江青的亲信谢静宜回复:“不是你和你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事”。他立即指令《北京日报》把日记作了摘编,并在1974年12月12日加了编者按语公开发表。《人民日报》12月28日又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

几天之内,黄帅就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中央文革领导小组让这黄帅到处演讲,在教育战线上大做文章。中国各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活动。许多地方也树立了黄帅式的反潮流人物。学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被指责为搞“师道尊严”、“复辟回潮”,许多学校出现了官员管不了、教师教不了、学生学不了的混乱局面。

但是,风光无限的黄帅并不快乐。对于那位因她受批判的语文老师,黄帅十分内疚。“我偷偷地哭过,可只能是在没有人的地方,我这个‘英雄’可真难当啊。”黄帅后来曾托同学捎口信给老师,说对不起他。

时代造就了黄帅的大红大紫,而质疑“反潮流英雄”黄帅的人也被时代改变了命运。当时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有几位年轻人不赞成对这小学生日记的宣传,并以王亚卓的署名,合写一封信给黄帅,指出她的“矛头错了”。结果这四人在“四人帮”派遣的工作组主持下,被遣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劳动改造。

和当时的“白卷英雄”张铁生一样,十二岁的“反潮流英雄”黄帅不过是江青等人在教育体系树立的“造反榜样”,是政治运动的工具,也是社会畸形的产物。“四人帮”把他们捧上了天,但随着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黄帅也从高潮跌入谷底。当时才十六岁黄帅被认为是“四人帮”的“小爪牙”,甚至有人往她身上吐口水、丢砖头。她的父亲被逮捕,同时开除党籍,开除公职。黄帅成了家庭的支撑,带着九岁的妹妹和病重的妈妈生活。

1979年,黄帅报考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却未能顺利被录取。当时担任中宣部部长的胡耀邦知道后作出了批示,“小孩子犯错误,能让她自己负责吗?黄帅如吸取教训,四五年后也可能了不得。一个人有正反两方面经验,就很了不起。”这样,黄帅才得以跨进了北京工业大学的校门。

正因为在少年时代便经历了大起大落,所以黄帅十分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她的一位大学同学回忆道:“她的成绩在班上不算是最好,但大家都敬佩她的精神。我和她同寝室近三年,我很少见她晚自习在十点半以前回来。”

对于黄帅来说,动荡生活已经过够了,她需要的是平静。1984年黄帅被分配到北京市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工作。那时有一位外地记者专程来采访她,但黄帅始终没有回答他的任何问题。黄帅后来对这个记者说:“一想到你是搞新闻的,有一天你会把你我之间的谈话公开给整个社会,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惶恐。”

“一个女孩子,在经历了一场对于男的来说都难以忍受的痛苦后,如果在她已经平静的今天,再让人们在大街小巷津津乐道地谈论,进而也搅乱别人的平静,这实在不是我所期望的。”黄帅谈到自己的生活时说。

1998年12月,黄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工作至今。已步人中年的黄帅每周都要回去看望父母,有时她还会把正在编辑的书稿随身带着,在父母那儿同二老呆上一两天。她常把自己写的文章拿给父亲看,有时老人家累了,黄帅就依畏在父亲身边,读给他听。父女俩边品味文章,边交流思想,天伦之乐,弥足珍贵。

黄帅简历

1973年,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读五年级。

1979年9月至1984年9月,在北京工业大学学习。

1984年9月,到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工作。

1986年,赴日本留学。

1993年3月,获得东京大学“学术硕士”学位,到日本三和综合研究所工作。

1998年12月,回到中国,到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用卡通人物编故事作文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花仙子是个美少女,噗嗤着蝴蝶飞舞翩翩,特别美。

花仙子和花王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米奇和米妮跳起了芭蕾舞,小兰和柯南在旁边谈起了破案,孙悟空不会跳舞,干脆就和哪吒比武,葫芦娃在一旁观战。

柯南对小兰说:“走,我们去看看故事书,怎么样?”小兰爽快地说:“OK let’s go!”

