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战争的观后感作文推荐20篇

导读:战争是整个人类的不幸,任何一场战争都会给人们带来摧残。下面开学吧给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战争的观后感作文优秀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你认真看完,会对你有帮助的!

浏览

3876

作文

148

我的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战争》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伟大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毅然决然远赴他乡,在残酷的战场上所发生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传奇故事。

该片以孙北川为主角,他带领的九连是志愿军中的一支勇猛的队伍。在赶赴战场的火车上,他与干练又耿直的文工团团长孟三夏相遇,身为同乡的两人由斗嘴开始产生交集,孙北川对孟三夏一见钟情,而孟三夏则看不上这位"大老粗"。然而,孙北川没有多少时间用来追女孩,他带领着自己九连的弟兄沿途作战,在火车上躲过了美军的空袭,在五义亭追击美军的坦克部队,误入美军地雷阵陷阱之后又要与兄弟们拼死突围,最后还要领着兄弟们完成攻下537高地的任务。孙北川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个可靠的男人、勇猛的战士。孟三夏对孙北川的感情也产生了变化。

小人物刻画温情场面

整部电影中儿女情长的元素所占比重不多,但能起到让孙北川的形象更为立体的作用。他追女孩子的招式都是直截了当地说"想和孟三夏亲嘴",这种看似直接的对白,刘烨却还能将其演绎出可爱又率真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的国产战争片不同,《我的战争》从小人物的出发,重点没有描绘朝鲜战争的宏大和历史意义,而是放在了一个个鲜活的战士身上。大胆的再现了在战争这台绞肉机中生命的渺小,又在残酷的战争中升华了最真实的人性,着实让人久久不能平复。

真实场景展现血性精神

对于影片中的战争戏份,着重凸显了场面的真实性和残酷性,许多观众表示"如同置身于战场"、"炸弹似乎爆炸在身旁"、"第一次这么深入了解抗美援朝战场",而对于影片战争戏之外,更多人表示"战争太残酷"、"庆幸自己活在和平时代"、"影片中残酷的战场上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更是有许多人在观影后,被影片所感染泪眼朦胧。并且在表现战争残酷性的基础上,影片注重刻画中国军魂,展现了中国军人能打胜仗和保家卫国的血性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战争电影《南京梦魇》的观后感

全文共 1102 字

+ 加入清单

废墟的南京,寂静的影院,泪水与炮声.

某一刻,为了抑制住哽咽的泪水,全身都在颤抖.

走出影院,走进拥挤的午夜人流,感慨两重天下.

稍稍平复情绪,才能客观地说:

这是一部美国人拍的站在西方人角度看到的南京浩劫,但毕竟向西方打开了一个了解陌生历史的窗口.

中国人的历史,要想被西方理解,必须置换成西方的叙事语言.

这些语言包括,西方人作为正面主角, 西方人作为叙述者,以人道主义、国际法、宗教精神为依托。讲述一个西方人拯救的故事。这样西方人在感受救世主式的满足的同时,会来关注、庇护自己的子民。

然而,我们仍要感激这部影片的制作者。

我们更要毫无保留地感激那些在战乱中挺身而出的人道主义者,他们的确是上帝的儿子,他们的确是救世主。面对着待宰的羔羊。

我不希望渲染苦难和仇恨,但是仍感遗憾资料的缺失。

单纯截取第三方的记述,固然超越被告与原告的申诉和证言,更为可信,但是,由于这些西方人毕竟属于安全者,旁观者,他们不曾迈进最危险最血腥的时空,所以他们无心留下的记述只能管窥一二。

震撼人心的,还是两个中国人,那时候还是孩子对亲身经历的描述,其中一个眼看着日本兵把自己的母亲戳了三刀躺到地上,为了止住哭喊而正喂奶的孩子摔到地上,随即被另一个日本兵用刺刀从背后戳进去,挑起来,甩出去。这位当年九岁的老人讲述母亲口吐白沫,说不出话来看着他,他于是去寻找小弟弟,看到这个吃奶的孩子背上流着血往一个土堆上爬,他喊他小发,那孩子转头看见哥哥,哇哇地大哭着爬过来,他抱到母亲身边,看到母亲拼命扯开自己的衣服给孩子喂奶,而母亲的胸口上就是汩汩流血的伤口,他说弟弟不懂事,母亲的胸口上都是血了,还在哪里吃奶,他只好过去给母亲捂住伤口,说妈妈坚持住,我给你捂着。但是没一会,妈妈和弟弟都死了,他说,我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案例相信在那个黑色的1937年不计其数,但历史正在被遮蔽和遗忘。正如一个当时滞留在南京的美国人写到的,当他在美国展示当时的照片时,一个日本人说这不会是真的,因为日本人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如果事情没有亲见,谁会相信这样的残暴呢?多少亲历战争的中国人的讲述,不是仍然不能让西方人相信么?仍然不能说服日本人么?

