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放下的散文【汇总20篇】

也许,飞只是一种幻想;也许,飞只是一种奢望。小编收集了飞的幻想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6420

作文

1000

旧相识我的巧儿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2900字

全文共 2848 字

+ 加入清单

在半山腰凉亭休息的时候,忽有鸟屎落在了我的肩上,我抬头看,恰有两只小麻雀(方言叫巧儿)在头顶嬉戏,原来是它们所为,偶尔还看看我,似说:哈哈,你钩不着我。我气急,跺跺脚,吼一声,但它仍不理睬,还在哪儿交头接耳的议论着我呢,我只好拾一土块扔上去,随即它们唧唧喳喳的叫骂而去,看着他们远去小小的身影,周围清静了许多,但不知怎么心里有些酸酸的感觉,思绪一下回到了儿时嬉闹的场景。

听母亲讲,鸟屎落在身上是件倒霉的事,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需用红颜色的东西进行遮挡,说是冲喜。小的时候曾见过别家的孩子在拉过鸟屎的地方,缝一块红颜色小布块上去,我没享受过这种待遇。记得小弟曾有过这回事情,但不是用红颜色的布块,而是用红墨水,不管怎样意义是一样的。想想今天麻雀拉屎的事,想起来心里有些好笑,不知今天我用什么方法呢?

在童年的时候,我家安在马坊塬的一个村庄,我就在哪里出生的。记得那时侯鸟的种类还算繁多,主要有鸽子,山鸡、喜鹊、乌鸦、燕子、野鸡、布谷鸟等近二十多种,但是一年四季常飞不变的,只有这小麻雀,它们不管酷暑严寒,环境变化,顺境逆境,从不离不弃,常年驻守在这里,不退不缩,日复一日的生活着,直到慢慢的老去。我想“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呢”,真是故土难离啊!

麻雀虽小,但它的生命力极强,在那田间亦或地头,工场亦或粮窑,檐下亦或枝上,草丛亦或雪地,电线亦或溪边,无处不在,哪儿都有它们小小的身姿和叽叽喳喳的叫声。秋天到了,麻雀便多了起来,因为那时候秋天的庄稼成熟了,工场里都堆满了玉米、未来得及打碾的糜子和谷子等秋天的作物,别的鸟一般都飞走了,只剩下它们,悠闲悠闲的在村庄里飞来飞去,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抢着这些粮食吃;冬天的时候,工场边上有一排杨树,那里便成了它们嬉戏的乐园,它们成群结队,或聚或散,或栖或飞,或高或低,卿卿我我,追逐嬉闹,为我们村庄增添了一份生机,也为那时我们这帮孩子带来了一份快乐。虽然这样,儿时的我还是很淘气,用尽办法,绞尽脑汁的去捕捉这些小小的精灵。那时不知道麻雀为何那么多,不但我们小孩去捕捉,连大人也在农闲的时候去捕杀,但永远是捕杀不完,相反好像是越来越多。

捕杀麻雀的方法很多,那时,我们小孩用的方法多是用弹弓瞄准了打,用自制的弓箭瞄准了射;在雪天扫开一片空地,撒点食饵,然后用栓着长长绳子的小木棍支起筛子扣,类似的方法还可以用不带绳子的小小木棍儿支起两块转去塌;在麻雀繁殖的时候,跟几个小伙伴在悬崖上去掏麻雀窝。这些方法,是捕杀不了几只的,只是玩高兴,而且有的方法很危险。记得有一次,爸妈都不在,来了邻家的两个小伙伴,其中有一个年龄比我小,一个大我两岁,就十二岁吧,我两大的就用绳子吊另一个在我家的崖面去掏麻雀窝,那个窝安在崖面上一个废弃了的鼠洞里面,他伸进小手抓住麻雀用柴草垫的小窝一下子拉出来了,突然他大叫一声,我两一惊就顺手松开了绳子,结果他被摔了下去,幸亏离地面不高,只是摔疼了屁股,其他却无大碍,但当时我们害怕极了。知道他为什么大叫吗?原来那窝里面是一条青蛇,听大人讲,蛇顺着崖面爬进洞里吃掉麻雀儿子后,就继续呆在那里守株待兔,从那以后我再不敢去崖面上掏窝了。

小时候听大人讲,麻雀的肉是很好吃的,可以煮着来吃,爆炒着来吃,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烧着来吃,我只见过同伴吃过,但我小的时候从没有吃过。有一次暑假的时候,去跟同伴放牲口,一个同伴用弹弓打下了一只巧儿,于是就有个比较大一点的让大家弄一些柴火来,他把那只巧儿用稀泥裹了起来,弄成一个泥团,然后放在火里去烧,慢慢的那层稀泥变干了 ,他就去掉那干了的泥土,露出了那脱了羽毛的已经变熟的还冒着热气的麻雀肉,他撕下一只小小的腿让我吃,说很香的,但我看见一只活生生的麻雀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心里蛮不是滋味的,根本就没有吃的欲望,就那样被错过了吃麻雀的机会。第一次吃麻雀的时候,还是在参加工作后,在很偏远的一个乡镇上—————毛巾,那是在一个下了雪的冬天,单位院里有一间柴草房,那天早晨,同事无意间发现有好多麻雀进了那间房去觅食,他蹑手蹑脚的突然闪了进去关住了门,就用一把大的扫帚一顿乱打,霎时间所有的麻雀都被打落了下来,地面上落了一层子, 足有五六百只,我亲眼看到了这一幕,很是震惊,感到恐怖,当时完全没有儿时偶然间用筛子扣住一只麻雀的那种喜悦的心情。但那次我还是吃了,此后心里老绝不是滋味,十几年过去了,总想起麻雀落地的那一幕,心想人为何那么的残忍呢?

我在单位安家的时候,住在单位一个闲置的大厅里,那是一个春天,突然从换气扇孔里钻进了一只断了腿的小麻雀,被女儿抓住了,她用那种很心疼的眼光看着那麻雀,都急出了眼泪,硬要我救救那只麻雀,我只好用塑料管固定了那只断腿,然后用线绳绑牢,由于家里有猫,它一直虎视眈眈的盯着,女儿只好不情愿的从窗户放飞了。突然有一天,女儿站在窗户前大叫,爸爸你看那是我救的那只麻雀,我循指望去,啊!果真是,腿上还吊着线头呢,他就站在经过窗户的电线上,咫尺之遥,它正摆动着那小脑袋张望着我们喳喳的叫,似在感谢我们父子的救命之恩呢。说真的,当时我心里突然有种乐乐的感觉,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女儿经常还以此为荣呢。

我搬到单位家属院平房里住的时候,已经是夏天了,我管了院里的一个水房,由于空间大,就问同事要了两只他养的家鸽养在里面,我每天都会给它们撒一些糜谷之类的粮食。夏天由于怕空气不好,门就经常敞开着,于是就引来了好几只巧儿,它们便毫不客气地在这里安身立命了,整天趁我不在的时候跟鸽子抢着吃,时间久了,就像鸽子一样连我都不怕了,有时候我气极,用扫帚打它们一下,它们倏的一下就躲在水房门前的梨树枝上去了,那棵梨树便成了它们的栖息之所,久而久之,我喜欢上了它们几个,有时候我看不见它们了,心里空落落的。现在想起,心里还酸酸的,心想假如有一天我们互相见不到了,你的心里会空落落的吗?你能告诉我吗 ?

到深秋了,那几只巧儿一直没有离开过,而且已经吃的胖胖呼呼,在水房门前很笨拙地一蹦一蹦地拾着食饵。有时它们会毫不惊惧地落到我接满水的桶沿上,很大方的喝水呢,不时的还与我对视一下。有时候我想,这些巧儿,会是儿时带给我欢乐的那些巧儿吗?,不知里面有没有女儿救下的那只?随后还是否定了。儿时记忆中的巧儿,已如四季轮回,遁入深深的岁月,再不可触及了,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想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轻叹一声,那些小家伙却悚然一惊,倏地飞起,飘飘的落在那梨树枝上去了,看那梨树,已经开始落叶了。

降温了,凛冽的北风吹了好长时间,我知道早已是冬天了,水房的门关得严严实实,怕冻坏了水管。那些麻雀由于长时间吃不到食饵,不知什么时候就不辞而别了,两只鸽子仍在,而且已经有了四只它们的儿子。看看雪地,没有留下一丝它们曾经来过的痕迹,看那梨树枝,只有那相思豆挂在那光秃秃的枝丫上,随风摇曳,寂寞地等待着春风吹来。

我知道,有一天我也终会离去,与这段往事交集而过,就像在夏天里初识的那些巧儿,在冬天不留一丝印记的悄悄的隐去了,给我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亲切的声音儿童散文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在走过的人生道路上,有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事物,而我却有熟悉的声音,这声音里充满了爱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这熟悉的声音是一首婉转动听的曲子,平缓时给人的感受是甜的,高潮时给人的感受是辣的。

每当我下午放学在学生公寓写完作业,妈妈来接我时,首先听到的是“小宝”这两个字。顿时,同学们马上沸腾起来,用阴阳怪气的声音嘲笑我,害得我身体里的血液“嗡”的一声涌到了脸上。但我却觉得妈妈的声音肥而不腻,像三月和风抚摸着我的耳膜,微风穿透耳膜来到了眼睛,眼前马上涌现出妈妈疼爱我的画面;微风通过眼线钻进鼻孔,嗅到了妈妈身上的缕缕幽香;微风又来到了舌尖,品出了和妈妈发生的许多趣事;微风又飘进了心里,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苦涩,更不会黑暗无光。

平常在妈妈寻找我的时候,同样地叫我“小宝”,但这声音不像三月的和风,也不像小溪的流水,而是那么的焦急,火辣辣的刺痛感,像锋利的荆棘,它时时刻刻地扎在我的心头,让我焦躁不安,觉得天空都是乌云密布。但我一声应和,一切都会雨过天晴,眉开眼笑。

只要这声音存在,不管是无形还是有形,它们都永远是亲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捧鲁迅先生的《朝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像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欲弃难舍是情分散文

全文共 1324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许多人跟我一样,会有不少物事舍不得丢掉。舍不得的,肯定不是什么珍宝,即使你扔了大多也没人愿意捡去。

许多东西都有时代性,尤其是有些书,上世纪70年代末风靡一时的那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就是一例。想当年,为得到这套书,曾经花过多少心思啊。可如今,那书无论外貌还是内容,都已是鸡肋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却着实可惜。同这丛书差不多的,还有一套许国璋英语,那时这四册书加上随后的两本俞大裀教材,是我的至宝至爱,30多年过去,英语与我的距离,早已咫尺天涯,留着无用,却也不忍割舍往日情份。

类似的书,在我的书橱里不属少数,多次想下决心清理一二,结果都坏在优柔寡断这四个字上。

书橱上顶着几个不小的纸箱,其中一个装着积了几十年的朋友来信,少说也有几千封,大多一年一装订,几位与我往来特别密切的,还订有“个人集子”。这些信件记录着朋友们彼时心路历程,有的甚至可以说收藏着某种历史。然而,她们毕竟太私人了,一般不可以公诸于众。于是常常的想,到了“那一天”,我该如何处理这些东西?或者,为了保险起见,我是不是应该早一点收拾了它们,“以绝后患”?然而,我真的下不了这个决心,尽管与我交往的好像没有名人大腕,但他(她)们毕竟曾是我的挚友啊。

如果是名人大腕,那还好办了,堂而皇之将其献出去。细细算来,倒也收藏有几封编辑的亲笔,可对方好像都不太有名。倒是有一位有名的,红学中人所共知的冯其庸先生。他给我的那封信,让我夹在一部《石头记》里。我以为这应该也算是一种珍藏。

还有就是那一大堆日记。写头一篇日记时年岁并不小了,可至今却也积下了30多年的文字。堆在一起,足足有两尺多高。日记里收藏着的一切,也许会比那些信件更为私人。说实在的,我的日记里,很少有自己的什么秘密,却记载着许多朋友的点点滴滴。以前我开玩笑说起过这些日记“归宿”,有人表示大家“分赃”,哈哈,这主意不错,可他们互相之间与我的关系毕竟并不那么平衡,也就是说,有些秘密是不可以互相泄露的。好在近年来写日记不再用纸用笔,所以的一切都保存在电脑里。有时想,有朝一日真的想舍弃它们了,一键毁之,最轻松不过的事了。问题是那一箱纸质日记怎么办?要我现在就毁了它们,于心何忍?