大家一页一页地看着,看完了之后一个劲地夸柯南。步联上来给柯南献花,柯南脸都红了。

番茄小子沉不住气了,它高声喊到:“你们什么意思,是不是看不起我番茄小子,为什么不理我?”“不是的,”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原来,番茄小子是番茄国的王子,它的番茄飞镖非常厉害,平时总是欺负大家,今天还带来了许多士兵,大家更加惧怕它了。只见番茄小子一声令下,士兵们一拥而上,孙悟空见了,高兴地说:“正好给俺老孙练练手。”

孙悟空和哪吒一同上前,番茄小子如临大敌。哪吒使出烽火轮,把许多番茄兵烧得哇哇大叫,可是番茄兵太多了,孙悟空拔出毫毛一吹,变出了成千上万个小猴子,这些小猴子有的保护大家,还有的就对付番茄兵,不一会儿,番茄兵就被打败了。

不知不觉中,天就要亮了,大家也要走了。大家约好,明年的今天还要来。咦!那个番茄小子呢?原来,它被五花大绑带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故事与成语故事2两败俱伤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人物故事作文

全文共 1111 字

+ 加入清单

J.K.罗琳本名乔安妮·凯瑟琳·罗琳,1966年7月31日生于英国的格温特郡。她热爱英国文学,大学主修的是法语。毕业后,她只身前往葡萄牙发展,随即和当地的一位记者坠入情网。无奈的是,这段婚姻来得快也去得快。不久,她便带着3个月大的女儿洁西卡回到了英国,栖身于爱丁堡一间没有暖气的小公寓里。找不到工作的她,只好靠着微薄的失业救挤金养活自己和女儿。

24岁那年,罗琳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虽然当时她的手边没有纸和笔,但她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终于把这个哈利·波特的男孩故事推向了世界。于是,一个10岁小男孩,瘦小的个子,黑色乱蓬蓬的头发,明亮的绿色眼睛,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闪电状的伤疤……哈利·波特诞生了。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罗琳前后共写了5年,这段时间她们母女的生活极其艰辛。罗琳因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时常到她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将女儿放在桌边的婴儿车上,就在女儿的吵闹声里把哈利·波特的故事写在小纸片上。为了省钱,她几个小时只喝一杯咖啡。但付出的努力不会付诸东流,出版社于1997年6月推出哈利·波特系列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之后好评如潮,获奖无数。其中包括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以及斯马蒂图书金奖章奖。20xx年6月,她再创作出第五部作品《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这时候世界范围的哈利·波特热已经升温到沸点,在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上架后的24小时里,即在美国境内卖掉了690万册,再度刷新美国出版业纪录。她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迄今,其作品已被译成60多种语言,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达2亿多册。

罗琳自己说她小时候是个戴眼镜的相貌平平的女孩,非常爱学习,有点害羞、流着鼻涕、还比较野。在当年,这样标准Geek相貌的人是会受到歧视的,这影响了J.K. 罗琳的整个童年。但等到她1990年构思哈利波特的时候,比尔·盖茨创建的Microsoft公司已经运营了10年,而且越来越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那些在原来学校里受到歧视的架着厚厚圈圈眼镜、头发凌乱的男孩或女孩成了影响世界进程的成功人士。“这太棒了,我要为Geek们写书。”于是,有着标准Geek相貌,架着厚厚圈圈眼镜、头发凌乱的哈里·波特诞生了,他从小被阿姨一家人当成怪胎,天天被关在橱柜中,他一直以为自己只是个平凡的小男孩——这一切都是Geek们也是罗琳和盖茨小时候的体验。但最终他们将用魔法改变世界。

20xx年,罗琳荣登《福布斯》富人排行榜,她的身价达到10 亿美元,财产数量超过英国女王的6.6亿美元。根据资料,罗琳有3 处房产,两处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和佩斯郡,另外一处在伦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名人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故事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都是把字写在竹简和丝帛上,由于承载的笨重和价格的昂贵,制约了文化的传播。东汉宦官蔡伦发明造纸术,对当时乃至后世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造纸术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蔡伦,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他出身低微,很小就入宫做了太监,服侍汉和帝。蔡伦聪明勤奋,人又谨慎好学。平时他不喜欢和人交往,经常把自己关在屋里读书思考。汉和帝即位后,蔡伦被提升为中常侍,出入宫廷内外,平时服侍皇帝,负责掌管文书,传达皇帝的命令。

当时许多外官经常和宦官结交,但是蔡伦却能坚守原则,并不随便与人交往,因此汉和帝更加信任他。蔡伦敢于指出和帝不对的地方,因此也很受和帝的器重,经常参与朝政。蔡伦是一个喜欢思考和有所发明的人,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蔡伦升任尚方令,负责掌管皇帝的手工作坊。

