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战争的观后感作文(精品20篇)

导读:战争是整个人类的不幸,任何一场战争都会给人们带来摧残。下面开学吧给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战争的观后感作文优秀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你认真看完,会对你有帮助的!

浏览

3872

作文

148

甲午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知道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返回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可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悲剧,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战争巨制大片《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709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影片与《南京,南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通过血腥恐怖的死亡场面与日本人近乎变态的行为,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冲击,使观众身仿佛身临其境,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那真实历史的残酷。而后者则用相对平缓的手段,没有过多地去打造那个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而是通过对人物多方面的描绘,使观众切身感受到日本军人的残暴。

南京大屠杀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最血淋淋的一段历史,当时由于中国军队的弱小与国民政府的懦弱,日军的铁蹄很快就横扫中国,并步步逼近原本作为全国首都的南京。蒋介石的政治集团早在日军兵临城下之前就闻风而逃,只留下一些部队驻守南京。但是,这些装备落后的军队显然无法跟日本的现代化部队相提并论,日军兵临城下后,虽然那些血性军人誓死守卫南京城,但终归还是不敌日军,坚守数日后便被日军攻城而入。日军作为轴心国的一员,公然无视国际法的规定,没有采取优待俘虏的政策,而是残忍地将这些战俘尽数杀害。而且杀人还很讲究,不是单一的砍头,而是采取一种叫“鹤立”的杀人手法,将一个中国人从头到脚劈成两半,还拿烈士的心脏当下酒菜,其残忍变态令人发指。攻城之后,他们的屠刀又指向了无辜的老百姓,每天都有无数的中国公民被日军用各种各样的奇异而残忍的手段杀害,下至七八岁的小女孩,上至古稀的老妇人,都被兽性大发的日本军人奸污,甚至有不少怀孕已久的妇女,被日本人剖开腹部,将婴儿从子宫里用刺刀挑出来,摇着刺刀上的婴儿大笑。由于许多宝贵资料都被日方销毁,所以现在据粗略统计,南京大屠杀的军民死伤人数大概有三十万之多。现在的南京城,只所以没有多少本地南京人,都是因为在南京大屠杀当中被杀光了。

就在这黑太阳照耀的古城废墟上,拉贝这个德国人勇敢地担起了庇护中国百姓的重任,他与其它几位德国好友共同创立了南京城内的安全区,收容了为数二十万的难民,利用自己德国纳粹党员的身份与日方多次交涉,终于为安全区争取到了日方的承认。但是虚伪的日本人依然多次骚扰安全区,甚至还枪杀了安全区医院内的两名医生与三名护士,将战俘杀害后尸体堆在安全门口,对拉贝等人实行的人道主义救援百般阻扰,运大米进入安全区都要交一万元的关税。但是以拉贝为首的德国人民面对日方的淫威却毫不屈服,多次与日方斗智斗勇,最终终于坚持到了国际官方的到来,为安全区争取了国际公认的合法权利。

拉贝先生一直是中国公民的大恩人,但是,这位曾经拯救了二十万中国难民的伟大人物。回到德国后要求开除纳粹党党籍却遭到拒绝,还因为与中国勾结而遭到惩罚,还被勒令不得讲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的日记等一些珍贵的照片资料在几十年后才被得以公开。(www.lz13.cn)拉贝先生晚年穷困潦倒,最终在1950年,孤独而贫穷地在柏林死去。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今,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间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一个惨痛的教训。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访问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谢罪,所以德国现在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己的罪行进行无耻的狡辩,我相信他们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拉贝日记》通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让我们深深缅怀拉贝先生,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类的英雄,是人道主义的杰出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新材料党支部和分工会组织党员及职工、研究生等五十余人,前往延庆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此次活动是为了响应国家将每年的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的决定,将爱国教育活动与党支部、工会群众活动相结合,通过缅怀先烈,激励大家牢记历史,奋发图强,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大家首先瞻仰了平北抗日英雄纪念碑和镌刻着牺牲的平北抗日英烈名字的纪念墙,然后进入纪念馆参观。纪念馆展示了日军侵占冀热察边区、八路军第四纵队东进、创建平北抗日根据地、巩固发展平北根据地、反扫荡、反蚕食、反“无人区”斗争及平北军民坚持抗战等的战斗场景和在战斗中使用的武器、日常生活用品及书籍、照片等文物,生动地再现了抗战时期的艰苦斗争环境,详细记录了平北抗战中涌现的英雄事迹。通过学习革命先烈艰苦抗战、保卫祖国的历史,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正是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才换来国家的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大家都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缅怀先烈,激发党员与群众的爱国热情;党员同志尤其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鸦片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鸦片战争下,当时的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列强的欺压。想到这儿,电影中的一幅幅画面就会出现在眼前,不论是从我国的官员和百姓身上,还是从英国的议员和商贩那里,都或多或少的解了一点鸦片战争——一场让我们永不能遗忘的战争。

这部电影,其实大快人心的地方也就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特别是当成吨的鸦片倒入石灰池,随烟覆灭的时候,我们揪住的心会有一些释放,毕竟我们看到了鸦片的结果,这在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厄运的东西在一百多年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还有一点值得赞扬的是此次战争虽然激烈,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清朝的文官武将无一人投降。