这些年,大大小小的得过不少的奖状。现在的奖状也是今非昔比了,大多金光闪闪,很是考究。要是他们只是一张薄纸也还罢了,偏偏都那么厚那么大,如果归在一起,得占个很大的地方,我只好化整为零,这里塞一个那里塞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说,奖状不仅仅是一种荣誉,说不定还可以换来一些实惠,比方评级啦升职什么的,可我没那种可能,有时还真觉得它们是个累赘。

世上最难舍的莫过于深深的朋友情分,偏偏许多的情分总是以(礼)物来表述并存在着的。我现在想到的就是这些,这些包含着朋友之情的玩意儿。你看我的书橱,满满当当的书籍前面,排列着是一个又一个朋友送我的可爱小摆设。我常常很奇怪,朋友们为什么总是把我当作孩子看待,问问他们,他们回答,我们心目中,你永远是个孩子。晕不晕?话又说回来,这样的话,正是我所喜欢听的。也许,年纪越大,越愿意自己还是个孩子。光冲着这一点,我还会下得了手丢掉它们?更何况,那一个个看似小玩具的物件,浸透着的却是永远无法割断的深情啊!

所以啊,到头来还是那句话,欲弃难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这些天,把刚买来的《朱自清散文集》大致看了一遍。有许多文章都是一知半解,但读来读去才发现,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篇早已学过的《背影》。

一次普普通通的送行,让儿子改变了对父亲两个字的认识,更表现出那份伟大的父爱。

文中“我”虽然已经不小,也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了,但并不放心的父亲还是执意要为我送行。到了车站,安排好了一切,还要嘱咐再三。父亲的一举一动让我不能理解,“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但接下来的一幕让“我”明白了父亲的伟大,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自责。这也就是文章中最令人感动和难忘的一幕,“登月台,买橘子”,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接着“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个个简单的动作轻易的就能做到。但对于身材肥胖,腿脚蹒跚的“父亲”来说,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他还是做到了,是对孩子的那份爱便成了他源源不绝的动力。

这一幕,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这一幕,也同样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父母有何常不是如此。即使儿女已从昔日的一棵小草长成了一颗苍天大树,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儿女永远是一棵长不大的小草,永远需要照顾。但无知的我们总是不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总是嫌他们唠叨。殊不知,那一局局的唠叨是有点点滴滴的关爱凝聚而成的啊!

其实,在我们生活之中的“背影”还有许多,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地去发现。所以,只要我们用心地去感受,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每一次感动都能会集成一张张美丽的“背影”。

让我们用心去发掘那一张张“背影”用感恩的心去铭记他们,去报答他们!

所以,感恩的心,从现在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在宋城吃炊饼散文

全文共 1276 字

+ 加入清单

宋城吃“炊饼”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而宋城,则是此地新建的一处休闲娱乐场所。在宋城的宣传册上,他们自诩是“中国人气最旺的主题公园”;我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但宣传册上又声称:“给我一天,还你千年。”恕我直言,这就分明是严重的夸大其辞了。

有人调侃说,现实中国的怪象之一,是为“文人像商人,商人装文人。”对“文人像商人”之论,这里不去诠释;而“商人装文人”呢,我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认可,并非是反对商人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而是厌恶商人在宣传自己经营的项目时故弄虚玄,用并不拥有的文化内涵加以伪装,言重一些,这叫欺世盗名、这叫哗众取宠;是不是构成了商业欺诈,不好说!

以宋城为例。我觉得,尽管经营者“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宣示显得信心满满,但消费者中,可能只有傻瓜,才会把这个吃喝玩乐的地方当成教科书,满怀虔诚地来这里了解历史。具体来讲,宋城里有一家“潘金莲粥铺”,如果非说这样的招牌是历史,那也是小说中折射出来的历史,与货真价实的历史相去甚远矣!店中的工作人员倒是皆着所谓的“宋服”,但几位女店员或健硕、或朴实,和潘金莲的妖冶相去甚远;一位个子很低的男店员正在售饼,倒是引人瞩目,上前搭话:

“您这是什么饼?”

“炊饼啊,宋代传下来的。”

“多钱一个?”

“10块!”

“太贵了!”

“旅游景点儿里的东西嘛……”

说的有理,掏钱,买了一个,咬了一口。

“味道不错,谢谢您的饼。”

“谢谢您的钱!”

买饼的和卖饼的皆放声大笑。看来,这位男店员个子虽低,智商却也一点儿也不低。只是,对他所言之“炊饼”,我这个多读了几本书的买饼的,却忍不住要说三道四了。

什么是炊饼?查《辞源》,里面是这么说的:“宋仁宗赵祯时,因蒸与祯音近,时人避讳,呼蒸饼为炊饼。”这就告诉我们,炊饼就是蒸饼。或有人会进一步问:那蒸饼又是什么呢?《辞源》解释说:“即馒头,亦曰笼饼。”由此可知,宋城里的“潘金莲粥铺”,把通过“烙”这么一种方式加工成的面饼称之为炊饼,所传达的绝对是错误的历史知识。

我在宋城只是匆匆一游,若有时间细细查找,能不能发现更多的此类历史硬伤呢?但平心而论,作为娱乐休闲之地,宋城在国内的确无愧一流。9月21日晚,我用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在宋城转悠:观大剧院台上的《宋城千古情》,看王员外楼下的“傻小子”抢绣球,“迷宫”里东转西撞寻找出路,“鬼屋”中提心吊胆体验恐怖,当然,还少不了喝粥、吃饼,享受美味……尽管平均一个人支出了人民币小300元,但宋城,还真是让人感到不虚此行。

只是,宋城不应、也无须去承担那些不归自己承担的任务。宋城的宣传册里还有这样的文字:“西湖观光,宋城怀古。”但事实上,在杭州怀古,最好的地方是西湖,毕竟,白居易、苏东坡、岳飞、于谦、秋瑾……这么一些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都在西湖边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更何况,还有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在此地千年传颂。而宋城,一个新建的娱乐休闲景点,尽管水准不低,但又有什么古可怀呢?

也许,把“西湖观光,宋城怀古”改成“西湖观光怀古,宋城开心找乐儿”,才算得上实至名归;当然,这么改的“坏处”是,在世俗的目光里,宋城会立马显得不那么有“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长安回望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1400字

全文共 1318 字

+ 加入清单

沉香亭最宜夜间赏玩。伫立于兴庆湖畔,远而望之,影影绰绰,恍惚《诗经--陈风》里月下的佼人,莲步生烟,窈窕妖冶;迫而察之,几番风蚀雨淋的沉香亭,已不复昔年唐明皇携妃子赏花时的风韵。云裳花容的杨太真,也早已成了马嵬坡下的一堆朽骨。沉香亭如是,整个西安也不堪回望;唐代长安城的繁华已然落尽,曾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的盛景,如今,也只得见一片片青松亭亭。罗襦宝带,燕歌赵舞,已是永远的埋进初唐诗歌的锦绣词句里了。被埋葬的却不只是历史的豪华瑰丽。那厚重渊深的人文情怀;典雅淳朴的风俗民情;灿若烟霞的艺术文化,也被现代文明的浮躁与繁琐放逐出了西安。

若是十年前你来到西安,即便不能看到古长安城的繁荣场面,但行走于城内的街巷中,时而一些雉堞圮毁,残垣破壁的角落,总会撩起你少年时读唐诗时,对古长安那一种古色古香的情怀。即便是一片沧桑的废墟,也会使人感到亲切。如今你来西安,极富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街市商铺琳琅满目,俨然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形象。那么,那些古老的遗迹呢?它们还在,只是换了“新颜”。巧夺天工的现代建筑技艺抹净了古城墙上的斑斑苔藓,让原是废墟一片的塔寺园林又“重焕生机”,并且入眼鲜亮夺目,精致华丽。“时间横扫的镰刀”被磨钝了尖刃,再也无法在历史的面容上凿下沧桑;既然技术可以复活一切古建筑,何必要保存这些残败的遗址?于是西安仅剩的几处古朴的气息也很快销声匿迹了。

为了向世界显扬西安的“汉唐气象”,一座不逊于阿房宫的仿古建筑拔地而起。大唐芙蓉园,她翩翩的落入西安人的视野中。这里桂殿兰宫,亭台楼阁,望之轩峻壮丽;廊桥院囿,柳坞花榭,俱是小巧玲珑;园林正中,一湖如镜,长桥横波,游人过处,凫雁惊飞。走进这里宛如于画中行。这是一座几可以假乱真的园林。但是仿作毕竟显露出斧凿的痕迹。这种人为的做作,竟让人感觉,这座园林像一个失了魂魄的冷美人,虽然游人如织,却始终与这园林不能够浑然一体。游人眼中看到的,不是真正的“汉唐气象”,而是一座现代建筑,一座没有生气的现代建筑。我们所领略到的不是历史文化,而是现代技术的精巧。历史如东逝之水,不能回头,更不能“再创造”。

西安自古是“诗书簪缨之乡”“礼乐弦歌之地”。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文明曾在这里荟集。这里曾是笙歌彻夜,箫鼓声动。满城皆是才子佳人,翰墨书香。这里,产生了濡染整个关中平原的地方特色文化---秦腔。国乐在这里更是流香馥郁。丝竹民乐,闾间艺术,无不令举世惊艳。如今,一切都已是风流云散,偶尔可以在街市的一角听见几声高亢粗犷的秦腔,却也很快被公交车的汽笛声所湮灭。至于国乐,你也只能于音乐学院的乐厅里,诗词曲赋的古韵中去寻找了。

被放逐的不只是西安的历史文化,还有像我一样的被放逐的“长安人”。从幼时起便陶醉于古典文明的我显然是不合群的,对于那些潮流的文化我一向缺乏敏锐的感知力,更是无法接受,当然我并不是拒绝时尚,只不过是拒绝鄙俗。我不认为眼下一些只能娱人耳目的潮流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些肤浅的文化是不足以使西安的面貌焕然一新的。我爱西安,不是爱她今日的光鲜靓丽,我爱她是华夏精神文明的象征;爱她的厚重与雄浑;爱她的包容与接纳。她应该永远是最高贵典雅的所在。

长安回望,一种怀念,一种失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暗恋的滋味散文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暗恋,是视觉上的一眼入心,惊艳了岁月;是感觉上的心有灵犀,温柔了时光。在暗恋者的心中,Ta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只有一个Ta。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辗转反侧,有多少人为此痛断肝肠,又有多少人为此抱憾终身……

暗恋,是一种深知对方永远不可能属于自己的无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佳人一遇,一眼入心,情深不断,相思难寄;由情生愁,愁思纷纷。“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暗恋,是对方离去后的痛断肝肠。“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佳人一旦要离去,即使扯断罗衣,怕也挽留不住。作者奉劝世人:暗恋一个人不要太认真了,还是在红巾翠袖群中喝个酩酊大醉吧,因为这就是命中注定!

暗恋,是一种深深的牵挂。“你住的城市下雨了,很想问你有没有带伞。可是我忍住了,因为我怕你说没带, 而我又无能为力, 就像是我爱你 ,却给不到你想要的陪伴。”

这种牵挂,不愿被对方知,不图对方回报,更不会无赖般的死缠烂打。除了那份无助的牵挂,还有深深的怜爱与痛惜。

暗恋,如一坛陈年老酒,虽历经岁月而愈加香醇。忆往昔,你绽放的真诚笑容,灿烂着我一生的守候,你回眸时的款款深情,萦回我一世的心痛。经年过往,心已如镜,唯有这份情感,是我自此天涯不相问的骄傲。柔情绕指,浅酌岁月,红尘烟火,淡煮时光。就让那锦年的暗恋,在笔尖开成一朵朵馨香的小花,装裱每一页安暖的时光。那一段段一行行,有一天都会在流年似水中泛黄,唯有你的章节,是淡不开的笔墨,旖旎于我的字里行间,温柔着心底如水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昙花一现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2100字

全文共 199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家的昙花长出了很多花骨朵,花骨朵一天天地长大了,没有几天的功夫,花骨朵就比我的手指头还要长。花骨朵长胖了,紫色的花骨朵露出了淡淡的黄色,又渐渐地变白了。

妈妈说:“昙花要开花了。”,我问:“今天吗?”,妈妈说:“看样子,今天昙花一定会开花的。”,我说:“我要叫我的好朋友过来看昙花开花。”。

这棵昙花,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那时候这棵昙花还没有这样高,妈妈说:“这是昙花,昙花别名琼花、月下美人。昙花是和仙人掌是一类的沙漠植物。”,仙人球仙人掌上边都有很多很尖的刺,昙花上却没有刺,我问:“为什么仙人球有刺,昙花没有刺?”,妈妈说:“不是昙花没有刺,它的刺比较少,只是在刚刚长出了的新枝凹处有刺毛状刺,老枝是没有刺的。”。

妈妈说:“昙花是在夏秋季晚间开花的,花是白色,很大,很香,它的花跟漏斗一样。”,我问:“妈妈漏斗是什么呀?”,妈妈在厨房里找了以后说:“我们家的漏斗不知道去哪里了,昙花也可以说是像一个喇叭一样。”。