这个作坊是皇家的私人作坊,主要是为皇家服务。蔡伦在监管作坊期间,经常和匠人一起切磋制造器械的技术,由他监管制造的各类军械非常精良、锋利,被天下人赞叹。

他在这方面的才能也开始逐渐显露。东汉以前,人们通常都用竹简和丝帛作为记载文字的工具,有些很长的奏章要用许多竹简,翻阅起来非常不方便,也难于随身携带,而用丝帛作为书写的载体,虽然方便,但是很昂贵,普通人家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费用。蔡伦平常喜欢读书,对于书简带来的种种不便深有感触,如何制造出一种轻便的、价格低廉的书写工具,成为蔡伦的一个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蔡伦翻阅了许多前人的资料。有一天,蔡伦看到宫女们在用蚕丝制造各种丝织品,从她们的制造过程中,蔡伦顿时有了灵感。

他连忙赶回去,和匠人们共同研究,把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混合在一起,捣碎弄烂,然后将这些东西糅合在一起,拌匀后晾干,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蔡伦终于制造出了廉价和实用的纸张。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发明纸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连同自己制造的第一张纸,一起奉献给汉和帝,请他过目。

汉和帝亲自试验后,非常满意,厚厚赏赐了蔡伦,并把制造纸的方法颁布天下,蔡伦的造纸术马上在各级社会阶层中传播开来,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

为了赞颂蔡伦的杰出贡献,当时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从此蔡伦的名气越来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释义】破釜沉舟,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主人公】项羽

【近义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

【反义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典故】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邹忌比美的历史故事:人贵有自知之明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八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人在一片赞扬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用卡通人物编故事作文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完经后,各自回到了各自的住处,其他人都隐居了,唯独这个“多动症”患者孙悟空闲不住,只在水帘洞里呆了半个月,就又出来闲逛了。(孙悟空就是闲不住的人,性格特点抓的非常好。)

说来也巧,他来到了北京,正好赶上第29届奥运会召开。他溜达着来到“鸟巢”,看里面挺热闹,就打听那是在干什么,又问什么是奥运会,才知道这是人间最盛大的体育比赛。他一听可来劲了,心想:我五百年前就是出自神州大地,一定要参加比赛,为中国队争光。(悟空也有报国之志。)

孙悟空来到报名处一口气报名参加了三项比赛。他先参加了110米跨栏比赛,他听说刘翔是上届冠军,心想这次一定要超过刘翔,刷新人间最高记录。比赛开始了,悟空拼命地跑着,可是发现自己不用筋斗云根本跑不快。他想:“何不把筋斗云藏在地下呢?”于是,他唤出筋斗云藏在地下,装着一幅奔跑的样子,只用了1秒钟就达到终点,他扭过头时,所有的运动员还没缓过神来呢。(不愧是齐天大圣啊,速度就是快。)可惜他好多次是从栏下钻过去的,被裁判判做严重犯规,成绩无效。

接下来,孙悟空又参加了跳水比赛。他以为跳水就像跳崖一样,谁知还要有一些花样动作。幸好他曾经在东海跟着老龙王练习过“极限运动”,这点动作对他来说是“小菜”!孙悟空选了最高的跳台和最难的动作,仅用五秒就把这个动作做了两遍,入水时没有一丝水花。“奇迹呀!”评委禁不住扔掉笔大声地为叫喊着,“中国人太伟大了!“(裁判的评价超过所有人的掌声。)

悟空顿时神采飞扬,信心百倍。他觉得一枚金牌有点少,一个筋斗云又来到了篮球赛场。世界各国强队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比赛,中国队大比分领先。孙悟空跃跃欲试替补上场,观众们为之一振,大声地为他加油助威。可惜孙悟空不知道比赛规则,拿到球后只知道抱球到处跑,还撞倒了好多运动员,裁判给了两次警告,可他仍然我行我素。队长姚明感觉孙悟空没有一点儿团队精神,无奈之下只好把他换下来。这时,悟空犯了猴急,硬是要跟姚明拼命,幸亏大家及时制止,才防止了这场“暴力事件”的发生。(天不怕地不怕的毛病又犯了,幸亏还顾及一点儿队友的面子。)