这场战争源于鸦片,有人说它的引发是因洋人的利益受损,殊不知,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就连英国女王最后都说“谁能拥有中国,谁就拥有十九世纪。”可见她的欲望是有多大。所以发动战争只是时间问题,首先得找个借口,这样才好下手。所以这么看,他们无疑是狡猾的狐狸,算盘打的还是挺精的。但我从他们议会成员口中发现,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广泛的,让人深思的地方很多。有人称中国泱泱大国,一个皇帝,一种语言,四亿多的人口,实在是难以捉摸,还有人称宁愿游过大海,也不愿坐军舰前去。这些人他们不主张战争,贸易则是最佳方式,但最终,英国议会以271赞成打仗票数击败了262票反对票数,悬殊不是很大,这一点我们也看出有时候我们不了解对方,反而被这一点绊倒在起跑线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1774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是抗战胜利的第70周年。在单位团总支的组织下我们来到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了《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一天的参观给我很大的感触,历史不能改变,但未来却在我们手中。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肩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所以今天,当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时,我们应当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愤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因为,我们都不能忘记那段历史:落后就要挨打!

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丰台区宛平城内的卢沟桥河畔。参观时间虽然不长,但馆内的每一幅照片、每一件文物和每一处复原景观都重重地撞入了我们的内心,丰富的史料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与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在纪念馆里,我们可以看见许多抗日战争中留下的实物和还原的场景,走过几个展厅还可以看见海报上写着伟大胜利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型主题展览。展览共分八部分:民族危机,救亡兴起;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抗战灯塔、中流砥柱 ;日军暴行、惨绝人寰;浴血疆场、民族壮歌 ;得道多助、国际支援;历史胜利、巨大贡献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从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便开始了。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展馆中记录了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日军暴行馆从轰炸、焚烧、抢掠、屠杀、制造“无人区”、残害妇孺、设立“慰安所”、虐杀大量劳工,制造细菌战、毒气战等各个方面,揭露了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人民战争馆通过介绍和展示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创造灵活机动的武装斗争形式,通过景观,再现了当时的历史。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首先感受了当面对外来侵略时,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全国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一股不可抵挡的抗日洪流。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役到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在这关系民族存亡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展览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第四部分:日军暴行、惨绝人寰。在这里展出了侵华战争中,日军对待同胞的残忍刑具、用过的毒气罐子、细菌烧瓶和万人坑中的一些骸骨。日军对我们中国900多座城市和广大乡村进行无差别轰炸,大肆掠杀无辜平民,残酷虐杀俘虏,强制奴役劳工,实施细菌战和化学战。尽管这些罪行我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了解,但当今天走进这个展厅时,那种忿忿的心情难以平静。他们无耻的推行“三光”政策,摧残妇女儿童,举行杀人比赛,南京大屠杀中杀死同胞三十万余人!这些罪行是他们几辈子都无妨洗脱的罪孽!

在这场展览中,我感受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四万万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从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奋起抵抗: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和团体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到了这个最危险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在全民族团结一致的抗争中,我们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但我们也要知道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第一声枪响,中华民族开始伟大的抗日救国战争,到1945年9月9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在这场历时8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财产损失6000亿美元。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沉重代价和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伟大的祖国曾经所遭受过的痛苦和磨难。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勿忘国耻,从中思考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甲午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1819 字

+ 加入清单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最新的抗日战争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1007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

抗日战争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是一次国民战。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同学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革命战士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战争电影《南京梦魇》的观后感

全文共 1102 字

+ 加入清单

废墟的南京,寂静的影院,泪水与炮声.

某一刻,为了抑制住哽咽的泪水,全身都在颤抖.

走出影院,走进拥挤的午夜人流,感慨两重天下.

稍稍平复情绪,才能客观地说:

这是一部美国人拍的站在西方人角度看到的南京浩劫,但毕竟向西方打开了一个了解陌生历史的窗口.

中国人的历史,要想被西方理解,必须置换成西方的叙事语言.

这些语言包括,西方人作为正面主角, 西方人作为叙述者,以人道主义、国际法、宗教精神为依托。讲述一个西方人拯救的故事。这样西方人在感受救世主式的满足的同时,会来关注、庇护自己的子民。

然而,我们仍要感激这部影片的制作者。

我们更要毫无保留地感激那些在战乱中挺身而出的人道主义者,他们的确是上帝的儿子,他们的确是救世主。面对着待宰的羔羊。

我不希望渲染苦难和仇恨,但是仍感遗憾资料的缺失。

单纯截取第三方的记述,固然超越被告与原告的申诉和证言,更为可信,但是,由于这些西方人毕竟属于安全者,旁观者,他们不曾迈进最危险最血腥的时空,所以他们无心留下的记述只能管窥一二。