妈妈说昙花很好看,可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三岁以前,天还没有黑,昙花还没有开,我就早早地进入梦乡。去年,我已经四岁,我第一次看到昙花开花,昙花真的很好看,雪白雪白的,好香,好香。

今年昙花又要开了,我放学的时候,我跟乖乖兔说,我跟杨小跳说了,我也跟宋跳兔说了,路上我又跟奇兔兔说了。

放学,乖乖兔杨小跳就直接来到我的家,看着昙花,杨小跳说:“昙花那么高呀,像一棵小树。”,乖乖兔说:“我还没有看见这么大的花。”,乖乖兔摸着支在花盆里的棍子,和捆绑着的绳子说:“怎么还要棍子支着呀?”,妈妈说:“不用棍子支着昙花就会倒了。”。

外婆说:“你们就在这里吃饭吧。”,杨小跳问:“有什么好吃的呀。”,外婆说:“排骨山药汤,还有鱼。”,杨小跳说:“那我就不回家了。”,乖乖兔说:“我要回家吃饭,吃完饭我再来看昙花。”,乖乖兔要回家,杨小跳说:“我也回家吃饭吧。”。

我还在吃饭,杨小跳就在喊:“庆兔兔,昙花开了没有。”,我爬到飘窗上说:“还没有开。”,我刚刚吃了几口饭,杨小跳又在喊,我又去跟杨小跳说昙花没有开。

妈妈说:“杨小跳,你不要急,慢慢地吃饭,一会昙花要开的时候,我们会叫你们的。”。

我们家桌子上的碗筷还没有收拾好,楼下就传来杨小跳乖乖兔的喊声。

昙花还没有张开嘴,两个人围着昙花转了几圈,杨小跳说:“怎么还没有开呀?”,我说:“还没有到时间。”,乖乖兔说:“时间到了,花自然就会开了。”。

我说:“我们看电视吧。”,杨小跳说:“我要看擎天柱。”,乖乖兔说:“我不看擎天柱,就是打打杀杀。”,杨小跳说:“擎天柱多厉害呀。”,乖乖兔说:“擎天柱厉害有什么用,我们又不能天天去打架。”,我说:“我们看《朵拉爱冒险》好不好。”,乖乖兔说:“我看《朵拉爱冒险》。”,杨小跳说:“你们看《朵拉》,我就玩擎天柱。”。

屋里突然香起来了,乖乖兔说:“好香呀。”,我说:“是不是昙花要开花了。”,电视也不看了,擎天柱也不玩了。

我们三个人围着昙花看,转了两圈,乖乖兔说:“你们看,昙花开花了。”,我也指着一朵昙花说:“我也看到一朵昙花要开花了。”。

客厅里的香味越来越重,昙花树上的昙花一朵朵都裂开嘴,我们又接着看电视,杨小跳接着玩擎天柱。一集没有看完,乖乖兔说:“我们再开开昙花吧。”。

这时候的昙花,一盏盏玫瑰色宫灯花苞,张开了洁白的小嘴,就像一个白玉雕琢花瓶,浓浓的清香也越来越强烈了。

晚上我们看到的昙花还是玫瑰色的花苞,现在竟然变成了雪白的花了,乖乖兔说:“刚刚还是紫色的花骨朵,一会就变成了那么漂亮的花。”杨小跳说:“和动画片一样,一会花就开开了。”。乖乖兔用手指着说:“你们看,花在抖。”,我说:“又一片花瓣张开了。”,杨小跳说:“花瓣张开的时候,花就会抖一下。”。

乖乖兔说:“你们看花里面的那么漂亮,那一丝丝白白的花蕊头。”,我说:“你们看,它们头上顶着淡黄色的花粉。”,杨小跳说:“你们说像不像黄色的芝麻呀?”。

花蕊头就像鱼钩一样地卷曲着,它那又粗又长的雄蕊,把它的柱头努力地伸出花外。

乖乖兔说:“昙花晚上开花不好,如果白天开花就好了。”,我说:“白天开花,我们还在上学,我们就看不到了。”。妈妈说:“要想昙花白天开放,在花蕾膨大时,白天将它用黑布、黑色塑科薄膜做成遮光罩罩住,不让它见到光。晚上则用灯光照射。经过这样昼夜颠倒七八天后,昙花就把时间搞错了,这时候的昙花就会在白天开放了。”。

妈妈说:“昙花不到半夜就会凋谢,漂亮好看的昙花就开那么一会,所以人们都说《昙花一现》”。

乖乖兔问:“为什么昙花会晚上开花呢?”,妈妈说:“这是和它的生长环境分不开的。昙花生长在美洲墨西哥至巴西的热带沙漠中,当地气候又干又热,但到晚上就没有那么热了。晚上开花,可以避开强烈的阳光曝晒,晚上昆虫也因为凉快了,也都出来活动了。天长日久,昙花在夜间短时间开花的特性就逐渐形成,于是一代代相传到今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朱自清散文精选》,作者是朱自清,里面的内容可丰富了朱自清初次创作的抒情散文,他体现出他的生活观。文中的《背影》散文,这篇散文中体现出父子之间的情意,《背影》这篇散文警惕我们,往往很平凡的情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否则,在将失去时,才去发现东西的存在,知道有多重要。朱自清还写了反应社会生活的散文如文中的《论吃饭》散文,这篇散文充分写出了农民反抗大户。反抗饥饿。反压迫的政治觉悟和勇于反抗的集体意识。我看完这本书时,认为这么一句写的最好: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道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脚。腰,它领着我们向前。娃娃。姑娘。青年。把春天写活了,这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春意盎然。读完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触是:做为一个人,应该知恩图报,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决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相信正义可以胜过邪恶。当我想道要知恩图报时,就幻想:长大后,我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一定要报答我最敬爱的成老师。

自从我从三年级开始,来到这里,认识了因为一些调皮学生才会凶巴巴。才会愤怒的成老师。但是。就是成老师我的的成绩有了改善,正是因为他教书严格,让爱捣蛋的同学成了温顺的小羊。我深情地说:‘‘成老师,谢谢您。’’每当我头仰望蓝天时,它是那么湛蓝,又想到如今的社会已经发达了,科技技术提高了,成功人士越来越多了。我仿佛见到了未来的美好瞳幜。是啊!

在党的阳光下,生活如此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所羁留的岁月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2900字

全文共 2772 字

+ 加入清单

我所羁留岁月

(一)

岁月一滑,刹不住车的样子,我便撞进了30岁的门槛。人们都说,三十而立。可我就像刚从漫天迷雾的山林里出来,又好像猛灌了二两金徽烈酒一样,在30岁的门槛里,更加站立不稳。

30年的记忆可以说是纷繁的记忆,那些生活的条条缕缕汇聚成崇山峻岭中的一条小溪流,隐没在遮天蔽日的林木深处,我就像一个在山间慢条斯理走着的人,只在偶尔的一瞥间,才看见溪水的闪烁,却找不到他来的源,寻不见他去的路。

童年的记忆已没有多少,都是一些痛苦的事情,也是父亲经常说叨的事情。父亲说他和母亲是怎样艰难地将我们姐弟六七个拉扯大,有时我觉得父亲将此事引以为自豪,颇有一种夸耀的语调,我便觉得悲哀了。父亲的观念里,淡化了一步一步的艰辛,以及生活的阴霾。可我非常清楚,最苦的是母亲,挖光了满山的野菜,看着孩子们为饥饿而哭,她的心被揪的疼痛。父亲是否应该想到,他和母亲本不应该遭此罪孽,孩子们的童年也不该有如此重负。

那是一段我不想回味的日月,为了吃穿寸步维艰。时下听着别人美美的回味着小时候的幸福,有些也不免夸张,盯着那陶醉的神情,我心头泪如雨下,这些泪更多的是流给母亲。母亲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大,还没来得及得到孩子的安慰,便撒手离去……我的记忆霎时间一片空白。这空白是母亲留给我的,我的心像风筝断了线,我的拼搏,我的进步,我的成绩,我的一切是母亲支撑着的,可是,现在,这些还有什么意义……

那是一段我所羁留过的岁月,由于母亲,我再也不想回首,也不愿听到有人再提起……

(二)

我只想在现有的生活里流淌下去,至于鲜花,掌声,有就有,没有也无所谓,我已经懂得了大难过后的宁静、安详。我将平静地看荣、看辱,看沉、看浮。也许这在他人思想里是消沉,可我不这样认为,兴衰、喜悲、宠辱并不是我个人说了算,我只愿处理好剩余的事情。

时间就是千帆过尽后的宁静。30年来,我有过大落的遭遇,从小拼着命地想长大,长大了一切都好办了。可长大了紧接而来的就是在父亲的呵斥与苦难逼迫下的读书,读书之路由家门口一直延伸到远方,为了能在贫穷愚昧的乡村挣得一个令家族荣耀的“大学生”的名,我咬牙坚挺着。可我知道,为了这样一个虚名,父母有牺牲了多少心血。一读书我付出了整整前半生,学业有了,可自己的心却失去了依托——母亲没有了!

我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里总有某一感人形象镌刻下来,影响其一生。母亲或许就是我生命中的那个人,一生艰苦,留给我的遗憾太重。好几次,我铺开纸笔,想将我凝固的思念写给母亲,可总难以下笔。一者笔拙,总担心写不好,给母亲的一生留下败笔;二者实难回首,感情的抒发非得细腻、非得点滴出真情,我一拿起笔便觉思路纷乱,母亲一生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太琐碎,放在心里回味便觉着情真意浓,可我难以写出来。所以我索性搁了纸笔,不写了。

我也有了这种理解,有的事情是要写出来的,有的事情是要装在心底的。母亲辛辛苦苦一辈子,临走却无半点片言只语留给我,致使我好长时间痛苦不堪。

年,对我来说太短,好多事情想要做却没有了时间,用日子串起来的事情一件也没有从头至尾地做完,遗憾丛生。唯有读书,像走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从山脚硬是走上去了……

(三)

30年的岁月,我始终没有好好地选择一个时间段,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地方居住过。日子对于我是雾中的飞鸟、日光里的尘粒、水中的月影、风中的花瓣,目光一荡漾便了无踪影。

小时候的田园梦想,想在一畦菜地种出碧绿的青韭、青嫩的蒜苗、饱实的大白菜、香甜的玉米棒子,亲手采摘、收藏,冬日围着炉火品尝,将一截截山林里亲手捡来的柴棒送进火炉,火红火红的炭火映红了整间小屋,于世不争,于人不欺,饱暖而殷实。可这只限于梦,一个纯粹的梦。还有,从小把家乡周围的大山踩个遍,在那里的小路上走走停停,我不知道要做什么,只觉着那是一个山里孩子必有的经历。逐渐懂事了,我便觉着那是读过的乡诗乡文里美妙的意境,山路弯弯,林深草厚,那路那林里蕴藏着太多美妙的故事。可是后来一上学便被“大学生”这顶虚名的帽子压在头上,时时做出与乡村不屑为伍的神态。乡村的孩子只能是野孩子,不可与他们走得太近;乡村只能看见井口大小的一点空间,乡村人是井底之蛙;乡村的山虽峻,那只是穷山,水虽清,那只是恶水……这些警告抑或是忠告时时吞噬着我幼小的心灵。时至今日,那份惊恐依旧残留在我的记忆里,也让我在随后的人生里收敛了不少,没有幼时那般肆无忌惮了。

如今,撞入30岁的门槛,我才静静地得以断断续续地拾起往昔的碎片,想到“羁留”二字。30年的岁月里,我未曾在自己出生长大的那个叫“家乡”的村子里仔细的生活过,我熟悉的只是那个村子里的巷道和流淌于其中的人群和贫困,但对那个村子的心肠我却是一无所知的。在那个村子里断断续续地驻足、停留、来去的岁月,只能是“羁留”了。

(四)

每个人可能都是如此,小时候做梦也想走出去,脱离生命的诞生地,闯一闯外面广阔的世界,在几个不同的城市漂泊、羁留、客居,好多人即使过得艰难,可还是心里憋足了一股劲,没有成就绝不见江东父老,就是凭着这样一股劲而小有成就,能在异乡立足了,却生出一种回乡的迫切愿望,颇有点“衣锦还乡”的味道。全身焕然一新,拎起别致的背包,将在城里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一点成就装满一心便“荣”归故里,在乡亲们啧啧的眼神中骄傲的像一个王子。可就是这一点叫做“荣”的东西在乡里也不能维持很久。城市与乡村的反差实在太大,时间久了,好多人眼神流露的已不是昨日的羡慕,变成了另外一种——咳,看那样子,辱没祖宗!