这次运动会,悟空虽然拿到了一块金牌,可篮球赛场上的事情让他高兴不起来,只好遗憾地返回花果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4:三令五申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这些宫女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队伍站好后,孙武就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左转、向右转吗?宫女们回答:知道。随后孙武搬出杀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说明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行的命令。宫女们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听到命令后不但没有执行,反而大笑起来。孙武严肃地说道: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于是,他又将刚才的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了一番。然后,他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行进的命令。宫女们仍然只是笑而不执行命令。孙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将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

吴王忙派人前去讲情。可是,孙武说: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将两个队长斩首了。宫女们严肃起来,所有动作都能按照号令认真去做了。

后来,人们用三令五申来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申,申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人物传记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这部书是我国古代经典作品之一。我非常喜欢它,因此我不厌其烦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这部书塑造了许多的著名人物,有曹操、刘备、张飞、关羽……,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蜀国军师——诸葛亮。诸葛亮风度儒雅,知识渊博,神机妙算,忠心耿耿,为了蜀国的兴旺发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让人敬佩!诸葛亮是一代军事家。他善解人意,知道司马懿处事多疑,就使空城计使魏兵不战自退;他晓天文,知道羌兵出征会有大雪,就乘大雪做了埋伏让羌兵大败;他懂地理,几乎让曹操命丧华容道;他识人才,推荐庞统、姜维、马超等人,为蜀国立下了丰功伟绩。诸葛亮还是一个发明家。他设计的诸葛弩,一次能连发十支箭;他造的木牛流马,运粮方便,切不用喂食,节省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为出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诸葛亮是忠贞诚信的代表。他衷心辅佐阿斗,日理万机,不辞劳苦;为完成统一大业,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可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也许就不会有蜀国。

诸葛亮,让蜀国一度兵多粮足,国力强大,即便在自己临死前,还用一招妙计吓退司马懿的进攻;诸葛亮,为了蜀国,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呀!我喜欢诸葛亮!喜欢他的才华横溢,喜欢他的忠心耿耿,喜欢他的不懈奋斗。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使我非常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说人物典型化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种,以生活中的某一个原型为主,加以概括、想象和虚构,从而创造出典型人物。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原型是他的一个表兄弟。鲁迅结合平时对黑暗社会的多方见闻,改造了这个疯人形象的内容,赋予人物以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塑造出了狂人这个艺术典型。

第二种,在广泛地集中、概括众多人物的基础上塑造出典型人物。这就是鲁迅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巴尔扎克在谈人物塑造时指出:"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骨。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所塑造的人体里去把描给变成现实。如果他只是想去临摹一个现实的女人,那么他的作品就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读者干脆就会把这未加修饰的真实扔到一边去。"

鲁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这样的。他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有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品,其中的人物都是指不出生活原型的。这种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比用某一原型塑造人物形象更为困难,然而,一个真正的小说作者是必须掌握这种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方法的。以上两种塑造人物的典型化方法,有时可以在一个作品中同时运用,即可以用一种方法塑造某一人物形象,而用另一种方法塑造另外的人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喜爱的历史人物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陈*瑜

说到历史人物,大家肯定会想到:大义凛然的关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才华横溢的周瑜……而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做事十分精细的人。

他的一个朋友去他家做客,送了一个蛋糕给他。当他的朋友再次来到他家做客时,看见桌子上有一本账本,他的朋友随手翻了一下,发现了账本记着朋友他上次做客的时候送的蛋糕。深知他习性的朋友并不惊奇,因为他的朋友知道他送给别人的东西从不会记在账本上,但朋友送他的东西,哪怕是一支笔,他也会记在账本上。

他不仅做事十分精细,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他也很独特。

他的朋友去他家做客时买了一盒鱼蛋,他的孩子打开盒子吃了一个后,立马吐了出来,并说:“不新鲜,不新鲜!”他的夫人也吃了一个,说:“哪里不新鲜!”说着,并夹了许多鱼蛋给孩子吃。孩子说什么都不吃,他的夫人就生气了:“这孩子,鱼蛋明明很新鲜,你却一直说不新鲜!”孩子依旧不吃。他看见了说:“孩子说不新鲜自然有它的道理。”夫人听了笑着对朋友说:“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般人都学不来。”

他在大家的心里是一个用笔当武器,来唤醒人类的心理,但他在我的心里却是一个做事十分精细的人。

你知道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吗?下集待续……嘿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介绍历史人物秦始皇