震撼人心的,还是两个中国人,那时候还是孩子对亲身经历的描述,其中一个眼看着日本兵把自己的母亲戳了三刀躺到地上,为了止住哭喊而正喂奶的孩子摔到地上,随即被另一个日本兵用刺刀从背后戳进去,挑起来,甩出去。这位当年九岁的老人讲述母亲口吐白沫,说不出话来看着他,他于是去寻找小弟弟,看到这个吃奶的孩子背上流着血往一个土堆上爬,他喊他小发,那孩子转头看见哥哥,哇哇地大哭着爬过来,他抱到母亲身边,看到母亲拼命扯开自己的衣服给孩子喂奶,而母亲的胸口上就是汩汩流血的伤口,他说弟弟不懂事,母亲的胸口上都是血了,还在哪里吃奶,他只好过去给母亲捂住伤口,说妈妈坚持住,我给你捂着。但是没一会,妈妈和弟弟都死了,他说,我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案例相信在那个黑色的1937年不计其数,但历史正在被遮蔽和遗忘。正如一个当时滞留在南京的美国人写到的,当他在美国展示当时的照片时,一个日本人说这不会是真的,因为日本人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如果事情没有亲见,谁会相信这样的残暴呢?多少亲历战争的中国人的讲述,不是仍然不能让西方人相信么?仍然不能说服日本人么?

可怕的是这决不是孤立事件,幸运的是还有拉贝先生、华群小姐这些勇敢的人。

1940年,国际安全区主要负责人员,金陵女子学院的华群小姐回国后精神崩溃。

而安全区的主席,德国纳粹商人拉贝先生回到德国后,把胶片寄给希特勒,随即被逮捕,苏联攻克柏林后,再次被逮捕,后来,中国人听说他活得很苦,当时的南京市长带着数千美金送给他,这些钱都是那些在安全区里被拯救的中国人自发捐给他的。

南京大屠杀,会让人记住一个民族的伤痛,另一个民族的恶,人类的人性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战争巨制大片《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705 字

+ 加入清单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这一个镜头就把本片的故事给概括了。说它好,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说它不好,因为一个镜头的内容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色彩平庸,画面平庸,镜头平庸。这部片子哪里是因为色彩、画面、镜头而让人印象深刻?飞机掠过,声响轰鸣。钢琴响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这方面并不乐观。一部电影是有气味的。同档期的《南京》在战场有尘土味,在角川自尽时有苍凉味。而《拉贝》只有在医院里有一点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却缺乏气味。拉贝可以用国语配音,但日本人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总不能让日本人与德国人自由对话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的大特写。即使观众爱看“好莱坞范式”电影,也不该把裤子都脱了、露出整个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当日本兵准备攻入难民营之际,几百名中国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壁垒来守卫难民营,此时,他们应该比后来才走出大门的洋人们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长的“承”之后,终于一“转”。一触即发的杀戮被外来的媒体化解,意外的、侥幸的、突如其来的化险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怀与崇高的光芒?获救后大人们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万一样,这样的镜头是什么水准?故事走向“合”,拉贝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将离开时,民族感激涕零,无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没有给出多少拉贝历尽千辛万苦以保难民营的铺垫的前提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贝推上“大救星”的神坛。当我们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本片在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开掘历史的深度,在歌颂人性的伟大等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个举着大旗的裸体老头,巨大无边的旗帜遮掩了他苍老的身体——本片以其题材的意义遮蔽了品质的平庸。

当我们换一种视角,这一切便变得可以理解:这只是一个讲述一名德国人在异国遭遇战争后,保护了20万人又与妻子终于团聚的故事。这只是一部通俗、大众、平淡的片子,一部因为与我们七十年前的巨痛有关而被我们主观地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的普通电影而已!

好的影片,应该让关注与创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风格,艺术风格与水准,“题材意义”与“历史意义”被搬上银幕的合法性。就《拉贝日记》这样一部压根算不上优秀的电影,影评人的“众口铄金”,原因何在?是文艺理论贮备上的单薄?是电影审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场的隐退?是对知名影评声誉的自毁?是对广大普通观众的误导?是对朋友强大面子的妥协?是对金子银元钞票的臣服?谁能揭开这些奥秘,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战争的作文:《火烧圆明园》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我们观看了一部影片,叫做《火烧圆明园》,在以前的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真有些说不出的感情……圆明园里的建筑雄伟壮观,亭台楼阁玲珑剔透,还有许多景点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圆明园里还有许多奇珍异宝。可是那么美的园林,竟在短短的三天内,就被英法联军用残忍的手段毁掉了。在这三天内,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摧毁下变的不堪入目: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这已经够可恶的了,但是,英法联军为了烧毁罪证,用火把我国花了2个世纪的时间建造好的圆明园给烧毁了,英法联军任意的摧毁圆明园,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还去当他们的走狗!我觉得英法联军很霸道、野蛮,他们不择手段的毁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的最好罪证。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现在圆明园已经不是以前辉煌的、灿烂的圆明园了,现在的圆明园是一堆残垣断壁,一堆废墟。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刻将深深的印在人们的心里。当时清朝政府是腐败无能,花钱如流水。一顿饭都要花掉许多银子,饭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上等布料做的,也要花掉许多钱;大官人吃喝玩乐……花掉许多银子。可他们知道,这些供他们吃、喝、玩、乐的银子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银子,他们吃着、穿着、用着老百姓的银子,竟然还心安理得!他们根本就没理老百姓们过的好不好,所以,当时我国只有挨打和受欺负的份儿了。