直至觉察,自己的分量已燃烧殆尽,便灰灰的逃离,拥挤在车流人流里。这样反复多次,顿觉生命越来越轻,如秋叶一般,慢慢枯去。直到人生的弥留之际,荣誉、升迁、扬名、显贵,这些一辈子看重并为之付出青春的东西都变成了枯枝败叶,“故乡”才是根。每个人无论年轻时有多茁壮,有多枝叶繁茂,可到了最后,无不想叶落归根,长眠故土。

我知道,冥冥之中有一个圆。每个人都在某一点站定、起步、爬行,付出了毕生光阴,最后又不得不回到那个起点,圆画完了,归根了。

年前,我咬牙坚挺着,为了“大学生”三个字,其间我失去了许多,没有走进田园梦,没有亲近那些山里的小路、树林、牛羊,最令我遗憾入骨的是母亲撒手离去,成了我心上的一根刺。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忍着疼痛,硬是爬山一样走完了读书路。读书的岁月里,我萌生了这一生再不回那个“穷山恶水”的地方的誓愿:我要在异乡立足,将异乡住成故乡!

毕业前夕,我已在城市一所学校实习、试讲,被聘用了,只待下一学期上班。可父亲、兄弟一遍遍呼唤,情之恳切,令我热泪盈眶,还有那么多亲人关心着我呀!我回来了,很快参加上岗考试、岗前培训,成绩优异,在小镇中学上班了。

我清楚,这一生,将驻扎在这里、战斗在这里了。我那个圆画完了,在30岁之前画完了,我只愿处理好剩余的事情。

现在我只坚信海涅的诗:

冬天从这里夺去的,

新春会交还给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以黄黄为题的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3400字

全文共 3290 字

+ 加入清单

黄黄是只永远长不大的狗。懂事,听话,唯一的缺点就是贪吃,好动。

记得刚从姑姑家把它抱回家时,它的牙都没长齐。大大的眼睛,黑眼圈,一身黄色的皮毛,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见到生人就躲在角落里,别人忍不住摸它两下,它像受到非礼似得的直摇头,然后乖乖的蜷缩在我的脚下。我喜欢这种小鸟依人的感觉。我总是把它抱在怀里,亲亲它的鼻子,揪揪它的细胡子,挠挠它的黑眼圈,然后它会眯着眼睛拼命往我怀里钻。

那一年,我八岁,黄黄才两个月。对周围的环境渐渐熟悉后,黄黄已经不再那么怕人了。每当夜深人静马路上有车辆经过时,它也会跑出去学邻居家的狗汪汪叫。每次它跑出去的时候,我都紧随着,像母亲怕孩子出事一样。完成它的使命后,我会把它抱到我的被窝里,它也会温顺的贴着我,慢慢进入梦乡。因为这事,母亲没少责备我。黄黄身上的跳骚,总把我叮的满身是包。

母亲说黄黄的耳朵老是耷拉着,一点都不好看。我也看出了这个问题。要是它能竖着耳朵,像狼一般,多威风。于是,我舍掉辛辛苦苦攒的钱,买钙片喂它。放学没事的时候,我也会拿起鱼竿钓鱼。虽然鱼是留给母亲补身体的,不过这个馋嘴的小家伙还能幸运的吃上鱼骨头。一个星期后,奇迹发生了。黄黄果然不负众望,两只耳朵精神抖擞的站立起来了。从此,它成了周围最惹人注目的狗。

黄黄四个月的时候,已经敢单枪匹马跑到村外去闯荡。我去上学的时候,它老是去送我很远,有时快跟到学校了。我的心里半喜半忧,生怕它回去的时候半路出事。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个妙招。每当我出门的时候,就把它五花大绑,并吩咐弟弟等我到学校的后再给它解开。狗是有灵性的,因为这事,它懊恼了好几天。狗有种恶习,叫死性不改。狗也有种天赋,叫绝顶聪明。当我觉得它不再跟着我出远门的时候,其实它在玩一招孙子兵法?—瞒天过海。这种伎俩,两天后就被我发现了,真是拿它没办法。看来狗再聪明,也聪明不过人。童话故事中,连狐狸都五体投地的说,我再狡猾,也敌不过你们人类狡猾。

母亲生性胆小,每次下地的时候,黄黄都陪着。母亲常说,这个小东西多么善解人意。我在玉米地里拔草,我走一步,它就跟一步。我坐下歇着,它就在我周围打转,眼珠子骨溜溜的,兴奋在草堆里抓蚂蚱。从母亲脸上流淌的笑容可以看出,黄黄的到来,给这个家增添多少乐趣啊!

弟弟是个调皮虫,总喜欢捉弄黄黄。他时常拿剪刀剪黄黄的胡子。没事的时候,老是把它的脸涂得五颜六色。黄黄羞得都不敢出去见人了。他还撬起黄黄的两条后腿,教它学倒立。黄黄每次都摔得翻几个跟头。以后,它见到弟弟就躲。于是,弟弟便拿好吃的诱惑它。黄黄贪吃,很容易就着了弟弟的道。弟弟把事先挖好的坑上面铺上干草,然后让黄黄跟着他跑。黄黄只顾着弟弟手里的骨头,哪里会想到有陷阱,一不留神就陷进去了。还好坑不是很深,它不费吹灰之力就跳出来了。弟弟古灵精怪,黄黄没头没脑,他们才像一对亲兄弟。

爸爸不喜欢养宠物,说那是糟践粮食。但是,无聊的时候,他也会带着这个小精灵到野地里捉兔子。一次,黄黄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逮了一只几斤重的老兔子。父亲乐的眉飞色舞,黄黄则像一个大功臣一样趾高气扬。从此,黄黄成了全家人的宝。

人的成长历程不会一帆风顺,动物的也一样。人有了委屈可以痛痛快快的说出来,动物却只能通过肢体语言尽可能的表达。一天午饭过后,邻居家的大婶火急火燎的跑到我们家,凶神恶煞的说,看看你们家养的狗,把我们家的鸡咬死了两只。父亲很是生气,把黄黄痛打了一顿。黄黄吓得乱窜,然后扎到母亲怀里,浑身抽搐着,头也不敢抬。它知道,父亲是怕母亲的。这一次,黄黄以往竖着的耳朵又耷拉下来。我非常不解,我们家养的也有鸡,黄黄只是斗它们玩,从来没有要捕食的意思。过了一天,邻居家的鸡又被咬死了一只。一阵狗叫之后,黄黄惊慌失措的跑回来,嘴里都是血,连背上也有伤。邻居大婶风尘仆仆的赶过来时,父亲正准备对黄黄再次施行家法。没想到,大婶却满脸愧疚的说,真是不好意思,我误会你家黄黄了。是张家那只可恶的大黑狗咬死了我家的鸡,还咬伤了你家黄黄。从来没见过父亲的脸色那么难看过。他心里估摸着,要是这小狗会说话的话,至于这么冤吗?人都是这样,总以自己的意志决定其他生物的未来。人总是以有用或无用来决定他们的去留。有用,就想法设法的大量繁殖,没用,就千方百计的摈除迫害。他们没权说话,因为人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动物也不例外。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动物的生命更是短暂和脆弱的。他们不由自主的来到这个世上,还没眷顾完时却要依依不舍的离开。人最美好的时光往往葬送在自己手里,动物最美好的时光往往葬送在人手里。每一个有灵性的生命都是上帝赋予大地的一个精灵,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获得尊重。

这天的天色暗的特别快,整个天空雾气蒙蒙的。晚饭的时候下起了零星小雨。

我们一家人正其乐融融的吃晚饭。突然,黄黄像是听到了什么声音,飞快的跑了出去。母亲还夸奖它说黄黄的耳朵就是灵。没过几分钟,黄黄又飞快的跑了回来。晚饭快结束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黄黄躺在地上,剧烈的翻滚,抽搐,口吐白沫,灯光的照射下,我能看到它痛苦的眼泪。父亲叹了口气,说,这下完了,黄黄吃了老鼠药了。我知道有一个法子可以暂缓老鼠药的发药时间,于是不顾父亲的反对,把半瓶香油灌进黄黄的嘴里。邻居一个有经验的大爷跟我说,灌了香油也没多大用,赶快去找医生打两针,或许还有救。

天已经漆黑一片了,雨依然不厌其烦的下着。我不管不顾这些了,抱起黄黄就跑。父亲不放心,拿着手电筒在我身后照着。此刻,我才发现,它是如此的弱小,如此的脆弱。从它的眼睛里,我既看到了求生的欲望,也看到了痛苦挣扎的绝望,而撕心裂肺的我,是它唯一的希望。它每发作一次,我的心就痛一次。我不知道脸上的水珠是汗,是雨,还是眼泪。甚至,我连慌乱中跑丢了一只鞋子都忘了。

终于到了村里唯一的诊所。医生说没药了。我像是当头被人泼了一身冷水。随机,我对父亲说,我们去邻村的诊所吧!医生还有些不高兴,发了狠话说,去了也没用,这只狗已经没救了。我不信,我相信他说这话纯粹是嫉妒。黄黄还躺在我的怀里,它还有呼吸,虽然越来越弱,可它毕竟还活着,只要活着就有一线希望。

我的背上全是汗,脚也划破了几道口子。我只觉得疼,并不知道流血了没有。灯光关注的只有黄黄,我把自己的脚忘了。父亲一路走,一路抱怨着说,谁让它那么贪吃,这下出事了吧!虽然父亲嘴上这么说,可是他心里也有万般的不舍。我了解,父亲是一个不善于把真情直接表达出来的人。父亲和父亲生活了半辈子,我从来没听到过谁叫对方的名字。虽然我不知道这样的婚姻是否有爱情,但我确信他们已经离不开对方。

黄黄抽搐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浑身也越来越冷。它的呼吸如游丝一般,越来越让人感觉不到。当我们费尽千辛万苦赶到的时候,这个小可怜已经在使劲全身的解数倒气。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现象,但我看到父亲在悄悄流泪。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倒气是临死前的一种征兆。黄黄最终没有扛得住,它走了。我想它肯定不是欣然的离去了,因为它的眼睛瞪的大大的,这是怎样的一种不甘啊!作为一个失败主人的我,只能悲伤的语气告诉它:我的小天使,我已经尽力了。

第二天,我把黄黄埋葬了。一只有灵性的东西是不应该曝尸荒野的,它的灵魂在天空看着我们。我没有给它置办什么俗套的东西,只在它身旁种了一棵小树。愿它的灵魂寄托在树上守护着我们。

没过几天,邻居可恶的大黑狗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唯一不同的是,它死后将尸骨无存。有人看见两个骑摩托的人把大黑拖走了。

我明白了,原来几天前,黄黄成了大黑的牺牲品。黄黄没几斤肉,大黑才是这些可恶的猎物者的目标。

这就是一只狗的生命历程。从此,我家好长一段时间不养狗。因为养狗得到的欢乐远比失去时的痛苦多得多。它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永不可灭的阴影,让我明白了死亡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多年以后,我在一篇回忆文中引用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的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它的魂灵。当时在班里引起不小的轰动,我成了典型,老师专门拿我的文章告诫大家,不要胡乱引用。现在,我仍然要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它的魂灵。在我心里的,黄黄是我的亲人,而不是一只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远去的露天电影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2100字

全文共 2015 字

+ 加入清单

记忆中,最早看露天电影时,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那时我十来岁左右,正在我们村的小学读书。

那时,在离我们村大约5公里远的地方,驻扎着看管一大片农场的一小股部队,大概就是一个连的样子,人数可能在100人左右。当时,大人们把这股小部队居住的地方叫“厂部”。“厂部”里有个规定,一年四季,每周星期五的晚上,只要是不下雨或者不下雪,就要在“厂部”门口的广场上放电影。“厂部”的这一规矩,基本上是“铁律”,雷打不动,除非有意外事情发生。这时候,这股小部队就武装整齐地带着小凳子列队来到广场上看电影,坐在正对着电影屏幕的地方,也就是广场的中间,就是他们的位置,然后周围才是附近各村赶来看电影的老百姓的位置,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往往是四平八稳地被“厂部”里的人指挥着坐在屏幕的最前方。有时候,一场电影大概有上千人来观看,屏幕正面人坐满了,找不到位置的人只能跑到屏幕背后去看,因为那时候看电影简直就是一件非常奢望的事情,好在有这个“厂部”在,要不我们这些住在“厂部”附近村庄的人根本与电影无缘。

因此,一到星期五的下午,家里的大人们也就早早地做饭,匆忙吃过晚饭后,也来不及收拾碗筷和洗锅,就领着我们出发了。一路上,朝“厂部”出发的老百姓很多,我在学校里一块念书的那些小伙伴们,也都在父母亲或者哥哥姐姐带领下,也全都凑在往“厂部”出发的队伍里。这时候,调皮的我们,则不让大人们省一点心,我们根本不听大人们的指挥,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一路上疯狂地追逐着,嬉闹着,喊叫着,有时候还高声唱起学校里老师教会的歌曲,于是,一时间尖叫声、口哨声、大喊声、怪笑声、歌唱声夹杂着大人们的呵斥声、怒骂声飘荡在村子的上空,乡村夜晚沉寂的局面立时被打破了,一股股躁动和不安的气氛迅速地向四下里扩散。由于夜晚的寂静,我们的这种混合声会传得很远很远,几公里外的地方都能清楚地听到。