可怕的是这决不是孤立事件,幸运的是还有拉贝先生、华群小姐这些勇敢的人。

1940年,国际安全区主要负责人员,金陵女子学院的华群小姐回国后精神崩溃。

而安全区的主席,德国纳粹商人拉贝先生回到德国后,把胶片寄给希特勒,随即被逮捕,苏联攻克柏林后,再次被逮捕,后来,中国人听说他活得很苦,当时的南京市长带着数千美金送给他,这些钱都是那些在安全区里被拯救的中国人自发捐给他的。

南京大屠杀,会让人记住一个民族的伤痛,另一个民族的恶,人类的人性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战争的作文: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会观后感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鬼子的残暴行径是肆虐的,激起了部署中华儿女对他们的深刻的憎恨。他们是和平世界里的捣乱者,是战斗世界里的活跃着,来到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简直丧失了人性。

幸好我们没有生存在那个年代里,否则会让我们更加惨不忍睹。可是又后悔我们没有生存在那个年代里,那样,我们就可以为抗日战争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英雄烈士们,他们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更是十分伟大的。没有他们那时的英勇作战,哪里还有我们这群青春的后生和中华的崛起啊!

如今的一切都是宝贵的,珍惜的,来之不易的,是烈士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把国家发展的更加壮大,他们才能在土里安心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战争影片《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全文共 1161 字

+ 加入清单

明月几时有》主要讲了三个年轻人抗日的故事,彭于晏饰演的游击队长刘黑仔正面搏杀,霍建华的李锦荣打入敌人内部,而周迅的方兰则负责中间传递情报。通过这三条叙述线引出的正面人物大概包括少年仔游击队员、方母、药店伍掌柜、郑家彬姐弟、村长、高管千金等。他们纷纷登台,无头无绪,呈现的都是碎片化的片段。且基本没有太具体的反面形象,也没有具体的剧情线,只是知道主角们在抗日。这把很多人看晕了,他们认为故事毫无逻辑,不知讲什么,人物也立不住脚,像春夏演富家千金女特务基本没有存在的意义。看起来真的是又散又慢。其实我是比较倾向将电影看着一个群像描写的片子,从这个角度看,电影需要呈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物在非常时期拯救自己和民族的状态。所有这些人物的设置,包括春夏在内,都是有必要的。至于剧情的逻辑,其实大部分是立的住脚的,有说不知道为什么李锦荣和方兰为啥分手,也有说不知道为什么方母第一次送情报就被抓的,这些我觉得是缺乏基本的观影经验导致的,应该仔细看电影,并且需要知道留白的处理,电影并不是电视剧,需要用画外音把所有的内心独白给念出来。当然,这确实也不是一个完整而扎实的叙事文本。导演或许因为一些原因在人物描写的比重上有些倾斜。但基本所有人物基本从三条线发散出来,整体来看层次丰富,像一串贝壳项链,虽大小花纹有别,串在一起也很好看。

关于明月, 许鞍华在见面会上解释了她的一种“明月”,大意是即便在战争时期,月亮星星这些自然而美好的东西同样存在。电影并不试图用这个深重故事锤一下你的胸口,让你感受民族危难时的悲壮和豪情。它只是打开一本历史画卷的边角,让你看看在历史背后最简单的东西,这些最简单的东西容易得到,也容易被炮火摧毁。电影并没有在炮火和抗争上着太多的笔墨,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明月”上。这明月是山水星辰是鸟语虫鸣,是再见时家人相聚、恋人相拥,是最平凡的生活,而至于“几时有”,只是因为不得不去守护平凡的生活。

影片最后镜头穿越时空从山川到都市,计程车司机老年郑家彬步入人流开工拉客,这个蒙太奇可以说很萌。 是啊,普通人在危难时的抗争并不是要达成阶级跨越,他们只是需要一个靠双手挣口饭吃的和平年代。 “明月几时有"为什么用“几”不用“何”,因为“何”是平声啊,而这部影片的韵是昂扬的。

所以这电影,你想象成像《投奔怒海》那样严肃的历史剧情片来看,肯定是有问题的。不妨当成许鞍华式的港产片,用带一点小小诙谐的“明月”去化解“几时有”的愁。所以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在“明月”,而不在“几时有”。

另外,很开心见到了导演本人,当主持人问起下面是否有导演的粉丝的时底下响起了一小片掌声和欢呼。她似乎有点羞涩的歪了下头,大概心里觉得,原来我这个老年人也有粉丝啊。我想其实想说,导演尽管你还是一身黑色打扮,但你一直是华语电影中的明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战争电影《南京梦魇》的观后感

全文共 1819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Rhawn Joseph,一个心脑科医学博士。他在25年前就开始关注这段在西方鲜为人知的历史,花了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采集当事人的口述,自己筹集经费,完成了这部历史大片的拍摄。

从头到尾,几乎都是黑白的影像资料,配以中国和日本的民乐,中文版的影片是由一位中国留学生吴海燕做解说的。没有任何的渲染,也没有任何花哨的电影手法,吴海燕也尽量不带民族感情的平稳自己的语调。可是不管是谁,所有可以在华丽场景、曲折情节前哈欠连天的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都不可能会不震动,不流泪。