看到圆明园那悲惨的结局,我更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知道了“闭关锁国”的后果……只要能多多向外学习、交流,就会更加繁荣富强,不会为他人所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战争史诗巨制惊沙观后感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没有硝烟和烽火,那么它怎么能叫战争?如果没有流血和牺牲,那么它怎么能够胜利?“惊沙扑面、呵气成冰、敌众我寡、后继无援”,在这样物质贫乏的绝境中,西路军却义无反顾的对抗着国民党马家军的五个团。当马蹄翻飞,重扫而过,扬起多少的尘土,一枪枪的炮声中,战争从未停歇。

守城三日来的殊死搏斗,我最难忘怀的就是那巾帼的英雄桂芳。她是英勇的,她不输于任何战士,已经怀孕的她却仍然选择留在了战地,或许她是对不起她的孩子,那个还未出生的一个生命。但是她一定对得起这里的将士们,对得起这个国家。她是幸运的,虽然她湮没在了枪声中,但是是湮没在秦基伟发出的枪声中,她没有成为俘虏,没有像文护士和其它女战士那样在马家军的凌辱中死去。

在惊沙中洒下了多少的血泪。是文护士被俘虏后衣不蔽体的死在凌辱中却不愿屈服的坚强,是韩士宏拿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义无反顾,是彭定山毅然决然的写下自己姓名,唱着歌,拉起手榴弹,扔向敌人的视死如归,是秦基伟领着西路军冲出马家军重围的英勇不屈,西路军的壮士不是孤独的灵魂,历史的惊沙也永远不会埋没血染的英雄墓冢。

中国近代这条路走得太长,太长了,有着太多我们不能忘记的东西,也许我们已经记不清血战了多少地方,更加记不清换过了多少的将领,但是那一份爱国的情怀,那一种坚定的信念却永远涤荡在无数人民的血泪中,更加撑起了共和的大厦,使丰碑永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读后感

全文共 1490 字

+ 加入清单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正是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在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在经过了一段曲折之后,中国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国工作的着重点,把改革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通过改革,中国加速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更加坚强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抓住当前国内外的大好时机,采取既大胆进取又慎重稳步的部署,中国的改革必将成功。中华民族也势必崛起。

铭记惨痛,提高警惕。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上,恩怨之事无所不在,如无宽恕之心,就会化为冤冤相报。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历史不会简单重复,新的国际关系构架下,国界集团式的意识形态对抗不可能再在21世纪重演,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所追求的经济垄断和单极政治因二战的胜利和冷战的消解,被证明它不可能成为国际政经关系的主流形态。然而,70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导致战争和灾难的文化基因、利益驱动仍然存在,国人还需提高警惕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那场让中国人不堪回首的战争虽已过去整整70个春秋,但在那场战争中,正义与邪恶、理智与狂热,均展现得淋漓尽致,留给后人恒久的思索。战争灾难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历史教科书,需要后人反观和阅读。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拿什么去纪念我们的抗战胜利?应该还原历史、珍惜和平,发愤图强、提高警惕。

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都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倾听实践的呼声,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就是要把握历史方位,培育世界眼光,既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读后感。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研究市场经济讲究效率效益、要求公正公平、强调创新竞争、注重诚信秩序的特点,培育平等精神、诚信精神、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等,使民族精神适应时代要求。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世界各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着力宣传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宣传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着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激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的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战争》跟传统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相比,更像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动作片。电影中黄志忠张弛有度的表演深得观众喜爱,没有了英雄主义,还原到人物与人性本身。他举重若轻的表演,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革命年代至真至纯的父子情。在民族大义和个人私情的选择面前,拿捏十分到位,多层次多角度把握人物,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普通且有血有肉的老兵。电影上映后,更有观众发文表示:"李顺良最后哼唱豫剧的时候,他就那么哼着、唱着,我的眼泪就忍不住的掉了下来,就是这样的哼唱却远比慷慨激昂的口号更让我心酸"。

在电视荧屏上,黄志忠主演的电视剧无一例外都获得过超高收视和良好口碑,因精湛的演技,黄志忠在第16届上海电视节和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上分别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成为名副其实的"双料视帝"。而此次,黄志忠转战大银幕首演小人物,角色虽小但是份量很重,浓浓的父子情、无私的战友情打动观众。而在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黄志忠的敬业精神,在北京零下二三十度的时候,黄志忠还在冰天雪地里负重,在冰水里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这些刺骨的寒冷都是最真实的感受。就是在这样的真情实感,更是让观众仿佛亲身经历了这场残酷的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生看我的战争的观后感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久违了,抗美援朝影片。真的已想不起上次看关于这场战争的电影是什么时间了,因此无论影片品质如何我都要去看看,更何况影片还真的不错。