记得,第一次在“厂部”看的第一部电影,便是到至今还留给我影响最深的宽银幕动画美术电影《哪吒闹海》,其中影片中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3年6个月后,生下了一个肉球,并从肉球中跳出小男孩哪吒的那一幕场景,至今还深深地留在脑海中。那时候,我不知道这是神话故事,老是在心里琢磨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也是这样生出来的吗?现在想来,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是有点可笑。此后,就在“厂部”,我们还看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少林寺》、《武当》、《武林志》、《太行山上》、《血总是热的》、《董存瑞》、《黄继光》、《少年英雄王二小》、《小英雄雨来》、《地道战》、《地雷战》、《刘胡兰》等许多部电影,我的小学阶段基本上就是由这些电影陪伴过来的。

可好景不长,几年后,不知是什么原因,“厂部”的这一小股部队就撤离了,于是“厂部”不再放电影了。那是,看不到电影的日子里,我和小伙伴们就好像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再也找不到生活的乐趣了,我们的生活中见不到一丝丝“阳光“了。

随后几年里,私人放映队开始诞生了。每当村子里大富人家办什么喜事,或者村子里遇到什么重大节日时,晚上都免不了要请私人放映队放一场电影来庆祝庆祝,于是我和小伙伴们开始辗转各村,像赶集那样开始赶电影的趟儿。也不知道,那时候这村放电影,或者那村放电影的消息,是怎样传到我和小伙伴们的耳朵里的?反正十里八村只要放电影,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就一定能够得到消息,我和我的那些小伙伴们基本上就可以做到一场不落。父母亲也反对我们到较远的外村去看电影,他们害怕和担心我们跟外村的小朋友们发生冲突,因为毕竟这样的事当时是经常发生的。但电影的魅力当时我们真的无法抗拒,因为当时我们农村的孩子,看电影是唯一能比较直观形象地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开阔视野和增长知识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我常常时趁父母亲不注意,就悄悄地溜出去了。虽然当时看过的大多电影的名字现在说不上来,但几部经典的电影还是在脑海中留下了较深刻的影响,至今还牢牢地记住了影片名。比如:《火烧圆明园》、《骆驼祥子》、《白毛女》、《人生》、《自古英雄出少年》、《少林寺弟子》、《岳家小将》、《少林俗家弟子》、《侠女十三妹》、《女子别动队》等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成本低廉和便于操作的放映设备,录像机开始流行,于是录像厅或者录像室开始在街面上或着在村子里出现,一时间,电影业开始受到了冲击,随之露天电影也就开始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如今想来,虽说是时代催生了露天电影的发展,露天电影也正是在当时人们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情况下,不负众望地承担起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这一段历史同样弥足珍贵。如今,作为一名70后的人,回忆起这一段看露天电影的往事,我至今仍念念不忘的是,当时和我的那一帮小伙伴们到处跑着去看露天电影时的那种无比兴奋和快乐的心情,因为这是我人生当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也是我人生当中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所以不管到何时,我仍无法忘记露天电影带给我的那一段快乐的童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经典散文日记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寂寞已无处躲藏,爱恋已融入了生命,有很多想念,还没来得及讲,有很多回忆,还没来得及写上,年轮便这么发黄,蜷缩在内心深处,匆匆的只剩平淡的忧伤。该如何去想象的变化,残忍的看着年华一寸寸的凋谢,一寸寸的干枯,却无能为力,也无法抵挡。

青翠欲滴的时光仿佛还在昨天,灿烂的笑脸,风铃般的声音,仿佛握在手中不曾离去,行走在人海里,只看见华丽的躯壳,不知道心藏在了哪里,哪里还有心的热度,那些美好啊!怎可一眨眼,就纵横了青春?

雨声窜入了我的城,悠悠长长的余韵,在我的光阴里隐忍流浪,无从捕捉。那些灿烂的光环,字里都有柔情,只是已经不记得,它也去了哪里,该让我如何找寻?

想起文学家林语堂对人生的感慨: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无可厚非,他彻悟的人生感触,把心和灵魂也安逸的那么干脆彻底,如果我的心也可自选随意,那我的灵魂也会沿之行走,彻悟干净。

愿我今生,得已灵魂的洒脱,一生便不再怅惘,圆满的人生,满世界都是菩萨的微笑。

门外的迎春花开了,转眼又要落,冷绝的影子不识得,转眼凡尘都随风去,时光清灵,我也安好。

笔尖里的故事还曾回首,剩下的回忆都是枯萎的线索,四月雨念,独品清欢,把深藏的心事藏好,一纸点缀,轻轻的,辗转在年华里,把岁月走过,无风无雨,灵魂也安逸的洒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女人的香气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1200字

全文共 1131 字

+ 加入清单

女人的心似水,要善待,才能体会到她的柔情。

女人的情是酒,要慢慢地品,方能回味无穷。

女人的味道像夜来香,要仔细的嗅,才能感受出其中的韵味。

油盐柴米的浸泡,让她原本紧致细腻的肌肤变得松弛了无光泽,一双白皙柔滑的手在岁月无情的剥夺下变得粗糙蜡黄,那乌黑亮丽的秀发被风吹了无数个冬夏,如今也失去了光泽,身上淡淡的清香被油烟味所取代。

这时候,你要更加珍爱她,这样的女人被岁月沉淀出成熟的风韵,她知性优雅,可以为你洗衣做饭,照顾家庭孩子,还可以上厅堂,下厨房。她的美丽与柔情藏在岁月的风尘里,没有一颗细腻的心便发现不了,生活的平实,教会了许多人麻木,只看到了外面的风景,却忽略了身边最美的一处。

那时,她也曾年轻,有着如朝阳般的笑脸,如玫瑰花般的娇艳,如水果般的诱人。她也曾天真烂漫,如同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你身边歌唱,舍得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拿来与你分享,一起走过朝阳看黄昏,一起走过风雨等彩虹,一起历经坎坷创造未来。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种属于少女的馨香便没有了,她身上多了岁月的痕迹,她忙于厨房与家庭之间,你拥抱着她,嗅到的是一股油烟味,这是让人觉得幸福的味道,平淡,踏实,知足。

她偶尔也会向你撒娇,不再是少女时期青涩的脸庞,掺杂了岁月的风情,如熟透了的樱桃,一双眼睛里边藏着被时光捣碎的印记,不再澄澈如水般,却是扣人心弦,不能忽视。

时间,它也能教会人感动,你突然发现陪在自己身边的女人有一颗柔韧的心,她的灵魂如此纯粹,这么多年来的不离不弃,竟是如此难能可贵。她不在乎你这一路上是达官贵人还是无名小卒,不在乎你富得挥霍无度还是穷的一贫如洗,不在乎你英俊潇洒还是面目可憎。只要是爱了,便一路相随,默默陪着你走过一段又一段艰难的路,因为有了她的支持,才有了你日渐成熟的心,有了如今这幸福美满的家庭。

后来,她慢慢成熟,如秋天的硕果,被季节渐渐磨合出沉稳的性格,安心地伴你左右。不再有动听的情话,不再有入骨的缠绵,亦不再有梦幻般的浪漫。然而,这样的她更像一瓶红酒,在埋藏了多个岁月之后拿出来打开,沁人心脾,叫人爱不释手。这种被生活沉淀出来的味道,最初有点涩,然后是甜,最后回味无穷。

你轻轻将她揽入怀中,女人的似水柔情让疲惫的心有了归属感,她不会多问你什么,只是安静地靠在你胸口,让两颗心慢慢靠拢。你又闻到了她身上的油烟味,比世上任何一种香气都纯粹,终于发现,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如果你已经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她就是树的枝枝蔓蔓,她的美融在你的血液当中,才让你在磕磕碰碰的路上坚定前进的方向,你们在彼此眼中站立成永远的风景,无须山盟海誓,相依相伴就是最好。

你想着她的笑,她的好,都很舒心。于是用力嗅着她身上的味道,这世间没有哪种香料能比得上,它融合了爱情与亲情,刻在记忆里,香入骨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朱自清散文集给我一种感觉,他在教我们一个一个人生的哲理,当然,也有写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挚、让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构思精妙,让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并了解。

文章写了很多故事,有写人的、有写季节的、有写景的、还有写游记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匆匆》这篇文章,虽然很短,只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却用很多例子来表达中心,让人一下抓住“题眼”,文章给我一种亲切感,仿佛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在与我谈话,这篇文章充满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文章虽然没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字眼,但从文章里举的例子和反问质疑中,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爷爷在向我们说明珍惜时间这个道理,他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间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样流走;抓住了,向黄金一样珍贵。可见,时间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个谚语也充分体现了时间是用金子买不到的,无论你多有钱,没有了时间,也会慢慢老去,那么,那些钱能干什么呢?时间是无价的,能够说,时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它与别的东西不同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费它,弹指一瞬间,它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人生只是短短几个春秋,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好好珍惜它,难道要让时间白白的从你身边流逝吗?时间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同的两个人,一个碌碌无为,到之后

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无穷的悔恨;一个艰辛劳作,换来得是累累硕果,他们的人生闪烁着耀眼光彩。

朋友,从此刻开始,好好的珍惜时间吧!让我们一齐做时间的主人,好好的驾驭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巾帼不让须眉联盟散文

全文共 5176 字

+ 加入清单

进入二十一世纪,计算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办公学习、信息交流、储存不可替代的现代化工具。长期从事计算机研究与教学的高晓华,早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就已经充分认识到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她克服重重困难,果断决策,大胆创新,办起了甘肃省庆阳市第一家以计算机教学为主的专业化培训实体,为陇东大地输送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她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幼苗园丁,她就是甘肃省庆阳市育才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高晓华。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张庄村,这里北邻庆阳的政治文化中心西峰,南部是毗邻庆阳地区的南大门,这里历来人才辈出,人杰地灵。1973年,高晓华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勤劳善良的父母用自己辛勤的劳动精心供养着三个孩子,高晓华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聪明好学的高晓华,先后在张庄小学和肖金中学上学。在小学和中学期间,高晓华勤奋学习,聪明上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当时的张庄小学和肖金中学很有名气,是当年大家公认的才女。高晓华好学上进,父母看到了她的特殊才能,决心付出代价,坚决要使女儿成才。

1991年,天生爱美的高晓华毅然报考了西峰中等职业专科学校,学习服装设计专业,天资聪颖的高晓华在这里找到了艺术的天堂,她学习成绩优秀,又特别爱好文艺,是学校出类拔萃的尖子。那时候的高晓华特别珍惜在西峰职中学习的日子,她又不同于别的学生,独特的眼光和天赋,每次考试在班里都名列前茅,在学习期间的服装设计就新颖独到,每次班里组织服装设计考试,高晓华总是会给老师和同学带来惊喜。不仅如此,高晓华又酷爱文艺,她不仅歌唱的好,天生有一幅好嗓音,而且特别擅长舞蹈。90年代初的西峰职中,校园内外总活跃着她动听的歌声和优美的身姿,不仅在西峰职中,就是庆阳地区的文艺演出,高晓华也参加过许多次,特别是1992年高晓华代表西峰职中参加庆阳地区大型文艺演出获得了在场观众和领导的一致好评,那一年陇东大地都记住了这位能歌善舞的姑娘。

高晓华并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她还要向更高的台阶奋斗,她谦虚谨慎,刻苦学习,努力吸取职中老师在服装设计的优点和长处,使自己的专业水平突飞猛进。由于她在学习上突出成就和热情大方的性格特点,高晓华在校期间一直担任班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校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中,高晓华一举获得的学校一等奖!掌声、鲜花都投向了这位出色的姑娘,同学们沸腾了,校长、老师们都惊讶了,大家都为西峰职中有这样一位优秀才女而激动不已和无比自豪!