那是血淋淋的历史,曾经在这时空中鲜活的存在过。可是就是这历史,真实到令人无法相信,是虚构和想象都达不到的残忍变态。遍地都是尸体,血流成河,看不下去的国际组织要求帮助处理这些尸体,却遭到了拒绝。那个连研究了多年精神病学的人都不能理解的民族,要每天在尸体上穿行,要每天在血河里徜徉,要每天看到高高悬挂的人头,才会感到快乐和满足。在那些日子里,对他们来说,杀人和强暴不是满足快感,不是如吸毒般成瘾,也不是一种娱乐或消遣,而是他们每天生活的意义,是他们的工作,是他们证明自身价值的方式,是他们再正常不过的本来面目!他们不是全体疯狂了,不是魔鬼附身了,也不是精神错乱了,那是压抑在他们心中几百几千年的民族本性,是他们真实的心态,他们从来都渴望那样的生活!历史上一个城市被占领的例子很多很多,血洗屠城的史实也数不胜数,可是能做到像这个民族一样,杀人者杀人越多,手段越变态,越荣耀,越受到民族的追捧的,哪有第二个?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拍摄这部影片的工作人员,在寻访当年的杀人者时,得到的唯一一句后悔的话居然是:“进入南京的那天太热了,我没有带足水。”

我们在看影片的时候会时不时的看不下去,那一排排的人头,被折磨致死的尸体,堆积成山的短命婴孩,仅仅是不清楚的影像都足以令我们产生窒息和恶心的感觉。而他们,在蔓延着血腥味的城市里生活居住了几个月,居然连噩梦都不会做,连不适的感觉都没有,或许他们会认为,那是他们人生中最畅快最得意的日子,人的生命掌握在他们手中,猫狗不如,整个世界都仿佛臣服在他们脚下,多么的惬意!

刺杀,扫射,火烧,活埋……达到人类想象极致的杀人方式全都被他们一一示范,连你穷其所思也无法想象的各种将人慢慢折磨致死的方式他们也都做过试验。中国古代的种种酷刑,在他们的创意面前黯然失色。连臭名昭著的纳粹分子,都成为无助的南京居民的保护者。他们也被惊呆了,这是怎样的一群生物啊?禽兽在他们面前都是充满了良知和善意!

连续不断的杀人比赛,汽油浇到人头上然后点火看他惨叫着满街跑,把人头穿在一起炫耀战绩,10岁到80岁的女人都被拉来施暴,几十个军士轮奸一个女子直至她不堪忍受死去,割掉女子的乳房,把铁丝插进女子的私处,让母亲们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慢慢折磨致死,……你想都想不出的恶行,一一在黑白照片和录像里呈现,都是历史!都是历史!!

南京,这个阴云笼罩的城市,承载了多少冤魂七十年不曾间断的哭泣!又何止是南京,南京大屠杀的30万人只不过因为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密集而受到关注,其它城市又何尝不曾受过创伤。上海,仅松江就被屠杀十万人;东北,黑太阳731的到现在还令人谈之变色;山东,江苏,浙江……这些倭奴留下令多少中国大地难以愈合的伤口,令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疼痛!罪恶之深,罪行之重,何止擢发难数!何止罄竹难书!

这个民族义愤填膺的说:“这些都是不真实的,是被篡改的历史!”

安倍晋三不耐烦的说:“我们已经正式道歉不下二十次了,中国不要得理不饶人!”

留守南京的纳粹分子约翰拉贝留下了《拉贝日记》,日本青木书店出版了《东史郎日记》,美籍华裔著名作家张纯如因为写《南京暴行》患上抑郁症自杀,Rhawn Joseph拍摄“Rape of Nanking”……中国人从来没有淡忘过,第三方也终于因为正义和良知而站出来,将这段历史传播给全世界。我们不要被迫的道歉,不要廉价的怜悯,曾经那血色的恩怨,怎么可能因为几句对不起就一笔勾销?我们杀你日本几十万人,再说句对不起,你们同不同意这件事情就这么算了呢?如今连承认都不肯,把罪人当成神明,这就是道歉和知错的态度吗?

越来越多人知道,越来越多人承认,越来越多人付出努力,我们感激,我们铭记,却绝不能放弃。凶手不低头,不忏悔,继续在法外逍遥,再多的同情和努力都是徒劳。

时间可以带走一切,除了历史。伤口在慢慢愈合,痛感在渐渐减轻,可留下的那触目惊心的伤痕,永远无法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战争题材电影《东京审判》观后感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不可忽略的篇章。1945年5月3日,远东军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审判东条英机等28名战犯。历时近两年零七个月,开庭818次,法庭记录4.8万余页,出庭作证的证人达419人,出示文件证据4000多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这这些数据让我无比震撼,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可以错过!观看之后,我了解了什么是国家的尊严,什么是卑鄙无耻。

看了《东京审判》,燃起了我的爱国之心。日本的战犯坚决不认罪,还有一些日本人憎恨我们中国人。但是,他们可曾知道日本军队是多么的残暴无耻?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有多少老百姓成为他们刀下的亡魂?日本人民只知道中国人的罪行,可曾想过日本兵的罪行是我们中国的千倍万倍?而且是日本军队先侵略我们中国,难道我们要坐在那被他们杀吗?通过影片,我对于日本国际主义罪恶行径有了更直观更清楚的了解,也更能体会今天的来之不易。

影片的结尾,各国法官在对战犯量刑问题上产生分歧,中国法官以法律的角度痛斥了日本战犯大肆抢掠中国资源以及违反人道的滔天大罪。在投票决定是否执行死刑时,我十分鄙视其他十国的法官,他们说什么杀人不文明,佛会包容这些战犯。这些理由真是荒唐‘文明是由人定的,既然可以定也可以改呀!真让人气愤!