全文共 1059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争论不断,褒贬不一。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无道的暴君。人们可以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面对历史我们必须还以尊重和客观的态度。我认为秦始皇有对有错,有功有过,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时代功大于过。

在连绵不绝的900年春秋战国之乱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仅用短短的九年时间,横扫天下,因而,我国第一位前无古人的皇帝横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赢政,也是他首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之先河。军事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长城——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征,200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光彩夺目,岿然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每一位中华炎黄子孙世代引为骄傲;依然是他——秦王赢政,政治上,“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从而,结束“烽火连三月”的无休止争战,开辟了天下一统的旷世新局面;还是他——秦王赢政,文化上,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不也是空前绝后,蔚为壮观吗?他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哪一件不引以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不是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倍受伟大领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历史人物中,秦始皇首当其冲。凡此种种,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可见一斑。

然而,辉煌一时的秦王朝大厦却只短短的14年便轰然瓦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是什么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天下已定,“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秦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因而,由于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为这位千古一帝的功过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笔和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价。

“创业容易,守城难”。当冷静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过的同时,我们客观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没有秦始皇的不顾当时的国力和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也就筑就不了今天依然闪烁着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之中华民族精神辉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许会就此消逝不存,也许秦王朝还能再存在一个又一个14年。因此,对于历史人物功过自可评说,但必须尊重历史,尽可能还以历史人物一个基本真实面目。

[介绍历史人物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关于地震的中国历史故事

全文共 267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1988年汇编的《中国地震简目》,中国历史上从周幽王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2730年间,在可评定参数的地震记载中,共发生2289次破坏性地震。其中,属于大地震和特大地震级别的就有111次(其中19次在台湾)之多。在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段(公元1271-1949年)共计678年间,集中了历史记载和仪器纪录以来的中国历史上16次8级及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

中华民族的先人对于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早就予以密切的关注,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就蕴藏着大量的地震史料,其内容之丰富、时限之长远,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地震的观察和研究中,我们的祖先也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

1.张衡与地动仪

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张衡早在公元132年就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指示地震方向的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开创了人类用仪器观察地震的历史。地动仪由青铜铸成,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内部中央立着一根铜质都柱;仪体外部周围铸着八条龙,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信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衔有一粒小铜珠。地上对准龙嘴处,蹲着八个铜蟾蜍,昂着头,张着嘴。当某处发生地震,都柱便倒向那一方,触动牙机,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张嘴吐出铜珠,落到铜蟾蜍嘴里,发出“当啷”声响,人们就知道哪个方向发生地震。

汉顺帝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发动,吐出了铜球,掉进了那个蟾蜍的嘴里。当时在京师(洛阳)的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的迹象,于是有人开始议论纷纷,责怪地动仪不灵验。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地区)有人快马来报,证实那里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开始对张衡的高超技术极为信服。陇西距洛阳有一千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1975年,我国也曾经成功地预报过当年的海城地震,避免了惨重的人员损失,这被称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但因为引发地震的机制十分复杂,地震短期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至今仍是世界难题。

2.趋势预估

海城大地震发生在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强度是里氏7.3级。早在1970年,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曾确定辽宁省沈阳一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5一6级地震。不久,国务院就批转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对7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地震中期预报。1975年1月下旬,辽宁省地震部门提出地震趋势意见,认为1975年上半年,或者l一2月,辽东半岛南端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国家地震局也提出了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

3.时刻关注,积极防备

1974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

此后,营口地区不断出现地震前的征兆,当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推测和锁定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1975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地区有发生五六级地震的可能。

2月4日0点30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2月1—3日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第14期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点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4日10时30分,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电话通知,并发布临震预报。

由于震前作出了中期预测和短临预报,省政府和震区各市、县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因而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比如,营口县政府在震前采取四条应急预防措施:①城乡停止一切会议;②工业停产,商店停业,医院一般患者用战备车送回家,少数重病思者留在防震帐篷里就地治疗。城乡招待所、旅社要动员客人离开;③城乡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④各级组织采取切实措施做到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方。上述防震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各街道、乡一方面用广播喇叭,另一方面派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撤离危险房屋,有的还在露天放映电影,因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如处于地震烈度9度区的大石桥镇,共有居民72000人,震时房屋倒塌67%,但只死亡21人,轻伤353人。再如,一个当地驻军,震前正同鞍山市春节慰问团举行军民联欢会,与会人员上千人,当接到紧急防震通知后,决定联欢会只讲话不演节目。结果人员刚刚撤离,地震就发生了,礼堂倒塌,只伤了一个最后离开的战士。