1994年6月,一场特殊的校党委会在西峰职中召开了,在会议上,校长掷地有声的发言引起来全场的震动,他说:"对天像高晓华这样人才,学校不学校可不能流失,学校要把她留下来作学校的带课老师,校长的提议得到了大家天一致拥护,学校最后决定留高晓华留校任教。

犹豫,激动,徘徊。那一年,有好多用人单位都争抢着用她,甚至南方的一些服装厂家也高薪聘请她,选择哪条路,在高晓华心中思索了很久。也许,远走高飞使她有更美好的前途,但陇东大地却是生她养她的地方,特别是西峰职中,更是她成长的摇篮。高晓华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她毅然决定留了下来,她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浇灌无数成长的鲜花,她要使自己的服装设计传遍陇东大地。

这一年,高晓华第一次走上了讲台,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专业教师。1996年在服装设计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高晓华又被庆阳市东方职业技校看中,聘请她为服装设计老师。在这里高晓华不仅在课堂里教授服装设计,而且联系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服装设计老师把学生送出去到外地学习。

就是这一次次的外送学习使高晓华大开眼界,她看到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电脑已开始普及,很多工厂和单位开始用电脑办工,很多仪器也都用电脑控制。这一发现对高晓华的印象特别深刻,她深深的认识到人类已进入第三次技术革命,电脑进入工厂、学校,甚至千家万户,已是时间的问题了,学校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高晓华发现当时的庆阳地区,普遍对电脑十分陌生,就连一些政府机关都很少有电脑,更别说学生和普通家庭。

高晓华看到了危机,也感到了压力,但她心中装着沉甸甸的责任。心中充满梦想,脚下开始行动。那个年代一个土生土长的庆阳人要学习计算机那是何等的难呀,但高晓华知难而进,她走出去,到过全国很多工厂、单位,向许多知名老师和专业人员请教。许多老师对她说,学电脑确实很难,你要有心里准备呀。又一次的犹豫的徘徊,但困难并没有吓倒高晓华,她天生具有不服输的性格,她坚信只有努力,肯下功夫,绝对会有所回报。

高晓华在职中任教期间,已经是上个世纪的1998年,计算机虽已进入中国市场,但操作系统大都是windows95阶段,甚至只有一些高等院校才能开设计算机课,特别是计算机软件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象现在的计算机软件大多是中文的窗口操作,那时大量的操作要依靠dos系统来完成,是纯英文的软件版本,学习计算机,没有相当高的英文水平根本没法入门。高晓华果断决定,就是再大的困难,也要攻下计算机这道难关!

当年,在陇东地区还没有一家专业计算机培训机构。怎么学,哪里入手,找谁学,这都是摆在高晓华面前的一系列难题,最后她先后报考了西安科技学院、育才英文计算机学校学习计算机专业,高晓华特别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由于她学习认真努力,接受能力快,她对每一个计算机问题都特别感兴趣,在学习和上机的时候,她认真向老师请教每一个问题,就是放学之后,她还在家加班加点的学习,由于她聪明好学,又特别吃苦努力,每次计算机考试她都能取得班上第一名的好成绩。高晓华出色表现又一次引起育才电脑学校的强烈轰动,谁能想到她在育才英文计算机学校学习仅三个月,又一次被留校任教,又一次实现了从学生到老师角色转变。

高晓华终于攻下了学习计算机这道难关,但她自己还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她想,一人会不等于大家会,人人会才是普及电脑的基础呀,这时的高晓华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也是这时候,普及计算机教学的愿望在高晓华是心中升腾起。

2002年,在全面学习了电脑专业知识和学校管理知识之后,高晓华多方筹集资金24万元,正式接手育才电脑学校。由老师变校长,这不仅是一个角色的转变,更是人生的一个巨大挑战。开办学校对高晓华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经营、如何管理、如何招生、如何把学员培养成有用的人才,这些问题都让高晓华侵食难安。

育才电脑学校的前任校长,虽然在经营方面也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但因为什么学校没什么特色、发展滞后?想到这些,高晓华决心用全新的理念、独特的管理,把育才电脑学校办成庆阳市独一无二的职业学校。原来的育才英文电脑培训学校既教英文又教计算机,高晓华觉得要把电脑学校办出特色,就必须走又精又专的道路,于是她大胆决定,学校要全力突破计算机教学这个难关。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育才电脑学校很快成为庆阳市第一家专业化的电脑培训机构,高晓华也由一名老师成功的实现了向一名民办教学实体人角色的转变,是庆阳市七县一区计算机培训的带头人!

高晓华以独有的智慧和远见的卓识创办的育才电脑学校,在庆阳地区犹如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石子,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育才电脑学校也成为庆阳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如今,当你走进这所有名的学校,立即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让我们一起探寻这所学校之所以优异的深层特点,这是2000年由劳动部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培训机构。学校本着“质量立校、创办一流”的建校宗旨,以“教学管理科学化、教学质量素质化、教学技术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学质量整体化”为标准,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培训质量,以优质的服务和技术技能服务于社会。

2004年,育才电脑学校被国家教育部信息中心特批为庆阳市定点计算机培训单位,引进47门新专业,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士学习,为庆阳市计算机专业翻开新的一页。育才电脑学校的学员能够直接参加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毕业考试,提升了学校的培训等级,所培训学员均可得国家统一颁发的毕业证书。

经过10年的奋斗创业,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庆阳市一所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目前学校教学设施齐全,管理科学规范,已拥有培训场地1100平方米,各种教学设备300多台件,实习场地20多处,6000多平方米,“易思”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系统也引入课堂教学,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年培训各类人才800多人,形成了“严谨、扎实、快乐、进取”的校风;“敬业、爱生、务实、创新”的教风;“求艺、求精、求真、求进”的良好学风。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农民工增多,面对新时代社会需求及大量的外出返乡农民工就业的需要,学校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制定新的教学目标,在做好原有培训专业的前提下,为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发扬地方特色,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特新开设“家政服务”、“商务礼仪”、“香包刺绣”、“科学化养殖”等专业,经过一年多的创新工作,新增专业已培训500多人次,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及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在教学改革方面,高晓华在坚持“质量立校,创办一流”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下,鼓励老师拓宽思路,创新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组织教师轮流西安学习,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好的授课方法,紧跟时代对教育发展改革得到了顺利实施。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不仅严格审查教师的任职资格,更注重考查实际教学能力及敬业奉献精神,尽右能选拔有经验、能吃苦、讲奉献、钻业务的教师上岗任教。同时,依据《教师考核细则》的严格量化考核每位教师的各项工作,并召开赏座谈会,学员家长座谈会了解每位教师教学工作,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为教师量化排名,把考核名次与教师扔评优选模,奖金、福利挂起钩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晓华还发挥自身的特长,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尤其自编的节目>的演出,得到了社会各届的好评。每天清晨,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跳健美操,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学生生活习惯,学校还购回34台电视机及卫星接收器,让学生在业余生活中及时了解时事新闻,增长课外知识,极大的调动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在就业方面推出新的校企联合的办法来促进就业。学校始终把招生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以报名就是就业为导向,专门成立就业安置机构,专人负责,与国内市内30多家广告公司,印刷厂、装饰公司、超市等联系起来,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使学生达到学有所用,真正实现“致富有术、就业有路”的良好局面,使学校学员的就业率达到了99%,受到学生家长及各种用工单位的好评。

高晓华在创办育才电脑学校之后,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在她的领导下,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平面设计、办公自动化、室内装璜设计、科学化养殖和计算机维护专业,这些专业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经过高晓华培养的学生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目前,庆阳市80%的广告公司都可以找到育才电脑学校的学员。

育才电脑学校在高晓华的领导下,开设了短期班、中期班、长期班,每年为社会1000多名计算机专业人才,他们都活跃在庆阳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条战线上,为庆阳市全民科技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让我们上起来领略高晓华校长的教学成果,2001年,被上级单位评为全市初能职业技术单位;2003年,被评为西峰区初级职业培训先进单位;2004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基地;2005、2006、2007连续三年被庆阳市评为优秀办学单位。学校还不断开拓教学范围,在2002年-2005年,学校在南街幼儿园设立办学点。同时学校还义务的为单位职工、返乡和进城农民工义务培训电脑知识,以培训带动了全市的就业,得到市、区两级领导的广泛好评。

现在学校拥有教职员工8人,均取得ITAT资格证,学校拥有电脑140多台,同时配备打印机、投影仪等各种多媒体设备,拥有教学用地700多平方米,学校把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实践课可同时容纳280人上机。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数千名人才不仅充实在庆阳市和各行各业,而且向北京、天津、广州等大中城市输送学员,这些大中城市的单位和企业对育才电脑学校的评价特别高,单位对学员的口碑也非常好,还没有到毕业时间,一些企业和单位就对学校的学员提前签订了就业协议。

想到这些,高晓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也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但她并没有停息,她还在努力,正在与国内的知名大学联合办学,成为知名大学在庆阳市的外设教学点,在这里上学的学生都能领到由教育部颁发的正规的大专毕业证书。

展望未来,育才电脑学校虽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学校有理由相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使学校办学条件更加优良、育人环境更加优美、教师队伍更加优秀、学校管理更加优化、教学质量更加优异,也一定会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育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灿烂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破阵子改写成散文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八百多年前,在军营里,著名的战将我——辛弃疾端详着我的宝剑,用针把油灯的毛线的废油挑掉,火“滋啦”一声点亮了沉浸在醉酒中的我,我看到亮光反射到宝剑上,我清醒了。突然,我想起了什么,如同扎在一起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我们就要准备迎接同对手的战争了。

我们一起分享着大块的牛肉,开怀畅饮,一边还各自鼓起勇气,听着耳边的乐曲,雄壮激昂。我又望了望远处的叶麦稻田和蓝天白云,真是秋高气爽。沙场上正在检阅军队,我的心情也变得更加激奋。

开战了,我们各自驾上战马,飞奔着向沙场驰去,就如同的卢一样飞奔着。“冲啊,冲啊!”我们士兵拿着矛和盾,身披钢甲,头戴铁帽,前方的士兵和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我手拿弓箭,怀着一颗报国之心杀死了几名战士。“放箭!”只见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鲜血早已染遍了枯黄的草地。我本怀着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可是……

我想着想着,走到铜镜前,竟发现我已白发丛生,不能再进入战场。于是,我转头马上写下了著名的《破阵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清明改写散文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九百多年前,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郊外的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清明佳节,桃花李花都已茂盛的开放,仿佛它们在笑;桃花梨花不都是白色之钧吗?白色不正是清明的颜色吗?郊外的田野上荒凉的一片片坟墓,让人有些悲伤、思念之情,我也情不自禁地伤心起来,我也想到了我的家人、我的老友、我的那些对我好过的亲人。

郊外雷惊动了天地,那些冬眠的动物已被这春雷万钧给惊醒,这雷和雨给郊外大地带来了,一片勃勃生机。这雨下的可真柔!郊外草原上的是花草树木是无比柔、美、滑呀!这雷雨足以让大地苏醒,足以表达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怀念与思念与悲伤。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藏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再也不会醒来,使活着的人心里难过。我突然想到清明美景,又随即想到我的亲朋好友,又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了人生的意义。啊!人生就是这样!人生就是各不相同!

当我看到人们为自己的亲人们祭奠为死去的亲人们摆上酒、菜、水果时,我由此想到了这样一个齐人──小人的故事:古代的某个齐人没有酒菜供去世的亲人祭奠,便同别人要,别人不给,他就在别人不在的时候,把别人家供亲人的酒菜全部都吃掉,回到家,他还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吃喝,所以嘴旁才很油嘴腻脸。这种小人的人生猥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这些小人都是卑鄙下流的。

当然,还另有一些高士,由此我想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后,不要高官厚禄,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做官,便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竟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我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我感叹的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小相同。”我由此挥笔如下: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金徽印象写景散文

全文共 2908 字

+ 加入清单

真可谓一方山水一方风情,一方特色。秦地嘉陵江源头凤县,因有秦蜀陇三省“咽喉”之利而与甘肃两当、徽县近邻,且同处秦岭南麓,同饮一江之水,自然历史渊源颇深。就凤、徽两县而言,不说同有野生药材、野生动物200余种和铅、锌、铁、金、铜、汞、硫、大理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其中羚牛、红腹锦鸡、娃娃鱼等珍惜动物也有一二十种;而两县特产则各有千秋:凤县产“大红袍”花椒,人称“凤椒”,所产党参,又称“凤党”,遐迩闻名,又拥有“中国花椒之乡”“国家生态县”等国字号殊荣;徽县却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百年以上银杏树遍布各地,“中国银杏之乡”名副其实;贡米、金银花、狼牙蜜名扬全国;如今,百姓生活安康,旅游成为时尚,凤县有通天河、凤凰湖、紫柏山等景区,徽县有三滩、文池、青泥岭等风景名胜。同依一江,漂流自然共兴于两县,凤县以生发出杜鹏程散文名篇《夜走灵官峡》之灵官峡为基地延伸数里;徽县则选取素有“小三峡”之称的嘉陵黄沙河--虞关罗汉洞一带。尤以暑夏漂流盛期,乘一叶皮筏,顺流而下,极目嘉陵两岸奇峰壁立、怪石嶙峋,经历百般惊魄,千番刺激,真可谓过了一把舟从江上过,人在画中游之“神漂”!