最后,让我们为那些死难者,为那些为中国之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人,向那段历史肃穆,向那伟大的中国人致敬,向那在战争中牺牲的中国战士们献上我们最深的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重大历史题材的战争影片《血战小朱庄》观后感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血战小朱庄》是淮北市相王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隆吉宏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史震飞执导,王久胜、董永等主演的剧情片。

淮北市抗日题材电影《血战小朱庄》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中心签约,即将于6月15日开始进入院线放映。据悉,电影《血战小朱庄》,是淮北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拍摄,以发生在淮北市小朱庄地区的真实战役为素材,以新四军挺进路西的著名战役为创作背景,围绕决战小朱庄这条主线,用电影的艺术形式,放大人物的真实感情和人物背后的灵魂。

《血战小朱庄》是淮北第一部个人投资的高清电影,也是淮北第一部上全国院线的电影,对我市旅游文化事业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该片也是一部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极具艺术感染和心灵震撼的优秀影片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甲午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在电脑上看到了根据清朝中日战争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里面讲了许多爱国人士的努力奋斗,和当官的迂腐。在那些爱国人士奋斗时,大官在那里胡乱出馊主意,害得无数人冤死。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本来在一些人的努力,英国终于答应卖给中国舰船——广乙号和济远号。中国北洋舰队的实力大增,已经名列世界第五强的舰队。但在开战时有人却来报说我们八门大炮只有三发炮弹,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失败。

这让我们后人知道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才能获得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纪实风格战争片《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看了《马石山十勇士》,现代拍的黑白影片。很好看,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类似影片出品。当然,也有其瑕厮。表演有点急冲冲,不太到位。光影处理不太好,偏向黑暗,看不清人物的表情。

总体架构良好,敢于表达对人民真挚的爱。强调了战士的主观能动性,中间的插曲与音乐配合也较为良好。把握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主题,很好的阐述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宗旨。

从影片的故事我们也了解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如果八路军有好的武器装备也就不用东躲西藏的玩猫猫了。今天我们有强大的祖国,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什么不好好利用,来提高我们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虽然人是战争的主体,但装备的完善,也是为了我们能取得更多胜利及更好的维护和平。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我们应当保护和继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反法西斯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的明镜,也是一部绝好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国耻,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历史不容忘记。只有真正了解并牢记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才能深刻了解并牢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战争反法西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世界各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知耻而后勇。”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从内心伸出激发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才能高扬爱国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不断激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就是要铭记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重温历史,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化耻辱为悲愤,化悲愤为自尊、自信、自理、自立、自强、自励,进而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讲,必须牢固树立国耻的意义、忧虑意识和危机意识。一个国家对自己民族遭受的耻辱,往往比得到荣誉更能刻骨铭心。而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忧虑意识,更是当代青少年建功立业的现实压力和动力!目前一个不忘国耻而愤然前行、充满忧患意识而始终居安思危的民族,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的日子里,在伟大祖国通往现实化的不平坦的征途上,我们广大青少年理应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把爱国精神和国耻危机转变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甲午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知道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返回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可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悲剧,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重大历史题材的战争影片《血战小朱庄》观后感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9月7日晚,杜集区文体广电局的“送电影下乡”来到白顶山村,在该村农民文化广场上为村民们播放了电影《血战小朱庄》,近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吸引了三百多村民前来观看。

《血战小朱庄》是一部抗战题材电影,它再现了1944年8月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为策应中原战役,破坏日伪调兵计划,恢复津浦路西革命根据地,率部越过津浦铁路,挺进路西的英勇故事。

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播放抗战题材影片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它让我们回首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缅怀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热爱祖国和人民,倍加珍惜今天的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战争巨制《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2816 字

+ 加入清单

圣经故事中,上帝耶和华对人类颁下律令后,先知摩西带领犹太民族逃出埃及,远离法老王的奴役,并在漫长的开化过程中,教授人们遵守十诫,建立起古老的文明,成为响彻神话经卷的回声。

在山峦连绵的弗吉尼亚州,象征道德规训的十诫守则装裱在德斯蒙德一家墙上,和富有宗教意味的图画一道,构成了直观的忏悔空间。在主人公成长的幼年时期,山谷纵横的地势成为释放孩童自然天性的最佳场所。进入思想成熟阶段,先后目睹母亲和哥哥身处险境时,颤栗不安的灵魂如圣钟在头顶敲响,孕育出对冲动、占有及一系列控制欲的深刻自省。正是成长背景中闪现的宗教意识,与对世人的悲悯态度,在战乱年代给予他不同于众人的审视身份。