我看电影《我的战争》向编剧刘恒致敬:在许多作家忙着“穿越”到古代,尽情展现帝王将相之时,他能用良知写下这个剧本。向导演彭顺致敬:因为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对这段历史的感知不会比我们多,尽管被诟病影片人物刻画不到位,细节缺乏,不懂三三制战术,乱加爱情胡椒面等等,但他能在对这场战争的非议声中,能从中国这么多导演中站出来,用心拍摄了这部影片并让它横空出世,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向演员的敬业精神致敬:刘烨、杨佑宁等,为了影片真实在炮火中坚持不用替身完成每一场戏,这里的刘烨尽管胡子拉碴、性格粗糙,但却觉得这是我看到的他最美的形象。甚至连台湾演员杨佑宁在这里都令人刮目相看。

当看到黄志忠扮演的老爹争抢着并哼着豫剧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当看到刘烨饰演的连长孙北川用憨憨有力的声音对全连仅剩的30余人“还有没有种”的呼声时;当看到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而那些具有民我看电影《我的战争》族血性的男人仍勇敢前进的纯爷们时;当看到孙北川闭眼之前问战友“你说我们这些事以后会有人记得吗”时;当看到王珞丹饰演的文工队队长站在欢迎队伍边用期待的眼神寻觅,恍惚中戴着军功章的孙北川在归来的志愿军队伍中默默的走过,仍是一身灰土满脸沧桑,然而他永远也回不来了时;当看到惨烈的战争场面以三D的形式近乎真实的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我想被感动的热泪盈眶滚滚而下的不会仅仅是我一个人吧?

这是在特殊时间,特殊环境,特殊地点打的一场特殊战争;这是一个世界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案例;这是一场无数个“我”组成的战争,说它是一场打出国威给共和国带来60年平安发展的伟大战役并不为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战争影片《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明月几时有》是许鞍华导演时隔三年的回归作品,影片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讲述的是此前从未登上大银幕的香港抗日往事:上世纪40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陷香港,对文化名人实行极端政策,以“方兰”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展开秘密行动,在他们的帮助下,包括茅盾、邹韬奋、柳亚子、何香凝等在内的数百名文化人士,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一夜蒸发”……

跟王家卫一样,许鞍华导演对演员阵容那是非常care。跟她以往的作品不同,这次的《明月几时有》在故事题材、档期选择上都有着极强的商业属性,所以,在演员阵容方面,也是非一线不用咯~演员们除了要有完美的颜值跟演技,自身也是要有一定的话题和影响力哒!

在先导预告片里,就能看到不少实力派明星的惊鸿一瞥,and加上预告片中没有出场的演员,这卡司阵容......几乎囊括了内地、香港、台湾最具实力的电影演员,360度无死角的闪瞎眼啊朋友们!每一位演员都是能够单独扛起一部电影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战争巨制《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2816 字

+ 加入清单

圣经故事中,上帝耶和华对人类颁下律令后,先知摩西带领犹太民族逃出埃及,远离法老王的奴役,并在漫长的开化过程中,教授人们遵守十诫,建立起古老的文明,成为响彻神话经卷的回声。

在山峦连绵的弗吉尼亚州,象征道德规训的十诫守则装裱在德斯蒙德一家墙上,和富有宗教意味的图画一道,构成了直观的忏悔空间。在主人公成长的幼年时期,山谷纵横的地势成为释放孩童自然天性的最佳场所。进入思想成熟阶段,先后目睹母亲和哥哥身处险境时,颤栗不安的灵魂如圣钟在头顶敲响,孕育出对冲动、占有及一系列控制欲的深刻自省。正是成长背景中闪现的宗教意识,与对世人的悲悯态度,在战乱年代给予他不同于众人的审视身份。

在其名垂影史的前作《勇敢的心》中,梅尔·吉布森不仅是在述说一场权力交锋的战役,更是以古典浪漫化的呈现方式,还原对原始信仰的忠贞捍卫。在苏格兰人揭竿起义的背后,一张张不自由毋宁死的面具,成为宗教与世俗相碰撞的经典诠释。十年光阴飞逝,在名利场几经浮沉一路下滑后,这个痴迷英雄情结的硬汉再次接手宗教+战争的题材,以他所熟悉的方式杀回了好莱坞。当看到缓慢的主旋律画面投射到银幕上,座位上的人很难不眼含热泪。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回打动观众的并非煽情的口号,而是一段饱含精神力量的真实经历。

提到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电影,很多人大概第一时间会想到《拯救大兵瑞恩》。赌上整个连队的性命去安慰一个绝望的母亲,人性的难题摆在天平上,陷入自相荒谬的境地。但对战争悲剧瞬间的捕捉与高度的人性刻画,依然使其巧妙躲开了价值观的夹击,无形渲染出坚不可摧的美利坚文化。从此片到《硫磺岛的来信》、《父辈的旗帜》,两次世界大战为好莱坞的制片人提供了用之不竭的题材,与成熟的运作体系结合后,成为对外政治宣传的工具,时刻提醒人们回忆起硝烟弥漫带来的洗礼。

“A true story”在《血战钢锯岭》片头,当这行醒目的字打出时,它又预示着什么?一种期待,还是一种体验?创意稀缺的年代,基于原型制作的电影一抓一大把,要做到出类拔萃并非易事。直至片尾插入的采访片段,让人们得以近距离瞥见导演的身影,品读他独树一帜的创作目的。

作为一部同使人血脉贲张的战争片,它的另类并非简单的“真实”二字所能概括,更在于其间珍贵的情感体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思考战争中人的价值与作用,从而激发出自身对历史进度的理解。

这个隐藏在镜像背后的问号便是:一个内心虔诚的基督徒,他眼中的地狱景象会是什么样?他的心境会在这场战斗中发生怎样的扭转?