文化上的凤、徽渊源更有说途。杜甫、刘长卿、柳宗元、陆游等历代名流雅士、文人学者都曾留下许多赞颂两县大好风光的著名诗篇。张珏、吴玠、吴璘等驰骋疆场的爱国武将,均为两县历代子孙所敬仰和传唱。近些年,两县文化交流和文人间的往来,乃至在互联网、QQ群上斗酒论诗、谈酒论文已如家常便饭。提起酒,作为陕西凤县人,自然钟情于名酒西凤,也禾乐于包容和接纳甘肃徽县伏家镇出产的“金徽”“陇南春”系列,更没少领略徽县文友们在酒场上的侠肝义胆。每逢此时,徽县文友们便必然不无自豪地唠叨起金徽洒的“前世今生”:金徽洒产地陇南伏家镇,与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毗邻,为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名酒,和五粮液等同属中国西南黄金酿酒板块。据地方志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金徽酒源自西汉,盛于唐宋,明清时期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西部酒乡”。上世纪50年代,人们从甘沟四坪山发掘出来大量的陶器,其中的酒器和谷物发酵器具足以证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徽县就开始了蒸馏酒酿制。传说1134年,祖籍甘肃的吴玠、吴璘兄弟,在徽县仙人关大破金兀术的十万铁骑,大捷庆功时由于酒具短缺,将士们便用金兵的头盔来盛酒痛饮,“金盔酒”美名便由此而生。后来,人们叫顺了嘴,“金盔”便成了“金徽”。明清时期,徽酒齐聚伏家镇,傍“神泉”争“海眼”,出现了很多的酿酒作坊,像“晋绅坊”、“永盛源”、“宽裕成”、“金隆魁”、“公信福”等驰名的酒坊就达数十家。尤其是得其要津,清初康熙大帝出巡陇南后对陇南春的前身“永盛源”酿制的徽酒大加赞赏,并钦点为宫廷贡品,是徽酒声名远播。

进入新世纪,金徽酒又频频出彩,20××年10月14日,上海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隆重举办中国酒类优秀企业主题荣誉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执行机构——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体系的国际信息发展组织(DEVNET)总干事长丹尼尔?巴瑞奥,亲自揭晓中国10家酒企获“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千年金奖和优秀奖”名单。金徽酒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优秀奖”榜上有名;20××年12月23日,在省会兰州举行的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20××年度客户答谢会上,甘肃省酒类商品管理局局长陈浦在会上坦言,“金徽酒连续获得‘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绿色食品’三项国家级认证,主要经营指标连续八年稳定增长,累计上缴税费超过16亿元,稳居全省第一,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发展最快、市场份额最大、纳税最多的白酒企业,成为西北地区强势白酒品牌。是年末,金徽酒万历年酒海被大世界基尼斯列入中国之最名录,成为中国沿用至今年代最久的木制酒海。如今,金徽酒拥有不锈钢大容库、传统陶坛和槐木酒海多种陈酿方式,有益于获得多种味觉特性。其规模之大、陈酿条件和温控环境之好,均堪称西北之最。20××年3月,金徽酒上交所成功上市,募集的7。1亿元资金净额,用于优质酒酿造技术改造、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信息化建设及科技研发三大项目,以通过直营、合作经营的模式,在兰州、银川、西安、乌鲁木齐、北京、上海、广州7大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设立营销中心,在省内、西北、华北、华东、华南区域市场,辐射新增180家营销网点,新增150家白酒专卖店,建设物流仓储中心等,巩固省内市场销售,增强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产品结构,实现中高档白酒销售区域拓展和规模提升,增强公司竞争优势,推动公司营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金徽美洒与民族英雄吴玠、吴璘的传说,自然勾起我等凤县人的崇尚英雄的情结。古凤州的凤县几乎无人不晓,历代县志及建国后的凤县文史资料也多有记载,吴玠、吴璘是南宋初年,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杰出抗金名将。吴玠在古陈仓和尚原、大散关等地一战成名,他的抗金事迹许多凤县乃至宝鸡人提起来都啧啧乐道。

巳未年夏,我等一行文朋诗友和摄影人士,亲临金徽酒厂,一览新建的生产车间,亲眼目暏了金徽酒业集团建成的全国仅有的数量最多的槐木酒海博物馆和永盛源古井等,感受“金徽酒”的千年文化。在槐木酒海博物馆,陪同我们的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酒海是先民储酒的器具,相当于现在的酒库。明清时,金徽酒已有相当规模,先民开始用木头制作酒海。酒海对木质的要求非常严格,木材首选槐木,是因为槐木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对二氧化碳、氯气等有毒的气体有较强的抵抗性,槐木中还含芦丁,有止血降压作用。先民们正是利用槐木这种特性制作酒海,对酒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据史料记载,酒海的制作过程也非常复杂,酒海内用胶质状物质和麻纸粘糊,视酒海的大小要粘糊好多层。而这种麻纸也是用徽县北部山区高桥、榆树的枸皮,捶打成浆,手工漂制而成。这样制作的酒海,使酒越储越醇,起到了以柜储酒、以酒养柜的作用。这些酒海也是目前全国范围内沿用年代最久、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储酒文物。可以说,它承载着先民的智慧,承载着金徽酒的历史,不仅是金徽的骄傲,更是中国白酒的骄傲,对研究酒文化、白酒历史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白酒生产企业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酒海制做工艺也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金徽酒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全国酿酒业唯一的、独特的、重要的文物遗存。

20××年,金徽酒实现销售收入118241万元,实现利税50766万元,上缴税金35562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9936万元。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依旧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传承千年金徽文化,缔造生态酿酒典范,追求卓越社会价值’是我们的企业使命;‘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我们的企业精神;‘追求卓越,服务社会’是我们企业的价值观;‘中国大型酿酒基地之一,世界知名品牌’是我们的企业远景”走出金徽酒厂多日,这铿锵有力的话语,仍犹回响在耳。

这些,足以证明金徽酒丰厚的文化内涵,也是金徽酒的灵魂。我想,也许在徽县人的眼中,没有铮铮精衶和气节的人,就称不上为大写的人;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是经不起考验的品牌。正因为徽县有众多胜似黄金白银的东西,人们便将徽县称之为金徽县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太阳照在赵王城头散文

全文共 7285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现代中国而言,邯郸也许是一座不太出名的城市,2300年前,在华夏大地上,邯郸是一座不可缺少的城市。邯郸的城头镌刻着已经融化到中华血液里的将近1000条的成语;步出邯郸往西南走,就是如雷贯耳的赵王故城遗址——赵王城。

这是一座辉煌的建筑,也是一座形而上的建筑——一座当下实际不存在的建筑以及虚无的城池;你到了赵王城就像到了中国许多古建筑遗址前一样,你会很有收获,收获的只是联想和感慨,而确实看不到实物的古建筑。这有点像祝勇先生写日本的京都:“很像是一副画,画家的最妙的一笔往往是他还没有画出的一部分,但是他已经把它藏在自己的笔墨里,在花木山石之间,呼之欲出”。可是日本的京都在当下是真实存在的,而赵王城什么也没有,只有一片荒土。

我不知道哲学家是怎样来形容真实的,肉眼可以看得的城池是真实的,可是肉眼现在什么也看不了,曾经存在过的城池就不真实了吗?对于这座已经消失了两千多年的赵王城,我一直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就存在于赵文化的精神里,藏在每个赵人的心里。或者它已经以一种分子的形式转化为我们的血肉,让我们无法割舍,乃至决定着我们今天的人生态度。

赵王城真的存在过,她的存在与战国割据时代一个闪光的“国家”有关,这个国家就是赵国。赵国作为战国时代七雄之一,曾经是强秦唯一可以抗衡的对手,赵国所建造的城池也曾经威仪天下。赵王城是虚无的,也是真实的,这座城池遗址自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以后,经过考古人员调查清理,先后发现地下夯土遗址、古路、门址、城墙结构等。如果说赵王城城池是美丽的,就在于她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她不像世界上大多数城池四四方方的,而是用一个小城带动一个大城,就像母亲手拉着自己的孩子——我本人很喜欢这种结构,认为很人性化。这种结构也是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建都风尚,当时许多“国家”的都城建筑模式都是大城带小城,如齐国的都城临淄,分宫城和廓城;燕国的都城称燕下都,也是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赵都邯郸也是这样,大城和小城分别称赵王城和大北城,大北城是平民百姓和工匠居住的地方,而赵王城才是王公贵族“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赵王城的布局,按照考古人员的现场的钻探,也不是四方的,而是分为三座宫殿群的“品”字形的城廓;城内的面积有505万平方米,这样的一个宫殿群,即使是再巍峨参差,也不会超过北京的故宫,更无法和一座座探入天际的现代化摩天大楼相比,可是,沿着时间的隧道往回走,走进战国时代的赵国,那就不同了,赵王迁都到邯郸就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而在大北城西面的高地建赵王城更是经过了运筹和计算。可以想想,在大北城百姓低矮的小房子的西南方向,突然矗起一群宫殿,那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啊。

当时,不仅仅平民百姓对赵王城是仰视的,连那些浪漫文人的眼睛也是把眼睛看直了的,所以就有了秦汉以后三国时期的著名文人刘劭写的《赵都赋》。这位以写“三都赋”而致洛阳纸贵的才子是这样形容赵王城的:“尔乃都城万峙,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侍华爵以表蓊,若翔云之将飞。正殿俨其造天,朱棂赫以舒光,盘札逦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结云阁之南宇,立从台于少阳。”说实在的,我不太喜欢赋这种文体,觉得它太浮夸,可是从浮夸的文字里仍然看到“若翔云之将飞”这样有灵性的文字。才子刘劭对赵王城的描写也许是有夸张的,可是在战国时代,她真是一处富丽堂皇的宫殿群,是当时的华夏中国最奢侈的宫殿群之一。

我也是一个文人,经常怪怪地思索着存在和虚无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进入死胡同以后,常爱到赵王城遗址里走走。我觉得它是存在和虚无的一个活的版本。走在荒草凄凄的王城遗址,逐渐历史和现实的好多难缠的事情倾向于清晰,可当下,我的这种清晰感正在接受挑战,不甘寂寞的现代赵人正在谋划赵王城的重建。重建以后的赵王城是什么样子呵?我在一个座谈会看到了专家们的描绘,新落成的赵王城旅游区大抵是这样的:它的东部是造林保护区,西部是文化保护区,共有三大圈层、七大园林区和三十个景点……据说目前的正在修改重建设计方案和做施工的准备,力争在明年的10月1日接待第一位游客。

可以肯定的是,我不会是新赵王城旅游区的第一位游客,但我可以作这个古建筑遗址的最后一名仰望者。在2005年将要结束的时候,我又一次郑重地走进赵王城遗址,并且在与赵王城濒临的马庄村住下来,住了七天,七天的早晨、中午和黄昏,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进古城遗址,品味这位历史老人的沉重呼吸,聆听它潜藏在地底的浑厚声音,与这位两千多年前已经颓败的老人,接近于惜别地握手。我知道,再过一年,或者两年,那时再到赵王城伸出手,握到的不会再是手,而是僵硬的人造古城。

和泥土有关不管是在日暮,还是在夜晚,只要走进赵王城,我就能听到杂乱的声音,就会嗅到泥土特有的味道。泥土的味道很特殊,酸酸的,咸咸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没有味道,可是它又那么真实地存在,看到泥土,你就不由地想到融化到泥土里血性的赵国弟兄。因为泥土里包裹了人,这里就成了一片神圣的泥土。这里的泥土是神奇的,她竟然能派生出粮食、树林和马匹。一个地方的高贵,首先是从泥土发生的;我感到赵王城的泥土是那么有磁力,她是一片母性的土壤:一摊又一摊;一片又一片,层层叠叠,结结实实。

中国的神话说,人也是泥做的。是红泥、黄泥做的,还是黑泥做的呢?不知道,仅仅知道肉体的生命是短暂的,生命的根基是在泥土里。肉体的生命结束以后,纷纷扑入泥土的永生。赵王城遗址就包裹着无数鲜活的生命,虽然他们的肉体早就成了尘埃,但是精神的绿意还在城池里蔓延。

泥土不仅仅生产泥人,也生产马匹和宫殿。没有泥土,就没有富丽堂皇的赵宫殿群,就没有气势如宏的赵国的马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先有泥土,后有马匹和宫殿,泥土是当年赵国强大的根,这是无可非议的。如今走进赵王城,眼前已经没有宫殿和马匹,仅仅有泥土,大量的泥土,无边无际的泥土,令人感到温暖和悲壮的泥土。我弯腰捧起一把泥土,深深地嗅了一口,立即感到筋洛通畅。

土很松蓬,它在我手里松散开来,松散成一粒粒土粒子。我在赵王城遗址里徘徊,遍地都是这样的土颗,它们或者集合,或者分散,一个个虎头虎脑,仿佛是古赵国的那些能征善战的兵士。历史是公平的,她不会让一个“国家”永远辉煌,因此就有了赵国的由强而衰,继而举国覆灭的历程。