在其名垂影史的前作《勇敢的心》中,梅尔·吉布森不仅是在述说一场权力交锋的战役,更是以古典浪漫化的呈现方式,还原对原始信仰的忠贞捍卫。在苏格兰人揭竿起义的背后,一张张不自由毋宁死的面具,成为宗教与世俗相碰撞的经典诠释。十年光阴飞逝,在名利场几经浮沉一路下滑后,这个痴迷英雄情结的硬汉再次接手宗教+战争的题材,以他所熟悉的方式杀回了好莱坞。当看到缓慢的主旋律画面投射到银幕上,座位上的人很难不眼含热泪。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回打动观众的并非煽情的口号,而是一段饱含精神力量的真实经历。

提到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电影,很多人大概第一时间会想到《拯救大兵瑞恩》。赌上整个连队的性命去安慰一个绝望的母亲,人性的难题摆在天平上,陷入自相荒谬的境地。但对战争悲剧瞬间的捕捉与高度的人性刻画,依然使其巧妙躲开了价值观的夹击,无形渲染出坚不可摧的美利坚文化。从此片到《硫磺岛的来信》、《父辈的旗帜》,两次世界大战为好莱坞的制片人提供了用之不竭的题材,与成熟的运作体系结合后,成为对外政治宣传的工具,时刻提醒人们回忆起硝烟弥漫带来的洗礼。

“A true story”在《血战钢锯岭》片头,当这行醒目的字打出时,它又预示着什么?一种期待,还是一种体验?创意稀缺的年代,基于原型制作的电影一抓一大把,要做到出类拔萃并非易事。直至片尾插入的采访片段,让人们得以近距离瞥见导演的身影,品读他独树一帜的创作目的。

作为一部同使人血脉贲张的战争片,它的另类并非简单的“真实”二字所能概括,更在于其间珍贵的情感体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思考战争中人的价值与作用,从而激发出自身对历史进度的理解。

这个隐藏在镜像背后的问号便是:一个内心虔诚的基督徒,他眼中的地狱景象会是什么样?他的心境会在这场战斗中发生怎样的扭转?

战争片一向以战场厮杀为重头戏,在杀戮氛围的营造上,本片丝毫不遗余力:以团团白雾为视觉掩体,融合紧凑大胆的视觉设计,将双方角力束缚在一定区域内,反复刺激观众的感官神经,产生深陷迷宫般进退维艰的不适感。群鼠啃噬的尸体、血肉模糊的身躯,这些随机组合的画面更大幅度加重了大脑皮层的生理反应。火海与浓烟的交互映衬下,汩汩流淌的鲜血托着声嘶力竭的吼叫,犹如一首为牺牲者鸣奏的悲怆挽歌,尺度震慑人心。

在侧重刻画双方兵戎相见的同时,罕见的是,影片花了近一半的篇幅讲述主人公踏上战场前的经历:与恋人的依依惜别,在军营饱受欺侮,等待军事审判的身心煎熬……这一冒险的举动看似喧宾夺主,却设置得理性而巧妙。正是在众人的非议、轻蔑乃至仇视中,道斯经受住了由内至外的苦修和拷问,仿佛复活前夕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置之死地而后生。对生命的原则性尊重,也令他后来坚守信仰的动机变得极具说服力。

面对德斯蒙德这样一个起初不受欢迎的“局外者”,容易让人想到《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翻译厄本,因一时暴露的怯懦将队友致于死地,只因他是一个正常人,缺少直面死亡的勇气,也无法战胜自己与来俱来的弱点。医疗兵出身的道斯,虽同样扛不了枪,却已在参军前做好了充分的内心动员。如果有人怀疑说,依赖宗教的力量等同于消极避世,那么身为虔诚信徒所展示出的,便是一个信仰基督、心怀感恩的人,怎会容许别人为了保家卫国在前线浴血奋战时,自己却在后方熟视无睹呢?

从“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蜘蛛侠,到被嘲笑成玉米杆,却让人心生敬畏的医疗兵,安德鲁·加菲尔德逐渐撇开昔日稚嫩的影子,绽放出让人信服的成熟演技。他那双清湛如水的眼眸,时而流动着年少的青涩与怅惘,时而迸射出钢刀般的坚毅光芒,这股力量足以冲破任何封锁,穿透信仰干涸的时代里兀自耸立的屏障。

雨果维文饰演的父亲,作为一战中的幸存老兵,终日沉浸在与战友阴阳相隔的悲恸中。战后留下的创痛折磨,被他通过酗酒、家暴等方式宣泄出来。正如本人所说,他们那一代参军的人是忠于法律,追随国家荣誉感的号召。悲哀的是,父辈们外表坚固的精神支柱,一旦处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也会转眼轰然倒塌。与之相对,看似虚无、没有根基的信仰,却在战争中成为人们最有力的武器。

军事法庭上,德斯蒙德为自己辩护时说的一番话让人尤为动容:

“这个国家正在分裂和瓦解,我只是想尽己所能把它重新拼凑起来,这样做难道有错吗?”