4.大胆推测

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在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营口探亲。2月4日早,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出于“地震就是命令”的责任感,他赶到营口市科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在对地震台源源不断报上来的数据绘制出图表后,他在2月4日中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日晚12点左右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从2月1日开始,营口地震台地震仪的指针开始摆动,到2月3日,小震增强。2月4日凌晨,辽宁省革命委会地震办公室发布简报称,即将发生5级以上地震。2月4日早晨7点50分,一场4.8级的地震发生了。这场地震让李志永和近一个月在水库的观测结果以及6年前在邢台地震中所取得的重要经验联系起来。“可能因为我介绍是北京来的,还有我的工作单位等,他们都把我看成专家了。”李志永后来推测说。他把这一推测结果和图表往3位局长面前一摆,阐述了自己在邢台地震期间的经验和自己的一套推论:“现在形势非常紧急……”局长听完,就往市里走,下午市里有个关于地震的紧急会议,李志永的这个推论被在会议上传达,并通过街道办等基层组织传达给市民。许多人证实,在海城地震发生之前的那天下午,居民被通知,晚上可能有大地震,必须做好抗震准备,睡觉不能关灯锁门,有的地方甚至通知放映露天电影,建议居民不要进屋睡觉等。

下午的会议开完后,有群众打电话说有地气涌出地面,李志永和地震办的人驾车去看,在回头的路上,大地震就发生了,“我看见火球从地面上冒起,大地在不停地喷砂喷水,亲历这种场面和别人的描述感觉完全不同。”根据邢台地震中的经验,他初步判断地震级数为7.4级,并把数据提供给军方作为抢险救灾的依据。

海城大地震,震级7.3,震中烈度9度多,波及了6个市、10个县,却仅有1300多人死亡,占全地区人口的0.016%。在世界历史上成功地预报七级以上大震尚属首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英雄人物故事好词好句

全文共 2132 字

+ 加入清单

1、风再起,又是凉夜如水,寒风拂过,黄菊犹傲枝头;薄云遮月,冷光犹照朱栏;一杯浓酒,酝酿千古豪情;一曲琴声,氤氲万缕愁绪。胡尘里,遗民泪尽,北望王师又一年。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真渡黄河岸,鼎鼎清秋,志壮骥伏枥,心怀狐首丘。

2、刘胡兰,一个只有十五岁的文静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其他革命同志忠心爱戴,对敌人的屠刀脸不改色心不跳,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当她昂首走向敌人的屠刀时,是那么从容不迫,视死如归。

3、倔强的刘胡兰从小就有超人的胆量,革命前辈的一言一行给他在心中渐渐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拾。自从当上儿童团团长,她更是舍身忘我的工作,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勇敢机智地与敌人作斗争。看到这儿,对刘胡兰的敬意从我心底油然而生。以前的一幕幕又在我眼前重现:那次妈妈让我一个人去街上买点东西,我不敢;班级工作中遇到困难,我就撒手不干;考试没发挥好就唉声叹气……丝毫没有刘胡兰那种坚强与勇敢。这也正是当代青少年缺乏的品质。我们真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了。

4、想到英雄少女刘胡兰短暂而光荣的一生。她经历了凄惨的童年,小小年纪就协助游击队镇压汉奸,积极向党靠拢,在危险的环境中临危不惧,英勇不屈,15岁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多么的让人震撼啊!

5、岳飞从小就有立志从军,报效国家的壮志,他的母亲在他背上特意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他也是这样做的,虽然最后惨遭杀害,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深深地铭刻在世代中国人民的心中;而奸臣秦桧等人,却被铸成铁像,反剪双手,长跪于英雄墓前,被万世人民唾骂!