赵国的先人们死的死了,迁的迁了,宫殿更是被大火焚烧的对象,但泥土是烧不完的,泥土可以成为焦土,焦土也是泥土,依然保留着泥土的天性。泥土当然是会说话的,在夜半时分、三星朗照时,我走进有几分狰狞的赵王城遗址,遍地都是嗟嗟切切的声音,这是一种十分含混的声音,就像蛐蛐的歌唱。你只能远远地听着它在歌唱,当你认真走到它的面前时,它就嘎然而止——土颗们在说话时候,并不喜欢生人的造访。听不清,那就听不清吧,只要它们说话就好,就能使我感到自己的血管里血液忽明忽暗地热了起来。

对于一座城池或者是一个人,凝固和冷却起来总是容易的,而火热则很难。我想象着被历史淹没的岁月,想着文人刘劭在《赵都赋》对于赵王城的浓繁的描述,再看看仅仅展览在博物馆里的赵王城出土的瓦当、细把豆、折腹碗和排水槽等,不由地一阵阵悲凉。这座健康有力、妙不可言的城池消失了,仅仅留下了一城廓的荒土;一段血性的充满活力的历史消失了,仅仅残存一些羼细的血脉。

当然,也不是一切都消失了,在两千多年前建造这座宫殿的力量的痕迹还是存在的,那就是现在依然存在的赵王城城墙的夯土,这些夯土由生土变成熟土,又松软变的坚硬,皆是因为它们被力量聚集了,是因为2300年前的刚劲有力臂膀用足了力夯出来的,是经过了出大力流大汗的吭哟、吭哟、吭哟,才有了赵王城城墙坚实有力的地基,赵王城城墙才一层层地拔高,成为雄壮威武的符号。她一步步地走向它的辉煌的顶点,又一步步走向它颓败的低谷。

赵国的遗址在别的地方也是存在的,在内蒙古阴山一带,在山西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赵长城遗址。赵王为了加强军事防御,调动人力,修建了泱泱千里的长城。赵国自公元前403年立国,到公元前222年灭亡,历时181年,历经八代君主,当年赵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土泱泱近三千里,西北到内蒙古的狼山,北至内蒙的乌加河两岸,南至漳河与秦、魏交界,不仅仅地域辽阔,而且兵强马壮,“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成为战国后期唯一可以与强秦抗衡的大国。强大和弱小相伴,巅峰和低谷互望,辉煌和失败相伴,虽然不容易让人接受,却是真实地存在着。

马匹和弓箭地理影响着文化走向,赵国的文化,由于地理的特殊,就有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两重性。说到当年的赵国的强大,就不得不说到马。对马匹的敏捷有效的驾御,达到了人马合一的境界,这是赵人的骄傲。在当时的七雄并列,赵国是唯一的一个半农半牧的“国家”,赵国能够强大,不能不归结到马匹的功劳。

我无法去考证战国时期赵国马匹的品种,但是我住在马庄村的日子,夜半仔细聆听赵王城,总是能隐约听见马啸的声音;我不知道这些马是现在的马,还是历史的马,是黑马,还是白马,只是知道马是可以交心的朋友,是有灵性的动物。马匹和人类的关系这样地密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历史总是庞杂的,而置身其中,一些事物的距离还是可以丈量的,比如心和心的距离,距离越近越强盛,距离越远越衰败。

有懂医学的朋友告诉我,人的心脏并不在胸膛的正中央,要稍微偏左一点;马匹也是有心脏的,我不知道马匹的心脏在什么部位,只是知道人的心可以和马的心进行交流。战国时代的赵国君王显然是深谙其中的道理,他不仅仅要把城墙建筑的结实,还在王城的周围布满了善战的马匹。为了真正发挥这些飞奔生灵的作用,赵武灵王毅然把马匹从笨重的战车里解放了出来,使马匹的个性解放到一个极至;不仅仅解放马匹,同时对于作战的服装进行改革,赵国将士作战不再穿笨重的长袍子,而身着当时胡人的短打扮,这就是所谓“胡服骑射”的来历。

说起古赵国,断然不能饶开弓箭,虽然说弓箭不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专利,但是完全可以想象到当时中原军队驾御马车射箭是多么地笨拙。当然战车比起骑马是复杂的,可复杂的东西不一定先进,先进的东西往往是变复杂为简单的东西,赵武灵王就省悟到这一点,毅然在赵国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结果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就增强了。

我的理解是,骑兵骑在马背上,可以和马的心脏距离近一点,心和心沟通了,两股力量就合成了一股力量,就形成了让诸国望而生畏的强国。

凡国强,必定尚武,赵武灵王时代是一个精兵良将的时代,跑马射箭,练武备战,正是时尚。在赵王城以北2里的宽阔的丘陵地带,正是跑马射箭训练骑兵的好地方,赵武灵王就把这里开辟为“插箭岭”;在邯郸故城大北城东北部,赵武灵王为了检阅军队和观看歌舞,专门建筑了高大威武的阅兵台,阅兵台顶建有得胜亭。凭借着现在依然保存的“插箭岭”和赵武灵王阅兵台,后人就可以真切的触摸赵武灵王时代的赵国是怎样地强大。

一个国家强大到了极限,也就到了颓败的边缘,赵武灵王后期因为没有处理好接班人问题,结果发生了“沙丘之变”。我由此想到一个领袖在“文革”之中把自己的威望强调到了绝对,而后发生的整个国家停滞不前,或称倒退,我不知道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也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样联想。

水和其它对于人类来说,水是宝贵的;对于两千多年前的赵国来说,水也是重要的。水对于百姓来说,首先在于有用,没有水,就无法生存,不仅仅人无法生存,植物也无法生存。对于一些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说,谈到宇宙的来龙去脉,他们发明了“五行说”,用水、木、金、火、土来形容物质的存在,而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形式在赵王城遗址全都存在。有的曾经存在过,有的现在依然存在。在古人眼里,物质的五元素不是总是相克的,还有相生的那一面,所以在赵王城遗址里,就演译着水、木、金、火、土相生相克的历史。

水是温情的物质,说到水,不会有人说到它是多么强大,可是它确实是强大的,凡是水资源丰沛的地方,一定是五谷丰登经济富裕。当年赵国迁都于邯郸,一定是看中了这个地方水草旺盛,河流纵横。那时一定不会存在现在的河流枯竭,风沙凛然。由于有了丰沛的水,就有了温和湿润的气候,在当时的赵国大地上,甚至生长着桑树,滏阳河畔有许多养蚕人家。

水,真的是很温情的,当我一夜一夜地在赵王城遗址流连时候,虽然并没有看到溪水潺潺,也是被天空的月光笼罩,也能够感受到柔曼的水波。月光投射在赵王城,整个的城池遗址就布满了水。我的心情就能从苍凉里走了出来,柔软了许多。水是温情的,水和其他的物质相融合的时候,也会生发出激情和澎湃,比如水和粮食发酵为酒,酒就是这样激情的液体;可以说赵人是豪饮和豪放的,《史记》中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我觉得其中就有酒的作用。

酒的燃烧是一种不见的火,饮酒以后的赵国将士冲锋陷阵,锐不可当。还有一种水是特殊的水,那就是由人组成的水——祸水。赵国从“沙丘之变”后已经走了下坡路,而后,像廉颇、蔺相如这样的英才很难掌管国事,活跃在赵王城内的总是奸佞小人。比如直接促使赵国灭亡的有奸臣郭开,这个人八面玲珑,是赵悼襄王和幽缪王的宠臣,这个人终身诋毁和谋害忠良,出卖国家,然而偏偏受到重用,可以说国君的昏庸和奸臣的作乱相呼应,汇成了足以使国家溃败的祸水。而赵国灭亡前的两次自然灾害,其中的一次也是与水有关,公元前230年,也就是赵王城被攻陷的前两年,赵国境内遭受大旱,粮食绝收,国力大衰。水曾经使赵国强大,也使赵国走到了溃败的边缘。

与水相对应,或者说相克的是火。火自从诞生那天起,对于人类来说,从来就是一个暴力的符号。可是人类只能克制暴力,无法消灭暴力;火总是要燃烧起来的,是谁用一把大火烧没了赵王城宫殿群的?就不得不说说中国历史上开国第一皇帝——赢政,这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父亲子楚当年是作为人质扣留在邯郸的,子楚在商人吕不韦的撮合下,与邯郸美女赵姬成婚,赢政随后出生。赢政的整个童年时代都是在邯郸度过的,可以说他没有体会到邯郸的温暖,而体会到了寄人篱下所受到的冷遇和屈辱,甚至可以说,他对于赵国是有深仇大恨的,所以在公元前228年秦军攻下邯郸以后,他亲自来到赵王城,亲自下令把这个城池变成废墟,并且下令把与其母家有旧怨的赵人一律坑杀活埋。

大凡王公贵族是一定要在建筑上显示其威严的,赵王如此,秦王更是如此,秦王成了皇帝,扫清了六合,统一了天下,是何等的气派,自然要在建筑上显示其威严,于是就有了阿房宫。这个阿房宫按照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形容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桥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均均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显然这个阿房宫的建筑规模和繁华是要超过赵王城的,但即使这样如此辉煌的宫殿也无法逃避被烧的命运,公元前206.年10月,项羽大军攻破咸阳,一把大火就把阿房宫烧掉了,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大火啊大火,不在大火中灭亡,就在大火中再生。无论怎样说,朝代是可以变幻而再生的,而那些宫殿的精致的木雕和美好的形状是不会再生了。水、木、金、火、土,木与火相克,偏偏无法避免相遇,凡是宫殿总是难于逃避被烧毁的命运,建起来了,被烧掉了;再建一座,又被烧掉了,这样的循环一直到清朝的圆明园,一把大火就把这样一座举世精美的宫殿也烧掉了,达到了焚烧宫殿的高潮。有区别的是,在圆明园放火的不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而是蓝眼珠、黄头发的外国人。

永恒的太阳在赵王城遗址,除了水、木、金、火、土这些自然的物质以外,还有一种物质,这就是人。人也是一种物质,一种特殊的物质。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是一种容易消失的物质。把人也作为一种物质,仿佛是好多人无法接受的,因为人是有灵性有感知的。据说除了人之外,其它物质也是有感知的,只不过我们不知道它们的感知形式而已。

说到赵国的名人,就无法回避赵雍、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这些国君和权臣,这些人无疑是不朽的,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承载了民族的心理印记。

提到顾全大局,就无法不说及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提到改革求强,就不能不提到赵武灵王——赵雍的“胡服骑射”,当然还有使赵国大伤元气的那次战役——长平之战,也产生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涉及到的人物是没有实际经验的赵国大将赵括.....这些人当然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人物,赵国还有令人信服的小人物,比如平原君的门客毛遂,在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随平原君说服楚国参加连横同盟,捍卫赵国的利益。这些人物中最可悲的是赵武灵王赵雍,他在位时候实行合纵政策,缔造强大的骑兵,北击“三胡”,修长城,战功赫赫,可怜他偏偏没有解决好接班人问题,使自己饿死在沙丘离宫。——这些人是名人,名人做事可以用建立功业来形容,而无名的百姓就惨了,赵国的连年征战需要出丁出兵,修长城需要出劳役,建筑宫殿也需要劳役。

百姓们知道,当兵出征就意味着死亡,就意味着妻离子散,可是又必须去承受这些不想承受的事情;赵国军队与秦国军队在长平一战,秦将白起活埋了赵兵四十万,四十万啊,四十万个家庭欲哭无泪,恨断肝肠!再过8天,就是2006年春节了,人是容易消失的,但是时间还是往前走着。我在马庄的朋友家饮了半斤赵王酒,豪气从丹田而出,于是即兴写了一副书法:在百姓中交友,于无字句处读书。而后,又一次走进赵王城遗址,看着阳光淡淡地温暖地照着萋萋荒草,照着地面上灿灿的黄土,心中生成一种混合着温暖和悲凉的心情,不由感叹道:赵王城啊赵王城,你曾经在秦兵的火焰中化作飞扬的火凤凰,然后,你就长久地圆寂了,而今,人们将按照现代人的想法把你“重现”,你还是原来的你吗?俱往矣,我看不到如今的风流人物,看不到今人的品质就一定比战国时期的强。我是一个思索者,在拜访赵王城遗址的第九天,我在赵王城遗址打坐,欲在打坐状态与已经作古的赵王们对话,可惜没有成功。一切都是要消失的,包括新落成的“赵王城”和前来猎奇的人们,能长久存在的是阳光,是照在赵王城遗址的阳光;阳光以自己的无法代替的魅力照耀着昨天的赵王城,也照耀着今天的赵王城遗址,当然也会照耀着即将克隆出来的新赵王城。阳光明媚,阳光温暖,阳光照耀着一切喜欢阳光和不喜欢阳光的人们,太阳照在赵王城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