人们从无助中寻求希望,通过各式各样的高科技手段武装自己,实现成功防卫。但最终使我们成为完整的自己的,远非那些外在的依附,而是回归内心的定位与找寻。现实往往唆使我们放弃主张,投向多数人的阵营,好比战士们对步枪、手榴弹和“多杀一个人”燃起的热情。而德斯蒙德却始终秉持着救死扶伤的信念,从黑暗中刨出光亮。当表层的人道救援观念遭受挫伤和动摇,他埋头聆听神的指引,用纯粹下意识的行动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与升华。信仰就是这样,它看不见,摸不着,更无法描述,但你知道它就在你皮肤底下看不见的地方稳健跳动着,像一团火,炽热不休。

高潮部分一反类型片常规的轰炸套路,手无寸铁的主人公穿梭在枪林弹雨间,不断向上天发出祈求:“让我再多救一个。”那一刻,深受触动的人们才从中意识到,一个人在战争中所要超越的不仅是生死,更是狭隘的世俗眼光;要赢得的不仅是战争,更是对心灵危机的拯救。第二次攻占钢锯岭前,队长让道斯用他的圣经为众人做祷告,信仰得以成为比肩所有火力装备的制胜保障。

如果说华莱士是率领苏格兰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中世纪摩西,那么让整支军队看见光明与希望的德斯蒙德,无疑是二战时鼓舞众人的沙场摩西。太多人争着想去打赢这场无人取胜的战争,他却在尸横遍野的壕沟中匍匐前进,拉起峭壁之上奇迹的生命线。影片末尾,遗失在战场上的《圣经》和日本人切腹的仪式性画面交互剪辑,武士道精神与西方信仰的交汇,化作钢锯岭上天堂与地狱的分界线,也为其血肉丰盈的肌理注入了更多深远意味。

当躺在担架上的道斯将那本《圣经》护在胸口,被绳子送回地面时,柔和的光晕与微伸的手臂再度组成一幅构图完美的宗教画。吉布森用慢慢滑过的仰角,细致描摹出沐浴圣光的布道者形象。至于主角本人,除了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外,正是那些从动摇到坚定,从脆弱到顽强,平淡中的挣扎与奉献,留给后世无比崇高的精神遗产。

感谢道斯,感谢战场上这些与黑暗同行的荷光者,让我们看到一场以杀人为出发点的战争竟能以这般充满希望的方式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抗日战争的观后感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谁从来没有做过一个美妙的梦?谁从未有过美好的童年?当你坐在一个宽敞、明亮、凉爽的老师面前,你不觉得这是一种奢侈的幸福吗?当我兴奋地看着电视《小兵张嘎》时,我的心像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英雄张嘎子热爱祖国、痛恨日本鬼子的精神所感动。

当你提到张嘎子时,每个人都熟悉这个人。小时候,我的父母被日本鬼子杀害,我和我唯一的亲戚,——奶奶,张嘎子和奶奶一个人住在一起。为了掩护正在家中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毫不犹豫地英勇牺牲,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也被日本鬼子带走。张嘎子非常愤怒。为了救钟老舅,给祖母报仇,历尽艰辛,找到了,成了。在后来的路上,张嘎子的“嘎”字引起了许多笑话。张嘎子不仅性格“嘎”,脾气也很倔。俗话说,他像驴子一样倔强。他虽然性格坚强,脾气倔强,但头脑聪明,每次都能为八路军做出巨大贡献。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脑海里充满了想法,我也想到了自己。我总是想起张嘎子的形象。张嘎子和我年龄差不多。这与我相去甚远。我看起来很虚弱,就像我生命中的弱者。我真的很惭愧。

现在生活条件很好。我们生活在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中。我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和父母非常照顾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工作呢?那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如果你想向张嘎子学习,就应该在最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纪念9.3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观后感

全文共 95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半个多世纪前,在那场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作用之巨,是举世瞩目的,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这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蒙受无数屈辱之后,反对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

7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起了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在中华大地上燃遍了战火,使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再次伤痕累累。从918事变到七七事变,从813事变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从残忍的细菌战到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中华大地在侵略者的蹂躏下痛苦呻吟。

时间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决不会忘记。他们在中国大地上横行肆虐,所到之处,城市破坏,村庄被毁,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死伤人数3500万,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达5600亿美元之巨。这真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人类浩劫。

八年抗战,从祖国的白山黑水之间,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不愿做亡国奴的炎黄子孙,高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抛家别子,走向前线,有多少仁人之士抱着“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决心和信心,血洒疆场。他们当中有将军、有战士、有文人、有雅士。吉鸿昌将军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成了千古绝唱,光照千秋。杨靖宇、赵一曼、左权、魏振民的英雄壮举,激励着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的爱国热忱。

八年抗战,数不清的海外侨胞毁家纾难,捐钱捐物,源源不断地把抗战物资运往国内各战场。南侨总会还动员由32000名司工,医护人员组成的救护队,回国服务。他们提出“抗战不达最后胜利,支援抗战的活动决不停止”。为了收复失地,为了光复中华,有多少有情人推迟了婚期;有多少人变卖了自己的家当;又有多少人典当了自己的陪嫁首饰。真是神州大地遍燃抗日烽火,四万万人共筑铜墙铁壁。