战争片一向以战场厮杀为重头戏,在杀戮氛围的营造上,本片丝毫不遗余力:以团团白雾为视觉掩体,融合紧凑大胆的视觉设计,将双方角力束缚在一定区域内,反复刺激观众的感官神经,产生深陷迷宫般进退维艰的不适感。群鼠啃噬的尸体、血肉模糊的身躯,这些随机组合的画面更大幅度加重了大脑皮层的生理反应。火海与浓烟的交互映衬下,汩汩流淌的鲜血托着声嘶力竭的吼叫,犹如一首为牺牲者鸣奏的悲怆挽歌,尺度震慑人心。

在侧重刻画双方兵戎相见的同时,罕见的是,影片花了近一半的篇幅讲述主人公踏上战场前的经历:与恋人的依依惜别,在军营饱受欺侮,等待军事审判的身心煎熬……这一冒险的举动看似喧宾夺主,却设置得理性而巧妙。正是在众人的非议、轻蔑乃至仇视中,道斯经受住了由内至外的苦修和拷问,仿佛复活前夕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置之死地而后生。对生命的原则性尊重,也令他后来坚守信仰的动机变得极具说服力。

面对德斯蒙德这样一个起初不受欢迎的“局外者”,容易让人想到《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翻译厄本,因一时暴露的怯懦将队友致于死地,只因他是一个正常人,缺少直面死亡的勇气,也无法战胜自己与来俱来的弱点。医疗兵出身的道斯,虽同样扛不了枪,却已在参军前做好了充分的内心动员。如果有人怀疑说,依赖宗教的力量等同于消极避世,那么身为虔诚信徒所展示出的,便是一个信仰基督、心怀感恩的人,怎会容许别人为了保家卫国在前线浴血奋战时,自己却在后方熟视无睹呢?

从“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蜘蛛侠,到被嘲笑成玉米杆,却让人心生敬畏的医疗兵,安德鲁·加菲尔德逐渐撇开昔日稚嫩的影子,绽放出让人信服的成熟演技。他那双清湛如水的眼眸,时而流动着年少的青涩与怅惘,时而迸射出钢刀般的坚毅光芒,这股力量足以冲破任何封锁,穿透信仰干涸的时代里兀自耸立的屏障。

雨果维文饰演的父亲,作为一战中的幸存老兵,终日沉浸在与战友阴阳相隔的悲恸中。战后留下的创痛折磨,被他通过酗酒、家暴等方式宣泄出来。正如本人所说,他们那一代参军的人是忠于法律,追随国家荣誉感的号召。悲哀的是,父辈们外表坚固的精神支柱,一旦处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也会转眼轰然倒塌。与之相对,看似虚无、没有根基的信仰,却在战争中成为人们最有力的武器。

军事法庭上,德斯蒙德为自己辩护时说的一番话让人尤为动容:

“这个国家正在分裂和瓦解,我只是想尽己所能把它重新拼凑起来,这样做难道有错吗?”

人们从无助中寻求希望,通过各式各样的高科技手段武装自己,实现成功防卫。但最终使我们成为完整的自己的,远非那些外在的依附,而是回归内心的定位与找寻。现实往往唆使我们放弃主张,投向多数人的阵营,好比战士们对步枪、手榴弹和“多杀一个人”燃起的热情。而德斯蒙德却始终秉持着救死扶伤的信念,从黑暗中刨出光亮。当表层的人道救援观念遭受挫伤和动摇,他埋头聆听神的指引,用纯粹下意识的行动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与升华。信仰就是这样,它看不见,摸不着,更无法描述,但你知道它就在你皮肤底下看不见的地方稳健跳动着,像一团火,炽热不休。

高潮部分一反类型片常规的轰炸套路,手无寸铁的主人公穿梭在枪林弹雨间,不断向上天发出祈求:“让我再多救一个。”那一刻,深受触动的人们才从中意识到,一个人在战争中所要超越的不仅是生死,更是狭隘的世俗眼光;要赢得的不仅是战争,更是对心灵危机的拯救。第二次攻占钢锯岭前,队长让道斯用他的圣经为众人做祷告,信仰得以成为比肩所有火力装备的制胜保障。

如果说华莱士是率领苏格兰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中世纪摩西,那么让整支军队看见光明与希望的德斯蒙德,无疑是二战时鼓舞众人的沙场摩西。太多人争着想去打赢这场无人取胜的战争,他却在尸横遍野的壕沟中匍匐前进,拉起峭壁之上奇迹的生命线。影片末尾,遗失在战场上的《圣经》和日本人切腹的仪式性画面交互剪辑,武士道精神与西方信仰的交汇,化作钢锯岭上天堂与地狱的分界线,也为其血肉丰盈的肌理注入了更多深远意味。