6、岳飞投军后,作战勇敢多次打败金军,屡建战功,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岳家军”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7、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永记孙中山。

8、他满怀着高昂的斗志要去收复北方迎回原北宋皇帝以及太上皇,但不料成为当今皇帝——赵构的眼中钉,肉中刺。虽然他是我们心中的民族英雄,有着极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超群的指挥才能,但在政治上太缺乏经验,一心只为救回先皇,不为当今皇上考虑。他没有想过如果他真救回了先帝和太上皇那么宋朝将会有三个皇帝那赵构是什么?这才导致赵构对岳飞的担心,在赵构的指示下秦桧夫妇将岳飞陷害以某犯罪处决。一代天骄便如此去世。

9、年近十五岁的刘胡兰,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真理与正义,为了和平和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无私的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她的英雄壮举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她不愧为是最勇敢、坚强、爱国的人,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永远是我们大家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是呀,心中只有装着祖国的人,她才会对她有一种伟大深沉的爱,每时每刻为她去奉献自己的一切。思绪将自己带入去年暑假中一件不堪回首的往事。

10、虽然岳飞是被正统的士族所杀死,但后来南宋的数代王朝或者史学家们都给了他很正当的评价,比如紧接着宋高宗的宋孝宗一朝,就为他平反,以礼改葬,谥武穆。()到了宋宁宗时,岳飞更是被追封为鄂王。当然,岳飞个人精忠报国,也给后世的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在岳王庙前还跪着害死岳飞的四个奸贼的铜像,他个人也成为后世忠臣武将的榜样。

11、孙中山是一个关注环保的人,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之余,仍不忘在各种场合提出富含环保理念的主张,并努力付诸实践。他提倡植树造林,调节生态平衡;他重视治理江河,发展水利;他关注城市污染状况,改善城市环境。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孙中山逝世的日子与植树节是同一天,这也是告诉我们,孙中山是万古长青的、永远值得我们敬仰的人、缅怀的人。

12、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学习他精忠报国的精神,在战场上可以临危不震,灵活运用的卓越指挥才能和他的文学造诣以及他正直,简朴,爱国爱民爱兵的良好精神和品质。

13、然而,这么优秀的刘胡兰竟被一个贪生怕死的叛徒给出卖了,看到这儿,我的心被揪成一团。他还算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吗?这种懦夫不正与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刘胡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吗?同时,我又为失去这样的英雄而万分痛心,一行热泪滚落在脸颊上。此时此刻,我告诉自己,要永远记住英雄的名字,以她的精神时刻鞭策自己前进。

14、“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殊伦。”“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你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临难不变,在我眼里,你是一个爱国志士,一个有勇有谋的智者。现实中,你虽然已经去世了,但在我心中,你仍然活着,仍然永远活在我心中。

15、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爱恋的美神,而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荆轲。“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你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临难不变,在我眼里,你是一个爱国志士,一个有勇有谋的智者。现实中,你虽然已经去世了但在我心中,你仍然活着,仍然永远活在我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913 字

+ 加入清单

陈独秀生命里的那对悲情姐妹花

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在陈独秀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离开后,他与一名女医生施芝英渐生情愫,并公开同居。晚年落魄之际,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则是一位相差30岁的女士潘兰珍。1942年,陈独秀在重庆病逝,弥留之际他也许才终于明白夫妻间同甘共苦、永不言弃的意义。只是,面对陈独秀情感的过往,那一对风姿卓绝的高家姐妹花,虽然个性截然不同,但殒灭的悲惨命运又何其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人物作文照片里的故事600字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照片中正是一零年的春节,冬日的阳光在身上,影子游走在雪地上,身后的鄂尔多斯大剧院,矗立在街道旁,照片的中央是三大人一小孩。

记得那年我才三岁,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三岁,刚有了爱美的意识,于是我站在相机前,双手撑成一朵小花放在脸下,扮成了一朵小花。太爷爷一向都是不苟言笑的,竟然不知道要摆什么姿势,他的两手没出放似的,抄着也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双眼睛在望着他,也是他努力的挤出了几分笑意,无奈的脸是紧绷的,无法笑的开心,一旁的太奶奶便好的多,她总是在笑,笑的合不拢嘴。仿佛得到了全世界。中间的是我的母亲,脸上流露出了满足。开心浮在空中,传染着每一个人。

那是我记事以来,记得一次与太奶奶一起过年,也是唯一的一次。同年三月我的太奶奶查出了胃癌晚期,在全国各地地检查都无用,最后决定出国治疗,出国两个月,但因为年龄太大而不被接受。在一零年除夕夜晚,全家人都回到了老宅,希望在太奶奶离世之前不留下遗憾。在午夜十一点三十五分时,我的太奶奶睡着了,与世长辞,四岁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

爱无处在,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拾起那张照片,把它轻轻地插进了相册,重新珍藏在了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