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终于以弱胜强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实践表明: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长城。今年,我们举国上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热血战争巨制《建军大业》观后感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建军大业》是“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献礼建军90周年,该片由刘伟强执导,韩三平担任总策划及艺术总监,黄建新监制,刘烨、朱亚文、黄志忠、王景春、欧豪、刘昊然、马天宇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1927年4月,上海爆发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党员干部被屠杀。共产党人拿起武器,在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人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一支全新的强大军队诞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鸦片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我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使我对这位一百多年前的这位禁毒英雄――林则徐,产生了无比的敬佩之情。他不为个人利益,不畏强权,不顾个人生死,坚决的打击毒品,他的精神令我激动不已。

这部电影里,我记忆最深的是林则徐把洋人的鸦片当众烧毁后倒入了大海里。我为林则徐感到骄傲,为祖国有这样的清官感到自豪。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老百姓因为吸鸦片身体越来越差,连农活都干不了;士兵因为吸鸦片精神越来越差,连武器都拿不动了;官员因为吸鸦片思想越来越腐败,连国家都能够出卖。鸦片的很多侵入了致使我国白花花的银子从中国人的腰包流进了外国人的腰包,从中国的仓库流进了外国人的仓库,中国的财政越来越空虚,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困苦。

然而就在禁毒活动将近成功之时,林则徐被贪官诬陷,被撤职查办这场轰轰烈烈的禁烟活动就这样夭折了。当时我恨得咬牙切齿真想冲上前把那个贪官打死,把真相告诉当时的皇帝――林则徐是个清官,你冤枉了他。然而历史是不能办法改写的。

看完了这部电影使我了解了毒品对我们的危害,它会吞噬我们的肉体和灵魂,毁灭我们的完美生活。所以我们要从小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抗美援朝战争71周年观后感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二零二一年十月迎来一个重要的纪念日,即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七十一周年。一九五零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开国领袖一声令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者。

在环境恶劣、条件艰难,敌人强大,我军弱小的情况下,我军以中国特有的近战、夜战、运动战、枪林弹雨的战场,勇敢穿梭,让敌人惊恐万分。在重要的战役打出了万岁军38军。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之所以取得军事胜利,其主要原因就是以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主导的政治工作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政治优势成为我军致胜的战略优势。无数先烈、革命前辈们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贡献,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与许许多多的革命前辈相同,我的父亲母亲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保卫和平,抗击敌人,我为他她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永远怀念他她们!

抗美援朝志愿军取得的伟大战果震惊了全世界!抗美援朝是中国的“立国之战”“立威之战,”打出了中国的伟大地位和尊严,表明了已经强大的起来的新中国绝对不会让任何一个国家对他进行欺负。

对于新中国来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必将永彪史册,万古流芳!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狂妄。充分表明,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有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中华民族这种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是我们民族之魂。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使之更加发扬光大。我们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七十一周年,就是要大力学习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继续发扬全国人民和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表现出来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更要有这种大畏的爱国气节和英雄气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战争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全文共 188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看《林肯》,感觉全片弥漫着一股疲累的气息,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描写家庭生活的部分也少了许多童趣内容,斯皮尔伯格这次把着力点放在了林肯生命最后几个月的时光里,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理性、淡泊甚至隐隐带着些许消沉的心态完成了这部作品。在这样一部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传记片里,斯皮尔伯格影像里的这个林肯既是“故事遵从史实”的表现,同时,它是否也在心照不宣地影射着眼下导演自己的内心世界呢?

我们要感谢斯皮尔伯格大帝,在其从影的四十余年时间里带给了我们无数的欢乐与感动。1975年《大白鲨》的惊天出水成就了美国影史第一部票房过亿的电影,1981年《夺宝奇兵》中千年神器的重现光明开启了全球新冒险电影的热潮,1982年的《E.T.外星人》中,灿烂红日下一群人类小孩用脚踏车载着外星人奔向苍穹的画面成为了影史永恒的经典。毫无疑问,斯皮尔伯格影响过太多地球人的青春发育。

我们被大白鲨的攻击性深深震撼的同时,年轻的我们更学会了人类的勇敢和冒险精神;我们也不会忘记梅尔.吉布森一把抱住穿着白裙坠落的凯伦.阿兰,那是一种险境中的乐观与浪漫。我们还记得《太阳帝国》中的那句台词:或许上帝一直都住在梦里,也许他是我们的梦,而我们是他的梦。崇拜零式战斗机的幼年蝙蝠侠隔着集中营铁丝网向日本飞行员敬礼是一种单纯的美好,不掺杂任何其它东西,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岁月的涤荡中历久弥新。

我们依旧记得史前生物霸王龙在大银幕上重新复活的经典画面,我们还记得海湾战争爆发之后的1993年,是斯皮尔伯格在大银幕上制造了犹太人与德国人的紧紧相拥。斯皮尔伯格没有库布里克那种带着哲学辩思的想象力,也没有马丁.斯科塞斯或者波兰斯基那样的叙事能力,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老老实实四平八稳的正能量,但是和许多其他电影大师们一样,他的电影里也是满满的爱和情怀。