当躺在担架上的道斯将那本《圣经》护在胸口,被绳子送回地面时,柔和的光晕与微伸的手臂再度组成一幅构图完美的宗教画。吉布森用慢慢滑过的仰角,细致描摹出沐浴圣光的布道者形象。至于主角本人,除了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外,正是那些从动摇到坚定,从脆弱到顽强,平淡中的挣扎与奉献,留给后世无比崇高的精神遗产。

感谢道斯,感谢战场上这些与黑暗同行的荷光者,让我们看到一场以杀人为出发点的战争竟能以这般充满希望的方式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战争史诗巨制惊沙观后感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惊沙》这部战争电影讲述的是红军西路军在1937年血战临泽真实历史,红军西路军由徐向前率领,从河西走廊突围与陕北红军会合,这一路浴血奋战长达数月,把持河西走廊的国民党将领马步芳的军队穷追不舍,《惊沙》的故事重点就是展现在临泽的一场突围战斗。这场战斗由当时年仅23岁的红军军官秦基伟指挥,在极端被动的条件下,秦基伟仍然能够率领官兵突出重重包围,展现了红军的顽强与不可战胜。

秦基伟率领的其实是一支后勤部队,在前无增援,后有追兵的情况之下,还要照顾老弱病残孕,这样的情况几乎等于身陷绝境了。但秦基伟没有放弃对于突围的希望,即使在最悲剧的情况之下,仍然能够保持对最后胜利的信心,这或许也是共产党人能够坚持到全国解放的根本原因,不抛弃,也不放弃,即使战死疆场也不举手投降。《惊沙》是红军精神的一种体现,不光是这一场战斗,从南昌起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每一场战役都能够看到这种宁死不屈的奋战,国民党军队即使装备精良,给养丰富,但仍然无法打败共产党的军队,是精神这种强大的武器在支撑着他们前进。

战争是残酷的,残酷到一种无法想象的地步,生死在这个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胜利。怕死的人,往往会最先死去;而勇敢向前的人,往往也会争取到生存的权力。《惊沙》之中,展现了一幕幕战场上的殊死搏斗,影片的战争场面做的很好,爆破、近身肉搏、枪战、夜袭等等场面都十分逼真,这说明在技术上,国内的战争影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影片中虽然没有大牌明星,但是场面逼真,情节曲折,所以看点还是足够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很难想象到战争的可怕,那种子弹四周飞舞,炸弹遍地开花,敌人蜂拥而至,这种地狱般的场景令人恐惧,但战场上是不容许人害怕的,害怕的人只能是瞬息间被毁灭掉,只用勇敢向前,才能搏杀出一条生路来。

《惊沙》中重点刻画的人物是秦基伟,他建国后曾任国防部长,在年轻时就展现了大将之才,23岁即指挥了这场成功的战斗,指挥更是在祁连山中打游击战多年,是共和国的开国功臣。片中的秦基伟英明果断,对敌情有敏锐的判断力,在关键时刻往往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这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影片中比较感人的一幕是秦基伟的妹妹第敌军抓走,但千钧一发的时刻,秦基伟不得不亲手送妹妹上路,因为妹妹被敌人带入军营的话,那更是生不如死,在战场上,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心软只能是害人害己。《惊沙》这部电影展现的虽然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但这段历史在革命战争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红军的坚韧和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鸦片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鸦片战争,历史上鲜明的一页,记下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创业,也刻下了动人心魄的英雄故事。

列强入侵,山河蹂躏,不但没有扑灭人们斗争的火焰,反而使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烧更旺,虎门硝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三元里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勇气,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这些闪着光芒的爱国主义动向,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不可欺!

是的,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有志气,虽然出现了鸦片战争,如此血淋林的事实,但这不能表明中华的柔软,林则徐.关天培不正在我们中间广为传颂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祖宗在如此境况下有如此气概而自豪吗?

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是清政府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它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2100百万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美国.英国.法国随之也接踵而至,先后胁迫清政府与他们签订不平等的条约,道光29年,葡萄牙驱逐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强占了澳门。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华帝国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尖船利炮打开,许多弹丸小国排队而来,他们一一和中国签订了条约,我泱泱大国五千年来从未受此侮辱。当我翻开这一页历史,心情是沉重的。但现在,我们的国家再也不会退回到这条路上了,中华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香港.奥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奥运健儿在赛场上拼搏,不正在扬我国威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在我社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6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前夕,万润家园党支部、居委会组织社区老党员、社区志愿者共20人参观了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在这里,给大家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党性党课教育。