以家庭为单位的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听感官刺激,还有关于信任和爱,《辛德勒名单》以黑白胶片独有的质感,以纪录片式的自然主义摄影风格还原了一段沉重的历史,让人间大爱冲破了种族,战争,偏见与杀戮的牢笼。我们同样记得1998年一个老兵在墓碑前的敬礼,我们被诺曼底登陆的惨烈场面所震撼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人性的美与丑在战争中被无限放大,最终,《拯救大兵瑞恩》用正义,勇气和牺牲赢得了胜利,那是一片更为广阔的黎明之光。

新世纪伊始,斯皮尔伯格从库布里克手中接过了《人工智能》的棒,替大师完成了遗愿;接着他让迪卡普里奥扮成罪犯四处坑蒙拐骗,逍遥法外,让汤姆.汉克斯重回阿甘的憨厚形象,让汤姆.克鲁斯继《少数派报告》中对人类过份崇尚和依赖科技做出否定之后,又在外星人入侵的世界大战中备受折磨,努力尽到做父亲的责任。正能量的斯皮尔伯格让观众在黑暗科幻悲剧里重新找到了人性的希望之光,以无比宽容的心态让年轻的诈骗犯弗兰克完成自我救赎,洗心革面,重塑自我,在风雪交加之时,让外籍人士在《幸福终点站》安心披上9.11之后美国安检警察的风衣.....

当夺宝奇兵哈里森福特悄然老去,俏佳人凯伦.阿兰花容已逝,和他们一起变老的,也包括斯皮尔伯格自己。但伯格大帝依旧对人生和社会充满着思考的热情,他在62岁时让以色列超级特工在卧室里因政治游戏和人性冲突而陷入深深的沉默之中,这部电影就是斯皮尔伯格作品中政治气氛最浓烈,最腹黑的《慕尼黑》,不仅如此,当我们都在谈论“国王老矣”的话题时,斯皮尔伯格和他的梦工厂却又出人意外地重拾童趣和冒险精神,带着《丁丁历险记》又一次勇敢起航。

如果说《丁丁历险记》是不死国王斯皮尔伯格敢于追逐新技术的一种精神体现,那么《战马》则完全是他自己儿时梦想的最真实回归。在这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重拾壮观的真人真景复古大场面,在大背景撑托下讲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细腻的情感,连马儿也在这部影片中被赋予了一双充满人性的眼睛,影片中的家庭元素,人与动物之间的童趣,爱,信仰和梦想正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的标准风格。

人终究会老去,谁也不可否认这一点。斯皮尔伯格的人生已功成名就,他是地球上最会用拍电影来赚钱的人,他为电影史立下了诸多难忘的里程碑,是他将电脑特效真正全面引入了电影拍摄,是他首次把外星人塑造成积极正面的形象,是他在世纪之交重塑了二战经典.....他是把电影的商业娱乐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导演。如今我们依然爱他,依然会期待他能再创新的奇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果你胸怀梦想,便要鼓起勇气,用心追随,勇气会给你指引方向,勇气会给你带来希望,我们需要的就是永不气馁。

谨以此文,献给影响过我青春发育的地球人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鸦片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在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上看完了《鸦片战争》这部优秀的电影,可以说回顾中国之前的屈辱史让我倍受感染,思绪也瞬间被打开。

在这部电影中印象深刻的场景很多,但其中最令我思绪绵绵并且意久弥长的是片中林则徐说:“现在世界上已经大国林立了,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以及他在被发配到新疆临行前拜托琦善把一个地球仪交给皇上这两幕。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在清朝之前或是说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长河中在世界所有国家中一直都是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但可能正是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傲慢让中国变得不可一世。(他确实需要点失败来警醒下自己了)

于是,所谓的天朝,完全笼罩在一片愚昧之中,在无知的闭关锁国中早已落后于西方的先进文明,之前积累的所有优势瞬间土崩瓦解。而大清国在战争来临前仍还

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因为无知所以虚妄!

在你还 在“怡然自得”时,别人可能已经走了很远。

最终两国兵戎相见时,只能是以卵击石,失败妥协也就不可避免。空流几滴民族英雄的血泪罢了!

所以我一直很佩服革开放的创举,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决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我一直把学习看得非常之重,因为我深知其重要性,每个单独的个体,不论你是多么多么的优秀,相对于整个大的群体来说绝对只是缥缈。所以,任何个体,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地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日本战争剧情影片《春妇传》观后感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1.美琴这个妓女有目的,不掩饰,又野又烈,有情有义,她看的清楚,我就是想要体会不同男人的身体,嫁人什么的老娘不做那个梦。她的心目中只是男人,是否跟你有身心灵的交通,你多大的官职关我何事,我只看你们脱光了衣服后的能力。2. 妓女如果都是好的写作者,那就真的不得了,绝对比书斋里研究什么社会学,人类学,性别比教学来的真切,踏实。

2. 妓女尤其是这种军妓,更是观察男权社会里的阶级,命令服从关系,男性心理学等的绝佳训练场所。估计如果妓女从良,把所学应用到今后生活中,至少会是个成功的人,懂了男人,不就懂了世界吗?就不用从男人那里去索取一些东西,而是,站在他们上面,看的更多,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