首先,在高高的平北抗日纪念碑前,党员们情不自禁的举起右手,重新宣读入党誓词,铭记入党誓言。

在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内,大家通过观看大量的照片、文物、油画、文字材料和历史景观,了解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平北广袤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平北各族英雄儿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平北抗日先烈,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他们跟着共产党,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在战场上,勇敢杀敌,不怕牺牲;在工作上,严于律己,忘我无私,廉洁奉公;在生活中,不怕困难,甘于清贫,他们的光辉形象和不朽业绩,给我们参观的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观完毕,在万润家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闫仪荣的带领下,大家在纪念馆门前又学习了或重新温习党章和党规。通过学习,党员们认识到,每个党员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的章程,永葆先进性和争当合格党员,同时大家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繁荣富强,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诱狼》观后感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来,抗战题材的电影经常会被观众自动划入主旋律电影范畴,而一般主旋律电影通常都会遭受年轻观众的不待见。可事情总有例外,比如近期上映的电影《诱狼》,虽然是抗战题材,虽然是为纪念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但是在年轻观众中也有好口碑,获得不少90后称赞和推荐,有些90后是和父母一起来观看,但看完电影后表示也要带同学来看。

《诱狼》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以经典战役黄土岭战役为背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刻画了以曾雍雅、杨成武、张英等为代表的有勇有谋、军事素质极高的军人形象。这样一部抗战题材的影片,题材上好像不对90后的口味,为何连90后也爱看呢?

还原历史人物 给人物以真实感

影片中的男主角曾雍雅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抗日英雄,但是距离我们却十分遥远,但是电影却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正如观众评价的那样,看完影片后觉得“曾雍雅是一个真实的人,有坚强有脆弱,有汗水有泪水,让人觉得不陌生”。

电影《诱狼》没有把精力全部用于展示曾雍雅如何与日军拼杀,如何有勇有谋,在此之外,还融入了儿女情长、兄弟情义等普通人也有的情感戏份,让人看着觉得亲切。

尊重历史题材 没有过分贬低日军

在题材的处理方面,《诱狼》没有用贬低敌方的方式处理历史题材。日本官兵都没有像抗日神剧里表现的那么傻,我军也没有以一敌百、以一敌千,一个手榴弹都能炸毁敌军飞机的本领。在电影《诱狼》中,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我军的战斗实力,在战斗中我军也有惨烈伤亡。无论是敌我双方都拍得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我军将领曾雍雅重视兄弟情义,敌军将领阿部规秀也重视兄弟情义,甚至愿为这种情义做出牺牲。

所以在尊重历史题材这一方面,《诱狼》绝对算得上是良心之作。

正如影评人所言, 《诱狼》是一部尊重历史、忠于历史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影片能够尊重电影艺术创作规律,不再一味强调正面人物的人格魅力、人性光辉,而是将所有历史人物全景展现,将反面人物也还原成人。这样一群有血有肉战争时代的群像,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历史。只有最大限度的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才能让今天未经历过战争的年轻观众有所触动,才能让更多的人反思历战争,才能更明白今日和平的不易,才能用行动保卫和平。

也许不是90后年轻观众不喜欢主旋律影片,而是主旋律影片如果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同时贴近观众,他们也会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鸦片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又重温了这部电影,感觉还

是很揪心。小的时候看不懂,只记得课本中经常说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在鸦片战争下,当时的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列强的欺压。想到这儿,电影中的一幅幅画面就会出现在眼前,不论是从我国的官员和百姓身上,还

是从英国的议员和商贩那里,都或多或少的解了一点鸦片战争——一场让我们永不能遗忘的战争。

这部电影,其实大快人心的地方也就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特别是当成吨的鸦片倒入石灰池,随烟覆灭的时候,我们揪住的心会有一些释放,毕竟我们看到了鸦片的结果,这在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厄运的东西在一百多年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还

有一点值得赞扬的是此次战争虽然激烈,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清朝的文官武将无一人投降。

这场战争源于鸦片,有人说它的引发是因洋人的利益受损,殊不知,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就连英国女王最后都说“谁能拥有中国,谁就拥有十九世纪。”可见她的欲望是有多大。所以发动战争只是时间问题,首先得找个借口,这样才好下手。所以这么看,他们无疑是狡猾的狐狸,算盘打的还

是挺精的。但我从他们议会成员口中发现,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中国的了解还

是很广泛的,让人深思的地方很多。有人称中国泱泱大国,一个皇帝,一种语言,四亿多的人口,实在是难以捉摸,还

有人称宁愿游过大海,也不愿坐军舰前去。这些人他们不主张战争,贸易则是最佳方式,但最终,英国议会以271赞成打仗票数击败了262票反对票数,悬殊不是很大,这一点我们也看出有时候我们不了解对方,反而被这一点绊倒在起跑线上。

割土地无疑是要了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命。但是琦善还 是向英军“赐和”赔款不说还

开放通商口岸,割香港,这让我想到关天培将军所说的那句话“牙齿乃骨骼所生,肤发乃血肉之表,血肉骨骼捷受之于父母”,这不就意味着我们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给了他人,最后只能变得血肉模糊吗。最后当跪了一地的皇子面对先朝的列祖画像时,那哭声是多么撕心裂肺。亡国匹夫之痛,何况是穿龙袍的人。

洋人的贪婪加上当时我国的懦弱,使那自称最好的炮台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变得不堪一击,棍棒始终对付不了槍炮,我们要变得强大,不是只读几本书,要从内心为国家着想,放眼看世界,才能不被淘汰。即使现在的中国已经屹立世界之端,但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还

是很多很多的。

展开阅读全文